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十篇

时间:2023-04-11 11:12:20

泰戈尔篇1

这次泰戈尔来华,虽是以梁启超“讲学社”的名义邀请,但实际上真正大力推进的人正是徐志摩。

早在1912年,泰戈尔已经凭借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第一人。1923年9月10日,泰戈尔来华前,徐志摩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泰戈尔来华》,他说:

“泰戈尔在世界文学中,究占如何位置,我们此时还不能定,他的诗是否可算独立的贡献,他的思想是否可以代表印族复兴之潜流,他的哲学是否有独到的境界——这些问题,我们没有回答的能力。但有一事我们敢断言肯定的。就是他不朽的人格。

“他的诗歌,他的思想,他的一切,都有遭遗忘与失时之可能,但他一生热奋的生涯所养成的人格,却是我们不易磨翳的纪念。所以他这回来华,我个人最大的盼望,不在更推广他诗艺的影响,不在传说他宗教的哲学的乃至于玄学的思想,而在他可爱的人格……”

不难看出,徐志摩对泰戈尔的推崇,完全源自他的人格——博爱,至诚,坚韧,追求和平与自由。这似乎也是徐志摩终生探求的生命境界。所以,泰戈尔在徐志摩眼中成了高山仰止的人物。他不惜用最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这位慈爱的老人:

“他是不可侵凌的,不可逾越的,他是自然界的一个神秘的现象。他是三春和暖的南风,惊醒树枝上的新芽,增添处女颊上的红晕。他是普照的阳光。

“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来从不可追寻的渊源,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的流着,不息的流着,我们只是两岸的居民,凭借这慈恩的天赋,灌溉我们的田稻,苏解我们的消渴,洗净我们的污垢。

“他是喜马拉雅积雪的山峰,一般的崇高,一般的纯洁,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傲,只有无限的青天枕藉他银白的头颅。……”

虽然这几行浓烈的文字读起来难免发腻,但无疑表达了徐志摩对泰戈尔人格的崇敬。

泰戈尔的到来是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当他乘坐的轮船抵达上海码头时,文化界名人、各大报社记者,都在欢迎他。据说连末代皇帝溥仪都与他会面。而与泰戈尔神交已久的粱启超在欢迎词中,也不吝溢美之词:“我们用1000多年前洛阳人士欢迎摄摩腾的情绪来欢迎泰戈尔哥哥,用长安人士欢迎鸠摩罗什的情绪来欢迎泰戈尔哥哥,用庐山人士欢迎真谛的情绪来欢迎泰戈尔哥哥。”

有欢迎的地方就一定有批评。陈独秀、郭沫若、沈雁冰、瞿秋白、林语堂等人在对待泰戈尔的态度上.就与梁超启、徐志摩泾渭分明。在陈独秀他们看来,泰戈尔的思想放在中国,简直是中国青年的思想大敌。郭沫若就毫不客气地说:“世界不到经济制度改革之后,一切什么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只可以作为有产有闲阶级的吗啡、椰子酒;无产阶级的人终然只好永流一身的汗水。平和的宣传是现世界的最大的毒物。”

听到了这样的反对声,泰翁的心受了打击。他的思想在自己的国家,被认为过分前卫,而到了中国他却被指责太过保守。虽说他原本认为,如果只谈诗歌,或许对不住对他寄予厚望的中国朋友,但事实证明,如果他仅仅谈诗,或许更容易被人接受。

泰戈尔篇2

叶从枝桠上打着旋儿舞落下来,我用柔腻的手从地上捧起了叶,倔强的好奇心看到了叶的青纹,我又想起了远方的你――泰戈尔。

总想与你交攀,只是你身在远方,你的《纸船》,你的梦呓。水是茫茫的,岸是幽寂的,你用你的思想勾勒一艘船,你的纸船满载你的遥梦。你如此地恋船,是否你的远去也有纸船的陪伴?

我想你的纸船不仅仅是你的遥寄,更多的是思想宇宙的无垠,船会驶向何方?向南?向北?不!它驶向的是远方。远方有一片金色的沙滩,而纸船在那儿飘泊,靠岸。

我也有这样一艘船,只是它满载的是梦呓的惆怅。为此,我常常用彩笔去画它,只是见不到优美的色调,它是一艘充满凄怆的纸船。我的纸船不曾希冀如你,亦不如你的纸船快意,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我们与金黄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我们?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殷切希望能与你邂逅一次,一起呼唤蓝天,一起捧读文字。“我做云,你做月亮。”“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一颗心在幻觉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边迤逦,最终沉落于沉甸甸的母爱中。母爱无声,母爱无垠,而我学不会你的真挚,我只想用手摇着摇篮的回忆,口中吟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

我想我的泰戈尔。

“妈妈,如果你不介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渡船的船夫,从此岸划到彼岸,这真的是你心灵的长鸣?你看破了世俗纷争,你想洗清世俗的罪恶感,你不想奔逐于世俗间。你的灵魂,你的笔锋,让你从世俗走向脱俗。《对岸》此岸彼岸,《对岸》世俗脱俗。

能渡到彼岸,心就已经从雷声轰鸣而过,人也就从世俗中脱落而出,洗净一身的零碎,从头再来。只是那个彼岸在哪儿?是否直到我死去的那天,我才会真正地见到我的彼岸?也许只有当生命的休止符圆满时,我才会与《对岸》接棒。

我想我的泰戈尔。

在生命的终极时,我想我会想起你的诗,想起你的点滴文字。于是,我想起了那句“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

我想我的泰戈尔,你听到我的呼喊了吗?

三虫留言

就我个人来说,十分喜欢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清新灵动的诗歌韵味。这种韵味让泰戈尔的气息无所不在,仿佛这位亲切的老人就在我们的面前露出慈祥的微笑。

泰戈尔篇3

在东方,印度文学现代转型起步较早,率先完成现代转型的泰戈尔诗学,对后发的、正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现代诗学起了激发和促进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社团和流派的代表人物都与泰戈尔有过交流或接触,其中有精神的契合,也有思想的启示;有观念的碰撞,也有话语的激发。

