方案的构思方法十篇

时间:2023-04-03 23:17:59

方案的构思方法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1

* * *

针对我国现行婚姻法技术上的不足、内容上的遗缺和运作力度的疲软,法学界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动议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经过十余年的酝酿、研讨和理论上的争鸣创新,不仅形成渐趋共识的立法建议,而且催动了收养法的颁布、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施行和最高人民法院一系列重要司法解释的出台。以此为背景,对中国婚姻法进行系统完备的全方位立法重构既有迫切的必要性,也有现实可行性。笔者以学界专家同仁的多年研究成果为借鉴,拟就婚姻法的宏观立法思路与具体方案之重构作简要阐释。

一、我国婚姻法的宏观立法思路

源于调整对象的固有规律、法律规范的技术特性和社会的变革发展等诸方面的客观要求,根据现行婚姻法由于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存在的主观缺陷,对婚姻法的完善已不能局限于对某些微观具体问题的点滴修改和增补,而应在宏观整体意义上突破现行婚姻法的技术惰性和内容框架,首先展开婚姻法的基本性重塑与再造,实现立法理念的更新、价值重心的移转和既存模式的超越。其基本思路可表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婚姻法为婚姻家庭法或亲属法,使法律名称与其规范和调整的对象及其功能相吻合,概念的逻辑或词源内涵与外延准确统一,规范体系的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协调一致,避免理解适用中的人为牵强和歧义扩张,实现定名上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国际通用性和法名的合理继承性。

(二)顺应中国民法典紧锣密鼓的全面准备和现实呼唤,重新认识婚姻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肯定婚姻法向民法典的回归。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婚姻法受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立法体例的影响,在法律体系中居于独立部门地位。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法律环境、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民法发展相对不足的表现。不可否认,这一主张曾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今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法的独立地位受到来自理论和立法实践的双重冲击,面临着新的选择。应该说,从1986年民法通则的公布开始,即正式宣告了婚姻法向民法的回归,确立了中国婚姻法在立法体制上应属于民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完善婚姻法,应首先把握其定位,恰当处理它与民法通则和其他民法规范及将来的民法典的关系,使婚姻法作为民法的一个分支内容,成为一个民事特别法。

(三)改变现行法律的概括性、抽象性、简略性规范形式,更正因袭于立法传统经验的“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倾向,从“粗放型”的政策化原则转向“细密型”法律化规范,使应有的法律规则尽量详尽、准确、具体,与调整的社会关系贴近,典型化的一般法则不致于成为无用的或宣传式的空洞纲领,从而确保婚姻法的确定性、严密性和操作性等法律特质,增强规范的硬约束力,提高社会适用的安全有效的价值。

(四)明确身份关系的具体内涵,加重财产关系的比例。现行婚姻法一方面重于亲属身份法主导地位,但对身份关系又无基本的规定,有关身份的权利义务空泛无实,难见其独到的法律内涵,使身份权徒具虚名;另一方面对亲属财产关系亦只是提纲挈领,点到为止,表现出明显轻忽的倾向。因此,新的立法有必要顺应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和物质利益关系对婚姻家庭亲属的强力震荡与渗透的现实,在明确市民社会中最后一个身份王国——亲属身份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进而实现从重伦理关系、重人身关系向重利益关系、重财产关系的转换,加强亲属财产法方面的立法,确认和保护亲属范畴的财产权益,调整婚姻家庭领域的物质利益冲突,创设良好的微观经济秩序,使亲属财产法与社会经济运行轨迹合拍同步,以纠正现行法律在此方面的严重缺陷。

(五)保留必要的程序性规则,充实实体性规范内容。调整亲属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婚姻法,以实体法为本位,重在明确界定各类亲属主体之间的静态权利义务等实体内容,调整这些权利义务的互动和变更。因此,完善婚姻法应以充实实体性规范内容为主。但是,亲属关系并非凭空产生和消灭,而是起因于一定的法律行为或事件,其中诸多亲属身份或财产关系如收养、婚姻、监护、非婚生子女的认领等都与特定的行为相关,并有国家公力干预,须有一定的公示形成或登记管理程序介入。所以,现行婚姻法所具有的程序与实体兼备的立法模式仍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新的立法对必要的程序性规范仍应予以保留并加以完善和健全。

(六)公法功能与私法属性兼顾,保障功能与权利本位并存。作为民法组成部分的婚姻法,无论是身份关系,还是财产关系,都应以主体的权利为价值本位和规范重心,旨在确认和保护主体的身份权及其连带的财产权利与利益,从而具有传统民法的“私法”属性。由于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与市民社会的价值或利益法则不同,它渊源于人伦秩序这一本质的、自然的社会共同体结构,并非目的性利益关系;其自身的存在和功能带有鲜明的公法秩序和社会保障、福利属性,保护“弱者”和“利他”价值取向直接纳入权利义务关系之中;“意思自治”的自律性、授权性与社会规范的强制性、义务性同构一体,不可分割。因此,修改婚姻法,应既注意与民法的一般价值体系相一致,又要留守自身固有的功用法则,做到公法功能与私法属性兼顾,保障功能与权利本位并存。

(七)合理配置规范结构,正面确认、导向与反面禁罚、保障交相呼应,形成法律秩序的完整统一性。作为一套周密的规则体系和秩序典范,婚姻法和其他法律规范一样,无论在总体结构上,还是在必要的具体制度条款上,都应合理恰当地配置法律规范所要求的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使规范结构完整、简明、疏而不漏,一般性、典型性法律行为或关系模式既有概括性和透明性,又有具体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从而设定一般行为模式,保证婚姻法有明确的着力点和控制力,有效地激励、诱导人们的行为选择方向,确认和保护人们的合法积极行为,约束人们的消极行为,制裁、矫正人们的违法行为,创制积极的法律秩序。这不仅是立法技术科学性、严密性的形式要求,也将有利于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把握、遵守、执行等操作实效的要求,是法律规范社会化的基本前提。

(八)现实性与前瞻性同时兼顾,做到既有法制实效的社会基础,又有变革前景的基本导向。完善婚姻法首先来源于中国近十年来婚姻家庭关系发展变革的实际需要,这些需要既有现实呈示的,也有必然趋向的。因此,新的立法应当充分反映变革现实,并能对作为其社会背景的现实生活起到调整和规范作用。我们不能设计一套只在将来才用得着的方案,等待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去适应,而不顾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否则,该方案将失去应有的现实意义。但同时,法律应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导向性,不能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这就要求在立法时具有预测前瞻性。婚姻法作为关涉每个家庭、每个人而具有普遍性的基本法,其对社会生活、对人们利益的反映,不能仅仅局限和迁就于既存的现实,而应对于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已经可以预测到的必然的发展态势,给予充分的考虑,并提供明确的导向性规范,使社会生活沿着这个方向行进。这是法律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和保证。

(九)民族传统性与国际趋同性的兼备,既保留固有法的特色,又容纳继受法的介入。众所周知,婚姻法与社会的公序良俗、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固有伦理道德联系紧密,有着鲜明的地域、民族特性和传统伦理内涵。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的立法都不能忽视这一规律,否则法律将失去国民的认同而形同虚设。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并为举世称颂的婚姻家庭习俗规范和道德文明,被人们世代传承和习用,构成婚姻法的法意识源泉和操作适用的社会基础,我们在立法时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各种交往的不断扩大,跨国人际互动日益频繁,法域之间的文化碰撞和法律适用成为常态,各国法律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趋同化现象渐呈明显。“任何一个原来只含国内因素因而也可以只由国内法律调整的问题都可能日渐介入种种外国的因素,于是各种具有跨国性质的法律问题,从资金技术的国际流动、人类环境的共同保护、国际资源的共同利用和开发、跨国公司行为的规范、国际犯罪的共同防范和惩罚,一直到个人的婚姻、继承等,都不是仍可仅站在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立场所能解决的,从而驱使各国政府对许多法律原则及其价值的认识渐趋于接近或一致,为国际社会法律的趋同化提供了先决条件。”[1]新的婚姻家庭立法应把握这种走向和机遇,注意从国情和民族传统出发,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充分借鉴外国立法中的技术性典范,注重采用国际通行做法,从而使婚姻法在固有与趋同的双向选择中和时代合流,与社会发展同步。

