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的日子十篇

时间:2023-03-28 13:01:20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1

一、 创设意境,悟出美感

境由心造,要努力创设意境,把同学的心吸引到课堂上、文本上,才能让他们深入角色,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之美。因此,我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课,让同学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同学反复读这首词,这首诗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为什么夕阳西下时断肠人在天涯?同学再读感悟画面,这样的情景很美,而本课以这首诗词为这篇文章的兴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范读。感悟文本所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所构成的画面的美。

二、 体会意境,品出美味

《小桥流水人家》一文的语言美,优美的句子比比皆是,让学生品读若干句子,“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他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让同学品读柳枝的婀娜,水鸟的歌唱,流水的唱和。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时的声音,品读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品味文本描写的动、静结合之美,让同学找描写小溪的动态、静态的句子反复朗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年潺潺地环绕着村边……”,体会小溪的静态美,“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体会小溪的动态美,通过反复读,品味这种动、静结合之美。清澈、潺潺的小溪加上孩子的嬉戏、玩耍。使小溪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生机,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品味语言的多样性,不仅是形象生动的拟人、还是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还是用方位顺序介绍老家的房子,还是引用古诗词、词语、都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写桥的样子:“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溪水把他们送到远方。”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的享受。“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农家人的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留意与热爱。

三、深入文本,再现美境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2

湖水被天幕染成了纯蓝,又被浮萍渗出了淡绿,它唱着诗一般的歌儿,这旋律不知不觉早已流进了桥的心田,桥儿总是向流水微笑,它不懂得如何表达想和湖交朋友的愿望。

就在盛夏的一天??

“嗨……水儿,我……叫桥。”它试探道。流水根本不理它,继续漫不经心地走着,桥清清嗓子,声音还是略带沙哑,“我们能聊聊吗?我……我想和你交……交朋友。”流水“哼”了一声,突然尖叫道:“哎呀!船小姐!上次……”它连忙涌去搭讪。

桥鼓起勇气,大喊一声:“水……”“俩大男生!有啥好聊的!你没看我正在忙吗!?”流水怒骂道,“噢。”桥轻轻地应了一声……

桥就这样默默地注视着流水,它知道流水最讨厌的是人们在岸边洗衣服,弄脏了水的衣裳,每当此时,水带着忧郁缓慢的蹒跚前行,桥无数次对衣服们说:“请不要这样做,好吗?”它们则白着眼说:“谁让它老欺负你,自命清高!”桥嗫嚅道:“那一定是它心情不好。”小草暗笑它的迂。

寒冷的日子来到了,使水结成了冰,它整日受着寒风的折磨,又无法动弹,它每一次痛苦的若鞭子般抽得桥感觉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它并不感激上天为它复仇,而更埋怨上帝为何要让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伙伴这样……它闭上眼睛,真诚地为湖水祈祷,上帝耐不住它的不懈祈求,来到它身边。

“你真的想为它解冻?”上帝摸着这可怜的孩子。

“是的,您有什么办法?”“有。”桥惊喜地笑了。

“但需要你……”

“我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付出生命的代价……”

“……”

突然,一道闪电把桥劈为两半,一滴滴雨猛烈地击打在桥身上,它微笑着留下了眼泪,这是充满幸福的泪,泪和雨融在一起,分不清了,桥身与冰面訇然相撞,很冷,很冷……

冰面裂开了,渐渐化为水……

桥并不难过,因为它躺在了所爱之人的怀抱中,草儿垂下了头,越来越多的白云聚集在一起为桥送别……

水花溅到了桥身上。

不知过了多久,湖停滞不前,仍未离去……

那是湖的忏悔吗?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3

儿时印像里,爸爸骑着车子,前面带着姐姐,妈妈抱我坐于后面,前行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那是一条长长的土路,一条宽宽的河流轻轻流向去外婆家的方向。那条东西流向的河面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小桥伏在那里。爸爸告诉我们,小桥的尽头就是一个个村庄。外婆的村头就有这样的一座桥。有时爸妈故意考我们,随意指着一个桥说:“我们到了!”我俩则极力反对:“不是不是,姥姥家的不是这样子!”

现在想来,外婆那儿的桥是什么模样呢?无非是一座极为普通的桥,四五条长青石板搭建而成;两旁杨树成行,柳树夹杂其间,傲然挺立于河岸上,也为小桥悄然搭起一片绿荫;树下芳草青青,草中野花点缀,同时夹杂着一股股泥土的清香。在桥的北面,几家房屋稀疏矗立,烟囱里冒出缕缕轻烟。而我们,正是通过那几户熟悉的人家认出了小桥,也记住了外婆家的路。

每次去外婆家,我们都是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外公外婆把好吃的留下来,专等着我们吃。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牵着我们的小手,在星光闪烁的夏夜,小心翼翼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踏过那座青石桥,去邻村观看电影。要知道,看电影,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就象过年一样是多么奢侈和惬意的一件事情。在家里脾气暴烈重男轻女的爷爷和唯唯喏喏怯怯弱弱的奶奶从来没有如此厚爱过我们呀!是厚实善良的外公外婆用纯朴的爱为我们幼小的心灵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

在我眼里,那座桥就是一块里程碑。上小学的暑假里,很想念外婆的我们决定步行去那里。八九岁的孩子没有大人的陪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背着书包,连瓶水都不带,大汗淋漓得行程30里土路,只为了去找她们深深敬爱的外公外婆!为了防止迷路,我们每经过一座桥就记下数字。途中蝉鸣声声入耳,河水波澜不惊,累了便坐在绿荫下纳凉,困了就引亢高歌。终于,当我俩走近第14座小桥时,发现了依河而居的那几户熟悉的房屋,并因此认出了桥东外婆家的桑园。一路的疲惫让回家的喜悦一扫而光,像小鸟展翅一般,两个孩子扑向了外婆的家。烈日当空的中午,满身汗湿的我们顶着蝉声闯了进去。老人和舅舅一齐惊问:“你俩怎么来的!”骄傲浮在两张溢满汗水的小脸上,我们争先恐后的报告:“查着桥头走来的!谁也没送我们!”我自豪的举着已经脏兮兮的手:“第14个桥就到了!”两位老人忙不迭地给我们洗脸,洗着洗着,外婆忽然掉转身去,用毛巾捂住脸,久久没有拿开;外公则拉起我们,坐在椅内,一手揽一个,把布满皱纹的脸贴在我们脸上,眼眶湿湿的微笑着……

