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十篇

时间:2023-03-18 22:14:29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1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富饶的西沙群岛》从题目来看是围绕“富饶”来写的,但实际是除了“富饶”,还写了“美丽”。文章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侧重写“富饶”,第二自然段侧重写“美丽”;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共两句话对此作了概述。很明显,“富饶”和“美丽”是并列的,所以题目如果用“富饶”作修饰语,就没有将文章内容全覆盖,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契合度显得不够。反过来想,如果只看课文内容,让读者自己来确定题目“______的西沙群岛”,恐怕填写“富饶”还是会让人犹豫的。

综观全文,如果将长长的文章读成一个词的话,应该是文章总起句和总结句中的“可爱”,“可爱”包括“美丽”“富饶”,基本上可以统领全文内容,所以根据文章内容来定题目的话,“富饶”应该换成“可爱”。

再看,除题目外,“可爱”是文章中唯一一个两次修饰“西沙群岛”的形容词,且都位于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的位置,一个在总起的地方,一个在总结的地方,首尾呼应,凸显着“可爱”在文章中的重要性。题目要为文章服务,似乎题目中用“可爱”才能与“可爱”在文中的重要性相融通。

但是这里作者没用“可爱”,而用“富饶”,什么原因?笔者揣测:

1.全文主要写西沙群岛的两个方面――“美丽”和“富饶”,但从篇幅来看,“富饶”是浓墨重彩,是详写,占据了文章的绝大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重点所在。

2.“美丽”虽然和“富饶”是并列成分,但富饶意思是“富足有余,多指财物等”,从广义上理解,“富饶”似乎是可以暗含“美丽”,美丽虽不是一种直接的物质财物,但无疑也可以算是无形的财产。

3.从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70年代,当时西沙海战(1974年1月19日在西沙群岛西部的永乐群岛海域,中国人民海军与越南共和国海军发生的小规模海上作战)刚结束,西沙群岛成了全国的一个焦点,是国人所关注、爱国情感最集中投射的地方,极具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从心理学角度――“人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紧密联系,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感情的诱发下进行的”这一点出发,有理由相信作者写这篇文章渗透着强烈的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在最初版本的文章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现版本已改为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怎么样来激发人们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呢?联系到当时国民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相比较“可爱”,“富饶”是极具诱惑力的一个词,幻化着美好的意象,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物质需求,能一下子牢牢抓住人们的心。所以相比较“可爱”,用“富饶”作题目更能激发起人们对西沙群岛的迫切向往,从而达到最直接、最有效地激发读者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即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在,“富强”仍是排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位,其中“富”是第一个字,自有其道理。

4.在题目中,“可爱”的作用会在无形中给全文奠定基调,基调里会包含“可爱”所让人想到的童真、幼稚在里面,这与当时背景下所要传达的爱国的刚性、神圣、责任不相匹配。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2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渎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上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透过重点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希望能亲眼见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

现在,让我带领你们去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接上级通知,分别成立研究西沙群岛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四所研究所,并聘请所长,举行授旗仪式,宣布所的成立。各所长带回老师交给的研究任务,组内合作学习。

2、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务,听从所长指挥,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长到老师这来咨询。

3、研究完了,现在咱们就开一个研究成果展示会,各所派代表上台来汇报。

4、水文研究所(海水)汇报:用优美的朗读和五彩的粉笔表现海水的美丽。

[充分让学生自渎自悟,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老师范读描写海水的自然段,谁有信心比老师读得更好!

[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同学们对海水这部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向我们所提出,共同讨论。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一改过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交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5、海底探宝队(海底)汇报:你最喜欢这一段中描写什么的句子,为什么?(研究所组员分别有感情读喜欢的句子,并邀请其他组员根据所读内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动作。)

[声形并茂,由单一的组内合作变为全班互动参与学习。]

课文中同时用四个“有的”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特别的鱼,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句话?

[重视在语境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啊。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是这样吗?是为了形容什么?

教师画一个海水的图画,请学生上来画上鱼。(画得越多越好)

问:大家的画画得怎么样?这么一点海水,居然画了这么多鱼呀!奇怪奇怪!

因为:西沙群岛里的鱼太多太多了!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呀!

