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坛十篇

时间:2023-03-26 02:56:43

我的地坛篇1

如果真是这样,课文两部分惟一的联系就是文章中“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的一句话,许多老师也正是通过这句话从地坛过渡到母亲的。我们知道原文除了写母亲,还写到了在地坛活动过的几个人物:一对夫妇、一个唱歌的小伙子、一位运气不佳的长跑者、一对兄妹等。这样一来,文章就有了两条线索,其一是物,其二是人,而两者惟一的联系是人在物中活动过,实质两者是各自为政,缺少内在联系的,因而活动在地坛中的人物之间也同样缺少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本文各部分是由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对生命的感悟也是物和人之间内在的联系。

让我们来回想写地坛的那部分。一个活到最狂妄年龄上的青年忽地遭到了人生的重创,这时他与一座废弃的古园遇合了,它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的共鸣。作者理解了地坛的全部感情和意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在凝重、滞涩、艰难作底色的画面中则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从而作者获得了对生命、对生和死的感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终于走出了残疾人自伤的阴影,这时“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地坛实际上已帮他解决了,从对地坛六个“譬如”的景物描写中,可知作者明白了生命会有未知的突变,充满沧桑,带着苦难,但绝不能改变生命的本色,那就是热爱生命、顽强地生活,并且活得光辉灿烂。可是我始终认为地坛给作者的只是一些道理上的启示,关于怎样活的问题,作者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当然作者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母亲。“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史铁生明白了怎样活的问题。

对于母亲毫不张扬的爱,我们从母亲送、忧、找他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已经感受得很深了,而对作者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和坚忍的意志。

母亲命运的艰难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生活操劳。她有一个残疾的儿子,生活上必须照顾他。二是精神压力。儿子残疾后常常想着自杀,她时刻处于担心害怕中,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儿子那可怜的赖以生活下去的自尊。三是病痛折磨。“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而这一切儿子却全然不知,“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为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可是这一切,母亲一个人全都默默地承受住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吭一声。母亲对待命运的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她死后愈现愈明。

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作者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同上)作者在母亲的身上找到了另一个问题――怎样活的答案,母亲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儿子“要好好儿活”,即不管命运是怎样的艰难、不公、多舛,也要凭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同时宽容生命,多给予他人理解和爱。史铁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做到了,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笑对人生,他学会了理解他人(史铁生曾为失利的世界田坛巨人刘易斯作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刘内心痛苦的理解,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我的地坛篇2

关键词主体性 角色换位 心理换位 人间至情

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许多人,“父亲的背影”让学生记忆犹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备受推崇,“母亲的形象”让人刻骨铭心。读这篇“至性”的美文时,内心所涌动着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冷静思考,所力求探究的,是其中一些体现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高一语文新教材中选作课文的,正是这两部分。从课文内容上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在特殊环境中对生命、生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博大深挚、毫不张扬的爱,以及作者对早逝的母亲痛彻心脾的思念。其中第二部分写母爱最细致入微,表达的母爱最深沉的。对母爱进行了夺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描写,其深刻本意应当是在向人们展示一个伟大民族道德传统上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一种新型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我与地坛》中作者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就是这种新型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中最具感召力的精髓部分,也是高中阶段学生最不易理解的至情。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体味呢?

一、师生角色换位。

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劳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角色的转变十分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朋友。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探索了以下做法:

1.学生上台讲,教师台下听、评

学生讲时,我坐在学生的座位上一边听一边观察。学生下来后,我立即就他们的语言、板书、逻辑、课堂组织乃至手势音量等一一进行评价。到下课时学生意犹未尽,不少学生特别是没有上台的,要求下节课继续。由于这种师生角色换位,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大大高涨。以下是课堂教学的摘录:

学生主持人: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还是文中写到的母亲形象。有人说母亲是一首不衰的歌,她让儿女们从古唱到今。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可能都写过好多回《我的母亲》之类的作文了。你是怎样写的呢?

学生(1):大多写母亲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比如她自己省吃俭用,却不忘给我买好吃的,说我学习辛苦,需要营养。

学生(2):往常看大家写母亲的作文,总是写天凉了,母亲给我送衣服;下雨了,母亲给我送伞;从学校回家,母亲总是忙着下厨房;回校了,母亲总是准备了一大袋东西,叮咛了再叮咛。(学生笑)

学生主持人:母亲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都是如此。现在请同学发言,讲述自己母亲的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

学生(3):我家里穷,父亲有病干不得重活,田里地里的活儿都靠母亲一个人。初中毕业之前,我不想考高中了,心想:反正考上了也读不起,还不如回去帮妈妈干活儿,妈妈一定会很高兴。不知谁把这事告诉了我妈妈,妈妈一听就急了,连忙赶来学校劝我,因走得太急,摔了一跤,造成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我赶到医院,看到母亲难受的样子,我也很难受(哭),我发誓一定不放松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哭得讲不下去了)

学生主持人:多好的母亲!大家说,我们该不该为天底下所有的好母亲鼓掌!

师生(齐声):应该!(热烈的掌声)

2.学生质疑与释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我不直接解答,采取反问、追问、转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

学生主持人: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体现母爱的情节非常多,但本文作者有没有写这些?为什么不写,对双腿瘫痪的儿子来说,不是更需要母亲生活上的照顾吗?

学生(1)是的。对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此时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如果失去了生的信念,那么即使在生活上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没有用的。

学生主持人: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听一段课文录音,思考: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

(放第二部分的录音)

学生(2):母亲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我”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所以宁愿自己忍受着煎熬,仍默默地支持“我”去地坛。

学生(1):母亲日日夜夜地替“我”担心,想知道儿子的想法,但她终于没问。她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学生主持人:是的。母亲虽然极想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关心他,但她更尊重他。

学生(1):母亲自己承受着煎熬,但从来没有要求儿子“你替我想想”。

学生(2):母亲来找“我”,“她看到我了就不再叫我”,她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

学生(3):她只要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就放心了。

学生主持人:母亲给了儿子那么多的关爱和理解,而她自己在儿子遭遇不幸以后的日日夜夜又是怎样度过的?

二、学生与文学形象的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去体品味文章的主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探索的做法:

1.把握课文,把教材剧本化

学生主持人:在作者心境的转变过程中,母亲做了些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我”上地坛,母亲送“我”;“我”在地坛,母亲忧“我”、找“我”。“送、忧、找”三个字写尽了母亲的悲苦与操心,使作者深深地感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正是母亲没有因为自己的担扰而剥夺儿子去地坛的机会,才使作者在地坛参悟生死获得再生。

学生主持人:走出生死界线的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怀念的呢?

学生:作者有四段表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真是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学生主持人:很好!谁还能补充吗?

