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十篇

时间:2023-03-27 16:21:23

天上的街市篇1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天上的街市篇2

短短数语,却颇能看出几分作者的脾性。谈吐间也透着亲切与儒雅,淡然如菊,却幽香悠远,正如他在书中点评诗歌时那般,言简意赅又时有点睛之笔。对于爱诗人而言,这101首精选出的经典犹如郭沫若先生诗里所说的“天上的街市”,值得好好巡游一番。在大学教诗歌阅读课的唐欣曾为学生们甚少读诗而有些遗憾,我想,闲暇时候,不妨捧起这本小而精的诗选,读读诗,想想事,毕竟,开卷有益总是没错的。

现代青年:这本诗选的名字也非常有诗意――《有个地方你从未去过》,这个神秘的“地方”所蕴指的什么?

唐欣:这个书名来自书里美国诗人肯明斯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虽然诸如美和诗意的东西就在那儿,最好的例子当然就是诗歌,但你不去阅读,不去寻找,不去体会,那你离那儿还是很遥远,而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读诗的、审美的体验,那也太遗憾了,甚至都有点可怜了。所以这个书名也算是一种召唤吧。

现代青年:现在很多人不读诗,也不会读诗,您自己是怎样读诗的?读一首诗重在读什么?

唐欣:我们当然也没法去怪那些不读诗的人,或者他们还有别的事情要做吧。至于说到读诗,我想,诗无达诂,读无定法,但多读读可能就会接近吧。毕竟经验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诗歌大概也是慢慢地喜欢上的吧。刚开始看看别人的评点也是有帮助的,至少能参考一下。诗的欣赏没法割裂,但确实有人也许更喜欢声音,有人喜欢里面的意思,有人也许喜欢她不一样的发现和角度,随便了。难道我们能说我主要喜欢爱人的耳朵?反正,只要开始读就不错。

现代青年:这些选评的诗歌中您最喜欢哪首?最想向读者推荐哪首?

唐欣:这太难回答了。好像要一个父亲说他最喜欢那个女儿,我只能说都喜欢,都好得不得了。非要选一首的话,也许第一首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那种无悔的痴情很符合某种苦恋者的心态吧。

现代青年:对此次在海南举办的书博会有何评价?

因为以前并没有参加过书博会嘛,无从比较。但就这次我们看到的如此浩大和热闹的场面,还是令人兴奋。很多书迷的热情也让人感动。任何时候,总是开卷有益。作为读者,我自己很喜欢这种“赶大集”的狂欢感觉。

天上的街市篇3

陈柱

音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不像图画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这种由感觉产生的形象,正是由人们的想像而产生的。而文学作品是由文字作用于人的视觉引起联想,激发人的想像,由此产生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形象。从这一点看,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根据这个特点,我试将音乐作用于朗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比如我在初一年级上郭沫若的抒情诗《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就作了一些尝试。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根据这个特点我就用相应的音乐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使听觉和视觉同时发生作用,来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之目的。为此,我选用了陈钢与何占豪于1959年创作的《梁祝》来作背景音乐。

该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纯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该曲共分八个乐章:(1):结拜(2):共读(3):相恋(4):送别(5):抗婚(6):楼台(7):哭坟(8):化蝶。根据《天上的街市》的意境特点,我选取了结拜、共读、相恋三个乐章,意在营造一种美好、恬静、自在、清新的情感氛围。《天上的街市》意境特别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特别适合朗读。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

一欣赏《梁祝》,讲述梁祝的故事,便于学生理解音乐;

二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三探究:学生将诗人改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梁祝的故事进行对比分析,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四老师示范朗读,配乐《梁祝》,将学生带入联想与想像的情感空间,激发创造性思维体验;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老师再次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便于学生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特别想像他们的生活:“天河浅浅”,“不甚宽广”;他们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还能够“在天街闲游”。多么幸福!诗人的想像真是太丰富美妙了!

六学生朗读三步曲: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第一遍朗读:感受诗的语言美。这首诗节奏舒缓、音律和谐,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第二遍朗读:想像诗的画面美。这首诗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三遍朗读:领悟诗的情感美。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表现出一种甜美。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就连平时上课不敢大声回答问题的学生,甚至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陶醉其间,有的居然还学着过去的老先生一读三摇头。

我看到这个情景,心中突然感觉到了一种美,一种甜甜的美。

朗读是打开美文意境的钥匙,音乐则是润滑剂。这堂课的效益超出了45分钟,甚至是永久的。很多学生主动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们朗读、朗诵,指导他们欣赏诗词文章,让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成功与喜悦,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美。

天上的街市篇4

看!那天上一闪一闪的,是什么?是天上闪耀的繁星?还是在两侧照明了天路的街灯?