6、海滩游乐场(海滩)汇报:向大家讲解有关贝壳和海龟的知识。

[大量资料的接触,既填补了课外知识的空白,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7、海岛观察站(海岛)汇报:鸟是人类的朋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保护鸟类发出倡议。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总结激情

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真为祖国拥有这样富饶的宝岛而自豪,你们自豪吗?让我们饱含激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作业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3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六、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4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们怎样教,才能让孩子真正形成这种能力呢?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写人记事文章抓要素

一提到写人记事的文章,很多老师自然就想到借助“六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六要素”?如何借助“六要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案例一】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问,学生答。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一个假日。)地点?(面包店。)主要人物有哪些?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3.引导学生把以上内容穿连起来,就完成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的教学。

二、板块明晰文章抓小标题

对于教材中板块比较明晰的文章,像《将相和》一课,又该如何概括文章内容呢?

【案例二】《将相和》

1.学生自读课文后,出示三组词语,要求学生结合每组词语说说这些人物给了你什么印象。

秦 王 允诺 绝口不提 侮辱 理屈

蔺相如 勇敢 机智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廉 颇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2.学生读词,谈人物。

3.老师总结并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个小故事,找到起始段落尝试列出小标题。

4.讨论15自然段的归属问题,并说出理由。

5.用横线画出每一个故事的结局,再谈故事之间的联系。

6.可以结合小标题或者结合每一个故事的结局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案例二看似检查预习字词,却为后面体会人物性格做好了铺垫;人物性格的充分感悟,为“找起始段,列小标题”做好了充分准备;小标题的总结,又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做好了充分铺垫。如此环环相扣的教学,不仅是一次疏通文章脉络的训练,更是一次“教阅读”的实践。这样的阅读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又教给了孩子逻辑思考的方法。

三、总分总文章抓中心句

对于总分总式的课文,其主要内容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我们是直接告诉学生中心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教给学生如何找中心句并感悟其作用呢?

下面以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讲一讲我是如何做的。

1.质疑课题,寻找“富饶”的根据。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答案。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在黑板的上中下位置贴出以下物产图片:

珊瑚,海参,大龙虾,鱼,贝壳,海龟,海鸟,鸟蛋,鸟粪……

3.走进大海,探寻“富饶”。

出示描写“珊瑚、海参、龙虾”的句子。

在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象:海底还会有什么物产?它们会做些什么?

出示描写鱼的句子,读句子并想象说话,充分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

4.回顾以上所学,总结并板书:物产丰富。

5.学生自学五、六两段,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

6.讲读第二自然段,用不同颜色的词语与色块相对应,体现海面的“五光十色”,感受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

7.结合三、四、五、六段,引导学生建立思维联系,形成“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的整体概念。

8.学生回读课文第一段,寻找其中的奥妙。

至此,学生轻松发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一句话原来概括了课文的所有内容。此时,再告诉学生这种句子的名字――中心句。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5

片段1:

上课伊始,教师亲切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教室里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呢?”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豆豆这一动画形象。在大屏幕上蹦跳着的活泼可爱的小豆豆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们。这时,小豆豆用十分有趣的语调和同学们打着招呼,并提出了问题:“大家好啊。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你能够写正确吗?”接着,大屏幕展示《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的部分新词拼音,由学生写出相应词语。

片段2: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具体地描绘了西沙群岛周围海水中各种各样的鱼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弄清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具体来写的。接下来,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同学们说:“大家想不想亲自到西沙群岛的海底去看一看?好,大家穿上潜水衣,戴上潜水镜,出发。”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各种各样的鱼类在海水中游动的美丽画面,教师结合画面,引读课文相关语句。

片段3:

在回读全文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文字内容,并配以相应的画面,由几名学生逐段朗读,最后师生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案例评析】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成为一个连接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纽带。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必须注意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在情境创设、突破重点与难点和开拓延伸等环节上找出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起来。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而用多媒体敲这“第一锤”,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不容忽视,但字词的学习又是最为枯燥无味的。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安排的便是复习字词这一环节。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课件安排了小豆豆这一卡通动画形象与同学们交朋友,由它引领学生完成对字词的复习和巩固。小学生对卡通动画人物是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开始就被牢牢吸引住了,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枯燥的字词复习环节竟然变得有趣了。

二、依托信息技术,让教学情境的创设变得美妙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深入对话交流的过程。如何才能让这种交流由表及里,实现质的飞跃?关键之处便是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将教学内容情境化,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引起心灵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机整合在这一方面可以给予我们诸多欣喜,多媒体为学生所创设的情境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变间接为直接,让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学习具体段落的时候,还是在回读课文的环节中,教师均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精美的动态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情境,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读文,以情境促读,以研读促情。

