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一大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01:46:50

三重一大总结

三重一大总结篇1

一、项目建设整体进展情况

(一)项目建设整体顺利,成绩斐然。

134项三重一大项目(其中“百日会战”项目125个,“百日会战”前已完工项目9个)中,其中华丰铝板带技改、红日光伏发电、立澜光伏发电、东方运销洗煤、汉润环锭纺一期、江龙碳材石墨压型、欧凯氟密封件、鹏宇环锭纺、萧何路综合改造、正阳路北延景观工程、东环路下穿孔庄矿铁路专用线、西环路及郑路修复、杨屯镇水产科技园、龙固镇猕猴桃种植园、朱寨镇天瑞肉羊养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工程等69个项目已完工或部分完工;中宇黑硅电池片扩建、天安干熄焦及余热发电、天旭煤焦油及粗苯加氢、开发区科技创业园、鑫强炼钢、鼓楼国际广场、华宇商业步行街、徐快速通道段、汉源大道改造、汉城南路改造、龙城输变电工程、张庄镇中意生态肉鸭健康养殖、鹿楼镇沙河桥家庭农场、下级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完善等60个项目预计可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仅有苏新光伏发电、中材联建光伏发电、梅亿电动车、诚强机电产业园、国运矿山机械配件等5个预计无法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项目推进措施得力,成效凸显。

一是责任单位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各责任单位认真对照三重一大项目计划表,强化责任意识,对工作任务逐项研究、逐个细化,把三重一大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每个项目都有1名班子成员负责,跟踪服务人员不少于2人,做到了一个重大项目、一名包挂领导、一家主要责任单位、一套跟踪服务班子、一项有效推进措施,项目责任领导亲自坐镇指挥协调,亲临一线解决问题,排除各种困难干扰,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推进重点项目,有力地推进了三重一大项目实施。二是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显著提升。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帮办、代办职责,积极主动地为三重一大项目搞好服务。县三重一大办公室分解明确工作任务,综合协调任务分工;项目各相关单位也建立了服务三重一大暨百日会战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帮办人员,全县形成自上而下、一抓到底的领导责任体系,确保了把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县发改委、目标办、住建局、规划局等单位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发挥好三重一大项目牵头指导作用,协调解决工作中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县国土、环保、供电等单位,围绕三重一大项目出主意、想办法,有效破解了土地、供电等难题,凸显了职能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服务联动效应。三是舆论宣传氛围更加浓厚。宣传部门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开辟了三重一大专栏专题,及时深度报道三重一大和百日会战项目推进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县广电台在《新闻》开设三重一大专栏,深入三重一大暨百日会战一线采访报道,坚持播出有关三重一大项目进展、典型事迹、经验措施、建设成效等稿件。

(三)项目推进机制完善,保障有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三重一大”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研究确定年度“三重一大”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定年度表彰奖励方案。二是实行三级推动制度。分别由县包挂领导日常推动、分管领导调度推动、主要领导会商会办推动。三重一大办公室对一线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及时上报包挂领导或主要领导。县领导通过会商会办会、调度会、现场办公会和专题会等方式,有效解决了一批制约项目建设的难题,推动了三重一大项目的顺利建设。三是实行集中办公制度。从发改委、目标办、农委、规划局等部门,抽调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和年轻后备干部充实到三重一大办公室集中办公,提高服务项目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四是实行部门挂钩帮扶制度。对列入本年度三重一大计划的项目,投资额5亿元以上和5亿元以下的项目分别由“三重一大”办公室和县直部门负责挂钩帮扶。排出11家县直部门分别挂钩帮扶70项重大产业项目,每个县直挂钩帮扶部门要确定1名分管领导、2-3名工作人员进行全程帮扶。五是实行分类督查制度。三重一大办公室三个项目建设督查组组每月下旬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进行督查。重点督查投资和形象进度完成情况;对挂钩服务部门重点督查服务态度、服务次数和服务成效;对镇区等责任单位重点督查跟踪服务和推进速度;对投资方重点督查是否按合同约定开工建设、如期建成、达产达效;对职能部门重点督查领导安排事项的办理结果。督查情况次月初以简报形式分别报县四套班子领导和责任单位。六是实行考核奖惩制度。三重一大办公室对列入年度三重一大项目计划的重大工业和服务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建项目、农业农村重点项目、为民实事工程,每月下旬对项目进行现场督查考评,次月通报上月进展情况,每季度末通报项目的分级排名情况。项目最终得分按日常考评得分加权平均计算,其中二季度得分占20%,三季度得分占30%,四季度得分占50%;年终对职能部门服务情况和县领导包挂情况进行考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资信心不足。受宏观经济下行、内外需求萎缩及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企业家投资意愿趋弱,华润天能城矿技改、中润东方广场、顺泰纺织等投资积极性不高的项目已不再列入百日会战。二是创新能力不强。我县三重一大项目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少,大部分的规模企业处于分散经营,缺乏上下游配套合作的生产方式,产品附加值低,扩大再生产动力略显不足,致使汉铝铝型材、嘉寓门窗玻璃幕墙等部分项目推进缓慢。三是企业融资困难。受政策、市场等影响,部分企业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较突出。汉源大市场、绿能变频器及电动汽车发电机、朱寨镇玉盛种植家庭农场设施农业扩建等项目,因投资方资金问题,进展较慢,也没列入百日会战。四是项目用地落实进度不快。梅亿电动车、厵馫奶制品等项目土地手续办理缓慢;苏新光伏二期、鑫福纤维二期、万润纺织等项目用地协调难度较大,推进速度不快。五是个别服务业项目不符合消防新规。雨润城市综合体、新城商务东区商业B区等项目不符合消防新规,需调整规划设计,进展缓慢;鼓楼国际广场也因调整消防规划影响了进度。五是部分项目因拆迁问题影响工程进展。徐快速通道段工程强弱杆线未迁移;汉源大道、汉城南路改造工程和实验小学新建工程拆迁进展慢;城区主干道外立面改造工程沿街部分违建拆除有难度。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深刻剖析,攻坚克难,循序渐进,逐一解决。

三、下步推进措施

(一)对标比差,加力加压,再掀百日会战热潮。

百日会战已进入最后从此阶段,项目建设的有效时间已为数不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较大。包挂领导要继续深入项目一线,认真调度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建设任务一抓到底。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班子成员要齐心协力,把主要精力转向“百日会战”活动,抓住目前天气晴好、还不太冷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物力,再掀项目建设新高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任务。