冬去春来,岁月如梭,日子在季节的河里潺潺流过,童年的记忆变成一颗颗晶莹的鹅卵石,悄然躺在青春的梦中。不知不觉,我已长大并且远嫁他乡,但通向外婆家的那条路那座桥依旧清晰浮现于脑海,并化为一缕缕乡愁,久久挥之不去。为了摆脱这份思念,与老公商议后,我委托姐把阔别四年的外婆请来小住一番。77岁的老人家耳聪目明,竟能一人爬到五楼!40天的相聚时光里,她戴着低度老花镜,为我不满三岁的女儿裁缝了一身棉衣,为打小就怕冷的我套好了棉裤(尽管我穿不着),还为老公精心锈了两副花鞋垫……当她坐在溢满暖气的冬日房间里幸福忙碌时,我烫好牛奶削好苹果或者剥了香蕉皮,轻轻放在她那布满老茧的手里。每逢这时,外婆总是揽着孩子先喂她吃,慈祥的神色里洋溢着快乐的光芒。孩子与初次相逢的太姥姥一点都不陌生,晚上总赖在老人床上不走,那情景竟像极了儿时的我,满脸的撒娇和依赖。

与外婆闲聊最多的还是我们的童年时光,巧合的是外婆最为欣慰的也是查桥的故事,每每提及那一段时,她总是高兴得把头仰起,拍着我的手愉快的微笑,脸上荡漾着一份深深的幸福与骄傲。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4

1、飞龙桥很雄伟。桥长一百多米,宽十多米。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如果没有飞龙桥,那我们去飞龙超市购买物品就要绕很大的一个圈。这样,人们就不用绕那远远的路了。

2、广济桥不但造型奇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韩愈来潮州任官后,发现韩江隔断了两岸百姓,就想修一座桥,于是他请广济和尚和韩湘子来修桥。广济和尚从西边修,韩湘子从东边修,他们修到中间时,石料却用完了。所以何仙姑把18叶荷叶放在中间摆齐成了木船,共同曹国舅把戏板放在木船上连接的木板,铁拐李解下腰带缚住了木船,遂成中段浮桥。

3、广济桥全长518米,西面有8个桥墩,10个楼阁;东面有128个桥墩,14个楼阁,中间用铁索连接了18梭小船。西面第8墩和东面第12墩各有一只鉎牛,东面的那只鉎牛被大水冲到上游去了,所以有人唱起了一首歌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州,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4、学步桥是古城邯郸十大景观之一,是邯郸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邯郸学步”这个典故,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学步桥已经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更成了人们早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5、前面不远的地方,一座雄伟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远远望去,好像一条好大好大的“八脚鱼”叉开它的8只大脚,迎接着我们。这里多像一座迷宫啊!一辆辆汽车排着长队在迷宫里飞驰,就像电动玩具在跑道里飞驰转动一样,太好玩了!

6、一个享誉全球的名字;一个步出江南,走向世界的名字,这就是柯桥。20世纪30年代柯桥流传着一句话“上有枫桥千条扁担,下有柯桥千支撑杆”,这句话就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柯桥千船竞渡,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由此得了个“金柯桥”的美名。但昔日的柯桥与现在的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

7、金水桥全由名贵汉白玉制成,造形优美,千姿百态。旁边的白石上雕刻的是神态各异的狮子,有的静卧在窝里;有的则开心的嬉戏;有的则张牙舞爪的玩。总之金水桥的狮子真是变化万千。站在美丽的金水桥上凭栏远眺,望见了巍峨雄伟的紫禁城,使我开阔了眼界,这座金水桥,使故宫的景色越发突出,更加优美。

8、这座桥全长几米?我就不知道,我想让妈妈给我把尺子,让我去度出它的长度,但是,世界上没有那样长的尺子,还有,我也不敢去度它,在我的心里,它是一坐很长也很高的桥。每次我跟妈妈走过这座桥的时候,我都会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不敢向下看一眼。我走在桥上,每时每刻都在想:这座桥会不会突然间掉下来,我又不会游泳,我不想走这么慢,我要快点走过这座桥!

9、安翔桥长约600米,宽约20米,高约6米,双向六车道。从远处看,它像一条长蛇横跨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从近处看时,柏油路面像一条黑色的丝带飘向远方。它的桥墩像一只只大力士的手支撑着桥面。桥的两边有很多路灯,白天,它们像一个个威严的大将军站在那里;夜晚,它们又像一个个美丽的小女孩,手里拿着许多小灯笼,举高了为过往的行人们照亮了道路。从远处看,这些小灯笼像一颗颗小星星,仿佛在和过往的行人、车辆说悄悄话。

10、站在桥上往东看去,能隐隐约约看到巍峨的鸟巢和美丽的水立方;从桥上往下看,一辆辆汽车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飞驰。白天,五颜六色的车辆像彩虹一样川流不息;夜晚,桥下是车灯的世界。迎面而来的车辆闪烁着白色的灯光,而返回的车辆闪烁着红色的灯光,像一条条灯河。

