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十篇

时间:2023-03-19 03:26:09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篇1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从外界环境方面来看,有些偏远地方条件艰苦,不仅软件方面条件较差,硬件方面条件也非常艰苦

这些地区平时的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如经常停水停电,或者水质较差,重金属物质含量超标,根本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又或者在洗澡吃饭等方面无法满足需求,使得教师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再者,教师对所在的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学校管理制度能不能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情感状态,若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检查、批评过多,而给教师展示自我实现价值及同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过少的话,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人际关系,导致教师身心疲惫。或者学校管理中不灵活的管理制度,不公平的评比制度如评比时候靠关系,拉帮结派,会使得教师渐渐对工作失去兴趣。没有适度的政策照顾也会使得有些外地教师需要一心多用,导致力不从心。

2.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在广大人民心中,对教师的社会期望很高,要求教师是蜡烛,是辛勤的园丁,是勤劳的小蜜蜂。或许他会说老师挺好的,但是若是有选择,他一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选教师这个行业。另外从社会立法这个角度看,现在较多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是偏向未成年人和学生的,使得真正有事的时候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甚至束手无策,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教师积极性下降、成就感不高,致使职业倦怠!

3.教师自身的原因

从自身方面来看,有些教师天生性格较冷淡不太热情,遇到事情又不会主动跟人诉说,在学校与同事间交流较少,没有归属感,特别是一些外地老师,家庭与工作两难全。平时在学校除了备课、上课外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而到了节假日就是在家里陪小孩,缺乏与社会的沟通能力。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教师对自己的小孩存在愧疚感,他们认为自己因为平常的工作而未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孩,内心存在愧疚。但是社会各界对教师行业的期望较高,他们往往希望教师既能教育好他人的小孩,又能教育好自己的小孩。既能当好家长又能是好老师。这种期望让教师压力巨大,加上学校每年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选拔上的竞争,使得多数老师有“教书是在完成各种任务”的错觉,并未享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做一名幸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1.选择教师这一行业的老师首先要端正态度

教师应对教师行业要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树立较崇高的教师信念,立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决心,将教师职业视为事业为之奋斗。同时在进入教师行业之前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尽量避免离家较远的岗位,若是遇到到边远乡村或贫困地区去支教,也要尽量取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2.社会各界对教师行业要尊重与支持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收入也要有所提高,缩小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使教师能在行业中有自豪感。其次,立法方面也要有适当的保护教师的安全的法律法规,让教师遇到难题时有地方可以寻求帮助。国家也要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资比例要加大,同时校领导对于较困难或者住家较远的教师要给予照顾,给予温暖。减少教育教学之外的烦恼,让他们能安心教学。

3.教师要加强学习,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教育专业知识都要提高

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许多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的过程,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多给教师提供些进修的学习机会。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至于一成不变枯燥无味。这样的提升还包括专业的素质提高,这样才会使教师在教学上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感。

4.教师要学会正视心理问题,学会正确合理地宣泄感情

教师职业倦怠篇2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干预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67-02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根据近些年的研究,我国对职业倦怠基本认同的观点是:职业倦怠是被认为是一种累积的慢性反应,长期工作压力的消极影响,是由于在慢性工作压力下而发生的个人消极情绪经历。它一般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2)去人性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3)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2 中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状况

2.1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2.1.1 资源保存理论

该理论从需求和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Lee和Ashforth的元分析研究表明,与需求相关的因素是造成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的扩张,同时,它也是减缓低成就感的主要因素。

2.1.2 习得性无助理论

该理论由Meicher提出,他认为当个体在探索阶段一再受挫时,个体会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1.3 匹配――不匹配模型

Leiter和Maslach(2001)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面原因产生职业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容易产生倦怠。Maslach等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个人和组织在以下六个因素上的不匹配可能引起倦怠: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及价值。

2.2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国内学者徐富明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相关。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倦怠的测量以及国外理论与研究的分析方面。但对中小学教师,城市与农村教师的整体情况研究较少。

3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

3.1 个体层面

3.1.1 职业定位的模式化

从古至今我国教师一直以言利为耻,以奉献甚至牺牲为荣。这种舆论导向,是形成教师消极自我意象的前提,但它已经内化为教师对自己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心理动力。

3.1.2 心理压力的适应度

每位教师个体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在现代日益激烈竞争的教育中,适应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很快地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而另一部分教师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适应,结果便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继而形成典型的职业倦怠现象。