三、凭借信息技术,让教学内容的呈现变得鲜活起来。

信息技术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示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可以让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及声音直接传达给学生的感官,能看到它的形状,听到它的声音,具有极强的感官性。它以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多变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化虚为实,变静为动,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又能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得到的信息量,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高效得多。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6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中国南部的边缘海。南缘曾母暗沙为中国领海的最南端,距大陆达2 000 km以上。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3 500 000 km2的深海盆。平均深度1 212 m,最深处达5 559 m,是邻接我国最深的海区。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南北绵延1 800 km,东西分布约900多km。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南海是我国海区中气候最暖和的热带海洋。南海地处低纬度地域,海水表层水温高(25℃~28℃),年温差小(3℃~4℃),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南海盐度最大(35‰),潮差2 m。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适于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海水产丰富,盛产海龟、海参、金枪鱼、红鱼、鲨鱼、大龙虾、梭子鱼、墨鱼等热带水产品,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南海岛礁附近海域拥有丰富航道资源。从航道上来讲,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南海海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这个航道;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3。就中国来讲,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由于经济建设需要,中国能源短缺严重,进口依赖性很强。目前,中国能源主要从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等几个地区进口,但最终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通过这里运到中国。马六甲海峡海盗丛生,一旦这里被海盗或者国家把持,无异于掐断了中国能源供应的脖子。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7

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习作指导】

小朋友,你一定去过好多地方,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带你远游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草原森林、海滨小岛……同伴和你玩过家乡的山涧小溪、果园田野、竹林菜园、高楼大厦……你心里还想着去好多地方。这些地方都是这次作文的材料,你只要从中选一处美丽好玩的还使你流连忘返的地方来写,一定能把这次作文写好。

作文时,你如果还能注意以下几点,那么,你写的地方就能更吸引读者。

首先,要抓住所选地方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就是这一景物与其他景物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时节和地点,特点也是不同的。比如花坛里的花不同,特点也不同――月季艳丽多姿,桂花十里飘香;又如不同地方的水,特点也不同――海水波涛汹涌,湖水波光粼粼;还有不同时节的风,特点也不同――春风和煦,夏风炽热,秋风萧萧,冬风凛冽,这些就是特点。

要发现所选地方景物的特点,你就得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看看、听听、闻闻、摸摸、走走、问问,从形态、质地、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去认识景物,发现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有的东西。这样,作文时才能鲜明、准确地写出不同景物的特点,才能让笔下的“地方”避免一般化,让读者感兴趣。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8

加那利群岛英文名字的意思就是“金丝雀”,因为它和金丝雀一样美丽动人。在这片岛屿上,高耸的山峦衬托着富饶的山谷,棕榈树香蕉林层层环绕,一望无际的白色沙滩好像一片一片洁白的纱巾斜铺在海水和岛屿相接的地方。

旅行,不仅仅是为了观光。抛开喧嚣都市的紧张节奏,做一个自省者。我们追随的原型,是那个善感的三毛。我们的目的地,是她曾居住过的地方一“7颗大西洋上的明珠”,西功牙的加那利群岛。

加那利群岛,在行政版图上是西班牙的海外行省,在地理版图上则和非洲距离更近,撒哈拉沙漠吹来的热风常年温暖着它。可是,这7座小岛本身,包括它奇特秀丽的美景,或许更愿意只属于宽广的大西洋,遗世而独立。

加那利群岛的前身是火山岛。不少火山已经沉入梦中,还有一些蠢蠢欲动,等待一次猛烈的苏醒。到加那利群岛旅行的魅力就在于,你能近距离感受火山地形。在这里,游客们绍常提到的火山岛即是兰萨洛特岛。在600平方公里的岛上有超过300个火山口,岛虽然不大,但“火气”甚大。它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如果进入南部的火山区,你简直会以为自己在月球旅行。走在独特的火山区,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会从那300个火山口喷射到九霄云外,而你,只是在寻找想要的生活。

“娇小”的加那利群岛,却兼容各种海滩。正是海滩和阳光吸引了无数欧洲人到这里度假。有人说在岛上旅游10天,不会遇见一张亚洲面孔。剔透的海洋,婆娑的棕榈,私密的天体沙滩,没有人认识你。你独享的是悠闲风光,是唯有你才知道的心事。

深陷大西洋的自省者,可不是清教徒般的苦行僧。因为加那利群岛有最新鲜的海鲜。足够填饱你的肚子。当地海鲜的做法多是烧烤。配以番茄、洋葱、橄榄油等沙拉,带有地中海的风味,更能吃出鲜味。城镇上都能找到不少供应西班牙莱的餐馆。不过,具有加那利特色的菜肴也不可错过,比如咸烤土豆等。当地人把吃看成是重要的生活仪式,应当慢慢享受,所以餐馆到了晚上11点还是人满为患。

