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祖国的一封信十篇

时间:2023-03-18 09:44:45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1

亲爱的祖国妈妈:

您好!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我要向您表示祝贺,祝您生日快乐!我还要向您表示感谢,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您!

六十年前,您被一群无知的“野兽”统治着。外国人都嘲笑地称您为“东亚病夫”。但是,您也有自己的思想,您毅然地抛开了那些愚味的“野兽”,走向了另一条我们现在走的路。终于,经过您十几的不懈努力,十几年的不懈拼搏,您兴旺起来了,发达起来了,不用看什么,只需看今天的成就,今天的成就就证明了一切!

二00八年八月八日,一场隆重的奥运会在您的首都——北京召开了。那造型精致美观的鸟巢,那晶莹剔透的水立方,那一块块金牌、银牌、铜牌,那精彩的表演,全都出自您的手中。赛场上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身影时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们为什么如此地努力!因为有您,他们在为您争光!当我看见金晶姐姐为和分子争抢火炬而受伤的时候,我的心里一阵感动,为什么她宁死也要保护火炬?因为她想让这次奥运会成功,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爱您的心啊!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幼苗,更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肩负起您交给我们的重任。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听讲呢?现在,您为了减少我们家庭经济负担,连学杂费都免除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完全是您一手创造出来的啊!没有您,就没有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感谢有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您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2

 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古代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和科技成就。然而,就在十八世纪中叶,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腐败无能,被欧美帝国主义打开了“东南大门”。先是鸦片战争,后是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受尽了欺辱和压迫,领土也被践踏和掠夺。最终中国人民通过八年的抗日战争,打跑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才当家作主了。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那一刻,中国人民正式站起来了,也真正的挺起了腰杆。在近几十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高铁技术、国产大飞机、智能机器人等等。想到这里,我要对世界呐喊“中国强大了,人民富强了,谁也不能来欺负我的国家”。

在我军训的时候,有一次研学旅行,我们去了高台的烈士陵园,在那儿我看到了红军战士头颅被砍下后,插在了长矛上,让我深深的增加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还有一次研学旅行,我们体验了红军战士在长征时的艰难困苦。我们去爬了沙漠,没有交通工具,我来回走了足足几公里路。天哪,我们才走了几公里路就累成这样,那些战士是如何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让我不由的对当年的红军战士的产生了敬佩之情。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社会,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青少年只有记住国耻,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

“犯我中华,随远必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建立强大的国家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学生,我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就可以报效祖国,抵御一切侵犯祖国的势力。

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不断实践,以坚定的步伐前进,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最后,让我们大声疾呼:“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3

您好!

祖国,这是我们都不陌生的词,从我们出生到年老,都是祖国母亲在哺育我们,在我们共同的母亲——中国的滋养下,我们在健康的成长。60年,可谓弹指一瞬间!60年爷爷奶奶的个人经历让他们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吧,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孩们每个至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三十年前,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妈妈说,她们玩时只能以床入座,条件好些的能备上一两只小马扎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还得设计成上下铺,而床后面就是另一间卧室与储藏室的统一。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大多住上了单位分的三室一厅,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兴奋不言而喻。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走向了繁荣昌盛,在现代,我们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可是我们飞天的梦想越发强大,在2003年10月15日,我们中国的杨力伟驾驶着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飞向宇宙,这是我国最光辉的一刻,在10月16日6时,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地球。在后面的五年里,神州六号和七号陆续发射成功。

但是最兴奋的是,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行,我国的金牌总数也位居榜手,但是在2008年也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汶川大地震,死了上万余人,我们的救援官兵也因为救援群众而牺牲了很多,但还是那一句话,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悲伤“让我再救一个,我还能救一个”。这是我们救援官兵中一个人的一句话,他为了别人不顾自己的生命,这让我们关心同胞的热情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4

这是看起来最旧的一封,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过,涂改的痕迹很明显,还有不少的语法和拼写错误。看了署名,原来是我写给祖母的。

我十岁那年,祖母做了一次长途旅行,去了犹他州的姑姑家,一去就是一年。而之前,我们还未曾分开过。这封信,应该就是那时候写的吧。信里,我倾诉了一个小女孩对亲人的想念,提到了祖母最爱的雏菊,甚至还写到邻居家一条叫作斐文的狗。信的末尾,我还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写道:您一定很想念我,因为我爱您!完全是小孩的口吻!而我,已经完全不记得自己曾写过这么一封信了,并且也忘记了是什么缘故让这封写好的信没有被寄出去,甚至在邮票贴好之后。从日期推算,信写了没多久,祖母就结束旅行归来。奇怪的是,似乎我没有跟她提起过信的事情。后来,这封信就完全被忘记了,直到现在。

