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潮十篇

时间:2023-03-24 01:25:56

钱塘江潮篇1

今天,老师让我们在大屏幕上观看了钱塘江大潮。观看后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

潮刚来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千军万马齐杀过来那么凶猛。等潮水涌到人们观潮的码头时,它们就像几万头巨象一起顶撞码头,可是以它们的力量还是撞不破码头,但他们一直坚持不懈的顶撞,过了好长时间,也许他们觉的累了,没有力气在撞了,它们只好撤退了。

看完钱塘江大潮后,我心里想,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潮呀。这真是太壮观了,这么壮观的景色,在世界上也是很难见到的。有机会我一定会去钱塘江,去亲自感受一下这么壮观的景色。

石家庄长安区谈南路小学四年级:胡一迪

钱塘江潮篇2

天气闷热下水玩耍

23岁的林可心今年刚刚大学毕业,通过考试,被安徽省芜湖市一所中专学校聘为教师。2007年7月底,她和同学小周一起,利用暑假到杭州去旅游。8月2日,小周提出去钱塘江观潮,两人翻了一下日历,发现这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上午,两人乘旅游大巴赶到海宁,因为观潮的最好时间在傍晚,于是她们下午转道钱塘江北岸的丁字坝。

丁字坝是一百多年前清朝时修筑的一个水中建筑,为的是减轻潮水对钱塘江堤的冲击,这里是观潮的极佳地点,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丁字坝的危险。钱塘江涌潮平均速度可达每秒5到6米,100多米外涌来的一条“白线”般的潮水,转瞬间就可到达眼前,用不了10分钟,江面高度就可以上升1米多。潮水到来时的推力,每立方米可达4至7吨,力量大得可以把数吨重的巨石轻而易举地推至10多米高。而当潮水到达丁字坝时,因受阻力会发生碰撞,虽然丁字坝可以用这种方法减轻潮水对堤坝的冲击,但激起的浪头也可达十几米,再加上丁字坝前的回头潮,如果人被卷入水中,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来到丁字坝附近,她们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3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从外地特意来观潮的游客,也有少数来这里游泳的人。岸上有一些卖小吃做生意的人,林可心和小周在一个冷饮摊边坐下来喝了一些冷饮。天气闷热,两人正不知道如何解暑,忽然发现很多人下到江里戏水,小周也提议下水去玩玩。于是两个漂亮的女孩卷起裤脚下到江里玩耍了起来。

岸前的江水不深,她们走到离岸边约30米远的地方,水才没过膝盖。江水很凉,两人在水中玩了不一会儿,很快就把暑热忘了个一干二净,她们丝毫都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

潮水突来势头凶猛

下午4时许,两人正低头在水中玩着,忽听有人叫道:“快上岸,潮水来了!”林可心抬头一看,只见远处有一条长长的“白线”涌了过来,她们觉得潮水离得还远,而且看起来浪头也不大,于是便不紧不慢地往岸边上走。令她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们刚在水中走了几米远,潮水已经来到了跟前。两人这才发现,潮头有一米多高,来势凶猛!林可心大叫一声:“不好,快跑!”然而,那是在没膝深的江水里啊,想跑快哪有那么容易!也就是眨眼之间,两人就被潮水吞没了。

由于潮水势头实在太猛,林可心被闷入水中,她不由自主地喝了好几口又浑又涩说不清滋味的潮水,好在她从小就会游泳,再加上尽管水流非常快,但江水并不太深,于是她一使劲站了起来。谁知她还没站稳,就再次被潮水冲倒,林可心知道,水流太急,要想站起来太困难,于是她干脆顺着快速涌动的潮水漂了起来,一边漂,一边大喊小周。然而此时此刻,到处都是人的呼叫声,哪里还有小周的影子!

此时,潮水中挣扎的林可心忽然想到,自己的位置离丁字坝只有不到300米,自己很快就会被潮水推到丁字坝跟前。潮水速度这么快,如果自己被冲到坝上,就是不被淹死,也会被活活摔死!想到这里,她一边挣扎一边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抓住的地方。但是,潮水涨起来了,到处都是水,她除了看到几个在江水中游泳的年轻人眨眼之间就被潮水吞没了外,别的什么都看不见。

就在这时,林可心感到自己的肚子被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了一下,然后大腿上一阵刺痛,她知道那一定是水中的一个紧固物,自己的大腿被划伤了。她下意识地伸手要去抓那个东西,谁知还没反应过来,潮水已经把她冲到了前面。她心里一凉:完了,多好的一个机会啊,可惜失去了。不过她还是灵机一动:刚才那个硬物好像是只水泥桩,那么江水里还会不会有水泥桩呢?想到这里,她伸开双手,做好了随时抓住水中东西的准备。

也是林可心命不该绝,刚才那个硬物的确是只水泥桩,是当地渔民拴船用的,一共有七八个。就在林可心眼看着就要被潮水冲上丁字坝时,她真的又碰到了一个水泥桩,然后她不顾一切死死地抱住水泥桩,顿时感到一根露出头的钢筋狠狠地扎入了自己的胳膊里。林可心顾不得这些,刚刚把身体稳住,就眼见着有三四个刚刚还在水中挣扎的人,被潮水狠狠地摔在了丁字坝上,然后就再也没有从水中露出头来……

真是万幸啊,如果自己也被摔到那个坚不可摧的丁字坝上,同样也是必死无疑啊!

