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0:11:28

再教育

再教育范文篇1

提案内容:

自2000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来,农、林、水、牧等部门职权下放到乡镇,组成了统一农林水技术综合服务站,目的是充实农业林业等技术骨干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几年来,农林水技术综合服务站在乡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较少,业务知识培训不够和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当今社会,农业新技术,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却很少有机会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农业技术人员队伍老化,结构层次不合理,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他们的继续再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各级政府要重视农业综合技术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

2、业务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及时把新技术、新成果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中,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现有的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

再教育范文篇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一般情况:本研究按职称将150名临床医师按职称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和高级职称组各50名,其中男性86名,女性64名,平均年龄39.5岁。通过问卷和测试的方法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①口腔医疗知识和临床技能;②急救医学知识和CPR(心肺复苏)操作技能;③急救医学再教育的现状。

二、结果

1.口腔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优秀率:住院医师组92%,主治医师组96%。高级职称组100%。

2.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优秀率:急救知识优秀率:住院医师组为11%;主治医师组为13%。高级职称组15%;CPR(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技能优秀率:住院医师组为5%,主治医师组为4%,高级职称组为3%。

三、讨论

1.急救医学教育的现状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各临床科室的急、危、重症的诊治都属于急救医学范畴。对于所有急、危、重症的处置是以维持患者生命为首要措施,也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1]。急救医学在内科、外科、儿科及妇产科等学科领域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对于口腔医学领域急救医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口腔医生虽然在高等医学教育和临床资格考试中进行过学习和培训,但是随着口腔医学专业的局限性而逐渐淡忘了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虽然在处理口腔专科急症方面都具有足够能力,而遇到并发和继发的全身性急、危、重症时,处理措施和能力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延误了急救的最佳时机。这种现状在我国口腔医学领域也具有普遍性,甚至影响了口腔医学的发展。因此,加强临床口腔医生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再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2]。

2.口腔医疗中并发的生命危象

(1)心脏骤停的诊断:①意识突然消失;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心音消失;③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④瞳孔散大。如果出现以上征象,可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操作[3]。

(2)休克(SHOCK)的诊断:系肌体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症候群,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淡漠,动、静脉压降低,脉压差缩小,尿量明显减少(每小时<30ml)。口腔医学所涉及的休克病因多为疼痛、出血、过敏、感染等因素。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控制导致休克的病因,维持有效的血压,迅速治愈专科疾病[3]。

(3)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即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其病因可为创伤、颅脑疾病、感染、中毒等因素引发。

(4)晕厥:是人体大脑一时性缺血而产生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意识淡漠;呼吸急促;脉搏细速;面色苍白。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危象。处理原则:采取头低足高体位,阿莫尼亚、氨水等药物刺激呼吸中枢,同时进行心理支持[3]。

3.口腔临床医师急救医学再教育的措施

既然口腔医疗的特点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很少,对曾经所学过的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逐渐淡忘。那么口腔医疗机构就应该定期的对口腔临床医师进行急救医学的再教育,并列入临床“三基”考核内容。各级别的口腔医师都应进行心肺复苏的实战演练,对操作不合格的医师要重复演练多次,直到合格为止,以确保临床口腔医疗的安全。另外口腔专科医院各临床科室应建立急救小组,小组成员应与省市级和部级急救医学学术组织保持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急救医学的动态。及时更换和购进较先进的急救医疗仪器,并有专人熟练掌握和保管,定期维护并长期处于工作状态。急救药品要专人保管并且每天进行清点数量和查验有效期,药品摆放要固定数量、固定位置,并使每一名医护人员知晓。口腔医疗中生命救治的流程:①迅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②建立静脉通道;③氧气吸入;④及时向上级医师和领导汇报;⑤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休克的抢救;⑥对生命危象的进一步检测观察。

四、口腔医疗机构必备的急救药品和器械

再教育范文篇3

简单理解的再教育,即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导游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导游的再教育等做出相关明确的规定。从再教育内涵的理解以及国家的重视,就可发现导游职业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现状

桂林旅游发展是走在整个行业前列的,其导游再教育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成绩,例如岗前培训、年审等制度都比较完善,并以成文的形式做许多相关规定,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许多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尽管其取得许多的成绩,仍有一些不足,其实这些也是我国当前导游再教育所存在较为普遍的一些情况。而在这里就不多说成绩,只来简单分析其不足,以利于导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1.目标缺乏针对性

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则在一定程度存在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的不足。大多数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单位基本上仍是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的一般课程计划提供教育培训,而对于导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课程很少,用于培养导游人员拓宽专业领域,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课程更少,不能满足真正参加导游职业继续教育的学员的需要。

