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17 22:31:41

再教育

再教育篇1

关键词:现况;成因;改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26-01

不论是十六大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十七大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或是十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无一不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从而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处的重中之重的位置。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德育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导行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小学生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小小年纪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厌学逃学,进出娱乐场所,盗窃斗欧,违纪违法事件时有所闻,可悲至极!令人不得不深入再思考。

对于这种状况,究其成因,实质有三:

一、学校方面

众所周知,学校工作重心是在智育的培养上,教育过程也就致力于传授理智的技能和科学的知识。学校工作忽略了对人的整体培养。导致了重心偏失,违背了教育方针。在实际德育教育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板书呆板,备课滞后,课堂学生教师互动不足,教学主题不明确等弊病,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较少,农村教师对各学科德育渗透教育较少。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如有的学生在学校讲普通话,走出校门讲下流话;对老师的要求往往表现为人前能做到,人后做不到;在校内、班内能做到,在家里做不到。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失当。一是现在农村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二是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部分学生家长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和声色犬马之中,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三是隔代管理。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少年”,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社会方面

纵观现在社会,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德育教育,而社会上却是纷繁复杂,在农村,网吧日益增多,老师们一发现学生进网吧,就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无济于事,小学生怎能抵得过网吧的诱惑?另外,现在几乎每个村庄的村民都有现象,打牌、打麻将、赌、买等等,甚至有的会让小孩儿买,说是小孩的运气好,全然不顾孩子的将来。这样的社会现象难道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吗?

终上所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又应该如何改善现状呢?寻因问果,对症下药。其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引起重视,但品位不高。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精心设计,落实经费,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育人氛围的营造。当前,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管理,杜绝脏、乱、差。同时,要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电视)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二,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对家长起到督促作用,促进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除了家访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其三,全方位推进,进一步完善德育网络体系。德育工作单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很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协作和支持。首先要明确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组织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如净化社会环境等工作,这就需要政府会同公安、工商、文化、司法等部门进行综合整治。其次,要实行德育工作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落实。再则,要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彻底克服德育的任务由班主任、辅导员完成的偏见,强化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家长的育人意识,充分密切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

总而言之,必须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依守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改善农村德育教育现状,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 方永吉.《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德化教育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家谈”.

[2] 《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现状的思考》

再教育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中职生;学生管理;终身学习

本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在各省区蓬勃兴办,很多以前的中专学校也顺应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对专业、专门型人才的需求纷纷转行,开办职业教育。在政策层面,国家也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对农村和家庭困难城市学生予以补助,鼓励中考、高考落榜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以期改善我国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用技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对此,各个职业院校都信心满满,购置设备、改善教学和实训环境,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职业院校就读,可谓是风风火火,掀起了职业教育的浪潮。

然而,面对如此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形势,职业教育依然是困难重重。很多老师感叹:学生不好教,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学生不好管,尽管学校有各种管理办法和制度,但是学生违反制度者层出不穷,让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很头疼。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1.中职教育应以德育为先

笔者认为,这与学校教学定位是分不开的,很多学校过分偏重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忽略或轻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立业之本,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原动力,缺少这些能力和素质,不仅不会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甚至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累赘,更甚者很可能制约社会的发展、危害社会。到头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多,在中学阶段养成的一些陋习也没有多少改变,有的甚至还加强了,我们培养给社会的不是合格的劳动者,而是一个次品。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到学校来首先不是学习知识的,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做人的道理,树立理想,承担责任,修德养性,互助友爱,遵纪守法,终身学习。先立人,再立业,颠倒了这个顺序,不但不会做人,也肯定不能做事。

