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题十篇

时间:2023-03-25 21:31:32

小学数学题

小学数学题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将数学的方法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从而更好的强化其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中,例题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例题的作用,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内化到学生头脑中,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例题渗透知识点,所以需要科学的选择例题,更好的强化学生基础,深化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1创设生活化情境再次加工教材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在例题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次的加工,也就是通过灵活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佳,对于陌生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为此教师就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刚接触小数这一知识点时,若直接进行讲解,学生会一时无法接受,为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其与书本中的概念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师说:大家与爸爸妈妈其超市买东西时,有没有注意到物品的标签上是带点的,这是学生平常经过会做的事,很多学生会说见过这种情况。这时教师说:这个带点的数就是小数,有了小数这一概念,价格才会更加丰富。通过这样的过度,教学会更加顺利。还可以利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今天老师花了3.5元买了一个本子,你们知道3.5元的含义吗?这时有学生会说,0.5元就是5角,3.5员也就是3元5角的意思[1]。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前就对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理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对例题选择方案进行优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通过题海战术指导学生学习,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课堂例题的引导对数学概念逐步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对例题选择的方法进行优化,科学的把握和考察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情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空间,对其数学体验进行优化。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保证例题的多元化,结合学生的能力特点科学的设置例题,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基础、中等、拔高题三个方面准备例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例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自己的学习体系,强化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教师就要科学的准备例题,使学生逐步进步。先从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定义入手,为学生例举这样的例题“一支钢笔的价格是3.7元,买6支钢笔要花多少钱?”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分数这一定义有一定的认识和巩固,并使其对“小数乘法”有了一定的代数认识[2],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分数乘法的定义。在运算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差异化的例题,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计算水平得到强化。

3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重难点知识,突破起来难度大。比如在图形学习中,空间逻辑思维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小学生很难想象抽象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将教学的重难点客观、生动的展示出来,减少学习的难度,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两根小棒摆出,然后再让学生分类,学生能够很快的将相交、不相交各自分为一类,但是会出现很多学生将/|分到了不相交的一类中,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并没有将其与直线的特点相结合,这时教师点动鼠标,将原本不相交的两条直线逐渐向两边延长到一定距离之后相交了,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自己忽略了两边可以无限延长的问题[3]。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并不强,因此简单的动画操作能够将原本复杂的语言简单、直接化,学生理解更加容易。

小学数学题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认为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一些策略。比如:行程问题应用题分数应用题等通常用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及一些一般的应用题通常采用从问题入手分析题意,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有就是尽量选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感兴趣的应用题去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很有用,使他们乐学好学.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也形成了许多解题策略,如: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回答和检验)、画图、逆推、猜想、尝试和简化题目等策略。对这些解题策略的教学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不过,这些策略的形成过程是以教师讲授、告诉学生为主,还是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领悟为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依然要强调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和分析。

我们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觉地把握数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进行分析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一本书3元,全班51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直观的教学材料与动人的具体事例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利用条件,多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轻松而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为了学生便于理解“相遇”这个概念,就让学生上来表演,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争着想来表演一番,气氛相当活跃,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是非常地深刻,可谓一石双鸟。同样如“相距、相向、同时”等一些概念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再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采用课件,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然后在长方形的一角出了一只小蚂蚁,这只小蚂蚁沿着长方形的边绕了一圈,学生看完后,就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周长的概念,而且记忆深刻。创设情镜,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把有关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响后,老师用手机接了个电话。然后问学生:老师刚才的电话你猜应付多少钱?学生很有兴趣地展开了讨论,于是我切入本课内容,就如何打手机便宜问题与全体同学一起研讨,学生通过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每月通话费、电信公司、联通公司、如意通、神州行、信号等问题展开讨论、计算,兴趣十分浓厚,为打电话、手机入网设计了许多方案。这种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应用,也是一种生活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解答应用题,一般按照四个步骤进行。在中、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虽然还没有明确指出解答应用题的四个步骤,但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也必须正确的按照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来进行教学。要抓好解答应用题的四个步骤,首先必须明确对这四个步骤的要求。这四个步骤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会审题。审题包括弄清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为了看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可以简要的摘录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也可以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3.2 会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能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出数量间的关系。分析时,可以从条件出发,用综合法的思路进行分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用分析法的思路进行分析;还可以综合两种方法来分析。通过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3 会解答。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每一步应该怎样计算,先分步解答,再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在解题比较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题篇3