2.课程缺乏创新性

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为导游人员提供新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中,看到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一些办学单位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并不重视,内容不切实际、方法单一,在导游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没有投入所应该的人力和物力。所喜现在桂林市旅游局则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年的年审中开设了一些适应导游职业新时展要求的培训内容,如开设“导游心理压力释放”等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课程,以及利用课外观摩等新的教学形式等等。

3.机制缺乏灵活性

导游职业再教育的活力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教育机制的灵活性。灵活的教育机制来源于对导游职业特殊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目前桂林市由于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单位缺乏对导游职业特殊性的了解和理解,以至于在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中,缺乏灵活的办学机制。

三、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策略

在明确导游职业再教育的意义,以及清楚桂林市当前一些不足的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达到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些缺陷,以期完善。

1.明确目标,以至学有所得

根据一般再教育的经验,参加再教育者是否真正学有所得,关键要看教学内容是否务实求新。务实求新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务实,也即教学内容要实。导游人员特别看重的一点就是实。他们在实际的导游岗位上工作,经常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有的问题凭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他们便希望在继续教育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那种务实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只能使他们感到乏味,并导致对继续教育的反感;二是求新,也即教学内容要新。导游人员同时看重的一点是新。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使他们原来学得的知识出现了过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他们便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增加这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必须改变那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长期不变的局面,大力实行教学改革,真正保证导游人员来有所学,学有所得。

2.重视激励,促进导游发展

重视激励,促进导游发展,是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导游职业再教育,一般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帮助导游人员继续发展、继续上进的教育,而不是一种导游知识扫盲教育、导游上岗培训教育或获取导游基本执业资格前的教育。因此激励应该是导游职业再教育的重要内容。导游人员的再教育必须从发展的需要出发来进行,即社会、行业、个人发展的需要,这些形势必然要求导游人员学识、能力、才干的发展,在导游职业继续教育中,就应该确立适应这种发展的目标,把社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导游人员。

3.紧跟时代,开拓教育领域

当前时代变化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对于导游职业再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根据时代要求,来开拓教育领域。在导游职业再教育的过程中,导游职业再教育单位除应加强导游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与培训外,还要积极开拓导游再教育领域,切实加强临近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培训,以使导游在学得从事导游工作的过硬本领的同时,还能学到他们日后发展的相关知识。这样,导游人员对再教育更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在当前的导游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中,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做出相应的反应,要积极鼓励、允许导游人员参加临近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导游人员的学识水平,确保导游服务的更高质量。

4.结合职业特性,探索教育方式

旅游它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这决定了导游工作的空间流动性。具体地说,导游的工作是在流动的空间中进行的。导游工作的空间流动性使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受到很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般来讲,导游职业再教育要像其他专业一样地固定时间、地点办学有它的难处,因此,导游职业再教育的办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当前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单位要通过对旅游活动特殊规律的研究,探索更加灵活的导游职业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式。就目前来讲,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方式的创新至少可以做出如下的考虑:首先,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把握旅游活动的季节性,避开旅游旺季,选择旅游淡季开展教学活动,可选择短期轮训、集中面授的方式是完全可行的。其次,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把握新型教育的远程性,选择跨时空教育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采取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应是具有良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贺学良.现代旅行社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连义.怎样做好导游工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田里.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蒋炳辉.导游带团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再教育范文篇4

其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严格要求,会计人员的学习内容是由会计司进行拟定的,是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认可后进行实施的,培训单位对其进行运作,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要定期进行再教育,并由财政部门颁发证书,要求持证人员每年不能低于24个小时的再教育。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相关管理机构有权改正限期;其二,具有层次性及在职性,会计的继续教育,可以根据会计的专业技术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高级、中级、低级,按照存在的差异性及层次性对其专业知识、文化学习、操作技能、工作水平进行划分;其三,具有大规模、大量性,资料显示我们国家大概有一千三百万的会计人员,每一年都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继续教育,有相当大的培训工作量;其四,具有一定的循环性与长期性,会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工作上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不断的重复,在培训师资、场地、教材中也有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质量、管理及制度方面,都要做到有计划性;其五,具有专业化、新颖性,在西方国家继续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一定要以更新会计培训内容为主,加强技能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六,具有实用性、开放性,会计继续教育主要以自学为主,培训作为辅助,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的学习形式为辅助。不但可以取得学位文凭,而且还可取得会计专业的职称资格,除了拿会计证,还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的研究,另外,也可考注册会计师,在学习方式上,可以是脱产也可以是半工半读,可是长期性与短时性的结合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属于开放型;其七,具有式形式、现代性,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快,对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有以下几种:函授法学习;有线电视形式;电话会议形式;电教录像形式;计算机形式;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网上教育等。特别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标志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成熟。

