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制十篇

时间:2023-03-21 18:17:41

合伙人制篇1

在合同期规定的期限完结之前可以续签和约,但是延期不得超过四年。在最初的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基金开始投资于目标企业,并逐渐开始实现对其的管理以及资金流动性考虑上的退出或者套现。当资金实现退出后,以现金或者证券形式付给一般合伙人利润或收益。基金经理一般在现有基金投资结束并且收回收益后开始建立或者募集新的私募股权资本。所以通常来说,每三到五年,私募股权资本经理会募集新的私募股权资本,并且有可能在同一时间管理掌握几只投资基金,每只投资基金出于投资的不同时期。

私募股权资本合伙制公司因投资金额数量大小的不同和有限合伙人的不同而不同。有一些早期风险基金和一些区域性非风险基金只有一千万美元的基金额。而一些从事杠杆收购的基金可能有十亿美金甚至更多。一只私募股权资本一般投资于十到五十个目标公司。有限合伙人的数量不是固定的:一般私募股权资本管理公司的有限合伙人有十到三十个,有一些只有一两个,而另外一些有十五个以上。

合伙制公司和目标公司的关系

合伙制公司(或称私募股权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活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选择投资方向 (seleetinginvestments),包括接近高质量目标公司和衡量潜在的投资可能,一般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信息来分类和衡量目标公司及其质量;第二阶段是构建投资 (strueturinginvestments),指的是以什么样的股权结构投资于目标公司以及投资多少, 这关系到未来私募股权资本管理公司在目标公司中影响力和决策权的大小;第三阶段是监督投资(monitoringinvestments),主要进行的活动有目标公司的管理,通过董事会和一些正式渠道,一般合伙人监督目标公司并且最终完成目标公司融资重组以及日常运营和决策上的辅助和支持;第四阶段是退出投资 (exitinginvestments),即实现目标公司首次公开发

行股票或者将其出售给另外一家公司。因为合伙制受有限生命期限的限制,并且有限合伙人通常需要现金或者股票来作为一段时间的投资收益,私募股权资本的退出策略是整个投资过程中不可能缺少,并且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投资的收益和回报。

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关系

通过投资于私募股权资本管理公司而不是直接于需要募集私募股权资本的目标公司,投资者将选择目标公司、组建投资、管理活动以及最终实现私募股权资本等一系列职能委托给了一般合伙人。但是,有限合伙人却必须对一般合伙人如何实现有效率的投资活动进行监督和负责,以驱使一般合伙人合理的为有限合伙人获得投资收益和回报,利用有效激烈和监督方式杜绝有限合伙人以牺牲一般合伙人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补偿和回报。例如不用心监督和管理目标公司,或者不积极为目标公司提供有建设性的管理决策,收取过高的管理费用,承担与投资收益不相称的投资风险或者为了自身利益或者同伴利益而拒绝非常客观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机会。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于合伙制度本身以及合伙制公司契约的构建和签署。首先,合伙制公司有着有限的生命期限,出于持续经营的目的,私募股权资本管理公司的经理层必须定期的募集新的基金,对于一些名声卓越的公司或者私募股权资本经理来说,他们通常可以很容易的募集到下一次的投资基金;第二,一般合伙人的补偿金和收益直接与其经营的私募股权资本的收益和表现相挂钩,一般来说,一般合伙人也并不是对有限合伙人毫无要求和偏好,他们一般比较偏好愿意长期投资和致力于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因为从募集基金到选择投资都是很困难,很专业,也很耗时的一个过程,因此那些短期即将退出市场和投资的有限合伙人和投资者在一般合伙人中并不受欢迎。

在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之间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衡量一般合伙人的经营业绩。通常有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的方法。一个最经常使用的指标是内部收益率,即irr(internal:eturn;ate)。这一比率可以在投资的任何阶段进行计算和考核,但是对于处于投资“早期”的一些基金,其irr的计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资产变现能力的预期。在风险投资方面,业内已经有了一个比较认同的指标和标准。但是对于非风险资金,这一标准尚未达成一致。采用irr的不足之处除了上述对“早期”投资基金未来变现能力难以衡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私募股权资本的投资回报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家业绩暂时良好的目标企业可能会让整只私募股权资本看起来收益良好,因此具有不确定性。

另一个方式就是对私募股权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技能和管理技巧进行一个定性的考核。一些投资人在个别私募股权资本公司建立的初期以“共同投资人”的身份以较少份额投资于该公司, 目的是观察和了解一般合伙人的管理能力和投资技巧。一些有限合伙人也会向其他投资人介绍或者双方共享一些管理私募股权资本管理公司管理技能考虑和评价的信息,以达到综合评定某一个私募股权资本管理公司的目标和宗旨。

合伙人制篇2

支撑

时至2016年,已71岁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表示自己还过几年退休。这背后是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普遍的传承之难。传承y的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国家族企业的治理存在不小的问题。一些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经验管理和盲目决策时有发生,且容易滋生独断专行和。媒体报道中,宗庆后高度集权、实施家长式管理。

很多家族企业通过采取创造和培育家庭式的氛围,使员工产生忠诚感和归属感,对提高公司亲和力与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只对稳定家庭内的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在激励家族外人力资本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这是因为,家族治理模式等级森严,家族外员工一般很难进入最高管理层;同时,家族外员工由于往往不持股或持股很少,对公司关切度低。这使具有潜质的家族外员工的能力不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我国民企中,很多经理层并非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而是追求自身薪水、利益最大化,这就背弃了经理层应有的诚信,经理就难以得到股东信任。

毫无疑问,选好接班人极其重要。长期以来,对家族企业来说,选择好接班人主要是在子承父业和选择职业经理人之间抉择。从家族企业创始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将企业交给子女是比较放心妥当的安排,但还是应该考虑选择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来做接班人。总的来看,传承一企一策最合理,其中合伙人制(一定程度上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升级)是有效解决传承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很好的可选项,但非必选项。

近年来合伙人制成为中国企业的热议。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其事业合伙人制度真正的创立时间是2010年:合伙人必须要持续任职5年、拥有一定的阿里巴巴的股权。董事长马云、副董事长蔡崇信为永久合伙人。上市时马云、蔡崇信分别持股8.8%、3.6%:合伙人共28人,其中包括22名公司管理团队的成员,6名相关公司和附属公司管理团队的成员。2015年,美的集团推出核心管理团队持股计划暨“美的集团合伙人计划”:参加对象为对公司整体业绩和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管理人员,首期参加人数为31人;2015年5月,持股计划以计提的专项基金及融资自筹资金共2.3亿元购入美的股票648.38万股。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最早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后来,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股东变成纯粹的股东、经营权交给了职业经理人。合伙人制度的推出,回到了股东是经营者的阶段,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合伙人制是公司治理的一种进化或者说一种创新。

马云说:“我反对职业经理人,在我们公司,只要是职业经理人,我一个不留。我已经证明了,职业经理人很难训练,需要有领导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但绝对不能让职业经理人管你们公司”。阿里巴巴事业合伙人的目标是,第一,确保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可持续,哪怕是创始人离开,也要保证这种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持续。第二,实现高管的合作。阿里巴巴的事业合伙人拥有超过半数的董事提名权。实际上,相当于是把股东的一些权利,强制性地转移给了合伙人。美的集团称,持股计划作为创新的长期激励机制,将有效推动与促进公司“经理人”向“合伙人”的身份转变,绑定公司长期价值,实现全体股东利益一致:持股计划的实质是“业绩股票”,且通过持股计划的安排以及合伙人特质而更长期化,实现责任共担、价值共享。

合伙人制篇3

摘 要 在有限合伙企业中,有限合伙人承担主要的出资义务,是合伙企业财产初始部分的主要来源。完善有限合伙人的出资制度,对于保证有限合伙业务的顺利经营,对于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义务 劳务出资 出资缴纳制度 出资责任

一、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义务

在有限合伙企业中,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均负有出资义务,只不多两者的出资要求和所占比重不同。有限合伙人承担主要的出资义务,普通合伙人的出资份额较少,往往只占合伙企业资金很小的比例。

1.出资形式

对于普通合伙人,出资形式非常广泛并且相对自由,体现出意思自治的立法态度;对于有限合伙人,由于他的出资构成其承担有限责任的全部担保,立法上有相对严格的规定。各国通行的出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货币出资、实物出资、知识产权出资、土地使用权出资、其他财产权出资,是一项“兜底”条款,包括股权、信托权等能够评估作价,并可以转移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财产性权利。尽管可以出资的财产形态多种多样,实质上“都要求出资财产具有确定性、价值性、可对现行和可流转性”①。