文学研究会是我国五四时期最早成立的、有组织有纲领的全国性文学社团,他们提出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现代诗学的“人生派”。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谢冰心等人,或者与泰戈尔有非同寻常的交往关系,或者发表过评论泰戈尔的重要文章,是中国文学界与泰戈尔进行诗学对话的一个重要群体。其中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及核心成员之一郑振铎(西谛)是泰戈尔作品的主要翻译者之一,也是对泰戈尔表示极大尊崇和热烈欢迎的人之一。在他主编《小说月报》期间,曾经先后三次出“泰戈尔专号”,使《小说月报》成为我国介绍泰戈尔的主要阵地。作为译者,他译的《飞鸟集》、《新月集》是我国出版最早的泰戈尔诗集。作为研究者,他连续发表了《太戈尔研究》、《太戈尔的艺术观》等重要论文;他的《太戈尔传》是我国第一部泰戈尔研究专著②。泰戈尔访华,他亲自参加欢迎活动,并发表了许多热情洋溢的欢迎文字。在他看来,泰戈尔是“乐园的伟大创造者”,是“提了灯指导我们在黑暗的夜路中向前走的”一位先知和导师③。在文学思想方面,郑振铎也有对泰戈尔的接受和共鸣。他在《太戈尔的艺术观》一文中对泰戈尔的诗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他赞赏泰戈尔“艺术是人格的表现”以及“建筑他的这个真实的世界——真与美的生存世界——就是艺术的功用”的主张④。这既是对泰戈尔艺术观的转述,同时也是自我阐述。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郑振铎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他在《新文学观的建设》一文中首先批判了旧的“文以载道”和“娱乐消遣”两种文学观,然后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文学是人类感情之倾泻于文字上的。他是人生的反映,是自然而发生的。他的使命,他的伟大的价值:就在于通人类的感情之邮。”他认为“娱乐派的文学观,是使文学堕落,使文学失其天真,使文学陷溺于金钱之阱的重要原因的;传道派的文学观,则是使文学干枯失泽,使文学陷于教训的桎梏中,使文学之树不能充分成长的重要原因。”又进一步指出:“文学是人生的自然的呼声。人类情绪的流泄于文字中的,不是以传道为目的,更不是以娱乐为目的。而是以真挚的感情来引起读者的同情的。”⑤这样的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与他所转述的泰戈尔的艺术观非常接近。在《什么是艺术》中,泰戈尔阐述了他的“情感剩余”论,认为人除了满足生存需要之外,还有大量的过剩精力;人的知识(即理性)的剩余,形成了科学和哲学;人的利他主义的善良的剩余,形成了伦理学;而人的情感的剩余,形成了艺术。他明确指出:“人有着情感能量的蕴藏,这种能量并不完全用于他的自我生存。这种过剩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寻找他的出口,因此人类的文明是建立在他的过剩之上的。”⑥他还进一步指出:“一切真正的艺术都起源于情感。”⑦当然,情感表现论不是泰戈尔的独创,郑振铎的情感表现论也不一定全部来自泰戈尔,但郑振铎毕竟在其论文中转述过泰戈尔“艺术是人类剩余情感的发泄”的观点,二者的话语表述方式也非常接近。

创造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非常活跃的、影响较大的全国性文学社团之一,以“为艺术”的文学主张在中国文学界独树一帜,形成了中国现代诗学的“艺术派”。创造社的发起人郭沫若是我国最早的泰戈尔接受者之一。1914年他初到日本时,正值日本出现泰戈尔热,他先读泰戈尔的《新月集》,“生出了惊异,第一是诗的容易懂,第二是诗的散文式,第三是诗的清新隽永”⑧。于是便到处找泰戈尔的诗来读。他还曾编过《泰戈尔诗选》寄出版社。由于有这样的机缘,他在思想上一度接近泰戈尔。发起成立创造社时,郭沫若虽然在政治思想和文化观方面已经超越泰戈尔,但在诗学思想方面还没有摆脱泰戈尔的影响。他为创造社成立而写的发表于《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的诗歌《创造者》,可以看作创造社的成立宣言,其中所表现的思想仍与泰戈尔有相通之处。他将创造视为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事业,“我知道神会到了,我要努力创造”。这与泰戈尔对“创造者”的虔敬非常相似。在诗的结尾他又高唱:“我要高赞这最初的婴儿,我要高赞这开辟鸿蒙的大我。”⑨这与泰戈尔“梵我同一”的泛神论思想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为《创造》季刊写的《编辑余谈》中虽然强调他们没有主义、没有组织、没有章程,但还是提出了主张:“我们所同的,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罢了”⑩。这里实际上强调了浪漫主义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想和艺术的主体精神。泰戈尔基本上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根基的诗学家。他认为:“心灵是从自然中聚集起来,而文学是从心灵中聚集起来的。为了把心灵的感受揭示出来,特别需要创造力量。”11强调了文学的主体性。又指出:“我们的经典把创造者说成是游戏家,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的创作里认识了自己五光十色的情味。人也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着自己,在种种感情和情味里认识着自己,人也是游戏家。这种游戏的历史抒写和镂刻在人的文学和艺术里。”12强调了文艺活动的自由性。创造社是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他们与泰戈尔有着更多的共鸣和契合。郭沫若在《创造周报》第一号卷首发表的诗歌《创世工程之第七日》也具有创造社宣言的性质,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上帝,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我们是要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上做起”13。这里表现了自我完善的人格追求,表现了浪漫主义的以自我为主体的艺术精神。泰戈尔在诗作中经常表现尽弃故我从而获得新生的渴望,表现与神合一从而实现自我完善的追求。郭沫若与泰戈尔有着相同的强烈的自我更新意识和自我完善追求,只是没有泰戈尔那样的宗教虔诚精神。

当然,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主体性诗学不仅来自泰戈尔的影响,还有对歌德、惠特曼等西方诗人的接受,但由于泰戈尔影响在前,实际上起了引发作用。郭沫若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谈自己与歌德的共鸣,一是主情主义,二是泛神思想,三是对于自然的赞美,四是对于原始生活的景仰,五是对于小儿的尊崇14。这五个方面也都是泰戈尔所具有的,而郭沫若与歌德发生共鸣,也是泰戈尔激发的结果。对此,郭沫若自己有明确的表述:“我因为自来喜欢庄子,又因为接近了太戈尔,对于泛神论的思想感受着莫大的牵引。因此我便和欧洲的大哲学家斯宾那沙的著作,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诗,接近了。”15

新月社的核心人物徐志摩是泰戈尔的崇拜者,且与之交情甚笃。泰戈尔访华期间都由徐志摩陪同并担任翻译,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泰戈尔把他的《在中国的演讲集》一书题献给徐志摩,并请他到自己的国际大学去做客。1928年徐志摩访问了泰戈尔的国际大学。1929年泰戈尔去日本旅行时绕道中国上海,在徐志摩家住了数天,二人形影不离,非常亲近。这样的交往不仅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且加强了文学思想方面的契合。正因如此,出自徐志摩之手发表在《新月》杂志创刊号上作为团体宣言的《〈新月〉的态度》一文,与泰戈尔的诗学思想非常接近。新月派针对当时中国文坛所明确反对的各种现象,包括感伤派、颓废派、唯美派、功利派、训世派、攻击派、偏激派、纤巧派、派、狂热派、稗贩派、标语派、主义派等,大部分也是泰戈尔所反对的。《〈新月〉的态度》说:“我们不敢附和唯美与颓废,因为我们不甘愿牺牲人生的阔大,为要雕镂一只金镶玉嵌的酒杯。我们是尊重而且爱好的,但与其咀嚼罪恶的美艳,还不如省念德性的永恒,与其到海陀罗凹腔里去收集珊瑚色的妙药,还不如置身在扰攘的人间倾听人道那幽静的悲凉的清商。”16泰戈尔一向反对那种脱离现实无关人生的文学追求,这在他的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如《园丁集》第2首就表现诗人拒绝来世的召唤,关切地倾听此岸生活着的人们的心声,“如果我坐在生命的岸边默想着死亡和来世,又有谁来编写他们热情的诗歌呢?”17徐志摩不仅与泰戈尔的思想相通,而且表述方式也有一致性。

