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9:11:25

再就业

再就业范文篇1

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工作目标,想了很多法子,做了许多努力,现就我县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上半年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及措施。

(一)、上半年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截止6月底,全县新增就业人员6567人,占全年目标的91.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72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5.2%;其中,“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人数1120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后,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县领导班子会议,明确了职责。随后,迅速召开了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对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有关部门立即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抓好落实。我县把就业再就业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有关单位鉴定了责任状,定期考核,随时监督。4月份,调整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班子,把几名年轻有为、干事创业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了劳动保障局领导岗位上。上半年,在县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并更换了我县劳动保障系统的办公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宣传和落实再就业政策。

我县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一是通过举办咨询会、发放“明白卡”进行宣传,二是通过招聘会进行宣传;三是借助新闻媒体和网络,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家、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四是开展了“送政策上门”服务活动,上半年累计发放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资料20000余份,并开通了政策咨询热线,随时为群众答疑解惑。

在落实政策上,我县依据国家、省、市现行再就业优惠政策,制定出再就业扶持资金需求计划,建立了就业和再就业专项资金监督办法等一系列符合本地特点且操作性强的延伸性保障措施。1—6月份,我县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70个;享受社保补贴的840人,补贴金额59.8万元;享受岗位补贴的410人,补贴金额57.46万元;免费培训1600人;免费职业介绍278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76万元。我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更加灵活,从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四)、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和保险补贴的方式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就业容量;二是积极开发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等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政府适当拿出一笔资金用于这批职工的岗位补贴和保险补贴;三是鼓励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多种形式实现再就业。

(五)、深入开展“创劳务输出品牌、促劳务经济发展”活动。截止6月底,全县实现劳动力转移27.3万人,占年总目标的101%,其中劳务输出14.7万人,完成市下达总任务的98%,劳动力就地转移12.6万人,占年任务目标的105%。6个月实现劳务输出劳务收入4.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6.7%。建立和巩固驻外办事处23个,其中今年在上海、山东新建2个。

(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一是利用紧紧抓住国家推行“金保工程”的机遇,建立了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数据库、未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数据库、办理再就业优惠证数据库、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数据库、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数据库、个体经营享受扶持政策数据库等6个数据库。并设置了六本台帐(下岗失业人员、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用人单位、求职安置、职业培训、动态管理)。二是依托七个劳动保障事务所,做到了“五清”,即家庭状况清、收入情况清、就业愿望清、技能水平清、安置去向清。

(七)、坚持就业导向,强化职业培训。今年上半年,我县加大了培训力度,确定再就业培训学校9所,专业设置有厨师、面点、美容美发、按摩、装饰装璜、驾驶等,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截止6月底,培训人员1600人,有1300人通过再就业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部门之间联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几年,省、市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推进再就业工作制定推出了一些优惠和帮扶政策,并带头减费、免费。但由于政策是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制定,而政策具体内容涉及到各有关部门的利益,一旦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与组织能力就显得比较薄弱,使一些优惠政策和办法在落实上打了折扣、或拖延了办理时间。

2、“4050”人员就业难度增大。“4050”由于年龄偏

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技能单一,就业机会减少,就业难度增大。

3、再就业资金缺口严重,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扩大,再就业援助工作进展缓慢,公益性岗位开发难度较大。

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下半年将采取的推进措施。

(一)、加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调配合。对涉及到再就业优惠政策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要动员企业、人民团体等社会各界的力量,来献岗位、献计策、献爱心,共同做好再就业工作。

(二)、拓宽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的领域和渠道。一是在民营企业岗位开发有新的进展,争取在招工用人较多的民营企业中建立起就业基地,由劳动局授牌,并逐年发展扩大。二是在自谋职业开发岗位有新的进展。要通过政策推动,资金拉动,典型带动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推动自谋职业的全面开展。

(三)、进一步做好“4050”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就帮扶范围来讲,要在普遍解决好“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夫妻双方失业、一户两代人失业、单亲扶养子女失业人员这三类就业困难家庭身上,摸清底数,确定帮扶目标,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争取取得一定成效;在就业安置范围上,要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和使用办法,对财政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社区公益性岗位、医院等使用的后勤服务性辅助岗位出现空缺和新增岗位,实行用人申报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优先。

(四)、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措施是以市场职介、劳务输出为基础,搞活市场,要争取做到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每1月组织一次小型交流会活动,县劳动就业处每半月举办一次小型交流会活动。

(五)、进一步搞好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重点是品牌资源的整合,要按照工种、岗位把外出人员整合到一起,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确定1-2个品牌,实行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和匹配。

四、对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应以政策为主线,形成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建议财政部门在落实资金项目上要保证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逐年上升;税务机关在认真执行国家减免税收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放宽社区服务业的扶持范围;工商部门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要简化手续,减免相关费用。

(二)、切实抓住安阳市建设豫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契机,用好用活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免费、减税来兑现相应政策,充分发挥他们对就业再就业的拉动作用。

再就业范文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就业促进法》,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做好2008年我县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现就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落实《就业促进法》为重点,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创业促就业,着力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和素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做好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

