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娱乐十篇

时间:2023-03-29 17:13:14

学艺娱乐

学艺娱乐篇1

关键词:综艺娱乐 电视节目 哲学意蕴

引言

真、善、美作为人类的基本价值原则,对我们一切人类文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作为以多种艺术手法和娱乐手法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综艺娱乐节目,亦应将真、善、美原则贯穿始终。自从电视普及到我们生活中以来,综艺节目一开始就大受欢迎,就成为观众不可缺少的收视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以推出的春节晚会和《综艺大观》为龙头,在全国范围掀起了第一次综艺热潮。这一时期综艺节目的特点是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于一身,并加以自由灵活的编排,展现于舞台的艺术形式。笔者通过对近些年,尤其是2009年至今的一些大赚收视率,以及被群众广为关注的综合娱乐节目进行观摩和研究,尝试对其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价值原则等问题做一探讨。

真、善、美的界定

哲学范畴的真、善、美。真、善、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真、善、美进行了抽象与概括,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全面、准确地弄清真、善、美的本质与价值特征,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价值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真、善、美定义的争论,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但是普遍认同的是:“真、善、美都是主客体的统一:真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善是人们的行为与主体利益相符合;美是客体特性与主体本质力量的和谐统一。”事实上,价值本身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它来自主体与客观的相互作用,因此真、善、美必然产生于主客体的统一。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与客体相符合”、“与主体利益相符合”、“与主体本质力量的和谐统一”实际上是同一个含义的不同表述方式。

艺术作品中的真、善、美。按照价值评判原则,文艺批评中检验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美学标准,有着属于自己的定义。真,即艺术的真实性,指作品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以及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无正确的感受和认识;善,即艺术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美,即艺术的完美性,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和发展。真、善、美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斗争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抽象的、超时代的、超社会的、超阶级的、永恒的真、善、美是不存在的。

真、善、美的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最终判断标准。检验和判断事物对于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能用任何逻辑推理或理性思维的方法来完成,只有用实践的方法去检验。实践是指人们在主观意识指导下,不断改造客观世界获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现实活动,它的客观目的就是维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真、善、美的最终判断标准”还有另一种表述形式:“实践是检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最终客观标准。”通常把前一种表述方式称为“生产力标准”,把后一种表述方式称为“实践标准”。这两者的关系是:“实践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体现,“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抽象形式。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标准”或“实践标准”,只是狭义地理解为生产力或实践是检验真与假的客观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它同样是检验行为或行为规范善与恶的客观标准,更没有意识到它还是检验事物美与丑的客观标准。

综艺娱乐电视节目中的真、善、美

“真”的原则。根据哲学和艺术中对“真”的定义和判断标准,所以在电视娱乐节目中,“真”的基本含义也离不开真实,其真实又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现象的真实,二是本质的真实。所谓“现象的真实”,是指事物表面的、个别的、形式的真实;“本质的真实”亦可叫做“这里的真实”,指事物深层的、普遍的、内容的真实,在这两个层面的真实中,后者是更根本的,也是“真”的核心和根本含义。

将这样一个“真”的原则应用于综艺娱乐节目,其必然的逻辑是:电视中的综艺娱乐节目必须以社会现实为基础,通过多种艺术的形式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内在的价值追求,这是节目的最基本要求,比如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在一个真实的层面讲,参与节目的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因为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所体现出来的舞台表演也是真实的。作为现场的评委,对于节目中表演者的表现给予的评价也是真实的。但是,不能局限于此,还必须透过这些节目,挖掘其反映出来的社会的、人文的和艺术表现的真实,也就是“节目背后的节目”、娱乐背后的思考。本质的真实、哲理的真实,而且只有如此,才可以说是达到了节目的要求。就第一方面的真实来说,我们的综艺娱乐节目可以说已经做得很好。各个电视台的综艺娱乐节目首先在表现形式上都做到了真实,再加上专家评委和观众评委的精彩点评,谁也不能否认,如果就一个单纯的节目本身来讲,这些要件的具备已经使得它们具有了成为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的前提。然而,对综艺娱乐节目这样承载着明确而又必需的社会教育目的和人文目的的节目来说,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的真实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挖掘下去,以求“本质的真实”。通过《星光大道》栏目我们看到了第一层面的真,也看到了第二层面的真,我们通过一个个表演者背后的故事,看到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看到了他们对理想的执著,看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他们的表演,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我们也看到亲情、爱情的伟大。亦即使观众能通过节目所提供的信息,抓住那些没有具体描绘和展示的东西――对节目制作者和节目本身来说都更为根本的东西――现实世界的本质及人和世界、人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如此,一方面,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对个体性关注而使其具有了人情味和“亲和力”,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普遍意义的深入挖掘而使其发挥超出节目的文化力量,从而揭示了“本质的真实”、“哲理的真实”。

“善”的要求。“善”是人的“目的性”,“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类实践的普遍要求和现实性,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起进步作用的普遍利益。结合哲学和艺术中对“善”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具体到综艺娱乐节目,可以理解为节目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反映社会向前发展的进步要求,它不能仅以满足少数人的私利为标准,也不能以追求猎奇性、感官刺激性为满足。它肩负的使命涉及人类的普遍利益和共同要求,必须站在历史的、时代的、人道的、社会进步的高度来提出和看待文艺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善”的原则就是综艺娱乐节目的理念或最高原则。那么,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理念是什么?笔者的理解,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理念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说它应该也必须以观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艺术性和娱乐性。这也就是综艺娱乐节目的“善”即目的性,也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这两年被炒得火热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类节目,创下了地方收视率的新高。我们暂且不论其是否存在炒作的成分,其参与节目人的素质高低,仅从这些节目的初衷来说还是一个“善”字。除了其中的娱乐性,更为重要的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为单身青年提供一个寻找终身伴侣的机会和平台,关注老百姓的生活,为老百姓的利益服务。如此,这期节目所留给观众的,就远远超出了节目本身的娱乐性,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不能游离于节目的目的而“就事论事”,而应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以实现节目的理念,贯彻“善”的原则。

“美”的归依。“美”的表层含义当然是形式的和谐与完整、包装的精致和制作的精良,即形式上的要求。无疑,虽然综艺娱乐节目是有着目的性的节目,其内容的决定作用较之其他类型的节目表现得也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形式的要求和制作的讲究就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节目的形式、采编、合成、录音、主持乃至演播室的布置、机位和用光等技术层面的因素都对节目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重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应该并已经成为我们综艺娱乐节目从业人员的共识。

结合哲学和艺术中对“美”的定义和判断标准,电视娱乐节目的“美”,我们的理解就不能局限于纯形式或技术层面,而应将之上升到理论乃至美学的层面,也只有这样,才算接触到美的实质。在美学上,美的本质是一个千古之谜,它所涉及的问题关乎人的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是对人的生存的本源性承诺。也就是说,美的原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尺,在人的所有需要中,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同一个层次。所以,人的生活是否优美,是否按美的规律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的活动是否有意义和价值的根本标准。这一美的原则落实到人的心理上,就是人的理智和情感的和谐自由状态,即“理”的规范性和强制性通过情感上的接受而成为人的自觉要求,成为人内心的渴望和满足。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实际上,真、善、美是一体的,真和善是美的基础和前提,失去了真和善,就不可能实现美。因为,在美学上讲,所谓美乃自由的形式,而自由的基本含义是规律和目的的统一,即真和善的统一。所以,对美的追求,就已经包含着对真和善的追求。片面地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或者将真、善、美割裂开来,对综艺娱乐节目都是致命的,其结果只能是节目本身的口舌之争,不见节目的灵魂,或者主题先行,枯燥乏味,艺术的感染力尽失,使得观众远离我们的节目。所以,如何在综艺娱乐节目中贯彻真、善、美原则并力求真、善、美的统一,是摆在综艺娱乐节目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结语

总之,成功的、优秀的综艺娱乐节目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首先必须真,即取信于观众,并在此基础上上升到实践的本质真实、艺术的真实,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实现节目的意图,达到善。而真与善的统一是美的最基本内容要素,再辅以精良的策划制作和主持人的穿针引线,使观众在情感的投入和起伏中为事实的深刻真实性而震撼,感悟其中引发出来的社会人文精神,这也就实现了美。真、善、美就这样统一于一个优秀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并必将成为综艺娱乐节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中平:《真善美统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想追求》,《云南社会科学》,2005(2)。

2.谭德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3.胡家祥:《谈谈真、善、美》,《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1999年版。

4.隋宁:《论当代中国真善美的追求》,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李明富:《真善美三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6.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学艺娱乐篇2

关键词:综艺娱乐节目 高职英语 课堂教学 启示

近年来, 综艺娱乐节目以其新颖的形式和新鲜的制作风格迅速占领了中国电视节目市场,尤以央视《星光大道》、 《非常6+1》,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等风格时尚、颇具创意的节目占据主导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年轻观众。作为这个时代的电视节目主流,综艺娱乐节目有其鲜明的特点。而这些节目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和优势,同样也值得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借鉴和吸收。

