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十篇

时间:2023-03-21 16:41:17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篇1

——题记

你们不是第一个到达南极洲的,但是是把自己生命留在南极,献给科学事业的人。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要用黑白的琴键,表达你们的英雄气概。赞扬你们为科学现身的精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会用黑白灰三种颜色,来让你们更加耀眼,让你们的诚信精神,永远保留在人间。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用最好的玉石,模拟出你们的身姿,让你们随处可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斯科特,你是整个去南极洲的队长,你在整个途中都没有放弃写日记,你面对这辜负了你雄心壮志、美好心愿的南极点,你不后悔,有的只是悲惨与无奈。并且,你还甘愿阿蒙森的业绩作证,而且这一事业正是你们所热烈追求的。你到最后给你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你的真诚和无私的爱,深深震撼了我。

威尔逊,你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你们队里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的就是你,你在离死神还有几步之遥的时候,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你的雪橇上,除了一些必要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伟大的悲剧篇2

看了《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后,我感悟到了许多,同时也理解了之前认为这“矛盾”的题目。

“伟大”是他们那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坚持不懈不抱怨的精神。一路上有很多风险,他们却没有半途而废。当奥茨面临着死神的时候准备不拖累大家自己断命,让同伴们先走,可是同伴却没有答应,但是奥茨还是自己固执的走了。剩下的三个人知道没了希望,但是依旧靠着迷迷糊糊的撑着也没有放弃。慢慢的,死神要把他们带走的时候,没有抱怨,只是各自爬回睡袋里等待。

“悲剧”说的是虽然他们精神可贵,但是天气恶劣,始终躲不过一劫,三人的死也让英国人民感到了巨大的痛苦。

从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胜利与失败。其实是这几位队员都胜利了,在这些可贵的精神中胜利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付出的足够,并且一心一意,无论结果怎么样你就是赢家。而如果在半途而废,在结果和精神上就都输了。生活正如此,那些靠关系进入好高中的人看上去他是有了好的一步,但是始终是失败者。

还记得小学运动会的时候跑一千五百米,每个班有四位同学参加,我们班有一位同学跑到一千米的时候忽然摔倒了,其他班的队员也只是看了一眼就继续跑了,我们班剩下的三个人飞快的跑了过去把他扶了出场,他说他没有事情还想上来,我们都不同意,于是三个人又跑了起来。那一次我们没有的名次,但是校长把我们班评为了文明班级和团结班级。现在看来肯定是坚持与团结感动了校长吧。

伟大的悲剧篇3

2、马林科夫斯基少校是一名职业军人,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但是带兵很有一套,并且思想和战法都十分新颖。就个人来说他长得十分英俊、高大,团里很多女通讯员都很喜欢她。但他一般都比较严肃,不苟言笑。

3、坐在旁边的里宾特洛甫惊恐地看了希特勒义演,看到他的小胡子在微微颤动,显然他的内心就像翻滚的沸水一样不平静。

4、一声巨响,一枚炸弹扔在了彼得洛夫中校的旁边,但他很幸运,弹片只是擦破了点皮,但是爆炸掀起的气浪却把彼得洛夫政委甩到了十米开外的地方,他头朝下落地,撞到了柔软的草原上。

5、扎伊采夫上校脸部的肌肉突然紧绷了一下,几滴血液溅到了他的脸上。他认为自己正在见马克思的路上。不一会他又突然发现不对劲,自己并没有死,于是他睁开眼睛,看到他面前正躺着一具尸体,是刚才那个德国人的,他的脑袋被子弹击穿,血浆四溅。扎伊采夫上校猛的一抬头,发现费得连科大尉正背对着他向村口跑去。

6、双方相互射击了很长时间,黑压压的一片德军冲了过来,红军战士就立即用圆盘冲锋枪射击,德军多次冲击未果,遂放弃了从一营正面通过,转而从四营防线通过。

7、山路上。到处不停地有松散的沙石从山坡滑落下来,有几块较大的石头甚至搅进了红军的队伍里,然而他们只是把他绕开。红军士兵脸上的表情都十分的沮丧、忧愁,好像家里死了人一样,或者不能说好像,应该是事实。

8、这时,他又发现这辆坦克四周还有数辆坦克环绕着它运动,于是他断定这是一辆德军指挥坦克,他向前打了一个滚,迅速地扔出了燃烧瓶,正准备跳开,可突然,三发子弹射了过来,有一发子弹直奔高察克上士,高察克上士躲闪不及,左手中了一弹,疼得要命,但看到德军坦克被燃烧瓶烧毁了油箱,里面的人连滚带爬地跳出坦克,心里还是非常的畅快。

9、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寂静,以至于寂静得让人奇怪。冰冷的风吹在白桦林中,发出尖利的呼啸。浓雾笼罩在白桦林中。

11、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遗孀,

12、双方展开了争执,最后朱可夫只好中止了发言。筑垒地域的工作是由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具体领导的,一句是总军事委员会批准的计划。因此这个问题牵扯十分广泛,连伏罗希洛夫也很不高兴。像刚才一样,有人站起来岔开了话题,才避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13、在悲壮的基辅保卫战中,苏军将士英勇无畏地抵挡着凶狠的法西斯侵略军。尽管苏军十分顽强拼搏,历时两个多月的基辅保卫战还是以苏联的失利结束了。但是苏军成功地延缓了德军向莫斯科方向的推进,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基辅会战被认为是“德军战术上的胜利,苏军战略上的胜利。”

14、耀武扬威,洋洋得意,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

16、我们爱和平,但是我们拿起了枪,我们要同敌人斗争!我们要同法西斯战斗!我们要同最最危险的危害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的纳粹战斗!我们要与邪恶的敌人战斗!