徐志摩所追求的人生的健康和尊严,内涵着生命神秘主义色彩,他在《〈新月〉的态度》中说道:“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人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走,它并且启示给我们的想象,物体的死只是生的一个节目,不是结束,它的威吓只是一个谎骗,我们最高的努力的目标是与生命本体同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18。泰戈尔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中都有生命神秘主义的表现,他认为“生命是自由的不断爆发,并在不断返回死亡之中寻求自己的韵律”19。他的《吉檀迦利》中有一组吟咏死亡的诗,将死亡看作生命循环中的一个环节,由此获得生命和精神的新生。这是一种以消除生死差别为特征的生命神秘主义,其思想基础是生命的轮回和流转。徐志摩所追求的超越生死的神秘境界与泰戈尔诗学相通,显然是受到后者的影响。

泰戈尔诗学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所认同和赞赏,一方面说明泰戈尔诗学本身具有多面性,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五四新文学各流派在大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我国现代诗学与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现代诗学在大方向上也具有一致性。泰戈尔诗学与中国现代诗学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语境,表现出相似的时代精神,承担着相同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东方诗学的话语转型。泰戈尔与中国现代诗人之间的精神契合与话语激发,就是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实现的,这是他们之间认同性、接受式对话的时代基础。

诗学对话不仅有认同,而且有质疑;不仅有接受,而且有拒斥;不仅有赞赏,而且有诘难。中国和印度属于不同的文化圈,泰戈尔诗学与中国现代诗学属于异质话语,二者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激发出许多不同的话语。虽然这些碰撞与对话大多在文化层面进行,但其中也有丰富的诗学内涵和深刻的诗学意义。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陈独秀是最早向国人译介泰戈尔的人之一,又是对泰戈尔批判最严厉最持久的人之一。他于1915年在创刊不久的《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译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的四首短诗,题为《赞歌》,并在篇末附有对诗人的简短介绍,但他在译介的同时又对其持否定态度。陈独秀于1917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之一。在诗学思想方面,他提出著名的三大主义。他批判和排斥三种文学的理由都是出于社会功利。这种社会功利主义的、写实的文学观,与泰戈尔自我情感表现为中心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诗学思想大相径庭。在陈独秀看来,泰戈尔似乎属于他所批判的脱离社会的山林文学、脱离群众的贵族文学之列,因此他号召青年不要学习泰戈尔。1920年以后,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就泰戈尔访华发表的十几篇文章已体现出新的思想高度。他用唯物主义哲学批判泰戈尔对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否定,说明“精神生活不能离开物质生活而存在”20。他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泰戈尔的泛爱主义,指出“‘爱’,自然是人类的福音,但在资本帝国主义未推倒之前,我们不知道泰戈尔有何方法可以实现他‘用爱来调和人类’这个志愿”21。他用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唯物论批判泰戈尔的东方文化论,认为东方现有的文化现象“西方以前也曾经历过,并不是东方所特有的什么好东西”,称泰戈尔“提倡东洋思想亚细亚固有文化之复活”为“放莠言乱我思想界”22。这些批判尽管不无偏颇,但却切中要害,深刻有力。

沈雁冰(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将,他的文学观主要受西方文论的影响。他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古代没有文学理论,而服膺西洋研究文学者的一句最普通的标语:“文学是人生的反映”。他主要根据法国文论家泰纳的思想,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概括为人种、环境、时代和人格四个方面,其中只有人格一方面与泰戈尔诗学接近,但他征引的是法朗士的观点:“文学作品,严格地说,都是作家的自传”23。可见沈雁冰的文学观与泰戈尔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他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现实主义的写实论,与泰戈尔的情感表现说大相径庭,他关于泰戈尔的论述是文学思想成熟之后的诗学对话。然而沈雁冰是文学研究会的核心成员之一,受到以郑振铎为代表的大部分文学研究会成员对泰戈尔的认同甚至崇拜的气氛的影响,对泰戈尔不无好感,但在思想上与泰戈尔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泰戈尔访华之际,他发表了题为《对于台戈尔的希望》的文章,对泰戈尔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我们也是敬重台戈尔的;我们敬重他是一个人格洁白的诗人;我们敬重他是一个怜悯弱者,同情于被压迫人们的诗人;我们敬重他是一个实行帮助农民的诗人;我们尤其敬重他是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国帝国主义的诗人。所以我们也相对地欢迎台戈尔;但是我们决不欢迎高唱东方文化的台戈尔;也不欢迎创造了诗的灵的乐园,让我们的青年到里面去陶醉去瞑想去慰安的台戈尔。”又指出:“我们所望于台戈尔带来的礼物不是神幻的‘生之实现’,不是那空灵的《吉檀迦利》,却是那悲壮的《跟随着光明》!”24可见他对泰戈尔的诗歌作品和诗学思想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有选择的接受。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家和文化人中,沈雁冰对泰戈尔的分析和认识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我国五四时期有许多人写过批评泰戈尔的文章,但多数集中批判他的东方文化论或他关于人类之爱的宣扬,其中虽然有一定的诗学意义,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的诗学对话,而诗人闻一多是一个例外。他1923年在《时事新报》文学副刊上发表的《泰果尔批评》一文,主要是针对泰戈尔的诗歌和诗学思想进行分析批判,是真正意义的中印两国诗人之间的诗学对话。他首先批评泰戈尔的《飞鸟集》、《吉檀迦利》、《采果》等诗集中的作品哲理和宗教压倒了诗情,又进一步指出:“泰果尔的文艺的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文学是生命的表现,便是形而上的诗也不外此例。普遍性是生活底要旨,而生活中的经验是最普遍的东西,所以文学的宫殿必须建在生命的基石上。形而上学惟其离生活远,要它成为好的文学,越发不能不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现。形而上的诗人若没有将现实好好地把捉住,他的诗人的资格恐怕要自行剥夺了。”他批评泰戈尔“怀慕死亡的时候,究竟比讴歌生命的时候多些。从他的艺术上看来,他在这世界里果然是一个生疏的旅客。”25闻一多在这里批判泰戈尔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生命主义和为人生的诗学思想。对于泰戈尔诗歌中的自然和人生问题,闻一多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泰果尔虽然爱好自然,但他爱的是泛神论的自然界。他并不爱自然的本身。……泰果尔记载了一些自然的现象,但没有描写它们;他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泰果尔摘录了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26。闻一多还进一步批评了泰戈尔诗歌虚无缥缈和纤弱的风格,认为泰戈尔的诗即使勉强弹上了情绪之弦,“他的音乐不失之于渺茫,便失之于纤弱。渺茫到了玄虚的时候,便等于没有音乐!纤弱的流弊能流于感伤主义。……泰果尔的诗是清淡,然而太清淡,清淡到空虚了;泰果尔的诗是秀丽,然而太秀丽,秀丽到纤弱了。”他还批评泰戈尔的诗缺乏形式美。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提倡者,非

