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十篇

时间:2023-04-09 17:28:39

古籍善本篇1

《金沙江全图》是清中期大规模金沙江疏治工程图,不仅为进一步认识清代西南地区的自然风貌提供了珍贵史料,而且,此图的绘制和呈进也成为促成金沙江大规模疏治工程的前提条件。

嘉德公司与第一历史档案馆专家经过仔细研究,确定这幅地图为清乾隆初年的官绘,全长74米,是目前发现存世最长的中国古代地图,被专家誉为“舆图中的清明上河图”。另据了解,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收藏了一卷金沙江的整治工程设计图,并将此图收入特藏库,秘不示人。经过比对,这次拍卖的《金沙江全图》制作时间早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藏品。《金沙江全图》为彩色绢质图,此图现存世仅此两幅。

另外,明代精刻版画由于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依旧得到了藏家的高度重视,明王圻撰三才图会拍出77万元。另外,明黄尚文编女范编四卷和明杨肇祉辑唐诗艳逸品四卷的成交价分别为27.5万元和13.75万元。

古籍善本篇2

中国拍卖市场兴起以来,古籍善本就参与其中。但多年来收藏价值极高的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因为其知识储备门槛较高,一直是小众门类。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没有出现疯涨也没有大幅回落。今年春拍各大拍卖公司采取了调整收缩的政策,瓷器、书画等热门品种成交缩水的情况下,古籍善本仍旧“波澜不惊”,甚至大有在拍卖市场上崛起的势头。

统计显示,2012年春拍,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海王村、北京保利这4家公司设有古籍善本专场的公司中,中国嘉德推出拍品201件,成交额2313.11万元,成交率67.66%;北京翰海推出拍品160件,成交率71.88%;北京保利推出拍品869件,成交额2279.42万元,成交率64.9%;北京海王村推出拍品746件,成交额1858万元,成交率75.6%。这四家公司成交数共有1379件。去年同期嘉德推出拍品206件,成交额7816.78万元,成交率66.99%;翰海推出拍品284件,成交额2051.70万元。成交率52.82%;保利推出拍品1071件,总成交额4386.45万元,成交率70.12%;海王村推出拍品661件,成交462件。成交比率达70%,总成交额3697万元:成交数量共有1502件,成交数量小幅缩水,但是综合匡时推出的过云楼藏书的拍卖数据,今年古籍善本总成交额得以大幅提升。

从成交情况看,还是清代内府刻本以制作精良、保存完好最受追捧。例如保利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价格最高的为《钦定四库全书》,以235.75万元成交。此拍品为清乾隆年内府写本,三鱼堂四书大全卷七至卷八全,首钤“文渊阁宝”大印,后钤“乾隆御览之宝”章,原装书品,厚册保存,原宫装绫面保存完整。历二百余年而留存至今,可补文渊阁之缺憾,甚为难得。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库全书陆续完成,全书共抄七部,分别贮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但然仍有缺损。又如清高宗弘历撰、蒋溥等编《御制诗初集四十四卷目录四卷》以46万元成交。全书录乾隆帝所作文凡四千一百五十首,命翰林中宇画端楷者分卷抄录雕版而成。全书手写体上板,开化纸初刊精刻。原装明黄封皮题签,九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品相保存完好。清代内府刻书历来不计成本,乾隆盛世内府刊本更是拔萃。初集序文当中“乾隆”印为原钤,甚为难得。初集惜缺缺卷十九至卷二十一凡一册,然另存御制诗二集目录十卷。

另外自明清时就深受文人喜爱的,有过诸多名家批校的古籍以其流传有绪的身世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真正爱书的藏家认可。如嘉德春拍中《荆川文集十八卷》,以103.5万元成交。此书清康熙间精刻本,原为明代儒学大家唐顺之所著,内有清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读学士卢文弨朱笔批校。卷一、卷四、卷六、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五、卷十七、卷十八后均有校书题记,题记内容甚广。1936年此件曾参加浙江省文献展览,卷十八有展览纪念戳记。有曾为王氏九峰旧庐旧藏。又如翰海春拍古籍专场中价格最高的《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五卷》以115万元成交。此本明清递藏名门,明代曾藏徐缙家。入清后藏于著名藏书家汪士钟家。清末为著名藏书家莫棠所得,名家杨守敬过目题款。1929年莫氏藏书散出,归著名藏家秦更年。秦氏慧眼识宝,题跋珍藏。后为苏继癫所得,宝藏至今。此本为明弘治刻本,白棉纸、线装。纸墨精湛,刷印工致,书品绝佳,触手如新,而且明清两代名家手泽具存,俨然以无与伦比的珍品独行天壤。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不仅拍卖专场增多,且成交额也明显提高。以中国嘉德为例,古籍善本201 O年总成交额达9090万元,2011年的成交总额为1.34亿元。2011年春拍出现的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以4830万元创下当时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时隔一年,纪录再次得以刷新。

4月12日,被京匡时推出的全世界部头最大部头的宋版书过云楼藏书整体拍卖,无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5000万元的保证金、1.8亿元的底价和2.16亿的成交价创造了古籍善本拍卖新纪录。其实,过云楼藏书在2005年中国嘉德就进行过拍卖,总成交价就达到了2310万元,创下了当时古籍拍卖的纪录。

在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瓷器等门类都有亿元天价的情况下,古籍善本成交价能达到这一数字可谓价值回归,不过这个标的共包含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170余种共1292册,是唯一还在私人手中的国宝级藏书。其中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是名重天下的孤本,最为关键还是保存完整的传世孤本《锦绣万花谷》,堪称全世界部头最大的宋版书;今年春拍嘉德推出一部明嘉靖间覆宋刻本《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共30册,就拍出189.75万元,成为该专场中价格最高者。《锦绣万花谷》为中国宋代所编大型类书之一,分前集、后集、续集各四十卷,至明代又补入别集三十卷。此书素负盛名,为历代藏书家所重,宋本仅上海图书馆藏一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一册。明嘉靖间覆宋刻本,可窥宋本之貌,弥足珍罕。而宋版才平均一册仅十几万元,从其以往的市场地位,以及现在的价格来看。无疑还属于价值洼地的品种。

老图录成鉴定利器渐受关注

通过今年春拍的数据可以看出,宋刻本、明刻本仍然是古籍善本板块的热点。尤其是那些经过历代藏家递藏,流传有绪,并且经过重要藏书家批注、题跋的刻本继续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而一些原来不被人看好的近现代文献,特别是早期拍卖公司、博物馆图录及名人书画图册系列渐渐崛起,涨幅惊人。有的拍卖公司还举办了古美术文献专场,成交情况较好,这也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购买此类书籍的人增多,可见藏家越来越成熟,他们看重这类书籍的学术价值,通过翻阅老的文献资料对比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瓷器、书画等门类藏品,增加了一个鉴别真伪的途径。这类古籍收藏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有几千元,就可以开始古籍收藏。初入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先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邵懿辰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以及近年出版的一些关于古籍版本知识的书籍,再参考拍卖市场的价格。

古籍善本一直稳中有升

古籍善本的价格一直是只升不降。很多收藏古籍善本十余年的老藏家都表示还从来经历过价格滑坡的时候。当然升幅也不会很剧烈,一直是稳步上升。古籍善本是绝对的“物以稀为贵”。+几年前年买的古籍,只要不是假货,目前价格至少翻了五六倍,有的甚至升值10倍以上。以前很普通的古籍善本50元一册,现在1万元一册。可以说,古籍善本是真正的“蓝筹股”并不为过。古籍市场的文化含量更高,理应引起市场的重视。譬如当代画家的价格可达30万元/平方尺,一幅画作动辄数千万元。而古代的书籍工艺繁复,涉及造纸、刻版、刷印、装订、盖图章等方面,再加上名家批、校,附加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另外古籍保存难度极大。但目前古籍的整体价格却远远低于书画和瓷器。

北京传是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韩斗表示。古籍善本因其文化价值很高,对收藏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也更高,其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古籍的内涵内敛深厚,需要藏家有相应的文化素质才能品味出它的价值所在。当下市场古籍善本的上涨仅仅只是一种价值回归,从2012年春拍的情形看,曲高和寡的古籍善本的身价反而却使先前缓慢上升变成跨越式攀升,不跌反涨,被很多有眼光的藏家所看好,同时也被更多以前不熟悉古籍善本的人们所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欣慰的也是市场的必然。古籍善本市场行情表明,除了传统善本升温外,书札文牍、碑帖印谱等新品也逐渐进入藏家的视野,一些名人手札、书信也日渐受到欢迎。名人书札、手稿受拍场欢迎的原因不仅是因其名气较高,这些书信、手稿往往是研究当时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精品一旦购买难再出现

