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练习题十篇

时间:2023-03-27 18:06:42

复数练习题

复数练习题篇1

1、自然数a除以自然数b,商是10,那么a和b的公约数是( )。

A、a B、b C、10

2、一个三角形,经过它的一个顶点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A、 180° B、90 ° C、不确定

3、从甲地开往乙地,客车要10小时,货车要15小时,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 )。

A、2:3 B、3:2 C、2:5

4、用3根都是12分米长的铁丝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则围成的( )面积。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圆形

5、在除法算式m÷n=a……b中,(n≠0),下面式子正确的是( )。

A、a>n B、n>a C、n>b

6、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 )条高。

A、1 B、2 C、无数

7、用三根同样长的铅丝分别围成圆、正方形和长方形,( )的面积最小。

A、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8、甲数与乙数的比值为0.4,乙数与甲数的比值为( )

A.0.4 B.2.5 C. 2/5

9、加工一批零件,经检验有100个合格,不合格的有25个,这批零件的合格率是( )

A、75% B、80% C、100%

10、小数点右边第三位的计数单位是( )

A、百分位 B、千分位 C、0.01 D、0.001

1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比圆锥体体积( )

A、大 B、大2倍 C、小

12、如果4X=3Y,那么X与Y(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13、0.7÷0.3如果商是2那么余数是( )

A、1 B、0.1 C、0.01 D、10

14、做一批零件,如果每人的工效一定,那么工人的人数和用的时间(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15、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一根剪去3/7,另一根剪去3/7米,第( )根剪去的长一些。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一样长 D、无法判断

复数练习题篇2

一、“一题多解”能巩固知识,提高实效

对于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引出不同的解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例题的教学功能,不失时机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笔者在复习三角函数时,选取了如下问题,给学生讨论.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一腰上的中线长为3,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学生经过分析,得到了如下几种情况的解答:

分析一如图,由条件可知AB=AC,BD=3,

设腰长为2a,则AD=DC=a,在ABD中,

由余弦定理得:3=4a2+a2-4a2cosA(*),

a2=35-4cosA.

消去a,得SABC=12×2a×2a×sinA=6sinA5-4cosA.

接下来通过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二在分析一当中,部分学生是将(*)式变成cosA=5a2-34a2.再由平方关系,得sinA=-9a4+30a2-94a2,SABC=12・2a・2a・sinA=12-9a4+30a2-9.

这样,根式里面可以认为是以a2为变量的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点求解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三作三角形的高AD,设腰长为2a,则AD=2asinC,

BC=2×2acosC=4acosC.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

得3=a2+16a2cos2C-2・a・4acosC・cosC,

即a2=38cos2C+1.

SABC=12・4acosC・2asinC=12sinCcosC8cos2C+1.

SABC=12sinCcosCsin2C+9cos2C=12tanCtan2C+9=12tanC+9tanC≤2,

当且仅当tanC=3时面积取得最大值2.

分析四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A(0,h),B(-a,0),C(a,0),则Da2,h2.

由BD=3得:94a2+h24=3,9a2+h2=12,

由基本不等式得:ah≤2.SABC=12・h・2a≤2,当且仅当h=3a时面积取得最大值.

通过本例的探究,既促使学生巩固了所学基础知识(如基本不等式、二次函数、正余弦定理等)的应用,又沟通了知识点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更加丰满;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学生学会多视角、多方法去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进一步感受了“转化策略、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复习实效.

二、“一题多解”能提高兴趣,突破难点

高三数学复习解题量很大,每天复习的知识点必须通过适当的题目来巩固.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枯燥的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就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切不可让复习课成为展示自己解题“绝活”的表演秀.每一模块复习结束时,教师不妨展示一两道有价值的数学题,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中提高能力,展示才华.

如在向量复习结束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如下问题:

例2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向量OA,OB,它们的夹角为120°,如图所示,点C在以O为圆心的圆弧AB上变动,若OC=xOA+yOB,其中x,y∈R,求x+y的最大值.

学生甲经过思考,认为由于题目条件中知道了OA,OB,OC的模,并且OA,OB的夹角也是已知,因此两边平方就可以将向量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从而得到了下面的第一种解法:

解法1(不等式法)OC=xOA+yOB,由已知得x≥0,y≥0,

从而OC2=x2OA+2xyOA・OB+y2OB2.

又|OA|=|OB|=|OC|=1,∠AOB=120°,故OA・OB=-12,

1=x2+y2-xy=(x+y)2-3xy≥(x+y)2-34(x+y)2.

x+y≤2,当且仅当x=y=1时取等号.