关键词:应用题;解题策略;数量关系;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16-01

如何解决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多年来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混合练习中,学生很难判应用题的解答是采用乘法还是用除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随着题中条件的增加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应用题的解答类型也是有所区别的,为此,根据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特点, 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解题方法简述一下,供参考,不到之处请指正。

1.利用数量关系式解题

解答分数应用题,往往要抓住题中的"中心句"进行分析,从"中心句"中找出单位"1"和"相关联的两个量",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关系式。如:在"延续生命"献爱心活动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捐款3500元,六年级捐的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这里把"五年级学生的捐款数"看作单位"1",五年级和六年级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是"五年级学生捐款数× =六年级学生捐款数"。从关系式中很容易知道这道题怎么列式计算了。

其实较复杂的题也是一个一个简单的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只要学生学会分析,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平时教师可以口头训练这样的关系式,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应用题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一味围绕书上的公式、例题转,程式化、机械性地解题,对知识缺乏透彻的掌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不做具体分析,是不可能把应用题学好的。但对具体题目还需作具体的分析,否则就容易出错。

2.重审题,找准"单位1"

"单位1"的概念在四年级学习分数时就提到,所谓单位"1",也称整体"1",把一个完整的量(比如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或一个数(正数)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单位,并赋予自然数1的特性,可记为"1"。分数乘除应用题题型多样、复杂,但其基本量只有三个:单位"1"的量、比较量、分率(也就是几分之几)。基本关系式是:单位"1"的量× (分率)=比较量。在解分数乘除应用题的时候,首先就要确定哪个是单位"1"的量,以此才可以判断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进行计算。

如何找准单位"1"呢?前面提到什么是单位"1",在理解单位"1"含义的基础上,还要用一些技巧来找单位"1"。如教学中我讲到两种简单的方法:(1)找分数乘除应用题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是"、"比"、"占"、"相当于"等,这些词后面的量一般就是单位"1的量。(2)看题目中的分率(几分之几)是"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的量。例如:甲占乙的。"占"字后面的"乙"就是单位"1"的量; 是"乙的 ",所以"乙"是单位"1"的量。

3.加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及应用题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数学是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反映,因此,数学中的各部分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着的。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的一部分,它的数量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应用题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在编排应用题时,既要加强应用题的纵向联系,也要加强应用题本身及与其他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复合应用题是由几个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题的难易程度,教学应从一步应用题扩展到两步应用题,再从两步应用题扩展到三步应用题。复合应用题与简单应用题相比,不仅已知条件增多了,而且数量关系也复杂了。学生掌握了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以及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较容易地掌握更多步数的应用题的解法,不但可以加深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而且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创造性。加法应用题和减法应用题,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对这些应用题进行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和区分这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解答方法。

应用题与小学数学其他知识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例如应用题与四则运算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绝大部分应用题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很好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简单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教材在学生学习了一种运算的意义以后,接着就教学相应的应用题。又如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就是在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4.借助线段图解题,解应用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经常通过画线段图或面积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能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线段图"直观、明了,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两种量的关系,谁多谁少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判断,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教学生画图时要有耐心,学生刚接触线段图,有很多困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把哪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容易混淆,教学时要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纠错,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客货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它们在离中点20千米处相遇,这时货车行了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总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引导,学生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有时解题困难,是因为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未能把解题模式抽象成为一种思维策略。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其关键之处和难点。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并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学生对于这一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自然也就会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吴国勤.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J]教育科学研究, 2001,(03) ..

小学数学题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技巧

数学教师如何正确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渗透解题策略,从而让学生不断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假设策略

假设法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常见方法之一,对于一些不容易解决问题,如果通过假设法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新的思考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让学生的思路得到一定程度的向前推进,让学生根据相关问题假设某个或者多个点跳跃相关的思维障碍,有效建立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的关系,发现并建立较为隐秘的数量关系,让数学问题变得较为明朗,获得解题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已知条件,结合假设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假设把问题和条件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延伸,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有一辆载重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汽车按照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前进,可以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现在如果让汽车改为每小时50千米,则汽车正好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乙地,请问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试题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就要求学生用速度乘时间得到路程,但是这道试题却没有给出所用的时间,只告诉了提前一个小时,那么如何才能得到两地之间的距离呢?教师就可以通过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提前一个小时选定为时间的突破口,如果汽车用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可以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也就告诉我们:如果按照这一速度前进,在相同的时间内,运用第二种速度要比第一种速度可以多行驶五十千米,由于第二种速度比第一种速度每小时多行了十千米,那么一共多行驶了50千米。由于按照第二种速度行驶比第一种速度行驶每小时可以多走50减40等于10千米。总共多走了50千米。这样50除以10等于5,5小时就是用的时间,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也就是5×40=200千米。