11、学步桥横跨在沁河上,是古城南北的交通要道,原为木架结构,明历四十五年,改为石拱桥,桥身全部用石头砌成。桥为七空,三个大孔,四个小孔。每个孔上都蹲着一个既像龙又像狮子的动物。桥长三十二米,宽九米,通高七米,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上面分别刻着: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许多和邯郸有关的成语故事,桥面两侧共有19个栏板,栏板中间共有18个望柱,每个望柱上都雕刻着一个可爱的小狮子,小狮子满头卷发,眉毛像火炬一样,后腿蹲坐,一只前爪抓着球,另一只前爪扶地,好像看桥也不忘玩耍,也好像在欢迎游人的到来。

12、芦沟桥建于金代,坐落在北京西南部,是一座有着久远历史的古桥。它横跨永定河上,长265米,宽约9米,乳白色的石栏上精雕着485个神态各异的石狮,11孔石拱洞,曾经历了滔滔河水的冲刷,如今河床已干涸,漠漠河道长满荒草。这使你更加感觉到它的古老和苍朴。虽然芦沟桥几经沧桑,几历朝代,但是在今天的华北大地上,仍展示着它不朽的雄风。

13、我的家乡--宁波,有很多桥。但我今天讲的,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无人知晓的小桥。这座小桥叫“万安桥”。它连接着我们学校--宁波市实验小学。这座小桥的历史少说也有几十年了。它横跨在碧绿的河面上,像一把剪刀,要将那绿色的绸带剪成两段。那水泥地铺成的桥面,已经凹凸不平,像一张饱经沧桑的老脸上深深的皱纹。远看,它被大马路来来往往的汽车和神气的建筑物比了下来。近看,它像一轮弯弯的月牙儿。仔细看看,它是那么苍老,那么脆弱,仿佛一使劲,它就能垮下来。像一位老人,永无休止地向人们展现它的经历,向人们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

14、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丽。桥的两侧有石栏,石栏的一侧刻着几个大字。桥底下有清澈的河水,阳光照耀在水面上,闪闪发亮。阳光被河水反射到桥的两侧,那花纹就像按上了水晶。

15、长桥下面,每侧有几对水泥桥墩,像一个个巨人叉开有力的双腿,守卫着大桥。慢行车道向两侧分开,8个“T型”的一个比一个高的桥墩把它渐渐托起,越托越高,直到中央才转变。桥的中央是上下两层的大转盘,上面跑车,下面走人。绕着转盘向前,一会儿穿沿,一会儿过桥,通向各个路口。站在桥边向桥上望去,一辆辆汽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又向不同的方向跑去,有趣极了!路边的小树和一排排华灯排列得整整齐齐,像在等候检阅的队伍,装饰着立交桥的雄伟。()

16、金水桥是一座石拱桥。中间的扶手上,雕有飞龙(龙在当时最为珍贵)上面雕有形态各异的精美图片。瑰丽多彩的金水桥下的河水像金色的头发一样。走在上面给人一种心神气爽的感觉。

17、我爱芦沟桥,不仅是因为它的雄姿,它的古貌,更因为它是“七七事变”的见证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第一声怒吼在这里响起,并震撼了整个世界。

18、我家东面有一座新建的立交桥,它的名字叫安翔桥。这座桥因临近安翔里而得名,取“平安飞翔长空”之意。它西接志新路,东与安翔北路相连,是一座连接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分离式立交桥。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5

1、飞龙桥很雄伟。桥长一百多米,宽十多米。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如果没有飞龙桥,那我们去飞龙超市购买物品就要绕很大的一个圈。这样,人们就不用绕那远远的路了。

2、广济桥不但造型奇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韩愈来潮州任官后,发现韩江隔断了两岸百姓,就想修一座桥,于是他请广济和尚和韩湘子来修桥。广济和尚从西边修,韩湘子从东边修,他们修到中间时,石料却用完了。所以何仙姑把18叶荷叶放在中间摆齐成了木船,共同曹国舅把戏板放在木船上连接的木板,铁拐李解下腰带缚住了木船,遂成中段浮桥。

3、广济桥全长518米,西面有8个桥墩,10个楼阁;东面有128个桥墩,14个楼阁,中间用铁索连接了18梭小船。西面第8墩和东面第12墩各有一只鉎牛,东面的那只鉎牛被大水冲到上游去了,所以有人唱起了一首歌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州,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4、学步桥是古城邯郸十大景观之一,是邯郸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邯郸学步”这个典故,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学步桥已经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更成了人们早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5、前面不远的地方,一座雄伟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远远望去,好像一条好大好大的“八脚鱼”叉开它的8只大脚,迎接着我们。这里多像一座迷宫啊!一辆辆汽车排着长队在迷宫里飞驰,就像电动玩具在跑道里飞驰转动一样,太好玩了!

6、一个享誉全球的名字;一个步出江南,走向世界的名字,这就是柯桥。20世纪30年代柯桥流传着一句话“上有枫桥千条扁担,下有柯桥千支撑杆”,这句话就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柯桥千船竞渡,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由此得了个“金柯桥”的美名。但昔日的柯桥与现在的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

7、金水桥全由名贵汉白玉制成,造形优美,千姿百态。旁边的白石上雕刻的是神态各异的狮子,有的静卧在窝里;有的则开心的嬉戏;有的则张牙舞爪的玩。总之金水桥的狮子真是变化万千。站在美丽的金水桥上凭栏远眺,望见了巍峨雄伟的紫禁城,使我开阔了眼界,这座金水桥,使故宫的景色越发突出,更加优美。

8、这座桥全长几米?我就不知道,我想让妈妈给我把尺子,让我去度出它的长度,但是,世界上没有那样长的尺子,还有,我也不敢去度它,在我的心里,它是一坐很长也很高的桥。每次我跟妈妈走过这座桥的时候,我都会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不敢向下看一眼。我走在桥上,每时每刻都在想:这座桥会不会突然间掉下来,我又不会游泳,我不想走这么慢,我要快点走过这座桥!