3.1.3 人格类型的差异性

Leithwood的研究表明,在人格特质方面,避免极端竞争、有耐心及努力实现自己目标的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在心理特征方面,具有内在的制控信念、对其专业生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的教师不容易感到倦怠;在教师的能力信念方面,具有高度自尊、积极的自我观念、高度专业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

3.2 学校层面

3.2.1 传统的管理模式

现代学校的线性管理的模式思维,就是简单把教师“动起来”,“忙起来”与教育改革的成功、教育质量的提升直接对应起来。在这种管理环境下,教师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没有自主决定的机会,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少。

3.2.2 单一的评价制度

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体制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教师的成绩又与经济利益和职称挂钩,更加使教师产生焦虑感,引起职业倦怠。

3.2.3 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间的关系构成学校内部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得教师难以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对同事不信任,对学生没耐心,内心对工作持抵抗情绪。同时在生活中缺少应有的热情和激情,或暴躁,或自我封闭,最终导致心理的失衡。

3.3 社会层面

3.3.1 社会角色冲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然而,教师一旦不能扮演好社会赋予教师的某一角色时,就会面临种种冲突与矛盾的情景,此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3.3.2 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偏低

尽管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教师行业与如公务员、商人等其他行业相比,其社会地位明显偏低,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更是微薄。

3.3.3 社会期望偏高

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崇高、最高尚的职业。社会又赋予太多耀眼的光环,不允许教师出半点差错。但是,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们也只是有着独特个性的普通人。而一旦教师达不到社会和自身的要求,自己内心就会产生怀疑自责。

4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手段

4.1 从教师自身内部干预入手

工作倦怠内部干预策略主要是从个体自身的影响因素出发,旨在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首先加强业务学习,博览群书,扩大社交圈子,发展兴趣爱好。其次,尝试心理暗示,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最后,学会体验“过程”的快乐。

4.2 从教师外部环境进行干预

Maslach等人很早就认为教师职业倦怠自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社会现象,因而必然会受到各种情境因素如工作特征、职业特征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4.2.1 学校层面的调整

提高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在经济上认可他们的劳动,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满意度。同时应增加教师的精神支持,促使教师的工作轻松化、人性化,将工作的辛苦化做自身兴趣,避免职业倦怠。

4.2.2 社会层面的政策调整和观念调整

政府不仅要制订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注重各项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情况,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教师的气氛,并对教师形象重新定位。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当前有大量的青年老师进入到高校中,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受多元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正遭受着职业压力的困扰,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种热情逐渐消失,不少教师安于现状、平淡无为,看到学生就感觉到头痛,甚至产生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这些现象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

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惫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于心理的疲乏,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二、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角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教师为了成功扮演这些社会角色,不自觉的将社会的期望值转变成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自觉意识,他们为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一旦发现“完美”的目标不能如愿时,心理上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此外,学校教育一旦出现失误或偏差,教师很可能首当其冲,成为被指责和怪罪的对象,强大的社会舆论导致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2. 专业能力因素

随着新教学观念的引入,教师面临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使用新材料、应用新方法、讲授新内容,这要求教师的知识、观念、方法、手段都要充实和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与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让教师应接不暇,知识更替的繁重让教师心理压力极大。

3. 学生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的扩招行为,使得一些考分很低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到高校来学习,这些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能力都很低,其管理难度非常大,常常弄得教师精疲力竭,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纪律性差,同时也表现出对教师不尊重的行为,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控制,教师就无法实现自己的课堂计划,教学成了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工作。这种身心投入使教师感到极度疲惫,有一种极大的挫败感,并且还会剥夺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成就感。

4. 学校管理评价系统、科研、岗位工作量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许多学校的师资结构不足,没有专任的实训老师,教师的上课任务越来越重,同时还有任务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由于精力有限,疲于上课,备课时间越来越少,讲课质量越来越差,创造性的讲课活动几乎没有。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应付上课上和学生管理上,科研活动等流于形式。而学校的管理评价系统对老师有严格的评价体系,除此之外还要让教师接受学生的评判,教师既要有学识,又要风趣,还要关心时事、与时共进,才能得到学生的肯定,这些要求都使得老师感到压力很大、困难重重。

此外,工作环境不尽如意,工作待遇差也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缺乏社会支持、淡漠的人际关系、组织公平性差、决策参与度低等因素,也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关系,与校领导或同事之间缺少沟通等因素,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无归宿感,这样也会导致倦怠的产生。