二、辅助画图策略

画图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题意,让学生通过画图摸清各种数量关系,借助画图形让较为单纯的文字表述转化为较为直观的图形展现,这样就可以把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简单化、形象化。同时,让学生真正明白借助于图形解决问题数学数形结合的学科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形思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王叔叔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5米,宽8米。其中这块地的宽靠墙。王叔叔为了防止动物来干扰这块菜地,决定在这块地上修一条篱笆墙,那么总共需要多长的篱笆?这道试题实际上就是考察W生有关长方形的周长问题。运用一般的公式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讲感觉到并不难,但是如何灵活地运用它就成为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本道试题当中,有一条靠墙的长方形的宽是学生理解相关问题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靠院墙类型的小学数学题,可以让学生动手来画图,让学生理解相关的题意,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够更加直观理解,不会出现认识上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解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逆向思维策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按照一般的思路去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既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方式,更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要培养顺向思维,更应该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有一个最简分数,其分母和分子之和为86,如果将这个最简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同时减掉11,得到了一个新的分数为3/5,求原来的最简分数是多少?

小学数学题篇5

一、对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容易出现的错误的分析

解决问题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数学能力,它伴随着学生的终身成长。由于解决问题同计算不一样,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它,不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

1.审题能力不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审题能力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读题时囫囵吞枣,对题目不理解,导致影响到后面的正确解题。如试卷上有一题:“有一捆总长300米的绳子,第一次用掉120米,第二次用掉90米,现在这捆绳子比原来短多少米?”不少学生这样计算:120+90=210(米),300-210=90(米)。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列式解答,是因为对题意没有理解清楚,其实,如果学生能正确理解好“现在这捆绳子比原来短多少米”所表达的意思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用掉的,就能快速解答出来。

2.易受无关条件的干扰。有些题目列出了一些条件,这些条件特别容易“暗示”学生,如果学生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当”。如“从甲城到乙城320千米,有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以每小时40千米的程度行驶了120千米,它走完全程需要几小时?”这是一道行程问题,在列式时,经常有学生这样列式:(320-120)÷40=5(小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将“走完全程”理解为“走完剩下的路程”,这样的理解是受到了题中“行了120千米”这个无关已知条件的干扰和“暗示”,导致学生没能快速理解“走完全程”,其实只要用320÷40=8(小时)就可以了。

二、正视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效提升解题能力的策略

1.全面提升审题能力。要正确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内化解题步骤,一般情况下,审题能力包括认真读题,理解题目中存在的已知条件、问题,以及条件和问题之间存的关系,学生能根据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如“服装店在做促销活动,全部商品优惠20%,一件上衣促销价是240元,原价多少钱”?这是一道百分数应用题,要解决好这类题目,谁是单位“1”是关键点,如何才能找到单位“1”?全部商品优惠20%是关键句,学生在审题时要认真体会,才能知道优惠指的是促销价比原价优惠,这样原价就是单位“1”了;在这道题里,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优惠了20%,促销价240元相当于以原价的80%出售,如果学生能理解好这些数量关系,要正确解题就不难了。在培养审题能力时,教师要结合不同题型渗透一些读题技巧和辅助手段,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2.有效排除干扰条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知条件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性因素,学生只有正确理清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才能正确列式。但当题目中出现的已知条件较多时,学生要学会根据问题来选择条件,从而有效排除干扰条件。如“学校举办兴趣小组,共有600名学生参加,其中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有80名,是美术兴趣小组人数的五分之四,舞蹈兴趣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兴趣小组的五分之二。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这是一道六年级学生学了分数乘除法之后的问题,题目中存在的已知条件比较多,如果学生能够细心读题就会发现共有600名学生参加是一个干扰条件,因为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可能不止这几种。如何引导学生排除干扰条件?教师要结合题型特点,让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要求美术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的学生总数就要知道美术兴趣小组有几人,舞蹈兴趣小组有几人。要求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要通过:“其中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有80名,是美术兴趣小组人数的五分之四。”用80除以五分四算出100人,而要求舞蹈兴趣小组的人数则通过“舞蹈兴趣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兴趣小组的五分之二。”用100乘以五分之二得出40人,最后两个相加就可以了。以上的解题思路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来寻找条件,而无关的干扰条件就会被自动排除掉。