二、我国婚姻法具体立法方案的重构

重构我国婚姻法,在确实把握上述宏观层次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还需突破现行法律一挂多漏的粗线条,对各个具体制度进行微观层次的扩充和构建。这些具体制度涉及诸多方面,非本文所能包容无遗。笔者择其概要,拟定如下具体方案:

(一)扩展基本原则:基于婚姻家庭直接牵涉人伦秩序、个人私生活和公益保障等社会基础性问题,具有私法自治和公力干预双重性,在现有五项基本原则和“四个禁止”的基础上,尚应确立身份权受保护、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和不违背公序良俗三项基本原则,使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更显丰满和周密。

(二)增补亲属制度:(1)统一法律意义上的各种亲属称谓;(2)明确界定在各种法律规范中具有权、责、利内容的亲属范围和种类,使“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等模糊概念有具体指向;(3)划定亲属系统,设立科学的亲属等级的计算方法;(4)针对不同的亲属类别,规定不同的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确立不同程序的权利义务效力;(5)将直系姻亲(如公婆和儿媳、岳父母与女婿)、旁系姻亲、旁系养亲、隔代直系养亲、旁系继亲、隔代继亲等日常关系密切的亲属关系纳入法律确认调整的范围,使其在一定条件下承担与血亲相应的权利义务。

(三)健全结婚制度:(1)法律上不保护婚约,不赋予婚约强制履行的效力,但对恋爱、订婚期间发生的财产流转和损失、人身权侵害赔偿等问题应本着公平、诚实信用、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及过错原则规定一定的调控、处理和矫正规范,设立相应的民事责任。(2)扩大禁止结婚的亲属范围,将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母与继子女、直系姻亲之间及监护关系存续期间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归入禁止结婚的亲属之列。(3)统一结婚登记前的体检操作制度,强化婚前体检诊断的硬约束;根据现代医学水平的科学认定,对禁止结婚的疾病的种类、范围作出更明确、更具体的列举说明,改变现行婚姻法中所谓“其它医学上认为不应该结婚的疾病”之模糊不清、无所适从而从未遵行的弊端。(4)健全违法婚姻无效宣告制度,增强对违法婚姻的法律制裁。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必须具备或排除的实质要件以及必须履行的程序手续,是婚姻形式与内容在法律上的统一要求和合法婚姻的标准模式。在此基础上,立法还应对违法婚姻的性质、种类、法律效力、纠纷发生时如何处理、财产及子女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纠纷但客观存在的违法婚姻如何清除和矫正、过错当事人的责任等予以明确规范。为此,新的立法应对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所确定的“事实婚姻”自始无效和违法登记婚姻宣告无效的双轨制模式予以完善,统一适用违法婚姻无效宣告制度,使违反法定结婚要件的包办买卖婚姻、不到婚龄的早婚、重婚、近亲婚、疾病婚以欺骗或弄虚作假手段获取结婚证的婚姻,以及大量发生的结婚不登记的“事实婚姻”等在法律上归于无效,并规定宣告无效的具体的认定、处理、制裁、矫正的操作程序和实体规则,改变现实存在的违法婚姻自生自灭、违法难究的现状,消除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一直难予谐调的矛盾。

(四)充实亲子法律制度:(1)根据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管教保护的特殊要求,确立亲权制度,使亲权与监护各自独立。亲权专属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人身和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和职责,是一种完整严格的监护权,具有强制性和身份性,不得转让、替代。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是亲权的补充和延伸,只有在父母均丧失亲权或没有亲权能力时,才准用监护。亲权基于亲子身份由法律直接规定,父母承担亲权职责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亲权的内容包括人身监护和财产管理两大方面,具体则指:监护教育权、居所指定权、子女交付请求权、抚养及其他财产给付请求权、职业许可权、管教惩戒权、强制受教育权、财产管理权、财产收益权等等。这些内容在现行婚姻法上没有充分体现,在民法通则的监护中亦无相应规定,立法上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2)随着婚恋观念的改变,两性关系的自由度增高,非婚生子女已经相应增加,亲属法必须确立婚生子女的推定和否认、非婚生子女的认领与准正制度,保障非婚生子女应享有的亲权保护及其他合法权益,防范亲生父母逃避亲权责任。(3)社会离婚、再婚率的提高,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日益增多,其法律问题愈来愈突出。在新属关系上,继父母继子女因婚姻而产生,因共同生活而形成身份上的共同体,既不同于法律拟制的收养关系又不同于自然血亲关系。因此,在亲属法上应对继亲子关系做出专门的规范,确认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构成亲子权利义务及其权利义务的内容要求,什么条件下其权利义务可归于解除或消灭,哪些情况则不能解除或部分解除。

(五)更新家庭制度:这一范畴的内容很多,其中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基于家庭共同生活和对外事务的管理需要,统一众多法律规范中频繁使用的家长、家属划分及其法律地位与责任,在亲属法中设立家长制,以非强制性规范形式确认家庭结构及其内部人际互动关系,使家长亲属有一定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睦、稳定和团结。

(2)对家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予以确认。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家庭不仅是一个伦理实体,而且是一个经济实体,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有其独立的法律地位。根据家庭在现实经济关系中的表现,其作为经济实体有几个层次:一是仅仅是一个生活消费单位:二是作为一个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单位;三是从事专业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对内有生产经营、分配消费关系,对外有商品交换关系,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四是由家庭扩展的合伙和私营企业,内外经济利益关系复杂;五是公民承包、承租企业及个人、家庭、集体、国有企业合股投资、共同经营管理的经营模式中,家庭的地位、责权利关系多样化;六是农村生产经营中,出现家庭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联合结构,显示出家庭的新性质和特点。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关系中的家庭,职能不同,经济地位不一样,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亦有区别,涉及到一系列纵向横向、内部外部法律关系,如何予以认定、引导、调控和监督,急需法律上加以明确。

(3)家庭财产关系应由亲属法给予全面调整。第一,现行婚姻法概括“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是一种过于原则、抽象的表述,指示范围貌似明确,实属不清,必须进一步揭示清楚。第二,夫妻对共同财产除了处理权外,还有占有、管理、使用、收益等多项实体权能,在市场经济和家庭生活及人情关系的网络中表现多种多样,法律应分别予以确认调整。第三,男女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的趋于平等及个人物质利益的自我看重,约定财产制的形式逐渐增多,对于夫妻约定财产的形式、内容、范围、条件、效力等方面不能没有统一的法律要求。立法上应倡导婚前财产和约定财产的公证或登记手续。第四,夫妻除共同财产外,实际上还有婚前财产、特有财产、恋爱或订婚期间的财产、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等特殊财产类别,但现行法律均未涉及,应予增补。对此,建议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应在总体上划分出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制、婚前财产与婚后财产、特有财产与共同财产、一般普遍财产制与特别分别财产制等几个系列,并对婚后所得共同制作出法定的范围限制,其中夫妻一方在婚后继承、接受赠与、遗赠所得财产不能一律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第五,分清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债务的性质、形式、范围及其原因和去向,既要注意维护家庭整体利益和法定扶养义务的实现及正常生产生活的需要,确立共同责任,又要把握是非过错,赋予双方不同的清偿责任。第六,在家庭财产内,除夫妻财产外,还有家庭共有财产、子女特有财产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涉及到占有、管理、使用、收益、分割、处分等各种权能关系;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财产将日益增多,品种形式复杂,运行动态不定,纠纷不断发生,法律上必须给予相应的确认和规范。此外,个体工商户、承包经营户、私营企业及公民合伙承包承租企业和投资其他市场生产经营,其家庭财产不仅有生活资料,还有大量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用资金,其财产、债务关系已不能完全套用通行的一般夫妻共同财产关系和家庭财产关系,必须有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特别法律规范。在此领域,夫妻财产制价值准则应由重夫妻共同体或重家庭共同生活向重社会经济关系、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倾斜。

