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月球十篇

时间:2023-04-11 15:18:12

飞向月球

飞向月球篇1

The time suddenly turned to August 15, 2050. I have become a world famous Aerospace scientist, riding in the homemade "Shenzhou A-18" lunar exploration ship. As soon as I press the button, there is only the wind whistling in my ear, and there is only the blue sky and white clouds in front of me. I feel that the spaceship has left the earth. When you open your eyes, you can see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Guilin, the great wall and the pyramids of Egypt.

一眨眼,飞船飞到了月宫门前。我刚走下机舱,传来了欢呼声:“欢迎,热烈欢迎地球上来的客人!”啊,原来是美丽的嫦娥阿姨和憨厚的吴刚伯伯在欢迎我的到来呢!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吴刚伯伯上前拉住我的手,一边做着手势一边说:“请,请!”跨进宫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番天地:整个月官金碧辉煌,琉璃瓦闪闪发光,殿前一棵高大的桂树,高耸入云,郁郁葱葱;整个院子飘满了扑鼻的桂花香。我刚坐下,嫦娥阿姨就给我倒上了溢香满口的桂花酒。我轻轻呷了一口,顿时香透全身,甜进心里,这时,不知什么地方响起了优美动听的乐曲,只见嫦娥阿姨两手舞动着又宽又大的袖子,随着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她时而飞速旋转,时而轻歌曼舞。那轻盈的舞姿,美妙的歌喉,使我惊叹不已。

In a blink of an eye, the spaceship flew to the gate of the Moon Palace. I just stepped out of the cabin, and a cheering voice came: "welcome, warmly welcome the guests on earth!" Ah, it turns out that the beautiful aunt Chang'e and the honest Uncle Wu Gang are welcoming me! I don't believe my eyes. At this time, Uncle Wu Gang came up to me and held my hand, gesturing and saying, "please, please!" When I stepped into the palace gate, I saw another world: the whole moon was resplendent, the glazed tiles were sparkling, a tall laurel tree in front of the palace was towering into the clouds and lush; the whole yard was filled with fragrant osmanthus. As soon as I sat down, Chang'e poured me sweet scented osmanthus wine. I took a sip of it, and it was fragrant all over my body and sweet in my heart. At this time, there was beautiful and beautiful music. I saw Auntie Chang'e dancing with her wide and large sleeves and dancing with the beautiful music. She whirled and danced. I was amazed by the light dance and the wonderful singing voice.

喝完酒,我请求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带我参观月球。“好!”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答应了我的请求。吴刚伯伯一边领着我参观,一边介绍说:“月球上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还有地球上稀有的金属,我们都盼望着家乡能来人开采啊!”听了吴刚伯伯的话,我对他说:“吴刚伯伯,我们不久就会来开发月球的,用月球上那丰富的宝藏为人类造福!”接着,我还给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介绍了地球上的电子城,激光开发公司,机器人服务公司等等。每谈到一处,吴刚伯伯他们都感到十分惊奇。嫦娥阿姨说:“明年中秋节一定要回地球上看看。”我绘声绘色地讲着,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脸上露出了笑容,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甜蜜……

After drinking, I asked Uncle Wu Gang and aunt Chang'e to show me around the moon. "Good!" Uncle Wu Gang and aunt Chang'e agreed to my request. Uncle Wu Gang showed me around and said: "there are rich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n the moon, as well as rare metals on the earth. We are all looking forward to people mining in our hometown!" Hearing Uncle Wu Gang's words, I said to him, "Uncle Wu Gang, we will soon come to develop the moon, and use the rich treasures on the moon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Then, I also introduced the electronic city, laser development company, robot service company and so on. Every time they talked about it, Uncle Wu Gang was very surprised. "Next year's Mid Autumn Festival must go back to the earth to see," said Chang'e I told them vividly. They listened attentively and smiled happily and sweetly

点评:

Comment:

飞向月球篇2

时间忽然转到了2050年的8月15日。已成为世界着名航天科学家的我,乘坐在自制的“神州A--18”号探月船里。一按动电钮,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眼前只有蔚蓝的天际,洁白的云朵,我这才感觉到飞船已经离开了地球。睁开眼睛一看,美丽的桂林山水,雄伟的万里长城,还有埃及的金字塔等尽收眼底。

一眨眼,飞船飞到了月宫门前。我刚走下机舱,传来了欢呼声:“欢迎,热烈欢迎地球上来的客人!”啊,原来是美丽的嫦娥阿姨和憨厚的吴刚伯伯在欢迎我的到来呢!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吴刚伯伯上前拉住我的手,一边做着手势一边说:“请,请!”跨进宫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番天地:整个月官金碧辉煌,琉璃瓦闪闪发光,殿前一棵高大的桂树,高耸入云,郁郁葱葱;整个院子飘满了扑鼻的桂花香。我刚坐下,嫦娥阿姨就给我倒上了溢香满口的桂花酒。我轻轻呷了一口,顿时香透全身,甜进心里,这时,不知什么地方响起了优美动听的乐曲,只见嫦娥阿姨两手舞动着又宽又大的袖子,随着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她时而飞速旋转,时而轻歌曼舞。那轻盈的舞姿,美妙的歌喉,使我惊叹不已。

喝完酒,我请求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带我参观月球。“好!”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答应了我的请求。吴刚伯伯一边领着我参观,一边介绍说:“月球上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还有地球上稀有的金属,我们都盼望着家乡能来人开采啊!”听了吴刚伯伯的话,我对他说:“吴刚伯伯,我们不久就会来开发月球的,用月球上那丰富的宝藏为人类造福!”接着,我还给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介绍了地球上的电子城,激光开发公司,机器人服务公司等等。每谈到一处,吴刚伯伯他们都感到十分惊奇。嫦娥阿姨说:“明年中秋节一定要回地球上看看。”我绘声绘色地讲着,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脸上露出了笑容,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甜蜜……

点评:

飞向月球,人类已经实现。但小作者的“飞向月球”,因有童话的参与,就变得别有新意了。他飞向月球后,见到了传说中的嫦娥和吴刚,领着他参观了金碧辉煌的月宫,欣赏了动听的乐曲和优美的舞姿,还品尝了吴刚酿造的桂花酒。接着,他也向月宫主人介绍了地球上的科技新成就。传说借助想象而呈现出时代特征;传说中的人物借助想象也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传神的动作描写,还是客观的情况介绍,既富有童话色彩,而又有一种真实感。

飞向月球篇3

2029年8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年轻有为、斗志昂扬的翟培豪杰——作为一名中国的宇航员,就要乘坐最新型的宇宙飞船——神舟十三号登上太空,直奔月球了!