小学数学题篇6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37-01

小学生数学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还教会了他们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教育,我们应该重视学习方式的传授,而不是专注于让他们解决某一个难题。因为一个具体题目的解决并不代表着一个学生的成功,只有能够将问题进行分析和拓展,才算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就是路径,我们只有掌握更多的方法,才能够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进。

一、小学数学解题思维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重点关系着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一种学习工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前发现自己什么都会了,很多题型也都知道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所以当他们考试结束后,发现自己和其他人存在很大的差距时,感到很困惑。其实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就是题目都会,但是没有时间去完成;另一个问题就是本来见过相似的题,但是到了这里不会了。这两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原因来解释,那就是学习思维的问题。很简单,不同的成绩取决于一个人对一个题的解析详细程度,我们从解题思路方面讲这个问题。针对同样一个问题,我相信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肯定是给学生们讲这道题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而很少从最基础的角度入手去解决这个问题。数学是笨人的科学,这是很多数学教师都承认的,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导致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在想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当然了对于有些问题,它们有最简单的解决方法,但是有的时候没有。[1-4]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在平时做题的时候,总是会考虑很多的解决方案,这道题到底用哪个公式解决更好呢?他们的思维里会出现很多的公式,然后对这些公式进行筛选之后,他们选择一种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了十几种解决方案在他们的大脑里。这些方法中即便是大部分不合适,也一定会找到一两种解决方法。所以他们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只是在学习和锻炼他们从大脑中提取公式或者知识点的速度。而对于一些自认为都会的同学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遇到每一个具体的问题,虽然到最后都得到了解决的答案,但是他们的思维就此停止了。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会了,当然这种会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只是在学习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的时候会重复,但是他们却很难发现。但是到了考试的时候,两种学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迅速从大脑中提取出适合这个题目的公式或者是知识点,所以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解决问题。而后者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每遇到新的问题,就会考虑自己是否见过这道题,上次见到这道题是如何解决的。所以在他们的大脑里,这道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也就一两种,这两种路径如果走得通,那么就是他们的幸运;如果走不通,他们就不能够准确地解答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必然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去思考,这就会出现两种现象,要么是答不完整,要么就是题目答错。考试的情绪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们在考试结束之后,可能还依然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只是时间的问题。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如果我们的教师现在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又如何去教育学生们进步呢?所以我们应该深究问题的根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们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二、思维――数学的精华

学习思维是数学的精华,如果我们只知道做题,而不知道分析问题,那么我们学习数学的意义就失去了。我们为什么总说逻辑思维,为什么总是说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定式不同,这就是原因。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学习如何解决一个问题,针对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去如何寻找最佳的解决途径。所以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为我们进入更高的学府打下基础,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科学的思维模式。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知识,将来进入好的工作岗位,那么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思维,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出了学校的门,所有的问题的答案都可能不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去哪里找资料,去哪里找正确答案呢?数学是博大精深的,它通过一些小小的问题,锻炼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例如,一个数学学习好的人和学习差的人,他们将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前者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很多,而且一般都会考虑得比较周全。[5,6]而后者则不然,他们针对一个问题,只能想到一种解决方法,然而当这种唯一的方法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只能以失败告终。这就足见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更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我们学习数学所需要学习的是学习它面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这种思维会让我们终身受益。我们将来也许不会再学习数学,但是数字却会跟随我们,重点是思维逻辑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雷新河.创设生活意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

[2]黄文扬.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尝试[J].福建论坛,2005,(01).

[3]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2013,(05).

小学数学题篇7

关键词:试题;简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50-02

试题1(2003年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

下面是电视台报道的一则消息:

11月6日,天降大雪,道路被大雪盖住,车辆无法通行。为了使道路畅通,人们积极参加了扫雪活动。据统计,在府前街和涞阳路扫雪的共有120人。为了能够按时完成涞阳路的扫雪任务,上午10时30分,有关部门决定,从府前街扫雪的人中调出20%到涞阳路,这样,在府前街和涞阳路扫雪的人同样多。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府前街和涞阳路都按时完成了扫雪任务。

请你根据这则消息中提供的数据,提出一个用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简析:新课程仍重视加强“双基”,有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考查的重点,但试题的呈现形式不拘一格。本题编写时力求形式上摒弃传统试题的呆板“面孔”,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扫雪情境中,由学生自己提出并解答出来,有新意,有情趣,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试题2(200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

为规范城市道路,保证交通安全,政府准备对西环路和北环路进行加工改造。第一筑路公司和第二筑路公司都想承担此项工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政府对两个筑路公司过去施工路段的部分路面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结果如下表:

假如你是一位政府官员,你认为应该让哪个筑路公司承担此项工程?为什么?