早在1994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恢复初期,古籍便登上了拍卖舞台。是年中国嘉德秋拍中推出的“古籍善本”专场,是古籍善本的拍场之路的开始。到了2001至2002年间,全国艺术品市场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古籍善本的拍卖行情也逐渐走高。2001年中贸圣佳春拍,郑板桥《手书五经》以550万元成就了古籍抄本单项拍卖的历史纪录。在2002年一年中,古籍更是屡次打破了拍卖纪录。这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上,宋代张即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五)》,以887.41万港元创造中国手抄本古籍拍卖的最高价;11月,中国嘉德又以990万元成交的《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再次打破古籍拍卖最高纪录。古籍收藏开始得到市场的重视。在此后的几年里,古籍在市场上的价格有了整体性的提升。高端拍品价格达到百万元,中端拍品维持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2007年至2008年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席卷全球,在多种艺术品市场价格受到影响的同时。古籍价格却有小幅上涨,古籍拍卖市场也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到了2010年。艺术品市场逐渐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古籍善本的成交价格与成交率都创下佳绩,这一年许多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专场都保持了70%以上的成交率。在南方市场中,西泠拍卖秋拍中,一本清乾隆雅雨堂精写刻顾广圻批校本《战国策三十三卷》拍出了800.8万元……这十多年古籍的拍卖之路,也正是古籍在收藏市场上的崛起之路。

古籍善本篇3

关键词 古籍善本 目录版本 古籍整理 善本书目 缪荃孙 赵万里 李致忠

分类号 G255.1

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Bibliographer from Compiling the Bibliography of Ancient and Rare Books

Zhou Yuan

Abstract Compiling ancient bibliography to show the splendid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rich precious book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 picture of ancient books storage and spread, identification and sorting of the ancient and rare books. As China’s largest librar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successively compiled bibliographies of rare book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re six bibliographies of ancient and rare books written and published between 1909 and 1988, which value are enormous, and are far-reach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ry to present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and rare books and comment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the host writers.

Keywords Ancient and rare books. Catalogue version.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Bibliography of ancient rare books. Miao Quansun. Zhao Wanli. Li Zhizhong.

中国目录之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学者广泛应用目录学于古籍校勘、整理,注重考订经史、辨别伪书,选择善本,辑佚文献。自汉代目录学、校勘学开端后,各代均编纂官修目录,如宋代《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元代《西湖书院重整书目》,明代《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直至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天禄琳琅书目》等,使我国目录学成就呈现出极高的学术价值。辛亥革命以后,目录学研究畅行不衰,对传统目录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古籍整理工作更加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特别是国家图书馆以编制目录、校辑佚书为己任,承担了大量古籍整理、编纂善本书目的工作。

1 国家图书馆编纂善本书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更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正式开馆。1916年,教育部奏请北洋政府,凡在内务部立案出版的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呈缴本制度的实施,使之呈现出国家图书馆的职能。1928年更名国立北平图书馆,1950年更名北京图书馆,199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期间编写了多部古籍善本书目。已知最早的《广化寺图书馆检书草目》是该馆编写的第一部反映馆藏的书目。1909年至1988年间,该馆先后编写并正式出版了六部有影响力的善本书目(见表1),这些目录从多种角度揭示古籍特征,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9年至1996年,由顾廷龙任主编,冀淑英、潘天桢任副主编,编写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它是一部迄今国家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该书目共著录除台湾地区以外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名人纪念馆和寺庙等781个单位的藏书约6万多种,13万部[1]。

1.1 缪荃孙与近代第一部公藏书目

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着力主张兴办图书馆和学堂。1909年8月,学部奏请朝廷设立京师图书馆。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馆舍设于北京什刹海北岸广化寺。调取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又购进南陵徐氏积学斋和归安姚氏咫进斋的部分藏书。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

表1 六部古籍善本书目一览

《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为公共图书馆第一部古籍善本书目,由京师图书馆监督缪荃孙主持编纂。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又字筱珊,号艺风,江苏江阴人。他是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目录学家、方志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缪荃孙为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从事编撰校勘十余年。1907年担任筹建江南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总办;1909年受聘创办京师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1914年任清史总纂。

1911年9月,辛亥革命前夕,京师图书馆尚在筹建中,因属学部领管,又称学部图书馆。缪荃孙任该馆监督后,将主要精力用于整理藏书和编制藏书目录上,为京师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与书籍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主持编订的《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和《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不仅成为了解京师图书馆建馆初期古籍收藏的重要依据,也为各地图书馆编制古籍目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缪荃孙认为,编纂藏书目录对于揭示藏书信息,进行保存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书籍有聚合,亦有流散,保存书籍就应当留存书籍的信息,“书去目存”成为缪荃孙编纂藏书目录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录的作用,一为记录收藏情况,二为便于检索和观览。他认为“藏书、读书者,循是而求”,缪荃孙一生与书结缘,有艺风堂、对雨楼、藕香、云自在龛、联珠楼等多处藏书楼,藏书总量达20万卷。丰富的藏书,为他编制目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对黄丕烈(荛圃)题跋的辑集,编写《黄荛圃藏书题跋》十卷,在目录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对题跋目录体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为研究版本的重要参考书。

1911年,缪荃孙编订各省志书目四卷,即《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它是一部记载方志的专题性藏书目录,著录各省府州县志1676部,开我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方志书目之先河。随后在方志目的基础上,又编纂《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收书700余种,甄选宋元版,名家抄校者为善本,按《四库全书》体例加以分类。此目著录详细、出处清晰、项目齐全,除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行款、刻工、牌记、存佚情况、装帧形式外,还说明各书的刊刻源流,摘录有关序跋、进书表、印章、避讳等,草稿本由缪氏亲笔批校。该书目第一次明确著录行款和版式,具有较高的目录学价值。缪荃孙还首次提出,著录书籍的高广尺寸及边栏,以作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此方法后被王重民著《中国善本提要》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沿用。

1912年,《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一卷被邓实辑入《古学汇刊》第一集目录类[2]。1914年由上海国粹学报社铅印出版,全书五卷,经部、子部、集部各一卷,史部分上下卷。它是近代以来第一部公藏书目,开创我国公共图书馆编制善本书目的开端,为近代公共图书馆馆藏目录的规范作了奠基,缪荃孙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

缪荃孙是清末民初的重要学者,著述等身,成就极高。他是目录版本学大师,协助众多藏书家如刘承干、盛宣怀编校刻印书籍,对古籍的整理和保护贡献甚巨,其金石学集清代之大成。他顺应时代,创办江南高等学堂,江南、京师学部图书馆,积极从事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对张元济、傅增湘、柳诒徵等著名学者有极大影响。1997年,江苏省江阴市出巨资兴建缪荃孙纪念馆和缪荃孙图书馆,成为我国第一座以图书馆界名人命名的图书馆。

1.2 赵万里主编两部善本书目

在已出版的六部善本书目中,有两部出自著名的版本学家赵万里之手。一部是1933年出版的《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为正式出版的第三部古籍书目。另一部是赵万里与冀淑英合作的《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出版于1959年,为第五部古籍书目。

赵万里(1905―1980),字斐云,别号芸、舜,祖籍浙江海宁,是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少时好吟诗、善书法,尤喜文学和历史。先后师从词曲家吴梅(瞿安)和国学大师王国维(静安)先生,从而奠定了坚实的治学基础,在文史、金石、戏曲、版本、目录和校勘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著作颇丰,特别是他的版本学被世人赞为“绝学”。他访遍祖国各地大量的善本珍籍,博采古今名家之精华,经过深入分析、比较、综合研究,使其版本研究达到炉火纯青和绝学的境界。

赵万里从事图书馆善本古籍收集、整理与研究长达五十多年。1933年,他从整理善本书库入手,在重新鉴定甄别全部善本库藏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北平图书馆书目(甲编)》四卷,傅增湘序。书中收录馆藏全部宋、元、明刻本和精校明抄稿本,详细著录所记各书的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完缺、题跋、批校者。最为瞩目的是收入明刻方志500余种,明刻名人别集700余种,旧本元、明剧曲200余种,被称为“北图善本书的账本”。2011年又与《旧京书影》合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说明中称:1933年编纂的书目是版本研究告别主观性版本鉴定,迈向客观性版本研究的里程碑。1933年善本书目与早期目录对照,过去模糊不准确的鉴定被赵先生的版本研究一条一条改订[3]。赵先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令人敬慕。他治学至严、至深、至精,其版本学研究是建立在扎实的国学基础之上。

