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十篇

时间:2023-03-21 01:28:12

岳阳楼记篇1

其实,看图作文这种方式不独现在,古已有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范例。

范仲淹生活的年代,北方的契丹,西北方的西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对此不仅不积极抵御外侮,其宋景德元年还与契丹缔结"澶渊之盟",答应每年向契丹输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牛羊马不计。至仁宗庆历二年又每年增银10万两,绢10万匹,庆历四年北宋又答应每年给西夏输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北宋这种以赂求和,屈膝求安的政策,不仅没有消除外患,长此以往民穷财尽,国库空虚,反而削弱了北宋的国力。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由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还朝,调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目睹北宋政权的内忧外患,毅然向最高统治者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可是他的政治主张触动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竭力反对,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改革派终因势单力薄而失败,范仲淹被罢夺参知政事的职务,贬放邓州,改革派中的官员也都或先或后被贬至各地。

根据《岳阳楼记》开头的交代,滕子京在庆历四年(1044年)就被贬巴陵,然"滕豪迈自负",并不以褒贬为意,仍致力于地方治理,正如《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应该说政绩卓著。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相交友善。滕子京被贬以后,"愤郁颇见辞色",范公极爱其才,一直担心滕的安危,但关山阻隔,交通不便,更主要的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对被贬官吏的控制和监督是十分严格的。当时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为其作记,并派人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范仲淹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成为美妙绝伦的千古绝唱。

文章描写了不同的景,由景而产生不同的情,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的主旨,也达到了范仲淹规劝滕子京的目的。

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岳阳楼记》纯粹是根据《洞庭晚秋图》的意境生发而成的,以为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水势浩渺的洞庭湖写景抒情,这是一个误解。《岳阳楼记》是古代看图作文的佳作,也是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本。

指导学生看图作文,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画中的图画的寓意,把握图画的中心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写出既符合图画原意,又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的佳作。

岳阳楼记篇2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篇3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岳阳楼记篇4

1.注音、写字。

①滕(tén) ②谪(zhé)

③浩浩汤汤(shān shān)

④淫雨fēi fēi(霏霏)

⑤岸zhǐ(芷)tīn(汀)兰

2.通假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意思为“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为嘱咐。

3.古今异义。

①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观看)

③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4.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暖和)

浊浪排空(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者)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而或长烟一空(全部)

一碧万顷(一片)

5.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动词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北,原意为北面,在文中意思为向北面。南,原意为南面,在文中意思为向南面。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原意为太守,在文中意思为做太守。

②动词做名词

百废具兴

废,原意为废弃,在文中意思为废弃的事。

二、成语积累

1.气象万千: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心旷神怡:比喻心情愉快。

3.政通人和:政治通畅,人民和顺。

4.波澜不惊:比喻非常平静。

5.百废具兴: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会担心他的百姓,在江湖为民就会担忧他的君主。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四、问题探究

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什么?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2.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是用来与“古仁人”之心做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文章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具体的不同。

“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因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外在的个人之喜,是浅层次的一己之乐;而“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一种以天下人的乐为基础的天下之乐,寄予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希望同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五、中心概括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深刻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

六、写作特点

1.本文语言凝练,朗朗上口,意境深远。

2.运用骈句使语言整齐而富有气势。

岳阳楼记篇5

1.下列各项中黑体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潜形(qiǎn) 骚人(sāo)

薄暮冥冥(mǐng)

B.霏霏(fēi)皓月(hào)

岸芷汀兰(zhǐ tīng)

C.霪雨(yín)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D.怒号(háo) 舟楫(jí) 心旷神怡(yí)

2.下列各句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子何恃而往?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范仲淹在文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

①增其旧制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而或长烟一空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连月不开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全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体会。

6.解释下面句中的黑体词。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

7.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8.“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对理想境界的认识。

二、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林正大(宋)

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汤汤无涯际,爽气北通巫峡,南去极潇湘。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

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万里,把酒登临对景,喜极自洋洋。忧乐有谁知?宠辱两皆忘。

1.联系本词内容,解释下列各句中黑体字“胜”的含义。

①欲状巴陵胜()

②高处不胜寒()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2.从体裁上来看,《岳阳楼记》一文是____________,而这首《水调歌头》则是______。