就在林可心为自己感到庆幸的时候,由于潮水猛烈地撞击了丁字坝,产生了巨大的阻力,便猛地回过头来形成 “回头潮”,而此时的林可心又放松了警惕,她只觉得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她拼命往回拉,很快就把她的双手拉得离开了水泥桩,然后她不由自主地随着潮水往钱塘江的江心里漂去……

此时正是钱塘江水涨潮的时候,潮水中遍布旋涡和暗流,处处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必须尽快想办法上岸。但是,在汹涌的潮水中,人的力量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尽管林可心会游泳,但在潮水中,能保持不被潮水吞没就不错了,她根本无法让自己的身体随着自己的意志移动半步。

林可心心想:多亏刚才抱住了那根水泥桩,要是被摔到丁字坝上,就算不死,此时也会懵了,再好的水性也没有用啊!看来自己只有在江水中随波逐流,等待救援了。她在水中坚持了十几分钟,万幸的是她受伤不重,特别是头脑还特别清醒,所以她一直在寻找逃生的机会。就在这时,她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栽在江水中的高压电线铁塔,凭着水性,林可心在潮水中又努力了十几分钟,当潮水把她冲到铁塔附近时,她伸手抓住铁塔,然后慢慢爬上了去。直到这时,林可心才看到了一丝生的希望。她攀在铁塔上一边呼救一边叫喊着小周的名字,眼泪流了一脸。但是,现在江岸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根本就没有人顾得上她,滔滔的潮水中更是没有小周的一点影子……

自己获救朋友失踪

在钱塘江里以打鱼为生的杨公村村民朱荣虎和合伙人蒋连发两人,当时也在江边上看潮,当潮水涌来时,他们眼看着二三十人被潮水吞没后,马上意识到出事了,连忙骑上摩托车,赶到一公里外的码头,不顾危险地把自己的船开过来救人。同村的高宜昌叔侄俩得知消息后,也马上开船跟了过来。

林可心的左腿不知被什么东西划开了一个长达17厘米的大口子,右胳膊上还被钢筋扎了一个深深的洞,见有渔船开过来,她顾不得身上的伤痛,一边挥手一边大声呼救。朱荣虎等人发现了林可心后,很快把船靠了过来。但是,林可心攀在高压电线的铁塔上,船靠过去太危险,蒋连发不顾自己的危险,跳下江游到铁塔附近,把林可心救上了船。

上了船之后,朱荣虎要把她送上岸,但林可心说:“还有很多人在水中,赶快救人啊!”于是他们给林可心简单包扎了一下后,两条船五个人在江中想尽一切办法救人。一个小时后,他们共救起19个人,但一直没有小周的影子……

后记:目前,林可心已经伤愈,身体并无大碍,但小周一直没找到,她成了这起事件中十几位失踪者之一。随后赶到的杭州市公安局水上治安分局负责人祁勇表示,所有失踪者生还的希望渺茫……

■TIPS

观钱塘潮不能去的16个地方

据警方介绍,2007年6月底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包括这次,已有十几人在钱江潮中丧命。近年来钱江潮吞人最多的是1993年10月3日。当天,有86人被卷入潮水,其中19人死亡,至少有40人失踪,还有27人受伤。结合往年的潮涌情况,警方提醒观潮者,以下16个地方最好别去:

钱塘江潮篇3

关键词:救生设施 杭州城市防洪堤 紧急救生抓手 强涌潮区 避潮逃生

中图分类号:X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93-02

一、避潮救生设施的形成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潮变后,在江苏泰州等盐产区人民开始在堤塘之外兴筑避潮墩,择高敞地而为之,取土垫高增广,以防风潮来袭。一旦有警,附近居民扶老携幼,奔赴高墩,以待潮退,而免漂流,故俗称“救命墩子”。当时所建的墩子一般高约两丈、周长二十余丈,呈圆台形,体积庞大,可供多人避难,这就是最早的避潮救生设施。由于受当时的历史、经济条件所限,避潮救生设施的设置还是民间行为。

二、在钱塘江设置避潮救生设施的必要性

2007年8月2日钱塘江杭州七堡丁字坝附近发生了30多名涉水者因来不急逃避来势汹汹的潮水而被潮头卷入江中,造成11人死亡的公共安全事件。为了防范和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钱塘江杭州段的防潮安全工作,颁布了《杭州市钱塘江防潮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观潮安全的属地管理,同时沿江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紧锣密鼓地实施了观潮安全设施建设。目前,钱塘江杭州段海塘已基本建成了覆盖主要观潮危险地段的安全防护网、警示牌和安全监控设施,再配以一支完备的巡逻、喊潮队伍,有效地阻止了人员下江活动。但是百密必有一疏,仍有心存侥幸心理的群众擅自掰断防护网、撬开道口隔离门下江嬉水,从而突破了防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观潮(涉水)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原则,为涉水者设置避潮逃生的通道(设施)也是防潮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适合钱塘江的救生设施比选

目前,城市河道里应用的救生设施主要有救生圈、救生绳、救生板、救生爬梯、救生网、救生把手、铁链等,名目可谓繁多,但考虑到每个河道特点和工程状况不尽相同,因此适用性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作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强涌潮河道――钱塘江,它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下对各种救生设施逐一作分析和比选,见表1。

据表1分析,救生网虽然也适用于直立式堤岸河道,但是其体量轻,经受不起潮水的冲击,其他救生设施均不适宜在钱塘江运用。救生抓手作为一种自救设施因其材料牢固,使用方便,且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特别适合在钱塘江直立式海塘结构的河段应用,但是设计方案须结合设置河段潮水位变化以及海塘工况特点加以改进,使之更实用并符合人性化的要求。