1959年,赵万里主编《中国版刻图录》,收录从唐至清历代有代表性善本珍籍和版画550种。他在序言中系统阐述了我国雕版印刷的起源和发展,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被视为我国版本学研究的里程碑。同年,他还主持编写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由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建国以来新收善本库藏11 348种,与1933年相比,善本数量增加两倍。

赵万里在图书馆工作期间,得到著名版本学家、文物鉴赏家徐鸿宝(森玉)的悉心指导,又与藏书家傅增湘、周叔、张允亮切磋,刻苦钻研,深入研究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几十年来,他经手、过目的善本超过30万部,往往能鉴别其真伪,道出其源流演变。近代藏书家黄裳先生曾回忆一则往事:黄先生在旧书店购买一本旧书,是残本,前半部缺失,所存从49页开始,不见书名,内容是曲选,初断为明初刻本,但不知是何书。后逢赵先生去沪,到黄氏斋中看书,黄氏出示此本,赵先生一见即认定这是《太和正音谱》,原书二卷,为明代洪武刻本,大黑口,四周双边。此本迄未见他书著录,黄氏对此赞叹不已[4]246。可见赵先生辩书之功夫。

1981年,在周叔写给黄裳的一封信中,谈及赵万里先生曰:“斐云版本目录之学,既博且精,当代一人,当之无愧。我独重视斐云关于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库之建立和发展,厥功甚伟。库中之书,绝大部分是斐云亲自采访和收集,可以说无斐云即无北图善本书库,不为过誉。斐云在地下室中,一桌一椅未移寸步,几十年如一日,忠于书库,真不可及,其爱书之笃,不亚其访书之勤。尝谓余曰,我一日不死,必护持库中书不使受委屈,我死则不遑计及矣。其志甚壮,其言甚哀,今之守库者,不知尚能继其遗志否?”[4]241冀淑英曾撰文云:赵先生治学勤奋、几十年用功不辍,其治学十分突出的一点是手勤,南北访书,见闻概广,凡遇未见之书,必随手记其行款、序跋、以至刻工、藏印,其访书、收书成绩斐然,其治学修养更为人所称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赵万里积极访求、征集到大量名家的藏书和稿本,包括搜购流散国内的敦煌写卷,鉴定、购入港澳收藏家的珍本,又协助郑振铎、徐森玉多方搜集名刻善本和碑刻拓片,汇藏于北京图书馆,使善本收藏更为丰富、完整。由于工作出色,赵万里受到主席和总理的接见,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运用丰富的版本学经验和学识,研究精深,撰写了《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记》《魏宗室东阳王元荣与敦煌写经》等论文;主编《中国版刻图录》,在版刻资料的搜集和考订上超过了前人;参与编写《古本戏曲丛刊》。他主持《赵城金藏》的修复工作和《永乐大典》的辑佚工作,系统研究《永乐大典》三十余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元一统志》《析津志辑佚》[3];举办善本专题展览,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讲授目录学和版本知识,多次参加重要文物古籍的调查鉴定工作,成为当代享有声誉的古籍版本学家。

1.3 李致忠主持中华善本再造工程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印制精美,行款疏朗。分为经、史、子、集、索引五册,由北京图书馆编写,李致忠先生主持工作,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并作为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开馆75周年的献礼。它是北京图书馆编制出版的第六部馆藏善本书目,收入1909年至1986年间入藏的善本古籍,将22 000多部善本囊括其中,全面反映了北京图书馆的善本馆藏。其收书之多、规模之大,堪称空前,影响深远,并呈现出收录丰富、分类详细、著录齐全、索引齐备的特点。首先,它继承了前五部书目在收录标准、版本考订、款目著录、编目体例、分类原则等方面的优良传统,纠正以往著录的讹误,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大类下设二级类目和三级类目,共分四部四十八类,使分类更加详尽。其次,每种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稽核、附注等项,并详注版本、校跋、版式、索书号;版本项详记抄刻印的年代、机构或主持者,年代无可考者,则断定朝代予以注明;写本书注明是否稿本;版式项注明刻本活字本行格字数、边栏版口,以供考订版本[5]。最后,为便于使用,还专门编制索引,包括四角号码、书名索引和著者姓名索引,使查检十分方便。

李致忠,北京昌平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版本考订、目录编制工作,致力于目录学、书史、出版史等研究。200余篇,撰写出版《中国古代书籍史》《历代刻书考述》《古书版本鉴定》《古籍版本知识500问》《肩朴集》《昌平集》等著作十余部;整理出版《筹海图编》等古籍十种;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纪事》《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主持《中华再造善本》的编纂和提要撰写工作[6]。

李致忠十分重视版本学的研究,他认为科学地掌握并运用明显的刻书时代特征、机构管职、题跋牌记,对古书版本鉴定大有裨益。在编写《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时,有几种书因有了实际的证据,刻本断代得到重新考证。例如,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元年书林郑伯刚宗文书堂刻本《重刊仪礼考注》十七卷,元代吴澄撰。该书每半叶11行,行24字,上下粗黑口,四边双边,字体略带赵松雪韵味。整个风格颇有元刊遗韵,这在明嘉靖的刻书中十分罕见。辽宁省图书馆也藏有相同版本一部,其行款字数、版式字体、断板残字都完全一致。但辽图藏书之序后有“嘉靖元年孟冬月吉旦乡进士莆田林升序”落款;目录后有“宗文书堂谨依京本绣梓刊行”牌记;卷末有“嘉靖元年孟秋宗文堂刊行”条记。而国图藏书则于落款中挖去“嘉靖”二字。此外,该书卷端题名之下镌有“元翰林学士临川吴澄考订”“翰林修撰吉丰罗伦校正”“后学沧溪周华校点”下题。“翰林学士”和“翰林修撰”的官名都是明朝以后才有的[7]。正是对细致入微之处的考据,为古籍断代考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更好地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2002年我国规模最大的保护和利用古籍的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启动,李致忠担任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他认为,编纂中华再造善本的首要问题是选目,即选择哪些版本再造。考虑到各个时代古籍的留存数量不同,故采取了宋元以前从宽、明清两代从严的选目原则。“从严”意为反复比较,众里挑一,注重版本的代表性和重要性。“从宽”,意为既顾及传本,又看重其学术价值。中华再造善本为收入的每一种书撰写提要,简介作者生平,考辨版本源流,评述其学术价值,让入选的每一部书都值得再造。2009年国家图书馆建馆百年之际,李致忠作为古籍整理的实践者、研究者,对新中国60年来的古籍整理工作做出了全面总结,对国家图书馆百年沿革与传承进行梳理,为弘扬民族文化,保存、整理古籍做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古籍版本鉴定的大师级人物。

2 善本书目的日益完善

除已出版的六部有影响力的善本书目外,国家图书馆还编写了其他比较重要的古籍善本目录,摘录如下(见表2)。

此外,在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整理的基础上,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影响和带动下,各地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古籍善本研究工作,编制出版大量古籍善本书目,推动我国古籍工作的全面系统地开展。较有代表性的如《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1982),收录善本1995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1991);《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1991);《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1999);《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2002);《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2003),收录善本5086部;《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2007),收入善本2 000余部;《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2002)、《浙江家谱总目提要》(2005);《山西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2007),收入善本3000部;《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2008),收录1908―2008百年善本5358部;《中国历史博物馆古籍善本书目》(1990),收录806部;《首都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2011),收录古籍善本6000多部,97 000余册。

对于流散于海外的古籍书目整理工作,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王重民先生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于1934年至1939年先后前往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会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搜求流散于国外的珍贵文献,致力于敦煌文献的研究。著有《敦煌古籍叙录》(1958)、《敦煌遗书论文集》(1984)等。又于1939年至1947年应邀前往美国鉴定整理中文古籍,撰写提要1600多篇。后将成果汇编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1957)收书1777种;《中国善本书提要》(1983),汇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三馆所藏善本4400余种。范邦瑾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续录》(2011),又进行校正续补书目886种。

3 结语

综上所述,三位著名的版本学家都参与了国家图书馆不同时期的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工作,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但是对版本目录学的研究都达到了时代高峰,成为近现代乃至当代版本目录学家的典范。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擅长于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研究,一生与书结缘,知书、懂书、爱书,成为图书馆界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佼佼者。他们对善本书目的梳理和编纂,为其他善本目录的编订奠定了基础,使中华古籍整理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国家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界的龙头,在编纂善本书目的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取得了非凡成就。对善本书目的不断梳理、更新和完善,将使我国古籍善本更加全面、系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使其不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保存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 1 ]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EB/OL].(2001-12-19)[2013-04-15].http:///link?url=Riv2v3oNMg_1gky

tlyZV0LHyPjtIbAbEr97H2GF8murv-5LgSUydUceVB

qyLfxob.