3.《岳阳楼记》中与本词中的“迁人与骚客,览物兴尤长”这句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4.请比较“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5.请找出本词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岳阳楼记〉课文精练与能力拓展》

岳阳楼记篇6

关键词:《岳阳楼记》文言文教学 诵读

“五四”之后国人废除读经,当然也就废除了诵读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形式。到底要不要读经的争论现在仍在继续。支持读经者认为:“一本《大学》,一千五百字,就能让你的一生脱胎换骨”;并认为废除读经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没有诵读,使我们远离了大师”。经典诵读的传统没有了,大师成长的氛围也就没有了;沉稳而艰苦的诵读没有了,读书的热情也就异化了,分数成了教育的灵魂。这种说法是否中肯姑且不去讨论,但其对诵读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充分肯定,则有其合理之处。

诵读之所以为人诟病,主要原因:一是诵读过于艰苦,尤其传统的诵读多讲究“童子功”,从幼儿开始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直观感觉,被认为是“扼杀孩子的天性”。二是诵读讲究“好读书,不求甚解”,早年的私塾教育,孩子入学后三年不开讲,不重理解,而是一味“死记硬背”,被认为是教师的无能和教育“巫蛊化”的表现;特别是教育实用主义思想盛行后,主张教育就是生活,认为诵读属“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手段,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转而注重“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智慧。三是技术支撑无法解决,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可以通过文字来记录与传承,而有形的诵读却讲究韵律、气息,就像唱歌一般,在多媒体技术没有出现之前,无法准确的记录与传授。

上述三点,是诵读淡出教学领域的主要原因。其中第三条属纯技术原因,现在我们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强大的多媒体技术,这一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其余两条属思想认识问题。如果认为诵读过于艰苦,那么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之重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不重讲解单纯诵读当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是一点也不合理。理由一是少年儿童的记忆力最强,诵读强调背诵记忆,其实是符合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二是古典诗文是情感的浓缩,是文化和历史的凝聚,在学生阶段全部理解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应注重的是积累、积累、再积累,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慢慢就会品出诗文中的滋味,这就是所谓的“顿悟”。相反,现在文言文教学,一不小心就沦为教师单方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同样有“灌输与填鸭”之嫌,并且剥夺了学生想象、重现、思考及至理解的机会,更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

文言文是一座语言宝库,文言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尽管随着语言的演变,文言已经退出了日常的生活与交流,作为语言它的实用工具性已基本丧失,但文言并没有离开我们太远,相反,它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生命的系统软件之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激活源代码。在中学阶段开设文言课程,其目的也正在于此。因为文言也是一种语言,所以诵读就是激活的办法之一。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采用诵读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其必要性至少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必须摆脱不理解就不能读的传统观念。重讲解、轻诵读,其实也是一种误区,况且讲解难免带上教师个人的见解,出现偏差是难免的,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经过他人咀嚼的东西,难得体会到原汁原味的精彩。这就是外国的诗歌鲜有翻译得动人心魄之作的原因。诵读则是在诵的过程中,企盼灵光一闪的顿悟,既是与千年之前思想的对话,也是发自内心的共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虽然有点笨手笨脚的嫌疑,但是所领会的却是思想的精髓。

2.有助于完整地把握语言之美。文字与音律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语言,语言从来没有离开过音律,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韵律。样式上有诗、词、曲,技术上则有平仄、压韵、对仗。不用说文言韵文,即使是文言散文,也具有“金声玉振”的音律特点。文言名篇更像是一首歌,而只看歌词是感觉不到一首歌的精妙之处的,需要投入的演唱。要在诵读中感受韵律,培养语感,甚至可以在诵读中学习气息的运用,领略古人“啸”的情趣。

3.有助于增强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可能与先天的素质有关,但也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得以提升的。我们一谈到大师,便会想到博闻强记,其实这与先天并无多大关系,大多是后天艰苦的诵读培养出来的。现在的实验也证明,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背诵量一旦突破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高效。因为在强化记忆的诵读过程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文言难学,在于艰涩难懂、诘屈聱牙,诵读则可使聱牙变得流畅,艰涩变得浅显。真正的诵读,就像唱歌一样,能使学生在音律之美中不自觉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诵读,不仅仅是流畅朗读,不单是嘴巴对音节的正确表述,其实是一种综合感官活动,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这是运用诵读教学手法必须明确的前提。文言文的诵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分为三步,试以《岳阳楼记》为例作一说明:

1.重构文中的情景。MTV为什么比纯音乐更容易感人?就是因为融入了一定的情景。情景包括情感和场景、语景,重构情景的主要任务是再造情感、发挥情感。学者叶嘉莹说:学古典诗歌就是让你对宇宙万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所关心。哪怕最枯燥的文言都有情感,况且许多文言名篇特别是诗歌都蕴含了特别丰富的情感。《岳阳楼记》中大规模的铺陈写景,都是为言志服务的。在指导诵读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理解了情感,很大程度上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情感的再现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是通过背景分析、主旨介绍特别是作者的人格魅力诱导来完成。本文的作者范仲淹,学生对其本人不甚了了,而且其人在政绩上也乏善可陈,要通过作者本人的形象来激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要善于利用同一时期的、个人事迹比较典型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文人,如欧阳修、辛弃疾和他们的作品《醉翁亭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林语堂的《坡传》等等,营造一个忧国忧民的文人群体形象,来弥补作者个人事迹的欠缺,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能够更加深化文章的主题,这也是诵读摆脱有口无心的必经之路。

2.解构韵律产生语感。从技术上来说,诵读指导要解决停顿、重读和节奏以及语气问题,这些要素定型之后,语感也就成形了。之所以选择以《岳阳楼记》为例来谈韵律的结构,是因为本文介于文言韵、散文之间,且有四字俪骈文的特点,比较适合于诵读。

四字句对音节上的要求最为简单,只需要一个停顿,而且基本处于中间位置,变化不多。在重读的处理上也比较简单:偏正结构的,修饰语重读;陈述和动宾结构的,动词重读;并列结构的,分点重读。在节奏上更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本文的诵读,要注意的是四字句以外的句子的韵律解构。

一是过渡性词语的把握。最为典型的是“若夫”、“至若”、“而或”和“则”字。前三词表顺接,宜轻诵缓出;“则”字表转折,需短促重读,以表明主旨。

二是语气助词的把握。“也”、“矣”、“乎”、“耶”,用在句尾段末,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需根据语气的要求来处理;“嗟夫”和“噫”都是单独出现,表示强烈的语气,但前者高亢后者低沉,需要不同的处理。

三是中心句的把握。本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对偶句,要从轻重缓急的变化中体现主旨,前半句激昂,后半句沉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句为副中心句(也有人说这句才是中心句),也要认真处理,要用低沉的语调充分表现出对现实的忧虑。

3.拓展学生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人们往往受文言韵律的表象迷惑,首先强调文言语感,但语感其实是情感内核的外现,本质上还需要情感的支撑。各人的理解与领会不同,产生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自由的思想,当然应该有自由的诵读,文言诵读讲究节律但不应是大合唱,而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诵读,只要自己感觉符合心境即可。除讲解基本的句读、停顿、重读、节律之外,绝不可死板地规定每一个字词句的诵读形式,不仅使诵读变得机械、呆板,而且还限制了学生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诵读是一种“笨功夫”,需要量的积累。背几句“床前明月光”很容易,但想依靠几首唐诗解决博大精深的语言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绝对的诵读数量来支持。所以除课文之外,保证课外的诵读量也是十分重要的。持久、大量地诵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它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生发展的基础。这也是语文学科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陈梦稀.现代教育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岳阳楼记篇7

