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与耻十篇

时间:2023-03-29 20:56:56

荣与耻篇1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这样的思考,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我们树立了行为规范和准则,更是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的重要标准。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个人的思想;像一位法官,拷问着每个人的良知;像一股清风,净化着社会的风气。

我们作为学生,要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规乱纪为耻;以团结进取为荣,以骄傲自大为耻;以热爱班级为荣,以损害集体为耻;以尊敬师长为荣,以顶撞长辈为耻;以关心同学为荣,以伤害同学为耻;以守时守信为荣,以出尔反尔为耻;以勤劳节俭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以重视学习为荣,以胸无大志为耻。

时代呼唤精神动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间。有许多人弘扬世间的真情,秉承人性的光辉,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人世间不可或缺的真善美。“神舟六号”一飞冲天,奏响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号角,更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爱国之情;濮存昕担当”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他走上街头义务献血,与艾滋病友如兄弟般握手相拥,展现了崇尚科学,关爱生命的高尚情怀;“中国男孩”洪战辉12岁起扛起家庭重担,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背着妹妹上大学的故事里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中国女排17年磨一剑,自强不息,苦尽甘来,用辉煌的战绩诠释了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更有华工的丁静教授苦心研究,潜心钻研,挥洒着华工人的赤诚热血,无愧于”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的殊荣……

任何道德规范只有转化成为道德实践,才有其实际意义。我们要把八荣八耻落到实处,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要从每个人每天的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从唱响国歌做起,热爱祖国;从乐于助人做起,服务集体;从上课认真做起,追求知识;从辛勤劳动做起,培养习惯;从扶贫济困开始,关爱社会;从言而有信开始,锤炼真诚;从严守校规开始,遵纪守法;从不乱买零食做起,艰苦奋斗。遵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在细节上实现“八荣八耻”。

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沧海一粟。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更像个无知者。但我不因渺小而妄自菲薄,不因无知而自矮三分。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中,我时刻不敢放松自己。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我要以青春的昂扬,以年少的锐气,坚守诚信,守住本分,坚守勤奋,守住理想,坚守科学,守住信仰,坚守信念,守住精神,以荣辱观为科学指引,用昂然锐气在天地间书写一个大写的人生!

荣与耻篇2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总书记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方面的概括,中国体育界应该如何以此为镜进行深刻的解读和认知?16日记者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剑。

张剑说,总书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方面的概括与我们体育战线所提倡的中华体育精神和遵循的原则是高度一致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这些与我们所提倡的“运动员为国争光”、“祖国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高度一致的。建国以来,中国体育界一直在努力实践“八荣”的精神内涵。我们体育界讲科学精神、崇尚科学训练,金牌上处处闪耀着科技之光。艰苦奋斗也是我们中华体育精神中的一条,“以艰苦奋斗为荣”和体育界、体育人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也是高度契合的。

张剑同时指出,“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背离人民为耻”,“以损人利己为耻”,“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违法乱纪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些“耻”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以一种负面的因素给体育界带来了不利影响,比如说体育界所发生的一些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体育的精神和法制的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都讲究公平、公正、公开,公平的尺度,讲究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结合。违法违纪包括打着所谓科学名义来获取个人利益如使用兴奋剂,以及过度追求商业化给体育带来的种种不良的侵蚀,都是应该引以为“耻”的。

总书记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体育界来讲也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总书记所强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7个方面都是处处贯通的。体育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继!续通过自己工作,对“八荣八耻”有新的思考和贡献。

张剑说,面对“八荣八耻”,体育界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体育具有放大效应,无论荣和耻,发生在体育界都会被放大,因为我们的工作、我们运动员的行为是展现在全社会面前的。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战线就更应该有这种意识,通过做好工作、通过践行体育的精神来诠释“八荣八耻”深刻的含义。

荣与耻篇3

八荣八耻荣辱观

生活中的荣与辱——八荣八耻征文

什么是生活中的荣与辱?它就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生活中的荣与辱,是公民社会的那块黏土吧。离离原上草,从此中萌芽。以上是龙应台对公民说的荣与辱吧。在我的生活中,荣与辱没有明显地分界。荣兮辱所伏,辱兮荣所倚。我现在下笔思考的,都是要用当下的辱来彰显明日的荣。辱对我来说,就是为谋生而艰难倔强地活着。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想起方兴东说: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很有饥饿感的。随时需要争生存空间,再有钱,骨子里还是个贫民。贫穷一直是悬于头顶的沉重死板的巨石。很累,平凡的人哪,忙碌地生活,无目的地奔走,迷信地用阴晴变化暗示各种征兆,告诉自己上帝还在,希望还在,生活——还要过下去。可怜的人哪,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只好去找书中,电视上才有的童话,告诉自己爱情还在,温情还在,梦——还要做下去。