那天上的仙人们啊,你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有了人世间的叨扰,你们的生活是否逍遥?你们的天路里,是否有尘世间难觅的珍奇?

是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那久别的牛郎和织女,现在又在做些什么呢?织女纺着素绢,牛郎吹着牧笛,他们沉醉在了这个静谧的世界里,牛郎的水牛角上还挂了一盏灯笼,悄悄的,照亮了整个天际…………

天上的街市篇5

键词:主题街区;旅游开发;五大道;天津市

一、主题街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主题街区的概念。主题街区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概念,它是随着上海新天地、北京王府井、杭州西湖天地等现代都市娱乐文化功能区域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目前,相学者对主题街区还未形成一个明确而特定的含义。一般认为,主题街区是一个公共空间,围绕着相主题展开,可以对居民和游客产生一定吸引力并通过配套设施满足其需要。

2、主题街区的构成要素。主题街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拥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公共空间形态,不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载体的作用,而且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吸引物的功能。主题街区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构成要素来发挥和体现的。(1)主题。主题是主题街区的核心主线,一个成功的城市主题街区必须具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例如,北京王府井、香港铜锣湾选择以购物作为街区的主题,上海新天地、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选择以休闲娱乐作为主题定位,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苏州观前街选择以历史文化作为主题。(2)场景。场景是主题街区的物质构景基础,由街区氛围、街区活动、建筑景观组成。场景是街区主题体现的重要大环境,场景的设计和营造应与主题密切配合;主题街区的开发,街区主题的决定应该根据已有的场景进行适度的选择。(3)空间。主题街区的空间构成既有私人空间,也有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功能设置分为生活配套、公建配套和商业配套。生活配套是为了街区内居民或者街区外来人员的生活所需而设置的空间配套。商业配套则是街区内商业经营所需的区域和场所。共建配套就是街区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公共活动空间。(4)商业。主题街区的商业主要由金融、餐饮、商品、服务等小型零售网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共同组成,在文化、业态、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上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并按规划有序排列,从而对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具有共同吸引力。

二、来自上海“新天地”主题街区旅游开发的启示上海是全国都市旅游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主题街区有新天地、衡山路、南京路、淮海路、上海老街、徐家汇等为代表,尤以“新天地”旅游街区开发最具影响。

2001年7月1日,上海“新天地”投入运作。在丰富的都市旅游产品中,“新天地”都市主题街区的运作较为成功、国际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目前,涌向“新天地”的人流络绎不绝,平时日客流量1万,最高时达3万,其澳台及国际游客约占1/3以上,基于全国背景的都市旅游国际化指数高达300%以上。

上海“新天地”在还原上海石库门老建筑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城市新景观,建筑外表保留了上海特有的江南传统院落风格与欧洲建筑风格杂糅的里弄建筑,凝固了近代上海生活的特征,其内部则按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节奏和情感精心打造,在汲取石库门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元素的同时,有机融合了现代元素、生活元素和动态元素,既保持了外貌的原汁原味,又能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统一。之所以“新天地”备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究其原因,成功因素有多方面的,有自身资源优势、国际化的开发整合、国际化的营销方式、国际化的经营模式、及其顾客群体的潜在优势等。

“新天地”有机融合国际化时尚元素与上海里弄文化,出色地营造了凸现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文化的旅游氛围,也充分地注入了国际化元素,既突出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都市主题街区旅游的奇特性,又结合了国际时尚潮流。这对于作为近代百年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有机交汇的天津“五大道”地区而言,恰当处理国际化与历史文化融合的系,适应现代游客注重旅游体验的时代要求,具有借鉴价值。

三、天津“五大道”街区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天津五大道街区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包括和平区南京路、成都道、西安道、岳阳道、桂林路、西康路、马场道围合的范围,原为旧中国英租界地,共有22条道路,总长度为17千米,面积为141.4万平方米。至今完整保存有上世纪初设计建造的欧洲不同建筑风格的小洋楼近2000幢,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2003年,五大道风情区被评为“津门新十景”之一,成为展示天津城市魅力的重要人文旅游风景区。2008年,和平区通过协调,使重庆道55号原庆王府、大理道66号润园等10余处名人旧居现驻单位同意作为旅游参观点有条件对外开放。2010年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入围名单,天津五大道从参评的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条历史名街中脱颖而出,成为15条入围的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目前,该区域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宣传推广开始起步,作为天津市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能in和沿海开放城市,同时也是一座资源丰富、内涵深厚的旅游城市。近年来,天津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阶段,“渤海明珠、魅力天津”的旅游新形象日趋鲜明,精心打造的“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核心品牌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五大道地区作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12个主题板块之一,其发展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体现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名片。天津五大道街区共有文物建筑97处,其中,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30处,已公示不可移动文物55处。五大道街区形成初期,处于英国租界区范围,各国建筑设计师先后于这里建造了西方不同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这里的小洋楼别具特色,道路幽深宁静,名人故居云集,历史积淀丰厚悠长,异国情调浓郁醇厚,是历史建筑的“万国博览会”。如今,“五大道”已成为天津异国风情区的代表,更是“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