(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加快后续项目推进。

一要集中精力,主动出击,切实加大招商力度。2016年三重一大项目编排工作已全面启动,从目前情况看,我县投资规模大、支撑作用强的大项目依然不足,招商引资工作要与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同步推进。这一段时间也恰恰是企业谋划来年发展,确定投资布局的关键时期,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招商组织,理清路子、有的放矢、迅速出击,争取取得招商实效。要坚持锁定重点区域,选准主攻方向,瞄准重点企业,积极走出去招商,继续把北上广、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招商主攻区域;在产业选择上,既根据我县煤化工、铝加工产业的发展实际,往产业链的深度去招引关联企业,也要突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招商;在项目甄别上,既做到招大引强,紧紧围绕央企、百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投资大的项目,也要抓住一些环境效益好、能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同时,对招商会战中获取的项目信息进行排查摸底,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与项目投资方加强联络和拜访,强化对投资意向明显项目的跟踪。要坚持快字当头,做到意向项目抓对接、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要创新招商工作方法,注意研究宏观政策和产业导向,了解掌握产业转移动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结合我县交通、资源、产业、人才及配套设施实际情况,找准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联系对接,组织精干团队合力攻坚,尽量避免无效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成功率。二要千方百计破解审批、资金、用地等项目建设难题,为项目落地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遇,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对未列入审批目录的事项一律取消,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制定新审批流程图;进一步扩大集中办理并联审批事项,明确每个审批环节的前后置条件、办理时限、责任处室等,并向社会公示。对涉及水、电、气等资源要素问题,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服务,合力保障重大项目有力、有序推进。

三重一大总结篇2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2003-2013年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加值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三大产业年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较为接近,大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至2013年间,第二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87%,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69%,而第一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6%。由此可见,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而且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也在逐渐提升,由2003年的41.23%增加至2013年的46.09%。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化。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图2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呈现整体上升趋势。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对外贸易额都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我国对外贸易额由2003年的8760.8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43165.4亿美元,同比发展速度为490%,而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2%。对外贸易及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二、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建立

理论上讲,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技术进出口发展、技术的进步及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作用于国内的产业结构。基于理论知识及研究目的,建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以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为自变量,以产业结构为因变量。为了减少差异性在建立模型的时候将对外贸易总额取自然对数,模型如下:IS=c0+c1LnIT+c2OP+c3MP+u(1)其中,u为误差项,IS表示产业结构,LnIT表示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OP表示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表示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c0、c1、c2、c3为回归系数。

(二)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工业制成品贸易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2、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权重,由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三产业所占地位不断突出,所以三大产业的权重中第三产业最高。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经检验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产业结构等具有平稳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度较高。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三个变量对产业结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变动能够解释93%以上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得到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之间的关系公式(3)之后,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2显示,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IS是对外贸易总额LnIT、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OP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对对外贸易的发展、一般贸易及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动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外贸易总额LnIT、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OP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三个因素也都是产业结构IS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的变动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显示,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影响因素,都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格兰杰原因。这三个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而且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和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远大于对外贸易总额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从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第一,对外贸易总额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070330%,即随着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会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必会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优化调整进出口结构,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就需进行技术革新,而国内产业也需进行优化调整。第二,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632720%,即在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的发展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而言,一般贸易能够产生更加有效的产业发展引致效应。一般贸易的发展能够带动第二产业中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并且一般贸易的快速发展对运输物流、通信、银行等服务业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985959%,即工业制成品生产和进出口的发展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这是因为相对于初级产品而言,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对于技术和资本的要求更高。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竞争力及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促进第二产业内部优化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引进国内急需技术或机器设备,进而为国内第二产业内部行业升级提供硬件条件,并且通过与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促使本国工业生产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四、结论及建议

三重一大总结篇3

一、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

1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由于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一国(或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状况,是集中描述其三次产业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

(1)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表1给出了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数据。

(2)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表2给出了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数据。

2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状况

集中描述三次产业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比例关系,是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状况。

(1)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表3给出了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数据。

(2)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表4给出了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数据。

二、中国工业化程度与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1中国的工业化程度

(1)世界上经济结构的四种形态

一般地,不妨依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程度,从低到高,可将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划分为四种形态:

(a)“前工业化”形态

这些国家的经济以落后的“传统”农业为主体,也称为农业国。世界上的最不发达国家属于这种情况。

(b)“工业化进程”状态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这些国家正处于这一进程中(该进程两大阶段的相应特征在后文阐述)。世界上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种情况。

(c)“工业化”形态

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体已经完成,但其经济以“传统”工业为主体。世界上的中偏上等发达国家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d)“后工业化”形态

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早已完成,而且进一步地,其经济以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智力劳动越来越多地替代体力劳动,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世界上的最发达国家属于这种情况。

(2)以三次产业比重划分的工业化进程两大阶段

综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历史,一般地,依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状况,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两大阶段:

(a)第一阶段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GDP)中的比重,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并逐渐超过50%;与之相应,第一产业的比重则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在此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变动幅度不大。

(b)第二阶段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GDP)中的比重,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并逐渐超过50%;与之相应,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以略慢一些的速度下降。在此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变动幅度不大。

(3)中国目前所处的形态

从表1(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上已开始上升,目前在1/3左右。可以判断,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形态,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阶段的初期。在第二阶段,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本该明显下降,但近几年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还略有上升,这与制造业的世界性转移相关。

这一判断,从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情况(见表3,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表4,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也可以得到印证。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确实滞后。中国目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明显太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就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相应地,中国也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见表2,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如印度已超过45%)。

2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就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目前大体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

对照表1(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和表3(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我们用2002年的数据,先来进行中国的国内比较。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50%的就业人数仅创造了154%的GDP,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第三产业以286%的就业人数创造335%的GDP,也落后于第二产业(主体是制造业)以214%的就业人数创造511的GDP。

再来与国际联系,在国际上,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包括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就处于中、低档次状况。中国的出口产品,中、低档的为多,高端产品还很少。可见,中国的一、二、三次产业,均落后于世界水平,只不过各次产业落后的程度不尽相同。

这一状况,体现于企业层次,目前中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三个普遍问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跨国知名企业;缺少国际知名品牌。

三、结论

1要正视中国的落后

分析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使我们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品出口,有一种害怕心理,贸易摩擦亦存在增加趋势。于是,关于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国内外有不少过于赞扬的报导,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可不能过于乐观。应该看到,目前的所谓国际竞争力,原因是中国的低人工成本。一旦人工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回到问题的本质。

2落后也意味着发展潜力

在分析了中国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与产业竞争力在总体上处于国际落后状况之后,同时,也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空间。我们还有必要指出以下三点:

