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事情十篇

时间:2023-03-26 14:55:32

浪漫的事情篇1

历经3次婚姻,抗击乳腺癌,“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演戏。” 英格丽•褒曼的出生和逝世都在8月29日,对于一个终生都在追求浪漫的女人来说,这个结局,足够浪漫。

父母教会她的事

越禁止,越要爱

严格意义上来说,英格丽•褒曼的童年是不幸的。2岁多丧母,12岁丧父,寄养到姑姑家不久,姑姑也离她而去。然而父母的早逝并未给她的人生带来童年阴影,相反,在英格丽•褒曼很小的时候,父母的爱情故事便给予了她勇敢去爱的动力。

美国作家夏洛特•钱德勒在《英格丽:一部私人传记》一书中,首次向世人展示了这位影星对爱情和婚姻的真实想法。书中写道:“褒曼坚信,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住着她生命中完美的‘另一半’,一旦相遇,两人会像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幸福地白头到老。”

她终其一生都在寻觅这位完美的“另一半”,寻觅一段“幻想”中的完美爱情――就像他父母曾经经历的那样。褒曼的母亲费里达•阿德勒是德国人,16岁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度假时,邂逅了28岁的落魄画家尤斯图斯•褒曼。年龄和身份的差距丝毫没有阻止他们疯狂陷入爱河,即使受到了阿德勒父母的反对,两人依旧于7年后终成眷属。在漫长的7年时间里,父亲一直把母亲的一枚戒指挂在胸前,并且依靠个人奋斗经营起了一家摄影店。婚后,父母曾两次经历丧子的痛苦。直到1915年,第三个孩子平安降生,欣喜的父母用当时瑞典小公主的名字为这个来之不易的女孩取名为英格丽•褒曼。然而在褒曼2岁多的时候,年轻的母亲便早早离世。

虽然对母亲并没有过深的印象,但从父亲的讲述中,褒曼深深体会到了父母刻骨铭心的爱情――爱是世间最重要的,越是被禁止的爱情,越浪漫,越真诚。这样的领悟在褒曼第一次婚姻前夕尤其强烈。在整理姑姑遗物时,褒曼发现了母亲在结婚前写给父亲的信。这些信饱含炽热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褒曼。“我读懂了少女时代的母亲,她和我父亲如此热烈地相爱。”

震惊世界的“丑闻”

始于出轨,终于出轨

褒曼的第一任丈夫彼得•林德斯特伦还有这样一个名字:英格丽•褒曼的丈夫。他曾经带给过褒曼“理想的爱情”。初识的约会,两人在斯德哥尔摩最豪华的大酒店共享午餐,褒曼回忆说:“他发出了邀请,他付了钱,他还有一辆车。”他英俊、勤勉,他让褒曼陷入爱河。

而大男子主义和“女强男弱”的婚姻噩梦缠上了这对夫妇。事业成功的褒曼在家庭中几乎是一个没有任何“自”的女人。丈夫包办了她所有的事情,财政、日常打扮,甚至饮食,并且拒绝了褒曼因工作需要迁往美国的请求。长期分离,两人的婚姻生活开始产生小裂缝。这期间,褒曼与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产生了爱情,“他勇敢、智慧、风趣,是一个浪漫的人。”褒曼爱上了卡帕,但崇尚自由的卡帕并不愿被婚姻束缚。这一点,狠狠地击中了褒曼内心的浪漫因子,她仿佛从中看到自己父母当年那段“被禁止的爱”的影子。

这段短暂的“出轨”以卡帕的战地殉职告终,然而卡帕曾向褒曼提及到的那个“你应该去找的男人”成为了褒曼的下一个爱情归宿,他就是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褒曼主动写信邀约合作,两人从伙伴逐渐深化为“爱人”,褒曼甚至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怀上了罗塞里尼的孩子!对于这段爱情,褒曼在自传中如此回忆:一天,她和罗塞里尼走进玩具店,打算给他的儿子买玩具。罗塞里尼看到一个价值75美元的奶牛玩偶,说:“我想买这个送给皮娅(褒曼的女儿),她会喜欢的。”褒曼震惊了,因为这个玩具正是她想买给女儿却被丈夫拒绝的东西。褒曼把这个巧合看成天意。

怀着身孕的褒曼与林德斯特伦离婚后,立刻嫁给了那个前夫口中“身高不及褒曼的秃头男人”,并为罗塞里尼生了3个孩子。当浪漫爱情再一次步入“常规婚姻”,一切的美好突然消失殆尽。罗塞里尼变成了一个“自大、嗜赌、风流成性”的男人,并且在印度拍片时与制片人的老婆“走”到了一起。更讽刺的是,后者也怀上了罗塞里尼的孩子。她的演艺事业也因她和罗塞利尼的婚外情跌入低谷。两人合作的所有影片都遭遇票房惨败,观众出言侮辱褒曼,好莱坞也对她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失望的褒曼选择了离婚,不顾罗塞里尼以自杀相要挟,接拍了那部扭转演艺命运的电影《真假公主》。

《真假公主》让褒曼的事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全世界重新接受了这位表演技艺精湛的艺术家,褒曼也因此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1年后,褒曼再度邂逅爱情,与从事戏剧演出事业的瑞典人拉斯•史密斯结婚。然而,第三段婚姻几乎成为前一次婚姻的“翻版”,史密斯为戏剧演出奔走在世界各地,两人经常用电话和写信保持联系,而难免也有史密斯“招蜂引蝶”的绯闻传到褒曼耳朵里。“千里共婵娟”从来不在褒曼的浪漫爱情词典里,这段婚姻最终以离异告终。

理想爱情遥不可及

唯有记忆永留心间

进入晚年,英格丽•褒曼患上了乳腺癌。在与癌症斗争的过程中,她带病参加电影的拍摄,并凭借《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片获得第3座奥斯卡金像奖(首座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肯定。但浪漫的爱情,却再也没有眷顾过她。

浪漫的事情篇2

车驶过,人走过,这条街还是那么宽,一个人就那么节省着步子,走着,走着,是否太浪费了?我真想跑起来。

但我不敢。一街的人都慢条斯理地、耐心地走着,很绅士的样子,细心地用脚丈量着路,没有一个跑着的人,哪怕小跑,我一撒开腿跑起来,肯定不正常。正常人怎么会跑呢?看满街的人不都在慢慢地踱着吗?你一跑起来说不定明天就成了这座小城的新闻。

但我发觉自己无法控制。我已在体内撒开腿跑开了。我走着,走着,就像飞机,一段起跑后就飞起来,飞起来,想减速都来不及。

确实,小城的这条街上甚少有人跑步。就是急着赶去见一个人,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急着去办一件事,一件很要紧的事,人们还是耐着性子,不温不火地走着,走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已成了习惯,谁都遵循着这个习惯,没有人去打破它,压根儿没有人想去打破它,也不敢去打破它。也许这个习惯自有小城就有了,或者比这座小城还要久远得多。都那么长时间走来了,哈哈,这就是真理。如果某一天突然有一个人跑起来,立即便会牵起满街的目光。先是惊恐,后是疑惑,免不了要互相表示一下关心;那人怎么了?是不是神经有点问题呢?除非那个“不正常”的人冲向的是一辆已启动的客车,大家才会放下心来。这条街上从来没人跑啊。你一跑,证明你一定有问题,这问题不是你有事,而是你神经上的问题。其实,小城的人并不是不允许你跑,跑么――到野外啊,不是还有运动场吗?在那里你怎么跑都可以,没人会理你。

确实,有那么多的人在关心你,在乎你的一举一动,你就得老老实实走你的路,用大众化的步子,伤就不会出事,你就是人人公认的好同志。有一些事,小城的人是不会关心你的,比如你被抢劫了,比如你突患急病了,比如你被暴徒殴打了,比如你生活陷入困境急需援助了,比如你无家可归流落街头了,比如……小城的人懒得理你。小城的人是一群很聪明的人,小城的人是一群很善良的人,他们会为三流的电视剧掬几把珍贵的眼泪,甚至不惜把眼睛哭肿。外城的人是一群好人,他们关心着他们的关心,冷漠者他们的冷漠。

你在大街上跑起来,小城的人不能不关心。

是啊,你为什么无端地跑起来呢?你没问题谁有问题?

