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爱情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5 11:01:09

浪漫爱情故事

浪漫爱情故事篇1

虽然,福楼拜曾经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但小说的主人公爱玛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其原型的。据考证,爱玛・包法利的遭遇和德尔菲娜(福楼拜父亲的学生、外科医生德拉马尔的妻子)的生活经历大致相同。德拉马尔医生早年丧偶,于1839年娶了农场主女儿、17岁的德尔菲娜为妻。德尔菲娜脑子里装满了浪漫的故事,但婚姻却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她在耗尽了丈夫的钱财以后终于服毒自杀。作者以这个故事为原型,福楼拜将一个极其“具有争议”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往往兼具写作活动主体与意义垄断主体的双重身份,因此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强烈价值观可以部分的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态度。福楼拜以一向冷静、客观、精确的描写,不动声色地表现了一种庸俗事物的完美形式。

简单的说来,爱玛是一个失足的女人。她欺骗丈夫,先后两度红杏出墙,很显然,她是一般道德意义上的背叛者。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并不是简单地把她描写成一个坏女人,而是将其描写成一个极具浪漫和才情的人。

爱玛一生都活在非真实的世界之中。少女时期,她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了修道院,与世隔绝的修道院充斥着的神秘色彩,刺激着爱玛过剩的激情与想象,那里造就了爱玛的才情,也毁了她的一生。对浪漫主义传奇的阅读不但激活了她虚幻与狂热的追求,而且成为了爱玛枯燥的修道院生活中唯一的慰藉。文学家兼文学评论家纳博科夫评价说,爱玛不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原因是她太容易动感情。所以,小说中的爱玛以一种孩子的稚气来阅读浪漫主义传奇,让自己去充当某部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恨不得自己也住在那么一所古老的庄园里,像那些腰身纤细的女主人一样,凝神屏息,手托双腮,遥望着一位骑士,从遥远的地方驰骋而来。这便是她的梦想,遥不可及而又致命的梦想。爱玛虽然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坏秉性,而且拥有聪慧机敏的头脑,但是却有着一颗浮躁的心灵。这成了她一生中致命的要害,即便是美貌、教养都无法将其心灵的庸俗抵消。她把书本中的故事当作真实的生活,把书中人物的行为方式当作自己对待生活的信条。每当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犹豫徘徊时,头脑中总是浮现出“书中是这样说的。”爱玛的词典里,总是充满了“爱情”、“泪水”、“月光”、“哀伤”、“夜莺”之类的词汇。正如所谓“造化弄人”,这样一个生活在浪漫幻想中的女人却嫁给了一个平凡庸俗的乡村医生。婚姻生活的平凡无情地打破了她对生活与爱情的全部想象。尽管她曾经努力地尝丈夫、爱孩子,但是对激情的渴望和对梦想的希冀使她不甘心过如此乏味的生活。从小说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爱玛生活在一个并无怀疑、并无帮助、并无慰藉的社会里。无论从社会还是道德角度来说,爱玛的生活圈子都是狭小而且沉闷的。环境的一片狼藉为爱玛自己设法去提炼华美艳丽和稀少珍贵的东西这种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书籍的影响固然重要,现实中的刺激更加剧了爱玛对婚姻生活的失望,加速了她走向深渊的步伐。就象是命运的安排,爱玛很偶然的参加了侯爵的舞会。华贵的建筑、耀眼的摆设、精致的菜肴、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令她颤抖。梦想的主题再次出现,回忆那次舞会从此成了爱玛的必修课,当所有细节都随着时光的失去而渐渐黯淡后,唯有怅惘留在了心底,划上了永远的无法拭去的痕迹。以至于在为自己女儿起名字的时候,爱玛想起了自己在沃比萨尔侯爵的庄园中听见过一位侯爵夫人喊一位年轻女人白尔特,就选定了这个名字。

于是,爱玛开始在婚姻之外寻求生活的寄托,以飞蛾扑火般的姿态追求自己编织的美梦,走向饮鸩止渴的不归路而不能自拔。殊不知,她却是用一种最常见的方式――通奸来触犯传统的清规戒律。为了得到罗多尔夫的爱,他欺骗丈夫;为了巩固这份爱,她放弃自尊。她一再对情人表白:“可是我呀,我懂得爱!你是我的王爷!我的偶像!你好!你美!你聪明!你强壮!……可是我呀,我在这世界上就什么也没有!你是我的一切。”罗多尔夫欣赏的则恰恰是爱玛身上这股孩童般的浪漫稚气。爱玛痛恨庸俗的生活,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庸人,而福楼拜的高明就在于当他描写爱玛做这些事的时候,作者选择了用铿锵有力的句式及和谐美妙的文字来表现鄙俗的行为。尽管爱玛已经自甘堕落,还兀自沉浸在浪漫的观念和幻想里。很显然,婚外情存在于欺骗之中,欺骗又源于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站在小说之外看这段“始乱终弃”的爱情,我们不得不说:与其说是罗多尔夫欺骗了她,还不如说是爱玛用自己编织的梦想欺骗了自己。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聪明的读者却看得清楚,是生活中的梦想与欺骗在无可挽回地将她推向深渊。

浪漫爱情故事篇2

关键词:浪漫与偏见;浪漫主义

《浪漫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小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进行故事情节的展开,叙述了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整个小说几乎可以说一个爱情故事的叙写,让人们在其间去品味角色中的酸甜苦辣,又期待最后的完美大结局。在这部小说中,没有当时英国作品中工业社会的烟雾缭绕,下等人们的凄惨生活,期间没有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揭露,让人们在阅读期间少了心累交瘁,少了沉重的猜忌和心理负担,多的只是其中纯粹的情感纠葛,这种情节给人内心带来的是比较轻松的感觉,这种纯粹的浪漫主义的小说在当时社会是不多见的。

小说主题是浪漫的。爱情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期待的一件事情,也是人世间最为浪漫的一件事,很多人都在其间充满期待、失落以及幸福,这是很多人藏在心中的一个小秘密,但是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的社会角色,很多作家都选择了对工业社会中城市生活的描述,对其间世态炎凉的揭示,充满污浊、冷漠、穷困和黑暗,但是因为简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她生活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多是地主和牧师等人物,其中她的父亲就是当时的一个牧师,这就让奥斯丁的世界多的是对乡村纯净世界的描述,以及受父亲或周边人的影响,她的小说中没有工业社会中的那种重大的矛盾,而是一些看起来甚至非常可爱的小的个人之间的矛盾。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向往,爱情中间的喜怒哀乐也是人们最乐于品味的一个主题,简将这个主题写入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主题的浪漫就决定了小说的浪漫之处。

