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言壮语十篇

时间:2023-03-26 16:46:57

豪言壮语篇1

近义词:慷慨激昂

反义词:唉声叹气

例句:

1、革命先烈的豪言壮语永远激励我们奋发上进。

2、光有豪言壮语而没有实干精神,是怎么也做不好工作的。

豪言壮语篇2

伟大领袖和导师主席最经典的一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和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谦虚的一句话: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正气凛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最自负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最有凝聚力的一句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最清醒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最有自尊的一句话: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最象长辈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令xx分子胆寒的一句话:我们一定要!

最有煽动性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最具英雄主义的一句话: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最激励人克服困难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最伤感的一句话: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最悲壮的一句话: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最高傲的一句话:冷眼向洋看世界!

最写意的一句话:江山如此多娇!

最酷的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最畅快的一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豪言壮语篇3

1、不世之姿:不世:不平凡,非凡;姿:英姿。形容举世无双的英雄姿态。

2、巾国英雄:巾国:即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指女子中的英雄。亦作“巾帼英雄”。

3、凤去台空:凤已离去,台已空。比喻往昔的英雄人物已不再存在,只有陈迹空留。

4、云蒸龙变: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

5、布衣之雄:布衣:旧指百姓;雄:英雄。平庸的领袖。

6、霸王别姬: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7、战天斗地: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8、一世之雄: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9、布衣雄世:布衣:平民。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人世间的英雄。

10、虎啸风生: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11、真金烈火:真金不怕在烈火中烧。比喻保持英雄本色不变。

12、云起龙骧: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13、盖世英雄:盖世:压倒当世。超出当代所有的人。用以形容非常杰出的英雄人物。

14、大风之歌:指汉高祖的《大风歌》。比喻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

15、儿女英雄: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作为的英雄人物。

16、巾帼英雄: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指女子中的英雄。

17、飞龙乘云:龙乘云而上天,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得势。

18、豪言壮语:豪迈雄壮的言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19、豪杰并起:豪杰:英雄,也指有杰出才干之人。到处都涌现出英雄人物。

豪言壮语篇4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豪放

苏轼、辛弃疾词的特点在教材的四首词中较为突出。四首词的豪放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词境阔大高远,雄浑壮丽

首先看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描绘出了滚滚东流,奔腾喧闹,广阔高远的长江形象。同时又由空间的长江流水转变成了时间的洪流。洪流冲洗而尽的是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作者思接千载,胸怀历史,胸襟雄阔。下面的写景“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奔放中有层次。山石如插入空中,峰棱好像把天上的彩云都崩裂了;波浪凶猛,好像把石岸拍碎一般。不断卷起的浪花,美丽如雪。三句话,三个意象,三个层次,刚劲、壮阔,雄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景之句极少,但我们依然可以见到雄浑之气。“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者穿行山林之中。山林给人一种苍茫无尽的感觉。“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取景阔大。山势苍茫,暖洋洋的落日居于其上,十分壮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即写景。“楚天千里”是阔大之境,“水随天去”也是如此。“遥岑远目”眺望远山十分高远,“楼头落日”“远处孤雁”也是高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壮丽至极。“千古江山”取景雄阔的中国大地,同时也融入了千百年的中华历史。“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是词人居高远眺,摄取大范围的空间景象。“烽火杨州路”,路途漫漫,烽火连天,雄浑中有一点悲凉。总之,这四首词取景阔大,意境高远,雄浑。

