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诗十篇

时间:2023-04-02 11:38:45

告别诗篇1

吴雨辰文

夜降东京万籁静,诗游初夏风携恨,初夏的青荷破泥出水,漂浮在幽幽寂静的湖面。一袭清风轻触心门、寂寞萦绕夜幕,黯然夹杂忧伤的思绪。一丝记忆、一痕伤感、谁在夏露的清凉里叹息,谁在漫漫迷茫里寻觅往昔,谁在谁的心境里驻足依恋,谁又把相思遗失在谁的梦里彷徨?轻轻一声吟唱穿越前世今生,在梦境里去触摸今生的一丝无奈,清凉的泪珠滴落在梦境边缘那方尘埃,梦境里的牵念无声无息的蔓延忧伤,岁月流动的光影里充彻了无限忧郁,沧桑掠影里的那些纠结与伤痛,在心境深处,悄然释放,无从遮掩。聆听夜色静无声,回忆苦楚心麻木。

残月幽光夜帷幔,物是人非触景伤。静悄悄的夜里,一个人徘徊在寂静里,肩负放不下的俗尘羁绊和重负,脚步彷徨在孤独中、跋涉在黑夜的忧伤里。匆匆地追赶回忆里的日月,再也看不到灿烂的光芒,迷茫笼罩了我的世界。佛说:笑着面对世界、悠然,随心,随性,随缘。谁的的心境能达到忘我。心情碎落在夏雨摇曳中、寻觅一处可消千劫情伤的角落,一切皆为幻影。似水流年、转眼菁华已成灰,蹙著眉、脚步碎,走在沧桑里。开封的夜依旧透着千古的传说,悠悠精美的古建筑也陶醉不了雨辰的心。告别了、落红满地相依看日出。远离了、柳絮纷飞牵手歌与舞。仰望星空夜苍茫,月照斜影心伤悲。

星光做笔露为墨,写进精彩汇诗歌。斗转星移,日出日落,纳一潇潇豪迈进词,鞠一翩翩风华入诗。人生短暂,恍然如梦。与黑夜作别,走向黎明;与悲伤作别,走向快乐;潇洒地挥一挥衣袖,与前尘往事作别。柔风柳下友对奕,不闻水中飘落花。游历在文字的精妙里,沁泡在诗歌的浪漫里。抚琴一曲花好月圆,清唱一首动听民谣。唱曰:人生苦短累、今朝有酒今朝醉、为了不哭大声笑、为了不烦大声呸。笑笑笑、笑看花开花落;哈哈哈、哈去悲欢离合;让逍遥的魂儿在苍穹曼妙里飘。我酷我乐我自赏、告别尘缘游诗海,执子之手不再求。 51 彩虹 账号 610278

告别诗篇2

一、 以色彩心理学来分析诗歌情感, 帮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高中语文教师用书来看, “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已经成为了 《再别康桥》 的情感基调与共识。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诗歌中的色彩词汇特别多, 透过这些词汇的分析来体验诗歌情感, 从而帮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 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诗歌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再别康桥》 中具有的色彩情感的词汇有 “金柳”“新娘” “艳影” “青荇” “天上虹” “浮藻” “彩虹” “青草”“星辉” “云彩” 等, 从表面上的色彩区分来看, 都是以亮色系为主的。从正常的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 这完全符合这首歌飘逸、 洒脱的告别情感, 惆怅伤感只是弥漫其间。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抛开诗的开头与结尾,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在诗的第二节起首句中, 就用了极为矛盾色彩词汇: 把夕阳下金色的柳树比喻为即将告别的新娘, 这是一种何等深沉的离别之难、离别之苦与离别之痛, 与金柳、 新娘的艳丽完全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诗歌情感, 我们不难发现, 诗人通过亮色系的色彩来压抑、 反衬内心中的沉重感, 这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惆怅伤感, 而是一种孤独的告别痛哭。只有这样, 才能解释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大音稀声般的告别形式。由此可见, 色彩心理学的介入, 可以快速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再别康桥时那种不得不压抑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 以色彩心理学来引导学生勾勒诗歌意境, 引发学生思考

《再别康桥》 作为徐志摩苦心经营的代表作, 其意境美的勾勒也体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一方面诗歌通过首节 “轻轻的” 与尾节 “悄悄的” 刻意营造一种洒脱的告别之境。虽然从色彩心理学来看, 首尾两节没有任何色彩词汇, 但不管是轻轻还是悄悄, 其本质都是带来一种淡淡告别哀伤, 从而使其与其他几节的色彩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从色彩的表现来看, 通过亮色系色彩的压抑情感, 把离别之苦写得如此淡然既是反衬与烘托的写法表现, 又是色彩心理学上反其道行之的典型表现。