小说的情节是浪漫的。暧昧、喜欢、热恋、嫉妒、失恋这些可以说是爱情永恒的一些情节模式。在小说中,达西是非常富有的一个男主人公,可以说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那种属于“高富帅”型的男性角色,他的爱情也必然成为小说的一个主线,在他的周围,也必然是许多爱慕的异性眼光,但是傲人的个人条件铸就了内心的骄傲,他看不起舞会上的女,他认为他们不配做他的伴侣,包括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也有自己的骄傲,在她眼里达西是个傲慢的家伙,于是她对其决不理睬,不屑一顾的可爱表情就这样迷住了达西。达西的傲慢以及伊丽莎白由此而来的偏见就这样开启了二人之间感情的角逐。这种暧昧时期的内心爱恋和表面上的故意中伤是非常浪漫的爱情情节,让读者心理也为之期待和激动。

当然在爱情小说了少不了第三者的嫉妒和中伤,甚至双方家庭的重重阻碍,在小说中,韦翰为了能取得伊丽莎白的爱恋,他企图用外表去迷惑她,用中伤达西去挑拨离间,但是这些都没有得逞;杉格来小姐对达西的爱恋,让杉格来小姐对伊丽莎白妒火中少,甚至采用各种手段去阻挠主人公的爱恋;军官魏克翰对达西进行恶意中伤,也让伊丽莎白对达西一度反感;伊丽莎白母亲班纳特太太的粗俗不看,让达西一度鄙视,这也成了主人公之间爱情的阻挠……这些种种外因的阻挠让二人之间的爱情更加坎坷,但是这种过程的描述也是爱情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赢得读者心灵的情节,在读者跟着情节爱恨交织,长吁短叹之时,小说的浪漫主义也在其间显现出来。

小说的结局是浪漫的。在所有女孩子的梦里,都有着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他们期待着王子和水晶鞋的出现,但是不可置否,这一切对于灰姑娘而言也许是现实,但是现实中的灰姑娘毕竟是极其罕见的,戴安娜王妃和凯特王妃那样浪漫的故事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是故事而已。即便如此,在大多数女孩子的心里,灰姑娘的经历依然是他们所憧憬和向往的。在《浪漫与偏见》中,对于伊丽莎白而言,达西无疑是一个高富帅型的王子,大多数人是期待他们能在一起的,因为灰姑娘的故事也正是因为二人身份的悬殊才让人格外兴奋和期待的。虽然在故事中,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误会重重,矛盾重重,但是在最后的结局中,二人再次相遇,误会也在此之前得以解除,二人的傲慢和偏见也因此得以消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所有的小说中,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是人们所期待的浪漫解决,门当户对的如此,身份悬殊的更能激发人内心的情愫。圆满的结局是所有人心之所向,最终故事的结局向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实现了人们心中所愿。

整个小说创作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因为作者个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女作家独有的情愫,简没有像狄更斯他们一样,选择城市生活的描述,以及对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物欲、丑恶的嘴脸以及社会的冷漠和压榨等行为进行描述,而是选择以英国乡村小镇为背景,去描述了一对男女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虽然经历重重坎坷,最终终成眷属的故事,这样简单的爱情故事的描述,其情节就少了许多压力和推敲,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心情轻松愉悦,充满浪漫情怀。

[参考文献]

[1]黄静.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 兰州大学学报. 2002(06) .

浪漫爱情故事篇3

[关键词]好莱坞;爱情电影;浪漫元素解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爱情便成为电影创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禅师曾经给人们留下一个故事:掉下悬崖的人抓住了一根树枝,上面却有两只老鼠在不停地啃咬,而悬崖下面则是两只张着血盆大口的虎豹。生命岌岌可危的人只能拼命地向上爬,却发现触手可及的地方长着一颗鲜红的草莓,于是他开始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而爱情就是这颗甜美可口的草莓,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浪漫。好莱坞的爱情电影,将浪漫元素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下面笔者将从《魂断蓝桥》和《泰坦尼克号》两部经典的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中解读浪漫元素。

二、浪漫的回忆

浪漫本来就是常态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在电影中也是一样的。它就像是黑暗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虽然非常美丽,却要竭尽全力地去燃烧自己,才能制造出夺目的光芒。而灿烂过后,剩下的依然是虚无。很多经典的好莱坞爱情电影的结局都是凄美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令主人公终生难忘,也令观众在观影后的很长时间内都记忆犹新。

以《魂断蓝桥》为例,影片开头的第一个镜头就定格在白发苍苍的罗伊上校站在滑铁卢大桥上眺望远方,而他的思维却停留在对心上人无尽的回忆之中。在他耳畔环绕的还是那如巧克力般甜美的声音。

“这个护身符是我特意送给你的,你必须要时刻将它带在身边,这样就会永远记得我了,――你,是不会忘记我的对吧?”

“我这辈子都不会将你忘记,永远不会!”

电影是以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当时的伦敦战火缭乱,当空袭警报响起,街上满是慌乱逃往防空洞的行人。此时,恰巧有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从滑铁卢大桥上匆匆跑过,忽然有一个提包滑落,一名姑娘想要捡起来却眼看就要被飞驰而来的马车撞上,此时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伊拉住了姑娘。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便这样拉开了序幕。滑铁卢大桥也因这段凄美的爱情被命名为蓝桥。所以说,桥俨然已经成为电影中的一个标志性的浪漫元素。无论是华铁卢桥、廊桥还是我国西湖边的断桥,都是盛产美好爱情的“宝地”。因为,古往今来,每天都会有无数伤心人从桥上踱来踱去,也有无数人从少年熬到了白头。为什么爱情电影总是喜欢将美丽的邂逅设定在桥上呢?原因就在于桥是两个陌生人不期而遇的最佳场所,是狭路相逢的必经之地。就像《魂断蓝桥》中的罗伊和玛拉,在人山人海中偶然相逢,便一见钟情,是很多人都向往的情景。但往往美好圆满的结局都容易让人遗忘,能被记住的、能称得上“浪漫”二字的都是那些无果而终的故事。罗伊与玛拉虽然经历了战争生离死别的考验,但终究还是没能在一起。这就说明,能够在桥上相遇的人很多,但大多都擦肩而过了,能够真正相守在一起的人并不多。所以,才有了白发苍苍的罗伊上校在“蓝桥”上凭栏眺望。这座美丽的桥依然还在,那一瞬间的相遇仿佛就在昨天,手中象牙雕刻的护身符还完好无缺,只是物是人非,留下的仅仅是对这段美好爱情的回忆。

