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8 21:53:23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篇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钱学森》一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

这节课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回顾一下钱学森坎坷的回归之路。(指名分节读全文)

(二)读文悟情。

1、我想作为一名中国人,肯定会被钱学森这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所打动。**年10月1日,他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归国客轮,然而,回想他这二十多年回国路上的每一步不免让人感慨万千。那么,究竟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话语打动着你呢?

在2—6小节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段课文,先轻轻读一读,再细细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按要求自由练读。

3、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指导两段话的学习。)

4、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了解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吗?(学生自由说。)

(3)小结:是啊,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但是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抵挡住了所有的物质诱惑,仍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4)练习:选取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都…

不仅…而且…是…不是…如果…就…

(5)再读钱学森说的这段话,此时此刻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联系3、4小节内容,了解钱学森的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1)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一切都非常破旧,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丝毫不嫌祖国贫穷,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2)再读他的这段话,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走向……

(4)再次感情朗读这段话。

6、学习第五小节。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拓展阅读。也许将领的话还不能让你完全了解钱学森对于一个国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那么老师这儿有个小故事,你读了说不定就清楚了。(学生自由阅读补充材料。)

(3)此时,请你说说心里在想些什么?

7、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

(三)想象拓展。

1、说得多好啊!“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出示钱学森归国画面,放声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2、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3、写完交流。

交流之前先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现在,请你用听歌的情绪来读你写的这段话。

(四)课后延伸。

当钱学森学有所成时,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写,课后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不嫌祖国贫穷“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

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冲破百般阻挠

20*年4月19日

第一次听课评议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18日下午

地点:观摩教室(1)主持人:陆一平(副校长)

陆一平: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听课评议。首先由周美华老师谈谈上完课的感想,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哪些成功?哪些不足?

周美华:根据上次的讨论,我对教案进行了调整。还是抓住两段话,但进行了充实、细化。第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还不错;第二段话,让学生进行了反义词填空,感觉训练还比较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首先让学生想象钱学森当时的生活,与回国后进行比较,最后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自己备课时感觉情绪比较激动,但是感觉学生还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状态,学生发言的人数只有几个。时间拖长了,有些地方需要精简。学习了拓展材料之后,让学生交流,到底应该交流些什么?是一个困惑。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太明确,引导得不是太好。

陆一平:讲得太多,需要条理化,反思还需更深刻些,要结合主题。

陆一平:下面开始讨论。针对今天这个课堂教学实例,大家有很多感触,请各位老师就感触最深的地方谈一谈。

刘校长:(新疆奎屯市来校学习交流)把第一段放在最后这个设计好,再让学生写,这是一个亮点。前半部分有点凉场,节奏太慢。分段读时间长,可改为自由读。用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调动学生的情绪。

李老师:(新疆奎屯市来校学习交流)第一个环节用了15分钟,化的时间太多,要压缩。老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回答有重复,希望老师在上课时要灵活运用教案。

周慧亚:老师的情绪出来了,但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出来。这堂课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情绪调动的如何。我们这次的重点是语言的内化,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读进去,老师做得非常好,进行了细化,做到了循序渐进。用得出,语言的一种拓展,做得不错。音乐的时机把握还不够。

周红娟:教案和课堂都着力在情感上,但为什么老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的情感没有出来?主要是细节操作还不够细腻。如练说时可以把学生当作钱学森来说。第二个练说中也没有把感情渗透进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感情的延续,内化不仅停留在文字上,情感也需要内化。最后感觉音乐的出现是否提前了一些。音乐的处理应该推敲一下。

周美华:我对教案不熟,因此造成教师被动,影响了学生的情绪。

周红娟:刚开始交流感触,可以把要求明确一些。

陆一平:语言内化与拓展是情感内化的基础。

马琴妹:把学生当作钱学森,进行角色转化,人称转化成第一人称,情感会容易调动出来。复习导入这个环节太平,是否来些背景音乐衬托一下?

陈梅秀:两段话的出示,旨在让学生感受到钱学森回国,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条件,与在美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他个人来说,他放弃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这样对比,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今天课堂上对比还不明显,没有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两段话学完后老师应有个小结来渲染一下,激发学生的情感。

周美华:最后需要两段话一块出示?