四、紧急救生抓手在钱塘江杭州城市防洪堤的应用实例

1.杭州市城市防洪堤概况。杭州市城市防洪堤(白塔岭至三堡船闸口门上游段)长10.318km,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其中堤顶高程按照500年一遇高水位设计,砼直立式海塘,挡浪墙顶高程为11.06~11.11m,塘顶高程为10.06~10.11m,塘顶宽为7~10m,塘顶为砼预制块路面,外侧为砼直立式挡墙,塘外平台高程为5.06m,该海塘所涉河段为钱塘江强涌潮区。

2.杭州城市防洪堤的现状。杭州城市防洪堤是按照防洪结合景观要求设计的高标准海塘,自2000年建成,河岸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整洁、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大量市民到此开展健身、垂钓等休闲活动,这也给该河段的防潮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因防汛和海塘管理的需要,该段防洪堤共设置了17处下江道口,间距为30~500m不等,现道口均采取了钢管铁门隔离,且两侧设置了警示牌和安全防护网。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加之市民素质良莠不齐,一些防潮安全设施经常遭受破坏,更有甚者抱着侥幸心理擅自翻越防浪墙下江嬉水,直接面临着潮水的潜在威胁。

3.紧急救生抓手设计原则及设置方案。

(1)设计原则。杭州市城市防洪堤外江为直立式挡墙,临水面为圆弧形,防浪墙顶面距离塘外平台的垂直高差约达6m,由于大部分道口间距过大,因此涉水者如在外江嬉水,一旦遇到涌潮来袭,将无法在短时间内逃生。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附近的固定设施进行临时攀扶,以待潮水退去后上岸或等候他人营救。而防洪堤的挡墙是距离逃生者最近的依靠物,它起着防洪挡潮的作用。但是如何在挡墙上做文章呢?这就是要考虑用一种设施固定在挡墙上,且设置高度、间距和所选的材料均要符合钱塘江潮水的变化特点以及人的使用要求。众所周知,钱塘江涌潮来时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平均速度可达每秒5至6米,潮头可高达8―9米,100多米远的一条“白线”转瞬间就可到达眼前,还有就是当涌潮进入水深地方形成的暗潮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据仓前水文站历年实测潮汐资料统计,闸口站多年平均高潮位为4.42m(国家85高程,下同),历史最高潮位达8.21m。为确保涉水者的安全,最低一级救生抓手须设置在平均高潮位以上。同时,因挡墙为直立式,坡度陡,考虑人体尺度因素,每级抓手竖直间距应大于一般踏步高度(180cm),且分两层设置,各有功能。最后,材料选择上要符合牢固、防腐的基本要求。

(2)设置方案。紧急救生抓手设置范围为杭州城市防洪堤(海塘桩号:29+800~30+900),按照每组顺岸100m间距设置。每组抓手共分两层(间距45cm),上层为抓手段,下层为踏步段,上层由于主要起踩脚作用,采用角钢材料,下层为了考虑避潮者抓扶安全、舒适,采用圆钢材料。上、下层又各自分3级和4级抓手,每级间距为30cm,最低一级抓手设置在塘外平台(5.06m)以上30cm处。抓手与挡墙间再通过角钢衔接,并用a10的膨胀螺丝植入挡墙内10cm进行固定。由于抓手长期暴露在空气或潮水中,因此在抓手材料表面采取了镀锌防腐处理。

五、紧急救生抓手的作用及运用前景

当钱塘江涌潮来临时,万一有涉水者仍处于江外活动,他可以凭本能反应迅速向防洪堤方向逃离,并在第一时间攀扶在紧急救生抓手上,起到避潮逃生的作用,待潮水渐退后,可以自己上岸或寻求他人营救。据了解,在抓手施工期间,现场的安装工人也初步体验了一下抓手的功能。当时一位工人正在安装抓手,突然旁边工友发现潮水汹汹来袭,他大喊“潮水来了,快撤”。仅用几秒钟时间,两人迅速蹿到附近的救生抓手上,并死死抓住了抓手的第七级,等待潮水退去,安全上岸。自2008年首批紧急救生抓手在杭州城市防洪堤安装后,到目前为止,未发生一起因擅自违规下江而被潮水袭击死亡的事件。应该说,紧急救生抓手已成为涉水者“潮口脱险”的最后一道救命防线。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考验,紧急救生抓手在钱塘江杭州城市防洪堤段所涉河道已初见成效。目前,钱塘江杭州段其他直立式海塘(之江防洪堤和交通围堤标准塘段)挡墙上均按上述方案设置了紧急救生抓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紧急救生抓手在其他强涌潮河道或城市河道也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六、结语

在钱塘江强涌潮区人员涉水活动频繁的河段设置紧急救生抓手是必要且可行的,它是对岸上防潮安全设施的补充和延伸,紧急救生抓手为涉水者避潮自救提供了最后一条生路,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安全。