有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说一个小国,由于地下水都含有某种有害元素,谁喝了谁就会变成疯子。因此,这个国家的人没一个不疯的。但专供国王用水的那口井却例外,不含致人疯癫的元素。因此,这个国家只剩下国王一个人没疯。不正常人看正常人,正常人就成了不正常人。国王成了这个国家公认的不正常人。国王为了变成国民眼中的正常人。不得不改喝国民都喝的致疯水,后来也疯了,国民便都认为他“正常”了。

事情往往这样,当谬论掌握在多数人手里的时候,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就比如这条街,大家都用一样的速度走着,一百年,一千年,都是这样,你突然跑起来,你成为公众眼中的不正常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我说过,这是一条很宽的街。那么多的人走过,那么多的车跑过,这条街还是宽的――绰绰有余的宽。社会变化真快啊,道路变得越来越宽了,越来越坦直了,这样的道路是应该留给速度的,因为这是一个提速的时代。但谁又允许一个提速的人呢?

我有着我的目的地,就像走在大街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地,目的地藏在我的身体里,别人是看不见的。我想跑起来,像风那样飞起来。目的地在催着我,叫我快跑。你有青春有速度,为什么不跑呢?不跑是一件多么浪费的事情。

我是个很传统的人。因为我生活在传统的家庭和传统的社会里,我不想多事,我想在大众的眼里做个听话的人,做个正经的人,做个有前途的人。但我又不是个传统的人。因为我的骨子里有点反叛,我的灵魂里始终有一头小鹿,它在我的骨头里跑着,跑着,别人是看不见的。

小时候我是个听话的孩子,这是一村的人都公认的。其实,我的听话是被父亲训出来的。父亲是个主观而严厉的人,我的不幸就是乖乖地在父亲身边生活了那么久。记得有好几次我尝试着跑起来,但都被父亲严厉地喝住了。父亲总认为我是小孩子,总认为我什么都不懂,我没有发言权。父亲叫我往东,我就不能往西。就比如劈柴那么一件小事吧,我先把一节树干劈出几个大块,再分别把大块劈小,在一旁的父亲不满意了,“怎么那么笨呢!”父亲大喝一声。父亲的意思是像他那样,把一节树干劈出一个大块,先把大块处理成小块,接着又继续劈出一个大块,又把这个大块处理成小块,如此周而复始。当然最后我得乖乖地按父亲的指示劈柴,虽然我知道那样既费事又费时。我一直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按着他指引的方向走,如果我的行为偏离了他的轨道,我就是个“笨孩子”。事实是,往往父亲不在旁边指手划脚的时候我做得比任何时候都好。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很满意。在我们村我算是争气的孩子,“你爸小时对你严,你才有今天。”别人这么赞我时,坐在一边的父亲虽然一言不发,但看他微微仰起的脸,是很有成就感的。我一直在父亲严厉的目光及充满铁性的喝斥声中长大。跑起来的欲望,在我幼小的身体里奔突着,它像春天的嫩芽一次次从我的身体里伸出来,一次次又给父亲严厉的家教掐断了。

后来我工作了,以为摆脱了父亲的管制,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但谁知社会上也是一样,它是绝不许一个人奔跑的。单位有单位的速度,你一跑,一出了风头,你就成了众矢之的,你一定有问题。同事的眼光告诉你,.跟你称兄道弟的那些哥们儿的眼光告诉你,你只能中规中矩地走着。如果某一次你不小心跑起来,这好了,有人在后面吼你了:出什么风头!还嫩着呢!你只好放慢速度。正常真好啊,正常了就有那么多人向你靠拢,正常了你就是个好同志,正常真好。

但,为什么就不能跑呢?在这一条宽阔的街上,你走你的,我跑我的,都向着自己的方向走,朝着自己的目的地跑,量力而行,又没阻了谁,犯了谁,损了谁,有什么不好呢?

浪漫的事情篇3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生活缺少浪漫,没有激情。许多人认为每天为生活奔波,被家庭琐事缠身,柴米油盐已经无情的替代了玫瑰,家庭的琐琐碎碎已经替代了花前月下,日子平淡而真实,哪里还有心思浪漫。其实,在现实生活里,浪漫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只是我们平时忽略了它存在的价值。

浪漫是一种感觉,浪漫是一种心情,不在乎什么形式,只要慢慢品味,就会发现浪漫无时无刻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居家过日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柴米油盐,还需要有浪漫。而浪漫的形式也无需轰轰烈烈,关键是要在生活中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氛和情调,便使生活增添许多情趣。

不同的人,对浪漫的诠释与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浪漫那是有钱人的事。其实不然,因为浪漫跟财富的多少无关,浪漫跟地位的高低无关,却跟生活情趣有关,它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锤炼。有钱的,没钱的,年少的,年长的人都可以浪漫。许多人喜欢把浪漫形容为男女之间的情爱,可是我觉得把浪漫拘限于男女之间,实在是太过于狡小了。浪漫不一定非要做到轰轰烈烈,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细细品味,生活中不乏浪漫与温馨:花前月下可以是浪漫,看蝶飞花前是浪漫,听夜雨淅沥是浪漫,赏天边夕阳是浪漫,品一杯香茗是浪漫,到公园赏花观景,在城市郊外散散步,到山区爬爬山,周末去河边钓钓鱼,与友人相约逛逛街,黄昏里与家人去看晚霞,一句温柔的话语,一杯酽酽的热茶等这些也可以是浪漫的。

如果缺少浪漫,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没有丝毫的创意和心情,是一种生命的浪费。没有浪漫只有物质的生活沉闷,只有浪漫缺乏物质的生活脆弱,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浪漫,多制造一些浪漫与温馨,注重味道和情调,你会发现心情会变得越来越开阔,生活会变得更加地情趣。

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是一种浪漫,写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是浪漫,为家人精心设计生日宴会是浪漫,在节日里做上几个喜欢的菜肴让家人品尝是浪漫,安静地坐在蓝天下遐想是浪漫,假日里休闲地去旅游,看山山水水更是一种浪漫,怎能说生活缺少浪漫呢?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浪漫,才组成了我们生活中最绚丽多姿的一幕幕。所以不要抱怨自己不是一个懂浪漫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浪漫哲学。只要热爱生活,留心身边,懂得享受自己平凡的生活,注意沟通和交流,悉心体会那些过程中的美丽,让自己平凡中有一分精彩就是一种浪漫,使生活不缺少情趣和乐趣,才能够拥有永恒与充实。

浪漫的事情篇4

远古时代,女人的天职是采摘,这份相对悠闲的差事让她有时间吹风望天唱歌,千百万年来,这种浪漫就在女人们的基因里生了根。而负责狩猎的男人则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时间与效率是他们的王牌,所以浪漫这个字眼,他们的定义与女人大相径庭。

在最富浪漫精神的国度法兰西,一本权威杂志《观察家》曾做过一项关于浪漫的调查,结果发现香槟酒烛光华尔兹这些女人眼中最浪漫的符号,对于男人来说是“过于形式主义的浪费,甚至是不能忍受的愚蠢行径。”除非女友或者妻子强烈要求,否则男人绝对不会干这样的傻事。那么究竟男人最爱的浪漫有哪些呢?实用的帮助或者礼物,偶尔的无条件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对他们无心过错的理解谅解宽容,是男人最想要的“浪漫”!可见,男女对于浪漫的定义是何等的南辕北辙。

一位调查者百思不得其解地说:“我太太生日的时候,我买了一台很贵的微波炉给她做礼物她却非常失望。我以为她一定会喜欢,因为微波炉可以帮她节省很多时间,多方便啊,她却偏偏瞪着我,问我为什么笨到不买玫瑰。我真是费解啊。”相对女人所谓的风花雪月的浪漫来讲,男人觉得实用是一个礼物合情合理的先决条件。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女人大可转念想想,其实微波炉后面藏着比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还多的浪漫。他给她买微波炉,是不想她整日劳累,这是最实际的关爱。如此,只要女人仔细地推敲,你的埋怨便会瞬间化作玉帛。通常男人们只选贵的、实用的,不选女人心里所谓“对的、浪漫的”,其实是他们天生的浪漫本质。

难倒他们的浪漫事

下列事情是男人最不想“做”的浪漫,但又有超过半数的男人表示,如果自己的伴侣作出安排,也会扣,起精神配合。

烛光晚餐

这是女人最趋之若鹜的浪漫形式,却让男人大大头疼,比起穿起西装在高档餐厅正襟危坐,他更中意和你穿着家属服在家喝啤酒看影碟,如果你穿的是他的白色长款衬衣,那么,这份浪漫就更有火辣意味了。

跳舞

多数男人,尤其是东方男人,对这项活动都是叫苦不迭,所以,如果你的他没有舞蹈天分,还是别赶鸭子上架了。

送礼物

女人喜欢让男人猜心思,而在送礼物这件事上,男人永远是疑惑的,他们永远无法得知自己的女人究竟得到什么才会芳心大悦。买了她喜欢的珠宝或者手袋,即使是她喜欢的昂贵牌子,依然会抱怨花了大价钱,却没有买到她最心仪的那一款。买了电器数码产品这类的实用礼物,即使没有浪费金钱,她也会觉得没意义,还会担心你只是把她当成哥们儿!