陈梅秀:两段话需要细化。没有产生震撼。还需让学生去感悟。

马琴妹:两段话后,老师是需要小结一下。

周美华:对,引起下文,做过渡作用。

陆一平:不错。大家交流得很好。总的感觉不错。1、内化的点选得比较准。内化的过程设计得比较细。这两段话是到位的。想象拓展也比较到位。2、教师的情感积累储存比较好。这很不容易。3、重点内化的点和拓展的点还是比较到位的。如第一段话关联词的操作很有创意,第二段语言内化的点选择反义词也不错。最后让学生想象钱学森回到祖国这一练笔也很好。

突出的问题:1、内容太多,容量太大。需要删繁就简。第一个复习导入朗读不要。第二个地方是引出两段话目标不明确,绕得圈子太大,浪费了时间。这个问题可改为:找出你最有感触的地方读一读。

周美华:上次周艳霞老师说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讲到钱学森的两段话。

陆一平:那就改成“找出最打动你的一两句话,读一读。”不然,这些地方太统笼。2、音乐出示的时间问题,是否能交叉?跟学生想象的时候去交叉?在音乐的氛围中去表达。

周红娟:可以把音乐作为一种背景。

陈梅秀:只要音乐,不需歌词。因为有了歌词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

周红娟:为了对音乐的感悟,可以把歌词放在前面让学生去读一读。

陆一平:三个内化的点(包括拓展的)还不到位。第一个点光通过关联词语,不能涵盖训练的全部内容。说与读要结合起来。光靠说不行。第二点,第一段话与第二段话是否变成一个整体。两段话的中心是一样的,这样分开以后,缺少整体感。两句话可以先分再合,这样内化的点就到位。最后,高级将领怎么说的那一段可以删去。两段话联系起来后,你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小结。第三,想象拓展这个点的设计比较好。怎样交流表达?交流量不够,老师的点评不够。煽情需要到位一些,老师的语言还可更丰富些。收尾也是一个问题,建议,可以把音乐再放一下。放歌曲让学生唱一唱,最后达到一个高潮。

陈梅秀:最后一段,老师的小结需要升华。

周红娟:将军说的一段话后有一个拓展,学生交流找不到边际,找不到门。让学生从哪个方面讲,需要明确一下,需要紧扣钱学森来讲。

:一是美国对他怎么样,用一个词概括;二是钱学森对美国的百般阻挠表现怎么样,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语文教案篇2

1.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专心致志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习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寓言说理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由《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寓言说理方法导入。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读课文。

弈(yi)鸿鹄(honghu)弓缴(jiao)

三.词语点读:

1.一词多义:

a.通

A通国之善弈者也整个,全

B凝绝不通声暂歇没有阻塞,畅通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往

D主簿通语言传达

E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了解

b.使

A使弈秋诲二人弈让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派,命令

C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支使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假使

c.为

A惟弈秋之为听“惟……为……”,宾语前置句式,为,结构助词。

B为是其智弗若与若,如果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当作

D予无所用天下为吗

2.下列画线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请具体解释。

a.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与现代汉语同,认为

b.与其妾讪其良人不同,这里是“和他的”;现代汉语是选择连词。

c.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不同,这里是妻子儿女;现代汉语的意思与“丈夫”相对。

d.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不同,这里是“达到”,现代汉语是表示另起话题。

e.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同;“从而”不同,这里是“跟着”的意思,现代汉语是承接连词。

四.齐声朗读课文,自行翻译全文。

五.原文之前还有一段文字,自读并理解翻译之。

无或(同“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同“现”)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技术)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六.分析理解:

1.这个寓言中采用了对比之法,说它的好处。

(提示:孟子将对比重点放在“专”与“不专”的对比上,这样写是突出过程的重要性,强调惟有用心专一者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心思浮躁者将一事无成。)

2.荀子的《劝学》一文,也谈到用心专一的问题,比较两者的说理的异同。

(提示:本文是寓言说理,一个是比喻说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虽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但都用了对比之法,观点也相同。)

七.请采用对比手法,论说惜时之于学习的重要性。

(略,学生自写,然后相互评比,看谁说得最漂亮。)

八.以山丘和小溪为形象,编写一个小寓言故事,表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笔作题,先拟写草稿,同桌切磋,在写成正式文稿,全班交流,组织成册。)

