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艳乡村十篇

时间:2023-03-27 21:47:12

艳艳乡村

艳艳乡村篇1

关键词:《艳阳天》 乡村女性形象 复合视角 意义

农业合作化小说是十七年时期一股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涌现出柳青、赵树理、周立波、浩然等知名作家,他们创作的农业合作化小说《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艳阳天》等是十七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作品。其中,浩然的三卷本小说《艳阳天》较其他几部农业合作化小说更能反映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对文本内部乡村世界图景的建构与制约。小说在有限的乡村空间和短暂的时间里浓缩了有关政治、阶级、革命等的宏大政治叙事,自然宁静的乡村民间世界在政治风云变幻中上演幕幕紧张的政治阶级斗争情景剧,使得小说文本呈现出政治与民间互叠的乡村田园图景。文本中塑造的四类不同的乡村女性形象包含了不同的道德等级,其背后蕴含着政治、民间、性别等多种话语的复杂意义。

一、阶级敌人:被革命的乡村女性

《艳阳天》这部小说中的男性阶级敌人是混进党内的革命异己分子马之悦和与正面人物势不两立的疯狂地主马小辫,他们是正面人物政治斗争的对手。此外,为男性反面人物出谋划策的反面乡村女性形象是地主侄女、马之悦的婆娘马凤兰,他们共同构成了乡村民间世界严峻政治、阶级斗争中的反面人物谱系,成为正面英雄人物的革命对象。

十七年文学政治化时代,文学作品中的阶级血统往往和人物形象的身体叙事有着某种联系。《艳阳天》这部小说的人物类型设置显得较为突出,男性人物形象如此,女性人物形象亦是如此。阶级出身纯正如无产阶级、贫下中农的人物形象多是充满正能量的美好、积极的人物形象;相反,阶级出身地主、富农的人物形象多是充满负能量的丑陋、变态的反动形象。马凤兰作为反面乡村女性形象,她的地主阶级血统注定对她的身体叙事充满意识形态化的刻薄描写。这个乡村女性是“地主的侄女”,有着无比丑陋的身体外形,让人心生厌恶,“这个四十岁刚出头的女人,早就开始发胖了。本来就不大好看的脸上,两个大胖腮帮子往下嘟噜着,细眉毛,三角眼薄得像张窗户纸儿;头发用一个铁丝卡子卡着,家雀子尾巴似地搭在脖子后边。浑身肥肉,越肥越爱做瘦衣服,瘦裤腿绷得紧紧的,随时都有绷开的可能。这个女人整个看上去像一只柏木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脑袋上那几根毛,一天不知道要掩几回,没事情干也是闲着,不鼓捣它干什么去。”很显然,作为正面人物的阶级敌人,这是一种对地主阶级出身的女性漫画式形塑,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出身决定了她不配有女人妥帖的容貌,这种有意丑化的身体叙事无疑隐含着叙事者的政治视角,折射出对其深深的憎恶挖苦与讽刺揶揄。

这个地主女性形象不仅外形丑陋不堪,且精神世界充满了暗黑能量,她和地主大伯同样内心阴暗、歹毒不安分。由于失去昔日荣光,对农业合作社充满敌视和仇恨,总是瞅准时机捣乱破坏,蛊惑人心,煽风点火,企图搞乱搞垮合作社,实现阶级复仇。这个反动女人积极为丈夫出谋划策,在乡村民间世界的政治权力斗争中,充当反面力量的中坚分子和马前卒,在系列政治斗争风波中都能看到她积极活跃的身影。她鼓动、拉拢落后人物“马大炮”“弯弯绕”等人和萧长春等正面人物作对,是诋毁英雄的先锋能手;她拒绝参加劳动,露出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本性;她善于撒泼耍赖像只母老虎。收麦时她挑唆落后妇女罢工,并想方设法拉拢被教育改造的孙桂英,“我看你这会儿是中了风的老寒腿,不转转天气,是回不过弯来了,”说服不了孙桂英,就离间她和正面人物的关系。在抢麦子事件中她积极招兵买马,挑唆马大炮、孙桂英等人抢麦子,规劝不成之后就和孙桂英对骂。当她看到肖长春的儿子小石头一人玩耍时,她诅咒这时有只狼羔子叼走他该多好,故意引小石头独自上山玩耍,歹毒用心可见一斑。

在政治斗争中,马凤兰最出色的表演是和马之悦共同设计“美人计”。她利用孙桂英对肖长春的爱慕之心,费尽心机、煽风点火把孙桂英拉入到陷阱之中,带头到现场妄图让英雄身败名裂。卑鄙计策败露之后反咬一口,破口大骂孙桂英道德败坏勾搭自己丈夫,拉干部下水,无赖撒泼的乡村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这一女性形象与焦淑红等正面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无论从民间视角还是政治视角,这就是一个外表丑陋、内心阴暗的乡村泼妇形象,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阶级敌人形象。在正邪善恶的政治较量中,这个地主阶级女性总是败下阵来,最终落得被判刑的下场。

二、“浪子回头”:被拯救的乡村女性

在《艳阳天》塑造的众多女性落后分子形象中,有一位特殊的落后分子,她就是东山坞有名的美人孙桂英。关于孙桂英的叙事归根到底是一个在政治化乡村民间世界中改邪归正的“浪子回头”故事。关于她的精神、道德成长蜕变历程就是一个道德堕落、不务正业、放荡虚荣的乡村女性思想被改造、精神被感化、道德被净化的过程。这个被拯救的乡村女性也是文本中很具有乡土气息和民间本色的人物形象,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和复杂性,其身上蕴含着民间文化和民g精神的复杂内涵,她的成长过程则预示着政治对民间文化、精神的某种改造和民间文化、精神对政治的某种顺从。

孙桂英首次在文本中是以置身政治风云之外的乡村民间女性形象出现的,具有妖艳风流的“狐媚子”特征,是娇气迷人、风韵犹存的乡村形象。创作主体以充满泥土气息的民间视角形绘出她的阴柔之美,关于这个乡村女性形象的身体叙事不乏溢美之词。她二十七八岁的年龄,“细高个子,长瓜子脸,细皮,弯弯的眉毛,两只单眼皮,稍微有一点斜睨的眼睛总是活泼泼地转动着;不笑不说话,一笑,腮帮子上立刻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特别在她不高兴的时候,那弯眉一皱,小嘴一噘,越发惹人喜欢。”怪不得连村里人都嫉妒地说,“好汉没好妻,癞汉娶花枝,麻子脸的马连福,屋里藏着一个美人儿。”这样一个有着姣好容貌的乡间身上却有着身体“污点”和道德“瑕疵”。她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爱慕虚荣,贪图享受,我行我素,一心追求自我自在和世俗欢乐幸福,专心陶醉在对自我生命的妖艳开放中。很显然,这时的孙桂英还是一个未经任何政治思想驯化和改造、充满魅力的乡村民间女子,在她身上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中不思进取、自在保守的负面性呈现出来。她的放荡风流的虚空精神心灵世界和她曾遭受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联系,和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和柳青笔下的素芳有着某种相似,其身上丰富复杂性正是乡村民间世界“藏污纳垢性”的鲜活标本。正如陈思和指出:“民间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概念,它是一个包容一切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的污秽、苦难、野蛮却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生活空间,有关这个空间的文化形态,又总是能够比较本色地表达出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情绪世界。”[1]

这个世俗妖媚、野性自在的乡村女性在东山坞复杂的政治、人际关系中处于尴尬境地:公爹马老四是道德高尚的饲养员,丈夫马连福是出身贫农却“又长期住在这个中农、富农的窝子里”并与他们气味相投的队长,她自己又和反面女性马凤兰有曲折联系,是“马凤兰表侄女的干妹子”。正因这种复杂联系,这个独特的乡村女性形象就有了被两种政治力量拉拢、利用、改造和拯救的可能性。从主观方面说,这个为先进分子女性们所不齿的落后女性有着向善向美的内心渴求和良好意愿。尽管丈夫对她百依百顺、体贴入微,她还是对高大正直、为人正派的萧长春充满爱慕暗恋与崇拜心理,对如意圆满的爱情充满渴望,甚至感叹自己的婚姻是错配鸳鸯。因此,这个不完美不纯洁的乡村女性形象被反面人物利用成为“美人计”陷害正面英雄就有迹可循。最终结果自然是设计师马之悦偷鸡不成蚀把米,阴谋败露,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英雄不但能过美人关,相反还能感化、改造美人,可见政治对民间的改造总是见缝插针的。此时的萧长春诚心规劝孙桂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要再自甘堕落、执迷不悟。他语重心长告诫孙桂英:一心追求真正的快活是和大家一起劳动,为集体出力。至此,自作多情的孙桂英终于清醒过来,懂得了是非羞耻,为自己的荒唐行为而追悔莫及。认为自己对萧的引诱是“魔鬼缠身”“狐狸精附体”。在萧长春的安排下,焦淑红和马翠清对孙桂英再次深入地进行思想教育改造,“只有参加劳动、参加斗争、才能改造思想,提高觉悟;要不然,这一回上当,往后还得上当哪!早晚你得自己把自己毁了!”萧长春还悄悄到将孙桂英母亲接到她家,规劝女儿改邪归正。幡然悔悟的孙桂英决心痛改前非,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完成了人格精神的升华和质变,成为被拯救的“浪子回头”形象和合作社集体中的“新人”形象。