我上中学一年级参加考试的时候,祖母突发脑溢血,等我赶回家,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都没有来得及跟她道别。我,她最小的孙女也是她最疼爱的孙女,因为不善表达和羞于表达,那么多年,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没有谁知道我是多么的懊悔!这封信触及了我心底柔软的伤口,多年来的疼痛开始蔓延。如果当初我把这信寄出去,或者在祖母回来后给她看,哪怕一眼,祖母会有如何的欣喜,而我,也就不会在多年后的现在暗自垂泪了。

我悄悄抹去眼泪,打开第二封信。“亲爱的里德……”一看开头,我就知道,这是写给他――我的初恋的。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那是我们刚上高中的时候。可也就是在高二的那个圣诞节,我们吵了一架。原因早已不记得,只记得吵得很厉害,彼此都不肯让步。那个年纪的我们,从来就不懂得珍惜,有的只是任性和伤害。我们固执地不肯原谅对方。半年后,里德一家搬到马萨诸塞州,他没有跟我告别,我的初恋就这样结束了。严格地说,这不算一封情书,虽然措辞仍然很强硬,却还是委婉地表示了让步。如果读这封信,傻瓜都可以看出我是那么爱他!地址、班级、姓名都写上去了,邮票也贴好,信却没有寄出去。我已经记不起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只知道那时候我是个多么骄傲倔强的女孩子呵!从那以后,我真的再也没有遇到过像里德那么好的男孩子。

前不久,听莉莎说,里德准备下个月结婚,新娘很漂亮。还能说什么呢?我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最后一封信,我都有些紧张了。被错过的、失去的那些,无疑在啃噬着我的心。这是封写给我小学数学老师斯格尔太太的信。会写什么呢?就在前几天,爸爸在电话里还说起她在“老人之家”企图自杀,幸亏抢救及时,现在仍然住在医院里。爸爸说准备过几天去看望她,斯格尔太太曾经也是爸爸的老师。她是个胖胖的女人,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极为和善。她待我很好,像对她自己的孙女。她教了我四年的数学。直到现在,我的数学仍然是最棒的。

大学里第一次考试,我的数学拿了全系最高分,自然非常激动,信就是在拿到成绩后写的。信里,我用有些自豪的语气告诉了斯格尔太太这一喜讯,也充满感情地回忆了当年她教我时的情景和我发自内心的感激。遗憾的是,这仍然是一封没有发出的信。年轻的我们,总是有更多新奇的事情让我们操心。这封心血来潮时的作品,也因为一时找不到地址而被忘记了。爸爸在电话里说,斯格尔太太现在一个人待在“老人之家”,身体不大好,觉得自己毫无作用,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所以才会自杀。如果,我不禁想,只是如果,她能收到我的这封信,该有多么大的慰藉啊!

三封信,摆在我面前。美国加州下午的阳光很温暖,从窗外照进来。不知何时,我已经泪流满面了。其实,我们原本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完全来得及,可我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推说。我们以为幸福上了保险,今天睡去,明天醒来,一切照旧,原样摆好。我们以为会来得及,我们不会错过任何东西。可是,我们真的错了。

那天,我放下手里所有的工作,做了几件事情:开了5个小时的车去祖母的墓地,把信放到她的面前。我相信,上帝会让她看见的。虽然也许迟了很多很多年……

从莉莎那里打听到里德的地址,把这封信和一份结婚礼物一块寄了过去。我在附上的信里说明了原委,信的末尾,我写道:我是多么希望你们永远幸福!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5

我们通常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工作领域,各行各业的妇女和男同胞一样承担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兢兢业业为祖国做贡献。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有的老师是女性,跟同学们接触最多,任务最重的个班主任里面有位是女教师。在这儿,女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半边天。而在生活领域,妇女甚至比男同胞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女性要操持家务,养育孩子,辛苦自然不用说。

同学们,我们××,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学生要成为健康之人,亲情之人。那么,在“三八”节来临之际,我们时代的孩子能做些什么来庆祝这样一个特别的节日呢?我们还没有长大,我们不可能为所有的妇女做事,但至少可以为我们身边的妇女同志,为亲爱的妈妈做点什么,对吧?为此,学校图书室和语文组发起一个“给母亲写一封信”的活动。—年级的同学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给妈妈写一封信,可以表达对妈妈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可以表示对妈妈勤奋工作精神的敬佩,当然还可以写写你的理想和即将为之付出的努力,让盼望你快快成长的妈妈放心,宽心。年级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做一张贺卡,写几句祝贺妈妈或感谢妈妈的话。等放学后,我们把自己写的信、做的贺卡,亲手交给妈妈,以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

另外,我们还将对本次书信进行评比,每班推荐篇优秀书信参加,获奖的优秀书信将在《时代教育》和校园网上登载。

××小学庆祝“三八节”活动计划

活动目的: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在节日即将到来之际,号召全校同学给母亲写一封信,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以此作为节日的礼物送给辛勤工作的母亲。通过活动,培养时代孩子成为亲情之人,健康之人。

