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十篇

时间:2023-03-15 01:58:07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1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幼教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也进一步地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一些大城市更是供不应求。而学前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则是教育资源不足、具有地方偏差,一些大城市拥有学前教育良好的资源,而一些乡村则完全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

我们国家目前缺少的是高素质的幼师人才、一套完善健全的学前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的工作比较轻松,还享有双休、寒暑假等福利。除了到幼儿园上班之外,还可以到早教机构、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工作。就业机会是非常多的。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索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2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

一、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专业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优势减弱

在新形势下, “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专业导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视。 我国从2011年开始深人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 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标准》。新《标准》重新确立了对于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同样对于教师资格也划分了全新的标准。不久,我国的新标准改革在部分中小学试水,2013年又逐渐增加了试点。本次改革之后,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时将被同等对待。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启动后人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像从前一样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是需要通过参加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才有机会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相共同竞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不再受到区别对待,并且职位的需求量没有扩大,师范院校的优势减弱,从而加大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着一定缺陷

第一,课程的设置老旧单一,还是沿袭的数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语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陈旧,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第三,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导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不灵活,较为死板。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带有编制的职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学则不在其考虑范围。这说明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依然思想严重,仍保持着传统的就业心态, 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当根据现下社会形势,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英语教育专业设置更合理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具有所在高师院校所拥有的特色,使学生们在毕业时相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下的就业情况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单一。相比之下,非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样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能够应对多种工作的英语能力。这使得纯粹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应聘学校或者事业单位时缺乏竞争力。良好的英语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面对这样的形势,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应当转变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培养更加全面的英语专业人才。即在英语教育专业设置一些交叉学科,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比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环境及教学资源等。将不同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里的招生就业处应当积极与中小学、企业联系,在学生毕业前两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工作时,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学校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者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等,这些途径都能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三)加强教育见习,提升教学水平

高师院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融人教学情境,更能凸现师范学生的优势。师范院校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临床教学,组织学生有规律地在中小学课堂上实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通常来说,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上佳的成效,适当的将这个时间延长,也不失为提高实习效果的的一个办法。事实证明,师范生完成一学期或以上的教育实习后, 教学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变就业心态

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就业压力大不应成为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证。首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以及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全面锻炼自己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有能力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以此弥补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语是一种语言,只是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掌握这门语言而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取优势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比如金融、管理、财会、旅游、法律等,努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比如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同时,学习掌握多国语言,能够轻松驾驭导游、翻译等职业。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三、结语

新形势条件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育就业形势的艰巨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学校与学生应当勇于挑战,勇于创新,携手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殿娇,当前英语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7(12):201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英语师范生;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就业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师教育正呈现出高学历化、教师来源多样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师范生就业逐渐告别了包分配时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激烈就业竞争中,师范生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除此之外,2003年前后,师范生真正开始市场化自主择业。伴随着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原本只属于师范生的基础教育就业市场迎来了多个群体的激烈竞争。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基础教育规模缩小,教师需求量相应减少。再者,近年来江苏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师资力量接近饱和,而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数量却有增无减,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师范生的就业更加不容乐观。

一、在校生对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认识了解

为了使英语师范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好得面对当下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形势,2014年五月至八月,本小组开展了关于在校英语师范生对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了解的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本次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常熟理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和苏州大学的英语师范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具体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内容主要涉及在校英语师范生对于在少儿教育机构就业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常熟理工学院在校英语师范生对是否前往少儿教育机构的意愿。

通过调查发现,24.24%的英语师范生认为在少儿教育机构工作有发展前景、18.18%认为没有发展前景,大部分英语师范生无特别看法。(详见表1)但是,愿意前往少儿英语教育机构工作的英语师范生只占20.16%,43.41%的英语师范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其余36.43%表示无所谓。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英语师范生对少儿教育机构存在排斥心理,认为教育机构工作不稳定、发展前景小。由此可见,大部分英语师范生对在少儿培训机构工作缺乏热情、存在偏见。因此,我们应该对英语师范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拥有正确的就业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表1在校英语师范生对于在少儿教育机构就业的发展前景的看法