(4)顺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家庭制度上,为促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进一步向平等、民主、团结、和睦的方向发展,可增加有关夫妻互敬互爱互助互谅等内容,以及父母对子女应关心爱护、子女对父母应尊敬慰藉,提倡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关系等内容。尤其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福利事业相对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强劲,养老社会化程度不高,在亲属法中必须更加强调子女或其他亲属对老年人的供养、扶助义务,将经济赡养与精神赡养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把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提高到法律义务,禁止对老年人精神上的遗弃、虐待,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5)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物质生活、精神情感生活和同居等多方面内容,现行婚姻法除简单规定了扶养权利义务之外,对其他方面未作充分规范。笔者建议在亲属法中增设夫妻之间的忠实义务、家务权及同居权利等内容,并对同居权利作必要限制,要求夫妻互相尊重婚姻内两性生活的人格尊严和意志自愿,禁止合法夫妻关系下的暴力性性行为。

(六)创设生育制度:一方面根据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的现实要求,在亲属法中增补有关计划生育的具体条款,统一人口生产数量的“晚稀少”政策要求和地方标准,普遍推行“一胎化”;以具体列举方式明确规定允许生育二胎的例外情形及间隔年限,确定与法定婚龄相对应的法定育龄,设置带有一定强制力的有效避孕节育措施,强化生育数量和时间方面的硬约束,全面禁止计划外生育或非法生育。另一方面,针对中国人口素质的严峻现状及其潜在的忧患,在亲属法中应专门设立一套系统、科学、完整的优生法律制度,或者制定优生特别法,从而使人口在得到数量控制的同时更应有质量的提高。

(七)完善离婚制度:(1)对登记协议离婚予以改进,在离婚申请与登记之间设置三个月的考虑缓冲期限;并规定凡结婚不到一年者,原则上不得提出离婚;增强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协议离婚审查、监督的公力干预力度和行政管理职能。(2)增补对违法离婚的认定和处理规范,使假离婚、骗离婚、强迫离婚、第三人代办离婚、当事人合谋损害第三人(如债权人)利益的离婚等各种离婚违法现象有明确的处理、补救和矫正的法律依据。(3)将“感情确已破裂”的法定判决离婚标准改为“婚姻确已破裂”或“夫妻关系确已破裂”,使离婚法走出不应也不可能调整人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生活的误区,将确认和调整的方位真正落实到作为客观实体的婚姻或夫妻关系上,实现离婚标准的客观性、科学性。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关于是否准予离婚的司法解释十四条仍具有较好的操作适用性,应进一步上升到立法的高度,作为概括式破裂离婚标准的具体说明和补充,形成我国的一种例示概括主义的离婚理由立法模式。(4)对离婚的法律后果,即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债务清偿、子女扶养归属及抚育费的负担、对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等问题,在立法上应改变现行的完全是任意性规范从而不得不求助于大量司法解释的做法,将有关司法解释加以技术上的深化,补充为具体明确的强制性规范内容,使其有一个统一把握的法定标准和选择方向;同时赋予当事人充分的意志自由、自愿协商的机会和权利,在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情况下,依据法定原则和标准确定。从而避免这一领域的盲目性、随意性,消除反复争执、缠讼不止的诉讼障碍。(5)立法上实行无责破裂主义离婚原则,摒弃过错有责离婚理由的适用,但并不能排除对引发离婚有过错责任的惩罚和对无过错一方的补救。而且,在现今日益增多的离婚案件中,多数情况下夫妻一方存在违背婚姻义务,不很好地履行婚姻责任,从而导致婚姻破裂的过错行为,使另一方程度不同地遭受人格或精神上的损害,因此,中国婚姻法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在坚持破裂原则的基础上,对离婚所引起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规定一定的补救、赔偿民事责任。

(八)规范人工生殖技术的临床操作,健全该技术的合理使用制度:与新的生育制度——优生法相配套,婚姻法应本着优生和满足不能或不宜自然生育夫妻的合理生育要求为宗旨,确认和规范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人工生殖技术(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母亲”等)在人口生产中有条件、有针对性地运用。但对其具体操作应明确界定如下七个合理使用原则:一是限定于消极优生和不能、不宜自然生育的范围;二是专门机构审核、监控;三是参与主体自愿、合意;四是专门医疗单位垄断实施;五是严格档案管理和保密;六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七是禁止商业化营利和违反计划生育。同时,婚姻法对于异精、异卵或“母亲”等多元主体共同完成的生育行为而形成遗传父母、生育父母、养育父母等不一致的问题,必须设立一个统一的认定亲子关系主体的标准,确保法律上权利义务主体的单一性,以防发生争要子女的积极冲突和都不要子女的消极冲突。

除上述八个方面之外,中国婚姻法还需要顺应国家统一的大趋势,确立处理涉港、澳、台的域内区际之间的婚姻家庭关系的冲突规范或准据法,为准确解决有关历史问题和日益增多的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良好的法律秩序。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2

关键词:半导体专用设备 机械结构 系统化 模块化 智能化

0.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在半导体专用设备设计中,为确保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综合性能,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方案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当前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产品功能日益增多,性能复杂性增加,更新速度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产品方案设计水平更具有紧迫性。但一些设计人员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影响方案设计水平提高,跟不上时展步伐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为转变这种情况,设计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和设计计算,以促进产品设计水平提高,更好满足半导体专用设计需要,为产品生产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下面将探讨半导体机械结构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希望能为方案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1.半导体专用设备中机械结构的方案设计

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的引导下,再加上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半导体机械结构方案设计取得多种不同方案,并且每种方案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需要合理选择。

1.1系统化设计方案。将方案设计看成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每个要素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方案设计时将所有要素结合起来,进而完成系统设计任务。机械结构设计应用系统化设计方案时,常用方法包括设计元素法、图形建模法、构思-设计法、矩阵设计法、键合图法。设计元素包括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表面参数,五个元素确定后,产品设计特征和特征值也已经被确定下来。图形建模将设计划分为信息交换和辅助方法两个方面,实现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建模。构思-设计将产品设计分为构思和设计两个方面,选择合适的结构,然后得出结构示意图。矩阵设计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描述要求功能间的关系,然后建立关联矩阵,满足所需功能的矩阵,提高方案设计水平。键合图法将系统元件功能分为产生、消耗、转变、传递能量形式,借助键合图表达元件功能解,由键合图产生设计方案,达到完成设计任务的目的。

1.2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案。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产品解描述设计任务,从而在设计阶段预测生产能力和费用,提高产品设计可靠性,节约方案设计和产品生产成本。功能产品结构分为产品、功能组成、主要功能组件、功能元件四个层次,并且每个模块化结构具有标准化接口,具有系统化、集成化、层次化、互换性、兼容性特征,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节约产品设计成本。

1.3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案。用计算机能识别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设计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知识库和推理机制,进而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方案设计。常用设计方案包括编码法、基于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设计目录法,具体产品设计时根据具体需要合理选用相应的方案。

1.4智能化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法和理论,借助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常用方法包括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