[ 2 ] 全根先.中国近现代目录学家传略[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67.

[ 3 ] 赵万里.赵万里文集(第一卷)[M].冀淑英,张志清,刘波,主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2.

[ 4 ] 冀淑英.辅仁往事(第四辑)[M].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编,2009.

[ 5 ] 李万健.北京图书馆近十年的书目编纂与出版[J].文献,1991(4):260-262.

[ 6 ] 李致忠.昌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15-230.

[ 7 ] 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识500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95.

[ 8 ] 寒冬红,北京图书馆历年所编的古籍目录[J].文献,1989(2):255-260.

古籍善本篇4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善本 培养 专业人才 开发利用 方向

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且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

一、评判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WWW.133229.cOM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培养高素质的古籍善本专业人才

许多图书馆已认识到古籍善本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和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古籍工作的队伍建设。突出的表现是,不断引纳高校毕业生,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是非常有力的措施,保证了不断有较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图书馆古籍研究的队伍中来,保证了这个队伍后继有人,保证了能够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培养这只队伍。但是,学历只能说明有比较好的基础,并不等于水平,要适应图书馆古籍善本的开发,要让他们到工作实践中去,并严格要求,对每部书的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等项进行著录,即古籍编目工作,这是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基础。

工作中可以安排有经验的老同志带他们,给他们讲解工作的有关规则和基本的工作方法,并检查他们的工作成果,正确的进行鼓励,失误之处指出其原因,帮助他们进行总结。要培养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人才,让他们多参加图书馆古籍工作的有关学术会议,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学习别人和他馆的长处,获取知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三、调整信息时代古籍善本的开发利用方向

1、数字化

数字化将会是古籍善本开发利用的首要方向。数字化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图片扫描技术,将古籍善本以原来的样式转变为电子文献。新近的《四库全书》电子版,大概就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保持古籍原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另一种方式,就是在前期将古籍输入电脑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校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华夏文库”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是需要具有古籍整理能力的人才能够从事的。图片扫描方式,在将书本形式的古籍转化为电子文献上,具有以键盘、手写输入方式难以比拟的快捷;并且,由于它保留了原来古籍版式的原貌,在古籍的版本判定和同一书籍不同版本的文字校勘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2、文献学研究

所谓文献学研究,是指根据文献学的学科特性而对古籍所进行的研究。它与从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对古籍进行的研究性质不同,应着重解决古籍在文献构成、传播、原始价值和再利用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古籍校点中发现却不能直接通过校勘记录而予以解决的问题。有计划地对经典性的、常用的古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通过自然积累而扩展到其他古籍,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一种做法。合理规划这样的研究,对提高古籍的文献学研究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电子化成为古籍开发利用的首要方向后,文献学研究不仅会有效地解决快捷电子化不能精勘细校和古籍精品出版精雕细刻之间的矛盾,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将在使该古籍的价值更加广泛地为人所知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献检索

从史学研究的实际需求来说,古籍的文献检索在提供搜集资料的便捷程度和深化研究上,都具有惯常通过阅读古籍搜集资料所难以比拟的作用。简单的例子是,十年前叶圣陶的《十三经索引》以及燕京哈佛大学所编的一些索引,是我们使用十三经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而逐句检索的限制和单字查阅的麻烦,既不方便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多年前台湾学者开发出来的《十三经全文逐字索引》电脑软件,利用电脑检索,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经、或多经、或全部十三经中所需检索的文字全部检索出来,并能够立即将该字所在的段落转化成编辑文本。这类例子说明,当古籍真正进入电子文献检索后,古籍开发利用才有可能在实用性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电子文献检索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文献检索的范围。

4、文献类编

文献类编是古籍整理或再整理的一种方式。优秀的类编书籍,能在更大范围内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从而提高研究水平上的作用,这是人所共知的。虽然电子文献检索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文献类编,但是文献类编仍然具有其存在价值。一方面,电子文献检索有条件的使用,使得这一部分资源不可能为全社会所共享。文献类编恰好可以在满足那些无法使用电子文献检索资源的人的需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精力的限制,也在部分程度上需要依靠文献类编。不过,更为值得注重的是作为提高电子文献检索使用效率和价值的一种手段,文献链接提供了类编文献的一种新的形式。链接是网络实现快捷查询的主要手段。在个人计算机上,链接手段的应用也可以节省磁盘空间,提供便捷的文件间的切换。

参考文献

古籍善本篇5

关键词 中医古籍 古籍保护 数字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文献研究

我国古籍文献以纸质文献延续最久、流传最广、存数最多,但纸质文献易于老化,尤其是古籍文献,历时久远,不少已成为世间珍宝,一旦损坏,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国中医古籍品种多达13455种,约占国内全部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且不乏珍稀版本。我国政府对中医古籍保护和抢救发掘工作一向高度重视。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强调了对中医药古籍的普查、抢救、整理、研究、出版和利用工作。目前,中医药古籍破损严重,43%~56%的中医药古籍有濒临绝迹的危险。因此,如何对现存的古籍进行综合保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是高等中医院校图书馆在今后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工作。

中医药古籍的收藏是全国中医院校图书馆的主要特色之一。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馆藏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馆藏丰富。目前收藏中医古籍1614种,约1万多册线装古籍,其中善本115种,孤本12种;二是特色鲜明。以中医中药为主,涵盖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兼有妇儿、骨伤,侧重收藏医家以江浙名家为主,浙江籍作者的古籍达311种,其中最早版本为明宣六年(1431)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

作为中医药古籍馆藏的主力军,高等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必须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中医药古籍加以整理及抢救性保护,使它能传承于后世,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系统开展了善本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改善古籍藏书环境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专设古籍阅览室,制作了古籍函套及双面本书橱,使其存放条件大大改善。古籍书库内配备了中央空调,专用防紫外线窗帘,气体灭火系统,去湿机,恒温装置,

烟雾报警器,使古籍书库基本保持恒温,除湿、防尘、防火的要求。

2 开展古籍系统整理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一是通过中医病症古代文献整理研究,系统收集1949年以前中医文献中噎嗝反胃、黄疸、呕吐、痢疾、呃逆5种病症的相关内容,原则上从如下几个方面,按文献成书的时代先后排列进行分类整理:①释名;②病因病机;③症状;④诊法;⑤治则治法;⑥)方剂;⑦药物;⑧特殊疗法;⑨医案医话;⑩收录文献名录及版本。二是加强古籍目录加工,在原有古籍书目基础上,对馆内在藏的古籍目录进行系统加工处理,完善了古籍基本著录:书名、著者、版本、朝代、分类号等。

3 加强古籍专业人员培训

中医药图书馆古籍整理是一项学术性强、知识面广的专业工作。如在古籍图书的题签、牌记、藏书印等处,不时有一些古文字的出现。在古籍的各种刻本、抄校稿本上,经常会遇到隶书、草书等字体,各类汉字体式往往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还经常会遇到异体字、繁简字等,即便是不断建立的中医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图像数据库中,也会遇到很多同样的问题,对于青年工作者,如果缺乏相关知识,将很难胜任古籍整理工作。因此,在目前专业古籍保护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加大对专职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政府大力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形势下,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也多次派人员参加由国家古籍管理权威机构举办的“古籍保护与修复”等有关培训,如2008年10月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医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2009年3月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即浙江图书馆)在杭州联合举办的“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2009年7月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在贵阳市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医古籍编目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古籍整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使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医药古籍综合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4 中医古籍的数字化建设