被拯救后孙桂英与马凤兰划清界限,彻底决裂。她与马凤兰较量中脱口而出的乡村俗语表现其作为乡村女性泼辣机敏、伶牙俐齿的一面,也透出作家对乡村民间话语的娴熟运用和乡村民间话语本身的泥土气息和鲜活性。当她不再上马凤兰圈套时说:“咱们是打碎的盘子敲碎的碗,扔到坑里,撒在道上,你捡不回来,也对不到一块儿;咱们是井水不把河水犯,后脊梁对着后脊梁,各走各的路,各投各的店儿!”“我是就着星星喝的迷魂汤,趁着月亮吃的糊涂药,狗吃日头那会儿,我把白天当黑夜。回头一想啊,我惊了梦,醒了魂,一宗一件全都明明白白,我算睁开了双眼认识了你!”“咱们是云南的老虎,蒙古的骆驼,谁也不认识谁。”洗心革面的孙桂英不但成为热爱劳动的妇女,还努力争当积极分子,这是一个被拯救的落后乡村女性形象。

三、落后分子:被批判的乡村女性

《艳阳天》塑造了一群以“马大炮”“弯弯绕”为代表的自私狭隘、一心发家致富、精明算计的落后男性形象。在这群落后男性形象中,有彻底思想转变的韩百安、马连福。而作为富裕中农的“马大炮”“弯弯绕”和他们的女人“瓦刀脸”与“把门虎”形象在小说结尾处留下一个未完成的叙事。作为被批判的乡村女性形象,“瓦刀脸”“把门虎”与焦庆媳妇构成落后女性形象的代表。除了焦庆媳妇,对“瓦刀脸”“把门虎”这类女性形象的叙述可以看出她们和她们丈夫不像孙桂英、韩百安、马连福那样从精神灵魂深处心甘情愿地皈依、融入集体,而是心有不甘地被迫向农业合作社低头,她们的思想境界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的“道德洼地”。她们内心发家致富的个人梦想或许从来不曾放弃过,只是在时代政治话语的强势压制下暂时收敛,她们的单干愿望只因担心受到批判打压而被迫压抑隐匿。可见,被批判的乡村女性形象叙事中隐含着政治话语无法规约的复杂人性的丰富内容。

这类落后的乡村女性形象集人性的劣根性于一身:自私自利、精明贪婪,有好处就上,有便宜就捡是她们的精神标签。从“瓦刀脸”和“把门虎”的绰号中可感受创作者对她们的批判挖苦意味。@类落后的乡村女性形象在文本中自然是作为被批判的角色而存在。小说对“把门虎”形象描绘很有特色:“虽挂个虎字,并不凶恶,对丈夫倒是非常地温柔;从来不吵不闹,连重点的言语都没有,和和气气地就把事办了,也把丈夫给管住了。这女人能算计,会节省,妇女群里百里难挑一。”这是一个非常有城府和心机的乡村女性,她胡搅蛮缠,故意侵占老实人的土地。她对“弯弯绕”的时间管理非常苛刻,即使有人找他谈话,她也要乘机给他找些活儿干,生怕浪费了自家时间。她一心只关心家事,对于门外事儿不感兴趣,连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搞不懂。在小说结尾,受马之悦鼓动利用在抢粮等系列风波中,落后分子们没占到便宜,“弯弯绕”听到广播分粮食的消息后,赶紧出去要领粮食,她反倒不忙,拦住说:“是什么,咱们也别忙;一听分麦子又往头跑,跑出错来怎么办?你挨整还没挨够哇?”此时是一个被政治斗争整怕的乡村女性形象。

“瓦刀脸”则是男人的应声虫,男人说风,她便来雨,男人说哭,她便掉泪,典型的夫唱妇随。在闹粮荒风波中他们故意打哭自己孩子展示糠团子演戏哭穷,回到家里这个乡村女人赶紧拿出金黄色的米饽饽让闺女偷偷吃。当一家人摆满一桌子碗筷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敲门声,吓得他们赶紧停止吃饭,这个乡村女人忙让孩子把盛饽饽的篮子提到后院羊棚里并嘱咐盖上草,从侧面可看出乡村的政治氛围给落后人物带来的心理压力。在收麦子过程中,她和“把门虎”磨磨蹭蹭,想方设法偷懒耍滑。受到马凤兰的挑唆,她们怨声载道闹意见说风凉话,对农业社表达不满。在系列中,她们积极主动,努力抗争的原始心理动机就是为实现自家单干的自由和发家致富梦想。当得知粮食分配方案仍按劳动力分配时,“瓦刀脸”后悔莫及,哀叹早知这样下场应该大人带小孩都去抢工分。可以看出这些落后的乡村女性和她们的家庭是无力对抗强大的政治潮流的,他们的最终妥协不过是身不由己的随波逐流,为不再吃亏受批判而被迫放弃,隐匿自己的单干梦想。

另一落后女性形象焦庆媳妇也是做着单干梦的主儿,她三十八九岁,“一心想发家,起早摸黑地苦干,小日子就上升了。”她处处跟“弯弯绕”这样的富裕户比较,比不上人家,就急得跺脚,睡不着觉。她善于亦步亦趋,处处跟富裕中农学,看到“弯弯绕”家种谷子,她也指挥丈夫种谷子,就连人家养几只母鸡,几只公鸡,她也照着学。遇到政治是非问题时她说“管他哪一伙,谁给我办好事儿,我就向着谁!”焦二菊让她和“弯弯绕”等人划清界限,答应她分麦子后把自己的送给她,这个目光短浅的乡村女人就高兴得眉开眼笑。这也是一个一心为私、争强好胜的乡村落后女性形象。

四、革命“女汉子”:被讴歌的乡村女性

与阶级敌人和落后分子的乡村女性形象不同,处于“道德高地”的劳动女性形象以焦淑红、马翠清、焦二菊为代表,她们是东山坞乡村女性中的积极先进分子典型。总的说来她们的精神气质呈现雄化的粗放、豪放的男性特征,缺失女性特有的细腻柔弱与楚楚动人特质,这也是故事讲述的时代和讲述故事时代这类乡村女性形象的缩影。劳动中,她们当仁不让,忘记自身性别,和劳动男性处处比赛竞争,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乡村女性。政治斗争中,她们的精神和心灵深处充满对萧长春这类正面男性英雄的崇拜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积极主动走到政治权力较量的舞台,和正面男性形象一起经历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和历练,未婚的先进女性由此收获自己美满幸福的爱情。这类乡村女性作为革命“女汉子”形象被讴歌赞美。

焦淑红是中学毕业的小知识分子,又是农业合作社的团支部书记,“她是二十二岁的姑娘,长得十分俊俏,圆圆的脸蛋,弯细的眉毛,两只玻璃珠似的大眼睛里,闪着青春、热情的光芒。”由此可看出她也是美貌女性,但她不把容貌作为自身炫耀嫁人的资本,而是追求高远理想。这个道德纯净、心灵单纯的年轻女子决心在农村天地有所作为,在政治斗争中不断成长。在爱情幻想与选择上,她对高大、伟岸的正面人物萧长春充满崇拜和仰慕之意,并不断向他学习,在并肩战斗中逐渐加深并对他发生爱情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焦淑红看不上油头粉面、贪图享受、作风不良的“小鲜肉”马立本也是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在政治思想、人生理想方面本来就不是“门当户对”。

另一积极分子女性形象是马翠清,她嫉恶如仇,大大咧咧,毫无心机、活泼单纯。她年纪“十八九岁,比焦淑红胖些,也矮一点儿。一身秀巧的打扮:瘦袖口,瘦裤脚的短衣裤,腰里还扎着一条皮带,手里也提着一根木棒,威风凛凛,很有点像女游击队员的气魄。”从中可见她缺少一种柔和的女性气质,更接近那个时代被雄化的“铁娘子”形象。她们就像“姐妹花”,如果说焦淑红在关系个人终身大事的爱情方面是目光与思想追随正面男性英雄萧长春,被社里抚养长大的孤儿马翠清在个人的爱情方面则是要求憨厚老实的男青年韩道满追求进步并要他积极改造父亲韩百安的落后思想,同样看重政治思想上的默契与交流。马翠清做事说话颇有女汉子风格,说话直来直去,当她听说要自己做孙桂英思想工作时立即反感和不满:“大懒婆,大破鞋呀!快让她远儿点,我怕她的臭气熏了我!”“说服,帮助?去她妈的吧,不拉出她来斗争,就便宜她了。”一个快人快语,口无遮拦,一个缺乏女性温柔略带粗鲁的“假小子”形象跃然纸上。做孙桂英工作时,焦淑红用政治话语说服教育她。马翠清则直接发火恨其不争:“孙桂英,你瞧你像个什么样子?好像要拉你进屠宰场!”“你当是让你下油锅呀!”“你真是个怪物,一会儿像条狗熊,一会儿又变成英雄了。”“全对你揭底儿吧,要不是他让我们来,我一辈子都要拿你当个坏蛋对待!”这个脾气急躁的乡村少女劳动起来可不含糊,当暴雨即将来临,垛起的麦子要被雨淋时,她带头回家把炕上席子揭下来盖住麦垛,其他人纷纷学习她也回家拿自家席子盖麦垛,从而保住了集体劳动成果,这确实是先进分子的典型之一。