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在这一点上与《魂断蓝桥》有着惊人的相似。《泰坦尼克号》的开篇,也是以露丝的回忆切入正式的故事情节。但这段凄美并且惊心动魄的爱情却是发生在一艘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之上。为了证明泰坦尼克号是“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在其处女航时便邀约了当时美国上流社会的贵族们,而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画家却因一场赢得了一张宝贵的船票,所以才与富家少女露丝在船上相遇了。这种百年难遇的相逢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邂逅

在我国的传统爱情观中,一直倡导的都是“青梅竹马”的感情,但这种过于“水到渠成”的爱情就显得不是那么浪漫。铭心刻骨的、令人终生难忘的爱情通常都如流星般稍纵即逝,却也绚丽夺目。所以很多人喜欢观看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电影,喜欢在120分钟内感悟一些爱情之道。在浪漫元素的使用方面,好莱坞爱情电影可谓是当仁不让。

“浪漫”通常情况下都是从邂逅开始的,所以显得格外的美好。在《魂断蓝桥》中,罗伊和玛拉本来是生活在不同阶层而且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如果不是蓝桥上意外的邂逅,就不可能发生如此浪漫的爱情故事。虽然,两个人因为道德观念和阶级观念的束缚无法结合,但在彼此心中,这都是一段再美好不过的爱情。

邂逅是爱情电影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浪漫元素,它不能被人为地创造,也不是等待就能换来的。而正是这种偶然性才令其显得尤其珍贵。邂逅是未知命运毫无征兆的降临,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爱情自然是充满浪漫氛围的。所以,在生命面临即将被毁灭的危机时,罗伊和玛拉却又在防空洞中意外地邂逅了,爱情――这颗悬崖边上的草莓自然变得格外鲜红可口,所以两人才会情不自禁地去品尝,并且乐在其中。在空袭报警响起这种十分危急的时刻,安排一场如此甜蜜的邂逅,的确为这部爱情电影增添了很多浪漫情愫。

再看《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他们的故事也是从甲板上的邂逅开始的。露丝是跟随自己的母亲和未婚夫卡尔参加的这次处女航,但她早就看出卡尔就是一个势利小人,所以不想嫁给他,甚至还起了轻生的念头。就当她萌生投海自尽的想法时却与杰克偶然相遇了,这样美丽的邂逅为他们凄美的爱情奠定了浪漫的基调。所以说,可遇而不可求的相逢才是浪漫爱情故事应有的开始,也是爱情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浪漫如礼花般绽放

爱情,就像礼花一样,一旦绽放便会将自己的光辉洒满天际,不但色彩斑斓而且令人目不暇接。美国好莱坞电影立志于打造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其中对浪漫元素的应用更是琳琅满目。在电影《魂断蓝桥》和《泰坦尼克号》中就有几处堪称经典。

(一)诗情画意与轻歌曼舞

在《魂断蓝桥》中,玛拉是一位优秀的芭蕾舞蹈演员,罗伊为了看她的表演而错过了上司的宴会,并在玛拉表演结束后与其相约,两人在华尔兹舞曲《一路平安》中翩翩起舞,场景尤其美丽并且温馨。演奏完毕,大厅内的蜡烛一支一支地慢慢熄灭,在一片黑暗之中罗伊和玛拉含情脉脉,最后终于互吐情愫,拥抱长吻。轻歌曼舞已经成为好莱坞爱情电影中标志性的浪漫元素,在如诗如画的场景中,王子与公主幸福地在一起,而且这也是观众所乐意看到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并不像电影这般温馨与浪漫,所以很多人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托于电影。

在《泰坦尼克号》中,露丝与杰克并没有机会像罗伊与玛拉一样在美妙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可是二人却不乏诗情画意般的相处。杰克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家,露丝脱下自己的衣服,戴上那颗“海洋之心”让其为自己画像。爆表的颜值、漂亮的宝石以及暧昧温馨的气氛,令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不需要任何语言的诠释,却将浪漫演绎到了极致,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好莱坞爱情电对浪漫元素的应用在这部电影中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二)情话

如本文开篇罗伊对玛拉说的:“我这辈子都不会将你忘记,永远不会!”女人对情话的喜爱程度是无法形容的,尤其是在热恋当中。在《魂断蓝桥》中,罗伊对玛拉许下了一个军人刚毅的承诺,这样的情话非常普通,但也非常真诚和饱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听到如此铿锵有力的情话,真是再浪漫不过了。所以,如此的情话真的让人刻骨铭心,同时也让观众为之心动。

另外,大家都还记得《泰坦尼克号》中那句经典的“You jump,I jump”吧。直到现代都是无比经典的一句情话。不需要过多的修饰,简单粗暴,但却直击人们的内心,具有非常强烈的震撼力。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毁灭之际,露丝用这句话告诉杰克――这个她深爱的男人,无论生与死我都相信你,我都愿意跟你在一起。但那个时候,已经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词,信任与陪伴才是最直接也是最动听的情话。是的,即便面临生死,他们依然如此浪漫。所以,这部电影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并不是那惊心动魄的灾难场面,而是在面对生死时两个不同阶级的人坚贞不渝并且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

(三)黯然销魂的离别

虽然人们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可是过于完美的结局就容易被人遗忘。而且,没有挫折、顺利结合的爱情,也显得不那么难能可贵,也就缺乏几分浪漫的色彩。

在《魂断蓝桥》中,之所以白发苍苍的上校罗伊会在滑铁卢上面凭栏凝视,是因为他深爱的玛拉离开了他,他用生命去诠释的爱情却只能用生离死别来收尾。虽然战争结束了,罗伊活着回来了,但是造化弄人,玛拉为了生存做了女。由于道德观念的束缚,由于阶级的存在,由于玛拉的善良和诚实,她选择了离开。玛拉带着对罗伊的爱,对这份美好感情的眷恋,在见证了他们爱情的蓝桥上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将纯洁和美好留给了她爱的人。美丽的爱情与黯然销魂的离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更加动人心弦,也令这段爱情足够浪漫。