甜言蜜语

在爱这件事情上,千百万年来,男人永远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即使是天生舌尖抹蜜糖的情话高手,也不过热乎三个月的蜜月期,女人们,认了吧……

他们说浪漫

“在她加班的晚上,我煲了一锅汤,这个过程,我觉得很浪漫……尽管喝的时候她有点呲牙咧嘴。”

――Tom市场推广“带她去看足球,为自己的球队欢呼,一起骂骂咧咧,完事后在路边和别人一起喝啤酒,那是最浪漫的一个晚上。”

――山野设计师“我做的浪漫的事?带她走大连的情人路,据说走完的情侣就能天长地久。本来应该很浪漫,后来她累得岔气了,只好中途作罢,为此她一直骂我。”

――李峰 公务员

“从来不觉得送个名牌就是浪漫,不过既然她喜欢,我也乐得省事,总好过让我陪她跳舞或者搞什么烛光晚餐。”

――Joe建筑师“特想跟我老婆说一声,您要的浪漫太矫情,都孩他妈了,就别老逼着我跑海边说我爱你了,一家三口去趟郊野公园不就挺浪漫了吗?”

――小岸 部门经理

“在她的公司遇到资金压力时,我几乎停止了自己公司的业务,尽最大努力帮她融资,让她能够安然渡过危机。这还不够浪漫吗?”

――林力私企老板

男人的浪漫=实用

女友艾琳最近总是抱怨,她那个具有很高美誉度的浪漫先生“失踪”了!艾琳的先生张森是圈子里出名的设计师,也是知名的惊喜男友,他在求婚时给艾琳设计的浪漫陷阱让很多女人纷纷回家和自己先生抱怨,恨不能照单重收一次。可是现在,婚礼一周年这么大的纪念日,他不过是亲手下厨给艾琳做了一餐意大利面,而礼物竟然由以前的蒂凡尼手链或者朗赛尔手袋变成了实用无比的摄像机!看到妻子惊讶中带着浓浓失望的眼神,张森温柔地说:“亲爱的,我只是觉得,我们已经过了华而不实的时期,浪漫需要一个新定义了,你觉得呢?”艾琳很奇怪:自己浪漫的先生会变成闷蛋?

接招 婚后浪漫需要新角度

男人是实际的动物,他会对情感生活做阶段性的部署,即使是看似无意,其实心里还是有小九九的。在婚后,大多数男人会暴露出实用主义的本性,其实也不能说他们功利,他们只是希望踏实下来,恋爱期间的小花招毕竟需要精力体力实施,与其那样,不如掀开浪漫新篇章:“实用”。是的,在男人心里,这也是一种浪漫。还记得《欲望都市》中凯瑞婚后收到的第一个礼物吗?不是珠宝,不是香水,甚至不是她最痴迷的鞋子,而是一台最新款式的壁挂式液晶电视!当然,这个礼物让凯瑞大失所望,最终甚至心怀怨恨。但其实,若你站在新的角度,这难道不是一件浪漫的礼物吗?雨夜或者飘雪的下午,和他窝在沙发里看球赛,喝一点小酒……是不是比需要打扮整齐出去吃西餐看夜色那种浪漫,要贴心多了?

有多少浪漫可以花钱买?

小霜一直对男友小孔总是用物质制造伪浪漫心存不满!小孔是典型的IT男,平时工作忙,赶上小霜的生日、他们的相识纪念日这类大日子都是有心无脑,不是忘个一干二净,就是事后用礼物来弥补,很少能真人出现。上次情人节,在小霜的明示暗示下,小孔终于记得送情人节礼物,打开一看,居然是一张购物卡!就差封个红包了……小霜不明白,两个人吃一顿烛光晚餐就那么难吗?只因为小霜曾夸过一款进口电饭煲的功能好,生日时小孔竟然把电饭煲当礼物快递到公司,让小霜在办公室同事面前很没面子。尽管小孔是绝对不吝惜金钱的,可是他买的“浪漫”都是只有量,没有质。对此,小孔总是很委屈地说,他其实很浪漫,只是没时间和精力

这样的解释,小霜实在是哭笑不得。

接招 心意比形式重要

因为工作繁忙,男人对爱侣心怀愧疚,而此时,他们会将久违的浪漫当做一种补偿,而潜在的心虚感会让他们选择物质的方式来表示。其实,这未必不是浪漫,要知道,即使表象是物质,但内在依旧是他对你的在乎和呵护。面对这种物化的冷浪漫,接受是第一要素,首先接纳他的用心良苦,不要太在意形式和过程,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年代呢?

一样的浪漫,不一样的桥段

人们常常说,情侣有两道关口,一是装修,二是旅行,在这两件事上能合拍的,必然就能顺利牵手,否则,还是趁早收手。第一次和男友安东长途旅行,小海做了很多准备,之前甚至兴奋的失眠,多美啊,整整十天和安东呆在风景如画的夏威夷,没有工作、应酬,恼人的一切都被远远地抛在太平洋……可是十天回来,小海完全没有蜜月后应有的兴奋和留恋,反而是一肚子的郁闷和纠结。这一路,安东完全不服从小海的浪漫计划,不穿她精心购置的情侣装,晚上和小海去个酒吧就抱怨一路,说还不如在海滩露天席地而坐喝啤酒,最过分的,他看不惯小海走哪都没完没了地拍照!问他,他摇着头,“哈尼,你这才不是浪漫的行为,你总是用相机去看,你忽视了你心里的那双眼睛!”

浪漫的事情篇5

这时,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走过来,向她敬了个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的绅士礼,低声问她旁边的座位是否欢迎一位绅士。两个人就这样聊上了,他向她介绍威尼斯的风土人情,她向他讲述古老中国的神秘文明。

后来,那位绅士很礼貌地向她道歉告别。她又坐了近一个小时才离开,买单的时候,服务生告诉她,她的账已经结了,是河对面那位一直含情脉脉看着她的先生结的。那一瞬间,坚强的她彻底被感动,泪水涌出眼眶。她看到他向她挥手,然后消失在紫红的夜色中。而她甚至连他的名字也没想起问。

另一件事发生在她同事身上:去年的2月15日,她去一个朋友家做客,见到他家到处摆满了鲜花,就问:“怎么买了这么多花?”他说:“昨天是情人节嘛,买给太太的礼物。”她无比惊讶,再三确认:“你买的?”他说:“当然。”她说:“是不是前天得罪太太了?”他的太太马上大笑起来:“你真了解男人!我跟他吵架了,好几天都没好,我都不想过了。”

最后她总结说,中国男人不懂浪漫,与浪漫有仇。法国丈夫可以把面包换成玫瑰,插在爱人头上;中国男人大多会把挤公交车省下的钱,用来买油盐。当女人问“你为什么从来没想过送我一枝玫瑰花”时,中国男人会说:“我把一生和所有的薪水都已给了你,你为什么还要在乎一枝花的形式?现在又不是恋爱的时候。”

我想我也在她划分的有仇的一类里。

不过,她又安慰似的对我说,中国女人除了乞丐般向男人乞讨浪漫外,还有一种办法能得到浪漫,那就是等待。二十岁的中国男人能在广场上搂着女友一起痛哭,可人们不承认那是男人。三十岁的中国男人为家庭和事业身心俱疲,以致怀疑浪漫的真实程度。四十岁的中国男人步入命运的中层,见过了高层的繁华和底层的凄凉,收缩起胸怀,担忧上不去,更担忧掉下去。五十岁的中国男人是“识相的年龄”,浪漫与识相是天敌。中国男人的浪漫,是六十岁以后的事,那时压力荡然无存,世故全然超脱,可以搂着孙子在地上打滚。

她感慨地说在中国,像她这样不肯低头向男人乞讨浪漫的女人,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心动的男人老到六十岁,或者找一个六十岁的让自己心动的男人。

浪漫是一种品质,一种情怀,对女人而言,浪漫永远是梦中的水晶鞋;对男人而言,浪漫真是致命伤吗?