在校英语师范生的看法频数百分比/%

有发展前景1602424

无发展前景1201818

无特别看法3805758

二、英语师范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情况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超过66%的英语师范生毕业后仍然是选择去公立学校担任教师一职。在他们的观点中,不管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崇拜还是别的原因,教师这一职位始终充满了吸引力,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教师岗位越来越趋于饱和且考编之路愈加艰辛。有21%左右的英语师范生选择前往外资企业寻求工作。接近10%的英语师范生则另辟蹊径,避开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师考编,从而选择了薪资不低,发展空间大的少儿教育机构。另外大约2%的英语师范生在认识到教师行业的激烈竞争后,选择了更加自由,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自主创业。还有不到1%的英语师范生则选择了诸如考研,出国深造或者其他与英语专业无关的职业。

三、给在校英语师范生的建议

关于英语师范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就业观念不当、自我定位不合理,就业时盲目挤往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以及英语培训机构不屑一顾。同时,也有许多英语师范生自身条件不足,却一心只想在公办学校就业。在此,我们想对在校英语师范生提一些建议。

1、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摆正就业观。许多在校生对现在的就业理念、体系、形式认识不清,对就业政策了解不足,就业概念过于狭窄,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欠缺。英语师范生应该正确看待各种职业,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公办学校就业并不是唯一选择,在私立学校、教育机构、或者其他企业就业也许更加有发展前途。要灵活变通,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作为师范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极其重要的。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知识、新学科层出不穷,各学科又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英语师范生既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不论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都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获得不断提高。所以在校英语师范生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知识面,及早准备,以便毕业后快速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3、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师范生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上都要进行革新,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包括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做好事业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忠诚教育、热爱教育、立志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果师范生对教育缺乏热情,仅把教育教学当成一份职业而非事业,不如及早重新进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16-01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二十世纪末,我国开展了高等教育的扩招工作,给予更多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并且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提高,给我国的就业前景带来相当严重的问题。高校要从自身情况和学生素质这两方面作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切实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各种媒体所关注的。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近年来各公司为了节省资源,出现大面积的裁员、减薪。这使得本就严峻的就业问题变得雪上加霜,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整体的就业观念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社会,这种经济制度使得各单位的用人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学生逐渐走下“神坛”成为社会求职者中的普通一员,这种社会地位的转变给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带来不小的影响。许多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眼高手低的问题。由于大学生没有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合理的判断,导致其在求职的过程中屡战屡败。

2.高校没有根据招生工作做到相应的提高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上升,各高校的师资力量较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难以满足不断上升的招生数量。在传统精英式的高校教育模式下,一个班级仅有十几个学生,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但开展扩招工作后,学生数量的增加,加重了教师的课时数和任务量,使上课变成了“赶场子”,当然难以保证其教学质量。举个例子来说,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将其教育侧重点主要放在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方面。以往在实验课中,一个教师面对十几个学生,不仅能对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学习也能做到及时考察,确保教学及学生学习质量。但随着扩招工作的开展,一个教师所要面对的学生数量是以往的2-3倍,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盲目跟风当前热门专业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没有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及师资力量做到有效估计,给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一定困难,使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这使得我国不断出现新兴产业,而高校教育部门并没有及时的针对社会的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影响。

3.社会对于当前就业问题的影响

许多企业为了提升单位的整体水平,为求职者设置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例如,只招收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或者只招收制定院校的学生,将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强硬的拒之门外。一些企业甚至对毕业生的户籍做出硬性规定,而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城市的发展程度高低与毕业生需求数量的多少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使得一线城市求职者过多,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线、三线城市则容易出现用工荒的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举措

1.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招生数量

高校在进行当年的招生工作时,要结合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往年学生的就业率对招生数量做到有机的调整。对新开设的专业要根据该产业的需求量及其发展前景做到有效的预计,避免造成师资力量和学校资源的浪费。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动态的招生数量,是对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对学校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