学生乙认为本例图形比较特殊,联想到向量的坐标运算,从而得到了如下解法:

解法2(坐标法)以OA所在直线为x轴,O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OA=(1,0),OB=-12,32,设OC=(cosα,sinα),(0°≤α≤120°),

OC=(cosα,sinα)=x(1,0)+y-12,32,

x-12y=cosα,32y=sinα,

则x=cosα+13sinα,y=23sinα.

故x+y=2cos(α-60°)≤2,(0°≤α≤120°).

学生参与解题的积极性被调动以后,不断提出一些新的设想,通过尝试,又得到了如下解法:

解法3(三角法)作CD∥OB交OA于D,设∠AOC=α,(0°≤α≤120°,

∠ODC=60°,∠OCD=120°-α.在ABC中,CDsinα=ODsin(120°-α)=23,故y=CD=23sinα,x=OD=23sin(120°-α),x+y=cosα+33sinα=cosα+3sinα=2sinα+π6≤2.

解法4(向量的数量积)设∠AOC=α.

由OA・OC=xOA2+yOA・OB,

OB・OC=xOA・OB+yOB2

得cosα=x-12y,

cos(120°-α)=-12x+y.

x+y=2[(cosα+cos(120°-α)]=2sinα+π6≤2.

解法5(几何法)连接AB交OC于D,设OC=mOD,

则mOD=xOA+yOB,OD=xmOA+ymOB.

A,B,D共线,则xm+ym=1,

x+y=m.

而|OC|=1,|OD|=1m.

要使x+y最大,则|OD|最短,即ODAB,此时|OD|=12,m=2.x+y取最大值2.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本题得到了多种解法.在探究过程中,整个课堂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学生根据题设中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新的设想和解题方案,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案.既能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了优化解题的效果.

三、“一题多解”能提炼通法,拓展思维

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复习效果,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教师就该研究复习方法,注意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的指导,即“通法”的指导.学生学会问题的“通法”,就能用一种方法解决一类问题.而“通法”提炼,往往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归纳.