2.德育教育的方式

怎样才能搞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引领者,更应当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老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欲正人先正己,用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不让不良思潮有可乘之机。在课堂上,老师要加入学生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所传授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不只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在生活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身教强于言传。对学生说话,用文明语言,不粗言秽语、简单粗暴;处理问题,透明公正,不徇私情、一视同仁;对于责任,勇于承担,不敷衍了事、推诿扯皮;对于学生的进步,做正面宣传,予以肯定,不漠然视之、置之不理。老师应当毫不避讳地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良好的修养,一个小小的举动,能够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效果;见了同学主动问好,把别人不小心乱丢的垃圾,捡起来放入垃圾桶,在公交车上主动让位,尊老爱幼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学生学生面前做,用团结文明、互助友爱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潜移默化,让他们自觉地接近文明,远离不文明现象,不断提高德育修养。这样比斥责、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2.2 细致入微的德育档案。老师不仅要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还应当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记录学生德育成长经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困难,有针对性地、个别化地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学生德育方面取得的进步要予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知荣知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及时进行总结,根据当前一个阶段的效果,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方法和方向,在后续工作中加以改进。还可以在不同范围内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收获进步的喜悦,增强克服缺点的信心。建立德育档案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老师都不应该忽视。德育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道德高度,对于任何进步都应当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热情,否则,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对道德修养缺乏信心,忽视道德修养。

2.3 良好的德育环境。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文化,适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有事可做,乐于去做,不给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习惯留下繁衍的土壤。大家都文明了,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就成不了大气候,在同学们之间就成了不和谐音符,就会被摈弃,那些少数人就会慢慢向好,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走向文明的怀抱。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只是人生所学知识的一小部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是为自己充电的过程,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必要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要在工作中继续补充,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可以胜任所有工作,不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挑战还在等着我们,更多的领域还等着我们去探索。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老师还要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

4.重塑理想的信念

再教育篇3

一、对目前个别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和个别学生行为的反思

我国的《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都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光荣使命。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集体;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要不骄不躁,不要沾沾自喜,在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勇于面对,积极克服、不能消极气馁;教育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家庭、面对社会、面对未来……。但是,反观当今现实社会,发现我们个别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工作中,埋头只抓学校的升学率,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只抓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放松和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还美其名曰:在当前应试教育制度下只能如此。但是我想问你,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北大、清华吗?每个孩子都能上一本、二本吗?人民教师的职责仅限于此吗?纵观我们个别学生日常暴露出诸如自私自利、个性脆弱甚至扭曲、漠视他人、不善交流、不爱集体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极个别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出现了偏差,以致造成惨剧,比如新闻媒体屡屡报导的中学生自杀事件,前不久,山东一女中学生因学校规定女生不准留长发,拒绝剪掉自己的长发而服毒自杀;再有山西朔州二中有一学生持刀杀害老师;更有几年前大学生马某因日常琐事竞连杀四名同学的惊天恶性事件,所有这些案件真是令人心痛!同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怎么光听我们某某校长、某某教师讲,今年我们又有谁谁考上了北大、清华、复旦,多少考上了一本二本,达到了多高多高的升学率,怎么没听哪一位校长、教师讲我们的学生谁谁犯了罪坐了牢?面对一起起事件,虽然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是足以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进而检讨我们教书育人工作的不足和失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杜绝和减少悲剧的发生。

二、切实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做好教书育人

造成惨剧的原因,固然有家庭、社会等因素,但和我们个别学校,个别教师近几年重教学、重成绩、轻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对此,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并研究解决。 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全日制的农村高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100余人,在校学生大部分为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曾多次发生学生自残、相互打架甚至群殴事件,这些问题引起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并在全校开展整顿治理,着重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学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提出 了“不求人人升学,确保人人成才”的办学目标。两年来,通过努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从未发生打架斗殴等不良事件,达到了整治的预期效果。

三、 我们学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做法方法

(1)学校德育工作校长负总责,行政副校长专职负责,政教处负责全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学校从校长副校长到每一个教职工,人人都是主动积极参与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并且每位老师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和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

(2)建立健全学生档案,加强学生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学生档案细化,包括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家庭生活状况、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等,便于及时有效对学生校内、校外情况的掌握了解和沟通处理。

(3)注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作风好、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对班主任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班级管理。班主任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每时每刻注意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

(4)利用多种形式,以各种节日为“楔入点”广泛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不流于形式。学生心理咨询室内设一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全校所有班主任老师都兼职学生心理辅导老师,我们宣传教育学生“有事来找我”、“有困难来找我”、“寻求帮助请找我”,使学生有委曲有人倾诉,有困难有人帮助,有压力有地方释放。