9、安翔桥长约600米,宽约20米,高约6米,双向六车道。从远处看,它像一条长蛇横跨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从近处看时,柏油路面像一条黑色的丝带飘向远方。它的桥墩像一只只大力士的手支撑着桥面。桥的两边有很多路灯,白天,它们像一个个威严的大将军站在那里;夜晚,它们又像一个个美丽的小女孩,手里拿着许多小灯笼,举高了为过往的行人们照亮了道路。从远处看,这些小灯笼像一颗颗小星星,仿佛在和过往的行人、车辆说悄悄话。

10、站在桥上往东看去,能隐隐约约看到巍峨的鸟巢和美丽的水立方;从桥上往下看,一辆辆汽车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飞驰。白天,五颜六色的车辆像彩虹一样川流不息;夜晚,桥下是车灯的世界。迎面而来的车辆闪烁着白色的灯光,而返回的车辆闪烁着红色的灯光,像一条条灯河。

11、学步桥横跨在沁河上,是古城南北的交通要道,原为木架结构,明历四十五年,改为石拱桥,桥身全部用石头砌成。桥为七空,三个大孔,四个小孔。每个孔上都蹲着一个既像龙又像狮子的动物。桥长三十二米,宽九米,通高七米,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上面分别刻着: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许多和邯郸有关的成语故事,桥面两侧共有19个栏板,栏板中间共有18个望柱,每个望柱上都雕刻着一个可爱的小狮子,小狮子满头卷发,眉毛像火炬一样,后腿蹲坐,一只前爪抓着球,另一只前爪扶地,好像看桥也不忘玩耍,也好像在欢迎游人的到来。

12、芦沟桥建于金代,坐落在北京西南部,是一座有着久远历史的古桥。它横跨永定河上,长265米,宽约9米,乳白色的石栏上精雕着485个神态各异的石狮,11孔石拱洞,曾经历了滔滔河水的冲刷,如今河床已干涸,漠漠河道长满荒草。这使你更加感觉到它的古老和苍朴。虽然芦沟桥几经沧桑,几历朝代,但是在今天的华北大地上,仍展示着它不朽的雄风。

13、我的家乡--宁波,有很多桥。但我今天讲的,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无人知晓的小桥。这座小桥叫“万安桥”。它连接着我们学校--宁波市实验小学。这座小桥的历史少说也有几十年了。它横跨在碧绿的河面上,像一把剪刀,要将那绿色的绸带剪成两段。那水泥地铺成的桥面,已经凹凸不平,像一张饱经沧桑的老脸上深深的皱纹。远看,它被大马路来来往往的汽车和神气的建筑物比了下来。近看,它像一轮弯弯的月牙儿。仔细看看,它是那么苍老,那么脆弱,仿佛一使劲,它就能垮下来。像一位老人,永无休止地向人们展现它的经历,向人们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

14、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丽。桥的两侧有石栏,石栏的一侧刻着几个大字。桥底下有清澈的河水,阳光照耀在水面上,闪闪发亮。阳光被河水反射到桥的两侧,那花纹就像按上了水晶。

15、长桥下面,每侧有几对水泥桥墩,像一个个巨人叉开有力的双腿,守卫着大桥。慢行车道向两侧分开,8个“T型”的一个比一个高的桥墩把它渐渐托起,越托越高,直到中央才转变。桥的中央是上下两层的大转盘,上面跑车,下面走人。绕着转盘向前,一会儿穿沿,一会儿过桥,通向各个路口。站在桥边向桥上望去,一辆辆汽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又向不同的方向跑去,有趣极了!路边的小树和一排排华灯排列得整整齐齐,像在等候检阅的队伍,装饰着立交桥的雄伟。()

16、金水桥是一座石拱桥。中间的扶手上,雕有飞龙(龙在当时最为珍贵)上面雕有形态各异的精美图片。瑰丽多彩的金水桥下的河水像金色的头发一样。走在上面给人一种心神气爽的感觉。

17、我爱芦沟桥,不仅是因为它的雄姿,它的古貌,更因为它是“七七事变”的见证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第一声怒吼在这里响起,并震撼了整个世界。

18、我家东面有一座新建的立交桥,它的名字叫安翔桥。这座桥因临近安翔里而得名,取“平安飞翔长空”之意。它西接志新路,东与安翔北路相连,是一座连接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分离式立交桥。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6

一条条的河道,或宽或窄,静静地流淌着,如江南女子柔软修长的腰肢。水绿莹莹的,风荷闲立,垂柳轻拂,画舫轻舟,倒影轻漾,渔舟唱晚,丝竹管弦之音从半开的窗户间流淌出来,仿佛从岁月深处传来的歌谣,咿呀地诉说着一些欢悦,一些哀伤。

沿着河道的古老民居,是清末的建筑。打开家门,走下几级石阶,便是水乡人一天的开始。清凌凌的河水,水乡女子在这里刷洗、挑水,奶孩子,说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或一大早就跟着男人的船漂流在水上,在船上生火做饭、捕鱼做活,休养生息,船,是水上流动的家。多少恩爱缠绵,日常琐碎,家计营生,在水波荡漾中悄悄流逝。

古老的民居,静静地演绎着水乡的故事。古旧的木板墙、木门窗,凝重的黑瓦楞,像久经风雨的老者,静默无语,温和醇厚,屋檐下,晚风中轻轻摇曳的红纱宫灯,摇曳着多少繁华盛景,多少似水流年,多少悲欢离合。

你看,普通人家的窄门小户、简陋陈设,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在水声桨影中,完美和谐,浑然一体。水乡的温润、妩媚在岁月的磨损中依然隐约可见。