活动内容:《给母亲的一封信》

活动过程:

一、制定计划,宣传发动。

⒈月日利用语文教研时间布置有关,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任务,下发资料。

⒉月日(周一),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发动学生。

二、书写亲情,传递亲情。

⒈月日,每班组织学生写信,语文老师进行适当辅导,统一用××的信纸和信封。

⒉月日放学,请学生把书信亲手交给妈妈。

三、评比展示,宣传亲情。

⒈每班由语文老师推荐优秀书信篇,参加学校评比。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6

公元77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纷飞的战火由冬到春,连绵不停。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长安城里一片萧条零落。

此时的杜甫,百感交集。流落被俘的士兵,生死未卜的妻儿,久盼音讯的父母,他写下一封家书抵万金,里面包含太多辛酸和期盼。

祖传家训记一辈子

“尺牍虽短寸心长,万金难抵一家书。”在家书字里行间中传承而来的是家风,也承载着家族文明的族约祖训。

《曾国藩家书》约1500封,大多写于曾国藩40岁之后。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的家书将曾氏家族的家风一以贯之的传递。

曾国藩的勤俭家风,源自曾家的祖传。曾国藩的祖父在给亲戚的书信中说:“宽一(曾国藩的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

这种家庭教育,使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曾国藩要求他耕读孝友,谨守寒素家风,这样才能防止奢靡之风败落家道。除读书外,“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也常如此要求弟弟曾国荃:“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

曾氏家族的祖训、家规,在白纸黑字的封封家书里传来递往,也世代传递着家族精神。

与曾国藩的耕读勤俭不同,《梁启超家书》表现出“中国最早的新知识分子”的开明。

在学业成就和健全人格的天平上,梁启超更倾向于后者,他很重视引导儿女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他认为,学问之道“为的是学做人”,孩子们“要用来做自己人格修养的工具”。

1928年,梁思成从美国学成归国,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辞去清华教席而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了解他的人说,梁思成是深受父亲的影响,梁启超觉得“清华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气”。

写在纸上的家常话

到了近现代,流传下来的家书更多。在秉承家族庭训、处世之道外,家书中蕴含的真情,也一样打动人心。

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打开《傅雷家书》,就像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

在教育孩子傅聪和傅敏时,傅雷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严格的管教必须居于爱子之情之上。

写给孩子的家书,就像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傅雷用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谦虚待人、谨慎处事,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同时,对儿子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他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

建议。

质朴的家书,一字一句,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于1968年3月7日因为政治原因入狱,当时女儿佳佳只有8岁。4年后佳佳12岁时,开始和爸爸通信,直到1977年柏杨先生出狱。

在囚犯与家属通信不得超过200字的规定下,柏杨先生的每封信都不长,但字字充满真情,充满智慧。譬如,当女儿答应给寄照片而没寄时,他写道:“注意一点,凡是许诺送人的东西,一定要办到,如果发生困难,一定要说明原因,不可含糊了事,对爸爸也是这样。”

淡泊平和的语言,却给人以见信如晤之感。仿佛看到柏杨先生拍打着身上的风尘,从远方缓缓走到眼前。

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

亦舒曾说:“有什么感情是家书所不能激发的呢?家书有灵魂,家书能说话;家书有表达喜怒哀乐的一切本事;它们能使激情上升,就跟当事人本身在场似的;家书最初发明时,就是为安慰像我这样的寂寞人的!”

书信,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在家人之间来往的“家书”,千百年来一直是主要的沟通方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传递着家族庭训,一封封家书,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可是,当电话和互联网闯进我们的生活,传统家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由于家书是属于两人之间的私密性文字,收信人读后,往往便尘封箱底。更多情况下,那些砥砺年代的家书,在岁月的侵蚀和空间的限制下,悄然消亡。

2005年,国内数十位文化名人,包括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苏叔阳、张文彬、白庚胜,一齐向海内外发出倡议:留住家书,抢救家书,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添砖加瓦。

抢救家书,为了留住和重建民间记忆。

自2005年4月至今,近5万封家书由海内外汇集而来。“这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父亲写的家书,字写得特别好;这是陈独秀写给胡适的,是镇馆之宝;这是一位父亲在上海时用图画方式写给孩子的信……”这些家书,都被张丁精心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一直致力于家书搜集抢救和整理工作。尽管如此,张丁还是觉得“时间太紧迫了,我们抢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家书消亡的

速度”。

之所以抢救家书,是因为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

“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张丁计划建立一个专门的家书博物馆,并且为家书申遗。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7

最近,有一些北京街头的报刊亭被拆了,这消息让人感到难过,却又无可奈何。各位读者,如果你们此刻还习惯端着报纸,也许我们可以一起重温几个美好的故事。

西班牙巴塞罗那有一个报亭。它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卖报人亚历山大的祖产,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曾是它的主人。在这七十多年里,这个报亭“一米都没有挪动过”,就像是这座城市的老朋友。当然,它还不够老,亚历山大说,和巴塞罗那那些留存了上百年的报亭相比,自己这个只能算是小字辈。

古巴学者加西亚最近收到了一份礼物――一本出版于1942年的《古巴画报》。当加西亚打开这本旧杂志时,他看到了爷爷爱用的护发素,阿姨必备的粉饼,以及在他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古巴。他与另一位古巴学者分享了这本杂志,那位女士感慨道:“这就是印刷的价值啊,你能想到我们会在五十年以后坐在这里共同浏览一份从前的网页吗?”