最苦的是初入世事的大孩子,有叫喊的力气,有逃脱的冲动,有打破常规,蠢蠢欲动的勇气,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泯泯于众,仓惶逃窜时却没有方向,在漫无目的的游走中耗尽了气力,熄灭了决心,为未知的失败而哭泣崩溃。有时回到宿舍,灯坏了,先修电灯,在灯下洗澡,先衣服,下面条。生活就是这样,在隐忍中过平凡的每一天,心中有渴望。为了那快乐的瞬间,要忍受长长的寂寞与孤灯奋战。我是草根一族,我一直在为克服贫穷而卑微的生活奋斗,而且我还不准备放弃,我很快乐。很累时,抬起头,希望我能静观大地,天空和云彩的美。而我生活中的荣,就是那些短暂快乐的美好瞬间。它们是我仅有的宝贝。

荣与耻篇4

八荣八耻征文

生活中的荣与辱——八荣八耻征文

什么是生活中的荣与辱?它就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生活中的荣与辱,是公民社会的那块黏土吧。离离原上草,从此中萌芽。以上是龙应台对公民说的荣与辱吧。在我的生活中,荣与辱没有明显地分界。荣兮辱所伏,辱兮荣所倚。我现在下笔思考的,都是要用当下的辱来彰显明日的荣。辱对我来说,就是为谋生而艰难倔强地活着。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想起方兴东说: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很有饥饿感的。随时需要争生存空间,再有钱,骨子里还是个贫民。贫穷一直是悬于头顶的沉重死板的巨石。很累,平凡的人哪,忙碌地生活,无目的地奔走,迷信地用阴晴变化暗示各种征兆,告诉自己上帝还在,希望还在,生活——还要过下去。可怜的人哪,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只好去找书中,电视上才有的童话,告诉自己爱情还在,温情还在,梦——还要做下去。

最苦的是初入世事的大孩子,有叫喊的力气,有逃脱的冲动,有打破常规,蠢蠢欲动的勇气,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泯泯于众,仓惶逃窜时却没有方向,在漫无目的的游走中耗尽了气力,熄灭了决心,为未知的失败而哭泣崩溃。有时回到宿舍,灯坏了,先修电灯,在灯下洗澡,先衣服,下面条。生活就是这样,在隐忍中过平凡的每一天,心中有渴望。为了那快乐的瞬间,要忍受长长的寂寞与孤灯奋战。我是草根一族,我一直在为克服贫穷而卑微的生活奋斗,而且我还不准备放弃,我很快乐。很累时,抬起头,希望我能静观大地,天空和云彩的美。而我生活中的荣,就是那些短暂快乐的美好瞬间。它们是我仅有的宝贝。

荣与耻篇5

八荣八耻荣辱观

学习八荣八耻,对于我们党来说,无疑是一个老话题。但在今天,我们党把这个老话题突出地提到全党同志面前,无疑又有其新的要求。在全党开展以实践“八荣八耻”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就是我们党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扎实深入地开展这一活动,应正确处理老话题与新要求之间的关系。

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一个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体现时代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都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正确引导中国社会不断前进。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着眼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学习八荣八耻”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战略谋划和全面部署,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措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各项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与时俱进,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保证。在全党开展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学习八荣八耻”重要思想进一步武装党员头脑,使全党同志明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先进性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古人云:听其言,观其行。这不仅适用于对一个人的评价,也适用于对一个政党的判别。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群众评价我们党,不仅要看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是否先进,更要看党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看广大党员是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当前,在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与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党的先进性,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开展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一方面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实践党的先进性、弘扬党的先进性,使先进性的思想之花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先进性要求理想化,不顾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反而不利于党员先进性的发挥;二是把先进性要求抽象化,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走样变形,这样只能引起群众的反感。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胜利之本和力量源泉。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的先进性必然表现为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保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失去群众基础,不但毫无先进性可言,而且必将失去执政地位。今天,尽管我们党已拥有6800多万党员,但相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党员仍然只是少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先进性与群众性是辩证统一的。开展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就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牢牢把握这一点,广大党员干部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中去,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带动群众,从而使我们党做到与时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荣与耻篇6

[关键词]耻 羞 耻感难题 现代性 荣辱观 初始条件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4-0012-06