学生:我还补充两点:“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己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学生主持人:补充得很对!儿子残疾,母亲是多么悲伤啊!儿子不声不响地摇着轮椅走了,走向古园,却把担惊受怕和不祥的预感全部留给了母亲。为了不伤儿子的自尊心,母亲不能阻拦儿子,也不便公开地跟着儿子,只能偷偷地护着儿子。残疾的儿子活下来了,成了作家;但原本健康的母亲却过早地走了,作者只能用文章来祭奠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

2.模拟表演,把课堂戏剧化

学生将课文第二部分设计为三幕剧。它们分别是:《“我”上地坛,母亲送“我”》《“我”在地坛,母亲忧“我”》《“我”在地坛,母亲找“我”》。

以下是一些精彩的台词摘录:

学生(1):(慷慨激昂地)“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时光的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学生(2):(感情细腻地、动情的补充)一路坎坷,母亲走过,一生的痛苦,母亲也肩负起来。爱在无言中,然而爱又是如此刻骨铭心,当我停下脚步,回头望望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让我感觉到了内疚。然而更多的是什么?是痛。母爱,似河水,愈深愈无声。(持久的掌声)

学生(3):母亲,这是怎样的一个名字!这个让我们任性的名字,这个常常被疏忽的名字,这个总是让人毫不察觉她的温柔的名字,这个将所有的疼痛掩埋,将所有的快乐酿出的名字……

学生主持人:这个名字,对全天下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名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英国玛格利特•魏德玛的《妈妈的牵挂》:(音乐中,学生(4)朗读,其他学生自己欣赏。)

学生(5):“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了,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面对大家,意味深长)我想我说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珍惜吧!(掌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画外音)

教师:(总结)同学们演得都很精彩,我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启发,我想:母亲走了,带着她对儿子的深深挂念,母亲走了,遗留给儿子永无偿还的心情。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这是稍纵即逝的眷恋,这是无法重现的痛苦,这是成千古恨的往事,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掌声)

在满文军的《懂你》音乐声中,本节课结束了。

结束语:用德来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让人世间最复杂、最博大无私、深厚无穷的母爱永驻人间,常驻我们彼此的心中!

参考文献

我的地坛篇3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读史铁生,我有一种背脊发冷,心头发热的感觉,我敬重身残志坚、发奋有为的史铁生,更钦佩朴实沉勇、聪慧、坚忍的伟大母亲。《我与地坛》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母爱的光辉,犹如冬天的太阳,穿透阴霾破空而来,照亮你人生的希望;《我与地坛》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思想的力量,犹如黎明的颂歌,扫荡黑暗,欢呼光明,激活你沉睡的梦想。母亲,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以她的苦难和智慧,以她的刚强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

(一)、沉默而坚实的人生大爱。我相信这种说法,平平淡淡才是真,于无声处有大爱。读《我与地坛》,对母亲的感知和理解又一次印证了我的想法。史铁生以凝练、沉重的笔触冷峻而平缓地向我们描述了艰难苦患中的母子深情,平实朴素的文字,司空见惯的素材,渗透了作家的心血,凝结着母亲的深情,读着读着,我分明感受到了有一颗心在跳动,有一股热血在沸腾,有一份激情在燃烧。那些送往迎来的深情凝望,那些将心比心的深切理解,那些焦灼不安的徘徊顾虑,一个姿态,一副表情,一份感受,我都不能忘记。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史铁生不会修饰,也无须修饰,他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他感受到了什么就表达什么,他被什么情境感动了就如实地抒写这份感动。我愿意把这些文字看成是一尊母亲的雕像,简单而沉默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焦灼而炽热的心。母亲站在小院里,却沉浸在看不见我的世界中,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她想送我却又不能送我,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用站立不动的姿势,用一如既往的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牵挂送我,送我到我想去也只能去的地坛,可我,纵然想走,又哪能走得出母亲的目光呢?纵然想飞,又哪能飞得出母亲的心空?史铁生告诉我们,母亲的目光是一双长长的手,牵扯着我走向未来。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这些文句像绕口令,又像是捉迷藏,可是叫人高兴不得,激动不起,我体验到了一种酸心的悲凉和焦灼的炽爱。人生或许就是冥冥之中两个有缘的人互相对视的一个过程吧。我想起了一首诗,写男女相恋的,也挺适合母子相依这份血肉真情。“你找我时我在找自己/你没有看见我时我已看见了你/你看见我时我不敢看你/你不看我时我想看你/你看见我时我也看见了你/背影是离别的忧伤/地坛也为我沉默”除去心有灵犀,两情相悦的怦然心跳,我更读到了一份悲凉,一份无奈,一份尴尬,做儿子的“我”既自伤自悼、困惑茫然又自责自省,愧对母亲,做母亲的“你”(她)既焦急忧虑、心神不宁又强作镇定、克制自己。爱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表达对儿子的爱也是自自然然的,可是,母亲却以一种艰难窘迫的形式来表达这份满怀忧虑的爱。一个找一个,一个看一个,一个躲一个,多么沉重而痛楚的牵挂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苦难时期的母亲,情有多深,心有多苦!一个“看见”写尽了患难时刻的人生苦况。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我几乎是流着泪读完这些文字的,我丝毫也不怀疑史铁生的真诚、直率,有这样一位能够舍生忘死、殚精竭虑呵护儿子的母亲,史铁生为什么还要掩饰呢?这些大白话、老实话太伤心,太动情了,它直逼我们的心灵,触动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知道:有一种爱超越生死,刻骨铭心;有一种爱血浓于水,动人肺腑。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痛苦分给两个人来承担,那么,这种痛苦会减少一半。我要说,对于母子二人来说,儿子的痛苦分担给母亲,母亲就会加倍的痛苦,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她情愿儿子能活下去自己去死也行,儿子是她的唯一,儿子是她的至爱,儿子的重要已远远超过了她的生命。这样的母亲,忧心忡忡,心力交瘁,注定是活得最苦最累的,也正是这种艰辛苦累铸就了母亲的伟大和崇高,闪烁出动人的光辉。

类似上述分析的有关人物描写的细节、片断,《我与地坛》还有很多。母亲的一个姿式、一副表情、一份感受、一举首、一投足无一不折射出她的内心世界。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爱到心灵,爱到骨髓,爱到实处的人。她沉默不语,坚实行动,不炫耀,不张扬;她隐忍顽强,独担苦难,不抱怨,不悲叹。她以坚强的意志来迎战苦难的命运,她以呕心沥血的爱来唤醒自伤自卑的儿子,她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灵的轮椅上站起来,她去世之后又在儿子心中站成了一座丰碑。她是我们英雄的母亲啊!