2.半导体专用设备中机械结构的方案发展前景

上述不同设计方案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并具有一定联系。随着技术发展和设计理念更新,半导体机械结构设计水平将进一步取得发展和进步,对产品生产和制造发挥积极作用。

2.1各方案的特点。上述不同设计方案各有自身特点,满足半导体设计需要,产品设计时应结合具体需要合理选择不同方案。系统化设计方案将方案设计由抽象到具体进行层次划分,制定每一层设计目标和方法,将各层次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整个方案设计系统有序进行,并确保系统设计有规律和方法可以遵循,促进方案设计水平提高。结构模块化设计对不同模块进行组合,进而完成整个方案设计任务。半导体机械产品的某些组成部分功能明确,结构稳定,通过划分模块进行设计更有利于完成设计任务。并且一个实体可完成多种功能,设计的关键内容是结构模块划分和选用,设计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注重总结经验,才能有效完成模块化设计任务。产品方案设计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方案,通常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描述,根据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决策,然后才能完成设计任务,更好满足产品使用功能需要。智能化设计常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直观形象,有利于用户积极参与。但该方案系统性差,在零部件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确定时,要求设计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并且设计人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此外,这些方案并不完全孤立,不同方法又相互联系,模块化设计蕴含系统化思想,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案需应用系统化和模块化方法。通过不同思想和方法的合理应用,有利于简化设计流程,节约成本,确保产品设计质量。

2.2方案设计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异地协同设计方法出现,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设计-加工-成品”成为可能,为促进该目标实现,首先就要实现产品设计的三维可视化。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超媒体工具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方案设计中,推动方案设计发展与进步,促进产品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

2.3方案设计前景。目前,半导体机械结构方案设计朝着计算机辅助实现、智能化设计、满足异地协同设计制造需求方向迈进。有关方案设计的计算机实现方法起步较晚,技术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升设计水平。为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综合应用上述四种方法,提高方案设计水平是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它包括机械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网络技术等多种理论和技术,这是今后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提高设计人员综合技能,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方案设计水平,推动半导体设计和产品质量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结构设计是半导体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后续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设计经验总结和技术更新,方案设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另外,设计人员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收最先进的设计成果,更好指导结构方案设计工作,推动半导体结构设计水平和综合性能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建瑞,王作义.半导体设备市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J].电子工业专业设备,2014(2),81-84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3

关键词:设计类软件;装饰设计;方案构思方式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21(2015)04-0036-03

装饰设计是指根据人的需求对特定对象进行合理化的美化安排。它涉及的面很广,归结起来有两大类:平面的装饰设计和空间三维的装饰设计。装饰设计中所用到的软件种类繁多,平面设计类软件常用的有Photoshop、CorelDraw、GooglePicasa等,空间三维的有3Dsmax、Sketchup等。目前,虽然设计类软件已普遍应用于装饰设计的最终效果表现,然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设计类软件在方案构思阶段,对创作方式的积极拓展。

1设计类软件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设计类软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和高速的工作效率,在装饰设计领域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就整个装饰设计作品创作过程而言,目前普遍的创作方式为:设计师通过手绘草图和简单模型制作,完成方案的构思,方案初步确定后,再利用设计类软件将构思好的方案呈现出来。这种创作方式,使设计类软件的功能基本局限在设计方案的再现阶段。在方案构思阶段,依然没有突破传统。如何利用这些软件,真正帮助设计师们拓展方案构思方式,思考设计和创作作品,是设计类软件更为高级别的创作。

2设计类软件辅助装饰设计方案构思的优势

2.1强大的功能,更有利于激发灵感

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方案构思方式,设计类软件强大的功能更有利于激发灵感。如平面装饰设计类软件一般都具有存储、合成、特效、编修和绘图等功能,它的每一项功能都有可能激发出设计师们为之一动的方案构想。其强大的功能,不仅反映在某款软件功能的优越性上,更表现在运用于装饰设计的软件种类的丰富多样上。例如平面设计类软件常用的有Photoshop、CorelDraw、GooglePicasa等,空间三维的有3Dsmax、Sketchup等。这些软件各有优势,且能相互配合使用。工具的多样性,为设计师们创造了更为宽阔的思维发散空间。另外,设计类软件基于数字化平台,可使设计师们轻松获取素材、相互交流和沟通。总之,每一种可能都可能激起设计师们创意的火花。

2.2高速的效率,更有利于抓住灵感

设计类软件的诞生在设计领域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因为它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让设计师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创作本身。装饰设计传统的手绘表达和模型制作的构思方式,需要有较深的绘画和塑型基础,才能很好地表现出设计者的思维,并且这些方法效率较低,有的时候其表现速度无法跟上设计师的思维跃进。灵感是一种模糊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及时抓住,并通过不断修改、完善,才有可能成就出一个出色的方案。专业化的设计软件,具备准确、快捷的参数设置功能,素材库也很丰富,设计者在方案构思阶段,可及时呈现随时迸发的灵感,并随时对之前的设计步骤进行编辑、修改,直至完成整个方案构思。设计师熟练掌握一款软件的周期远比手绘和塑形的训练周期要短。

2.3精确、直观的性能,更有利于完善方案

作品的最初创意构想一般是比较模糊的概念性的片段,需要设计师不断的修改、完善。传统的方案构思方式,除了再生速度较慢之外,方案准确的直观表达与推敲也是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例如在建筑装饰领域,具体的模型构思设计可通过3DSmax完成,在它的操作界面下,可生成便于转换不同观察角度的三维形体,设计师们通过逼真的形体观察,可快速地对方案进行修改与深化。另外,色彩、灯光、材质是建筑装饰作品风格体现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方案构思方法很难做到精确呈现。Photoshop软件照片的合成功能,可将3DSmax软件生成的图像放在实际的环境照片中加以表现,通过这种方法,作品设计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颜色、材质等运用是否得当,很容易辨别出来。如果不满意,可利用软件对这些不断调整,直至满意。

3设计类软件拓展装饰设计方案构思的渠道

3.1利用设计类软件的特殊功能

前面提过设计类软件具有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强大技术功能,这些功能又是通过设计师们对一定的参数调整实现的。这些参数好似生物基因编码,不同基因编码可产生不同的形式。大量实例也表明,设计类软件的特殊功能,确实能够激发设计者借助传统方法无法得到的灵感与思想,进而产生出迥然不同,不可预知的装饰作品。例如在3DSMAX的贴图设置中,有一种镂空贴图,此功能可将二维的图案转换到三维的物体表面上,从而形成一个变化丰富的形体。上海世博会波兰馆的设计,就是基于3DSMAX中的此项功能激发出最初设计构想。另外还有一个命令MERGE,可以将二维闭合多线段投射到三维的物体表面上,并将其转换成可以在上面建构设计细部的新表皮。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先锋建筑中变化丰富的数码表皮。

3.2手绘与软件相结合的构思方式

既然利用设计类软件构思装饰设计方案作为传统构思方案方式的一种拓展,显然本文的主旨不在于要将传统手段完全摒弃。虽然设计类软件构思方案具有功能强大、工作效率高、准确直观等方面的特点,而传统方案构思方式也具有利用设计类软件构思不具备的优势。手绘表达可不必拘泥于软件的各种功能,更加随心所欲,直达内心。例如:设计某个标志,图形简洁。使用手绘构思比软件更为自由,然软件手段更加精确。这时我们就可将两种手段相结合,使用手绘方式完成轮廓雏型,使用软件方式进行方案细化。另外,手绘构思的方案一般比较质朴、可爱,而软件设计出的方案能体现高技。采用两种手段构思出的作品,往往可集两种特点于一身。总之,采用新旧手段相结合的构思方式更容易设计出大量方案。

