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雨十篇

时间:2023-03-31 20:04:38

毛毛雨篇1

清晨,下起了一阵毛毛雨。

大地准备在今天早晨给万物沐浴一番:小雨滴轻轻地打在树叶上,似乎在唤醒沉睡了一个晚上的树叶们。调皮的小树叶不停地抖动着身子,就像一个正在赖床不起的孩子。雨妈妈怎么也叫不醒这些顽皮的孩子,只好帮它们精心打扮一番:雨妈妈把小树叶们擦得一尘不染,闪耀着诱人的亮光,让以前不起眼的小树叶变得那么引人注目。

下午,我外出,毛毛雨还在下。它细细的雨珠连成一片,被风一吹,如同一颗颗珍珠串成的雨帘随风飘动,就像是春姑娘晶莹的舞裙,春姑娘正在开舞会呢!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四年级:钟韵清

毛毛雨篇2

某晚,一位多年不见的长辈朋友约父亲吃饭,席间两人把酒说末日。这位朋友说就算世界末日来临此生也值了,这几年下海经商,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在国外享受了荣华富贵,但他笑容里有些疲惫,自得中掠过一丝迷茫。

又一晚,父亲与一位即将合作的新朋友吃饭,席间朋友拿出刚买的佳能1Dx单反相机现场展示,机身就四万大洋,还有系列镜头――从8mm开始到400mm打住,共有十好几个,他说这叫“镜头群”。两人从这台机器摄像的胶片效果出发,沿着变焦、光圈、质感、色彩、移动、升降、录音等等实际操作一路说了下去,边吃边聊,说到英雄所见略同的时候就大笑干杯,尤其是说到照相机必定要消灭摄像机的时候,两人连干了三杯,技惊四座。

两顿饭两个人,按说前一顿饭老友重逢应该吃得轻松愉快更具幸福感,而后一顿饭初次相识应该吃得程式化索然无味,为什么实际效果恰好相反呢?

父亲说:“第一顿饭,朋友是在给我算加法,他既讲了一些我高不可攀的事业和生活,也讲了不少人生哲理,让我在往肚子里装食物的同时还得往脑子里装一些累赘,那顿饭的幸福感自然大打折扣;第二顿饭,朋友是给我算减法,他只说工作,而且是一件我俩都愿意投入情感的工作,没有人生、社会、世界和宇宙的宏大叙事,没有漂泊游移的话题和思想。就着照相机话题下酒,在我还是第一次。”

首先,幸福不是物欲或主要不是物欲,你干自己喜欢、别人也快乐的事情,说你自己想说、别人也愿意听的话,这时你肯定是幸福的。

其次,对权贵来说,佳肴如嚼蜡,美酒如白水;而对于父亲来说,忙忙碌碌加班加点之后,晚餐的那一杯水酒才显得幸福感盎然。有对比,才有反差。生活中总会遇到黑暗和阴霾,只有这样,当阳光出现的那一瞬间,你才能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为什么有人觉得自己的幸福值很低?因为他只有金钱这一个评判标准。幸福包含很多含义,甚至很多时候离不开运气――不是捡钱包或者中,而是诸如朋友聚会不被单位的临时性加班所冲击,或者居家享受天伦之乐时不用额外挂念工作上的烦恼。这种“幸福”很简单也很平凡,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单纯的生活更容易获得幸福感,而在复杂得没有头绪的生活中,寻找幸福如沙里淘金。

有一首歌唱到:“假日里我们多么愉快,朋友们一起来到郊外,天上飘着毛毛雨,淋湿了我的头发,滋润着大地的胸怀。”

毛毛雨篇3

1、牛毛细雨,汉语成语,拼音是niú máo xì yǔ,指细而密的小雨,像牛毛一样。出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2、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描写小雨。

3、示例:可是连天牛毛细雨,迷迷濛濛,不见一丝阳光。

(来源:文章屋网 )

毛毛雨篇4

毛昭晰口中的“郁伯伯”,就是郁达夫。而那个“家”,也就是杭州的郁达夫故居、大学路场官弄63号“风雨茅庐”。原来,毛昭晰儿时的居所紧邻“风雨茅庐”,他与郁达夫和王映霞夫妇的大儿子郁飞还是小学同学。