色彩心理学认为颜色既可以直接表现人的情绪也可以反面表现, 在 《再别康桥》 的意境勾勒上, 通过色彩心理学分析来揭示诗歌并非哀而不伤, 而是浓郁、 强烈的告别情绪, 就要从这种反面表现来入手。无论是比作与新娘告别式的 “新婚别” , 还是寻梦式星辉斑斓的沉默告别, 都要勾勒出传统诗学告别的最深仪式 —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 ” 。这种意境的表现直追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意境的浑厚, 甚至可以借用 “独沧然而涕下” 来描绘徐志摩 “但我不能放歌”的悲怆离别。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调动传统诗学积累对现代诗学意境进行思考, 并自主探究诗歌更深层的意蕴。

三、 以色彩心理学来介入诗歌节奏变化, 引导学生体味诗歌韵味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是否深刻, 可以通过一个显著的特点来掌握, 即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通俗来说, 就是通过学生朗诵诗歌来观察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把握与体会。而在 《再别康桥》 中通过色彩的变化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也是可以很好地体味诗歌韵味的。

从 《再别康桥》 第三节和第四节来看, 两节的色彩是有很大变化的。第三节主要体现在 “青荇” 上, 色彩心理学的暗示上往往会显得轻松柔和, 因此在节奏把握上则会明显放慢。这种放慢既是为了让读者有时间去思考第二节的色彩变化, 也是为了让读者酝酿情绪更好地进入第四节的色彩心理暗示中。第四节从表面的节奏来看, 也是轻快缓和, 但与第三节在色彩心理上有了明显变化, 即色彩词汇变多了, 这意味着诗人的情绪更复杂细微。只有通过色彩心理学的分析并介入到节奏变化中, 才可以引导学生体味 《再别康桥》 的音乐美, 从而更全面掌握并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告别诗篇3

一、诗歌在广告词创作中的运用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广告效果的50%―75%来自广告的语言文字部分。几乎每件成功的广告作品,都离不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广告词。事实证明,能经受市场检验的广告词不应是纯粹技术性和说明性的文字,它还应该具备文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因此,最擅长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诗歌,凭借其巨大的创作空间,高效的传播效果,在广告词中频频亮相,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

(一)借用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化的广告词极力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特色,即短小精悍,优美凝练,具有紧凑的节奏感和灵动的韵律感。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每种形式都受到许多广告创作者的青睐。比如“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蓄电池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汽车广告),这些广告都借用了对仗工整的古体诗词的语言形式。再比如“您的生产线,我们的运输线,连成一线,永远领先。永远领先,是你我的共同意愿”(运输物流业广告),这则广告则借用了开放直率的现代诗歌的语言,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兼具散文情趣和诗歌韵味的散文诗,也具备极强的感染力,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例如这则卫生和护理类的广告:“强生相信,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些巨人,他们以巨大的爱做细小的事,让心灵获得慰藉,让创伤得到安抚,让人们得到关爱。强生,以医疗卫生和个人护理的经验和智慧,与这些巨人并肩,用爱,推动人与人的关爱。因爱而生,强生。”这些诗歌化的广告词都清新典雅、优美隽永,耐人寻味。

(二)营造诗歌的意境美

将诗歌运用于广告词中,讲求的不仅是音律的婉转优美,更追求物与情的和谐,意与境的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意境则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其效果在借助语言符号所建构一个象征体系,暗示、引导读者的情感思维走向一个无限的世界,感受社会、自然、人生、宇宙的敞亮。现代广告不仅可以借助诗歌丰富而凝练的语言营造意境,还可以将诗歌与画面、音乐等视听符号有机结合,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诗情画意是种心境,让心灵自由地、快乐地驰骋,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让人感到生活的无比美好。因为好的诗歌总是人的情愫最饱满之时,灵光闪现的神来之笔,它能用精炼的文字给人心灵极大的触动或震撼。同样,优质的诗化广告词也能让消费者过目难忘并细细品味甚至慢慢回味。例如,“发质动人,气质动心”(洗发水广告词),“风声、颂声,声声入耳;雅韵、酒韵、韵韵关情”(酒类广告词),这些典雅诗化的广告词,都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并美好的印象,唤起了无数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再比如上述的强生广告,散文诗般优美的文案,再加上温暖人心的画面(医护人员走访农村,医生鼓励病童,老师抚慰因打球受伤而哭泣的孩子的生活片断),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童音演唱),声画的有机结合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广告词更富深意,整个广告也更富有温情与感染力。