2、提升区域价值,带动经济发展。随着五大道地区旅游和商业的繁荣,必将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能够吸引更多要素的积聚,区域配套设施也随之逐步完善。将五大道地区打造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都市旅游街区,不仅可以提高五大道地区本身的品位和人气,提升其区域价值,同时也可以带动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天津市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提升作出新的贡献。

四、“五大道”街区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条件

1、近代历史文化主题突出。主题是主题街区的核心部分。五大道地区汇集了天津近代小洋楼的精华,是天津近代历史文化的缩影,其突出的近代历史文化主题,为五大道地区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型主题街区集群建立了核心轴,也便于今后五大道地区的营销和宣传推广。

2、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首先,五大道在30处名人旧居设置了语音导览器,可以为游客提供自动讲解服务;其次,建设了五大道游客服务中心,可以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还有,开通了五大道观光马车、电瓶车项目,提供单人自行车、多人自行车的租

赁业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交通服务;同时,五大道地区近年来已经吸引到众多的餐饮、茶楼、酒吧等进驻,为游客提供餐饮休闲服务。

3、相旅游主题活动初具规模。五大道地区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五大道旅游节,既有热情奔放的中外演员参与的盛大花车巡游活动,又有凝聚近代人文底蕴的五大道老照片展以及青年视觉――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小洋楼摄影展;既有五大道旅游节纪念封首发式,又有欧美经典老影片展映活动等。这些街区活动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盛宴。

4、相政策环境支持。目前,天津市确立了以“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三大旅游体系建设为支撑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并着力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正在形成以天津近代历史文化为脉络,反映近代天津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建筑、国际交往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性景观和旅游聚集区。其中,包括五大道在内的一些主题街区都将成为天津都市观光旅游的标志性集聚区。

2005年3月五大道被列入天津市政府十二大文化旅游板块之一,冠名为欧陆风韵五大道风情区旅游板块。目前,市政府正在进一步制定规划,要将五大道地区建设成为集现代化高档商务区、高档商住区、高档文化旅游休闲区为一体的人文景观风情区。

(二)不利条件

1、管理难度大。目前五大道区域内的风貌建筑置换、更换牌匾等工作由市风貌办直接管理,和平区相部门只负责道路清洁、协助腾迁等工作,在旅游板块的开发上没有发言权,很难参与具体运作。另外,五大道作为天津市都市旅游的标志性景区,只有一个规模300余平方米的五大道游客服务中心,很难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设施。同时,由于要价过高,很多房屋、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未得到充分利用。

2、商业运作存在问题。由于五大道产权涉及工厂、私人、宗教等多方面,综合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导致目前五大道区域商业经营业态问题难以解决。主要问题是餐饮多,住宿少,游客消费水平不高。已进驻的众多西餐厅、茶楼、酒吧等,也缺少文化氛围,降低了五大道的整体形象和内含价值。

3、区域交通拥挤,缺乏标识。几经历史变迁,五大道地区现已是居住、办公、文教、商业、体育等功能混杂的区域,区域内22条道路均为上世纪20年代设计的居住区道路,目前已成为穿越城市的干道或次干道,加之区域内20余处中小学及幼儿园,致使每天早晚高峰交通荷载量大,道路极其拥挤。同时,五大道仅在周边路口设有指示牌,而在高速出口、火车站等主要路段均未设置交通指示牌,外地游客很难进入。加上五大道内道路繁多,公交站点名称设置不统一,使得很多游客难以确认是否已经进入五大道区域。这些问题对今后都市旅游街区的开发、改造极为不利。

4、宣传滞后。受天津市风貌建筑管理条例的约束,五大道内众多风貌建筑和名人名居前的导游说明牌已被拆除,难以向游客尤其是散客进行宣传介绍作用。同时,五大道旅游节由于资金问题,规模较小,未形成氛围,知名度和影响效果不理想。

五、打造五大道地区成为标志性都市旅游街区的对策

1、引进大型集团参与投资。针对五大道地区开发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这一问题,可以效仿上海“新天地”的做法,考虑引进大型旅游投资集团进行投资,成为五大道的投资主体。因为,投资主体是主题街区开发的重要利益相者之一,投资主体决定主题街区的资金来源保证,以进一步保证主题街区开发的顺利进行和其可持续发展。投资主体主要承担五大道区域内店面的招商引资、物业管理和大型主题性休闲活动策划等任务。投资主体可以多元化,但必须保证其开发实力足够的雄厚。