一、综艺娱乐节目在传播内容上富有创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值得借鉴。

综艺娱乐节目的内容力求新颖,始终在实现主流价值观、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轨道上运行,这一清晰的脉络凸显出节目的创造性。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作为以礼仪公德为主题的娱乐性脱口秀节目,需要对时代脉搏和观众需求的敏锐把握。该节目把枯燥的礼仪性、公益性的内容以表演、访谈互相穿插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年轻的观众娱有所获,很有积极意义。

作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形式上可以借鉴综艺娱乐节目的这一特点,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来感染和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墨守成规、形式单一的教学内容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灌入学生脑中。如在英语课文单词的学习中,课堂形式可以模仿《天天向上》节目的风格,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来展现单词, 其他的学生通过观看表演,猜测该单词的意思。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将所学的新单词串编成各种趣味横生、甚至是稀奇怪诞的故事,展现在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单词,同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综艺娱乐节目的互动性强,能唤起观众的参与热情,值得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借鉴。

综艺娱乐节目强调的是观众的’参与’与’唤起’,从而’唤起观众的’愉快情绪"。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普通观众参与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强化了人际传播,真正与观众交流,把电视传媒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如中央电视台的选秀类娱乐节目《非常6+1》、《星光大道》等为广大的百姓观众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打造了众多草根英雄和民间偶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积极参与。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要赢得学生的喜爱,首先需要唤起不同英语层次的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各层次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诉求。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口语和听力训练环节,教师可以借鉴《星光大道》等综艺娱乐节目的互动技巧,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如在口语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口语情景剧的表演。学生通过各种才艺表演,实现与同学的横向互动和与教师的纵向互动;唤起学生愉快的参与、体验情绪,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

三、综艺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往往具有独特的主持风格和感染力,值得高职英语教师学习和借鉴。

综艺娱乐节目要有活跃的舞台氛围,不能只是单纯的我说你听,我播你看,因而主持人是否有亲和力,是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人格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那些优秀的、深得人心的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无一不是幽默的典范,搞笑的楷模。《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汪涵、欧弟将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以无厘头的脱口秀引领电视节目主持的新风范。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变的精彩和强大的感染力,可以起到力挽狂澜,为节目锦上添花、增添亮点的作用。

教师,作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持人”,也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强大的气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娱乐节目主持人的某些特质,如幽默、诙谐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互动的亲和力,甚至是自己的才艺展示,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从而有效驾驭英语课堂教学。有感染力的教师,如同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按照预期目的实现教学要求,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和吸取课堂知识,同时也能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四、综艺娱乐节目往往营造出和谐、愉悦、轻松的传播氛围,值得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借鉴。

娱乐游戏始终是贯穿综艺娱乐节目的主线。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它开创性的游戏娱乐模式给广大电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节目中流露出的青春、幽默以及游戏精神感染了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 营造出

和谐、愉悦、轻松的节目氛围。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和模仿《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等节目的游戏形式和节目特质,如:知识问答、脑筋急转弯、记忆力考验,现场提问等使游戏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衔接,寓教于乐,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求,在学习中就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从而促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五、总结

纵观优秀的综艺娱乐节目,以其新颖、多样的娱乐形式和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吸引大众的视觉,在轻松又活泼的节目氛围中实现寓教于乐。综艺娱乐节目的这些特点,也值得高职英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通过借鉴优秀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与改进,为己所用,从而有效提高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芳.听说法和交际法与外语教学[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张琳;;“山寨娱乐”中的学习和创新——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为例[j];当代电视;2010(2)

[3] 章芝羚.我国电视对欧美娱乐节目的模仿借鉴研究[d]. 湘潭大学,2009

[4] 李瑞植,邱秀桐. 我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解析[j]新闻前哨, 2004,(06) .

[5] 谢耘耕,唐禾. 2006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06) .

[6]戴晔. 电视节目的模仿创新[j]今传媒, 2007,(06) .

[7]向晓红,成舒,李荣佳,廖云;探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学艺娱乐篇3

【关键词】泛娱乐;艺术教育;理性回归

21世纪,中国在后现代里走向泛娱乐化时代。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裂变,当下理性和价值受到质疑,表面化的生活方式、文化妖娆的假相,都与灵魂相隔,与梦想无关,更无法解决精神困境的种种问题。

一、审视:泛娱乐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真正的艺术教育是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其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随着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俗劣唯利、浮燥不实等价值导向冲击着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也逐渐消解了艺术教育的的社会功能,使中小学艺术教育失去了灵魂。

(一)动机功利化。新课改推进数十年,素质教育的口号越来越响,但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教育的紧箍咒,在“考而优则仕”的法则下,学校、家长、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动机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从学校方面看,教育的指挥棒是升学考试,抓好几个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才是王道,但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的口味,又不能完全抛开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地位边缘化。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偏差,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边缘地位。一是课程设置边缘化。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都只反映在课程表上,而实际连最起码的音乐课、美术课都被改成英语课、语文课,不少高中生会解很复杂的高次方程,却连国歌也不能完整的唱下来,有的学生甚至到了毕业还不认识简谱,五线谱更谈不上;美术课分不清油画、国画,或者说不认识齐白石,达?芬奇,毕加索……,更不用说什么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了。二是教育投入边缘化。学校的经费开支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绩效奖金等方面,对于艺术教育所必须的设施设备、活动经费则是能省尽省。三是师资队伍边缘化。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严重缺乏、师资培训开展不够、非统考学科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在学校屡见不鲜,艺术教师往往成为学校教师中的“少数人”。不少教师纷纷走出校园办培训班、从事有偿教学,使原本高雅的艺术教育也“产业化”、“市场化”,进而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校内冷、校外热”的现象。

(三)内涵肤浅化。在泛娱乐时代背景下,各种选秀节目大行其道,艺术的大众化、低俗化口味越来越重,尤其是各种小明星、草根明星的出现,给学校艺术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二、反思:重新认识艺术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无与伦比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学校教育是进行美育的主阵地,系统的、全面的美育要在学校完成,而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又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以美育人,以美促德,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三,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第四,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学校艺术教育对于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坚守:泛娱乐时代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理性回归

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彭吉象在他的《艺术学概论》中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的特征。泛娱乐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是对中小学生实施美育最重要的事实途径,尊重艺术教育规律、注重艺术教育的审美性、实现艺术教育的理性回归,对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评鉴能力、审美感悟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敦促学生自觉摒弃假恶丑,不断趋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是当代中小学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纯化艺术教育动机。首先,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普及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其目的不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技巧的艺术家,而是通过对学生普及艺术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和丰富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创造能力。

学艺娱乐篇4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历史的演进进入了一个超速的快车道,一切以量化计算的单位首先换为了以速度演示的里程,压缩、超速,然后是无尽的旋转,所有人类的感官机能亦如全球迅速转换的温室效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那么在这种强烈转化的现象中,承负人类精神情感的艺术神殿一冲又一次被无情的厄尔尼诺风暴所侵袭,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深处情感困和灵魂裂变的现代人类的迷幻剂,无尽的娱乐无时无刻不弥散于焦灼与惧恐的人类各个空间,这真是一种奇特的迷幻剂,它吸收了艺术神殿那圣洁、空灵、高雅的气息以无数的身形,将原本固有的艺术形态进行反复的催化,以致于那些板着面孔高居神坛的艺术之神也不得不面对它们屈身而出,从而走进浮华的社会,一览从未领略的风尘…………

“秀”是一种浮华虚饰并带有多重内在感觉触须的幻象,它是泛娱乐形态中最具特性和标志的饰物,在如下小章节的论述中,将就这种迷幻的娱乐形态与艺术的多变性加以浅析……

(一)前行的娱乐秀与多变的艺术性:

把娱乐秀作为泛娱乐形态的代言者仿佛是把里克尔梅做为帕斯潘文化的象征一样,它们突出地彰显了一种形态的内在特质和外在形式,那么这种特质和形式与艺术粘合缘由的深度究竟几何呢?下面例举,泛娱乐形态中,秀的演形与艺术性的关联,我们看到时下最为风行的秀形,脱口秀、或访谈对话栏目,是将传统的教化、讲演、说故事,甚至拉家长、闲聊,双面对白等等一些世俗的文化形态,进行重新的折裂整合,并艺术性地进行了深加工,从而在复含了多种成因的基础上重装上阵,从而使得这些原生态的文化形式一跃成为炫目华彩的水晶球,让受众的视网膜一次又一次脱落以致最终麻醉在这种秀的迷幻之剂之中,2006年深秋的一个阴雨霏霏的夜晚,在北美的一个艳俗的直播秀节目中,一位经典与传统的艺术家,绅士卡拉斯和一位穿着曼多尼热舞晚裙的金发女郎莉莎说起一段有关精神病康复中心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严肃的,直播的氛围是轻松娱情的,而他们的对话则是充满艺术与夸张的,为了便于比对与分析不妨将两人的对白记录如下:

卡拉斯:可爱的莉莎小姐,你真的认为卢卡先生完全康复了么?