我挥手向人们告别,转身走进了舱中,飞船在火箭的推动下,蠢蠢欲动,好像要急不可待的登上月球了,而此时,我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那。倒计时“5、4、3、2、1”发射,随着一声巨响,飞船像一只离弦的箭一般,直奔太空而去。

“气压正常、氧气供养正常、温度正常、湿度正常……”我向地面的中心报告着飞船中的情况,飞船飞到800米高空时、第一层火箭自动脱落、飞船飞到3000米高空时,第二层火箭自动脱离,飞船飞到臭氧层时,第三层火箭自动脱落,我将飞船设定为原来的自动航线,飞船直奔月球而去了。

我起身到了休息舱中,为了在月球上辛苦的工作,我现在必须养精蓄锐,进行充足的睡眠,只有得到良好的休息,我才能在月球的高气压下工作二十四个小时。

过了大约七个小时,月球已经近在眼前了,我爬起了床,打开船舱的氧气输送管道,将一头接到氧气瓶中,另一头接到了我的口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随后绑好了红外线绳索,然后奋力跳下了飞船,我在红外线绳索的牵制下,晃晃悠悠的按原定的计划在月球上软着陆了。

我拿出了一把微型的铲子,又拿出了一个小瓶,开始收集月球上的土壤,瓶子很快装满了,我又开始收集月球的岩石……,最后,我又拿出了通讯仪,安放在了月球上,接通了地球的电路,向总中心进行了汇报。

飞向月球篇4

妹妹:诗词里说“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嫦娥舒广袖”,姐姐你在月宫过得还好吗?

姐姐: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离开地球至今,我已经来到遥远的月球快3个年头了。尽管月球上很荒凉,可是我并不寂寞,因为几乎每分每秒我都和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的航天专家保持着密切联系。我为月球拍摄的照片源源不断地传回地球,2007年11月26日,总理还为我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揭幕了呢。在轨飞行一年时间,我传回了1.37TB有效科学探测数据。2008年11月12日,我们国家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最清晰、最完整的月球影像图!

妹妹:姐姐真了不起!再说说你撞击月球的壮举吧。我听说撞向月球是大多数月球探测器的宿命,费尽千辛万苦飞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最后却要以这种方式结束旅程,想到这些我还有点害怕呢。

姐姐:2009年3月1日下午,我按照航天专家发来的指令,于16时13分10秒撞向月球丰富海区域。撞月过程中,CCD相机实时传回了清晰的图像,全球亿万双眼睛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了我“吻”向月球的瞬间。撞击产生的扬尘对科学家研究月壤十分重要。有句话说得好“与其庸庸碌碌生,不如轰轰烈烈死!”撞击月球是国际航天领域结束月球探测器使命普遍采用的方式,与其让我们因燃料耗尽而坠落,还不如选择在受控状态下撞击月球,多少也能为人类了解月球增加一些资料积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妹妹:是啊,探索月球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我们做点牺牲也是应该的。现在实施的探月工程二期要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我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这次飞行的任务之一就是验证软着陆关键技术,难度很大,几年来,许多航天专家都在为这次任务废寝忘食日夜攻关。

姐姐:科学家们总是喜欢挑战、追求创新。上次我到月球乘坐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用了18天才进入环月轨道,这次又有什么新变化吗?

妹妹:变化太大了,坐的“车”、走的“路”都不一样。姐姐坐的是慢车,先进入地球轨道,再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然后飞向月球轨道;我坐的可是“动车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可以直接把我送到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的整个航程只需要112小时。

姐姐:好快啊!还有啥不同,快说说。

妹妹:我这次去月球带了好多新装备,要开展一系列新试验。比如: X频段深空探测技术试验、紫外导航试验、CCD相机高分辨率成像试验、月壤特性探测试验等等。到达月球后,我会在离月球表面100千米的极轨轨道开展工作,比姐姐的200千米工作轨道离月球更近。完成在轨测试和技术验证后,还会进入到更近的100×15千米椭圆轨道,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进行拍照。

姐姐:15千米,好近啊!

妹妹:是啊,在15千米的近月点上,一不小心就会吻到月球,对快速测定轨技术的要求高极了!航天专家们之所以让我离月球这么近,就是想把神秘的月球观察得更清楚,我在15千米高度拍摄的月球图像,分辨率可以达到1.5米以上呢!

姐姐:真棒!如果你飞过丰富海上空,就能看到我了。

妹妹:嗯。到时候见……

编者按: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共和国迎来第61个生日之际,万众期待的“嫦娥二号”终于从中国大地上腾空而起,直飞月球。浩瀚的太空中,又多了一颗新星……

友情链接:

月亮那些事儿

月亮,学名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地月之间的平均距离384400千米。年龄与地球差不多,大约46亿岁。月球基本上是一个圆球体,平均直径3476千米,质量约为7350亿吨,直径相当于地球的3/11,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质量相当于地球的1/81,月面重力相当于地面重力的1/6。月球表面温差很大,白天可达107℃,晚上最低只有-153℃。

飞向月球篇5

拉格朗日点在哪里?