当人们面临荣辱价值抉择时,必须处理一个影响深远的道德哲学难题,即“耻感难题”。耻感之所以成为“一个道德哲学的难题”。是因为它既与个人的主观性密切相关,又与普泛的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现象实情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在一切感性直观中,耻感构筑起意志或意欲的边界并成为人之如何行为的立法因素之一。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圣训,作为一种道德立法原则是建立在“以非礼为耻”的耻感基础上的;而“不食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的个人道德宣示,同样也是建立在耻感直觉的基础上的。耻感之“所在”,“不外乎是一种活生生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精神(包括一切超越动物的活动:思维、观察、意愿、爱及其存在形式)以只是逐渐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感觉在人身上发现的。”耻感之“所在”应归诸于人的存在方式。然而,耻感难题在纯粹个人的主观尺度和普遍的人类尺度这两极之间呈现出来的,决非一种简单的价值抉择的难题,而是异常复杂的人类生存际遇的难题:灵与肉、男与女、神与人、文明与野蛮、天空与大地、义与利、生与死、永恒与暂时、有限与无限、神圣与世俗等都以某种特有的方式交织于耻感之中。“耻感”之为“道德哲学难题”所彰显的,实乃各种“自以为是”的荣辱取向隐蔽着的时代症候。我们有必要透过此道德哲学的难题,问及我们时代荣辱观的初始构成性条件。

一、“耻感”何以是“居先”的道德哲学难题

耻感源自人之“羞”。在某种程度上,“耻”是“羞”的某种转化形态:它是将作为存在形态(或生存状态)与意识现象的“羞”转化为“价值形态”与“精神气质”的结果。那么,耻感之“耻”如何才是一种“居先”的道德哲学难题,或者说“耻感”之“居先”的存在论依据何在?“耻感”之“耻”是如何由“羞”转化而来的?“耻感”在道德哲学上的“居先”地位虽然可从中西两种思想文化形态上获得传统资源性的支持与确证,但从存在论的角度清理耻感的“优先性”却是我们所缺乏的。人们通常将“羞”与“耻”连用。在汉语语境中,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羞”与“耻”不分。然而,在我看来。“羞”与“耻”的关联与区分恰恰隐蔽着“耻感难题”的某种始源性的信息。

那么,何谓“羞”?无疑,“羞”是一种人的存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人的意识现象。“羞”最初是一种与人类道德无涉的经验,例如恋爱中的男女所特有的那种害羞体验即是如此。它有时甚至是某种甜蜜的、含蓄的、令人回昧的印象记忆。由“羞”敞开的,是一种隐匿着的“到来”,即一种半隐半现、朦胧含蓄、欲言又止的现身形式,我们通常把它和一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联系起来。基督教《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摘树叶遮体的行为表明,人的失乐园(开始从“神的乐园”中被分离出来)且以人的面目出现,即表现为一种存在的“害羞”现象。当然,我们不必把《创世纪》的记载当作真实的历史来阅读,但它至少隐喻着人类文明与“羞”的某种历史关联。“羞”表现为某种程度的隐藏、退却、间接以及对距离的某种坚守,这些特征实际上与存在的脆弱、依赖、缺憾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羞”的现象或“羞感”是人之存在的生存特性的某种现象学展现,它作为一种现象或感性与人在存在论上的未定、未完成、有待展开、脆弱、依赖、缺憾等精神气质有关。因此,“羞”关涉到人之生存论的特有规定,是人的两重生命本质的一种感性呈现:人源自自然之规定又超越自然之规定,是一个与物质(肉体)缠绕在一起的精神本性,是一个在深处能够感受到并自觉到自己是“介于两种存在秩序和本质秩序之间的一道‘桥梁’”。“羞”,实际上出现于人在存在论或生存论上的“自我敞开”或“自我归闭”的过渡性、未定性、有限性。在双重生命本质的展现中,人类生命存在作为“自我”总是在与他人或他物的不断的区分或结合、进入或退却、抽离或融合、展开或归闭、沉沦或超越等持续运动中日新月异。“羞”是人之“自我”这种创生或过渡的现象表征:人作为被分离的个体,面对结合、融人、渗进的整体或全体,他的自我意识最先涌现为一种自我对象性的“羞”。例如,性羞感可被看作是被分离的男女面对各种形式的“区分”和“结合”(总是先行关涉一可能整体)时的身体自我感觉或身体自我意识;而宗教意义上的“羞”则可视为被分离的人,面对作为“大全”(可结合)的“上帝”时在精神上的心灵感觉或自我意识。据此,我们断言,“羞”是一种源于人在某种深层的存在秩序中面对存在整体时的存在感,而“害羞”则是一个不完美的、有限的、丑陋的、愚笨的、脆弱的、被分离的、孤独的、被欲望激荡的人之存在寻求遮蔽物的一种冲动。因此,“羞”之现象是以存在之“上位”的预设为前提的,它总是指向某种作为整体或全体的实体规定。

