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礼仪十篇

时间:2023-03-21 22:16:35

礼节礼仪

礼节礼仪篇1

犹如中国的春节,有祭祀祖先和拜年的各种礼仪一样,西方的圣诞节也有其约定俗成的礼仪和程序。圣诞节的礼仪可分宗教礼仪和世俗礼仪两种

圣诞节的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一般是节日期间在教堂举行的纪念性仪式。对于基督教来说,圣诞节期间在教堂纪念耶稣的仪式很多。但普遍最受重视的是圣诞弥撒。圣诞弥撒共有3台,分别是子夜弥撒、黎明弥撒、天明弥撒。3台弥撒暗示耶稣的三重诞生:第一重,耶稣诞生于圣父怀;第二重,耶稣由童贞女受孕诞生于伯利恒;第三重,耶稣以精神的方式诞生在善人心灵中。这3台弥撒礼仪,基本代表了圣诞节宗教礼仪的全部。

子夜弥撒的仪式程序是:1、进堂咏。主教首先指出今夜弥撒的主题。这是一个固定的程序,每年主题都一样,是歌颂主的诞生。接着吟唱圣诞颂歌:“救世主为我们诞生了,他就是主基督……”2、迎圣婴。把圣婴像隆重地迎接至预先设置的马棚中。该仪式程序:①在教堂合适的地方放置“将临圈”,圈上点4支红蜡烛,圈中央置有遮以紫色布的圣婴雕像;②主礼人(由资历较高的主教或教宗担任)穿紫色圆领大袍,在祭台前领唱《仰望救主歌》等将临期歌曲,并做祷词;③主礼人换穿白色圆领大袍,与辅礼人来到“将临圈”前,再唱《平安夜》或《光荣颂》,在歌声中揭去遮盖圣婴像的紫色布,与此同时,打开圣堂的全部灯光,主礼人向圣婴像献香;④在圣诞歌声的伴随下,主礼人将圣婴像捧到祭台;⑤唱《福音路》,当唱到“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这句时,主礼人就把圣婴像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马槽里。至此,“迎圣婴”礼仪完成。3、诵《圣经》。由主教或教宗选取《旧约》中有关耶稣诞生的章节领读,信徒跟着诵读。这一程序时间最长,非虔诚信徒难以领会其乐趣和意境。

黎明弥撒和天明弥撒除不举行“迎圣婴”外,其他仪式与子夜弥撒大同小异。只是黎明弥撒因是在太阳东升时举行,所诵经文更多地强调光的象征意义,咏唱颂歌时也多选择对光的歌颂。

注:教堂的圣诞弥撒仪式一般不限制教外者参加,但须注意服饰和举止的郑重,仪式开始后除唱圣歌外,不可发出别的声音和随意走动。

圣诞节的世俗礼仪

在欧洲,凡进入12月,人们就开始圣诞节的准备。主要有3件事情必须要做:

首先要装饰门面、居室。圣诞节时除室内外挂彩灯外,布置圣诞树、“将临圈”、马槽等与耶稣诞生有关的象征物,是必不可少的;而整个装饰在色彩上,以红、绿、白三色为基调,此三色是欧洲的圣诞色,每一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同时,还要打扫一番烟囱,以迎接圣诞老人。

第二件要准备充足的圣诞食品,因节日期间超市不开门。

第三要采购圣诞礼物,家庭每个成员要先排一份亲友名单,根据名单中每个人的不同爱好,去超市或专业圣诞市场采购计划中的礼物。互不代劳,甚至儿童也一样,钱可由大人出,但买礼物的决定权在自己。

上述准备结束,圣诞节便临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圣诞仪式将在12月24日晚上举行。主要仪式程序为:

第一项,全家合唱《祝你圣诞快乐》,有客人的话,宾主合唱。

第二项,吃圣诞大餐。所谓“大餐”,不过比平时略显丰盛,可吃上平时不常吃的火鸡或猪肉。其他与平时用餐无异,其礼仪也是西餐礼仪。但餐前餐后的酒须是红酒(红酒象征基督的血)。

第三项,发歌单,大家齐唱《圣诞颂歌》。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平安夜》开始,到《铃儿响叮当》、《哦,圣诞树》,一般列有十多首,大家围在圣诞树下可无限制地唱,也可边唱边舞。

第四项,互换礼物。送礼物的顺序一般由长辈先送晚辈,然后晚辈再回送长辈。若家庭成员中任何一个人邀请其朋友来家过圣诞,主人事先也会给朋友备有礼物。作为客人的朋友,也会向主人回敬礼物。