二、情感昂扬奔放,苍劲悲壮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塑造了一位面对壮阔江景而感慨万千的词人形象。词人的脑海里波涛汹涌、激荡飞扬。奸雄曹操,军事奇俊周郎,忠心耿耿的黄盖,复兴汉室的诸葛,哪一位不能激起词人的奋发之气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感叹中,我们能看出词人恨不生于当时,与众英雄共同建功立业的情感。下片词人聚笔于周郎。“小乔初嫁”,显示了周郎的年轻潇洒,人生旅途平坦顺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才能奇绝,儒雅洒脱的周郎举重若轻。词人面对早年就成就不世之名的周郎,岂能不艳羡?被贬僻远山间,依然雄心不减当年,词人雄气勃郁,自是豪放一脉。《定风流(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人写的是小事,但抒发了不避艰险,不惧危难的豪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人生旅途中,词人缓步而行,并不急切匆忙;吟咏长啸,以音声高张战斗旗帜。“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生活困顿但依旧乐观。“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充满着温暖的希望。面对政治上被排挤、打击的境遇,词人不惧不畏,心怀乐观。这股豪气让人由衷敬佩。辛弃疾情感奔放昂扬,就在他的一颗报国之心上,苍劲悲壮也在他的报国之心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先描绘了一幅登高远眺的图景。登高望远,并不稀奇。让人感慨万千的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一种宝刀。看“吴钩”必会激起杀敌报国的豪气。“栏杆拍遍”,胸中必有无法吐出的郁结。词人激愤的是“无人会”,他望到北方而激起杀敌报国的决心。下片作者运用几个典故道尽他不愿归隐,不愿追求私利,只想杀敌报国的志向。表明了他对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最后作者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悲愤、沉郁作结。整首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人杀敌报国的激昂和无人理解的悲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又一杰作。文中善于用典。开篇先用了孙仲谋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风吹去。”表现了对孙权无处寻觅,当年的亭台殿阁风韵被岁月淘洗净的良多感慨。紧接用了刘裕的典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执戟冲杀,勇冠三军的气象怎能不令人羡慕。词人的情感是那样炽热、强烈。这正表明了词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气概。下片对“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批判;对“狸祠下”,只贪一晌祥和的讽刺;正是欲收复大好河山的爱国之情的侧面表现。最后用老将廉颇的典故,一句“凭谁问”蕴含了不尽的叹息、呼喊与悲愤。这首词,在感情上沉郁昂扬,苍劲而又悲壮。

三、语言明达简丽、奔放顿挫

苏轼用语明白如白话,流利畅达,没有一点阻塞碍滞。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有一个词是雕琢而成的,却表尽了词人的胸意。三个句子一气而下,音节和谐流利,一泻到底,奔纵无滞。如“小乔初嫁了”更是锤炼了的市井间俗语。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多余。但并不俗,因为它是锻炼了的,表现力极强的语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穿、惊、拍、卷”都是人们用滥了的字眼,然而在这里并不陈旧。因为这些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岸奇峰怪石耸立,中间波涛汹涌、白浪翻滚的景象。语言顿挫有致。上片写大江美景,不是“大江东去”紧接着“乱石穿空”等语,而中间加入了“人道是……”三句。使词句形成了三个层次的顿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有这些特点,就不一一赘述了。辛弃疾用词不事雕琢,表现力强。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洲路。”表意清楚浅显。然而辛词的语言依旧是经过锤炼的,在平凡中蕴含奇异。“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字虽平常,语意、境界、艺术水准却不平常。辛词语言的顿挫更不用说了。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一层,三句一重,层层重重而不乱,是不多见得。

苏辛的词有共同点,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个性。

从境界上说,苏轼词雄浑壮丽中有澄澈,明丽。大江东去,波涛汹涌的壮丽中,没有一丝阴郁。雨打林叶,时急时缓,时密时疏的节奏;山头斜照相迎于人的景象;雄浑中给人亮丽、新奇的感觉。辛弃疾词则不同。雄浑壮丽的境界让人感到的是阴晦郁结。词人心中的悲愁、愤激之情更多地折射到外物上。遥岑远目中的献愁供恨,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栏目杆拍遍下的无人会,这些都折射了词人的悲慨、愁怨、孤独。雄浑壮丽中自有着一股忠愤郁结之情。“雨打风吹”“斜阳草树”“烽火扬州路”阴晦、荒凉之景郁结着词人的悲愤,感叹。从情感上说:苏轼的词,昂扬、奋发、郁闷而转豁达。辛弃疾的词昂扬、奋发、悲慨而转向了郁结。苏轼在《赤壁怀古》中站在江边,观看壮丽的江景,联想的是赤壁之战的英雄功业,昂扬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气。然而一想到,自己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却遭贬谪,蜗居于黄州,心中自是郁闷。这种苦闷词人是以调侃的口吻道出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表现上的轻快。最后词人寄情于山水,以“一尊还酹江月”作结,豁达地跳出了苦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所畏惧,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淡定旷达,也是一种豁达的境界。辛弃疾的《水友吟·登建康赏心亭》在展开高远壮丽画卷的同时,已见愁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是重染了他,时光虚度,不能抗敌的浓浓悲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把读者带到了不被理解,报国无门的深深愁怅中去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京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廉颇的典故,呼喊出了内心哀怨与悲壮。到如今连一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这对于一个心怀壮志的将领来说是何等悲伤。辛弃疾的情感终结于苦闷忧伤,带给读者的是愤懑。它完全不同于苏轼的词。