(a)正是由于上述情况,中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吸引国外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并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充足的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在总量上较多的人才),加快地发展。邓小平先生所提出的改革开放,从经济学上讲,其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三重一大总结篇4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海南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94-04

一、引言

海南是我国海洋大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主张,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南海已经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开发的重点领域,海洋经济亦已成为海南名副其实的增长点。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向社会公布海洋生产总值数据,从统计数据看,2007-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9%;2006―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2791%,而全国数据为1109%。随着国际旅游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海洋产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显著。

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颇丰。近期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海洋产业贡献度,探讨海洋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狄乾斌等,2014);海洋产业的集群和集聚效应,探索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傅远佳,2011;纪玉俊等,2013);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及对海洋产业就业驱动机理(崔旺来等,2011);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王玲玲等,2013);海陆产业的协同,探究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协同和演进趋势及空间差异(李福桂等,2012)。对海南海洋产业研究的文献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如叶波等(2011)从静态、动态的层面对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了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这些研究为探讨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重点关注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实施后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是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二是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2006-2014年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海南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由于国民经济由海洋产业和非海洋产业构成,将地区生产总值用Y表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和非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分别用Yocean和Yothers表示,则有以下函数成立,

式(5)即可用于测度海洋产业总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可用于分三次产业分别测度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的贡献。本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海南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根据式(5),我们使用2006-2014年官方统计数据计算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2在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时,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表1展示了2007-2014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年度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2013年后有下降趋势,但平均来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贡献率最高的2012年达到578%。相比较而言,海南同期三次产业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5%、303%和542%。海洋产业对海南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超第一产业并高于第二产业,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二)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

为进一步分析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变动的原因,我们按照《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对海洋一产、二产、三产的分类,并将国民经济同样按照三次产业分类,使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计算2007-2014年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各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结果如表2所示。

2增长率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到,平均来看,2007-2014年 ,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对应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5%、243%和274%,说明从对应产业的贡献率来看,说明海洋各产业对海南各产业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201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海洋第三产业增长率下降所致。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在海南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作用。

海洋第一产业贡献率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渔业产出的增长。渔业是海南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同时,由于海南渔业以海水捕捞水产品为主,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行情变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年均产值不够稳定,虽然总体上产值持续增长,但不同年份增长的差异较大。

海洋第二产业平均增长率相对较低而对海南第二产业贡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海南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增长率总体下降;另一方面海洋第二产业覆盖范围广,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渔业工业建筑业、海洋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是海南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的各类工业成为海南第二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海洋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好反映了海南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于海南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批发零售业、海洋渔业服务业以及游艇、会展等其它海洋服务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游艇、会展等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第三产业发展。

(三)海洋、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总产值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海洋三次产业和非海洋三次产业放在一起,使用计量分析方法考察各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将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1、X2、X3表示,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4、X5、X6表示,则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可用下式表示。

调整后的R2为1,说明方程拟合良好。从回归结果看,海洋第一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第一产业以海洋渔业为主,海洋渔业产值的变动基本反映了海南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情况,然而海南当前海洋渔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大,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有限。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29%,影响程度已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的031%。海洋第二产业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08%,影响程度是非海洋第二产业的一半。结合前文分析,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62%,这主要来自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与非海洋第三产业共同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回归结果与前面的实证分析结论恰好相互印证。从整体上看,海洋产业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362%。而海洋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二者之和的弹性系数达到06,意味着海南第三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6%。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对海南第一产业发展贡献率超过其他两类产业,然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海洋渔业应是海南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既关乎海南海洋强省建设中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关系到海南第一产业自身的发展,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海洋第二产业在海南第二产业中的优势并不显著,其对海南第二产业的贡献小于其他两个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远小于海洋第三产业,且远小于海南第三产业,这与海南工业基础薄弱有关,第二产业并不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三个层面分别检验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海洋三次产业对对应海南三次产业的贡献,以及海洋和非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的主要发现是:第一,海洋产业是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海南经济增长1/3以上的贡献来自海洋产业;第二,海洋第一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海南第一产业增长,但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这与海南第一产业和海洋渔业发展缓慢有关,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是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和第一产业增长的关键环节,对海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第三,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促进了海南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在贡献程度上远小于第三产业;第四,在海南经济增长过程中,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与非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同等重要,海洋第三产业既是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五,海南经济结构中虽然第二产业比重小于第一产业,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第一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海南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本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启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大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二,为加快海南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当前的重点是推动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新技术引进和原有技术升级,形成海洋第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有重点的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如制盐化工业和海洋油气开采加工业等海南优势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第二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四,着力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注重海洋产业与非海洋产业

的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力推动以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海南旅游业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狄乾斌,刘欣欣,王萌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0).

[2]傅远佳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9).

[3]纪玉俊,刘琳婧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关系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3).

[4]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8).

[5]王玲玲,殷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6).

三重一大总结篇5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 就业结构演进 脉冲响应分析 方差分解 广东

引言

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就业增长,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同年,我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就业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业结构调整滞后导致了就业容量增长缓慢,高城市化率与低就业增长率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城市化与就业之间“高发展,低就业”一方面导致了城市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城市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不利于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进。2010年我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和就业结构比例分别为(10.1、46.8、43.1)、(36.7、28.7、34.6)。通过对近年我国就业结构比例的测算可以得知,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偏低限制了社会就业容量的增长。城市化带动就业结构优化的效果并不明显,人口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反而凸显了工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就业比重滞后的现状,当前我国就业结构调整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因此,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社会就业容量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配第最早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与劳动力流动的经验性学说,指出产业中心的转变将带动劳动力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克拉克进一步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异会加速劳动力向高收入部门流动,就业结构重心会依次在三个产业层次间转移。国内众多学者也结合国情对我国的城市化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李若建(2006)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叙述,揭示了工人的增长幅度对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强调了就业结构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曾令华等人(2007)基于3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非农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国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正相关。吉粉华(2008)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非农就业比重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韩燕和胡强(2012)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人口就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相互关系,本文据此提出应通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结论。

综合相关研究发现,关于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计量模型从就业结构演变的角度研究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相互关系,以期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

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结构演进

就业结构演进是指就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依次转移,同时伴有劳动力在收入、素质等方面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就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是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过程。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化是推进就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力量,同时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又显著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就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正向地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是对就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三产业涵盖了最广泛的就业部门,就业弹性系数往往大于1并且呈递增的趋势,相较于其他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增加城市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发展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就业集聚效应的产业支撑。而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刘易斯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依赖于各经济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城市人口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城市就业结构的整体就业弹性也得到提高。就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各经济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缩短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这一过程,从而加速人口由城市区域向城市迁移。