17、奥里特少将继续表演,唾沫星子横飞。旅长们越听越兴奋,好像莫斯科就已经在他们手中,只有第四突击旅旅长欧文威上校闷闷不乐地看着墙上挂着的巨幅英国地图,那是用来迷惑苏联统帅部的。()

18、扎伊采夫上校又陷入了沉思。一种感觉很强烈,就像海底的飓风一样,将扎伊采夫上校卷到小路那边,但是军事常识告诉他走山路肯定是对的,他在两种选择中徘徊,抉择。

19、远处的白桦林仍然在沙沙作响。忽然,有一种像是两个物体在摩擦的声音,是风声吗?不,由于人工制造的声音根本无法与自然的语言相媲美,所以他很快分辨出有人在国境线上活动。

20、顿时,四周同时传来了死沉、呆滞的脚步声。亚历山大中尉屏住呼吸,尽管他不怕死,尽管身体被地面凸起的小土块和碎石硌得很不舒服,但是他还是不敢动,也不敢用手枪射击,因为心中的人。他握枪的手顿时像抹了猪油一样又烫又滑。冰冷的月光穿透树叶洒在他的脸上,被他躲开了。

21、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夜不成眠,精疲力竭,闷闷不乐,毛骨悚然。

22、他恋恋不舍地从门前跨过,脚上向有千斤的石头压着一样。但他又十分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头不会地缓缓想前走去,伊里奇倚在门旁申请地望着即将出征的丈夫,她知道他是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去的,她并不生气,她只是十分不舍。

23、亚历山大中尉快速向前走了几步,随后原地打了个滚,翻到旁边茂密的草丛中,透过草之间的空隙他回头一看,德国人依然在排着队前进,于是他匍匐向前爬了很长一段后,立即冲了起来,由于身体的重心控制不好,他栽倒在地上,早已湿透了的沉重的军衣一下就使他瘫倒在地,他顿时觉得身体像散架了一样,四肢不受自己支配。然而一想到他心中的人,他竟然又有了力气。他爬了起来,然后迅速向团部方向跑去……

24、那个德国卫兵正站在大树底下,正是大热天,他肯定在抱怨希特勒为什么进攻这样一个夏天热的要命,冬天又冷得要死的国家。他的眼光很快就停留在了远处摇曳的草地上。忽然,他感觉到后面好像有动静,正当他准备回头看时,一双冰冷地手中的一把冰冷的刀已经横在了他的脖子上,他顿时感到极其恐惧,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叫,那把刀就已经从脖子上划过……

25、一个军官正在拿着望远镜向村口张望。他的个子和刚才的那个老人一样高。但是他的衣服却和一般红军战士的军衣很不一样,可以明显地看出他衣服上的黑鹰标记——德国人!

伟大的悲剧篇4

2、马林科夫斯基少校是一名职业军人,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但是带兵很有一套,并且思想和战法都十分新颖。就个人来说他长得十分英俊、高大,团里很多女通讯员都很喜欢她。但他一般都比较严肃,不苟言笑。

3、坐在旁边的里宾特洛甫惊恐地看了希特勒义演,看到他的小胡子在微微颤动,显然他的内心就像翻滚的沸水一样不平静。

4、一声巨响,一枚炸弹扔在了彼得洛夫中校的旁边,但他很幸运,弹片只是擦破了点皮,但是爆炸掀起的气浪却把彼得洛夫政委甩到了十米开外的地方,他头朝下落地,撞到了柔软的草原上。

5、扎伊采夫上校脸部的肌肉突然紧绷了一下,几滴血液溅到了他的脸上。他认为自己正在见马克思的路上。不一会他又突然发现不对劲,自己并没有死,于是他睁开眼睛,看到他面前正躺着一具尸体,是刚才那个德国人的,他的脑袋被子弹击穿,血浆四溅。扎伊采夫上校猛的一抬头,发现费得连科大尉正背对着他向村口跑去。

6、双方相互射击了很长时间,黑压压的一片德军冲了过来,红军战士就立即用圆盘冲锋枪射击,德军多次冲击未果,遂放弃了从一营正面通过,转而从四营防线通过。

7、山路上。到处不停地有松散的沙石从山坡滑落下来,有几块较大的石头甚至搅进了红军的队伍里,然而他们只是把他绕开。红军士兵脸上的表情都十分的沮丧、忧愁,好像家里死了人一样,或者不能说好像,应该是事实。

8、这时,他又发现这辆坦克四周还有数辆坦克环绕着它运动,于是他断定这是一辆德军指挥坦克,他向前打了一个滚,迅速地扔出了燃烧瓶,正准备跳开,可突然,三发子弹射了过来,有一发子弹直奔高察克上士,高察克上士躲闪不及,左手中了一弹,疼得要命,但看到德军坦克被燃烧瓶烧毁了油箱,里面的人连滚带爬地跳出坦克,心里还是非常的畅快。

9、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寂静,以至于寂静得让人奇怪。冰冷的风吹在白桦林中,发出尖利的呼啸。浓雾笼罩在白桦林中。

11、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遗孀,

12、双方展开了争执,最后朱可夫只好中止了发言。筑垒地域的工作是由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具体领导的,一句是总军事委员会批准的计划。因此这个问题牵扯十分广泛,连伏罗希洛夫也很不高兴。像刚才一样,有人站起来岔开了话题,才避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13、在悲壮的基辅保卫战中,苏军将士英勇无畏地抵挡着凶狠的法西斯侵略军。尽管苏军十分顽强拼搏,历时两个多月的基辅保卫战还是以苏联的失利结束了。但是苏军成功地延缓了德军向莫斯科方向的推进,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基辅会战被认为是“德军战术上的胜利,苏军战略上的胜利。”

14、耀武扬威,洋洋得意,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

16、我们爱和平,但是我们拿起了枪,我们要同敌人斗争!我们要同法西斯战斗!我们要同最最危险的危害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的纳粹战斗!我们要与邪恶的敌人战斗!