时代不断奔跑,技术的洪流让那些老朋友成了往日英雄。但我仍然抱有期待,期待巴塞罗那的百年报刊亭不会消失,更期待五十年后,我们还能够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坐在一起,翻开一本写满记忆的老杂志。

给“无名战士”的信

为纪念一战爆发百年,英国发起了“给无名战士写一封信”的活动,邀请人们给伦敦帕丁顿车站的士兵雕像写一封信,而这些信最终将被归档到大英图书馆。

三十七天里,这项活动已经收到了两万多封来信。

英国首相卡梅伦是最早寄出这封信的人之一。“你是一名战士,但你不仅是一名战士。你代表着无数为捍卫自由而战的英国人。你也代表着无数受惠于你这代人的出色服役和巨大牺牲而留在世上的人。”

九岁的佛里斯将“无名战士”想象成自己的父亲,“我希望你别受伤。我希望你能回来给我讲床头故事”。而来自美国纽瓦克市的六十五岁老人则将他当成了自己的祖父,“你的儿子,我的父亲,如你所知也在二战中服役。我也曾经在军队中服役,是一名英国皇家海军妇女服务队队员。幸运的是,我并没有被卷入战争。然而,我的儿子在服役时被派去了阿富汗战场。战争和杀戮依然在世界各地存在,而我们只能希望在某种程度上,人们能醒悟并停止杀戮”。

组织者这样介绍这项活动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让人们重新思考那些与战争纪念相关的意象。”的确,相比于集体性的大规模纪念,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座座小小的纪念碑,不止铸进关怀和感激,也铸进反思和怀疑。人们将这封信写给那个一直保持着阅读者姿势的青铜雕像,就像是写给了自己一样。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8

大陆方面已做好迎接张学良的准备

长期以来,史学界特别是东北的张学良研究者,一直都在争论邓颖超是否真有一封信函寄给远在美国的张学良。新世纪伊始,笔者有幸见到了邓大姐这封信的影印件。

1991年3月10日,当张学良和夫人从台北桃园机场踏上飞美探亲之途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共中央对标志着这位著名爱国将领真正恢复自由的访美之旅格外重视。中央书记处特别注意到张学良在台北机场登机前对中外记者的谈话中,公开表示有回祖国大陆探亲的意向。邓小平同志得知后,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杨尚昆,表示:“你们应该开个会呀,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并对如何迎接张学良的归来作了较为详细的指示。

根据邓小平和的相关指示,中共中央有关部门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其中作了4项重要的安排:一是当年6月在北京为张学良举办91岁寿庆活动;二是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三是派人去沈阳修葺张氏大帅府和大帅陵,为张学良归来后赴辽宁抚顺安葬其父的遗骸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四是派出一位中央副部级以上的党内负责同志,亲赴美国旧金山转达中共中央对张学良的欢迎之意。前三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究竟派什么人亲赴美国迎接张学良归来?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吕正操同志。吕是张学良的故乡海城人,东北军的旧部袍泽,与张学良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又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参加者,与张有着至深的私人感情,当时虽已从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位置退了下来,但他是几位人选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享受副总理待遇)。在中央确定吕正操前往美国迎接张学良以后,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寓所亲自召见了他。

这是因为,此前邓颖超根据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已以私人名义亲笔为张学良写了一封欢迎信。当时由于邓大姐尚不知赴美欢迎张学良的中共代表究竟是谁,所以,她在那封信上对赴美中共代表的人名暂空。她写给张学良的信全文如下:

汉卿先生如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海天遥隔,想望之情,历久弥浓。恩来生前每念及先生,辄慨叹怆然。今先生身体安泰,诸事顺遂,而有兴作万里之游,故人闻之,深以为慰。

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所幸近年来两岸藩篱渐撤,往来日增。又值冬去春来,天气和暖,正宜作故国之游。今颖超受邓小平先生委托,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访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兹特介绍本党专使 ×××同志趋前拜候,面陈一切事宜。望先生以尊意示之,以便妥为安排。

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

即颂

春祺!