2、围绕主题开发相主题产品。五大道地区以其深厚的近代历史文化为主题,但在产品经营业态方面却较为混乱,与主题难以协调,区域内众多西餐厅、茶楼、酒吧等也缺少相的文化氛围。建议政府积极稳妥地进行聚客锚地的腾迁和建设,解决该区域产权问题,以便进行业态上的统一管理。建议有部门出台相应的引导、扶持政策,鼓励已有的餐饮企业进行主题文化与经营业态的结合,营造文化氛围。另外,建议吸纳与主题相的一些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等小商业人驻,使得街区内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其主题文化,增加游客的兴趣。

3、改善场景环境。场景是主题街区的构景基础,是主题街区主题氛围的载体和物质表现形态,场景环境应营造出场景感、标识感、气质感、安全感和亲切感。因此,五大道应该针对区域内交通拥挤、标识性不强等一些问题,采取相应针对措施,改善其场景环境问题。例如,开辟专门的步行街区,分散交通客流,营造出符合休闲参观的街区氛围;在高速公路出口、火车站、飞机场等主要路段设置交通指示牌,统一公交站点名称,在五大道内设置游客服务中心的指示牌等,方便外地游客进入和参观。

4、开展主题营销。主题街区的营销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虽然目前五大道的相街区活动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资金较少等一些问题,知名度和影响不甚理想。可以多策划一些相节事活动,邀请一些相名人助阵,以进一步激发游客的参与热情,提升五大道主题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快拟定中的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电视连续剧《五大道风云》的制作,积极发挥影视作品的宣传带动作用。

5、确立五大道“一日游”天津都市旅游品牌。京津高铁的开通为天津撬动了―个庞大的一日游客源市场。建议以在五大道小洋楼里居住过的名人旅游资源、个人收藏、小型博物馆等业态为特色,以主题节庆活动为载体,开辟与天津意式风情区、1902欧式风情街(开封道)、古文化街等联动运营的一日游中心城区都市旅游集群,从而使五大道都市旅游街区的开发融入天津市都市旅游产品板块,并凸现该区独特的“明星”效应,推动其“都市名片”的具象化,体现“窗口”地位。

天上的街市篇6

天津食品街建成于l 984年,经各方通力协作,百日建成,各种风味饮食商店随即开业。

高约数丈的灰色围墙,把食品街围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四方形,城内十字交叉的两条大街,把食品街均分为四个分区,沿街设有上下三层店铺。第二层由环绕全街的平台式回廊相贯通,形成一个立体、开放、方便的服务区。底层多是经营各色地方风味的小吃,五湖四海的绝技都在此占地摆摊,竞相献艺。地道的风味茶场,随着电视连续剧《龙嘴大茶壶》的播出,名噪四海,吸引了不少游客。看着祖传几代的马记茶场师傅冲水时独特而优美的姿势,细品着热气腾腾的茶汤,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享受。来自鲁迅家乡的咸亨酒店,店堂布置讲究、文雅,悬挂的“太白遗风”匾额,配有“绍兴美酒名扬四海,古越烹调香飘九州”的对联,飘溢着浓厚的绍兴乡土气息,使你仿佛已闻到醇厚的酒香,尝到鱼鲜的佳肴。上层则是一家家风味正宗、名声遐迩的饭庄。“得月楼”是苏州风味的饭庄,正宗的名菜“松鼠黄鱼”、“得月鸡”……其烹饪手艺的高超,味道的醇正,真可与苏州观前街的名厨高手相媲美。隔壁的“华林酒家”,是山东风味的酒楼,不但菜做得好,服务也极为热情。天津食品的“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大麻花,始终是本地和外地游客竞买的热门货,往往要排起长长的队伍。此外,天津崩豆张、果仁张的食品也很有特色,他们炸、崩、烤的各种干果仁、豆类,不仅香口,而且还可以治病,具有降血压、降胆固醇等多种功能。

街中店铺的门前,大都悬挂硕大的金字招牌,多出自名家之手。象“芝兰斋糕干店”,出自爱新觉罗·溥佐之手;“津湘饭庄”,是朱学范大笔挥就……高悬的字画,使整个店铺棚顶生色,满堂生辉。这一切都把饮食与文化紧紧相连,使食品街也变成了一条文化街。

入夜,晚风习习,二层迥廊上百盏路灯齐明,大小酒楼、饭庄的灯光招牌齐放异彩。轻柔的音乐,迷人的夜景,使你恍恍惚惚进入了仙境一般。

天上的街市篇7

这很不容易。因为国内与食品街同时期及其之后的很多人造景观,都没能抗住岁月的洗礼,准确地说,是没能抗住市场的洗礼,先后香消玉殒了。因此,将食品街作为一个案例,探究一下她得以生存发展的因由,是一件有意趣的事儿。