17、奥里特少将继续表演,唾沫星子横飞。旅长们越听越兴奋,好像莫斯科就已经在他们手中,只有第四突击旅旅长欧文威上校闷闷不乐地看着墙上挂着的巨幅英国地图,那是用来迷惑苏联统帅部的。()

18、扎伊采夫上校又陷入了沉思。一种感觉很强烈,就像海底的飓风一样,将扎伊采夫上校卷到小路那边,但是军事常识告诉他走山路肯定是对的,他在两种选择中徘徊,抉择。

19、远处的白桦林仍然在沙沙作响。忽然,有一种像是两个物体在摩擦的声音,是风声吗?不,由于人工制造的声音根本无法与自然的语言相媲美,所以他很快分辨出有人在国境线上活动。

20、顿时,四周同时传来了死沉、呆滞的脚步声。亚历山大中尉屏住呼吸,尽管他不怕死,尽管身体被地面凸起的小土块和碎石硌得很不舒服,但是他还是不敢动,也不敢用手枪射击,因为心中的人。他握枪的手顿时像抹了猪油一样又烫又滑。冰冷的月光穿透树叶洒在他的脸上,被他躲开了。

21、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夜不成眠,精疲力竭,闷闷不乐,毛骨悚然。

22、他恋恋不舍地从门前跨过,脚上向有千斤的石头压着一样。但他又十分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头不会地缓缓想前走去,伊里奇倚在门旁申请地望着即将出征的丈夫,她知道他是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去的,她并不生气,她只是十分不舍。

23、亚历山大中尉快速向前走了几步,随后原地打了个滚,翻到旁边茂密的草丛中,透过草之间的空隙他回头一看,德国人依然在排着队前进,于是他匍匐向前爬了很长一段后,立即冲了起来,由于身体的重心控制不好,他栽倒在地上,早已湿透了的沉重的军衣一下就使他瘫倒在地,他顿时觉得身体像散架了一样,四肢不受自己支配。然而一想到他心中的人,他竟然又有了力气。他爬了起来,然后迅速向团部方向跑去……

24、那个德国卫兵正站在大树底下,正是大热天,他肯定在抱怨希特勒为什么进攻这样一个夏天热的要命,冬天又冷得要死的国家。他的眼光很快就停留在了远处摇曳的草地上。忽然,他感觉到后面好像有动静,正当他准备回头看时,一双冰冷地手中的一把冰冷的刀已经横在了他的脖子上,他顿时感到极其恐惧,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叫,那把刀就已经从脖子上划过……

25、一个军官正在拿着望远镜向村口张望。他的个子和刚才的那个老人一样高。但是他的衣服却和一般红军战士的军衣很不一样,可以明显地看出他衣服上的黑鹰标记——德国人!

伟大的悲剧篇5

1、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2、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来源:文章屋网 )

伟大的悲剧篇6

关键词:《离骚》;屈原; 命运感;崇高感

《离骚》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在政治上受到O大迫害以后,思考个人苦难,思考过去和未来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既是屈原之悲,也有楚国之悲,更是时代之悲。这部作品意境恢弘、语言独特、辞藻绚丽、构思奇妙,开我国抒情诗之先河,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不仅是《离骚》当中瑰丽的形象,更在于屈原个人崇高的使命感所产生的人生悲剧,使人们深受震撼和鼓舞。

一、《离骚》的悲剧

西方美学认为:悲剧的产生一般是由于人的性格因素,诸如嫉妒、自负、残暴、猜忌等。这可以通过荷马史诗,如《伊利亚特》、《奥德赛》,莎士比亚的戏剧,象《奥赛罗》、《哈姆雷特》等作品中得到证实。但《离骚》则与之不同,离骚是在揭示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是在展示美与丑的斗争当中,美被丑压制,社会当中的先进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为主要内容,在这种斗争当中,我们看到的是美的惨烈,坚信美必胜丑的信念,让人们对美的获得更有期待性。

因此,在《离骚》当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与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之间不断斗争“九死而不悔”,尽管敌人的势力异常强大,但主人公为维护正义,实现自己崇高理想而不懈斗争,其责任感超过了对个人安危的关注,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主人公的使命感同客观的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其结果就是伟大的事业被毁灭,但伟大的精神取得了胜利,通过毁灭而成就精神的辉煌,在悲壮当中永生。

正如同朱光潜先生所说:“悲剧有不幸、有死亡,但它更本质的东西却是崇高性、壮丽性、英雄性。”《离骚》的矛盾冲突就是屈原与灵修(楚王)、党人(上官靳尚)等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变化 体现在楚王对屈原的态度更变当中从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曲折性变化,这些在屈原看来归为以下四点:一是哲王“不寤”, 二是“众皆竞进以贪婪”, 三是“世溷浊而嫉贤”, 四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这样的环境造成了屈原悲剧的诞生。太史公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的怨,不仅有其个人这怨,还包含着时代之怨、国家之怨和民族之怨。这种把悲剧原因归于社会的观点,相较于西方社会归于个人性格的观点,更加深刻,更加让人震撼。

