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折纸十篇

时间:2023-04-04 19:50:07

青蛙折纸

青蛙折纸篇1

吴昊东

最近班上又流行一种游戏——“纸青蛙比赛”,就是两个人拿出自己折的纸青蛙,进行一系列的比赛。可有趣了,看着同学们玩得热火朝天,我的心里也痒痒的,我也想加入他们的比赛,可是我不会折纸青蛙,心里真是着急呀!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折纸青蛙,好早点参加他们的青蛙运动会。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我对面的高兴同学正在折纸青蛙。我兴致勃勃的请他教我,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他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把它裁成长方形,然后对折,再打开,再把两边分别对折,又打开,翻过来,再对折;然后再沿着对折的痕迹往中间一挤,挤成两个三角形;把上面的三角形对折,与边对齐,再对折,青蛙的前腿就折好了;接下来就开始折后腿,只用对折一次,前腿就折好了;青蛙的背很好折,把两侧往中间一挤就行了。最后折青蛙的屁股,对折两次,露出一个小三角形就可以跳了。

高兴一步一步教得很清楚,我大概知道怎么折了,就自己动手折青蛙。可是折着折着,到折青蛙背的时候又不会了。高兴就又耐心的教了我一次。

在高兴手把手地帮助下,我的青蛙终于折成功了。谢过高兴,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去找青蛙战队的喻胜涵比赛。我要让他看看我这个新手的厉害。喻胜涵满不在乎的从抽屉里拿出一只青蛙来。我们先比看谁的青蛙跳得远。我志在必得地先跳,使劲一按青蛙的屁股,一下就跳了三分米远,我好高兴。我看喻胜涵的青蛙很大,心想,这么笨的青蛙能跳多远呢?只见他轻轻的按住青蛙的屁股,手一放,青蛙一下就跳出好远,拿尺一量,足有四分米。我的青蛙惨败了。我不服气,又要和他比翻跟头。可是仍然以我的失败告终。

青蛙折纸篇2

准备一张长方形折纸,将一边沿着中间折叠。

另一边同样的沿着中间折叠。

折出来边角向下折。

另一边同样的向下折。

然后从中间沿着痕迹折出两个边。

另一边同样展开。

将两边的角向上折。

然后向左右扩展。

另外一边同样的先两边向上折。

然后向外扩展。

折纸反过来,然后多余的部分向中间折。

下面的三角向上折。

然后将折纸插到三角的空隙里面。

折出青蛙的波浪。

只要两层波浪就可以了。

青蛙折纸篇3

“哈哈哈……”一声爽朗的笑声从陈键玮口中传出。现在正在进行四人折纸青蛙比赛。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拿着自己的作品,生怕弄坏。

一阵阵欢呼声过后,每个小组都决出了两个实力惊人的获胜者来参加跳高和跳远比赛。

“现在我们准备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请每个小组的两个高手准备。”吴老师振振有词地说着。选手个个都摩拳擦掌,奋力拼搏,都期盼着得到“胜利之神”的荣誉。先开始的是跳远比赛,第一位参赛者黄雪研眉开眼笑地走上讲台,自信满满地亮出自己威猛的纸青蛙开始比赛,一跳,稳稳地落在了35cm的,照理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成绩。接下来,出场的是陈?,我看过她的纸青蛙,真是蛙如其人,无比渺小,可你千万别小看它,它可是实力惊人哦!开始跳了,第一跳,跳了50cm,全班一惊,接下来的二三跳,都跳出了桌面,老师借了好多尺子来量,最终结果定在了70cm。整整是黄雪研的两倍之多。陈?捂着嘴,但还是能听见她“呵呵呵”的笑声。可第三组的林锋一点儿也不怕,抱着自己的纸青蛙,将它神圣的放在讲台上,然后伸出右手食指轻轻一按,青蛙飞了出去,像在天空中画出的一道优美的弧线,一下跳到了投影仪上,老师一量,80cm啊!林锋直接放弃了二三跳,一边走一边放声大笑。弄得其他同学也欢呼雀跃。第四五组的小青蛙见第三组的大青蛙这么厉害,吓得娇羞地低下了头,实力也大不如其他三组,最后冠军属于了第三组的林锋。

青蛙折纸篇4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单纯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很难让幼儿对科学知识本身形成认识。如果将美术与自然科学进行整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认知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可以促进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本文结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如何将美术与科学进行有效整合,以供广大幼教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一、注重图画记录,了解天气变化