拉格朗日点的定义是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中存在的5个秤动点的总称。通俗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小物体在两个大天体(M1、M2)的引力作用下,只有在处于L1~L5这5个点时,才能相对于两个天体基本保持静止稳定。这是因为太空中两大天体在此处的万有引力相等,使小物体处于引力平衡状态;或者是太空中两大天体的万有引力的合拉力在此处与离心力平衡,故而航天器能在那里停泊。这些点的存在是由法国数学家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于1772年推导证明的,故被简称为L1、L2、L3、L4、L5点。

对地球和月球两个天体来说,L1点处在地球和月球的连线上,并位于它们之间。L2点也在地-月连线上,且位于月球外侧。L3点亦在地-月连线上,但位于地球的外侧。L4点在以地-月连线为底线的等边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上,且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轨道的前方。L5点也在以地-月连线为底线的等边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上,但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轨道的后方。

处在地-月连线上的L1点和L2点,分别位于月球的两旁,距离月球同为6.5万千米。由于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值为38.44万千米,故而向L1点发射航天器要比向月球发射航天器近16.9%的距离,向L2点发射航天器要比向月球发射航天器远16.9%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这个L2点不同于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飞驰到达的L2点。后者是太阳和地球两大天体的第二拉格朗日点,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美国宇航局拟在地球和月球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上做文章,意在利用该点的位置优势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进而更有效地进行深空探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目标:第二拉格朗日点

拉格朗日L2点靠近月球背面,是目前探索能力范围内的首选。 L2停泊点能够使在月球背面开展重要的遥控机器人研究成为可能,还能在月球背面的平静区域开展对太阳和其他天体的科学观测,成为射电天文学和其他科学研究的平台。如果成功地建立―个有人照管的拉格朗日L2停泊点,那就打破了航天员登月记录,将是迄今人类太空之旅的最远点。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得到了美国宇航局月球科学研究所的资助,研发从拉格朗日L2点对月球开展遥控机器人探索。由于L2点到月球的距离还不到静止轨道卫星到地球距离3.6万千米的两倍,故而停泊在L2点上的航天员可以对月面上活动的机器人进行遥控,让其代替人执行科学探测和考察研究任务。与进入拉格朗日L1点相比,进入拉格朗日L2点更为容易,同时在月球背面更兼有探测月球奥秘和观测宇宙深空等优势。例如,航天员可以遥控月面的自动装置从地质学家感兴趣的月球背面或从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获取样本。直径达几百千米的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具有40亿年历史的最大、最深和最古老的火山口之一,很可能埋藏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秘密。另外,还可在月球背面部署一个低频无线电天线阵来观测宇宙早期的第一批恒星,以开拓天文学的视野。

在拉格朗日L2点上建成的控制中心,还可以组装和检修人造卫星和大型望远镜,为打造燃料补给站以及组装和升级未来的大型光学系统提供支持。由于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范艾伦辐射带离地面最远处也不过4万千米,而停泊在 L2点上的航天员早己超出了这一防护范围,故而可以帮助科学家测量航天员受宇宙射线和太阳耀斑辐射的剂量,研究人体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及其改进办法。

从发展的观点看,拉格朗日L2点不仅能够作为探索近月空间和月球的重要平台,还可以作为对能力范围内的多个目的地进行探索的出入口,比如小行星、火星卫星,最终可能还有火星本身。换言之,有人照管的L2停泊点,可以成为未来航天器飞往小行星、火星卫星和火星的中途站。

运行在晕轨道上的载人飞船

拉格朗日L2点始终处于月球背面上空6.5万千米高的位置,并和月球一起以相等的角速度围绕地球运动,从地球上是无法看见的,也不能用无线电与停泊在该点的航天器进行联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航天专家就选择了晕轨道的办法予以应对。

晕轨道就是位于垂直地-月连线平面内的以L2为圆心的圆形轨道,乃是借助月晕现象而得名的。月晕是月亮周围出现光环的一种气象现象。从地球上看,在晕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当圆半径大于3500千米时,即可达到可视效果,围绕L2运行的航天器周期约为半个月,这样就解决了与地面通信难题。运行在晕轨道上的航天器不仅要有接收地面遥控指令和发回探测数据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具备控制轨道的能力。只有载人航天器进入这种晕轨道运行,才能逐步实现上述目标。

以人类目前所达到的航天技术水平来说,向L2晕轨道发射无人航天器并不难,难的是用什么样的载人航天器到达这一轨道并正常运转。科学家小组已开始与猎户座多用途载人飞船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作。

猎户座原是美国为实现最早于2018年之前重返月球而研制的载人飞船,后来美国改变计划,准备用其于2025年载人登陆近地小行星,于30年代中期载人飞往火星。现在美国宇航局又考虑适当时候让其飞奔L2点的晕轨道。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在月球以外的太空区域进行导航,以及如何利用猎户座的通讯系统控制月球远侧的漫游者。此类飞行任务可以检测猎户座飞船的生命支持系统和从深空返回地球所需的高速返回大气层的能力,并将有助于证实猎户座飞船能够像设计的那样,提供足够的防辐射保护。由于为登陆近地小行星而研制的猎户座载人飞船已具备了上述功能,让其先飞往L2点,可以检验其工作可靠性。

飞向月球篇6

为了收回月球村,地球国召开了一次大会:因地球国的国王老了,所以派地球国的大公主去与月球村的王后嫦娥谈判,收回月球村!

我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羞,草见草卑,树见树丢,水见水哭,落雁沉鱼,美丽无比,活泼可爱,纯洁善良……(以下省略N个自恋词)的地球国的大公主----冰点!!!!

吃过早饭,穿好航天服,登上人类新发明的登月舱,大喝一声:“收回月球村!!!!”船舱便离地而飞.

一路上,我一边听歌,一边想怎么向嫦娥谈判,倒也不怎么紧张.