伴随着潇潇春雨,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岳阳楼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入口处的匾额“巴陵胜状”四个大字,匾额两侧柱子上所撰写的门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岳阳楼的非凡魅力,便是“五朝楼观”景点,这个新辟的景点展现着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建筑风格各异的缩小了的岳阳楼建筑模型。离开“五朝楼观”景点,便来到碑廊景区,从玉衡亭而入,但见石碑一个挨着一个,石碑上镂刻着古今名人的书法作品,其中一些描述岳阳楼的手书作品,不仅给人们以无限美的书法艺术享受,也使人们对岳阳楼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告别碑廊景区,“南极潇湘”的牌坊便展现在眼前,牌坊正门的石柱上刻有门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此门联为清代书法家张照所撰,由当代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补书。沿台阶而上,穿过牌坊往前走,扑入视觉的就是名闻天下的岳阳楼。瞧,那岳阳楼重檐盔顶,楼角飞翘,黄瓦红墙,金碧辉煌,就像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是何等的气势雄伟,难怪人们将岳阳楼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合称为我国古代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上,紧临洞庭湖,岳阳楼前身为三国时东吴将领鲁肃的水师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岳州大守张说修葺了楼台,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力五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至是名声益大。现存的建筑为清同治六年重建,楼高近20米,宽三间17.24米,深三间14.54米,主楼三层三檐,盔顶式,运用插榫法的纯木结构,没有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进入岳阳楼一楼,但见这里陈设着一块宽4.2米,高3.2米的《岳阳楼记》木刻雕屏,黑底绿字。面对雕屏,驻足低吟《岳阳楼记》,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的感动。二楼也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黑底金字二楼的为真品,是清代书法家张照所写的,而一楼的是模仿品。《岳阳楼记》共有368个字,原来紫檀木从洞庭湖底被渔民打捞上来时,紫檀木上有十一个字被损坏了,后由清代书法家吴敏树为其补上了。

岳阳楼记篇8

江南三大古楼之一的岳阳楼历来都是文人居士聚会,把酒吟诗,抒情画意的场所。它在被诗人墨客以诗寄托情思的同时,因诗而闻名遐迩,成为湖湘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随着外国游客的纷纷到访,将岳阳楼作为外国人初步了解湖湘文化的窗口之一已十分必要。而岳阳楼上历代文人所创作品多以对联形式悬于岳阳楼景区各处,对其中部分主要对联英译,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旅游形势的发展,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因此,本文将以岳阳楼景区部分对联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英译。

二、目的论与对联英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三者的关系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换言之,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忠实原则以连贯原则为前提,当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旅游景点的对联,要实现其英译,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充分发挥其呼唤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传达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目的论强调的便是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发,以译文传达的目的为中心而指导翻译。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宗旨是符合文本英译的目的。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对联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岳阳楼部分对联解读与英译

岳阳楼乃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相传原是三国时代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登临游览,观光赏景之地。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定名为岳阳楼。

俗话说:“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作就达一百三十八首。岳阳楼以文而胜,其声名远播则主要得益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细看岳阳楼上对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歌咏叹――“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登上岳阳楼,遥望周边景色,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楼之高,湖之美,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仁人志士与文人墨客,登楼把酒,一展诗情,叹古咏今。其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一联便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此联出自明末魏允贞的《岳阳楼》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前两句被选为岳阳楼大门联,横批:“巴陵胜状。”对洞庭湖与岳阳楼的赞美之情溢于诗行之间。要实现该对联的翻译,就应明白译文传达给外国游客的意思是:洞庭湖为天下湖,岳阳楼为天下楼。英译时有两项意义是重叠的,英语最忌讳重复,因此,为使表达精炼,可试译如下:

Dongting Lake is the top one lake in the world;

So is Yueyang Tower, the top-grade tower.

(二)直叙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出自唐代“诗仙”李白之手,悬于主楼三楼。寥寥八字,便将洞庭湖优美的景色概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月明风高,景象甚好。此联的英译,只要能让读者明白此处是写水天相接,景色无边就可。可试译如下:

The water and the sky are united into one color;

The scenery in the moonlight and breeze is splendid.

(三)抒情怀――“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由巴陵知县陈大纲所撰,“四面湖山”意指周围景色,东南西北,浩浩荡荡,巍巍峨峨。“万家忧乐”泛指百姓哀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译此副对联时,应创设一个情境,即作者面对湖光山色,不由想起百姓忧乐。上下联看似为因果关系,更确切地,可理解为让步关系,景色虽美,但“我”仍会将百姓的生活状况记挂在心,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意在表明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Beautiful as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I can’t help worrying weal and woe of the populace.

(四)忆范杜――“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

此为岳阳楼三楼黄道让撰联。“杜诗”和“范记”分别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意思是山色湖光都集中在岳阳楼上。此联中唯一的连接点是岳阳楼,看似前后关系不大,实则都是歌颂岳阳楼,可直译如下:

The poem of Dufu and the narration of Fan Zhongyan about Yueyang Tower have been widely rea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eauty of the mountain surrounded and the splendor of the lake can be enjoyed on the Yueyang Tower.