针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教师必须从身边的事情进行了解。如果单纯让孩子去户外认识天气,有时难以激起孩子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用孩子们什么时候都有兴趣的图画,让孩子们通过使用图画来记录天气。比如,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天气变化,鼓励孩子们利用图画记录天气变化情况。如果是晴天让孩子们用红色的彩笔画一个阳光四射的太阳;如果是阴天就让孩子们用灰色的彩笔画一朵云;如果是下雨就让孩子们用蓝色彩笔画几个水滴;如果是下雪天气就让孩子们画一朵雪花;刮风的天气就用三个斜杠表示。通过这样不断引导,有的孩子很有创造性,居然会用“一朵云和一个太阳”表示多云转晴,有的孩子会用“一个水滴”表示小雨,用“两个水滴”表示中雨,用“三个水滴”表示大雨。通过观察,孩子们了解到晴天有太阳出来,需要穿得相对少,可以到户外活动;下雨的天气就必须带上雨伞雨衣。通过这种让孩子们自己用易于接受的图画形式记录天气,从而认识天气变化,不仅增强了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也增强了孩子对事物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树叶收集,融入四季更替

让孩子们认识四季的更替,是幼儿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可以选择让孩子收集四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树叶,让孩子们对四季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各个季节树叶的变化,来认识每个季节的特点。比如,要求孩子收集四季中不同的树叶。春天刚长出来的树叶是嫩嫩的、黄黄的,属于浅绿色,充满生机;夏天的树叶经过一季的成长已经变成深绿色,相对成熟;秋天有些树叶会变成枯黄的颜色,成为落叶;冬天,除了松柏等一些四季常青的树,很多树上已经没有叶子了。通过引导孩子们收集树叶,孩子们明白了:春天天气变暖,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树上会长出新的叶子,迎春花会开;夏天天气暖和,女孩子可以穿裙子,叶子会变成深绿色,荷花会开;秋天来了,天气比较凉爽,有些树上的叶子开始飘落,有许多果实熟了;冬天天气比较寒冷,必须穿上棉衣,很多树上已经没有树叶,但在这个季节里可以打雪仗。这种以收集树叶作为引导孩子们认识季节交替的方法,自然而又便捷,幼儿更乐于接受,可以逐步认识世界。

三、巧用青蛙绘画,理解同色和谐

幼儿的认知能力比较弱,注意力又不能长时间集中,如果单纯地讲一个科学知识,他们一般难于接受或者接受能力很差。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采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绘画方式,通过绘画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比如,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动物保护色为什么是同色系的,进而理解同色系的颜色最和谐的道理,可以给孩子们展示一张小青蛙蹲在荷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根据图片绘制小青蛙荷叶图。通过绘画,孩子们认识到,小青蛙为了保护自己,有着和周围环境差不多一样的颜色,达成了一种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绘制小青蛙,引导孩子们认识动物的保护色,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明白还有很多有保护色的动物,类似豹子的花纹、北极熊白白的皮毛等,还有不少会变色或拟态的动物,如变色龙、枯叶蝶等,利用身体和自然的颜色相同或相近,形成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从而成功逃避天敌。

四、折纸飞机,深入了解飞行原理

在幼儿教学中,浅显直观的道理容易讲解,对一些比较深奥的抽象道理讲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只有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才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和记忆。比如,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飞行的原理,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折纸飞机试飞的活动。老师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们折纸飞机,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认真学习。经过示范讲解,孩子们折的纸飞机各不相同。有的折得很精致,有的折得粗糙;有的纸飞机有翅膀,有的纸飞机翅膀很小。等所有的孩子都折完,老师要领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对自己折的纸飞机进行试飞。折得差的、翅膀小的纸飞机,还没有飞就直接掉到了地上;折得好的纸飞机,可以飞行甚至在空中盘旋很长时间。看到自己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的情况,孩子们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则垂头丧气。老师在这个时候趁机给孩子们讲纸飞机的飞行原理。这种通过孩子亲身实践来体验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容易记忆深刻,也更加容易理解。

青蛙折纸篇5

一、具有吸引性和趣味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以往的数学作业均是死板的加减乘除和黑漆漆的文字,对于自控力非常薄弱的孩子来说做数学作业就是一种煎熬与折磨。所以,新形式的数学作业首先要具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想到做数学作业就不自觉地开心。教师可以把作业神话化,把数学的加减乘除等编入童话、寓言、游戏等一系列孩子们喜欢的事物上。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后,教师可以设计捉青蛙的数学作业:青蛙都躲在荷叶的底下,我们需要把荷叶拿开才能捉到下边的青蛙,而拿走荷叶的唯一办法就是算出荷叶上边的数学题。同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用彩纸折成的小青蛙来奖励算得快又准的学生,最后看谁能“捉”到最多的青蛙。