你看,那满头霜花的阿婆临窗而坐。纳鞋底,拉家常。偶尔漫不经心地瞟一眼纷至沓来的他乡之客。阿婆那淡然的神情仿佛在说,你们是读不懂这岁月的沧桑,水乡的韵味的。但不懂又何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水乡。或许,在这薄暮时分,阿婆也会忆起曾经风姿绰约的青春往事。但岁月老去,红颜老去,记忆却不曾老去。你看阿婆那深深的皱纹里,那眉梢间不经意流露的风情,依然有着江南女子的圆嫩灵秀 水是江南的灵魂,桥是江南的风骨。桥水相依,河河相连,桥桥相望。这些桥大小不一,形态各俱,却一样有着水乡的精巧别致。夕阳下的石拱桥,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偶尔有三三两两的船儿从桥下钻过,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从桥上走过。我站在桥上,抚摸着光滑的石护栏。我发觉:这石头也沾染了水的灵性,它仿佛能洞察一切。这水上人家的悲欢离合,它有哪一桩不记得?那南来北往的匆匆过客,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又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呢?只有这石桥、这流水,懂得天涯倦客的心事。

我站在水乡的石桥上,心里涌动着无以言传的情绪,我激动得眼泪流了出来。是什么让我激动得流泪呢?我不知道。只觉胸口沸腾着,眼眶热辣辣的。我想:或许,前世,我就是一个江南女子,今天来了,不过是故地重游,那些藏了许久许久的记忆,在踏上水乡的那一刻,猛地被唤醒了,热乎乎地被唤醒了。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7

博客:blog.省略/1130w

随心所欲,丢三落四。总想开着QQ进F1赛道。写作、读书、做母亲和家庭主妇,烧菜很好吃,梦想写一本菜谱。

著名的桥梁设计师茅以升曾经写过一本和桥有关的书,站在博物苑附近的怡桥上,看着濠河之上一片霓虹,我不期然想起它的书名:《彼此的抵达》。千百年来,南通的桥,有的曲折,有的豪迈,无一不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经由它们,城里与城外彼此抵达,风景与风景之间彼此抵达,人和人之间彼此抵达,南通和世界之间彼此抵达,历史与今天彼此抵达,现在与未来也将彼此抵达……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000年南通籍诗人卞之琳溘然离世,有家报纸的悼念文章,标题是《写〈断章〉的人去世了》。断章,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中国现代诗歌一道不朽的风景线,也勾勒出南通,这座亲水多桥的城市,它的人文与风物,它的诗意与家常。

妈妈的外婆家在海门汤门镇,现在叫做汤家镇,小时候,我经常在那里过暑假,那里盛产红小豆,我跨坐在门槛上,双手扶住筛子,看着已经八九十岁的老外婆搓红豆馅的汤圆。父亲是做新文学研究的,我带一些他书架上的书去看,最喜欢现代诗派中的汉园三诗人,《断章》读一遍就会背了。走在深巷的石板路上,我想起卞之琳《古镇的梦》:

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当时我不知道,写这诗的人就出生在这里,他充满乡愁的古镇,也许就是此地,他和更夫一样,知道汤家镇街上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座石板桥的罅隙里,生满金黄的蒲公英和碧绿的透明草……

而今汤家镇早已不是卞之琳梦中的模样,也不是我童年时的模样。南通8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市连接着乡村,沧海变幻成桑田。我们站在断章之上,遥想长江入海口的一个小小沙洲,千百年来是如何以一道又一道桥梁,将自己与世界接壤。

那些桥,从小小汤家镇的石板桥到如今长虹卧波的苏通大桥,无一不是南通人看风景的地方,是南通的风景,也将南通这座城市变成了风景。我们站在桥上看风景,看到的不只是濠河上风荷漫卷,水边沙鸥翔集,桥畔高楼林立。随着物换星移,和桥的不断翻新与失落,我们既追索记忆,又极目远方……

苏通大桥 回家的第一个门槛

第一次见到苏通大桥,是2008年的5月25日,那一天,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从苏州传递到南通,交接仪式在苏通长江大桥中央举行。兴奋的南通人,舞着彩旗,从市区一直迎到这里。隔得太远,绝大多数人根本看不见火炬,只能感觉到那种火热的氛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欢呼雀跃,泪落如雨。我们为祖国激动,为南通激动,也为被南通籍奥运冠军的脚步敲响,被薪火相传的光芒照亮的苏通大桥激动。

少年时,曾经和朋友一起到过此处写生,眼前是一片苍茫的芦苇荡,江水滚滚西来,又滚滚东去,不知穿过多少崇山峻岭,才浩浩荡荡奔流到南通。渺茫对岸,夕照分明,景色却依稀难辨。自古多少心怀梦想的人,走到这里都会望洋兴叹。通州的一个“通”字,让多少希望出发和抵达的人夙愿难偿!

建一条过江通道的想法,也许就这样成为每一个南通人的心愿。在长江边上的马鞍山,有一座小小的望虞楼,它像一个愿望,孤独地站立了几十年,张謇先生在世的最后几年,常常登上望虞楼,大江南岸的常熟虞山,影影绰绰地呈现在视线里,翁同――他的挚友与恩师,就葬在那里,两地一江之隔,却风急浪高,只能远眺寄哀思。

终于,历史翻过一页又一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长江大桥的建设史上,增添了一些崭新的记录:

1991年,江苏省组织专家进行跨江通道研究,提出了苏通通道的规划;1997年12月,江苏省交通厅和南通市市政府共同编制完成了《南通长江公路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8年12月,江苏省向交通部、国家计委上报苏通大桥项目建议书;2001年6月,苏通大桥项目正式立项;2002年10月,举行了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奠基仪式;2003年6月2日,在距离长江入海口108公里处,苏通大桥建设工程打下了第一根钢桩管;2005年7月12日,苏通大桥最后一根,也是第1786根钻孔灌注桩浇注完毕,长8146米的跨江大桥部分开始转入水上施工阶段;2005年11月,以求实态度和探索精神著称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来到苏通大桥,拍摄了反映大桥建设的专题片《无与伦比的工程》;2006年10月1日,苏通大桥南北主桥塔浇注完成,300米的高度是目前世界桥梁主塔的第一高度;2007年6月18日,苏通大桥胜利合龙,跨径达1088米的苏通大桥主跨部分实现全面贯通……当我翻阅到这些数据,一点没有觉得枯燥,反而兴味盎然。建桥者的雄心和技术,他们经历的艰辛,都不是文字足以记录和表达的。反倒是这些看似冰凉的数据,能用它清晰的概念,来完成我们的想象。从此以后,有多少梦想都可以在这苍茫大江之上凌空一跃,绝处逢生了。