莉莎:谁说不是,卢卡先生不仅能完整地跳拉拉舞,还失去了所有非份的妄想。

卡拉斯:是完全康复了。

莉莎:出来的那天卢卡认真地打扮了自己完全不象有那事的人。

卡拉斯:那事,什么事?

莉莎:具有艺术气质的神精妄想狂。

卡拉斯:天那,那可真是一位非常正经的人,后来呢?

莉莎:卢卡办完了所有的事情,他将面对新的生活,他微笑地对勒夫医生说:“我真的康复了…… ”

卡拉斯:上帝保佑,可爱的孩子。

莉莎:然后,他又严肃地说:“医生,我现真的不想再脱布什先生的裤子了,我要脱你的裤子,再脱我的裤子……”

卡拉斯:我的天那,这个远离上帝的孩子。

以上的例子无不说明这样一种形态,即拥有外在包装,并在透明的玻璃橱窗里所演示的娱乐脱口秀无不内含艺术多变的某些成因,如对话中的艺术性悬疑,情节的渲染或铺陈,人物语言艺术性的机变等等,所以从泛娱乐多种形态所形成的案例来说,艺术的多变性已经渗入其中,这种机变与渗入是艺术与娱乐的深度交合而不是浅在影响……

(二)艺术与娱乐共生的缘由:

如果说艺术与娱乐共生的缘由,其根源便是一种存在变化,生发和前行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那一方单一的需求而是双方互为感应的契合,有一种现实的参照使我们不得不对这种契合加深认识的程度。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精神文化的拓展带来了全新的疆界,而新娱乐的多形态的生成更是得益于现代科学的依托,艺术则作为了不可或缺的原始基因,广植在各类娱乐形态之中,并在变化中增成新的形态,于是在一次次革命性的娱乐大潮中,艺术从一个开始羞羞答答的神圣最终进入凡世,并演变为真正还原自身本质的快乐使者,与大众一同开始了无休止的游戏,那么,面对经典艺术的卫士吼声,艺术又该怎样回答呢?艺术也许不在变得沉静,艺术只能告诉那些怀疑论者“我本游戏”。

泛娱乐化往往跟新顽劣主义密不可分,新顽劣主义的温床恰恰是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温室效应,那种倡导无效、无因的逆情格变,对一向温文尔雅讲究品行的艺术主义是一种非逻辑性的伤害,那么这种有无因由的伤害往往会使艺术的灵魂产生某种困顿迷离和朦胧,从而使那些被娱乐迷幻剂弄得时晕时醒,并企图寻找那曾经熟悉的艺术之杖的受众却总是在闪失中失落,为什么,也许有一种不太恰当的形容可以指示这种现象。“寻找曾经熟知的并非近在眼前,寻找眼前陌生的却发现何曾相识”,这也许就是新娱乐形态与多变艺术的形式,它们的登场亮相如同所有初始者一样,对惯行思维或全新视界的受众来说都是陌生化的。陌生就是初始,就是生成,也是前行生存的缘由……

(三)多重迷幻,非标签的艺术基因:

泛娱乐以其所谓的迷幻性形态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景观,之所以说它具有迷幻的魅力,主要是它的形态成因具有多重的元素,比如泛娱乐形态的可变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多义和无法界定朦胧性等等,因为作为指向不定且生发诸多幻象的特质,泛娱乐或任何新娱乐形态,都会让你打碎原有的情感接收器进入一个疯狂,或快乐的失速状态,而新奇幻迷的新娱乐视象又使你感到迷障重重,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了解、探求隐形或潜入在这种幻象与迷障之中的艺术形态呢?这里首先强调一点的就是一个关于检索本质的现象,当许许多多的娱乐新形态纷纷打上所谓的艺术标签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客观辨证的检索这些标签与所谓娱乐性的真正内在关联,当我们发现这些娱乐形态在渐渐散去迷障之后,其纷纷飘落的所谓的艺术标签尤如秋叶一般只不过失去了附属的本质时,那隐形于新娱乐深处的就是这些非标签的艺术基因。

非标签的艺术基因就是迷幻重重娱乐形态之中的内驱因素,如果将上述文中关于艺术的多变与娱乐的前行的转合加以指定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泛娱乐或新娱乐的生成或前行之所以能出现空前繁荣的奇景,除了物化、社会、科技等多重背景和信息外,最主要的内在困素就是艺术基因的裂变或重组,没有充满生机的艺术基因内驱力所谓的娱乐形态就会失去支持力,其生存所需的时间和缘由便会消失殆尽。

多重迷幻的娱乐形态是按照艺术基因的图谱而勃发的一种非传统格律的新形态主义,它跨时以及跳转、压缩、放量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就艺术以其多变的轨迹与生成新娱乐形态则是一个真正的超载的无法量化的容器。

(四)艺术娱乐还是娱乐艺术:

确认艺术娱乐或娱乐艺术时,首先必须将有关艺术的法文仔细的重温,当我们发现,艺术自初始以来那些纷乱如云的定义,法则或解读,警示是那么使人深陷困顿,而难以明晰时,人们不禁疑惑的主要问句,便是什么是艺术,同泛娱乐的形态或现象一样当那些狂热的娱情者疯迷其中,并娱乐将死的它们在奄奄一息时,仍会大睁着迷茫的双眼反问自己,我在娱乐吗?这就是娱乐吗!

不用作更为悲情的问答,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娱乐或明确一种定义的读解,只要放眼望去看一看,艺术多变前行的多重轨迹就不难发现,艺术的初始尽管亦如娱乐的迷幻,雾障重重,但仍有可辨的主要轨迹,除去艺术本质所具有的神圣主义,功能主义,社会形态及非社会形态等等的历史学说,追寻本源我们竟能得出与所谓的新娱乐形态殊途同归,江河汇海的终极答案,那就是平俗直白约定俗成的,“游戏说”。

学艺娱乐篇5

科林伍德对艺术的否定性界定包括三方面:艺术不是技艺;艺术不是再现;艺术不是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

首先,科林伍德认为技艺与艺术的主要区别有两条。其一,技艺是手段和目的的分离,依科林伍德的观点审美泛化语境下的“居室美学”并非真正的艺术。其二,技艺是有计划性、预见性的。工匠在制作之前就知道自己要制作什么,艺术家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也有但却不强烈,是会随着艺术的创造过程而改变的。普希金的艺术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这一人物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形象和普希金创作之初的预想是大不同的,在创作过程中,尊重人物性格自身的发展线索是文学艺术的必然。

其次,科林伍德认为艺术不是再现。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一种朴素的或几乎无所取舍的再现;第二等级是有所取舍的再现,在真正的艺术里没有这种取舍,因为取舍意味着有计划有目的;第三等级是情感的再现,意味着再现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唤起的情感。在审美泛化时代,模仿秀节目中选手们的表现呈现出以上三种情形,或是朴素地死板再现明星的表演或是避己之短有取舍地模仿明星的某一方面亦或是用自己的故事来打动观众,企图以此让观众重温当年明星唤起观众的那种普遍而熟悉的情感。依科林伍德的观点,这些模仿秀并非真正的艺术。