飞船飞到了银河.我一瞥眼,竟看到了牛郎,织女!看到他们二人仍在痛哭,我的善良之心发挥了作用,便好心肠的用飞船把牛郎带到了银河对面.牛郎织女一相见,便寒暄了起来.趁二人叙情,我偷偷的坐上飞船走了.

飞啊飞啊,终于飞到了月球村.下了登月舱,我便直奔广寒宫.路上遇到了砍月桂的吴刚.与他闲聊了一会.出于好奇,我便学吴刚砍月桂.这一斧头下去,月桂竟然真的被我砍倒了,吴刚看了也连连称奇,对我赞口不绝.因为砍倒了月桂,他就可以不在这月球村熬日子了,就可以回到地球国去过幸福的生活了.送走吴刚,我继续前进.

在离广寒宫约20米的地方,我看到了嫦娥的玉兔趴在草地上.走近一看,才知道玉兔在扑蝶的时候,不小心摔肿了腿.我身上正好有一个创可贴,便给它贴上了.

抱起玉兔,我走向广寒宫,远远的就看见嫦娥正向我招手.

嫦娥接过我手中的玉兔,温柔的对我说:你一路上的英雄事迹我都看到了,其实那都是我事先设计好的.你们地球国的人那么善良,我愿意月球村收回地球国!

我一听乐了,原来一路上,嫦娥都安装了摄像头,监视着我呢!

计划那么容易就成功了!!!!

飞向月球篇7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乘坐地球上最先进的宇宙飞船,在千万人的注视下,飞入宇宙,翱翔太空。经过我十几年的努力,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2020年3月3日

作为地球对“S”星球第一次访问的人,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通过媒体的传送,全世界人民都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出发的时间到了,我登上飞船,随着倒计时,飞船冲上了天空,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因为这次要访问的S星球距离地球有好几百亿光年,所以我乘坐的飞船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速度可达光速的100倍,而且在飞船上跟地球上没什么不同,因此我在飞船上很方便。

重庆市大足县雍溪中学 七年级七班刘强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乘坐地球上最先进的宇宙飞船,在千万人的注视下,飞入宇宙,翱翔太空。经过我十几年的努力,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2020年3月3日

作为地球对“S”星球第一次访问的人,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通过媒体的传送,全世界人民都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出发的时间到了,我登上飞船,随着倒计时,飞船冲上了天空,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因为这次要访问的S星球距离地球有好几百亿光年,所以我乘坐的飞船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速度可达光速的100倍,而且在飞船上跟地球上没什么不同,因此我在飞船上很方便。

4月1日

正在返回地球的我想要早日到达地球,便改变了航线,找了一条捷径。可是,在经过一个巨大的黑洞时,我不幸被它强大的引力给吸引住了,就在这时,飞船上所有的设施都失控了,,唯一还可以操纵的只有方向了。我觉得自己死定了,就想:反正也是死,不如就斜着冲进黑洞吧,说不定还有生还的可能。于是我把速度加到最快,斜着冲进黑洞后,我感觉到剧烈疼痛,好象全身要爆裂似的。一分钟后,我才发现我和飞船都已被分裂成了无数个原子,我感觉不到我的手脚和大脑,但我能思想,就像一个我被分成了无数个我,我有无数个思想。五分钟后,不知为什么,我和飞船又重新被组合起来了,我仍坐在飞船里,眼前出现了一个跟宇宙很相似的“宇宙”,只是没有星球。十分钟后,飞船恢复正常。通过电脑,我才知道我现在已经在黑洞内部的边缘区。于是,我向着黑洞的的中心区域驶去,因为我想,那里一定不同寻常。

4月20日

几经周折,我终于来到了黑洞的中心区。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这里有一个和地球很相似的星球,但要比地球大得多。

怀着惊奇、喜悦和一丝恐惧,我来到这个星球的上空,可我还没有降落,就已经被一群类似飞机的物体团团围住……当我被捉到这个星球的统治者面前时,通过语言翻译机,我说明了我的来由,我还知道了这个统治者的名字叫“时宇”,他知道我是友好的以后,把我奉若上宾,带我参观了他们的星球, 我才发现,他们的科技远远超越了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也不再害怕了他们这些额头上长着一只很大的眼睛的外星人了,通过对话我才知道,我是误打误撞进入了黑洞的裂缝才幸存的,要是我从这黑洞的正入口近来的话,早就灰飞烟灭了。

2022年1月3日

在这生活了近两年,我虽然结交了很多朋友,但我想回家,回地球。终于,在得到时宇开的出入令后,我告别了这个星球。因为有出入令,我轻松地飞出了黑洞。三天后,我终于又重新看到了蔚蓝色的地球。我高兴地简直要发狂,于是加快了飞行速度,冲向了我那可爱的家园——地球。

几经周折,我终于来到了黑洞的中心区。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这里有一个和地球很相似的星球,但要比地球大得多。

怀着惊奇、喜悦和一丝恐惧,我来到这个星球的上空,可我还没有降落,就已经被一群类似飞机的物体团团围住……当我被捉到这个星球的统治者面前时,通过语言翻译机,我说明了我的来由,我还知道了这个统治者的名字叫“时宇”,他知道我是友好的以后,把我奉若上宾,带我参观了他们的星球, 我才发现,他们的科技远远超越了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也不再害怕了他们这些额头上长着一只很大的眼睛的外星人了,通过对话我才知道,我是误打误撞进入了黑洞的裂缝才幸存的,要是我从这黑洞的正入口近来的话,早就灰飞烟灭了。

飞向月球篇8

前太空时代的先驱

早在7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名叫陶成道的中国人就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飞行的尝试。陶成道是浙江人,喜好研究炼丹技巧。在一次炼丹过程中,丹炉发生了爆炸事故,但陶成道并没有因为炼丹失败而沮丧,反而对和火器的研制产生了兴趣。后来,他成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封他万户侯。晚年的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希望借助火药制成的烟花和随风飞上蓝天的风筝来让自己离开地球表面。他制作了一台飞车,飞车底部捆绑着47支烟花制成的“火箭”,飞车上面拴着两只大风筝。以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物理学和工程学知识来衡量,这架飞车的推重比太低,根本无力离开地面很多。陶成道命令仆人点燃飞车上捆绑的烟花后,飞车离开地面不远便在半空中爆炸,陶成道也因此成为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上牺牲的第一人。虽然“万户飞天”的尝试没有成功,但陶成道的开拓探索精神却被国际航天界所尊重。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纪念这位太空飞行的先驱者。