二、工作任务及目标

(一)工作任务

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及配套法规、规章,加强法制宣传,开展执法检查;继续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政策内容和操作办法,解决政策落实难点问题,提高政策效果。全面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并轨遗留问题,妥善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全面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入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积极推进公平就业;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确保全县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2008年工作目标

全县新增3100名城镇求职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含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450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8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80个)。再就业培训800人(含创业培训120人);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30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保持全县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落实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将新增城镇3100人就业再就业计划列入各乡镇、政府各部门的重要工作目标,明确目标责任,严格目标管理,进行年终考核。调整充实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并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拓宽岗位开发安置工作的领域和渠道。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要在四个方面有新的进展。一是在民营企业岗位开发有新的进展,争取在招工用人较多的民营企业中建立起就业基地,逐年发展扩大;二是在社区开发就业岗位有新的进展,变一人自谋职业为合伙或联合就业;三是在自谋职业开发岗位有新的进展,通过政策推动、资金拉动、典型带动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推动自谋职业的全面开展,通过小额贷款等政策的扶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四是在新建项目上跟进,掌握新建大项目的规模、用工数量,在项目开工时及时跟进,为项目提供就业服务,利用新项目开发岗位。通过落实以上四项措施,真正发挥小企业大就业、小社区大就业、小额贷款大效果的作用。

(三)建立就业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作好年度再就业资金使用计划,足额安排资金预算,设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并研究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和操作办法。实现资金使用计划与就业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保证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各项补贴、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信息网络建设资金和劳动保障机构工作经费的落实。加快资金申报、审核,调整资金支出结构,健全“以奖代补”机制,实现资金拨付使用与工作激励相结合,推进资金项目化运作,实现专项工作推动与资金捆绑使用相结合,使再就业资金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中效能最大化。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以及国家和省、市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配套文件,切实简化审批手续,加快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加快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使用。加强《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管理,建立和完善持证人员的再就业与跟踪服务制度,重点做好持证人员再就业工作。做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和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积极作用,坚持集中办事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和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坚持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社区)达标活动,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规范化建设。按照郑州市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工作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充实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力量。抓好基层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在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全县就业再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全面做好全县居民和用人单位的登记普查及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信息化管理。

(六)广开渠道,促进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实施经济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把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继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开拓广阔的就业空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的主渠道作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开发社区服务就业岗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到社区服务岗位就业。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辅分离政策,鼓励企业内部挖潜,主辅分离,分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创业培训,鼓励个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切实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完善社会保险办法,鼓励个人以自由职业方式或其他灵活方式实现就业。

(七)全面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创业培训和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实训、创业咨询、跟踪服务等措施,提高创业成功率,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以创业培训为基础,将创业政策扶持与创业服务有机结合的创业促就业工作体系。改进完善小额贷款政策,提高政策促就业效果,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

再就业范文篇3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36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3号)文件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扩大就业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市场就业方针,着力构建再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扶持政策体系、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在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问题的同时,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推动城乡就业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从现在起到2008年,力争实现就业再就业3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2.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确保全市就业局势稳定。

(三)围绕经济发展努力开发就业岗位。要依靠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制定新的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要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拓宽现代服务业,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努力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再就业的拉动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坚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劳务经济,推进城乡劳动者跨区域、跨行业就业和境外就业。

二、完善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扶持的对象包括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国有、集体企业的就业转失业人员;国有、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零就业家庭、一户两代、夫妻双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中的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的城镇失业人员,以及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失业人员,以上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享受税收扶持政策人员按照国发[20****]36号文件规定的范围执行。

(一)积极扶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性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各级政府和城建、工商等有关部门要统筹解决好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的经营场地问题,在城市规划和整顿市容时,要合理安排失业人员经营场地,新建或扩建集贸市场的经营摊位,按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失业人员再就业。对下岗失业人员在市场自主创业的,自创办之日起,1年内减半缴纳租金,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治安费。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可因地制宜创办再就业基地,组织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开办社区服务项目。

(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两项补贴标准按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40%确定。社会保险补贴按单位应为所招用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之和计算,个人应缴纳的部分仍由本人负担。

对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在相应期限内按照上述标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4****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

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从再就业资金中,按当地规定缴费比例给予60%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三)加大小额贷款担保扶持力度。按照“减低门槛、简化程序、扩大范围、提高效率”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或境外就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掌握在2万元,最高不超过3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适当扩大贷款规模。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给予50%的贴息。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100万元以内,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各县(市)、区要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降低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反担保门槛。各商业银行要简化手续,有关协作部门要密切配合,提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效率。各县(市)、区也要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补充担保基金,提高担保能力。