邓颖超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日

这已是邓颖超写给张学良的第二封亲笔函件了。第一件是一年前张氏在台北举行90岁寿庆时她致的贺电。那时邓颖超的贺电高高悬挂在台北圆山大饭店昆仑厅祝寿的礼堂正中,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邓颖超第二次亲笔写成的邀请函,语言更加诚挚热情,充分表达了对这位爱国将军的敬重之情。

吕正操等人奉中共中央之命,于5月23日悄悄从北京启程。他们一行5人直飞旧金山以后,才发现晚来了一步。原来张学良早在几天前即从此地飞往美国东部城市纽约访问亲友了。留在旧金山的则是赵四小姐及她的儿子张闾琳。在这里,吕正操只是出席了为赵一荻庆寿的活动,即刻率领随员飞赴纽约。

张学良致邓颖超信透出遗憾

5月29日,吕正操首次在纽约曼哈顿贝祖贻夫人的住所拜见了老上司张学良将军。初次见面吕正操只是礼节性的晤谈和赠送寿礼。第二天上午,吕正操在纽约曼哈顿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里,避开所有外人和张学良进行了长达一小时之久的单独谈话。他首先将邓颖超的亲笔信交给张学良,张氏当时见了邓大姐的亲笔信,感慨万千,顾不上使用放大镜,就将眼睛贴近了那封信,反复看了两遍,动情地说:“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

吕正操向张学良表示了欢迎他借赴美之便返回祖国大陆探亲访友的良好意愿,张学良颇为感动。但是,由于事体重大,张学良郑重向吕正操表示了暂且不能返回大陆的矛盾心境:“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动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

6月4日,张学良在纽约的祝寿活动结束以后,主动提出再次会晤吕正操,会面地点选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的官邸。

这次张学良和吕正操的谈话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谈话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吕正操着重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张学良对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深表赞同,并希望有生之年能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绵薄之力。张氏向吕正操表示:“我过去就是做这件事的,我愿意保存我的这个身份,迟早有一天会用上。我虽然90多岁了,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

尽管张学良坦率地向吕正操表露不能马上返回祖国大陆探亲,但他仍亲自执笔给邓颖超写了一封回信:

周夫人

颖超大姐惠鉴:

×××来美交下尊札,无限欣快。又转达中枢诸公对良之深厚关怀,实深感戴。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敬请×××代向中枢诸公致敬。

另转请×××转陈愚见。

肃此

敬颂

夏安

张××顿首再拜

六月二日

张学良在纽约出席旅美华人为他举行的寿庆活动后不久,即与夫人赵一荻于 1991年6月27日经夏威夷飞回台湾。他并没有像刚从台北出来时在机场上对记者说的那样爽然:“我不排除到东北的可能性。大陆是我的老家,我当然愿望回去”,而是原路回到了他在台北郊区的寓所,继续过起了隐居生活。

张学良为什么已有了回国之便却又不肯返回祖国大陆?对此海内外媒体议论纷纭。笔者对其中格外引人注目且迄今众说不一的理由逐一辨析:

疾病是阻碍张氏归乡的主因?

媒体认定的第一个理由是:张氏夫妇因生病而失去了回大陆探亲的机会。

根据笔者多年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认定,张学良在晚年确曾染患过多种疾病。从1946年张学良被幽禁时起直到1990年代他真正获得人身自由,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先后患过几次重病。如1944年抗战期间,张学良曾在贵阳得过当时极为难治的盲肠炎(即现在只需小手术的阑尾炎),后经宋美龄过问,从重庆派医生两次对他进行手术治疗终于大难不死;第二次是1954年在台湾高雄,张学良患突发性咯血,病情危重,也是在宋美龄的支持下得以抢救脱险;第三次是1964年的肠胃综合症,入台北荣民总医院治疗近半年,初时怀疑肠癌,后经验查乃一般痢疾,不久即愈;第四次是1993年10月25日深夜,张学良忽然头疼难忍,猝然晕倒,被家人急送到荣民总医院进行抢救,经主治医师赖继有等人的连夜检查抢救,认定他患有急性脑血肿,起因是张氏的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由于突发,颅内已造成弥漫性血肿,病情相当危急。

当时的张学良已届九三高龄,年龄较大,病情危重,且病变出现在颅脑的要害部位。荣民总医院感到抢救回来的希望不大,但几天紧急抢救后,张学良竟然奇迹般得以生还。这在台湾脑外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月后张氏即得以康复出院,又像常人一样在院落里散步了!显而易见这场突发疾病并非他改变回大陆探亲初衷的原因。

自然,另一种说法也难以成立。那就是日本记者野川在张学良第一次访美回台不久,在日本《读卖新闻》上撰文所说:“张学良有机会回大陆而不能回的原因,是他在美国纽约期间,被医生查出左脚生了数枚阻碍他行走的骨刺。”