复数练习题篇3

一、细心填一填(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直接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如图,在直线a、b、c中,a∥b,若∠1=700,则∠2=___________.2.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CD,∠BOD=1200,则∠AOE=_______.3.如图,在ABC中,∠B,∠C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A=60°,则∠BOC=_______度.4.如图,是根据某镇2004年至2008年工业生产总值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可得:增长幅度的年份比它的前一年增加 亿元.5.把点P(2,-1)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P 的坐标是_______.6.已知点A(3,-4),则点A到y轴的距离是_________.7.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为7、3,那么它的第三边的长是_________.8.关于 的方程 的解是非负数,则 的取值范围是 .9.“ 的一半与2的差不大于 ”所对应的不等式是 .10.在一个样本中,50个数据分别落在5个小组内,第1、3、4、5小组的频数分别是3,19,15,5,则第2小组的频数是_______.11. 写出一个以 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___________.12. 如图,下列用黑白两种正方形进行镶嵌的图案中,第n个图案白色正方形有_______个.七年级数学 共6页,第1页二、精心选一选(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该题的括号内)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1)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14.以下适合全面调查的是( )A.了解全国七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B.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C.了解一个班级的数学考试成绩 D.了解涵江区的家庭人均收入15.已知a>b,则下列不等式正确的是( )A. 2a>2b B .-2a >-2b C.2-a >2-b D. >16.关于x、y的方程组 的解为 ,则 的值是( )A.-2 B .-1 C.0 D.117. 如图 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A. ∠3=∠4 B. ∠1=∠2 C. ∠D=∠DCE D.∠D+∠ACD=1800第17题 第18题18.如图,在ABC中,∠A=50°,D、E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沿着DE剪下三角形的一角,得到四边形BCED,那么∠1+∠2等于( )A. 120 0 B. 150 0 C. 220 0 D. 230 0三.耐心做一做(本大题共11小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9.(6分)解方程组: 20.(6分)解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七年级数学 共6页,第2页21.(6分)如图,用4个相同的小长方形与1个小正方形镶嵌成正方形图案,已知该图案的周长为28,小正方形的周长为12,若用x、y表示长方形的两边的长(x>y),求x、y的值。22.(8分)如图,BC与DE相交于O点,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B=∠E,②AB∥DE,③BC∥EF.请以其中的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编一道证明题,并加以证明。已知: (填序号)求证: (填序号)证明:23. (8分)(1)如图1,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两条直角边分别重合,AB与CD相交于E.求:∠AEC的度数;(2)如图2,COD保持不动,把AOB绕着点O旋转,使得AO∥CD,求∠AOC的度数。七年级数学 共6页,第3页(背面还有试题)24.(8分)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小刚就本班同学的上学方式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图1和图2是他通过采集数据后,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求该班的学生人数;(2)在图1中,将表示“步行”的部分补充完整;(3)在图图2中,计算出“步行”、“骑车”部分所对应的百分比;(4)如果全年级共500名同学,请你估算全年级步行上学的学生人数。25.(8分)一次数学测验,共25道选择题,评分标准为:答对一道题得4分,答错一道题得-1分,没答得0分。某个同学有1道题没答,若想要分数不低于80分,那么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26. (8分)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沿着DE折叠三角形,顶点A恰好落在点C(点A )处,且∠B=∠BCD.(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证:DE∥BC。七年级数学 共6页,第4页27.(10分)下列图形是用钉子把橡皮筋紧钉在墙壁上而成的,其中AB∥CD.⑴ 如图1,若∠A=30 、∠C=50 ,则∠AEC=_________;⑵ 如图2,若∠A=x 、∠C=y ,则∠AEC= (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⑶ 如图3,若∠A=m 、∠C=n ,那么∠AEC与m 、n 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加以证明。28.(10分)如图,长方形OABC中,O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A、C的坐标分别为A(3,0)、C(0,2),点B在第一象限。(1) 写出点B的坐标;(2) 若过点C的直线交长方形的0A边于点D,且把长方形OABC的周长分成2 :3两部分,求点D的坐标;(3) 如果将(2)中的线段CD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对应线段C D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三角形CD C ,并求出它的面积。七年级数学 共6页,第5页29.(12分)某商场第1次用39万元购进A、B两种商品,销售完后获得利润6万元,它们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总利润=单件利润×销售量)(1)该商场第1次购进A、B两种商品各多少件?(2)商场第2次以原价购进A、B两种商品,购进B商品的件数不变,而购进A商品的件数是第1次的2倍,A商品按原价销售,而B商品打折销售,若两种商品销售完毕,要使得第2次经营活动获得利润不少于75000元,则B种商品最低售价为每件多少元?一:1. 70 2. 30 3. 120 4.20 5. P (5,-1) 6. 3 7. 7 8. m ≥-19. 10. 8 11. (答案不) 12. 3n+1二: 13. B 14. C 15. A 16. C 17. B 18. D三:19. 解方程组: 20.解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解: ②+①得:6x=66, x=11 ……2分 解:解不等式①得:x1 ……4分y=7 ……5分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6分 ……6分21.解:根据题意得: ……3分 解得 ……6分22.有三种:第1种: 第2种: 第3种:已知:①、② 已知:①、③ 已知:②、③求证:③ …3分 求证:② …3分 求证:① …3分证明:AB∥DE …4分 证明:BC∥EF …4分 证明:AB∥DE …4分∠B=∠DOC…5分 ∠DOC=∠E…5分 ∠B=∠DOC …5分又∠B=∠E …6分 又∠B=∠E …6分 BC∥DE …6分∠DOC=∠E…7分 ∠B=∠DOC…7分 ∠DOC=∠E …7分BC∥DE …8分 AB∥DE …8分 ∠B=∠E …8分23. 解:(1)∠OAB=∠C+∠AEC …1分 (2)AO∥CD …5分∠OAB=60 ,∠C=45 …2分 ∠AOC=∠C…6分60 =45 +∠AEC …3分 又∠C=45 …7分∠AEC=15 …4分 ∠AOC=45 …8分24.每小题2分(1) 40名 (2) 8名 (3)步行20%、骑车30% (4)500×20%=100(名)25.解:设这位同学答对x道题。 ……1分 根据题意得:4x-(25-1-x)≥80 ……4分解得x≥ ,不等式的最小整数解是21,…7分 所以这位同学至少要答对21题。…8分26. (1) ABC是直角三角形。……1分∠ACB=∠ACD+∠BCD ∠ACD=∠A ,∠BCD=∠B ∠ACB=∠A+∠B ……3分又∠ACB+∠A+∠B=180 ……4分 2∠ACB==180 , ∠ACB==90 ……5分(2)由(1)可知:∠ACB==90 , ∠DEA=∠DEC= 180 =90 ……6分∠DEA=∠ACB……7分 DE∥BC……8分27. 第(1)、(2)题,每小题2分,第(3)小题6分(1) ∠AEC=80 , (2) ∠AEC=360 -x -y(3)∠AEC= n - m …2分证明: AB∥CD, ∠C=n …3分 ∠EFB= ∠C=n …4分又∠EFB=∠A+∠AEC,∠A=m …5分 n = m +∠AEC∠AEC= n - m …6分28.(1)B(3,2)…2分(2)长方形OABC的周长为10. …3分点D在OA边上,把长方形OABC的周长分成2 :3两部分。 OC+OA=5

复数练习题篇4

一、数学训练的时机问题

自然科学的学习规律是先理解而后运用,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对每一项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技能,我们都必须先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依据,知其所以然。然后再通过有效的训练使这些认识常识化。那么,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练习,才能使训练达到最佳效果呢?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为数学训练的时机应这样把握:

首先,新授后要知而即练。也就是对于新授内容第一次联系应编排在认识新知的同时,当学生首次认识了一项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时,立即安排紧密结合新授内容的训练。此时训练,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正浓,挑战欲正盛,思维也很活跃。而且此时的训练就是以模仿为主,照样画葫芦,是将新知识在练习的过程中熟悉、认同、融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而即练,要练得及时,练得充分。这一时机的把握,切忌对新知识冗长重复的强调,也不要对练习中的各种问题揪着不放,重复讲解。应该给以相同类型的很多练习内容,步步为营,题题突破,人人投入,做到及时有效。

其次,要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适时安排复习性的练习,强化记忆,温故知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在记忆过程中,瞬时记忆效率最高,记忆最全。但随时间的推移,遗忘呈先快后慢的趋势,第一天忘记的内容占记忆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因此,我们对复习性练习时机的把握应在学完新知识的当天到第四天,具体操作也很简单:当天学习的新知识,及时布置作业练习巩固;第二天至第四天同样安排对同一内容的习题化复习,连续四天的复习化训练,可使学生记忆所学知识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并将这一水平保持不变。

二、数学训练的数量问题

根据训练时机,可以将数学的训练分为学习型练习和复习型练习。学习型练习是指学习新知识时为理解一些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进行的练习,复习性练习是指学会某一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后,为巩固、记忆、熟练并使之常识化而进行的训练。

先来谈谈学习型练习。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型练习的数量适宜控制在四到五道题左右。在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第一道练习题往往是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是对刚刚学到的数学知识技能的机械模仿使用。第一道题的练习只能是较肤浅的领会;第二道题学生会很成功地套用第一道题的经验,做得会较为顺利,学生会从顺利的套用模仿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加,积极性会增强,第三四道题是要趁热打铁,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将学生的成功体验的积极性及时放大,让学生“我已学会”的心理呼之欲出。做完四道题,学生若达到群情激奋、斗志昂扬的氛围,就表明学生对这一点知识与技能已经了然在胸,他的学习成功了,第五道题当是对这一种学习状态的升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了的快乐,如同玩游戏一样,陶陶然乐在其中矣。

这样四至五道题的训练,让学生对知识从学习到模仿到记忆到熟练,再到快乐学习,消除了知识本身的陌生带给学生的学习困难感,我相信没有几个学生是天生厌倦学习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厌学,只是因为对他在学习中的训练不曾达到上述状态,他没有学会,没有熟练,没有成功的快乐体验,日积月累,学习便成为学生心中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因此,他才会厌倦,才会走神,才会逃避。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练习中,在运用知识中获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快乐就会不断地包围学生,学生便会时时盛开着灿烂的笑脸。

再说复习型练习。只有通过复习型练习才不至于遗,在教学中,我认为复习型练习的数量应当遵循随时间推移由多而少递减的规律进行安排。刚学完后的复习性练习要相对多些,但也应保持在同一知识点不宜超过四、五道题的标准上。也就是说学完知识的当天,同一知识点安排四、五道题的复习即可,第二天减一道,第三天再减一道,依次而推,四五天之后,这一知识点的复习就可以阶段性进行,不必每天复习了。

三、数学训练的梯度问题

复数练习题篇5

一、忆:注重开放,突出主体

复习课注重梳理,并不是凭空的梳理,而是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进行梳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1.设计一道综合题或者一个问题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回忆。

如一位教师执教“倍数和因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面对本单元繁多的数的概念,以猜教师的QQ号码作为载体呈现问题,让学生去破译,并引导学生回忆在破译过程中用到了本单元学习过的哪些知识,使学生说出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把这些知识散点串起来,从而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有的放矢。

2.通过交流谈话或者师生活动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使学生再现所学的相关知识。

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先说说看到题目能想到什么,打算用什么方法复习,等等。

如在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通过谈家乡的情况,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数无处不在。接着以了解全班人数、全校人数以及五所这样的学校大概有多少人等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大数的同时进入本节课的复习。

3.直接让学生浏览书本,回顾所学知识。

如复习“倍数和因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将书本这一单元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一一呈现学过的知识,使学生迅速回忆起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二、理:注重方法,融会贯通

在复习教学中,知识的整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怎样整理才既能梳理知识点,又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呢?教学中,应把知识整理和问题解决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和任务解决把整个单元的知识呈现并联系起来。

如在倍数与因数的整理与复习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自主去整理,在呈现整理结果时通过师生的交流,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图。

又如在圆的整理与复习中,可以让学生去计算一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去测量直径(或半径),在反馈时,紧紧抓住“没有圆心,怎样找到直径”“π表示什么”“圆的面积为什么等于r2的π倍”这三个问题进行交流。这样不但有效梳理了知识,而且再次追溯了知识的来源。