三、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当教书育人者倦怠于备课、授课的时候,教育目的就坠入低谷。为了尽可能的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可以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1.正视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心理学家薛利曾指出:“完全脱离压力等于死亡。”人应该在一定压力的情况下生存,适应压力对于我们发挥工作学习中的潜能是有帮助的。所以,教师面对压力应该多运用积极认知方法,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可以增强信心、保持情绪饱满。

2.建立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样需要内在基础和外在条件之间的和谐,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机制,是高校教师发展和发挥才能的外在条件。高等学校目前建立的各项考核制度,在规范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避免“物极必反”,防止极端化倾向。我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水先生曾经指出:管理的特性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机制,是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外在控制手段及人性化的调适方法。

3.切实落实职业培训

教师工作积极性低,情绪不稳定,责任心差,不仅是工作态度问题,也是由于他们的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高校应该构建宽松的环境以促进教师发展,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意愿,确定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为其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机会。只有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才能得到增强,职业倦怠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才能提高对改革的适应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

4.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没有好的人际关系,整天工作在沉闷的环境里,心情郁闷,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重视职工心情、态度这类精神上的因素。

5.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

教师的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青年教师的付出与收入对等,让青年教师能够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这有助于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工作成就感,更加珍爱教师职业。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和相关政府部门,都应该重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情况,并且寻找策略逐步解决此问题,使教师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8.

[2]王斌华,教师评价制度[J].外国教育资料,1995,(1):28-43.

教师职业倦怠篇4

1.教师“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1 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

1.1.1 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

1.1.2 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

1.1.3 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

1.1.4 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

1.1.5 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1.2 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

1.2.1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

1.2.2 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

1.2.3 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

1.3 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

1.3.1 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

1.3.2 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

1.3.3 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

1.3.4 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1.4 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2.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2.1 教学效果下降。

教师的身心与疲劳过度,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在工作上变得机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2.2 人际关系紧张。

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号”。教师心理疾病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2.3 造成自我身心伤害。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因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2.4 教师职业倦怠将会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3.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3.1 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3.2 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3 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压力。

3.4 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

3.5 说出困难: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这是抒绪最立即有效的方法,很多忧郁症患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

3.6 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要轻视自己,要多自我鼓励。不懂就问人,或寻求外援,唯有实际解决困难,才不会累积压力。“加油,我一定办得到”跟“唉,我只要不被领导骂就好”的两种心情做出的工作绩效绝对不同,正面思考并非天生本能,可经过后天练习养成。

3.7 幽默感:别把领导、同事、学生的玩笑想得太严肃,职场和谐很需要幽默感。

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要想抛开压力,就要自我寻找成功感,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又何谈倦怠呢!

教师职业倦怠篇5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职业倦怠 (Burnout)”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的术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希望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这一界定似侧重于成因方面,其略为不足之处在于,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导致界定的不一致,难达成共识。有论者从状态的描述进行定义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它是指个体或群体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工作对象产生的消极和疏离。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消极和疏离的状态。

有学者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作了大量实证分析。据辽宁大连市总教育工会2006年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7.55%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反应异常,54.44%对自己当前的生活质量不满意或很不满意,70%多出现职业厌倦情绪。按五级量表赋值法统计,教师对生活的满意度为2.8,明显低于全国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3.5。

另有学者依据Ivan cevich 和Matteson(1988)的观点,个体倦怠得分的平均数在1-3之间表明处于较低倦怠水平,在3-5之间为中等倦怠水平,在5-7之间为高倦怠水平,推算出,中小学教师倦怠总分的平均数为3.46,74%的教师处于中等倦怠水平。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成因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育行动的变化都必有其社会动因,以下拟从社会学层面来探讨其社会原因。

1.中小学教师相对剥夺感增强,自我认同降低

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对教师职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教师对自身职业声望认同却低于社会认同。这说明中小学教师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剥夺感,从而降低了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相对剥夺感指的是人们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身利益被其他群体剥夺的内心感受。

有学者指出,职业声望评价与人们的职业流动意向、实际流动行为应该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过程。[1]教师地位的四个层面指标即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声望(文化地位)、专业(专业地位)常表现出不平衡性。有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收入、权利、声望的评价分数分别为38、39.4、64.2。[2]教师这种声望地位(64.2)远高于经济地位和权利地位(38、39.4)的不平衡现象表明,人们对教师职业声望的认识与实际的向往程度是不同的。这种高声望与低选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正在于教师经济地位未能得到相应而足够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教师的功利性偏见。在社会各级管理中,侵害教师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使教师相对剥夺感增强,自我认同降低。