3.3逆向思维的创作方式

这里所说的逆向思维的创作方式是相对于目前普遍流行的创作方式而提出的。前文提到过,目前普遍的创作方式是:设计师通过手绘等的方式完成方案的构思,当方案确定后,再利用设计类软件将构思好的方案呈现出来。逆向思维的创作方式为:利用设计类软件完成整个方案的创作,再用手绘的方式完成作品的表现。例如平面设计软件的图像合成、图像处理、滤镜特殊效果等等,都极大地拓展了设计者的思维空间,这是靠手绘等手段进行构思难以想到的特殊效果。许多纯艺术的画家,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合成某些图片素材,构思出一些特殊效果,然后再将这些方案画到画布或者墙体上进行装饰。在这种创作方式中,设计类软件不仅是参与了方案构思阶段,而是参与了整个作品的设计。

4结束语

本文开篇提到目前设计类软件的功用一般局限于方案表现阶段。将具备如此多优越性的工具仅作为一种被动的制图工具,是一种资源浪费。这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设计师长期受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束缚,习惯于单线式的思维,没有反复实践,深入研究各种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设计类软件在装饰设计方案构思阶段所具有的优越性进行分析,总结了设计类软件几种拓展方案构思的方式。旨在鼓励设计师们积极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转变思路,以挖掘设计类软件更多潜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处咏清,何悦菡.装饰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杨铮.再议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建筑规划草图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07):100.

[3]李晶涛.表现与表达从计算机辅助制图到辅助设计-以3DMAX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11,(4):57.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4

关键词 图形创意思维 平面构成 图案课程体系

当前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商品因创意思维的设计介入,从而使其文化内涵和商品的情趣得以提高,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图形创意是二维视觉认知的主体之一,平面构成与图案是其完成培养方案的两大课程支柱。二者以培养图形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视觉形式美法则的基础设计课程。

一、图形创意教育现状的反思

图形创意思维培养在设计教学中,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号与效果不符其实。在此,笔者进行简单归纳:其一,教材中的案例与理论牵强附会。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门类,图片有最直接的说服力,但是平面构成和图案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案例似乎与理论没有太大的联系,缺少经典案例的解读,一些平面构成的图形作品让人琢磨不透,把带有服饰图案的走秀模特植入其中,就是服饰图案的应用,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其二,创造思维的学习氛围缺乏。在教学中,学生准备素材的不足与注重模仿的思维方式固化,让其作品很多时候是一个临摹的过程,创造力不足。其三,作品表现手法的单一。图案与构成作业一直以打格、填充、平涂、勾线等手法为主,让作品的完成变成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实用性不大。

以上三点是对图形创意教学现状不足的反思,当然还存在其它方面的不足,就不一一列举。

二、对图形创意思维课程体系的建构的建议

建议将平面构成与图案两门课程作为图形创意思维设计的理论支柱,以主题设计为出发点,加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辅助电脑丝网印刷等新式教学手段,建构以平面构成与图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其一,以图形作为造型的基础训练。徐悲鸿曾说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对形体的把握以及能把设计理念转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离不开造型的基础能力,而素描的造型一般包括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重模仿轻表现。但是,图形是对形象的提炼和表现,完成这一转变,需要学生临摹体会,感受图形的用线、用色、骨骼、布局以及形式美法则。改变传统的用笔方式,用简约的图案来传达视觉形象。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学生造型能力差,绘制图形潦草,而导致创意被粗糙的画面掩盖,这样以图形作为造型的基础训练的必要性更大。

其二,将多种表现手段应用到图形设计作品中。现代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来源于20世纪初期德国的包豪斯建筑艺术设计学校,理论体系的精髓在传承中完善。但是,设计作品表现形式却非同日而语,需要中国年轻的设计师与时俱进。传统的作业是思维成型到展现于纸面的一个精细过程,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时间的投入。打格填色的重复过程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有瑕疵的作品想修改已不易。在此提出,可将电脑与手绘想结合,电脑较之手绘简单易行,电脑可绘制复杂而精细的作品,节约时间的同时作品易于存储或展示。另外,还可以开发其他辅助工具完成作品,将设计好的图形作品借助丝网版画工作室打印出来。例如,笔者所在的江西服装学院,学生将设计好的图案用丝网版转印在T恤衫上,用蜡染印在面料上。

其三,以故事的模式讲解优秀的图形设计作品。学生设计思维缺乏与知识的积累不无关系,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体会创意技巧,它是设计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图形的三大要素点、线、面的重构与分解更多的是形式美法则的体现,不免让教师的授课落入空洞的说教。将一副优秀的设计作品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可增加学生的情趣。例如,讲解中国传统图案的由来和寓意可加深学生对图案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发射时,可让学生联系现实中的发射现象,讨论现代交通堵塞原因得出城市以CBD为中心摊大饼圈层式轴线布局是罪魁祸首之一,体会发射的特点。

其四,大作业以主题式出现,同其它课程相联系,让作品有现实意义。将图案与平面构成联系起来,结合面料设计,把设计好的图形转化成服饰图案,突出于服装表面的图案,对面料进行二次处理的加型设计,如刺绣和马克笔手绘;另外一类是贯穿服装前后身的图案,这类图案的设计手法如同建筑设计。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将服装的半成品摆放在人台上,服装以立体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将设计好的图案构思,在这样的服装上实现。通过这种形式的图案设计训练,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能够学会充分考虑到服装图案的各种效果,使服装的正面、侧面和背面都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全面提升服装设计的层次和水平。学生对服饰图案的理解也更为全面和深刻,能主动将在织物与艺术中学到的内容与服饰图案相结合,他们的服饰图案设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这方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将来的成功与否。

三、课程设计示例

1、命题创作:《设计情侣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最后用丝网印刷展示在T恤衫上;

2、作品完成步骤:第一步,图形设计草图,写出设计说明;第二步,在电脑软件上进行图形处理;第三步,将作品用丝网印刷展示在T恤衫上;

3、图形设计思维综合训练:展现男女穿着特色,体现独特的设计思维;

4、构成、图案、色彩练习:用点线面完成抽象的图形,借用经典图案,色彩的心理视觉。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建立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设计人才,才是科学方法。创新和经验的积累最终目的是灵活运用于各种领域的设计当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科学建构的图形创意由潜至深、循序渐进的课题设计的训练方案,可有效的帮助学生打破局限从每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中获知解决问题的各种潜在因素,把握设计方案的多样性,鼓励用概念来发展技巧,冲破传统的习惯,对各种各样的主题思想,主动自觉地去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灵活运用图形的表现方法,为学生个人创造性发展开辟一个新天地,将自己的设计注入生命!

参考文献:

[1]马高,王欣竹.现代图案教学[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詹姆斯·韦伯·扬.创意[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5

2011-2012学年笔者的教学对象是上海市某区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针对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标准进行了不同课型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的探索,分析如下:

1.新授课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激趣、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授课最注重的是知识的生成,导学案设计要有启发性。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将知识点转变为启发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激思,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搭建学习“支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案例1】杜康酿酒话乙醇(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和应用

(1)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说明学习背景,进行学习定向

【学习目标】

1)掌握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概念

【学习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2)提示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作出选择并制订学习方案

【学法指导】化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1)用模型法(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学习乙醇分子结构,直观形象

2)实验法测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3)用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

(3)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内容】

1)你知道有关酒的故事吗?(可参看课本、上网查找,上课时请学生讲故事)

“杜康与酒”、“怒掷茅台振国威”

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乙醇。(上课时学生自己展示)

2)乙醇是酒中精华,你知道乙醇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吗?

乙醇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

________色、________味的液体,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__于水,沸点比水________。

什么叫无水酒精?工业上如何制取无水酒精?

乙醇为什么能与水任意比例混溶呢?乙醇的沸点为什么比相应的烃高呢?(自己查阅参考书或上网,寻找答案)

3)如何确定乙醇的分子式呢?又如何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结构式、结构简式)呢?