二、诗歌在广告词创作中的功用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类情感,表达人生哲思,它是给人类的艺术宝库添上了浓抹重彩的笔。诗歌走入广告词中,也给广告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诗歌能加深消费者对广告的印象

大卫,奥格威说过:“消费者每天看的电视广告中,大部分没有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丝迹印,就像水从鸭子背上滑过一样。”在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时代,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无疑是广告的首要任务。而凝练优美的文字,跌宕起伏的音律,萦回往复的节奏,匠心独运、琅琅上口的诗歌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例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酒品广告),简单而生动的诗歌语言让很多消费者很快记住了这则广告和它宣传的商品。而引用、修改些经典诗词也能另辟蹊径,加深人们的印象。心理学上认为,记忆与注意一样有很强选择性。凡是那些与人们头脑中原有的信号网络相容的信息,就能较顺利地被编入人的记忆库,被记忆下来。所谓“原来,的信号网络”,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系统、观念系统与语言系统。它包括个人头脑中已有排列好的全部记忆。对广告创意来说,消费者原有的经验与语言内存是值得挖掘的。对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言稍加变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味王饮料的则广播广告的广告词:

“酸,才下眉头,甜,却上心头……

当我只能用相思守侯着你

品尝味王柠檬茶

正可将相聚的甜,小别的酸,

好好温习……”

恰当得运用古诗词并加以巧妙修改,使得该广告语新颖别致,清新而又富有情趣。听众既享受了美感,又加深了对于信息的印象。

(二)诗歌能唤起消费者的情感

诗是最擅长表现情感的,这是中外历代论诗者普遍信奉的共同信条。《虞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志”与“意”就含有现代语所谓的“情感”。而把该见解发挥得最透辟的是《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现代广告创意非常注重情感原理的运用,尤其对于那些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广告主题,更是着力在创意表现中渲染感彩。因为只有感情上打动人心的广告创意,才能具有超常的吸引力。诗歌最易体现广告词的艺术性与亲和性,能令人触景生情,加深与广告主体的沟通交流。例如,戴比尔斯钻戒的经典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用一句凝练的诗将钻石坚韧的物理特性、珍贵的经济价值与忠贞不渝的爱情联系在起,唤起了消费者对真爱的无比向往,从而也激发了消费者购买钻石见证爱情的欲望。

(三)诗歌能引发消费者的联想

诗歌善于营造意境,而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诗化广告词营造出的诗情画意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心境,它能让心灵

自由地、快乐地驰骋,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让人感到生活的无比美好。借助丰富想象,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广告主题进行生动形象的理解和表现。如台湾左岸咖啡馆的一则广告的广告词:“我喜欢雨天,雨天没有人,整个巴黎都是我的,这是五月的下雨天,我在左岸咖啡馆。”在巴黎的左岸咖啡馆,咖啡不仅仅是黑色香醇的液体,而是一个深沉的文化积淀,是一份浓烈的浪漫气质。其幽幽的广告词,有种空灵的感应,就像弥漫着忧郁气质的浪漫诗歌:淡淡的阴郁,淡淡的优雅,淡淡的色彩,淡淡的心情。这则广告给了消费者无限的浪漫联想:在咖啡馆里,你也许面对自己,享受孤独带来的清明,你也许邂逅次短暂的爱情,同时你也阅读艺术和生活。别具一格的散文诗成功将左岸咖啡塑造成为 个有着艺术情结和忧郁气质的品牌。

(四)诗歌能增强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优秀的诗歌必诞生于人的情愫最饱满之时,必来自于灵光闪现的神来之笔,所以它最能触动人心、震撼人心、慰藉人心。广告词的诗歌化,也易让广告得到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广告词借助诗歌不仅能传达企业形象和商品特征,还能侧面传播时代价值理念,传递人间情感,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人们的自我价值,因此它让广告超越了商品本身,能够让消费者在精神文化与情感个性上找到共鸣。

比如三九胃泰的广告语“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九胃泰的承诺”,直接套用了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不仅声明了把三九胃泰对患者的“承诺”,也突出了伟大的亲情,体现了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更容易得到消费者在情感与文化上的认可。

再比如立群集团的广告词:“人生就像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散文诗般的广告词蕴藏着深刻的生活感恬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让人感觉如遇知音,自然不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喜爱。

三、广告词诗歌化的冷思考

诗歌丰富了广告的色彩,但“诗歌化”只是广告创作的一种形式,一种方法,“诗歌化,并不是广告词创作的灵丹妙药,拙劣的诗歌不仅不能给广告添彩,而且还会使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诗歌在广告词在运用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真善美的统一