(四)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在税收扶持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同时,对上述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部分仍由本人负担。对20****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五)加强《再就业优惠证》管理。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注明失业人员原所在企业性质、个人身份等信息。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可在省内统一享受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一)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劳动和社会保障、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认真做好劳动力市场建设规划,积极安排资金,扩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的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方式,从现在起到2008年,建设一处与我市就业再就业需求相适应,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市级综合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基础建设的投入,建设与本地区就业再就业工作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按照建立统一、公平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对劳动力市场及其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实现失业人员与就业状况动态管理,定期分析和职业供求和劳动力市场价格信息,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要认真抓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质量,落实工作经费。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要求,面向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服务,全面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农村劳动者,要凭相关证件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要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且介绍成功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三)努力提高职业培训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农村科技培训中心、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等培训机构建设,全面推行面向社会各类人员的就业培训,鼓励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能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接受技能培训。扩大技能扶贫实施范围,使更多城乡困难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进一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家规定必须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实行就业准入管理。要积极探索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全面实施创业培训工程,把创业作为转变就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扩大创业培训规模,在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加挂创业指导中心,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创业资金支持体系,推进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街道(社区)创业服务工作,为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经考试合格的,可按一定标准给予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统筹解决。经创业培训成功创业的,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并与劳动者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从再就业资金中按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纳入再就业培训补贴范围。对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初次申请初级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的,鉴定机构提供免费鉴定,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

(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试点工作。对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由输出地进行就业培训,确定一批培训基地,由定点机构所在地财政落实一次性就业培训补贴;按照谁中介、谁享受的原则,由职业中介机构所在地财政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由各县(市)区统筹考虑,所需资金与征地费用统筹安排。

四、全面加强就业管理和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局势整体稳定

(一)进一步落实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和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要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统计调查制度,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全面普查,准确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失业进行调控,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二)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充分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国家限制行业除外),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对于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企业职工人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积极稳妥做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要指导企业在关闭破产准备阶段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深入宣传政策,使职工了解政策内容和操作程序。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关闭破产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的监督指导。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四)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公益性为主,公办、民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职业中介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管和社会监督的境外就业三方监管机制,发展境外就业中介服务网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对各类就业中介机构的监督检查制度,切实规范劳动保障事务、人事行为,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清理整顿活动。保持劳动力市场的良好秩序。建立和完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工作力度,严格查处和坚决纠正超时加班、不签订劳动合同、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不依法裁员等行为。

五、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良性互动

(一)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失业人员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将更多劳动者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提高就业质量。要逐步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强化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办法,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并妥善处理好其就业后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要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既要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更要有利于调动有劳动能力人员就业的积极性。

(三)改进加强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管理服务。进一步做好基础管理工作,特别要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四)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按照国发〔20****〕36号文件和鲁政发〔20****〕3号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失业保险金扩大使用范围试点工作,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规范和完善,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就业局面

(一)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巩固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将就业工作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市政府已将市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调整为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对联席会议作相应调整,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指导和推动就业工作。要充分发挥各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工作的局面。

(二)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还要合理安排用于人力资源市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等经费。要切实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检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及时拨付到位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再就业范文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36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皖政〔2006〕3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

(一)当前和今后几年,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就业,鼓励全民创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主要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十一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进一步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就业再就业主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考评奖惩机制,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评选表彰活动,营造自主择业、帮扶就业、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和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指导和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

(三)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每年要有适当的增长。同时切实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检查,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四)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加快发展中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制定和落实进一步鼓励、支持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紧紧围绕旅游商品、山区资源、高新技术开发大办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回乡创业。

(六)鼓励和推动组织起来就业。各地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就业再就业基地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市容建设管理中合理安排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经营场地。继续抓好市级再就业创业园建设。每个区县要建立1个就业再就业创业园区和1条就业再就业创业一条街,使其成为组织起来就业人员的创业平台和中小企业的“孵化器”。

(七)鼓励全民创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创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创业环境。

(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劳务输出基地与输入地的市场机制、管理制度的对接,建立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完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机制,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三、认真做好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工作,促进就业再就业

(九)切实加强对《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的发放和管理。

1.《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对象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在国务院国发〔**〕36号文件下发前(即**年11月9日前)已通过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被用人单位招收等途径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不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截止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

2.《就业服务卡》发放对象是: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含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下同)毕业生、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简称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创业、进城求职务工且进行了就业登记的农村劳动者(简称进城农村劳动者),可分别在户口所在地或登记求职及就业地向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安徽省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卡》和《安徽省农村劳动者就业服务卡》(简称《就业服务卡》),享受有关免费就业服务补贴政策。《就业服务卡》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免费发放。

3.实行《再就业优惠证》年检制度,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在提供政策扶持后,审批相关优惠政策的主管部门,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再享受政策优惠。

(十)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1.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农转非被征地农民以及城镇其他各类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只要有明确的经营项目,符合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各级小额贷款担保机构都应为其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经办金融机构为其办理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2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展期1次。符合条件的人员也可直接向经办金融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利用上述贷款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均作为微利项目,在贷款期限内按规定由中央财政据实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大中专毕业生、农转非被征地农民以及城镇其他各类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贷款期限内由财政给予75%的贴息(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各承担25%,市、区县财政分级承担25%,展期不贴息)。

2.对各类组织起来就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可根据吸纳的再就业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新增加的岗位中,新招用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有关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04〕5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3.各级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经办金融机构要切实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限,降低贷款成本。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和持有《退役军人证》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各级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经办金融机构要优先发放贷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直接向经办金融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经办金融机构要及时给予发放贷款。