二、《离骚》当中的命运感和崇高感

现实与理想的撞击是悲剧产生的主要要素。它在审美上表现为命运感和崇高感的矛盾。命运感是社会现实,描写现实当中的一切事物,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是真;崇高感是坚持真理九死而不悔、举贤任能实现美政的伟大报负,这即为善,也是美。

《离骚》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命运感和崇高感的紧密结合,营造出完美的悲剧境界。它把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矛盾高度集中于一体,把美好事物的暂时失败与破灭来预示一种伟大精神的诞生。屈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举贤任能、一统天下的美政理想是符合历史要求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疆志,明於治乱,娴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映衬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由此可见,屈原所代表的是楚国强盛的希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种为国为民的正义举动在现实当中却又不能实现,屡屡碰壁。这岂不让人感到悲愤。怀王因贪利受骗,顷襄王胆怯妥协,不仅置屈原的正确主张于不顾,反而对他大加惩罚。在朝堂之上,又有靳尚、郑袖之辈结党营私、不思进取,这些世俗小人”竟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内恕己以量人,各兴而嫉妒“,使社会污浑。楚王的昏聩、党人的猖厥、社会的黑暗、强秦的威胁以及国家强大紧迫感等客观的社会危机对作者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迫。屈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先知先觉,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走向,提出了美政主张。但他并不能够主宰历史变革的命运,作为一个正直无私、心怀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会更加强烈的感受到这种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改革不能实现的苦痛,越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现实,越更加的痛苦。历史的发展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极为漫长,需要众多的牺牲为代价。屈原既有历史的先觉性,又对社会现实充满不甘,他充满了痛苦、奋争、上下而求索。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人们热爱国家、坚守真理、勇于奋争,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即使这种努力失败,但也会败的悲壮,彰显出人性辉煌的伟力。所以这种与现实抗争的痛苦是“伟大的痛苦”,这种死亡是为理想、为民族而牺牲的“伟大的死亡”。

伟大的悲剧篇7

屈原先生以天地之心为心,爱祖国、爱人类,成就了他的伟大人格。所谓文学艺术是什么?简单说来,它就是人格的表现。有伟大的人格,才会产生伟大的理想与伟大的文学作品。

屈原先生的艺术是成功了,这构成了屈原先生的历史悲剧。但悲剧的深刻意义,还不仅限于他本人,而且还是当时楚国的悲剧。当时七雄并立,但由于楚国疆土辽阔,国力甚厚,所以最有资格完成当时中国之统一。如果楚国当时的君王,是有为之君,就不会让秦国来统一中国的。不幸这楚国两朝的父子君王,都是昏君,不能采用屈原的思想来完成统一,反让秦国来灭亡,在历史上演成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不可磨灭的污点。所以屈原的悲剧,不仅是楚国当时的悲剧,而且还是民族的悲剧。

屈原在政治上虽然失败了,但在艺术上仍获得极大成功。这一种伟大的文学成就,使我们民族获得无限安慰。每一个中国人,今日纪念世界上两大文学家,要学习他们这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精神,学习他们反暴政的精神,彻底斗争!

我们要特别学习屈原“天地万物总动员”的精神,以击败世界法西斯!只是不必要,学他的跳江自杀。屈原为什么当时要自杀呢?因为他看到当时楚国已国破家亡,绝无办法了。可是现在的中国,无论如何是不会亡的。而且世界上的暴政,总会失去它最后的堡垒的。学习屈原,学习高尔基的斗争不仅是文学家的事,而且非文学家也要学习,使人类所处的世界,更光明更合乎理性些。

(有改动)

[注解]选文是作者于1942年6月18日在重庆纪念高尔基逝世6周年和纪念屈原大会上的讲话节录。

思绪沉淀

伟大的悲剧篇8

[关键词]喜剧文学;美学品质;悲剧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1]55于是,喜剧的特征是笑,喜剧艺术的特征是滑稽、幽默、诙谐、讽刺……,这是历来研究喜剧的主要话题。但是,纵观喜剧艺术的发展,喜剧的笑中却始终蕴涵着悲剧的成份。阿里斯托芬的笑是一种愤恨揶揄的笑;塞万提斯的笑是悲怆而充满激情的笑;拉伯雷的笑中具有一种伟大的挑战精神;莎士比亚的笑隐藏着反抗专制,弘扬人性的人文精神;莫里哀的笑是战胜人间“恶习”的锐利武器;博马舍的笑是愤怒爆发之前的笑;果戈里的笑是“含泪的笑”;契可夫的笑是笑不出来的笑;尤金·尤奈斯库、塞缪尔·贝克特、弗兰克林·阿尔比的笑则是泪花飞溅的笑。总之,越是细心体会喜剧的笑,就越发感觉到喜剧中蕴涵着人类的悲剧精神,同样,悲剧的生命意识也蕴藏在喜剧艺术中。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喜剧则起源于葡萄丰收时节酒神庆典仪式的活动,二者都与酒神结下不解之缘。在俄林波斯神话里,酒神是一个遭受残酷迫害却仍然狂欢作乐的神,他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且引起人类的共鸣,就是因为他的醉生梦死恰好和人类天真好奇、顽强生存却又不能左右命运的境遇相和谐。现在人们已无法追溯酒神最古老的身影,但直到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人们仍然可以看到酒神的祭祀庆典依然盛行。活动中,酒神的生命刚好完成一个死而复活的循环,古希腊人正是在这循环中反复体验着酒神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美丽,体验着酒神醉生梦死的欢乐与疯狂。