古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价值,并有效利用。因此,古籍保护宗旨应当是”重藏但不轻用”。而许多图书馆为了达到古籍保护的目的,严格限制古籍的使用,善本书库常年紧锁,佳刻罕传秘不示人,但这显然违背了这一宗旨,因此将古籍产品数字化,利用数字产品易于保存的特点,以达到永远保存古籍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古籍数字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古籍保存与使用之间的矛盾,是对馆藏古籍开发利用的最佳途径,其可以降低纸质古籍的流通量,减少人为的使用性损伤机率,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依托网络解决古籍文献的继承和利用成为可能,通过缩微、影印、复制等手段,还可以相对真实、永久地保存古籍原貌。因此,加大古籍的数字化进程,是保障古籍利用与流传的一项有效措施。古籍数字化对古籍研究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古籍数字化建设,可以对古籍资料信息做到快速检索和处理利用,对系统开展中医理论文献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充分体现中医古籍藏书的特色优势及资源共享,承担了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特色资源数据库项目研究,开展“浙江省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主要对浙籍医家古籍目录、浙籍医家传记、馆藏古籍全文、医案、浙医流派、浙医古籍导读等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扫描录入全文75万页,约3万多条数据,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检索功能的动态的中医古籍数据库,实现了浙江中医药古籍文献资源的共享。

此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还开展了善本古籍数字化

保护工作,已完成62种中医善本古籍扫描并制作出多媒体中医善本古籍电子版光盘,并积极参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制工作,完成浙江省中医药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建设。

5 结语

古籍善本篇6

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曾这样解释: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

然而,就是这些具有极高版本价值、文献价值以及文物价值的古籍,却在收藏市场上坐了多年的“冷板凳”。不过,真的应验了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古籍善本拍卖在缓慢增长中迎来了它的春天。

在今年春拍中,古籍善本的总成交价与成交率均在各大拍卖公司创出佳绩。北京翰海总成交1108万元,成交率达65.17%;北京保利总成交3050万元,成交率达71.44%;而中国嘉德更是创出4579万元的总成交金额,成交率达73.21%;

从市场来看,除了“宋版刻本,寸纸寸金”的宋版书依然处于市场高位外,明清古籍也成为近年来崛起的新秀。在嘉德春拍的古籍善本专场中,一本明嘉靖年间刻本《详注东莱先生左氏博义廿五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8年秋天,同样在嘉德的拍卖会上,标价为200万元底价的它惨遭流拍,然而在此次拍卖会上它却以414.4万元的高价被买家竞得。

由于买方需求日渐增大,“古籍善本”的范围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古籍”下限为清朝末年,最迟延长到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止。但现在这一界限已被打破,年代已不是“古籍”的首要因素,民国初年至1949年凡值得收藏的善本都被纳入“古籍”范畴。

与此同时,从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各大拍卖行的古籍善本专场,已经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其它品种,如著录书籍、书札信札等。古籍善本的定义被扩大已成不争的事实。

以今年嘉德春拍的古籍善本专场中的信札为例,一批之前从未亮相的“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554.4万元人民币成交)、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34页(78.4万元人民币成交),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9页(112万元人民币成交)共拍出744.8万元人民币。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古籍善本一夜之间,从“冷板凳”爬上了“热炕头”。这个被堪称为“华夏第一藏品”的古籍善本,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另有渊源?对此,针对以上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家庭藏书读书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阅读学会副会长林公武先生,让他为藏家们揭开谜团。

对话林公武

(《市场望》=s林公武=L)

S:作为古籍研究方面的专家、藏书家,最近您是否关注到坐了多年“冷板凳”的古籍善本一下子成了市场上的热门话题?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L:作为不百融的稀缺资源,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形式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由于古籍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2007年,文化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下发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而在随后的2008年,文化部又公布了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在国家意在全面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大背景下,颇具投资价值的古籍善本也就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S: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古旧书都值得大家收藏?这其中,有没有一些未来升值空间更大的重点门类?

L:并不是所有的古旧书都值得收藏。首先,古籍善本从版本上来看主要分为刻本(雕版印刷)、写本(抄本、稿本)、活字本(活字印刷)等。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特别是宋版历来就是藏家追逐的热点,民间更有“宋版刻本,寸纸寸金”的说法。数年前印刷精良的宋版书籍,零散的单页就已拍至2-4万元左右。

其次是元版和明版。元版市场价与宋版相差不是很大,价值也随着宋版的升值而不断上扬。明版市场价要比宋版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又要比清版的价格昂贵许多。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且传承了宋元的刻风,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后期的各种常见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尤其明后期刻书欠精,故其市场价格不会猛涨或飙升。

最后是清版。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期及晚清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特别是写刻本。此外,晚清和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其精品也值得投资者关注。

S:就您了解的情况而言。目前有哪些人在参与竞拍和收藏古籍善本呢?

L:我想可能有三类:一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藏书家;二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三是单纯的投资者。第一种收藏对象往往较宽泛,第二种人群的关注焦点则多在某个专门的学术领域,而第三种人群目前来看所占比重还不大。因此,当今古籍善本收藏人群虽不多,但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收藏古籍出于投机动机的也还是少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体现了古籍收藏的纯粹性。

S:一般而言,收藏很讲究“圈子”。不同地区的藏友有着不同的收藏爱好,那么古籍善本的收藏是否也存在着某些地域性呢?

L:近年来古籍的收藏及拍卖一直存在地域的不平衡现象。其中,北京、上海两地是古籍收藏和拍卖的中心。目前在上海的福州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专卖古籍的书店,一些好的版本也偶尔会在店中出现。与江浙及北京地带相比,我们福建地区的古籍市场则较低迷。我想主要还是人们对古籍善本的价值认识不足、能鉴定古书的专业人员极少以及购书渠道较窄等原因所导致的。

S:看来这收藏古籍善本的学问还真不小,那么一般民间收藏者该如何介入呢?

L:初涉猎者可以先看看古籍版本常识与图录入手,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从易买到的清末和民国的刻本收藏为起点,这一时期不成套的散本每册几十元或百余元就可以买到。淘旧书时可以多去古籍书店、旧书店、古玩店看看。实际上在市面上能淘到好刻本的机会已越来越小,因为古籍善本的藏家很多是只买不卖。要想得到珍贵的善本,只有靠竞拍。

关于收藏古籍善本,还要强调一下品相问题。我的―个学生曾花2万多元买了―部150余册清康熙刻本,但是虫蛀得十分严重,单是修补一页就要花上几元,整套书补下来就要花去近十万元。对于此类品相较差且存世量多的古籍,收藏的价值不大。不过稀少的宋元本及孤本是个例外,哪怕只有一页,也同样价值连城。

还有,对于年代久远的珍贵破损刻本,我建议不急于修补,修补时添加的浆糊有时会引发纸质的硬化和更为严重的虫蛀,进而导致古书价值降低。

S:眼下各大拍卖公司的秋季卖拍会将陆续开棰。对于古籍善本在未来秋拍上的表现您如何看待?

古籍善本篇7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开发;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21-02

0引言

古籍,它就是我国古代的书籍,主要是指书写或着印刷于1911年以前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并且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现在对于古籍线装书的界定说法不定,但是绝大多数专家认为,1911年以前的书籍被称为古籍,而1949年之前的书称为解放前旧书。在实际工作中把民国时期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备要》、《四部丛刊》等也列为古籍[1]。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线装古籍,这些线装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

1高校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制度不健全,保护条件差

古籍管理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跟上高校图书馆事业现代化改革的脚步。古籍管理工作发展得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甚至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中,古籍工作并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这些带有广泛性的问题使得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一直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1 目前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令人堪忧,主要来缘于空气、温度等方面的因素,如窗户不密封,导致灰尘大量地侵入直接对古籍造成损害,温度、湿度不恒定没有达到适合保存古籍的湿度保持在45-50之间和室温18-20度的要求。

1.2 古籍开发与利用经费的不足基本上是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使用数据库开发古籍文献资源的时候,更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持。

1.3 现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健全,图书馆都在努力加强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但是对于古籍的管理大多却处于启动阶段。在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着眼点都加大投入资金到网络数字信息文献资源建设上,加大于文献数字化建设上,对于古籍没有一定的编目、索引、著录以及数字化的管理或让读者借阅只是限制于收藏而已。

1.4 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工作人才结构失衡、适用的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结构也有待完善。有的高校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配置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有的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则没有人员配置,古籍管理人员出现了断层,年老的工作人员退休后就无人接替只是为了读者的阅览服务而象征性地设置一两个工作人员。可以预见在古籍管理日常工作中, 人才结构的不完整、适用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制约古籍工作发展的瓶颈。