(二)、智慧而深刻的人生启迪。读《我与地坛》,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史铁生实际上为我们暗示了一种微妙隐形的三角关系,如果说地坛这个古老荒园是一所历经沧桑仍唤发生机活力的大学的话,那么,“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学生,而母亲则是我的人生启蒙老师。母亲给予了我爱和勇气,给予了我坚强和幸福。我们也可以从散文中的一些片断和场景描写中体察到母亲思想的智慧和深刻。

“她知道我心理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俗话说,天上太阳大,地上母亲大。而作儿子的“我”实际上就是母亲心目中的太阳,现在这轮太阳愁云惨淡,黯然失色了,这对母亲该是何等强烈的打击啊,拯救残疾的儿子和儿子伤残的心灵,就成了母亲重要的使命。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并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不做不该做的事,不问不该问的话,想儿子之所想,急儿子之所急,小心翼翼,默默无言地呵护儿子那颗敏感而破碎的心。“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写出了爱儿子的艰辛不易。“想问”表明母亲想知道儿子的状态如何,想些什么,她能不能分担儿子的痛苦(从肉体到精神)。“不敢问”表明母亲的担心和顾虑,因为一问,刺伤了儿子的敏感而脆弱的自尊,从而增添了儿子的苦痛,那可是母亲千万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人总是这样,一旦自己身陷困厄,惨遭不幸,有人关心和照顾自己,而且这种关心和照顾愈是热情、周到便愈让人感到自身的不是和不安,只有施爱者关照对方但又不让对方觉察,尊重对方又不让对方感到自卑时,这份关爱对于受难者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母亲洞察儿子的内心世界,处处关照儿子而又隐瞒、躲避不让儿子自伤命运、自悲身世,真可谓费尽心机,艰难不易啊。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个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现在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既想让儿子出去又担心会发生什么,既关心儿子的现在又忧虑儿子的未来,夜以继日,日以继夜,昼夜交替,循环往复,母亲在空落和不眠中熬过了一天又一天。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这种苦难并没有打垮她的意志,毁灭她的思想,相反却孕育了母亲更深刻的发现,她懂得需要给儿子独处的时间,需要给儿子一个过程,需要给儿子一个独立的未来。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去呵护另一颗心,给儿子一片思想的天空, 生活的翅膀才坚硬;给儿子一座成长的荒园,生活的脚步才坚实;给儿子一条曲折的道路,生活的意志才坚强。让思想超越伤残,让灵魂接近高贵,儿子才是一个真正快乐、幸福的人,相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事无巨细,关怀备至,只能是剥夺了儿子成长的权利和成熟的机会,那才是母亲可以预见的真正悲剧呢!母亲不是哲学家,但她通晓朴实的人生哲理,并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些哲理来影响儿子的人生道路,这正是母亲深刻过人,智慧超群的地方。

对于儿子的未来,母亲也有自己的设想:“她又确信一个人不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儿子不幸福,母亲也不幸福,两个不幸福的人相依为命,惺惺相惜,用心用力地寻找幸福,什么才是母亲心目中的幸福之路呢?从文中描述不难看出,这条路不是鼓励儿子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也不是希望儿子荣华富贵,子贵母荣,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来暗示儿子,人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炼就一副钢铁意志,要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这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很多时候,我们都和作者一样用世俗的眼光来打量关心我们的人,而实际上我们错了,在母亲崇高而坚强的人生之路面前,我们除了赞叹,还有惭愧。

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在苦难中思索,在尊重中行动的人,她理解我的苦痛,尊重我的内心世界,她关心我的现在,更忧虑我的未来,她和地坛一样给予我无处不在的爱和无坚不摧的意志,有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还忧虑什么呢?

我的地坛篇4

在岁月深处,那个青釉色的瓷坛子总是在我的记忆里闪闪烁烁。许多个喧闹的节日里,每每面对一桌桌丰盛的美宴,推杯换盏之间,我的思绪总会飞回儿时的故乡,回到故乡那间土坯房里。那个摆放在祖母炕头柜上的泛着青釉色的小瓷坛子又会亮闪闪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从小和祖母相依为命。在我五六岁时一个秋天的黄昏,一个在城里做事的祖母的晚辈送来那个青釉色的瓷坛子,小西瓜大小,圆鼓鼓的样子,坛口上拴着一个瓷盖子。坛子里装着满满的豆腐乳,这可是那个贫困年代里一种很稀罕的食品。记得祖母当时将那个坛子接在手上说:“好哇,好哇!我的宝贝这个冬天可有东西解馋了”。那一坛子的豆腐乳,祖母用它给我夹馍馍、就米饭,让我从冬享用到了春。

后来,坛子里的豆腐乳终于被我一点点地吃完了,祖母这才将坛子清洗干净摆放在炕头的柜上,开始用它放鸡蛋。记得那时,我总是一手拉着祖母的衣襟,一边望着她一脸欣喜地将坛子抱在怀里,去她养的几只老母鸡的窝里收鸡蛋,一边问东又问西。祖母每次轻轻地将鸡蛋放进坛子时总是数了一遍又一遍,一边数着,一边在盘算。等鸡蛋装满了瓷坛子,祖母就抱着它去镇上的集市里卖掉。她从来不舍得吃那坛子里的一个鸡蛋,也让我省着吃。她常常对我说,坛子里的鸡蛋卖了钱攒起来,以后就能供我去念书。祖母一生没读过一天书。但她常常对村里人说:“就是砸碎了我这把老骨头,也要让我孙儿上学。”祖母常常对我说,一个山里娃要到山外去,自古就是读书一条路。

在我小学五年的岁月里,那个瓷坛里究竟装过了多少个鸡蛋,我真是不敢去想象。后来,我去三十多里外的集镇上读中学,就开始住了校。祖母就在家腌制一些时令的蔬菜,春夏季是腌黄瓜、腌辣椒,到了秋冬的时候就腌一些白菜和萝卜。每个周末回家返校时,祖母就用那个青瓷坛子装满腌菜,送我到村口,这才小心翼翼地将坛子递到我手上。中学的几年里,我都是靠着祖母给我做的烙饼和那一坛坛的腌菜度过的。

如水的流年中,我就在祖母的那个青瓷坛子的滋养里一天天地长大成人,又离别了故乡去了远方,而祖母却被岁月无情地风干,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去了天堂。那些关于青瓷坛子的往事里,许多带着忧伤的温暖记忆变成一支流淌在我心间最纯净的歌。似水流年中,那些青瓷坛上的记忆常常带着我飞回到遥远的故乡,总让我的心潮湿温暖。在我的生命里,那个青釉色的瓷坛子时常在提醒着我,它让我清晰地记得自己人生的路是怎样一步步地走来,使我不会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迷失方向。

我的地坛篇5

——题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男孩和女孩在医院的走廊里相遇了,四目相对的瞬间,两颗年轻的心都被震撼了。

$FJ4"0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ADac

彼此间从对方的眼睛中读出了那份悲凉。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到了黄昏,俩人就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从这天起,男孩和女孩相伴地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日出日落,昼夜晨昏。两个人都不感到孤独无助。

rC t`{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d}nN

终于有一天,男孩和女孩病情都被告知无法医治的地步,两人被各自的家长接了回去。他们的病一天重似一天。但他俩,谁也没有忘记彼此的约定。

Z0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_

日子飞也似的过去了,转眼已过了3月。在3月最后一天的下午,女孩手中握着男孩的来信,安详的合上了眼睛,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她的母亲静静的守在她的身旁,默默的看着男孩的来信:

06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Csy@

"....当命运捉弄你的时候,不要害怕,不要彷徨。因为还有我,还有很多关心你的人,爱你的人在你的身边,你绝不是孤独的一个人……"

]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i&Gs

信纸在她的手中一点点湿润了。

Of/h&)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

女孩就这样走了。在她走的第二天,她的母亲在女孩的抽屉中发现了一叠写好但没有发出去的信,最上面的一封写着:"妈妈收。"

(=vw*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0Wo

母亲疑惑地拆开女儿的信,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妈妈,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也许女儿已经离开了你,但我有个心愿没有完成,我和一个男孩有个约定,答应和他共同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可我知道也许我无法履行诺言了,所以,我走后,请您将这些信陆续的发给他,让她以为我坚强的活着,相信这些信会给他活下起的勇气的……女儿"

emBhPj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mq|q.