2.增强高校教学实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我国社会目前需要的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使得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冲突,给学生的毕业求职带来一定的阻力。学校在对课程进行讲解时,要结合该专业的职业要求对其进行延伸。例如,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培养时,理论和实验课的上课比例要做到合理制定,将企业需求与教材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来制定实验内容,使其能够紧跟社会的步伐。高校的教师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到合理的删减。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例如会计、计算机等,其任课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科的相关进展做到及时了解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各高校只有做到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3.树立学生正确的求职观念

鉴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前景,使得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系列消极或者错误的求职观,这种观念的产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学生的专业课同步进行,让学生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便于学生为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使学生摒弃掉不切实际的求职理念。学校要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到学校进行演讲,谈谈他们的求职路程,使学生能够摆正心态,从工作前景出发,制定就业目标。

结语

高等教育的扩招工作,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对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阻碍。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求职理念。高校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力,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沙广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5(07).

[2]杨丽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智富时代,2015(07).

[3]宿钦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江苏省 专业满意感 学习适应性

一、前言

专业满意感是指学生对就读专业的一种感受或情感反应,代表了学生对其所就读的专业的一种特殊态度。目前,国内对于体育学院(系)学生专业满意感的研究还在探索发展当中。专业满意感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教育问题,但国内大部分的研究都只侧重心理和教育的某一方面。笔者认为只有从心理与教育结合的角度对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才能达到教育人、完善人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就从二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江苏省部分体育学院的学生专业满意感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量、评定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在江苏省五所体育学院(系)(南京体育学院、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南通大学体育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体育系)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630份,收回有效问卷586份,回收率93%。

2.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包括体育学院(系)学生专业满意感测验和学习适应性测验。

专业满意感测验:借鉴工作满意感量表及笔者观察与访谈资料自编问卷。本测验分半信度为0.70-0.81,重测信度为0.72-0.80。

三、研究结果

江苏省五所体育学院(系)学生专业满意感的基本情况

专业满意感与学院(系)的名誉与地位、学生来自的地区、就业前景、课程设置、社会适应性、不同专业、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期望、社会评价、年级以及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比较。

学生的专业满意感与学院(系)的名誉与地位、学生来自的地区、就业前景、课程设置、社会适应性、不同专业、个人兴趣爱好、社会评价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而与个人的期望值呈显著性负相关。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学生的年级和性别无相关。

四、讨论

江苏省五所体育学院(系)学生满意感的基本情况

1.影响专业满意感的主要因素

影响江苏省五所体育学院(系)学生专业满意感的主要因素有学院(系)的名誉与地位、往届就业、就业前景、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师的课堂表现、专业的社会评价等等,这些因素都与学生的专业满意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些因素涵盖了体育学院学生从专业选择到专业适应直至学业完结这一过程的全部相关条件。学业完结时的影响因素为:所接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往届学生就业状况,就业前景。这些因素对体育学院学生专业满意感的影响是时序性的问题。

2.对本专业的态度变化

40.5%的体育学院(系)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由不喜欢到喜欢, 体现了在长期的专业熏陶与教育下,学生的态度会发生很大改变,也体现了由顺从到认同再到同化这一态度变化过程。超过60%的学生愿意进行专业转换,这是因为体育学院(系)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决定只有一次,然而他们对专业的评价标准是多重的和动态的。调查没有问及他们乐意进行专业转换的具体原因,据我们推测,就业前景应是主要原因,如果列出一系列专业,他们很有可能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3.专业满意感的专业比较

专业作为专业满意感的指向对象,肯定会因为专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感明显高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感。我们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属于新兴的一门专业,虽然培养目标与时代的发展前景接轨,但总体来说还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的不适应性。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江苏省体育学院(系)学生专业满意感存在着显著的学院(系)间的差异;学生来自的地区差异;同时学生专业满意感也存在着显著的专业差异;学生专业满感与学习适应性、学生专业满意感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评价、就业前景都存在着显著性的正相关,学生的专业满意感与学生的性别和年级不相关,学生专业满意感和个人的期望值呈显著性的负相关。