如图1所示,广东省城市化与从业人员总数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以前就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2001年以来,城市化水平高于就业规模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由于就业规模增长缓慢,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推进,2005年以后城市化速度明显放缓。

图2描述的是广东省城市化(用CT表示)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用LF、LS、LT表示)的关系。1982-2010年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符合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持续下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稳定上升;城市化中后期,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不断抬升。2001-2003年,广东省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先稳定后逐步下滑,城市化率反而加速上升,表明两者间的关联程度在缩小;同期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的提升推动了城市化率的快速上升。

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检验

1.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本研究中涉及的变量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就业结构两个部分。目前,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人口城市化率的方法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普遍应用,因此本文也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人口城市化的指标。为了探讨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本文用就业结构系数作为衡量就业结构的指标,包括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F),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S),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T)。本文选取1978-2011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经济数据受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对上述指标取自然对数,记为LnCT、LnLF、LnLS和LnLT。

2.数据检验。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即使两列时间序列数据不存在任何的相关关系,也可能得到很高的相关系数。为了避免产生这种虚假回归,本文利用扩展的张迪克-富勒检验对LnCT、LnLF、LnLS和LnLT进行检验(见表1)。

由表1可知,四对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值都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对水平时间序列二阶差分后再进行检验,ADF检验值分别为-6.27014、-5.267739、

-5.056337和-5.192196,均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各变量为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二)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对就业结构的冲击效应和贡献程度。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LnCT、LnLF、LnLS和LnLT的二阶差分为平稳序列。因此采用2LnCT,2LnLF,2LnLS和2LnLT建立VAR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ρ、r、x、σ为滞后阶数,ξ为随机扰动项。

1.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ensen协整检验法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见表2),考虑到VAR模型滞后期的加长会导致自由度减小从而削弱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因此将最大滞后期定为3。

由表2可知,没有协整关系和仅有一个协整关系的Trace统计量值分别为73.80227及32.00473,均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没有协整关系和仅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2LnCT、2LnLF、2LnLS和2LnLT间至少存在两对协整关系。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选取4个不同的滞后期对四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列表,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二者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在滞后1期和2期时,城市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间的关系都不显著,直到滞后3期,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滞,要经历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按照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经验,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应该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广东省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与上述规律吻合。

3.脉冲响应分析。图3和图4给出了各变量一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对其他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其中,横轴表示冲击过程的时间跨度,纵轴表示城市化的变化程度,实线是脉冲响应函数,两侧的虚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值,表明冲击响应可能的区域。图3描述了城市化对其他3个变量的冲击的动态响应,图4是城市化对其他3个变量的冲击引起的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整体上看,各组脉冲响应函数均有明显的收敛状态,表明脉冲响应函数是有效的。进一步分析图3可知,在本期给第一产业就业一个标准差冲击会影响城市化的增长,这种影响在第2期到达顶点,同时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会有较为显著的增长,但随后就开始回落。而第二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是有滞后效应的,第二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冲击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冲击在短期内没有太大变化,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从图4可以看出,本期给城市化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在前2期为正,然后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在前2期为负,随后逐渐上升。

4.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描述的是VAR模型中各因素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在已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2)的基础上的方差分解可知。首先,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的波动在第一期不受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冲击从第二期开始显现出来,且冲击影响比较微弱,仅有0.636674%,此后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这表明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对第二产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是长期的。其次,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第一期开始就受到自身波动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冲击的影响,且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要小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冲击的影响。同时,从第一期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的冲击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最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在方差分解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结论和建议

本文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广东省1982-2011年的城市化率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系数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从长期看,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就业有一个正向冲击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在达到峰值以后开始逐渐减弱,说明城市化对于带动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比重的提高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但反过来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比重的提高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持久的影响。说明当前广东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对提升城市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从方差分解表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二产业的发展获得的。然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三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与城市化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结合以上结论,广东省应有效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首先,制定与本省城市化水平相协调的产业政策,广东省要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发展生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继而实现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其次,破除户籍制等制度约束的同时完善劳动培训体系,为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搭建一个平等的制度和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若建.就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曾令华,江群,黄泽先.非农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分析[J].经济计划与管理,2006(1)

三重一大总结篇6

关键词: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木材密度;最小二乘

1 概述

在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IC)的承重木结构比赛时,为了达到木结构重量≤4.9g而承重40kg的设计目标,制作了大量的桐木结构,分别如图1所示。由于采用的是纯粹的实际制作再实验、失败后再制作的摸索尝试方法,不仅耗时长且由于缺少科学的设计与分析,试验结果均失败了。

同时,通过对失败的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如图2所示),关键节点的受力分析也显得极为重要。

经查阅文献,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有两类方法:一种是数值仿真的方法[1],需要熟练掌握PROE和ANSYS专业软件,不适合高中生;另一种是用工程力学中的公式计算方法[2],将相应参数代入即可求解得出,但使用起来不够方便。因此,文章借助C++编程设计一个承重木结构设计分析软件,将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分析、密度测定和总重量计算功能集成在一起,结合实际的设计要求和设计结构,可以快速地得出设计的木结构承重截面积、节点受力分析和木结构总重量,进而避免很多的弯路,为轻木承重结构设计与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2 总体方案设计

根据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的需求分析,文章的总体方案如图3所示。

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由PROE三维模型建模、密度测量试验以及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三部分组成。

首先由木材密度测量试验得到抽检的木材多批次不同体积、重量数据,将记录的体积、重量数据输入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的密度测定模块,经最小二乘拟合得出木材的密度;其次用PROE建立三维结构实体模型(如图4所示)并产生各部件长度数据,将长度数据输入结构总重量计算模块可以得出结构总重量;然后根据单根立柱承重的临界压力、立柱长度和弹性模量由立柱截面积计算模块得出立柱截面积的下限;通过输入关键节点所有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由节点受力分析模块给出该关键节点受力分解与合成结果。

3 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的设计

3.1 结构总重量计算模块

结构总重量计算模块首先读入PROE得出的各部件面积与长度,然后经公式(1)计算出结构的总体积,最后再乘以木材密度即得出结构的总重量。

3.2 立柱截面积计算模块

立柱截面积计算模块由如式(2)的欧拉公式[2]通过临界压力计算得出最小的立柱截面积。

3.3 节点受力分析模块

节点受力分析模块由输入的节点各受力大小和方向(与x轴的夹角),将各受力分解到x-y平面的对应轴上(式(3)),并将x轴和y轴上的各分解力分别

3.4 密度测定模块

密度测定模块输入密度测量试验(遵照“GB/T 1933-2009木材密度测定方法”中的游标卡尺测量木材试样尺寸)得到的多个体积、重量数据,将记录的体积、重量数据经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木材的密度。密度表达式如式(4)所示