1

天津食品街属于“80后”。它奠基于1984年,百日建成,整体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餐饮集中地。1985年其开街盛况曾轰动一时。当时天津食品街打出的金字招牌是“集八方名菜于一处,揽四方游客聚一餐”,使“众口尽调一街中”,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饮食博览馆,博而精,尤其在“博”字上做文章。

无论是听天津人自己回忆,还是翻阅资料,搜索食品街刚落成那两年的资讯,我们总能听到、看到如下的描述:

五湖四海的绝技都在此占地摆摊,竞相献艺。看着祖传几代的马记茶汤师傅冲水时独特而优美的姿势,细品着热气腾腾的茶汤,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享受。来自鲁迅家乡的咸亨酒店,店堂布置讲究、文雅,悬挂的“太白遗风”匾额,配有“绍兴美酒名扬四海,古越烹调香飘九州”的对联,飘溢着浓厚的绍兴乡土气息。上层则是一家家风味正宗、名声遐迩的饭庄。“得月楼”是苏州风味的饭庄,正宗的名菜“松鼠黄鱼”、“得月鸡”……其烹饪手艺的高超,味道的醇正,真可与苏州观前街的名厨高手相媲美。隔壁的“华林酒家”,是山东风味的酒楼,不但菜做得好,服务也极为热情。天津食品的“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始终是本地和外地游客竞买的热门货,往往要排起长长的队伍……

应该说,食品街刚开街时的定位很成功,是符合当时的消费市场特点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计划经济尚占据主流,流通领域很不发达,资讯、交通都还很闭塞,职场流动性也很差,旅游观光之于普通民众还停留在相对奢侈的层面。因此仅去一处,便可博览天下美景、美色、美食,当然这里是最畅快也最经济的选择。所以,一时间,中华大地上跟食品街类似的各种张扬着博大旗号的人造景观纷纷上马,世界之窗,中华大观,大大小小的民俗城……应该说,那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是相对短缺、闭塞经济时期的市场选择。

那时候,食品街的顾客中,外地人不少,天津本地人也很多,因为能随随便便去趟绍兴、苏州、山东等各地的人毕竟占少数,那时候又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超市,物资流通也很匮乏。而不出门就能尝尽天下美食,的确是不小的诱惑,尤其天津人,原本就那么爱吃、会吃,所以有时候拖家带口、呼朋引友地去食品街打个牙祭,是最寻常不过了。

食品街的选址很成功。它坐落于天津市中心繁华的南市商圈中心地带,东邻和平路商业街,也就是现在的金街,西靠南市旅馆街和服装街,北面与古文化街和鼓楼隔街相望,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其周边福安大街、南门外大街、荣业大街、南马路,都是城市主干道。食品街距铁路天津站两公里,东端与京津塘高速公路出入口相接,地铁站也不远,交通相当便捷。这也是它广聚客流的因素之一。

1989年,食品街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津门十景之一,堂皇地拥有了旅游景观的血统。

2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及至2000年前后,天津食品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陷入困境,一度很颓废。

那些曾引来无数美誉的绍兴酒楼、苏州饭馆、山东大餐等八方名菜陆续退出,此消彼长,津味儿却越来越浓郁,遂成一枝独大。这情形甚至让食品街的管理者略有不适、心存不甘。2004年,食品街启动了经营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脸’工程――这被他们自己和媒体称为“改制”。改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试图用招商引资等形式把外地的名吃、名餐馆重新拉回来,结果却未能如愿――要么根本就拉不动,要么拉来了留不住又走了。食品街,在市场的荡涤下,越来越纯粹,渐渐成了津味儿大本营。

好在天津的餐饮业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营业经验,不少到天津旅游的人还就是奔着吃去的。天津菜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上千个品种,烹饪技术以鲜咸为主,主料突出,配料考究,色鲜味俱全。民间素有“吃鱼吃虾,天津为家”和“吃上一顿鲜,死了也不冤”的说法。天津还拥有一批老字号,如:桂顺斋、一品香糕点店、石头门坎儿素包、恩发德羊肉包子铺等,流传下来了一系列人们耳熟能详的风味小吃,如,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崩豆张等。当洋餐馆、外地饮食陆续撤出去之时,最是对本地饮食产品和饮食文化积淀较劲儿之日,值得欣慰的是,天津的地方风味扛住了――尽管有些吃力,甚至有些纠结:譬如方城之内举目望去,一楼食品店铺多家牌匾同为“十八街麻花”,究竟同出一门,还是各有千秋抑或鱼龙混杂,别说外地游客即便本地土著对此都一头雾水,说明本地风味虽资源颇多毕竟名品有限,商家在利益驱动下不乏冒名之举,以至于一度有外地记者撰文批之为“特色小吃失去特色,风味菜系不再风味”。