从语言上说,苏轼的词直白,辛弃疾的词隽永。苏轼的词直白晓畅不注重用典。虽然也有怀古,但对周郎直接描述,言辞之下没有更多的韵味。辛弃疾的词注重用典,语言隽永,意味深长。即使不用典的句子,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也耐人琢磨。

苏轼与辛弃疾风格的异同,产生于二者不同的身份和相似的境遇。苏轼生于北宋、辛弃疾长于南宋,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二者有相似的遭遇。苏轼不得志于改革派也不得志于保守派,几起几落。辛弃疾投身于南宋王朝,一心收复大好河山。然而多次废用,抑郁而终。所以他们的词作以抒写怀抱、表现郁闷为主。但是苏轼受儒佛道三家的影响,在遇到挫折后,能够靠佛道之学,使自己超然物外,所以他的词雄壮、明净而豁达。辛弃疾没有受到佛道之学的影响,更多的是收复国土的激昂和遭遇挫折后的苦闷。所以他的词雄壮、阴寒而郁结。

豪言壮语篇5

关键词:豪放;英雄;慷慨;悲愤;思想主题;景物描写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自诞生起一直流于浓艳香软之境,其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故呈现出“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是为婉约之词。及至北宋苏轼词出,始“别是一家”,另成一派,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其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由是,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以气节自负,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妥协投降,导致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始终未得重用。当满腔热血,力图恢复中原,为国建功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统观稼轩词的思想主线,英雄热爱国家和民族、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始终洋溢其间,而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也始终萦绕其中,并且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首先表现在其词作的内容和题材选取上

词这种文学形式自隋以来,其内容、题材一直在春花秋月、家园闺阁、离别相思的尺寸范围内陈陈相因,三百年的“词为艳料”的樊篱,直到北宋才被“以诗为词”的苏轼冲破,从而开创了豪放一派,而真正将词发扬光大并有所建树的是辛弃疾。这一点古人已早有认识。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序论》中言道:“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之处,万哲成绝句,而若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日而语也。”辛弃疾将词的内容、题材进一步扩大,以国仇家恨为词,以壮志豪情为词,以艰难时事为词,以失路悲愤为词。辛弃疾用大气磅礴的歌词,书写波澜壮阔的抗金爱国之作,这也是辛词的主要内容。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其中激昂慷慨的爱国词是辛弃疾的主调,代表辛词的最高成就,也最能体现其词的英雄特色。

二、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还从其词作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上表现出来

辛词中常常使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词人的情感寓含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刻画含蓄地表现出词人的独特情怀。稼轩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如《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如《摸鱼儿?摇观潮上叶丞相》“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又如《沁园春?摇送赵江陵东归,再用前韵》“伫立潇湘,黄鹄高飞”,“?摇怅雪浪沾天江影开”“都休问,看云霄高处,鹏翼徘徊”。这些景物描写或开阔邈远,或壮观雄浑,或奇峻峭拔,或激烈动荡,或惊心动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襟摇动,都从侧面表现出词人炽热的爱国热情,豪迈的英雄气概,远大的胸襟抱负,悲愤的沉重心绪,烘托出一位空有豪情壮志,却落魄失意的悲情英雄形象。每每读来,这独具特色的景物中激荡的浓郁诗情总令人黯然神伤,感慨不已。

三、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更重要的表现在其词作的思想主题和感情基调上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悲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表现在对恢复统一的向往,表现在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表现在对胸怀壮志无处可用的难以掩饰的苦闷和悲愤,还表现在抒发报国之志时,展现出的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因此,宋人刘克庄评价道:“公所作大声镗O,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弃疾虽“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却也只得投闲置散,隐居山林,壮志难酬,“可怜白发生”。于是辛弃疾正如其学生范开所写“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名自许,有将相之才,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慷慨悲歌,笔伐权奸,尽抒一腔抑郁不平之气。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b突骑渡江边。燕兵夜埔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这都是他戎马生涯、英雄气概的写照。他上马是能征善战之勇士,下马是治国安民之栋梁。陆游赞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他的才气胜过管仲、萧何。辛弃疾既是这样的英雄,同时,又把自己的英雄气概、伟大抱负、豪情壮志、审美理想全都寄托在他的词中,达到了人品与词品的完美统一。世人皆称辛词为英雄之词,是因为其词中常常出现刀、枪、剑、戟、弓、戈、甲等兵器,前所未有地描写了众多历史英雄人物。确实,所谓英雄惜英雄,壮士赞壮士。在辛弃疾的词中,反复称颂古代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三国时的孙权、刘备、曹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字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南朝宋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开创汉业的高祖刘邦“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如汉将军李陵“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如飞将军李广“射虎山横一骑,裂名响惊弦”。(《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写这些英雄,既怀古言志,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和以英雄自许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历史大舞台上实现自我完成的伟大志向。除了崇拜英雄外,辛弃疾的词还常以英雄自比:“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再次扬州和人韵》)自比年少得意之苏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比赵国名将廉颇。“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英雄事,曹刘敌”自比曹操、刘备,这些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无不体现出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无不显示出词人傲立人间的英雄豪杰的雄壮气概,称其词为英雄词,实至而名归也。