真正开启太空时代的,是20世纪初的三维太空理论奠基者――“俄罗斯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美国“现代火箭技术之父”罗伯特・戈达德(1882―1945)和德国的“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1894―1970)。他们虽然没有亲手将火箭、卫星和飞船送入太空,但他们的理论工作为今后一个多世纪的航天飞行指明了道路: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合理途径,找寻到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他还提出火箭汽车、火箭飞机、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工厂、空间基地、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外太空旅行、行星基地,以及恒星星际飞行等设想,其中在飞船中利用植物生产食物和氧气、依靠旋转产生重力、更好地利用太阳能等设想至今仍是航天领域的研究方向。罗伯特・戈达德提出了液体火箭的设计方案,并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尽管这枚火箭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奥本发射升空后仅仅飞到了12.5米的高度,但无论是后来帮助阿波罗飞船登月的“土星五号”火箭,还是我国最新一代“长征五号”重载火箭,其基本原理和构造都与戈达德发射的这枚火箭是一样的。 赫尔曼・奥伯特第一个创立空间火箭点火理论公式,并用数学方法阐明火箭脱离地球引力的途径和速度,给出了火箭飞行时间以及飞行距离与燃料等方面因素的关系,奠定了现代火箭设计的基本理论。

有趣的是,三位先贤的太空之梦,都是由科幻小说开启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奥伯特都是在阅读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著作后,才激发了对太空的向往;而戈达德的太空启蒙则来自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大战:火星人入侵地球》。据戈达德后来回忆:“当我仰望东方的天空时,我突然想要是我们能够做个飞行器飞向火星,那该有多好!我幻想着有这么个小玩意儿可以从地上腾空而起,飞向蓝天。从那时起,我像变了个人,定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过后,他认为这种幻想正是发源于那本科幻小说。

今天我们将上述三位奉为先驱,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他们的成绩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当时仅仅在苏联国内产生影响――苏联能够成为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与它最早接受航天理论不无关系。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致力于深空探测的戈达德飞行中心,就是以罗伯特・戈达德的名字命名的。而在戈达德有生之年,其处境却相当艰难,他的火箭研究得到的经费资助并不多,《纽约时报》甚至在报道戈达德的工作时讥讽他不懂物理定律,妄图让火箭在真空中飞行。直至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将三位宇航员送上月球,在对这一划时代事件大篇幅报道的同时,《纽约时报》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登了一则“勘误”,承认当年对戈达德的评论是错误的。

美苏争霸开启太空时代

“二战”末期,德国研制的V-2火箭已经具备了现代液体火箭的雏形,但这N火箭并没有用来进行航天发射和科学探测,而是成为法西斯德国困兽犹斗的最后工具,给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造成了不小损失。在美军和苏军分别从西线和东线占领德国后,两国高层也意识到了火箭技术对于未来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性,开展了对德国火箭研究技术人员和设备的争夺工作。当时正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任教的钱学森先生(后来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受美国军方委托,也参与到这项争夺中。战后,美苏两国同时开展了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的研究。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太空,虽然这颗卫星的重量只有83.6千克,功能也不过是在20.005兆赫和40.002兆赫波段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但这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放眼太空,将活动疆域扩大到宇宙空间,开启脱离地球引力的 “飞天”梦想。此时正值冷战时期,苏联的成功给自恃在科技领域“天下第一”的美国以当头棒喝,也使得美国奋起直追,于1958年发射了“探险者1号”卫星。

人造卫星竞赛中处于下风的美国,在载人航天的竞赛中再次落败。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启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历时1小时48分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夙愿。他驾驶的“东方1号”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在身材普遍魁梧的“战斗民族”中,加加林着实是个矮个子,身高仅有1.58米,然而在首次飞行的航天员选拔中,个头矮小反倒成了加加林的优势: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宇宙飞船的座舱相当窄小,要求宇航员除了具备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之外,身材还不能太高大,而加加林恰好符合所有这些要求。

在苏联之后,美国也成功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了太空。然而两次竞争的失败让美国心存不甘,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决心先于苏联将宇航员送上月球。1961年,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保证美国将在10年内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在国会通过相关预算后,美国的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正式启动。1962年,肯尼迪总统在莱斯大学发表关于登月的感人至深的演讲,他说,“这个国家是由那些不断进取的人所征服的,航天事业也是如此”;“但有人问:为什么选择登月作为我们的目标?为什么我们要登上最高的山峰?为什么要在35年前飞越大西洋”;“我们要实现更多梦想,它们并非轻而易举,而是困难重重”。

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不会一番风顺,任何巨大的变革或创造都往往需要极其艰辛的付出甚至生命的代价。在阿波罗计划进行初期,就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正在地面进行测试的“阿波罗1号”飞船忽然起火,座舱的不合理设计使得舱外人员无法有效实施救援,航天员在烈火的吞噬下也无法自救,指令长维吉尔・格里森、高级驾驶员爱德华・怀特及驾驶员罗杰・查菲不幸遇难。事后,NASA对事故进行了深入调查,除发现飞船设计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外,还发现了NASA整个质量和可靠性管理体系中的深层次问题。在重新设计并进行必要的技术验证飞行后,“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载着三名宇航员完成了首次登月飞行,也成就了“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令人唏嘘的是,登月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肯尼迪总统于6年前遇刺身亡,没能亲眼看到他所播下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反观苏联,因为没有解决登月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最终在这场登月竞赛中败给美国。