再教育篇4

一、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

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我们要让校园中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块草皮会教育人,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蕴育着知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能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校园的设计和布置中来,使校园中充满具有本校个性化的景色。给孩子一支笔,用他们的想象力描绘出自己的生活空间,这就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机会。学校可以举办一个“校园环境创新设计大赛”的活动,在活动中推陈出新。同时,在校园中放置一个角落,学生自己设计图纸,进行规划,制定方案,不断地用学生的新创意去布置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布置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体会到成功的。创造学和心理学原理研究表明:创造力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具有创造能力,个体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发展。我们的脑海是一个奇妙的潜在世界,大部分人把99%的大脑给浪费掉了。教师就要担当“挖掘工”的角色,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潜能。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上,摒弃传统冷冰冰的墙壁,让墙壁说出孩子们的进步。班级管理宽松和谐,开放有效,激励创新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在美国小学的教室里,到处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学生收集到的新知识,与其说是教室,不如说是一个学生成果展览厅。学生在自己原先作品的激励和他人作品的刺激下,不断开拓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中国传统的教育管理类似于德国教育学家赫而巴特的惩罚管理,这种不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葬送了一批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从根本上强化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学生适应教师教”向“教师适应学生学”的转变。课堂的主体放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教师只是兴趣的激发者。坚持这一“学生为先”的教育原则,同时运用渗透原则,把多学科新知识渗透入教学活动中。扩大学生知识面是渗透的一个好途径。课本中的知识有时枯燥无味,特别是词语的理解。如果加上一些生动有趣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形象性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新知识与课本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另一种创新理解课文内容,岂不是更好。根据不同年级段,开展不同的知识交流会,取得知识的更新。

三、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再教育篇5

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教育运动在教育大省山东拉开帷幕,素质教育这个曾经时冷时热的话题,突然被煮沸。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了,大家都有些麻木了,不过这一次看来上面是要动真格的了。”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高中教师说。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为何山东省现在突然对此施以重招?

原因很简单。尽管素质教育推行多年并取得很大成就,但不可否认,在教育界内部,在教育的管理考评方面,有的地方还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导致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孩子身体素质下降,孩子的知识和能力脱节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的深层推进也成为一个迫切需求。

“山东有9310万人,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山东省副省长黄胜的讲话更代表了山东对这次教育改革的决心和目的。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用“三个还给”来形容此次素质教育改革推进的落脚点:把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创新能力还给孩子。

面对山东的教育现状,从事教育工作16年的张志勇感慨颇深:当前山东的基础教育应试化倾向依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不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按教学计划开课,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不面向全体学生,只针对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进行教学。在这种有些畸形的教育模式下,中学教师也普遍产生职业倦怠,严重窒息了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活力。“所以,素质教育非搞不可。”

作为这次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张志勇关于素质教育的博客,每条帖子后面都有上千条留言,学生、家长、老师、校长四方势力在不停地争论着。

不少家长和老师仍然认为考试制度在中国实施了这么多年,试卷始终是最公平的尺度。许多校长不禁担忧:等级评定的方式能否保证考试公平?高考的指挥棒不变,中考改革能实现吗?于是,学校实行新政策的步伐还在犹豫,目光还在观望。

“必须把素质教育始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抓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3月4日举行的山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副省长黄胜斩钉截铁地说。与以往不同,这一次的素质教育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带上了强制色彩。

作为此次教育改革的开篇之作,2008年年初,山东省重点对高中校长进行素质教育培训,让所有校长签署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承诺书。紧接着,山东省教育厅对部分市的2008年寒假放假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共检查46个县(市、区)70余所中小学校,曝光并处罚了4所顶风而上的学校。3月19日,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发出通报,对15所违规办学学校进行严厉处罚。论及此举,黄胜副省长甚至用了“挥泪斩马谡”的字眼。

然而,在看到教育改革新政后,大多数人还是不约而同的表示“孩子终于要从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了。”“改革意义重大、惠及百万师生”成为绝大多数师生对这次改革方案的看法。

“看到报纸关于改革的方案后,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几乎是我从事教师这个行业以来,最兴奋的一次。高考成绩不搞排名,高考报名社会化等这些做法,将高中教师从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中解脱出来,高中也敢于吸引特长生前来学习。这次的改革是一件对学校、学生、社会都有好处的事情。”济南中学办公室主任董洪海兴奋地表示。