“羞”关涉存在秩序,是一个“丑陋之物”或“不完满之物”在一个相对完美之物面前的自惭形秽;而“耻”则关涉价值排序,是将具有归属性的实体或全体视作价值认同的依据,并由此确证某种普遍本质,进而划定个体主体的价值层次及其边界。从这一意义上看,“耻”以“羞”为前提,“羞”则为“耻感”提供存在论依据。“耻”将“羞感”从一种存在论的现象规定或意识规定转化为一种价值论论题,这一过程就是从“羞”到“耻”的转化。另一方面,“羞”作为一种人类共同的与其本质或实体的情感关联,总是将耻感从其主观的、情感的、个人偏好的价值诉求召回,使其回归到人之“羞”的存在论根源(普遍本质)上来校正其过于主观的价值尺度。从这样一个角度看,“耻”是通过“羞”进入个人与其普遍本质或实体的关系维度。这一关系维度按照黑格尔的解释,是“主体”与“实体”的统一,是“主观的善与客观的自在自为的善的统一”,即黑格尔所说的“伦理”。因此,耻感的存在论根据是由人之“羞”的生存规定或生命本质开显出来的伦理实体。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的“羞”与“耻”的关联和区分能够成立,那么“耻感难题”的实质乃是:通过“羞”,人由存在之欠缺见证存在之完满;通过“耻”,人由道德之必须见证道德之普遍;通过从“羞”到“耻”之转化和由“耻”到“羞”之回归的互动过程,人见证存在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本源生命之

善。这里蕴含着耻感道德哲学难题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其一,如何诠释作为耻感存在论基础的伦理实体问题(从“羞”到“耻”转化的依据即是建立在此伦理实体之诠释的基础上的);其二,如何确立作为耻感价值论诉求的普遍性的道德立法问题(由耻到羞之回归的目的即是与此普遍性诉求密切相关)。从逻辑上看,人们完全可以按照一种道德论证的方式解决“耻感难题”,即通过一种存在论基础上的伦理实体的诠释来确立耻感价值论诉求的普遍根据。这是一种把道德哲学变成一种伦理存在论(或伦理本体论)或伦理认识论的伦理形而上学进路。然而,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这种由存在论(本体论)和认识论替代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推论性实践,并没有真实地面对“耻感难题”:不论是将“至善”设定为终极普遍物的柏拉图主义传统,还是将“人性”设定为终极普遍物并以之论证道德的启蒙主义传统,并没有进入耻感存在论和耻感价值论面临的真实难题或真实困境。只有在当人们设定的终极普遍物(伦理实体或伦理本体)或人们认定的最高价值(道德命令)一再被证明为“虚妄”或“虚无”,“耻感难题”才会真实地进入道德哲学的视野。一种传统形态的人之类型和传统形而上学范式下的伦理学理论类型,其实尚并没有进入“终极普遍物的自行解体”或“最高价值的自我贬值”之视域,一切道德体系从而一切道德哲学体系面临本体根基的丧失是使“耻感”成为道德哲学之难题的前提条件。按照传统伦理形而上学的逻辑,由于伦理实体或道德本体的强大解释力,从“羞”到“耻”之转化和由“耻”到“羞”之回归,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从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思辩的生活、基督教的上帝,到康德的道德命令、黑格尔的精神实体,哲学家们对最高同一性原理的探寻其实是那种要求依循某种终极实体(伦理实体)或普遍价值来界定有意义生活的人类生存境遇的一种映射。