二、当前我国企业中会计人员再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如果一个企业的财会队伍能够执纪严明、有过硬的素质,那么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会带来很大的提高,在市场的竞争中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没有严格的执纪,给企业管理会带来直接的失控,效益的降低,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近几年来,对市场经济形势的教育在不断的加强,财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与市场经济全面接轨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很大一部分财会人员还达不到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水平。继续教育没有突出的特点,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及灵活性的特点,也就是对于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式都不相同,这样才能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目前的继续教育没有关注到的这些特征,采用过于简单的教学方式,关注的也只是理论教学,这样,就不能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突出出来。另外,继续教育太过于形式,没有对效果进行关注,通常采用的都是大课堂教学,都是老师讲会计人员听,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互动,会计人员都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使会计人员的参与意识大大降低,使会计人员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导致会计人员对于继续教育只是应付的态度,进而,继续教育变成了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三、新时期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和措施

要认清此项工作的紧迫性与艰巨性,就要立足于基层,对未来进行筹划,精心的组织,管理要严格,不断的督促检查,使质量得以保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认识,让财会人员都能积极支持会计继续教育事业,只有把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要把主体进行明确,采取多样的形式,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是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就是把部门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来,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培训。另外,可以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加大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属于教育问题,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还在不断健全继续教育的考试制度,使会计人员的学习更具自觉性,积极性,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否需要参加考试,事实证明,考试还是必需的,这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质量与效果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办法。

四、结束语

再教育范文篇5

一、重温“为人民服务”原著,倍感亲切

曾几何时,“选集”学习风靡中华大地,又曾几何时,人们渐渐淡忘了。改革开放之风吹拂神州大地,宗旨意识似乎也淡出人们的视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将宗旨意识学习、教育、再学习、再教育,这一共产党人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认识问题,严肃而认真地摆在了广大党员面前,作为一名入党二十多年的普通党员,无论是入党时庄重的宣誓,还是同志提倡的“三讲”;无论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四个坚持”,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党的十七大精神;无一不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充分说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选集“为人民服务”,那耳熟能详的淳淳教诲又重新回归心田,让我有了一种久违的、令人心潮起伏的、亲切而又神圣的感觉,当初入党时的点点滴滴、难忘的时时刻刻又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涌入脑海。

二、再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倍感重要

将同志大力倡导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案头,仔细咀嚼,愈发对“三个代表”产生新的认识,“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落脚点依然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根本宗旨要义仍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状况、战斗力、执行力、领导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三、党的十七大报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最让他们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的“民生”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群众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从更侧重经济增长的“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民生时代的来临就体现在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中。以人为本,主要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使党的根本宗旨和新时期党的执政有了具体的落脚点,成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建设的着力点。

利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对党员集中进行党的宗旨意识学习教育、再学习再教育,组织党员干部结合《党章》,认真学书记在全国省市区和中央部门负责同志会议及抗震救灾、防汛抗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石宗源省委书记时间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上的重要讲话,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精神实质上来。从同志著作《为人民服务》,到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生的庄重承诺,时间的长河跨越半个世纪,不论论述,提法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正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至今,轰轰烈烈开展的“三创一办”其实质也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宗旨上。

通过学习,我认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我们党所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自觉性和坚定性,每个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干部都应该自觉认真查找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切实加以改进,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通过再学习再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干部自身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水平。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专项学习教育,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2、紧密结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以宗旨意识为中心的主题实践活动;

3、结合实际查找问题、改进不足,树立窗口部门良好形象;

再教育范文篇6

(一)农业生产

1.农业种植种地是生活的根本依靠,这一观念在农民中仍占有绝对地位。但是,种什么,如何种,意见不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劳力不再把种地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而选择种植省事粮食,同时外出打工挣钱。国家提出的农业产业化种植模式是增加品种、规模经营、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这是一项农业种植的重大改革措施,是保证农民进一步富裕的有效途径。但是,许多农民从心理上还不能接受,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认为自己的地自己种比较好。这源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淡薄,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差,加上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从事农业科研的条件有限,难于承担改进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兴农攻关和指导农民双重任务[2]。但是,不管怎样,科学种田这一思想已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农民认同农业专家的指导。利用科技化种田省工省时省力省支出,年收入很可观。据报道,湖北省阳新县荆头山农场的农工,通过机械化和科技化种田,一人种上100亩田是很平常的活路,效益也比传统种田每亩要高200-300元[3]。没有能够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农民,就没有科学种田和农业的现代化。为了把农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农民再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2.副业生产饲养家禽、牲畜是农村较常见的副业生产。但是,每家每户自给自足的方式已逐渐从农业生产中退缩,取而代之的是规范化的养殖业。而且大多数农民也认为,很有必要在农村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养殖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养殖业投资大,风险大。农副产品加工在农村副业生产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目前,小作坊形式在农村仍比较常见,联合经营、入股分红的规模化经营也初见端倪。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一国农业专业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条件[4]。农业规模化经营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农业经营者学习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利用,也有利于农产品的运销。农民对于规模化联合经营是比较赞同的,但是对其中存在的风险也有恐惧。这些都需要通对农民进行再教育,使其深刻理解农业规模化经营,早日走上富裕之路。3.无税生产国家减免农业税以后,使农民直接得到了利益,但由于农资涨价而得利较少。甚至有人认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补贴赶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可能得不到任何收益。近年来,肥料、农药、饲料、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飙升。据统计,2008年柴油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2%,肥料价格上涨幅度达到32.0%-117.1%,大部分农药价格涨幅也在6%-15%。由于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民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费用,在生产中减少了农业投资的使用量,或改用价格相对较低的低效的农资产品,其后果是影响了农业增产增收,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农民应该得到的合理的收益,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应该说,农业税取消后,对农业生产确实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民对土地的耕种重新产生了兴趣。问题是,在无税的情况下,农民如何种田?政府如何引导农业生产?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如何教育农民种田?保护和提高农民的收益,除了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以平衡生产成本,关键在于通过对农民再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科学进行农业生产。