望着女儿努力写的遗言,母亲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她觉得有一种力量促使她去见一见这个男孩。

u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 OU

女孩的母亲按照信封的地址找到了男孩的家。一进门就看到桌子正中间镶嵌的黑色的镜框中照片里一个生气勃勃的男孩。女孩的母亲怔住了。当她看到男孩的母亲泪流满面的从桌上缓缓的拿出一叠信,哽咽的说:"这是我儿子留下的,他一个月前就走了,但他说还有一个与他相同命运的女孩在等着他的信,等着他的鼓舞,所以一个月来是我代他发出那些信……"说到这里男孩的母亲已泣不成声了。

? ]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

命运就是这样残酷地让两朵朝气蓬勃的花蕾还未来得及绽放就过早的凋谢了。命运又是仁慈的,他让两颗已经濒临绝望的心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彼此关心,彼此牵挂彼此鼓励……

M”*k.!

©疯言疯语-天涯论坛 -- 我的论坛,我的天地!!!

我的地坛篇6

在一切的壮阔波澜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样一个词——“论坛经济”。事实上,在今年国内各地论坛此起彼伏的现实情况之下,透过“西部论坛”这样一座业内高峰,审视一下所谓的“论坛经济”,也是身为媒体的份内之事。(专题策划:易丽娜) 一、跨越东西的嬗变:从“财富论坛”到“西部论坛”

说到论坛,营销界的朋友都不陌生,当然,大家也都不会忘记1999年金秋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所属的《财富》杂志在上海主办的“财富论坛”。《财富》杂志每年评选世界500家最大的企业,并利用其影响力举办一系列的财经论坛,“《财富》全球论坛”自1995年启动,,每年在世界上选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热门”地点举行一次,邀请全球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及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参加,共同探讨全球商界所面临的问题。之前,《财富》杂志已分别在新加坡、西班牙巴塞罗那、泰国曼谷、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了4次年会。而中国以其越来越活跃的经济发展势头在《财富》第五次年会吸引了300多位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和200多家中国大企业的负责人,以及一些政界和经济界名流共800多人,围绕“中国:未来50年”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演讲、讨论和交流,成为《财富》全球论坛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开得最成功的一次年会。

而根据“西部论坛”组委会统计,10月20日到22日共有中外来宾1700多人参加了这次论坛。其中包括12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89家中国内地重点企业或行业代表企业、100多家港澳台知名企业的代表;49位外国使节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30多位中外著名学者、170多家中外新闻机构的540多位记者;以及中央20多个部委、国家机关和直属机构的有关领导,部分东部省、区、市和12个西部省、区、市的领导。

将近400个日日夜夜,论坛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在与国际名流对话的过程中,清晰地把握了主动者的角色,从《财富》来上海寻求合作到政府主动邀请世界企业来西部共商发展大计,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决心在其间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如同“财富论坛”带给人们巨大的“论坛”冲击一样,“西部论坛”也是中国论坛面向本土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论坛在中国——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财经论坛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80年代,只是初期的论坛大部分沿袭了政治论坛的鲜明特征,基本上由政府或者其他非赢利性组织一手操刀。但自从“财富论坛”之后,各地论坛有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或许名字有点小变化,比如“大会”,“峰会”,“高峰会”,“研讨会”等等,实质并无差别。 大论坛屈指可数99财富论坛2000西部论坛小论坛遍地开花中国世纪企业家论坛2000中国企业高峰会21世纪论坛 高交会论坛新营销论坛 三、为何追赶“论坛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突然间的“论坛经济”热潮,套用杨东平先生在《城市季风》中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波又一波的经济浪潮的描述,应该是“十亿人民九亿论,还有一亿准备欠充分”。也许,还真是这么一回事:下海、炒股、房地产之所以能刺激人们一拥而上的根本性因素,又在论坛经济的彩装下腾空而出,功力所及之处,无不纷纷倒下。粗略归纳一下,大体有如下几种表现:

1.赢利型:以赢利性组织机构为发起人。

在这一门类中又有两种派别:一是广告传播导向型,即主办者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做广告,以宣传自身形象,不太计较论坛的门票、资料等的收入是否足够与论坛成本相抵。目前,国内有很多刚创立不久的中、小型企业(多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善用此招来推出自己的企业组织形象,而且由于其企业定位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客观现实,其组织的论坛多专注于与己相关的行业领域之内。

另一种则是纯粹的赢利导向型。比如高交会展览中心在高交会期间举办的多场论坛会议,由于是专业从事会展业务的公司操刀制作,来的都是明星大腕级人物,从整个论坛的运筹到执行的各个环节,也是商业味道十足,体现了相当的专业水准。还有国内“论坛经济”首倡者何才庆先生出资的“世纪企业家论坛”,据说投资已是200多万,论坛每个礼拜都有一次,不为赢利又为什么?

2.非赢利型:论坛发起人为政府组织或民间团体、个人,集中为受共同关注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论坛所需的运作成本一般是由政府财政支持或者非赢利性组织提供,例如,“21世纪论坛”,它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发起并举办,宗旨是围绕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邀请中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以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合作。又如本月在我国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一种国际间的组织机构表现功能的形式,着眼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问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四、论坛带来什么?