二、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

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含义为:在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小学生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天性来布置数学作业,加强他们的探究性与实践性,让其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好奇与兴趣。如,在学习“区域的分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白萝卜(已经经过处理的圆柱块),问学生如何用三刀切出可以分给更多人的块数,并且每个人得到的大小几乎相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此方法把学生的接受者身份改变成创造者的身份,会让其更加热爱数学。

青蛙折纸篇6

关键词:培养;积极;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50-01

记得曾经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的见解,发现新的问题。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我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一些方法,现写出来供教师们参考。

一、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多次,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一学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学生也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折痕。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便会很快找到答案并且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自己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二、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品质,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7+7+7+5+7=?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多数学生想到的方法是4乘以7加5,但有的学生想到的是5乘以7减2,这样的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种方法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他们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7,他们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7,那么就可以写成7乘以5,这样就比原题的结果多了一个2,所以要再减去2.对于这种在大多数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造性的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的珍惜和爱护。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新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后,一位老师提问: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些什么?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天是那么大,那么蓝,地是那么宽,那么美。青蛙会高兴地说:“外面的世界真是太完美了,我再也不回到井底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又启发学生还有没有新的不同的说法。最后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满地是垃圾,苍蝇到处飞,并且闻到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它向前走了几步又退了回来。青蛙说:“外面的世界真可怕,我还是回到井底安全一些。”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夸这个学生讲得好,很有新意。我认为,这个老师也做得对,他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当老师的就是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个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的4/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就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 ×(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的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该往回驶了。根据往返行驶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该往回驶了。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呢?有,可以这样想:把这艘轮船驶出最远路程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5/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驶出最远路程要用8/3小时,再用30×8/3=80(千米),这种解法利用了工程问题的一些知识,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再如:“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了320盏灯,带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以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以从每个灯柱上安装5盏灯,320盏灯可以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以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以装几盏灯考虑。

五、设计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桌上有10支点燃的蜡烛,一阵风吹来,吹灭了3支蜡烛,还剩多少支蜡烛?学生很容易列成算式10―3来算,实际上这道题不用计算,只要蜡烛没有燃完,桌上还应该剩下10支蜡烛。

青蛙折纸篇7

柴艳平

春节是我国很多民族共同的节日,也是最隆重和最具传统魅力的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始终承载和繁衍着祖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和风俗人情。

由春节派生出来的节日和习俗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最奇特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壮族人民的敬蛙节了。敬蛙节又称为蚂拐节、青蛙节、蛙婆节。节日起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传说远古民间有食老人的风气,有个青年名叫东林,率先废除了这种野蛮的陋习。他养母终老并以棺葬母,守灵时,被青蛙叫得心烦意乱,便烧水淋之,青蛙或死或躲藏不再鸣叫。后遭遇大旱,他请示神灵,方知青蛙乃雷婆之女,它鸣叫,雷婆便知人间需要雨水而降雨,不叫便不下雨而造成干旱。于是东林设坛向青蛙请罪,后来竟然相沿成习,演绎成节。即每年春节大年初一的清晨,人们便四出寻找蛰冬青蛙,首先找到的人称为“蚂怪郎”,被认为是雷婆的女婿,并推举为节日活动的首领。人们将青蛙装入竹筒做的宝棺,放进彩纸扎的花楼,安置在村里的凉亭。于是村人男女老幼夜夜聚集于此,唱蚂拐歌、跳蚂拐舞,历时半月之久,然后举行盛大仪式埋葬青蛙,祈求青蛙上天关注人间,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敬蛙节营造的神秘氛围和流露的质朴感情,使我们看到远古的历史奇妙地投印在节日的年轮中,铸成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折射出历代壮族人民敬重生命、敬重自然的精神意识。

故事中东林对陋习的破除,体现了远古先民生命意识觉醒,由蒙昧走向文明开化的生动情景。古朴的叙述唤起的是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感,人类勇敢地承担起人生义务,这是我们进化途中迈出的关键一步。正是这种强烈的厚生精神影响着几千年的传统和习俗,增强了人类社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青蛙折纸篇8

关键词素养提高 教学设计 实践创新

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教学设计的分析,发现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涉及到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教师对教学要素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教师的反思能力等等。以下,笔者选取三个教学设计片断进行剖析,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个性化理解是进行创新设计的契机

设计例1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启发、探究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启发吗?