最后,科林伍德认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其一,巫术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科林伍德指出巫术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它是达到预想目的的手段,它的目的是激发某种情感。巫术是技艺,亦是再现。巫术的目的是一种实用的目的,巫术激起的情感是对生活有用的情感,巫术创造的某种情感再现了情感所指向的那些实际生活状态,是一种再现。巫术艺术包括由民间的歌曲、舞蹈故事和戏剧构成的乡村民间艺术;教士的散文、韵文赞美诗;军乐队和舞蹈乐队的器乐曲;客厅的装饰;宗教艺术;爱国主义艺术(爱国诗歌、政治家塑像、庆典等);体育运动的仪式;社会生活的各种仪式(婚礼、葬礼、宴会、舞会)等。依科林伍德观点,巫术并不含有贬义,而是对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形式的统称。审美泛化语境下,乡村民间音乐备受推崇是在激发人们对乡村原生态的的珍惜与热爱的情感,阿宝与朱之文等原生态歌手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原生态形象的符号惊醒都市中失真的人们。其二,娱乐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科林伍德认为娱乐艺术同巫术艺术一样是再现的艺术,娱乐艺术的目的是在娱乐过程中将情感释放出来。娱乐艺术创造出一种虚拟情境,这种虚拟情境实际是真实情境的再现,从而使情感释放出来且在不影响实际生活的条件下释放出来,达到娱乐的目的。娱乐艺术不具有实际生活的功利性,但是具有现代社会中的商业性和享乐性。科林伍德认为色情艺术、基于情欲主题的小说、侦探小说、暴力文学等都是娱乐艺术,这些艺术的存在不是为了激起人们的种种情感关系去发生实际关系,而是向他们提供虚拟对象,从而使他们从实际目标转向娱乐兴趣,在虚拟的情境中将情感释放出来。文章认为在当今审美泛化的语境中,科林伍德对娱乐艺术的界定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警醒作用。娱乐艺术过分膨胀,会对人们形成一种无形的权力控制,让人们丧失想象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无止境地渴求娱乐,有可能导致完全丧失对实际生活事务的兴趣和能力。文章认为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从节目的整体来说正是这样一种娱乐艺术,但是与歌唱本身是艺术不冲突,这档节目音响技术高超,现场的音效效果相当精致,氛围十分火爆,通过选手们改编演唱经典歌曲,让人们在其中想象曾经的故事,重温昔日的温暖情感,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焦虑感和生活脆弱感。它更通过选手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成功的逻辑:现实生活中平凡而卑微的小人物在看起来压力巨大、生活道路日益狭窄的国度里,依靠自身的拼搏与坚持,通过没有潜规则、不以貌取人、没有权与利狼狈为奸的纯粹竞争规则与路径摆脱人生的窘境,实现多年的梦想。这种成功的逻辑通过选手背后的情感伦理故事让观众现场亲见丑小鸭变白天鹅,感同身受成功选手日常生活中的悲哀喜乐,令观众想象:这个跟我一样的平凡人成功了,我将来会有这种难得的机会吗?我是否有朝一日也能像他一样?尽管遵守了拼搏的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很难成功;但是,几乎所有走投无路的人,只能依靠相信拼搏的逻辑才能支持生活的继续。这些选手的故事正是拼搏力量的社会符号,对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审美泛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娱乐,但是不要“愚乐”;可以享受娱乐艺术,但是要思考真正的艺术。

总结科林伍德的艺术观对审美泛化语境下的艺术问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

首先,科林伍德的艺术观为我们反思当下形形色色的艺术提供较为严格和明确的理论支点。在审美泛化语境下对于我们辨别、接受艺术现象具有借鉴意义,不至于盲目接受各种炒作的娱乐现象。当下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娱乐产品层出不穷,电视节目、电影、时尚杂志令人应接不暇,再加之媒体的大肆宣传往往更令人头晕目眩,一定程度上艺术往往成为了娱乐的附庸,科林伍德的艺术观对于生活在此的人们具有警醒作用。

其次,科林伍德的艺术观对于社会人的精神状态具有一定的政治启示作用。这一点尤其表现为科林伍德对于娱乐艺术的态度,科林伍德认为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精神疾病是无止境地渴求娱乐,以致于丧失了对实际生活事务的兴趣和能力。当下审美泛化语境下,最常见的伪艺术正是他所界定的娱乐艺术,对于社会的管理者来说,这就要求防止社会过度娱乐化,避免导致人们因沉溺于虚拟的空间而减弱对实际生活有益的情感能量、丧失对实际生计和社会义务的兴趣和能力。

学艺娱乐篇6

[关键词]最低位置;精神需求;寓教于乐

艺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是多少年来一直令人们困惑的问题,政治说:艺术是我的宠儿,应该属于我;艺术说:我与你兄妹关系,我是独立的,有自己的追求。道德说:艺术应该向我靠拢,离开了我就会堕落;艺术说:我有我的良知,我与美是孪生姊妹。历史说:艺术要创造历史,就要站稳主流文化立场;艺术说:我常常站在弱者的立场,有时还站在边缘的立场。

任何对艺术的政治解释、道德解释和历史解释等,都是不妥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立存在的价值。WWW.133229.cOM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曾以获得真理的不同程度为次序,提出人类有五种从低到高的经验形式,即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水平上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而艺术则是人类经验的最低形式。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都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从经验形式所含的真理力度考察,基本上呈现一个金字塔排列,艺术是以间接的经验形式,靠形象说话,所处的位置最低,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统领者,处于最高的位置。然而,科林伍德又说“在不同的水平上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意思说,艺术是因在最低水平上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才处于最低位置。这一看法,不能令我们信服。这是科林伍德早期的观点,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把艺术摆放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最低层面,却是合理的。

我们认为,艺术作为认识真理的经验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与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等相比,诚然是处于最低的层面,但艺术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的形象世界,又包含有更高目的的精神指向。高级的形上的艺术作品,伟大的史诗性的作品,同样具有获得丰富深刻的真理的可能性。而且,艺术在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方面,具有抽象的认识真理的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

卡西尔曾从人性与人的哲学的方面,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做过精辟的论述:“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这段话,按我理解有三层意思:一是“人的劳作”这一最基本的“人类活动的体系”,形成和规定了“‘人性’的圆周”;二是“‘人性’的圆周”包蕴了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各个扇面;三是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并列有序地分布在这个圆周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卡西尔进一步阐释:“一种‘人的哲学’一定是这样一种哲学: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语言、艺术、神话、宗教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任意创造。它们是被一个共同的纽带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共同的纽带”,即是“一种功能的纽带”。从功能意义考察,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既被共同的功能纽带所维系,而各个扇面又有各自的基本功能。科林伍德所说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等人类五种从低到高的经验形式,正可以从各自基本功能上得以解释。艺术处于一个最低的位置,是由艺术的基本的功能特性所决定的。

艺术的基本的功能特性是什么呢?

从艺术的起源看。人类祖先最早的艺术形式是游戏与舞蹈。鲁迅先生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但“劳动”概念太宽泛,具体地讲,艺术起源于游戏,因为游戏是劳动之余的活动,是一种调节。最早游戏者的活动并不追求一定的功利目的。原始人的游戏与动物游戏一样,达到自身的各种器官的练习,还可以获得某种物质的满足(游戏后可以吃到一些东西)。再则,原始部落的游戏,是由于要把狩猎时使用力量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而产生的。正如描绘各种场面的原始舞蹈,首先是野蛮人在战争中负伤的伙伴的死亡所给予他们的印象,然后才有想用舞蹈再现这种印象的冲动。前者冲动是为了快乐,后者冲动是表示一种模仿和哀悼。总之,人类最早的艺术,是劳动之余对身心的活跃与调节,是情感的发泄。

人类社会发展以后,逐渐有了歌唱、音乐、绘画,有了雕塑、舞蹈表演等等。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与精神活动而向前发展。然而,游戏并没有随着人类告别童年时代而消失,而是随着新生儿童不断变得鲜活。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先于劳动。尽管游戏不再被现代人视为艺术,但这一简单的原始艺术形式,却为孩子们所喜爱。而现代智力游戏,不仅是对儿童游戏的开发,而且也引起成年人的极大兴趣。游戏,作为最简单而又纯粹的娱乐形式,是人类的天性所致。

艺术起到一种劳作之余的调剂作用,情感的宣泄与娱乐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功能。

从人的基本层次的需要看。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基本层次的需要,一是生存需要层次、二是安全需要层次、三是归宿需要层次、四是尊重需要层次、五是自我实现需要层次。这是人的心理结构的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生存需要”,解决人的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就是安全保障,不要受到外来的侵袭;“归宿需要”,是有自己的群体和民族的归宿,并自愿服从群体和民族的利益;“尊重需要”,是得到别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并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实现需要”,无疑是一种内在精神活动,首先是人的兴趣、个性与精神的自由的需求。这第五个“自我实现需要层次”,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最高层次。

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活动过程,诚然包括宗教、科学、历史、哲学诸方面的作用,但人的精神的基本需求,离不开艺术。从宗教、科学、历史、哲学中无法获得的,在艺术中能够获得;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找到,这就是艺术的特质与魅力所在。人的精神需要,与娱乐不可能 没有联系。娱乐有低级的娱乐和高级的娱乐,高级的娱乐是一种审美的愉悦,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满足人的精神的第一需要,还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艺术既然属于人的精神的基本需求,那么它所处的重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艺术具有宗教、科学、历史、哲学等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不可以笼而统之阐释为“艺术的社会功能”;第二,艺术作为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属于人的基本需要;第三,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及其社会功能,与宗教、科学、历史、哲学相比,它处于最低位置。

我们为什么要谈艺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因为长期以来,过于夸大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艺术偏离人的基本的精神需求,而变成了政治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只会导致艺术功能的衰退。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艺术回归本体,理论回归本体,虽然对艺术功能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得到彻底廓清。我们有过太多这方面的历史教训,这里不妨回顾一下。