第五项,聆听圣诞祝辞。圣诞祝辞有总统的,有市长的,在意大利还有教皇的,子夜前他们都通过电视向市民和教民祝福节日,祝福新年。

礼节礼仪篇2

一般席间礼节

席间礼节是很有代表性的礼节。是否懂得席间礼节,是关系到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大事。

掌握席间礼节的最主要目的是避免给他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其次是不使自己在众人面前出现笑话。因此,重要的不是记住席间礼节的复杂程序、规则,而是要处处顾及到别人,不勉强别人,给人一种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的印象。在不了解席间礼节的情况下,有两条对策可以考虑:一是模仿别人;二是请教别人。其余就是任其自然发展,沉着应付了。

着席、离席

男子应该为右边相邻的女子拉开椅子,协助其入席。自己要待两边女子坐好后再落座。离席时也要帮助右邻的女子拉开椅子。

正确的姿势

身体要坐直,手放在膝盖上,不要把肘部支在桌上用餐。需要把手伸向桌子时,尽量不要超出手腕部分。应把食物送入嘴中,而不是把嘴凑近食物。

开始用餐的时机

菜肴刚送上来,或者还没送到的时候,不要立刻动手。这样有失体面。人数不多时,应等女主人动手后方才动手。大型宴会上,以周围人的菜基本上齐,而且至少有一两个近旁的女客开始动手进餐为准。

进餐速度

自己匆匆吃完,或者慢悠悠地吃,而不照顾在场的其他人,是不礼貌的。这不仅给别人增添麻烦,一旦自己觉察到了,也会感到很尴尬。

餐巾的用法

得女主人先拿起餐巾后再行动。

大幅的餐巾可对折放在双膝上。一般情况下,不要把餐巾塞到皮带下或衬衣里。当然餐巾是很容易滑落的,为了防止滑落,巧妙地将其掖在皮带下,或者夹在膝上也是可以的。餐巾放在颈下的用法,只限吃特殊菜肴(如烤肉、某些鱼、贝类等)的场合。

用餐结束后,可以把餐巾放桌子上(左、右边都可以)。放餐巾时间与取餐巾一样,要仿效女主人。用过的餐巾不要胡乱地揉成一团,置于桌上。当然也没有必要重新叠得像尚未使用的餐巾一样。

刀、叉、勺的用法

一般的做法是按着从外向里的顺序取用。使用刀叉时,应该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叉背向上朝着嘴的方向进餐。需要切割的食物,用叉子压住食物,用压切法切下食物,不要用力过大,使刀和盘子因摩擦发出声音,这是不礼貌的。

切割食物

送上来的肉或其他食物,不要一次切完,应切一块吃一块,不要过大,以一口吃下为宜。不要连续送食物入口,一个人的吃相很重要,应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用饮料

口中有食物时不要用饮料。另外,用饮料时,为避免口唇印留在杯子上,可先用餐巾拭嘴,女子留口红印在杯子上是最令人扫兴的。

使用调味品

菜还没有吃,就先撒盐或胡椒粉,是对主人或厨师的不礼貌做法。需要盐、胡椒粉时,不要把手伸出很远去取,可以让旁边的人帮助递过来,或者等着按顺序传来。

食用面包

一般情况下,面包是在上第一道菜之前送上来。如果面包已经事前摆在餐桌上,可以在上菜前食用。只是要等女主人或旁边的女子开始用餐后再行动。

甜食上来后,最好不要再吃面包了。

往面包上涂奶油时,不要把自己要吃的面包一次全部涂好。应该吃完一片,再涂第二片。涂奶油时要用自己的刀子。

谈话

席间交谈应同时照顾到两边相邻的人,不要给人亲近一方,疏远另一方的感觉。通常,两边为异性客人的情况较多。因此,话题应该广泛一些,仅限于工作或子女教育的话,会使人感到乏味。

饭后到别的房间饮咖啡时,应尽量多与在餐桌上不相邻的人交谈。

在餐桌上忌讳谈论疾病、宗教、政治、金钱及对不在场的人的评头品足。但现在已经不太注意这些了,只要不引起同席者的不快也无妨。大家在一起交谈时尽量谈一些在场人熟知的人或事,以免冷落个别人。

食物、酒类的谢绝方法

遇有因健康原因、个人禁忌而不能吃的某种食物,最得体的不失礼节的拒绝方法是少量地取一些,但不吃,剩在盘中。

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手或手指在杯上轻轻盖一下,并说一句客气话(英文可用“no,think you”)表示谢绝。

礼节礼仪篇3

【关键词】礼仪 修养 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现状

(1)师生间缺乏基本礼仪。教师宣布上课后,学生仍各干各的,说话、吃早餐……全然不顾教师在讲台上等着讲课;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也常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教师配合,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形。