从全国范围来看,此时期不仅食品街,绝大多数“广博型”人造景观日子都不好过,90%的人造景观如南戴河的万博城等都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惋惜归惋惜,分析一下也有其必然性。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尤其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何等巨大的变化,社会财富迅速膨胀,海量资讯铺天盖地,人员流动日趋畅达,基础设施阔步前进,交通物流日益发达。想起一段小插曲,2002年的时候,我有朋友一天忽然特想吃西安的贾三家灌汤包,他早上六点多开车出发,一路高速,晚上六点钟就轻轻松松地坐在了西安坊上街贾三家的小饭馆里啜上了。过去所谓的天涯海角现在指日可达。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进一步缩短甚至消弭了空间的界限,“地球村”、“世界是平的”成了人们言谈话语中的熟词。具体到风物景致上,如果人们能轻易地看到实物真品,谁还会流连于高仿呢。如果能不费太多周折地亲临一地品评当地名厨名菜名吃,谁还会垂涎于赝品呢。所以“广博型”人造景观的没落,是契合了经济发展的脉络的。

此类景观中,也有活下来甚至活得很滋润的,譬如深圳的世界之窗。细究一下其活下来的理由,你会发现,它绝不仅是以景取胜,而更多的归因于创意新颖的各种巡演、娱乐活动,有点儿类似于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是成功地营造了狂欢的氛围来吸引游客消费的。

天津食品街能够撑下来,一方面说明天津本地的风味饮食自身有相当的市场感召力;另一方面确实和天津市领导的关注和扶持有关,这一点无需多言。此外,不能不提 2004年食品街的那次改制。

3

此次被赋予厚望、旨在提升食品街功能的改制,源于业内将食品街一段时期的没落解读为体制僵化所致,认为经营上的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运作是根本原因。为走出困境,由天津津食有限公司、天津天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逸九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三方组成了天津食品街有限公司,将国有、民营、台资以股份制形式融为一体,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改制的内容涵盖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分、街内和隐蔽性工程三个部分。这次耗资颇丰的改造工程大大改善了商户的经营环境和顾客的就餐、购物环境。“外古内洋”的建筑风格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旅游观光价值。

在软件的提升方面,公司也有诸多规划。譬如,准备在商户结构上进行调整,定位为“中西合璧、南北荟萃”。有意引入原汁原味的外地、外国餐饮企业。对城内商户按经营优劣实行奖优罚劣,开展末位淘汰制。拟实行多元化经营,吸引知名的茶艺馆、咖啡屋、音乐酒吧等,实现24小时营业,将食品街建成大型综合性饮食文化“不夜城”。把天津本地人也大量吸引过来,由原来的本地人与外地人比例2:8,提升为5:5,即做到内外通吃。此外还有品牌拓展战略等等。

现在回过头来看,此番改制最大的靓点落在了硬件提升上,软件方面的目标最终达成的很少。

在食品街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忽略,但其实很重要。2006年,食品街的上级主管部门从天津市商委更换为天津市旅游集团,这意味着食品街做为旅游景点的特质得到了强化。食品街的市场定位因此更加明晰。对旅游景观来说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独特性,仅此一家别无二处――尤其对风俗类旅游景点来说更是如此。想一想,您去任何一个地方,肯定最想看的是当地独有的风物,最想吃的是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最想买的是别处无法满足的地道特产。成都百货业那个很有故事的红旗商场(一度从中派生出红旗连锁,后又被红旗连锁反收购),因经营最本色也最丰富的四川土特产,这么多年来一直红旗不倒,外地客始终趋之若鹜,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食品街的经营管理者为聚拢人气,每年都开展各种名目的带有狂欢色彩的美食活动,所谓逢节必办,没节造节。不要小看这些造节造势活动。因为在狂欢的氛围下世人往往有很强的消费冲动。华人春节,欧美的圣诞节,往往是一年中人们消费最登峰造极之时,也是商家赚钱的黄金档,就是这个道理。狂欢氛围本身就有市场效应。

4

天津食品街有限公司办公室赵主任不久前道出了食品街最近几年的客流情况。他说2008年京津高铁刚开通那年,食品街的外地游客呈井喷式增长,从之前的每年500万上下涨至1000万左右,整整翻了一番。此后涨势趋缓甚或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每年800-900万人次,较2008年前大有起色。相应的,近几年食品街的消费额也大幅攀升。至于消费结构,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比例仍大致为2:8。在外地游客中,北京人占大头。正如我们所见到的,许多北京人,连结婚宴席都摆到了食品街。每到节假日,食品街门前随处可见北京、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甚至江苏等各地的车辆。节假日的食品街一派盛世繁华。