2.中小学教师队伍阶层背景低下以及女性比例高,教师向上流动的愿望难以满足

在一定意义上,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虽然主要依赖于自己,但仍然和父母、家庭有着密切关系。换言之,家庭的社经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据调查显示,虽然教师来自社会地位的各阶层,但是主要来自于社会低中层。[3]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任用方法、训练机会。另有论者更进一步指出,教师的“出身阶层多是中流下层或下流上层者”,这一现象如仍继续存在,单靠经济待遇方面的改善,恐怕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地位。[4]再者,教师职业中,女性比例较高。早在1956年,美国小学教师约有3/4,中学教师约有一半为女性教师。英国女性教师约占60%。[5]我国亦有类似情形, 辽宁省2004年全省女教师整体比例接近70%;广东现有中小学教师68万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教师,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学女教师占80%以上。[6]而“任何职业一旦被视为妇女职业后,便被视为不适于男性。”[7]在现实社会中,女性职业的地位往往较低,因而教师整体地位也受到影响。同时,教师队伍的过于庞大也给教师地位的提高带来一定影响。凡此种种,使得教师处于向上流动的“地位冲动”与社会流动受阻的“地位焦虑”之间的矛盾之中,增加了教师的社会和心理压力,降低了职业满意度,从而增加了职业倦怠。

3.学校科层体制僵硬带来的压抑和焦虑

科层体制在现代社会组织中,固然不可或缺,但如运用不当,亦可能产生某些不良的后果。在科层体制下,一切教育措施均强调标准化,整齐划一,不折不扣,这显然与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原则不尽相符,因而也带来教师双重角色的冲突:就科层体制而言,教师是被雇佣者;就专业发展而言,教师是独立自主的专业人员。

事实上,教师职业声望在提高,但并没有改变科层体制僵硬对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的阻碍。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专业角色时常面临挑战,工作过程中的自主性降低,行政色彩较浓,使得学校气氛去人性化,教师感到压抑,容易产生焦虑。

4.过高过多的教师角色期望,给教师带来角色适应上的压力,损伤了教师的向上心理,受挫感加深,负担加重

我们知道,在社会流动日益开放的社会里,“像教育这样重要的后致性因素对个人地位的获得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地位正在取代政治地位,业绩或能力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越来越大。”[8]换言之,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成为个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关键因素。接受不同的教育就可能具有不同的社会流动取向。因此,学校教育分流的作用空前凸显,而教师正好处在教育分流的关键位置,影响并引导着受教育者的分流。这就是“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给予越来越高的价值评价,而提供或掌握这种资源的人就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望地位”的原因所在。[9]

但随着教师声望地位的提高,教师的角色期望也不断提高以至于被无限制拔高。如作为社会文化的传递者,教师被期望成尽善尽美的“人师”。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作为学习指导者,教师被期望在学识上博大精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在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以“后喻文化”为特征的社会里,教师在很多方面不再“闻道在先”,教师权威受到挑战。

再则,教师角色丛林现象让教师角色扮演无所适从。教师职业的多重角色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体现着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教师除了承担传统的角色任务,还要承受大量新的角色要求的挑战,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行为的观察者和帮助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又有论者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开发者、促进者、参与者等。

这些角色无疑大多切合了现今时代的特征,但有的角色似趋于理想化,更重要的是,层出不穷的教师角色繁荣“虚像”,使教师迷失在角色的丛林中,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以至徒生厌倦。

概言之,在社会流动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教师由于在教育分流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育分流的影响者、引导者,被赋予了更高的角色期望。然而过高过多的角色期望给教师的角色扮演带来困顿,损伤了教师的向上心理,受挫感加深,成就感降低,负担加重,身心疲惫。

注释:

[1]高顺文.我国职业声望研究二十年述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44.

[2]参见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J].社会学研究,2001,(3)

[3][4][5]班克斯[英].教育社会学[M].第四版.林清江.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184.192.192.

[6]张国霖.教师地位问题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41.