目前,在多数高中,“升学率”成为全校师生行动的一个“指挥棒”,也成为压在众多高中教师心头的一个“魔石”。学校能否得到家长的认可,升学率是首要因素,所以教师的精神压力非常大,这次改革把高考报名推向社会,学校就可能将更大的精力用在推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引导学生全面成才上。教师精神压力减轻了,学生也会从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受益更多。

再教育篇6

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可谓轰轰烈烈,有的人从个体的角度,以一种理想化的姿态去阐释“素质”,诸如全面、和谐、完整,等等,其结果是对素质教育的理想化、抽象化解读,导致培养的人脱离实际需求,与社会时代有距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功能虚化,就教育论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从整体而言,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够,这也是我们一直有“人才危机感”的原因之一。尽管现在教育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张,但大家仍感觉教育问题成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能只顾升学,考大学,还应考虑大学毕业后的发展,考虑终身的发展。要把职业生涯的成功看做终点站,不仅要培养学习的能力,更应突出的是实践的能力、合作沟通的能力,等等。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考虑他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相互关照的社会才是可持续的,我们人口多,资源少,就应该节约资源,控制个人的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素质教育上,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可持续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引导学生进行物品的循环使用、节约型消费、环境保护型消费等。当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殆尽时,就需要创造新能源、新材料。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因此,将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能力、能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的人。

二、培养融会中西方文化的人才

如今,信息化浪潮把我们推向了一个文化融合的大时代,既给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经济上相互依存,政治上相互联合,科技上相互借鉴,文化上相互学习,国际交往十分频繁,国际合作日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教育需要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定位,既要坚守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又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培养融会中西两种文化的新型人才。因为他们“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二者的不同”,前者是西方的进取精神,后者则是东方的容纳态度,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将来的领军人物。

所以,我们理解素质教育,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就要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传统,让勤奋努力、注重人伦、综合思考这些取向融入学生的血脉,又能够把西方优秀文化的精髓,诸如个性独立、民主合作、讲究规则、尊重科学等变成学生的素质。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鲜明的民族性与突出的世界性的统一。

三、明确了“培养什么人”,那么该“怎样培养人”

1.全社会尤其是育人者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意识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意识的觉醒,应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在多元的标准和尺度下,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只是他们表现不同。不把学生的升学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防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选拔人才要重素质,而不是重学历,要从学历社会走向人才社会、能力社会,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挑选出来。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再次明确了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今日中国,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是国情所决定的,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发展仍比较传统,长期以来主要靠投资拉动,靠廉价劳动力,考资源消耗,靠别人的技术。我国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发展关键靠创新,创新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考素质教育,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逻辑。

3.三位一体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只有各种影响因素形成合力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然而,素质教育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协调一致,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总体效果。不少人对家庭、社会教育在学生素质养成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有待进一步树立。

诚然,学校教育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各学段素质教育的目标要相互衔接和层递,但总目标的指向性必须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只是各阶段应有不同侧重。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因为学生素质的养成不是那一科教师单个个体的作用,而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第三,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培养融于各科教学之中,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1世纪的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是教育与人类持续发展的问题,面对知识爆炸和人类有限的吸收能力,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终身教育趋于必然。终身教育将学校与社会更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的变革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目标、内容及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现在,学生已由传统的“文字一代”转变为“影像一代”,学生的社会化意识大大加强。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目标及发展。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又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评价,很明显,素质教育决不能孤立的单单在学校内部开展,而要将其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校门,亲眼目睹社会对未来发展的素质要求,激发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建立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逐步走向教育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再教育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教育

根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的精神,自2006年秋学期开始,将在高校06级新生中陆续开设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首先在学生中开课。从该课程的内容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法律内容仅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内容以及第七章、第八章,而且各章的法律内容都很简略。相比于“98方案”中的“法律基础”课程而言,无论是法律覆盖面,还是各部法律的内容,“基础”课中都做了很大的瘦身。再从课时上看,由于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基础”课的总学时为48学时,所以其中法律部分的课时分配不可能占很大比重。由于以上的一系列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细致、深入、到位。教师只能通过法律部分内容的讲授,树立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也与“05方案”中的利用“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如果单纯依靠“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否能满足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知识的需要?是否能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单纯依靠“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远远不能适应各方面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的。其一,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办事”的思想正在逐步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治的氛围正在形成。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作为承载着国家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理所当然地承担着遵守法律的义务和宣传法制的任务。这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素养,也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科目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核大纲与以前的考核大纲相比,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常识判断部分的内容由以前的“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调整为“主要侧重报考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对考生的法律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律内容在压缩、精简,另一方面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法律素养要求在不断提高以及学生自身对法律知识的强烈渴求,如何解决高校中法律知识“供不应求”的矛盾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解决“供不应求”的基本方法有二:其一,减少需求;其二,增加供给。第一条路是走不通的,首先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面对学生的合理需求,教师没有理由不提供帮助。再者,现在的高校教育是收费教育,学生每年要向学校缴纳高额的学费,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也是理所当然之举。所以解决问题的出路只能从增加供给上想办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笔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要做到“四个一”。