广告作为 种经济和文化活动,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真、善在向美的转化过程中,互为中介,即真转化为美,必须以善为中介,善转化为美,必须以真为中介。从而形成真善统一,协调一致的美”。只有在真与善的基础上,诗歌化的广告词才能给消费者以美感。换言之,在广告中,诗歌传达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健康的、文明的,这样的广告才具有长久的号召力。有的用诗歌瞎编滥造、夸大其词,蒙蔽消费者;有的篡改经典,让经典庸俗化,比如 家在建商场在广告宣传中,用国歌歌词谐音做广告词――“钱近,钱进,钱进进”,这些哗众取宠的方式都违背了真、违背了善,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二)科学与艺术的统

优美的诗歌能增加广告作品的艺术性,但商业广告不仅仅是艺术,它也是 门科学的商业活动,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广告产品的确立、广告定位的确定,广告策略的制定、广告对象的选择、广告投放的施行等系列环节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诗歌不是广告词创作的杀手锏,只有在科学分析与决策的前提下,诗歌的艺术气息才能给广告作品画龙点睛,离开了科学的定位与诉求,艺术也暗淡无光,再美的诗歌也于事无补。

(三)艺术美与实用美的统

在广告词创作的诗歌化浪潮风起云涌之际,有的广告作品摆弄漂亮的文字,营造朦胧的意象,为了诗化而诗化,商品和企业信息却不明确甚至为零。这样的广告也许会让消费者耳目一新,但诗情画意中却没有体现出广告的意图,让消费者不知所云。广告应该是艺术美与实用美的结合,广告设计作品的美,绝不是为美而美,而是要“得宜其中”,这样的作品才能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共赢。

告别诗篇4

一、引导学生从广告中学习成语

有的广告语则是根据需要,对成语的原义、原型加以变通加以使用。如:

(1)一毛不拔。(梁新记牙刷广告)“一毛不拔”本来比喻人非常吝啬,广告中指牙刷极其耐用,并且贬意褒用,饶有情趣。

而有的却是对成语的运用失当,如:

(2)穿流不息。(上海华联商厦服饰分公司广告)

(3)无胃不至。(某胃药广告)

例2中,广告把“川流不息”换成了“穿流不息”,两者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反而让学生产生误解,分不清真正的成语。例3也是如此。这类对成语运用失当的广告最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会严重妨碍未成年人的文化知识教育。

这种对成语的变用、化用等对水平有限、鉴别文字对错高下能力不强的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会有误导作用。于西忠先生认为,广告中成语的套用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对于青少年来说,其消极影响非常之大。

我们认为,广告语对人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未成年人的语言表达和价值取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意识地对广告语作一些鉴别与分析,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也是青少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引导学生从广告中学习古典诗词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的方法。《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歌教学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广告语来进行诗词教学,那将是上上之选。通过分析广告语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广告语追本溯源的兴趣。如:

(1)座客何来?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主人莫问,借一管春风词笔,点染扬州。(扬州一茶楼对联广告语)

此广告语中有着深远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引人遐想。其实它是有其渊源的,可谓引经据典。看罢此则广告,人们不难想起杜牧和徐凝诗句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诗系晚唐诗人杜牧所作。这首千古绝唱描画出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对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好想象。

当然此广告也会令人联想起唐朝徐凝《忆扬州》的诗句: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此诗中的后两句尤其经典。天下月光三份,其中两份都照在了扬州城里,而其他地方则只能共享剩下的那一份了。这是何等的惊艳,其时其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这则对联广告语巧妙地借用上述两诗人的名句,它借月色、山光、水意、树影、箫声烘托出点点诗情画意,并把它融入茶楼,个中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于无形中受到感染。

(2)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草坪广告语)

(3)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公园广告语)

例2中的“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即是化用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名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中古典文化意蕴很浓,告诉人们要爱护花草,匠心别具。例3中的“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即化用唐代杜秋娘《金缕衣》中的名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反其意而用之,提示人们要爱护花朵,别具匠心。为了经济效益或者教育效益,现代的广告语大都把诗词加以变化,但我们仍不难感受到其优美的语言、浓郁的感情和深远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从广告中学习修辞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学生的课本学习基本上还是在教材上。以修辞学习为例,我们在引导学生随文学习时,帮助学生理解和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这种修辞手法的意义,至多达到了理解文本的目的;而且单独采用语文课本教学极易导致学生陷入从课本出发很快又回到课本中去的学习怪圈中,况且一味地通过课本学习语文,归根结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差距的。学生学习修辞的真正目的是学以致用,是为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正确运用。