(2)同学之间缺乏礼仪。在大学里,同学们朝夕相处,是亲密的伙伴。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却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礼貌行为。如以下这几个方面:在学校宿舍没有遵守作息时间,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就寝,大声说话,打扰其他的同学休息。不自觉保持宿舍的清洁卫生,既不搞好个人卫生,又不热心主动搞好室内的清洁卫生等。

(3)校园公共场所缺乏礼仪。校园公共场所是同学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很多同学就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礼仪:在食堂不按次序买饭、插队;浪费粮食、随地倒剩菜剩饭;在集体活动时大声喧哗、在集合场地乱扔物品;在校园内随便穿拖鞋、背心或奇装异服,随口乱说脏话。

(4)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礼仪。我们中的少数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基本礼仪。例如许多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打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欺骗父母,向父母频繁索要钱财用于其它方面的不正当消费。学生不能说因为和父母亲近就不讲礼仪,相反我们对养育我们的父母应更礼貌,更尊重,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子女对父母的特殊礼仪去对待他们。

二、导致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因素

(一)家长过分溺爱所至

我们看看欧美教育的严格,欧美人的孩子,不是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是漫无边际的“自由”。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个家庭聚会里,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每次家庭聚会,大人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在绝大多数时间,孩子们都必须参与和亲人的互动。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和大人没有允许之前,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二)幼儿园、学校礼仪教育的缺陷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英语、学数学、学跳舞、学画画、学钢琴,唯一没有学的就是礼仪,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如果孩子被确定为“问题儿童”,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我们的小学生到了日本,跟日本的小孩一起吃饭,就会发现日本的小学生自觉地把垃圾分类,不剩饭剩菜,自觉擦桌子收碗筷,而我们的学生正好相反,令带队老师汗颜。

国家在各类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但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但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表现出规范行为,如违纪行为的泛化,酗酒打架屡见不鲜,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的民族一直强调“礼法并用”,用礼仪规范我们的生活,润泽我们的道德。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日,许多古老的文明道德已被潮流所湮没,被时代所遗忘。现在的人们崇尚的更多的是“利”,而把“礼”抛之于脑后,到处是又冰又冷的眼神,到处充满了明争暗斗的气息。在这个人情日益变得冷漠的空间,确乎是需要更多的“文明礼仪”的温暖。

当我们重拾“礼仪”话题的时候,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国家元首会晤之时长长的红地毯、威武的仪仗队、馨香的花束、亲切的握手,想到庄重的会场上井然有序的座位、整齐的着装、端正的身姿、不苟言笑的面容,或者想到从西洋引进的“西餐”左刀右叉的高雅,似乎“礼仪”是处于特殊地位的人在特殊的场合所需要的摆设,而全然忘却了“礼仪”实际上是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细节。

如果说人生是树,功绩是果实,才能是枝干,而文明礼仪,是不起眼的树叶,是那深扎地底的根须。想让你的树硕果累累,就应增强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

参考文献:

[1]谢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2]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礼节礼仪篇4

工作制服不应到处穿工作制服是为体现身份或者方便工作的服装,因此工作制服只适宜在工作岗位上穿着,下班后应立即换上便装,不要穿着制服逛街、就餐,娱乐,尤其是公职人员更要注意。在工作服的穿着方面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常有餐厅工作人员,甚至是厨师穿着工作服进出公共厕所。这样不仅会令顾客对餐厅的印象大打折扣,也是不符合食品卫生规范的。此外,美容,餐饮等对卫生要求较高行业的从业人员去公共厕所前也都应先换下工作制服。而且还要注意,不要穿着工作服到商场,车站这类人员密集的场所。

礼仪扼要

虽然女性应该保持年轻的心态,但是在职业场合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稳重形象,不宜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年轻而以可爱款式的“娃娃装”来装扮自己,成熟、职业化的服装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夏天的时候,许多职业女性不够注重自己的身份,穿起颇为性感的服饰。这样你的智慧和才能便会被埋没,甚至还会被看成轻浮。因此,再热的天气也应注重自己仪表的整洁大方。

礼仪细节之手机

工作时间忌用搞笑彩铃

手机在职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的人往往忽略手机的使用礼仪,这主要体现在手机不分场合地响起铃声以及在与人交谈中频频接打电话。此外,不恰当的铃声设置和彩铃也会令你失礼于人。公务员,公司管理人员等由于岗位性质的需要,应该以稳重的形象示人,因此在工作场合中,如果响起“爸爸,接电话”、“汪、汪”这样的手机铃声不仅会显得很不严肃,而且与自身身份不符。同样,在工作期间,如果有人拨打手机联系公事时,却听到“我就不接电话呀,我就不接电话,别人的电话我都接,我就不接你电话”这样的搞笑彩铃也是会令人反感的。