《财富》杂志挑选论坛地点的法则是,要挑热门地区。“火见风猛,风见火盛”,恰如我们看到的,在经过了论坛之后,热门的上海更加火爆了。而西部,这块政策性倾斜的热门地带,亦如愿地热了起来。 地域经济借力香港和西部的经贸联系将增多南充市在蓉招商引资逾六亿可口可乐加大投资西部两岸三地电子四强 西部论坛携手共谋发展成都电脑节签单5亿 本土企业借东风跨国公司携手“川航”托普一日签三单 锦江与“金光”合作六个亿投资千万美金 麦德龙联姻青羊

另一方面,每一次论坛的强大产业带动效应也不可小觑:它们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还能创造住宿、餐饮、通信、旅游、购物、贸易等相关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论坛能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 五、论坛的商业运作必备

论坛现象由于大量商业操作手法的介入和美好的商业前景而被誉为“论坛经济”,而真正要能锻造为一种经济的狂潮现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专业性。应该有专门从服务业领域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人以此为业,包括对论坛组织者、运作过程等的素质要求,都应该体现一种新的经济行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以及良好公众形象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对外提供举办论坛的一条龙服务,比如,某企业需举办论坛,只要一个电话打过去便可得解放。

2.连续性。从事论坛业的工作人员始终以论坛为工作,开论坛的时候要投入,论坛谢幕后同样投入另一轮论坛的准备;同时,举办论坛就是业务,要经常有业务可做,才可保住专业论坛公司的形象。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好几家专门叫“xx论坛”的网站,使得论坛的稳定形象不至于在论坛结束后便随着人群的一哄而散而灰飞烟灭。

3.客户关系运用。论坛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新内容,也必须遵循商业的成功法则——客户关系运用,才能有真正的发展余地。关注客户,以为客户提供满意而精良的服务为宗旨,不断追求,创造需求。这一点应于专业性的特征放在一起考虑,因为越是专业性的公司,他就越懂得尊重客户。

4.健全的行业规范。谈这一点的时候,我头脑中有个大大的问号:不知道国内的现状在这一方面的分值可以是几。无规矩不成方圆,行应有行规,才能保护公平竞争,才能保证行业内的所有人、所有群体防范越轨、减少侵略,维持平衡发展的有机秩序。 六、解读论坛现象

原《科技日报》记者、现任中国企业家论坛老总何才庆先生曾撰文提出“论坛经济将火起来”。事实上,在何先生做此预言的时候及以后,中国大地可以说是无处不论坛,尤其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最;但是,论坛,真的已经成就为一种经济吗?欢迎加入本站编辑部的讨论。 编辑观点论坛是会展经济的延伸论坛是一种营销手段与营销方式 论坛是一种知识营销论坛是整合营销的运用何才庆先生观点新经济:网络与论坛 七、中国本土论坛走向何方?

论坛,正在中国走向轰轰烈烈。作为一种已经引起相关人员和理论界极度关注的经济现象,它能不能健康地、顺利地一路走好,也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的地坛篇7

说起家乡的坛子菜,我是记忆犹新的。小时候家里穷,坛子菜下饭的时日很多。没有油水的坛子菜直吃得我们吹鼻子鼓眼晴父母见状,只得经常变着花样吊起我们的胃口,比如在坛子菜里放点香料,比如在坛子菜上滴点猪油。

坛子菜的种类繁多,制作的工艺也极有讲究,原料大多是农村自家栽种的蔬菜。其中辣椒、生姜、大蒜头是必不可少的香料。在我家,做得最多的是豆角酱和辣椒酱。每年的六、七月份是豆角、辣椒盛产的时间,母亲就会摘下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其余的做成坛子菜,用母亲的话说是为菜荒的日子做打算。也正是母亲这种勤俭持家的理念,使我们的餐桌日益丰富。五月三荒的季节,母亲也能把餐桌堆得殷实。

关于坛子菜的制作已忘了许多,模糊地记得豆角和辣椒摘下洗干净后先要在太阳下略微晒干水份,然后把豆角切成一寸见长的条状,整齐地放在坛子里。每放一层,撒把细盐,再撒上姜末、蒜泥等香料。做好后用塑料纸密封,一般半个月后便能食用。揭开坛盖,扑鼻的酸味使胃口大开。至于制作辣椒酱就更简单了。:

真正使我对坛子菜没了兴趣,甚至于流露厌恶情绪的是读初中的三年。每个星期天下午返校总要带上一罐坛子菜当作一个星期的下饭菜,坛子菜吃多了吐口水也能感觉到一股酸味。

许是母亲过意不去,偶尔也会在坛子菜里埋上一个用油煎得焦黄的荷包蛋,这个秘密只有我和母亲知道。那时的家境,一个鸡蛋可以换取五盒火柴或者一斤大米,母鸡下的蛋通常是积累到一定数量,然后全部拿到集市上去卖,能享受一个鸡蛋自然是再奢侈不过的事情。关于荷包蛋的秘密,母亲不让我说,怕引起一向节俭的父亲的嗔怪和兄妹们埋在心里的怨言。母亲不让我说,我也就一直没有说,只是在领会到母亲用眼神暗示着油煎荷包蛋的存在后,我的鼻子一酸,大颗大颗的泪珠就会滚落下来。提着这罐盛着浓浓母爱的坛子菜,我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由期望转化成的压力无形地罩在我的周围。在学习成绩下降时,在畏惧生活的种种竞争时,一想起母亲,想起坛子菜里播撒的母爱,我就会获得一种无形的动力。

我的地坛篇8

关键词: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人文精神

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一般是指在原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地域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等,这种特色服务是与人文精神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改变了红水河讲坛最原始的局域性的服务方式,发挥了红水河讲坛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是文化和特色相互沟通的。为促使红水河讲坛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在特色服务中提供了具有人性化的服务措施。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类似于红水河讲坛的文化平台,但是红水河讲坛有自己的特色之处。具有自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开办以来,为当地经济建设把脉,突出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文是笔者对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的详情分析。

一、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的基本理念

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下述几点:①整理出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内容,其中包括地方特色、学科特色以及专题特色等。这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先决条件。结合当地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地方的文化经济发展。就河池而言,河池市将通过“打基础、筑格局、强产业、建体系”的方式,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构筑“一心两带六区四园”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做强文化旅游业,繁荣演艺娱乐业,推进影视传媒业,做大工艺美术业,发展文博会展业,提升印刷出版业,拓展休闲养生业,培育创意广告业,促进文化产业增量,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体系。红水河论坛充分发挥其作为媒体中介的优势,为河池文化事业发展做好宣传。②特色服务的服务机制与服务内容。特色服务既要服务于党委政府,更要服务于广大受众。如由河池市党委、政府确立的河池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以“稳进突围、提质发展” 为总基调,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深化产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提升、开发扶贫攻坚、城乡新貌新风、干部执行力提升“五大工程”为抓手,奋力推动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城乡建设和“五大突围”,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 “筑底蓄势,稳健上行”,呈现结构调整优化、质量不断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红水河论坛用特别的论坛方式为河池市实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开设有特色的访问通道以及有地方特色的论坛讲座。红水河论坛特色服务的服务机制主要依附于其主动性。服务内容有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提供的定题服务,同时还有跟踪服务,组织者有计划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向受众提供前沿的专业研究动态;组织有专业特色的讲座,延伸至有特色的信息产品开发等。③遵循为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基本理念。互联网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红水河论坛广大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应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理论视角来审视红水河论坛这一技术产物。有人就对红水河论坛的意义提出了种种评价或质疑。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与人或社会的关系和其研究意义,在肯定信息网络对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的前提下,正视网络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次,对于网络应用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应当具体地分析其成因,以探究防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正确处理人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关系,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关系,网络的物质经济价值与人文精神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防止人们在应用网络过程中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了解了互联网的价值后,红水河论坛将致力于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人文理念,服务广大的受众。针对红水河讲坛的特色服务,为受众人群提供专题文献索引等诸多内容,让广大受众轻松高效地掌握所需信息,想受众之所想,换位思考;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不是从红水河讲坛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出发来为受众服务。这就是特色服务人性化的基本含义。