4 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的验证

4.1 结构总重量估计

经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估计的结构总重量为6.14g,经实测的结构总重量为6.08g,估计的结构总重量很好地吻合了实际总重量。实测结果如图6所示。

4.2 立柱截面积计算

由图1可以看到,在文章的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研制之前,承重木结构制作无法平衡重量和承重量之间的矛盾,现经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分析后得出了单根立柱截面积应≥13.3mm2的结果,为实际的承重木结构制作有理论指导作用,并成功地制作出图6所示的承重木结构撑起了40Kg杠铃,如图7所示。

4.3 节点受力分析

应用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中的节点受力分析模块对图2中加深线所示节点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其失败的必然性和需提供摩擦力不足的4Kg拉力的结论,并将结构改进成图4的结构,如图7所示成功支撑起了40Kg重量。

4.4 密度测定

经密度测定试验和密度测定模块对密度测定试验数据的最小二乘处理,使估计的结构总重量很好地吻合了实际总重量,远远高于没有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之前的总重量估算精度(之前的估算精度经常大于0.2g,且离散度较大)。

5 结束语

文章提出了一种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由PROE三维模型建模、密度测量试验以及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三部分组成。此方法有别于传统的专业数值仿真分析(需要熟练掌握PROE和ANSYS)和用工程力学中公式手工计算分析的方法,通过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可以避免盲目地摸索并较准确地定量给出承重木结构关键指标的设计结果,对承重木结构的实际制作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尤其适合高中学生使用。

承重木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包含结构总重量计算、立柱截面积计算、节点受力分析和密度测定四部分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密度测量模块提出将最小二乘算法应用于木材密度的估算,估算结果可以大大提高承重木结构总重量的估计精度。

参考文献

[1]战丽,董路平,林伟芬,等. 基于 Proe5.0与Ansys-Workbench板材起重运输三工位上料机机架主梁的有限元分析[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2(12):40-43.

三重一大总结篇7

12. [调研报告1] ×镇开展小额信贷扶贫的调查 [佚名][2008年6月2日][27] 落实责任 搞好服务 是确保小额信贷扶贫成功的关键 ——xx县黄瓜园镇开展小额信贷扶贫的调查 xx县黄瓜园镇,位于县城西北面、成昆铁路和108国道的交汇地带,距县城18公里。国土面积89.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32个村民小组4013户农户,总人口9889人。是全县三个重点镇之一。 黄瓜园镇虽属坝区重点镇,但由于村……

13. [模板范例] 关于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先进评比表彰的请示 [佚名][2008年5月31日][68] 关于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先进评比表彰的请示 调研报告 工作汇报 规章制度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会议发言稿 庆典致辞 竞聘演讲稿 晚会主持词 区委、区政府: 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是实施我区“**”战略、建设“平安**”和加快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

14. [心得体会] 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佚名][2008年5月31日][20] 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着眼于发展,着眼于解决相对贫困,整体上推进农村社会向小康迈进,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如何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对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快……

15. [工作总结1]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5月12日][34] 二ΟΟ三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按照省、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要求,大规模实施“五大扶贫增收工程”的重要一年。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扶贫开发不动摇,使非典防治和扶贫开发两不误、两促进,……

16. [工作总结1]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wcp][2008年4月29日][26] 二ΟΟ三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按照省、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要求,大规模实施“五大扶贫增收工程”的重要一年。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扶贫开发不动摇……

17. [工作总结1]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4月12日][57] 二ΟΟ三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按照省、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要求,大规模实施“五大扶贫增收工程”的重要一年。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扶贫开发不动摇,使非典防治和扶贫开发两不误、两促进,为……

18. [工作总结1] xx市环保局驻村扶贫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4月9日][76] xx市环保局驻村扶贫工作总结 近一年来,我局驻村工作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扎扎实实开展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为驻村工作支撑起坚强的后盾 去年四月份驻村工作一开始,局党委就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关心驻村队员生活入手,立即购置灶具和被褥,使驻村队员的生活问题有了着落,落实了驻村队员的各项补贴,使驻村队员无后……

19. [工作总结1] 扶贫与计生“三结合”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4月9日][49] 扶贫与计生“三结合”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动扶贫与计生“三结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把计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中共营山县委、营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2008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下达到我办的此项目标任务,我办按照与县委、县府签订的帮扶目标责任书,重点帮扶凉风乡的新桥村和书房村新增户12户、联系户22户、帮带户66户,分别占任务数的240%、220%和275%,优……

20. [调研报告1] ×镇开展小额信贷扶贫的调查 [佚名][2008年4月8日][72] 落实责任 搞好服务 是确保小额信贷扶贫成功的关键 ——xx县黄瓜园镇开展小额信贷扶贫的调查 xx县黄瓜园镇,位于县城西北面、成昆铁路和108国道的交汇地带,距县城18公里。国土面积89.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32个村民小组4013户农户,总人口9889人。是全县三个重点镇之一。 黄瓜园镇虽属坝区重点镇,但由于村……21. [工作汇报] 驻x镇扶贫工作队总结汇报 [佚名][2008年4月4日][115] 市委驻xx镇扶贫工作队总结 市委第xx批农村工作队驻xxxx镇扶贫工作队,由我市xx个机关厂矿组成,全队xx名队员,定点对xxxx镇xx个村进行帮扶。一年来,工作队紧紧围绕进驻时确定的:“扭住一个要务,坚持两个务必,践行‘三个代表’,以加强调查研究为切入点,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为着力点, 以帮助定点村脱贫致富为落脚点,开拓进取,顽强拼……

22. [事迹材料] 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佚名][2008年3月31日][481] 全省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柳松同志带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织和社……

23. [模板范例] 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责任书 [佚名][2008年3月28日][71] 新村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责任书 甲方: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乙方:

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新村扶贫既是扶贫开发的载体工程,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我市扶贫新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产业立村,生态建家,祥和安康”的基本思路,合理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由点到面、滚动发展,逐步把贫穷落后、产业……