(1)劳务出资问题分析。劳务是劳动力使用的结果,它的范畴广泛,既有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有复杂、高级的脑力劳动,包括技术性、管理性强的劳动②。普通合伙人可以劳务出资,但就有限合伙人是否可以以劳务出资,存在分歧。例如在美国已经逐步允许有限合伙人以劳务出资,而我国仍然禁止有限合伙人以劳务出资。我国的立法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从有限合伙企业设立初衷来看,就是为了将拥有资金但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人与具有管理技能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普通合伙人结合起来,实现资本与知本的流通。目前有限合伙企业是风险投资机构的首选企业形式,它既能够激励风险投资家大胆创业,又可以使风险资本提供者无需管理企业的同时承担有限责任,从而各取所需地实现高额收益。假设如果允许有限合伙人以劳务出资,他们势必要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这与有限合伙企业的运行机制相悖。其次,允许有限合伙人也能以劳务出资,往往会发生出资不实的问题,导致企业根本无力对外承担责任。由于有限合伙人承担绝大部分的出资义务,这部分出资通常构成了有限合伙企业的最低财产。而劳务属于一种行为,以劳务出资是用未来劳动创造的价值作为允诺,具有不确定性,也无强制执行(因为人身不得作为强制执行的标的)。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如果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都以劳务出资,该企业实有资本可能会很少,根本不足以对外承担债务。这将十分不利于对债权人的保护,因为劳务作为债权者的担保机能被削弱,也不存在明确的“评价可能性”,而且不得不说其并非“现存”③。

(2)信用出资问题分析。信用是指合伙人在社会上良好的声誉,是一种无形财产、一种精神财富。笔者认为究其实质,信用出资如同劳务出资一样,只适合于普通合伙人,而不适用于有限合伙人。理由是有限合伙是人合与资合兼备的企业形式之一。有限合伙的信用首先源于经营管理者的信用,正式由于普通合伙人信用好,使得交易相对方愿意与有限合伙进行交易。可见,普通合伙人的信用是一种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经济利益的无形财产。加之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也使其信用出资有了承担责任的人身和物质保障。同理,类似于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劳务出资方式的理由,我们认为有限合伙人同样不能以信用作为出资。信用的无形性、不稳定性以及人身依附性等,都不适合作为有限合伙人的出资形式。这不仅是对有限合伙企业自身稳定性的维护,也是对企业债权人的保护。

近年来,出资形式的多元化、自由化已经为各类企业形式所承认。人们现在更重视企业的未来价值,而不是出资时的具体形式,即使是以无形资产出资仍然具有价值。这反映了一种立法趋向:传统的立法往往把债权人的保护置于首要位置,无形中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而现在的立法更倾向于鼓励人们投资。虽然出资形式多样化了,但并不因此而减轻合伙人的出资责任。

2.出资方式

出资方式,即合伙人向合伙企业投入资金方的价值形态④。依据我国《合伙企业法》第65条和第66条的规定,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方式为“一次认缴,分期缴纳”。即有限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成立的时候就认缴自己的出资份额,并以其认缴的出资份额承担有限责任,但是允许其分期缴纳而不要求在合伙企业成立之时就全部缴纳。

3.出资责任

出资责任,即合伙人在入伙以后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出资义务时,应当那该承担哪些责任。为了体现企业的意思自治,合伙人承担哪些具体的出资责任可以由合伙协议内部约定。当合伙人违反出资约定时,除了要继续履行即补足出资外,还应当对其他守约的合伙人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二、我国有限合伙出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一,关于“一次认缴,分期缴纳”出资缴纳制度的评价。这种出资缴纳制度的设计灵感源于公司法普遍推行的分期出资方式,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能够有效降低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难度。法律不要求有限合伙人一次性予以全部缴纳,而是允许他分期缴纳,体现了一种资本信用、体现了认可投资者“软承诺”的立法倾向。法律在宽容地对待有限合伙人的同时,仍然要求在合伙协议中写明其出资份额并且须登记公示。反之,如果强制性要求有限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成立的同时必须全部缴纳出资,对于有限合伙人的资金状况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立法不仅不会确保承诺的出资及时到位,反而会让有限合伙人为了一次性凑足出资铤而走险,甚至通过非法手段充当出资。这种投机行为或违法行为更会加剧有限合伙企业生存的困难,会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显然,与立法目的相违背的规定不值得采取。第二,能够凸显有限合伙企业的灵活性,避免资金闲置。如果不采取该制度,而是要求有限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成立的时候就一次性缴纳全部的出资,虽然对于防止设立欺诈、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样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弊端:其一,提高了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门槛,一次性筹集承诺的资金会使有限合伙人望而却步,严重打击了他们投资的积极性。其二,不论有限合伙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就在企业设立之初将出资全部缴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资本闲置,反而会增加有限合伙企业的运营成本。这是因为有限合伙企业刚刚成立时,经营规模有限,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有限,反而造成资金的积压,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其三,在合伙企业成立之初,沉淀的资金不仅不能适得其用,反而会增加经营管理者即普通合伙人的道德风险,也增加了有限合伙人的监督成本,给企业的合伙人之间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总体上肯定“一次认缴,分期缴纳”制度的同时,仔细思考它的不完善之处。我们发现这一制度并不明确首付比例和认缴最长期限。正如《公司法》一样,《合伙企业法》有必要对首付比例和认缴期限做出强制性的规定么?笔者认为在有限合伙企业中,这一强制性规定尤其显得重要。因为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比重很大,有限合伙的资合性也从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中得以体现。既然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体现着资本信用,那么立法上有必要就该出资限定一个最长期限,否则会严重影响有限合伙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行,也严重影响企业外部交易的安全性。因此,立法上不能仅做“喊口号式”要求,法律完全可以规定有限合伙人须在合伙协议中明确约定:在企业设立后的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个特定事件发生时,一次性缴纳,或者分期缴纳出资。

第三,关于是否引入“无过错离婚”制度的思考。“无过错离婚”制度是指即使普通合伙人没有犯原则性错误,只要有限合伙人对其失去信心,他们就会停止投资。有学者认为这样可以刺激主要的普通合伙人充分利用自己筹集到的资金⑤,并建议在以后的司法了解释或法律修改时加入该原则。这一制度针对普通合伙人滥用权利而设计,就该制度能否引入我国立法笔者仍存疑虑。由于我国《合伙企业法》第65条要求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有限合伙人不但要承担补缴义务,还要对其他合伙人承担违约责任。目前立法与“无过错离婚”制度南辕北辙,该制度是否引入仍需进一步探讨。

第四,有限合伙减资制度研究。参考《公司法》第178条的相关规定,公司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后应当通知债权人,并应在报纸上予以公报,而债权人则有权要求公司提前偿债或提供担保。对比我国合伙企业立法,合伙人若想减资,无需通知有限合伙企业债权人,只要企业内部协商即可对外生效。这一立法予以加剧了有限合伙企业与债权人直接的信息不对称,对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形成了直接的威胁。我们知道,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时债权人实现债权的主要来源,有限合伙人出资变更,特别是减少出资与债权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而合伙企业立法却恰恰忽视了这一利害关系人,没有赋予债权人知情权,致使债权人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债权。因此,不妨效仿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有限合伙在作出减少出资决议后,在法定期限内通知债权人,并予以公示。债权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想有限合伙提前主张债权,要求清偿债务或者提供担保。

第五,我国《合伙企业法》没有规定合伙人违反出资义务时应该承担的出资责任。当合伙人没有按期、足额缴纳出资时,具体责任的承担完全可以由合伙协议内部约定,在这一点上法律完全可以赋予企业自治权。但如果发生像公司中股东出资不实(表现为拒绝出资、抽逃出资、虚假出资等)问题时,又该如何处理呢?依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出资不实时,该股东仍然享有有限责任的保护,其法律地位并不因此被剥夺。我们试问,有限合伙企业立法是否能够仿效公司法的规定呢?我们认为,首先应从企业性质的差别着眼。公司和有限合伙有着本质差别,公司具有法人人格,有独立的财产、能够独立承担责任;有限合伙是有别于法人的一类民事主体,只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有限合伙中,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构成了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初始财产,普通合伙人的出资比例非常少。如果有限合伙人出资不实,将会大大降低有限合伙企业财产的保障功能,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债权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以有限责任来保护该有限合伙人有失公允,实为不妥。笔者认为,此时应当使有限合伙人丧失有限责任的保护,通过增大违约成本以保护守约者和第三方的正当利益。

注释:

①赵旭东.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122.