学生利用语文教材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时,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这时,教师如果利用学生随时可见的广告语,通过引导学生在欣赏广告语的过程中学习修辞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用语文的领域,找到了沟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一条通道。同时,也增大了学生学用语文的兴趣。如:

(1)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青”。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学生很有兴趣。这里解释如下:

古汉语中人们尊称您为“足下”,同时“足下”又指“脚的下面”;这则公益广告语还同时巧妙地利用了“青”与“情”的谐音,表面上是请你的脚下留“青”,实际上在告诉行人“小草有生命,请你脚下留情,不要践踏小草”。这里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同时使用,使表达的层次得以丰富。

又如比拟在广告中的应用:

(2)让你的头发一起来跳舞。(力士洗发水广告)头发是不会跳舞的,但当你用了此种洗发水之后,它将使你的秀发飘飘然,犹如人的舞动一般,广告语将人的头发描写成具有人的特点,形象又生动。

再如引用在广告中的应用:

(3)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收录机广告)

(4)欲穷千里目,不必上高楼。(望远镜广告)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惊醒,“杉杉”却在你我心灵深处。(杉杉西服广告)

一般来说,广告词对诗句的引用是变化性的引用。这样使得广告语既含有商品信息,又具有典雅的色彩,令人回味不已。

告别诗篇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说。这首诗饱含的浓浓友情,纵使万水千山也不能阻隔。试想:大地初醒,淡紫色的天空中还有朦胧的星月,长亭送别的友人互相勉励,微笑作别。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是一个紫色的梦——告别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感情的放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东坡言。江水洗刷,赤壁依旧。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苏轼在怅然之后重新振作。黄色的傍晚,苍海平静。诗人不再哀叹,继而用伟大的抱负告别不幸,抒写自己的鸿图大志。这是一个伟人金黄色的梦——告别是一种觉醒与重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道。也许他没有鲁迅震响世界文坛的犀利,也没有博大精深的文才,但他——牛玉儒,却以令人肃然起敬的告别感动了亿万中国人。背着草原人的幸福,他选择了告别家乡,没有哗众取宠的豪言壮语,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茫茫草原上,这是一个绿地蓝天编织的梦。——告别是一种责任与理想。

“背起橙色的行囊,向着梦想——远飞”

我坦然道。青春,是一个漏底的容器,捞不回如水的时光,只留下青涩甜蜜的梦想。三年同窗,即将告别。面对贤人志士们的告别之情,我不再伤感,曾经的努力,一定会让我们的告别带上淡淡的诗意,青色的风铃,必定会向着旭日扬帆远航。在那橙色的天空——寻一轮火红的太阳。

告别诗篇6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有人说读诗是一种再创造,是跟着作者思路享受一番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一遍、两遍,甚至很多遍,直到彻底读懂了才享受到那种意境,越是朦胧难懂的,当你突然恍然大悟,就会有一种快感,深深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激情,有时兴奋度不亚于作者本人,朦胧诗的魅力正在于此。比如看到一片桃林,乍一看就是桃花流水,一旦穷其林,得一山,山有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原来桃林深处别有洞天,有故事。

如果一首诗蕴含了不同意境,或其中一句话代表了不同意境,当然就会出现不同解释,也就是把一首诗或诗中某句话放到不同环境中都能成立,如一棵枝上开几朵花,各有各的美,这也正是诗歌独到的美,是其它任何文体所不能媲美的。比如海子这首诗中的房子,可以理解为建筑,可以理解为家,也可以理解为心房,都能与前后句连接。

海子于1989年1月写下了这首诗,3月份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所以有人说这首表面的轻松欢快与诗人的内心产生了背离,一个歌唱幸福的人怎么会自杀呢?如果不考虑写作背景,这首诗可以理解为追求幸福、渴望自由、欢快向上的一首诗;相反这首诗也可解释为情感沉重的一首诗,不是暖色调。结合作者不久自杀的事实,后一种解释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

起首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宣告了本诗的情感基调。从明天起,为什么不是今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远。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现实的今天,可见诗人现实生活是不幸福的。什么是幸福?个人会有不同定论,因为所追求的不一样,有人以工作为幸福,有人以做一次旅行为幸福,有人一以读一本书为幸福,得到一个馒头可能对一个乞丐来说也许就是幸福,农民工辛苦付出后得到及时自己的报酬也许就是幸福。而诗人心中的幸福也很简单,比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但是想想喂马劈柴的人有能力周游世界吗?也就是在诗人意向中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幸福的,却又不现实或者很遥远。