(十一)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灵活就业的,个人自愿申报就业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给予一定数额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十二)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就业援助对象为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列人员(简称就业困难对象):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中的“4050”人员;城镇下岗失业“零就业家庭”人员;市级以上(含市级)劳模、企业军转干部、单亲(丧偶)家庭、夫妻双下岗失业家庭人员和现役军人家属、公安民警家属中就业特殊困难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因患病、残疾等原因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

凡安置上述就业困难对象的岗位,均作为公益性岗位,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并提供托底就业服务。

四、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十三)实施创业培训工程。开展“千人创业培训”活动,鼓励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及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对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的人员给予规定的培训补贴。

(十四)实施技能岗位对接工程。鼓励和引导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毕(结)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市企业就业。鼓励大中专见习生到本市企业见习。鼓励本市企业对招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凡上述人员到本市企业就业并实际工作1年以上的,或安置、吸纳上述人员就业1年以上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十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动员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筹集职业培训经费,用足用好再就业培训补贴经费、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农村扶贫开发培训经费、阳光工程培训经费。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制度,引导有资质的定点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加快市级职业技能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十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落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所必需的人员及工作经费。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为广大求职者、用人单位、管理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建设,切实落实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工作机构、人员、经费,确保社区劳动保障专管员队伍和工作的稳定。

(十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建设。进一步充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切实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十八)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在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够发放的前提下,经同级政府批准,可将部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人员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岗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支出。有条件的地方,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从事个体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凭其工商营业执照和其他有效证明文件,可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用于帮助其创业发展;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可以一次性领取其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十九)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范围,重点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和社会保险费征缴的力度。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新闻曝光、舆论监督联动机制,对未参加社会保险和欠缴、拒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和责任人,在文明单位、综合治理等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必要时依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依法进行处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任何地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等为借口来免除用人单位参保缴费义务,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再就业范文篇5

省政府日前下发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意见》(闽政〔20****〕5号),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调整《再就业优惠证》发放范围

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一)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二)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

(三)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简称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四)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五)城镇其他县(市、区)以上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固定工,由国家正式分配在集体企业的人员,已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并进行失业登记一个月以上的人员)。

《意见》(闽政〔20****〕5号)下发前已通过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被用人单位招收等途径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不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

(一)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的经营场地问题。

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真情创业”活动,经“真情创业”培训,成功创业的,新增岗位用于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并与劳动者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每安置一名失业人员给予提供100元的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

(二)强化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1.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对利用上述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当地财政全额贴息。对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当地财政给予50%的贴息。

2.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对信用社区推荐的下岗失业人员,经过创业培训合格的,优先给予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3.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办理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对经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银行由财政按贷款本金的千分之五以内给予一次性手续费补助。

(三)加强就业援助

各级政府要把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对象(包括:持优惠证的“4050”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确有困难的长期失业人员),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根据再就业资金的承受能力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50%比例的岗位补贴。

(四)完善社会保险补贴

1.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的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2.在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的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费计算。就业困难对象中的“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按工作期限相应延长。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政策执行。

3.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从事灵活就业和在非正规组织就业的人员,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4555”人员(即至20****年底女45周岁以上,男55周岁以上)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规定的当年缴费基数的12%,基本医疗保险费按当地最低月缴费金额的80%给予补贴。

“4050”人员(即至20****年底女40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男50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的社会保险费按当年实际缴费金额的20%给予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五)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给予补贴。

为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困难对象(包括4050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就业确有困难的长期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并成功的,每人给予1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为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其他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服务并成功的,每人给予8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为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并成功的,每人给予6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

(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1.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职业培训格局。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就业培训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定向”、“定单”培训。

2.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参加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经有关部门组织考试合格的,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应根据培训项目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原则上不高于每人500元。

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另文制定。

3.承担就业服务的职业培训机构要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资质认定。定点培训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所开设的专业,要符合培训人员的特点和社会需要,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对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而由职业培训机构垫支的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生活困难对象(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由承担帮扶任务的培训机构在确保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及安全的前提下,为生活困难对象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用于职业培训机构为符合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困难对象垫支培训费。

(七)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对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夫妻双下岗失业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贴标准按职业技能鉴定初级费用的50%确定。

(八)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应将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

就业再就业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公共实训基地实施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派遣扶持、《再就业优惠证》工本费等支出。

三、强化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新增就业人数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控制失业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派遣以及加强失业调控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作为主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成员单位,要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三)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协助政府制定政策,团结各方积极参与,以及宣传动员、社会监督,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宣传工作。各级劳动保障和有关部门要开设经常性的咨询服务电话,解释答复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问题。各新闻单位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把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到群众、企业和基层单位。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要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引导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社会帮助下,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

再就业范文篇6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一)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是:巩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增强就业稳定性;突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加快就业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三)主要目标是:2006年至2008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万人,引导和帮助2万名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市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四)围绕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挥我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城镇就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推进“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大力开展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建立省外劳务基地,更好地解决部分企业部分工种“招工难”问题。积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快完善和实施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五)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城镇其他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失业6个月以上的有抚养义务的单亲家庭、夫妻双失业的失业人员。其中税收扶持政策的对象范围按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执行。