2加强古籍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在新形势下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已经是高校图书馆不可以回避的课题。古籍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高校图书馆古籍部门通过对馆藏古籍文献的深次加工与整理,将蕴藏有价值的知识及信息挖掘出来,提供给本校广大读者的一种文献服务方式[2]。高校图书馆古籍部门多年来对古籍所进行的各项检索工具和编制目录工作,也就是比较基础的开发工作,在面对网络信息环境下这种服务理念严重滞后,作为努力寻求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古籍开发与利用新途径的从事古籍工作人员就应该重视,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图书馆的古籍资源得到应有的发挥作用。

2.1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管理措施。对于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应当要从效率出发,采取分级管理措施,有所区分地对待各类古籍文献。有关专家应当仔细鉴别对于一些极其珍贵的孤本、善本、珍本等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专门开设出书库;而对于复本较多的普通古籍,就只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即可,在做好古籍的著录、分类、编目工作中,古籍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繁琐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度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其有足够的敬业精神。与普通的到库书籍相同,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应该尽可能的遵守统一的标准。完备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的安全。笔者认为如何能做好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善本书要封闭保存或着放入封闭的铁柜中、或着放入木制的盒子中;给没有函套的古籍加装函套;对于拓片或者卷轴装的书画加装筒状的盒子并做好防虫、防水工作,在有就是要对顶棚和暖气管道加强管理。高校图书馆要制定出古籍的标准化修复、古籍库房的管理和古籍善本出入库登记制度,对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准备,发现问题及时做到妥善处理。切实防止遗失现象、拯救性损伤及人为灾害的发生。

2.2 注重解决借阅中存在的藏与用问题。利用高校图书馆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也能弘扬中华文化遗产,更是对于每个古籍工作人员不能推脱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读者服务工作。古籍阅览室应针对读者层次较高、读者少的特点,应该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藏借阅机制,如建立开架书库、购置一些价格低的影印或复印的常用古籍,来减少对一些常用古籍的磨损、适当地减少和放宽对善本书的使用限制,以便吸引更多的古籍读者;对一些文物级的善本使用时因事先复制,要让读者通过阅览古籍复制品,来实现古籍的再生与利用;适当降低对校外读者的收费标准,从而在社会上大大提高高校古籍的利用率。还要做好古籍的宣传和评价工作,增加学生对古籍的兴趣,帮助读者了解并选读古籍,从而扩大古籍在社会上的效益。

2.3 加快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开发研究、保存利用古籍提供了十分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电脑扫描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数码拍照技术等,都是为人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籍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3]。特别是数据库建设,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古籍开发与利用的最佳选择。经过了数字化处理的古籍,以图片或文本的方法储存起来并且最终形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古籍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文献更好地以文物地形式永久地得到保护。同时,也可以使古籍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4 高校图书馆加快古籍资源人才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古籍相对于公共高校图书馆来说,无论是从利用率还是数量等方面都无法相比,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人员都非常的少,读者古籍服务、古籍书库日常管理、古籍数据库建库、古籍文献的开发都一个人全权负责,所以很难开展工作。古籍图书它区分于一般的图书,要求古籍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丰富的经验,对古籍的开发人员不仅要求其懂得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古籍相关知识,这也就要求专门培训出人员来学习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古籍。而对于书库管理则需求工作人员必须科学地保护好古籍的方法和措施及掌握古籍的修复技能等。但是在读者服务方面就必须要具有牢靠的工具书知识、娴熟的文献检索技能,宽广的学科知识面,并且具有主动咨询的意愿,通过与读者互动后能为读者解答疑难并准确地判断出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从而提供有用的咨询服务。要想把古籍管理工作做好,就要分工明确职责到位,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水平和为读者服务的水平。

但是近年来通过有关部门的努力,我国古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古籍文献资源的存储与检索更为方便。从最初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到全文数据库,用户的检索实现了网络化,古籍资源减小很小的破坏。光盘存储技术不但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古籍原件的样式设置下来,而且存储在光盘当中以增强阅读的真实感节并且约了存储空间。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古籍文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达成了时空的传越,在需要时间和效率的今天,读者只需要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古籍文献资源。现在高校图书馆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补充馆藏。

参考文献:

[1]张志清.试述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历史机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

古籍善本篇8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古籍;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1-02

古籍是指产生于1911年以前,记载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典籍。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在长期的流通使用中,一些古籍纸张已经变质、变脆,不能再继续流传阅读。特别是一些孤本、珍本,更需要珍藏。由此,古籍收藏单位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其中古籍数字化是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可减少对古籍原本的直接使用,便于长期保存,还可使古籍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以纸本文献为主要文献类型的时期,我国的古籍工作者主要从目录、校勘、版本等方面入手,对古籍进行系统的整理。读者主要依据书目卡片检索和传统查阅方式查阅古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开展古籍整理,实现古籍数字化,已成为古籍管理和利用的新方式。2007 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特别是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建设中华古籍保护网。”①《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事业。因此,古籍数字化已经成为 21 世纪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古籍整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潘德利先生在《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和展望》一文中对古籍数字化定义为“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古籍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定义认定了古籍数字化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加工处理,使古籍原典在计算机上实现浏览、检索、利用,从而揭示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便利。主要采用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古籍书目数据库反映的是古籍的外在特征和基本文献信息,如书名、作者、版本年代、行款尺寸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图书馆古籍管理。全文检索数据库将古籍资源全文录入,转化为电子文本,供用户查阅,提供了一种以字符为主要处理对象,根据资料内容而不是外在特征来实现检索的先进查询手段。

当前,数字化古籍按载体形式可分磁盘资源和网络资源两大种。现有的磁盘版古籍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图像版,它是将古籍直接以图像格式扫描存储。如《中国基本古籍库》,该数据库以 DVD—ROM 为载体,全套光盘库总计全文 20 亿字,版本图像 2000 万页,其中近 2000 种为世人罕见的孤本和珍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二是全文版,它存储的不再是图像,而是数字化的古籍文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可实现全文检索和查找。三是图文版,它在古籍书页图像存储的基础上,将书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数字化,并辅以数字化的电子工具书,为读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功能。《中国方志库》收录中国方志 8000 种。每种方志均制成全文文本和原版图像,总计全文超过 30 亿字,图像超过 3000 万页。可从区域、条目、全文三条路径进行全方位的检索。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古籍资源的网络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它主要是将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在网络上有偿或无偿地,供互联网用户使用。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http:///index.htm )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以及金石拓片、舆图、契约等特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数字化加工而建设起来的,它包括古文献目录、图像、全文数据库,古籍、拓片、舆图等文献资源的系列著录系统,是提供给最终用户使用的检索平台。

古籍数字化减少了珍贵古籍的纸本流通,有效保护了珍贵古籍,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古籍的科学管理。古籍数字化还可使读者有效检索、利用古籍资源,帮助学者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扰。可以肯定地说,古籍数字化改变了学者查阅古籍文献的方式。他们可以利用文献机构的古籍文献数据库进行查询、阅读,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这种阅读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必然带来学术研究方法和方式的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然而,在古籍数字化研发和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如古籍数字化标准不一,人才缺乏,数字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深层次开发产品,缺乏公益性古籍数字化产品,盗版猖獗,直接影响古籍整理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促进古籍数字化科学有序地进行,也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广大古籍工作者或研发机构要认真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取长补短,为社会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高质量的数字化产品。根据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第一,统一标准。如著录条例、数据库格式、编目软件使用字库等,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为读者提供一个共享古籍文献的统一平台。

第二,培养新型的古籍整理研究人员。古籍数字化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中国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编目,还要会编制数据库,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能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这是古籍数字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做好古籍数字化前的整理工作。整理是古籍数字化工作前的重要环节,整理工作的好坏决定了数字化产品内容质量的优劣。整理首先要在古籍数字化选题上狠下功夫,尽量收集到有关的不同版本,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版本。对严重破损的图书,先修复再进行数字化。校勘是古籍数字化前一项重要工作。校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消除讹误,方便阅读。要考虑古籍读者群中专家学者注重原始文本的阅读,对版本有一定的要求,就应该采用图像扫描的方式保持原件本来面目,充分体现古籍善本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最好能提供文本和图像两套内容,前者实现全文检索和语词统计的功能,后者可提供读者浏览古籍的原貌。电子版校对可采用多文本交互的方法,对同一个版本的书籍,可以采用两人或多人同时输入,避免一些低级的输入错误,最后的文本应由专业人士校对,确保数字化产品的质量,将最优秀的数字化产品展现给读者。