豪言壮语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师素养;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14-01

教学语言的风格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教师的勃勃生气所营造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着学生的美感共鸣。放眼当今政治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政治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教学之路。因此,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美。

一、豪放的美

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舰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刘大槐:《论文偶记》)。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豪放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师豪放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这种心境会形成一种背景,在这种心境中愉快地接受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要让儿童感到教师这些人之常情当中,包含着正直,有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在讲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宏伟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强国之路,正在向这个宏伟目标挺进。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以一个中心主旨贯通,承上启下,从时间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对比到印证,层次清晰,描绘出一幅悲壮感人、恢宏奇伟的历史巨卷。加之句群以对称的词组沟通句子脉络,犹如连绵不断、响遏行云的战歌,传达出一种强劲的节奏,造就出一种雄健高昂的豪壮气势,启人心扉,长人精神,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二、和谐美

语言的速度快慢、力度大小、语调升降等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基本因素,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表达,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恰当控制语速,快慢适宜。当学生精力不集中,精神松弛时语速应放慢;分析重点难点时,语速放慢;一般材料的学习,语速可加快。还有是注意语调的适时变换。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有前奏、开始、高潮、结束,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高兴激昂的时候,要自然地露出笑容,语调要高一些;悲伤的时候,语调要低沉一些;也要注意语调的停顿。恰倒好处的停顿,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总之,语调起伏的变化伴随着感情的抑扬,成为有力的表达手段,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三、灵秀的美

豪言壮语篇7

关键词:婉约词 含蓄典雅 阴柔美 豪放词 豪放旷达 阳刚美

在客观世界里,美,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也无论是艺术美还是生活美,总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有的秀丽;有的壮阔,有的纤细;有的悲壮,有的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我国古典美学家们,把这两种不同的审美特征,概括成了“阳刚美”与“阴柔美”。笔者认为,阳刚美就是“马鸣风萧萧”式的美,也叫“壮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之为“崇高美”或“雄伟美”;阴柔美就是“微风燕子斜”式的美,也叫“柔性美”,西方美学家称之为“优美”或“秀美”。下面仅结合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柳永的《雨霜铃·寒蝉凄切》,谈谈宋词的阳刚美和阴柔美的一般特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柳词中反映“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写词人因仕途失意而离开汴京异乡漂泊时与恋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词的上阕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开头三句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深秋郊野,苍茫暮色,一座送别的长亭,几声凄切的蝉鸣,构成了一幅黯淡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难怪唐圭璋先生说:“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际不听蝉鸣,已觉心碎,况蝉鸣凄切乎?”此可谓是深谙个中滋味。

下阕再设想别后相思之苦,换头推开一层。“多情”两句,“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题旨,意思是令人丧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了,更何况是在“冷落清秋节”里作别呢?“今宵”两句乃虚景实写。“酒醒”照应上阕“帐饮”,可见虽“无绪”,但恋人饯别,不能不饮,所以还是醉了。兰舟夜发,愁醉朦胧,醒来时想必是拂晓了,那时所见大概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了。杨柳、堤岸、晓风、残月,都是能触动愁思的景物。

晨风习习,残月如钩,已给人凄清冷落的感觉,更何况“杨柳依依”招惹离愁呢?这一切都使“伤别”之情更浓了。

这首词以“伤离别”为线索,随时空的推移,感情也逐渐升华。语不求奇,但情意缠绵,酣畅淋漓。基调虽过于低沉、伤感,但发自肺腑,恳切真挚。精练自然的语言,清新质朴的形式,含蓄蕴藉的诗意,给予鉴赏者的显然是一种柔性的美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境界,可大不一样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黄州赤壁时的吊古伤怀之作。苏轼面对白浪滔天,滚滚东去的长江和雄伟峻峭的青山,缅怀古人,联想自己,百感交集。