(二)农民生活

1.温饱问题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已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而且,有相当部分农户已达到或接近生活宽裕的小康水平。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绩的肯定。农民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也希望“穿得漂亮,吃得健康”。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目前,仍有不少农民就因为缺乏穿着、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影响到自身的健康,甚至因此失去了生命。据说有一位农民,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长时间地每早一餐3个鸡蛋用油、白糖炒着吃,结果导致心肌梗塞猝死。显然,需要通过有效途径教育引导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另外,也需要关注的是,在农村还有一些五保户、有肢体残疾或生理缺陷的人员,他们的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需要扶助。这些类人群虽然只是少数,可是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和政府可通过相应补贴、减免养老、合作医疗保险费用等进行安抚。同时,也需要通过对其进行再教育,引导其自食其力。2.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是国家对农村的一项重大扶持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然而,仍有不少农民对这一制度持怀疑态度。原因在于时期的合作医疗制度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历次“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都没有成功[5]。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筹资机制,许多农民认为等于白扔钱,担心得病后政府不能及时给予合理的补偿以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损失。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手续较为烦琐。许多农民,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对该政策不清楚。有些人交了钱,生病时不知道该怎么使用。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现今的医疗设备、技术、手段和水平不了解。农民的“看病难”问题仍然存在。显然,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宣传媒体和教育机制,加强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教会农民如何正确地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要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不要简单地灌输医保知识。3.养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已迈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增速很快,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人口急剧老化。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有老年人口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6]。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加之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变得十分棘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金制度,将是稳定农村社会的一项深远措施。但是,农民对这一措施的认知程度差异很大。据调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农民选择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的意愿更高[7]。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农民再教育,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社会养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以消除或减轻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不信任感。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应该意识到,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农民收入方面仍滞后于国家整体水平[8]。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二、农民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教育理念有偏差

农民教育的发展,在提高国家的农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教育,有专门培养农业技术工人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机构。例如,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获得经营农业的资格[9]。但是在我国,尽管国家也非常重视农民的再教育,并且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然而这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教育理念有偏差,而这源于我国社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认识的偏差。城市居民瞧不起农村,认为“农”意味着“脏、乱、差”。城市子女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或到农村工作。农民自身也认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是低等的,是社会的底层,常以“考不上大学,就得回家种地”鞭策子女上学。就算是考不上大学,农村子女也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来摆脱农民的身份。

(二)农民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一些农民认为接受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祖辈们没有接受什么教育,照样把地种得很好,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术,只要肯去干,就能有收获。这些陈旧的观念在农民群众中仍占有相当比例。再加上农民接受教育后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也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又返回农村从事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新农民来说,曾经的学习过程没有改变其脱离农村的命运,使他们对接受教育能够提高综合素质、改善生活质量表示怀疑,甚至产生反感。从2002年开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持续严峻[10]。这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生占有较大比例,他们的家庭背景使其在就业上相对困难。一大批从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不得不返回农村,成为“新农民”。他们文化水平比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在其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很差的情况下,其抵触情绪影响了再教育的推广。

(三)农民再教育投入不足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制约其再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调查资料显示,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是世界平均水平为3.6%,我国教育投入的水平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00年,也只有2.87%[11]。而在这部分教育投入中,农民再教育投入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这直接造成从事农民再教育的教师的工资长期拖欠,农民再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农村再教育投入方面,最近几年中央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有所增加,特别是在低水平和在长期欠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补偿性的投入。但是,必须认识到,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再教育的实际需求。尽管国家直接用于农民再教育的资金有所增加,随着物价消费上涨,农民再教育的费用相对而言不仅没有增加,有的还有所下降。更何况农村税费改革(“两取消”)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带来巨大的新的缺口,中央政府还远没有承担起其应尽的责任。