妇女主任焦二菊是“四十多岁的女人”,“又粗又壮,站在那儿像一根柱子”,这种形象描绘几乎看不到女性美感和女性气质,加上她风风火火、咋咋呼呼的脾气,从形象到气质是更加典型化的“女汉子”形象。她的本色民间话语与政治名词奇怪混合在一起,显得多少有些不调和,但并不影响她精神世界的高尚、思想境界的先进和心灵世界的纯粹。

五、乡村女性形象的价值意义

由以上四种乡村女性形象类型可以看出:不同类别的女性形象具有不同的道德等级,从政治视角的观照,她们分别是敌人、“浪子”、落后分子和先进女性。从民间伦理角度观照,她的精神思想品质是无德与有德、自私与无私、私心与公心、阴暗与光明的区别。政治文化和民间伦理的结合,使得她们的道德等级具有政治意义。但是正如王蒙认为:文学创作中,“往往真善美一方的人是胸怀宽广的、无私的、伟大的、善良的、正自的、淳朴的,另外相反的一些人是懦弱的、奴颜婢膝的、自私的、虚伪的、阿诀奉承的、八面玲珑的……但它的这种文学模式、思维模式往往并不符合,或者并不特别深刻地反映生活,另外,人们常常把感情、无私、爱都放在正极,相反把恨、自私、保守都放在负极,但人类的生活并不是这么简单。”[2]

综合来看,从政治视角、民间视角和性别视角观察,这些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背后具有政治话语、民间话语、男性话语的复杂性。小说除了对乡村美妇孙桂英的心理进行细腻深入的刻画之外,男性作家对其他乡村女性形象的把握更多是一种外部把握和文学想象,即通过其外在行动与语言表现她们的个性与政治主题,她们精神心灵的细腻性、私密性、丰富性和作为女性本真体验与自我表达是无法窥见的。所以,这些乡村女性形象某种程度上成为政治和男性的附属,就是说,她们在文本中是从属于不同类别的乡村男性形象的,并和他们共同构成不同的人物谱系而没有真正女性自我的存在。归根到底,这些乡村女性形象从属于政治话语、民间话语和男性话语。

这和作为无产阶级的农民作家的政治理念思想与乡村民间人生阅历经验是密不可分的。作家认为作品创作的目的是为革命斗争服务。结合小说创作的三年时间,这是讲述故事的政治环境不断强化的时代,故事讲述时代的政治斗争也愈来愈呈现白热化趋势。从第一卷至第三卷,乡村田园日常生活和日常平缓的乡情伦理叙事显得日益萎缩,政治叙事愈发惊心动魄,剑拔弩张的斗争图景触目惊心地呈现在乡村世界,并和外界更大的空间发生着复杂紧密的联系。因此,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色彩愈加浓厚,这也是创作主体政治意识逐渐强化的过程。

当然,抛开小说文本紧张、激荡的政治斗争内容,作家对乡村男性人物准确的心理把握,特别是对带有历史内涵的乡村落后男性人物的心理把握与刻画是很见力度与深度的,无疑,这和创作者的性别有关。他们极其鲜活而富生命力的民间话语共同形成小说政治主题之外的艺术魅力,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

注释: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艳艳乡村篇2

此时正是2009年的盛夏,梁艳顶着炎炎烈日,来到开县满月乡顶星村,走进贫困农户吴道田家。

在走访过程中,一幕幕类似的画面深深刺痛了这个组工干部的心,梁艳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贫穷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深情绘蓝图

从接到扶贫任务开始,梁艳就一头扎进贫困乡村,先后走访620户贫困农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近两个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为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梁艳利用节假日,赶回主城区请教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的专家。

一次、两次、三次……梁艳的执著深深感动了重庆大学副校长黄宗明。在他的帮助下,2010年12月,研究院副院长周茜、总规划师张玖师组织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美丽乡村规划”顺利出炉。

在开县满月乡顶星村,群众看到扶贫发展规划蓝图时,激动地说:“我们终于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真心解民忧

2010年9月,河堰镇倪家村蔬菜基地,又一季无公害蔬菜眼看就要成熟了,但村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再运不出去,这上千吨蔬菜又要烂在地里了!”菜农欲哭无泪。

河堰镇倪家村蔬菜基地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但由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每到蔬菜丰收时,菜农总是喜忧参半,担心蔬菜运不出去。

梁艳到实地查看后,立即向扶贫集团成员单位领导、市国土局局长张定宇通报了这一情况,帮助该村争取到一笔专项帮扶资金。目前,倪家村已有23公里村级公路和基地道路得到了改造、硬化,整个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扶贫期间,梁艳积极协调,为当地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难题:2010年夏天,梁艳四处奔走,争取到一笔帮扶资金,巫山镇毛坝河大桥得以顺利竣工;2010年8月,经梁艳多方协调,黄陵村5388户村民用上安全的自来水……

艰难的选择

2010年6月初,扶贫集团正筹备召开现场会。

正忙碌的梁艳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母亲被查出癌症,已是晚期……”

梁艳一下子懵了,急忙赶回去安排母亲住院、化疗。

医生交代:“病人需要专人照顾。”此时,梁艳还惦记着开县的扶贫工作,她安排好家人照顾母亲后,强忍眼泪,匆匆赶回开县。

除了重病的母亲外,家里还有三岁的女儿、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这些亲人都需要她的照顾。

2010年9月,梁艳和另外一名同事挂职期满,本该顺理成章回主城工作。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让她犹豫了,如果他们离开,新来的挂职干部熟悉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势必影响扶贫工作的进度。“回主城还是再延长一年?”梁艳犹豫着。

一些亲友也劝她:“扶贫工作太辛苦,家里也需要照顾,还是回来吧!”

艳艳乡村篇3

她就是雷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歌舞团一个从偏远苗乡走出的泛着粼粼波光的歌手。同时,也是一位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捍卫者。

苗乡飞出的云雀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贵州,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雷艳生活成长的黔东南地区更是一处让人神醉的所在。也许是地处偏远的缘故,这里的山水展现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异样美。山,是拔地隆起的郁郁葱葱的山;水,是环佩叮咚从岩石缝隙中喷涌而出的清冽的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浸淫在一片雪花般纯洁的山水中,滋润出了他们质朴而空灵的性格。雷艳就是其中的一个。

初次见到雷艳的人都会惊讶于她清丽的外表。没有华美的装饰,没有惊艳的妆容,一身简单而搭配合理的衣服,再加上她白皙细腻的皮肤,像一朵出水芙蓉给人一种淡淡的美。这种美如同黔东南的山山水水一样泛着灵性而自然的光泽,让人一下子就能从中找到她歌声的根。

我国的少数民族素来有能歌善舞的传统,雷艳出生的苗乡更是以“饭养身,歌养心”来形容歌唱在生活中的分量。无论是上山砍柴,还是在河边涮洗,你都能听到缠绕乡野的苗家歌声。苗家人世居山间,苗家人的歌声也充满了青山绿水的空灵。这声音如同飞翔在树梢的雨燕,夹带着春的信息走遍每一座山梁。雷艳的歌声中,有苗家人的聪慧和奔放,也有清泉击石的自由和清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大自然是我的第一位声乐老师,她告诉我什么是声音的本质。”

2004年,这位美丽的苗家姑娘以大学本科生的身份步入社会,走进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的大门,成为一名独唱演员。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修炼,雷艳很快在艺术上崭露头角,并不断地进步,像开花的芝麻一样从一个舞台登上另一个更高的舞台。她一次次地面对地域更宽广,层次更高的观众、评委,也一次次赢得了掌声、喝彩、荣誉。

雷艳以一首歌唱家乡的《刺梨花》开始自己的演艺人生。这首歌的演唱,使她获得了“贵州新人新歌电视大赛”二等奖的第一个荣誉。

也正是这种家乡开在房前屋后,山野无所不在的刺梨花启迪了雷艳的心智。2003年,她和另外两名苗族女歌手组成了“刺梨花组合”。这是对家乡的眷恋,也是一种对苗族风物传承认同的审美取向。从此以后,“刺梨花组合”的每一次开放,都是苗乡歌声向世人的一次精彩展示。几年来,“刺梨花组合”换了几轮,但主唱依然是雷艳,她所到之处无不飞扬着苗族音乐的神韵,在起承转合中传播着苗族文化。