2.建议

(1)加强高中生的升学指导

高中生的升学指导是指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职业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它们与专业的匹配情况,然后作出升学决策的过程。升学指导是高中生学习生涯乃至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对高中生的升学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具体表现为不够科学、具体,缺乏个性化指导。要做好高中生的升学指导,就应该引入科学的心理测量技术,如职业兴趣测量、学习能力测量、个性测量等,还应该科学地分析专业的特点,在把握个人与专业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升学决策。

(2)加强学生的专业感知教育

所谓专业感知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性质、发展前景以及与其他学科渗透与交叉的可能性等方面的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感知教育,学生在自身专业发展上就会迷失方向,也失去了专业再学习与深造的动力。笔者发现,很多大学专业感知教育只强调某专业的就业率,这会在专业评价上进一步误导学生。

(3)引入专业转换机制

专业转换没有在各大学中达成共识,只有少数学校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学生进行专业转换。这种专业选择与决策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重复性,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从教育思想层面看,也是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因此有必要在体育学院引入专业转换机制。当然,这种转换也不是盲目和随意的,必须以严格和科学的测验结果为基础,测验包括学习能力个人兴趣、专业适应状况等。

(4)减少其期望与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

来自乡村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来自城镇学生的满意度可以看出这一点。应调整学生思想,对他们进行思想与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专业自豪感,让他们来选择自己所学专业,最后才能让他们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杜红梅,王葵,邵小佩等.高校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现状满意度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91

3.陈红,黄希庭,郭成.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M].心理科学.2004

4.顾明远.EDM教育: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1.(7)

5.赵欣,卜安康.职技高师学生专业满意感及其学习适应性[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26)

作者简介:仲卫,男,1985年1月 江苏泗阳人,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06级体育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改革背景;“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是培育、输出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与渠道,因此,必须保障人才培育质量,确保输出人才能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现代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同以往,要求水平更高,也更加多元化,而传统工程教育不能满足现代要求,由此催生出工程教育改革。类似问题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说明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否则大量专业人才都会遇到就业难题,相关行业也会出现岗位大量空缺的现象。因此,必须展开研究,确立改革方向,构思改革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工程教育改革背景

近期,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引入了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推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制。该机制的推行让传统工程教育开始改革,相关领域人员逐渐意识到以往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力度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不能满足现代专业认证机制要求,因此,工程教育应进行改革。在这一条件下,“男装结构”课程也面临专业认证机制的新要求,即培养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谓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细分之下可以通过5个指标进行判断:(1)人才的知识面是否广泛,解决问题时是否只是在简单地套用,如果是,则说明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弱,反之则能力强,可以在专业认证中“加分”;(2)人才在分析复杂问题时,能否明确解决问题时可能发生的冲突;(3)人才能否准确界定复杂问题中的每个板块,并建立抽象模型;(4)人才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否进行创新;(5)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是否可以保障利益。这5个指标就是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男装结构”课程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结构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每个指标上都有良好表现,这样才能得到专业认证。但现实情况表现不佳,导致“男装结构”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

2“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侧重专业

现代大部分“男装结构”课程教学都存在侧重专业的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大多与男装结构设计和制造有关,使得学生只能成为专业能力单一的人才,不满足当前背景下人才知识面应当广泛的要求,在专业认证中会认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低,因此,学生很有可能陷入就业困境,就业范围也相对狭窄。教学侧重专业问题属于课程体系设计范畴,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院校都认为“男装结构”课程只需要对学生男装结构的相关专业能力进行培育。因此,课程体系仅贴合男装结构的相关专业能力,而这种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无法满足背景要求,因而要对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优化[2]。