欧洲人有句话:“巴黎你只想去一次,但是加那利你年年想去。”这7颗大西洋珍珠的魅力,只有真正涉足者才能体会。吹着撒哈拉的风,海滩、火山,让你的心灵沉静。

地理位置:位于大西洋,地处欧洲南部、非洲西部,距西撒哈拉沙漠仅100公里。

语言:西班牙语、英语和德语。

时差: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

货币:欧元。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9

一、续写,荡起孩子从感动走向作文的冲动

续写,就是根据原文留下的悬念进行延伸。这种写作文的方法,对于一个不知作文为何物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目前,我们使用浙教版的教材,课文题材丰富,所选文章不仅文质优美,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文本中的感人素材,提炼这些文本中的“儿童元素”,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荡起他们抒发的冲动,作文教学也就有了成功的先兆。

利用文本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我利用“浙教版”第五册的“小摄影师”这篇课文,帮助学生进行续写,该篇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和爱护之情。在课文结尾处,有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悬念――“那个小男孩会不会来?”于是,我顺势引导:“请大家想一想,那个小男孩会来吗?”“如果他不来,高尔基会怎么做?”“如果他不来,少先队的墙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地举起小手,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会来!”“不会来!”“可能不会来。”……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我们没有急于进行评判,而是顺势利导:“请你们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便我们更好地作出判断。”孩子们纷纷诉说着自己的想法,当学生们讨论进行过半时,我再次抛出话题:“既然大家都有那么多话要说,那么我们就把它写下来吧!”由于有了写的冲动,又有了同学间的讨论,学生在续写时既有了激情,又有了积累,故而他们的续写非常生动。

二、仿写,架起孩子从阅读走向作文的桥梁

什么是作文?如何进行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刚刚接触到作文的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此时,如果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开始就“引进”作文的技法、作文的步骤,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势必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势必难以激起学生作文的欲望。为此,我们的教学就要从学生业已熟悉的阅读素材着手,在对这些素材的品读、梳理、玩味中,帮助学生渐渐地感知作文,并在不断仿写的过程中领会作文的实质。

借助文本素材帮助学生进行仿写。我在进行“浙教版”第六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时,就帮助学生从文本素材的整体感知入手,帮助学生梳理出文本的梗概,接着帮助他们向作文层面拓展。该文本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西沙群岛的介绍与说明的,条理清晰,首尾呼应。我在指导时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指导学生感知课文,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过程中感知文本的“味”;接着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结构,文本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每一个层面又是如何安排的?以此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的“理”;当学生熟悉文本后,我再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寻有趣味的事,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景与事,然后基于这些景与事进行仿写。由于我的教学基于学生的心理,故而学生在仿写时都能成功地运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写法,更要重要的是,他们已不再视“作文”为“痛苦的源泉”了。

三、创写,撑起孩子从帮扶走向独立的天空

当我们带领学生经历了续写、仿写的过程后,当学生积累一些作文的原始感知、原始经验后,我们就是趁热打铁,顺势利导,将学生作文的视角、作文的舞台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空。

利用实情实景帮助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喜怒哀乐,有酸甜苦辣;有初次参加的运动会,有多次进行的郊游;有刻骨铭心的课堂体验,有记忆犹新的文艺演出……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感受、过程、体验“记录”出来,并进行适当的打磨,看看所“记录”的内容是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意愿。当学生进行着一次次的“记录”、一次次的打磨,他们的作文也就会一次次地提升,就会一次次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富饶的西沙群岛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指引;阅读教学

How guide line is student from read from the road of Wu

Pang Yu-ying

【Abstract】Innovation education of today,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oday,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of the big current be flowing out toward us, student emphasize of corpus position, teacher predominance position of reconstruction, make not a few teacher feel education teaching work up of vacant have no Cuo.In the reading teaching, particularly obvious, a, still existence teacher"prepare to establish a frame frame", let the student go toward inside"drill" of phenomenon;Again, appear a teacher to neglect to"lead" too much, persistently emphasize student's corpus, result student connect basic of study the target attained of phenomenon;It three, appear a teacher will the place of former tuition or want to lift of the problem write in the slide, lesson piece, the phenomenon that student's nose walk of the lead long of transformation form.This text guide line the student carry on study from the Wu truth from the reading.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Guide line;Reading teaching

各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学生当然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尤为重要。何为“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引而不发,跃入也”,既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教师的“导”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一点尝试。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 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