②薄燕娜.股东出资形式多元化趋势下的劳务出资.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第23卷第1期):116.

③[日]志村治美.于敏译.现物出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150.

合伙人制篇4

阿里再度谋求上市也是出于“赎身”考虑。2012年阿里与雅虎签署的回购股份协议中约定,阿里只有在2015年底前上市,才能继续回购雅虎所持有的阿里10%的股权。

这并非阿里首次上市。2007年,该公司曾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但在2012年突然提出私有化,从香港联交所摘牌。由于回购价格与当初发行价持平,阿里相当于获得5年无息贷款,成为首次上市的最大受益者,中小投资者则蒙受损失。

在赴美前,阿里计划在香港上市,但港交所不承认赋予高管团队比普通股东更大权限的“合伙人制度”,致使阿里转向美国市场。

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保证了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对公司来说也许是好事,对投资人则意味着风险。

支付宝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现在仍令人记忆犹新。2011年,阿里把支付宝的所有权转移到创始人马云控制的一个外部公司。支付宝事件令投资者对阿里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产生怀疑,毕竟谁也说不准历史会不会重演。

马云“豪放”的投资风格同样值得投资者担忧。不久前,坦承自己“不懂足球”的马云宣布,阿里将斥资1.92亿美元收购广州恒大50%的股权,这一决定还是他与恒大东家在酒桌上拍板的,这一投资或许很难获得大部分投资者的认可,但在合伙人制度下,此类收购可能仍会继续。

亚洲公司治理协会一项针对全球大型机构投资者的调查显示,逾7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阿里以合伙制结构上市,他们要么会调低其估值,要么根本不会买入。这些投资者认为,若以上述合伙制结构上市,阿里估值应有19%的折价。合伙人制度已成为阿里赴美上市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投资者接受合伙人制度的前提是,牺牲的权益能从公司成长中获得补偿。这对于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来说并不是问题,但对阿里来说则未必。

阿里已占中国电商市场的80%,未来成长空间已很小。其重要业务增长点支付宝已在2011年从阿里剥离,并未在本次上市之列,进一步限制了其成长空间。

合伙人制篇5

连云港市玖尚电器商贸有限公司则是一个特例,其九阳大厨电及其它各品类系列厨房电器和两季产品,渠道包括零售卖场、自营专营店及乡镇网点,是连云港市规模较大的厨卫及小家电商,公司的年销售规模接近20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张庆凯介绍说,从事家电已经二十几年时间,身边很多厨卫小家电同行已经退出行业,他还在坚持,公司的销售也是稳中有升,包括近两年市场的不景气对他们的影响也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得益于近几年在经营管理方面所做出的一些调整。

从终端合伙人开始全面推进全员股份制改革

进入家电行业时,张总操作的公司是连云港市义华百货批发部,这是一家国有企业,以经营大卖场和渠道批发业务为主,在2007年家电零售终端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他就在新建小区周边发展综合性厨卫专卖店,既保证了资金的快速回流又抓住了城镇化发展的市场机会。随后几年,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的经营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放弃了几个合作十几年的品牌,以集中精力做透当地市场,提升自身的经营质量。

张总说,连云港市场并不大,商只做单一品牌会很累,最好是综合性经营,当然前提是品牌要选好,产品组合要合理,这样才能做好错位经营。而且在经营的过程中,不能过渡依赖厂家,商自身要做好自己的产品规划。因为,工厂在下达任务指标时,是按照整体的市场规划来下任务,例如,江苏苏南地区下多少任务,苏北地区多少任务,不会细化到各个小区域来下指标,如果商自己对当地的消费者研究不透,对市场没有足够的掌控力,很可能会出现经营的偏差。而且,商也不用担心,“你不太听工厂的话”而被淘汰。因为,只要商自身够优秀,工厂肯定不会放弃你。

在将公司的经营业务理顺之后,为保障未来更具市场竞争优势,张总又开始推进全员股改工作,计划至2018年实现员工股份制,而玖尚电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目前,玖尚电器还处于推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当中,在具体操作中,张总首先是从员工薪酬的改革开始,推出了终端合伙人制。实际上是张总出资金,员工出力,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虽然现在操作终端的成本高,客流小,不赚钱,但实际上,对于与工厂直接合作的一级商来讲,操作终端的毛利点还是有的,关键在于怎么样提高终端的产出。任何事情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张总就把每个导购员都发展成为终端的小老板,张总出产品,导购员做具体的营销工作,但没有基本工资,每个月按一定比例的销售提成计算工资,多卖多得,少卖少得,不卖不得,收入完全与经营效益挂钩。

而这一轮内部薪酬改革的推行,既是对公司员工的一次优胜劣汰,也是对员工对公司忠诚度的考验。张总是从2年前开始推行终端合伙人模式的,推行的难度也比较大,因为没有了底薪,员工就会有负面情绪,很多人担心收入没有保障而离职,公司员工也从以前的60多人到现在的38人。但在推进过程中,人虽然减少了,业务销量却并没有下降。而留下来的员工都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从改革中获得收益,促销员平均工资提升最少的也是40~50%,很多促销员的工资都是翻一番。现在,全员都非常认可这种模式。

张总说,以前商老板什么都要管,又当厂长又当书记。现在是一线员工自己直接参与市场的竞争,公司是由各终端的小团体构成,每个终端导购员都成为小老板,员工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他们自己会非常重视产品的型号分析,去研究市场。所以,终端合伙人制也带来公司采购模式的优化,在开采购会时,合伙人会根据各自所在市场的不同,分析这个产品怎么样,那个产品怎么样,形成综合采购的方案。对于工厂给出的价格,与网上的价格进行对比,再分析终端要订多大的利润空间,什么样的价格可以做,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样的利润指标等。这就使新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制定是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制定,所以,会共同来维护好价格体系。现在,玖尚电器公司各零售终端价格标签都是公司统一电脑打印,所有终端实行统一价格,标准化的管理。

终端合伙人模式其实也分担了商公司的经营风险,使公司经营的产品结构调整更为合理,产品有竞争力,库存周转良性。而终端合伙人制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员工从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整体终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张总说,现在,各终端员工之间比拼的是服务能力,比的是谁能让顾客来了不走,让顾客的满意度更高。所以,他们会把产品介绍更加细一些,对顾客的服务态度更好一些。以前公司组织培训,很多导购员抱着听不听无所谓的态度,让他们多看看书也不爱看。现在,只要有了新产品,导购员自己会主动找资料看,研究产品,找出产品的亮点,工作的主动性更强。而公司的后勤及服务部门也为前台销售提供配套服务保障,一线员工有什么问题都是主动去请教售后维修人员,会想方设法去帮助顾客解决问题,而不会出现推萎的情况,整体一线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张总说,公司薪酬方式的改变,相对而言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但整体的经营更为稳定,这在当前整体市场销量处于压缩的情况下,经营稳定就尤为重要。张总的规划是在2018年全面完成公司的全员股份制转型,届时,员工会是拿出真金白银来入股公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股东。

建立利润指标推进乡镇网点拓展的升级

连云港全市拥有500多万人口,但主城区人口并不多,大部分的人口在县乡,主城区内的家电消费占比并不是很高,最大的市场是在乡镇。但由于连云港距山东非常近,受临沂批发市场的影响较大,乡镇市场的杂牌军汇集,品牌产品下乡镇非常不好做。甚至在其他区域做得好的乡镇联动促销活动,在连云港效果也很一般,即便把利润降到很低,量也冲不不去。因为,虽然搞一场活动可以产生7~8万元的销售额,但搞活动是把价格拉到底,之后再恢复非常难,也让农村的老百姓习惯了这种活动模式,平时购买老百姓也要按活动价成交,出现不动不销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张总会结合各乡镇市场的具体情况做活动的设计,并配有3名专职做乡镇市场的推广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与乡镇网点联合做推广。另一方面则是想办法提升县镇网点的日常销售。