有人曾经统计过,在苏通大桥建成之前,6300多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已经有大大小小的桥梁164座,而作为第165座,苏通大桥是当之无愧的万里长江第一桥。任何一个人经过这座横跨长江的世界第一斜拉索桥,心头都会涌起难以抑制的现代情怀。蓝天白云之下,浩荡长江之上,扑面而来的大桥像一把巨大的竖琴, 2000多米的桥面上,一辆辆汽车像流动的音符那样闪过。每一回从其他地界踏上苏通大桥,我会拨通家人的手机:我在桥上了!我快到家了!它是游子回家要踏上的第一个门槛,也是外乡人抵达南通要经过的第一座桥,最重要的一座桥。

2008年以前,没有这座桥,从上海回家的路要漫长一些,每一回坐上通常汽渡,在风浪中看惊涛卷起船头,会感觉到对岸,一座城市的繁华和孤独。但是现在,大桥带来的速度,使我完全忽略了那些感受。全长30多公里的苏通大桥作为国家重点干线跨越长江的重要通道,东部沿海通道的枢纽,是南通通向别处的桥梁,缩短了南通和世界的距离。

刚建成的时候我曾经带着父母来参观,爸爸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学生,曾经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他将这段历史津津乐道了几十年,每一回经过长江大桥,都要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快看,多雄伟,多壮观!”但是行驶在苏通大桥上,他指点着琴弦一样的斜拉索,微微地张大了嘴巴,把所有的形容词和赞叹,都转赠给了眼前的这座大桥。

潮平两岸阔,月涌大江流,苏通大桥以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书写了一章现代的传奇。苏通大桥上有几个出口分别是通向县区的,当海门这两个字一晃而过的时候,我再次想起诗人的句子。今日的风景,比起当时,不知阔大和豪迈了多少。

南通城里的六桥素描

外乡人来南通的第二件事,便是坐船游濠河,挂着红灯笼的雕花画舫,行过六桥,刚刚经过苏通大桥的人,会觉得自己穿越了这城市的豪迈外表,终归抵达它古典人文的内心。

所谓六桥,曾经勾画出早年南通的城市格局:“六桥之内是城里人,六桥之外是乡下人”。

南濠河上的公园桥,在民国后期初建,这座木质桥梁正在南通博物苑前面,所以最初叫做博物苑桥,1964年被改建成三孔钢筋混凝土桥,保留了民国风格。桥下是一大片荷花,黄昏,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垂钓的人倚着桥栏,稚子牵着年轻母亲的手,正在一字一顿地学诗:“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那时我正访友归来,经过公园桥,顺着孩子小手指出的方向,幸福和安宁像荷香一样弥漫心头。

游船,我们总是选择公园桥旁的码头。彼处水面开阔,前行不久,就到了友谊桥,在桥下轻轻喊几声,回音在桥壁上碰撞着,划桨的影子也在桥壁上晃荡着,与树影灯光揉在一起。桥上就是人民路,这一条路,将南通城向南北分开,而这一条桥,将濠河一水平分,南幽而北畅。始建于明朝初年的友谊桥,原是南通东城门外的木吊桥,故名“东吊桥”,又名“百子桥”。多年前,通州城西通官道,而这里,被称为“穷东门”,聚集在这里的都是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贫苦手工业者,但是今天,桥面两侧濠河水波光潋滟,南通中学、通师二附等百年名校书声琅琅,大型商场门庭若市。几个老者,散步累了,坐在水边的木椅上,风将他们交谈的声音含糊地送过来,这风声里有他们的感慨和回忆吗?

友谊桥北水面壮阔,几乎有两百多米,婆娑光影里掩映着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城隍庙,夜空中闪着几盏孔明灯,元宵过后,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远去,仍有年轻人,会到庙前的绿地上,放飞他们关于爱情和幸福的愿望。我们的船缓缓向西北折去,如今修建着北濠桥的地方,在1964年之前,只是一个渡口,相当于南通城的北门。天宁寺的暮鼓晨钟里,浩荡的北濠河上,野渡无人,蒹葭苍茫,水中有“”,据说这形如土墩的,还是唐代以前,南通还处于胡豆洲时期的地质遗存。

穿过北濠桥前行一段,左拐南行,前面就是和平桥了,明代是南通城修桥最多的时代,和平桥同样始建于明代,是西城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吊桥。古代,通州西城门又被称作弊“朝京门”“来恩门”,官员巡视,新官上任都从此门出入,其繁华恩威可以想见。经过几次拓宽和改建,如今的和平桥依然是南通一个重要地标,靠在青铜桥栏上举目南望,垂柳依依,桃花灼灼,蜿蜒的亲水走廊上,浮雕的历史画卷渐次展开,灯火辉煌的环西文化广场,是南通市民纳凉消遣的好去处,每天都有几百市民在这里跳广场舞,健身,游乐。除了一年一度的“濠滨夏夜”公益文艺晚会等群众文化活动,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南通”、2008年南通籍奥运冠军凯旋庆功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都曾在这里举办。