温馨提示 思路:先确定分子式?再探究分子结构

Ⅰ.分子式的确定:已知乙醇2.3 g完全燃烧后,生成4.4 g 和2.7 g ,测得乙醇蒸气的密度为2.054 g/L(标准状况),求乙醇的分子式。

Ⅱ.分子结构的探究:

推测: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知,乙醇的分子式为________,推测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实验测定:

温馨提示测定原理: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乙醇与的钠反应,通过测量生成:的体积便可以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提示:来自乙醇中的活泼H)

Ⅲ.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探究乙醇、水分别与钠反应,观察记录现象,解释,得出结论。

装置:如下页图(1)皆可(高二上学期所学的测定气体体积的装置)

讨论:考虑装置的准确性、操作便捷性,下列装置中较好的是________。

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数据记录与处理如表1:(已转化为标准下数据)

结论:1 mol乙醇中活泼H原子为________mol。

所以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参阅教材)

小结:乙醇的分子式________、电子式________、

结构式________、结构简式________;

乙醇与金屑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该反应中________键断裂。

该部分的教学,通过导学案的“导”,课前大部分学生几乎能完成80%以上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上,笔者补充了钠与水的演示实验、乙醇与水的小组探究实验,主要采用了小组汇报、学生交流补充,教师总结完善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发言踊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较轻松地掌握了乙醇分子式及结构简式,学会了科学的测定方法,而且巩固了高二上学期所学的测定气体体积的实验方法,体会到了学以致用、自主求知的喜悦。

(4)搭建学习“支架”,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内容】新概念学习——烃的衍生物、官能团

2)结合对上述问题的理解,阅读教材,填空

烃的衍生物:________。

官能团:________。

3)练习反馈:下列有机物中,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________。

4)乙醇的官能团是什么?羟基和氢氧根有何不同?写出两者的电子式。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请在图2中标出乙醇分子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并预测乙醇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课堂上笔者采用的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方式进行,学生发言积极,教师讲得很少,只做一些关键点的点拨和归纳。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导学案中搭建“支架”,层层设置问题台阶,使学生在不断质疑、释疑中,积极主动地理解了烃的衍生物、官能团两个重要概念,通过练习,反馈出学习效果非常好。

(5)设计多层次练习,课堂检测、课后巩固、拓展思维,知识能力双落实

紧扣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定数量的习题设计多层次练习。题目要少而精,要紧扣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具有一定思考容量;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课堂上完成80%左右为宜。通过精选的形成性练习检测课堂效果;巩固性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还可完成拓展性练习,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2.复习课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加强知识梳理,对比总结规律,建构知识网络

复习课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归纳总结,更是知识的升华和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因此,导学案要体现如何归纳知识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普遍性的规律,让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以《卤素及其化合物复习导学案设计和应用》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和认识。

【案例2】卤素及其化合物复习导学案设计和应用

【复习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具体的复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考 点中的“知道”、“理解”、“掌握”等含义。

理解卤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主要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卤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规律)、特殊性;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氯水的组成和性质、HClO的化学性质,理解漂粉精的制备及漂白原理;掌握HCl的实验室制法;了解的工业制法——氯碱化工;掌握的检验方法;理解海水中提取溴、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梳理】大量运用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对比、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卤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如图3。

【方法点拨】引导学生总结高效的复习方法,如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核心知识网络建构法、思维导图联想复习法、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等。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归纳总结,构建核心知识网络。用表示卤素及化合物的核心知识网络。氯气以及常见的氯的化合物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请画出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如下页图4。

【实践感悟】精选一些配套的综合习题,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学有所用,及时巩固、复习内容,并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如:若出现氯气泄露事故,如何处理?家中使用漂粉精时应注意什么?如何应用简单的方法证明食盐中是否加碘?请设计实验证明HClO为弱酸。

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实验时发现:在滴有酚酞试液的稀NaOH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红色溶液会突然褪色。请你对褪色原因进行假设:

假设一:________;

假设二:________。

请你根据表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思维拓展训练】思维拓展训练是为课后使用而设计的。为了让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测学习的效果,在编写思维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定数量的习题,既要落实基础知识,又要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为了加强自我反馈,导学案中可给出答案。

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复习,让学生自主归纳、练习,教师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教师从旁指导,对学生复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指点即可,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3.习题课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专题方法指导,及时精练巩固

习题课导学案主要集中在专题训练上,有针对性地集中选择一类典型例题,归纳学习方法,并变式训练、实践巩固。导学案可包括学法指导、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实践巩固等部分。

二、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认识“导学案”的准确定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导学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能过于夸大导学案的作用,照“案”宣科,被它主宰了教师的教学。

(2)要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学情、并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导学案的创新设计,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导学案、或网上搜集到的现成的导学案。脱离学生实际的导学案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效率,更可能浪费学生和教师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3)“导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合理设计和使用,并不是所有的课要一律进行导学案教学,不能将导学案搞成一刀切,甚至搞成形式主义。导学案是为教学服务的,内容可多可少,可以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个学习难点,也可以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支架而设计局部的导学案,所以不一定要求完整,可以灵活,可以变通。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6

关键词:计算思维;案例教学法;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2.1-4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计算机课程。课程以C语言为依托,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用计算机解题的基本思路。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国内教育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为了实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C语言程序设计》由于其课程的特性是培养计算计算思维的重要课程,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其中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来实现或展现计算思维在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将计算思维逐步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

1 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

1.1 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

计算思维在我国引起广泛注意是在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系统的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法,是一类解析思维,涵盖了反映计算机科学之广泛性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召开主任(理事长)扩大会议,于2012年3月提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其中就指出了计算思维的重要性。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深入、无处不在、无事不用的计算使计算思维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一个人若不具备计算思维的能力,将在从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计算思维不仅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且也是所有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能力[2]。

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的抽象是使用符号代替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变量,每个程序包括各种标识符、常量、变量、数组、函数和结构体等符号语言,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思维的自动化则体现在程序的机械式执行,这也是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的本质特征。要实现自动化,就必须要设计精确的算法和严格的程序语言体系。

1.2 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以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工具为核心要求,一般不强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十分有限的学时中既学会掌握必要的工具,也让计算机思维诸要素融入到学生的能力结构中,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意识,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挑战[2]。

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最能够体现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方法,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学习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路,而不是成为程序员。目前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偏重语言而不是设计的误区,考试内容也偏重语言语法,这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存在相应问题,多数教材偏重语言本身的知识结构,详细介绍语言的语法等知识点,只能教会学生如何编写程序,不能让学生掌握用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案例教学法培养计算思维

有些学者归纳了计算思维的元素包括约简、嵌入、转化、仿真、递归、并行、抽象、分解、保护、冗余、容错、纠错、系统恢复、启发式、规划、学习、调度、折衷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在讲解知识时指出某个知识点或问题属于计算思维的某个元素,而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按计算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

2.1 C语言课程中的案例与计算思维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为基础,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逐步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最后推导出结论[3]。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础和关键因素,教学案例的选取不是简单的举例,应该覆盖相应知识单元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更重要的是案例所反应的知识点要丰富,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启发性。学生能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算法设计,体会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描述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建模,从而让计算机能够解决该问题。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教学的重点在于程序设计而非语言本身。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问题化抽象化层次(模块)化自动化系统化。其中问题化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抽象化是指把复杂问题按照一定的算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层次(模块)化是要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自动化是通过程序代码自动实现;系统化是指要对运行的结果分析,通过学习、训练、反馈等方式,在时间、空间、效率上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流程图把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抽象出来,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形成一个思维方式,这样就是一个计算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这个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不拘泥于原有的以知识点建构的课程体系,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由案例引出知识点,然后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2.2 C语言课程典型案例培养思维能力