2007年7月,“风雨茅庐”在结束半个多世纪的派出所用房后,终于开始整修。消息传来,78岁的毛昭晰眼神凝重,记忆如夏日的杭城阳光,倾泻一地。

“风雨茅庐”留下欢声笑语

“我们家和风雨茅庐不过一巷之隔。”在省文物局办公室里,毛昭晰轻轻抚平面前的一张白纸,用一支短短的铅笔勾勒出当年大学路场官弄的地图。毛昭晰的父亲毛路真是当时浙江大学数学系讲师,上世纪30年代,他们一家就住在大学路的浙大教工宿舍“求是里”。那是个小院子,里头有5户人家,毛家是最东面那户。隔着‘求是里’的小竹园和窄窄的场官弄,‘风雨茅庐’就在东南面。

而毛昭晰对于郁家的回忆,在“风雨茅庐”诞生之前,便已经开始。1933年暮春,37岁的郁达夫全家从上海移居杭州,大儿子郁飞与毛昭晰成为横河小学的同学,而毛昭晰的大妹妹毛雪莹则与郁飞弟弟郁云成为同桌。“他们先租下了场官弄的一座老房子,正对着‘求是里’的竹园。那房子门朝西,进门有一个石板地的小天井。”

当时,毛昭晰只有六七岁,用的名字也是外祖父为他取的“毛祖康”。儿时的岁月似乎总是无忧无虑,毛昭晰清楚地记得,两个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是在郁达夫家天井的水缸里玩纸船。“天井里有好几个水缸,每次我们划纸船,郁飞的妈妈王映霞就靠在房间的门边看着我们玩,脸上漾着笑容,十分和蔼可亲。”

1936年春天,在老房子的南面几步之遥,郁达夫亲自设计的“风雨茅庐”完工。后来,王映霞回忆,新家于“1935年年底动工,熬过了一个冰雪的冬季......足足花掉了一万五六千元”。据记载,当时的“风雨茅庐”绿阴匝地,花木扶疏,两间书房的三面沿壁里全都排列着落地的高大书架,密密麻麻地放着数万册中、英、日、德、法等国文字的书籍。而对孩子们来说,这里则是新的游戏天堂――“风雨茅庐” 仿造日本民居,在院子进门右侧专门辟出一间房子作为儿童游戏室,毛昭晰与郁飞便常常在房间里的榻榻米上玩耍。

“不过郁达夫在这里呆的时间并不长。”“风雨茅庐”建成后仅仅半年,郁达夫便远赴福建谋职,奔波于闽杭之间。所以,在毛昭晰记忆中,他与郁达夫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不过,郁达夫的面容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他脑海中。“在我印象里,郁伯伯瘦瘦的,个头一般,常穿一件蓝布长衫,喜欢去浙江图书馆。那时候我们都知道,郁飞的爸爸是个大文学家。”

相比之下,毛昭晰更熟悉留守在家的王映霞。“我记得,她的相貌就像旧时月份牌上的明星,很大方、很漂亮。她的手也很灵巧,她很疼爱儿子,郁飞、郁云的毛线衫都是她自己织的。”我记得郁飞有一件深咖啡色的翻领毛线衫,我妈妈觉得式样很新、很好看,就照着样子给我也织了一件。”

听巴人谈郁达夫之死

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毛昭晰一家逃难到宁波、奉化、龙泉、福建等地,他与郁飞一家也失去了联系。“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我妈妈在乡下看到报纸,说郁达夫与王映霞离婚了。” 1938年12月,郁达夫偕妻王映霞、长子郁飞离开福州前往新加坡,1940年,夫妇俩在新加坡协议离婚,郁飞则暂时留在了新加坡。曾经的那份美好只留在永久的记忆之中。“1945年,抗战胜利,我考进浙大回到杭州,横河小学已经没了,‘求是里’也成了一片平地。”世事变迁让当时年轻的毛昭晰唏嘘不已。

而毛昭晰记忆最深刻的,则是关于郁达夫之死的消息:1945年,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在苏门答腊。“大约是1952年的旧历年初吧,中国驻印尼首任大使王任叔(巴人)卸任回国来杭,他是我爸爸的挚友。我爸爸带着我去他住的西泠饭店(今香格里拉)看他,在场的还有王任叔在安徽工作的女儿和我父亲的另一位挚友江文涛伯伯。整个晚上,任叔伯伯谈的都是郁达夫。” 当时毛昭晰已在杭州大学(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担任助教,儿时与郁飞的友谊,让他一直牵挂着郁达夫一家人的命运。