(四)农民再教育内容陈旧

目前,农民接受再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与现实农业生产基本脱离。有些教材还停留在教农民识字认句的水平上,关于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很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农民再教育的初衷,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民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根据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特点,农民再教育的重点是16-45岁的中青年。而这部分农民绝大部分就读于普通中学,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却又是“农盲”、“科盲”。他们需要的是学习农业新技术及经营管理,而不是基本的文化知识。

(五)农民再教育模式滞后

在农村,农民再教育方式仍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但是,这种以固定地点开展的农村职业教育大部分已面临尴尬境地。新进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老教师无法适应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类职业学校没有基本的农业生产实习基地。这对农民特别是新农民接受再教育没有吸引力。在许多地方,农民不能就地学习,无法及时掌握较新的、较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国家提倡的“科技下乡”服务措施,缺乏长期的制度化管理,导致这种传播农业实用技术的手段流于形式。另外,农民工大军的出现,使得一大批农民的流动性增加。采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传统农民再教育方法,很难再让这类农民接受。在农闲时,青壮年劳动力多出外打工,大批的妇女和老人留守农村,如何根据他们的现实条件实施再教育,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农民再教育策略

网络信息容量大,更新快,有很强的娱乐性,容易吸引人的兴趣,特别是网络的交互性使得其成为四大传播媒体中最有效的传播方式[12]。网络媒体具有无法替代的实时交互功能,这让网络教育成为一种极富自身特色的崭新教育形式。根据农民再教育工作的需要和特点,将网络技术引入其范畴,用教育新内容、新方法占领农村网络阵地,开展贴近农业生活、贴近农村生活的网上农民再教育活动。这对于促进国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农民再教育的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网络化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网上授课、网络精品课程等形式日趋完善。然而,中国的网络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专业技术方面,具体可分为幼儿网络教育、中小学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企业网络教育、职业与认证培训网络教育等五个领域。但是,对于农民再教育,仍是一片空白。也有个别农民再教育培训机构在网上挂出农业知识网页,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谈不上体系。作为农民再教育的专职学校,应结合三农特色,利用微博、BBS等网络论坛,构建农民再教育的新阵地。构建农民再教育的网络体系,应涵盖所有以网络及其他电子通信手段提供的学习内容、运营服务、解决方案及实施咨询等领域。另外,要不断地完善这一体系,包括开辟新领域,采用新手段甚至引导优秀农民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民参与进来,共同提高农民再教育网络体系的运行质量。

(二)开拓农民再教育的网络新途径

要充分发挥网络页面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农民再教育课堂进网络。将网络与农业知识理论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将相关文字、数据、声像、图形、动画等形式的农民再教育信息放置在农村网页上,积极对农民进行教育、激励、引导,突破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传统农民再教育方法的束缚。网络环境下的农民再教育不应当局限于网页的浏览方面,还可以通过QQ、飞信、MSN、BBS等途径。通过建立群、组。这样,方便专业教师、技术专家、政府部门与农民之间的及时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对于一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可采用这些途径向国家和社会传递信息。对于一些农民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往往是做好农民再教育的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农民在网上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是农民真实思想的流露,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这些网帖,从而找出对策,对农民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引导。

(三)丰富农民再教育的网络内容

互联网的应用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农民的“眼球”,满足农民的认知需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再教育体系必须要占领网络阵地,坚持以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操、具有感染力的网络活动教育、鼓舞、激励和引导农民,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向农民传授技术知识,帮助青年农民学习各种专业技术,制订生产计划,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要将农民切实地吸引到网络教育中,在网络环境中提高整体素质。关键在于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与内容,要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业生产,适应农民需要[13]。内容有时效性、可读性和生产指导性。农民再教育的网络内容包括基础课、人文科学和专业技术知识,具体内容有新农民的职业教育、农业专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业政策、农业经营管理、计算机技术、民主道德公民教育,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销售知识[14]。比如:增加粮食新品种、新农药等,增加农业联合生产的管理知识、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高附加值的养殖新技术等,增加农民比较关心的医保、养老等国家政策,增加用工信息,农民工合同、赔偿等事宜。充分发挥科教兴农在农民教育中的先导和基础作用。

(四)完善农民再教育的网络管理制度

再教育范文篇7

(一)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教育改革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扩招使得教师明显不足,多数学校在教学内容、方式的选择上缺乏创新性,这与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具有直接关系。继续教育是目前高校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如何根据教学需求促进教师继续教学积极性的发挥,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新充分考虑了学生需求,对于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就业是高校扩招、发展的重要目的,为提高就业率,高校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继续教育体系创新从教学自身出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具体上,基于就业率提高的高职教育体系创新强调以下内容。首先:教育体系创新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职业能力。其次:基于教育发展现状的继续教育体系创新培养了“双师型”教育人才,从而对于高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具有积极意义。