张学良脚生骨刺确有其事,但不是在美国查出,而是1992年1月张学良回台后到荣民总医院治理感冒,请他熟悉的骨科医生诊查脚部疾病时,发现在他的右脚(而不是野川所说的左脚)小趾骨上生出了两个小小的骨刺。医生认为这两枚骨刺虽小,但必须马上采取控制性治疗,不然会发展至影响张氏步行走路。后来张学良在台湾一边治疗,一边从北投旧宅搬到台北天母的一幢住宅楼里,以电梯上下代步,就是因为生了骨刺的原因。

至于他夫人赵一荻女士因患病而不希望回大陆,倒是实情。赵四的病情要比张学良重得多。她早在1946年由大陆入台后不久,即先后罹患了严重的肺癌、红斑狼疮等疾病。但赵四小姐的病都在宋美龄的直接过问下接连在台湾治愈了,特别是她左肺因癌变于1960年代后期进行彻底切除根治后,到晚年基本维持旧状,并没有重大病变。至于她随张学良去夏威夷定居后,身体状况日渐下降,也是不争之事实。特别到1996年后,赵一荻在檀香山因病入院更是家常便饭。

但是所有这一切,均不是张学良夫妇不能回祖国大陆探亲的真正原因。

日本天皇访华与少帅归乡有关系吗

1992年8月26日,台湾《联合报》刊载了特派记者程川康写的一条新闻:《张学良决定近期回乡探亲》。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可靠消息来源指出,背负西安事变责任,在台湾幽居长达40余年的前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将军,决定近期偕夫人由台搭乘华航班机取道香港启德机场,转乘中国民航返回东北辽宁老家……张将军的确切返乡日期,将视身体状况及东北气候而定。一般预料本月底及9月初可能成行。”

这条消息发出后,不但台湾和东南亚各报刊蜂起转载,就是祖国大陆几家有影响的传媒也深信张学良必回无疑。然而,1992年的秋天眨眼之间就过去了,张学良非但在当年9月没有返回大陆,而且到了1993年春天,也没有回乡探亲的行动。更让人大感惊奇的是,不久后他竟然带着夫人赵一荻再次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作了长期定居国外的准备。这其中内幕究竟如何?海外报界再次发出种种捕风捉影的猜测,其中最让人吃惊的解释,则是张学良因为返回东北的时机与日本天皇访华时间相碰,而不得不放弃了他计划多时的回乡计划,事实果然如此吗?

后据一位去台湾访问过张学良的东北籍人士说,此种传闻,就连张学良本人听了也颇感奇怪。能够否定上述推测的证据,莫过于张学良本人生前的谈话记录。1990年张学良首次在台湾会见记者时,他那个《缄默五十年,张学良现在有话要说》的长篇访谈,就是和日本NHK电视公司的记者一起做的。当然,他也毫不留情地当着日本记者的面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但当他谈到在1921年第一次出国就是到日本观看秋操时,随口说了下面一段话:“如果可能,我还想再次到日本去看看。也许是上了年纪了,更想了,想看看新日本是什么样子?想亲眼看看……”

张学良如果当真在晚年实现了再访日本的愿望,那么到了日本本土,岂不是每天都和日本天皇同在一块土地上吗?这让以上说法不攻自破。

赵四小姐起到“刹车”作用?

对赵四小姐持有微词的学者大有人在。这些学者中有些人曾在美国和台湾亲自见过赵一荻本人,他们了解赵一荻在少帅身边至关重要的特殊地位。红颜知己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左右张学良这位近代历史人物的重要行动。这当然都是客观事实。

毋庸讳言,赵一荻在台湾和夏威夷期间,曾公开或私下流露出她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的意思,有些话甚至口无遮拦。她的心态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让张学良改变主意和动摇归乡信念的消极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举证说:在台湾期间,即便与张学良私交甚好的台湾“新闻局”处长郭冠英、《联合报》资深记者周玉蔻等人,若想对这位世纪老人进行电视采访,也一定要事先得到赵一荻的首肯。他们认为有赵一荻中间作梗,才使张氏的回乡计划不能如期实现。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把张学良临死前不能回东北的责任加诸赵一荻身上,未免有失公正。

赵一荻之所以多次公开表示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并非如外界非议的那样是因为她对家乡和祖国没有感情。恰恰相反,赵一荻对祖国和故乡的情结之深,决不逊于少帅。她平时偶尔流露出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的只言片语,有些话确属实情,如:“他(指张学良)现在连走路都要坐轮椅,还能乘飞机长途旅行吗?”有些话则是因为她和少帅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得不那样说,特别是她在台湾时公开表示张学良不想回大陆等语,很可能是为当时政治局势所左右。只有熟悉赵一荻的亲属们,才能真正体会这位当年在天津长大的江浙才女的思乡之心。

1990年赵一荻在台北的幽居生活刚刚解除,就辗转收到了侄儿赵允辛写来的一封信。当赵一荻从家书中获悉她三嫂仍健在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封亲笔信:“日子过得真是快。我离家已经60年了,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在了。我真是非常的感谢您这样孝顺姆妈,侍奉她几十年。而且给她一个温暖和快乐的家。我们姐妹都亏欠了她。她在世的时候未能尽孝。”

一个对亲人有如此深厚感情的人,会不思念自己的故乡?