九.完成课后练习。(答案见教师用书)

十.阅读《文学读本》中《〈孟子〉言论六则》,翻译并概括主要内容观点。

(略,参照注释解读)

语文教案篇3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闪、眨、算、乘、箭、遥、遇、久、将、希”,认识爿字旁;理解“希望、遥远、遇上、不久、将来”等词语的意思。

2、会用“希望”造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2、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熟记“闪、眨、希、双、乘、箭”的字形,初步理解词的意思。

3、完成课后练习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1、教学”星空”,并用“星空”说一句话。

2、课题:望星空。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诗,题目是《望星空》。

夏天的晚上,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他抬起头,看见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地对他眨眼睛,他想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看课文,听录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检查生字读音是否读正确。

4、认读新词。

一闪一闪眨着眼睛乘着火箭坐着飞船希望游玩遥远遇上不久将来也许想见

同桌互相检查,看是否读正确,未读正确的相互正音。

汇报同桌未读准的词,一起正音。(注意读好翘舌音,闪、眨、双、乘)

(三)通读课文

1、再次轻声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读不通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检查,看是否把句子读通顺。

3、汇报同桌未读通的句子,一起朗读。

(四)课堂作业。

1、学生自学,熟记“闪、眨、希、双、乘、箭”6个生字的字形。

指导书写:

(1)生字结构分类。

2、完成课堂作业(1)抄写生字。

3、给下面能搭配的词语连上线。

望着眼睛

乘着星空

坐着火箭

眨着飞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希望、遥远、遇山、不久、将来”的词语的意思。

2、学会用“希望”造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读课文,一生读一节.

(二)自读全文质疑,讨论释题。

1、自学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自读感悟或讨论互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不理解的词是:希望、遥远、遇上、不久、将来、也许、相见。可能提出的问题是:“火箭、飞船”分别是怎样的?像“我”一样的男孩是从哪里的?外星男孩到底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遥远、遇上、将来、也许、相见”。

读读课文中带“希望”的句子,给希望换一个词。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不久”在诗句中表达的意思。

3、看图,了解“火箭、飞船”。

4、重点读议二、三自然段,根据诗句启发现象与外星男孩想遇的情景。

5、进行对话训练,要求语言明白、通顺、适当。

(三)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种“我”望着星空,想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词进行想象。)

2、用“我希望“。回答。

语文教案篇4

教学案例设计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针对性,其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典型案例,学生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在培养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应对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案例教学法可以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学以致用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具有非常显著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更加侧重于任务的提出,直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就具体步骤来说,主要包括:案例准备、分析、讨论、总结、案例报告撰写、复习与总结、模仿等几个环节,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容易掌握,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对于商务谈判纪要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步骤。具体教学任务就是谈判纪要模拟与整理。此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纪要写作模式,并且可以进行实际写作。教学侧重点为商务文本、商务词汇。其教学活动流程主要为模拟演示、文本改写、小组讨论等,具体如下。

1.模拟演示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商务谈判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的记录,之后让学生讲述记录的大概内容,根据学生的记录展开初步探讨,让学生对商务谈判纪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掌握一些商务谈判纪要的注意事项。

2.文本改写

教师将真实场景的谈判纪要稿传给学生,并且告诉学生,这个原稿是在中外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并非所有与会人员的母语都是英语,所以,在进行纪要记录的时候,必然会存在文体、用词不当的现象。并且,在进行纪要记录的时候,因为关注点、管理与办事风格、文化理念的差异,导致纪要记录内容也会存在偏差。凭你方按通常的方式接受汇票,单据才能被转交给对方。这里对acceptance的理解有误。在字典中,其确实具有接受的意思,然而在外贸实务中,其是承兑的意思,为此,这里需要译为:凭你方按通常的方式承兑汇票,单据才能被转交给对方。所以,在此过程中,主要就是启发学生对纪要记录形成进行了解,掌握谈判纪要规范,不要进行直接套用。

3.小组讨论

在对原稿进行修改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之后对讨论结果展开报告。根据学生现有的报告,组织学生对纪要文体要求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纪要记录进行再次整理,并且做出相应的结果报告。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纪要记录中句子不当、词汇使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使其合乎常规。如,将一些传统口语化的语句转变为文书书面语形式,并且对文本中一些中国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改正,使其成为英语商务文本形式。通过这样的修改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商务英语文体、模式进行充分理解与掌握。除了一些传统语句之外,也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商务英语比较常用的词汇。