二、红水河讲坛的人文精神

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即红水河讲坛在工作、服务与实践的进程中所彰显出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放理念与平等理念是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红水河讲坛的开放性是区域性文明程度的标志。论坛开放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论坛内容资源向受众开放的程度。平等理念也是红水河讲坛的固有理念。红水河论坛的内容资源没有设置任何的访问权限,使受众能最大化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乐趣。目前,很多领域都有了平等服务的理念,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公共财产以及网络文化信息,红水河讲坛的存在使社会广大受众利用红水河讲坛获取各种信息成为可能。

随着红水河讲坛的发展,近年来,一种优化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措施,以最大限度满足受众对文献只是需求为工作基点的服务理念,也就是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成为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

那么,彰显人性化服务理念的特色服务和平等理念相互排斥么?答案是否定的。第一点,特色服务与区分服务有所不同,特色服务对红水河讲坛的任何一位受众开放,它对受众的身份不提任何要求。虽然,它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那是由于不是每一位受众都会对特色文献感兴趣,因为特色文化有较强的专业性,曲高和寡;它的受众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事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而形成了特殊读者群。特色服务不管是提供特色文献,还是其服务模式、服务措施,都只是从受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对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不是对受众的身份提出要求。第二点,若需要享受特色服务的读者不多,而红水河讲坛却过多地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经营特色服务,就会影响大众化的常规服务,这种现象值得反思。特色服务和一般服务是互相依托的,红水河讲坛要按照读者的需求,科学分配人力物力资源,使需要享受特色服务与一般服务的读者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因此,特色服务不但和人文精神中的平等理念相制衡,同时,还由于在红水河讲坛工作实践中可满足受众在常规服务外对文献信息的更多需求,所以, 最能彰显“以人为本”这一服务理念。换言之,特色服务是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最佳体现。

三、加强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红水河讲坛信息需求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红水河讲坛也是科技发展的一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对于红水河讲坛的一些作者而言,依照演讲稿进行演讲在外人看来是一件不利的事情,但是,对于红水河讲坛来说,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不重形式,是红水河讲坛信息的个性化的体现,是其与众不同之处,红水河讲坛为讲坛文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服务理念,随着科学发展速度的加快,红水河讲坛也在与时俱进,而且,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也日益个性化、特色化。

2.建设具有本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标

对红水河讲坛来说,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讲坛内容都是以具有特色的服务方式为中心,由此决定了其信息资源共享效果。建设一个大型的红水河讲坛对我们信息资源的共享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信息资源共享,也可以说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只是人文精神在很多人看来很难理解,所以,简单化地将人文精神与信息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下,红水河讲坛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实,规模无论大小,只有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才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才可以做好红水河讲坛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总结

特色服务是红水河讲坛的核心内容。综上所述,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可产生共鸣效应。如果将红水河讲坛比作一所开放型大学的话,那么论坛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所大学中的一员。而登坛主讲的大多是博采众长、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其修养,其学问为我们树立标杆,成为我们追寻的目标。在搭建平台、疏通知识传播路径的同时,我的视野开阔了,品位提升了,何其有幸!

如今,红水河讲坛已逐渐成熟,但我仍十分关心讲坛的成长,为它每一点进步而骄傲。希望红水河讲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走得更远更好,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弘扬知识,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总之,做好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是当前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方向。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即是一切从观众的切身需求出发,为受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正是当代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韩庆祥,王 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3-24.

[2]江晓东,隆玉婷,盛建萍.《医学生人文英语选读》简析――兼论医学生英语课程人文教育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06-108.

[3]曾林仙,刘 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影响[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

[4]王兆德.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的一点思考[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C].2004.

我的地坛篇9

关键词:房地产;业主论坛营销; 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080611001

一、业主论坛基本概况

业主论坛,是业主网上交流的场所,业主可以在各自的小区业主论坛中和邻居、准业主们交流房产、业委会、开发商、物业、装修家居、社区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从目前来看,业主论坛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网站专门的房地产门户,附带设立的业主论坛。如搜狐、新浪、武汉热线等,这些网站都有专门的房地产版块,在介绍房地产信息的同时,也开辟有业主论坛。这种论坛我们还可细分为两种:地区性网站中房地产门户下的业主论坛,如武汉热线;非地区性网站中房地产门户下的业主论坛,如搜狐焦点武汉房地产业主论坛。二者从人气上看,旗鼓相当,详见表1。

表1:地区性网站与非地区性网站业主论坛人气比较

二是专业的业主论坛。如武汉业主社区、上海业主社区,这类论坛只有各社区的业主论坛内容,没有房地产方面的信息和新闻,内容较单调。

第一种形式的业主论坛,由于拥有丰富的房地产资讯,如新楼盘介绍评论、专家言论、与房地产相关的新闻与评论、装修、房屋租赁买卖等等,能吸引众多的关心房地产的网民。当浏览完房地产新闻和楼盘信息后,业主或准业主们很容易就进入附在旁边的业主论坛。这种业主论坛的优势,我们可以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它的人气是第二种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表2是二者网上调查数据的比较。

表2:两种形式的业主论坛发帖数比较

备注:(1)以上两表数据截止2008年6月19日22:17。(2)两表中“最高浏览数”是指该业主论坛中浏览数最高帖子的浏览次数。

二、业主论坛营销的必要性

(一)网络已成为房产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房产本身的特性――价值巨大,加之普通消费者对房产这种商品的特点不了解。根据美国营销学家赫华(Howard)和西斯(Sheth)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类,购买房产的行为属于广泛解决问题(Extensive Problem Solving)。对于这种类型的购买行为,消费者必然会多方搜集产品信息,进行复杂的评价,才能作出最后的购买决策,消费者这种购买决策是非常谨慎的。而作为包含房产信息最为丰富的房地产门户网站,无疑成为消费者搜集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网上搜集信息,又会自觉不自觉地浏览项目的业主论坛。

二是商品房信息来源有限,而且其它渠道信息不完全、不透明,如广告、宣传单、置业顾问人员推销,这些信息都是开发商“精心制作”,提供给消费者的,都是关于房产积极的、开发商自己关心的卖点信息,而不是消费者关心的产品信息,消费者对这些信息一般不太信任。而作为中立方举办的房地产门户网站,提供的信息比较全面,尤其是其中的业主论坛,更是业主和准业主们对项目自由、真实地发表所见所感的场所,里面包含的楼盘信息更广、更真实,潜在消费者更乐于从业主论坛了解项目真实的一面。

三是结婚购房的刚性需求,始终是推动房地产市场生存和发展最有力的动力。据统计,武汉市每年结婚人群大概在八万对左右,而这些现代年轻人,出于工作忙和对网络的依赖,上网收集房产有关信息,已成为其收集信息的必要渠道之一。年轻人对发贴、灌水情有独钟,对业主论坛这种信息来源自然不会放过搜集的机会。