有人说坏男人通常很浪漫,好男人通常不解风情。

我找到一个女人公认的坏男人讨教浪漫的法宝,他给我开了如下几条无往不胜的秘诀:

所谓浪漫是可以毫无目的地走上数千里,而在最想念的一刻出现在她的面前;

所谓浪漫是和她在海边散步的夜晚,突然跳入海水中,并对着大海大声说“我爱你”;

所谓浪漫是可以与她一起彻夜守着月亮,直至月亮也回家睡觉了;

所谓浪漫是相隔两地时通过长途电话线一起看完同一电视频道中无聊的港产电视剧;

所谓浪漫并不是说我要将全世界的玫瑰都送给她,这样做不可能,而且很自私,而是在每封信的信封里夹上一片玫瑰花瓣。

浪漫的事情篇6

一 、什么是浪漫主义及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最初的“浪漫主义”是针对伪古典主义而提出的,等同于“新文学”或“自由主义”,是“反对模仿,强调独创的文学主张”的代名词,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坛约二百年的现状,故它是古典主义的发展,也是古典主义的否定。直到 1827 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的指向才正式确定为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是指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原则。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变形等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原则。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浪漫主义在古典文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在现实主义创作中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并不罕见。那么,该怎样理解现实主义作品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呢?

(一)抨击现实黑暗,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

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往往借助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凸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进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换言之,现实主义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是通过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虚构,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否定,从而展现一种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殉情合葬、化为鸳鸯的浪漫主义结尾,即深刻鞭挞、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从而寄寓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类似者如《梁祝》中的“化蝶”《牡丹亭》中的“梦合”“转魂”《促织》中的“身变蟋蟀”等等,这些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均体现出了作者、作品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要之,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每每旨在“用美丽的理想代替不足的真实”([德]席勒),在超越社会现实的前提下,力图用文学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从而表现出对理想型、未来型社会的追求,实现通过文学性的创造和想象,展现一幅“人类大同”、美好生活的愿景。

(二)蔑视权贵残暴,表现无屈无畏的反抗精神

在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往往表达出作品、作者强烈的爱憎,表现出一种可敬、可贵的斗争意志、反抗精神。如《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结尾,在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罪恶的深刻鞭挞、揭露的同时,表现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的追求。《搜神记•韩凭夫妇》中,韩凭夫妇在希望合葬而“王怒,弗听”时,化为“相思树”,不离不弃,这一浪漫主义笔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暴虐、残忍的鞭挞、痛斥,表现出劳动人民蔑视权贵、无屈无畏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守。《牛郎织女》中“鹊桥相会”浪漫主义色彩的收尾、《窦娥冤》中的“发三愿”的离奇情节,亦更鲜明、集中地反映了在残暴的封建势力面前,人们无屈无畏的斗争意志和矢志不渝的反抗精神。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往往在情感、理想的强烈作用下,通过想象、虚构的方式,来突出主旨、强化爱憎。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成功超越了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情绪的表达、精神的表现、意志的表白,巧妙地融入到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置以及对其的取舍、褒贬当中,在用“美丽的理想”指陈“不足”的现实的同时,表现出了对实现“美丽的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不屈的斗志意志,体现出强烈的爱憎。

(三)以天下为己任,表露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在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过程中,往往融入进理想主义的色彩和精神。析言之,其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每每采用远离现实生活的想象、虚构作为表达自己情愫的方式,以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如屈原《离骚》《九章》《九歌》中的忧国之思、奇幻之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憧憬,这些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都表现出了作家、作品的志趣、信念、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寓以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抑或说使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法]乔治•桑),作者瑰丽的想象、奇幻的幽思、深沉的祈愿,每每关乎天下、民生、志向,流露着他的太息、忧乐、求索,体现出其理想、信念和品质。

浪漫的事情篇7

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得无须专门讨论。引起我对它发生兴趣的是《东方》杂志第8期萧功秦先生的文章《一个法国青年的文化浪漫主义》(简称《浪》)。此前接触过作者一些作品,尽管我不同意他的新权威主义主张,但作为一位学养深厚、立论谨慎的学者,他的观点很具挑战性,尤其在他对政治激进主义的批评中有些地方很值得不同观点的人认真思考,至少,包含其间的警示意义是不应忽视的。东方杂志上这篇文章的主题同样是批评政治激进主义,然而很遗憾,这篇文章缺乏了立论的严谨,一系列论点失之轻率,而这些论点恰恰又牵涉到不少重要的理论是非和界限。

文章从一位在我国刚开始拨乱反正时来华留学的法国左翼青年奥莱弗谈起。奥莱弗憎恶市场经济和由市场竞争带来的社会不公,向往中国的人民公社制度,喜欢作为这个制度人格化代表的文学形象李双双;崇拜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在他心目中,四人分别是妇女解放运动、革命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的代表。就由于他的左翼立场以及对中国现实完全颠倒的认识(文中也表述为"文化误读"),作者把他定位为一个文化浪漫主义者,并根据罗素的一段话,把通过挣脱对人性的种种束缚而"获得一种新的元气、权能感与登仙般的飞扬感"描述为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接着由此引出浪漫主义的派生涵义:主体通过自己理想和愿望向某个对象物的投射,获得冲破现实束缚的人生超越感。据此,又把另一特征归结到浪漫主义上,即:把一种与现实阴暗面形成对比的秩序作为精神追求支点。

把上述两点归结为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后,文章回到特定的奥莱弗对中国的"文化误读",根据这一特定的误读得出普遍性结论:那些对本国文化与现实持批判立场的人"只有"在认为想象中的美好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才能坚持自己的批判的合理性"--异质文化就充当了想象中的美好事物,对异质文化"想当然的赞美"就由此而生。这里,浪漫主义(到此为止,"浪漫主义"基本上是作为"文化浪漫主义"的同义词使用的)在作者笔下已经几乎囊括了所有具理想主义气质的人和所有发生文化误读的人。根据这种涵义已经大大扩展了的文化浪漫主义(关于概念涵义的扩展,留待后面分析),作者断言:如果文化浪漫主义再向前迈一步,就成为政治激进主义者。接下来,全文核心论点就在"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还有"乌托邦"这几个概念的不断交替使用中出来了:"政治激进主义者"(或文化浪漫主义者)是一些相信自己抱有一个伟大目标,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方法的人。他们往往心地十分良善,容不下现实中与真善美不符的东西而力求改造,但"经由浪漫主义者的政治来改造的世界往往产生他们所不曾意料到的巨大灾难与不幸"。作者就此得出根本性结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因为恶人并不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根本挑战,从而对社会的破坏是有限度的;浪漫主义的好人则要对"人类在适应环境挑战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习俗、思想文化、制度安排等等,所有这些集体经验......发起总攻",而且好人相信自己动机纯洁,极少自我反省,加之被人们信赖,致使错误难以发现和纠正。

暂且不谈该文的观点、论据的真伪。在论证方法上,概念内涵无限扩大、论点大幅度跳跃、基本结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等等,都令人惊讶。至于文章观点,则相当多地方需要辨析,其中,究竟什么人对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总攻,什么人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此类问题亟待澄清;尤其是全文结论事实上关涉到对那些在20世纪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的灾星的善恶判断,让人难以释然,觉得有必要就此表明看法。

一."文化误读"原因析

全文以"浪漫主义"为中心概念的一系列论点和最终结论据以建立的事实是法国青年奥莱弗的"文化误读"。文化误读正如作者承认的,乃常见现象。至于误读是否如作者暗示或明示的是浪漫主义所致,是那些对本国现实持批评立场的人为自己批判的合理性寻求异质文化支撑的愿望的产物,就得另当别论了。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理想化评价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文化误读,但显然不能把他的误读与浪漫主义挂钩。伏尔泰在生活上精神上的确很浪漫,但并不"主义"。作为"主义"出现的浪漫,是与对理性的反叛相联系的,所以,非理性甚至反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至于浪漫(或者说是一种想脱离平庸状态,追求生命的高峰体验的精神倾向),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没有从思想、情感到行为方式都彻底地功利化、物质化,都或多或少会有这一面。所以不能根据某人身上有浪漫倾向就将其归到浪漫主义旗帜下。就拿伏尔泰来说,在许多事情上很浪漫的伏尔泰,如果论其精神派别,他恰恰属于浪漫主义所反叛的理性主义。而文化误读的发生,原因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伏尔泰,浪漫气质、主观愿望的投射、认识上的先人为主等等,都可能是导致误读的原因,但受所掌握信息的限制也许是更直接的原因。至于他对于自己就法国现实所持批判立场之合理性的确信,也并不源自某种别处的什么样板。无论他实地考察过的在政治文化和制度上比法国开明、进步的英国,还是由于误读而被他美化了的中国,都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物而并不能承载支撑其批判立场的任务。他的批判立场及其对这立场的确信一如西方历史上其他许多具批判精神的杰出思想家一样,基于独立思考、基于西方的精神和思想资源以及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对自由的信念、还有对自然法传统的真诚信仰。