礼仪扼要

外出随身携带手机的最佳位置是放入公文包里,最好不要放在衣服兜里,至少不要别在腰上或放在裤子后兜。女土则要注意,手机就算再好看和小巧,也别把它挂在脖子上。

由于手机话费相对较高,而且通讯属于个人私事和个人秘密,因此联系不熟悉的人时可先拨打其办公室座机,有急事需拨打手机时则应注意讲话言简意赅。如果需要长时间通话,应主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拨打其座机电话。

礼仪细节之手势

用手示意别用指头指

在工作中,人们常会忽略手势礼仪,常常因一个小动作而失礼,暴露出自己礼仪修养的不足。其中最常用的举手示意手势却常被不规范使用,显得对人有失敬意。正确的示意手势应该是除拇指外四指合拢,伸出手掌用指尖所指的方向示意,而不能直接伸出食指、用一个指头进行指示,尤其是在相互介绍的场合,最忌讳用一个指头指着人向第三方介绍。假如用手指直接指向对方就更加不礼貌了,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此外,一些人习惯性地用手中正在使用的笔指点对方或做示意,也不符合礼仪规范。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反复摆弄自己的手指,比如活动关节,甚至发出“嘎、嘎”的声响,或者是手指动来动去,会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

礼节礼仪篇5

在商务交往中,普普通通的接打电话,实际上是在为通话者所在的单位、为通话者本人绘制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电话形象。

所谓电话形象,即人们在通电话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语言、声调、内容、表情、态度、时间感等的集合。它能够真实地体现出个人的素质、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通话者所在单位的整体水平。

与日常会话和书信联络相比,接打电话具有即时性、经常性、简洁性、双向性、礼仪性等较为突出的特点。所谓即时性、经常性、简洁性、双向性都不难理解,而所谓礼仪性却不能够不为之“正名”。

电话的礼仪性特点,直接与前面提到过的“电话形象”密切相关。它指不论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都必须以礼待人,克己敬人。假如不注意在使用电话的过程中讲究礼貌,先敬于人,无形之中将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受到损害。

使用电话通讯,有主动地拨打电话与被动地接听电话之别。从礼仪方面来讲,拨打电话与接听电话时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做法。

拨打电话时,对一个人的电话形象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他自己的语言与声调。从总体上讲,应当简洁、明了、文明、礼貌。

在通话时,声音应当清晰而柔和,吐字应当准确,句子应当简短,语速应当适中,语气应当亲切、和谐、自然。

有一点务必请注意:打电话时,嘴部与话筒之间应保持三厘米左右的距离。这样的话,对方接听电话时,才能听得最清晰。

打电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应当礼貌而谦恭。应尽快地用三言两语把要说的事情说完。应遵循“通话三分钟”原则。

打电话时,每个人开口所讲的第一句话,都事关自己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所以应当慎之又慎。

打电话时所用的规范的“前言”有两种。第一种适用于正式的商务交往中,要求用礼貌用语把双方的单位、职衔、姓名一一道来。其标准的“模式”是:

您好!我是×××公司××部副经理×××,我要找×××分公司经理×××先生,或者是副经理×××先生。

第二种适用于一般性的人际交往,在使用礼貌性问候以后,应同时准确地报出双方完整的姓名。其标准的“模式”是:

您好!我是×××。我找×××。

如果电话是由总机接转,或双方秘书代接的,在对方礼节性问候之后,应当使用“您好”、“劳驾”、“请”之类的礼貌用语与对方应对。不要对对方粗声大气,出口无忌,或是随随便便将对方呼来唤去。

得知要找的人不在,可请代接电话者帮叫一下,也可以过后再打。无论如何,都不要忘了说话要客客气气的。

在通话时,若电话中途中断,按礼节应由打电话者再拨一次。拨通以后,须稍作解释,以免对方生疑,以为是打电话者不高兴挂断的。

礼节礼仪篇6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

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礼节礼仪篇7

关键词:礼仪;细节;素质

礼仪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在长期共同交流中形成的统一的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个人道德文化水平的基本体现;对社会而言,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素质或一个社会的风气基本表现为礼仪和文明程度的高低。

1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人具有社会属性,人是社会人,每个人跟社会是分不开的,所以需要用礼仪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礼仪对每一个人来说十分必要。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可以帮助个人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更加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交礼仪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起良性的社交关系,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交流。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还需要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以周全的礼仪对待任何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你以礼待人,别人才能用统一的方式对待你,人人如此,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场所,比起举止粗糙,语言粗俗的人来说,一个礼仪周全的人往往能更多的赢得大众的喜欢,在应聘工作的时候,招聘者不仅看应聘者的个人职业技能,更多看重的是职业道德和行为礼仪,所以一个礼仪周全的人会比礼数不周的人多更多成就自我的机会。