四、结语

对联英译是集文字功底与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探究行为,因此,对译者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对湖湘景区岳阳楼的部分对联试作英译,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探讨之处,仅希望能对湖湘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玲.岳阳楼楹联评析[J].档案时空,2007,(5):28-30.

[2]博雅画廊.岳阳楼楹联赏析.百度空间.http://hi.省略/boyahualang/home.

[3]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4]邹律资,王馥兰,李建平编著.岳阳楼[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VOL26,(8):342-345.

[6]陈湘源.岳阳楼诗词联匾浅谈[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VOL26,(4):52-53.

[7]刘绍龙.怀古岳阳楼[J].古典文学知识,2004,(6):104.

[8]黄禹康.千古名楼――岳阳楼[J].城乡建设,2008,(4):75.

岳阳楼记篇9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文中所写的“岳阳楼”就坐落在我此行的这座城市。因为那篇课文的影响,在我的想象中,岳阳这个城市应该是一座古色古香,孕育和承载上千年历史文化的故都。然而当我踏出火车站的第一步,却并未有如此的感觉,它带给我的只是单纯的都市气息,使我无法想象上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它,又究竟是什么模样。还来不及思考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否真的证实我已经来到了岳阳,朋友就开口说了:“这就是我们岳阳。”

因为我的一句玩笑话,我到刖阳的这几天,居然都下了雨,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把时间浪费在朋友家里,而我们第一时间去到的就是那闻名“天下第一楼”——岳阳楼。不知道为什么,游楼之前的兴致在我真的到达的时候却没有了,于是恍惚中,我也无法用激情去感受千百年前文人墨客留下来的被后人所谓的文明。岳阳楼的旁边就是洞庭湖,多年来,这八百里的湖面就朝朝暮暮的陪伴着它。楼临湖而修,美丽的湖水在夕阳退去之后,总会不倦的为楼洗去脚下的疲惫。与其说这是长时间来形成的一种默契,倒不如说,这是一场付出式的爱情见证,而这份感情总有一天会因这是场不等的爱情沉沦。

我的确是到了岳阳楼,可我不知道是天气的缘故,还是另有隐情,玩耍时总感到力不从心,现在想来或多或少有些后悔,因为我浪费了此行的目的。不过,对于岳阳楼的美,却学不会用文字去记录,好在游楼之前带了相机,潜移默化中,相机成了我储存岳阳楼美的代替品。

不知道从哪听说,到了一个地方游玩,就要带些纪念品回去,这样才能证明你去过那个地方。尽管这个说法存在猜忌,在好奇心的作祟下,我依然决定带些什么离开,于是我便随意挑选了几样小玩意,我并没后悔花了钱。

其实,这次到岳阳楼,我发现我关注的并不是楼,我喜欢低调的东西,自然修筑在楼内的“小乔之墓”成了我视觉的焦点。苏轼有词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在一种悲伤的成分里,我把思绪追溯到了三国时期。人要是有一种吸引别人的东西,就能流传千古,这个定义不假,小乔就是因为她的美貌,即使她的尸体被时间吞噬了,后来接种而至的我们,依然知道,她就是当年周瑜的妻子。

岁月在无形的变迁,但演绎过的历史不会变,当年小乔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不想去探究,红颜暗老,却是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所以,死到不足惜,当她的美能随时空穿行到现在,却是个奇迹。

末了,我在小乔的坟墓边照了张照片,我有我的理由。

岳阳楼记篇10

(一)

四大名楼,在记忆中排序,岳阳楼当数第一。这源于范仲淹老先生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以我的行程前后排序,可巧,岳阳楼也数第一。

挎着行囊,风尘仆仆,按图索楼,终于伫立在慕名已久的古代名楼面前。当我终于投入她的怀抱时,心弦嘈嘈切切。

古仁人曾经登临的岳阳楼,在“波撼岳阳”,浩瀚的八百里洞庭之滨。红墙,黄瓦,苍柏,处处笼罩着、渲染着浓重的古朴氛围。古木衬托着三重檐的“南极潇湘”牌楼,一楹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融会范老气势非凡的文句,好不亲切!