当然,关于“羞”与“耻”的关联与区别以及“从羞到耻”的转化或“由耻到羞”的回归,总是将探究者的眼光引向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文化学的、语言学的等众多途径上。虽然这些途径并非都是歧路,但显然无助于解决我们所遭遇的耻感难题。不同民族、文化和思想传统对“耻感”的诠释,包括对“羞”的敏感性,是各不相同的。然而,尽管如此,对“羞之所在”的保护和关于一个具有普遍性魔力的存在本质的亲证或思辨则是人类共同的。耻感在基督教文化传统中是从人之“羞”处(表现为与“完美存在”相比的“存在之欠缺”)转化出来的“原罪”以及人在一个超验上帝面前的“敬畏”;同样,耻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从人之隐秘的深处或人之“羞”处转化出来的“人心”(“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其肯定的形式是“礼乐”或“仁义”。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类型的人一直非常清晰地由其宗教的、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和文化之形式上所规定的耻感类型,全面遭遇到现代型的人从根基上进行的颠覆。当“羞”的存身处愈来愈被“科技的”、“知识的”、“市场的”、“政治的”、“教育的”、“资本的”等现代性因素所突破,耻感存在论与作为普遍本质或公共本质的伦理实体相沟通的“敏感神经”也就被斩断。现代性表现为世界的祛魅,表现为宗教形而上学根基的丧失,表现为一切承载意义根据、价值本源、大同理念和合理性尺度的终极实体的解体,表现为最高价值的自我贬值和一切价值的重估,表现为“上帝死亡”和世界的渎神。因此,现代性通过各种大话或大事(大叙事、大工程、大建构、大体系、大气魄)瓦解了那种旨在通过存在之欠缺见证存在之完满的“人之羞”。古典世界遵循的格言是“真理喜欢躲藏起来”,现代世界则把它改写成了“真理总是赤身的”。现代性的祛魅特质与渎神本性,决定了现代人在本体上与“羞”无缘,而且总已经处于消解“羞”、破除“羞”的生存境遇之中了。这使我们有初步的理由把现代性描述为一个“没羞的时代”。倘如此,我们遭遇到的耻感难题必定是:在一个“没羞”时代,我们如何确立“耻感”的尺度?或者说,在现代性的人类生存境遇下,当一切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超验预设被取消后,我们如何重建道德的普遍性?耻感在失去了“人之羞”的存在论地基后,必然被这样的问题带到道德哲学的居先地位。麦金太尔如是问:“人为什么需要道德?”这是一个先于一切道德哲学或一切道德体系的问题。耻感难题面对相同的问题。我们问:在一个“羞”之失落的时代,如何重建“耻感”?

二、耻感难题与荣辱观的现代建构

论及耻感之重建,自然要以分析其时代性意蕴为前提。我们的分析表明,现代世界前所未有地遭遇耻感难题,最直观的表现,乃是“羞”之失落以及“一个没羞时代”的诸时代症候。“羞”的现代性命运可以概括为构成其深层根据的本体世界在存在论或本体论基础上的被瓦解,这是以现代人所经历的形而上学根基的丧失为典型表征的。人在此时代境遇中集中体现为“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个人自由”(马克思语)。现代人由此将自己的命运或自由系缚于可以依赖的“物”。一旦人与一个更高存在或更普遍本质的关联被瓦解,意味着由宗教形而上学的本体逻辑间接表达的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终结(“羞”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本体性依附的情感涌现)。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人的依赖性由“人身依附”进入“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个人自由”,实际地从存在论上完成了对“羞”的瓦解。马克思对资产者或资产阶级这种类型的人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类型的人经历的“羞”之失落的历史现实。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道:“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在现代资产者市民那里,“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都一一“被抹去”或“被撕下”,一切都“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向我们描绘的资产阶级类型的人,实际上是那种不再受“等级”、“身份”、“神圣职业”、“天然尊长”、“最高权威”等先在权威、超验本质和先验制约因素束缚类型的人。在他们那里,“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现代人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人所必然经历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去羞化”过程。这一“去羞化”最终使得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世界图景的急速变动,人们与一个永恒存在和普遍本质的疏离以及存在论上的失根基与价值论上的失家园,生产的不断变革、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繁荣昌盛,等等,在加速这一“去羞化”进程的同时使由资本或货币建立起来的世界关系包括生产、交往、文化乃至哲学或文化都成为全球性的和世界性的。由于市场和贸易的世界化,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从全球化、高技术、