词的上阕写江山。词人以放眼千秋的气概,首句包举了从远到近、从古至今的长江奔流的气势和历史的推移,笔力雄伟,壮语盘出,不同凡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气势奔放、雄浑豪放、引起人们兴亡之感的壮阔境界。

下阕前五句,用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周瑜。“遥想”点明是在怀古,并领起以下五句。赤壁之战时,周瑜与小乔结婚已是十年了,并非“初嫁”。“小乔”两句看似闲笔,实则是借美人新婚、春风得意来烘托、渲染公瑾少年豪杰“雄姿英发”的。后五句转入自抒怀抱。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的境界:对照周瑜英年就建立了如此显赫的功业,自己年近半百却贬居黄州,壮志难酬的遭遇,是很能引发满腔悲愤的,但词人化悲愤为旷达写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自嘲的话。这“笑”实为悲慨之笑、愤懑之笑,是立功无望又不甘心于“早生华发”的自我解嘲的苦笑。“人生如梦”在这里是照应篇首,抒发人生短暂的浩叹,而表现出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由此可见,宋词豪放与婉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精神气魄上,阳刚美具有豪放恢宏的精神气魄,阴柔美体现了俊逸迭宕的精神气质;其次表现在情感基调上,阳刚美的感情是激荡、高昂、开朗的,阴柔美的感情基调则是低婉、细腻、缠绵的;再次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阳刚是迸发式的,阴柔是委曲式的。上面所举的苏轼和柳永的两首词就是如此,前者豪迈奔放,后者委婉曲折。

参考文献

1.萧世杰《唐宋词史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萧世杰《古诗文审美论》.武汉大学出版。

豪言壮语篇8

摘 要:鉴于西方“崇高”论的启发,在文学创作中构建“崇高美”,创作主体应培养崇高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孕育强烈激昂的崇高情感,选择具有崇高特征的事物作为写作题材,采用宏伟的结构、壮丽的藻饰等表现形式,创造出崇高的意象等。

关键词:西方“崇高”论 文学创作 “崇高美”的创造

“崇高美”能够提升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昂扬奋发之情。借鉴西方美学关于“崇高美”的论述,探索文学创作中“崇高美”的创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在文学创作中创造“崇高美”,创作主体应具备崇高的人格、高尚的心灵。朗基弩斯和康德都强调崇高的精神品格是“崇高”产生的重要条件。朗基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来源“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康德把“崇高”归结为主体的心情、理性、心意能力,认为崇高是人的精神力量战胜了恐怖对象而对自己尊严的喜悦。朗基弩斯强调庄严伟大思想的后天培育,“尽可能地锻炼我们的灵魂,使之达到崇高,使之永远孕育着高尚的思想。”人应有无比崇高的理想,确立伟大的目标,做大自然的竞赛者,有“对于一切伟大事物、一切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事物的热爱”、“保持竞争的火焰和争取高位的雄心”。伟大的诗人、作家作为人类的真正代表,不应是整天为保存自己和繁衍种族而忙碌的生物,不应做金钱贪欲的奴隶,也不应只做大自然的旁观者,应该超越自己庸俗的生活,跳出狭隘的个人“小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真正目标,进入到对整个人类的关怀。崇高是志怀高远、心胸旷达的高尚心灵的自然显现。只有人格崇高、心灵高尚的创作主体才有可能创作出崇高伟大的作品。因此,创作者应努力培养自己高远坚定的志向、正直崇高的人格、博大恢弘的胸襟、刚健强劲的气魄、豪迈壮阔的气质等内在要素,从而创作出具有“崇高美”的作品。苏轼为人豪放,才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笔力雄健、场面壮烈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杀敌,视死如归,才有壮怀激烈、气壮山河的《满江红》。毛泽东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以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恢弘的胸襟、豪壮的气魄,铸就了雄壮遒劲、黄钟大吕般的诗篇。奥斯特洛夫斯基、朱彦夫在残酷的个人命运面前,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钢铁般的意志,分别完成了洋溢着“作为人”的崇高精神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极限人生》。