三、练:注重优化,强调应用

复习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查漏补缺,针对不足设计练习,从而落实和巩固。所以,教师要优化练习设计,突出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使学生通过练习举一反三,拓展思维。

1.针对性

练习是巩固拓展知识的有效手段,但要讲究练的形式、练的实效。如计算复习课,要注重算理辨析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有针对性的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毫无重点、表面花哨的练习,却只能事倍功半,徒增学生的学业负担。

如“倍数与因数”的整理与复习,设计练习“将4、9、3、12、5、18、21这几个数分一分。”大多数学生不懂从何入手,这时教师顺势引出“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这样的练习设计,针对性非常明确,练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2.层次性

练习设计既要确保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又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既要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在同一练习中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困生练习基础题,让优生练习提高题,这样既不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也能使优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复习“倍数与因数”后,设计练习“从0~9中的几个数字中选出2个数,按要求组成2位数,可以组成1个,也可以组成2个或3个”,体现了层次性。然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组成的两位数是3的倍数,该选择哪两个数字?如果组成的数要有因数2,又该如何选择数字?等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

3.拓展性

在知识的系统整理、基础知识扎实落实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吸引学生眼球的拓展性练习,让学生在应用和解题中感性地体验、理性地思辨,充分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如讲授了圆的复习与整理后,可以设计两个练习“(1)在这张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最大面积;(2)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直径为65厘米的圆,最多可以画几个?”通过计算使学生在解决“周长相等情况下,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大小关系”这么一个问题的同时温故知新。

复数练习题篇6

关键词:基础知识; 能力训练; 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25-002

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不只是简单重复,加强记忆,重要的是深化认识,它是巩固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中,首先要认真研读《考试纲要》的说明,明确复习内容与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的复习计划,不断改进复习方法,把夯实基础,注重过程作为复习的“突破口”。最主要的是,代表性的例题和必要的模拟训练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第一轮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教材的理解是零碎的,解题规律的探究是肤浅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复习前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要把书中的内容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体系。初中数学教材可系统分为:

(1)数与代数

分为3个大单元: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2)空间和图形

分为3个大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3)统计与概率

分为2个大单元:统计与概率。

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首先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技巧都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其次以基本题型为纲,理解并掌握中学数学中的基本解题方法。

当然,基础知识的复习,也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复次函数的内容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y1=(m-3)x +(m+1)x+4为关于x的二次函数。

(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写出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求出该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4)求出该二次函数与y2=x+1的交点坐标;

(5)求出y1>y2,y1=y2,y1

(6)若A(0.5,a),B(6.5,b),C(2.5,c)在该二次函数上,用“

此题涉及二次函数的定义,解析式,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坐标轴(直线)交点求法,以及对图像的识别能力。通过此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基础题的解答方法和基本技巧,使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中有所参考,迅速解答此类问题。

二、第二轮进行专题化例题讲解――加强能力训练,提高解题素质

在这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将所有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分为多个专题,按专题进行复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专题化例题讲解。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解题能力的提高。

1.探求方法,揭示规律

在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方法指导与规律揭示。一是解题的常规方法,如关于直线与圆相切的证明中添辅助线(连半径,证垂直或作垂直,证半径)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中思考有向,有序,有通常规律可寻。二是重视初中数学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等等;三是把握中考热门题型所涉及的思想,如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的思想。

2.共同参与,积极思考

中考复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复习过程中的主角,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让他们去讲解,从而展示出他们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综合题教学过程中,点中要害,透彻理解,及时总结,把思路与方法教给学生,评析到位,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清楚错误原因,清楚自己薄弱环节。教师在复习中起引导作用,这样方能有的放矢,真正落在实处。

(2)存在,先假设存在这样的点P,使得四边形PCOB的面积等于2b,且PBC是以点P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设点P的坐标为(x,y),连接OP,过P作PDx轴,PEy轴,垂足分别为D、E,利用已知条件证明PEC≌PDB,进而求出x和y的值,从而求出P的坐标。此问属中档题。常规思路进行面积的分割,通过平时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

(3)存在,假设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QCO,QOA和QAB中的任意两个三角形均相似,由条件可知:要使QOA与QAB相似,只能∠QAO=∠BAQ=90°,即QAx轴;要使QOA与OQC相似,只能∠QCO=90°或∠OQC=90°。再分别讨论求出满足题意Q的坐标即可。此问属压轴题。涉及化归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把平面上的点转化到直线上,然后分类讨论,而相似的证明选择“走角”路径较简捷。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讨论的时间去探索,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知识的满足,提高了学习效果。要注重为什么要这样解?说明思路,如何设计解题格式?本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找寻问题解法?突破口在哪里?解题中走过哪些弯路?有何教训?有否其他解法?有否非常规解法?是否可以变换角度分析?