1.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筹解决好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的生产经营场地问题。在城市规划和整顿市容时要合理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生产经营场地,并可安排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场所建设孵化基地。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由各级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上述经营项目的,由当地财政给予50%的贴息或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再就业补助费。同时要不断完善担保制度。

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良性贷款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创业人员在户籍所在地的信用社区内从事创业活动,经基层相关部门进行资信评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可以免除反担保手续;对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创业项目经县区以上开业指导专家论证通过的,申请小额贷款的,可免除反担保手续。

2.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

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同时,对上述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新增加的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照已经明确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指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是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上述就业困难人员中“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政策执行。

2.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利用勤杂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和勤杂岗位就业的单位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月200元。

3.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或到农村租赁承包荒山、荒滩、土地从事农业开发的,给予每人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再就业补助费。

4.对企业新增岗位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5.鼓励灵活就业,提高从事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委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个人申请,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同意,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本人缴纳的养老、医疗保险费之和的50%的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此类人员补贴期满,距离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的,可继续享受养老、医疗保险补贴。

(七)中央和省属企业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的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

(八)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和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发生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和签订虚假合同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劳动保障、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信息交换。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再就业优惠证》信息查询系统。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

三、统筹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九)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县、区要抓紧贯彻实施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湖政发〔2005〕64号),结合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要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实行城乡统筹。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和服务,把进城就业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

(十)高度重视做好被征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把省、市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可到所在乡镇(街道)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并享受与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等的优惠和援助政策。被征地农民中“4050”人员,经培训后未就业的,可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最长不超过24个月。凡用人单位安排被征地农民,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其月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20%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可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和标准由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另行确定。以上扶持政策所需资金从土地出让金或征地调节资金中列支。

(十一)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6个月内未就业的,可申请失业登记。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参加见习训练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按现有规定给予必要的扶持。

(十二)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县以上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根据现有职能,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浙政发〔2001〕68号)的分类规定,确定其机构性质,根据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范围的扩大、任务加重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经费,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作用。对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举办劳动力交流大会等,财政部门应落实必要的经费。

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的基础作用。各地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切实加快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基础管理。同时,逐步建立覆盖社区(村)的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

(十三)强化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广泛收集岗位信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城镇失业人员获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提供服务的职业介绍机构职业介绍补贴。补贴标准按原规定执行。

(十四)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我市“金保工程”建设总体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2006年底前,市和县(区)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信息联网,并向街道(乡镇)和社区延伸。2008年底前,网络延伸到村级,建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定期分析和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十五)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

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人员,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县(区)级劳动保障(人力资源)行政部门根据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街道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或者兼职人员,保证监察执法需要。整顿和规范企业用工秩序,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建立健全建筑业等易发拖欠工资的行业、租用厂房经营企业和已发生拖欠工资企业的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完善各级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十六)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建立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通过规范和引导,发展劳动保障事务、劳务派遣和就业基地等组织形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服务。以灵活形式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无单位依托的,可委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其提供劳动保障事务。

(十七)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要把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同完善就业统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考虑和部署实施。加强失业登记统计工作,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城镇劳动力调查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准确掌握全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十八)加快推进就业工作法制建设。认真总结就业再就业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十九)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围绕促进就业,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培训网络和基地建设,继续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每人500元—800元的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

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为创业培训结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努力做好后续服务。

把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培训转移机制。充分利用电视远程培训等手段,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二十)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技能培训要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在再就业培训中的比重。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选择部分培训项目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考核试点工作,逐步开展下岗失业人员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供公共服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领100元以内的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再就业资金中解决。

五、开展失业调控,有效控制失业

(二十一)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各地要制定调控预案,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率接近或突破警戒线的困难地区和行业,要及时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二十二)继续鼓励国有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对于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法人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开展的转岗培训予以补贴,所需资金可由失业保险基金列支。

(二十三)规范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须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四)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国有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成规模裁减人员的,裁员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职工总人数10%(10人以上)或一次性裁员50人以上的,必须提前30日向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二十五)进一步推进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衔接,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要结合其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申领办法和条件,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二十六)建立劳动保障、民政部门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制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二十七)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根据上级的政策,积极稳妥地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试点工作。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用支出的前提下,重点用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补贴。

(二十八)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要完善创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积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九)继续巩固和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继续把新增就业人员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定目标。市政府对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考核的重点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城乡统筹就业、再就业培训、就业资金投入、失业调控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政府和部门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各县、区要将市下达的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将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三十一)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将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每年安排的促进再就业资金在原有基础上要适当增加,主要用于就业再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补助。各级财政还要合理安排用于劳动力市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等经费。要切实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监督检查,专款专用。要简化拨付使用手续,完善支付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十二)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协助政府制定政策,以及宣传动员、社会监督,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

(三十三)各级新闻宣传单位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就业再就业形势宣传,就业先进典型宣传,落实扶持政策经验宣传,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气氛。