市场经济这三大显型的主导式的现代因素看,现代性的“去羞化”甚至深入到了人类基因之至为隐秘的层面。

现代性的“去羞化”是现代世界整体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产物,它从根基上破除了耻感存身的天然家园,因而使耻感价值论的普遍性尺度丧失。耻感之为道德哲学难题,实乃现代性伦理学理论和现代性道德实践遭遇的道德普遍性危机的最集中反映。现代人类型作为资产者市民总是在其个人自由可以得以“依赖”的“物”中看到了最大的普遍性。这种“理性化”的眼光一方面使作为普遍物的伦理实体之为本体成为“虚妄”,另一方面在将隐蔽在本体话语下的超验普遍性转化为展现在市场经济秩序下的“物”之普遍性和“货币”之普遍性的同时,完成了世界的“去羞化”。以前被认为是“阿斗物”、“铜锈味”的金钱,现在被赋予了普遍性本质。各种实用主义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的、利己主义的、自由主义的道德哲学理论和实践甚至成为占据主导或主流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然而,这些理论,包括其实践,虽然迎合了“物”之普遍性对“人”和人的世界之统治的现代性潮流,但由于这种迎合并不能解决作为道德之必须的耻感难题,因而它们将自己变成了某种苦恼的道德哲学:一种无力回答“人为何需要道德”的道德哲学。必须强调指出,我们这里指证的现代性的“祛魅”、“渎神”、“去羞化”,并不是说现代人作为个体没有了“羞”之体验。从“羞”作为人与某种本质生命的关联情感看,它始终是人类共有的存在现象和生存经验,这是毫无疑问的,古往今来凡人概不能外都有此经验;我们这里所说的“去羞”或“没羞的时代”是从人之类型的总体转型和现代性的基本世界样态立言的。从现代性遭遇耻感难题的基本形式看,它使现代人前所未有地经历世界的“去羞化”,马克思的经典描述最有代表性地表达了这一世界历史进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性的“去羞化”将耻感问题一笔勾销,而是指现代人在重建耻感时总是不可避免地遭遇普遍性难题。普遍性一旦从“本体”规定转变成“物”之规定,社会的现代性在推进一系列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科学的、教育的进步与解放的同时,也必然使得“耻感”丧失其天然家园(人之“羞”)。世界“去羞化”是耻感丧失其“天然家园”的历史与逻辑,它必然历史地同时也是逻辑地使耻感在现代人类型和现代世界类型中成为一种现代性建构。

耻感难题呈现的这一时代意蕴表明,“以何者为荣、以何者为耻”的荣辱观必然经历的现代际遇乃是:“耻感的现代建构”。从逻辑上说,一切时代的荣辱观的质料与形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一,“荣辱”作为关涉具体内容的个人主观性的判断,它以耻感主观尺度为依据,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二,“荣辱”作为普遍的道德立法形式,以耻感普遍性尺度为依据,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我们看到,如康德早就向我们表明的那样,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立法必定是人的自立法度,但是其有效性只在纯形式的意义上。当生活形式离这种纯形式的效用范围愈近,荣辱观赖以建立的耻感之发生也就变得愈简单,这种简单的极致就是其天然发生。因此,荣辱观和耻感的条件可分为两方面内容:其一是耻感的天然发生;其二是耻感的建构发生。我们对“羞”与“耻”的关联与区别的分析表明,从羞到耻的转化与从耻到羞的回归是与人之本体意义上的“羞”(它与某种普遍性的伦理实体的设定)为前提的,这里“羞”总是关涉到耻感发生的天然家园,即一个永恒的本体世界。耻感的天然发生即是指耻感通过“羞”与“耻”的互动来发生,其要义是将人的生活引向一种趋近纯形式的抽象生活。耻感的建构发生是指在世界“去羞化”的历史进程中重建耻感和荣辱观。

那么,现时代耻感重建的初始构成性条件是什么?如果从形式与质料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我们看到,如下因素无疑是一个“去羞化”时代耻感构建必须面临的两个初始条件。

其一,作为现代人之质料条件的自由,即可为人所依赖的“物”及其“符号化存在――货币”。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西美尔在其《货币哲学》一书中对此一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由于金钱是人与人的连结不带任何感情的客观中介,它也就为现代人的个性和自由开辟了无限大的活动空间。货币代表了一种物化、理性化、世俗化的品性,它作为一种普遍物将一切身份地位的差异消平,因此它既哺育出现代人对自由的诉求,又支撑起现代社会对平等的追求。“占有货币体现了个性之扩展”,例如,“由于货币的距离化作用,自我可以在最遥远的客体身上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满足、他的意志,以至于他忽略和不在乎更直接的社会阶层的身份”。因此,从货币经济的全球扩展中,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自由一平等诉求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作为一种不同于抽象本体的普遍物实际上具备了一种本体性的力量。它至少指明了现代性耻感建构的一种重大的重心转移,即早已为梅因所阐述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转移。是以自由为核心建构道德或耻感,还是以平等为核心建构耻感,这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个人自由面临的耻感难题。资产者市民和资本主义的荣辱观通常是以自由为核心建构而成的,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常是以平等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从物之“依赖”的“符号化”(货币)特征看,耻感的现代建构是以一种合理性的公共秩序为前提的,不论是自由之保全,还是平等之追寻,都要以某种制度性的、程序化的、规约性的道德底线为基准。对此基准的尊重构成公共生活或公共理性中耻感建构的初始逻辑条件。