“新加坡沦陷之前,郁达夫和王任叔等一大批华人知识分子从新加坡避难到印尼的苏门答腊,不久苏门答腊也被日军占领。有一天,郁达夫坐的公共汽车被开着卡车的日本宪兵拦截。车上的人全都吓坏了,不知道日本宪兵在说什么,只有在日本留过学的郁达夫知道他们是在问路。于是他就用流利的日语作了回答。宪兵一听,这个人日语讲得这么好,就要他给宪兵队当翻译,坐公共汽车的人还以为郁达夫是奸细。其实,当时郁达夫取了个假名字叫‘赵廉’,用酒厂老板的身份掩护自己,还兼做肥皂生意。”

“大约半年左右,郁达夫称自己有肺病,不干了。谁知,日本人投降后,有一天,宪兵队队长来找他,郁达夫跟着出去,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可能是因为郁达夫了解不少宪兵队的勾当,他们怕他会揭露出来,便把他秘密杀害了。”

巴人的回忆在毛昭晰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让他感动的是,是那个动荡岁月中,四处漂泊的郁达夫始终坚持爱国信念――在海外流亡期间,郁达夫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日救亡。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新加坡文艺界华侨组织了“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便是郁达夫。而在印尼给日本宪兵做翻译期间,郁达夫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保护了大批爱国志士与华侨。

“新加坡人对郁达夫有着深厚的感情。1987年11月,我受邀到新加坡参加丰子恺先生的画展,新加坡《联合早报》社长还对我说,新加坡老华侨非常怀念郁达夫先生,希望我转告郁飞,他们要请郁飞去新加坡。”郁达夫逝去多年后,仍然在新加坡有很大影响力,这也让毛昭晰感触至深。

郁达夫一生奔波辗转,而郁飞的命运也经历了几次波折。1948年,郁飞几经波折考入浙大外文系,与当时已是史地系四年级学生的毛昭晰再次相遇。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郁飞孤身远赴新疆,度过了将近30年的时光。到“”后,他调回杭州,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工作,并担任浙江省政协委员,在省政协,郁飞与毛昭晰两位儿时的小朋友又重逢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郁飞远赴美国,临走前来我家告别,送给我夫人一本他翻译的《瞬息京华》做纪念。这本书是林语堂著的英文小说,他说翻译这本书是郁达夫的心愿,算是了了他父亲的愿望。”

“郁达夫被害已经62年了,但党和人民一直在纪念他,杭州人也忘不了他。我要感谢横河派出所的同志,在他们的爱护下,风雨茅庐才能经历几十年风雨却容颜不改,给我们现在的维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70多年的风雨岁月,在毛昭晰的记忆里沉甸甸的,而今人对逝者的怀念,让他颇感欣慰,“把风雨茅庐修缮好,也算是我们对郁达夫先生的一个纪念吧!”

链接:毛昭晰1929年5月生于宁波,世居杭州,祖籍奉化。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1年后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任教。1983-1993年兼任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及浙江省博物馆馆长。曾任第四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五、第六届省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省老教授协会会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

Old Man's Memory of an Old House

By Lin Shaoqing

"Uncle Yu w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that a boy who frequently came to play in his house decades ago would one day unveil his bronze statue," Mao Zhaoxi made this remark in the 1990s when he, as a professor of history with Zhejiang University, unveiled a statue of Yu Dafu on the campus of Fuyang Middle School.

"Uncle Yu" is Yu Dafu (1895-1945), a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killed by Japanese gendarmes in Indonesia in 1945. And the "house" refers to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Yu Dafu at 63 Changguan Lane, Daxue Road in Hangzhou. As a kid, Mao often came to the house to play with Yu Fei, the eldest son of Yu Dafu and Wang Yingxia. It was in the early 1930s. About seven decades have vanished fast.

In July, 2007,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which had been using the house as an office for over five decades, finally turned it over to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Learning the good news that a refurbishment project would soon start to restore the house, the 78-year-old Mao sighed in great relief.

One day, Mao Zhaoxi and I chatted about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Yu Dafu in an office 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ultural relics. Mao drew a map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showed me where his family lived and where the Yu family lived in the compound. Back in the early 1930s, Mao's father was a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with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Mao family lived in a small compound with four other families. Like the Mao family, each neighbor had someone working at the university.