因此,对于广大潜在客户关注的信息来源――业主论坛,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加以关注。

(二)“业主论坛”与房产“项目网站”设置在一起

如武汉热线房地产门户,在每个楼盘项目简介下面都有“业主论坛”或设置链接,即使潜在顾客先前并没有主动浏览业主论坛的意识,但在看到业主论坛界面时,也会产生逛论坛的想法。对于广泛解决问题的购买行为,消费者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得到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机会的。

(三)“业主论坛”里存在对项目有负面影响的信息

在业主论坛里,有许多来源不明、甚至不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或来源于竞争对手,或来源于某些偏激客户以偏概全的愤言。比如,有些业主论坛对某项目地质进行了多次发帖质询,该项目地质的确存在问题,但开发商进行了科学有效地处理,完全能保证项目和业主人身财产安全。不知情的业主在大量发帖咨询后,得不到回答,于是各种不利于项目的误解和猜测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发商不进行危机公关,不加以澄清事实,试想,任何一个潜在客户在浏览了这种大量“有害”帖子后,谁还敢购买该项目的房产?

(四)购买意向的咨询帖激发潜在机会

大量有购买意向的咨询帖子,出现在业主论坛里,对开发商来讲,这也是一个积累、开发客户的好机会。在业主论坛里,有许多咨询该项目的帖子,这些帖子的初衷可能是想从业主那得到消息,以利于购买决策。但是站在开发商角度来讲,有人发帖咨询,说明浏览者对项目有兴趣,是企业寻找潜在客户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五)业主论坛是一种高效的免费宣传工具

业主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收集业主、准业主、潜在客户信息的渠道,对开发商的营销策略制订能起到参考作用。市场营销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房产4P’s策略的制订均要基于市场需求特点。了解、掌握市场需求的特点可用市场调查来收集,而业主论坛里,业主和准业主们的言论也不失为了解市场需求的一种有益补充。传统的积累、开发客户的手法有:建立营销中心、广告、营业推广、散发宣传单等等,这些手法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而进行业主论坛营销,几乎就是免费的。而且随着网民人数日益壮大,网上信息会越传越广,并会从网上传递到网下来。这种收益是其它促销工具无法相提并论的。业主论坛,就是这样一种免费的宣传工具,他几乎不需要投入成本,而且宣传效果非常明显。

三、当前房地产企业“业主论坛”营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对业主论坛营销基本上处于无认知状态。很少企业真正认识到业主论坛营销的意义和重要性。归纳起来,当前房地产企业“业主论坛”营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对其视而不见

当前,无论是哪种业主论坛形式,在随机访问的二十余个业主论坛中,几乎看不到开发商答复客户咨询、房产信息的帖子。只见客户焦急询问,不见有人回帖。很多很好的销售机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失掉了。

(二)房地产企业认为可有可无

房地产企业将业主论坛仅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宣传工具,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与客户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少数业主论坛能看得出有开发商发帖的痕迹,也就是那些被业主们称为“开发商马甲”的人发的帖子。这些帖子由于只把业主论坛看作是广告工具的一种延伸,里面充满了商业信息,对业主的咨询或质询视若无睹。因此,开发商的信息,不但不被人接受,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三)房地产企业仅仅进行监管

房地产企业对业主论坛仅起一个监管的作用。这种开发商把自己当作“网管”或“版主”,只要论坛不出现不利于项目的信息,便不加理会;一旦发现不利项目的议论,就予以反驳。这种做法,完全没有意识到业主论坛的营销作用。

四、“业主论坛”营销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业主论坛”营销意识

业主论坛已成为消费者收集决策信息的渠道之一,它与项目网站已成为形影不离的伴侣,企业必须正视业主的作用,把它视为营销整体策略的一部分。通过它和业主、准业主、潜在业主进行互动和沟通,及时了解市场对项目的咨询、看法和建议,使自己的营销战略更具针对性。

(二)抽调专人负责“业主论坛”营销事宜

由于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关系,“业主论坛”营销人员只需1-2人便可。但其它部门和人员必须给予其足够的支持,因为论坛事务可能涉及到项目的设计、地质、土建、装修、绿化、销售等多个环节。没有全员营销的意识,仅靠1-2位专职“业主论坛”营销专员,还不足以应对业主论坛需要的各种信息。

(三)要有所选择地进行业主论坛营销

在互联网上,开设有房地产门户的网站很多,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必要对所有本项目的业主论坛进行营销。企业可先进行调查,把各大网站、各种形式的本项目的业主论坛的发帖数、浏览量进行排序,挑选出前5名,对这些业主论坛进行重点营销,对第6-10名业主论坛进行观察。另外,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对各网站的本项目业主论坛进行调查和排序,如果排序发生变动,要及时对重点营销论坛进行变动。

(四)业主论坛营销应以公共关系为主

在大家心目中,业主论坛属于业主的,其内容是比较真实的,如果里面有强烈的商业气息,那么这个论坛很可能会失去吸引力和公信力,进而无人浏览。如何进行公共关系呢?方法很多,比如,项目进展现状,用相片展示项目风采,转载与项目有关的市政建设及规划,认真、真诚地回答客户的疑问和误解等。总之,尽量不要直接房产信息,这些信息由项目网站提供给客户。

随着互联网业务不断扩展,随着业主论坛渐入人心,企业必须认识到业主论坛在潜在客户购买房产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有效的业主论坛营销,为自己的营销整体策略增添一份活力。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M・申克尔.房地产营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我的地坛篇10

>> 从对抗到对话 对话总比对抗强 对话永远高于对抗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打破传统对抗冲突逻辑 科学与宗教――从对抗走向对话 对抗 聊胜于无 小胜于大 评胜于教,改胜于作 行胜于言 雄辩胜于事实 发现,决胜于速度 引智胜于引资 “钓”胜于“鱼” 实力胜于人脉等 决胜于卖场之外 求人胜于求已 求人胜于求己 如何决胜于考场 诚实胜于名誉 泡脚胜于药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对话胜于对抗 对话胜于对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齐岳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第六届香山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会见外宾

14岁就参军的何雷,25年前来到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次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由夜战开始了战争,此举引起了军事科学院一些研究人员,特别是何雷的关注。

夜战近战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战法,但在现代条件下必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何雷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上呈了咨询报告。随即,报告获得中央军委首长的批示,印发全军。此后,中国军队更加重视开展高技术条件下的夜战训练。

而今,身为第六届香山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何雷中将,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军事合作与对话机制的探讨。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除了原有的军事外交方式外,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合作对话,国际安全规则的制定,联合国维和行动,举办和参与联合军演等多种军事外交活动。

他认为,作为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形式,香山论坛也起到了增进军事互信、加强危机管控、避免战略误判以及深化国家关系的作用。