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开篇就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在文中具体阐述了“小说之支配人道”的“四种力”,即“熏”、“浸”、“刺”、“提”。梁启超从政治家的角度强调小说高扬“新道德”、“新风俗”的社会功能,这对于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也许没有错,但后来被一些文学概论书中引用为说明文学的社会功能的理论根据,造成危害非浅。这对于艺术本身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毛泽东在1962年8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当把文艺推向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前沿,成为政治和巩固政权的工具时,文艺便也失去了自身。在文化大革命的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文艺园地百花凋零,八亿人民只能看到八个戏。至于《春苗》、《反击》、《欢腾的小凉河》等电影,则由政治工具演变成了“阴谋文艺”,全是虚假的编造,哪里还有电影艺术可言。而江青培植的革命样板戏(实际上是对原有剧本的修改)的所谓“三突出”原则,即“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在所有人物当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当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当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突出,是鹤立鸡群,“主要英雄人物”成了没有生命的稻草人,其他人物也都是没有生命的类型化人物。比如,在《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中,在原来的本子中,有一段杨子荣在路上遇见座山雕的小老婆“一枝花”,跟“一枝花”调情的场面。其实杨子荣与“一枝花”打情骂俏,也有迷惑她,不露自己身份的意图。再说英雄遇美人,在那样一个只有两个人的世界里,杨子荣与她说几句调情话,不仅无关大雅,更显得人物的真实。样板戏的本子认为这一段不健康,有损于英雄形象,就删掉了。个性没有了,人性没有了,我们的艺术早就不知去向了。现在演的不是江青搞的样板戏,还是以前的底本。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些作家本来是很有才华的,但由于受到“左”的文艺思想的影响,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仍趋于简单化。即使写历史人物的作品,也有把人物拔高的现象。如有论者称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存在“高夫人太高,红娘子太红,老神仙太神”的倾向。这就是把艺术摆到过高的位置,搞“主题先行”带来的后果。

“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是20世纪30年代从前苏联介绍过来的,更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有论者称《乐记》是艺术学的第一本著作。实际上《乐记》是儒家礼教教化的经典,它是通过音乐也就是礼乐来达到教化目的。所谓“礼别异,乐和同”,旨在强调中庸之道、和谐伦理。当然,音乐等艺术也需要和谐,但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何以谈艺术?艺术是一个独立的门类,儒家强调乐的礼教功能,是从治邦之道或政治着眼的。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奉为圭臬,使艺术变为政治的附庸,如同中世纪哲学成为宗教的奴仆一样,艺术动辄遭受戳辱。江苏有一个画家叫陈大雨,画了一只公鸡站在农家草堆上,对着升起的太阳啼叫,尾巴高高翘起,非常壮观。画家对公鸡啼鸣时尾巴高高翘起,是有深入观察的,却有人批判他说是骄傲自满,影射三面红旗,简直无中生有。这就是过于夸大艺术的作用,把艺术置于意识形态的过高位置的后果,也是处于奴仆地位的艺术的不幸,像寄人篱下的林妹妹,“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还有什么艺术创造性可言?整天看政治的脸色,靠政治得宠,今天你走红,或者说红了一阵子,马上就会掉到万丈深渊,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这种事情太多了,高处不胜寒!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是父子般的关系,而是兄弟姐妹般的并列关系。在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在《祝词》中舍弃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明确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理论界对“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进行了理论的反拨和澄清。

可是,对于如何摆正艺术的位置,仍是尚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一些艺术原理的教科书中看到,论及艺术的功能,大体上还是从意识形态的高度,理解艺术,阐释艺术的社会功能,说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我们强调艺术回到本来的位置,目的是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创造自身的规律,使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和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家在低处歌唱,是心灵在歌唱,灵魂在歌唱,生命在歌唱。我们认同艺术在认识真理的经验形式的方面,处于最低位置,正在于艺术的间接性和形象性,然而,这种艺术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语),往往是高级的形而上的形式,是以形象为特征的人类精神的最高形式。按照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的需要”理解艺术,也就是说,艺术要达到人类精神的自我实现,首先有赖于艺术家的自我实现,有赖于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艺术家的自我实现,包括浅层次的自我实现和深层次的自我实现,浅层次的自我实现主要是艺术家认知能力的实现,就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来,一般是经过精心处理的。深层次的自我实现是艺术家全身心的投入,是整个内心的全人格的实现,是艺术家的意志、才华和创造力的全面实现。一个艺术大师,是一个太阳对人类精神的照耀,是一个月亮对大地的抚慰,对人类黑夜的穿透。这就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形式。真正的艺术、高级的艺术、经典的艺术,最低的形式同时也就是最高的形式。在艺术意味方面,在表现人类精神方面,都是形而上的。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形式。如此在最低的形式之中包孕着最高的形式,这是艺术回到固有的位置,艺术自身得以健全、艺术功能得以发挥的深刻反映。

在这个地球上的事物,各有归宿,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的艺术与宗教、道德、历史、科学、哲学等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位置,艺术就是处于亲近人类、贴近现实、贴近世俗的最低形式,不要把她拔高了,因为艺术是感性的、形象的,感性形象的世界是 人类享受的,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享受。艺术是使人们从获得娱悦与审美愉悦中满足其精神的需要。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谈艺术的娱乐与审美的问题。

艺术的娱乐性与娱乐功能。

娱乐并不是实用,只是享受,是一种特殊的快乐,但又不是享乐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快感。娱乐并非功利性的而是享受性的。在探讨艺术起源中,有一种巫术说。巫术是原始宗教。在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有巫术活动。巫术与宗教仪式,激起的一种情感(虔诚),具有实际作用。娱乐与其说激起一种情感,不如说是情感的释放,并不是实用而是获得一种快乐。

艺术是一种娱乐。艺术的娱乐的内涵是什么呢?艺术的娱乐,并非功利性,而首先是享受性。它与一般娱乐不同的特点是审美的愉悦,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是感动或情感的释放。艺术的娱乐与美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娱乐所产生的享受,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虽然不全是,但更多的是发生美感效应。

美感不是人类所专有,从动物开始就有了。在鸟类中,雄鸟在雌鸟面前有意地展示自己的羽毛,炫耀鲜艳的色彩,而其他没有漂亮羽毛的鸟类就不能这样卖弄风情,我们也就不会怀疑雌鸟是在欣赏雄鸟的美丽了。世界各国的妇女,都爱用这样的羽毛来装饰自己,这形成了一种共识:羽毛装饰起来是美的。化妆艺术源于对身体实用涂抹的模仿,是为了审美快感而涂抹身体。人的本性使他有审美趣味和概念。舞蹈是动作的是节奏的。远古的部落喜欢音乐的节奏,而且节奏感越强烈的调子他们越喜欢。所以跳舞之时,原始部落的人的节奏感表现得很强烈,他们同时用手和脚打着拍子,为了加强节奏感,特意在身上悬挂着许多串各种各样的发出声音的铃铛。这种节奏产生的是一种快感,一种审美的快感。我们的原始人或原始部落,跳舞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娱乐,在娱乐当中就孕育着美的快感。我在云南西盟参加佤族的篝火节,佤族的姑娘、小伙围着篝火拉成很大的一个圆圈跳舞,简单的音乐节奏,大家一边唱,一边跳,节奏感非常强,给人以很好的审美快感,一直跳了四五个小时。那就是娱乐。在那样的时刻,你就忘记了你还有什么痛苦还有什么忧愁,全都忘却了。这就是娱乐带来的一种情感发泄,一种情感释放,在情感的发泄与释放中就有了一种快乐。他们没有什么自觉的艺术追求,只是在白天劳作或工作之后,借民俗节日进行娱乐活动。娱乐起到一种身体的调节与情感的发泄作用,带来的是娱乐之后的轻松。我们的艺术功能应该首先建立在这一娱乐的基点上。

艺术的娱乐是一种高级享受,观众同样是在通过情感本身而激发情感中,即唤起兴奋与情感释放中得到审美快乐,即精神享受。艺术的娱乐性与一般消遣,具有较大的深浅差异。二者在对欣赏者的情感经验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娱乐是借方,消遣是贷方。

科林伍德把欧洲的娱乐史概括为两章,第一章叫“有吃有看”。这是最原始的最初级的娱乐。比如古罗马剧场和各种圆形剧场的表演就是“有看”,这些表演都取材于古希腊时期的宗教、戏剧和竞技;“有吃”就是指娱乐时供应饭食,古罗马造就了一个以“白吃面包、白看戏剧”为唯一能事的城市低层阶层。曾搞过一次活动就是表演向平民开放,只要你来看就行了,有吃有看。第二章叫“娱乐世界”。它要证明文艺复兴时期的娱乐首先是贵族的娱乐,它是由显赫的艺术家向显赫的雇主贵族提供的,然后通过社会的民主化,逐渐改造成为今天的新闻和电影行业。显然,它总是要从中世纪的绘画、雕刻、音乐、建筑、表演和演出当中提取素材。可见,娱乐艺术由来已久。