三、第三轮复习进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检测提高

1.精心设计综合训练题

训练题的设计要把握住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突出教材重点,明确中考的特点与热点,在模拟训练题的具体设计上应考虑到,考教材上哪些内容,考查哪些思想方法和能力,以什么样的题型反映,设计哪些思维障碍,从框架上、题型上把握中考的特色;然后,精心组织综合训练,依据复体安排对训练程序、时间、方式进行认真构思,要把双基训练,能力训练,心理训练,规范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重在能力的提高。

2.以练为主,讲、练、评有机结合

综合训练复习要以练为主,讲、练、评有机结合,切忌“考试”+“讲题”的方法。应通过一套试题的训练,分析错误的原因,是方法不当,还是综合应用能力差,是粗心、不良习惯所致,还是对知识理解不到位。教师要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组织评讲。从培养能力入手,加强辨析,归因分析,展示命题人的命题心理(想考什么知识,什么思想方法)和考生答题心理(如简单问题复杂化、紧张、期望值过高等不良心理)。重在导析、导思、导法。

3.综合训练,综合评价,培养能力

综合训练不仅是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和知识缺漏的补偿,对能力(包括解题速度、应试经验的积累)培养的强化与提高,而且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训练,良好习惯与品质的训练。要注重综合考查、综合评价、培养能力、提高整体水平。

复数练习题篇7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复习;学生成绩

小学数学复习阶段,是对学生六年来数学学习的一个系统的整理过程。此阶段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任务能否完成,也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复习效率,我结合近几年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教师要对所任班级、所任学科、所任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制订出详细的目标、计划,达到目标到人。新课程标准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习前,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复习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毕业考试的方向、内容和题型,明确复习内容,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进度。这样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去。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明确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网络

现在我们所用的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材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中,按新课标要求把数学知识内容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当然实践与活动这部分内容在平时考试中一般不出现。每个领域有较多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也包括许多知识要点,每个知识要点又包括许多知识点。所以在上复习课时,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以课本为主,深钻教材,分析历年小考试卷,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由于受到小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于学生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做到小而精,而且提出的学习要求要明确,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整理,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每个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

三、梳理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整理知识是复习课的重要一环,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以复习“分数的意义”知识要点为例,先让学生回忆,整理有关知识点。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每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能力,如,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训练,可以克服学生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再认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而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不同,产生解题方法各异,这样训练有益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只有把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结合起来,才会对知识有充分的掌握。比如,甲数是24,甲、乙两数的比是3∶2。求甲、乙两数之和?我们可以列为24÷3×2+24(按份数解),也可以24÷3/2+24(按倍数解),还可以列为24×2/3+24(按分数解),还可以按比例分配解答(解:设乙数为x,则可以列式为24:x=3:2,解得x=16,故甲乙两数的和为16+24=40),这样就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把分数、份数、倍数、比例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

五、精心编排练习题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精心编排练习题。首先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题不在于多,一道好的题目,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指的练习题也不仅仅指动笔的书面作业题,还包括动口的讨论题和动手的实践操作题等。要在众多的复习资料中挑选和重新组织质量高、针对性较强的题目(题组),要重视根据教学实际和当前的教改形势创造设计一些新颖的题目。

六、做好培优扶差,促进个性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层次性,注意照顾全面,对于优等生仅书本上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其需求,教师要适当地提高要求和难度,但切忌怪、偏、难题,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中间生要在抓好“两基”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进行训练。对学困生就应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起,课上应该多提问,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计算、解方程、列式计算等基础性的东西,必须让学困生达到100%的准确率。对于学困生还应采取一对一(兵教兵)的方式进行帮扶,同时在分析历年小考试卷的基础上,归类出基本应用题加强对学困生的训练指导。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后进生应区别对待,那些难而深的题或练习让尖子生去做,对后进生的训练重点应放在中等难度或简单的题型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既照顾到后进生,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提供平台。

复数练习题篇8

关键词:数学 复习 方法

俗话说一轮练功底,一轮复习是以章节为顺序,知识点为分布列,通过排雷式复习,逐一排查过关。通过一轮的复习,学生建立了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积累了一定的解题能力。但一轮复习也有它不足之处,纵向疏理、横向

联系、突出解题规范、调整学生心理的任务就交给了二轮了。所以二轮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纲》,有的放矢

第二轮复习,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吃透精神实质,抓住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同时还应关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以及对试题的评价报告,捕捉高考信息,吸收新课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从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使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考什么”、“怎样考”,对各章节知识点的要求要清醒,理解、掌握、了解、熟练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到位。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其特点是:稳以基础为主体,变以选拔为导向,增大思维量,减少运算量,倡导理性思维,寓能力于“灵活”之中。