常注重诗的形式,所以对译自英文的泰戈尔散文诗和自由体诗批评有加。闻一多批评泰戈尔的意图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的诗坛,他指出:“于今我们的新诗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智,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再加上泰果尔的影响,变本加厉,将来定有不可救药的一天。希望我们的文学界注意”27。可见闻一多一方面注意到了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负面影响,力图加以廓清;另一方面是借题发挥,通过批评泰戈尔提出自己的诗学思想。

泰戈尔诗学中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因素,这是他诗学体系中难以克服的障碍和无法摆脱的重负,其中既有时代的局限,又有民族文化基因的积淀。我国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非宗教性的以人文政治为中心的民族精神,与泰戈尔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和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主义难以合拍,不能相容,因此,我国文学界对泰戈尔的批判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批判式对话是一种历史性的超越。

由于泰戈尔的诗学思想非常复杂,其中既有印度传统诗学的继承,又有西方文论的影响,而且中国对泰戈尔的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西方的窗口,因此,我国五四文化人对泰戈尔的接受中也有许多误读现象,如在文学方面,突出了他善于幻想和超越现实的一面,忽略了他关心人生,关注实际的一面;在社会政治方面,夸大了他的出世隐退和保守妥协的一面,忽视了他作为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积极入世、斗争进取的一面;在哲学思想方面,强调了他追求“梵我同一”的无限境界的一面,消解了他执着生活热爱人生的一面;在文化思想方面,强调了他因袭继承的传统性的一面,隐没了他突破创新的现代性的一面;在东西方问题上,抓住了他关于东方精神文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的宣扬,丢掉了他对“活生生的西方文化”的赞美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样的误读也影响了对话的效果。

误读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文化过滤。我国五四时期主要是通过西方的窗口来认识和接受泰戈尔的。西方人对泰戈尔的接受已经有了一层文化过滤。经过过滤,泰戈尔作为一位反殖民主义的斗士和和社会改革家的形象被淡化了,作为一个具有宗教虔诚精神和博爱思想的神秘主义诗人的形象被突出和彰显了。如在孟加拉文的《吉檀迦利》中,直接表现爱国思想的诗占很大部分,诗人在将自己的作品译为英语向西方输出时没有选译,一方面是为了译本主题单纯统一,另一方面也可能为了照顾读者对象。这个策略也为其他译者所采用,所以英译泰戈尔作品表现强烈爱国感情的不多。另外泰戈尔在西方的演讲也以阐释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为己任,突显了他东方传统文化继承者的面目,而遮蔽了他西方化倡导者和现代性追求者的形象。我国文化人在从西方引进泰戈尔的过程中,又经过了一次文化过滤,误读不仅难以避免,而且机会更多,几率更高。这样的误读使中印诗学对话既没有真正全面展开,也不能深入进行下去。

其次是翻译媒介的局限。泰戈尔的母语是孟加拉语,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孟加拉语创作的。当时我国没人懂孟加拉语,泰戈尔的作品、演讲和论著只能通过英语转译,其中不仅有误译和误解,而且只能是管中窥豹,难见其真。比如闻一多对泰戈尔的批评,针对的主要是其英译作品,其中的确空灵者多,现实者少;纤弱者多,刚健者少,又经过二度翻译,形式美也丢失了。闻一多从中国新诗建设的角度对泰戈尔提出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否认,这种批评是建立在误读基础之上的。实际上,闻一多与泰戈尔的诗学思想是非常接近的。比如闻一多在其诗学代表作《诗的格律》一文中强调诗歌必须有格律,否则没有游戏规则,游戏就失去了趣味,并进一步指出:“诗的所以能激发感情,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28。泰戈尔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早年的一封信中说:“河水在不再为河岸所制约,流散为一片单调的茫茫水泽时,便失去了自己的美。就语言而言,韵律起着河岸的作用,赋予它以形式、美和特征。正如河岸给每一条河以鲜明的个性一样,格律也使得每一首诗成为独创。”29晚年,他又在演讲中进一步指出:“什么是韵律?它是由和谐的限制产生和规定的节奏变化,是艺术家手中的创造力。只要语言停留在平铺直叙的散文形式中,它就不能给人以任何真正的持续不断的艺术情调。一旦语言具有节奏并进入韵律,它们就会产生共鸣,焕发出光辉。”30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泰戈尔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指出:“文学为了弥补语言表现力的不足,借助另外两个手段:一是图画,二是音乐。……图画和音乐是文学的两个主要助手。图画赋予感情以形式,音乐赋予感情以活力。图画恰如身体,音乐犹如生命。”31可见泰戈尔和闻一多诗心相通,思想接近。诗心如此相通的中印两位诗人,由于文化过滤和翻译局限而产生了既深且巨的误读,不能不说是中印现代诗学对话中的遗憾。当然,误读也不见得都是坏事。闻一多通过批评泰戈尔使自己的诗学思想更加清晰和深入,正是在1923年底发表的《泰果尔批评》的基础上,闻一多于1926年发表了他的诗学代表作《诗