怎样理解娱乐与艺术欣赏中情感的释放问题?娱乐时产生的情感必须加以释放,但在娱乐本身的过程中就能得以释放,这就是娱乐的独特性。情感发泄对于调节人的身心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的娱乐本身就有一种情感,在娱乐本身的过程中就能加以释放。大众场所的浅层次的娱乐形式,包括康乐球、玩牌、打游戏、马戏团表演、歌舞厅等等都是。艺术的娱乐,虽然也有通俗与高雅之分,但娱乐都表现为艺术欣赏的方式。这种娱乐意味着欣赏者的经验,被分成自身实际阅历的部分和作品虚拟的部分,艺术是属于虚拟的部分,这个经验的虚拟部分(艺术)就成为娱乐。然而,艺术这一虚拟的部分所唤起的情感又在虚拟的部分得以释放出来。如果把这种情感过程分为负荷即兴奋阶段与释放阶段,那么这两个阶段都是在艺术欣赏中完成。即娱乐中的情感在释放之后就完了,不能滞留或泛滥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就说明没释放完。

这一观点,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就提出来了,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也深刻阐释了这一问题。所谓柏拉图“攻击艺术”,旨在反对艺术的娱乐性。他有一句名言:要把艺术(诗歌)驱逐出我们的城邦!他认为娱乐艺术所唤起的情感并没有指向实际生活的任何排放口,导致感性(兴奋、纵情)的泛滥。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不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因为由娱乐产生的种种情感被娱乐过程本身释放了。比如,悲剧所带来的情感的释放,悲剧在观众心中唤起怜悯和恐惧的情感,作为娱乐的一种悲剧形式所产生的这种情感,不会在观众的精神上留下重负。看了悲剧之后,悲剧的主人公死亡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仿佛我们的心情很沉重,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惯性的反映,一种刚刚消失的情感印象,因为情感负荷(怜悯和恐惧)被释放了,在我们悲剧体验过程中就被释放了,没有留下情感重负。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通过人物的不幸和死亡的命运、人物故事的悲剧结局等,抨击了导致人物的不幸和死亡的人性根源、性格根源、道德根源与社会根源等,揭示了悲剧的精神价值与美学价值。可见,观众所怜悯和同情的东西,都已尘埃落定,包袱被放下了。悲剧结束之后,留在观众心灵中的东西不是怜悯和恐惧,而是摆脱了这种情感负荷之后的轻松。其实,在悲剧带来震撼之后的心理惯性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澄清或净化,走出剧院,感到天更高了,云更淡了,这就是看了悲剧之后获得的轻松的标志。

艺术从娱乐性到高级的审美实现。

学艺娱乐篇7

朝前走,别往两边看,

世界就没有悬崖

2000年12月13日晚上,田金双带着仅有的400元钱来到了北京。他曾无数次幻想过来到北京的情景,可真的来到了这片热土上,他的心里又感到空落落的,在茫茫的人海里,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在车站的人流里,他看到一个老人背着一个编织袋在拾荒,他的心头一紧,他觉得这也许就是他以后的生活写照。一股悲壮的情感漫过了他的心头,他大声地鼓励自己:“朝前走,别往两边看,世界就没有悬崖。”

可北京并没有一条为他铺满鲜花的路可走,北京的天空也会乌云密布、风沙漫天。田金双灰头土脸地找工作,可每天都是四处碰壁。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了《生活新周刊》当了一名记者。北京的媒体竞争十分厉害,在这样的环境下打拼很苦也很累。但给他最多的还是,特别是报道出事实真相后的那种成就感总能给他带来兴奋。记者的生涯就是不停地漂流,这样的生活他很喜欢,虽然很苦很艰难,但看到跳跃的文字书写着有价值的人生,他的心里还是很温暖。几年的暗访记者生涯几次让他经历了生死,这不但让他的文字更加犀利成熟,阅历更加丰富,接触的领域也更加广阔,为他走向娱乐策划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7月,一个媒体策划人找到了田金双,想让他帮助策划图书。这是一个新的领域,也是他人生的一次根本的转折。

娱乐策划新理念刮起的风暴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娱乐策划还不能算是一门学科,没有哪一所学校里有这个专业,更没有专业的老师。人们还是习惯在固有的策划模式里按部就班。站在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新兴的多元文化和艺术界固守的保守主义形成了两种潮流,站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田金双不得不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选择。他喜欢挑战,喜欢前卫,当他把自己最新的观念渗透到娱乐策划里时,同是对艺人的包装,而他的理念就是对艺人自身和作品的分析和定位,通过与众不同的整体包装,力求达到明星自身知名度和受众心理认可度的提升,进而将明星推向娱乐市场,转化为演艺绩优股和潜利润的增值。事实也证明了田金双这一理念是成功的。

他先后策划的国家版权局“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百名歌星演唱会、新多媒体音乐舞台剧《榆树下的欲望》等大型演出,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他还策划了百位明星抱拳迎奥运、惊悚悬疑电影《救我》《杨贵妃秘史》等影视剧。随着这些演唱会和影视剧的热播,他的名字也红遍了整个艺术界。

王启文杀人香港、翁虹《榆树下的欲望》、温兆伦抢滩内地、《夜宴》背后的“裸替事件”等一大批新老明星的包装策划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许多知名明星和新星纷纷找到他,让他为他们宣传,搞策划。但田金双也有自己的底线,不是什么明星都可以经营的。有三种人他就不经营,一种是随便跟人上床的。第二种是拿着多少钱来说,你一定要多长时间内让我红起来。第三种就是特别急迫要成名的。这就是田金双的性格,因为在他看来,娱乐策划首先是文化,是艺术,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利益,那样的策划是没有生命力的。

他认为娱乐策划和新闻一样,真实是生命。不站在真实的基础上搞策划就像在沙滩上堆积起来的美丽沙塑一般,潮汐来了一冲,什么都没有了。因此他大胆地提出明星是包装出来的,而不是恶搞出来的。时下娱乐圈大肆盛行的恶俗炒作,为博公众眼球,制造新闻已是司空见惯,但恶俗之风盛行,伤害的却是公众的娱乐心理,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儿。

一个成功的策划人要想在娱乐圈里有一席之地,实力是决定一切的。无论是大牌还是新人,娱乐策划的最终结果是受众的反应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这是一个硬性的指标,是个人实力的体现。而田金双靠着广博的知识,触类旁通,把中国古典文化融化在娱乐策划之中。他说这是娱乐策划的精髓,这也不是他发明的,明星娱乐策划之术古已有之,他只不过取其精华,结合现代文化和人们的审美心理,靠着自己的品牌塑造和创意策划能力,打响了一炮又一炮。

现在的娱乐圈里在外人看来是五光十色星光灿烂,可哪个艺人不是打拼得伤痕累累,身心疲惫。一些很有成就的演员过早地离开人世,这不能不让人为那些用健康去博名利的艺人的健康担忧。娱乐圈残酷的竞争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淘汰更新率足以让人目瞪口呆。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每一个明星都能承受得了的,所以在娱乐圈里得心理疾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田金双针对这种现象又从心理学人手,结合明星在包装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了娱乐心理咨询师的概念。田金双主张通过“自我披露…‘现实疗法”等技巧与艺人进行全方位信息交流及综合演艺分析,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成功或失败。他的这一提法又在娱乐界掀起一股风暴。

创办娱乐私塾

“好好娱乐天天向上”?

田金双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总能给人惊奇,有时能折腾得天翻地覆。就在他“娱乐策划”“明星经理人”“国学策划”“娱乐策划”概念引入高校课堂还没等人们回过神来,2008年2月他创办的中国首家娱乐私塾,又在人们的惊愕中开班了。田金双以“国学解读娱乐,倡导理性娱乐”为理念,为当下的中国娱乐文化打造出一片别样的景致。

究其初衷,田金双就是要通过私塾这一阵地努力地把自己的娱乐思想转变成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就是行为艺术!他策划的“快闪――明星隐私请勿打扰”“百位明星抱拳迎奥运”的公益活动,“定格――好好娱乐天天向上”等被媒体称为行为艺术。虽说娱乐私塾目前在娱乐界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但一些知名的娱评人、制片人、导演、明星纷纷向这里汇集。他们的参与和策划,使行为艺术更加完善。

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娱乐私塾教什么。其实这个娱乐私塾教的课程还是很丰富的,解读娱乐界、明星分级制、明星包装、娱乐策划、影视营销、明星经理人、娱乐危机公关、粉丝营销学、广告植入、娱乐心理咨询、大众娱乐心理学、公共关系、新闻写作、案例分析观摩等。他在课堂上会用最幽默、最前卫的语言讲艳照门,会讲范冰冰和李冰冰的发展对比,会讲娱乐圈里一些有共性和特性的东西,也会讲娱乐圈里一些垃圾,把它作为个案分析。田金双可以与众不同地把都演过脱戏的巩俐、郭柯宇、汤唯、范冰冰,与日本著名女优武藤兰相提并论,大胆地阐述在演艺界“脱”得干干净净远不如“演”得清清白白来得更为有效。明星需要人们理解,欣赏,支持,那么如何去解读明星?田金双会把明星一层层地剥开给学员们讲解……