[7] 石新容 吴俊 陈黎明.女性撑起中国中小学教育 找一个男老师好难.新华网,2005-9-9.vip.省略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

教师职业倦怠篇6

论文摘要:职业中学的教师很难像普通中学的教师那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家长们的信任与推崇。同样是天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受到的待遇却是低人一等,同样是辛辛苦苦地耕耘在教坛,感觉自己不像“正规军”。这令职业中学的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难以接受,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则易出现职业倦怠。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他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40年以后,很多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旗帜鲜明的理论。现在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指由于持续的工作压力引起个体的严重紧张反应,从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其主要表现为:缺乏工作动机与激情,对工作敷衍了事,消极避世,回避与他人交流,对事物多持否定态度,自我贬损,感情冷漠,焦虑抱怨,责备等。

2 导致职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职业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作为教师虽然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尊重,但具体到职业中学的教师,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偏见。现在“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是“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所以职业中学的教师很难像普通中学的教师那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家长们的信任与推崇。同样是天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因为学生的底子较差,学生将来是就业而不是考大学,你甚至比普通中学的教师付出的更多,受到的待遇却是低人一等,这令职业中学的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难以接受,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则易出现职业倦怠。

2.2 职业中学的学生管理难

目前的教育现状普遍是成绩好的学生上普通中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上职业中学,职业中学所招的学生基本上就是普通中学分数线以下的差生,这些学生不但成绩差,遵守纪律的观念也差,生性好动,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安静不下来,有的教师上课时光维持课堂纪律就得花不少时间,更何况有些学生根本不把心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了故意和老师捣蛋、玩猫和老鼠的游戏上,他们比普通中中学的学生更难管理,所以教师不得不每天花很大的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弄得筋疲力尽,疲惫不堪。

2.3 职业中学教师缺少成就感

普通中学的教师说起自己所教过好学生,常常会眉飞色舞,骄傲写满整张脸,哪届的某某考上了清华,哪届的某某考上了北大,那种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让人深切体会到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样是大学毕业,同样是辛辛苦苦地耕耘在教坛,而职业中学的教师在此场景下就显得格外落寞与失败,有种灰头土脸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像“正规军”。

2.4 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过重

职业中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普通中学和其他一般职业,职业中学的教师平均每天要把85%~90%花在教学与教学有关的事务上。普通中学的学生因为升学的缘故,老师只要把课上好,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学习的,但在职业中学就不同,认真学习的占不到30%,教师除了要上好正常的课以外,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思想工作,有时还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来“断案”,老师在没有课的情况下,也时时担心学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惹出不必要的麻烦,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3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易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仅给他们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对教师的心理、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极端的职业倦怠可能会引起教师自伤或自杀。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贾瑞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觉正打击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严重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残酷的情绪和方式去对待学生,有的甚至把学生视为宣泄的对象,动辄责怪、迁怒、甚至体罚学生,教师的这种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倦怠的老师容易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4 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护措施

(1)积极参加教育和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增加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内外专业情况的了解,以带来工作变革的方向和动力,拓展专业领域的视野,提高职业竞争力,避免职业风险,增强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2)提高教育工作价值感。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育信念,社会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也需相应得到改善,正是由于职业学校教师的不懈努力,才使那么多的差生变成了优生,使他们成为很多行业的优秀技工或管理者,并做出了优秀成绩。这些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工作价值感,增强应对职业倦怠的动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积极乐观的精神,愉快的情绪是战胜倦怠的基础和关键,面对困难和挫折调整心态,以开朗豁达的态度对待,可以缓解压力引起的身心反应,并可将压力转换成积极动力,重新燃起激情之火,职业教育需要激情。

(4)合理疏导压力带来的影响,学会放松自己。职业中学的教师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过大,所以应合理运用应对压力的技巧,积极疏导负面的身体和心理反应,这样可以降低紧张感,同时可以尝试轻松的业余爱好,如读书、游泳、跳舞、听音乐、爬山等,这样既可以使自己放松,又可以陶冶情操。遇到压力与挫折时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快使自己从倦怠的迷宫中走出来。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包容。在面对来自学生的压力时,不要一味地抱怨,要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缺点在所难免,教师应爱护学生,多看其优点,有时不免可采用幽默的语气或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而且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6)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中学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正视挑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克服职业倦怠,对于已经出现的职业倦怠,可以先去医院做一下病理上的排查,排查没有问题的话,可以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防范、尽早治疗,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教师!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篇7