1972年,当“阿波罗17号”飞船完成最后一次登月飞行后,阿波罗计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今天,当年发射阿波罗飞船的发射架已经不再使用,唯有一块纪念牌向后来者诉说着那段历史。在纪念牌上,镌刻着在“阿波罗1号”事故中牺牲的三位宇航员的名字,一句拉丁文诗歌概括了阿波罗计划的精神遗产:“ad astra per aspera”(“坎坷之路,终抵群星”)。

“东方红一号”奋起直追 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太空

20世纪50年代末,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太空探索上的成功触动了中国科学家的心。中科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先生、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先生等科学家积极提出建议,希望尽快开始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研制人造卫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卫星的飞行轨道,需要力学家、数学家预先进行计算;卫星内部的电子仪器,需要电子工程方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制造;发射卫星的火箭在飞行路线中的风速、风向等,则需要大气物理学家来预测。因此,研究卫星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科学家云集的中国科学院。按照中央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来进行卫星的研制工作。

在卫星研制进行了一年多后,我们国家遇到了暂时的经济困难,不得不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更急需的原子弹、导弹上。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第一枚弹道导弹也发射成功,这都为人造卫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同年12月,赵九章先生建议重新启动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他认为发射卫星和发射洲际导弹在技术上是相辅相成的,人造卫星不仅可以直接服务于国防事业,保卫祖国安全,而且它的研制也能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卫星研发从此走上了正轨。

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在卫星设计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四个要求:“上得去”就是确保火箭能够把卫星送到预定轨道,成功发射;“抓得住”要求地面上的设备能够对在太空飞行的卫星进行实时监测;“听得到”就是卫星要播放音乐,能够被地面的听众收听到;“看得见”是说地面上的人能够直接用眼睛看到在夜空中飞行的卫星。1970年4月24日凌晨,提出研制卫星号召的主席亲自批准了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当日21点35分,在位于我国西部茫茫戈壁滩中的酒泉发射基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火焰,稳稳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奔向茫茫太空。随着一个又一个“工作正常”的信息从全国各地的测控站传来,“东方红一号”朝着它的预定轨道稳步前进。21时48分,测控中心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卫星与火箭正常分离。21点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22时,科技人员正式向总理报告:“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和今天使用太阳能供电的卫星不同,“东方红一号”的电能来源于卫星上搭载的电池,电池一旦耗尽,卫星就会停止工作。1970年5月14日,地面站最后一次接收到“|方红一号”发射的信号后,卫星便归于沉寂。虽然只在太空工作了28天,但比起20天的设计寿命已经算是“超期服役”了。时至今日,已经停止工作的“东方红一号”依然在太空中围绕着地球运行,有时我们依然能看到它划破夜空的身影。

在“东方红一号”发射之后短短46年间,中国的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太空中,“东方红一号”已经儿孙满堂,中国正在使用的卫星已近150颗。它们之中包括有进行电视信号转播的通信卫星,为天气预报提供观测资料的气象卫星,探索科学奥秘、验证航天技术的科学试验卫星,提供导航服务的北斗导航卫星,以及在太空中观测地面的对地观测卫星,等等。未来,随着新型卫星的不断研发,中国卫星大家庭还会更加庞大。

我要飞到那遥远的地方看一看

1991年,美国邮政发行了一套10枚的邮票,邮票上印制着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冥王星是在2006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降级为矮行星的,此前它被定义成一颗大行星)和我们的近邻月球。这套邮票发行时,除冥王星外,其他行星都已经被人类发射的探测器探测过了。其中,水星由“水手10号”探测,金星由“水手2号”探测,火星由“维京号”探测,火星轨道以外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则由“先驱者11号”和“旅行者2号”进行探测。这些探测器大都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射的。此后对于太阳系内唯一的恒星太阳和其他大行星的探测一直没有中断过。新技术不断催生出新的探测仪器,使我们可以更精细、更全面地认识我们的星系。在行星探测中,成就最显著的当属火星探测。由于这颗行星在性质上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科学家们对它的研究兴趣也就更加浓厚。进入21世纪后,美国相继发射的“机遇”、“勇气”和“好奇”号火星车,都成功地在火星表面着陆。这些火星车能够给这颗红色行星表面的岩石和大气做精细分析,帮助科学家们获得新发现。

2015年7月,标注着“尚未探索”的冥王星邮票被美国发射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带到了冥王星附近,也结束了冥王星未被人类探测的历史。当“新地平线号”的构想刚刚提出时,冥王星的发现者克莱德・汤博还在世,“新地平线号”的首席科学家打电话给汤博,有几分俏皮地问汤博是否允许“新地平线号”造访属于他的星球。汤博淡然地回答说,当然可以,只是这段路寒冷而遥远。当“新地平线号”终于走完这段旅程,从数十亿公里外传回冥王星的图像和科学数据时,这位挚爱宇宙的农家子弟,也终于和他的那颗星球走到了一起,因为他的一部分骨灰就安放在“新地平线号”里。 “东方红一号”

人类飞得最远的探测器,当属“双胞胎”――“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这两艘20世纪70年代的探测器,从不同的方向朝太阳系之外飞行,至今还在它们携带的小型核能装置的驱动下,传回其所到之处的数据。由于年代久远,探测器上的部分仪器已经损坏,科学家们根据可用仪器测量的数据间接推断,“旅行者1号”已于2013年真正飞出太阳系,进入了更深邃的太空中。“旅行者1号”上搭载了介绍人类文明的金色唱盘,以备被地外文明捕获时能够让他们了解我们。“旅行者号”发射前,设计者们脑洞大开,想到如果以后人类研发出了更好的太空飞行装置,说不定就会追上“旅行者号”,把它们抓回去作“航天考古”之用。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他们还曾建议在金色唱片上刻下一行铭文:“Please leave me alone;let me go on to the stars.”(“不用管我,请让我继续飞向群星。”)