第二,在文学创作中创造“崇高美”,创作主体应孕育强烈激昂的崇高情感。朗基弩斯认为,崇高的来源“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只有创作主体充盈着强烈激动的情感,才能使作品抒发出豪放之情,具备刚健豪迈、激越高昂、磅礴奔放的感情特色。怎样孕育强烈激昂的崇高感情?朗基弩斯认为,创作主体应首先进入“专注和亢奋”的情感状态,使情感逐步增强,膨胀、充沛起来,达到一种激烈高昂的“如醉如狂”的迷狂境地,使自己慷慨激昂,意气风发,恢弘浩大,贯注着雄健豪放的精神气魄。崇高的感情是心胸博大志怀高远者的强烈感情,写作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做“雄心勃勃、力争上游的竞赛者”。内心充满了雄壮恢宏、强烈激昂的英风豪气,自然可以超越时空,极目高远,俯察古今,神游万里,意驱万物,进入高迈宏大的境界。强烈激昂的崇高情感是一种真挚、高洁、有着深刻理性的感情,而不是卑劣的充满金钱贪欲的情感,不是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的“浮夸”,琐屑无聊、想入非非的“幼稚”,矫揉造作、不合时宜的“矫情”。“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只有对于正义、真理、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为之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豪迈、慷慨、庄严的情感,才是崇高的感情;文学创作者只有善于孕育崇高的感情,才能进入“崇高美”的创造。

第三,在文学创作中创造“崇高美”,作者应选择具有崇高特征的事物作为写作题材。崇高美最根本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崇高的事物,选择崇高的题材是创造崇高美的客观基础。朗基弩斯、博克、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西方“崇高”论者主要从两方面来把握崇高事物的特征。一是“数量的巨大”,包括“空间体积的巨大”和“时间的久远”。崇高的事物常常空间、体积和数量、规模无限广大,粗犷巍峨,高远广阔,博大浩瀚,宏伟壮丽,超出人们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给人以“惊讶赞叹”“惊心动魄”“肃然敬畏”的主观感受。比如朗基弩斯《论崇高》所说的与“小溪小涧”,“星星之火”迥然不同的“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日月星辰”、“厄特拿火山口”的“壮观”,康德《判断力批判》“崇高的分析”中所说的“大海或星空的无边无际”“粗犷的、威胁着人的陡峭悬崖”等。二是“力量的威猛”。崇高的对象往往恢宏遒劲,雄健刚烈,激荡磅礴,奔放不羁,携带着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和生气勃勃的昂扬活力,有着“横扫千军、不可抗拒”的巨大威力,“使得我们抗拒的力量,相形见绌,渺不足道”。如朗基弩斯所说“火山爆发时从深坑里迸出岩石和山岗”,“从地心里迸出长河似的大火流”,康德所说“密布苍穹、挟带着闪电惊雷的乌云”,“带有巨大毁灭力量的火山”、“席卷一切、摧毁一切的狂飙”,“涛呼潮啸、汹涌澎湃的无边无际的汪洋”,“长江大河所投下来的巨瀑”等。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创造崇高美,作者应该选择具有上述特征的事物作为写作对象。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以占着无边的宇宙空间、有着巨大体积的景物为描写内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雄伟、辽阔、荒凉的景象收于笔底;李白的“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利用“山高云阔”、“山险路曲”,构建出一种体积上的巍峨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把人生的短暂渺茫与时间的悠远、历史的永恒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不见始终、无始无终的心灵振荡,构成了“崇高”。《夸父追日》、《普罗米修斯》、《老人与海》、《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旗谱》、《红岩》、《乔厂长上任记》等作品,选择了大自然种种粗犷、激荡、惊人的景象,人与恶劣强大的自然环境奋勇搏斗,大规模剧烈悲壮的斗争,坚毅强悍、顽强拼搏的人物等作为创作题材,呈现出惊心动魄的“崇高美”。

第四,在文学创作中创造“崇高美”,应在作品中创造崇高的意象。朗基弩斯说:“风格的庄严、雄浑、遒劲,年轻人啊,多半是赖以意象产生的。有人称之为心象。” “风格的庄严,恢宏和遒劲大多依靠恰当地运用形象。”真正体现“崇高美”的是作品中所创造的崇高意象。“崇高的意象”是创作主体伟大庄严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与能和崇高相联系的恢宏、雄伟、壮大、激烈的事物相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崇高的形象或境界,或者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崇高的“意象”或“意境”,或者呈现为叙事性作品中激烈的情节、宏大的场景和具有阳刚之美的人物形象等。如毛泽东诗词主要表现的是气壮山河的崇高美,他的《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创造了景象雄伟壮丽、气魄宏大豪壮的崇高意象;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通过对乔光朴与各种顽固势力作坚决的斗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等波澜壮阔的情节叙述和对乔光朴刚毅强悍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一种崇高美。