的格律》,这也可以看作诗学对话的成果之一。第三,我国五四时期多元的文化语境,形成不同的接受话语,对文学误读起了强化作用。所谓接受话语即在对作家的接受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接受语境和接受目的而形成的群体接受意识。对于接受者来说,接受对象不是一个需要认识的客体,而是一个需要阐释的文本。这样的接受话语具有“建构对象”的功能。具体到五四中国,文化语境主要是东西方文化论争以及科学与玄学论战,由此形成了东方派与西方派,科学派与玄学派等不同阵营。泰戈尔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错觉,认为西方文明已经陷入危机,需要东方文明来拯救,他到中国的当天便对东方通讯社记者发表了这样的谈话:“余此次来华讲演,其目的在希望亚细亚文化、东洋思想复活。现在亚细亚青年迎合欧美文化。然大战以来,竟暴露人类相食之丑态,西洋文明濒于破产。人类救济之要谛,仍在东洋思想复活之旗帜下,由日本、中国、印度三大国民,坚相提携”32。由于泰戈尔以“东方精神文明”的宣扬者自居,在不经意中卷入了中国文坛的文化论争。在对泰戈尔接受的多声部话语中,玄学派居于主导地位。梁启超所主持的讲学社是玄学派的大本营。他们作为东道主,在接待来访的泰戈尔时,极力称赞其宗教神秘主义的方面和东方精神文明的观点,结果是话语建构对象,突显了泰戈尔作为东方精神文明鼓吹者的形象。与玄学派对立的是早期共产党人的接受话语。他们在批判东方派、复古派和玄学派的文化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据茅盾回忆,他们写文章批判泰戈尔,“是响应共产党对泰戈尔的评价,也是对于别有动机而邀请泰戈尔来中国‘讲学’的学者、名流之反击”33。这样的话语建构对误读起了强化作用。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现代文化人与泰戈尔的诗学对话也形成了赞成与批判、欢迎与拒斥的不同阵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诗学对话中的赞成或批判与文学流派阵营不尽相同,同一个文学流派中对泰戈尔诗学思想也有不同的态度和声音,比如同是文学研究会的主将,郑振铎对泰戈尔诗学赞赏有加,茅盾却对泰戈尔思想多有微词;同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徐志摩对泰戈尔的诗歌和诗学极为推崇,闻一多则对泰戈尔持批判态度。即使同一接受主体,前后观点态度也大不相同,如郭沫若早期受泰戈尔影响很大,后来也加入了批判泰戈尔的行列。这样的多重对话和众声喧哗,一方面表现了中外诗学对话的个性化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现代诗学发生期具有众声喧哗的复调语境。无论是认同接受还是批评批判,对话主体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精神和超越精神。这种开放精神和超越精神对于诗学的跨文化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泰戈尔篇4

摘要:泰戈尔的宗教是注重内在修养、人格提升的“个人的宗教”,是兼容并蓄的开放的宗教,是清醒的以人为本的宗教。具有鲜明的以本的特点。

关键词:制度的宗教 个人的宗教 神性 人性

[中图分类号]:110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222-02

关于泰戈尔的信仰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宗教需要具备几个最基本的条件:信仰什么神?有什么宗教的活动和礼仪?有宗教的组织和制度吗?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将宗教的领域分成两部分:“在这个分界的一边是制度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在另一边是个人的宗教(individual religion)。”他认为“宗教的一支最注意神,另一支最注意人。”,“制度的宗教”注重的是神,关心的是外部形式如崇拜、献祭、仪式、教会组织等赢得神宠的技术。而个人的宗教关心的是人,是人内在的性情,人格的整合,精神的完善和自我的升华,宗教仪式等其他媒介都降落到完全次要的地位了,“宗教关系直接由心到心,由灵魂到灵魂,直接在人与上帝之间。”泰戈尔的宗教观显然属于“个人的宗教”。他把宗教从繁琐的仪式,违人性的教条,狭隘的排外中解救出来,奉献给了全人类。

泰戈尔对宗教有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感情。他自幼生长在浓郁的宗教环境中,深受印度宗教神明、经典和生活习俗的熏陶:“我家每天的祈祷文用的都是《奥义书》中的章节,父亲还身体力行为我做出了榜样。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与上帝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没有因此而忽视过自己对人世间的义务,也没有减弱他对人事的强烈兴趣。”宗教在印度社会传统中处于意识形态的中心,哲学、政治、法律等等几乎都纳入到神学体系内。这种环境使得泰戈尔从小就有一颗异常敏感的心:“我从幼时起,就有一种强烈的敏感,使我的心灵一直由于对我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意识而激动不已。”这种与周围一切融为一体的感受正是诗人宗教观的起源:“我证悟的第一阶段,是由于我对大自然的亲密无间的感受而实现的”。这使得泰戈尔被误认为有泛神论的倾向,诗人自己否定了这一说法:“神学家可能追随科学家,摇头说我所写的一切都是泛神论。然而,我们不要沉溺在对名称的盲目崇拜之中,并出于对名称的偏爱而推翻活生生的真理。……”,这个活生生的真理,诗人指的是神的真实存在,诗人认为神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是我们的“同伴”。他说:“与我们同在的神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神,他属于我们的寺庙,也属于我们的家庭。我们在所有关乎恋爱的人际关系中,都感受到他与我们的切近,而在我们的喜庆活动中,他是我们尊敬的主宾。在开花与结果的季节,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在秋天的累累果实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披风的边缘,而且听到了他的脚步声。”泰戈尔强调真正有信仰的人必须时刻牢记神的存在,因为“这种信仰的根本基础是领悟到神作为一种真理确实存在着。”

泰戈尔宗教思想的发展,从朦胧到清晰,前后历时五十年之久。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泰戈尔奉父命来到东孟加拉的谢丽达,乡居期间,已入而立之年的泰戈尔已经学会了用平和安详的心态去思考人类自身、自然界、宇宙和社会,他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在1892年的一封信中写道:“没有什么比简单而自然地完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职责更美好或更伟大的了”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几年,生活一再地将不幸与悲痛带给诗人,先后痛失爱妻、弱女、慈父、严师、活泼可爱的小儿子。同时,此时的印度社会也处于巨大的动乱之中。正如泰戈尔说的“宗教必须在人的极端的痛苦中产生”。

泰戈尔在《人的宗教》中说:“关于我们的神的人性或‘永生的人’的神性的理念,是本书的主旨。”可见,泰戈尔的宗教是有他基本的主旨的:“让我重申我的信念:这一由我们所谓的生物和无生物构成的世界,以人为其最卓越的表现,因而已经在人身上达到了自己的顶点。人,作为一个创造物,代表着造物主,而这正是何以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人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想象力充分了解这一世界,并以他个人的灵魂证悟一种与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形成的和谐。”所以,在信仰问题上,他是异常清醒的,是以人为本的,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只要符合他的理念的,他就赞成,就接受。而完美的宗教,是没有界限的,超越形式的,融汇生活的。在印度古代经典吠陀、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中,他接受了“梵我同一”的思想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印度古代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他接受了人格化的神,接受了每个人只有积极投入生活,履行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灵魂才能获得解脱的思想,他说“《薄伽梵歌》说,我们一定要行动,因为行动才是我们本性的体现”在印度传统宗教中,泰戈尔被印度教毗湿奴教派神人合一思想所吸引,他说:“毗湿奴教派大胆地宣布:神已经和人结合了,在这种结合里,人类的存在成为最大的荣耀。”。对于佛教,泰戈尔承认:“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句和佛陀的教诲,一直是活着的灵魂,因而具有无限的生机;”他接受了佛陀的仁慈、忍让、布施和精进的教导以及普度众生的思想。对于锡克教,泰戈尔十分赞赏该教创始人那纳克提出的反对偶像崇拜、繁琐祭祀、苦行和消极遁世的主张。在外国宗教方面,泰戈尔的宗教理念与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是想通的,他说:“琐罗亚斯德是所有早期给人类指明了自由之路的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道德选择的自由,不盲从没有意义的命令的自由,免于重复建立许多神殿从而使我们不能专心致志虔诚拜神的自由”。此外,泰戈尔还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博爱和中国道教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泰戈尔认为:“科学可以将星球世界以及其外更为遥远的世界囊括到自己的认识领域,哲学可以尝试找出作为万物基础的某一普遍原理,但宗教无可避免地专注于人性。”所以,泰戈尔的宗教是异常清醒的以人为本的宗教,具有鲜明的以人文本的特点:

首现,以人为本的宗教观强调神的人性。泰戈尔虽然相信神的真实存在,但却与传统的神学不同,不再将神置于绝对的主宰地位。神从高高的祭坛走下来,显示在所有的人身上:“这神就在人中,而不在寺庙获经典之中,也不在偶像和象征之中。”泰戈尔在强调神的人格,神的人性的同时也指出了专注于外部形式的制度的宗教的虚伪性与缺乏人性:“……其中的各种例行仪式变得愈益重要,而且外在的强迫行为也变得更加专横跋扈。……这些更早期的宗教是膜拜力量的邪教;它们对于我们曾经有过价值,当然不是帮助我们掌握真理走向完善,而是通过占有财富和对神祗的神秘操纵变得令人悚惧。”泰戈尔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深恶痛绝,同样也是因为它违背人性:“教导人这样不公正地、不尊重地对待人的是宗教,而不是人的本性。……”对它的危害性也有清醒的认识:“正是我们的宗教堕落到比我们的本性还要低,从而把我们束缚于非正义 之中。宗教正是借着吉祥的理智的名义像这样以无情、盲目和愚蠢。折磨了国内的人们许多世纪”,所以。泰戈尔主张把人从传统宗教的教条、戒律、仪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认为“宗教的真谛就在于其道德意义,而不在于只有虚幻价值的外在仪式宗教的价值在于维系人坚守具有善心、善言和善行的生活”,这样,人才能认识宗教的真谛,找到真我,获得精神的解脱。

其次,以人为本的宗教观还强调“人的神性”,泰戈尔认为人天生具有神性和非神性两个方面。神性的自我是真正的自我,而外在表现出来的自我是非神性的:“外在表现的自我总是自高自大,想站在它的积累的基座上,把一切都据为己有;而要展示真理的那一面,却要放弃自己的一切,从而变得完美……”人外在表现出来的自我是自私自利的,非神性的,而爱与奉献的自我才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自私自利像一层皮肤一样粘在我们的身上,只有在我们爱与奉献时,原来粘在我们身上的东西才会失去它的黏性,我们才会发现它们其实并不是自身的一部分:“放弃它们不但丝毫也无损于我们,我们反而从中找到自我本质的实现。”““泰戈尔认为宗教的功能就是要唤醒人本性中的神性,从而抛弃自我非神性的一面,使我们的本性得以实现。但是,当人失去了自己的神性,走上人性的独木桥时。“他们就会把自己逼向疯狂,把自己撕碎,吃自己的肉。……人的贫穷就会丧失其伟大的淳朴性,而要变得卑鄙和无耻;它们的财富也不再是慷慨,而只会变成奢侈;”丧失了神性的人性,它的追求是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不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

泰戈尔篇5

文/严忠贵

依恋

读了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你会沉浸在金色花弥漫的花香中,感觉美不胜收,心灵沐浴着爱的光辉,被洗涤得圣洁崇高。文中的“我”天真活波,机灵“诡谲”,天生善良,妈妈呢?沉静虔诚,善良慈爱。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母子情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我们会意识到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承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是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泰戈尔用它来比喻孩子,赞美了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折射着爱的光辉,想象何等的新奇美妙。孩子看着妈妈工作,让妈妈嗅到花香,投影到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更加温馨。“我”失踪了一天,却始终与妈妈在一起,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妈妈的依恋。

颂神

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的地方还向前、向深处更进一步,进入妙悟的境界,进入“入神”的境界。(刘真福语)诗人吟咏的是印度圣树开的金色花,不是含有对神的虔敬吗?文中的妈妈“沐浴后,湿头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还有妈妈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写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故事的叙事诗《罗摩衍那》。妈妈沉静、安详,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不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尤其是“我”,能上高枝,开放花瓣,在新叶上跳舞,散发花香,意念一动,又化人形,拥有无限的自由,展露了人格化的神灵的行迹与心理,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不光有神的能耐,更有神的品性——善和爱,分明是来自天国的小精灵。原来泰戈尔,一个生活在以佛教为国教的印度,由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分明在颂神,在宣扬富有宗教意义的大爱。作如此观,散文诗《金色花》的意义不是变得更博大深宏了吗?

泰戈尔篇6

泰戈尔语录第1条:爱情若被束缚,世人的旅程即刻中止。爱情若葬入坟墓,旅人就是倒在坟上的墓碑。就像船的特点是被驾驭着航行,爱情不允许被幽禁,只允许被推向前。爱情纽带的力量,足以粉碎一切羁绊。

泰戈尔语录第2条:要是爱情不允许彼此之间有所差异,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有差异呢?

泰戈尔语录第3条:贞操是从丰富的爱情中生出来的资产。

泰戈尔语录第4条: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泰戈尔语录第5条: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泰戈尔语录第6条:相信爱情,即使它给你带来悲哀也要相信爱情。

泰戈尔语录第7条: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泰戈尔语录第8条:女人,罪恶把你剥得赤裸,诅咒把你洗净,你升华成完善的生命。

泰戈尔语录第9条: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泰戈尔语录第10条:闪射理想之光吧/心灵之星!把光流注入/未来的暮霭之中。

泰戈尔语录第11条: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语录第12条:在消除贫困的时候,我们会拥有自己的财富,而拥有这笔财富,我们却会失去多少善心,多少美和多少力量啊!

泰戈尔语录第13条: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泰戈尔语录第14条: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

泰戈尔语录第15条:那些缠扭着家庭的人,命定要永远闭卧在无灵魂世界的僵硬的生活中。

泰戈尔语录第16条:我希望你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泰戈尔语录第17条: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

泰戈尔语录第18条: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的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语录第19条:在光明中高举,在死的阴影里把它收起。和你的星星一同放进夜的宝盒,早晨,让它在礼拜声中开放的鲜花丛里找到它自己。

泰戈尔语录第20条: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

泰戈尔语录第21条: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

泰戈尔语录第22条:永恒的献身是生命的真理。它的完美就是我们生命的完美。

泰戈尔语录第23条: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泰戈尔语录第24条: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泰戈尔语录第25条:当你错过太阳而流泪,你也将错过群星了。

泰戈尔语录第26条:世界上的一切伟大运动都与某种伟大理想有关。

泰戈尔语录第27条:

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

泰戈尔语录第28条: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语录第29条: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

泰戈尔语录第30条: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语录第31条:不要从你自己的袋里掏出勋章借给你的朋友,这是侮辱他的。

泰戈尔语录第32条: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理智以它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