荣与耻篇7

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总书记提出的这八荣八耻,从培养孩子们爱国主义到团结友爱,从树立孩子们遵守法纪到崇尚道德,从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到勤劳诚信,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小学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部内涵。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充满期待、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

身为基层教师,我们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养、民族精神的未来社会人。所以我与许许多多的小学班主任老师一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刻地对学生进行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就拿本学期我校开展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人人背古诗”活动来说,(孩子们跟随音乐节奏每周背诵20首)起先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们多积累一些语言,多拓展一下孩子们的知识,通过个人之间的竞赛,班级之间的擂台赛,以激发孩子们背诵古诗的兴趣。活动初期孩子们为了赢得个人荣誉,为了争夺背古诗状元班,的确形成了班班诵读,人人投入的气氛。前几日,校长带领我们学习了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让我为之一振,我认识到,仅仅让孩子积累知识是不够的,如果以这个活动为平台,借助古诗背诵来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就更能激发孩子们以作为中国人为荣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总书记的讲话使我本人的实际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的教育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弘扬爱国主义,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爱’,培养他们自爱、爱人、爱家,这样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懂得爱国主义,懂得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荣与耻篇8

学习八荣八耻,对于我们党来说,无疑是一个老话题。但在今天,我们党把这个老话题突出地提到全党同志面前,无疑又有其新的要求。在全党开展以实践“八荣八耻”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就是我们党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扎实深入地开展这一活动,应正确处理老话题与新要求之间的关系。

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一个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体现时代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都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正确引导中国社会不断前进。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着眼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学习八荣八耻”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战略谋划和全面部署,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措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各项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与时俱进,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保证。在全党开展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学习八荣八耻”重要思想进一步武装党员头脑,使全党同志明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先进性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古人云:听其言,观其行。这不仅适用于对一个人的评价,也适用于对一个政党的判别。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群众评价我们党,不仅要看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是否先进,更要看党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看广大党员是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当前,在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与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党的先进性,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开展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一方面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实践党的先进性、弘扬党的先进性,使先进性的思想之花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先进性要求理想化,不顾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反而不利于党员先进性的发挥;二是把先进性要求抽象化,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走样变形,这样只能引起群众的反感。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胜利之本和力量源泉。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的先进性必然表现为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保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失去群众基础,不但毫无先进性可言,而且必将失去执政地位。今天,尽管我们党已拥有6800多万党员,但相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党员仍然只是少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先进性与群众性是辩证统一的。开展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就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牢牢把握这一点,广大党员干部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中去,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带动群众,从而使我们党做到与时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荣与耻篇9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大力加强师德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师德准入制度、师德评价制度、师德弘扬制度。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同志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精辟概括,内涵深邃,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这些都是广大教师必须传承的优秀传统。

这些年来,关于师德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韩国的大学教授的学术造假,到我国某著名大学教授事件,到学校乱收费,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吃"学生、“拿”学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更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体现在教师自身人格的不断提升和追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师德观,要求将师德建设作为科教兴国、创新国家建设中的最重要环节。要求将师德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要以新一轮的师德建设为突破口,以良好的师德和教风来带动校风、学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者、促进者。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的校园环境,要大力加强教师“三观”教育,开展学术诚信的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项目,广泛宣传师德典型,提高师德整体水平。要严格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中师德建设的三项制度

虽然我们的广教师总的来看是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不错的队伍,但是师德师风的建设,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版权所有

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目前师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缺失。不可否认,还有个别教师缺乏理想信念,只盯着名利地位、个人的荣辱得失;有的教师以“离经叛道”为时髦,借口“学术探讨”,在课堂上、报告讲座中公然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攻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的崇洋,公开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等;有的教师只为个人着想,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

“崇尚科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的缺失。不可否认,有的教师诚信缺失,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为了职称、待遇,挖空心思弄虚作假;有的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潜心钻研,不讲学术道德;有的教师甚至请人捉刀,据他人成果为己有,把别人的文章拼凑成自己的成果,有的教师干脆成篇剽窃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后就作为自己的成果等等。