2.2师生地位不合

根据背景新要求可知,当人才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问题内可能发生的冲突。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才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是当前背景下“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应当培育的两个重点。但现实情况表明,多数“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并不能对学生的分析问题意识、能力进行培育,主要原因就在于师生地位不合理,即当前课程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学生只能通过记忆去吸收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中的问题,这就让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他们面对问题不会主动地进行分析,说明分析问题的意识不足,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提升。因此,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师生关系是不合理的,这一点需要得到改革。

2.3缺乏抽象思维教育

在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问题板块界定能力上表现优秀,这得益于当前教学侧重专业的表现,能让学生概念清晰,因此能够准确界定。但在问题板块界定之后,学生还要构建问题抽象模型,这一点比较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现代课程教学就暴露了缺乏抽象思维教育的问题。所谓抽象模型,是一种关系模型,在模型对应问题内各板块被界定之后,根据各板块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如因为男装衣领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男装整体观感不佳。模型形式上衣领结构设计在前(代表原因),男装观感不佳在后(代表影响表现),这也是当前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新要求。但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并不会专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导致学生无法构建抽象模型,不能满足现代专业认证机制要求。

2.4创新教育力度不足

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提出的教育重点,该重点具有泛用性,任意形式的教学都要做到,“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开始加大创新教育力度。当前现状中,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力度依旧不足,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新想法、新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学生一起讨论新想法、新见解的可行性,此举确实行之有效,但太过理论,整个过程没有方向性引导,学生创新想象难度较大,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压力,开始拒绝创新。因此,当前“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力度不足,需要得到改善。

2.5职业素养培育功能薄弱

学生之所以要进入学校学习,就是为了保障自身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就业,这需要学生的学习所得满足社会环境要求。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男装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提高,学生除了要在专业能力上有突出的综合表现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就体现在学生能否保障企业利益。但现代“男装结构”课程设计几乎不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育,只告诉学生如何设计男装结构、如何操作工艺,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为了达到目的忽略成本”的现象。这种现象无法让学生得到专业认证,在工作中也不能良好地展现个人价值,依旧会导致学生陷入就业困境。

3“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分析专业关联性,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在背景要求下,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院校及相关人员必须意识到原有“男装结构”课程体系是存在缺陷的,理应得到改革,这是实现改革目的的基础要求。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性,建议相关人员围绕“男装结构”课程的专业知识,分析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男装结构设计会影响男装生产成本,说明男装结构设计专业与成本专业有密切关联。贴合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拓展或空出课时,设立综合训练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男装结构设计专业与成本专业的关联性上,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不完整的男装模型,随后提出“该模型不完整,需要你们针对其不完整之处进行合理设计,且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成本”等问题,同时讲解对设计成本有影响的因素,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扭转师生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面对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建议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调转双方地位,让学生占据主导,教师处于引导者地位进行教学。首先,此举能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能动性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可以在学习中发散;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通过反复地引导与分析,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3引入先进技术,做好理实结合

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引入一些先进技术,并借助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利用先进技术去推演理论,构建相关模型,反复如此,学生的抽象思维就会提升。例如,可以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该项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画图,教师可以围绕专业理论提出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让学生在CAD界面上,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模型。长期如此,学生在构建问题模型时,就不用太过依赖CAD软件,至少在脑海中就能生成大概的模型,进而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或处理。

3.4重视创新教育,加大创新教育力度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当前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随后在提问式创新教育中,设立方向性引导教学机制,使得创新教育力度得到增强。所谓方向性引导教学,就是让教师参与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即教师可以像以往一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也应深入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思路,促使学生能顺着思路不断分析。例如某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就参与到学生的问题分析过程中,告诉学生要对该问题进行创新,可以着眼于问题当前的不足,以不足之处为突破口,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此外,当学生提出新想法后,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实践,验证想法的可行性,这样就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

3.5引入项目驱动式理念,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深入职场,成为普通职员去开展工作。因此,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建议院校引入项目驱动式理念,待学生的理论认知充沛后,设立一个项目,由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招收学生,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展工作。这时,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必须依照正常工作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要求,如设计方案的成本必须达到标准等,长期如此,学生的职业素养将有明显提升。