正如尼采所说:“这一民族如此敏感,欲望如此热烈,本质如此特别地能受苦。这种民族如果不在诸神当中发现他们自己的生存是被更高的光辉所笼罩,他们将有什么别的办法生存得下去呢?产生艺术的这同一冲动,作为生存的补充和极致,而引诱人类得以延续生存,这种冲动也促成俄林波斯世界的产生。”[2]359-360所以,作为生存的补充和极致,源于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希腊人创造神话、史诗,同时也创造悲剧和喜剧。

生命的存在始终面对毁灭,毁灭威胁着生存,同时又创造新生,于是,有了人生的悲剧和喜剧。正是在这种生存还是毁灭,悲喜交加的体验中,为了减轻生存的痛苦,鼓荡起生存的勇气,坚定地寻求生命的意义,人类才创造了悲剧和喜剧。悲剧使人寻找并赞美人生的伟大与崇高;喜剧则使人迎接生存的欢乐与迷醉,探索生命意义及其存在的方式,二者的差异仅仅是艺术的形态,二者的精神则是高度同一,即:直面惨淡人生,将生命之真诚奉献给生命。悲剧把人的目光引向抗争、流血、死亡,将悲壮的牺牲献祭给永远处于前赴后继的人们面前,让人们勇敢地迎接死神的挑战,以无所畏惧的牺牲去求得生存与发展。

喜剧则把人的目光引向生命道路的迷津,将生命存在方式展示给人们,使人们抛弃罪恶,回避虚无,求得人类的进步,在死亡中庆贺复活,就像阿里斯托芬所说,“死人所受的惩罚是罚我再活一辈子。”[3]尽管在艺术世界里,悲剧摹仿的对象与喜剧摹仿的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悲剧与喜剧的主体精神却是同一的,因为二者都显现主体趋向完美,趋向幸福的内在需要。

喜剧也是高尚、严肃的艺术,它需要的诗人绝不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轻浮的诗人,而是高贵、正直、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类的优秀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秀诗人献身于喜剧艺坛,导演了一幕幕著名的喜剧,并且,用他们的生命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喜剧之父”不仅率直地宣布“使人类堕落的诗人应当处死。”[4]而且,因为抨击非正义的行为还受到统治者严厉地制裁。古罗马诗人朱文纳尔戳痛了社会的脓疮,便遭遇终身流放埃及的判决。“神的喜剧”的诗人但丁,终身为意大利民族复兴奋斗,最终在异乡拉文纳悲惨死去。以讽刺教会、呼唤人性复归为宗旨的诗人卜伽丘,活着时遭受教会的迫害,死后还被挖坟暴尸。拉伯雷在《巨人传》里赞美知识,赞美真理,赞美爱情,不仅他本人被驱逐国外,《巨人传》的出版商也被活活烧死。塞万提斯一生主持正义,却与他创造的人物堂·吉诃德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

莫里哀为了《伪君子》的公演,三上陈情表,同皇族、教会的斗争长达八年之久。莫里哀热爱喜剧胜于生命,在演出《无病呻吟》时累得吐血而死。不言而喻,喜剧同样需要生命的真诚,艺术家只有真诚奉献,直面人生,才能维护喜剧的价值和尊严。

悲剧面对残暴与灾难,超越死亡,充分展示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喜剧面对丑恶,超越生活,充分显示人类对于卑鄙、丑陋、渺小的批判精神,二者都是在为人类的生存寻找一条从有限到无限、从自然到自由、从现实到理想的精神之路。但是,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悲剧通过主体内在需要的宣泄完成艺术的显现,喜剧则通过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完成艺术的显现。人的生命根植在自然与社会中,就必须接受自然法则和社会契约。在悲剧和喜剧的艺术世界里,由于艺术与人生存在着距离,人们便可以在艺术的创造、接受中获得尽情地宣泄和满足。面对喜剧舞台,人们可以愉悦地笑,尽情地笑,无声地笑……喜剧的笑不同于现实的笑,它与现实的丑陋、低俗、恶意等引发的笑完全相反,它是人的精神超越现实之后的欢欣,是人们追求自由与光明,抛弃丑恶与黑暗的表达,也是人的生命缺憾得到补偿后的满足和快慰。

喜剧的笑还是一种混合着快感与痛感、高尚与宽容、蕴含着悲剧意味的笑。尼采谈论悲剧时说:“从酒神的笑声里产生了俄林波斯诸神,从它的眼泪里产生了人。”[2]361事实的确如此,《伊利亚特》是描绘希腊人的伟大悲剧,可是悲剧的后面却是一群极富喜剧性的导演人间悲剧的诸神。阿里斯托芬的“云中鹁鸪国”里,自由的鸟儿、顽皮的猴子使得人们为自由、幸福远离人间而悲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疯狂痴癫,令人笑得发痴,可是,他的内心却流露着倍受摧残,理想化为泡影的悲哀。莎士比亚嘲笑夏洛克的自私、残忍和冷酷,又流露出对这个犹太人倍受歧视的同情。莫里哀笔下达尔杜弗极富喜剧性的表演里,人们可以看到,诚实蒙上了双眼,愤怒扭曲成莽撞,美丽遭受亵渎,真理忍受愚蠢的漫骂与鞭挞。果戈里《死魂灵》里的五个地主可恨、可笑,然而,他们的表演却构成了一曲俄国旧式地主衰败的挽歌。契可夫笔下的“小人物”,完全处于作者幽默、诙谐笔调的包裹之中,但正是这种喜剧性,加强渲染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悲剧,让人欲哭无泪。甚至有的极富喜剧性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驯悍记》、莫里哀的《伪君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契可夫的《套中人》、鲁迅的《肥皂》、《阿Q正传》等等,给·60·予人们的情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笑,那些笑中其实已经蕴含着一触即发的愤怒。所以,美国喜剧大师哈里·朗东说,让喜剧是悲剧的愚态,最有趣的喜剧瞬间充满了悲剧意味。