岳阳楼高20余米,三层,金黄飞檐。在饱览了四大名楼之后,我觉得,论外观,论气势,岳阳楼并不算显赫。然而,它的文化内涵好丰蕴!登临岳阳楼,我好像回到了风流叱咤的三国时期,亲见东吴大将鲁肃点将阅兵。我又偕同唐三大诗人,以及孟浩然,李商隐,唐宋散文家之首的韩愈,到此一游!我啧啧称道他们登临岳阳楼,吟诗属文,深深沉醉在浓厚的古代文化氛围中。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据岳阳楼工作人员说,撰出赫赫有名《岳阳楼记》的范老先生,并没有亲临岳阳,没有登过岳阳楼!归来后,我翻检一下老先生“履历”,江南人,在江南、江北为官,确实没有关于到过岳阳的记载。我不能不惊叹于老先生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文史地理知识。

登上岳阳楼,那平平常常的、风剥雨蚀的木质条凳,一纹一理,弥漫远古的气息。我深情地触摸着,那里似乎还残留着古仁人的体温。让我的指纹也留在那里吧,让我的第六感官和他们交相呼应。我扶槛凝望,天地浩淼。“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先生笔下洞庭湖气势非凡。既然先生未曾一见,那么此佳句描绘,应该是根据完备的“前人之述”了。岳阳楼临洞庭,于是先生又酝酿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佳句。至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或是依据当时的地理资料,或是依据前人诗文了。多会于此的迁客骚人,范老先生也定有耳闻。我再次吟咏文章的后两段,内容完全是对洞庭湖的浪漫想象和作者的抒情之笔了。作者宦海沉浮,感慨万千,便留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脍炙人口的佳句。作者豁达,境界高远,便借题抒写人生之忧之乐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浩然博大的情怀,后人不得不拜服啊!

到岳阳还满足了我临洞庭的愿望。暑期,差不多是“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的时节。登上快艇,穿过洞庭,真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啊!不由得想起苏轼的《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又想起老杜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快艇在洞庭间飞驰,我心随湖水荡漾!遥想孟浩然诗句中,古代著名的云梦泽,不知在何年何代干涸了。有些怅然,然而,刘禹锡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闻名遐迩的君山秀姿,倒映湖中,映入眼帘!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我来到湘妃庙前,我抚摸枝枝斑竹,那点染千滴泪的斑竹,又不能不让我的思绪飘飞,湘妃啊,湘妃,屈原吟咏你,千古流传你,真是可歌可叹啊!

范老先生笔下的“衔远山”,莫非就是秀美的君山了?

啊,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酿造了岳阳楼;巧夺天工,文化浓郁的岳阳楼,点缀了洞庭湖,真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二)

岳阳楼面洞庭,黄鹤楼面长江(或者说是长江,汉水合流之处),我沉醉于岳阳楼的古朴,我惊诧于黄鹤楼的壮观!

步入黄鹤楼景区,天下佳处,别有洞天!迎宾赞礼的是胜象宝塔。传说诸葛孔明,为指挥东吴水军夜战而设,俗称孔明灯。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三楚一楼”牌坊,背面赫然入目的是苍劲的“江山入画”。

重檐欲飞,金瓦殷柱,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巍峨矗立,楼高五层!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给黄鹤楼蒙上神奇浪漫色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黄鹤楼明丽旖旎、开阔雄壮的背景。进入景区,参天的古木,合抱的树干,蓊郁的枝叶,无声地承载着历史。或许宋人树之,或许元人栽下?哦,坡《古柏》诗云“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青苔”,可信,抑或不可信?

谁说黄鹤已去,它们赫然屹立呢!窃窃私语,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那负荷着黄鹤的神龟,还在讲述着源远流长、绵亘千古的故事!我徜徉在古代名楼之下,蓝天白云,丽日朗照,那檐牙高啄,层层凌空的黄鹤楼,似乎飘飘欲飞。洞天石扉,轰然中开,天上人间,景致如此绮丽!

触摸着白玉栏杆,进入楼内,“气吞云梦”匾额气势非凡。其他三面匾额分别是“势连衡岳”“云横九派”“浪下三吴”。黄鹤楼真是欲囊括吴楚,包举江泽,并吞天地!

今人把现代设施――电梯,装进楼内,方便了游客,但不知老祖宗是否诧异。不论如何,我先乘梯飞至楼巅,体会仙人的缥缈吧。登楼俯瞰,不尽长江,浩浩汉水,在此交织。龟蛇静,风樯动, 其势磅礴浩淼。江汉交流波滔滔,晋唐遗迹烟渺渺,环顾三楚风云水,无限诗情涌心潮!