至于奥莱弗,不错,这是一个怀抱崇高理想,执着追求公正和平等而对市场经济持有异议的左翼青年。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使他把中国当成了体现这一追求的典范。但作者就此把他界定为文化浪漫主义者,却失之轻率,特别是根据奥莱弗的错误认识作出 "浪漫主义对现实的理解是建立在误解现实的基础上的,建立在一相情愿的主观愿望的基础上的" 这一带普遍性的结论,就更加轻率。就奥莱弗有真诚执着的理想追求而言,与其说是浪漫主义者,毋宁说是理想主义者更合适。说到这里有必要顺便指出,作者因奥莱弗对市场经济的异议就断言他"是市场经济竞争社会中的失意者",这过于武断。评判事物超脱于一己得失可以说是所有理想主义者却不一定是所有浪漫主义者的一个精神特征。所以,理想主义不等于浪漫主义。即使搁置二者差异,无论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都并不必然导致奥莱弗对中国的颠倒认识。真正导致这一颠倒认识的是作者作结论时忽略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的宣传。在过去二三十年完全封闭的情况下,对外界来说,直接得自中国的有关中国状况的信息完全通过中国官方宣传而来。而那个时期彻头彻尾意识形态化的宣传,充满了掩盖真相、歪曲事实、甚至根本颠倒事实的欺骗性。无论是令奥莱弗心仪的人民公社制度还是文革及其作为文革化身的江青等人,在对内对外宣传中都是被极度美化了的,而且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加以美化。奥莱弗在接受这些信息时还是一个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的少年,在缺乏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根据这样的宣传来形成他对中国的认识从而发生错误,再自然不过了。其实,我国至今都还有人受文革宣传的愚弄,把那个苦难深重的时期当成阳光灿烂的日子,要一个远在法国、而且还是少年的奥莱弗具有看透那些宣传伎俩的洞察力,实在太难为他了。事实上,不是他"浪漫地美化李双双时代的公社制度"和文革时期为祸中华的江青之流,而是他受了蓄意美化公社制度的作品《李双双小传》和蓄意美化文革、美化江青之流的欺骗性宣传的误导,是这些宣传影响和塑造了他对中国的认识。这与浪漫主义没什么关系,至少,将其说成浪漫主义所致是缺乏根据的。至于奥莱弗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或者说他因受颠倒的宣传而在心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的种种幻象,是可以破除的。《浪》文提到安徒生一则童话:一个不满现实环境而向往中世纪的人在穿上了一双魔鞋真的回到中世纪后,发现了中世纪才真正不可容忍。作者以此类比奥莱弗,并借此把中西文明交流中对西方文明抱好感的人批评为"文化浪漫主义"。这里没有言明但隐在字里行间的话是:

那些"把与现实阴暗面形成对照的秩序作为精神追求支点"的人总归要大失所望。这是在把向后和向前两种性质不同的秩序对照混为一谈。对作者所引童话,我认为可以作两层理解。就奥莱弗而言,倘若真有双魔鞋把他送到向往的地方,事实终归使他从梦中醒来。作者不也指出他在中国越来越感到不适吗?可惜却没有就此说些什么。然而,这种不适恰恰表明的是对过去认识的痛苦调整,这比他先前信什么不信什么更重要。就作者借这童话引申的不同文明交流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上,我以为,"魔鞋"童话的普遍寓意在于使人得以在两种经验之间进行比较。它可以帮助打破幻象,但也可以起另一作用。既然魔鞋意味着可以把一个人送到心目中美好的地方,那就不光可以把人送回过往时代,而且也可以把人带往另一方向,比如从封闭社会带向开放社会,从专制国带到民主国。在那里,人同样能通过事实和体验来验证是否与自己此前置身其间的"现实阴暗面"恰成对照。就是说,它可以给人的认识以经验事实的支撑,这一认识可能被修正,但并不丧失其基本的客观性--我认为,这也是对开放的、民主的体制的向往不同于把落后、过时的制度理想化之处:这种向往也可能犯过于理想化的错误,但基本方面并不虚幻,更不根本颠倒。

二.需要加以节制的"浪漫主义"概念范围

现在该回到"浪漫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本身了。我前面曾提到作者在行文中有无限扩大"浪漫主义"内涵的倾向。那么,究竟浪漫主义指什么?诚然,浪漫主义如作者所说,它很难确切定义。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一些使"浪漫主义"之为"浪漫主义"而非别的什么主义的特定涵义和范围。

浪漫主义主要是作为对启蒙运动以来居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的反叛而兴起于18世纪西欧各国尤其德国、法国的精神、文化运动。无论是作为一种态度和立场的广义浪漫主义还是作为文学艺术中反叛运动的狭义浪漫主义,一起始就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一切清规戒律的姿态出现。它重视被理性主义忽视或排斥的人的主观感受、本能、情绪、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那些强烈激动人的心灵的事物抱有最大兴趣。在文学、艺术中,浪漫主义者放纵想象力,把蔑视权威,冲破既有法则尤其是古典主义法则的藩篱视为特权。浪漫主义作品具有把幻想推向危险高峰的倾向,并通过打破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表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令人不安的力量。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法则的突围以及对个性、对非理性因素的张扬给各门类的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和从未有过的新题材,极大拓宽了艺术范围,扩展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和开掘了人性的深度,产生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其中,法国浪漫派便是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流派屹立于世界文学之巅的。

对于浪漫主义,思想史上的评论甚多。尽管在其功过是非上看法各异,但是在对使浪漫主义之为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上是相似的,都把反叛理性主义及其与之相关的反传统、反权威和基于个性而对种种束缚的敏感视为浪漫主义基本特征。《浪》文所引的罗素谓"浪漫主义者在推开对人性的种种束缚时,往往会获得一种新的元气、权能感与登仙般的飞扬感",前半句"推开束缚"表达的的确是公认的浪漫主义者的精神特征或行为倾向。后面所说由此而获得的种种感受,特别是萧功秦先生既在该文也在他批评政治激进主义的别的文章中反复提及的"登仙般的飞扬感"却并非浪漫主义者必有的精神、心理特征,而只是可能的特征之一。而罗素对浪漫主义的评价也远比这段话所体现的要复杂得多,且前后期的评价并不那么一致,据我看,前期评论比后期严厉。上面所引"权能感""登仙般的飞扬感"的说法在十多年后根据《西方哲学史》改写《西方的智慧》时就没有再出现在对浪漫主义的评论中。但作者只抽取罗素前期评论的片断,并把这一片断中描述的一个可能的特征夸大为普遍性特征,再把异质文化之间常见的原因各异的"文化误读"与浪漫主义直接挂钩,就已经过度扩张了浪漫主义范围。而当其把罗素描述的"登仙般的飞扬感"这一可能的心态特征加诸于他所说的政治激进主义者身上,并把构筑乌托邦的、强制人们接受"完美新世界"的......好几类人统统谓之为政治激进主义者,而且行文中事实上也不仅将浪漫主义与政治激进主义等同,还把浪漫主义与乌托邦、与理想主义混同,这种无节制的概念扩张便使得此主义与彼主义了无分别,从而使概念也变得无意义。但这样的论证却服从了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那些围绕政治激进主义所提出的一揽子批评性结论。这里暂且还是搁置结论,就作者以"登仙般的飞扬感"形容政治激进主义者的心态,我觉得有些话不能不说。首先,我认为作者没有给出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这就不能不具有主观臆断的强烈色彩。再则,我注意到作者在批评政治激进主义的文章中有着把清末以来的仁人志士(特别是其中主张走议会道路的人①)归入其中的意味,并以"登仙般的飞扬感"用来形容他们。然而如果考虑到这部分人所面对的全然不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者可以恣意妄为的环境,考虑到这部分人所置身的时代的严酷性和他们随时可能人头落地的处境,用获得"登仙般的飞扬感"去臆断他们,是既不得当又太残酷。