张总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无论与县镇经销商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是增加网点的合作忠诚度及提升其经营质量。以前,张总与渠道商合作基本是采用市场平调的合作方式,即以进价加运输费的低价位给县镇客户供货,让县镇市场的零售价可以和市内的专营店保持统一的价格,形成市县产品结构及价格的统一,双方的配合还是比较默契的。但,现在很多杂牌厂家都是直接做乡镇市场,只需要3~5万元就可以成为县级商,相对这些杂牌来讲,品牌产品的利润空间并不高。再加上品牌产品受电商的冲击也较大,地级商下沉乡镇市场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没有足够的利润,不可能有合作的忠诚度。

因此,张总在把员工发展成为合伙人的同时,对县乡市场的拓展由原来的铺货下乡模式调整为开拓县乡镇零售网点的模式。选择县乡市场中比较好的家电市场做联营,就如同是进入五星、苏宁的门店一样,进店销售。由玖尚电器公司出样品及派营业员,联营单位出场地,双方联合做促销。当然合作的模式有多种,可加以是联营单位收场租的模式,也可以按销售规模收取扣点,县镇老板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方式。

虽然以前张总与县镇客户的合作基本是采用市场平调的合作方式,但还属于批发性质的合作,给各网点放货,再推着这些老板销售。调整为联营零售网点的合作模式就与以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包括签订的合同都不一样。例如,一个乡镇老板一年做100万元的生意,平均是30个点的毛利,一年的经营毛利就是30万元。以前合同中会签订一年要销售100万元的任务,而现在是倒过来签合同,玖尚电器公司一年要帮县镇经销商完成30万元毛利润,而不是让他们完成100万元的任务。其实,也是要销售100万元才能达到30万元的毛利润水平,但倒过来签,这些县镇老板看合同时就感觉心里很舒服。

其实,这就是商要把渠道扁平化,将渠道也作为终端进行精细化运营,把自身与客户的利益维系在一起。因为,作为商,每年在跟工厂签定销售合同时,对完成厂家下达的销售任务指标之后到底能赚多少钱,自己心里也没底,就怕只是走量最后没利润。所以,与县镇网点儿合作时,张总也是逆向思维,不签销售指标,而是签毛利润指标。而且还给这些县镇客户派市场人员帮着做销售,销售之后还有业务人员跟进,每天会跟县乡老板汇报销售情况,告诉他们今天赚了多少钱,一个月赚了多少钱,这些老板听了就很舒服,很多县镇老板愿意与他们达成合作也是这个原因。张总认为,目前在连云港拓展县镇市场,采取这种合作模式效果挺好,当然,这种合作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配足够多的自有员工,人力资源成本压力较大。

对于新的合作模式,也不是所有的县镇客户都愿意接受,张总并不勉强,对于这部分客户,还是按以前的批发模式合作。对于愿意合作的网点进行重点投入,以积累经验。目前,玖尚电器在市区内已经建有9个自营终端,实现了全面的覆盖,在县级镇市场共开发有30多家新模式的合作网点,对县镇的覆盖面仅有1/3,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立足长远推动市场的规范化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整体市场营销环境、渠道格局、终端模式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商要有更为长远的规划,不能只看眼前。例如,2013年,连云港当地的经销商自发成立了家电商会,张总积极参与到商会的各项活动当中,现在,他已经被推选为家电协会的组织号召者。

张总介绍说,2016年协会已经开过碰头会,计划成立一个家电经销商诚信联盟,号召与品牌商签订合同的商,每家依据销售规模不同交2~5万元的保证金到工商部门,并做出诚信承诺,销售的产品有质量问题、服务问题等,消费者可以到当地工商部门投诉,通过3.15直接从保证金中赔偿给消费者。工商部门会向社会公开承诺,并且要在报纸上公示,消费者买这些品牌的东西,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服务承诺做不到,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并获得相应赔偿。一旦有了这样的公示,消费者到实体店购买会更加的放心。如果这一倡议落地,必然会推动连云港家电市场的洗牌,在市区内杂牌的生存空间肯定会压缩,这些杂牌商也会被清洗掉。

合伙人制篇6

>> 反思与启示:对有限合伙私募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权利保护制度的检视 论有限责任制度在合伙企业中的扩张与完善 试析普通合伙企业与有限合伙企业的差异 论有限合伙与有限责任合伙 有限合伙私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与税务处理浅析 中外有限合伙企业制度推进与创新 浅析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的法律监管 有限反思与过度反思 有限合伙与我国私募基金组织形式的选择 我国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合并报表的主体选择探析 基于有限合伙制法律环境与风险投资关系研究 会计师事务所与有限责任合伙制 有限合伙型房地产私募基金有何法律风险? 完善有限合伙人出资制度的思考 我国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人身份转变规定的完善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推行有限责任合伙制的障碍与对策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有限合伙框架及其债权人利益保护 论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的立法完善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治理的法律机制构建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7-08.

[2]融晶基金现兑付危机 有限合伙“地雷”或频爆?[N].中国证券报,2014-2-28.

[3]项峥.警惕私募基金风险扩散[N].中国证券报,2014-05-08.

[4]佟柔. 中国民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5]余华.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中有限合伙人权利研究》[D]. 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9.

[6]2014年我国有限合伙人数据统计[EB/OL]., 2015-03-23.

[7]高琳. 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法律缺位探究[D]. 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8]汤荣龙. 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监管问题探析[D]. 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

[9]李柱宏. 论有限合伙人的权利[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10]宋永新. 美国非公司型企业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李圣杰. 有限合伙人管理权论[D]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2.

[12]许文燕. 论美国有限合伙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D]. 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

合伙人制篇7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企业蓬勃兴起。然而我国现今的公司治理,多以传统产业为出发点,没能考虑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特殊需求。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其合伙人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同类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治理开辟了新的契机。本文从当前科技创新企业的治理入手,分析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伙人制度,探讨了此制度对于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治理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科技创新;公司治理;阿里巴巴;合伙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方式、调结构”阶段,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遭遇了发展瓶颈。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企业随着技术进步而蓬勃兴起,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高速的成长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现今的公司治理,多以传统产业为出发点,没有考虑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特殊需求。2014年9 月19 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其合伙人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同类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治理开辟了新的契机。本文从当前科技创新企业的治理入手,分析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伙人制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制度对于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治理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科技创新企业的治理背景

科技创新企业一般拥有某种或某些核心技术,是具备极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精英与具备极强管理能力的管理精英的结合体。科技创新企业通常有如下特征:首先,独特的技术是大多数科技创新企业崛起和发展的支柱;其次,科技创新企业对专有人才的依赖性非常强烈,吸引、留住人才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科技创新企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群体,其成长是一个较长且充满风险的过程;最后,科技创新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自身的这些特征使之与传统产业,在其受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而这正是科技创新企业治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是由物质资本的所有者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在股东的资本和管理者、生产者的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中,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股东对企业拥有绝对的所有权,而提供技术或劳动力的管理者或生产者只是服务于股东资本的雇佣者。然而,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形势下,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科技创新企业的核心价值被掌握在人力资本所有者手里。而且,随着分工也越来越细,科技创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高度专业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对专有知识与专有信息的独占性与日俱增,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变得愈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公司治理显然已经无法适应人力资本要素在科技创新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人力资本依赖程度极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在传统公司治理模式之外,开辟新的治理实践与创新,以至于在协调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权利关系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制度

自1999 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便一直坚持合伙人精神,并于2010 年7 月正式确立了合伙人制度,并取名“湖畔合伙人”。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伙人制度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为合伙人的条件:为人正直、性格好;必须在阿里巴巴服务满5年;必须持有公司股份,且有限售要求;对公司发展有积极贡献,以及认同公司文化,品质和行动与公司的使命、远景和价值观保持一致;由在任合伙人向合伙人委员会提名推荐,并由合伙人委员会审核同意其参加选举;在一人一票的基础上,有超过75%的合伙人投票同意其加入(合伙人的选举和罢免无需经过股东大会审议或通过)。

2.合伙人委员会及其职权:合伙人委员会有5 名合伙人构成,每届任期三年,可连任。每三年选举一次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审核新合伙人的提名并安排其选举事宜;推荐并提名董事人选;将薪酬委员会分配给合伙人的年度现金红利分配给非执行职务的合伙人。

3.合伙人的相关权利:合伙人拥有提名董事的权利;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占董事会人数一半以上,因任何原因董事会成员中由合伙人提名或任命的董事不足半数时,合伙人有权任命额外的董事以确保其半数以上董事控制权;如果股东不同意选举合伙人提名的董事的,合伙人可以任命新的临时董事,直至下一年度股东大会;如果董事因任何原因离职,合伙人有权任命临时董事以填补空缺,直至下一年度股东大会。