钱塘江潮篇4

钱塘观潮不知起于何时,有人说汉魏始有之。我想,最早为大潮所动、所感,听潮、观潮的,当是钱塘江上人,尤其是渔家、梢公。后来,江边有了城镇,观潮人更多,以致“满郭人争江上望”了。古时观潮,可能并不划出什麽景区,也无需花钱买票。“满郭人”争相看潮,当然也有“郭”内外的下层居民。无论贫富,愿看、能看的,只管去看。因为大潮好看,又随便看,所以“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是人人都可尽兴享用的天惠。随着潮声远播,又招得远来观潮者。这些远来观潮的,或者多是有闲钱、闲功夫、闲情逸致的人,比如文人骚客、仕宦吏员,当然也有过客。那些为官的,政绩不论,凡科举出身,当是有学历的。学问既有,文墨亦好,看潮有感而发,付诸雅韵,让我们现在还能读到状潮的诗词,想到观潮的盛况。

望远潮,钱塘潮头似一条白线,自远方涌来,浪催浪叠,潮头高耸,越逼越近,隆隆然如雷鸣;轰然扑岸,激起玑珠四射,浊浪接天。直面钱塘潮的汹蛮狂放者,或触目畏却而折服于造勿主,或壮怀激烈而欲驰聘天地间。从前,在满目江潮的大视野中,更有夺目的一点亮丽,就是弄潮儿的弄潮。“向潮头立”为大勇气、大机智、大技巧。“立”而“旗不湿”,则是智、勇、技之大而极者。万头欑动,既观潮,又看人弄潮,那惊怖、惊叹的情状可想而知。不知什麽时侯,弄潮不再,也不见了弄潮人,现在只有喊潮的了。弄潮俊杰今安在,逐浪江水空自流。不想今年的钱塘弄潮者,竟是洋人。

钱塘观潮哪里好?我看首选老盐仓。这里江面开阔,水天一色,大潮一来,那无涯的雄阔声势,尽收眼底耳中。美女坝亦好,可惜一段江边有高楼林立,远望如水边栅栏,有损“海阔天空”的整体自然美。不知钱塘江两岸还要有多少望江高楼耸起。如是,则楼“林”夹江,“栅栏”镶水,再不能越江远眺,大煞风景。钱塘潮是自然天成的。听说因为围滩造田,一九八五年的潮水势减,几无可看。要是江边的楼之“墙”,阻弱了东南风,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场景怕只有在古诗文中寻觅了。

读唐、宋人的钱塘观潮诗文,似乎那时的潮势比现在的壮大,乃至令人惊惧。据说古人以为这大潮是屈死的伍员和被勾践所害的文种所致。二人对江怨愤;怒气一发,江潮大作。伍员、勾践都是复仇者。有仇必报,血性使然。伍员靠外国灭母国、报家仇,是报仇志士,却难论英雄。真正成功的报仇雪耻者,是勾践。他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来默默苦作,且含而不露,力而不张,不张则已,张则克敌,时机一到,家国之仇彻底清算。史上最能隐忍自强,最善韬光养晦的,恐怕就是这位勾践王了。有人比较伍员和屈原这两位楚人谁更爱国。这好象是拿地与天比高,用冰和火比热。不可比而硬比,大约是想让地抬高身分,使冰带上温情。这就是硬比的学问。

连江风雨、蔽天大潮,荡尽了久远的死士复仇和吴越征战。今人观潮,如此评说江潮和古人;不知后人观潮如何评说江潮和今人。无论大雾迷江,还是烟雨锁江,钱塘江水总是浩浩东去,入海不回;唯明月孤悬江上,俯看潮和人,见证古与今。

钱塘江潮篇5

世界上有两大涌潮现象:一处在南美洲亚马逊河的入海口;另一处则在中国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市。海宁潮,又称钱江潮,由来已久,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据传观潮之风,始于汉而盛于宋,南宋起便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观潮节。

海宁潮之所以特大,民间传说是因吴国大夫伍子胥怒不可遏,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而钱江涌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东汉哲学家于充开始。人们就开始探寻科学的答案。根据现代科学家们的研究,除了这个时候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引力最大这个原因外还有其独特的原因——杭州湾和钱塘江的地形影响。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潮起的时候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人,而溯江而上到达海宁的盐官已不足3公里,可这时江潮却以每秒10米的流速向前推进。由于两岸逐渐收窄,湾内水面迅速提高出现涌潮。而此时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而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加上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潮头便形如立墙,势若冲天,举世闻名的海宁潮便由此形成。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海宁潮一日两次,白天称潮,夜间称汐,中间间隔12小时,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时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尤以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为大,故一年有一百二十个观潮佳日,“海宁天天可观潮,月月有大潮”。

海宁观潮最佳地段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镇海塔下观潮亭一带。在这里可看到“宝塔一线潮”的雄奇壮丽景象。涌潮未来之前,钱塘江平静又浩瀚。但见江流茫茫,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江潮初起时,东方天际处,隐约传来阵阵急骤的细雨声,极目望去远处显出一条长长的银线。那银线变得愈粗愈近,化作一条横卧江面的白练,那骤雨声也渐响渐近,变作瓢泼暴雨声,且越来越响,犹如闷雷似地滚来。尔后,潮头临近,沧海横流,江水猛涨,万顷波涛,顷刻一线白练变成了一道数米高的矗立水墙,潮声犹如万马奔腾,惊雷贯耳。刹时间,潮峰从眼前呼啸闪过,向西面去。除了盐官海塘是观潮最佳点外,盐官以东7公里的八堡和盐官以西11公里的老盐仓也成了新的观潮佳处。在八堡海塘,可以八堡“碰头潮”, 东南两潮汇合,双龙相扑,天崩地裂,潮峰突起叠成冰山雪峰,令人惊心动魄;老盐仓地段有座9米高、650米长的丁字坝,江潮来到这里猛冲丁字坝时,一声霹雳,如蛟龙脱锁,怒吼回首,潮头突兀竖起,返身扑向十八层石阶的鱼鳞石塘,霎时扬起银色暴雨,冲向天际,煞是惊险,人称“返头潮”;而观赏半夜潮更是月影银涛,十万奇军。一潮三看赏四景,令人荡气回肠。宋苏东坡赞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潮篇6