田金双创办的娱乐私塾以文化内涵为主体,不造谣生事,不八卦是非,抵制不良炒作,在教学上摈弃“学院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而是采用“娱乐情境教学法”“脱口秀式教学法”和“评书式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的实战和实用性,为娱乐界培养更多经纪人、娱乐策划人、宣传总监、企宣、艺人助理等娱乐管理人才。但令他苦恼的是,在中国,文学界有文学史,哲学有哲学发展史……但娱乐却没有一部规范的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书籍。这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娱乐还是一个空白,选择这样一条路走下去确实很难。为此,他仔细研究中国娱乐历史与现状,在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后正在着手写一部关于反映中国娱乐历史的书籍,书名叫做《中国娱乐断代史》。在这之前他写的三本书《娱道――娱乐策划人》《泛娱乐――明星经理人》《谜――粉丝营销学》已交稿付印,也为这部填补中国娱乐史的书稿打下了基础。

学艺娱乐篇8

关键词:娱乐性;艺术性;雅俗共赏;乐享乐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26-02

何谓电视文艺?张凤铸对此有比较全面的界定:“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

随着时展,网络媒体异军突起,成为传媒市场不可小觑的力量,但电视文艺依然是人们审美娱乐的主要对象,承载着政治宣传、意识形态教化、信仰和知识传承、文化的认同和求异等功能,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会传媒作用。娱乐功能是电视本体的基本功能之一。然而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甚嚣尘上的当下,如何把握雅与俗的界限,在娱乐化的同时,既乐享又乐学,走好电视文艺的平衡木?

一、娱乐性:电视文艺的基本要求

娱乐性是电视观众对电视文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电视文艺的根本宗旨。使人愉快,是界定电视文艺娱乐性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法。电视文艺的各种样式正是提供了不同的虚拟情境,满足了各层次、类别的娱乐需求。如今电视文艺娱乐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成为影响国内电视传媒发展路径和格局的主要趋势。然而在人们经历了为文化而文化,为娱乐而娱乐的极端阶段之后,电视文艺应该渐渐走向以通俗样式来包装丰富娱乐内涵的方式,这才是电视文艺较好的文化定位。

二、艺术性:电视文艺的自我追求

电视文艺虽然要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但同时也是美与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电视文艺完全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文本,表达人的情感和灵魂世界。如电视散文、电视舞蹈、音乐电视等。在具体的电视文艺作品的欣赏中,出于世俗情感与审美情感所呈现的混合状态,娱乐性与艺术性也呈交叉关系,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节目形态中,各有侧重,这又与节目形态的特征、受众心理期待有关。在综艺节目这一体裁中,娱乐性是它的第一性,因此,综艺晚会经常增加游戏、参与类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内容;文艺专题片则更重视艺术性,往往以声色优美悦人耳目、并用情感与想象打动人;文艺专栏的娱乐性深植于形式的绚烂与制作的精细之中,包括视听元素和时尚元素的组合等方面,是娱乐性与艺术性最为完整体现的电视文艺节目形态。

此外,每一种纯艺术门类在各自领域中的探索研究已经走得很远了,但电视对他们的表现只是冰山的一角。现在的电视文艺节目对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资源都有涉及,但往往又是浅尝辄止。所以,如何利用电视对现有艺术资源进行合理和深度的开发,既提升电视文艺的艺术性,又有助于发扬纯艺术门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电视文艺对困境突围的首要前提。

三、人文关怀,雅俗共赏:电视文艺的题中之义

娱乐不代表低俗不堪,艺术也不代表离经叛道。要发掘电视文艺的引导功能,要陶冶观众,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就要寻找一个契合点,既要使节目符合艺术规律,有较高的艺术意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讲求大众化、社会化,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应该成为电视文化定位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类需求的关注;其二,对人的尊重,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张扬。提倡人文精神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同时也是电视媒介的责任。电视文艺节目的人文关怀,应体现为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要体现人文关怀,在叙述方式上,就要体现一种全新的平民视角,用最大的兼容性考虑最大多数观众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北京卫视网络春晚中,我们看到了年过七旬然而仍然坚持照顾重病妻儿的乐观大爷:而在湖南卫视春晚中,我们则看到了父子两辈坚持教书育人,几十年不出山沟沟,却桃李满天下的山村教师。在以娱乐为重的春晚上,却依然不乏这些让人感动的身影。可见,电视文艺在面对广大的观众时,是顺应而不是迎合,不能陷入庸俗,不能为流行文艺所缠绕,否则就缺乏艺术远见和审美深度。因此,电视文艺要把雅俗共赏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要符合艺术审美规律与特点,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人以艺术享受。

四、创新思维,乐享乐学:电视文艺的未来之路

网络时代,只有不断推动电视文艺节目创新,适应观众多元化收视需求,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得先机。

第一,思路创新。

选题思路,应从观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兴趣点入手进行发掘。实践证明,超越思维、求异思维、动态思维、多元思维、开放思维是思路创新的主要手段。比如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把中国经典戏曲文化与时下最受欢迎的真人秀嫁接,赋以综艺节目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创下黄金时段的收视高点。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学习了博大精深的戏曲知识,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第二,推陈创新。

电视节目的创新性适应是一个动态性调整的过程,它需要紧密注重节目内容与形式的调整。当前,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先进成熟的节目形式不失为中国电视节目形式推陈出新的一种思路。近几年热播的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境外节目的某些元素。比如,《爸爸去哪儿》模仿的是韩国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在一些具体操作环节上作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在加大节目形式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加强科学的本土化改造,在“本土化”过程中赋予节目“二次价值”。

第三,机制创新。

避免同质化,从根本上来说还需要电视台建立能持续激发创作生产激情的创新机制。以十年前火爆全国的超女为例,就是频道、栏目以及人才竞争的产物。一开始湖南娱乐频道把《星姐选举》做成了品牌栏目,抢占了湖南经济频道收视份额。经视频道为夺回多年建立的收视“江山”,群力策划出《绝对男人》,并很快一炮打响。娱乐频道也不甘示弱,又策划出《超级男声》对垒《绝对男人》,结果《超级男声》一举成名,娱乐频道就顺势推出《超级女声》。正是这种良性竞争、力争上游的机制,使湖南电视好戏连台,充满了创新活力,十余年来推出了从《快乐大本营》到《爸爸去哪儿》等多档引领全国的优秀节目。

第四,表达创新。

电视表达,即电视语言要求规范、优美,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层次,既要做到具有文化气息又要通俗易懂。随着外来语言与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电视文艺应该选择性吸收,做到既不落伍又不被污染。另外,还要考虑语言创新与整体风格是否一致。《天天向上》和《百变大咖秀》作为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与主持群的群星璀璨有着莫大关系。他们可谓表达创新的典范,何炅语出惊人,谢娜鬼马搞怪,汪涵机智多变……正是这样独一无二的创新,使得这些节目“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牢牢占据黄金档收视榜首。

总之,电视文艺创作者应该努力研究并把握不同观众的审美视野,以探索最适宜的内容和最恰当的形式。在题材、体裁、风格、样式、语言等的选择与运用上坚持多样化,在具体的叙述方式,视听表现手段,时空节奏处理等方面,努力求新求变,做到开放与多样,抓住主要目标观众,尽量做到雅俗共赏;只有真实地反映人间冷暖和人生酸甜,挖掘生活真实的底蕴和内涵,才能使电视文艺的审美口味适合大众审美意识的期待视野,使得电视文艺节目做到既有看头又有嚼头,让观众既乐享又乐学。

参考文献:

[1]张文娟.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学艺娱乐篇9

一、音乐艺术的范畴

音乐艺术的涵盖面非常广,大致可分为两大范畴:一是严肃音乐(或称古典音乐和高雅音乐),二是流行音乐(或称通俗音乐)。

严肃音乐是指各种传统的经典音乐和专业作曲家运用传统的或结合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严肃音乐的传承是通过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音乐家们总是力图在创作过程中能最充分地体现、展示个性,诠释音乐作品中深刻的主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不论是演唱或演奏都要求规范、严谨。因此,严肃音乐作为“金字塔文化”,它的创作者、演唱或演奏者、欣赏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