4.拓展与总结

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在学生观看商务谈判视频资料的时候,让学生练习英文谈判纪要的书写,之后对纪要书写格式、内容进行探讨,为学生的实际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也要对纪要书写知识进行总结,这样才可以为后续学习提供可靠保障,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案篇5

1.1双语课案例教学法与教师认知上的误区

案例教学法是国贸专业双语课程授课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首先由哈佛法学院倡导,之后哈佛商学院也开始应用,采用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所以,应用这种方法必须基于真实可信和知识相关性的信息,否则就会和教师讲授背道而驰。但是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2-3个月的时间,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技能和经验,而且要随时更新,否则就会老化。目前许多高校教师针对国贸专业双语授课所利用的案例,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书本上提供;一种是教师网络查找中文案例的,并翻译成英文案例。第一种来源很可能存在时间的滞后性,可能与我们需要的新知识脱节。第二种来源存在问题真实性的质疑,教师希望通过案例说明知识的可信,可是案例本身可能具有挑选时的主观性、个例性等特点,存在偏颇。

1.2教师岗前培训不足导致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

我国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到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99.8万人,增幅达547.96%。学生供给旺盛,促使高校教师招聘快速跟进,各类高校根据需要吸纳人才,途径包括行业企业、刚毕业的本硕博毕业生、海归派等,而从最初面试到教师走上讲台,岗前培训时间仅仅不到2个月。在我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都没有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作明确规定,而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师的相关标准执行,即具备研究生或本科学历即可。很明显,岗前培训不足,使得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也乏善可陈,使得生搬硬套的案例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同时旧知识与新案例、新知识与老案例的格格不入,都可能出现,矛盾处处存在,教师驾驭案例功力不足。与此相反,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对上岗教师及执教教师实践很重视。在美国,要想成为一名应用型院校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五年,方可应聘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在加拿大,每3年教师必须返回到业界实践,或定期为业界解决技术问题,或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以防技术知识老化。

1.3教师素养结构失衡导致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的目标失真

教师素养结构失衡,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什么案例都可以拿来用,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同一则案例来套,这显然违背了教学的严谨性。2011年4-9月笔者向海南工商职业学院、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口经济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省旅游学校等五所学校投放调查问卷,通过对海南五所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主要动因情况统计发现,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中由大到小排列分别是,晋升职称比例是46%,总结经验比例是19.3%,完成工作任务比例是18%,学术追求比例是16.7%,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我国教师晋升体制以及对年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缺乏扶持、教师自己买版面的国情有关。教师的科研追求不是让课堂案例变得更加丰富,而是为了职称晋升,显然动机不纯净了。

2教育生态学下媒介素养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法应用对策

2.1利用媒介素养建立教师正确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法应用观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这种生态镶嵌性加大了个体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困难。媒介素养则提出了一条路径,即让教师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时候,在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制作-思辩过程中,突出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到应用方向的指导。从教师认识层面来看,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给我们繁杂的真假信息,有效辨别信息并合理利用信息最为重要。教师需要学会辨别真实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我反省的模式,建立正确观,增加授课知识与双语案例切合度。从教师应用层面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模块化,把一则则信息拆分成一组组的双语课案例,对应每组理论知识。每一组案例既是一则典型知识汇总,也是一则实际操作示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案例设计课程时候,考虑到选取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未来需要现在不需要的、哪些是关联课程需要的等。

2.2利用媒介素养构建教师双语课协作式的案例教学法

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导使得个体间协作有序,那么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这样一种介质能推动个体间的合作。所以,媒介素养的养成需要利用正确的介质达到有效的目的。在构建案例教学法真实性时,我们可以利用组织本身传导性构建课程间的互联网,比如领导-教师-学生、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企业-教师-学生-企业,等等。每个团队的案例集有不同方向的扩散,形成知识-案例树。这种构建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同时没有一定的时间、方向都无法完成,对于很多经过短暂培训的教师那更需要用时间去堆砌才能成熟。所以,组织内部传导机制的完善以及组织与外部联系紧密决定着一个教师是否能真正纯熟运用此方法。第一,建立协作式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需要大量的师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年初年末培训、省级培训、出国访问等,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好的案例。第二,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参编教材,多给新人机会,改变申报课题等职称上的限制,建立科研奖惩机制。第三,推荐更多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带薪实习,要做到百分之百实现教师有实习经历,并把这种经历写进教师资质中,保证上讲台的教师都是高质量的、有能力的。