在萧山观潮城,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冲浪。看着一个个国外运动员在钱塘江上穿梭往来,现实和历史在我眼前不断叠显,我甚至将他们想象成南宋来客,穿越了历史界限,轻易将我的视线引渡到了公元1183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因为在同样的地点,南宋朝廷曾经组织过一次中国历史上堪称规模最大的弄潮盛会。

1183年:南宋的一场

大型水上运动会

正午时分,大地一片寂静,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几只飞鸟在钱塘江江面上惊散,只留下了几声空响。此时,耳畔隐隐传来“嗡嗡”的蜂鸣声,一条白线将辽阔的天际拦腰截断,轰鸣声由远及近而来。

临近海塘,一道巨大的水墙腾空竖起,以大海的力量猛烈地撞击大地,仿佛一只巨大的扩音机不断地扩大声音的效果,大地被它震得有些颤动。一浪浪的波涛此起彼伏,后浪推搡着前浪,犹如千军万马驰骋。

海塘上响起一阵清脆的锣鸣,一排矫健的身影箭一样地蹿进惊涛骇浪,弄潮儿个个披头散发,挥舞着旗伞,在风口浪尖上矫健腾挪,展现出各种眼花缭乱的姿态,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操纵他们做出一个个精彩的动作。他们屹立在潮头,如同骑在一匹匹野马身上,动作呈现出奔腾的节奏,一面面旗帜“喇喇”迎风,引领着潮流乘风破浪疾进。海塘上爆发出山呼海啸的喝彩声、锣鼓声、呐喊声、踏歌声,此起彼伏,在钱塘江上汇聚成一曲交响乐。随着潮水向前推进,数十万人欢呼奔跑,三路大潮浩浩荡荡地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箭头,呼啦啦奔向临安,场面极其壮观热烈。

这是一次由官方举办的弄潮比赛,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规格最高,太上皇高宗和现任皇帝孝宗均出席了盛会,参赛选手也多达一百余人,涌现出了僧儿、留住等“弄潮”高手。

弄潮比赛:与“水兽”

搏斗的生死游戏

钱塘弄潮最早发端于祭祀潮神。古时候巫师每到端午时节都要在钱塘江上举行庄重的祭潮活动,以踏浪、戏水的方式迎接潮神。后来的弄潮者的一身行头有明显的宗教痕迹,如断发文身、持旗戏水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弄潮与祭潮之间的某种联系。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弄潮运动在南宋进入了黄金时期。南宋的弄潮之所以规模庞大,是由于朝廷引导所致。在官方的操盘之下,弄潮有了成熟措施和详细规则,比赛还设置了丰厚的奖金,全部费用由官方承担。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观战,使弄潮儿的地位得到根本性改变,涌现了哑八、谢棒杀、画牛儿、僧儿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弄潮明星。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生日,也是弄潮儿大显身手的一天。比赛结束时,无疑是胜利者最荣耀的时刻。从庙子头到六和塔,沿着钱塘江畔一路逶迤数十里,扎满了眩目的彩棚。权贵商贾在临江地段搭设出绵延数里的看台,通衢大道上遍插彩旗,座座商铺连成了一字长蛇阵。南宋首都全城陷入了狂欢,数十万居民潮水般地涌向钱塘江口。

比赛结束后,获得名次的选手英雄般地凯旋,他们龙骧虎步地进入临安城,迎接他们的是鞭炮、锣鼓、欢呼、彩礼、酒肉,更有朝廷的赏赐。这是弄潮儿一生中最风光的一天,尽情地享受临安官民的追捧。

当时的弄潮表演与古罗马斗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将罗马竞技场搬到钱塘江上,弄潮儿是赤手空拳的斗士,惊涛骇浪就是“凶猛的水兽”。除少数高手外,不少人在搏斗中被潮水吞噬。在岸上那些煽情的目光的注视下,不少壮士被巨浪击中,接着倒在水中,残酷地走向死亡。看着这水上斗兽场的惊心动魄表演,皇帝和达官贵人们脸上显得十分平静。或许,这些人的生死搏斗,只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英勇好斗:江南人性格的另一面

我曾经在海宁盐官镇有过观潮经历,浪潮遭遇海塘的拦阻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一浪又一浪的波涛像雪山一样地倾倒下来,填平了一个谷底,又堆起了一座高山。水汽弥漫在海塘上,视线一片模糊,巨大的声响仿佛一个个惊雷炸响。在这样毛骨悚然的场景中,大多数人的念头就是转身逃离大堤。我实在无法想象,弄潮儿居然用肉体之躯冲向波涛,生死似乎早已置之度外。

在我看来,从小生长于钱塘江畔的吴越男儿,在潮水中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成人礼。不管是跃入波涛中的弄潮儿,还是伫立在岸上的观潮者,他们的人生从此因钱江潮受到了莫大的砥砺和启发,大潮的气势撩起了他们搏击风浪的勇气。

这些吴越弄潮儿血液里流淌着一股剑气,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着汹涌的海潮,只要勇敢地付出了,死又何妨!经历了惊涛骇浪,人的一世也就波澜不惊了。他们内心从容淡定,自然会笑对一切。