泰戈尔语录第33条:真理是严酷的,我喜爱这个严酷,它永不欺骗。

泰戈尔语录第34条: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泰戈尔语录第35条: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区别在于:友谊意味着两个人和世界,然而爱情意味着两个人就是世界。在友谊中一加一等于二;在爱情中一加一还是一。

泰戈尔语录第36条: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泰戈尔语录第37条:检验真理的工作也没有被过去某一个时代的一批学者一一劳永逸地完成;真理必须通过它在各个时代受到的反对和打击被人重新发展。

泰戈尔语录第38条:休息与工作的关系,正如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泰戈尔语录第39条: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泰戈尔语录第40条:青春啊,难道你始终囚禁在狭小圈子里?你得撕破老年的蛊惑人心的网。

泰戈尔语录第41条: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

泰戈尔语录第42条:当青春的光彩渐渐消逝,永不衰老的内在个性却在一个人的脸上和眼睛上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好像是在同一地方久住了的结果。

泰戈尔语录第43条: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名象秋天一样的优美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象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

泰戈尔语录第44条: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假如你必须战斗或者在市场上取得最有利的地位,你就不能不冲锋、奔跑和大步行进。

泰戈尔语录第45条:造物主把像你这样的人派遣到人世间来,是要你担负一定的责任的,所以你决不应该轻视自己的身体。

泰戈尔语录第46条: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

泰戈尔语录第47条: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语录第48条:只有人类精神能够蔑视一切限制,想信它的最后成功,将它的探照灯照向黑暗的远方。

泰戈尔语录第49条: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泰戈尔语录第50条: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泰戈尔语录第51条: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它自己。

泰戈尔语录第52条:我更需要的是给与,不是收受。因为爱是一个流浪者他能使他的花朵在道旁的泥土里蓬勃焕发,却不容易叫它们在会客室的水晶瓶里尽情开放。

泰戈尔语录第53条:我宁愿要那种虽然看不见但表现出内在品质的美。

泰戈尔语录第54条: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泰戈尔语录第55条:在老年时,会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去计算那过去的日子,把我们手里永久丢失了的东西,在心里爱抚着。

泰戈尔语录第56条:人总是要犯错误、受挫折、伤脑筋的,不过决不能停滞不前;应该完成的任务,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要完成。社会之河的圣水就是因为被一股永不停滞的激流推动向前才得以保持洁净。这意味着河岸偶尔也会被冲垮,短时间造成损失,可是如果怕河堤溃决,便设法永远堵死这股激流,那只会招致停滞和死亡。

泰戈尔语录第57条:时间是变化的财富。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

泰戈尔语录第58条: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

泰戈尔语录第59条: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泰戈尔语录第60条: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泰戈尔语录第61条: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

泰戈尔语录第62条: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语录第63条: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泰戈尔语录第64条:多和朋辈交游无疑是医治心病的良方。

泰戈尔语录第65条:不要从你自己的袋里掏出勋绩借给你的朋友,这是污辱他的。

泰戈尔语录第66条:有时候,两个从不相识的人的确也很可能一见面就变成了知心的朋友。

泰戈尔语录第67条:花朵以芬芳熏香了空气,但它的最终任务,是把自己献给你。

泰戈尔语录第68条:在哪里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里重生。

泰戈尔语录第69条:对我们的习惯不加节制,在我们年轻精力旺盛的时候,不会立即显出它的影响。但是它逐渐消耗这种精力,到衰老时期我们不得不结算帐目,并且偿还导致我们破产的债务。

泰戈尔语录第70条: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否则,便只能在愤怒争吵、妒嫉仇恨、唠唠叨叨中讨活了。

泰戈尔语录第71条:思想以自己的言语喂养它自己,而成长起来。

泰戈尔语录第72条: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泰戈尔语录第73条: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

泰戈尔语录第74条: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泰戈尔语录第75条:在你青春的无忧无虑的生涯里,你屋子里所有的门户始终洞开着。

泰戈尔语录第76条:一个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像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像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

泰戈尔语录第77条: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泰戈尔语录第78条: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泰戈尔语录第79条: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泰戈尔语录第80条:人走到喧华的群众中去,是为了淹没他自己沉默的呼号。

泰戈尔语录第81条: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泰戈尔语录第82条:神是人,同时超过了人。

泰戈尔语录第83条:那些认为“真理得靠我,我不靠真理”的人其实是一些又顽固又迷信的人。

泰戈尔语录第84条:宗教就会象财富、荣誉或家族那样,仅仅成为一种人们引以自豪的东西。

泰戈尔语录第85条:基督教不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他们说,一边是基督教,另一边是永久的毁灭,没有中间道路。

泰戈尔语录第86条:为什么为了给记忆建筑这样多的神龛而消磨生命呢?这是徒劳无益的。你不知道,生命是在死亡的神坛上永恒的牺牲品吗?

泰戈尔语录第87条:祭司的念珠和警察的鞭子是用同一种绳子串起来的。

泰戈尔语录第88条:宗教一定是在人的苦难达于极点之时产生的;它必须靠人的鲜血而生存;于是,不管它是否能给人带来幸福,人的旅程都将在完满的欢乐中终结。

泰戈尔语录第89条:上帝在创造男人的时候,

他是一个校长的身份,他的袋子里装满了戒律和原则;可是他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变成了艺术家,手里只拿着一枝画笔和一盒颜料。

泰戈尔语录第90条:最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泰戈尔语录第91条:阴影戴上她的面幕,秘密地,温顺地,用她的沉默的爱的脚步,跟在“光”后边。

泰戈尔语录第92条:他把他的刀剑当做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时,他自己却失败了。

泰戈尔语录第93条:梦是一个一定要谈话的妻子,睡眠是一个默默忍受的丈夫。

泰戈尔语录第94条: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而这,就是人生。

泰戈尔语录第95条:有一次,我们梦见彼此竟是陌生人;醒来后,才发现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泰戈尔语录第96条: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泰戈尔语录第97条: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

泰戈尔语录第98条:你默默微笑着,不对我说一句话,但我感觉,为了这个,我已期待很久了。

泰戈尔篇7

在夏天,

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

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

日子发出声响……

生活正如这首诗里所描述的一样——简单而快乐,用心发现身边的美好,能让生活多一点美妙的色彩,而诗正是给了我们很好的表达途径。

在悦·读家这个团体里,诗将伴随着大家成长。2018年,我们以唱、诵的方式来体会古代诗歌的情感:我们放着风筝欣赏《村居》里的草长莺飞,唱着《池上》踏入夏日偷采白莲的欢愉,又在农场的一场割稻比赛中触碰到了《西江月》里“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诗让悦·读家的每一个人有了更丰富的情感,让你释放,让你表达,同时也在逐渐地塑造你。

泰戈尔篇8

关键词:冰心 泰戈尔 比较阅读

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题材相近、思想内容相似的文章,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比较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同质与异构两方面入手,同质即探寻文本之间的共性,异构即探寻文本的个性。寻找文本的同质性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探究文本的异构性,则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个性特色,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解读。