2.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高考数学随着课程改革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对通性通法的考查,并且一些高考试题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所以二轮复习仍要注意回归课本,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当然回归课本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抓纲悟本,引导学生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对典型问题进行引申,推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数形结合、二次函数配方法及其图象理论、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空间想象与向量运算、近代数学理论等是二轮复习的主体。

3.掌握复习目标,突出复习方向

解题准确率低与速度慢是一轮留下问题,所以必须对客观题加强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高考采取了客观题(选择与填空)减少运算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选拔功能的做法,这就需要第二轮复习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功夫。一轮复习各章节独立复习,知识点已吃透,但灵活运用能力还没到位。所以在二轮复习中要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高考试题总体分析来看,基础性强了,但能力要求不低,其加强能力考查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让重视分析、注重选法、思维灵活、学习潜力大的学生“上来”。一轮复习中虽然有章节训练、单元过关测试、综合练习等,但没有注重培养能力的训练,所以在二轮复习中应突出能力的训练。“一题多问,层层递进”是高考命题的又一特点。复习中,要多练一题多问题,多练“由大到小”的分解训练,多做结论发散训练;拓展一问为多问,一证为多证、多算等。试题叙述较长,部分学生就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在应用题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阅读分析能力低。所以在二轮复习中应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作图、设图,强化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性,强化变式,引导学生认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另外,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如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利用所给信息解题等。加强对代数与几何知识点与解题方法的综合联系,使分散的知识点变为整体,数形结合,想象与运算有机地结合。进一步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运用,掌握各类题型的通性通法,不追求怪、偏、巧。努力提高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让“重视分析”、“注重方法”、“思维灵活”、“培养学习潜力”题占有主要位置。进一步加强突出变式练习与一题多解训练,现在一些高考题就是把平时练习中的题目通过给出新的情景、改变设问方式、互换条件与结论等手段改编而成。因而在平时复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一些可以改编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题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及其通性通法,同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使知识点变活,方法变活。

4.改变思路,寻找灵活的复习方法

复数练习题篇9

复习课的容量不是看教师在一节课中讲了多少例题,而是看这节课上学生的有效思维量有多少。

在高三数学教学与复习中,教师一节课可以讲不少例题。在有些课的教学与复习中,教师告诉学生的往往是经过苦苦思索而得出的最佳思路途径,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学生听起来虽然津津有味,但就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的只是成功的思考,看不到失败、受困与挣脱困境的过程,学生只是学到了一道题的解答,只是一招一式,因此,在高三数学教学与复习中,教师将同一模块内容一块复习,即将高中数学分为函数模块、立体几何模块、现代数学模块复习,即可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方法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目前高考数学试题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这就启示中学数学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对能力的培养,而能力是不可能靠简单地多做几套模拟试卷,在短时间内能提高的。因此,如何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值得深入研究。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是简单地背下一些公式、定理,而是要弄清其背景和来源,为什么要导出这样的公式和定理,由此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每年都有一些创新,试卷中出现的新的题型需要考生自己独立解决,由此启示我们应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教师讲题,学生看题,必须让学生自己真正动手作题,积累解题的经验,培养解题的能力。

二、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事,教师决不要去包办代替

书要学生去念,题要学生去做,考试要学生去考,谁也无法代替。在高三数学复习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决不要去包办代替。高三数学复习的时间是很紧的,但再紧也不能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要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切实做到宁可少讲两个题目也要将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教师讲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堂互动学习活动去体会、去总结。我们在教学中常讲的“懂、会、悟”,就是说,通过教师讲达到使学生“懂”,再通过学生练达到 “会”,而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总结、思索、磨练才能达到“悟”的境界。

三、复习课要讲落实

看复习课的任务是否完成,不仅是看课程是否讲完,更重要的是看在学生身上真正落实了多少。

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常听到有些教师非常气愤地说:“与某试题相类似的题目我已讲过多遍,你们怎么还是不会?”其中除了学生的原因外,与我们的复习方法有什么关系,应该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三数学复习成败的关键在落实,教师在学生身上落实了多少,学生就考出多少。因此,各校、各班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定好位。要了解校情、班情,要吃透学生,要控制复习深度,要实事求是,要把基础的东西夯实,然后有针对性的拔高,在高三数学复习中,教师首要责任是将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切实管好基本分,并力争在这个基本分内不失分。其余的分数,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脱离学生实际大搞“深挖洞”,一味追求难度,追求纯技巧性。要注意的是因人施教才会见成效。 四、有效进行练习