其次,礼仪知识的缺乏影响个人成长和成才。据调查,当前许多大学生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差,对社交礼仪的了解欠缺,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差强人意,更别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了,这些不仅和中国传统相悖,更和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不符合,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礼仪影响了个人的成才和全面发展。

再次,礼仪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必修课,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和他人完全封闭,有交流就需要有礼仪,所以,礼仪也是社会化的产物。

从民俗的角度来说,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带人以尊重、友好的惯例。

最后,礼仪是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古人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你不懂礼仪,不学礼仪,将无法在社会中立足。人如何学会与他人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等问题,归集起来都需要进行礼仪教育。许多人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惊慌恐惧、心跳加快和四肢发颤的现象,这都需要对其进行各种行为礼仪规范,增强其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促使个人社会化和适应社会的需要。

2 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

礼仪的作用有时候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礼仪比智慧和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我们要注重礼仪的细节,从细节展现礼仪。从内容上来看,礼仪包括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行动作上表现称为礼貌。

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们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在礼仪中,对待他人的做法实质上来说更重要,这也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尊重别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人格尊严,侮辱他人人格;其次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运用礼仪时,需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要多容忍,不苛责,不求全责备,咄咄逼人;再次,礼仪的核心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任何人需要一视同仁,不因对方的身份、财富来厚此薄彼,亲疏冷热;在人际交往中,还需要真诚相待,诚实无欺,表里如一,只有如此,才能用周全的礼仪向对方示意尊敬和友好;最后,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的差异,在礼仪上表现为入乡随俗,与大众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不对他人的言行习惯表现出轻视,不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礼仪是细节是小事,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看似小事,却又不是小事。

很多时候,也许你一个跷二郎腿或者抖腿的动作或习惯,就能让别人产生不好的情绪,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有句话说,“使人疲惫不堪的或许不是远方的高山,也许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能反应出深层次的修养。譬如说,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在餐桌上离席的时候把椅子归位,我们都认为那是服务生的事,所以我们不会顺势而为,站在他人角度考虑,这些细节展示的是个人文明程度不够,礼数不周。

细节展现素质。素质,即快速适应文明社会的能力。一个炎热的夏天在德国街头,一个中国小伙子和一群德国人一起等红灯,等了六、七分钟,红灯依旧没有变绿,中国小伙子断定,这一定是红绿灯坏了,于是迈开步子走过了人行道,等在原地的德国人也显然知道了红绿灯故障,炎热的天气让在场的人都满头大汗,一些人表现出了焦急,一些人打电话给相关部门,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闯过去,等了一个多小时,维修人员终于来了,在场的人才走过斑马线。不是他们死板,也不是他们“笨”,只是他们更能遵守共同的社会准则。

很多时候,别人会因为你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而改变对你的看法,社会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所以必须注重细节,从细节改变整体,从细节展现礼仪,体现素质。

3 素质决定人格,人格影响成败

素质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往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高素质上,而一个人的良好的人格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一个人的成功。而良好的个人素质需要通过礼仪的形式外化出来,礼仪对任何人来说都同等重要,在与人交际中,礼仪能展现个人的形象。素质的高低决定人格的优劣,人格的优劣决定个人的成败,所以,看似细微的礼仪,却有着“蝴蝶效应”的影响后果。

很多面试官和企业领导表示,在一个职业技能高但道德素质低和一个职业技能相对弱,但是礼仪周全,道德水平高的求职者,他们宁愿选择后者。事实证明,多数的成功者往往是人格品格优良的人。

《红楼梦》里有一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里所讲的洞就是洞察,就是要多看。人之所以长两只眼睛一张嘴,就是要去多看、少说,把事情看清楚、看明白。看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借鉴的过程,做同样的一件事情,要多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特别是在处理细小的环节上是怎么做的,看准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见微知著,这很重要,也很关键。往往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如果每个人在细节上提高一小步,那么工作水平就能提高一大步。

4 结语

俗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礼仪需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荀子也说过,“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社会在进步,需要更多的人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懂礼、守礼、以礼相待,做一个文明人,弘扬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金井良子(日).礼仪基础[M].万友,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礼节礼仪篇8

白俄罗斯人直率,喜欢开诚不藏埋;

乐于相互搞交往,通情达理不见外;

民族传统有特色,对于白色很崇拜;

忌讳黄色蔷薇花,绝交才用其相待;