2006年对雷艳来说,是一个新起点,中央电视台将原生态唱法列入全国青歌赛比赛项目,而贵州省则决定扬长避短,将极其丰富的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列入重点推荐项目――苗族多声部情歌和侗族大歌又成为首选和必选。这样,“朵蝶朵阿组合”应运而生,雷艳成了这个组合的主唱。“朵蝶朵阿”苗语是“姑娘小伙”之意,不仅从音韵上很美,就是从字面上来看也一样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在那次比赛中,“朵蝶朵阿”组合以《你是一朵花》等一首首原生态苗族多声部情歌征服了全国观众,最终获得了大赛优秀奖。2008年,再次出征青歌赛的“朵蝶朵阿”不负众望,摘得铜奖。雷艳和她的伙伴们给全国观众留下了一个古老民族和那一片土地上的原生态歌声。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苗族的音乐是苗家人长期与自然共生,从自然中领略的启迪心灵的智慧,它们像清泉溪流一样婉转清澈,令听者跟随乐音在山水间飘荡。据说苗族服饰与音乐、舞蹈都是对应的,有多少种服饰就有多少种音乐调式。雷艳是个有心人,她对这些不同的苗族民歌调式异常沉迷,常常利用机会,抓住时机下到乡间去采集学唱。这样,她就能把握苗族民歌的不同风格,并能准确地找到每一种风格的韵味特点。如今,雷艳的歌声亮丽而圆润、流畅而富有质感、不生涩、不滑腻,这些都有赖于她对民族音韵的透彻

认识。

2006年,雷艳接任阿幼朵担纲“多彩贵州风”主演。那时,雷艳刚刚从黔东南民族歌舞团调到贵州省歌舞团。半个月时间,她几乎从零开始学习剧中的歌舞,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没有一刻停歇。半个月后,“多彩贵州风”北京首演告捷。演出结束后,在观众久久不息的掌声中,雷艳明白了一个道理:梦想并不缥缈,因为它能带来行动的力量。

2008年10月,由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团中央宣传部主办,备受社会关注的“我与祖国共奋进”青想征集活动经过层层严格筛评后,在全国评出30名终评候选人。其中,颇为凑巧的是,有三位黔东南籍青年同时入围,分别是:曾当选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来自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曾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第八届“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来自镇远县的中学教师孙连芳;还有一位就是雷艳。三名同乡同时入围争十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最终,经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雷艳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十大青想者”。

青春和梦想是一对双行的翅膀,他们的伴飞可以生发出无限的可能。雷艳,这只由苗乡飞出的云雀夹带着青春和梦想向着远方飞翔。她的歌声是多彩的,有着苗家人对生活对自然美丽的认知,这种色彩将和她透彻的心灵描绘出一幅人生的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有雷艳对苗族的热爱,也有对歌唱事业的执着追求。

苗族文化的传承者

2013年,雷艳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对于她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她认为自己是贵州的代表,更是苗族的代表,自己有义务将苗族的声音带到全国最高的议事殿堂。雷艳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在更大、更宽、更高的舞台上展示苗族文化、历史、山水、人文以及音乐、舞蹈、风情等。说起家乡,雷艳的话充满了温暖“我愿意做传承苗族文化的一只风铃”。

雷艳怀有极深的民族文化情结。为了这个情结,她对民族文化执着的追索变得很宽广,于苗族的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文学、戏剧、舞蹈……她都兴趣盎然地去接触,去钻研,她常去听一些民族学者讲那些似乎是与自己的专业不沾边的课,向他们讨教一些民族文化的学术问题。她甚至很喜欢读《小说选刊》、《苗学研究》、《书屋》、《中国苗学》这一些书刊,这就更令人刮目相看了。

雷艳正以一个鲜明的新时代苗族歌者形象,以美丽而执着的新知识女性形象,立于时代的民族歌坛前沿,并以自己的实践来坚守着苗族文化的精神阵地。

“我是一名苗族的文艺工作者,作为人大代表我今年依旧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话题,再次希望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关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很惭愧,我的奶奶常常念叨我说,孩子你跟我说话怎么不用苗语呢?事实上,因为不常说,我已经有些生疏了。”

雷艳告诉记者,在她的家乡,除了老人们,青年人、孩子们已经不会日常用民族语言交流,由于苗族和很多少数民族一样,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如果这样下去随着老人们的渐渐离世,很多民族文化的瑰宝面临遗失,特别是那些口口相传的东西,丢失了很难再找寻回来。

雷艳认为,这些年,虽然我们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做了些努力,比如增加了一些投入开发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贵州出现了许多做刺绣工艺品的“绣娘”;比如加强了一些少数民族村寨的整体开发,以旅游开发反哺村寨保护,典型的有西江苗寨、镇远古镇;再比如贵州还出台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认为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效益,但是晚一天文化遗产就少一点,放在人类发展史和地区长远发展的特色竞争力角度上看,这些‘软黄金’的意义非凡,我们前人栽树,后人一定会在树荫下怀念着我们的好。”雷艳如

是说。

针对这些问题,雷艳思索着传承保护苗族文化的解决方案,并准备将这一建议提交到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会上。

她的建议是:

1、地方乡土文化课程进校园。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堂。现在不少地方学校开设了乡土文化课程,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建议聘请当地的少数民族村民、学者进入课堂,每周用一课时时间讲授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唱少数民族歌曲、朗诵少数民族经典读物等;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考时,语文科目考试中按总分值5%设置少数民族文化知识题。

2、设立专项课题,支持相关协会、学会、研究机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口述史项目。每年保留住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述史材料,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进校园乡土文化

课程。

艳艳乡村篇4

2001~2009年,他在省住建厅领导下,紧密结合省政府的各项部署,抓住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大项目落地护航

谈到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些年工作重点时,张晓艳院长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住建厅的工作重点,做好全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研究规划,围绕《城乡规划法》的进一步实施,为全省提供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支撑和保障。近期,我们按照省政府的要求,认真研究,科学地做好‘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完成全省的各项规划任务。同时我们要继续做好林业、煤矿棚户区改造、城市廉租房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造和村镇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工作,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全省服好务。”

为政府当好参谋一直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核心工作。

为了给政府当好参谋,为大项目落地护航,张晓艳院长特别注重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狠抓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组织中层骨干设计人员到发达地区先进单位调研学习,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机制;请国内、省内专家讲课,评审规划院的设计成果以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与省内外、国际设计单位合作,先后与北京中国城市规划院,上海德国ECS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大连、中山、东莞规划院,上海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地理研究所等单位交流、合作,不仅提高了创新能力,学习了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保障政府大项目落地的护航能力。

不仅在能力上,在实践中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是将保大项目落地落到了实处。如在“五路安居”工程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他们对“吉林省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高度重视,组织院内相关人员认真领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组成专家队伍,先后赴松原市进行现场勘察,详细调查了解情况,回来后又组织人员进一步参与松原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和实施方案的研究,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报告编制的过程中,院里多次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交流和修整,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2009年,研究院还承担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蛟河市国家试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以及敦化、临江等市(县)城镇规划10项;承担农安县杨树林乡东白村部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及长岭县太平川镇、永久镇柳蒿村、新安镇双榆树等省级试点村规划21项。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取得的成绩,为他们赢得了多项荣誉。2001~2007年共16次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建设厅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其中2002~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2001~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设计所被团中央、建设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三设计所被吉林省直属机关团工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等8项荣誉称号;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四设计所被团省委授予“全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人才工程常抓不懈,五路安居工程显神威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规划设计单位,其技术含量要求很高,对人才的渴望是张晓艳院长梦寐以求的事情。“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张晓艳院长如是说,她深知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人才保障这个道理。

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实现“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目标,必须吸引人才、保护人才、培养人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重点专业、优势学科合理配置为先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人才能力发挥和留住人才的绿色通道,使重点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安心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全院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得以稳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张晓艳院长用真心、用事业想方设法留住人才。首先,在生活中多关心、多理解、多呵护,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在感情上把他们留住;其次,在工作中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适合自身的岗位和职位,用事业留住人才;第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让有能力、贡献大的员工得到他们应得到的报酬,用合理完善的制度把人才留住。研究院不断改革人才创新机制,员工队伍不断壮大,同时,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几年来,先后有7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考察与调研,参加国内培训达150多人次,外部拔尖人才每年都在引进,而且人才涌进势头逐年向好。

为了储备人才,更好地打造人才梯队,张晓艳院长经常亲自带队到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选拔优秀人才,其中不乏规划、建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有能力、专业对口的中专生也成了她的选择。一经选中,张晓艳院长实行双向选择原则,要求被选中的本科生、研究生到本院实地考察,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在本院工作,其往返路费全部由院里承担。

完善的人才机制也给研究院带来了高额的回报。院里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促发展,以科技进步创同行业一流”的办院宗旨,积极组建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科研设计队伍,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先后打开广东、辽宁、内蒙、、四川、上海等多个省、市、自治区规划设计市场,完成了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3000余项,获得省、部级各等级优秀设计90余项;工程设计百余项,其中有大中型的小区住宅设计、工业项目、公建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2006年,吉林省突出围绕解决住房难题,先后实施了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农村泥草房和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廉租房建设等“五路安居”工程。截至2008年底,已有上百万户困难群众、城市居民住上了新房或改善了居住条件,其中包括55万户城市居民住进了新房,9.62万户煤矿棚户区居民和18.8万户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为23万户城市低保住房困难的家庭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国有重点林业局开工建设了30万平方米回迁房。