关于浪漫主义,需要区别艺术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精神信仰层面和政治操作层面。对文学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应该有更专业的评价,不属本文论域。至于作为一种态度和立场的浪漫主义,不错,它有反理性倾向,但这对于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的僭越也有某种矫正作用;它有作者强调的以审美标准代替功利考虑的倾向,但对于一个过于注重实利,功利考虑已经压倒一切的时代来说,未尝就毫无积极作用;它对工业文明的反抗诚然有美化农业文明的一面,但也有对工业文明危险后果(如分割人性,使人单一化、工具化,破坏人与大自然的联系)的敏感和预见;浪漫主义者有摆脱一切束缚的倾向②,纵然这种倾向具有导致瓦解一切价值和规范的危险,但浪漫主义者也以其反常规的举动挑战了陈腐过时的清规戒律,罗素就认为浪漫主义者对清规戒律的挑战促进了时代的宽容......,如此等等。浪漫主义同别的许多事物一样,有它的多面性,不宜简单化。

浪漫主义运动在19世纪达到辉煌顶点后开始衰落。但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浪漫主义"辞条所指出的:"一旦面临任何机械体系限制人类经验发挥作用的威胁,浪漫主义的抗议就会继续出现"。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它构成了西方开放的精神、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需要具体分析的浪漫主义与政治的关系

我是很赞同萧功秦先生对于浪漫主义渗入政治的警惕和告诫的。因为浪漫主义某些表现在文学艺术中行得通,在政治领域则不然。例如,文学艺术中可以把幻想推向极至,政治上这么干则易导致灾难;文学艺术可能在挑战和摆脱一切既有规范中获得突破,倘在社会、政治领域蔑视一切规范,就的确是在进攻人类集体经验了。不过这后一种"蔑视一切"正如罗素和其他许多思想家所指出的,在性质上是反社会的,付诸行动者不是无政府的叛逆者就是想征服一切的暴君。就是说,浪漫主义这一发展路径的结果是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这一藤两瓜,而并非作者指称的政治激进主义。政治激进主义要求对社会秩序进行广泛变革,但大多从已有的思想资源获取变革所依据的理念或原则,一般说来,并不具有"蔑视一切"而进攻人类集体经验的嗜好。诚然,政治激进主义也可能取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之类灾难性的极端形态,问题是萧先生批评的并非这些形态,恰恰相反,批评矛头主要针对着我国清末以来出现的议会民主政治理想。浪漫主义渗入政治,其走向还不止上面说的这些。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也是其可能的走向,但最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朝向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发展路径。对此,后面还将提及。

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即使政治浪漫主义,无论哪种走向,如前所说,都须区分个人精神信仰层面和政治操作层面。就是说,必须区分信奉者、表达者与实际操作者。不管多么糟的主义,如果仅仅作为个人政治信仰,对他人、对社会并不构成危险,构成危险的是那些掌握着相当的社会权力资源的政治领袖。当然,信奉者、表达者可能成为实际操作者,但这中间还隔着许多环节,而且每一环节之间的过渡也不是不需要条件的,其中,获得权力是关键性条件。就此来看,即便《浪》文对奥莱弗的界定是准确的,鉴于奥莱弗只是一个政界之外的普通青年,他的信仰只不过是多元信仰中的一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很正常。根据一个青年的个人信仰引出那么多政治性严重结论,前提就是虚幻的。其二,对浪漫主义渗入政治活动也应具体分析。事实上并非都那么糟糕,就必然走向灾难。例如,拜伦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他的浪漫主义既表现在他的诗里,也付诸于投身希腊解放事业的政治行动。但他怀抱崇高理想的政治行动除了使自己死于热病,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灾难。对他,罗素如是说: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融合成十足浪漫派的一切要素--叛逆,满不在乎,藐视成规不顾一切和高尚的行为。他为了希腊式的自由而死于密索隆奇沼泽之中,始终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姿态。" ③在欧洲,像拜伦这样深刻介入政治活动的诗人并非个别,众多的浪漫主义诗人在19世纪欧洲政治生活中都曾活跃异常,法国尤其如此。这个文学艺术上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政治上也很浪漫了一下。其政治浪漫的程度,从勃兰兑斯谈1848年革命时的浪漫派可窥一斑。他说:1848年"是浪漫派胡闹的一年--这时掌握法国车轮的不是政治家而是诗人和热心人;议会里流行的不是实际政治观念而是圣西门主义、新基督教观点......"。那么,在那一年掌握着法国车轮的浪漫派诗人们给法国带来了什么呢?在30年代后期就转向政治活动的浪漫派诗人拉马丁此前一直为工人境遇鸣不平。1848年二月革命后,这位担任临时政府外交部长但实际上是政府灵魂的诗人对聚在市政厅前的民众作了最具浪漫色彩的表示:"我们将共同创作最美好的诗篇"。他没有食言。主要由于他的建议,刚成立的临时政府几天内就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废除了殖民地的奴隶制,废除了政治犯的死刑,废除了复辟时代遗留的民事拘禁,恢复了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不列颠百科全书高度评价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是"一位勇敢而明智的战士"。还有雨果。

他既是法国浪漫派文学的领袖也是政治上的激进派,他以充溢的激情介入许多政治活动,但无论《浪》文关于"浪漫主义对现实的理解建立在误解现实的基础上"认识论评价还是关于浪漫主义者政治后果的评价,搁在他身上都不合适。他在二月革命后担任议会代表,提出了全民教育和人民福利的理想并为之而斗争。尽管19世纪的法国政局不稳、政权形态频繁更替,但拉马丁和雨果们为之斗争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丧失;政局的变动既未动摇19世纪的法国特别是它的首都巴黎仍然是欧洲文明的代表和无可争议的文化中心,也不影响法国对各国政治流亡者的亲和力,事实上,19世纪的法国张开双臂接纳了许多流亡者。在我看来,19世纪法国的政治动荡被许多论者夸大了;而法国有过的政治动荡也不能算在浪漫主义者头上,至少,尚无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应由他们负责。

我举上述事例是反对在浪漫主义与巨大灾难之间建立联系,但这不意味着否认这种可能。前面提到的最值得警惕的浪漫主义政治走向就贻祸无穷。滥觞于19世纪的把民族、国家当成放大的部落神崇拜的民族主义是浪漫主义进入政治的主要通道。民族主义极易调动起民众激情,也最容易形成具规模的运动。事实上,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洲,对民族、国家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人们的想象力,并真正导致了无穷灾难。但批评浪漫主义的萧先生却对此未置一词。

四.评"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

这是《浪》文的根本结论。它依据以下论断而确立:文化浪漫主义者往往心地良善,是一些相信自己抱有一个伟大目标,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方法的人;为了建立心目中的美好世界,他们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总攻,而恶人作恶仅限于满足私欲,并不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根本性进攻;浪漫主义好人因相信自己动机纯洁而缺乏反省精神......。

然而无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的根本结论还是它所依据的这些论断,都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其次才是理论问题。所以,我认为第一步应该作事实判断。

说起人为灾难,法国革命中发生的屠杀难免被提及,但这场灾难很难说是"浪漫主义的好人"造成的。有史可考的事实是,实施报复、屠杀而使革命年代变成人人自危的恐怖时代的是并不浪漫的、很实际的暴民和同样不浪漫却很冷峻的罗伯斯庇尔们的"大手笔",而充当"革命车轮"碾压材料的倒恰恰是那些对"平等、自由博爱"抱着真诚信仰的浪漫主义的革命贵族。

比起因滥杀无辜而留下暗迹但毕竟传播了新的理念、清除了旧制度的根基、进行了建立共和制尝试的法国革命,20世纪六七十年生在我国的"文革"是一场货真价实的灾难。可是文革中豪情万丈的青年学生虽然很浪漫,但他们只是并不浪漫的政治领袖手中的棋子--老实说,我对那种视某些文辞浪漫但行动起来极端实用主义的政治权威为浪漫主义者的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些权威人物工于心计、精于谋算,恐怕与浪漫主义者的精神特点处于不相通的两极--,如果把造成这场全民灾难的帐算到青年学生的浪漫主义头上,是不公正的。关于文革灾难的程度,也许距离近了些,把它与本世纪其他灾难作比较的条件尚未成熟,还难以定论,然而,发生于二十世纪上半页的法西斯灾难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任何灾难都不能比拟的,受害者人数和所涉国籍之多,灾难所及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这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而法西斯政权,尤其德国纳粹政权和日本军国主义政权,不论是挑起反人类侵略战争,还是通过集中营、灭绝营、毒气室实施的种族灭绝计划或由细菌部队进行的细菌战、拿平民和战俘进行的活体实验......,无不是对一切公理、一切使人得以确立为人的道义准则(按《浪》文的表述即"人类集体经验")的根本性摧毁--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

如果关于法西斯灾难是人类经历过的最深重灾难这一事实判断是确凿无疑的,循着《浪》文"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之说,那么以下结论便不可逃避:发起这场"对人类集体经验的总攻击",④造成了人类空前劫难的元凶希特勒及其团伙是"浪漫主义的好人"。倘若此结论成立,人类判断力可真的是遭遇根本性挑战了。

到这里,《浪》文结论的荒谬已在不言之中。但值得思考的是,一个学养深厚的学者为什么会得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等一揽子观点?