(一)开设一门法律方面的选修课。

开设法律方面的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基本途径。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除少数专业的学生以外,大多数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在“基础”课中接受法制教育。要让学生对法律知识获得更进一步、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在全校开设法律方面的选修课。在选修课上,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建立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同时,在“98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其中的“法律基础”课非常欢迎,同时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公务员招考中对法律方面的知识要求在不断提高,在高校中开设法律方面的选修课是非常有前景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开设选修课时要注意:

第一,在课程的内容上,开课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做出选择。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会常常用到的法律来进行讲授;也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开设某一专业、某一职业方面的法律选修课。比如,对某些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经济法》课程;对一些涉外专业还可以开设《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

第二,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多思考、多研究,要选择一些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多采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对象,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同时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如,我校教师在讲授“基础”课第六章社会公德的内容时,请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道德小品,在课堂上表演,然后学生就表演的内容相互讨论。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社会公德的相关问题。从各方的反馈来看,采用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由老师讲授要好得多。

(二)编写一本法律类课外读物。

编写法律方面的课外读物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阶段,学生拥有大量的自学时间、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大学生也拥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掘、利用这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自主充实、自我提高。要实现这一愿望,就要有高质量的、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法律方面的课外读物。基于法制教育的特点,这类课外读物应该重在法律知识的普及,在法律专业性方面的要求不一定很高。编者可以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大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由浅入深,由点至面,渐进教育,通过对一个或多个问题的讲解,来介绍一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三)举办一个法制论坛。

举办法制论坛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对于学生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新出现的问题、群体性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法制论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举办法制论坛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受教育的范围的广泛性。现在各个学校的电教化设备都很完善,在专家举办法制讲座时,即使到不了现场的师生,也可以在宿舍、教室或其他场所聆听讲座内容。如,我校每年都邀请我市公安局110管理中心的领导来为入学新生举办法制讲座,进行入学法制教育,全校所有师生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听到讲座内容,学生反应良好。像这类的法制讲座要成规模、成建制、成传统。第二,所邀请的专家有很大自由度和很强的专业性。首先,邀请谁,不邀请谁,可以视现场情况做出选择。其次,邀请的专家都是在各行各业中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这是高校中许多开课教师无法具备的。第三,讲座内容选择上有很大的针对性。无论是开设选修课还是编写法制读物,其内容一旦确定都不宜随意变动。对大学生中新出现的问题、突况等,很难做出及时的反应。但是讲座可以做到这点。比如,针对目前犯罪年龄日益低龄化的趋势,可以及时邀请少管所的专家到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一些未成年犯到校现身所法,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第四,论坛举办时间的灵活性。论坛举办的时间,举办方可以视情况而定。平时可以每学期办几期,出现特殊情况或矛盾比较突出时,还可以临时邀请专家,临时举办。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主办方手中。

再教育篇8

【关键字】情感教育;初中语文;积极作用;适用方法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全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比较注重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情绪、态度、信念以及情感。简单来说,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身心都感到教育是愉快的。在学校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社会情感进行培养和尊重,提升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以及自己身边的一切都产生积极地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真正成为智力、品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情感教育理念的积极作用

1.1情感教育理念是贯彻和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

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行、道德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其中包括多个方面的教育,如:道德品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学生的德育教育两者之间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中悄然度过的,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把学科教学作为情感教学的主要载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教学在情感就与上的功效,调动教师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2情感教育理念是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新课改要求下的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情感教育理念被有关研究者提了出来。所谓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情绪、态度、信念以及情感等因素。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培养和尊重中学生的情感品质,同时提升中学生调整和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就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情感,以及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上的体验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仅仅依靠极少数的心理教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要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从各种方向和渠道出发,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情感教育。