⑵到底这个三角形能否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你把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剪剪、拼拼,你发现什么?

⑶集体交流,整理归纳得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沿它们的对角线剪开,都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2.探究、发现三角形面积公式。

分析:在小学的图形计算公式中,除了长方形、正方形是通过摆小方块得出外,其他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图形之间的互相转换来推导的。苏教版教材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换成平行四边形,利用一半的关系来得出公式。教材上安排的操作活动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你发现什么。而本教学设计的操作活动反其道而行之:把一个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剪一剪,你发现什么?这一相反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它体现了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在做手工折纸时,经常做的是把一张纸对折成两半(有的沿中线,有的沿对角线),而很少会有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大图形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剪分图形是与学生的经验一致的。

二、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背景与来源的把握是进行创新设计的亮点

设计例2 《乘法的初步认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⑴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看到有各种包装的面包。算算小朋友们各买了多少面包?得出算式:① 4+4+4=12; ②1+2+3+4=10;③ 2+2+2+2=8;④ 1+2+2+3+4=12。

⑵引导学生把这4个算式分分类吗?(生根据不同依据分类,师根据不同分类板书)

⑶大家一起看这一种分法。1+2+3+4=10;4+4+4=12;2+2+2+2=8;1+2+2+3+4=12。引导分析4+4+4=12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2+2+2+2=8中呢?

分析:本设计中,教师通过不同小朋友的不同买法,呈现给学生的有一般现象,一般算式,也有特殊现象,特殊算式,并通过分类让学生体验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感知特殊在哪里。这样设计比较真实地呈现学习情境,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让学生体验到,今天学习的知识是从哪里产生的,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它的周围如何,这好比从降落伞上下降,只有先纵观了全貌,才能知道自己的落脚点在哪个位置。如果经常这样让学生经历先整体再局部,先一般再特殊的过程,学生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某个点,而扩展至这个点周围的某个片,学生的认知结构便由此建立。

三、保持严密的逻辑性思维是进行创新设计的保障

设计例3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小青蛙、小鸭和小猫3个小朋友做星星,出示:青蛙12只;鸭子25只;小猫10只。

⑴你能帮青蛙和小猫比一比吗?多几个?⑵你能帮小鸭和小猫比一比吗?多几个?⑶小青蛙和小鸭跟小猫比,谁做的比小猫多很多?谁做的比小猫多一些?出示:小青蛙做的比小猫多一些。小鸭做的比小猫多很多。⑷反过来怎么说?出示:小猫做的比小青蛙少一些,小猫做的比小鸭少很多。

青蛙折纸篇9

我们认识的日子就是我的年龄,我比你晚两年才看见这个世界,理所当然我一直叫你“哥哥”。小时候的我们生活在绣水江边石龙湾河畔上一座书香飘扬的校园里,那时我们都很要好,一笑就能让阳光失色。我们朝夕相伴在绿意如织的草地上、淡淡清香的柚树下丢沙包、摆家家和抓迷藏。那些欢欣雀跃的日子里,我们牵着彼此胖嘟嘟的小胳膊,踩碎一地阳光。夜幕降临,我们总喜欢依偎在庭院的地坪上仰望天空。你说你喜欢看星星,因为我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很象夜空闪烁的星星,让你看到了充满希翼的未来。

邻家陈叔叔养了一只会妒忌的大公鸡,一天我独自走到庭院的花丛寻觅我最爱的小黄花。大公鸡看着我一闪一闪的大眼睛,扑扑翅膀狠狠地一盯。泪水犹如泉水哗哗地从我那双星星般璀璨的眼睛流出来,声嘶力竭的哭声把你和众多邻居引了过来。那时的我疼痛得无法分辨身边的面孔,只是在父母惊恐的呼叫声中听到了你紧张的声音“七七,你怎么了?”“七七,别哭了!”不知过了多久,疼痛渐渐的远去,我回复了神志,只是不能抑制地抽泣着。你焦虑地望着被妈妈紧紧抱在怀中的我,你轻声地对我说:“七七乖,别哭了,哥哥教你折纸青蛙。”不知你从哪找来一张白纸,认真地在我的身边折起了纸青蛙。精疲力竭的我温暖在母亲的怀里,泪眼模糊地一会儿望望你那低垂着的面孔,一会儿看看你手中不停翻折着的那张白纸,心里渐渐的安静了下来,忘却了眉眼上的疼痛。万幸的是大公鸡没有夺走我的眼睛,而是在眉毛下留下一条丑陋的疤痕。遗憾的是那天我没能学会折纸青蛙,也没能将你放在我手中的那只折好了的纸青蛙保存下来。后来,我一直想找机会让你再教我折一次纸青蛙。可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没多久我们各自随着父母工作变动都搬了家。