“十三”之数受厌恶,黑色沮丧没人爱。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白俄罗斯人性格豪迈,心地实在,通情达理,善于同外界礼尚往来,并且非常重视礼貌待客,文明用语时常“挂在嘴边”。他们表示高兴时,往往爱开怀大笑,而表示轻蔑时,又总习惯微微地一笑。因此,中国人的礼貌微笑,对他们来说,往往会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他们有“女士优先”的良好传统,习惯在各种场合照顾优待妇女。他们对“7”数倍加喜欢。认为“7”是个吉祥的数字。因此,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乐于同“7”数打交道。白俄罗斯民族崇尚偏爱白色,认为白色纯真、洁净;也喜欢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勇敢,并会给人以鼓舞。

二、礼节礼仪

白俄罗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大多惯以握手为礼;也习惯以拥抱礼会见客人。

白俄罗斯人对亲朋好友问的相见,一般惯施亲吻礼:长辈对晚辈,一般以吻额为最亲切;朋友之间,一般都吻面颊;男子对尊敬的妇女,多施吻手礼;夫妇或情侣之间施吻唇礼。

三、信仰忌讳

白俄罗斯人多信俄罗斯正教,西北地区的人则多信天主教。他们对盐十分崇拜,认为盐能驱邪除灾,故又对把盐碰撒比较忌讳,认为其为不祥的预兆。他们忌讳以黄色的蔷薇花为赠礼。认为这是断绝友谊的象征,是一种令人沮丧的花。他们对“13”数字很讨厌。认为“13”是个凶数,会给人以大祸临头的印象或给人带来灾难。他们对以左手搞社交活动的人很反感。认为使用左手为不礼貌的举止。他们忌讳黑色。尤其见到黑猫,更会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一般不爱吃蘑菇和茄子;

四、饮食习惯

白俄罗斯人爱吃黑麦糊和用面粉、土豆做成的薄饼;喜欢酸奶、奶渣、干酪;特别爱喝汤类;象凉杂拌甜汤、白菜汤每天都离不开。他们平时以俄式西餐为主,爱吃黑面包,惯于用刀叉作餐具。他们对中国的饭菜倍加喜欢,认为中国的菜肴独具特色、味美适口。

白俄罗斯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讲究菜肴要酥烂熟透,注重菜肴要量大油重。

②口味一般较为口重,大多喜咸、辣、甜味。

③主食以面为主,喜欢吃炸、烤、烙制的饼类。

④副食爱吃猪肉、牛肉、羊肉、鸡、鸭、虾、鱼、蛋类等;蔬菜中对卷心菜、黄瓜、西红柿、洋葱、白菜、胡萝卜、土豆等较为偏爱;调料喜用胡椒、番茄酱、芥末、味精、盐等。

⑤制法对煎、炸、烤、烩、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喜爱中国的京莱、鲁菜。

⑦菜谱很欣赏什锦拼盘、奶汤鸡脯、糟溜鱼片、火靠大虾、北京烤鸭、锅烧肘子、烤肉、苹果盅等风味菜肴。

礼节礼仪篇9

关键词:主要传统节日;节日教育;节日礼仪

节日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把握每一个节日时机,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其中,自然生动、贴近实际,有创造性地开展节日礼仪教育活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节日制订礼仪教育目标

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的节日不外乎春节、元宵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每到一个节日来临,老师都会有意识地提醒幼儿什么节快到了,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按照惯例在节日里要开展一些活动等,许多节日教育定格为一个模式的封闭式综合活动,偶有的“开放”也是封闭模式之中的开放,这种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幼儿礼仪行为的锻炼。节日是全社会的节日,有的还是全世界的节日,为此我们结合我园的礼仪教育课题,利用节日教育的良好时机,走出幼儿园、走向生活,来让幼儿面对社会,在具体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礼仪基本知识,使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条主线同时开展、深入、拓展。如,国庆节开展爱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可让家长通过网络或电视让幼儿观看升国旗,感受与幼儿园不同的升旗氛围,加深对升国旗礼仪的认识;春节、中秋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仔细观察、比较人们的着装礼仪、做客、待客礼仪以及不同场合的就餐礼仪等。让幼儿学会与人共享节日的快乐,学会关心、关注等。培养幼儿尊重、关爱他人的情感,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养成学礼、用礼的好习惯。当然,同一个节日,年年庆祝,内容相同,形式相似,会使幼儿感觉枯燥,因此礼仪教育的目标、要求必须体现出渐进和更新,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把小、中、大班的礼仪目标进行细化,结合家庭礼仪教育指导,首先提高家长自身礼仪素质,形成正确的礼仪教育观,使家长能随时、随地、随环境抓住适时机会让幼儿进行礼仪实践,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在多种节日的真实情景中逐渐形成。