文化宫桥的旁边,是南通城上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建筑“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元帅亲笔题写的这十个大字,如今还端端正正地镌刻在正大门的上方。文化宫的旧址,是张謇先生依托濠河修建的五公园之北公园。在东西南北中五公园中,北公园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园内万流亭下苏来舫,风物古典江南,建筑中西合璧,文化宫桥就是通向这风雅去处的一条主要通道。

而长桥与文化宫桥并排,十米长,却有三十米宽,“长桥不长”因此成为南通一怪。长桥的前身是南通人周茂建造的石桥,那是元代会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的事,后来经过几次改建翻修,一会儿石桥一会儿木桥,最终由通州名医陈实功再次将它改建成石桥。石桥建成后取名“通济桥”……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桥都是南通城里最长的一座桥,所以民间一直叫它长桥,即使现在,南大街的这座桥上清清楚楚镌刻着它的新名字“中远桥”,大家还是习惯地说:“我在长桥上等你呢!”“我从长桥那儿下车!”……也许,长桥的长,和它真正的长度没有关系,漫长的历史可以记录在尺牍上,而十米长桥,它所承载的时光和岁月,也一定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百年沧海几桑田

从长桥想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瘦桥,这个名字让很多人浮想联翩: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莫非这座桥很“瘦”?

瘦桥和长桥一样位于市中心,横跨于阿姆斯特尔河之上,阿姆斯特丹是座水城,也是座桥城,全城拥有超过1200座桥梁,瘦桥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座。据当地人介绍说,该桥因Magere姐妹而命名(“Magere”在荷兰语中意为骨瘦如柴)。相传,这对富有的姐妹分别住在河两岸,为了方便彼此探望,建造了这座桥。当然,这只是在当地流传的传说。现在的瘦桥,几度翻修,已经“胖”了许多,但是它仍然沿用着那个古老的名字,仍然是荷兰首都最美丽的桥梁之一。南通与阿姆斯特丹不一样,大大小小的河道,古来都做护城河或者运盐河,水中漂泊的诗意少一些,承载的生计多一些,因此很少有桥是以传说命名的,唯一的一座,似乎也和长桥的建设者陈实功有些关系,那就是望仙桥。据说望仙桥始建于元代,是通州南城门外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桥。陈实功曾在这里与铁拐李邂逅,得到医治人间疾苦的良方。

解放前,南通城内河流纵横密布,河上桥梁众多。但是因为长期得不到疏通,大多已经淤塞、恶臭。因此从1950年起,政府便开始大规模填塞这些市河,桥梁也随之拆除,望仙桥在通州的土地上经历了六百多个春秋,终于在1953年彻底成为传说。和它一同命运的还有察院桥,它的历史就更早了,可以追溯到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通州尚未建城之时,它就和天宁寺、光孝塔等一起奠定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色。察院桥起初叫做“中正桥”,其含义已无法推测,后来察院桥这个名字的出现,当不早于明代,因为这名称源于它旁边的察院,而这一机构的设立是从明朝初年才开始的,到了清代,通州城里察院旧址被改作科举考试的考场;民国初年,它是旧议会的所在地,在城市改造中,这片经历几百年风雨沧桑的建筑群逐渐被拆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盛景从此无处凭吊。

六桥之外,还有很多桥:端平桥、新城桥、启秀桥、怡桥、三元桥、铁星桥、木行桥,甚至有一些桥,它们曾经存在,如今已经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地名,除了上文讲到的察院桥、望仙桥,还有水关桥、起凤桥、跃龙桥……它们在回忆里呈现了一幅南通的清明上河图,有的留下故事,有的,化身为历史的记号。

我游走在这座城市里,凭借一个个名字,对昔日的历史,作一种诗意的追寻。桥,从来就是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民生的一部分。它们因为需要而被建造,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就叫着怎样的名字。从这些命名里,可以看到南通人的生活方式:平实、安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形胜,那些风景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诉说了。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8

爱心桥横跨在祖历河上,是外商捐款建造的。它全长十五米,宽五米,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爱心桥的桥面非常光滑,好像一块被磨平了的大石板。桥下有一个大拱和两个小拱支撑着整个桥身,弯弯曲曲的祖历河水哗哗地从桥拱中间缓缓流过。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祖历河上没有建桥,乡亲们出行很不方便。平时,大人们把两根木头搭在河两岸当独木桥行走。可是,一旦祖历河暴发洪水,独木桥就被洪水冲走了,人们只能光着脚丫子淌着水过河。

到了秋天,田野里到处瓜果飘香,一片丰收景象,但由于交通不便瓜果运不出去,乡亲们的收入也增加不了。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9