4结语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7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并且是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自参与绿色教育项目以来对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所长霍力岩教授亲自担任首席专家,抽调系里的中青年教师为项目组建了一支复合型的专家团队,实现了每个基地园有园所建设指导专家,每一个幼儿园课程领域有分类项目专家。同时,学前教育组吸收了国际上知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授、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和国内知名的幼教实践专家的力量,建立了专家团队来合作开展工作。

自2010年绿色教育实施以来,参与绿色教育的幼儿园不断增多。从一开始的2所基地园到8所公办幼儿园,到后来包括公办园和民办园在内的12所幼儿园,再到现在包括多种类型幼儿园在内的30所幼儿园。甚至,现在全区的幼儿园都有机会参与绿色学前教育组开展的培训。

项目管理与运作

学前教育组坚持了绿色教育项目组整体的理念与原则,同时,基于石景山区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实施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和运作方法。

用雁阵模式规划区域学前教育发展

为了推动全区幼儿园优质、均衡的发展,基于幼儿园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项目组决定采用雁阵模式全面规划石景山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项目组先从两所基地园的建设入手,将两所“头雁”的示范作用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带动全区幼儿园的发展。同时,项目组面向全区幼儿园开展教师培训等工作,为区内所有幼儿园提供参与项目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项目组采用多种形式适时、灵活地挖掘其他幼儿园的发展潜力,变换“头雁”,激发区域内幼儿园之间的竞争,推动整个“雁阵”的运行。

用伙伴协作机制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

为了推动区域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学前教育组广泛地采用了伙伴协作机制,并对这一机制进行了丰富的解读。伙伴协作不仅包括高校和幼儿园之间的协作,还包括区域内幼儿园之间的协作和不同区域幼儿园团体之间的协作。在同一区域内不同幼儿园之间拥有不同的特色与发展优势、在不同区域内幼儿园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用课程开发带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和教师是决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两个关键要素。学前教育组紧紧围绕课程开发和教师培养两个核心工作来开展项目,并实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师培养一体化。适宜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课程。开发适宜某一区域的课程必须依靠本区域教师的力量。那么,教师在与项目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就会得到专业素养上的提升。相应地,为该区域的教师提供培训能够推动他们开发出适宜自己区域的课程。

项目举措

品牌园建设

在项目实施之初,项目组选择了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和师范附属幼儿园两所幼儿园作为基地园实施品牌园建设,以更好地发挥两所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的示范作用。项目组为两所幼儿园各配备了两名园所建设指导专家。指导专家在充分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与园长共同商议制定品牌园建设方案。同时,指导专家每个月到园视导,指导园长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培训

项目开启之后,学前教育组面向石景山全区幼儿园开展了多次集体培训,满足了全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需要。一方面,项目专家面向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绿色教育的含义、学前教育各领域课程的关键经验等。另一方面,项目专家联合两所基地园开展了观摩教学活动,给全区幼儿园提供了实践性培训。

京深工作坊

作为国内交流和伙伴学习的一种形式,学前教育组在2010年底组织石景山区幼儿园园长代表到深圳市,与那里优秀的幼儿园园长代表共同开展了京深园长领导力工作坊,并参访了深圳市最优秀的幼儿园。这项活动,一方面让石景山区幼儿园园长们看到了更多样的教育模式,丰富了园长们的专业设想,调动了她们的发展积极性;另一方面将绿色教育的理念传递到了深圳市的幼教团体中,宣传了石景山区幼儿园的优秀经验,树立了园长们的发展信心。

幼教名师论坛

为了培养石景山区的“名师”,并发挥石景山区优秀教师的经验优势,学前教育组设计和实施了“幼教名师论坛”活动,大力提升了石景山区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论坛邀请石景山区相对优秀的教师总结个人经验,面向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宣讲。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准备宣讲的过程中对个人教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大学学生在聆听宣讲的过程中学习了实践经验,并用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和提问再次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的发展。