2.3利用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教师双语课应用案例教学的严谨性

语文教案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法;新课标;素质教育

伴随国力的强盛和国民教育意识的觉醒,新的环境形势对于我国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师“填鸭式”、学生被动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新课标的提出更是催生新一轮教学模式的产生和演变。新型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重大转变,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教师的指导地位得到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得到彰显。与此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研究一些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主W习能力的工具和方法。“导学案”的提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本文通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导学案”使用现状,并分析“导学案”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并针对所列举出的“导学案”教学中的困境,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导学案”的定义简述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实施浅述

1.体现学生中心,为自学提供内在动力

针对当前一些教师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面,自身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学习、更新和运用更科学、更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思想,相关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落实和强化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技能方法的学习培训和更新运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适应时展和学生需求的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导学案的认识,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深刻认识到导学案在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发挥的积极、强大和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地将导学案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成为日常教学当中的良好的教学工具,并在实践过程当中配合导学案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对导学案加以改进优化和更新换代,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强化教学效果。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学什么都会缺乏内在动力。教师在导学案实施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们的好朋友,了解学生们当前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喜好,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加以吸引和引导。

2.通过学法引领,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导学案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和“学”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引导和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沟通讨论和合作,可以互补长短、思维碰撞,互相解答难题寻找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更好的自学方法并开展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反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和引导效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实现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高分高能的人才,导学案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出最适合自己也是最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方法。因此,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导学案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并最终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强化自学能力。

语文教案篇7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诗歌背景的介绍。这是一首五言诗,读来琅琅上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的封建官僚。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语文教案篇8

语文 教案编写 心得

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套用这句话,我也要说:“教案无非是个工具。”

但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夸大了教案的作用,把教案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记入工作量进行考察。殊不知,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所以,课堂教学没有既定的程序、轨迹,有的是个性化的行为,有的是随机产生的思维的撞击,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前是不可能将授课的具体过程预测出来的,课前写好的教案有时在课堂上作用很小,甚至派不上用场。

那么,是不是教案就没有用呢?不是。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准备的结果与教学实施的依据,无疑还是要的。教师上课要有教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提倡的是编写适应自己、适应学生、适应课堂要求,能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好教案。

一、提要式教案

提要式教案就是不把教案备得太详尽,以免束缚老师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就是在备课时,将预设出来的主要步骤、问题以提纲的方式写出,从而成为老师上课的骨架,一目了然,而又条理清楚。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章的整齐美

[引导]本文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问其妾,问其客。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

(二)文章的参差美

[引导]本文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

[讨论明确](略)每一处问答,都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内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参差美。

(三)文章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二、提问式教案

如《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比较长,除了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外,可设置一些问题,帮助理解。

1.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什么?开始主动权在哪一方,后来又转向哪一方?冲突转化点在哪里?

参考: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是否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戏剧开始时主动权在夏洛克一方,后来又转向安东尼奥一方。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鲍西娅的出场。

2.鲍西娅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使夏洛克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参考:欲擒故纵。

3.文中塑造了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的形象,请概括他们三人的性格特征。

参考:夏洛克贪婪、阴险、冷酷、凶残;安东尼奥高尚正直、仗义疏财、忠于友情、信守诺言;鲍西娅聪慧、热情、勇敢。

4.一开始,威尼斯的最高行政长官——公爵答应夏洛克的要求了吗?夏洛克是怎样回答公爵的?

参考:(1)没有,而是规劝夏洛克不要这样残忍;(2)拒绝规劝(冲突升温)。

5.面对残忍的夏洛克,巴萨尼奥提出了什么要求?夏洛克答应了吗?

参考:(1)加倍偿还;(2)拒绝,并催要一磅肉(冲突紧张)。

6.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还在请求吗?夏洛克是如何对待他的?