“粮食和蔬菜”代表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或者说平凡的生活,即便这么简单也要从明天起,可见隐约藏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很可能是一种绝望。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房子面朝大海,周围春暖花开。但是具体到一个人面朝大海,如何能看到春暖花开?那很可能如海市蜃楼般虽然美,但不实,就像诗人本身追求的幸福一样。

“从明天起,和每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幸福是享受简单的爱情,亲情,友情,幸福当然要与他们分享,可是依然是在“从明天起”前提下,可见今天是不幸福的。而诗人本身是愿意与亲人爱人分享幸福的,曾经有过幸福感,却如一道闪电一晃而过,闪电是真实的,往往伴着雷声,能看到,有时能吓一跳,而且短暂却又抓不到,幸福对于诗人来说竟然是这样的。

最后是人提出了心愿,愿别人都幸福,愿一座山一条河,愿每个陌生人都幸福。愿别人前程辉煌,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自己执意追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愿别人现实中幸福,而自己追求的却是虚妄的逃离现实的幸福。或许现实中这些别人很容易得到的幸福对自己来说却很遥远,自己的诗不能被人理解,爱情有那么坎坷,既然如此那自己就追求与现实相背离的幸福,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三次提到幸福,描述了多个幸福的画面,但是总令人感受不到诗人的幸福,幸福被自己描述得很清晰,而离自己却很遥远,形成了一个反差,是诗歌增加了更强的感染力。

附(怀念海子短诗一首)

海风吹海浪吹响

山海关

汽车速度太慢

啤酒瓶摔不响

沙滩太软

海鸟吟着诗飞走了

海仍在呼吸

抓一把思念塞满鼻孔

花,失色失味

那朵白云是当年的那朵吗

地球正在自传

///

如果灵魂再来扣我的大门

雨打窗帘

希望他们稍等片刻

告别诗篇7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前言】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送友人》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告别诗篇8

镜头一:几年前,古诗《示儿》教学后,学生赵宇的日记让我呆了好一阵子。他这样写道:“学了《示儿》后,我上网搜索陆游的资料,见到这样一段话:可叹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江山易主,他的遗愿落空。不但中原未能恢复,连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失掉了。老师,清明时节,家祭如何告乃翁?”

孩子一语惊醒梦中人!而后我在“课后小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是啊!历史改朝换代,王师没有北定中原,子孙如何告乃翁?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拓展延伸的学习点,如能让六年级的同学们探究讨论,肯定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我在备课中怎么没能想到?自以为是、老调重弹的我让学生“掘井”了,学生能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独特思考令人高兴,而我这个“懒教师”没能深度备课,真有点愧疚!”

镜头二:第二年,老课重逢,因惦记那句“老师,家祭如何告乃翁?”,我重新为《示儿》教学增加了几个训练点,节选如下:

1. “遗”字组词;理解“遗愿、遗嘱、遗憾、遗恨”四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这四个词语分别与四句诗搭配。

例:死去元知万事空,(遗憾)

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恨)

王师北定中原日,(遗愿)

家祭无忘告乃翁。(遗嘱)

2. 出示“南宋的半壁河山”图,了解历史上南宋、金、蒙古的地理位置。

3. 出示: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学生讨论回答:家祭如何告乃翁?

4. 出示: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学生讨论回答:家祭如何告乃翁?

5. 出示:陆游孙子元廷闻崖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崖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崖山抗元战役中跳海殉国。

――学生讨论:子孙不负陆游遗嘱的言行说明什么?最后答案是陆游《示儿》真正目的:继承遗志 精忠报国

6. 出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全班齐读三遍), 结合陆游临终之际,英雄泪下,绝笔示儿的情景。

精心备好的这节课,我特意在学校公开课上展示。谁知效果不错,反响很好。教师们一致认为这首古诗的教学有质量有档次,而我与教师们进行教研讨论后说出如下感受:

1. 是教会的,还是教不会的?课堂上小手直举,特别是公开课上那种彩排后的重演,是否有一种虚假繁荣?课堂不要怕冷场,冷场说明问题有思考的价值,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简单的字词与诗句理解完全能在预习时完成,我们要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教学,教学生不会的。比如《示儿》教学中,我通过“九州”使学生知道“赤县、神州、中华、华夏、禹城”都是中国的别称;通过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让学生懂得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反思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又要反思自己如何学会教学,要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学生不会的,带领学生“掘井开渠”。

2. 教学内容的“远”与“近”是探究,还是告诉?陆游临终前写的《示儿》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已有800年,距今年代久远。我想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通过语文学历史,学习语文知历史,文史不分家。教学内容的“近”,同学们有体验有历练,当然有感悟;而教学内容的“远”,就给阅读教学带来难度,我想就得把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告诉”结合起来。

试想,教学内容远离学生所生活的时代,学生难以知解时,可以上网搜索资料、自我探究,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的孩子或者是留守儿童中,他们没有这样的学习条件时,教学内容的“远”给他们带来难度,师者为何不告诉呢?