课程研发

学前教育组提出了要构建一套适宜石景山区的绿色课程,以满足该区的幼儿园教学需要。目前,项目组已经开启了这项活动,采用专家指导和基地园引领相结合的形式组建了研发团队。各个课程领域的研发团队正在按计划实施自己的研发工作。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8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教育文化的创新与变革,素质教育就是在该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产物,遵循科教兴国的战略理念,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合现代化就业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与传统的教育理念迥然不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思想、观念与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素质教育的前期推广,其在增强学生体格、丰富学生情感世界、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素质教育下高职院校改革意义分析

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做好教育改革,从另一个层面上说高职院校做好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高职教育改革推广素质教育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综合性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高职教育正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开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就业,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起步晚,基础差,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普教色彩较为浓厚,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双向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往往技能不过关,综合素质差,很难积极适应社会就业大环境与企业生产小环境,而积极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双向对接,实现学校到企业人才的横向转移与输出。

三、素质教育下高职教育改革思路探讨

1.保持自身特色,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课程建设是教育的核心与关键,高职教学尤其如此,因此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理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与着重点,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性定位,与本专科普通教学区分开来,增设课程的任务驱动性,实现课程教学与社会就业的无缝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既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2.建立实践基地,推广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要想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变革必然要保证教学基地的培育与完善。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为专业技能人才,专业技能的开展不能纸上谈兵,而应付诸实践。要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无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学校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仿工厂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实地操作,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做准备。建立实践基地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改革中更应该寻求企业的支持,建立诚信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借助企业现有设备资源为学生搭建锻炼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真正参与的过程中了解自身认识不足,发现自己操作欠缺的地方,能够自觉地解决问题,完善自己,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就业做准备。而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新型科研成果的问世、技术难题的攻破,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3.推动文化建设,逐渐渗透素质理念。学校文化是学校建设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良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需要着手三个方面。首先是做好学生个性的呵护与培养。其次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在与同学教师的合作探讨中激发学习兴趣与科技灵感。最后要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之一,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加强教师培训,保证高职师资力量。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成效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素质教育观念与执行能力决定的,因此高职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只有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保证师资力量与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高职教育素质化的开展。

素质教育作为当前必然的教育改革趋势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关注,高职院校要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要积极融合到当前的素质教育大背景中,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高效的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搭建实现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以当前素质教育下的教育改革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张爱华 单位:开封大学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篇10

 

2015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互联网+”思想迅速在中国经济领域火热传播。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职业教育活动周”中又明确指出,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拓宽终身学习通道,重申了十八大提出的普通高校、远程教育、职业教育之间要加强互动,在不同的学习体系之间建立沟通顺畅的立交桥的要求。

 

“互联网+”背景及终身学习热潮的到来,将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这一背景下,远程教育这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育方式,以及与我国终身教育教学息息相关的职业教育,不得不启动新的思路,拉开互动融合的序幕。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具有明确的独立属性,但也具有很大的互补空间,在“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在探讨其融合路径前,我们首先应对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有一定了解。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所有教育都拥有着培养人的共性使命。但教育类型的不同,对人才的培养也会呈现出差异性,两种教育形式能否有效融合,与其彼此互补和需求有很大关系。

 

首先,远程开放教育的职业性诉求,为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终身学习视角是人们看待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视角。由于远程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全社会都可以成为远程教育的受众,而实用型、应用性原则一直是远程教育所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特征,与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加之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方面与时代步伐趋于一致,其各个环节都与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相契合,使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实施的可能性。

 