2006年4月至6月,张晓艳院长带队往返于长春与白城之间,积极地为白城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调研辛勤工作。2006年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同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吉林省开发银行就吉林省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前期工作多次沟通,在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有效督促和积极参与下,吉林省开发银行于2006年8月批准50亿元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随后,张晓艳院长组织各专家对全省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承担了吉林省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设计500余项。同时,研究院还参加了延边州、长白山管委会、白山市、辽源市、通化市等地区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对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和棚户小区规划过程中,受到省政府及各市级政府的称赞。

2009年,研究院承接总体规划10项、村镇体系规划6项、“百镇”规划32项、专项规划8项、详细规划9项,林业棚户区住房设计8项(总建筑面积80万m2)、煤矿棚户区住房设计9项(总建筑面积近100万m2)、单体建筑设计23项、市政工程10余项、可行性研究报告4项,还圆满地完成了四川黑水县高中、雁江中学、福利院建设工程施工图及现场服务任务。

新农村建设屡建奇功,百镇工程再传捷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研究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几年,他们先后承担了农安杨树林乡东百村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及长岭县太平川镇、永久镇柳蒿村、新安镇双榆树村等省级试点村镇规划21项,组织设计人员认真细致分析当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要求贯穿到每个设计项目之中,同时,他们还承担了公主岭、伊通、辉南、乾安等市(县)级工作集中区规划22项。

2009年11月,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暨启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动员大会在辽源市召开。会议明确,吉林省将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到2012年,示范村基本完成阶段建设任务,村集体经济稳定在10万元以上,农村人均纯收达到7500元,年均递增12%以上,使这些示范村成为连接城乡、辐射周边、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年均递增10%以上。

吉林省原省长韩长赋强调,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规划,以示范的千村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有计划地推进,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谋划培养新兴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先行,有计划地推进”,这正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份内”工作,将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这些工程中有2/3的规划设计的重任落到了他们身上。谈到责任,张晓艳院长自信地表示:“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我们将唱主角,为这项工程布局好、规划好,形成特有的建设特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我们一定让领导满意,让千万个村落的百姓满意。”

艳艳乡村篇5

一看,是关于选派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的。

对照酉阳地图,高胜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双泉乡菖蒲村。

“就选这个村了。”高胜说。

办公室主任郑敦飞说:“局长,你确定要去那里?那里可是全酉阳最……”

“就这样定了。”高胜一挥手。

偏远穷

“全酉阳最偏远。”

这个村,双泉乡党委书记冉文乡太熟了。

菖蒲村,地处酉阳与黔江的交汇处,距离县城60多公里,冉文乡常常戏称:“全酉阳,只有我们是跨区上班。”

苦涩的笑容背后,是菖蒲村乃至整个双泉乡的现状折射――地处武陵深山,封闭堵塞,交通极为不便。

为此,村民们没少抱怨,二组的冉艳就嚷得最凶。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冉艳一家人忙忙碌碌――种植的十几亩烟草将在这几天开始烘烤。

作为家里的核心经济来源,冉艳眼巴巴地等着丈夫尽早拉到煤。

可由于山路蜿蜒崎岖,又适逢雨水泛滥,山路多处被冲毁。

一车煤,始终进不了山。

烟叶一天天发黄,还出现了黑色斑点……冉艳的眼泪“哗哗”往下掉。

那一年的损失,冉艳至今耿耿于怀。

而冉艳的遭遇,并不偶然。

菖蒲村党支部书记陈长春一边惋惜,一边指着绵绵大山说:“交通太不方便了,都与外面隔绝了。”

这,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贫穷。

前几年,菖蒲村文书冉泽想搞养殖,可妻子却劝他:“算了吧。”

“缺水,人都没得喝,哪里顾得上畜生。”妻子的话让冉泽无言以对。

夯基础

当高胜第一次来到菖蒲村时,他一度有些发蒙:想过村子贫苦,但没想到这么贫苦!

但高胜并没有“叹息”,他有着明确的扶贫思路。

2013年,菖蒲村村民何绍军看到几台挖掘机轰隆隆地驶进了村子。

不一会儿,挖掘机轮着铁爪子,开始在村路上“噗噗”工作起来。

“修路了,修路了。”何绍军的嚷嚷,让消息很快传遍全村。

村民发现,从双泉乡到菖蒲村的15公里山路上,有多个铁爪子在“噗噗”工作。

菖蒲村多年的夙愿,如今成了真。

作为驻村干部,也是双泉乡副乡长的陈长俊,知道这是高胜这个“第一书记”的功劳。

这个“第一书记”,下乡不给下面打招呼,主动选择最偏远的村子,让陈长俊顿生好感。

高胜雷厉风行,迅速协调联系县交委规划建设,划拨民生专项资金,严格资金审核利用。高胜多次强调:“要将每一分钱用到咱们菖蒲村的命脉上。”

这又让陈长俊钦佩不已。

深山公路逐渐被打通,村民们走出了大山。

随后,水的问题被提上日程,高胜联系到县水利局,组织深入调研,规划筹建蓄水池。

2014年,一个崭新的蓄水池在菖蒲村完工,当年就蓄上了水。

“再也不用为了吃水翻山越岭了。”村民刘光明眼角泛起了泪花。

强阵地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高胜发现,很多问题恰就出现在此。

第一个问题是:整个菖蒲村,没有一个群众可以说事的地方。

说到这个,冉艳就抱怨说:“狗都有个窝,我们的村委会就是个游击队。”

村支“两委”办公室太破烂了,基本不能用。

每逢下雨天,办公室就“哗啦啦”漏雨。

干部议事不方便,群众说事不方便,上级检查无条件,村支“两委”作用难发挥。

2014年初,高胜筹集资金6万余元,对原来破败的村支“两委”办公室进行升级改造。

几个月后,办公室面貌焕然一新:一楼为群众说事室,侧边还有阅览室;二楼为宽阔的会议室,崭新的桌椅整齐排放。

这是高胜强阵地举措的第一“板斧”。

第二“板斧”是村干部定期坐班制度。

一开始,村支“两委”成员对这个制度很不理解。

“农村干部习惯了自由散漫,农活时间又不固定,实行起来难。”陈长春向高胜“诉苦”。

高胜笑道:“我自有方法。”

根据高胜的安排,周一到周五,村支“两委”每天安排一人值班即可,负责接待来办事的村民。

“既方便群众办事,也不耽误农业活动。”陈长春竖起大拇指。

怎样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

高胜建立了乡党委、村支“两委”直接对口联系县级部门制度,由高胜牵头负责,根据菖蒲村的发展项目,直接“一对一”对接到县级部门责任人,保证各类项目按时保质推进。

这便是高胜使出的第三“板斧”。

富产业

要脱贫,还得产业支撑。

菖蒲村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烤烟质量精良,在外面口碑极好;高山反季节蔬菜绿色生态,口感极佳;菖蒲大草原风景优美,不输仙女山大草原。

可为什么迟迟发展不起来?

高胜找到了症结――烤烟规模不够大;高山反季节蔬菜缺少销售渠道;菖蒲大草原知名度太低。

“如果能将这些项目好好开发,精准扶贫就会迈出一大步。”高胜说。

2014年,冉艳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烟叶种植被纳入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计划――重庆市级烟叶种植示范区。

这个示范区,正是高胜从全市仅有的10个示范区中争取过来的名额。

“有了这个示范区的招牌,烟叶知名度会迅速提高。”陈长春说。

更令村民惊奇的是:掰着指头算算,2014年竟然有1200人次来到菖蒲村旅游。

村民冉启大就见过几个“驴友”。

“你们怎么放着城里的空调不用,来我们这山沟沟里面?”冉启大好奇地问。

“山里清凉,空气又清新,绿色健康噻。”一个驴友回答。

原来,是高胜着手推出了“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草原之旅”等一系列旅游营销活动。

现在,在距离菖蒲村中心不远的地方,又有挖掘机轰隆隆地响起,一处峡谷旅游风景区已开始筹建。

“菖蒲村要由闭塞之地变成旅游胜地了。”陈长春规划着。

艳艳乡村篇6

短发、笑容可掬的陆荣艳是广西省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寨村的一名农妇,也是村民公认的乡里的女能人。今年3月9日,身为古寨村村委副主任的陆荣艳引领9位村民共出资8万元成立的马山荣艳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古寨村挂牌,这是马山县第一家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电话那头,陆荣艳笑着说:“我种的菜淋的都是农家肥,不用一点化肥,因为我想让我城里的朋友也吃上我亲手种的好菜。”

在古寨瑶乡,陆荣艳是学用科技、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她多次引来中科院、广西农科院、广西玉米研究所的技术专家到古寨讲学授课,积极培育推广玉米新品种,带领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发展金银花、竹子、杜东母猪等特色种养业,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50元上升到2009年的2500多元。