3. 教者是唯教参,还是要个性化思考?对于《示儿》这节课的教学,我紧扣“遗”“告”“悲”三个字展开教学,让学生思考、讨论、填空,不是低、中年级的那种读读背背、理解诗意,而是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适当提高坡度,增加难度。比如,用“遗憾、遗恨、遗愿、遗嘱”与四句诗分别搭配;用“悲愤、悲痛、悲伤、悲悯”进行选词填空;用“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的史实让学生讨论“家祭如何告乃翁?”最后用陆游子孙们的爱国表现,揭示陆游真正的遗嘱是“继承遗志精忠报国”。这个结论是我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得出的答案。

告别诗篇9

芙蓉楼①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

平明③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 芙蓉楼:一座楼宇的名称。一说在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一说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似乎以后一说为佳。

② 吴:与下一句的“楚”互为补充,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③ 平明:清晨,早晨。

【诗人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陕西太源人,唐开元十一年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考学宏词科,迁汜水县尉,后贬为江宁丞,再贬为龙标尉。

【今译】

昨夜一场寒冷连绵的雨袭来,笼罩了江面,

清晨时送别了好友,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若问起了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明代王世贞曾经评价说,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几乎不分高下,都是“神品”。这首绝句就充分证明了这个评价多么准确精当。

首句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描写了这场夜雨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烘托了“送别”的开阔意境。次句的“平明”与首句的“夜”照应,又可以想见诗人因为要和友人分别而一夜未眠,情感深沉。别时已到,诗人没有将别愁寄予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倾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王昌龄曾因不肯趋附权势,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岭南,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所以诗人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既是对亲友们的信任和告慰,又是蔑视谤议的自誉,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有深意。

就全诗的艺术成就而言,最突出的是移情手法,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外物上去。诗人说楚山的孤独,实则表现自己的孤独,比直接说自己的孤独反而更有效果。其次是委婉含蓄。当时诗人正处在遭受别人毁谤议论的恶劣环境之中,朋友到洛阳,将面对很多亲友对自己的关心与问候,于是诗人要朋友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委婉而含蓄地予以回答,告慰亲友。

告别诗篇10

《伸手》一诗采用了歌词的结构形式,语言通俗易上口,唯一不同的是没有用歌词的韵脚。该诗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主题的明朗性、语言的音乐性,适合于朗诵。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诗最好要“易记、顺口、唱得出来”。诗歌与歌词本来就是孪生姐妹,因此我个人对这诗予以肯定,因为该诗给的感觉比较好。

另外三首是组短诗,在这三首短诗中则找不到任何歌词的影子了,则是三首纯粹的微型诗歌。这三首短诗与《伸手》一是诗相比较个人感觉更胜一筹,该组短诗意象鲜明,语言精美耐读且富有韵味。

比如写绵竹东汽中学水泥柱下一18岁女生杨柳忍痛接受截肢获救时,他在诗中这样描写道:“死神摁停了她的脚步/天使为难的抉择/只能舍弃,唯有舍弃//她突然想起奔跑的童年/天上那个风筝很美/只是往事中断在颤抖的一瞬间”(《杨柳》)。

写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趴在课桌上护住4名学生后遇难时,他则用诗歌这样描绘谭千秋老师的当时的情况:“做个飞翔的姿势/伸出凝满爱的臂膀/天就塌不下来/身后乌云密布,但是/您的身下仍是一片艳阳天//……”(《千秋》)。该诗更令叫绝的是诗歌的最后一句:“生命千秋,您就千秋”,这句话是该诗的闪光点,精彩就精彩在这句诗把人的生命和老师的价值以及谭千秋老师的名字提炼成了诗的精华,并让思想的光芒闪耀全诗。

另外,他描写市民自发献血并排成几百米的长队的《巨龙》一诗让我热血沸腾,他这样写道:“一个个热血沸腾/但伤痛的父老乡亲们/脸色苍白/只是不必怀疑/兄弟姐妹的血来自/同一条伟大澎湃的河流//蜿蜒的队伍/让我想起了千里之外的长城/想起了一个民族的图腾/——巨龙”。

附:杨钟雄诗作《伸手(外三首)》

我看着一万个灵魂在上升,

像某个节日放飞的各色气球,

他们得不到,或者是来不及

得到任何呼喊和挽留。

我看着几万个灵魂在哭泣,

像某个秋天因为失收而颤抖的镰刀,

他们盼望着,或者是不得以

盼望着任何恢复与好转。

地底下蕴藏的愤怒只会吞噬无辜,

而那些无辜的眼里仍渴望着幸福,

他们渴望着那些遥远的手,

那些手很白净,很温暖。

你伸手了吗?