二、利用节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现在的幼儿,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千万宠爱集于一身,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一颗爱别人的心。因此抓住幼儿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利用节日礼仪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使幼儿通过自身的感受,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良好的氛围,将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造成很好的影响。

我们利用传统节日这一教育契机,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如,三八妇女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的工作,体会她们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阿姨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小朋友把自己亲手做的大红花或贺卡献给妈妈,还与老师一起作画:“妈妈,您辛苦了。”节后,老师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奶奶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请家长把幼儿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大家拿回来一起交流,在幼儿之间起到榜样和鼓励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懂得要尊重长辈,并明白表达感情要付之行动的道理。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结合礼仪教育目标,设计了“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利用节日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耳濡目染着孩子,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文明的礼仪氛围潜移默化着孩子。由于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所以利用节日改变家长的行为,提高家长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利用节日对家长也进行利益方面的教育。如,在儿童节里,老师有意识将幼儿所学到的礼仪知识创编一些童话剧、儿歌、歌曲表演等展示给家长,既激发起幼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又在家长中起到宣传、教育、引领的作用,从而掀起了家园人人学礼、人人懂礼、人人守礼的好风气,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春节、中秋节幼儿在家庭中度过,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节日文化,内化节日礼仪。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观、游览、看电视、拜年、聆听有关故事和传说,同时在家中或拜访做客的过程中让孩子检验礼仪行为等等,活动开展至今,收到很好的效果。首先家长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不管是年轻的父母还是年迈的长辈,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当孩子有所进步后,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家园脱节,事倍功半;家园合作,事半功倍。只有家园同步教育,才能使每个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受益终身。合力产生了魅力,我园的礼仪活动因为有了家长的关心、支持,成果斐然。有了家长的牵手联合,显得魅力无穷。如今,我园的礼仪教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彬彬有礼、诚实大方、开朗活泼的幼儿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今后,我们将继续选择好的方法和途径取得家长的配合,家园一致教育,使我园的礼仪之花越开越艳。

礼节礼仪篇10

关键词:主持人 礼仪 教学创新

“同学们好,节目主持学第三次大课,我们主要探讨关于主持人礼仪方面的内容……”

“我们来晚了!”刚融入正题的教室被两个满头大汗的不速之客打破了气氛。只见这两个男生,一个穿着短袖衬衣,却规矩的打着领带,书稿在他手里不安的被转来转去,身后紧跟着的同学提着摄像机。他们在微微愠怒而莫名其妙的同学们齐刷刷的注视下走到讲台的中央,“我们是校园电视台的,来采访马老师!”话音未落,打着领带的同学抹完额头上的汗水,紧接着把湿漉漉的右手朝我伸过来,我作为难状勉强与他握手。采访中,他时而抖落肩膀上的头皮屑,时而晃动大腿,时而出言不逊,整个教室发出唏嘘和笑声。作为被采访者,我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说:“请你,从外面,把门关上。”毫无疑问,这位大大咧咧的同学做了一次非常失败的采访,而导致他失败的,是对主持人礼仪规范的无知。

作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节目主持学》的主讲教师,以上是我给《节目主持学之主持人礼仪》课程设计的别出心裁的开场。紧随这个小品之后,就是引导大家剖析刚才那位同学犯的各种错误。当然,正像我预料的那样,不是所有错误都被挑选出来,与此同时,我收获的是渴望谜底被解开的专注的眼神。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带着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正式开始了主持人礼仪的教学。

一、主持人礼仪的规范性是传播个性化与人际性的必然要求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节目主持人礼仪作为现代礼仪的一个特定领域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又要遵循现代礼仪的既定规范。主持人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只有掌握礼仪规范,才能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的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信任与尊重,才能把高雅的美感呈现在节目里。

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经济腾飞,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先导,而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又为广播电视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新媒体,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传播内容包罗万象。但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现代社会背景中,个性化是传播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是克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传播的策略。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是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个性化是相对于一般化而言,个性化并非传播目的,而是优化传播的手段。个性化不能与个人化混为一谈,它必须为受众认可接受。以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自我展示、自我表现为目的都是对个性化的曲解。个性化不是目无观众,恰恰是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依靠主持人独特的视角、鲜明的个人魅力等获得。

“人际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主持人大多采用“拟态”的人际传播,即使面前没有实在的交流对象,也格外注意营造人际交流的拟态语境,包括语言和副语言的巧妙设计;另一方面主持人节目把“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特色引入大众传播,在主持人节目中,传受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接交流、即时反馈的交互传播模式的特点。