“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的缺失。不可否认,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认真备课,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捧着一本发黄的讲稿日日炒冷饭,没有新观点、新知识;有的教师不认真钻研,课堂上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听课还不如自学;有的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拼命利用争取课题“圈钱”,将研究生作为不用付费的“打工者”;有的教师干脆不备课,捧着一本书,从头念到底,有的学生说听课是学浪费时间;还有教师的不改革教学方法,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更不要说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个别教师整天想着如何多赚钱,将教学班级越来越小,同一门课一周上下5-6次,把工作量算法一分一毛,天天想着多捞外快,把本职工作作为副业,应付了事,热衷于课外兼职,到处“走穴”;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认真,课外大搞辅导班,或在家里带学生,收取高额辅导费;更有个别教师利欲熏心,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师生关系中,要学生给自己送钱送物等等。而在团结合作上,仍有许多教师喜欢单干,缺乏团队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准入制度。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版权所有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教师这个角色,要求建立教师招聘中的准入制度。

一个人虽然取得老师资格,并不代表他是一位好老师。一个人虽然进入了教师队伍,并不代表他是合格的教师。只有把有真才实学而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安排到教师岗位,才能真正端正师德师风。由于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

这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师范院校毕业生外,还有许多海外高校的、非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许多学校对教师招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高校进入的门槛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有的小学也提出要进硕士了。国家有教师资格证书,但没有师德资格证书。

建议国家设立师德准入制度,对要成为教师的人员,除了教师资格证书外,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师德考核体系,从个人的行为倾向、诚信记录、科学态度等指标来衡量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从事思想理论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更要从严掌握。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评价制度。版权所有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一个人初当老师时充满激情,并不代表他始终能对教育事业保持坚定信念;一个老师过去是学生的表率,并不代表他能永葆先进本色;一个老师口头上对教育事业信誓旦旦,并不代表他内心的高尚。

我们的学校对教师的德、能、勤、绩、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等方方面面的考评办法不可谓不细,但一些学校在具体评价时常常走样、变味。如对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往往是科研最硬,教学次之,师德师风则被忽略。在学校的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常常有“师德一票否认制”,但在操作上常常变动“一票通过制”,很少有在师德上被否决的。

建议各级政府要对各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把师德师风监控和评价作为评价教师主要内容,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最主要内容,把师德不合格的教师随时从师资队伍中清除出去,保持师资队伍的纯洁。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弘扬制度。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职业的崇高,就在于教师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薪火相传、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甘为春蚕、人梯、红烛、铺路石的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

在树立师德典型中,我们不乏先进人物。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像一面大旗,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指引着一代代的师者。上海义务支教编外“乡村女教师”查文红“一切为了孩子”,使我们共同感悟了“崇高”一词。上海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名誉校长“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学历水平不等职业水平”、“教育的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正成为广大教师的学习典范。

荣与耻篇10

各位尊敬的领导,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试谈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

总书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了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总书记的关于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什么是荣辱观?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会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谈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这使我想起了雷锋,想起了雷锋精神。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从小学习雷锋的事迹,唱着雷锋的歌长大的,雷锋精神对我们不陌生,很博大,内涵非常丰富,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伟大的激情,它体现了雷锋同志的公无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同志的事迹,在各个侧面体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今天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就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要题会到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内在活力,怎样把雷锋精神与时代的要要求结合起来,怎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贯彻雷锋精神?

“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自己拧在哪里,原创: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是雷锋同志留给我们的一句名言,已深深地铭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在激励着大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雷锋精神的内涵包括了无私奉献、“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雷锋同志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乐于助人,做一行、爱一行,谦虚谨慎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在“西风”渐刮渐猛的今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被逐渐蚕食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学习雷锋精神,学习与时代结合的雷锋精神。

我们今天学习雷锋精神,不要讲形式,要讲实效,要讲发自内心的出发点,要贯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社会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树立积极的、好的榜样,雷锋就是我们的好榜样。雷锋的精神内涵是很丰富的,他刻苦钻研,尽忠职守,热心待人,做好事只是雷锋精神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当然任何一种精神都都要与时俱进,新的时代就有新要求,比如说到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应该有这种精神,但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现在的生活已经和世纪60年代不同了,我们要合理的理解今天的艰苦朴素作风,做到不浪费,不盲目追风,注重实效。

有人讲雷锋是英雄,甚至有人讲学习英雄是很无聊的。不是这样,绝不是这样。雷锋同志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应当把雷锋精神当做一种典型,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让这种精神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革命老前辈谢觉哉就曾说过,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是要努力才能学到的。

学雷锋,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雷锋精神提高自身素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很快,不仅是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是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像雷锋那样,刻苦学习,学理论,学技术,学知识。我们也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憎分明,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要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对于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们要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这才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