(三)继续教育符合教育体系创新需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决定了高校教育的调整与改革。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然而新的科技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其发展,这使得教师的再教育成为必然。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对教育改革的重视,针对教师的再教育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具体的实践中,一些教育机构缺乏正规性。高校教师自身意识薄弱,知识体系更新速度慢,教学创新能力差等都影响了其继续教育的效率。因此,文章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如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一)培训内容与教学目标偏离,实用性不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为满足部分人员的需求,继续教育培养将职业证书的获得作为主要目标,这使得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无法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二)培训的方式单一且缺乏灵活性。处于对再教育的错误认识,很多机构将再教育的培训时间放在假期,培训方式同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相同的问题,即强调教学主讲人的主体作用。另外,无法与高校的具体教学需求相联系,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这造成了教师厌倦再教育培训。一些教育机构甚至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严重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教师的再教育培训很难实现。一些学校的教师既要负责教学,又要负责科研。因此压力巨大,时间不充足。为此,再教育培训一再被压缩,长此以往教师对于再教育培训的热情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明显不足,导致一些教师无法进行继续教育,教学素养无法紧跟是时代的需求。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新途径

建立并实现以高校教师为重点,以企业的发展为核心的继续教学体系是目前高校发展的方向。使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改革,以确保其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的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符合这一需求,从具体上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创新途径如下:

(一)建立并实施以学校为主体,注重实效的校本模式。所谓校本模式是指以高校自身为核心,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确保教师再教育体系的创新。要求高校将教师作为主要对象,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形成教学经验。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创新过程中,还应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在现今高校发展中,综合采用了集中与自学相结合以及分层教育的模式。获得了高校的认可,逐渐完善这一教学方式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并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体系。在高校继续教育中,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应作为教学的核心。继续教育机构的开设要以教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为基础,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师中心体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性,制定满足需求的教育体系。认真分析培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教师主动探索答案,为其创新意识的提高提供基础。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确保学习环境,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强调理论的同时增设实践培训内容。

(三)建立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针对教师的需求进行相关的再教育培训,以明确这一教学目的。教师还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知识与企业的融合,从科研、教学两个方面解决高校教育需求。校企之间的合作降低了企业的压力,也使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改革成为现实。能够为高校培养更多专业的教学团队。

四、总结

再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管理项目化;结合的意义

在教育问题上,随着人们的逐渐成熟,从事的工作的变化,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同,中小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面的广,自从高中分成文理科后,专业性在逐渐的分化,到了大学人们的学习专业被确定,并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继续教育是在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再教育的活动,通过再教育丰富人们定向的工作内容,专门对某一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通过创新研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管理项目概述

管理项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都需要特殊的人员和团体对活动进行组织、沟通和协调,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召开,并保证了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有序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对管理项目进行了引用,并深化了改革内容,建立了更加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管理项目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政府部门等,管理项目工作已经充斥着整个市场,要想在新时期发挥出管理项目的巨大作用,就必须对管理项目进行创新构想,促使在同一行业中管理项目工作出新意,提高管理项目的竞争力。创新工作不仅仅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还需要继续教育对经验知识进行深造,在研究和学习中进行管理项目问题的突破。

2继续教育的实施特点

2.1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继续教育是在大学教育结束后进行的,具有专业性极强的特点,是对某一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再教育。为了能够实现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工作中对他们实施培训,研究代表性的课题,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创新学习观点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国家获得了一批高尖端的人才,促进了社会技术的进步。

2.2培训新知识学习

在继续教育的实施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性,主要集中培训新技术和新理念,高层次的人才已经对基础知识有了牢固的把握,陈旧的管理知识不适合进行再教育,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局限了人才的创新思维。需要进行新知识的培训,根据市场技术信息的更新等,对某一领域的话题进行研讨,以自己的基础技能为基础吸收知识,并转化成自己的研讨方案。

2.3实施尖端人才教育

继续教育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再教育,高层次人才研究的项目课题具有定向性,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对某一领域的一类问题进行操作,这就决定了再教育学习的纵向发展,必须要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尖端人才的培养,发展尖端的技术,提高行业的发展实力。

2.4具有短期高效的培训特点

在继续教育的培训中,被教育者都对行业有细致了解,其知识点的接受能力很强,只要对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新知识的疏通,高端人才就可以自主的在工作中探索创新。因此,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再教育,只要定好新科技的研究方向即可,并适当的对创新知识体系研讨,提高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继续教育培训管理项目化具体分析

3.1管理项目化是继续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继续教育的意义在社会中还有较多的人混淆,他们并不了解继续教育的实质,也没有重视继续教育,还与成人教育、岗前培训等联系。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要实现继续教育的管理项目化,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头脑、新知识的培训,促进受教育者能够在短期的培训中获得较大的体会,并在系统的管理项目化中提高工作实践能力。