4.关于合伙人的退出和免职:当停止在阿里巴巴集团或其关联公司的工作时,合伙人将退出合伙人关系,但是马云和蔡崇信将保持合伙人资格直至他们自己选择退出合伙人关系或被免除合伙人资格;如果过半数合伙人投票同意,任何合伙人都将被免除合伙人资格;当马云和蔡崇信停止在阿里巴巴集团的工作后,即使仍拥有合伙人身份,也不能获得年度红利基金的分红。

5.合伙人红利基金的分配:每年向包括公司合伙人在内的公司管理层发放红利基金,基金金额为公司税前营业利润的一部分。合伙人对公司业务的贡献以及对公司使命、远景和价值观的促进将决定其分配到的红利。

此外,阿里巴巴还列出了一些限制条款,以确保其合伙人制度实施的稳定性。

可见,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中的“合伙人”并不是通常法律意义上的“合伙人”,此制度主要意义在于董事提名权:它不是按照股东持股比例来提名董事,而是由管理层选择确定的“合伙人”来提名董事,即“合伙人”拥有大部分董事提名权。以马云为代表的阿里巴巴创始人的持股数量已随着公司的持续融资及上市而被逐步稀释。然而,通过设计合伙人制度,这些创始人则控制了董事提名权,进而控制了董事会。在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下,控制了董事会即意味着控制了整个公司。同时,通过合伙人制度设计,非合伙人的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权实际已被架空。

三、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对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治理的借鉴意义

(一)科技创新企业可以改变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创始人和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股东至上”是传统的公司治理所持有的原则,它强调了物质资本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普遍以保障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为目的,而设计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然而,在科技创新企业里,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发挥着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这意味着传统的公司治理不适应于科技创新企业。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设立一层特殊权力机构对抗其他股东的权利,以保证其创始人和管理层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这符合科技创新企业中人力资本对控制权进行要求的特征,不但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传承企业的理念和文化,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与此类似的科技创新企业应该借鉴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精神,由创业团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其控制权,做到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的基础上,突出人力资本的作用,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在科技创新市场引入双重股权结构以鼓励相关企业发展,并且通过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以消除双重股权结构的弊端

按照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法律法规,除因股权分置改革形成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差异之外,对于一般的上市公司股票均实行同股同权制度。同股同权的刚性原则会造成公司股权结构的僵化,与之相比,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则更注重科技创新企业治理中的特殊性,更利于公司发展,值得同类公司借鉴。

科技创新企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具有高能力和高效率的管理层,带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为了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科技创新企业往往会在资本市场进行筹资,从而同股同权制度的要求会稀释企业创始人和管理层的控制权,降低甚至完全剔除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驾驭。因此,适当在科技创新企业引入双重股权结构,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创始人和管理层不至于因担心失去控制权放弃在资本市场融资,而错失企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融资之后,原创团队仍然掌握了企业相当部分的控制权,有利于延续企业的经营理念,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然而,合伙人所体现的双重股权制度对公司治理也有着消极影响。最主要的缺陷则是企业创始人和管理层通过超级投票权而掌握了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会有管理者独断专行滥用控制权进而危害股东权利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公司法已有如派生诉讼制度、独立审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来遏制这类风险,减少控制权集中的成本。另外,很多国家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分类表决制度、对发行无投票权股份占总股份的比例进行限制等,这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控制权滥用的风险。因此,针对双重股权制度对公司治理的风险影响,应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投资者保护法律法规,以完善信息披露、集团诉讼等制度,在强调人力资本的同时,保护好广大投资者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李勇.宋丽萍: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灵活化公司治理[N].经济网,2014-03-12.

[2]龙勇,吴洋.产权、人力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

合伙人制篇8

〔关键词〕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治理法律机制,中小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127-05

随着我国新合伙企业法的颁布及中小板、创业板和股权交易等中低层次资本市场的相继推出,相关的上市公司或挂牌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也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而其中最典型的变化是大量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PE)成为上述公司的股东、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统称特殊股东),这些特殊股东的行为及其治理不仅关乎所涉公司的规范运作,更涉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由于有限合伙企业存在着类似公司之 “委托-”问题,故如何提高有限合伙企业的运营与治理效率并降低成本,是全体合伙人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其投资、控股或控制的中低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或挂牌公司所有投资者关注的问题。所以,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如何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与监督机制进行设计,是有限合伙制企业公司治理法律机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然而,时至今日成熟的公司治理理论或实践一般只关注股份制公司企业的公司治理法律机制问题,而对有限合伙私募股权基金企业的公司治理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却鲜有研究,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做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决策机制是最重要的一环

公司治理最重要的是权力或决策机制的设计。所以,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治理法律机制的构建,首要的就是选择何种决策机制。

1.决策机构应以双层模式优先。目前除公司制外,其他组织类型的PE均没有法定的公司治理模式。换言之,我国相关法律并没有对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的决策机构进行强制性界定,理论上似乎可类推适用普通合伙的治理模式。但是,从私募股权基金运作的效率而言,有限合伙制有着公司制与普通合伙制不可比拟的绝对优越性;并且从公司治理理论看,有限合伙制与普通合伙制的治理模式也是大相径庭,核心点是两权的有限分离。实践中,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一般都会在合伙协议中约定决策机构的模式。笔者根据对现有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将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决策机构按层级划分为单层决策机构与双层决策机构。

单层决策机构一般只设置合伙人会议,双层决策机构则分别设置合伙人会议与投资决策委员会。合伙人会议的职能类似于公司股东会,由全体合伙人组成;投资决策委员会与公司董事会的职能相类似,由两类合伙人选派代表组成,它起到连接提供资本的合伙人与使用这些资本创造价值的合伙事务执行人的作用。

两种决策机构各有其优缺点。在决策效率方面,单层决策机构由于决策层次少或程序简化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既能大大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又能有效降低运营与管理成本;而双层决策机构则会延长决策时间,从而降低效率。在决策科学性方面,由于双层决策机构具有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和相互制约的特点,因而科学性高一些;相反,单层决策机构由于缺乏监督机制,武断决策或盲目投资的情况恐怕难以避免。在成本方面,双层决策机构中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一方面要对合伙人会议负责,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对合伙事务执行人的监督作用,从而降低合伙企业委托之道德风险成本,但静态来看,合伙企业的整体或综合费用可能要略高于单层决策机构所承担的成本。

由此,笔者认为,针对委托-问题较为严重的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决策机构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如果单从静态成本考虑,根据理性人经济人法则,合伙人可能会选择单层决策机构。然而,从公司治理有效性及动态成本的角度考虑,其首选应为双层决策机构。尤其从保障全体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双层决策模式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该模式对治理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和内部控制人(这里指普通合伙人)的行为治理比较有效。换言之,滥用股东权、内部控制权和成本等问题也会因投资决策委员会对合伙人会议的制约与监督而得到有效治理。

2.决策主体应以普通合伙人为主。从逻辑上讲,决策机制的选择与决策主体直接相关。普通合伙人在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中几乎垄断了包括决策与经营权、财务管理权等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控制权,而有限合伙人作为出资者,几乎不享有控制权,这不太符合公司法有关公司治理的权力机关理念。我国实践中主要有三种做法:(1)决策主体就是普通合伙人。目前,大部分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采用此种运作方式,这适于出资人较多的情况。(2)决策主体以普通合伙人为主,有限合伙人可以派一些代表参与决策。(3)决策主体以有限合伙人为主,普通合伙人仅提供决策建议。

我们认为,第三种决策主体模式已明显背离了有限合伙制度的设计初衷。但其所以在实践中存在,是因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了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的不信任,于是有限合伙人便利用合伙协议将决策大权重新据为己有。如曾经高调面世的东海创投就因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的不信任导致企业分崩离析,低调退出市场。由此可见,如果我国其他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股东照东海创投那样进行决策主体的设置,将会给股权和股份投资者带来严重不利后果。

笔者认为,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由于企业的运营主要依靠普通合伙人的投资决策,而这种投资决策关乎企业的命运,所以应以普通合伙人为主,以降低企业风险或成本。至于全部以普通合伙人为决策主体的模式,是传统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做法,效率也是最高的,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换言之,我国实践中如采用此种决策主体模式肯定会出问题,因为我国的信托制度和委托制度比较欠缺。