你不必挑选去牵挽哪只受伤的手!

你不必再去多写哪怕半首无力的诗!

你不必再去回顾灾难愤怒的神情!

你伸手了吗?

你不要借口于自己的力量杯水车薪,

你不要借口你用诗歌唤醒心灵,

你更不要依然在哀叹灾难的无情!

伸手吧,

捂住那些伤口,别让他们再流血,

扶住那些不支,别让他们再跌倒,

安慰那些不幸,别让他们再伤心!

伸手吧,

不要躲得远远的,若无其事,

不要爬得高高的,冷眼观望,

不要缩着你的脖子,扮演着无奈!

你要知道,这也是你的救赎!

噩梦完了,你就伸手吧,

帮惊醒的他们擦擦额头的汗,

帮惶恐的他们拉开紧闭的窗帘,

告诉他们,你身边依然有着兄弟姐妹,

告诉他们,山岗上的日出依然美丽!

《杨柳》

——绵竹东汽中学水泥柱下一18岁女生杨柳忍痛接受截肢获救

死神摁停了她的脚步

天使为难的抉择

只能舍弃,唯有舍弃

她突然想起奔跑的童年

天上那个风筝很美

只是往事中断在颤抖的一瞬间

《千秋》

——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潭千秋趴在课桌上护住4名学生后遇难

做个飞翔的姿势

伸出凝满爱的臂膀

天就塌不下来

身后乌云密布,但是

您的身下仍是一片艳阳天

听到女儿的呼唤了吗

听到学生们的呼喊了吗

生命千秋,您就千秋

《巨龙》

——5月12日晚23点,成都市民自发献血,排成几百米的长队

一个个热血沸腾

但伤痛的父老乡亲们

脸色苍白

只是不必怀疑

兄弟姐妹的血来自

同一条伟大澎湃的河流

蜿蜒的队伍

让我想起了千里之外的长城

想起了一个民族的图腾

——巨龙

【求风短评】

诗友荒原六指,对于我来说,这是个陌生的名字,所以他以前的诗歌没读过,现在只能从他为地震灾区创作的《为苦难送行》一诗中洞悉一二。

该诗共八小节,分四层意思,这四层意思都是推进式的,即意识上的内在排比,不是形式上的排比,而且每层意思都用“这是开往天堂的火车”诗句分开,这使我想起“天堂里没有来往的车”这样的句子一样让我动容而沉重。

该诗整体比较流畅,最喜欢的是该诗最后一小节中这样句子:“……//我站在遥远,我只能遥远的/送行。捂着一条被撕开的大地的伤口/奔涌而出的是血的流向/这是我的土地呵,零点八分的悼念/绝不是他们的灾难/我看见光,这束黎明的光/是我最后的送行”。

附:荒原六指诗作《为苦难送行》

——献给地震中死去的孩子

这是开往天堂的火车

注定有一条河流清澈的流向

就象那些川北的孩子

他们的告别乖得没有一点声响

我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孩子已变得象大人一样坚强

他们行将离去的站台

也不再需要爸爸妈妈与奶奶的

送行

这是开往天堂的火车

注定会穿过一片鲜花的海洋

就象那些川北的孩子

我知道他们来自神灵的家乡

我不忍叫醒的

一个名字,我想知道

此刻是否睡得安详

在他还不懂苦难前,我想告诉他

世上还有一些小孩子

是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前行

才找到了

幸福的方向

这是开往天堂的火车

注定会载上无数小小的梦想

就象那些川北的孩子

他们静静的望向窗外,一个个

萤火虫的模样

5月12日,不是一个日子

不是一个祖国的春寒

他们将告别废墟,与所有疼痛

的灾难。他们是被放飞的

风筝,他们离开了妈妈,他们也

学会了飞翔

这是开往天堂的火车

注定会开往一个叫天堂的地方

就象那些川北的孩子

一个与生俱来就有的梦想

我站在遥远,我只能遥远的

送行。捂着一条被撕开的大地的伤口

奔涌而出的是血的流向

这是我的土地呵,零点八分的悼念

绝不是他们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