我认为,《浪》文的问题既出在方法论也出在理论上。方法论误区在于:首先,作者的结论预定,过于急切地要证明政治激进主义的恶果,不是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总结和论证,而是根据极有限且可有多种解释的个别事例--奥莱弗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引出一系列普遍性结论;其次,以假设代替事实,在并不存在逻辑联系的事物之间虚构逻辑联系,诸如浪漫主义者"只有在被视为美好的事物被他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他才能坚持自己的批判的合理性"之类轻率论断在文中并非个别。理论误区在于,作者的根本观点暗含着一个关于善恶判断之依据的前提,即:倾向于认可用目的为手段辩护、并根据某人声言的目的对其进行善恶判断。作者文中就提到怀抱"伟大目标"的"浪漫主义好人"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所谓"一切手段"其实就是"不择手段"。我当然不是说作者本人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问题是作者为了证明"好人为祸甚于恶人",便把如此行动着的政治人物判定为心地良善的浪漫主义者。在这里,那些人是不是浪漫主义者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凭那些为祸甚深的人所宣布要实现的目的就断言他们是"心地良善"的好人。然而目的并不能为手段辩护。在我看来,当目的确定后,目的对手段的选择起着制导作用,即:所选择目的的性质本身就规导着对手段的选择。可以说,手段的性质体现或者暴露目的的性质。其实无论政治领域或日常活动领域都不难发现,凡不能正大光明表达出来的目的往往需要一个"高尚的目的"作障眼物,而真实目的就在借以达到目的的手段背后。政治领域尤其如此。这就意味着:政治人物所宣称的目的有真伪之别。缺乏事实支持的口头宣言什么也证明不了,而包括所采取手段在内的可考察的经验事实才是鉴别真伪的依据。德国人对希特勒公开宣传的目标与实际追逐的目标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有深刻体验的。借用著名史学家梅尼克的比喻,这是摆满招徕顾客的诱人物品的橱窗与充斥着假冒伪劣品的货柜之间的反差。这种反差,我们领教得也不少。尽管政治领域内的云遮雾障使人们对于政治人物或党派追求的真实目的的认识不那么容易,但至少以下几方面有助于判断。选择手段上有无限制,有没有对生命的基本尊重;是否言行一致(或者说公开声言的和实际奉行的是否一致);执掌政权前后是否保持原则的一致性,是否将过去动员民众的口号付诸实践......这些都是试金石。它们与浪不浪漫无关,而与诚实与否、正义与否有关。如果从这三方面来判断,无论是根据《浪》文结论势必归入"浪漫主义好人"之列的希特勒,还是文章直接作为文化浪漫主义造成灾难的"生动标本"提出来的波尔布特,隐藏在他们的美妙言辞后面的真实目的和他们本人的真实面目都不难揭开。这二位之不择手段难分伯仲,两人都穷凶极恶地攻击一切人类准则,都专权、暴戾,都堪称大阴谋家,都视人命如草芥,都有可怕的报复心。说起视人命如草芥,一个用集中营、毒气室进行种族灭绝和清除异己的大屠杀,一个对受过教育的人进行有计划的诛灭;希特勒不声不响但无情地实施对一切动摇其权力的人的报复,波尔布特则以灭门暴行和灭门之后用卡车来回碾压尸体的灭绝人性手段对付所谓背叛他的人--其实这种一旦怀疑谁对自己至上地位有所不利便无情实施的报复,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他们最在乎的是权力地位。顺便提一下,《浪》文举出波尔布特时,说经由浪漫主义者的政治来改造的世界"往往产生他们所不曾意料到的巨大灾难与不幸"。认为波尔布特对由他一手制造的、正在进行中的屠杀和灭门罪行"不曾意料到",说得过去吗?至于他们是否言行一致、执掌政权前后是否具有基本的一致性,这已经有足够的历史事实为证,用不着再论。这是两个把自己的强权欲望隐藏在欺骗性的意识形态言辞中的伪善者。

如果说希特勒和波尔布特这两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生动标本"证明了不能依据某人公开

宣称的目的来判断其善恶,那么本文曾提到过的诗人拉马丁则是可以担当反驳《浪》文作者用以证明"好人为祸甚于恶人"的重要论据之一的"好人缺乏反省"的"生动标本"。据路易斯.博洛尔在《政治的罪恶》一书所述,这位真正抱着纯洁动机投身政治、真正称得上浪漫主义好人的诗人对他过去视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给人类带来吉祥的看法作了如下反省,他说:"为罪恶开脱,为残忍寻找虚妄托词的史学家,在无意识中为将来的狂热者效仿这些罪恶铺平了道路......这是我自己也曾经犯过的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样献殷勤,我为自己感到耻辱。"可见,一个人是否是动机纯洁的浪漫主义好人与其有无反省精神没有关系。

写到这里,本文可以就此打住了。总之,在我看来,由于《浪》文十分令人遗憾的理论误区和方法论误区,它的基本论断也十分令人遗憾地变得可疑。

注释:

①应该看到,许多政治主张都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使"政治激进主义"这一概念并不固定在某些主张上。例如,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或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那些主张成年男子普选权的人在政治上是激进主义的,但是倘若这两个国家如今还有人把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作为目标,恐怕就要归入保守主义麾下了。同样,我国清末那些主张议会民主的人,可以说他们在政治上是激进的;然而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变化的一百多年后,当政治权威由于其产生途径暧昧而使合法性问题变得突出,而不受制约的权力又早已成为全社会公害,如何确立政治权威、如何管束权力的问题已然不可回避,此时还视议会民主之类主张为激进主义就大成问题了。

②必须指出,尽管浪漫主义者有摆脱一切束缚的精神倾向和行为倾向,但并非所有要摆脱一切束缚的人都是浪漫主义者,否则,那些蔑视人类价值的毫无顾忌的最彻底的罪犯就个个可以冠之以"浪漫主义者"称号了。这里还有一个重大区别:浪漫主义者看重个体价值、看重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充分表现,他们的"摆脱一切"(包括挑战现存价值)是与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理解相联系的。而这正是反人类的罪犯所蔑视的

浪漫的事情篇8

有人说“坏男人”是制造浪漫的高手,和这样的男人谈情说爱妙趣横生。诸如请女人吃烛光晚餐,送玫瑰花,甜言蜜语常挂在嘴边等等。其实,这些手法俗到家、普通到家,不是什么绝技,也没有什么秘籍。

反观那些背负“好男人”之名的男人们,木讷、呆板、无趣、乏味,根本不会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不是不会做、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有的连情人节陪女人吃顿饭的耐性都没有,通常把那些甜言蜜语看作是磨叽、麻烦、贫嘴。

所以“坏男人”更把女人放在心上,花费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对女人可谓是个“有心人”。其实他们对女人百般呵护,是习惯性温柔,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泡妞套路”,轻车熟路,运用娴熟,所以,很多女人败下阵来,成为猎物。有的女人甚至明知对方是“衣冠禽兽”,却乐在其中。

“好男人”有一种天然的高品位,只是没有被激发,还没有经过历练,还不到火候。有的人根本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失手自然难免。看着“坏男人”屡屡得手,他们只有遗憾和嫉妒的份儿。某女在北京后海泡吧,忽然微信里跳出一条求勾搭的信息,就这样被机缘巧合打动,当晚就与那个男人泡吧到深夜,并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结伴逛京城。一路上,男人安排妥帖,关怀备至,这个女人心动不已,终陷入其中不可自拔。自称追求浪漫的女人就这样被人轻易搞到手。虽然“坏男人”走俏的小把戏不过如此,但世上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傻女人却比比皆是。

男人,只有把女人当回事,女人才能把你当回事。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就会妙招、烂招、损招不断,才能妙趣横生。有了态度基础,就为学会浪漫、做到浪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好男人们”要端正态度,不能让浪漫成为“坏男人”的专利。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情故事无论多么八卦、多么离奇、多么拍案惊奇,总需要一点心思。没有浪漫之心,哪儿来的浪漫之事?