流行音乐的主要功能是释放人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压力,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时尚性、娱乐性是流行音乐最大的特点。流行音乐吸引力不仅基于它的旋律还有歌词、人声、音响等因素所产生的感性效果,这是一种另类的音乐美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人们的音乐表现力。从音乐本身的创作技法来衡量,流行音乐应该是自由的、简化的、直观的,这与严肃音乐的严谨性、规范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聆听流行音乐能使人们精神状态进入“本我”的境界,使人有一种获得巨大能量的感觉,身心的紧张感和烦躁得到缓解,沮丧的心情得到减轻。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这种简单的、自由化的、充满激情的音乐风格颇受人们欢迎。

二、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效应

一般来说,在国内的严肃音乐演出市场,除了象柏林交响乐团那样顶尖的乐团或艺术家的到来能掀起人们的购票狂潮。而在一些流行音乐的领域,参演者不一定都是“天王级”的,但人们的热情却是异常的火爆,甚至一票难求。这就是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娱乐性的效应。我国文化领域的每一个传统艺术形式都应寻求现代意识的转变。

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效应有它自身的规律,大众性、自由性、抒情性与热情性是凝聚人们消费注意力的最大法宝。《忐忑》一曲的作者老锣是德国人,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这首短短3分45秒的歌曲《忐忑》是老锣向他妻子下的“战书”,也是向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一次挑战。这首歌曲是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为伴奏,巧妙地运用中国戏曲锣鼓经为唱词,融合老旦、黑头、老生等众多音色,以歌唱者的声音为乐器,挑战人声极限。歌曲中音程大跳密集的排列,快速花腔的运用,夸张的泛音,表现时而惊讶,时而喜悦,时而沉思,速度之快,技巧之多,让众多专业和非专业人士不得不感叹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热爱,并能在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的同时将其加以运用。撩开音乐艺术娱乐性效应的面纱,会发现《忐忑》这首歌曲虽貌似夸张,其实是一首高难度的、带有浓重探索性质的艺术歌曲,应该说是属于严肃音乐的范畴。

演唱者龚琳娜是歌曲作者老锣的妻子,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民族创新唱法。在2000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以一首《斑竹泪》取得了民族唱法专业组银奖,其演唱功力之深可想而知。由于《忐忑》这首歌曲是“无词歌”,因此夸张的声音和表情便成了龚琳娜的主要表现手段。许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首哗众取宠的恶搞性的音乐作品,只是为了博人一笑和演释者的自我炒作。但笔者坚持认为这种恶搞性的走红并非作者的本意。应该承认,老锣这首《忐忑》的创作手法,将使中国民族歌曲的创作在现代化地道路上迈出了大胆、坚实的一大步。龚琳娜的演唱将中国的传统戏曲、民族唱法、西洋美声唱法和流行元素的演唱方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演唱风格确实代表了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创新,也符合我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民族新唱法”的概念:“它既不同于戏曲、说唱和民族的传统唱法,将各种演唱特点与技巧逐步融汇到原有的唱法中去。”音乐艺术应当鼓励不同的表现形式,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效应是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最快方式,当今的人们正需要用这种方式来释放情感。人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有兴趣,最爱看什么,最想听什么,什么就是商机。在音乐艺术表演舞台上,传统的表演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众多传统表演艺术正努力吸纳更加具有娱乐性的表演风格的元素来参与,以扩大和拓展不同范畴音乐的发展空间。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神秘色彩和富有民族性特征的乐器,也将成为现代音乐文化娱乐行业展示的新亮点和重要元素。音乐家们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的理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得到社会和人们的接受和认可,才能使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效应发挥到极致。信息时代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效应,往往是被附上时代的烙印,音乐艺术趋于娱乐性的表现,是当代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必然发展所致。对于两者的社会文化和内在关系,音乐文化史严肃的还是娱乐的界定,并不是由某个相关部门或某个权威专家可以区别制定的,而是由音乐艺术娱乐性效应的时代本质决定。

或许歌曲《忐忑》现在所产生的娱乐效应与作者当初创作时的初衷背道而驰,但音乐艺术娱乐性效应的最大功能就是愉悦身心、放松压力,这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替代的。龚琳娜作为一名歌唱演员,能够站在大众传媒的平台上,以娱乐圈明星才有的强势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地蹿红全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艺术娱乐性效应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钱仁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音乐研究.1983-01.

[2] 王次昭.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学艺娱乐篇10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从社会发展、受众需求方面,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兴起的原因,对电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平民娱乐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对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出一些看法。

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化,是指综艺节目中趣味性元素的加强和受众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节目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明星,普通受众也能参与。①电视人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态度、平视的视角融入电视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中,无门槛的参与体现了这类节目的吸引力和传播优势。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现象也是一种“娱乐民主”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环境的变化是节目形态不断变化的直接原因。节目形态演变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媒介环境的演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消费广度和自由度得到扩大,社会文化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电视技术不断发展,“我播你看”的电视综艺节目形式走进了“死胡同”。而此时,各类游戏、竞赛节目由于其强烈的互动色彩,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了节目的参与者,由局外人变成了节目的一个部分。

受众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根本原因。综艺节目形态的变化是各类电视机构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进行创新的结果,而决定节目形态走向的最终力量则是受众的需求。

众所周知,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共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wWW.133229.coM②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观众而言,除了满足欣赏需求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来积累公共话题的素材。他们观看各类娱乐节目并喜欢对一些明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周围的人展开讨论,是制造话题的工具。受众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透明人”,共同的话题与互动,才能满足受众对“归属感”的需求。

随着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人们受尊重的需求被开发出来了,观众可参与度增加,成为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对受众需求的进一步开发,成就了这类节目的成功,开创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化的先河。随着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大型选秀活动的火爆,这让许多观众不仅有了参与感、被尊重的感觉,而且有了自我实现的感觉。

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平民”得到电视节目制作者的高度重视,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对我国社会产生着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

第一,电视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舆论引导者,“制造话题,引领潮流”成为其最主要的任务。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感,电视综艺平民娱乐化最大限度地为大众制造了共同的话题,加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流,缓解受众被孤立的恐惧感,让受众获得归属感。节目暴露出的一些社会问题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新形式,这样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方式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节目的宣传制作,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

笔者认为,所谓潮流,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续时间短暂。社会需要的是主流文化的引导,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精英来导向,主流意识和精英意识形态在我国的电视文化传播中应当占主导,才能保证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电视综艺平民娱乐化应当时刻坚持这一原则,让社会的主流意识和精英意识站在这些潮流的前头,才能避免走向泛娱乐化的误区。

第二,电视综艺平民娱乐化打破了单一的文化市场格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各领风骚,受众的需求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曾有人预测“平民娱乐”会“娱乐致死”,③这种说法并不是科学的。因为电视原本就具有娱乐的元素,对“娱乐”的需求是受众的一种基本需求,只要这种需求还存在,“平民娱乐”就不会死亡。精英文化占主导的文化格局被打破,通俗文化的市场需求被提升上来,这是大众的需求。单一的文化市场是无法满足大众需求的,随着文化市场的完善,通俗文化的发展会沿着健康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虽然目前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节目在通俗程度上的掌握不是很准确,但是并不妨碍其发展的整体趋势。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竞争很有可能出现此起彼伏的情况,但是并不会出现谁死谁生的结局。

此外,电视综艺平民娱乐化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草根文化即参与者的草根性上。所谓草根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是一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积凝聚的文化。④民族文化的草根形式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比如“超级女声”的流行是“平民民主”意识的苏醒,《非诚勿扰》的火爆也有人说是“拜金”顽症的反思。在节目内容上,民族文化传承也是未曾中断的,在话题选择上,更加注重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择偶要求的提高,使得“剩男剩女”数量剧增,于是,在现实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闪电式的爱情”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提上日程供大家讨论及反思,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电视综艺节目平民娱乐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许多节目制作者热衷于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克隆”国内外同类优秀节目版式,迅速创建自己的“复制品”。⑤这样的趋势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创新机制,或是该机制不成熟,没有自己的个性,以至于相似节目泛滥。

个性是电视节目的生命,失去个性的节目终究会被淘汰。因此,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应求新、求异、求美、求味,要办出电视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品位来,节目才会有底气。个性的展现最关键的是媒体自身的创新。创新有三种类型,首先是第一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节目制作成熟的媒体应该进入第二种创新——集成创新。集成创新要求利用自己或他人创造的成果,通过纵向或横向集成实现创新。这就要求媒体根据自身已有资源,有针对性地改造其他节目的元素,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最后是第三种创新——原始创新。模仿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找寻属于自己的道路,创作出别人难以模仿的节目,是在根本上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总之,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采用通俗的方式使民族文化得到源源不断的传播,很好地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也能承担起建构传播社会主体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表现形态的责任。这种现象正处于飞速成长的青年阶段,需要全面的舆论监督和完善的法制法规的规范,方能使这种趋势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郑欣.平民偶像崇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p153.

②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158.

③张同道,刘普亮.制造笑声与创造快乐[j].电视研究,2003(12).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