让农民参与选种

马山县古寨乡上古拉屯山多地少,全屯共313人,人均拥有耕地仅为0.3亩,粮食作物则以玉米为主。据陆荣艳介绍,以往的玉米种子有祖上留下来的老品种,也有购买的新品种,一亩地需4斤玉米种子。然而,市场上买到的玉米品种虽然在平原耕种可以高产,却不适合当地的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易受病虫害影响且不便留种。

“我家有2亩6分地,上半年气候好的话,玉米可亩产八九百斤;下半年,会留出1亩1分地种植黄豆和黑豆,剩下的空地种植玉米,亩产约为上半年的70%。”陆荣艳说:“若遇着风大,或低洼地遭水淹,玉米秆子一倒,没有收成也是有的。”每年,为了能种出口感更佳、产量更高的玉米,相邻村落的农民就会互换种子,或者去市场购买新品种,选择一小块地尝试种植。

陆荣艳称,有一年,有村民从市场上买了玉米新品种,植株长势良好,产量也高,但最终得知是转基因玉米时,大家就放弃了。直到2000年前后,这种状况才随着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高级研究员宋一青在广西建立的参与式行动研究项目慢慢改变。正是看中了广西省的农业生产条件脆弱,且80%的种子供应来自农民自己的种子系统,宋一青以玉米育种为主,引领来自广西马山、弄律、三叉、陈塘、武鸣、弄社等村庄的5个妇女农民小组,6个乡镇推广站和2个育种机构,展开研究。

2001年初,上古拉屯包括陆荣艳、蓝爱美在内的8位妇女成立了妇女合作小组,开始加入参与式选育种活动。据宋一青介绍,“参与式植物育种”即在育种师的帮助下,当地农民通过去雄、混合选择和家系选择等,利用杂交技术改良作物品种。育种师再采取更复杂的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完成育种工作。为了不影响村民一年的玉米收成,参与该项目的8户人家中,每户只需留出1、2分地试种新品种。同时约定,倘若新品种的收成低于原先品种,项目组就给予每亩400元的补贴;倘若颗粒无收,补贴翻倍。

2001年8月,12位专业人士联合村民在古寨村举办了一场“农民自选作物品种交流会”,按1分到10分的满意度,大家对收获的一二十个玉米新品种打分。随后几年间,3个品种由于农艺性状、传统习惯和经济效益被农民选中,5个外来品种试种成功,5个当地品种得到改良,1个由女性农民改良的品种也在项目地区广泛应用。最后,全村群众在农作物品种上进行了全面改良,种植农户由原来的8户发展到700多户,玉米总产量打破了历史新高。

2006年,古寨村开始尝试种子生产,上古拉屯的农户和育种专家共同培育出的品种“桂糯2006”每年都会制种2—3亩,制出的种子还被销售到外地。交流过程中,农村妇女对育种原理显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们更关注谷物烹调质地、孩子爱吃程度、易留种等品质,对于生计的危机意识、可持续意识更强,还尝试让黄色玉米和白色玉米杂交。”宋一青笑着说:“目前在广西,若干提供和出售数年前更多更广泛的玉米改良品种和当地品种的公司已经崛起,许多公司是由妇女在经营。”

“小农”也走高端路线

在广西试验地,除了玉米种子,大米和蔬菜的种植和销售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在上古拉屯,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土山地种植蔬菜,不施放任何人工化肥,不喷洒任何农药,不搭棚,阳光充足,全部用农家肥种植,这些蔬菜味道好,当地市场上也好销。

广西参与式行动研究项目计划还开拓了推销本地作物的新方法。2005年起,广西横县陈塘和三叉的村民不仅尝试种植有机水稻,而且个别有机种植示范户还合作起来组建了两个有机绿色种植协会,在广西东南部的横县声名鹊起。农民把自种的大米命名为“诚信米”,还在米袋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每一位享用大米的城里人知道其出处。

同时,在该项目的推动下,一个促进城乡互信互助为宗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爱农会”在广西柳州市成立了。周锦彰、骆泽红、彭亮等几名都市人因为想推广健康的农业,便成立爱农会,并出高价请农民先养出纯正的土鸡来。他们还贴钱办起了“土生良品”展览馆和土菜餐馆。现在, 爱农会成为了“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广西典型,即由农户不用化肥农药、工业饲料进行农产品生产,然后组织城市消费者以双方协定的价格购买。

2008年,上古拉屯5户农户尝试种植有机蔬菜,养殖土猪,产品向饭店提供。发展至今,合作小组成员有28户,(大都是45—60岁之间的女性),其中有13户农户种植6亩有机蔬菜,2011年前9个月,其有机蔬菜和土猪总销售额近7万元。对比山东泰安的有机蔬菜单价,宋一青惊喜地发现,近几年广西试点单位的绿色蔬菜单价涨幅反而更高。

“我们在用农夫法则在经营‘爱农会’。”骆泽红说,农夫法则也就是小农经济,农夫卖的是“生活里剩余的产品”,是“自给”以后的“余物”,而“爱农会”在收购的时候,考虑到的是城市人的需求,以及农民是不是真正想卖掉这些“余物”,基于这种朴素的物物交换,体现的是生活本真。

今年3月中旬,在阿姆斯特丹De Rode Hoed中心剧场内,一场有关“粮食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辩论会围绕着“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展开。宋一青在会上表示,粮食可持续性发展在中国的确面临着严峻挑战,近年来她带领的研究小组尝试通过有机农业市场化、加大科技扶持和促进小农经济合作等方式应对这些挑战。

艳艳乡村篇7

“经过历届镇委、镇政府的努力,目前,我镇经济发展跃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宜居宜游特色乡镇建设已初见成效。”排沙镇镇长高艳春如是说。

近年来,排沙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不断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了生态和谐、宜居特色乡镇建设进程。目前,全镇发展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已形成了水电、纸浆为支柱的主导产业,农业以种植水稻、沙糖桔、养殖山地鸡为主的特色产业结构,镇域经济正走上快车道。排沙镇是如何取得这些新突破、新成绩的呢?

过去一年,排沙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的量质提升。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6.57亿元,农业总产值2亿多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878元。

排沙镇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以广宁县广陶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产项目为代表的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实到位。此外,排沙镇“十二五”重点项目之一,坐落在该镇扶罗村委的投资10.98亿元的龙湾国际旅游度假村项目顺利推进。正是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促成了排沙镇薄弱的工业发展走上正轨,踏上快车道,助推排沙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2012年,排沙镇共创建省级卫生村6条,并全部一次性通过省检查验收,到去年底止,全镇共创建省级卫生村59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树立。

排沙镇注重生态保护多管齐下,大力发展绿色宜居特色乡镇。“‘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一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都是我镇的所坚持的,只有在注重生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经济,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高艳春这样说道。

排沙镇创建“省级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项目于去年已全面动工建设,项目总投入1092万元,共计完成农田水利项目118宗,新做三面光渠道75.9千米,清理灌渠2.7千米,受惠群众2.28万人。该镇继续完善行政村到自然村的村道硬底化延伸工作,同时,完善圩镇、农产品贸易广场、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等管理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是老百姓们最关切的民生工程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搞好。”高艳春说。

近年来,排沙镇把“教育创强”作为全镇重点工作来抓。2012年,该镇共投入1741万元创建广东省级教育强镇,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排沙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九”各项指标达到省级考核标准。

艳艳乡村篇8

徐艳红出生于四川洪雅县,这里是我国青衣羌族的聚居地之一。别人都叫她“雅妹子”,“雅妹子”是她的羌族名字。她是家里的小女儿,上面有两个哥哥,一家人过得清贫但也非常幸福。1994年的一天,村里传来消息,村口一辆载满人的车翻到桥下。“大哥二哥可能都在上面?”徐艳红的心紧了起来。车祸带走了大哥。大哥两个年幼的女儿拽着她的衣角,一直跟着她。“从小,哥哥就带我,疼我,我必须得把孩子带大。”徐艳红暗下决心。

几年之后,二哥又被查出了肝癌,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两位哥哥相继离开,大嫂二嫂又都没有经济能力,大哥的两个女儿,二哥的两个儿子,再加上自己的儿子,5个孩子就都压在了徐艳红一个人身上。

2005年,徐艳红在洪雅县一家旅游公司上班,一个月工资只有500元,一大家子的压力都在她身上,日子过得很紧巴。徐艳红决定创业。

有一天,徐艳红看到旅游公司贴出招标告示:度假屋,标价两万,招贤纳士。“我太穷了,得拼一拼,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去养这帮孩子呢。”

徐艳红借来两万元,签了承包合同,签完她才意识到,连度假屋什么样都没看过。等她找到这栋度假屋时,心凉了半截。这座度假屋已经很久没有生意了,设施陈旧,连一套像样的餐具都找不齐。而且又是景区一个角落,很不容易进去,好多游客只是在外面,玩一圈就走了。

徐艳红绕着度假屋转了一圈又一圈,她发现度假屋身后有个山洞,山洞里杂草丛生,这股浑然天成的原始状态让她立刻来了灵感,“度假屋主打野人主题,这个山洞就叫‘野人洞’,主要有野人舞,烤全羊,羌族锅庄舞等节目。”当时整个洪雅县的旅游景点都以山水风光为主打,徐艳红的野人主题度假屋独树一帜,吸引了很多游客。