简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但学生往往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原因何在?在于我们平时的教学与检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实在是太少了。本题将“政府准备对西环路和北环路进行加工改造”这一事实编制成数学问题,让学生解决,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3(2004年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

红星家具店销售的组合家具平均每套1200元,下表中记录了这个家具店一星期内的销售情况:

分析表中的信息数据,预测2004年11月哪4日卖出的家具多?

简析:21世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要求人必须能够科学地预测未来才能够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否则,将一事无成。正因为如此,学好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题以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为宗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中的信息数据,发现星期日的销售量最大,再根据10月24日是星期日,10月份有31天,推算出11月7日、14日、21日、28日这4日是星期日,从而科学地预测出这4日卖出的家具多,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

试题4(2005年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

甲乙两个商店销售质量相同的办公桌,甲商店每张售价100元,优惠条件是购买10张以上,从第11张起每张售价80元;乙商店为了促销,无论买几张,每张都是90元。育才小学打算买25张办公桌,育红小学打算买15张办公桌,请你帮助他们做出决策,各应该从哪个商店购买合算?

简析: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人必须掌握行情、销售、购买等一系列和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试题的取材背景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市场经济活动。本题取材于顾客与商家的买卖行为,通过让学生解决买卖中的数学问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试算、比较、决策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

试题5(2005年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

一个正方形城堡,边长500米(城堡四角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老鼠从A处偷了东西,以每分钟25米的速度沿AB、BC的路线向C处逃窜,准备从C处进洞。过了19分钟,黑猫警长才得到消息,立即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从A处出发,沿AD、DC的路线赶往C处进行堵截(如图)。猜一猜,黑猫警长能不能在老鼠进洞前赶到C处,将老鼠捉拿归案,并说明理由。

简析: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

本题重视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考查,首先让学生观察数据,获得一种猜想:因为黑猫警长的速度快,它到达C处所用的时间就短,所以它能在老鼠进洞前赶到C处将老鼠捉拿归案。但这种猜想对不对呢?还需要进一步寻找证据:19分钟以后,老鼠到达C处还需要的时间是500×2÷25-19=21分钟,而黑猫警长得到消息后赶到C处的时间只有500×2÷50=20分钟,20分钟<21分钟,证明这种猜想是正确的,但这还不够,还要求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表达出这个思考过程。当然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证明猜想是否正确,但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试题6(2006年小学四年级数学试题)

下面是某市部分路段的平面图:

小学数学题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3-01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释放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场景。

2、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成功的“问题解决”教学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数问题情境的创设了。因为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学生在学习情境尤其是在问题情境中具有强烈的解题心向,而这恰恰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动力保证。

例如我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超市,标上“牙膏2支8元,圆珠笔3支15元,铅笔盒4个32元,”问:老师想买7支圆珠笔可只带了48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二、加强学习策略训练,优化知识结构

问题解决是一种认知性的心理操作,需要用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再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学生采取比较好的策略,因而问题解决能力就更强些。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类练习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策略性知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还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逐渐培养了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所以我们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而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要把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学习的重要保障。这种技能水平包括计算能力、记忆能力、书写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学生的计算把关很紧,做到使每个学生稳扎稳打,书写方面自然也是毫不放松,态度认真、书写端正是对学生作业最起码的要求。

四、对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学生常常把尽快得出答案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逻辑,因而要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我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问题解决的方法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题篇9

一、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使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由抽象变得直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一段铁丝,第一次剪,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去20厘米,还剩下16厘米,这段铁丝有多长?

解析:我们可以找出单位“1”是这段铁丝,是未知的,用除法。题目中有两个带单位的量:20厘米和16厘米,最关键的要找到对应的分率。只是第一次的,由题可知,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20厘米,那么第二次肯定也用了,还比多20厘米,所以,第二次用去了总数的还多20厘米。由于我们从图上根本找不出20厘米这段的分率,所以也找不出剩下16厘米所对应的分率,不能用20或16去除哪个分率。从图中我们很容易能找出(20+16)厘米这段的分率是,相对应,可以除了。相除的结果就是单位“1”,即这段铁丝的长度:

(20+16)÷(1-C)=36÷=60(厘米)