2.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方法

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高级而又复杂的体验活动,具体表现为好恶、爱憎等。初中阶段正是中学生心理和情感变化、波动最大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情感的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点之处,发掘和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结合学生在初中时的年龄和特殊心理,加强情感教育工作。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活动。

2.1教师要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观念,进行情感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是认字识字、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等基础性的内容,教师只是注重对课文结构、文采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讲解,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放到了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上,忽视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在选材上,内容的政治色彩太过浓郁,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功底,并不看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当今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任务,除了要教授学生语文的基础性知识,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外,更要起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情感等。新课改以后,语文教材在选材方面也进行了改进,同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极大的变化:浓郁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对一部分不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具有浓厚感彩的、更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许多感情细腻的、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的、反应当代现实生活的优秀之作被纳入语文教材中。例如,在课文《生命的意义》中教师可以引用,5.12地震中的故事以烘托课堂气氛,通过5.12中视频文件和相关的音频文件(如韩红的“天亮了”)结合播放,充分渲染出生命气息,将学生的思想带入到对生命的思考中,教师再结合课本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促使学生树立起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构建有价值人生的思想意识。

2.2努力找出学生和作者在心灵上的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寻找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和学习教材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吧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并找出学生和作者之间再心灵上的契合之处,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起到相互作用。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的过程往往就是情感产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真挚的情感最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组学生在阅读中的引路者和点拨者,让学生尽情的去感悟,获取探究者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与教师在心灵上同样存在契合之处,同样会产生教学共鸣。学生可能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上他所教的科目,会努力地学号这一科。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培养学生情感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以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对学生加以号召和感染,会让学生获益匪浅。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的语言和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的目的,语文教师更是如此。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秉承了华夏五千年以来的文化结晶,以儒家文化为主,这种文化体系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担负着传播这种文化的责任,更应以满腔的热情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并使语文的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3.总结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把情感教育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并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性情愉悦,人格健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诲,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5.15

[2]郭田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09.12.05

[3]李建武,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08.12

[4]杨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03.26

再教育篇9

关键词 会计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评价 学生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关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本文着重于从学生得视角出发,对学生所关注的会计本科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第一,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存在着相对严重的供需脱节问题。从我国近些年来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明显矛盾:高级财会人员极度匮乏,而初级会计人员则是供大于求。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会计这个热门专业的盲目开设,原本一些无财经类学科的院校都纷纷开设会计专业,造成这种供求失衡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初级财会人才,而且存在着所学与所用脱节的问题,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财会人员却是难觅踪影,对于报考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存在着相当大的就业压力。

第二,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首先,在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中,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账房”。教学围绕着如何做账进行。然而对于毕业后进入会计行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会做账,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或者注会之类的资格认证。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会计思维,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的现行制度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近些年来一直处于变动当中,当前会计本科教育灌输给学生会计准则,而不是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准则背后蕴含的道理,那么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他们将无法适应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变化。其次,对于财会专业和非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的本科教育没有明显差别。然而两类学生对于会计学有着显著差异。例如,二者的知识准备、思维模式、学习动机、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职业选择。由上可知,我国高校会计的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在针对社会需求和目标人群方面亟需改进。

第三,会计类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材大同小异,从而很多专业老师都是在因“材”施教而不是因材施教。另外,很多教材编写实际上偏重于资格认证考试的培训,没有分清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教材应该着重传授学科思想,侧重其背后的道理解说,而不是列举知识点供学生记忆应付考试。其次,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上授课教师更多的是对现行会计准则进行列举,并使用实际操作的例子进行阐释。这种枯燥的授课模式会很快磨灭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再次,目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实践环节落后。实践教学条件落后于实际的社会操作,而且所谓的会计实习基地形同虚设。