如今我们长大了,相见的日子似秋天的落叶,一片片凋零而渐少。十个冬去春来的轮回,我们从不曾涉足过彼此的生活,就连小小的插曲都不曾有过。虽然我曾经幻想过无数次的见面,可在三年前联系上你之后,我却不敢迈出现实生活中的一步,那一步让我感觉到无比的艰难。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很多时候,我的思念穿过凝重的夜,静静流淌……这些卑微的想念,我谁都不敢诉说。因为我自己亦说不清这是怎样一种感觉。抬头即是窗外,我能看见我连绵不断的思念,在漆黑的夜,轻闪着街灯苍凉的繁华。这样的想念会不会有结果,谁也说不上,我所能做的只有掩埋它。岁月无痕,曾经犹如黑夜的精灵穿梭于灯红酒绿,毫不怜惜那颓废的青春。第一次醉酒,吐得天昏地暗。当混沌的睡去,一发不可拾的爱上了酒的力量。时常的胃痛,证明了放纵的历史。解脱灵魂唯有酒相伴,爱上酒不是我的坏,对于疼痛,一个从来没有离开我身心的话题,对于爱情,一个从来没让我稚嫩的心去理解的名词。

五月,本是个鲜花盛开、充满爱恋的季节。抬头望着窗外点点细雨打碎了这明媚的阳光,带来些许寒意。一米阳光洒向窗前,原来那是你温暖的笑容。一个随同父母参加的婚宴上再次遇到你,或许因为我们已经涉足于社会、参加工作的原因,从你身上发现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当我们面对着面倾谈着彼此十年来的生活,眼神里都闪过一丝遗憾。曾经以为这又是生命中一次普通的重逢,但却闪电般的改写我们的关系。当你的手攥住我的手,而我没有抽出去。我知道被这样一双手握着或许是一种幸福,虽然这一握整整迟来十年。你说造物主很会戏弄人,让我们在十年后重逢。你嘱咐我要好好对自己,你说如果我过得不好你会难过,我说知道有人如此心疼我很满足,这份纯真的感情终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我们有颇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又有太多的不同,比如你过于坚强,我过于脆弱。在我一个人哭泣的夜里,是你为我擦干眼泪;在我一个人生病的夜里,是你无微的照顾着我;在我一个人消极的夜里,是你为我加油鼓励;在我一个人沉沦的夜里,是你给予我一城温暖;你头顶着灯,我借着你的光走出了漆黑的夜。你说要做属于我一个人的专属天使,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毅然站在我面前为我遮风挡雨、保护我。你说画地为牢做我一个人的情未央,一起隐居不问世间的情恨与纠葛,只想我们好好作对山间情侣,过着“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梦里依稀,当你的大手牵起我的小手,纷乱的思绪时常分不清未历风吹雨打、未经阳光照耀的青梅是酸还是甜?

难忘高墙内的那一幕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与单位同事第一次走进看守所。虽然已是三天前的事,但那个炎夏酷暑的上午,对我心灵的震撼依然如窗外蛙鸣般清晰可现。

走进看守所的第一感觉,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阴森恐怖。它的外墙是由白色的砖头砌成的,大门有警卫守着。进入到大门内,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笔直的道路。沿着道路一直走,呈现在面前的是威严的高墙,肃穆的铁门。围墙上布满了高压电网,铁门两边有持枪武警日夜轮流站岗。这墙,这门,无情地挡住了外面热闹的市声。门内,秩序井然,让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声音。