3.决策内容上应界定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的边界。企业经营决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除了决策机构的设置与决策主体的遴选外,还应对不同性质的决策内容进行清晰的界定。根据决策内容的不同,企业的决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乎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另一类是日常管理或程序性的决策。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因其涉及到股东(股权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股份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问题,故做此分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面的决策。此种决策通常表现为风险投资决策,必须依赖普通合伙人的知识与技能,按其重要程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重大战略决策与一般战略决策,具体可以按照资金投入量的多少在合伙协议中进行划分。

目前实践中,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对重大战略决策拥有完全决策权。此种做法有待商榷。因为重大战略决策一般涉及金额较大,而这些资金又主要来源于有限合伙人,一旦决策失误,有限合伙人将面临巨大风险,这显然不符合权利义务对称原则。所以,应当在尊重普通合伙人决策权的同时,赋予有限合伙人一定的决策救济权。如可以规定有限合伙人享有暂缓注资权作为决策参与权的救济,即可以在合伙协议中增添“无过错离婚”条款,按照这一条款,普通合伙人即使没有犯原则性错误,只要有限合伙人对其失去信心,即可保留撤销后续资金注入承诺的权利。另外,还可赋予有限合伙人在重大战略决策方面采取某些前置措施的权力,即普通合伙人在决策前应向有限合伙人报备其决定,普通合伙人在取得类似无异议函的许可文件后方可采取行动,这样可以达到从内部控制风险和激励普通合伙人最大限度勤勉尽责之目的,进而降低成本。而对于一般战略决策,普通合伙人可享有完全决策权,有限合伙人可以派代表参加会议听取报告,仅享有知情权。

至于日常管理或程序性的决策,如审议批准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报告等,由于只是关乎程序正义,同时又不完全依赖于普通合伙人的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应由合伙人会议全体成员共同决策,适当情况下可授权投资决策委员会行使。

4.决策程序应力争规范、科学与透明。规范决策程序是保证决策质量的关键。一般法人企业的决策程序多由法律或法规的强制性规则进行规范,同时辅以企业章程等自律规范。然而,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有关决策的程序规则只能由合伙人协议及合伙企业章程等自律规则进行规范,要想决策具有可操作性和公正性,应尽量做到决策程序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透明化。

二、决策执行方面应以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为共同执行主体

不同于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有限合伙企业的执行机制受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性之治理特色影响较大。因此,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在实践中很少设立执行机构,执行事务及权限范围一般在合伙协议中加以约定,并由“执行事务合伙人”实施。按照传统合伙法律制度,只有普通合伙人享有有限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权,有限合伙人一旦参与或者代表企业执行合伙事务,根据权利义务对称原则,有限合伙人则有可能面临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但这一传统做法并不能解决现代合伙企业的有效治理问题。比如在实践中,执行事务合伙人与决策者、监督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的情况,并且有限合伙企业经营管理中发生的很多问题始于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的不信任,而问题的症结又在于执行机制的缺位,所以构建和完善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的执行机制势在必行。

合伙事务的执行主体享有经营管理权,主流观点认为经营管理权只能由普通合伙人享有,而多数国家的立法只赋予有限合伙人以有限的经营管理权,更准确地说是经营管理参与权。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也规定,有限合伙企业应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同时该法借鉴美国法之“安全港”规则,明确了8种例外情形。这种限权与赋权并存的设计,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将上述例外情形全部界定为非执行权,是否科学值得推敲,因为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可能会导致执行权与参与权的边界发生变化,如审计机构的聘任权是否属于执行权的范畴,已很难界定;另一方面,以列举方式限定合伙事务执行权,也欠妥当。逻辑上如果有限合伙人实施了8种例外情形之外的行为,将会被认为是实施了执行合伙事务的行为,因此会被要求承担无限责任,这未免过于武断或严苛。

从比较法角度看,有限合伙人执行权的内容有扩大趋势。笔者认为,我国有限合伙企业应该积极响应这一趋势。一方面,有限合伙人享有管理权是源于社员权 ,是由社员资格所产生的权利,包括机关形成权、参与管理权和受益权。有限合伙人作为有限合伙企业的社员,应当平等地享有参与合伙事务经营管理的权利,并且未经允许是不可剥夺的。另一方面,有限合伙人享有合伙事务管理权对普通合伙人行使决策权有监督作用。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事务可以相互监督,不仅不会减弱合伙企业对外承担责任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可见,在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中,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应当共同作为执行主体。但“共同”不是“等同”,因此,具体操作时还是应当考虑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不同于公司制私募基金的特点,两类合伙人的执行权应有所不同,其中,有限合伙人执行权的有无与大小是重点。

首先,有限合伙人应拥有一定的财务管理权。财务问题是有限合伙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反映,有限合伙人拥有了财务权,就等于实现了对普通合伙人经营管理权的直接约束,也从积极的角度化解了普通合伙人或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其次,有限合伙人可以行使一部分企业经营权。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权力的制衡和对普通合伙人经营的监督。普通合伙人是企业经营专家,他们主要依靠出色的经营能力获得资本投资。鉴于有限合伙人是企业的出资者并且对企业的决策比较了解,他们可以配合普通合伙人执行企业事务。而且有限合伙人参与共同管理,使得普通合伙人不敢过分“偷懒”,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最后,有限合伙人的管理权应受到严格限制与制约,否则将刺破其有限责任的“面纱”。至于有限合伙人突破“安全港”的法律责任,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当第三人有正当理由认为有限合伙人是普通合伙人并与之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在该项交易产生的债务范围内负无限责任。

总之,赋予有限合伙人一定程度的执行权,不仅是对有限合伙人权利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有限合伙企业内部可以自行调节的平衡机制,借此降低了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成本。这种做法从股东权管理的角度看,无疑对上市(上柜或挂牌)公司的法律风险治理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股权或股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构建内外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监督机制的构建对于企业自身和其所涉及的上市或挂牌企业都很重要,为此,有必要构建内外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充分保护全体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1. 内部监督重在制衡与平衡。有效的内部监督一方面可以制衡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决策机制与执行机制的运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一,合伙人会议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监督。合伙人会议是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对经营管理人员和重大经营活动的监督权可以设置为:对投资决策委员会和联席监督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权;对,未能尽到受托责任的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权;对不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的知情权与监察权。

第二,投资决策委员会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监督。投资决策委员会作为常设决策机构,其监督表现在对执行主体的选举与罢免,或通过制定重大、长期战略来约束执行主体的行为。因为经营管理人员是从投资决策委员会中遴选的优秀管理人才,所以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便于在经营活动中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第三,设立专职联席监督委员会。由于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具有风险投资性质,所以可建立以联席监督委员会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以实现对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的双向监督。首先,对于该机构成员的选举,可以规定由全体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分别推荐或选举,普通合伙人的比例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其次,应聘请专业人士如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参加。最后,应定期以会议形式对决策者与执行者的日常工作进行审查与监督。而且执行合伙人不得担任监督员,不得享有提名权和选举权。

为了让有限合伙人了解普通合伙人的投资决策与日常决策过程,联席监督委员会应派一名有限合伙人代表旁听投资委员会的决策会议议程,并且实行半年轮换制。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监督应由联席监督委员会中的有限合伙人代表及专业人士实施,以知情权为基础,以不安抗辩暂缓注资权为救济方式,形成监督结果与报酬相关的激励机制。

(1)知情权设计。知情权范围可以借鉴德国有关法律规定。德国法中的监督权包括审阅会计账簿和文件的权利,并规定“仅当这些文件仍不够清楚的情况下,有限合伙人方可寻求更进一步的信息 ”,具体又进一步划分为普通知情权与特殊知情权。其中,普通知情权规定于德国商法典第166条第1款中,即有限合伙人有权审查企业年终报告、账簿及文件,以及享有监督普通合伙人和执行合伙人的权利;特别知情权规定,有限合伙人除了有权对年终报告进行审查,还可以在法院作出裁决的情况下行使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对企业的一切相关文件的检查权,但此权利的行使受到严格限制。