诚然,一些国家为了争取和保护各自战略利益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仍会对一些多边军事外交机制的形成和发展造成障碍,但接受《t望东方周刊》专访时,何雷强调,有理由相信,随着各国间军事交往的进一步深入,各种与军事外交相关的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将与各国家一起,共同推动国际多边军事外交朝着更为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

平等对话的开放论坛

《t望东方周刊》:对于香山论坛的开放程度,曾有文章质疑:“中国是否愿意将外国代表希望探讨的敏感问题纳入议程?即便愿意,主办方又是否能放开所有限制让与会代表自由讨论?又有多少中国学者愿意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何雷:首先,香山论坛是一个开放性的地区安全论坛,作为主办方,我们向来不会刻意限制参会代表的言论,同时,也就不存在所谓外方代表希望探讨的敏感问题一说。

如果南海问题可以作为外方代表希望讨论的敏感问题,那么在本届论坛中我们设置了充分的环节与时间让与会代表对海洋问题畅所欲言。也如你所见,本届论坛中,与会的美国前海军作战部长拉夫黑德退役海军上将还重点谈了南海问题,并引起了与会各方的关注,但我们事先并不知晓他的演讲内容,也并未设置任何能够影响他演讲内容的环节。

所有的与会代表都可以在论坛中畅所欲言,阐释自己的观点,这是香山论坛一以贯之的宗旨。

对于参会的中国学者,我们更不可能进行限制,学者作用就是献言献策,在论坛上充分讨论,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激荡,我们也鼓励更多的专注于相关领域的学者为香山论坛、为亚太和平与地区安全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t望东方周刊》:举办这样的论坛,对于地区及国际防务交流有着什么作用?这些作用在过去的历届论坛中是否得到了体现?

何雷:作为一种军事外交的形式,香山论坛的实质是通过军事力量的涉外和平运用,充分发挥其各方面功能,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目的,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应该说,国际军事对话虽然是务虚形式,但往往蕴含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独特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战略与安全对话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防务安全磋商也属于军事对话,是国家防务部门之间为增进互信、加强军事领域交流与合作而实施的交往活动。防务安全磋商是国家间政治与战略合作的具体体现,是国家间战略性问题探讨的主要机制以及国家间务实性军事合作的重要标志。

新世纪以来,多边国际军事对话也日益频繁,比如东盟地区论坛、上海合作组织防务安全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等平台,这些安全对话平台在促进相互沟通方面各有特色,应当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我们希望所有的论坛都应成为平等对话、大家发声的平台。香山论坛的主旨是平等合作、包容互鉴,通过广泛深入研讨交流,增进互信、积累共识,促进地区安全合作,推动各方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展。

无意取代其他论坛

《t望东方周刊》:本届香山论坛从以往的香山脚下移步国家会议中心,是否意味着论坛发生了较大变化?

何雷:自2006年创办以来,香山论坛已走过十个年头。秉持着“开放、包容、互鉴、合作”的理念,香山论坛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亚洲安全防务对话平台,成为中国军事外交一大品牌。此次论坛举办地点从香山脚下移步鸟巢旁的国家会议中心,改变只是因为扩容,不变的是“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执着追求。

通过历届香山论坛,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双边及多边防务安全讨论机制上更加成熟,我们一如既往地希望为相关地区及国家提供一个互信、开放的交流平台,希望与会人等能够秉持自由讨论的心态,关注亚太安全问题。

很多人都会关注到所谓“香山论坛与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关系”,对此,我们多次强调,香山论坛无意与其他论坛PK,更无意取代其他任何论坛。

《t望东方周刊》:香山论坛规格由非官方升级为半官方,是否表明中国在着力提升在地区安全的角色定位?此前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在争取地区安全领导人的角色,你对此作何评论? 2015 年6 月2 日, 在中国籍“远春湖”号油轮上,执行随船护卫任务的特战队员在警戒巡视

何雷: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地区安全与区域和平发展,由一个论坛的升级来判断一个国家在本地区安全领域的角色定位,不是我们的初衷。

亚太是我们这个论坛的基本立足点,作为亚太大国,离开中国谈论亚太安全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希望各方在这个平台上平等交流,这个愿景已经实现。

为适应亚太地区安全环境的新变化和安全合作的新需求,香山论坛从2014年开始,由两年一届改为每年一届,规模扩大,规格提高,升级为“一轨半”高端亚洲安全与防务对话平台,参加人员也由往届中外专家学者扩大为亚太国家领导人、防务部门领导人和武装部队领导人,部分国际组织常设机构负责人、前军政要员及知名学者等。

对话胜于对抗,合作才能和谐。本届香山论坛,亚太地区乃至域外重要大国派出官方代表团出席,为各国开展更深层次的安全合作对话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前景。

2015年,香山论坛规格进一步提高,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作为特邀嘉宾出席16日的欢迎晚宴并发表演讲;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上将在全体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14个国家的国防部长、11个国家的国防部副部长和军队总司令参加论坛。纳米比亚前总统努乔马作为贵宾出席本届论坛活动。

论坛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有来自49个国家的56个代表团参加本届论坛,5个国际组织派出了代表,61个官方代表团约300余人,另外还有前政府高官和中外智库专家约200人参会,是历届香山论坛规模最大的一次。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第一次各自从本国国内派代表团参会。

香山论坛是一个平等合作、包容互鉴的开放性安全与防务交流平台,宗旨是增进互信、积累共识,促进地区安全合作,推动各方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论坛举办近10年来,特别是去年论坛升级为“一轨半”以后,得到了本地区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防务部门与武装部队的关注和认可。显然,许多国家都看到了香山论坛在讨论亚太安全与防务问题上的独特作用。

构建新型军事关系

《t望东方周刊》:我们注意到,香山论坛特别设置了智库间的交流议题,该如何理解这种军方智库间的交流活动?

何雷:参会人员规格提升、数量增多带来的是论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对于中国智库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平台。中国军方智库分为官方和社会两大类。官方军事智库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是中国军事科学院。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重大事件上,来自军事科学院的形势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能够直达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的案头。

社会智库比如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学会是社会学术团体性质,但挂靠在军事科学院,具有官方背景。

除了高层领导人的支持外,智库是香山论坛的主要打造者。从2006年开始,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着手建立一个中国军队与外界交流对话的平台,现在他们得以在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平台上代表中国军队发声。由于香山论坛讨论的话题基本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国际安全话题,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与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还是有很大的发言权。

应该承认,论坛对促进中外军事交流、开展多边军事外交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国军队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品牌。

《t望东方周刊》:我们注意到,本次论坛上,与会代表就一些问题发出了相对尖锐的声音,也有媒体注意到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的讲话内容,该如何看待论坛上的这些声音?

何雷:中国与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存在着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问题保持着有效沟通,达成了许多共识。中国政府提出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即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南海的和平与稳定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为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找到了现实有效途径。

此次香山论坛把“亚太海上安全”、“东盟共同体建设”作为会议议题,正说明,南海问题并不是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关系的全部,也不会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大局和主流。我们愿同东盟各国加强沟通合作和研讨交流,以期有助于推进彼此的合作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