————题记

大雪的时候并没有下大雪,甚至连一丝雪花都没有,还是个晴天。

大雪之前也一样。

枯藤

在那条新修的水泥路边,有一个葡萄基地。

好像在不久之前,那藤上的老叶子笼着一串又一串在黑大紫的葡萄,怎么也遮不住。在栏外看着,口水直下三千尺。

现在,却无人问津了。

深绿色的栏网还是那么高,那么密。里边的葡萄藤,却只剩枯藤了。

枯藤是扭曲的。

它原本该是纤细柔美的吧,在很久以前。它顺着一根枯木枝,一点点弯着纤细的身体缠绕着向上。日渐长高,日渐粗壮,日渐扭曲。

现在看着它,像棵畸形的树,看似羸弱,实则如刀刻般粗犷,每一个条纹,都与挖土机碾过的沃土一般,似在嘶鸣。

枯藤枯了,早在大雪之前。

老树

顺着那块满是枯藤的地走了过去,有一棵树。

我想,那一定是棵老树。

树上的叶子是金色的,扇子形,像棵银杏,可不是银杏。

树上的叶子只有几片摇摇欲坠,其余的树枝光秃秃的,在无云的淡蓝色的天空下,映得像伸入天空的一只只干瘪的手。

老树的皮很酥烂,手指拂一下,就会沾着许多苔色的渣。

老树掉在地上的叶子,脚踏一下,会有细微的声响,是老树的孩子们在低语;金色的叶子落在地上,老树的枝干黑黝黝的,杵在地上,鲜明地对比着。

又有一阵风吹了吹,细枝上仅有的几片叶子也掉了,在空气中转了几个圈,又缓缓落到那一堆金色里,分不清了。

老树真的老了,在大雪之前,连金色都留不住了。

昏鸭

老树还有几片叶子,落到了旁边的河里,水一流,就不见了。

几只花毛的鸭子,昏昏沉沉的,另一边的草地里打了个滚,又扑到了大雪前冷的水里,划了几条水痕,又组了条怪怪的队向前游。

才几下,又把头猛地扎进水里,一下子抬起来,甩了好几下脑袋,水花濺得到处都是,水面多了好几个水波圈儿。

昏鸭昏了。

不顾这种凉水的寒,不怕打湿柔湿的毛,在大雪之前,在这条河里玩耍,真是昏了头吗?

小桥流水·人家

昏鸭还是那么昏,在那条小桥底下,

小桥旧了,扶栏的石头缺了好几个角。

水从它身下流过。

离小桥流水不远,有几处人家。

那是些老房子,红砖黑瓦,有一边的墙有些黑。其它地方的缝里有些青苔,房子有些年头了。那座老房子墙上,还依稀看得出几个字:

想要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还很押韵的。虽然现在念起来有些好笑。

另一边,是栋白瓷砖铺满墙的高楼,墙面喷着广告:

海尔冰箱,天下无霜。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这里没有鸦,只有鸭。

这时不是秋,仅仅是大雪之前而已。

小桥流水的日子篇10

月山地处偏远,风光优美,民风淳朴,素被赞誉为“山环水抱一桃源”。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民们勤劳朴素的生活还造就了一座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月山全村总人口16D0多人,常住人口9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91位,80岁以上的有49位,90岁以上的达到6位。

在浙南山地,几乎每一个山村都有不下一座古桥。而月山村的廊桥最集中、最有名,也因此被誉为“廊桥之乡”。的确,在村前举溪约1公里的河段上就分布着10座古廊桥,每座桥的间隔只有二三十米,这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在岁月的侵蚀下目前只剩5座古廊桥(如龙桥、来凤桥、白云桥、步蟾桥、耕谷桥),但也已是令人叹为观止了。

这5座古廊桥中,如龙桥是有确切纪年的全国寿命最长的木拱桥,堪称“国宝”。这座古廊桥的一端有座高高的木楼,具有宋代建筑风格,使我想起在景宁县大漈村时思寺见过的宋代建筑,非常古朴。如龙桥是月山村的风水桥,位于村庄南侧的水口处,南北走向,横跨举溪,桥与一侧山脊上的古松依稀相连,仿佛巨龙卧伏,桥身就如同龙头微微下倾,因此而得名。

在建筑学上,如龙桥属于木拱廊桥,由木拱架和廊屋两部分构成。在浙南一带,木拱廊桥又称为“蜈蚣桥”。据专家考证,这种“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而优美的弧形结构与山、水、自然融合,形成了浙南山区独特的风景。关于如龙桥始建的年代,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但桥正中廊屋上的墨书告诉我们,它的重修日期是“明天启五年”,即便是从重修之日算起,如龙桥也已经是我国现存的迄今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一座木拱廊桥了。

登上几级台阶,穿过桥亭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遮风挡雨的“街道”——对月山村民们来说,如龙桥就是一条街道。阳光透过桥廊栏杆处开启的小窗射在桥屋一边的长条凳上,冬日的寒意被挡隔在桥身的风雨板之外,孩子们攀缘着长凳在嬉戏玩闹,两位老人则悠闲地拉起了二胡,一首不知名的曲子就这样暖洋洋地弥漫在“街道”之上。

来凤桥是石拱木平廊桥,在举溪的另一端,规模较大,木质桥板虽然显得很破旧,但桥面用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不规则砌成,非常好看。白云桥与如龙桥相距不到百米,是一座小巧而华丽的八字撑木平廊桥,桥身只有七八米长,桥上设有神龛,桥顶有一个精巧的华盖。桥面上中间用青砖铺砌成“人”字图案,两侧用鹅卵石拼砌成铜钱形状,据说就是古时所谓的“金砖地”,是最考究的过道。

步蟾桥离村子最远,从如龙桥沿举溪要走四五百米的样子。步蟾桥是五座廊桥中最宏大的一座,但是历史也最短,重建于民国初年,桥底座是一个单跨大石拱,上面建有十几间木制桥屋。据说桥名来源于桥上游约50米的溪流当中的一块巨石,远望酷似一只蟾蜍缓步于桥洞间,故名步蟾桥。从“步蟾桥”回村的机耕路边还见到一座原木本色的小廊桥,叫“耕谷桥”,是月山的第五座古廊桥。远远看去,耕谷桥就好像一间小木屋孤零零地站在田埂上。这也许是世界上最袖珍的廊桥了,非常娇小可爱。

农耕时代的中国乡村,各种信仰往往在同一个地方和平共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月山村就是这种现象的缩影。一个小小的山村,既有供奉如来、观音和玉皇大帝的云泉寺,又有供奉当地神祗马氏夫人的马氏行宫,还有体现皇权的圣旨门,代表传统儒学的文奎阁,儒、释合一的荐元塔,以及代表宗族文化的吴文简祠等。

云泉寺在月山村的西面,古树参天,花木掩映,环境幽静,是庆元县东部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保护最完好的一座大寺庙,也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庙宇。

作为吴氏宗祠的吴文简祠与来凤桥相对,依山傍水。“文简”之名是因吴姓之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祠堂飞檐叠拱,古色古香,正门上悬挂“吴文简祠”匾额,两侧挂“文经”、“武纬”匾,两边还分别写有“三让世家”、“延陵望族”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