关键词: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1974年美国精神医生 Herbert J. Freudenberger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情绪性耗竭的症状。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长期处于持续性的紧张状态,从而出现的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症状。它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时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具体症状表现为对教学工作产生倦怠、烦躁、疲惫不堪,工作热情完全丧失,脾气变坏,情绪容易激动,以消极否定和麻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和控制,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化发展,还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成效,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社会各界对教师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在道德品行方面都有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演变成敦促教师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压力。同时,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教师不同的期望,教师必须要扮演好多种不同的角色,妥善处理好不同角色间的矛盾和冲突,久而久之就容易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产生无力感和情感衰竭。此外,虽然近年来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教育的偏见,社会上依然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不如其他专业技术课程,让不少边疆高职英语教师承受社会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和认同感,致使边疆高职英语教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2.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加强听说”的方针,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借助词典能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际。

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隐性工作量较大,受学校区位局限、办学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制约,也很少有机会去进修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结构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很难实现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此外,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应对学历提升、科研、职称晋升、双师型等问题,部分英语教师感到精力衰竭,产生职业倦怠感。

3.学生因素

边疆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生对英语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对学习的期望较低,边疆高职英语教师需付出更多的劳动,这种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致使边疆高职学校英语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较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4.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因素也是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重要方面。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除了扮演教师角色,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外,在生活中还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要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来自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压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此外,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有的教师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不正确认识,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如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三、应对边疆高职学院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社会层面

对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探索符合边疆高职实际的英语教学机制,给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学校层面

学校应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提供进修、访学、在岗培训、出国交流等机会,满足英语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提升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另外,学校还可举行相关讲座,宣传和普及职业倦怠的有关知识。

3.自我调节

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自我调节的信心。重新审视自我,建立对自己与职业的正确认知,调整自我期望的水平,加强自我修养,以适应边疆高职院校教学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外,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情绪疏导,提高自身的承受力,建立和发展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等都可以有效缓解和应对职业倦怠心理。

教师职业倦怠篇8

关键词:职业;倦怠;中职;教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61-02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在中职院校中职业倦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它的存在带给中职院校的教师、学生许多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方面,自1973年弗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观点以来,当前国内在这一方面或方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简单转译,从研究角度上说还是不够深入的,而对中职院校这一具体的群体研究则更是一片空白。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的范围不大,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理论体系。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国香、刘长江和伍新春做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修编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不能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王豫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5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研究6中对331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有关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现状的问卷调查。

国外方面,自弗登伯格首次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职业倦怠”这一观点,即觉得付出是持续的,而因此获得回报确是有限的,也因此失去了积极性。随后,国外就开始了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热潮,有关职业倦怠的维度、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都有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积累。其中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过分追求由来自各方面高期望所设定的不现实目标,自己的付出又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而导致的一种受委屈或精神疲惫,是过分努力去想达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期盼的结果。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诗勒和佩斯认为职业倦怠是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期盼过高或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情绪性、社会性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良状态。按照组织学观点,奎内思认为组织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认为职业倦怠本质上是由个体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等所导致的。

3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我市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具体的方法和有益的经验,查阅我国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以及对策的相关内容,为本研究提供大方向上的背景支撑。

3.2逻辑归纳法

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学术观点进行总结、演绎和归纳,归纳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共性和不足。

3.3 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历史进程、实际状况、存在问题、采取措施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并对比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为我国更好地解决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支持。

3.4问卷调查法

为了做好此项研究,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惠州市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在我市中职院校中任教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调查内容主要是个人信息,任教情况、职业倦怠情况等,最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5访谈法

本文对中职院校部分教师就有关职业倦怠的话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

4 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4.1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因为教师“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思想辅导和关爱会在无形中降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会积极地备课、授课、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会随之松懈,学生的心理跟踪,日常活动没有认真跟进。

4.2对中职学校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学校的教学活动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影响中职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率或继续升学率,低就业率导致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少,形成恶性循环。

4.3对社会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 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导致中职学校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性人才,会形成社会上技术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5 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

5.1政府、社会等仍不重视中职院校的发展

目前,社会上对中小学生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也是备受关注,而中职院校大多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学习的地方,在历史的偏见下,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教学环境还得不到根本改善。这又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中职教育是二三流教育。

5.2学校内部管理不科学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官本位现象较重,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民主意识不强,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归宿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进而产生倦怠。

5.3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不当

目前中职教师绩效体系中,考核结果会与工资福利、职务晋升,职称提升,评优评先等挂钩,有的还成为解聘教师的依据,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焦虑感。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加,部分学校薪酬、福利的减少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5.4中职教师工作压力和强度的增加