再就业范文篇7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一)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增强就业稳定性;认真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加快就业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三)**年至2008年,全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城镇就业180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四)围绕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定涉及全局经济社会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及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积极采取相应对策。认真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2.全面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发挥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3.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城镇就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4.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继续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引导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稳妥地开展境外劳务输出。

5.积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各类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发展劳务派遣就业,增强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加快完善和实施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五)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城镇其他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失业6个月以上的有抚养义务的单亲家庭、夫妻双失业的失业人员。其中税收扶持政策的对象范围按国发[**]36号文件规定执行。

1.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筹解决好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的经营场地问题。在城市规划和整顿市容时要合理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的经营场地,并可安排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场所建设孵化基地。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从业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由当地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上述经营项目的,由当地财政给予50%的贴息。

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良性贷款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创业人员在户籍所在地的信用社区内从事创业活动,经基层相关部门进行资信评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可以免除反担保手续;对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创业项目经设区市以上开业指导专家论证通过的,申请小额贷款的,可免除反担保手续。

2.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同时,对上述企业中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新增加的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照已经明确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指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是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上述“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对**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政策执行。

2.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利用勤杂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各地可对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和勤杂岗位就业的,提供适当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

3.对企业新增岗位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4.鼓励灵活就业,提高从事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计算年龄的截止时间至2007年底),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此类人员补贴期满,距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的,可继续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

(七)中央和省属企业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的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

(八)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和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发生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对出租、转让、伪造《再就业优惠证》和签订虚假合同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劳动保障、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依法监管,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信息交换。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再就业优惠证》信息查询系统。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

《再就业优惠证》由省劳动保障厅统一监制,在本省范围内适用。税收优惠政策在就业所在地享受,其他优惠政策在发证所在地享受。

三、统筹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九)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要结合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就业。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把进城就业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

(十)高度重视做好被征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把省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可到所在乡镇(街道)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可享受与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等的优惠和援助政策。被征地农民中“4050”人员,经培训后未就业的,可给予一定生活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凡用人单位安排被征地农民,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其月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20%,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可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和标准由各市、县(市、区)政府确定。以上扶持政策所需资金从土地出让金或征地调节资金中列支。

(十一)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6个月内未就业的,可申请失业登记。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参加见习训练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地区可给予一定的补助。补贴标准由当地人民政府制定。

(十二)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县以上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应根据职能,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浙政发[2001]68号)的分类规定,确定其机构性质。各地应根据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范围扩大、任务加重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经费,进一步发挥就业管理服务作用。对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落实必要的经费。

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的基础作用。各地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切实加快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基础管理。同时,逐步建立覆盖社区(村)的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

(十三)强化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广泛收集岗位信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对为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补贴。

(十四)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我省“金保工程"建设总体部署,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2007年底前,设区的市实现与省和辖区内主要县(市、区)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有条件的地区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定期分析和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十五)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

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人员,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街道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或者兼职人员,保证监察执法需要。整顿和规范企业用工秩序,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行为。建立健全建筑业和其他特殊行业的工资担保或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完善各级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十六)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各地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建立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通过规范和引导,发展劳动保障事务、劳务派遣和就业基地等组织,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服务。以灵活形式实现再就业人员,无单位依托的,可委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其提供劳动保障事务。

(十七)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要把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同完善就业统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考虑和部署实施。加强失业登记统计工作,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城镇劳动力调查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准确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

(十八)加快推进就业工作法制建设。认真总结就业再就业的工作经验,加快促进就业的立法步伐,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十九)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培训网络和基地建设,继续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

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为创业培训结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努力做好后续服务。

把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机制。充分利用电视远程培训等手段,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二十)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技能培训要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在再就业培训中的比重。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选择部分培训项目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考核试点工作。逐步开展下岗失业人员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供公共服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解决。

五、开展失业调控,有效控制失业

(二十一)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各地要制定失业调控预案,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率接近或突破警戒线的困难地区和行业,要及时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二十二)继续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对于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法人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开展的转岗培训予以补贴,所需资金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二十三)规范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须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四)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国有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成规模裁减人员的,裁员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应事前向当地政府报告,具体数量和比例由当地政府确定。

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二十五)进一步推进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衔接,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要结合其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申领办法和条件,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二十六)建立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制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二十七)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功能。根据国家的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试点工作。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用支出的前提下,重点用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补贴。

(二十八)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要完善创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积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九)继续巩固和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继续把新增就业人员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省政府对各市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考核的重点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城乡统筹就业、再就业培训、就业资金投入、失业调控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政府和部门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各市要将省下达的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省政府决定将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也要对联席会议制度作相应调整,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三十一)各级政府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将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继续安排的促进再就业资金,主要用于省本级再就业工作和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给予适当补助。各级财政还要合理安排用于劳动力市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建设等经费。要切实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监督检查,专款专用。要简化拨付使用手续,完善支付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十二)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协助政府制定政策,以及宣传动员、社会监督、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

(三十三)各级新闻宣传单位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就业形势宣传、就业先进典型宣传、落实扶持政策经验宣传,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气氛。