东汉史学家班固写《汉书》时,游动的毛笔写下了这么一行铿锵的字迹:“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一方面,吴越人是水性的,所以江南之地出尽风流名士;同时,这里也不乏慓悍侠士,他们血性勃发,常在刀锋浪尖上行走。弄潮就传递了这样的核心价值:与潮水搏斗于生死之间,再短暂的人生,也有瞬间的璀璨。弄潮儿这样的境界演绎在我们面前,豪迈之气丝毫不亚于燕赵游侠。弄潮儿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以一脉剑气书写着果敢和刚烈,脚踏奔腾怒吼的潮头,向历史展现出钱塘人的体魄和心智。

西湖水的风花雪月占尽江南婉约,钱江潮的大浪淘沙豪取吴越霸气。我为此一直困惑于江南人的性格:他们有柔软如水的一面,同时还有刚硬如山的另一面。除了绵柔如水,江南人还有一副硬朗的身板,一种驾驭江河的果敢和勇气。或许,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点。而钱塘江里的弄潮儿,则是江南文化的骨架。只是,这段阳刚的历史太过短暂,弄潮人的身影最终被淹没于市井之中。

钱塘江口:人类发明了冲浪运动

钱塘江潮篇7

中国文化解读:传统思维与象征意义

赋山水以性格、思想、精神,寄大自然现象以象征意义,是中华文化的传统。

杭州湾潮起潮落,一直在中华民族宏阔的历史背景中隐隐出现。大禹治水、秦始皇南巡,都曾横渡浙江,相信他们听闻潮声有所惊醒,为自己的伟业自负。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员(子胥)遭谗言而刎颈自尽,越国大夫文种遭忌刻而伏剑自杀。传说,伍、文二人化作涛神,驾白马素车来往于江水之中,鼓荡不息地冲击吴越大地,寄托了满腔的郁恨悲愤。

晚唐五代中,吴越王钱镠主政浙江,筑塘捍海,控制钱塘江潮水对杭州和杭嘉湖地区的危害。他的和平政策以及发展经济的政策使得浙江富甲一方,成为人间天堂。关于钱镠和这条江的传说有很多,比如“钱王射潮”,鼙鼓动地,怒弩齐发,显示了这位国主积极进取的信号。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张煌言(苍水)有诗句以东浙大潮言志,改观江山,表现出十分的胆识和气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于1916年和1917年两次专程来海宁看钱江潮,曾题词“猛进如潮”。孙先生另一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据说也是在这两年题写。浙江潮在这位革命先行者眼里,被赋予勇猛直进的革命意义,寄托了伟大抱负。

汉代枚乘作《七发》,其中“观涛”一节状摹海上潮生,体物写志,与诗画同境,深远地影响了艺术创作和文化发展。唐诗人白居易回忆杭州时说“郡亭枕上看潮头”“春来江水绿如蓝”,下笔风淡云轻,柔和奇丽。宋文学家苏轼一气写过五首七绝,生动描绘了听潮看潮的各种图画和想象。钱塘江并非只是狂潮野涛,也有梦幻般的形状与色彩。

西方文化解读:好奇探索与发扬传播

同中国人赋山水奇观以性格的习惯思维不同,西方人对钱江潮也一直报以极大的兴趣,但他们对钱江潮的关注,如同对其他世界奇观、自然遗产,像乞力马扎罗山、亚马逊雨林、阿拉斯加雪域、百慕大三角区等一样,是一种禀赋着主动进取、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好奇、刺激、冒险、探索、了解、驾驭、征服、控制的心态,探究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心理、文化视角、文化取向。当然,这种思维在中国也曾出现过:东汉学者王充把浙江潮汐涨落同月亮盈亏联系起来,作出科学和哲学的创见,被现代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所深深赞誉。

南宋时,杭州与泉州、广州为三大海外通商口岸,海舶出没杭州湾,从那时起,就有外国人目睹这一奇迹。此后直至近现代,钱江潮备受瞩目,名头远闻于东亚、东南亚、南亚、海湾地区及东部非洲,乃至西方欧美。

中国邮政1995年发行过一套4张《钱江潮》明信片,图案是海宁占鳌塔下的一线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海宁潮搬上国家名片。让人意外的是,有专家考证,邮票上的照片,是外国传教士的作品,其作者,正是1898年游历海宁并拍摄了盐官海塘景色的英国人立德。这可能是现在可以找到的最早的西方人留下的钱江潮的影像资料。

到了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曾任岭南大学监督(校长)的晏文士在美国著名的杂志《大众科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组海宁观潮的连载文章,详细记载了他从上海至海宁的旅途见闻和在海宁观看钱江潮的细节及感受。这是可考的最早的西方人专门记录钱江潮的文字。此后,钱江潮被更多的外国人所知,特别是许多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喜欢坐船到杭州或海宁来看钱江潮。清末,在上海大清海关工作的英国人葛骆在其《钱江潮观赏指南》一书中对于如何坐船和观潮有极为具体的描述,而且还附有18张老照片作为插图。这些照片忠实地记录了当时钱江海塘和柴盘头等富有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细节,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西方人对钱江潮的感官认识,还为我们了解百年前的杭嘉湖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

当下,国外媒体对钱江潮也很关注。互联网上最大的维基百科全书中“钱塘江”词条,对钱江潮做了特别描述:“在世界同类潮水中,钱江潮规模最大,最摄人心魄。钱塘江潮水最高可达9米,速度可达每小时40千米。”《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将钱江潮列为世界之最。