2 发达国家会计本科教育的特点

(1)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明确。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发表的《会计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高校会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英美国家会计的本科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基础,而不是毕业后以职业会计师的身份步入社会。毕业生如果想要成为职业会计师还需要继续学习。高等学校提供的会计本科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会计本科教育注重能力。英国是会计职业的发源地,其会计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英国,高(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31页)校的会计教育各有特点,然而其共同点是都比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英国的会计本科教育通常和ACCA紧密相关,学生所学内容也与ACCA挂钩,并根据ACCA的变化而调整,会计本科毕业生可免试ACCA8~12门课程(共14门)。与此同时很多英国高校还开设了特色“三明治”课程,也就是在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中穿插相关的会计工作,时间为一年。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学生不仅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会计接纳,且是学生接触到社会,从而毕业后就业更加容易。

(3)会计本科教育评估注重考察学生能力。英美国家中,大学课程的评估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到30%~50%,期末考试占50%~70%。期末考试中所考内容多为综合性主观题,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和逻辑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在国外的大学里,对于学生的评估会按照成绩分级并标明在毕业证书上。

3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观念的再思考

(1)正确定位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改变教育观念。会计学专业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不是报账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学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思维而不是理财技巧,审计专业培养的是学生在现代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审计思维而不是审计机器。在会计本科教育中,教授操作技巧必不可少,然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更显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应该充分拓宽基础,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尽量扩展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思想方法、会计意识和会计精神,形成健康的会计文化思想。

(2)面向学生需求,改革教材模式。我国高校的会计教材应该吸收、借鉴英美会计类专业教材的编写模式,教材内容应该是生动且兼具逻辑性和可读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材可以尝试走国际化路线,引进西方原版教材,或在其原教材编写风格的基础上对西方教材进行改编。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会计教学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要求。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的比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事实证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够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其出身社会之后的继续学习以及各种资格认证都需要有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社交能力,这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很大的帮助。

(4)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多样化措施并举。首先要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避免以单一考试评定成绩,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课堂讨论,论文,实习表现,案例分析等,这些均可作为学生期末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这些举措都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其次是要完善期末考试制度。本科会计的期末考试应当着重于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考核多以主观题模式为主,而不是以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为主,还要突出重难点,增加综合性主观题目数量并适当提高难度,这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效果评估。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编号C05-1102)

参考文献

再教育篇10

智慧教育要求我们在遇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要换一个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用多元化的思维来克服来寻求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如何运用智慧教育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难题呢?我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总结了几条经验,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教育学生学会非常规的思维,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大多同学学习无动力,对学习失去信心,我校是全县唯一一所综合性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县重点中学经过再三筛选后的线下生,他们在中学时长期生活在以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论成败的阴影下,经受不断的打击饱受教师长期冷落。从而不思进取,各方面素质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如何在这样的集体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好多老师可能都想:可以向他们讲学习的好处,学习改变命运。给他们定目标,让他在下一次考试时前进多少名……。这些道理可能学生都明白,但他们似乎对此并无兴趣。劳动时个个都是怕懒、怕苦、怕累。什么活动对这些素质不高的学生来说都是吃力而无生机。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是否应该用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非常规的解决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经过研究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以学习为动力是行不通的,当你谈到他某方面能力较强时,反而他很感兴趣,所以我决定向同学们讲现在社会发展的形势,在新形势下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有知识的人,但更需要有能力的人才;学习好、成绩好只是证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较强。那么在学校学些什么——学能力,学习讲话的能力,学会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学会处理各种事务的办事能力,学习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在众多能力中也不可缺少学习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给老师帮忙提一桶水,这么简单的事情两个同学的做法不同,a同学接到老师的任务后,接过桶,接满水给老师提去,什么也不说就离开了。

b同学接到老师的任务后,热情地接过桶,到水池边把桶洗刷干净,打满水,给老师提去,并很有礼貌的说:“老师,水给你打回来了,放在哪里?还有其它事情吗?”显然,从这么简单的打水一事中,b同学在处理师生关系和办事能力上比a同学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学习各种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我耐心的讲解和细致的思想工作,班级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的起色。在班级工作中,任何事物下达后,各个同学都能从锻炼个人能力为出发点,做起事情考虑的问题也细致了,做的也好了。和同学发生矛盾时,他就想到怕别人说自己交际能力差,处世能力差,所以即使发生了矛盾,不用班主任调解,他们会自人检讨,自觉和好。这样做实际上也抓住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说他成绩不好,他不以为然,但他不愿让别人说自己无能,因此,以此为出发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爱心换取学生的自信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处理学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