再就业范文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36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皖政〔**〕3号,以下简称省政府《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蚌政〔**〕44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工作目标,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推进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二)今后几年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重点做好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再就业质量;有步聚地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努力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强失业调控,规范企业裁员,减少失业人员数量;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年均增长3千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万人以上,**期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之内。

(三)把组织起来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加强就业创业基地(再就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组织起来就业人员的创业平台和中小企业的“孵化器”,通过实施“定期孵化制度”(两年),滚动扶持培育一批小企业。**年要完善和规范现有再就业园区,建成占地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经营户数不少于80户、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的就业创业基地;结合城市建设和方便群众生活的需要,开辟商业、饮食服务等就业再就业一条街,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经营场地。各乡镇组建劳务派遣机构,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劳务派遣站,通过劳务派遣方式为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及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继续发展各类非正规就业组织,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挖掘社区就业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安置服务。

鼓励劳动者通过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组织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大力开展“以政策扶持促创业活动”,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政策措施,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对下列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且尚未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人员(以下简称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1.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即协议期满出中心、但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仍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尚未再就业的原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

2.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即已按企业兼并破产计划关闭破产的企业中,领取一次性安置费且仍未再就业的人员。

3.城镇集体企业失业人员及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即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尚未再就业的原集体企业的失业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即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是指现有的、成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以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为目的、主要向主办国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注册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下岗职工。

4.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由就业转失业人员。

乡镇机构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军转干部随调家属按其调出地所在单位性质均可比照以上条件办理。

(五)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1.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3年内在规定的减免额度内(8000元/年)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享受满3年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2.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持有军人退出现役有效证件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2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展期1次,展期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

对利用上述贷款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均作为微利项目,在贷款期限内据实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自办创业项目、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贷款期限内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各承担25%贴息(展期不贴息)。

(六)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1.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其新增加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4800元/年、人)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2.对上述企业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承担。对**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3.鼓励和推动组织起来就业。对各类组织起来就业实体的扶持政策,除税收政策以外的各项扶持政策仍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6部门关于大力推动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就业的意见》(皖政办〔2004〕27号)和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安徽省省级安排的增加就业岗位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财社〔2004〕327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七)对就业困难对象实施就业援助。

1.就业援助的对象主要包括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列人员:

(1)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计算年龄最晚至**年12月31日);

(2)市级以上(含市级)劳模、企业军转干部、单亲(丧偶)家庭和夫妻双下岗失业家庭人员、现役军人家属、公安民警家属中就业特殊困难人员;

(3)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中,目前无人从事有收入的劳动(灵活就业人员年收入月平均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的城镇下岗失业“零就业家庭”人员。

(4)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由就业转失业人员。

2.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街道社区和其他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对象,凡安置就业困难对象的岗位均作为公益性岗位。

(1)招用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的标准和期限同本意见第十条第二款。凡由政府投资在街道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增加工伤保险项目。对**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其中,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

(2)各类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支付的月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并可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凡由政府投资在街道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每人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岗位补贴,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3.鼓励组建公益性劳务派遣机构,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对辖区内就业困难对象实现托底安置。

(八)努力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以及其他就业困难对象灵活就业的,个人自愿申报就业并同时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定额给予养老、医疗保险补贴,其中养老保险补贴为每人每月78元、医疗保险补贴为每人每月10元,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凡**年底前已经审批享受社保补贴的,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九)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

1.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弄虚作假、欺骗冒领。《再就业优惠证》实行年检制度,未进行年检的自动作废。对出租、转让和伪造、租借《再就业优惠证》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及参军、内养、死亡的持证人,应及时收回其《再就业优惠证》。

2.《再就业优惠证》实行属地管理,中央和省属企业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由县劳动保障部门核发和管理。在国务院《通知》下发前(即**年11月9日前)已通过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被用人单位招收等途径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不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截止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

3.《再就业优惠证》在全省范围内适用,持《再就业优惠证》跨地区就业的人员,凭证享受就业地税费减免政策,其他政策仍由《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地按规定负责落实。

4.《再就业优惠证》由省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县劳动保障部门免费发放。

有关《再就业优惠证》的申领程序及审核发放管理办法由县劳动保障局制定并组织实施。

三、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就业服务

(十)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包括城镇新成长劳动者、高校毕业生、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简称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村劳动者,下同)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为下列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村劳动者发放《安徽省就业服务卡》(以下简称《就业服务卡》):

1.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者;

2.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

3.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

4.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

5.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

6.进城登记求职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7.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不含按规定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

符合条件的上述人员可直接向户籍所在地或就业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提出申请,经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确认并报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就业服务卡》。

有关《就业服务卡》的发放和管理办法由县劳动保障局按有关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

(十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规范公共就业服务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的人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同时免费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申请、鉴定申报等“一站式”就业服务。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功能完整、分工合理、运作顺畅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转业培训、创业指导、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和托底安置、失业保险等公益性服务。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职业介绍的情况,经考核评估后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以及其他免费就业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其提供的服务数量、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经考核评估后,给予资金补贴。