二、从确定对应入手找出解题方法

分数应用题中有一个“量率对应”的明显特点,对一个单位“1”来说,每个分率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数量,而每一个具体的数量,也同样对应着一个分率,因此,正确地确定“量率对应”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明确对应,找准对应分率”的解题方法。

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总页数的,第二天看了总页数的,还剩90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

求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就是已知单位“1”的(1--)是90页,求单位“1”。于是列式为:

90÷(1--)=162(页)

三、通过转化单位“1”找出解题方法

有些分数应用题,题目中含有几个不同的单位“1”,从而显得比较复杂。在解题时,我们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将不同的单位“1”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使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1例:在阅览室看书的同学中女学生占3/5,从阅览室走出4名女同学后,在剩余的同学中女同学占5/9,原来阅览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在看书?

由于阅览室中男生人数不变,因此确定男生人数为1,原阅览室中女生占,男生占,则女生是男生的,走出4个女生后,女生占,男生占,则女生是男生的,前后女生人数的差为-=,共走出4个女生,则单位1为16,即阅览室男生为16人,女生为男生的,即24人,原阅览室共有24+16=40人。

四、弄清分数应用题中量率的比例关系

分数应用题中的具体数量与分率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的,即每份分率对应的具体数量是一定的。因此,分数应用题中具体数量与所占分率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例:学校买来100千克大米,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题中把大米的总重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每份20千克是一定的,所以大米重量和所占分率成正比例。

小学数学题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应用题 方法选择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一项比较灵活的教学工作,它的方法很多,同时也有着不同的解题策略。做好应用题的教学对于孩子的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应用题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学生的思维可以进行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转化。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学的工作者一定要结合具体实际,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要求来和大家谈一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特别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相关分析

做好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处理好相应的数量关系,理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围绕这一重点我们展开相应的方法探析,具体而言,解题方法是不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一一进行相应的探讨。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用演示去表达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一方面我们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进而转化成具体的生活情景,根据情景进一步的归纳概括,让小学生更加的容易理解、容易概括,化抽象的关系为已知的条件,从而更加的明确相应的数量关系,简化题目结构。

例如:根据教材中应用题编排的特点,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从简单的基础应用题开始,由一、二步简单的应用题到三步以上复杂的应用题。如何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应根据教材中应用题编排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改进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尽量符合学生的口味。一、二年级是学习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应重点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文字叙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如:“饲养场里有23只黑兔,比白兔少11只,白兔有多少只?”学生应掌握哪个是大数?(白兔)哪个是小数?(黑兔)哪个是相差数?(11只)要求什么数?(大数)用什么方法?(用加法)用文字叙述列式为:黑兔的只数(小数)+11只(相差数)=白兔的只数(大数)。对这种类型的应用题要反复多练,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一般而言,小学生的一个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然后逐渐的向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过度。但是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也是和具体的感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形象性的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去思考,启发他们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掌握有效的关系。

2.形式鲜明的概括教学方法

在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象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外,还需要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一个数学应用问题,需要从应用题的每一个细节出发,因为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的舍弃应用题中的生产以及生活情节,对应用问题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转化成具体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计算和解答,进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提炼概括应用题题意的能力。其中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

第一、把应用问题的表述去繁就简,取出没有用的条件和因素,记录和整理有效的、重要的数据,整理好后,把这些数据有效的联系起来,建立数量关系。

第二、用线段或者是图形概括问题的题意。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进行感知,进而理解背后的数量关系。它既能提炼概括出应用题题意,又利于学生借助线段直观揭示数量关系。

3.方法来源于思维,优化策略力求创造

在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时候,我们通过对数学问题范方法的探讨也是分享一种解题的思维,分享一种思维创造,这一点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通过解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常说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只有我们的思维上了一个层次,方法才会不断的出现,所以在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这方面,我们一般要求当一个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作为教学工作者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很快的求出答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他们思维的过程。这个问题反映的是什么?可以通过那些方式予以解决?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解决?那些方法是最好的?通过这一连串的疑问,我们就会逐渐的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加的发散,而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放在那里,置之不顾,学生的思维并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们通常讲最高明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能够通过一个案例的展示,从而在接下来的问题解答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认为,情景感知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结构及解题思路;提炼概括是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为重点,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的引导学生,不要只是追求一个简单的结果,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学为导向。重点是和学生们分享解题的过程中,在过程中一步步的去引导学生该如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发现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解题的方法有很多,在这方面一定要鼓励多种方法的发掘,不要拘泥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