参考:(1)没有,而是严厉指责。(2)反唇相讥(冲突白热化)。

三、练习式教案

如《致橡树》:

1.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社会特点。

训练:你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致橡树》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2.阅读课文,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训练: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

3.进一步阅读课文,找出诗歌的意象,理解各意象的象征意义。(重点)

训练:默读一遍课文,划出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4.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背诵全文。

训练4:反复朗读诗文,看看文章哪些特点有利于快速背诵。

5.老师小结、补充

训练:就诗文的内容看,作者的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教案篇9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

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板书:

地理优势

政治雄心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板书: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语文教案篇10

小朋友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呢?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拥有一枝马良这样的神笔吗?有个小朋友也想拥有一枝这样的神笔,她还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假如教学语文案例模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假如教学语文案例模板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

一、欣赏动画,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马良到神笔后他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是有关马良神笔的。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用他的神笔干什么吗?

3、板书课题:《23、假如》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相互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结构。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利用不同形式认读)

4、巩固学生识字。(课件出示水果树,每种水果里藏有生字。)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课文。《假如》优秀教学设计

3、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式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四、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

2、小组交流。

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注意重点的提示

4、评议学生的写字。

假如教学语文案例模板二

(一)故事导入,激趣铺垫

小朋友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呢?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拥有一枝马良这样的神笔吗?有个小朋友也想拥有一枝这样的神笔,她还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愿意欣赏一下吗?诗歌的名字叫《假如》,就藏在108页,快去读读吧!

(故事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下面的教学给予铺垫。)

(二)自学探究,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正音输入

(1)读诗,读到你满意为止。

(2)谁能大方的读给大家听?看看谁是神耳朵,听的最专心。

(3)生互评、正音。

2、自学生字,交流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识字方法好极了,就把你的方法介绍给你们组的小朋友吧!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3)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多媒体课件辅助识字)

(学生已有一年的识字基础,因此,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于是,我鼓励学生自学生字,共同交流识字方法,并变换不同的方式认读生字,使学生对生字的接触处于一种常识尝新的状态。)

(三)合作学习,理解感悟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

(1)现在我想读一遍课文,可以吗?看看谁最先听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生汇报,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教师的范读不仅正字正音,还让学生体会出课文的感情基调。)

2、默读课文,体会感知:请大家默读课文,看谁能找出假如女孩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她想画什么?

3、合作交流,理解感悟

(1)想知道她到底为谁、为什么画这些东西吗?那我建议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通、读好、读懂后,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并教教他们你是怎么读的?

(2)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

4、配乐品读欣赏

我们已经了解了文意,你觉得小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个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吗?(渗透关爱他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弱势群体,关爱大自然的教育)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爱心,我们的真情,齐读一遍课文吧!(配乐)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朗读、理解、感悟课文大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感悟课文,以情定读,读出怜悯之心,读出关爱之情,读出一曲美德的赞歌!配乐品读欣赏是对课文的理解内化,是课文感情基调的升华。)

5、放飞想象

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敞开自己善良、博大、纯真的心扉,关爱万事万物的种子悄然种植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中!使课文得以内化,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的确,有那么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关爱,由此我想到了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时期,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关心,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又想起了我们全校师生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正如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课件演示此情此景)

(这一环节,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使学生懂得用真情获得真情,用关爱赢得关爱。)

2、小练笔

(这首诗重在朗读感悟,除了感受语言的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诗中的情感美,学完这首诗后的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这时,进行小练笔,他们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所有的人画一张充满微笑的脸,让每一个人都能快乐地生活这时的孩子,已经受到了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启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学法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注重人文关怀,试图熏陶学生向德才兼备的人发展,并且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爱学、乐学。

假如教学语文案例模板三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以读代讲、读中领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利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本文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合作意识,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动画,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马良到神笔后他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是有关马良神笔的。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用他的神笔干什么吗?

3、板书课题:《23、假如》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相互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结构。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利用不同形式认读)

4、巩固学生识字。(课件出示水果树,每种水果里藏有生字。)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式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四、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

2、小组交流。

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注意重点的提示

4、评议学生的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二、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1、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读)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3、分组学习

A、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

B、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

C、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5、交流自学情况

6、感悟句子

A、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B、扩展说话:我要给——(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句子)

7、感情朗读课文。

想一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朗读时应该怎样读?(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A、读懂了你喜欢的小节,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把他读好?

B、多种形式朗读。

C、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同桌相互读读背背。

四、扩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