今番食品街节假日的火爆,与天津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正相关。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建设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成为继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天津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北方经济中心,这些热词已不再流于谈资,天津成了炙手可热的潮流城市,“最具潜力”,“发展最快”,“最宜居”,在各种有关城市的诸多综合评比中,天津的排位越来越靠前。这势必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津旅游观光、投资创业。

2008年京津高铁的开通,从北京到天津只需区区28分钟。两座名城之间的地理界限被彻底颠覆了,消费力旺盛的北京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便捷更频繁地来津串门儿。

随着天津城建的发展,食品街周围的商圈也更加成熟,档次也大大提升了――鼓楼,新世界百货,水牛城,格调春天,百盛,尤其海河风景线,都在食品街周围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成众星捧月状,将食品街的人气烘托得更旺。

天津城市整体形象的大幅提升,京津半小时生活圈的打造,做大了天津消费业的蛋糕。食品街,这个名声在外的津味儿大本营借势于此,也得利于此,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因此不难理解,食品街今朝的繁荣凸现于节假日,且主要靠外来客拉动,属于外驱型,这恰恰与食品街的旅游景点血统相吻合。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食品街的产品结构和商铺结构越来越本土化,津味儿越来越纯。

天上的街市篇8

对久居福州的人来说,东街口天桥承载着许多福州人数不清的回忆和故事。

自五代时王审知筑罗城开始,至今1100多年,东街口始终是福州城内最繁华的街市。如今的东街口,更是福建省最著名的商业中心。

由于车辆密集交通拥挤,1985年,福州市政府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人行天桥。1985年10月9日,东街口天桥动工,当年12月28日竣工,仅耗时79天。这座当年造价200万元,由马尾造船厂设计制造,用钢量达300多吨的福建省第一座城市人行天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高低误差不超过几毫米,桥体与桥面的平行度为行家所称道。

东街口天桥主体结构装饰米黄色,桥面贴红色地砖。四周装了36套波纹灯和4套大庭院灯,整个设计独特新颖,美观大方,色彩协调,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投入使用的25年中,对缓解东街口的交通拥挤发挥了很大作用。东街口天桥也由此成为福州市商业中心的中心。

东街口,有福州市民爱逛的三大百货商场:东百、东方和大洋,有百年老店聚春园,有麦当劳、肯德基、哈根达斯……天桥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吸引福州各县市乃至省内外居民来此购物消费。对于这座连接东街口商圈四个主要路口的天桥,有人给出了一个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最挤时,桥上能挤下1000多人。

天桥上总是人来人往,卖小狗的商贩,散发宣传单的员工,卖花的小女孩,兜售小物件的摊贩,还有流浪的歌者。

有人曾评价这座天桥:“平日,交通拥堵,是行人方便的通道;节日,五彩缤纷,是欣赏繁华的去处;夏天,凉风习习,是乘凉的好地方;傍晚,人声鼎沸,是买卖的小市场;入夜,居高临下,是情侣的散步区;黎明,万物复苏,是粘贴涂鸦的广告牌。”

光阴流转,东街口天桥逐渐渗透到市民生活中。在这个热闹都市中,除了承载通行功能,它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对很多当地人来说,它是父母温暖大手牵护着的上学路;对初到福州者来说,它是福州的第一印象;对情侣来说,它是缘定一生的情人桥、约会的老地方……

“老地方见!”很多时候,福州市民都把这个“老地方”定在东街口天桥。在许多老福州人的记忆里,东街口天桥无疑是福州的标志性建筑,“有了这座天桥,就多了一道风景。”成为很多福州人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网友“明年此时”说,特别喜欢晚上的天桥。静静地站着,任边上人流攒动……耳边传来流浪歌手的歌声,伴着吉他声,如此拨动心弦。他们的歌声中有着对音乐的梦想、对生活的洒脱和对自由的追求。

天上的街市篇9

关键词:街道景观;设计;关系

1街道景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角色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莫不以“生活’’为中心而展开。随着文明的成长,人类从对物质生活的依赖,到精神上的需求愈加外显,在生活上形成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不只需要充实物质文化,更需满足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创造环境;人类活动改造了环境,而环境的影响最终反馈到人的生活本身。因为有这些变化与关联性,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学问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人们看到的是自己所生存的城市环境。早先的城市设计讨论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形态大为改观,20世纪城市的最大变化即是通讯与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原本适合人行走、慢速移动的城市空间尺度,大量改变为以汽车等各式快速交通工具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在此期间,城市设计着重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强调的是建筑物与车行道等,汽车成为了主体,占据了街道的主要空间。人不再是都市中的主角,被排挤到汽车使用空间的边缘地带。为了汽车的高速行动“效率”,人们不得不爬越天桥或钻入地下道,步行成为都市中最崎岖的移动方式。虽然人流物流更为快速便捷,但是因为只强调建筑,不重视建筑周围的环境和空间,使得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无人使用的“灰色地带”。大量的工业产物如建筑、车道、机械,成为城市的主体,人则处于附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仿佛有所醒悟,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9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芝加哥的年会上,呼吁建筑师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计,提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城市设计要处理的主要是城市和环境形象问题,这时整体的环境设计就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师’’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时期,城市设计从原本只着重于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转变为追求尺度宜人的“城镇景观”,人重新成为城市的主角。街道景观设计从“以人为本”的中心观念再出发,使呆板单调的城市空间和室外空间,逐渐恢复原有的人性空间所具备的亲切感、安全感与舒适感。