同样,《泰坦尼克号》也没让观众看到大团圆结局。无论露丝怎样努力拯救被铁链锁在船底的杰克,无论杰克如何奋力保护着自己心爱的露丝,结果他们还是没能一起逃过这场灾难。在落入大海之后,杰克将露丝放到木板上而自己则在水中,但他还是不停地鼓励露丝,让她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勇气。最终,救援船回来了,可是杰克已经永远地离开了。露丝为了实现自己对爱人的承诺努力呼叫救援船,最后得以生存。在大难来临之际,男人用生命证明了自己对女人的爱,这样的离别是何其的浪漫。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去验证一场爱情,去体验这种至高无上的浪漫。所以,《泰坦尼克号》影响了近两代人的爱情观,让人们相信爱情是纯真与美好的。

五、结语

从医学角度分析,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绝对爱情仅仅有48个小时,因为过度燃烧生命极有可能会引起身体的病变。当《魂断蓝桥》中的女主人公玛拉被生活所迫去滑铁卢桥上做女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再美丽的面庞、再精致的身体也只不过是用来糊口的工具。不过幸运的是,她还可以选择死亡,所以当卡车疾驰而过时,只是用灯光扫过玛拉苍白的脸,而没有设置血腥和恐怖的场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玛拉用那一抹凄美的眼神洗礼了自己对爱人所有的不洁。虽然和所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生命的结束才是浪漫定格爱情永恒的唯一途径。所以,《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才会放弃势利的未婚夫,选择与真实并且真诚的杰克同生死共患难。虽然她幸免于难,虽然杰克已经离她而去,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没有回到原本富裕的家庭,而是以普通人的身份重新开始生活,并将杰克与自己真挚的爱情深埋心中。露丝与杰克的凄美爱情已经成为一个世纪的经典,很多少男少女都在向往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面的一切。爱情是美好的,而好莱坞电影正是抓住了观众对这一美好事物的憧憬,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情节展现在人们眼前。无论是《魂断蓝桥》还是《泰坦尼克号》,都证明了好莱坞爱情电影中所使用的浪漫元素是非常成功的,而这也是国产爱情电影创作需要认真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刘昊.好莱坞对国产爱情题材剧本创作中的影响[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4).

[2] 孙彩惠.新世纪中国爱情电影中爱情观的流变[J].当代电影,2014(05).

[3] 唐鸿.国产都市浪漫爱情电影渐成类型――《失恋33天》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J].电影评介,2012(02).

浪漫爱情故事篇4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 戏剧 语言 风格

《仲夏夜之梦》描述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真爱,不顾外界的反对,与封建婚姻作斗争,最终获得了幸福。在整个戏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赋予了语言更多的浪漫色彩,通过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生活,表达出了作者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一、《仲夏夜之梦》的简介

(一)戏剧介绍

戏剧是比较轻松和幽默的,《仲夏夜之梦》是一部浪漫喜剧,它的结局是美好的,它的过程是十分有趣的,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

(二)《仲夏夜之梦》的介绍

莎士比亚的一生是传奇的,他这一生,创作出了太多太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仲夏夜之梦》是他年轻时候的作品,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仲夏夜之梦》,这个名字就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在此剧中,作者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古希腊的神话时代,但是我们通过认真阅读,不难发现,其实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作者是在含沙射影般得描写,这部剧将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立足于想象和现实描绘了爱情的幻想世界。《仲夏夜之梦》,这是个梦,是个美丽的梦,剧中的人物是仙人、精灵和人神的合一,剧中结构由三对爱情纠葛和四组婚姻构成,剧情滑稽有趣,曲折复杂,文章主要描写了雅典的一个森林里的四个年轻人和一群角色的际遇。《仲夏夜之梦》在创作方法上,还是沿用了一般性的戏剧创作手法,但是作者在其中,还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描写,所以给予了整个戏剧的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仲夏夜之梦》的故事发生在夏季,在迷人芬芳的五月,四个年轻人一起来到雅典森林里,在这个森林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有追求恋爱自由的赫米娅和拉山德,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人物难以实现结合的愿望,但是在这里,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他们如愿以偿,有情人终成眷属。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是轻快、欢乐的,表达了争取人性解放的思想,他巧妙的设计剧情,让剧中的主要人物不期而遇,为他们制造了可以支配爱情力量的“爱徽花”花汁,在剧中,精灵错点花汁,制造出一系列嘀笑皆非的故事,最后,仙王收回了魔法,两对有情人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二、《仲夏夜之梦》语言风格

(一)多种修辞的运用

1.对照

对照是英语中十分常见的休息手法,对照也称对比,表示相对的概念,对比的手法更能够表现出更为浓烈的感彩,加重感情渲染,句子平行并列,却更能生动的表述出作者的意图。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多次用到了对照的修辞手法,文中随处可见,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HERMIA:I frown upon him,yet he loves me still.

HELENA:O that your frowns would teach my smiles such skill!

HERMIA:I give him curses,yet he gives me love.

HELENA:O that my prayers could such affection move!

HERMIA:The more I hate,the more he follows me.

HELENA:The more I love,the more he hates me.

整齐的对照给了读者更为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手法,我们能够看出Helena对Hermia的羡慕之情,她非常羡慕Hermia的美丽漂亮,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她因为得不到喜欢的人的回应而十分痛苦。

2.暗喻

暗喻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暗喻常常比明喻还要来的更为强烈。在《仲夏夜之梦》中,也使用了多处暗喻手法。比如说,剧中有一段对话,莎士比亚将Lysander和Hermia苍白的脸颊比喻成凋零的米轨。Lysander和Hermia的爱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尤其是Hermia的父亲,父亲强硬的态度,让他们感到爱情会慢慢变淡,就像缺水的玫瑰会慢慢凋谢一样。通过暗喻的手法,塑造出了更为鲜明的爱情形象。

(二)模糊词、双关语的使用

模糊此是指意义不明确的词语,这样的词语由于不确定性,给予给予读者一些空间去想象,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可以利用一些词同音或词同意的特点,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语双关”,旨在达到一种言在此然而意在彼的效果。