一、同质――探究冰心诗歌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

在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中,冰心的《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四首小诗,是仿照印度文豪泰戈尔著名的《飞鸟集》所作,尽管篇幅精悍,亦未刻意追求诗歌中的韵律之美,其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仍然使无数读者折服。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这四首小诗,并与同单元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散文诗进行对比,挖掘其中的同质之处,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比罗列,便于学生赏析。

1.诗歌形式的同质性探究

冰心受泰戈尔诗风的影响较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阅读冰心的四首小诗,提炼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比如《母亲》和《纸船》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抒发对母爱的渴望与眷恋之情,而《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则借助“花”“芽儿”来说明奋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真正意义,充满哲理。冰心的诗歌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在叙述中抒情、阐发哲理,使人读之有所悟。而泰戈尔的诗歌中,《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小诗都描写了母爱,同样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从诗歌形式上,叙事、抒情、哲理是两人作品的最大同质性。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提炼叙事主线和情感主线,使其中的哲理自然闪现出来。

2.艺术风格的同质性探究

诗歌形式相似,必然带来艺术风格的趋同,冰心小诗的艺术风格中很容易找到泰戈尔诗歌的影子。在有关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品读两人的诗歌,总结两人的诗歌在语言和修辞上的共性。两人都采用了暗示性的语言风格和象征性的修辞手法,比如冰心在《纸船》中用“纸船”暗喻游子内心的漂泊感,象征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而泰戈尔在《榕树》中也用“榕树”来暗喻故乡,用“风”、“鸭”和“影子”暗喻远离家乡的孩子,用象征的手法再现了离家的孩子对家乡的眷恋。象征是诗歌重要的表现风格,在两人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实物象征的手法来展现游子与故土之间的情怀。

3.思想内涵的同质性探究

探讨诗歌的思想内涵,离不开作者生活的时代及继承的历史文化。相对而言,冰心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些,其所呈现的思想内涵建构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上,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而泰戈尔的作品建构在印度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上,学生理解起来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两人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同质性最为明显,一方面冰心的《母亲》《纸船》和泰戈尔的三首小诗都写到了“母亲”,这是人类永恒的情愫;另一方面两人又在诗歌中融入了诸多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用“童心”来颂扬“母爱”,用婴儿般的情怀向母亲致敬。在诗歌的思想内涵上,冰心尽管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但仍然坚持着泰戈尔展现“爱的哲学”的创作理念,这在教学中也是需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之处。

二、异构――剖析冰心诗歌对泰戈尔的影响

纯粹的接纳与学习不会成就一位优秀的诗人,诗歌是靠思想内涵、情感切入点、艺术风格等因素来吸引读者的。冰心虽然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颇深,但只在诗歌的结构上借重较多,在其他方面却并非直接借鉴,而是有选择性地接纳。在冰心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自身经历,这些经历是与众不同的,充满了时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痕迹,这是冰心诗歌与泰戈尔诗歌异构性的本源。在对两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一点入手,体味两人的诗歌作品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

1.思想内涵上的差异

思想内涵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作者抒感的重要体现。在教材所展现的几首诗歌中,尽管冰心与泰戈尔都在描写母爱,都在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但两人在思想内涵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品诗中的关键字句与情节,以便融入诗歌的氛围中。如冰心的《母亲》,用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生活中最为普遍而平凡的经历,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处在人生逆境时躺进母亲怀里的冲动,这是对母爱最真实的诠释。而泰戈尔的《金色花》中融入了想象的情节,在表现手法上虚实结合,尽管也展现了母子间的情谊,却为“母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与泰戈尔诗作中的宗教色彩一脉相承。一个追求真实平凡,一个追求宗教神秘,这是两人的诗歌作品在思想内涵上最大的差异。

2.情感视角上的不同

情感是诗歌讴歌的主要内容,情感视角的切入是诗歌吸引读者的关键。在情感表达上,冰心与泰戈尔的诗歌存在本质的不同。尽管两人都以儿童的独特视角作为诗歌的情感切入点,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截然不同。冰心在《母亲》中用寻求母爱保护的儿童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纸船》一文则以青年人的视角展现对母爱的眷恋,全诗充斥着阳光的色彩,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泰戈尔的《告别》则从分别的角度去描写母子深情,从情感基调来看,展现更多的是眷恋和纯真的童心世界,充斥着感伤的情调。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对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便直观地展现两人的诗歌在情感上的差异。

3.艺术风格上的突破

不同经历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文本的艺术风格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提炼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写作能力。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小诗,叙事风格偏外向,写作手法虚实结合,给人以细腻的感受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学生在阅读时情感随着叙事主线的推进而被调动;冰心的《母亲》《纸船》两首小诗,虽然也在描写母爱,但语言风格更加内敛,笔触更集中于个体内心世界的独白,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剖析探索她的内心情感。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一个偏重外向,一个偏重内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两人的诗歌抒感的方式。

在教学中,比较阅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极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来看,比较阅读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教学形式来看,除整合外部教学资源外,比较阅读还能引导学生运用图表等比照方法来辅助阅读,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比较阅读除了了解两篇文章的同质性外,更将重点放在了寻找异构性上,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泰戈尔篇9

    印度诗人、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大家庭中,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家仆看管下度过的,泰戈尔被关闭在高墙大院之内,不敢越雷池一步。正因为这样,他对围墙外广阔而又神秘的世界越加好奇和憧憬。?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他兴奋得无法形容。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坦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3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沉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原漂亮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四个月这样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酷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漂亮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泰戈尔篇10

我只不过是一朵花。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叶。

——《飞鸟集。57》

泰戈尔,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我曾无数次被他的诗篇所魂牵梦索。他的语言如同星星般璀璨,无私的博大胸怀将万物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笔下。我无法用言语去描述他的诗歌艺术品,只是一次又一次在他的言语中体验到省民的激情和热爱。

我寻找了许多人,很多都是我感动和震撼,但唯一只有泰戈尔,带给我的是灵魂的哲思和民运的牵挂。

泰戈尔小的时候因家簇违反教规,受到排斥,移居到恒河岸边的一个小渔村定居。生活简朴而艰苦,能在早餐吃上面包和香蕉叶子包着的黄油,已经是登天的幸福了,因为姊妹多,他没有享受多少母爱,小时候,被关在家里,不准出门,像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他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自由。但是,自由女神是眷顾他的,赐予了他精神上的自由以及想象力带来的向往,14岁退学后,她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热爱,以至于后来闻名世界的《吉檀伽利》《飞鸟集》《新月集》……

他一生的著作有很多,我至今也没弄清楚我最求他的什么。是坚强的信念?优美的诗篇?还是对命运的抗争核对自由的向往?我不知道,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会给自己一个诠释,但更需要深入万物渊源之头的探索和触动。

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

【完全】为了爱【不完全】,把自己装饰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