2街区环境与城市的关系

街道是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地点,每个人每天只要踏出家门,就必然要与街道接触,融入街道的环境里。街道生活可以说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量级的角色,不计其数的故事在街道上发生,许多的判断、选择在街道上作出,很多心情被街道的景观所影响,街道环境充斥于人们生活中,无时不在与人相互作用着。

街道及人行道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器官。只要谈起城市,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街道,假若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生气蓬勃,那么城市本身也就充满了生命力;反之,街道若沉闷无比,那么整个城市也就乏善可陈了。街道是公共设计的必备元素,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布满在每一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街道,也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街道。在与街道密不可分的生活中,人们早已不知不觉之接受了来自街道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集合印象,而这个印象往往成为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主要感官。

但在一般的概念中,街道的主要功能就是“路径”、“通道”,街道的存在是为了使人、车通行,货物流通,但这只是人们所看到的表面基本价值而已。

行走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观赏商店橱窗、赞赏美景,或与人聊天等。整体来说,人们行走、观看等自由是都市地区文明象征的指标,步行是可欣赏建筑局部、细部和城市细节的惟一方法。以此看来,街道并非一般单纯的通道,它是一连串场所的总和,除了穿越功能,还可供停留。因此街道不该只用于通行,供人活动的街道更可以说是情感聚集的地方,是文化交流、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

对街道的功能价值重新定位后,就可发现,整个城市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受街道环境形象的影响。

3建设一个完整的街道景观形象

一般来说,狭义的环境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城市空间要素,包括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干道、步行街,及在这些空间中的环境艺术作品和具有商业性、公共服务性设施的设置,街区环境自然也包含在其中。街区环境既是一连串场所的总和,也是一连串环境设施的总和,所以街区环境设施包罗万象。环境设计的工作就是在实现人们对环境设施基本功能如购物、休憩等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在艺术、审美、感官上的喜悦、舒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科学研究指出,在一个人从外界环境接收到的信息中,由视觉感官获取的信息占所有信息的80%左右。从这点我们可以了解视觉环境在人类生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然街区环境在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占有很大比例,是进行情感、文化、信息交流的重要管道,街区环境中的各种设施就成为了传递这一切信息的必然且重要的载体。然而多元化的街区环境设施分开来看可能都很不错,但整体看时很容易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规范,所以在街道景观设计中需要寻找一种整合的手段。一个整合性极强的视觉形象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街区内各式各样载体所组成的形象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街区环境形象。

4 街道景观中形象载体的设计

一个城市的街道环境中有着形形的载体,包括如交通系统中的公共汽车站、自行车停车处、铺地、坡道、台阶、止路障碍、人行天桥,以及在街道上活动的交通工具,如大小公共汽车、观光车等,都是很醒目的形象载体;信息系统如指示牌、公共电话亭、广告招牌、公布栏等;指示牌又可分为场所指标、观光指标、交通指标等;其它还有卫生系统、休息系统、街区建筑环境系统等,大小载体种类繁多,这些丰富的基础元素符号足以主导整个街道景观形象。比如用欧洲小镇的街道景观与中国传统街道相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不仅在于建筑风格的不同,而且街道景观形象载体的风格也是完全不同的。

5街道景观设计的实例――香港中环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城市,建筑密度也是相当的高,尤其是中环附近。中环(又称中区)位于香港的中西区,是香港的政治及商业中心,很多银行,跨国金融机构及外国领事馆都设在中环。但是走在如此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并没有很强的压抑感,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区的街道景观环境做的相当细致到位,宜人的尺度、亲切的环境,让人忘记身处高楼大厦间。

金钟道上的建筑之间都用二层室外廊桥相连,形成一个良好的人行系统,在建筑底部还作了精致的景观设计,形成一个个小的景观环境供人们休息逗留、休憩。整个中环的街道景江设计完整、丰富而又不失统一的风格不仅弥补了城市空间的不足,同时丰富了城市的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一个优秀范例。

天上的街市篇10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 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 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 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 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转贴于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 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