教师工作本身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一个教学的内容,教育对象千差万别,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叛逆性较强,不爱学习、爱捣乱的学生,容易与教师形成冲突。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师用于备课、讲课的时间就增多,加上学生的早读和晚自习,加之还要迎合各种各样的评审,不少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8小时,每日平均工作时长有增无减。另外教师群体还需要考取各种证书和,这就极容易造成中职院校教师心理的失衡和焦虑。

6 解决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6.1完善中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

中职学校建立健全好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完善中职学校绩效考核机制,真正把绩效考核落实到实处,为绩效工资改革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实绩和贡献。

6.2加大政府、社会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订的有关教师权益的法律法规在中等职业学校认真贯彻、实施,加大对中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氛围。

6.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中职学校应大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尊敬教师的人格和个性,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推行民主的学校管理。

6.4科学规划时间,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本身在日常工作中合理安排好教学和休息的时间,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自我调节好心理,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7 小结

从逻辑结构上看,本文区分了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中间变量和结果变量并作出验证。教师教学效能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在职业倦怠之间具有中介或者调节作用,是职业压力与压力反应之间的中间变量。对职业倦怠的良好认知和评价可以提升工作满意感,工作满意感是职业倦怠反应的正向考量。

从研究角度上看,本文从个体因素方面提出如何适应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积极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对职业倦怠的积极认知,不断提升适应能力,积累对职业倦怠的应对经验。与以往研究相比,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之下提出针对个体压力的应对策略,对于减缓压力影响,调节个体身心状态更具操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28-329.

教师职业倦怠篇9

随着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高职旅游教师也面临着一些压力,这些压力不同于传统升学教育的压力,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面对成绩排名、教师严格评定的压力,而是要关注知识更新的压力、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的压力,这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特点,由于高职旅游教育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性质都与升学教育不同,因此高职旅游教育的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面对这些压力,高职旅游教师在教学上普遍产生了教学倦怠,这就需要找出倦怠的原因,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活跃教学氛围。

一、高职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现状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因此高职旅游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要求高职旅游教师要有坚实的旅游基础知识,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能及时处理突发性的问题,因此高职旅游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要培养一批在旅游行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技能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专业性人员,同时还要求旅游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将知识充分利用,提高实践能力。

二、高职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声望和在社会上的实际地位形成较大的反差,特别是高职教师,其在这种反差里,有很多无奈。在不断发展的旅游行业里,高职旅游教师的处境更为尴尬,被人当做是一种闲差事,这种地位的拉低使高职旅游教师的教学热情减弱,在他们的意识里产生一种不平衡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越来越高,对高职旅游教师提出了更多的发展要求,因此高职旅游教师面临着多种发展困境。他们要面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发生的变化,应对在专业教学水平上的挑战,还要不断充实自身,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这给他们带来的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高职旅游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学校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职学校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相对削弱了他们的自主性,加上教师的干涉,难免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摩擦。当教师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感到紧张,没有归属感时,就会增加自身的压力而诱发倦怠,因此在学校人际关系的问题也会诱发高职旅游教师倦怠的现象。

(三)职业因素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学校在生源选择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因此高职旅游学校开设的专业既要求专业化,又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高职旅游教育来说,学生将来可能在在旅游行业中担当旅游顾问或者导游的角色,因此他们要有很高的实践能力。这就对高职旅游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因此加大了他们的工作压力,由于他们缺乏自主创造性,因此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在高职旅游教育的课堂中,要求学生和老师实现良好的互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学虽然由以学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学生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实践的操作,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院校在师生互动环节相对欠缺,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减弱,教师采取诸多方式调动学习的热情也成效甚微,因此高职旅游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遭到了打击,由此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四)个人因素

高职旅游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也和个人有关,比如具有以下人格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对自己期望过高,对自身能力评价不当、缺乏自我的正确认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人生价值观不正。这些人格因素与职业倦怠感的产生息息相关。很多高职旅游教师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引发心理失衡、耐挫力较差,因此在高职旅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产生职业倦怠。

高职旅游院校的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教学设备有待提高,其发展机会也没有传统教育多,尤其对高职旅游教育来说,能更多地进修或者参与旅游实地中去,对教师的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目前高职旅游教师的进修机会较少,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较少,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误导学生。特别是很多学生的社会经验较为丰富,其在某些知识层面已经超出了教师,很多教师的自尊心较强,因此他们无形中产生了一种职业危机感,导致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三、缓解高职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营造社会氛围,完善教学体系

1、提高教师的地位

高职旅游教师倦怠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社会对高职旅游教师的认可度,国家要加大对高职旅游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促进高职旅游教育的良好发展,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快高职旅游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对教师的培养上主要采用激励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职称评定的机会,促进良好竞争的形成,创造一种和谐、公平的社会氛围。