度假屋第一年的纯利润就达到了60万。但度假屋有半年的时间属于淡季,她需要找到另外一个项目。

靠独家配方和原料 抢占地方特产市场

在四川,腊肉香肠的地位绝不次于任何一样特产。尽管做腊肉香肠的企业不下200家,但徐艳红仍要加入腊肉香肠的大军。她还自信地说“我不仅要做好,还要做成百年老字号企业。”同时她还看准了一个羌族特产――风酱肉,它不需烟熏,酱肉直接通过自然风干。其实,无论是腊肉香肠,还是风酱肉,香料配方都是最关键的一环。而在徐艳红家里,有一个五代单传,传女不传男的秘方――自制的麦酱,这里面有21种香料。对于自己的手艺,徐艳红信心十足。

除了秘制酱料,徐艳红也要在肉上作文章。上世纪80年代之前,眉山当地农村几乎家家都养雅河黑毛土猪,当地人做腊肉香肠、风酱肉时也都用这种猪肉。因为雅河黑毛土猪生长周期长,个头小,肥肉多,逐渐被淘汰掉。而徐艳红就是要抓住现代人们怀旧的心理,猪越是稀缺,自己就越有独占鳌头的优势。她跑遍了整个洪雅县却只找到了7头,她却非常高兴,这7头猪就是在这个领域立住脚的杀手锏!

徐艳红建立起养殖场,用这7头黑毛土猪育种,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扩大养殖规模,一年后,她投入50万元建起加工厂。她要走高端路线,产品包装精细,加上猪的生长周期长,产品定价比市场其他同类产品高出一倍。可定价太高,产品根本没有销路。怎么办呢?

借助平台打开市场 风酱肉名气大增

徐艳红决定去北京,因为那儿有位老乡,如果他肯帮忙,一定能顺利打开市场。

2007年11月,徐艳红拉着两大包的腊肉香肠、风酱肉,独身闯北京。她要找到的这个四川老乡名叫王刚,他经营着一家著名连锁餐厅,他的餐厅在世界各地有近百家分店,是中国知名的餐饮企业家。她想借助他的平台卖自己的产品。但是王刚并不是认识自己,能不能帮忙呢?

徐艳红找到王刚的饭店,他本人不在店内,徐艳红等了一天,直到饭店打烊他都没回来。最后,徐艳红留下了带来的肉,还留下了一封信。徐艳红在信里写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也表达了寻求帮助的迫切心情。留下了信后她回到了宾馆,没有想到夜里12点,她突然接到了王刚的电话。

有相同经历的王刚被徐艳红的故事和勇气所打动,在电话里约徐艳红第二天见面谈,在尝过她带来的肉之后,王刚决定与她合作。

王刚说:“我知道我的家乡,洪雅是全国的绿色生态县,那儿养出的黑毛土猪,味道很好。”王刚与徐艳红签订合同,用徐艳红的产品做成菜在饭店销售。

合作两年,产品卖出了200多万,借助王刚的平台,徐艳红的风酱肉打响了名气,她带着团队到全国各地参加展销会,2008年的销售额有500多万元。

千万投资为泡影 重振旗鼓年销千万元

徐艳红不断投资,扩大规模,然而2008年5月12日,九十几秒的地动山摇,对徐艳红来说,是一场噩梦,她的家乡洪雅县也受到波及,她的加工厂全部坍塌。汶川地震,让徐艳红损失了2000多万元,然而她并没有被打垮。徐艳红说:“同样是重灾,但我们还有生命,活下来一切都有了”。

地震之后,徐艳红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父母的房子……,能抵押的房子都抵押了,从银行贷款200万重头再来!那几年,徐艳红一天不曾休息。让徐艳红欣慰的是,她的产品销路越来越好,她把赚来的钱全都投到厂房扩建上,到2013年已累计投资4000多万。

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再一次摧毁了徐艳红的所有希望,庆幸的是,员工都没有受伤。但这一次,徐艳红再也无法承受。徐艳红如行尸走肉般在被震跨的厂房周围走来走去,她甚至几次都有自杀的念头。地震之后的几天,她的助理李红英寸步不离,直到几天后,徐艳红才知道她家也遭了灾,房子全塌了。

艳艳乡村篇9

􀳈创新发展重管理

􀳈城乡规划气昂扬 万栋高楼如云集

􀳈做人为先 脚踏实地

􀳈潜心奉献甘清寂

􀳈青春志学献规划 区区老骥欣伏枥

工厂应如何建,建在何处才能既不影响居民生活,又能安全、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居民楼应怎样建,盖在哪里才能既美观又实用?什么地方应该建飞机场?哪里需要建火车站?哪儿建公园?哪儿建草地?……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专业的科研单位统筹设计、科学规划。作为吉林省内唯一一家省级规划单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载着全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的重任。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78年,在无资金、缺少技术人才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并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30载峥嵘岁月,张晓艳不但见证了规划院的发展历程,并且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规划院院长。规划院的成长历程也正是张晓艳的成长历程,她秉承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每一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为规划设计事业做点实事”的诺言。时代选择了张晓艳,张晓艳也无愧于这个时代。不经意间,张晓艳已为吉林城乡规划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创・拼搏・奋斗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省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像其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一样,过着“吃”国家、用财政、指派任务的“逍遥日子”。这些确实成为规划院发展过程中的“优越条件”。伴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拨款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经济下同行业者的激烈竞争,在一段时间内,她落伍了,没有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员工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弊端逐渐暴露,1995年到1998年的3年间,规划院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甚至严重到了入不敷出和人才流失的地步。但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并没有被现实吓到,更不愿意“束手就擒”,她要发奋,她要崛起!面对窘境,院领导班子逐渐调整思路、改变方法,开始了艰难的创业旅程。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办院宗旨,是规划院快速发展的基石。2002年规划院提出了申报国家甲级单位资质的要求,同一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还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改革就如同分娩时的阵痛,但是却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张晓艳深深地知道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所以早在她担任设计所所长时就开始面向市场着手改革。当然,当时仅限于在她的权限范围内,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张晓艳带的所成为6个设计所里最好的,得到了院领导和社会的认可,这些都为她以后接手院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张晓艳担任院长一职,规划院逐渐走出了困境,走上了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多年来。规划院本着“文明建院、科技兴院、依法治院”的宗旨,坚持诚信、高效、优质、创新的方针,以创建国内一流科研单位为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全面的突破。如今,规划院从一个不满100人的事业单位发展到现在拥有在职职工272人,业务范围由单一的总体规划扩展到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专项工程规划、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诸多领域,已初步成为省内权威、国内一流的综合设计研究单位。凭借着“团结务实、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同行业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誉。2001~2007年共16次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省建设厅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其中2002~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2001~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规划设计一所被团中央、建设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设计三所被吉林省直属机关团工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规划设计四所、建筑四所被团省委授予全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开拓・进取・发展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就要有自己叫得响的品牌。而品牌的缔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规划院作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整体,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体现和谐的要求。构建和谐规划院,党员干部是关键。规划院队伍规模虽然较大,但精英少;创收能力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较差。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规划院要发展,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建设,在于领导的战略决策和带头作用。或许我们难以衡量出一个出色的领导集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一个集体的发展,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会给一个正处于困境中的集体带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气象。为了更好地完善领导班子建设,张晓艳要求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提高为顾客和广大职工服务的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增强管理和决策水平;加强业务拓展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工作中做到讲政治、顾大局、讲原则、无私奉献。在规划院的实际工作中,以张晓艳为院长的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建设厅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求真务实,狠抓工作落实。采访中,张晓艳院长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这16个字来形容整个领导班子。“大家做到分工不分家,共同把事情做好。在感情上融合,目标一致,步调和谐,团结干事。”正是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近几年来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不断取得新业绩。在注重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张晓艳还狠抓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他们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规划院组织员工到发达地区、先进单位调研学习,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机制。国内、省内专家讲课、评审该院的设计成果以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与省内外、国际设计单位合作,先后与北京中国城市规划院、上海德国ECS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大连、中山、东莞规划院、上海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地理研究所等知名院所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创新能力,学习了先进经验,而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为该院赢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人才的保证。人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规划院要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以及科学的人才观,实现“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到保护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张晓艳院长特别注重员工的素质教育,告诫所有员工在不断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学会先做人、后做事,脚踏实地工作。同时,规划院始终坚持为吉林省城乡建设发展大局服务为宗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重点专业、优势学科合理配置为先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了若干有利于规划院生存发展的良好机制和人性化的措施。逐步探索适合人才能力发挥和留住人才的机制,使重点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安心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全院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到稳定,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张晓艳在留住人才方面这样说:“规划院在留住人才的问题上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一是在工作中多关心、理解、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感情上把他们留住;二是在工作中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和职位,在事业上把他们留住;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让有能力、贡献大的得到他们应得的报酬,用合理完善的制度把人留住。”两年来,规划院不断改革创新机制,规范制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两年来,有7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考察与调研,参加国内培训学习的达100余人次,院内培训达150多人次;外部拔尖人才每年都在引进,而且人才涌进的势头越来越好。