其次,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诉求,也使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存在较大可能性与必要性。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背景使终身学习理念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共识,人们对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的开放性诉求,使职业教育成为每个公民都可以接受的具有普适性的公共资源。虽然职业教育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已经具有很大优势,但其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等阶段普及得仍然不够,而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特性则有利于帮助职业教育突破教学空间限制,拓宽职业教育的范畴,使职业教育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对岗位类别与岗位职责要求的更新换代。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两者的互补和需求上。远程开放教育的职业性诉求和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诉求,为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由于远程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全社会都可以成为远程教育的受众,而实用型、应用性原则一直是远程教育所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特征,与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加之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方面与时代步伐趋于一致,其各个环节都与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相契合,使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实施的可能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路径进入21世纪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教育面临着新的突破性飞跃要求。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将远程教育贯穿于其他教育形式中。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补特性,提升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可能性。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新型学习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来说,构建新型学习方式也是其融合的重要内容与基本路径。从某种方面说,两类教育融合的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方式也是一大评价指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突破口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相较传统教室、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MOOC、数字图书馆等“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数字化学习场域及智能化学习环境的日渐普及,学习者的学习更加个性化。但远程教育在面授课堂的深度交互上仍然存在短板,职业教育在在线学习方面也依然存在短板,两者要实现融合就要求构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应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对在校学生学习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培育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学习能力。远程教育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线学习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则应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中,加强对在线学习的重视,积极推进在线学习的发展,通过在线学习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另外,还需对在线学习效率问题加强研究,建立适应在线学习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共建的实现,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与职业教育的实践优势,促进两类学习者类型、资源等界限的淡化,促进两者的融合。

 

2重建开放式管理体制与师资队伍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运行之初是按照两种管理体制来运行的,自然会存在诸多体制、机制上的模式,机构、人员方面的分离状态都给两类教育的融合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实现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对积极重组开放式管理体制与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对与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大学章程进行建设,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好;在建设与实施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组织框架和制度过程中,必须有力促进行政与经费保障体系的形成;还要构建适合两类教育的以人才需求预测为指引的统一的培养与评价机制,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与课程标准相符而且与市场要求相符。

 

对于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来说,其主要的实践任务要由教师来承担,如果说开放式管理体制是两类教育融合的基础载体,那么师资队伍建设就是两类教育融合的抓手。在两类教育融合的“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必须对在线教育和在线支持服务积极适应,同时需要根据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组织有效的线上或线下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形成。学校在教师素质的要求上,应加强“双师”建设,为教师的自我提升设置良好的制度环境,使教师在内外部压力下更快地适应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3加强政策支持与文化建设

 

各类教育的边界在“互联网+”背景下逐渐被打破,为了顺应时展变化国家也正在大力发展各种教育类型融合的终身学习体系。不过,从当前的政策来看,仍需要政府打破教育分类管理框架,支持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形式等,明确建立职业能力标准,促进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障碍与制度障碍的消除。并给予经费支撑,加大过程监督,通过政策支持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还应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文化的辅助作用促进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逐渐应用于教学中,在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中,也需引入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系统,加强两类教育中先进文化的融合,培育两类教育共同追求先进育人文化的精神内核。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还需要开放心态,职业教育应以开放的精神建设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文化格局,远程教育则应积极吸收自身教育发展所需的职业资源。在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上,应共同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在此基础上建设管理机制,通过制度文化的约束与引导,为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为两类教育融合提供有效支持。

 

4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共建模式

 

相同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两类教育融合的基本条件,在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中亦不例外。而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要构建相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共建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共建使两类教育的资源得以互相匹配和融合,促进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表征的生成。

 

首先,需要立足“互联网+”背景做好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共建。两类教育应以融合发展的战略为依托,促进专业建设初期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形成,对两类教育存在的沟通障碍加以解决,同时大力推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专业体系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其次,需要加强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建。在学校资源中,课程作为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对两类教育具有基础的沟通作用。两类教育的课程建设,应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学习需求全面考虑,实现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的“教学活动”化,同时促进印刷教材和网络资源分工协作的实现,利用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促进纸质文本与网络资源双向互通的实现,使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课程共享中不断弱化差别,促进两类教育的融合发展。

 

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还可加强数字化资源共建,通过狠抓资源建设促进在线学习资源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使两类教育均可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尤其可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共建,使教师对两类教育的理解得到强化,促进两类教育的快速融合。

 

从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大背景来看,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单纯的教育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我们应积极抓住机遇,通过有效措施推动两类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