It was the spring of 1933 that the 38-year-old Yu Dafu and his family moved from Shanghai to Hangzhou. They came to live in a rented house near the compound where the Mao family lived. Mao Zhaoxi and Yu Dafu's son became classmates. Mao's younger sister and Yu Fei's younger brother also became classmates. The kids often played together. The favorite game they played was making paper boats and letting them float in big water urns lined against the wall in the courtyard. That year, Mao Zhaoxi was 8 years old.

The house was designed by Yu himself. The building project started in the winter of 1935 and completed in the spring of 1936. The new house was only a few steps away from the rented house where Yu Dafu lived previously. Yu Dafu named it the Wind and Rain Thatched House, though it was not a thatched house and it was not shaky and leaky when wind and rain came. Yu was only following a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to give his house a name to express his worldview or literary taste or life experience. The new house was in the Japa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it was surrounded by a garden. Mao Zhaoxi was most impressed by the two-room library. Each room had three walls lined with tall bookshelves stacked densely with books in Chinese, Japanese, English, French, and German. For Mao Zhaoxi and other children, the new house was like a playground. One room wa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m to play.

Mao Zhaoxi remembers clearly how frequently visitors came to visit Yu Dafu. But Yu Dafu did not live in the new house for long. About half a year later, he went to work in Fujian Province and he shuttled back and forth between home and employment for a while. Though he did not often see Uncle Yu, Mao has a vivid memory of the great writer: he was thin and in normal height; he often wore a blue cotton long gown; he frequented the Zhejiang Library nearby. All the kids knew that Yu Fei's father was a big-name writer.

Mao remembers Wang Yingxia more clearly. "She looked like a model on the calendar. She was very beautiful. She loved Yu Fei. All the sweaters he wore were made by his mother. Yu Fei had a dark brown sweater with a turndown collar. My mother thought it looked nice and made a sweater in the same style for me."

Japan launched all-out invasion into China in 1937. The Mao family fled to remote areas of the province and lost contact with the Yu family. Mao' s mother read the divorce of Yu Dafu and Wang Yingxia in a newspaper one day. The divorce was done in Singapore in 1940. Yu Fei stayed with his father in Singapore. After the war ended in 1945, Mao Zhaoxi came back to Hangzhou and entered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 student. The house where his family once lived was gone and the primary school where he and Yu Fei once studied was also gone.

In the first month of 1952 on the lunar calendar, Ba Ren, China's first ambassador to Indonesia, came to Hangzhou. He was a friend of Mao Zhaoxi's father. So the father and the son went to Xiling Hotel (today's Shangri-La Hotel) to visit the ambassador. For the whole evening, the ambassador talked nothing but the death of Yu Dafu in Sumatra, Indonesia in 1945.

Before the fall of Singapore, a large group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fled to Indonesia. One day in Sumatra, Japanese gendarmes stopped a bus. A gendarme stepped into the bus and said something in Japanese. The passengers in the bus were all frightened. Yu Dafu replied in fluent Japanese. It turned out that the Japanese gendarme was asking for directions. Seeing Yu talking with the Japanese, some passengers thought Yu Dafu was a Japanese spy.

In Indonesia, Yu Dafu used a false name and disguised himself as a soap businessman. After the incident, the Japanese gendarmes engaged Yu to work as an interpreter. Doing his job, Yu protected a large group of local resistance fighters and overseas Chinese. Yu did not work for the Japanese for long. In less a year, he excused himself from the job on the pretext that he had lung disease. After the Japan announced its surrender, the commander of the Japanese gendarmes came to see Yu one day and said he needed Yu on an urgent mission. Yu left with the commander and never came back. Friends believed Yu was killed because the Japanese invaders thought this interpreter knew too much.