(1)案例贯穿教学始终

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从第一堂课开始就用案例引入程序设计思想,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及编码的过程,给予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增加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将思维的过程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训练这种能力。

在第一堂课中,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通过分析人脑思考问题的过程,转化为计算机解题的步骤,再演示如何将分析的过程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从而引出程序的基本组成和框架。例如,给出一个简单的案例,将华氏温度转换为摄氏温度。首先分析如何思考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转换公式来进行运算,运算中用到数据为华氏温度。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首先得到华氏温度的值,再根据公式进行数学运算,运算的结果再输出显示。然后在C语言的开发环境中写入代码,进行编译运行,屏幕上显示输出结果。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出程序设计中的控制结构,该案例为顺序结构,学生初次接触很容易理解。还可以引出分析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中涉及的数据、解决问题需要的控制结构、程序的预期结果。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可以看到程序是如何编写、编译,最终运行得到结果,既了解了问题的基本分析过程,也了解了程序的基本框架,可以让他们能够尽早的动手编程。

(2)尽量选择生活化的案例

在很多的教材中,很多例题为数学公式运算等比较枯燥的内容,问题的本身不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尽量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计算思维培养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数组时都会介绍二分查找的算法,常见的例子是给学生一个已排序的数组,在其中查找其中某个数的位置。这时可以引入一个案例:有电视节目要求选手竞猜某件商品的价格,如果猜中商品就归该选手所有,请问如果你是该选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快的猜到商品价格?这个电视节目很多学生可能都看过,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思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思考的过程逐步细化,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算法。

假定商品的价格是1元到1000元之间的整数,首先猜价格为500元,根据提示的结果(高或低)能够快速去掉其中一半的价格区间。然后再在剩下的价格区间中猜中间价格,再根据提示结果缩小一半的价格区间,以此类推,最终能够确定商品的价格。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二分查找的算法思想,确定算法后,分析其中的数据与控制结构。运算的对象为1到1000之间的数,用数组表示,算法中要重复进行取中间价格、确定新的价格区间的步骤,这个过程为循环结构。然后再介绍如何用C语言来实现分析的过程。

通过这个生活化案例,训练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解决,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3)案例选择由简到难,具备可扩展性

有一些案例可以贯穿教学的始终,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逐步丰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前面案例的基础上,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例如在介绍分支结构时,用求两个数最大(最小)值的案例介绍if-else语句。再引入一个案例求三个数的最大(最小)值,介绍嵌套的if语句。对于多个数(如100个数)求最值,控制结构仍然为分支结构,但数据结构要采用数组,从而引出数组的概念。随后,在数组求最值的基础上,引出排序的问题,要求对数组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列。这个过程要在数组中找最小值,将最小值与第一个数进行交换,再在剩下的元素中找最小值进行交换,以此类推,从而对所有元素进行有序排列。在数组有序的基础上,再引入前面介绍的二分查找法的案例。

还可以设置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围绕案例循序渐进的学习,便于思维训练的连贯性。

例如案例:在屏幕上输入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信息,然后再显示出来,其对应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及对应知识点

案例描述 知识点

在屏幕上输入一个联系人信息:姓名、手机号,并输出 变量、输入/输出函数

输入10个联系人信息(姓名、手机号),再输出 数组、循环

输入10个联系人信息,并保存在磁盘上 文件

3 实验环节中培养计算思维

程序设计课程除了在教学中采用案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外,也要重视上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强化计算思维。

3.1 实验内容体现计算思维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是以模仿为主,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实验内容不应该只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要给学生提供思维创新的空间。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分析总结问题。也可以给出一些案例的部分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将解决办法补充完整。还可以给出错误的代码,让学生查错纠错。通过这些不同方式的思维训练,可以给于学生提出新的方案和排除错误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3.2 增强实验的综合性与趣味性

与课堂教学一样,实验的案例同样尽量选择生活化或实际问题。例如计算购房贷款、计算分段电费等问题。实验案例选择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思维的训练。

例如在介绍递归算法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影片《盗梦空间》中的情节,其中进入不同层次的梦境其实就是递归的过程。可以设置一个实验内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递归过程,并模拟表现出来。

3.3 规范上机过程

在实验中,案例的实现要求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流程进行: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实现—>上机调试。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编程习惯,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在上机调试完毕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程序进行优化,思考是否有其他解决办法,让学生体会思维不是固定模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例如在解决一些穷举问题时,简单的方式是采用多重循环来完成。如问题:男人、女人、小孩来搬砖,1个男人搬2块砖,1个女人能搬1块砖,2个小孩能搬1块砖,请问10个人搬10块砖,应该怎么分配?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是采用三层循环,分别表示男人、女人和小孩的人数,判断人数之和是否为10,对应的人是否能搬10块砖。

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让他们计算程序运行的次数,再提出是否有其他方法能减少运行次数。学生就可以考虑能否用两层循环表示男人、女人的数量,小孩的数量用10减去两个循环变量就可以得到。这样循环的执行次数就大大减少了。

4 结语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经过长期学习训练、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能力,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程序的设计过程就是解决问题方法、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重要的基础课程,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the ACM,2006,49(3):33-35.

[2]李晓明,蒋宗礼,王志英.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5):1.

[3]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4:65.

作者简介:郑爽(1982-),女,安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安全;王全民(1963-),男,山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信息安全;李秀荣(1971-),女,吉林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7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1、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 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3、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 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 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 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 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 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 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 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创造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1、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部分,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块的纸上表示 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部分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学生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4、之后教师给学生

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 两等形分割,产生正负形。

② 多等形分割,产生对称群。

③ 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自由分割--自然形、几何形

1、分割 规律分割 + 功能分割

2、构成--重新组合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8

[关键词]档案管理思想;方法;现代化分析

一、现代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行为的基础

现代管理科学是以管理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诸多学科的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则方法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行为的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为依据,才能加快其进程。

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档案管理手段方式上的一场革命,更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必须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克服思想上存在的落后观念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代之以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思想,以此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

从我国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践看,首先应在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在制订了比较科学、周密的计划和方案的基础上,再来实施现代化措施和步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个档案机构中运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才能最后确定。是采用缩微摄影系统还是光盘系统作为档案存贮现代化的手段,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管理的问题,其结果仍然取决于管理思想现代化的水平。

二、档案管理组织机制科学化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具有四大职能,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一个组织机构要达到优质高效地履行自身职能,必须在下述3个方面具有良好的机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组织也须具备科学的组织机制。第一,强化档案工作的计划职能,加强目标管理;第二,强化档案组织机制,提高组织效率;第三,加强领导职能,提高领导艺术。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大飞跃。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须加速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既是专业型人才,又是管理型人才,只有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人才队伍,档案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

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档案业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掌握档案行业标准,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做好档案数据的录入工作,积极参与档案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档案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职责,有义务将接收的所有档案运用计算机管理,丰富科技信息资源,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计算机管理档案既提高了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也促进了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档案管理组织机制科学化

(一)档案组织管理方法

档案组织管理主要是指档案事业管理,包括对档案行政机构、档案业务机构的管理。从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的组织管理方法是行政管理的方法。

1.行政管理的方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运用有关行政法规、制度、计划、协调、监督等手段进行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是达到档案组织目标的主要方法。

2.经济方法。档案组织管理应注重经济效益,善于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档案工作投入产出问题,在有效的人力、物力范围内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系统管理方法。档案组织从整体上看是国家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运用系统方法应采取综合信息管理与反馈信息管理相结合。

4.预测方法。要通过对许多因素的分析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规律。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预测对象、收集有关资料、预测分析、建立模型、确定预测结果,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5.行为科学方法。档案组织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行为科学在国外又被称为组织行为学、组织与人事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行为的因素,探索行为规律,提高控制能力。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档案组织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可以运用的方法应是统计性、多样化的。除了上述方法外,法律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方法。