(2)不安抗辩暂缓注资权设计。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具有“人合性”特点,由于有限合伙人按照协议约定分段或分批注入资金,所以联席监督委员会的审议监督结果应形成对普通合伙人的考核意见,一旦发现合伙企业中的财产大量不明流失或者经营状况明显恶化等异常情况,则有限合伙人享有暂缓注资的权利,即停止追加投入,保留撤销后续资金的权利,以免扩大损失。对于此种权利行使的严格限制,笔者设计了两种方案可供参考:方案一,联席监督委员会须通过诉讼经法院许可方能行使此权利;方案二,在非诉情况下,联席监督委员会要有充分证据尤其是独立善意第三方的审计结果能证明普通合伙人对权利的滥用情况,可自行或自动启动暂缓注资或撤销后续注资程序,并要求普通合伙人提供相应担保。一旦普通合伙人提供相应担保,有限合伙人则必须按期注入资本,以保障全体合伙人预期收益的实现或最大化。

(3)与管理业绩相关的报酬机制设计。为了使人有足够的激励去自动选择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必须在契约设计中让人承担一部分结果不确定性的风险,并从这种不确定性风险中得到补偿。因此,激励风险投资家的中心环节是以利润分配的形式对风险投资家进行补偿,即令普通合伙人的报酬水平同其经营业绩呈正相关。联席监督委员会的审议监督结果如显示普通合伙人工作不勤勉或出现较大疏漏,可以根据考评结果建议最高权力机构削减其利润包括管理费与提成。

此外,联席监督委员会还要对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会计监督、业务监督,而且不仅要有事后监督,还要有事前和事中监督,即计划、决策时的监督,进而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2. 外部监督贵在自律与强制。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外部监督机制有其独特性,是其治理机制不可或缺的部分,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构建与完善。

(1)企业名称要规范以有利于合伙人信用。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对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的个人信用情况、个人财产情况严格调查;另一方面,合伙企业法明确规定有限合伙企业名称中必须含有“有限合伙”字样,但实践中大量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在名称中自称为“有限公司”,这影响创业或风险投资者对所投资公司的特殊股东运营形式的判断,故监管部门应对企业名称的规范使用进行严格监管。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2009)首次把中国合伙企业纳入投资者主体范畴,这标志着其可以正式开设证券和资金账户。此后,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可以合法参与上市公司或挂牌公司的投资,也正因为如此它们便成为了上市公司或挂牌公司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但正因为合伙企业私募基金的介入,极容易诱发内幕交易、利润操纵以及非法关联交易,鉴于此,监管部门必须构建专门针对有限合伙企业之证券市场准入与运营的信息披露与监管机制。

(3)构建普通合伙人信誉评级机制。建立普通合伙人信誉评级机制,可以使能力不足的普通合伙人无法继续募集下一期有限合伙企业私募基金运营所需的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优胜劣汰,激励普通合伙人更加勤勉地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为有限合伙人选择合作伙伴提供依据,有效削弱“逆向选择”带来的问题。构建普通合伙人信誉评级机制,主要解决的是由谁来评、评价什么和如何评价的问题。

(4)完善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渠道。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如何退出,对于投资者尤其股权投资者权益保护极为重要。为此,应加快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尽快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完善配套机制;应尽快修订破产法,建立非法人企业破产制度,使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失败后也能够通过法定破产清算程序实现有效退出。

参考文献:

〔1〕Joseph A. Mc Cahery,Erik P.M. Vermeulen,2004, “Limited Partnership Reform in the United Kingdom:A Competitive,Venture Capital Oriented Business Form〔J〕.Europea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 Review (5).

〔2〕沈四宝,张 丹.美国统一合伙法及典型案例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维安,武立东.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合伙人制篇9

一、美国合伙企业所得税制的反避税措施

根据1988年版的《国际避税词汇》的界定,避税是指为税收目的,纳税人通过合法的安排减少其纳税义务。其根本原因在于司法的自治和税法的形式理性的矛盾,应对和限制避税行为的法律技术或措施有多种,主要包括税法解释、反避税规则、税务处罚以及对税法进行实体修订等。其中,以司法机关创制的或者由法定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反避税规则和措施最为常见与重要。

(一)合伙企业所得税反避税规则美国合伙企业所得税的反避税规则,首先应当受制于美国联邦税法领域普遍适用的一般反避税规则(GAAR,general anti-avoidance rule)。而这些普遍适用的一般反避税规则,主要是由美国的司法机关在判例中所形成和确认的。美国的法官们在解释税法方面一直属于激进主义分子,创制了许多反映国会制定所得税法时的预设意图的反避税原则。这些原则是在法院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适用于所有的税法领域。在美国,适用于所有税法领域的一般反避税规则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实质原则,即任何一项交易如若缺乏经济实质,则在税收法律上不会被承认为有效;二是商业目的原则,即任何一项交易行为,如果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则被推定为具有避税意图而不产生税法上的效力;三是分步交易原则,则要求对涉及多个关联步骤的交易在税收上予以合并对待;四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法院应当忽视交易的法律形式而追寻隐藏在其后的经济实质原则。而具体涉及到合伙企业所得税领域的反避税规则,则称为“特殊反避税规则”,它是针对特殊领域的纳税人的避税动机而制定的反避税制度。在美国,特殊反避税规则与一般反避税规则最大的区别在于,应将其放在行政实践的背景中观察,因为这些特殊反避税规则都是行政机关在打击避税行为的活动中,逐步总结所累积的实践经验而制定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具体承担这一任务的机构是美国财政部,它制定通过了大量的带有反避税规则的行政法规,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关则是美国国内收入局。虽然美国《国内收入法典》中本身也有一些涉及纳税人避税目的的规定,但更多的反避税规则是行政机关在税务行政实践中,在长期的反避税行动中,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的。因此,美国在合伙企业所得税方面的反避税规则,也只能在财政部的行政法规中才有相关规定。美国财政部规章第701-2节详细规定了合伙企业所得税领域的反避税规则,包括:商业目的原则,即要求每一个合伙交易必须是“为了实质的经营目的而进行”的,否则不产生税法上的效果;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规定任何一项合伙交易的形式必须经受得住法院创制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检验,否则该交易形式不被认可;经济效果原则,合伙经营的每一合伙人的税收后果以及合伙人与合伙企业之间交易的税收后果,必须准确地反映合伙人的经济协定,并清晰反映合伙人的所得。此外,财政部规章还明确授权国内收入局对任何滥用合伙交易以规避税收的行为。

(二)合伙企业所得税漏洞弥补反避税措施除上述合伙企业所得反避税规则外,美国还出台一些针对个别法律漏洞而制定的各种反避税措施,其与反避税规则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适用范围较小,仅适用于弥补合伙企业所得税制中的个别制度漏洞,美国合伙企业反避税措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殊分配措施的限制。根据《国内收入法典》,美国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被允许进行合伙企业所得和费用的“特殊分配”。所谓“特殊分配”,是指通过合伙协议的方式,不按照通常的分配规则和合伙人权益基值进行收入和损失及费用的分配,而是给予特殊的合伙人一定的倾斜扶持。特殊分配措施对于充分调动合伙人的积极性有着特殊的作用,但该措施也极易被滥用,从而成为有些合伙人规避纳税义务的方法。由于非居民纳税人仅就来源于国内的收入纳税,上述安排会导致本应分配给居民合伙人而缴税的一半来源于国外的收入,因其全部分配给非居民纳税人,而导致无法征税。由于合伙人的资本性账户决定着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清算时能够获得的财产数量,因而在特殊分配中,其变化也反映出合伙人承担了特殊分配的经济负担。二是合伙人关联交易的反避税措施。合伙人关联交易,是指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当事人,与合伙企业相互进行交易。在美国,合伙人可以从事这样的交易,将自身的财产出售给合伙企业,合伙企业也可以将财产出售给自己的合伙人,并且每方当事人都承认该项交易所产生的任何利润和损失,并给予正常的税收待遇。但在实践中,可征税的关联交易经常在形式上被设计为可能引发税收豁免的行为,以规避纳税义务。独立的观察,每个步骤都引发税收豁免,但结合在一起观察,出资和分配实质上构成了有效的销售。为避免合伙企业关联交易被滥用,1984年“税收改革法案”将“伪装销售规则”引入到《国内收入法典》中。根据“伪装销售规则”,合伙人为合伙企业执行服务或者转移财产给合伙企业,合伙企业由此向其直接或间接的分配合伙企业所得的行为,被视为发生在合伙企业和第三方合伙人之间的关联交易。上述关联交易可能成为可课税的事件,而不是根据《国内收入法典》第731或721节,成为豁免征税的所得分配或者财产出资。三是合伙企业权益出售时的反避税措施。在美国,合伙人在出售合伙企业权益时,实现的出售所