东西南北,风光各异。最爱那穿越武汉三镇的长江,天堑变通途的大桥,那是湖北人的骄傲!望江城,楼宇林立,一片盎然生机;望碧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仙佳句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千秋黄鹤楼,万古长江水,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黄鹤楼为江之骄子,江系黄鹤楼之摇篮!江楼相依,风光无限!

五层四方檐下,各悬笔力遒劲的匾额:“黄鹤楼”“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楚天极目”,与底层匾额遥遥相应。阶阶步下,细细品味,层层楼内,装饰各异,均典雅华丽。楹联、书法、绘画、雕塑,令人目不暇给。

我再次惊叹不已的,是黄鹤楼的夜景,真如天宫仙境,璀璨夺目!与武汉三镇变幻的霓虹灯,流动的汽车灯,闪烁的万家灯,交相辉映。万点星光,朗朗明月黯然失色。真是千秋携手,古今合璧!

(三)

若说黄鹤楼临长江参天而立,滕王阁面赣江气势也不凡!若说《岳阳楼记》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更是惊世杰作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所建,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重修此阁,并于675年重阳,宴饮宾客。唐初四杰王勃即席赋诗,并写序文,使我们身临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宴。两个月后,王勃溺水身亡,英年早逝,呜呼哀哉。

临滕王阁,似乎不是暑天,天高云淡,气爽神怡,高阁突兀,格外亮丽。若论布局,四大名楼中,我看滕王阁当属第一。正如王勃的文句描绘,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进入东门,是三重檐的牌坊,它像一个特写镜头,收入了碧瓦重檐,雕梁画栋,白槛丹柱的滕王阁全景。东西蓊蓊郁郁,浓密树阴簇拥下的滕王阁,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端庄,肃穆。滕王阁主殿,巍峨挺拔,左右各有南北两园,经压江亭,进入南园。穿挹翠亭,便到北园。北园中,王勃汉白玉雕塑,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潇洒飘逸,伫立清澈碧池之中。池水涟漪,弹拨着诗人无尽的才情;垂柳轻抚,传递着后人不尽的爱慕。北园北的思贤楼有仿古演出。我们欣赏了“唐宋风韵起歌舞”,屏幕中编钟奏起,歌女灵动的舞姿,柔美的笑靥,使观众在盛唐帝国漫游。北园东是《滕王阁序》印谱碑廊,历代印鉴,金草隶篆,神韵洋溢,一展风采。

登上主楼的台阶在正面,不同于黄鹤楼。那台阶开阔,级级拾上,有一层楼高吧。进入阁内,我尽享古代璀璨文化。一楼王勃塑像,隽秀翩然;二楼壁画《人杰图》,巧夺天工;三楼壁画,临川四梦,提醒人们,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是江西人,他的著名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四梦,对后代戏曲家,文学家,影响深远。在那里,我还看到著名的唐《霓裳羽衣舞》壁画,那舞曲曾引起后人多少浪漫想象,我急忙拍摄下难得的文学资料。提起临安,又想起临安人,唐宋家之一,著名改革家王安石,正如王勃所云,人杰地灵啊!五楼有壁画《百花百蝶图》,六楼是滕王殿。花10元钱,便可逍遥于滕王坐榻之上,过把风流倜傥的王爷瘾。

下临无地,滕王阁西临赣江,滕王号,正驶出码头。我第一次注目赣江,那宽广,那气势,不减长江。凭栏远望,一览江山,赣江横空,汇百川脉。楼镇江中,歌舞升平,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韩愈云:“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度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四)

论壮观,滕王阁、黄鹤楼难分伯仲。论神奇,非蓬莱阁莫数。论地利,岳阳楼临洞庭,黄鹤楼濒长江、汉水,滕王阁面赣江,蓬莱阁傍黄海、渤海,均不同凡响!