最近几年,城市河流冲浪成为世界冲浪界的最新潮流。冲浪已经不再是澳大利亚、南非、秘鲁等国和北美诸岛屿及夏威夷的专利。在纽约和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的河流上,也出现了很多冲浪爱好者。钱塘江大海潮更成了一部分世界知名冲浪人的目标。2008年9月,国际冲浪协会选派的三名世界顶尖高手来到钱塘江杭州段用滑水板冲浪,其中一位曾保持了在22米高的海浪上冲浪的世界纪录。他们以西方人的方式向我们再现了宋代诗文中“弄潮儿”的形象。得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有50个成员国的国际冲浪协会,它对钱塘江冲浪十分重视。这有两大原因:第一,钱江潮是世界同类河流上潮水最大的,自然是他们要一试身手的冲浪胜地;第二,国际冲浪协会很想在中国推广冲浪这一体育项目,希望将来中国成立冲浪国家队。如今,冲浪已成为钱塘江观潮节的固定节目。

钱塘江潮篇8

摘 要:水是农之根本,正是水对于农耕经济的重要性,各地群众无一列外都对水赋予神秘的力量。杭州滨江地区水神体系纷繁复杂,包括黄山、西南、张夏、汤太守等在内构成七大水神体系,本文试图从江河水利情况来透析滨江地区水神体系的特点。

关键词:水神,水神信仰,水利,特点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1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池篇)说明江河湖海与人类生长繁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社会,小农经济十分发达,一般来说农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水恰是生命之源、农业命脉,因而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已经生长了水神信仰。众所周知的基督教,它信奉的上帝耶和华的原型就是犹太教的雨神。

正是由于风调雨顺对农耕自然经济的重要性,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无一例外都对水赋予了神秘力量。我国的水神世界纷繁复杂,早期的水神有龙神、共工等司水之神,后期人们又创造了江、河、淮、济四大水神,还有湘君、湘夫人、屈原、河伯、大姑、小姑等具体化的水神,此外人们根据地方实际,创造出众多地方水神,杭州滨江区的黄山、西南、张夏、汤太守等即为例证,水神信仰体系之庞杂让人目不暇接。

滨江(原属萧山1)古为越地。越地为泽国,江河纵横,湖池遍地,滨江是水乡,民众生产、生活离不开水,水是滨江人的生命所系。祖先们在对水利的追求和与水灾的抗争中,产生了水神崇拜。因而在江边码头、湖畔溪侧有不少水神庙宇。建筑年代最早的当属滨江西兴的宁济庙,早在北宋政和以前就存在了,主要奉祀的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将、后为浙江潮神的伍子胥(传说玉帝封他为“江神”)。

一、滨江区水利概况

今钱塘江南岸滨江公园的“射潮广场”上,竖立有“钱江龙”、“钱王射潮”两大型雕塑,气势恢宏,是蛟龙出海和钱王故事艺术再现。钱王射潮讲述的是武肃王钱缪命强弩500人射潮头。据宋代钱惟《曾大父武肃王筑捍海塘遗事》载:“梁开平四年(910)八月筑捍海塘,怒潮急湍,昼夜冲击,版筑不就……潮乃退钱塘,东趋西陵。”滨江区内江河湖泊纵横,难免决堤事件,毁坏屋舍、吞噬良田,滨江人民于水抗争,治水事迹大为后人传颂。

为抵御水患,先民们筑堤防洪。在滨江境内最为雄伟的海塘工程要数西江塘和北海塘工程,这是历史上保护萧绍平原免遭钱塘江、浦阳江水患的重要水利工程,堪称“江南长城”。民国《萧山县志稿》载:“旧时,江海塘皆依山为柱,起临浦之麻溪,中经峙山…而至航坞山,累累如贯珠,谚云‘一条篾索穿九乌龟’,盖指此也。”西江塘、北海塘统称江海塘,以西兴为起点,全长72.69公历,千百年来由官府、百姓陆续分段建成。2

从乾隆年间开始,钱塘江主流开始北移,因而西江塘和北海塘以北淤涨了大片泥沙,形成南沙半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在新的土地上开垦。为防洪水,农民挑土筑堤坝。至民国时期,堤塘多次塌修、建筑。1956年开始,分期用石筑坝,加固加宽,随着大堤外淤涨新涂,经过多年围垦,堤坝也随之堤外筑堤,南沙大堤逐渐退为备堤。

1996年滨江区政府成立不久,就对钱塘江大堤投资建设,经过5年的努力,钱塘江大堤竣工,塘堤宽6至7米,高11.5米,挡浪墙高12.2米。钱塘江大堤上留有1979年建的浦沿排灌站、还有萧山排灌站,内河船只通过排灌站、闸,进入钱塘江,与京杭大运河相接;而钱塘江水通过站、闸,灌溉滨江及萧山千万亩良田。3

在古代,先民们对江潮泛滥束手无策,在滨江这一水乡,洪水肆虐是常有的事情,当地先民期望通过举行种种敬神活动来求得神的保佑,“潮神”、“江神”、“水神”信仰即逐渐形成。

二、水神信仰流行的原因

滨江曾属萧山境内,古属越地,《史记・封禅书》载:“越人俗鬼”,“祠天神上帝百鬼”。明万历《萧山县志》载:“俗尚鬼,多淫祀。”可见滨江百姓对鬼神的信仰源远流长,民间信仰在滨江一带十分盛行。民间信仰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反映在心理上的民俗。“万物有灵观”,成为各种信仰和崇拜的思想基础。从滨江一带的水神信仰可以看出,水神信仰不仅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相关,而且还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也与当地的文化息息相关。