24. [工作总结1] xx市环保局驻村扶贫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3月25日][123] xx市环保局驻村扶贫工作总结 近一年来,我局驻村工作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扎扎实实开展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为驻村工作支撑起坚强的后盾 去年四月份驻村工作一开始,局党委就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关心驻村队员生活入手,立即购置灶具和被褥,使驻村队员的生活问题有了着落,落实了驻村队员的各项补贴,使驻村队员无后……

25. [工作总结1] 扶贫与计生“三结合”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3月25日][80] 扶贫与计生“三结合”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动扶贫与计生“三结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把计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中共营山县委、营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2008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下达到我办的此项目标任务,我办按照与县委、县府签订的帮扶目标责任书,重点帮扶凉风乡的新桥村和书房村新增户12户、联系户22户、帮带户66户,分别占任务数的240%、220%和275%,优……

26. [工作总结1] 扶贫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3月24日][1205] 立足实际 理清思路 群策群力 共谋发展 开创萨尔托海乡扶贫工作新天地 ——萨尔托海乡2008年扶贫工作总结 2008年是我县被确定为部级贫困县以来,扶贫项目落实的开局年,也是全面开展扶贫工作关键性的一年,我乡认真贯彻“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会议精神,按照“到村入户,整村推进”的原则,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对……

27. [经验材料] 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推进残疾人扶贫攻坚 [佚名][2008年3月24日][75] 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推进残疾人扶贫攻坚 xx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地域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设5个镇15个乡,全县总人口22.3万人,是个传统的农业山区县,全省欠发达地区县之一,我县共有残疾人12300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多,以全县贫困残疾人的调查为依据,当年共有贫困残疾人2950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6%。现将我县扶贫工作做……

28. [会议发言] **镇扶贫工作经验材料 [佚名][2008年3月21日][144] 更新观念 审时度势 真抓实干 合力点燃扶贫攻坚的旺火 **镇扶贫工作经验材料 进入2008年以来,从全国到地方,都给予了“三农”工作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我们农业战线的工作者来说,喜讯频传,好事不断:党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迎合广大农民的多年企盼;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我们“三农”工作注入了无穷的活力。特别是党中央率先在黑吉两省实行农业税全免试点的英明决策,更令人……

29. [会议发言] 在巾帼扶贫培训班上的讲话 [佚名][2008年3月21日][100] 在“巾帼扶贫”培训班上的讲话 开发区群工部部长 各位老师、姐妹们: 能够看到这么多妇女参加培训班我非常高兴。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解放前我们大部分妇女足不出户,整天围着锅台转。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要求,我们广大妇女也要参与到社会浪潮中,为经济快速发展尽一份力。为此我们两级妇联为了让广大姐妹能学到一些实用技术和所需知识,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巾帼扶贫……

三重一大总结篇8

关键词:云南;三次产业;结构;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与关联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产业结构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也能够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总值和就业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但是,云南仍然是资源型产业大省,以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慢于东部沿海省市,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弱于第一产业。面临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云南应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一、云南三次产业演变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云南一、二、三产业均取得较好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从1978年的12.0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01.79亿元,增长了近308倍,第二产业增长137倍,第一产业增长了48倍;在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方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了8.9倍,第二产业增长了3.8倍,第一产业增长了1.5倍,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总体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上升。

本文主要采取三次产业产值和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这两个指标对云南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演变所呈现的特征进行描述。

(一)产出分析

1978-2011年云南三次产业产出占GDP比重的变化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978-2011年,云南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微幅上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图1 数据来源 《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1992年云南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期间产业结构的较大变动主要体现在:1978-1982、1989、1996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都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特别是1991年增长明显;第二产业在1982、1990-1993年产值比重有所下降,下降的速度较为平稳,1993年却明显上升;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所下降,其前后发展一直较为平稳,1992年第三产业的产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这些似乎与产业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有悖,但也存在合理的逻辑解释:改革开放伊始,农村施行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土地的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第一产业的GDP出现了不减反增的“反常”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制度的外部效应造成的;第二产业在1993年出现明显增长主要归因于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各地发展经济热情高涨,云南也不例外,积极引进外资,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7%上升到2011年的41.6%,与第二产业比肩成为主导产业。但是云南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整体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是在1992年,明显落后于广东省的1985年和江苏省的1989年,表明云南产业结构优化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就业吸纳力分析

1978-2011年以来,云南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如图2所示,云南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特征表现出与产出大致相同的趋势,二、三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但是云南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虽然由1978年的85.8%下降到2011年的59.4%,但是比重仍然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的13.1%和第三产业的27.5%,GDP比重却由43%下降15.9%,表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生产技术的提高幅度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由图可以看出,云南在2000年以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速度很慢,二、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以60%的就业比重生产15%的GDP,说明云南劳动力“错配”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还需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云南第二产业GDP比重从1978年的40%上升到2011年的42.5%,增速缓慢,吸纳的劳动力也只是由7.5%上升到13.1%,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小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从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6.7%上升到2011年的27.5%,吸纳能力远超第二产业。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图

图2 数据来源《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1992年云南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二、云南产业结构演变效应分析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的状态及其变动对经济的增长效应,即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

借鉴刘伟和刘绍荣(2002)给出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本文以1978-1998、1999-2011①为样本区间,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增加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此考察产业结构的演变效应。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量模型分析

分别对云南1978-1998、1999-2011年两个时间段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值的样本观测值进行回归,其中Y,X1,X2,X3分别表示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值,运用Eviews 6.0软件得到以下回归模型:

1978-1998年的计量回归模型为:

Log(Y)=1.1 + 0.30Log X1 + 0.46Log X2 + 0.23Log X3

(28.4) (14.1)② (38.5) (16.3)

(R2=0.999948,adjusted R2=0.999937,F=159495)

1999-2011年的计量回归模型为:

Log(Y)=1.1 + 0.17 Log X1 + 0.45 Log X2 + 0.38 Log X3

(99.4) (17.3) (51.4) (48.0)

(R2=0.999992,adjusted R2=0.999989,F=661130)

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中,F值都较大,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整体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拟合优度系数也都大于0.9999,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各产业之间的显著性水平也都为0.0000,说明三次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之间线性关系也较为显著,方程的统计参数在统计意义上是可置信的。

比较两个回归模型可以看出,1978-1998年之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单位,平均来说第一产业贡献0.30,第二产业贡献0.46,第三产业贡献0.23;1999-2011年间,同样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单位,第一产业贡献0.17,第二产业贡献0.45,第三产业贡献0.38。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明显减弱,由0.30下降为0.17;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基本不变,维持在0.45左右,从数值上看变化不大,但是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建筑业的发展,实际上由于云南所处地理区位的限制,除建筑业以外的第二产业发展极其缓慢;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影响系数由0.23上升到0.38,表明世博会之后,第三产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明显加大。分析结果显示,在云南地区经济中,第二、三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实效。