同年秋天,赵一荻又给她在北京的侄女赵允安写过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她的思乡之情更是溢于字里行间,又一次自叹:“我离家已经六十年了!”并明确地写道:“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够团聚。”

从这些公开发表的文件可以看出,赵一荻对祖国大陆是有感情的。但由于她多年生活在台湾,受到消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难免发生一些让今天读者见异见怪的事情。她或多或少起到“刹车”作用,但决不是张学良不能回大陆的主因。

是谁在阻挠张学良回归大陆

既然上述种种说法都不能完全成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张学良不能实现晚年夙愿?笔者认为,他不能回到大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政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位一生热爱祖国、主张国家统一、反对“”的人。

众所周知,自1936年张学良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起,他就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厚友谊。从近年不断挖掘的珍贵史料和他与、等中共重要人物的书信中不难看出,张学良从中国政治舞台淡出前后,曾与中共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即便他身陷囹圄与世隔绝后,仍然通过秘密渠道与张学良有信函往来。所以,当张学良1990年一旦恢复自由,面对海外媒体即数次表露出对中共领导人特别是对的敬慕之情。邓颖超病殁时他又专电叮嘱北京友人,代他和赵四小姐为故世的邓颖超送上一只花环,以示哀悼。张学良这样不加掩饰地表露感情,充分说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与心仪。至于他对养育他的祖国和东北故里的深情,更是从他恢复自由后的多次公开谈话中一再表现出来。

笔者对张学良恢复自由前后的诸多史料进行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张学良之所以至死不能回到他心仪多年的祖国、故乡,原因就在于当时执政台湾的人士给予他的精神打压过于沉重,特别是表面上以张学良基督教友自居实则是“”分子的李登辉,从中制造了严重障碍。

早在蒋经国1988年1月13日在台湾病逝前,以东北大学学生张捷迁为首的一批华裔旅美学者,就已在海外策划如何敦促执政的尽快给张学良以真正自由的事宜了。然而,蒋经国当政时期虽然对张学良的自由已有相当大范围的松动,改变了在世时派军统特务严加管束的局面,可张氏的人身自由在1988年以前仍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李登辉上台后,口头上高叫给张氏自由,事实上仍然利用情治机关时时加以限制。他担心张学良一旦恢复自由身,会不会与中共取得联系,甚至舍台湾而投奔中共?张捷迁等东大旅美校友会成员很快就看破了李的政治伎俩。他们公开在美国报纸上向李登辉叫板:“如果张学良真有自由,就应该允许他到美国来。如果不让他来美国参加东大校友会的活动,我们可以自费赴台,专为张学良祝寿。”

张学良得知此事后,特别给张捷迁写了封言词隐晦的短函,暗示了他当时在台湾的处境:

捷迁弟:

4月15日的信收悉。

捷迁弟,凡事要理智些。不要太感情用事,冷静些,忍耐些。不要太性急。你们三对夫妇来台湾,把他们丢掉,似乎不太对吧?我郑重地对你讲,时非其时,你们来不会见到我的。我想起两句唐伯虎的诗,书于后:“万事由天莫强求,强求不成反成羞。”

愿上帝祝福!

张学良于台北

种种压力下,李登辉不得不同意在圆山大饭店给张学良公开祝寿,事实上这一祝寿活动是给张氏以政治上的。但在张学良回祖国大陆这一问题上,李登辉等右翼人士仍不肯放松分毫。这一点可从张捷迁另一封写给李登辉的求情信中略见端倪。

张捷迁是在张学良有去美国探亲自由后,再次向李登辉要求,给张学良去祖国大陆探亲的机会和条件。他的信充满了幻想:“他(指张学良)珍爱台北家园,依靠基督,自称浮云野鹤。心灵自由,怡然自得,仙人一般。不过,老年时常念念不忘故乡故园,六十多年来从没有祭扫父墓。难免凄然……如他老不访故乡,不扫父墓,不为复校剪彩,似乎末尽道义责任,不会甘心,临终将难以瞑目。”张捷迁在这封信中,甚至向李登辉提出解决张学良去大陆访问的经费,以及一些与此相关的细节问题。然而,台湾当局对这封信根本不予理睬。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病逝后,较为权威的知情者、张学良1991年首次访美时与他有过3个月接触的贝祖贻夫人蒋士云,曾借台湾《中国时报》一角,首次向关心张学良的海外公众,披露了其中内幕。该报称:“贝夫人透露,少帅居停纽约时,北京派不少人来看他,中共当局已经准备妥一架专机,只要少帅愿意返回大陆,专机即随时飞至纽约搭载少帅。贝夫人当时曾力劝少帅回大陆看看,并说这是他的‘大好机会’,少帅本人亦很想回东北老家瞧瞧。然终未成行。做事一向果断、爽快的少帅,为何舍弃良机,未回睽违四十余载的故国?少帅向贝夫人解释说:李登辉只准许他到美国来,他不能借此机会就跑去大陆。这样做对李登辉不好交待。而他又是讲义气的人,不愿为难李登辉。贝夫人对少帅说不要管那么多,就利用这个好时机回去走走。少帅一直犹豫不决。他对贝夫人说,他回到台湾以后,将请示李登辉,批准他回大陆。贝夫人答道:‘你不用问他,问也白问。他一定不准。’少帅回去请示的结果,果如贝夫人所料,李劝张学良勿回大陆。贝夫人说,少帅上了李登辉的当……贝夫人说:‘少帅后来嘴巴虽然不说,但心里一定很后悔没回大陆。’”