(一)从地理环境上来说

滨江位于钱塘江南边,襟江带海,河流湖泊加错叠加,内河发达,是一个天然的泽国。由于境外临海,境内水系发达,在滨江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啸和江河改道,地区内水旱灾害频发,百姓深受其害。据志书记载,自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至1949年的800余年间,共发生水灾100多次,其中钱塘江、浦阳江、永兴河、凰桐江等江河堤塘塌决77次,县城被水淹40多次。由于旧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预测和防御,更加无法从容治理,在遇到自然灾害是抵御能力低下。在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灾害的时候,民众转而向拥有超自然能力的神灵祈拜,故而在水旱灾害中产生了水神信仰,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二)从生存手段来看

滨江一带百姓以农作为主,兼及船运、捕鱼、制盐等业,水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对于农业来说,水能灌溉农作物亦能决堤淹没经济作物,受自然环境影响极大,农业经济靠天吃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泽国之称的滨江,当然离不开船运和渔业。尤其在明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发展,船运业和渔业更加兴盛,出现一批靠撑船吃饭的船佬大。由于江海阴晴不定,尤其是在风浪中航行危险大,因此船民一般都信奉水神,在航行必经的埠头、桥头、湾头、险滩等处,建庙供奉,以求保佑。

(三)从水利工程的发起者来看

滨江一带水患严重,当地官员和普通百不是坐等其害,而是疏浚河道,修建大堤来加以防范。在长期治理江河海塘过程中,也涌现不少杰出人物,他们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由于其为片区的水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们死后往往称为“神”,被立庙祭祀,当作水神供奉。

滨江区历史悠久,集三大古镇为一体,400年前从这里走出了从内阁大学士到知府县令的387位为片区的水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清官廉吏。如户部主事来起浚,为乾隆壬辰的进士,晚年告老回乡。每每看到家乡水田无水灌溉,就相约当地绅士“说事”。有一年秋天,滨江一带连日大雨,他虽年事已高,却仍带领当地乡亲,冒雨护塘。由于其辛劳过度,连日饥渴,累死江边。这些亲主其事的地方官员、作出贡献的乡贤名人,其事迹或载入志书,或口耳相传,特别受到百姓崇敬和爱戴,有的死后就被封为水神,作为地方神保护一方水土,当人被神化了以后,这些人物就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具有超自然的神力。

按照马克思哲学的观点,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存在。可以说滨江一带的水神信仰是与当地的水系密切相关,是在自然灾害的险恶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寻求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表现当地百姓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滨江区原属于萧山,因而滨江的文化与萧山一脉相承,本文许多的资料来源于《萧山县志》。

钱塘江潮篇9

其实,古代文人学士咏钱江潮的诗词,大多是咏杭州段的潮水。海潮从尖山口涌入钱塘江喇叭口,一直奔腾到六和塔下,才逐渐平息下来。古时候,清泰门外的三官堂、南星桥外的三廊庙、江干,甚至城隍山山顶、月轮山上,都是杭州百姓“八月十八”的观潮胜地。白居易的“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苏轼的“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米芾的“怒势豪声进海门,舟人传是子胥魂。天排云层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徐渭的“鱼鳞金甲屯牙将,翻身却指潮头上。秋风吹雪下江门,万里琼花卷阵浪”、冯梦龙的“银山万叠耸崔嵬,蹴地排空势若飞。信是子胥魂未泯,至今犹是夺神威”、郑燮的“银龙翻江截江入,万水争飞一江急。云雷风霆为先驱,潮头耸并青山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是歌咏杭州段的钱江潮的。

按潮汛推算,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至初四、十六至十九这八天的潮水最大。1953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的一次大潮,将盐官海塘上3000多斤重的铁牛冲出了10多米远;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派人来拍摄潮景,两位摄影师被潮水掀倒(幸而获救),摄影机被卷入江中。1991年农历八月十七,夜潮将盐官之西的一段水泥石帮岸冲坍……

钱江潮闻名中外,一个世纪前沪杭铁路通车后,到观钱江潮的最佳地盐官的外地人就多起来,其中不乏国家政要、文化名人。每年的观潮节,沪杭两地至斜桥、长安,都增开“观潮专列”,中外游客纷至,简直是“人潮胜江潮”。

1923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八),徐志摩作为东道主,约了胡适、陶知行(即陶行知)、陈衡哲、等友人经斜桥到盐官看潮。徐志摩1923年10月1日日记:“前天乘看潮专列到斜桥,同行者有叔永、莎菲、经农、莎菲的先生Ellery,叔永介绍了……到斜桥时适之等已在船上,他和他的表妹及陶知行,一共十人,分两船。中途集在一只船里吃饭,十个人挤在小舱里,满满的臂膀都掉不过来。饭菜是大白肉,粉皮包头鱼,芋艿,大家吃得快活……”

早在19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孙中山先生应祖居周王庙的老同盟会员、浙江省议员许云彬先生之邀,偕夫人宋庆龄,率、朱执信、张静江、叶楚伧、任凤冈、吴文禧、孙棣三等,莅临盐官观潮,并应海宁地方人士之请,题写“猛进如潮”四字。

钱塘江潮篇10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六年级:柠檬dr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