练习是高三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校使学生的练习更有效,值得认真思考。

在选择例题和练习时,既考虑内容,更考虑方法,对常用方法,如猜想归纳、反证、配方、待定系数、等价转换、分类讨论、构造函数、数形结合等进行反反复复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数学是离不开方法的,方法就像一把钥匙,没有钥匙门是打不开的。突出常用方法,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式是必要的,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到形成知识网络,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数学模块是办不到的。而这样的数学模块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性通法。其次对具有规律性的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式子或某一方法,归纳出一定的固定形式,作为学生思维的“连接点”,以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质量和速度。在高三数学复习中,我们坚决反对不注重归类,不注意归纳和反思,一味追求例题的数量。

复数练习题篇10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学生全面系统的巩固整个小学数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目的意义

明确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目的意义是我们搞好毕业总复习的前提。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除了第一、第二单元为新知内容以外,其余从第40页到第90页安排了1~6年级所学内容的总复习。总复习的编排将小学数学所学内容按课程标准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3个领域,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回顾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每一部分内容的呈现又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个方面。"回顾与交流"主要是对重点知识及学习方法的梳理,"巩固与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和应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澄清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总复习呢?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一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同时,通过复习,突出核心概念及核心方法。二是加强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总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把学习迁移到新的情境。三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思想。四是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自觉整理知识、回顾、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总复习过程中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2.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课堂现状和误区

我们教师常常感到毕业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压力大;学生数学学习之间存在差异,众口难调;学生情绪浮躁,课堂难组织。对于学生的感受,我们可能没有细细的去了解。通过询问、交谈以及对以往毕业班复习课的情况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毕业复习课的看法也不容乐观,有很多同学认为复习课"无聊、枯燥、没意思;不生动、吸引不了注意力、课堂很容易走神;学习内容太平常、只是简单的重复;作业量大,把课余时间挤得满满的;",这样的课堂,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保证复习的效果。

为什么复习课都快成为枯燥,无趣的代名词了。究其原因,目前复习课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有以下几点:

2.1教学形式简单,造成学生兴趣疲劳(1)课堂形式简单,缺少精心设计和准备。很多老师非常注重新知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新知课会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导入、细致推敲过程、注重知识小结、精选题型训练等等,但对于复习课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把知识点回忆到了,练习了,一轮练习效果不行再来一轮,最后效果也不会差。基于这样的认识,使我们的课堂缺乏精心设计和准备,课堂形式很单一,有些只注重知识点的简单呈现,有些只是大量的习题训练、有些仅仅是一讲到底的作业讲评等等,把复习课上成了旧知回忆课、学生练题课、教师讲题课,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2)学习形式简单,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复习课不同于新知课,缺少对新知的探究,更多的是对旧知的回顾、梳理,因此,课堂上学生常以记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仅以记忆为主要学习形式的学习,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也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有效复习目的。

2.2教学内容不精当,使得学生疲惫不堪。复习课,很多老师喜欢就题练题、就题讲题,缺少对题目之后所涵盖的大知识点的提炼和整理,使得复习课没有明确的训练重点,没有针对性的习题筛选,这样会使复习课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后只有通过大量的题海训练弥补,虽然题海训练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却使复习效果低效,甚至无效。长此以往,大量的题海训练也使数学学习失去了"数学味"、"生活味",同时也会使学生陷入繁重的作业负担之中,让学生感觉疲惫不堪。

3.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要求

3.1复习教学目标要明确。一节复习课必须有清楚明晰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具体说来,一是复习的内容要明确,诸如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技能等要求向学生表达清楚。二是目标的层次要明确。对复习的知识给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学会、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的要求。三是复习要求要明确。对重点、难点、关键、疑点及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高度重视,学有重点,思有目标。

3.2选择例题要精当。复习中选择一些恰当、最能体现复习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灵感而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而施教,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选择例题时要做到"四性"。一是准确性:符合课程标准,防止过深或过偏而加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典范性:体现重要知识点,有"范例"作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三是综合性:体现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四是实践性: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4.突出复习重点、难点,收集汇总错题

复习重点,是复习内容中最主要的或最基本的、最精华的部分,即大多是"双基",难点,是指那些难于理解掌握、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在复习中可以这样操作:对于基本概念、法则、性质、数量关系、计量单位的进率等,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记;对于计算,要求长期练习以提高速度和正确率。计算中的简算是重中之重,要求归类练习以提高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复习的重点,也是复习的难点,要求归类进行专项训练,并提醒学生在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画线段图、分析法或综合法列式。几何形体知识是复习的难点,当学生掌握了计算公式后,着力训练他们口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看就会、一考就错的易错题,错在忽视了题目的关键之处。教师要用心搜集、汇总这方面的信息,有意识地进行练习。

在复习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改错,加强改错后的检查,帮助学生养成有错必改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建立相应的错题整理本,将自己的错题记录整理下来,做为个性化复习的有效资源,以便于查漏补缺,不断夯实基础。

5.培养严谨习惯,提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