(三)语言具有浪漫色彩

《仲夏夜之梦》的剧情本身就是浪漫的,在这样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里,浪漫的语言必不可少,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大量的浪漫的语言来诠释了这个浪漫的故事,给了这个故事极为浓厚的浪漫色彩,在整部剧中,对爱情的表达不仅真挚而且还很浪漫。

(四)独白、歌唱的大量使用

独白是角色阐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剧中的角色有大量的独白,独白的运用,让读者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而歌唱则相当于是文章剧情的催化剂,不仅能够详细的介绍出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同时表现出了更为浓烈的感情,有些难以开口的语言,通过独白和歌唱的表现手法,恰恰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中有一处独白,表达出了Helena对Demetrius的深切的爱,通过角色的独白,我们更能体会到角色内心痛苦的挣扎。这样的感情剥去了读者的同情,更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结束语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仲夏夜之梦》这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特色。当然《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色远远不只我们所分析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语言风格特色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阅读去品味,这样才能读懂文章的精髓,才能理解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浪漫爱情故事篇5

妻子摇摇头。他得意地说:我录过音,在读大学时。妻子问:“也是录这句话吧?”他笑笑:“不是,是‘你爱我吗?我很爱你’ 。”

从认识他到与他结婚的3年中,她从没有听他说过爱你之类的话。妻子不信,说:“你怎么会做那么浪漫的事呢?”

他急了:你不相信?那时我读大三,认识了一个学中文的女孩,然后我们恋爱了。那女孩很浪漫,在她的感染下,我这个学医的理科生也变得浪漫多情起来。那时,我们宿舍里兴起弹吉它,我也悄悄地学,我想有一天给她一个惊喜。

终于,到了我们认识一周年的纪念日,我录了一盒吉它磁带给她。里面有《致爱丽丝》,有《爱情的故事》。我在录音之前,就录了一句话:你爱我吗?我真的很爱你。

他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了,没看见她有些凄然的表情。她轻轻地问:后来呢?他一笑:后来当然是她感动得不得了。但没过多久我们就毕业分手了。那句话也成了我一生的经典。

她一听到这,大笑起来:“我才不信你瞎编的故事。”他又急了:“怎么没有?谁都有过青春的时候嘛!不信哪天我找出当初的日记给你看。”

她收敛了笑,问:“那我怎么从未见你有过浪漫的时候。”他一听,就得意起来了:“这就是我的聪明了。我知道跟女人说浪漫是件辛苦的事,特别是跟婚姻中的女人说浪漫,那得辛苦一辈子。所以,当初结婚时我就声称我不是个浪漫的人,打断你不切实际的小资想法。你看,我们结婚以来,一直不谈浪漫,日子不照样过得充实、安稳吗?”

听到这,她的心隐隐作痛。结婚两年,他们的日子一直过得平平淡淡,他从未记得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也不记得她的生日,更别说什么情人节这类的日子了。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花,也没有烛光,有的只是无数个夜里平淡的相依。要说这样的日子不好那也不对,这样的日子是挺安稳的。但她是学外语的,毕业后又在外企工作,整日里看见的都是香车宝马、烛光西餐之类的东西,这叫她怎么抵挡得了对浪漫的向往。在遇到他之前她曾渴望一种不拘一格的浪漫,但后来因为太爱他,就容忍了他的不浪漫。却没想到他其实也懂浪漫的,只是没把这份心思花在她身上。这是不是他爱她不够深呢?

想到这,她的泪就流了下来。他全不知她的心理,看见她流泪,愣愣地问:你被感动了?她不语。

浪漫爱情故事篇6

[关键词]青春电影;浪漫;毁灭;颠覆

如果仅从称谓上来看,青春电影应该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但除了这个题材上大致的规定性之外,人们对于青春电影的认识却是多种多样。这样的认识最直接的体现也恰恰是在称谓上,包括“青春电影”,这类影片的称呼还有“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电影”等。从这些名称可以看出,青春电影比它表面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显得更加复杂,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大批风格迥异的青春电影也证明了这一点。面对在此之前出现的各种青春片,有研究者探讨它们和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曾经用“浪漫和毁灭”作为自己的标题,虽然作者“并不是非常严格地固守影片分析,而是广泛涉及当时流行的青少年思潮(如摩登派、摇滚、朋克)和音乐,以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做出的评论”,但“浪漫”与“毁灭”却也刚好能代表青春电影长期以来的两种状态。随着近年来青少年亚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变化,现在这些风格不同、主题各异的青春电影在延续了“浪漫和毁灭”状态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影片表现出新的状态,与“浪漫和毁灭”一起构成了青春电影的三种状态。

展现浪漫的青春电影

青春期也许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在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春电影在这一主题下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在列举这一类的影片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情书》(1995)、《四月物语》(1998)、《花与爱丽斯》(2004)等一系列浪漫唯美的青春电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为导演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情书》,通过精巧的叙事为人们编织了一段浪漫唯美的初恋故事,把青春期少年的朦胧爱恋和青涩表白融入到清新柔美的视听语言中,引起人们对青春与爱情的深切感怀。《四月物语》如散文小品般少女暗恋的故事让人觉得清新明丽而又格外浪漫,片中那缓缓飘落的樱花,微风中轻轻起伏的草地,以及春雨中移动的红伞构成的唯美影像使整部影片充满了美感。《花与爱丽丝》则是通过朦胧的光影,轻灵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曲,把少女内心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影片具有轻灵跳跃的青春气息和现代感。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青春电影浪漫与唯美的状态。在这些影片里,导演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到季节变换中日本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们过目难忘。从另个一角度来看,这些纯净而又唯美的视听语言也刚好符合少男少女纯洁明丽的状态,在客观上强化了影片青春与浪漫的主题。而让人们过目难忘的不仅仅是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还包括影片所讲述的青春爱情故事。这些影片通过零散化、片段化的叙事,以舒缓的节奏,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和他们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

当然,不同的青春电影展现青春浪漫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如果说,日本的浪漫青春影片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那么,好莱坞的浪漫青春电影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Never Been Kissed,1999)、《我恨你的十件事》(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1999)、《美少女啦啦队》(Bring It On,2000)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也相继问世。和日本的浪漫青春片清纯唯美的风貌不同,好莱坞的这些浪漫的青春片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风格。从叙事上来看,这些影片仍然继承了好莱坞的叙事传统,故事具有一定的悬念和戏剧性;在视听语言上,影片追求一种时尚感,以满足观影经验日益更新和丰富的年轻一代影迷;在内容题材上,影片主要以高中生的校园生活为主,很少涉及更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除此之外,这些浪漫的青春片还注意融合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在这些影片里,可以看到作为“观看对象”的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好莱坞的这些青春片显得轻松、幽默和浪漫。