主持人礼仪的规范性就是传播个性化和人际性辩证统一的必然要求。正是由于传播的个性化发展趋势,才要对传播的人际性实现提出更高要求;而正是由于传播的人际性特点,传播的个性化魅力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日趋鲜明。在个性化和人际性的实现道路上,主持人礼仪规范的作用不可小觑。正确规范的礼仪风范,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营造亲和的传播氛围,体现“人际性”;更可以得到受众的关注和尊重,帮助主持人实现差异化传播,形成自己的个性并为大众所接受。

然而综观当今充斥荧屏的主持人节目,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博人注意,主持人丝毫不讲究仪表仪态,奇装异服,搞怪发型,言行粗鲁媚俗没有尺度,完全摒弃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这正是对广播电视传播个性化的曲解,更是对传播人际性的无知。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的工作表现堪称典范。他参与节目策划、设计,给他的个性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孟非言语机智,个性鲜明并分寸适度,服装、举手投足都大方得体,充分尊重每一个嘉宾和搭档,丝毫没有轻浮戏谑之嫌。在法国专场的一期节目中,有一个细节非常让人感动:孟非在面试女嘉宾的环节里,为了活跃气氛要对一位女嘉宾行吻手礼。只见孟非把左手背在身后,用右手握住该女嘉宾的右手,俯下身子彬彬有礼的吻在自己的右手虎口处而不是女嘉宾的手上。这一个细节,充分表现了孟非高尚的情操和令人敬佩的个人修养,并且如果不是对礼仪的不断积累学习,不可能有如此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该节目大获成功、深得各个年龄层受众的喜爱,孟非的努力可圈可点。

二、主持人礼仪的规范是树立主持人形象的要求

主持人的公众形象是由其工作性质特点决定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传播工作者,代表媒体形象,是连结党和人民的纽带;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媒体的传播者,与“艺人”有本质差别。即使有些节目需要主持人活跃气氛,甚至给主持人设定特定角色,但是那终究是社会学意义上职业角色的转换。主持人是节目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民族形象、媒体形象的体现者,所以说节目主持人是“媒体立场、受众视角、个人感悟”三位一体的媒介角色。

公信力、亲和力是主持人公众形象的两大特点。来自主持人自身的道德精神和价值取向,严格的自律,良好的修养都会增加公众对他们,甚至对该媒体的信赖和美誉;主持人在节目传播过程中散发出的令人愿意亲近、易于产生信赖感的特殊品质,是他们甚至该媒体的成功指标之一。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主持人公众形象的树立过程中,良好的礼仪规范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

央视主持李梓萌成长并知名于《国际时讯》,她举手投足大气飒爽,服装造型剪裁大方合体。在播《国际时讯》时,她总是略微倾斜地坐在桌前,语言轻松活泼,好像身边的一个朋友在向你讲述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儿,这一切都如此的恰当而个性鲜明。正是由于她独树一帜的风格魅力,让很多观众记住并喜欢上了她。

三、社会的发展对主持人礼仪提出新的要求

“爱美、求美,是人的共同天性,欣赏乃至创造美的事物,是文明人的共同追求。优秀的播音作品应该是对真、善、美的完美体现,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成为传播美的使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 鲁景超)

现代礼仪随着历史社会的变迁,有简单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稳定中不断变化。一方面主持人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在着装、言谈、社交、馈赠宴请等各个方面遵循全社会的现代礼仪规范,同时要随时留意、掌握变化趋势。比如男士着西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西装袖口往往长于衬衣,而当今与国际接轨,衬衣袖口总要长出西装袖子外一公分左右,在教学中,我把两个时期新闻男播音员的照片拿来比较,就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差别,认识到礼仪规范的发展变化;男士西装如有三粒扣子,最上面的一粒必须要扣,中间的一粒可以扣也可以不扣,而下面的扣子绝对不能扣;西装搭配皮鞋,袜子一定要穿深色,等等。

四、教学方法创新

除了开篇的小品演示法和刚才所讲的图片比较法,我们更运用了课堂互动法、情境模拟练习法。

我提前要求大家穿正装出席本次节目主持礼仪课,大家像赴宴一样兴高采烈,在我讲授正装的国际着装规范后,进行了一个互相在对方的着装上找毛病的环节,并随课推举出搭配最得体奖和“黑莓”奖,也就是最差着装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根据我院实际,我们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练习。《节目主持学》大课内容结束后,新闻节目、综艺节目、访谈节目等都被涵盖在学生随后的小课练习内容之中,我们设计各种情境,大课上所讲授的礼仪知识都在小课上得到了集中的练习。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以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践”的原则。

有位学者曾经热情地对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学生们说:“你们是未来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力军,希望你们用大朴无华的仪表、敏捷机智的思维、典雅高贵的风度、幽默诙谐的谈吐,成为中华民族仪表、风度、语言的风范。”这是他的厚望,也是广大受众的期待,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即兴口语表达》 鲁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