有了优秀的领导集体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规划设计院根据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市场的发展及要求,在实践中牢牢把握“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本着以质量为生存,以信誉促发展,以科技进步创同行业一流的办院宗旨,积极组织老、中、青结合的科研设计队伍,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打开了广东、辽宁、内蒙、、四川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规划设计市场。完成了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项目3000余项,获得的省、部级各等级优秀设计奖近90余项。工程设计百余项,其中有大中型的小区住宅设计、工业项目、公建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回想走过的30年,从租借的几十平方米的平房到拥有万余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从十几人的一个设计室到现在272人的强大设计队伍,从规划小村镇到吉林省域城镇体系大规划,从设计几百平方米的小型建筑到吉林省速滑馆大型钢结构的设计,经过30年的光辉洗礼,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已成为充分具备了承揽大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咨询等综合能力的设计单位。

奉献・关怀・希望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近30年的设计生涯中,不断创新设计水平,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对全省的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规划院重点完成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长白山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参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棚户区改造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还承担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蛟河市国家试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及敦化、临江等市(县)城镇体系规划10项;承担农安县杨木林乡东白林部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及长岭县太平川镇、永久镇柳蒿村、新安镇双桥树等省级试点村镇规划21项;承担公主岭、伊通、辉南、乾安等市(县)的省级工业集中区规划22项;承担吉林省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与设计500余项。特别是今年5.12四川大地震中,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规划院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平武县,后又到黑水县进行对口支援,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板房规划、建设任务,受到灾区人民的一致好评。正如张晓艳院长所说:“规划院不仅仅要在经营上加大力度,同时要多为政府、多为百姓做贡献,逐步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

“创先争优”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充分体现。规划院长期以来坚持参加省直机关党工委、省建设厅机关党委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每年一次的“双日捐”、四川“汶川大地震” 捐款等活动,全院上下都踊跃参加,充分体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继续深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创建,院党委始终坚持以构建和谐规划院为出发点,本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原则,逐年改善职工健身房和篮球场地,更好地为广大职工强身健体提供方便条件,件件事情都体现了院领导班子对职工的亲切关怀。张晓艳院长说:“领导本身就是服务,不仅要对内对外服好务,同时还要保证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几年来,职工的劳动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做到了应缴尽缴,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职工的基本福利得到了补偿。人才补贴培训费、调研费每年在逐步增加,力度也越来越大。同时,近几年来,规划院在保证职工利益、保证技术和人才投入等大的支出前提下,投入资金近500万元,添置微机几十台,软件不断增加并升级,车辆全部进行了更新,保障了一线人员出差的安全;更新了绘图仪、出图设备等,改变了过去落后的软件和设备不足等现象。规划院还改造和装饰了办公楼,改善了办公环境,也改变了规划院的对外形象,增强了职工工作热情。增添了固定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规划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凭借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精神规划院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在未来的工作中,规划院将继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在城乡规划建设领域继续坚持“科技领先、顾客至上、优质高效、尊信守约”的质量方针,一如既往地追求诚信与创新,以奉献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术成果为宗旨,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过硬的设计质量继续回报社会各界对规划院的赞许和认可。”当问及规划院未来的工作时,张晓艳院长如是说。

后记

年复一年风潮涌,时不待我30年。站在新时期的风口浪尖回首凝望,向着广厦千万间引吭高歌,自是别有洞天,富有诗意。

艳艳乡村篇10

2004:放弃美容生意,尝试养虫养鸡

寇红艳原本在京郊的一家企业做后勤。2000年,她主动下岗,利用下岗补助4万元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在她的打理下,店里生意很是火爆,短短两三年,加盟店就达到10余家。此时的寇红艳,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成功者。

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桑峪村,是寇红艳的故乡。这里,不仅有着勤劳朴实的乡亲,还有山有水,更有不少文物景点,当地一个历史悠久的教堂,一年四季都能吸引许多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寇红艳的表哥在斋堂镇拥有200多亩果园,心思灵动的寇红艳想,如果自己在这些老外的必经之路上开一家集餐饮、住宿和采摘为一体的农家乐,生意肯定红火!

2004年,寇红艳开起了农家乐,但生意并不理想,采摘苹果的生意尤其难做。眼看着大量的苹果烂在枝头或积压在仓库里,她如坐针毡,“我这人最害怕浪费,看见东西被糟践心里就着急。”

正当她为苹果腐烂着急时,一个电视节目使她眼前一亮。按照节目中的信息,她买回了黄粉虫幼虫,干起了养虫营生。当她趴在蠕动的小虫子跟前,观察黄粉虫的吃食、生长、习性时,亲朋好友都不解,但寇红艳却十分欣喜:黄粉虫非常爱吃苹果,虫体也无臭味,对温度的要求也不高,唯一的娇气之处是,苹果不能有农药残留,而她的苹果正好不喷农药。

由此,寇红艳走上了循环养殖之路:苹果养虫子,虫子养鸡,鸡粪养苹果树。在这一循环中,寇红艳逐渐打造出了寇式三宝:

一是虫子宴。用有机苹果喂养的黄粉虫属优质高蛋白,厨艺颇好的寇红艳开发出50多道以黄粉虫为原料的菜谱。虫子宴在农家乐推出后,为了带动游客分享这一美味,寇红艳总要在游客好奇的注视下夹起第一筷子。慢慢地,虫子宴成了她农家乐的一大招牌。

二是有机粉虫鸡。寇红艳做任何事都习惯精益求精,为了改良鸡的品种,她把乌骨鸡与当地柴鸡进行杂交,杂交之后的鸡,除了吃黄粉虫,还要吃一些有营养价值的中草药。此外,她的鸡还有一个特点:快乐地奔跑。她说:“鸡的好坏,取决于它们的生长环境。我养的鸡每天都在草地上玩耍、奔跑,心情自然好,心情好的鸡,才是快乐、健康的鸡。健康、快乐的食品,才是有机食品。”

这种集多个优点于一身的鸡,抗病力强,肉质鲜美。产出的“粉虫柴鸡蛋”,便成了她的第三宝。这种鸡蛋外观很独特,小巧,绿皮,蛋壳质地紧致,蛋清晶莹剔透,蛋黄大而鲜红,其营养价值更高,含锌量是普通鸡蛋的70倍,而补充锌对儿童改善厌食症、增强智力很有帮助。

虫、鸡、蛋三宝,改变了寇红艳人生的航向。形成循环养殖半年内,她就赚了十多万元。不过,对寇红艳来说,赚钱并不重要,她觉得,比起美容美发,这一事业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她自己也干得更有意思。不过,在这项当时很少有人做的事业上一路走来,她也艰辛备历。

2008:建了合作社,散了自个家

2008年,为了扩大黄粉虫的养殖规模,寇红艳买下了一个废弃厂房并对其进行改建。手里积蓄不够,她咬牙向银行贷款100多万元。到了年底,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寇红艳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她不想拖欠工人的工程款,便将爱车卖掉,“我没钱过年没关系,不能让农民工没钱过年。”

刚交过工程款,银行催账的电话又打来。接电话时,寇红艳正在母亲家,放下电话,回头望见母亲关切的脸庞,寇红艳忍不住哭了。母亲问清事情经过后,故意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宽慰她:“这算多大的事情,瞧你哭得,跟天塌了似的。就算天真的塌下来了,也有妈给你顶着。”说完,母亲转身进屋去拿钱。

可一瞬间,寇红艳分明看见,母亲背对着她,抹了一下眼泪。那次,母亲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帮助女儿渡过了难关。寇红艳的母亲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卫生员,不仅技术好,还胆子大,背过烈士尸体,寇红艳继承了母亲刚强的性格,在7个孩子中,母亲最喜欢她。

为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循环养殖之路,2008年,由寇红艳任董事长的益农缘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斋堂镇多个村子的村民都养起了黄粉虫,寇红艳不但为这些村民提供种虫,还负责成虫的回收。仅此一项,每年即可为每个养殖户增收2万元。现在,该合作社已有会员243名,加入的社员们不仅个个致了富,还能在每年年底参与数目可观的分红。就是在合作社成立的这一年,丈夫因她常年不能顾家,而搬出分居;正值高考复习阶段的女儿,也因她不在身边而心生怨恨:你就知道顾你自己的事,我都成了有人生、没人养的了……

天下没有不疼孩子的母亲。女儿的数落,句句在理,她知道自己愧对女儿,但她分身无术。那个春节,在大山深处的养殖园和农家客栈中,她度过了一个人的春节。

现在,寇红艳的循环养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养殖模式,每年来她的鸡场、农家乐参观的农民、合作社络绎不绝。河北承德的焦瑞红、内蒙的丁悦、陕西的周瑾、浙江的陈小英等姐妹,都在寇红艳的帮助下走上了循环养殖道路。

此外,寇红艳还组织村里的妇女做手工。妇女们拿鸡毛、鸡蛋壳做出的工艺品,生动形象,颇具民俗特色。寇红艳每次参加农产品展销会,都要带上这些工艺品向来客推销,这些工艺品也放在她的专卖店里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