喜剧的笑通常是形式因素引起的,但是,这些形式引起的笑并不都是喜剧的笑,只有笑声里蕴含着人类生命的喜悦和普遍的美感时,它才是喜剧的笑。如果把事物的可笑性和艺术的喜剧性混为一谈,仅仅是利用形式因素把人们从现实生活拽出来,让大家忘情地笑,无生命意义地笑,笑完了再扔回去,这无疑是在玩弄人的生命,让人永久置身于浑浑噩噩之中,使其无力自拔。当然,人的生命需要笑,但笑的欢快离开了与人的生命存在不可分离的现实、离开了生命特有的意义,便会变得一派虚无。也就说,文学的喜剧性不仅来自人与现实世界个别的偶然的碰撞,而且来自人的生命意识与现实性必然的碰撞,这种艺术力量不仅属于主体的感性世界,而且属于主体理性的、非理性的、无理性的世界,它应该具有感性世界之上更广泛、更深刻的生命存在意义的蕴涵,因此,人类的悲剧意识往往在喜剧形式中得以显现。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喜剧文学中,悲剧意味与喜剧形态总是纠结在一起,把“上帝死了”以后人类的生存境遇表现得淋漓尽致。像卡夫卡的《城堡》、奥尼尔的《毛猿》、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萨特的《禁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既让人们笑得出来,又让人们在笑声中感到悲哀、震惊、恐惧,而回味不已。

20世纪以来,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加速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们越来越强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严密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对立更加尖锐,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使得人类面临的迷宫一样的生存陷阱也越来越多。在如此窘迫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压力下,人类越发处在悲喜交加的困惑中,更需要喜剧的劝慰和激励。但是,当代人的喜剧并不是无限拓展的寻找快乐和刺激的机体运动,它不能在独立担负起自身命运时突然坠入虚无,毁灭自己。也就是说,当代喜剧依然担负着自身的艺术使命,仍旧要呈现有限生存对于无限境界的追求,呈现人类以超然态度迎接现实的挑战精神。

关于喜剧的艺术地位问题,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存在着文化观念的误会,并且造成了偏颇的贵族倾向和平民倾向。贵族倾向的诗人、理论家认为,喜剧是“比较轻浮的人摹仿低劣的人的行动”,他们贬低喜剧,力图把喜剧说成笑的艺术,把喜剧看作贵族阶层取笑逗乐的艺术,把下层民众当作“丑”的角色。

他们说:“喜剧处理的是人们的快乐与欢笑,它写出身卑微的人。”[5]“喜剧中的人物则是出身低微的平民和没有官职的公民。”[6]“喜剧应该滑稽地表现较下层人物的愚蠢来引我们发笑。”[7]在中国,如此的倾向也同样存在,从汉代的侏儒戏到后来的角抵戏、参军戏,都是专供上层社会、统治者开心尽兴的戏剧,大多中国古典戏曲中,丑角的人物身份总是下层社会成员;平民倾向的诗人、理论家同样认为喜剧的目的是笑,是满足人们寻求快乐的愿望。他们把喜剧局限于“无害而荒唐的领域”[8],把喜剧同美对立起来。其实,无论贵族倾向还是平民倾向,表明的都是一种社会缺乏平等的陈旧艺术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将万事万物、社会成员划分出高低贵贱的等级,而且,还把精神产品也用等级来划分。在这种等级观念的影响下,那些贪图私利、寻求快乐和刺激的人常常为迎合观众与读者的感性要求,用低级的刺激———感官性的狂欢、尖酸刻薄的争吵、无意义的滑稽怪异的动作、丑陋的表情来制造笑,从而混淆了艺术与娱乐的界限,把喜剧的艺术使命引向虚无。

喜剧是人类文明民主的精神创造。由于历史原因,原始的喜剧是粗俗的,但是,粗俗的背后却是社会的民主与文明。在古希腊富于喜剧色彩的神话里,宙斯的一系列喜剧故事就充分体现了氏族社会浓郁的民主气氛。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之后整理编撰的神话故事中,喜剧的色彩则极为淡漠。古希腊民主政治鼎盛的伯里克利时代,喜剧逐渐兴盛起来,阿里斯托芬的《阿卡奈人》中,农民与将军争论、打闹,阿卡奈人的“瓦片选举”,都体现了希腊社会的民主精神。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喜剧,古希腊、罗马的喜剧便沦落为民间的闹剧、讽刺剧,列纳狐极具喜剧性的故事也不能登上舞台,这都说明喜剧的民主文明同封建专制、等级特权之间的难以调和。欧洲文艺复兴,民主意识高涨,喜剧艺术也得·61·到充分发展,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人的喜剧之所以成就巨大,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追求民主、自由、宽容的伟大精神。17世纪莫里哀的喜剧能够占领法兰西剧院,上演揭露教会虚伪的《伪君子》,就是因为路易十四的开明政治。还有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二战之后的荒诞派喜剧等喜剧文学的繁盛,都与当时社会民主气氛的形成,政治的巨大进步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喜剧既不属于贵族,也不属于奴隶,而是属于全人类,是自由、民主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篇9

黄奕饰唐悲玲丁嘉丽饰梁珍花

黄海冰饰萧正峰

剧情简介:

死囚犯姜珠珍艰难地生下了女儿素敏之后内心痛苦不堪,因为丈夫弃她而去,而她又将不久于人世,她的女儿将注定要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这个世上!恰巧这时,同室产妇吴青燕也生下一个女儿。吴青燕的丈夫王学友拥有一家非常有影响的上市公司,家境十分阔绰。为了改变女儿注定凄惨的人生命运,姜珠珍几经犹豫,终于昧着良心趁人不备将两个孩子掉了包。于是,死囚犯的女儿素敏入住豪宅,过着公主般的娇宠生活;而本该是富家千金的悲玲却被带到乡下,托孤给姜珠珍的旧日情人萧白军,时常遭受着萧白军妻子梁珍花的虐待和其无赖儿子萧正峰的欺负,而她又不忍心看着善良的白军大伯为了她和婶婶怄气,就只好默默忍着,过着不幸的童年……然而,姜珠珍充满爱意的邪恶之举真的能给女儿素敏带来一生的幸福吗?难道她们的真实身分就这样永远地被改写了吗?

伟大的悲剧篇10

    [关键词]喜剧文学;美学品质;悲剧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1]55于是,喜剧的特征是笑,喜剧艺术的特征是滑稽、幽默、诙谐、讽刺……,这是历来研究喜剧的主要话题。但是,纵观喜剧艺术的发展,喜剧的笑中却始终蕴涵着悲剧的成份。阿里斯托芬的笑是一种愤恨揶揄的笑;塞万提斯的笑是悲怆而充满激情的笑;拉伯雷的笑中具有一种伟大的挑战精神;莎士比亚的笑隐藏着反抗专制,弘扬人性的人文精神;莫里哀的笑是战胜人间“恶习”的锐利武器;博马舍的笑是愤怒爆发之前的笑;果戈里的笑是“含泪的笑”;契可夫的笑是笑不出来的笑;尤金·尤奈斯库、塞缪尔·贝克特、弗兰克林·阿尔比的笑则是泪花飞溅的笑。总之,越是细心体会喜剧的笑,就越发感觉到喜剧中蕴涵着人类的悲剧精神,同样,悲剧的生命意识也蕴藏在喜剧艺术中。

    一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喜剧则起源于葡萄丰收时节酒神庆典仪式的活动,二者都与酒神结下不解之缘。在俄林波斯神话里,酒神是一个遭受残酷迫害却仍然狂欢作乐的神,他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且引起人类的共鸣,就是因为他的醉生梦死恰好和人类天真好奇、顽强生存却又不能左右命运的境遇相和谐。现在人们已无法追溯酒神最古老的身影,但直到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人们仍然可以看到酒神的祭祀庆典依然盛行。活动中,酒神的生命刚好完成一个死而复活的循环,古希腊人正是在这循环中反复体验着酒神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美丽,体验着酒神醉生梦死的欢乐与疯狂。

    正如尼采所说:“这一民族如此敏感,欲望如此热烈,本质如此特别地能受苦。这种民族如果不在诸神当中发现他们自己的生存是被更高的光辉所笼罩,他们将有什么别的办法生存得下去呢?产生艺术的这同一冲动,作为生存的补充和极致,而引诱人类得以延续生存,这种冲动也促成俄林波斯世界的产生。”[2]359-360所以,作为生存的补充和极致,源于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希腊人创造神话、史诗,同时也创造悲剧和喜剧。

    生命的存在始终面对毁灭,毁灭威胁着生存,同时又创造新生,于是,有了人生的悲剧和喜剧。正是在这种生存还是毁灭,悲喜交加的体验中,为了减轻生存的痛苦,鼓荡起生存的勇气,坚定地寻求生命的意义,人类才创造了悲剧和喜剧。悲剧使人寻找并赞美人生的伟大与崇高;喜剧则使人迎接生存的欢乐与迷醉,探索生命意义及其存在的方式,二者的差异仅仅是艺术的形态,二者的精神则是高度同一,即:直面惨淡人生,将生命之真诚奉献给生命。悲剧把人的目光引向抗争、流血、死亡,将悲壮的牺牲献祭给永远处于前赴后继的人们面前,让人们勇敢地迎接死神的挑战,以无所畏惧的牺牲去求得生存与发展。

    喜剧则把人的目光引向生命道路的迷津,将生命存在方式展示给人们,使人们抛弃罪恶,回避虚无,求得人类的进步,在死亡中庆贺复活,就像阿里斯托芬所说,“死人所受的惩罚是罚我再活一辈子。”[3]尽管在艺术世界里,悲剧摹仿的对象与喜剧摹仿的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悲剧与喜剧的主体精神却是同一的,因为二者都显现主体趋向完美,趋向幸福的内在需要。

    喜剧也是高尚、严肃的艺术,它需要的诗人绝不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轻浮的诗人,而是高贵、正直、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类的优秀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秀诗人献身于喜剧艺坛,导演了一幕幕着名的喜剧,并且,用他们的生命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喜剧之父”不仅率直地宣布“使人类堕落的诗人应当处死。”[4]而且,因为抨击非正义的行为还受到统治者严厉地制裁。古罗马诗人朱文纳尔戳痛了社会的脓疮,便遭遇终身流放埃及的判决。“神的喜剧”的诗人但丁,终身为意大利民族复兴奋斗,最终在异乡拉文纳悲惨死去。以讽刺教会、呼唤人性复归为宗旨的诗人卜伽丘,活着时遭受教会的迫害,死后还被挖坟暴尸。拉伯雷在《巨人传》里赞美知识,赞美真理,赞美爱情,不仅他本人被驱逐国外,《巨人传》的出版商也被活活烧死。塞万提斯一生主持正义,却与他创造的人物堂·吉诃德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