影片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以《美少女啦啦队》为例,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漂亮而富有责任心的女高中生为了啦啦队获得比赛冠军而经历的过程。故事隐含着青少年对责任、勇气、爱情的理解和选择。在略显老套的主题下,影片以阳光般的少男少女主要人物,并加入了强劲的音乐、体育比赛和高中生的爱情等各种元素,用新鲜的口吻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最后啦啦队并没有获得冠军’,只是获得了第二名,但啦啦队所有的成员都把第二名看作是和第一名一样的荣耀。因此,这也是一个在比赛中没有失败者的影片。对于现实中的青少年来说,同样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故事,他们还需要一个没有失败者的乐园。而这样的一部影片在满足他们消费浪漫故事的欲望的同时,也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抚慰。

虽然表现浪漫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但浪漫的状态却是一样的,爱情仍然是近些年的青春电影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话题。这些浪漫的故事不仅反映出导演的个人风格与影片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也折射出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成为阅读青少年心理状态的电影文本。

展现毁灭的青春电影

青春电影除了展示青少年浪漫的一面之外,还有直面青少年的颓废、叛逆、暴力乃至走向毁灭的一面的。和前一种电影中的形象相比,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影片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这倒并不完全是青春电影有意将青少年的形象“天使化”或“妖魔 化”后的结果。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本身就是极不稳定的一个人生阶段,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思维判断力差,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因此,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等诸多因素中的消极方面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导致他们走向颓废、叛逆和自我毁灭的诱因。而关注于此类问题的青春电影,也相应地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另外一面。

在欧美这一类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瑞典影片《教室别恋》(All Things Fair,1995)里的中学生史迪经历了和女老师的不伦之恋与不伦之性后,伴随着如同蝉蜕般的痛苦,最终还是通向了新的成长道路。好莱坞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中的天才少年威尔,虽然桀骜不驯、崇尚暴力与自我封闭,但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仍然回归于主流价值观念。在这些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中,主人公并没有完全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影片也因为主人公最后的结局而带有一丝亮色,或是些许励志的意味。但在另外一些影片中,主人公却走向了彻底的毁灭。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完全打破了人们已然习惯的对普通青春片的阅读方式,使观众领略了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在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吸毒、粪便、呕吐、滥交等各种场面,片中的年轻人给人的感觉也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轻人。而在美国,和《猜火车》表现出来的状态非常相像的这一类电影,如《篮球日记》(The Basketball Diaries,1995)、《半熟少年》(Kids,1995)等,被研究者称为“青春启示电影”,“它们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篮球日记》讲述了美国一所私立天主教高中的篮球明星英雄吉姆・卡洛是如何堕落、离开学校,沦为街头少年和吸毒者的全过程。另外一部影片《半熟少年》记录下几位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偷啤酒、斗殴、买、吸食、在滥交中把艾滋病传染给……和片中主人公的生活状态相适应,有些“青春启示电影”并没有在影片中讲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而是一种片段化、零散化地呈现。除了在叙事上的去情节化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影片往往用记录式的风格和隐藏了情感态度的镜头语言来展现暴力、和冲突的场景。不过,这样的风格却容易使影片陷入悖论之中:一方面,它要起到“青春启示”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它因为过分的“写实主义”而让青少年观众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就像当年的青少年追随极度风格化的《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1967)和后来的《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1994)一样,当下的青少年也有可能效仿“青春启示电影”中的“写实主义”场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篮球日记》中,主人公枪击校园的场景被处理为一场白日梦,但到了《大象》(Elephant,2003)中,枪击校园的场景却由于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几乎已经变成真实的场景了。

美国的“青春启示电影”在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这些青春电影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对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1960)已经表现出日本青少年颓废、迷惘的生活状态。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新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以极其“暧昧”的影像和故事,和出乎人们预料的结局,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香港制造》(1998)和《十七岁的自行车》(2000)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最后的毁灭,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的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City of God,2002)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虽然这部影片的视听风格充满了现代气息,故事的讲述也精巧别致,但它的本意并不只是展示技巧,而是试图通过独特的影像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百年孤独》般宿命式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问题进行反思。

其实,青春电影展现青少年颓废、暴力和毁灭的状态,并不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从特吕弗的《四百下》,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再到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这个问题早已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导演所关注,青少年的颓废、暴力和毁灭已经成为青春电影表达的共同主题。

青春电影的第三种状态

应该说,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最受年青人欢迎的青春电影,并不是那些浪漫得无可救药的青春爱情电影,也不是真实得让人震撼的青少年问题电影,而是一批呈现出和传统的青春片不同状态的电影。这批电影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美国派》(American Pie,1999)到《我的野蛮女友》(2001),从《惊声尖叫》(Scream,1996)到《大逃杀》(2000),这些在青少年观众中口碑颇佳的影片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可以看出,这些青春电影出自于不同的国家,故事的主题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呈现出来的颠覆性却几乎是一致的。