进入蓬莱景区,翘首企盼江北名楼,我的四大名楼最后一站――蓬莱阁。我渴望着,脚不点地,一步登顶,一览天下小。当我拾级而上,一睹蓬莱阁真面目时,有些失落。两层,木质结构,除了立柱四根,“蓬莱阁”三字,几乎没有璀璨夺目的色彩。蓬莱阁内大概只存放一些诗文字画,且不对一般游人开放。与其他三幢名楼显赫、伟岸相比,真是迥然逊色了!既不宽阔,又不高耸,犹抱琵琶半遮面,以致拍摄全景竟不可能。站在阶下,不见顶部;站在级上,不见侧边。左右两株柏树,遮蔽半阁。使穷浑身解数,尽可能地选取最佳角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江北名楼么?我凝望,深思。

啊,蓬莱阁可瞻观,而不可登临;可顶礼膜拜,而不可亵玩焉!柏后一副楹联隐约可见:万顷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风。蓬莱阁,它是清高的,神秘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是一张黑白老照片,是陈年佳酿,又是古典歌曲。它没有粉饰,没有迎合,她的风采,她的神韵,只待慢慢咀嚼品味。

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蓬莱阁的妩媚,在于它的整体。蓬莱阁景区,融庙宇、园林一体。由弥陀寺,吕祖殿,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八仙过海,田横栈道,戚继光故里,水城等组成。有的古迹在丹崖山巅,有的景点在山下四围。真如颗颗瑰丽明珠,点缀在黄渤海之滨。

蓬莱阁对于我,是神话传说的扑朔迷离,田横栈道的惊心动魄,黄海、渤海汇合的磅礴气势。

八仙过海的故事,渤海三座仙山的传说,始自2000多年前始皇年代,世代流传,令人心驰神往。史迁记载,始皇“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而去,终莫能到”。不知太史公如何考证,笔下如此虚无诡谲。

蓬莱有“人间仙境”美誉,不知招摇多少文人前来,撩拨多少骚客心弦。《长恨歌》云: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钟情的玄宗,苦思冥想,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贵妃,莫非隐居仙山?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在濒海广场,八仙雕塑栩栩如生。相传八仙曾在蓬莱阁聚会饮酒,酒致酣畅淋漓。汉钟离向大海抛却手中扇,霎时蒲苇编就成席,漂浮海面,他跃身卧于其上,向远方飘去。何仙姑不示弱,便抛出荷花,花愈张愈大,璀璨夺目,馥郁飘香,仙姑亭亭于花间,随波漂荡。其余六位仙人,岂能善罢甘休,纷纷使出解数,各显神通,遨游万顷碧波之上。这八仙的传说,又使多少文人雅士,挥毫泼墨。

古话古韵风味犹存,今人诗文又如朵朵海浪花,吐露芬芳。我想到杨朔的《蓬莱仙境》、《海市》。大概是游人如织,那虚无缥缈的梦幻,被惊醒了,如今蜃楼已不多见。

田横山是黄渤海天然分界。在黄渤海分界处,块块礁石,海水漫过、石经嶙峋崎岖。时而一股海浪喷涌,三分险峻,七分惊诧。前来的游人,忘却了年龄,忘记了性别,待风浪过去,磕磕绊绊,穿过曲径,登上礁石极顶。人们感慨不已,向黄海,向渤海,挥手致意,似乎此生再无憾事!是啊,有渤海、黄海两龙王护驾,人生的航船会平稳一些吧。

总理著名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曾激励多少韶华学子。末句“难酬蹈海亦英雄”,用了壮士田横的典故。关于田横,《史记》中早有记载。 秦末田横起兵,与刘邦争雄,兵败于蓬莱丹崖山,傍山依海,安营扎寨。田横重伯夷之义,绝不食汉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拔剑自刎,舍生取义。所率部下500壮士,遇难不苟,跳海身亡,惊天地兮泣鬼神!太史公不禁感叹:横之志节,宾客慕义,犹不能自立,岂非天意。

峭崖嶙峋,“田横栈道”红色标志赫然 。走在漫漫栈道之上,当年铁骑蹄痕,似乎清晰可见;铮铮铁索,铿锵着金戈呐喊。粗犷坚毅大汉,直视远方,神采俊逸,手持刀戟斑斑血迹,向后人昭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任海涛翻卷,撩湿我的衣衫,任思绪飘飞,凝神屏息,深味历史积淀的分量。百感扼腕,说不清的感慨,诉不尽的震撼。

心怀怆然,又步入戚继光故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山苍苍兮海茫茫,备倭终生保国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戚家军雄风犹在;戚家父子兵器陈列室,擂鼓声声,猎旗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