3.2继续教育应该处于教育的最高端

面对高层次学员,传授最新知识,站在科技前沿,不了解、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搞好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借助管理项目的思想、方法、工具,对继续教育培训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以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因为管理项目面对的就是那些不确定因素多的问题。

3.3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具有项目的特点

尽管没有按照管理项目的思想进行,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的实际操作中显现出管理项目的雏形。继续教育培训尽管有着多年培训经验的借鉴,有些培训的不确定因素很少,显得有点像日常任务,但是从根本来说,每次的培训任务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可是看成一个项目,特别是培训任务需要有提高、有变化时,更是如此。

3.4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也具有项目的特点

继续教育作为团体培训的形式,也具有项目的特点,通过对一类高端技术人才的培训,建设成具有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是以负责该任务的组织人员负责,包括培训任务的提出、调研、聘请教员、组织教材,课时计划等,如同项目经理那样,由负责人员最后组织培训任务的完成。

4结语

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通过管理项目化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系统的建立教育管理形式,并在行业中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实施高端人才的再教育,同时管理项目化能够集中教育资金,并对人才进行创新培训,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人才的视野,经积累的知识转化成先进的工作技能,促进企业和社会发展。

作者:叶林 王亚君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再教育范文篇9

在全乡开展“忠诚于党、感恩于政策,造福于民、服务于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学习贯彻党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根据(松办[2010]18号)文件《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忠诚于党、感恩于政策,造福于民、服务于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意见》精神,为把党的精神落实到基层,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县委统一安排,结合我乡实际,决定在全乡各村开展“忠诚于党、感恩于政策,造福于民、服务于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现将实施意见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义

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学习贯彻党的全会精神的应有之义。各村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要求上来,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凝心聚力抓好基层党的建设。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切实解决基层党建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问题的重要抓手。当前,党组织的执政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进来,让广大党员干部受教育,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要紧紧围绕农村层组织建设,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增强党员意识、执政意识和感恩意识,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忠诚于党、感恩于政策,造福于民、服务于发展”为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基层群众增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思报”意识,提高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三、建立组织。为进一步加强主题活动领导,经研究,成立“忠诚于党、感恩于政策,造福于民、服务于发展”主题活动领导小组,书记何开健任组长,乡长何蔚武、宣传委员叶梦梅、组织委员谢筱俊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叶梦梅担任组长。

四、开展活动。1、认真学习,全面把握精神实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贯穿主题教育活动的始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全会精神实质。2、开展理想信念再教育。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和形式,在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再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3、开展“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思报”再教育。要以“忆昨天、干今天、盼明天”为主线,帮助群众“算三算、比三比、思三思”,增强感恩的意识和情怀。一算党的惠民政策有多少,对比自己得了多少实惠,让群众知道自己是党的民政策的真正受益者,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者;二算国家投入有多少,对比城乡面貌发生了多少变化,让群众认识到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形势;三算群众收入有多少,对比与小康标准的差距有多少,让群众自觉克服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倾向,进一步树立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4、开展“形势·任务·发展”再教育。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生态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欠发达是*最大的实际,发展是最大的任务。围绕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扎实推进“两区”建设,加快形成“两高、三化”城乡发展新格局。深刻认识群众满意不满意是第一标准,不断创新政策举措,提高政策的惠及度、惠及面、惠及率,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帮助群众发展致富。

五、时间步骤。为期半年多,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

(1)开展一次调研走访。至少要走访三分之二以上农户,重点走访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和离任村干部,党员要全部走访到位,听取意见建议。

(2)召开一次民主恳谈会。根据走访情况和工作组的职责,召开一次恳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建议,问计于民、问策于民。

(3)定一个教育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区别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等情况,制定管用的主题教育方案,制定具体化的活动安排和工作任务。

(4)召开一次动员会。各村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把县委的要求传达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2、组织实施阶段。

(1)进行一次学习宣讲。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会及县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通过上党课、作报告等形式,为联系村党员群众作一次政策理论宣讲。

(2)组织一次集中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和途径,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理想信念再教育,增强党员意识、执政意识、宗旨意识;开展“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思报”再教育,增强感恩意识;开展“形势·任务·发展”再教育,增强创业创新意识。

(3)召开一次民主评议。结合年终干部考核工作,开展民主评议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和村民代表对村两委干部、住村干部及党员进行民主测评,重点评议村书记(主)的执政意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乡风文明情况等。

(4)开展一次服务慰问。组织机关部门深入结对联系村开展送温暖、送服务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3、总结提高阶段。

(1)解决问题。要针对党组织的执政水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乡风文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各村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举措,力求逐一解决,以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新农村建设。

再教育范文篇10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忠诚于党、感恩于政策,造福于民、服务于发展”为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基层群众增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思报”意识,提高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活动原则