(二)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量模型分析

根据云南1978-2011年的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值,分别对1979-1998、1999-2011年增加值进行回归分析,其中Y,X1,X2,X3分别表示1979-2011年云南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值,利用Eviews 6.0软件得到的回归模型如下:

1979-1998年的回归模型:

log(Y)=2.30 + 0.17log(X1) + 0.45log(X2) + 0.30log(X3)

(26.7) (4.2) (6.7) (5.1)

(R2=0.987,adjusted R2=0.984,F=421)

1999-2010年的回归模型:

log(Y)=1.52 + 0.10log(X1) + 0.40log(X2) + 0.54log(X3)

(11.1) (4.2) (15.2) (12.9)

(R2=0.998,adjusted R2=0.998,F=1725)

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中,F值都较大,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整体回归效果极为显著,相关系数也都大于0.98,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与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值之间线性关系较为显著,方程的统计参数在统计意义上是可置信的。

对比两个回归模型可以得出,从第一个考察时间段到第二个考察时间段,生产总值每增加1单位,第一产业的贡献系数由0.17下降到0.10,第二产业由0.45下降到0.40,第三产业由0.30上升到0.54。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值对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影响和作用减弱较为明显;第二产业的影响与其总量相比出现较小的减弱;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对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增长较快,甚至超过第二产业。上述结论与第一个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云南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明显,但是第二产业的影响却变化不大,表明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优化改革还需进行。

三、存在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工业化进程迟缓、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为实现云南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应对策建议如下: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

云南第三产业在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人均生产总值、提高云南GDP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云南文化和环境优势,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应该:一是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结合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启动和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建设,通过旅游突破带动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组织领导机构,逐步完善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立足自身力量,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培养高素质、深层次、高技能的服务型人才,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优化提升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第二产业发展迟缓,无论是对GDP的贡献还是对收入水平的增加作用都改变不大。云南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工业发展进行调整,促进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其一,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进程;其二,加快发展云南落后的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合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规划和产业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汽车、电机电器、钢铁、水泥、制糖等行业重组整合;其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毗邻东南亚国家的优势,欢迎和鼓励国内外企业到云南投资发展。

(三)稳定第一产业,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

30多年来,云南第一产业平均以75.96.1%的就业人数生产了28.4%的GDP,从产业结构对生产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是一个低效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但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二、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应该:其一,云南应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农作物,提高第一产业效率;其二,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渐形成产销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走高科技的现代化农业之路;其三,加强对地区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实现农业隐性失业人员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转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注释:

①1999年,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这也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专业类世博会,云南第三产业以此为锲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故以1999年为分界线分析云南三次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

②回归模型参数估计下面括号中的数字是相应的t统计量。

参考文献:

[1]李向升.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6): 9-12.

[2]刘伟,李绍荣.产业结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3]韩燕,胡强.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人口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121-123.

[4]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27(133):94-98.

三重一大总结篇9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2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51-02

一、问题提出

对一国经济增长问题,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积累,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索洛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重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比之前的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这些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经济各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不会使总产出增加,不存在结构效应。因此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考虑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不同产业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是否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产业结构是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伴随经济总量的变化,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针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有几十年时间。库兹涅茨(1985)发现,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当中,总量增长引起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从而使各产业需求发生变动,导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变动。罗斯托(2001)却认为经济增长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首先是某些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然后影响其他部门,最后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基于创新的主导部门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产业结构转换是关键内容。而以钱纳里(1989)为代表的学者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经研究发现,一国经济增长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一系列变化的非均衡增长,这种增长伴随着生产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流动产生的结构效应。帕西内蒂(1981)提出,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适应需求变化,更有效利用技术,劳动和资本能够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那么产业结构变动将使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对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周振华(1995)通过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化来说明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同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郭克莎(2001)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间资源流动和结构变化对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要创造一个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和结构关系比较协调的经济环境,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增长。朱慧明、韩玉启(2003)利用1978—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证明了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我国经济的良性增长。孙皓、石柱鲜(2011)的研究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密切相关,其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影响。

根据以上文献研究,国内外学者均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很少有文献研究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间的因果联系及它们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主次关系。因此,本文尝试对我国三次产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三次产业各自间的因果联系及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主次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样本数据为1978—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记为LNGDP、LNGDP1、LNGDP2、LNGDP3。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量采用Eviews6.0软件。

(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根据样本数据,1978—2009年,我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三次产业各自的生产总值都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方面,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一产业占比从1978年的28.19%降为2009年底的10.35%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47.88%开始呈小幅下降趋势,到1990年底降到41.34%,而后开始反弹,随后的20年间该比重围绕47%波动,到2009年底第二产业比重为46.30%,1978—2009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总体平均维持在45.5%;第三产业的比重自1978年以来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2009年底该比重已从1978年的23.94%上升到43.36%,上升幅度为81.16%。

(三)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由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而造成的“伪回归”问题,在进行协整分析前,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对LNGDP、LNGDP1、LNGDP2、LNGDP3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时采用AIC最小准则确定滞后阶数。

采用Eviews6.0软件对LNGDP、LNGDP1、LNGDP2、LNGDP3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根据检验结果,在5%置信水平下,LNGDP、LNGDP1、LNGDP2、LNGDP3序列均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均为I(1)过程,故可对其原始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四)协整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可验证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之间就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前面的平稳性检验可知,LNGDP、LNGDP1、LNGDP2、LNGDP3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由协整检验考察它们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结果见表2),观测序列无线性确定性趋势并且协整方程(CE)仅有截距。

从协整检验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仅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说明协整关系存在,LNGDP、LNGDP1、LNGDP2、LNGDP3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取标准化的协整向量,得到标准化协整方程为:

LNGDP=0.022662×LNGDP1+0.659052×LNGDP2+0.281467×LNGDP3+0.548243

由上式可知,当第一产业的GDP增加1%时,GDP总量将增加0.0227%;当第二产业的GDP增加1%时,GDP总量将增加0.6591%;当第三产业的GDP增加1%时,GDP总量将增加0.2815%。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四个变量之间的深层关系(结果见表3)。

由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国GDP总量是第一产业GDP的格兰杰因,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我国GDP总量与第二产业GDP互为格兰杰因,即我国GDP总量的增长将带动第二产业GDP的增长,同时第二产业GDP的增长也会促进GDP总量的增长;我国GDP总量的变动与第三产业的GDP没有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GDP均构成第一产业GDP的格兰杰因;第三产业GDP是第二产业GDP的格兰杰因。