第四,古籍数字化深度开发,满足多层次研究者的需要。古籍数字化的目的和作用不仅是保存与普及传统文化,同时还应为学术研究服务,为研究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一些研究者提出,今后的古籍数字化开发“应设法努力在各个统计知识库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联,以便于研究者将各种统计结果相互结合、参照、对比,获得更大的思考和研究空间”。③在古籍文献的不同版本之间建立起联系,“包括数字图像版与文本版、不同文本版之间的对照和切换,以便对照和互补互证”。④建立强大的以全文检索为基础构造的智能化检索系统,“实现包括条件检索、逻辑检索、模糊检索、组配检索、属性检索等多种类型的检索”。⑤使数字化古籍丰富多样,更符合学术研究需要的功能,从而支持甚至引导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五,古籍数字化产品联合研发。古籍数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为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古籍资源库,应该走社会化协同合作之路,即收藏者、投资者、高科技企业、出版单位,多家参与联合共研共建,收益分享,为加快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的古籍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协作。

第六,做好古籍数字资源的共享。目前,古籍数字化资源虽然数量不少,但绝大多数为付费产品,限制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为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公益性的中国古籍基本读物网。⑥这个网站可由政府投入,将中国最精华的古籍读本放上去,并实行免费开放、检索和下载。国学网开发的《国学备览》,通过光盘这一载体,提供上千万字的古籍电子读物。这类公益性网站的建立,技术和资金上都应由政府提供。其次,建立注册式研究性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共享包括书目的共享、文献的共享和研究成果的共享。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http:///service/guancang/gujishanben.htm),在导航区点击“善本古籍”,可检索其馆藏的27万种古籍中的善本;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http://rbdl.cal /pages/In-struction.htm),收录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约150万册,其中善本近20万册;其他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普通线装古籍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古籍书目查询,天津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图录,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图书馆等,均有古籍书目可查询,供读者或研究者共享。

第七,为古籍整理数字化专门立法,杜绝盗版作品,有效地保护古籍整理数字化的合法权益,以保证古籍整理数字化的顺利进行。

第八,古籍普本有待开发。目前的古籍数字化开发集中在古籍珍本、善本上,而占古籍总数绝大部分的普通古籍却乏人问津。古籍数字化开发应该实行全部古籍数字化,把所有古籍最终纳入数字化系列中,为社会使用,最大程度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古籍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做到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

[注释]

①白瀛、周玮:《国务院办公厅古籍保护方案并统筹实施》,《人民日报》,2007年3月2日。

②潘德利:《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和展望》,《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第7期。

古籍善本篇9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为抢救、保护我国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号)、《国家“**”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号),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二、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方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三、突出重点,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一)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从20**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并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定级。在文化行政部门领导下,国家图书馆负责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图书馆负责本地区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系统古籍普查实施方案,也可委托各省(区、市)省级图书馆统一开展普查登记工作。民间收藏的古籍可到所在地省级图书馆进行登记、定级、著录。加强与国际文化组织和海外图书馆、博物馆的合作。有关单位和机构要对海外收藏的中华古籍进行登记、建档工作。国家图书馆负责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

(二)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并以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对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收藏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完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此进行监督检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可建立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三)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立健全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善本多、具备一定保护条件的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保护的重点。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要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可命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四)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抓好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要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图书馆设立国家文献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五)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制订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继续实施中华再造善本二期工程。积极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珍贵古籍。要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公众的古籍门户网站。要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一)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文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新闻出版总署、宗教局、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文化部。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按照现有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古籍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认真落实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古籍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古籍修复、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古籍善本篇10

【关键词】 古籍;中医;图书馆调查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珍贵的中医药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工作的源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2006年2月-2008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利用”项目组对全国中医药古籍保存、保护等相关问题开展了调查与研究工作,对全国中医专业图书馆及部分公共图书馆在中医药古籍资源、古籍保护与修复、保护环境与场所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中医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1 调研方法

1.1 调研时间与调研单位

2006年10月-2008年6月,本项目组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收载、中医古籍藏量在200种以上的单位进行了调研(剔除保存条件过于简陋的单位),其中中医院校图书馆为调研重点单位。列入数据统计的有中医专业图书馆25家、省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35家。

中医专业图书馆分别是: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甘肃中医学院图书馆、广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分别是:济南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天一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

1.2 调研方式

发送调研表:通过信函、电子邮件及召开全国中医古籍工作会议等方式发放调研表,指导填报调研材料。实地调研:对于个别古籍藏量丰富,但因缺乏古籍从业人员、无法填报调研数据的图书馆,采取实地考察。电话调研:对于一些填报数据不详,而又需要补充了解的,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再次调研。资源共享:通过相关课题的合作,获取各单位可以共享的调研资料。

2 中医古籍保存、保护现状

2.1 中医古籍的数量与规模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共藏书28 324种;35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共藏有中医古籍21 814种。

中医古籍收藏数量情况,以北京、上海两个地区为主,分别为13 456种和6 080种;其他省藏书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江苏、浙江、天津、四川、吉林、辽宁、山东、广东、安徽、黑龙江、湖北、陕西、河南、湖南、内蒙古自治区、广西、甘肃、山西、江西、云南、贵州、青海。

2.2 古籍破损状况

2.2.1 破损数量

古籍破损是图书馆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全国大型省级综合图书馆相比,中医专业图书馆藏书条件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图书馆根本达不到古籍保护的要求。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古籍约103 000册,其中破损程度严重者近10 000册,中等程度破损者约有10 000余册,轻度破损者多达15 000余册,三项总计约占总馆藏的1/3[1]。

2.2.2 破损类型

古籍破损主要类型有:霉蚀、虫蛀、鼠啮、烬毁、水渍、絮化、粘连、磨损、撕裂、酸化、老化等,其中虫蛀、磨损、酸化、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医古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仅遭受自然的侵蚀,如水渍、烬毁、霉蚀、虫蛀、鼠啮等,也受到人为的损坏,如磨损、撕裂等,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张酸化、老化现象特别突出,严重威胁到对中医古籍的保存;第二,中医专业图书馆的古籍藏书主要是经过国家调拨、社会征集、购买、接收、捐赠等途径收集的,在入库前,原本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所以虫蛀、磨损、撕裂等比较突出,虽经过修补后,仍然存在缺页、虫蛀、霉蚀、烬毁、磨损、撕裂等痕迹;第三,长期以来,因受投入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古籍藏书的书库环境、保护设备及保管手段、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比较落后,造成藏书受潮、尘污、霉变、粘结等现象[2]。

2.3 古籍修复

2.3.1 修复人员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仅有6家图书馆配有古籍修复人员,共计7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2人;工作25年以上1人,15~25年2人,5年以下5人。

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25家图书馆有古籍修复人员,共计81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22人,无职称者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38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人,中学学历24人;工作20年以上23人,15~20年15人,5~14年22人,5年以下21人。

2.3.2 修复设备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基本上都没有现代化的机器修复设备,修复人员主要还是使用一些简单的修复工具,如锤子、剪刀等,仅能进行简单的手工修复。35家公共图书馆中虽然也是以手工修复为主,但已有些图书馆配备了一些现代化的修书设备,如纸浆修补机等。

2.3.3 修复档案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仅有3家图书馆建立了修复档案,占12%。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已建立修复档案数据库,正在完善与推广中。而公共图书馆随着馆藏古籍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也开始逐步建立馆藏古籍修复档案数据库。

2.4 藏书环境

2.4.1 温湿度控制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有7家图书馆的古籍库房设有空调系统,占28%。设有空调系统的古籍库房温度平均控制在19.7~23.8 ℃,最低温度为10 ℃,最高温度为30 ℃;湿度平均控制在38.8%~56.2%,最低湿度为20%,最高湿度为65%。除了空调系统外,图书馆一般都配有温度计、湿度计。

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24家图书馆的古籍库房设有空调系统,占68.6%;有18家图书馆的古籍库房空调系统是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占51.4%。设有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古籍库房温度平均控制在18~22 ℃,最低温度为12 ℃,最高温度为30 ℃;湿度平均控制在50%~60%,最低湿度为40%,最高湿度为70%。除了空调系统外,图书馆一般都配有双金属温度计、毛发湿度计、除湿机等来调节湿度和温度。

2.4.2 防火设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有20家图书馆具有防火措施,占80%。具体的防火设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普通喷水自动灭火系统、烟感器等。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31家图书馆具有防火措施,占88.6%。具体的防火设备有: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二氧化碳气体、1301气体、烟必净惰性混合气体、溴代三氟甲烷气、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等。