教师职业倦怠篇10

[关键词]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校园文化 职教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5-0123-0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职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岗位竞聘等,使其在知识经验、教育能力及心理素质方面常常预支、透支,因工作压力过大造成的职业倦怠现象值得关注。

一、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内涵的解读

“倦怠”一词,意指疲乏、懈怠,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歪曲关系。对倦怠现象的描述,最早见于美国作家格林尼的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中,但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作为对有价值的目标、有系统地去追求的过程,工作具有满足经济需求、开展社会交往、维护人格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的功能,但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若一个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应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就会产生身心疲惫、情感耗竭。这种因从事某种工作职业而形成的身心疲劳状态,即为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只是众多职业倦怠的一种。教师工作是育人的职业,稍有闪失,就会误人子弟,良心上对不住学生、家长和社会。教师面对的是充满个体差异的学生,受制于教育体制,又身处一定的社会环境,付出了身心劳动也未必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工作相当复杂,压力很大。一旦这种压力不能得到缓解,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种现象,无论对大中小学各类教师都是一个存在。

根据笔者对某职教集团旗下十余所中职学校教师的调查,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是:(1)生理耗竭。表现为感到持续性精力不足,工作提不起精神,出现失眠等症状。(2)才智枯竭。表现为面对学生,常常感到无奈,不知该如何教好他们。(3)人格解体。表现为以消极麻木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学生素质充满了抱怨,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是,甚至对学生挖苦、谩骂和体罚。(4)低成就感。教师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评价降低,对工作兴趣、效率降低,把工作当作获取收入手段的不乏其人。

二、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

(一)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有关

教师职业生涯一般可分为职业初期、成长期、挫折期、稳定期、消退期和离岗期。由于学校系统的相对封闭性,与外界之间的信息对流相对较少,年轻教师在职业挫折期感到自己对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事务已无新鲜感,工作激情降低,乐趣减少。到职业稳定期,则人到中年,他们既感到自己已过“跳槽”求变的年龄,也感到自己再努力也很难在业务和晋升上有多大的前进余地。这种不尴不尬、不上不下的境地里,中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远不如前,工作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情绪体验十分固定,职业倦怠易于发生。

(二)中职学校相当艰难的现实生存压力

虽然我国近年对中职教育日益重视,但由于“重高中轻职教”传统观念的影响,高中扩招对中职招生的挤压;中高职沟通衔接的“立交桥”尚未完全建立,技能型人才发展空间不大;人口增长放缓,初中毕业生减少;中职学校办学门槛太低,过多过滥,质量不高等诸多因素,致使中职学校“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就业难”等办学困难。中职学校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教师忙于招生,忙于教学,忙于管理,忙于安置就业。从时间上,教师是全年忙,几乎没有假期可言。从能力上,教师既要懂社交、能招生,还要懂教学、会管理。不仅工作压力与承受力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而且这种精力的高投入与得到的成就感之间往往也不成比例。这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最主要原因。

三、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一)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我们所处的全球化环境充满了压力源,任何职业都会有压力。压力是阻力还是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如何去面对。一所好的中职学校通过竞争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适度的压力能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促进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作为中职教师,既然一时改变不了外在环境,就改造主观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既然压力不可避免,就通过调适心态(如超脱一点,合理宣泄和舍弃)以应对和排遣压力。

(二)明确角色责任,全方位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在职教理念迅速更新的社会背景下,中职教师已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不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还应是家长的人、班集体的管理者、学校政策的执行者、心理治疗工作者,甚至学校的招生宣传员、实习就业辅导员。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时不能顺利调节,就会发生角色冲突,被折腾得疲惫不堪。要很好地担当起各种角色,需要具备多种教育教学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唯有此,才能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只有当教师在工作应对自如而不是处处“疙疙瘩瘩”时,才能有效地远离工作倦怠。

(三)建设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保持开拓创新的工作激情和选择积极进取的从业态度

一所中职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的长盛不衰,必须拥有自已的核心竞争力,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统一的校园文化。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民主人本的管理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和滋养教师的工作热情,而且能扭转部分教师的消极心态和不良行为,使之融入学校的合作精神与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尤其是抓好学校的办学质量,支持教师在职进修,适时开展校本培训和拓展训练,实现教师思维模式的转换,促进其专业发展,有利于消除职业倦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