《美国派》、《哥们儿,我的车在哪里?》(Dude,Where’s MyCar?2000)《拯救斯沃曼》(Saving Silverman,2001)是近年出现的以性或青春期其它事件为笑料的电影,但人们对这些影片看法却各不相同,尤其是被称为“好莱坞俗片”的《美国派》,人们在面对它的时候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严肃对待好莱坞俗片并给予相应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有些人轻描淡写,还有些人则嗤之以鼻。”另外一方面,作为一部青春电影,它却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如果细究这部电影备受争议的原因,恐怕还与它的俚俗风格不无关系。影片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四个还是的高中生,在毕业前通过一个伟大的“成人宣言”――在三个星期后的毕业派对上结束自己的生涯。于是故事便围绕着这个行动展开。、不小心喝下掺杂了的啤酒、没有得逞的第一次……和青少年的生理功能有关的各种状况都在影片中以俚俗的方式展现出来。有人认为,影片使用的猥亵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青春片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 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它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派》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弭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状态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青少年问题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俚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当然,影片的颠覆性不仅仅体现在它对于青春电影两种状态间界限的消弭,也体现在对经典青春电影的解构。在《美国派》中,芬奇在同学的母亲那里结束了之身的情节和当年的《毕业生》中本和鲁滨逊太太有染的情节非常相像,如果说《毕业生》通过这个情节表现出来的是六十年代末期美国青年彷徨、颓废和反战的情绪,有着尖锐的政治性,那么,在《美国派》中,尖锐的政治性则已经通过戏拟式的场景被完全消解掉了,成为商业背景下青少年的一次狂欢。所以,当《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1999)出现的时候,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才是从“成年人的角度,认真地讨论了两代人之间、两性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好像是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今天的中年人(克林顿也在其中)向他们年轻时代的青春片致敬。”而《美国派》则是欢快、粗俗、张扬的当代青春片。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也曾得到过很多亚洲青少年的认可。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它并没有特别多的值得称道的地方。从主题上来看,它仍然讲述的是老套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从剧作上来看,它的结构显得过于松散,从视听语言上来看,它也并没有革命性的突破。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的颠覆性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不如说它体现在文化层面上。这部取材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以“大女人”和“小男人”之间的故事解构了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以性别和特征错位的手法制造出很多笑料。而影片自由出入于幻想时空与现实时空,也包括对经典电影的经典段落肆无忌惮的嘲谑,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契合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观众的欣赏习惯与思维方式。

“青春恐怖片”是需要提到的另外一类影片,《惊声尖叫》、《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1997)、《老师不是人》(The Faculty,1998)(《死神来了》(Final Destination,2000)这些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的影片,都属于这个范畴。这类影片把普通意义上恐怖片的元素移植到了青春电影中来,消解了恐怖电影和青春电影之间的区别,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在制作上,此类影片往往会根据年轻人的视听文化与审美趣味来进行,例如,和传统的恐怖片比,青春恐怖片的主角们都年轻化了,影片也常常围绕着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来烘托气氛。当然,除了对传统恐怖电影的消解以外,这类影片还反映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非常微妙的心态。以《老师不是人》为例,在这部影片里,只有靠吸食才能分辨老师和同学是否被外星生物侵入的身体。故事透露出来的信息相当复杂,它折射出来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高度的不信任感。最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吸食竟然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日本影片《大逃杀》更加直截了当,把日常生活里学生面临的激烈竞争,表现成电影里电脑游戏般血淋淋的恐怖屠杀。无论是靠吸食来解决问题,还是靠屠杀同学来达到生存目的,这些故事都是颠覆性的,它采用了传统青春电影中导致青少年毁灭的元素,却又以寓言式恐怖故事的面貌出现,把现实的状况幻化为青少年成人仪式前的恐怖幻觉。

浪漫爱情故事篇7

浪漫与旅途有关,与其这么说,其实还不如说,浪漫与旅途的承载工具有关,马和马车都是经典的浪漫装卸器,只是这样的装卸器,过于古老,过于远离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所以人们宁可静将这样的装卸器留在自己想象的浪漫之中,却不会再去细细地体会,但是马和马车装卸器功能,仍然会从旅途中延伸出来。尤其是飞机火车和轮船,旅途的浪漫,也就靠着它们了。

飞机被许多人认作是一个浪漫装卸器。它的浪漫催生作用,在于它的价格,越是以往就越显奢华。尤其是二十几年前旅行社刚刚开办飞机旅游的时候,凡是蜻蜓般的飞来飞去,一概被冠名为“豪华游”,因为豪华而珍贵,所以坐飞机就有了浪漫的色彩。偶尔还可以看到有乘客在飞机旋梯边和机舱座椅上匆忙拍照,那是第一次坐飞机萌生的情感憧憬欲。假如机票像公交车一样的便宜,那么没有一个人会觉得飞机是浪漫的,“空中客车”这个名称是最最名而副实的。大家像排排坐吃果果一样正襟危坐,所有的动作都在空姐的视野之内,空姐不停的穿梭,除了是不停的服务,余下的就是不停的监视了,更不必说邻座陌生人的目光了;拴在腰际的安全带,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旅行者:你老实点。所有的浪漫的念头,浪漫的行为,比如追逐,躲藏,都没有表现的余地,而且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在飞机上施展自己的浪漫,至多也就是小憩时矜持的依偎罢了。唯一自由的去处,是飞机上的洗手间,洗手间滋生得出浪漫吗?况且洗手间还是单人的。如今坐飞机被称作“打飞的”,那是给飞机最形象的定位。

火车和飞机有很相像的地方,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情。火车最善于承载的情感是告别。火车的站台上,一对将要别离的人呢喃依偎拥抱,即使两个人穷得丁当响,都会像电影一般――电影中的爱情菜单和别离模式,绝对少不了火车站――车轮徐徐而动,车上的人和站台上的人手牵牵,泪潜潜,声咽咽,送别者先是走后是慢跑疾步,最后是让火车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火车将分离的过程放大,每一个片断都是一个乐章,候车室是情感的铺垫,站台上是心潮起伏,分手一刻就是心潮澎湃了,但是又不戛然而止,直至火车消失,直至站台上人影稀疏,才是一个休止符,那一份澎湃也已经复了原。但是这样富有文化的旅途,已经是过往的回忆了。

浪漫爱情故事篇8

七夕怎么表白?你们知道七夕的由来吗?其实这故事主要是讲牛郎本来是民间的一名孤儿。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绪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为牛郎耕田的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结婚后男耕女织,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的便让天帝给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来,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 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 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七夕怎么表白?了解了感人的爱情故事后,今年七夕节,想和他(她)一起浪漫吗?没有好主意?那就让我给你点建议吧。

1、七夕怎么表白?放烟火:如果你身在都市的话,那么不妨寻找到一个可以放烟火的好地方,然后精心准备一番,在情人节的时候带领着自己的恋人一块欣赏烟火,浪漫的情人节带来我们浪漫的快乐。海边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比较出名的青沙湾、西沙湾。

2、七夕怎么表白?漫步:在情人节的时候和自己心爱的人一块漫步在公园林间的小路,这种浪漫的气氛不仅会感染每一个人,而且还可以使我们浮躁的心灵得到平静。泉州东湖公园、西湖公园、释雅山公园都是不错的地方。