1993年4月17日,张捷迁在台湾替东北大学向张学良递送“名誉校长”的聘函后飞回香港,他接受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的专访时,也透露了当局对张学良的“限制”:“张老先生于1990年秋天,确曾打算来香港。那次是因为他有位朋友的儿子结婚,很想来参加。但受到某方面的限制,以致没能成行。”潘耀明追问:“张先生来香港应该没有问题。是否受到香港政府的限制?”张捷迁否认:“不是受香港政府的限制,而是当时有人告诉他不能去香港。”潘耀明又问:“是否受台湾高层的限制?”张捷迁说:“这点,我不能说是什么人,我亦不愿意说出来。但他(指张学良)最近跟我说,那次他的确是很想来香港的。”

李登辉之所以能左右张学良的行迹,一是以他和张学良有基督教友之情,二是因为在张学良受蒋氏父子多年限制之后,李首次给予张学良赴美探亲的自由,以此作为控制张氏的感情筹码。

而张学良对李登辉等人的政治伎俩洞若观火,他在进不能顺利返回祖国大陆足偿夙愿,退不想死守台岛颐养天年的情况下,才明智而果断地选择了第三地――美国,作为他寿终正寝的地方。显而易见,他对此有过周详的考虑。死前自称是“无党无派”的张学良,在自知生前无法见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大背景下,他希望把归宿选在美国,是符合自己“一生都在为团结和统一奔忙”的政治信仰的。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9

襄汾县第一小学 五(2)班 宁萌

亲爱的笑笑:

你与我远隔千里,自从去你家后,我每天都想着你,回忆你和我一起玩耍,一起听故事的情景,十分开心。

我是你的姐姐:宁萌。我现在五年级了,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是班上的一名班干部——学习委员。怎么样,很厉害吧!就是有一个不满之处——太粗心。

你呢?学习成绩怎么样?在班上算尖子生吗?如果不是,也总是一个班干部吧?如果全不是,你可要争取呀!我相信你!

如果你看了这封信以后,请你动起笔,给我写一封信,我十分期待你的来信。

你的家乡条件并不好,我给你写这封信是因为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我希望你也可以写信,或在班上组织一次“手拉手”活动。你家乡条件不好不要紧,只要我们努力,会有好的未来,哪怕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会将世界打造,建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漂亮。

笑笑,你已经十岁了,你如果希望将祖国建设的更美好的话,请你相信姐姐的一句话:“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会有好的结果,你的父母希望你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将来建设祖国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21世纪的新主人,让我们手拉手共筑美好家园!

此致!

祝:学习进步

你的姐姐:宁萌

写给祖国的一封信篇10

你好!

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我们一起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一起感受着祖国妈妈温暖。一想到这,我就忍不住想给你写封信。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愿意将一颗真诚的、渴望友谊的心献给你——远方的朋友。我叫林海滔,今年11岁,是个活泼的女孩。乌黑的头发,亮晶晶的眼睛,修长的眉毛。我想,这一切都不会使同根生的我们感到陌生吧。你呢?也许是一个像我这样不知忧愁的女孩,也许你是一个调皮的男孩。不管怎样,你我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远方的朋友,让我们共同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吧!

远方的朋友,你知道吗?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家乡也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啦!高楼大厦,层层叠叠,直插云霄,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机会,你来我家乡怎么样?

还有我的学校,美丽极了!那一棵棵高大的树就像一个个卫生一样守护着我们的校园。校园还种了许多花,有菊花、迎春花、百合、玫瑰……把我们的校园装饰的美轮美奂,我们好像生活在花园里。如果你来我的学校,我给你当导游怎么样?

最近你的学校成绩怎样?你和同学经常玩什么游戏呢?能告诉我吗?我也非常希望我们双方经常写信,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还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愿能通过这封信,让我与你交上朋友,也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你陌生的远方朋友:林海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