中国人的飞天梦

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过“曙光号”载人飞船的设计工作,但是以当时的综合国力和航天技术水平,难以支撑起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展,“曙光号”工程最终也不得不下马。20世纪90年代,人类在太空中已经有了永久住所――空间站,可重复利用的航天飞机也让去往太空的旅行变得更加简便快捷,与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颇为相似的“大航天时代”已经初露端倪。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921”也成了之后载人航天的代号。

在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1999年11月,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时,“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飞船在太空遨游一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此后又续发射了“神舟”二、三、四号无人飞船,对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做了系统的技术验证。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终于圆了自己的飞天梦。“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在第二天安全返回地面。在太空中,杨利伟体验了失重的奇妙感觉,据他在自传《天地九重》中回忆,起飞阶段,火箭的共振让他的身体产生了十分痛苦的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在地面上,由于信号传输问题,工作人员发现杨利伟的眼睛不眨,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故,直到整流罩打开、光线射入飞船后,杨利伟眨眼的场景才被再次捕捉到,工作人员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载人航天的第二步,主要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神舟六号”进行了第一次多人多天的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首次进入了飞船轨道舱,在那里,他们不但能进行科学实验,完成预定的工作,还能吃饭、睡觉、盥洗,享受舒适的太空生活。在“神舟七号”的飞行中,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先后出舱活动,完成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在舱外活动的过程中,航天员拿出了由各大系统科技人员通过十字绣一针一线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飞舞飘扬。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它是中国未来空间站的雏形,主要用于验证交会对接、在轨长时间驻留等载人航天技术。接下来由无人驾驶的 “神舟八号”飞船与其进行了交会对接试验,而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分别搭载三名航天员造访“天宫一号”。“神舟十号”上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轨道上,讲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课。“天宫一号”中种种奇幻的实验现象,不知在多少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星辰大海的种子。在40分钟的讲课时间里,“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已经跨越半个地球,而视频信号却可以清晰、连续地从飞船传到地面,中国不露声色地向世界展示了自身强大的天地通信能力。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对接。和“天宫一号”相比,“天宫二号”的功能得到了系统升级:由验证技术的目标飞行器升级为能供宇航员长期在太空中工作、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空间实验室。景海鹏和陈东搭乘“神舟十一号”到达“天宫二号”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太空实验工作。除了超高精度空间冷原子钟、液桥热毛细对流等高大上的实验项目,还有很多兼具科学意义和趣味性的实验,比如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太空养蚕实验就由两位航天员实际操作,观察蚕宝宝在太空中还能否像地球上一样结出规则的蚕茧。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飞向月球篇9

从发射升空开始,“嫦娥一号”卫星累计飞行494天,其中环月482天,期间经历三次月食,5次正(侧)飞姿态转换,共传回1.37TB的有效科学探测数据,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在科学探测任务结束后,“嫦娥一号”卫星自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千米的绕月轨道上向地面传回最后一段语音:“经过一年的太空遨游,我的任务已经结束,……” 关于这段语音传回地球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在地球上用耳朵直接能听到这段语音

B. 语音信息传回地球大约需要时间1.27 s

C. 语音信号传播速度为340 m/s

D. 超声波的方向性好,可以用其传送这段信息

2. “嫦娥一号”卫星以大约1.68 km/s的速度撞击月球表面,撞击掀起了四射的尘埃,月球表面被击出一个大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卫星撞月瞬间会产生巨大的爆炸声

B. 假如撞击发生在地球上,相同条件下,浮尘会掀得更高

C. 卫星撞月过程中,只要打开降落伞就能缓慢坠落至月球表面

D. 撞月指令是地面飞控中心通过电磁波传输的

3. “嫦娥一号”卫星飞向月球表面的过程中,卫星发动机点火以调整卫星姿态。此过程中,发动机将燃料燃烧获得的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卫星的运动状态__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4. “嫦娥一号”卫星撞月前要先减速。当卫星接收到地面控制中心发出的减速指令后,发动机开始点火工作,喷射高温燃气实现减速。此时,“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作用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___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也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的。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的动能_________,势能_________,机械能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 “嫦娥一号”卫星主要靠太阳能帆板将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供卫星工作。卫星上装有蓄电池,它能将富余的电能转化为________存储起来。当发生月偏食时,由于___________影子的遮挡,月亮及其附近的一部分空间无法见到太阳光,“嫦娥一号”卫星上的蓄电池又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从而保证卫星上的科研设备正常运行。

6. 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确定将实现软着陆,“嫦娥一号”卫星受控撞月为探测器登陆月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图1为所示哈工大研制的月球巡视探测器(简称“月球车”)。

(1)该月球车车轮采用钛合金制造的筛网轮。这是因为钛合金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属性;车轮表面很深的槽纹可以增大与月球表面的_____________,从而避免前进时打滑;车轮数目多可以减小月球车对月球松软表面的_____________,避免发生自陷现象。

(2)月球上昼夜温差超过300 ℃,这是因为月球上主要是岩石和沙土,比热容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缘故。月球车的核心部件就必须既能经受150 ℃高温,又能经受-108 ℃低温的严酷考验。

(3)月球上没有空气和磁场,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我国的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在月球表面可以开展的物理实验有

()

A.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B. 马德堡半球实验

C.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飞向月球篇10

然而,考古学上的新发现并不能提高这个电子业巨头在过去18年里对中国的认识。在此次飞利浦全球管委会(Group Management Committee)全体访华一周、并在上海召开全球董事会之前,几乎没有人相信这家公司真正重视中国市场,尽管这家公司从1985年至今在华累计投资总额已超过25亿美元,拥有33家合/独资企业及60多个办事处,员工总数逾1.8万名,已是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之一。