从两者对比来看,各个图书馆都很注重防火工作,尤其是在防火设备的选用上,气体灭火器更为方便实用。

2.4.3 防盗设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有17家图书馆具有防盗措施,占68%。具体的防盗设备有:防盗门窗、防盗锁、监测摄像头、红外和监控系统等。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30家图书馆具有防盗措施,占85.7%。具体的防盗设备有:双门锁及门禁系统、通道门防入侵报警、红外线探测报警器、电脑监控无线防盗报警器、andover楼宇自控系统、红外、微波双监、探头摄像监控系统等。

从两者对比来看,公共图书馆使用防盗设施的情况比中医专业馆要更为普及。

2.4.4 防酸设施及脱酸技术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和35家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具体的防酸措施及脱酸技术。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许多图书馆的古籍善本文献正在加速酸化和脆化,与一般的机械性破损相比,古籍纸张的老化,更是大批珍贵古籍面临的现实威胁。200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进行了纸张酸性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平均为5.41,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低于5.0,部分书籍的ph值甚至降到了4.5。这与20世纪60年代所进行的类似检测相比,ph值明显降低,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照此酸化速度发展下去,50年后其馆藏古籍文献的ph值就将普遍降至5左右。而当ph值在5.0以下时,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3]。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古籍善本进行脱酸、去酸和防酸化工作。而就中医行业而言,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还属于空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大。

2.4.5 防虫措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均有防虫杀虫措施。主要的防虫药物或设备有:樟脑丸(或精片)、中药芸香草、中药杀虫剂、防虫纸、樟木柜等。这些防虫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虫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14家图书馆具有防虫杀虫措施,占40%。具体的防虫杀虫药物或设备有:樟脑精块、樟木材料设备、防?线、自控式档案杀虫防霉机、低温冷冻柜等。

其中,樟脑丸、樟木柜、低温冷冻柜的使用广泛,其防虫杀虫效果得到普遍的认同。低温冷冻杀虫技术具有杀虫效果好、对图书纸张和字迹无不良影响,对人体无毒无害等优点。

2.4.6 防潮措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所采取的防潮措施都只是定期开窗通风、控制书库的温湿度等简单的措施。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这样的防潮效果并不十分有效。35家公共图书馆中,大多图书馆也没有很好的防潮措施,只有少数图书馆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南京图书馆就利用真空技术来包装保护善本书,即把已缩微拍摄过的、已数字化的或是利用率极少的善本书装进pvc塑料袋内,然后将袋内的空气抽出密封,最后放置于樟木箱内或书架上。这样既可以防虫,又可以防潮[4]。

2.4.7 防尘措施

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采取的防尘措施都只是制作函套、樟木柜、铁皮柜、玻璃柜等,个别图书馆配有吸尘器。35家公共图书馆中,除了以上的防尘措施外,有一些图书馆还配有空气净化器、中效过滤器等,这些措施都能起到防尘作用,防尘效果也很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2.5 再生性保护

在调查的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有6家图书馆对馆藏的部分古籍采取了缩微复制、数字化扫描或影印出版等再生性保护措施,占24%。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中医行业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带头单位,而且影印出版的《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备受各界好评[5]。在调查的35家公共图书馆中,均已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再生性保护工作,尤其是大型图书馆的工作影响很大。如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字化资源服务成效显著[6];国家图书馆影印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受到国内外关注。

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中医古籍资源有待进一步深入调研

建国几十年来,国家通过收集、调拨、购买等方式把90%以上的古籍集中在全国公藏图书馆和文物单位中。但由于古籍整理经费不足、人员短缺,许多藏书单位没有对古籍进行细致清点和编目整理,也没有进行定级和破损统计,为古籍保护、利用等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因素。《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第三次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研的成果,该书虽然已问世,但并不代表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工作的结束。目前,中医古籍资源存世情况尚未完全查清,一些中医古籍孤善本及流失海外的品种线索还不清楚,对中医古籍的资源调研还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继续努力。

3.2 亟待修复的古籍数量多、修复人员少、修复手段落后,矛盾突出

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有100余人,即便是不眠不休地进行工作,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 000万册的古籍修复任务。全国古籍修复人才除数量严重不足外,还存在着学历较低(大都是大专以下文化水平)、专业技术职称较低、人员年龄偏大(40岁以下者不足1/6)等情况。因对古籍文献知识和生物、物理、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不足,限制了古籍修复人员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国内高等教育系统目前也没有开设古籍修复专业,修复行业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师带徒”的经验传授阶段,没有把古籍修复和保护从传统技艺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优秀技艺难以推广传播[7]。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而我国图书馆至今尚未建立文献保护国家实验室,缺乏科学的检测和实验手段,科研单位对纸张的研究成果很少应用到图书馆的修复和保护中,使得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难以科学化[7]。因此,不断壮大中医行业古籍修复队伍,不断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技能,研制、引进先进修复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3.3 保存环境和保护条件各馆层次不一,差距较大

由于重视程度、藏书量、财力和人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图书馆对于本馆古籍的保存和保护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古籍藏量多的图书馆往往比较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在财力和人力上的投入也比较大,保存环境和保护条件也比较好,而且也具备有进一步改善保护条件的基础和可能性。但是古籍藏量少的图书馆则不会对于所藏的古籍给予过多的重视,有的甚至是忽视。对于这样的图书馆在短期内改善古籍保存环境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中医古籍分布分散,其中包括有不少小型图书馆。因此,如何解决不同规模图书馆的馆藏条件差异问题,尤其是小型图书馆的古籍保存环境和保护条件,也是中医行业古籍保护的一个突出问题。

4 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4.1 发挥各级政府和领导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中医古籍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经费支持是做好中医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与实施,国家和政府对于古籍保护工作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在充分发挥古籍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从而有计划地改善古籍装具和保存环境、增加古籍修复设备。

4.2 实施古籍普查,摸清情况,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中医古籍普查工作只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的工作,该项工作的目的在于了解全国现存中医古籍收藏的数量、级别、破损和保存与保护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珍贵古籍名录;开展切实的保护修复措施,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抢救性修复濒危古籍,改善珍贵古籍的存藏条件,并力争在保护古籍原本的同时,通过数字化、影印出版、缩微等方式充分利用古籍文献的价值;广泛听取来自古籍保护工作者、古籍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意见,各古籍收藏单位进行交流与协作,增强古籍保护意识,广泛深入地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4.3 加强中医古籍保护、修复人才培养

古籍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改变当前古籍保护人才缺乏的现状,形成多层次的古籍保护、修复人才梯队。除了政府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或中文系中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外,还应在高、中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有计划地输送合格人才前往国家图书馆或大型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开展全国中医古籍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4.4 多种方式灵活实现对馆藏古籍的保护

建议藏书量少、保存条件差的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实现对馆藏古籍的保护,如赠送、有偿出让、代管。

由于一些小型的图书馆目前确实缺乏财力和人力,可选择一个财力人力比较充足、设施设备比较齐全,且有妥善保管古籍的综合能力的大型图书馆,将馆藏古籍全部或部分或复本予以赠送或有偿出让;也可将所藏古籍转运到保存条件好的大型图书馆,双方签订代管协议,其所有权仍归原馆所有,代管图书馆对其图书进行整理和保护,并可享有查阅的权力。

4.5 通过交流与合作,形成较完善的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体系

2007年5月底,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完成了在中医行业内进行传统医药文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初审及提交工作。2007年9月以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牵头组织开展全国中医行业的39家图书馆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珍贵典籍名录》的相关工作。200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向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申报了“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现已获正式批准。鉴于多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的工作基础及在全国中医行业内的牵头与示范作用,可通过与全国中医专业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一个中医行业古籍保护管理与技术体系,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医行业内古籍保护应用标准,以利于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5 结语

中医古籍资源保存与保护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的中医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初步展开,但仍然存在很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配置和修复人员配备方面。古籍的保存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战斗在中医古籍保护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此呼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为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裘 俭,刘国正,符永驰,等.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利用[a].崔 蒙,朱冬生.中医药信息研究进展(一)[c].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384-389.

[2] 张建龙.古籍图书破损状况与古籍修复及保护方法的探讨[eb/ol]. /service/wjls/pdf/14/14_22.pdf,2006-12-25.

[3] 熊 建.中华文化之根——古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8-19(7).

[4] 牡 鹿.古籍文献如何防虫、防潮[eb/ol]./ b604956/d33707474.htm,2006-01-06.

[5] 裘 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医古籍保护工作述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