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通过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帮助辖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的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的,比照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享受职业介绍补贴。

(十二)广泛动员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制度,对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实训基地网络,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市场需求大、培训效果明显的公共实训示范基地,按照实训人数给予补助。

再就业范文篇9

各市、县(市、区)劳动(人事劳动)保障局: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于近日发出了《关于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活动的通知》(劳社厅明电〔**〕12号),现将该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

一、定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全省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月,集中宣传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省厅将会同杭州市开展一次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各地也应组织开展专项宣传咨询活动,并可将宣传咨询活动与劳动力招聘洽谈会等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活动的气氛,提高活动的效果。

二、各地要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劳动保障服务窗口,针对不同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新一轮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操作办法,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各市要及时总结宣传活动的经验、做法和效果,并于5月20日前将《宣传月活动情况表》(见附件)及书面总结材料报省厅就业和失业保险处。

再就业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一)围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需要,通过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所需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以增强劳动者技能来促进他们更多更好地实现再就业。

二、目标任务

(二)20*至2010年5年内,对2000万(每年400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同时,在全国300个城市普遍建立相应机制,实现再就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紧密衔接,提高技能岗位对接服务成效。

三、主要内容

(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使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实训,突出操作训练,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和选定适合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技能培训项目。要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特点和需求,采取日夜校、长短班、送教上门以及远程培训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和手段,方便其就地就近参加培训。

(四)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技能水平认证服务。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下岗失业人员,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主动提供鉴定服务,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鉴定合格的,按规定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结合生产服务岗位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特点,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生活确有困难的,要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五)做好就业服务,促进技能岗位对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积极帮助前来求职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技能,通过多种方式,公告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要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参加培训。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改进服务方式,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四、保障措施

(六)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任务。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再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专项工作计划,落实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将再就业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业绩考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工作。

(七)广泛发动社会,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再就业培训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再就业培训任务。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社会公示和公布"原则,确定一批社会信誉佳、专业特色强、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实施再就业培训的定点机构。引导定点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实现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鉴定服务。

(八)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各级财政促进再就业资金中落实培训和鉴定补贴经费,根据培训和鉴定的实际成本,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培训和鉴定补贴。进一步完善经费补贴与培训质量和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和办法。要根据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就业率以及培训计划落实情况等对定点机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业绩考核。

(九)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图画等多种新闻媒体和介质,广泛宣传各级政府制定的培训就业政策,宣传提高职业技能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宣传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教育培训机构的经验做法,宣传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后成功实现再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更多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实现技能再就业。

能力促创业计划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要求,推动创业培训,以创业促就业,决定在"*"期间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围绕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需要,广泛发动社会,面向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学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以及社会其他群体开展创业培训,增强其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同时,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创业服务,为劳动者成功开业和带动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目标任务

(二)20*至2010年5年内,要对200万(每年4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力争培训结束后3个月内开业成功率达到30%以上,半年内开业成功率达到50%,并实现1人创业平均带动至少3人就业的倍增效应。成功开业的企业中,稳定经营一年以上的比率达到80%。在全国300个城市普遍建立社会化、开放式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三、主要内容

(三)实施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的基本能力。要组织具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劳动者自身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推广"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对于有创业意愿但尚未创业的人员,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创新观念,明确创业目标,掌握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创业的基本能力。对于已开办企业的人员,重点开展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要广泛采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互动教学、创业者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积极利用现代培训技术,开发适用于远程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培训的内容和手段。

(四)提供开业指导,帮助创业者掌握基本的开业技巧。要聘请一批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以及政府政策部门人员组建创业专家队伍,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服务,使其掌握基本的开业技巧,并能运用经营策略和国家有关政策。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开发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及时向创,业者推荐,指导其制定科学、适用的开业方案,帮助其成功开业。

(五)搞好创业孵化,提高创业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依托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利用部分关闭破产企业的闲置厂房,建设一批相对集中的创业市场或孵化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一段时期的孵化,帮助其在场(基地)内完成创业见习,丰富创业体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强做稳做大企业奠定基础。

(六)开展融资服务,提高创业者的诚信意识和资金运作能力。要抓紧落实国家有关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发放贷款。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创业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要结合信用社区建设,加强对贷款申请人的诚信教育,跟踪了解资金使用状况。逐步建立创业者诚信档案,提高其诚实守信、按期还贷意识。

(七)加强跟踪扶持,提高创业者的经营能力。要跟踪了解其所办企业运营和发展状况,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帮助其不断提高经营能力,改善经营状况。要建立创业指导中?协会),加强创业交流,沟通创业信息,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实现共同发展。

四、保障措施

(八)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工作力度,切实将其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并从各级财政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中落实创业培训所需经费。要结合地区实际,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强化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以培训合格率、企业开办率、稳定经营率以及带动就业率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的创业培训绩效考评体系。国家创业示范城市和SIYB培训重点联系城市要率先在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树立培训品牌、实现能力促创业、创业促就业上做出成绩。

(九)密切部门合作,落实扶持政策。要密切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经贸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界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搭建面向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使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享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不断改善和优化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