当一位文质彬彬的青年站在我们面前,似一名在校大学生,然而他身上穿着的那件黄色的囚服,却证明了他的身份,他是一名无证驾驶肇事逃逸犯罪嫌疑人。如今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好时期,是充满幻想的岁月,但却在这种美好的时光中走进了高墙。他无限懊悔痛苦地叙述着自己的犯罪经过:“违法驾车将一名骑摩托车的老汉撞倒在地上后,趁着夜色降临没有目击证人之下弃伤者不顾,快速逃离现场。随后逃逸到一个酒店附近,将自己的车牌与别人的报废车牌更换,欲隐瞒罪证、逃避法律责任的时候,警察出现在我面前。当一副锃亮的手铐,‘嚓!’地一声,把我的双手铐在一起,我茫然了,我害怕了。在警察同志苦口婆心的教育下,我深深明白到违法驾车撞伤人逃逸行为,这是在践踏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是对法律法规的蔑视。酿造惨剧的后果是要背负罪恶、人性良知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他的眼里始终泛着泪水。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到了如此地步,心再狠的人也会掉下悔恨的眼泪啊!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听着他那发自肺腑的感叹,发自内心的忏悔,看着他神情中所流露出的真诚和后悔。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更深刻的感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相信这些瞬间萎缩的鲜花在道德良知和社会制度的感召下定会获得新生!

看着犯人们穿着囚服,在这里生活、工作、学习。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泛起了一阵思绪:这些犯人们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由。而失去的自由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在这高墙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或许有着看不完的悲欢离合,数不尽的聚散匆匆,在这里曾几何时,多少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破裂了,多少场海誓山盟的爱情成了泡影,曾经的风花雪月成了过去,曾经的知心爱人随风而去,家破人亡的凄凉景象无可奈何的展现出来

看守所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是一座净化人类灵魂的化工厂。在这里,可以让无知成熟,可以让愚昧清醒,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荡涤灵魂。看守所里的日子很有规律,日复一日的打坐、学习。远离亲情、远离友情的孤独悲凉的日子,更易勾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珍惜,忧愁,悲哀,无奈,化做一颗颗悔恨的泪滴。正是这种失去自由的痛苦才能让人懂得自由的珍贵,才会加倍珍惜重获新生的机会。

一失足于千古恨。高墙内的那一幕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时刻警醒着人们在人生坐标不容许半点偏差。

青蛙折纸篇10

教学案例一:学习《有理数的乘方》 的新课引入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乘方是继小学所学的加、减、乘、除后更高一级的运算,是初中代数的后期学习基础。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有本节内容的预备知识(如边长为a的正方形面积记为a2,棱长为a的正方体体积记为a3等),这个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好奇、好动、好胜,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由兴趣引起的无意注意在学习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备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营造一种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因此我这样创设情境:

先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折纸如山.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面,住着一个漂亮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有一天,白雪公主给小矮人们每人发了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长方形纸,让他们对折,再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30次,然后再测量折成的高度.小矮人们立刻开始折纸,可是其中一个小矮人思考片刻后说:“这样的操作我们不能完成,因为折成的高度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出许多.”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对折30次后纸有多高吗?是否真的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同桌合作,动手验证:用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并记录每次对折后纸的层数。

预计,学生能够类比a2,a3的记法,得到: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切实感受;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寻求规律,感受新知;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体会“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了解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紧紧抓住初一学生“寻根就底”的心理,在新课结束时才告诉他们计算机演算的230果,让学生们带着“230到底有多大”,“对折30次后,纸到底有多高”的问题和我一起进行完本节课的学习。

创设象这样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既体现了体现课堂教学导入的消疑——置信作用,消除学生对新课、对学业的惧怕、怀疑心理,使学生对新课、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友好感。又体现了课堂教学导入的凝聚——指向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指向教师身上,指向到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攻倍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师教学再用力,教学信息也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学也就实现不了预期目标。

教学案例二:《因式分解》一节中“平方差公式”的教学

《平方差公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五章第五节的内容。因式分解是学习分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工具,而平方差公式则是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依据之一。通过中学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据此,我这样设计《平方差公式》的课堂导入:

首先以“动手探究”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活动内容:将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剪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请学生将余下的“a2-b2”部分合理剪裁为两部分,将它们拼成我们已学的特殊四边形,看它的面积还可以用哪些含有字母a、b的代数式表示?

我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以前后四人为活动小组,共同合作,完成剪纸拼图探究活动。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1.教师不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不断的启发、点拨,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2.通过“剪纸拼图”探索知识的活动,让枯燥的数学课堂活跃了起来。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3.学生在与课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能成功地拼出了矩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从而很自然地探究得到平方差公式a2-b2=(a+b)(a-b)。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小组间合作交流的成功与快乐,同时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象这样的案例,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如:

在七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用大家都熟悉的儿歌引入: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n只青蛙n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一起学习完今天的新课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有兴趣吗?

又如,在学习枯燥、抽象的《三视图》一节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背诵苏轼的一首关于庐山的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引出“三视图”的定义。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交流,反思总结,我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如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