    莫里哀为了《伪君子》的公演,三上陈情表,同皇族、教会的斗争长达八年之久。莫里哀热爱喜剧胜于生命,在演出《无病呻吟》时累得吐血而死。不言而喻,喜剧同样需要生命的真诚,艺术家只有真诚奉献,直面人生,才能维护喜剧的价值和尊严。

    二

    悲剧面对残暴与灾难,超越死亡,充分展示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喜剧面对丑恶,超越生活,充分显示人类对于卑鄙、丑陋、渺小的批判精神,二者都是在为人类的生存寻找一条从有限到无限、从自然到自由、从现实到理想的精神之路。但是,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悲剧通过主体内在需要的宣泄完成艺术的显现,喜剧则通过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完成艺术的显现。人的生命根植在自然与社会中,就必须接受自然法则和社会契约。在悲剧和喜剧的艺术世界里,由于艺术与人生存在着距离,人们便可以在艺术的创造、接受中获得尽情地宣泄和满足。面对喜剧舞台,人们可以愉悦地笑,尽情地笑,无声地笑……喜剧的笑不同于现实的笑,它与现实的丑陋、低俗、恶意等引发的笑完全相反,它是人的精神超越现实之后的欢欣,是人们追求自由与光明,抛弃丑恶与黑暗的表达,也是人的生命缺憾得到补偿后的满足和快慰。

    喜剧的笑还是一种混合着快感与痛感、高尚与宽容、蕴含着悲剧意味的笑。尼采谈论悲剧时说:“从酒神的笑声里产生了俄林波斯诸神,从它的眼泪里产生了人。”[2]361事实的确如此,《伊利亚特》是描绘希腊人的伟大悲剧,可是悲剧的后面却是一群极富喜剧性的导演人间悲剧的诸神。阿里斯托芬的“云中鹁鸪国”里,自由的鸟儿、顽皮的猴子使得人们为自由、幸福远离人间而悲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疯狂痴癫,令人笑得发痴,可是,他的内心却流露着倍受摧残,理想化为泡影的悲哀。莎士比亚嘲笑夏洛克的自私、残忍和冷酷,又流露出对这个犹太人倍受歧视的同情。莫里哀笔下达尔杜弗极富喜剧性的表演里,人们可以看到,诚实蒙上了双眼,愤怒扭曲成莽撞,美丽遭受亵渎,真理忍受愚蠢的漫骂与鞭挞。果戈里《死魂灵》里的五个地主可恨、可笑,然而,他们的表演却构成了一曲俄国旧式地主衰败的挽歌。契可夫笔下的“小人物”,完全处于作者幽默、诙谐笔调的包裹之中,但正是这种喜剧性,加强渲染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悲剧,让人欲哭无泪。甚至有的极富喜剧性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驯悍记》、莫里哀的《伪君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契可夫的《套中人》、鲁迅的《肥皂》、《阿Q正传》等等,给·60·予人们的情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笑,那些笑中其实已经蕴含着一触即发的愤怒。所以,美国喜剧大师哈里·朗东说,让喜剧是悲剧的愚态,最有趣的喜剧瞬间充满了悲剧意味。

    喜剧的笑通常是形式因素引起的,但是,这些形式引起的笑并不都是喜剧的笑,只有笑声里蕴含着人类生命的喜悦和普遍的美感时,它才是喜剧的笑。如果把事物的可笑性和艺术的喜剧性混为一谈,仅仅是利用形式因素把人们从现实生活拽出来,让大家忘情地笑,无生命意义地笑,笑完了再扔回去,这无疑是在玩弄人的生命,让人永久置身于浑浑噩噩之中,使其无力自拔。当然,人的生命需要笑,但笑的欢快离开了与人的生命存在不可分离的现实、离开了生命特有的意义,便会变得一派虚无。也就说,文学的喜剧性不仅来自人与现实世界个别的偶然的碰撞,而且来自人的生命意识与现实性必然的碰撞,这种艺术力量不仅属于主体的感性世界,而且属于主体理性的、非理性的、无理性的世界,它应该具有感性世界之上更广泛、更深刻的生命存在意义的蕴涵,因此,人类的悲剧意识往往在喜剧形式中得以显现。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喜剧文学中,悲剧意味与喜剧形态总是纠结在一起,把“上帝死了”以后人类的生存境遇表现得淋漓尽致。像卡夫卡的《城堡》、奥尼尔的《毛猿》、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萨特的《禁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既让人们笑得出来,又让人们在笑声中感到悲哀、震惊、恐惧,而回味不已。

    20世纪以来,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加速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们越来越强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严密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对立更加尖锐,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使得人类面临的迷宫一样的生存陷阱也越来越多。在如此窘迫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压力下,人类越发处在悲喜交加的困惑中,更需要喜剧的劝慰和激励。但是,当代人的喜剧并不是无限拓展的寻找快乐和刺激的机体运动,它不能在独立担负起自身命运时突然坠入虚无,毁灭自己。也就是说,当代喜剧依然担负着自身的艺术使命,仍旧要呈现有限生存对于无限境界的追求,呈现人类以超然态度迎接现实的挑战精神。

    三

    关于喜剧的艺术地位问题,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存在着文化观念的误会,并且造成了偏颇的贵族倾向和平民倾向。贵族倾向的诗人、理论家认为,喜剧是“比较轻浮的人摹仿低劣的人的行动”,他们贬低喜剧,力图把喜剧说成笑的艺术,把喜剧看作贵族阶层取笑逗乐的艺术,把下层民众当作“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