得数额与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益份额基值之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差距,由此也就产生了权益出售所带来的利润或者损失。当出售数额大于权益份额基值时,就会产生利润,应当归入合伙人所得缴纳所得税;反之,则构成损失,并归入合伙人损失中,在纳税时扣除。根据美国法律,合伙企业权益在性质上属于资本性资产,因而,出售其所产生的任何利润和损失在本质上也都是资本性的,而资本性利润在税收方面能够得到优惠的待遇,税率仅为28%。也正因为资本性收入的所得税优惠待遇,成为人们滥用合伙企业权益收益出售规则,以规避税收的动力。合伙人可以通过在收入聚集前出售合伙企业权益的方式,去尽量消除其在合伙企业一般收入中的份额,以出售权益所得的资本性收入替代合伙企业一般收入,从而得到税收优惠。为规制上述避税行为,《国内收入法典》第751节创设了一项反避税措施,规定以出售合伙企业权益的方式出售合伙企业所固有的一般收入,所产生的利润依然为一般收入,不得享受资本性收入的税收优惠待遇。这一规定可以防止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所得聚集前通过出售合伙权益的方式转变一般收入为资本收益,也可以确保可归因于合伙企业固有资产的利润继续受到相同的一般所得的税收待遇。

二、我国合伙企业所得税反避税制度建立

我国目前的合伙企业所得税制中尚无明确具体的反避税规则和措施,仅在新《合伙企业法》第33条规定,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而对于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将合伙企业作为避税工具的各种行为,我国现行的合伙企业所得税制仍没有应对措施。

合伙人制篇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合伙企业法》正式明确了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地位,国内创投基金逐渐开始采取有限合伙制的形式进行基金的设立和管理,同时在基金运作机制上实现了诸多创新。文章从组织机制、治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其创新之处进行了分析,旨在对我国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的规范运作起到借鉴作用。

一、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方兴未艾

根据我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目前我国的合伙企业可以采取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两种模式。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是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采取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募集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

在国外成熟创投市场,普遍认为有限合伙制是最适合创投基金运作的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作为创投基金运作的主流模式,它以特殊的有限合伙制规则使得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具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凭借运作机制的创新实现了不同基金主体间的相互制约、互利合作。

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美国80%以上的创投机构都是采取有限合伙模式来进行风险投资的,并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国内新《合伙企业法》正式确立了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必将促进国内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的迅猛发展。

二、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的运作机制创新

在有限合伙制的架构下,创投基金的运作机制较过去的风险投资运作有了更多创新,本文着重从组织机制、治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其独特的创新之处进行分析。

1.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机制创新。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的组织机制是指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按照有限合伙的方式签署《基金合同》或《合伙协议》,明确创投基金的有限合伙制形式。

在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中,普通合伙人通常既是合伙人又是基金管理人,一般只提供占基金资本总额1%左右的出资额,但作为专业机构来负责基金的具体投资运作,同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有限合伙人则是基金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提供99%左右的绝大部分资金,但不得参与基金的投资经营或其它管理活动,同时只承担有限连带责任。

此外,为了确保基金资本的长期稳定性,典型的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通常会约定一个基金存续期,一般不超过10年,如果延期,但最长多控制在15年以内。

2.相互制衡的合伙人治理机制创新。由于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不具备法人资格,所以其不能采取法人治理机制,只能采取合伙人治理机制。为了有效控制合伙风险和体现有限合伙的治理机制,创投基金一般通过设置联合管理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顾问咨询委员会、基金托管人等管理机构来实现相互制衡的合伙人治理机制。

联合管理委员会类似公司制基金中的董事会,行使对基金的经营管理及有关基金投资活动的决策权,具体负责诸如基金合伙协议的修改、基金存续期的延期、基金管理人的聘任、基金利润分配或进行再投资的安排。其成员主要由各基金合伙人推荐。

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做出涉及项目评估、投资方案设计、投资管理、投资收回等所有投资活动的决定,其成员大部分由普通合伙人提名,少数成员由有限合伙人提名或只作为基金观察员。

顾问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决策进行评估、对投资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其成员主要由从有限合伙人或外部机构聘请的技术、经济、财务、金融、评估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但其评估意见仅为建议性的参考,普通合伙人无需强制执行。

基金托管人是指负责保管基金资产的机构,通常由商业银行担任。

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通过这种内部机构的相互制约,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和支配权的“三权分立”,更好地发挥了普通合伙人或基金管理人“专业理财”的优势,有利于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之间权力和利益的相互平衡。

3.灵活的出资方式和相应分配制度的激励创新。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的激励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劳务出资和相应分配制度的规定方面。普通合伙人拥有的多是人力资本,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投资经验、管理才能、客户资源和市场信誉来执行风险投资运营;而有限合伙人则相当于资本供给者,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实力来提供风险资本投入。普通合伙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有限合伙人的投资收益实现最大化。这种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双方的共生相容。

首先,新的《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人除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还可以劳务出资,其评估办法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并在合伙协议中载明。这条规定对普通合伙人在基金投资管理过程中提供的人力资本投入可以作为劳务出资进行明确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普通合伙人的积极性。

其次,普通合伙人的报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金管理费,这是固定收入,与基金的经营无关,一般按照创投基金的实际资本净额的1.5%~3%收取,主要用于日常管理费用支出和支付工资等。二是利润分成,这一部分实际是业绩报酬,与投资管理的收益挂钩,普通合伙人可以分享投资收益的20%左右,而有限合伙人则分享投资收益的80%左右。这种以收益分配方式对普通合伙人进行激励是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激励机制的中心环节。

此外,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对普通合伙人作为基金管理人负责选择具体投资管理工作,而有限合伙人则禁止直接干预经营活动的制度设计,也保证了基金管理人自主经营的独立地位,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使其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投资管理的才智,认真对待投资管理行为,取得满意的投资收益。

4.委托关系的约束机制创新。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模式,为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降低两类合伙人之间的“委托—”成本,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约束机制。

首先,对基金资本认缴方式实行授权资本原则。根据新《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基金合伙人可以分期分批缴纳其所承诺的出资总额。一般做法是每位合伙人的首期出资额为其全部认缴资本的50%~70%,后续出资则可根据基金实际运营情况在基金正常运作后若干年内全部缴清。这就使得普通合伙人一次可以动用的资金额度有所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内部人控制失败而给有限合伙人遭受的损失。

其次,制定完善的基金投资程序和操作流程。基金合伙协议可以从规定投资领域、设计投资组合、明确投资禁止、约定基金存续期、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对基金的日常投资运作提出具体要求。如规定基金只能以普通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的单一或组合投资方式,投资于非上市的创业企业;通过分散投资组合的行业和数量来控制投资的系统性风险;未经投资委员会和联合管理委员会的共同批准,在投资期终止后不得进行新的再投资;每年必须分配已实现利润的90%等强制分配措施等,通过减少实际控制的资金量和降低再投资的可能性来约束普通合伙人。

第三,利用投资人才市场遴选专业投资团队。创业投资,以人为本。优秀的基金投资管理人员是创投基金运做成功的关键,而且有限合伙制中通常又由普通合伙人担任基金管理人,因此,完善基金管理人评价体系和选择标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约束机制。可以考虑从选聘程序、经营业绩、市场信誉、专业素质、约定经营目标、完善定期报告制度、限制投资行为等方面来落实对基金管理人的具体约束。

三、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的机制完善还需要健全配套的环境

有限合伙制作为创投基金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通过运作机制的创新,有效解决了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不对称环境下的有限合伙制的“委托—”问题,最大程度地激励了普通合伙人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了有限合伙人的合伙权益。但是,为了实现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运作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要继续完善配套外部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在法律环境方面,目前针对有限合伙制企业进行工商登记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程序方法等配套法规尚未出台;有关创投基金投资的股份公司在上市时,对实际控制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和股权投资退出安排等制度也未明确;以及税收优惠政策配套细则和如何操作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市场环境方面,关于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的产权制度、信用制度、资本市场、合伙人市场的环境建设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配套的环境建设和具体措施不健全,将可能影响到有限合伙制的运行机制的有效发挥。

总之,在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和多层级资本市场加速建设的推动下,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必将在我国创投市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将会利用自身有限合伙架构下的运作机制创新,实现创投基金和创业企业的“共赢”,把我国的创业投资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丁波.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的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模式选择.金融纵横,2007(9)

2.劳剑东,李湛.有限合伙基金的合约治理与声誉资本.生产力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