1、坚持教育为主,提升服务意识。通过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和党情国史再教育,引导和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增强党员意识、执政意识和感恩意识,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2、坚持实践为主,充分发挥特色。要把实践性贯穿于主题教育活动始终,在整体部署上体现实践特色,在载体设计上突出实践要求,在解决问题上强化实践举措,在推动发展上体现实践成果,实现主题教育与开展工作互促互进。

3、坚持党员为主,动员广泛参与。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和形式,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动员党员群众广泛参与活动中来,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得到实惠。

4、坚持灵活为主,实施分类指导。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不同情况,确定各自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安排,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加强活动指导,切实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工作任务

1、开展理论再教育,科学把握全会精神。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把握全会精神实质,做到“四个唯有”,即唯有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才能真正强化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唯有把全会总结的“六条经验”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才能真正把握好党的建设的切入点;唯有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成效;唯有把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与加快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履行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建一方文明的重大政治责任。

2、开展理念再教育,明确党的路线方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和形式,在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再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要通过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再教育和党情国史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恪尽党员本分,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开展感恩再教育,引导群众致富思源。以“忆昨天、干今天、盼明天”为主线,帮助群众“算三算、比三比”,引导群众“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思报”,增强感恩的意识和情怀。一算党的惠民政策有多少,对比自己得到实惠有多少,让群众知道自己是党惠民政策的真正受益者;二算国家投入有多少,对比城乡面貌发生变化有多少,让群众认识到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形势;三算群众收入有多少,对比与小康标准的差距有多少,让群众自觉克服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倾向,进一步树立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4、开展形势再教育,激发创业新心热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生态优势是古市最大的优势,欠发达是古市最大的实际,发展是最大的任务,围绕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扎实推进“两区”建设,加快形成“两高、三化”城乡发展新格局。深刻认识群众满意不满意是第一标准,不断创新政策举措,提高政策的惠及度、惠及面、惠及率,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帮助群众发展致富。

四、活动安排

1、开展基层学习宣讲活动。制定详细学习计划,整合各种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兼职讲师团的主导作用和“住村入户、组团服务”、政工师、乡镇干部、驻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等的骨干作用,深入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面对面宣讲,让全会精神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千家万户。

2、开展村情再认识活动。通过送年画进万家、听民意送温暖开展学习实践回头看活动,送“平安”、“温暖”入基层。同时,在学习实践回头看的基础上,深化村情民意再认识,通过深入走访充分掌握联系村基本情况,立足村情民意,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挖掘发展潜力,协助村两委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三年发展规划。

3、开展带头人评选活动。重视农村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典型参与危旧房改造示范村、和谐稳定先进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配合“三户”试点推选出一批可学、可比的先进示范典型,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开展干部四力建设活动。将提升镇干部领导力、机关干部执行力、村干部服务力、党员感召力作为“忠诚于党、感恩于政策”的重要抓手,强化“四力”建设,以党员干部能力水平的提升来“造福于民、服务于发展”。

五、具体步骤

主题教育活动为今年12月上旬到明年6月中旬,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今年12月上旬至明年1月中旬)。

(1)开展一次调研走访。开展走访调研,重点走访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和离任村干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党员要全部走访到位,农户至少要走访三分之二以上。

(2)组织一次民主恳谈。根据走访情况和职责分工,召开一次民主恳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建议,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群策群力,确保活动成效。

(3)举行一次集中动员。召开主题教育动员会,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把县委的要求传达到每位党员、干部和群众。

2、组织实施阶段(明年1月下旬至明年3月下旬)。

(1)进行一次学习宣讲。通过上党课、作报告等形式,进行一次学习宣讲。

(2)召开一次民主评议。结合年终干部考核工作,指导联系村开展民主评议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和村民代表对村两委干部、住村干部及党员进行民主测评,重点评议村书记(主任)的执政意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乡风文明情况等。

(3)开展一次服务慰问。春节期间,深入结对联系村开展送温暖、送服务活动,通过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和老党员,了解群众所需,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3、总结提高阶段(明年4月下旬至明年6月中旬)。

(1)解决问题。针对查找出的党组织执政水平、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乡风文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联系村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举措,力求逐一解决。

(2)查漏补缺。对照工作方案,对联系村教育整改和实际工作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并根本联系村工作开展情况做好工作总结。

(3)完善制度。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指导村级组织做好“废、改、立”工作,创新村级民主管理机制,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民主管理、发挥党员作用等制度。

六、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高度重视此次“忠诚于党、感恩于政策,造福于民、服务于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将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分步组织实施,做到全面覆盖、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2、结合实际,务求实效。将主题教育活动与农村文明建设、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三户”创建试点工作、“四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虚实结合,以虚促实,实现主题教育与推动工作的“两不误、两促进”。要坚持时间服从教育、教育服从质量,做到宣传教育面对面、解决问题点对点,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确保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