11月份在上海举行的全球董事会,则是飞利浦有史以来第一次放到阿姆斯特丹以外的城市召开。飞利浦全球管委会一行17人悉数到场,在整整一周的时间里参加了120项活动。这17个分别取了中文名字的管委会成员各自拜见了政府官员、合作伙伴、中国本土同行,负责消费电子的成员参观了国美、大中等零售商场,走访了10个普通消费者家庭,而负责医疗设备的成员则参观了有代表性的中国医院。

飞利浦从未如此强烈地表露过对一个市场的兴趣。飞利浦电子集团中国总裁张王月指出,过去6年来,飞利浦在中国的收入每年以1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现在已是飞利浦全球仅排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2002年年报显示,飞利浦2002财年除了美国和中国以外,其他主要市场的销售额增长都是负数,美国的增幅为5.7%,中国却是14%。而在2003年前九个月的财务报表中,中国更是成为飞利浦主要市场中惟一一个仍在增长的国家。

2002年飞利浦在华营业总额超过60亿美元。“这个增幅还不够。”2002年8月,张王月飞赴荷兰总部,向管委会说道,“到了2005年没有理由不超过100亿。”

当时,听到刚刚履新八个月的中国总裁在自己的第一次工作报告中就这样放狂话,管委会的成员们都不敢相信。然而在今年11月完成了这次大规模访华活动后,曾经的怀疑者们对张王月说:“120亿估计不够,你还得往上超。”

就算调高了预期,张王月仍然充满了信心:“我个人的目标比管委会的还要高。”

张王月的信心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飞利浦在中国增速不够和两头占便宜的负面形象都来自于一个原因:部门分割。

飞利浦将全球的业务分成了五大产品部门:消费类电子、医疗器械、半导体、照明、小家电。飞利浦实行的是部门负责制,而非区域负责制,也就是说,每一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主要向本部门的上一层汇报。尽管也有在各地区代表集团形象的总裁,但总裁一般无法介入各产品部门具体的运作。

而在最高层的全球管委会那里,进行述职的都是各垂直产品部门的总负责人,全球各地区的事务都分割在了各自的管辖范围内。为飞利浦效力了25年的张王月多年前曾经被邀请出任飞利浦台湾地区的总裁,但是他拒绝了。“这种职位是虚职。”张王月对记者说道,“连产品定价我都管不了。”

正因如此,才出现了飞利浦在华发展步调不一的情况。飞利浦在华业务部门之间的步调不一,不光使得飞利浦整体发展速度无法大幅提升,同时也造成了各业务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的举动反而损害飞利浦整体利益的局面,飞利浦在欧盟的对华反倾销诉讼即是明例。

事实上,这种矩阵结构在很多跨国公司内都可以看到。但是部门之间分割的情况在飞利浦尤其严重,不光营销队伍各行其是,甚至连人事和财务都是各产品部门自有的。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协作效能,2000年9月上任的CEO柯慈雷(Gerard Kleisterlee)对飞利浦着手进行的改革之一,就是提出“一个飞利浦”(One Philips)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将各产品部门之间重叠的职能整合起来。在这个计划下,从今年9月起,飞利浦在华的所有子公司和合/独资企业的人力资源事务,逐渐统一到上海的飞利浦中国人力资源中心进行管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公司的财务、对外宣传、法律和营销网络等服务职能也将悉数归到飞利浦中国的上海总部来。

但这只是“一个飞利浦”计划在中国的执行,而非真正的中国战略。

真正的中国战略在飞利浦内部已经提高到了董事会级别。也就是说,比全球管委会更高的飞利浦董事会(Board of Management),“将成为中国战略的项目所有者,”56岁的台湾人张王月坐在上海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说道,“而我则是项目的执行人”。

事实上,作为飞利浦有史以来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专职负责中国业务的总裁,张王月2002年1月获得的这个新身份已经是飞利浦重视中国市场的第一个表现。此前,飞利浦只有东亚区总裁兼中国总裁,尽管其主要精力仍放在中国,但手中仍然缺乏统一的运作资源。

张王月31岁进入飞利浦,成为台湾飞利浦元器件部门一名销售工程师,在其后的25年里,历任飞利浦显像管部门的全球营运经理、显示计算部门的亚太区负责人,以及LG-飞利浦(这两家公司专事液晶显示器研发和制造的合资企业)董事长。2002年1月,突然被提出邀请就任中国总裁这个新鲜的职位。

张王月出任飞利浦显示计算(Display Computing)部门的亚太区负责人时,其直接上司、负责显示计算部门全球业务的便是柯慈雷。至于这是否成为了后来张王月被选中成为飞利浦中国战略制定者的部分原因,“可能吧。”张王月微微笑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飞利浦全球最重要的100个管理者组成的领导集团(Leadership Group)中惟一的华人,张王月是这个职位的不二之选。

履新后不久,张王月便被管委会告知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具有前瞻性的中国战略。“这不是上当。”张王月笑着否定了记者的疑问,“他们告诉我来做这个职位时,我就已经想到了。”

八个月后,张王月飞赴阿姆斯特丹,向飞利浦全球管委会做自己的第一个工作报告。与管委会讨论了“应该用什么框架操作中国策略,以及大致目标在哪里,”张王月回忆道。与此同时,张王月也提出了2005年营业总额翻番的粗略计划。“最后数字究竟是多少,我们可以再改。但是一定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张王月说道,“不能像原来那样走一步看一步,做一年算一年。”

随后,作为中国战略的下一步,张王月领导下的中国领导小组(China Management Team)成立。小组以张王月为组长,成员包括五个产品部门的中国负责人,外加整合了的人力资源、财务和市场营销等部门的中国负责人。中国领导小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顾及各产品部门计划的同时,也保证了飞利浦在华整体战略实施的一致性。飞利浦全球管委会访华期间宣布的在吉林投资半导体项目就很有代表性:既让半导体部门抢占了潜力巨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又响应了政府振兴东北的号召。

中国领导小组的成立,能够加强飞利浦以统一的外在形象示人,这对于即将到来的奥运会这样需要各部门多方出击的巨型项目来说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