第五,在文学创作中创造“崇高美”,还要依赖适当的表现形式。崇高美的创造不仅决定于崇高的主体、崇高的对象,还要受制于艺术的处理方式。朗基弩斯在《论崇高》中提出崇高的来源“第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第四是高雅的措辞”、“第五个原因总结全部上述的四个,就是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强调了表现技巧、语言修辞、整体结构在崇高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朗基弩斯对“运用藻饰的技术”的解释是:“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饰。”“思想的藻饰”指的是作家应该选用撼人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张、想象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装饰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如荷马“写天马行空,引吭长嘶,一跃就跨过天涯海角;写神的战斗,笳声响彻长空,山岳动摇,大地震荡,天翻地覆,颠倒乾坤”。因而,在崇高意象的创造中,应该运用宏大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等表现技巧,使崇高的思想震撼人心,使强烈的感情一泻千里,酣畅淋漓!“语言的藻饰”是指用华美壮丽、富丽堂皇的文辞来装饰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朗基弩斯认为:“选择恰当和壮丽的辞藻可以有惊人的效果,既能吸引又能感染听众,因为它本身能使风格雄浑、绮丽、古雅、庄严、劲健、有力,授给它一种魅力。”语言是文学创造崇高美的媒介和载体,作者应该恰当、自然地运用一些巧妙的修辞手段,使语言具有雄浑高昂的格调、粗犷浓郁的色彩、豪放磅礴的气势,给人以急管繁弦、炮击弩发之感。如李白《蜀道难》弥漫着雄健的气势,使人心魄振荡;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语气急骤,惊心动魄。又如:苏轼的《百步洪》写洪水冲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那种强劲激烈、狂放不羁的气势压得人简直喘不过气来。

朗基弩斯把“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看作崇高风格的最终决定因素,认为只有“宏伟的结构”才能将作品构筑成一个崇高的大厦。作家应巧妙地把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激动的感情、崇高的意象、巧妙的表现技巧和高雅的措辞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宏伟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圆满的环”,体现出崇高的力量。因此,创作一部崇高的作品,作者应截取最能表现崇高事物的本质部分,采用粗犷的结构方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雄伟宏阔的框架,给人以大气磅礴的审美效果。如《三国演义》,采用魏、蜀、吴三个大的板块,又分合交织的结构方式,将三国之间激烈残酷的斗争,各个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行组合成一个庞大、宏伟、雄浑的结构整体,给人以大刀阔斧、风云激荡的崇高感,创造了一种让人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崇高美”。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06S068);济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6SK05)。]

参考文献:

[1].朗基弩斯:《论崇高》(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

[3].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65。

[4].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豪言壮语篇9

辛稼轩23岁从金人统治下的北方起义南归,终其一生,均值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内则和议派当权,打击爱国志士;外则金人虎视眈眈,屡屡南下侵扰,以致民族蒙受屈辱,社会动荡不宁。

以个人秉赋论,辛稼轩堪称一位驰骋沙场,深谙兵家谋略的英雄。他曾独胆率五十骑闯金营,生擒义军叛徒;他曾上奏《美芹十论》,纵陈收复中原战略大计;他曾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而令“北虏颇知畏惮”。他又是一位力主抗金收复,虽遭排挤而矢志不渝的爱国志士。他南归四十余年,二十余年投闲置散,“三仕三已”,被朝廷招之而来,挥之而去,沙场报国之志,终生未能实现。由此看来,辛稼轩又是一位失意英雄。

如果英雄失意,可以作为对辛氏一生的评价,那么正是这特殊的时代遭际与个性秉赋,使稼轩词常常于雄奇豪宕之中寄寓无限悲凉愤慨,于失意怅恨之中表现英雄气概,从而形成一种蕴藉深厚而富于悲剧美的独特风格。例如辛氏早期词的代表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上片起句空阔浩荡,千里清秋,水天无际,视野宏大,境界高远,读之令人涤虑超尘,心胸为之一开。及至“远目”三句排出,则由豪放入悲慨,顿觉清秋千里、水天云山之间所充斥的,无非一个排遣不掉的广大的“愁”字。以下七句排宕而下,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英雄壮志而无处觅知音,所有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由远景而近景,由全景而特写,于空阔悲凉的大背景下,一位孤独悲郁的爱国志士跃然如面。