3、七夕怎么表白?登山:泉州清源山天台、天湖都是泉州本地人休闲娱乐的常去场所。不妨结伴登山,在天台、天湖伴着清风依偎看星月穹空,也是健康浪漫方式。

4、七夕怎么表白?旅游:很多人都因为工作的原因而不能和自己的恋人一块度过。今年的七夕情人节也带来人们丰富的休息时间。那么不妨精心安排一次合适的周边旅游,带领着自己心爱的人一块出去游玩吧。 健康资讯

当然啦,不管哪种方法最浪漫,都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以。

浪漫爱情故事篇9

这真的是一部美得不行的电影。糅和了上世纪70年代的历史浪潮和1997年香港回归等历史背景,丰富了电影的血肉,让观者在感叹这段纯美的爱情故事的同时总觉得还多了那么一点东西。是的,这部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手法,用唯美巧妙的分镜头切换,精彩聪明的叙事方式,深思熟虑点到为止般的思想渗入,完美地构建了这么一个让人回味无穷感叹万分的爱情故事。扎着两股辫子清纯的舒淇实在是美得动人心魄。黎明站在一片灯火阑珊的玻璃城之上,拥着舒淇。舒淇飞扬的发丝飘散在夜空中,那似要随风而逝的身影,回味万干妖媚百态的脸庞把这个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

就一部简简单单的纯爱电影而言,张婉婷已经赢了。她选择了还未转型的舒淇来扮演心目中那个清纯的大学生。她在1998年说的那句话成了现在媒体公认的对舒淇的评价:“虽然她演过很多那类的片子,但我觉得她的眼睛很纯净,可塑性很强,可以妖艳可以性感也可以清纯。她是能展现不同面貌的很难得的演员,她本人的个性也是蛮纯净的。她选择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吴彦祖――“我觉得他适合我的爱情故事,只是这样而已。”

在这座小小的玻璃之城中发生了一个小小的爱情故事。电影开头便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终结――舒淇和黎明在英国相逢,驱车去大本钟看新年倒计时,然后发生车祸,在1997年的第一天死去。黎明的儿子和舒淇的女儿成为了追忆这个故事的线索人物,也续写了另一段故事。其实是同一个故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成年轻的孩子们的爱情和老的爱情构建了同一个故事。

老的爱情经历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浪潮,新的爱情迎接了1997香港回归盛世。不断地有形形的爱情故事在这座美丽的玻璃城中轮番上演。有的是黎明和舒淇20年漫长纯美的爱情,有的是孩子们一见钟情式的都市爱情。导演似乎是想要两种爱情进行对比,又或许只是想让孩子们的相爱为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增添一些浪漫。

浪漫爱情故事篇10

不可否认,雨是浪漫的。影视剧中,最浪漫的故事总是发生在雨中,最好是倾盆大雨、雷鸣电闪,仿佛感天动地。想当年,张学友一曲《分手总要在雨中》,不知迷醉了多少痴男怨女。有了雨,竟连分手都那么浪漫,引人无限遐思。

烟花是浪漫的,但如果遇到比它更浪漫的雨,就不好说了。我有一哥们,想给女友过一个最浪漫的生日,于是暗中请来朋友帮忙放烟花。这厢平静地共进烛光晚餐,只要那边暗号一响,马上拉开窗帘,烟花满天,女友肯定要激动得大哭。哪知半天不见动静,正焦急间,朋友像个落汤鸡似地闯了进来,满脸委屈道:“哥们,不是国军无能啊,天上下大雨了!”哥们当即傻眼,人算不如天算啊。

鲜花是浪漫的,传说热恋中的女人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果真妙不可言。只不过,9朵玫瑰,与999朵玫瑰的浪漫,显然不在同一级别。物质年代,没有银子玩浪漫,练的是空手道,与竹篮打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刘墉有段精辟的总结:“一块钱的浪漫,我可以在冷清的公共电话亭给你打电话,关心你;十块钱的浪漫,我可以在炎热的夏天,买一支冰凉的冰淇淋给你解暑……一千块钱的浪漫,我可以买部手机给你,让我们两个人幸福的声音零距离;一百万的浪漫,我可以买部跑车带你四处兜风;一千万的浪漫,我可以许你一个生活无忧的未来!”多浪漫呀,难怪美女都爱傍大款。什么,你还想要一亿的浪漫?“一亿的浪漫,我可以选择很多女人。你咋办?”哪边凉快,哪边呆着去!

女人是浪漫的,深入骨髓,无药可救。俺家里那口子当然也不例外,她常逼我去吃烛光晚餐。我说,亲爱的,俺眼神本来就不好使,万一把饭塞进了鼻孔怎么办?她半天答不上来,只好放弃,但我知道她怀恨在心。

年初下了第一场雪,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多浪漫啊,妻子激动得像个孩子,堆雪人、打雪仗、拍照留念……想不到,两天后电也停了,浪漫加倍,我陪她一连吃了七天烛光晚餐,睡觉时还要互相抱团取暖。真是狠狠地浪漫了一回,我感觉夫妻感情增进了不少,却也奇怪:那些日子,她竟天天念叨,哪天才来电啊?

烛光是浪漫的,但时间一长,眼睛会变得迷离生痛。鲜花是浪漫的,但从枝头折下来的鲜花,春色将不会永远。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浪漫的。何必刻意去追求呢?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某男人在外面喝得烂醉如泥,深夜回家,倒头便睡。翌日清晨,男人清醒过来,心想又免不了挨老婆一顿训斥了。可是,这次似乎有点反常,他看到了妻子留下的纸条:“亲爱的,我出去买菜了,你的早餐已做好,趁热吃吧,爱你喔!”男人大惑不解,慌忙问儿子,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子说:“昨天你半夜才回家,大吼大叫,还摔坏了几样家具。妈一肚子火把你拖进房间,帮你脱掉脏衣服,结果在脱你的裤子时,你骂了她一句:‘小姐,你滚远点,老子结了婚,家里有老婆。’”任何女人听到此话,想必都将终生难忘。

既然生活中处处都有浪漫,何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追求刻意的浪漫中去呢?婚姻是难度最高的浪漫,因为你要边啃面包边谈它。正如三毛所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吃饭、穿衣、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惟有真实,才能永恒。真正的浪漫不是在于用的是什么形式,而是在于是和谁一起。只要是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即使是在平淡的生活里,你说的每一句平常的话和做的每一件平常的事都是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