三、结论

首先,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三次产业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三次产业产值均与GDP总量之间存在正向的变动关系。其中,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GDP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说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二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推动效应较其他两个产业更为明显,同时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常年保持在45.5%左右,到2009年底仍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最高,可见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产业,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重视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国GDP总量是第一和第二产业GDP的格兰杰因,意味着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能够提升第一、第二产业产品需求,带动产业发展,为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产品。同时,第二产业GDP也是我国GDP总量和第一产业GDP的格兰杰因,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以及所起的带动作用最大,所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第二产业发展能够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与GDP总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第三产业均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格兰杰因,说明单靠第三产业这种服务性产业的发展,而没有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带动整体经济稳定增长,但第三产业通过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提供所需的服务产品,能够促进其发展,进而使得整体经济增长。因此,要保证经济合理稳定增长,必须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辅助,同时不能忽视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2]L.L.Pasinetti.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5]孙皓,石柱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行业劳动力比率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2).

[6]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74-190、309-320.

三重一大总结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第三产业产值;VAR方程;产业结构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084-03

一、引言

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1.02%上升的到2011年的34.61%。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河北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停滞在34%左右,表明我省在产业高级化过程中遇到了阻力。河北省的这种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发现其内在原因。

目前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国层面。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国内学者做了较多研究。刘伟和李绍荣(2002)通过运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和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模型得出结论:对中国经济规模产生正效应的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产生的却是负效应。刘伟和张辉(2008)使用“转换份额”(Shift-Share Analysis)的方法测算了1978―2006年产业结构迁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小。干春晖、正若谷和余典范(2011)表示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方面,金素(2011)运用钱纳里的结构方程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表明第三产业能有效地吸收剩余劳动力。

这些学者的研究给我们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但目前的研究还鲜有基于省级角度综合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及劳动就业的关系。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VAR模型综合分析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研究河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问题。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GDP、就业总人数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简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及就业人数比重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河北省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及就业总人数之间的相互关系。GDP反映出河北省地区的总产值,记为gdp;就业总人数用l表示;用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记为x1;x2代表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于2012年的《河北统计年鉴》,样本的抽取时间为1985―2011年。为了确保文章所使用的数据不存在异方差现象,将四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gdp、lnl、lnx1、lnx2,构建VAR方程。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检测变量lngdp、lnl、lnx1和lnx2的平稳性。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lngdp为非平稳变量,但其一阶差分dlngdp是零阶单整,为平稳变量。因此,lngdp为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变量。下面将对dlngdp、lnl、lnx1和lnx2四个平稳变量建立时间序列VAR模型。

(二)建立VAR模型

在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时,需要综合考虑滞后项和自由度的影响要素,合理的滞后项和自由度能够使方程简洁而有意义。逐步增加方程的滞后阶数,并计算LR、FPE、AIC、SC和HQ五个准则认可的P值,当滞后阶数能通过多数准则的检测时,该滞后阶数即为方程的最佳滞后阶数。利用Eviews6.0软件计算,当方程的滞后阶数增加到3时可以通过4个准则的检测,因此确定建立VAR(3)模型。

如图1所示,在VAR(3)中,进行模型的平稳性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模型中的所有单位根都落在单位圆内,表明VAR(3)方程组中的单个方程都具有收敛性。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对变量平稳性检验的正确性。

上述4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是:R2gdp=0.778,R2x1=0.817,R2l=0.996,R2x2=0.996.

从第一个方程看,dlnx1所有滞后三期的系数都为正,说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能够促进GDP的发展。但lnx2的滞后一期、三期的系数为正数,滞后二期的系数为负数,当lnx2(-1)、lnx2(-2)、lnx2(-3)相等时,它们的系数之和为负数。说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GDP起反向作用。

第二个方程中dlngdp滞后三期的系数总体为负,说明GDP发展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起到反向作用。这与河北省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相符。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对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就业总人员的增加也对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提高不利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

分析第三个方程的系数,dlnx1滞后三期的系数都为负,表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不能带动总就业人数的增加。同时当lnx2(-1)、lnx2(-2)、lnx2(-3)相等时,它们的总系数为负。表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增加不能促进就业总人数的增加。从总体角度讲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还不能有效带动劳动就业。

对于第四个方程,GDP总体上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是有利的,而从方程系数上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对就业比重的提高是起反作用的。这种关系看上去有些矛盾,借鉴已有研究不难发现第三产业产值要想提高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的结构升级,就目前河北省情况来讲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就业人员比重提高的影响小于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减少的影响。

(三)检验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四)方差分解

上述VAR(3)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我们对GDP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方差分解曲线图进行分析。GDP对来自自身当期的偶然因素冲击的感应最为明显,第一年为100%,随后平稳地下降到65.52%。GDP对来自第三产业比重和就业总人数的偶然因素冲击感应几乎一样,最后都稳定在7%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偶然因素冲击对GDP的影响较大,前两年几乎没有反应,第三年上升到17.74%,最后稳定在20%左右的水平上。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来自自身和来自GDP的偶然因素冲击最为敏感,第一年分别为53.40%和46.60%,随后缓慢下降,到第五年为62.60%,随后稳定在62%的水平上。就业总人数偶然因素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冲击从第二年的3.65%开始,然后上升到第三年的10.64%,最后从第四年开始稳定在8%的水平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偶然因素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的冲击从第二年的6.37%开始,随后在第三年上升到7.53%,最后稳定在这个水平上。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GDP的增长,但GDP增长的同时会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就河北省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近十年没有大的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会自然地随着GDP发展而提高。因为我省目前的比较优势在以资源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很难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大的发展。所以河北省政府为了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应该出台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产值在GDP的比重得到提高。

从VAR(3)方程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就业存在挤出效应。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这种挤出效应应该是由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我们在增加第三产业产值的同时应该关注提高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水平,否则单纯的优化产业结构很可能带来就业压力的增大,这样不利于第三产业的长期发展。

目前河北省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做大第三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十二五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落实促进第三产业的政策。河北省目前的经济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为了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在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出台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快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空间。

2. 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河北省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在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重点促进生产业的发展,积极扩展新兴服务业,在遵循市场竞争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使传统服务业能够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

3. 协调好发展第三产业与吸收就业的问题。就本文的实证研究而言,单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可能会造成就业困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应该挖掘传统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生产业,并重点扶持新兴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中能够大量创造就业岗位的行业,从而缓解甚至消除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1]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刘伟,张辉.经济研究[J].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