下片连用三典。其一,西晋张季鹰,因秋风起而思家乡鲈鱼脍,终于弃官归里,“休说”两句反用其事,言不得便归;其二,三国刘备劝说许汜,宜忧国忘家,勿以求田问舍为念,“求田”两句正取其事,言不屑买田置业;其三,桓温北伐经金城,见昔日手植柳树粗已十围,慨然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惜”两句用其事以言己之伤感。三个典故,言简意丰,表意委曲,传达出词人不甘归隐,不屑经营一己之私,而又流年空过,怀抱利器却无所施用的满腔悲愤。“倩何人”三句,呼应上片“无人会”之意。词以一派英雄气始,至一掬英雄泪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正所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辛词豪雄悲郁之风于此可见一斑。再看一首《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词写于罢官闲居代湖时期。上片写饥鼠绕床,蝙蝠翻舞,夜雨风急,纸破窗漏。所见所闻,一派萧索凄凉,词境极为冷寂。下片写平生驰骋塞北江南,罢归但余华发苍颜。功业为尘土,壮志成蹉跎。然难忘收复,形诸梦寐,乃至夜寒梦觉,“万里江山”恍然犹在眼前。词人心绪之悲苦可以想见,其不泯之壮志则令人肃然。此词上片写景,冷寂凄清;下片叙事,壮怀激烈,反差对比,以悲景衬壮怀,于豪壮之中寓无限怅恨。读之,为英雄遭际之不当而愤慨,为英雄身世之悲凉而嗟叹不已。

豪言壮语篇10

一、炼字

【题型分析】

古人炼字主要炼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数词、色彩词等。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叠词:能起到转折情感的作用。副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数词:强调多或强调少,起到夸张的作用。色彩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试题呈现】

1.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一字(词)历来为人(或评论家)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3.这首诗中某个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或者,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4.此诗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①有无运用修辞手法;②有无转化(动静、虚实)现象;③该字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④该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⑤该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以上几个方面将单个字词的妙处、作用、表现力都包括了,其中两点在解答中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第③点和第④点,其他三点有则分析,没有就不必分析,不必面面俱到。

【答题范式】

该词运用……修辞手法,化……为……,写出了……情形,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或揭示了……道理),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或为……作铺垫)。

【试题链接】

例1.(2015年山东省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⑴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⑴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⑵示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二、炼句

【题型分析】

鉴赏关键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抓住某一句就成了把握全诗的关键,进一步把握它的哲理含义、修辞意义和情感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诗歌有导向作用。因此,炼句题成为历年中考的热门。从近年来试题考查情况来看,对关键诗句的考查主要是主旨句、景物描写句。主旨句涉及抒情、议论,主要在诗歌的下半部分;景物描写句主要涉及描写景物和修辞,主要位于诗歌中间。

【试题呈现】

1.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诗歌中某联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一般来说,对主旨句的赏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句表达的句意;②该句有无运用修辞或艺术手法;③该句营造了什么意境或说明了什么道理;④该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对写景句的赏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句所描述的景象;②该句有无运用炼字或者修辞等手法,具体展示这种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③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④该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题范式】

主旨句:本句写了……,运用了……修辞(艺术手法),营造了……的意境,说明了……道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如果没有修辞、营造意境或说明道理,则不用写)

景物描写句:该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句子,展开联想,摹写画面),运用了……修辞(或艺术手法),营造了……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合具体情况,要点有则写,没有则不写,不必面面俱到)

【试题链接】

例2.(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

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

竟挑蝴蝶下山来。

⑴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 、 。

⑵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⑴白云堆 深林 ⑵示例:樵夫无意挑,蝴蝶自相随,“竟”字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示例:明明是挑柴,却说是挑蝶,辛劳全无,有的是生活的悠闲,诗人借樵夫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风格

【题型分析】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此类题目能用来答题的专用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丽清新、淡雅幽远、清冷幽静、闲适恬淡、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含蓄委婉、笔调婉约、简练生动、雄浑豪放、雄浑壮丽、苍凉悲壮、壮阔苍茫……

考生还需要熟记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清浅通俗、王维的诗画一体、李贺的幽峭冷艳、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李煜的伤感细腻、苏轼的旷达豪迈、范仲淹的苍凉悲壮、陆游的悲壮爱国、辛弃疾的气势雄壮、李清照的婉约凄切等。

【试题呈现】

语言风格鉴赏主要出这样的题目,比如,请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或者,这首诗(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你做具体分析。或者,谈谈此诗(词)的语言艺术。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这首诗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找出来,用一两个词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

3.营造了……意境;

4.塑造了……形象;

5.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

考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问题在于没有搞清楚炼字属于局部,语言风格属于整体,语言风格不等于语言的使用,切记!

【答题范式】

本诗的语言……(语言风格专门术语),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的画面,叙述了……事情(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营造了……意境,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试题链接】

例3.(2015年湖南省郴州市)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⑴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