(二)档案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运用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何种手段对档案组织进行科学管理,都要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并要考虑到下列要求:

第一,不同管理方法应相互协调、互相补充;第二,不同方法的使用要力求准确、客观;第三,要考虑其适用性,不同管理环节应采用相应的方法;第四,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五,要注意经济型,尽量选择简便易行、投入较少的方法;第六,要特别重视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即这些方法是可以投入实际运用的,而不单纯是理论的、空洞的。

参考文献: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9

艺术构思,是决定设计的倾向、深度、意境的关键。技巧是为了体现构思。目前,许多设计缺乏深度,不敢大胆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和艺术技巧,关键在构思不成熟,没有把握,缩手缩脚,不能突破一般化。

图案设计,什么是美的,什么不美,怎样才美,怎样就不美?这里面除了艺术技巧外,更重要的就是设计构思。

现代科学,文化,工业的发展,物质条件得到充分的运用。在图案设计中,美与用的差距愈来愈缩短,生活中对艺术的要求更高。我们从建筑、室内装饰、家具、器皿、服饰、交通工具等衣食住行方面看,美的造型,色彩的调配,结构的严谨,以至整个环境的布局,都在艺术的构思之中。音乐、绘画、雕塑已经不是孤立地欣赏的艺术了,它与图案是不可分离的姐妹艺术。

因此,认识美的源泉,美的规律,掌握美的法则,把美与用统一起来,是图案设计的首要任务。

一:设计心里。

从商业广告,商品装潢的设计来说,顾客心里非常重要。图案设计,要考虑到使用对象的性别、年龄、环境、风俗、习惯等。造型、色彩、产品装潢,都会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心里。时代的不同,季节的变化,传统的爱好,民族的风情,也都反映到心里上来。千千万万的商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有不同对象对它进行选择,设计者如何根据销售对象进行装饰宣传,能否掌握顾客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象演员一样,不了解观众心里,就很难打动观众的心。图案设计者就是导演,商品是一位"演员",它要用无声的"语言"打动观众的心。

二:构思的典型性。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典型性是共同的问题。但在图案设计中,为什么许多设计,装潢,招贴广告表现无力,不鲜明,缺乏感染力的力量?就是因。潢设计,为了表现民族特色,忽略了形象的典型性,采用古松、墨竹,红梅作为装饰的主体,结果使人误解为松竹梅的产品,联想不到茶叶含意,设计的意图就会失败。设计典型不典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形象,特征

(2)、内在含意。

(3)、比拟、象征是否恰当?

(4)、对象的本质是什么?

(5)、鲜明的个性。

以上几点反映在主体形象上,形式和内容要一致。任何一种手法,如果不典型就会歪曲形象和本质。

三:装饰性的构思。

装饰性,超脱自然形象,要求变形,变色,变调。

装饰性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形象的概括,夸张美的部分。二是构图,强调形式美。三是形态细节,一般最易忽视的是细节。最简单的形态,也有细节问题。如一条简单的线,它的弯度就是细节,弯度差异决定曲线的美丑。

装饰性就是要细、强调某一方,舍弃某一方,任何艺术要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总要排除一些无法表现的东西,舍弃一方,集中到另一方反而突出了它的装饰性。

装饰性,在艺术处理上,往往是对立的状态中强化一方的结果,如以圆化方,依曲强直,舍纵深求平整,取形态去质感,把自然形态改变为工艺形态,突出了装饰效果,这是装饰性的强化夸张与削弱、简化的重要方法。

四:功能性的构思。

图案设计除了艺术上的构思外,还要考虑它的功能性。特别是立体图案设计,如建筑、家具、陶瓷、交通工具等,艺术的美与功能性要统一起来。图纸的准确性,不仅要体现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最后成品的使用效果,例如陶瓷,不仅要求图纸与陶瓷胚形的准确,还要估计到烧窑后的误差,变形影响到成品的功能性。

五:风格构思。

风格就是艺术作者的创作个性,

图案的风格,是要通过鲜明的形式表达出来。形式美是达到装饰化的重要手段,否定形式、也就毁灭了内容。

图案风格的独特性,不是艺术形式的单一性。风格是指一个作者的全部作品,一个时代的代表,风格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

方案的构思方法篇10

关键词:VB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03-01

VB程序设计功能强大,内容丰富,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VB有关的控件、函数和对象的知识,各种数据处理控件的使用方法,学会运用VB进行程序设计的特点和方法,并且在学会运用VB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其他的实际应用系统,从而达到一定的应用程序设计水平。VB程序设计教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改变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如果一味按照教材讲授,学生往往会越学越难,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以及厌学情绪,所以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来激发学生兴趣,搞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掌握VB程序设计知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实例的分析,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同时案例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 课程案例的选择

通常VB课程教学中,基本的依据都是教材,所以讲授过程中往往会在前几周按部就班地讲常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控制结构等,但这一套路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没有真正体现VB这门课程可视化的特点,学生感觉不到新意,没有兴趣,这必将影响后面的学习。结果是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去理解、记忆老师讲授的语法知识和程序结构,当轮到自己动手编写程序时,就觉得无所适从,无法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教学法是教和学双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实用案例,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起来,把较枯燥难懂的程序设计让学生轻松接受。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作为教学的主线可以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起到组织教学环节的作用。好的案例一定要包含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其次注重对知识体系本身的前后联系。VB程序的三种结构是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选择结构是VB程序设计的三大结构之一,同时它也是其它程序语言的重要的数据结构。可以说掌握了选择结构,以后再学习别的程序语言的选择结构都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了。笔者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此设计的。笔者编写一个猜鼠标价格的小程序,由鼠标价格竞猜时同学们的不同选择引出本课的主题—— 选择结构。学生将猜测的鼠标的价格输入文本框,程序将提示猜高了或是猜低了,或是猜对了。我先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价格要验证。验证价格就必然要用“如果输入价格是xxx,则正确,否则错误”这样的关联词,转换为VB的语句就是If-else语句,也就是涉及了选择结构。学生通过老师讲解,理解选择结构并掌握选择结构的基本格式。用具体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入新课,学生会非常积极,热情高涨,让学生不再感觉到是因为VB有三种结构,所以才要学习三种结构。而是主动转变为“在选择和判断的时候,需要应用选择结构”,这是很大的进步和改变。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在看似枯燥的学习中看到精彩的应用。

2 VB课程案例的应用

教师在应用案例时,首先是导入,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选准切入点,如何导入、展开、终结,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进行合理、简要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反应中捕捉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积极进行引导组织。根据课堂实践,在案例呈现中或教学的前置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2)给学生提供自由交谈渠道,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合作交际,学会别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3)采用非指导性的方式引导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启示,诱导思路;对思路敏捷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坚定他们的信心,从而引导他们由“学会”到“会学”到“活用”,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VB教学的高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相当的系统开发能力,展现给学生的案例也仅仅是案例,不能束缚学生思维,而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灵活多样地选择实现方法。假若条件许可,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手段。如可以将需要的案例采用同步显示的形式,直接地给每个同学演示,可将代码共享,便于学生观摩学习。笔者就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机房,将学生做的程序都能保存在服务器上,学生也能对照老师的操作修改自己的程序,同时便于知识共享。

3 课程案例的升华

案例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使用过的每一案例,或者案例的某一模块,都应该及时反思,研究案例的适用对象、应用场合、案例的可改良之处和可拓展空间。从而可以从功能的完整性、操作的简便性、界面的艺术性、系统的规范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案例。

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体会到了程序设计的乐趣,提高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VB的功能十分强大,而VB理论却很枯燥,我们应该积极钻研教材教法,逐步教会他们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影.浅谈案例教学法及常见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7(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