正常男人,既然是真男人,用不着装矜持。为了幸福和快乐,玩点浪漫不丢人。不是不道德,不是阴损,应该理直气壮,大胆为之。

有人错把花心、风流,甚至性乱当成了浪漫,这是大错特错了。

某男,穿梭于一些寂寞的女人中间。她们或因为放荡,或因为背叛,或因为单纯,与他一拍即合,相谈甚欢。然后,连“再见”都不用说,就各奔东西,不再联系,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人与浪漫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是当今出轨的典型代表。

浪漫的事情篇9

当然,人是有浪漫天性的,只是生活的坎坷和困顿,会逐渐磨灭这种天性。况且这种天性的发挥,还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即使再儿女情长,也难免英雄气短。光有浪漫这杆老枪还不行,必须装备许多新式的子弹,方能攻心穿甲。否则只是道具或摆设,无法真正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换句话说,浪漫并不是单方面的,是要分对象的,如果女人变得越来越实际,男人又何必一如既往地浪漫呢?这么看,浪漫确实很古典了。跟物质女孩空谈浪漫,会碰壁的,她期待的是浪漫氛围中的筹码(仿佛糖衣炮弹),而非浪漫本身。穿再厚的糖衣,如果不填充足够的火药,爆破力也将大受影响,甚至注定是一颗“臭弹”。不管对于男人还是女人,浪漫都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情。男人若空有满腔豪情而无豪举,会感到孤掌难鸣,因为女人会不领情的。可见浪漫需找到附丽之物,不仅要有真情,还要有实力。“男人先征服世界,然后征服女人”,即此理也。

男人必须先做一个成功的现实主义者,然后才能做浪漫主义者并获得成功。假如你未成为世界的征服者,女人同样会表现出不屑甚至不驯。所以浪漫对于男人而言,既有先天的成分,又有后天的成分。中国男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浪漫一时容易,浪漫一世难。营造愈博大的浪漫,则需要愈博大的现实背景,否则仅为昙花一现。发射浪漫的卫星,必须有强大的推进器和充沛的燃料,方能使之升入太空而不至于中途陨落。现代社会,更多的不过是浪漫的流星而已,一闪即逝,仅沽取瞬间的感动。难怪女人要谴责男人的浪漫罕见或者不持久了。大多数的中国男人,征服世界已属勉为其难,负重之下还要流露从容的微笑,以浪漫博取女人欢心,自然难上加难。

举世公认,法国男人是最浪漫的。法国式的浪漫最受女人好评,但却易学难工。我们不要忽略了,法国是一个盛产香水、时装、葡萄酒、歌剧的国度,而且法国大菜也价格不菲。据我所知,即使在法国,所谓的浪漫也仅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否则《红与黑》里的于连干吗要不择手段混入上流社会。在没有物质压力的阶层中,浪漫才能彻底成为一种精神,才有用武之地。沙龙里的爱情如同温室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天生就具备骑士风度的男人,常常是有遗产可继承的,所以才有闲情逸致向贵妇人献花并表演诗朗诵。贵族的浪漫不仅是一种血统,更意味着某种生活标准。第三世界的男人,大可不必模仿法国式的浪漫(无异于邯郸学步),谁叫人家是发达国家呢?而应走中国式浪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照搬别国经验,或企望一夜之间超英赶美的浪漫,不仅欲速则不达,而且会使刻意营造的浪漫变得“四不像”。

遗憾的是某些中国女孩在这方面崇洋,对浪漫的要求既苛刻又无止境:从玫瑰、巧克力到汽车洋房。对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中国男人来说,这确实意味着某种难度。人无法表现出超越自身极限的浪漫。如果这种浪漫不是通过精神而是通过物质衡量的。由于对浪漫的理解不同,造成了两性之间的矛盾:女人责怪男人不浪漫,而男人又反唇相讥女人太现实。因为男人更看重浪漫的内容,女人则看重浪漫的形式。女人对浪漫的认识,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

浪漫的事情篇10

在性爱中,虽然有时候,浪漫确实能令夫妻之间的感情更融洽,可浪漫毕竟很脆弱,需要把握好“度”。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制造过火的浪漫,肯定会有撞车的危险。

当事人:先生/白辉,27岁,公务员;太太/小菁,24岁,幼师

立案调查――

他的告白:当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把小菁娶回家后,那种兴奋和激动是无法言喻的,像她那样漂亮又爱浪漫的女子正好符合我的性格。尤其是在亲密生活上她也尽显浪漫:有时候她会穿上性感的内衣诱惑我;有时候会把玫瑰花瓣撒满整张床,在一片殷红、清香里和我缠绵……那些缠绵悱恻的夜晚,一次次的快乐总让我感叹能够娶到小菁是我上辈子积来的福分。

可是,我很快发现,有时候浪漫其实是一件让人很恼火的事情。有一次,我和小菁正酣畅淋漓地亲密着,就在快乐即将达到巅峰的时候,她突然一把推开我,嘴里嚷道:“糟糕,今晚忘了点香熏了,听书上说香精油有增强快感的作用呢。”我一把拉住她:“不要了,下次吧,我都快被激情燃烧成灰烬了。”可是,小菁非要下床去,找了香熏炉、精油,又四下找火柴,等10分钟后卧室里暗香浮动时,我的激情也一点点消失殆尽了。

一天,我回到家突然发现,阳台上多了些植物,有芍药、月季、夜来香,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不等我询问,小菁就主动说:“亲爱的,以后这些花就是我们亲密的暗语,譬如月季花开了,我们就要做一次完美的性爱,质量一定要是那个季度最高的一次;如果芍药开了,就说明要‘少要’,克制一段时间把激情积攒起来……”我心里暗自叫苦,刚要反对,小菁就说:“这样不好吗?多浪漫啊,有月亮,有花香,有浮动的人影……”从此以后,我每天晚上都要看一看阳台上的花才能确定今晚是否和小菁亲密。有一段时间,我频繁地加班,每天回来草草吃过饭就早早睡了,而那段时间恰恰夜来香总是半夜盛开,小菁就把我弄醒,缠着亲热。疲惫不堪的我在半醒半睡之间,像个木偶一样做着机械的动作。

忙过了紧张的工作期,我的“性”致渐渐高涨起来,可是,当我主动拥住小菁时,她却一扭身避开了,指指阳台上的花说:“现在少要,芍药都开花了。”那一刻,我差点气晕。

自此,我也不敢随便和小菁亲热了,偶尔有一次,也没有了先前的激情和快感。小菁怀疑我有了外遇,而有苦难言的我只有自己明白:这一切都是浪漫惹的祸!

她的辩论:我是一个喜欢浪漫的人。选择白辉,就是因为他懂得浪漫。刚结婚时,白辉在性生活方面的体贴温柔让我更加依赖他,后来我看到一本书上说:“爱情是水,性是氧气。当爱情和性分割开来的时候,灾难也就来临了!你见过没有水、没有氧气还能存活的鱼吗?”我忽然担心起美满的婚姻和云雨之欢会消失,虽然我们感情很好,但我还是变得烦躁起来,于是我想方设法营造浪漫借此提升情感密度。

起初,白辉对我的心思表现出认可和赞赏。然而,当我的浪漫花样儿越玩越多,白辉却开始不耐烦,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匆匆结束性事,我生气地抱怨:“你怎么不懂得浪漫呢?”但他一翻身睡着了。

现在,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和他玩浪漫,他似乎已有了外遇,因为对于我的心思他不仅没有回应,甚至有几次都三下五除二,野蛮地尽完他的义务。

结案陈词:女人天性都是浪漫的,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氛围,让性爱更有情调,这是好主意。但是,如果追求过于刻意了,会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激情大减。要知道,性爱是夫妻间的互动,一方的心意如果能够得到另一方的理解和响应,会相得益彰;如果对方不响应不喜欢,即使出于爱而勉强接受,长久下去也是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给先生和太太的忠告――

1.倾听自己的心声。为增加浪漫的情调,先问问自己爱和浪漫到底意味着什么,倾听你的心声跟倾听别人的一样重要。如果你对浪漫的理解就是一种平平淡淡,那么赶紧告诉对方,对方定会满足你的这种浪漫要求,不必再煞费苦心地琢磨。

2.理清现状。有些男人也许在浪漫方面比较笨拙,不懂得怎么去讨好女人,但他内心却懂得真挚地爱对方。所以奉劝太太们可以暂停浪漫,观察另一半的兴趣爱好,也许一百对夫妻就有一百种适合自己的性爱方式,不能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