毛毛雨篇5

馒头的诉说

大家好!我是白白的面粉,我住在商店里,那里是一个人口极多的地方,每天只要风一吹进来,我就会变成粉状,撒得四周全是的。我知道将来会被……说着,我已经被一个面粉工厂的工人给拎起走了。

我被主人拎回了面粉工厂,主人把塑料袋打开,把我给倒了出来。我落在盘子里。“咦?”好舒服啊!我左动动右动动,“哗”什么,这是什么,好像是水,但好像又不是的。听主人说,这个好像是发酵水呢!“咦?”我怎么在漩涡里呢?“唉。”原来是主人在搅拌我呢!“咦”好像躺在大海上呢!如果你们有时间也可以试试喔!我被发酵好后,被主人盖上了保险膜,我在盘子里差点就要睡着了,还好主人把我拿出来,放在面板上,拿着棒子,左揉右揉,“哎呀”挺舒服的,帮我在按摩、按摩。然后,我被压平,做成方形,然后放在蒸笼里蒸。“mm……好暖和呀!”主人在想:我这么白,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其实我还有一些兄弟姐妹,如:玉米馒头,巧克力馒头、甜馒头,菜馒头……

在晴朗的一天,我在主人的运输下来到了商店,我被摆在蒸笼区。清早起来后,正和我的姐妹们讲着“白话”突然,我被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买走了,被她带回家,放在盘子上,她吃着我的兄弟姐妹,我在想,她会不会把我也吃了呢?突然,她把我吃了一口,可是她又觉得饱了,于是把我随手扔进了垃圾桶。于是在垃圾桶里开展了我下一段人生,我和它们在一起久了后,慢慢地变味—长了小疮—长满了绿毛—变硬变干。于是我在垃圾桶里死了。

我特想对人类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救救我!还我清白吧!”

教师点评:

毛毛雨篇6

毛毛喜欢下雨,尤其是春天那如牛毛般细密的春雨,能够滋养草原上的青草,那样毛毛就可以吃到最鲜嫩的青草啦!

一天,毛毛和青青在花丛里玩耍,到了黄昏的时候,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它们知道要下雨了就赶紧躲到青青的家里。雨过天晴,草原上的青草上都挂着晶莹的露珠,毛毛出去吃草啦。可是毛毛看到的不是娇嫩的青草,而是被滂沱大雨淋的打蔫的草。毛毛开始讨厌下雨了。它对雨神说:“雨神啊,求你别再下雨了,草儿都被雨水淋死啦。”雨神听了,立刻不再降雨了。

由于没有雨水的滋润,草原开始变干旱了,地上出现了干裂纹,草儿也变黄了,慢慢的草儿都死光了。然而这种干旱的环境却使一种叫紫藤草的毒草疯长,很快便蔓延了整个草原。

毛毛看到草原上长满了草,开心的吃了起来。毛毛并不知道紫藤草是一种毒草,而且紫藤草味道鲜美,很吸引人,所以毛毛就肆无忌惮的大吃起来。青青看见了,就告诫毛毛说:“毛毛,毛毛不要吃,这是一种毒草。”毛毛不听,还以为青青在骗他,就气愤的对青青说:“哼,你肯定看见我吃到这么好吃的草,嫉妒我。”青青见毛毛不听,就摇摇头,飞走了。

由于毛毛受到雨神的眷顾,便骄傲自满了起来,连最要好的青青都看不起了。而且毛毛吃了太多紫藤草,毒素在它的身体里慢慢积累起来,所以毛毛的身上长满了尖尖的刺,谁也不敢靠近它。毛毛因为收到紫藤草毒素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狂妄,越来越自以为是,到最后发展成了一只可怕的黑色毛虫。

毛毛雨篇7

Rain cats and dogs是一句非常受欢迎的俚语,几乎每个学英语的学生都懂得用 rain cats and dogs 来形容雨下得很大。

当然如果你不想用俚语的讲法,你可以说:"It's raining really hard.(雨下得很大)"或是"We're having a heavy rain."同样也是“雨下得很大”。

那“雨下得很大,我被淋成了落汤鸡”这整句话要怎么讲?“落汤鸡”在英文里常用"I am soaked."(我湿透了)来形容。因此,我们可以说: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out there so I'm soaked.

2. We had a downpour. 我们刚遇到了一场倾盆大雨。

中文里常形容下雨像是用“倒”的一样,这在英文里也有同样对等的字眼喔!英文里用的是 downpour 这个词。所以“下雨像是用倒的”我们可以说:"We had a downpour."

另外有一个十分口语的讲法就是"It's really coming down out there.",也是形容雨下得很大,像是用“倒”的一样。

3. It's just sprinkling. 只是在下毛毛雨而已。

在英文里不管下“毛毛雨”或是“毛毛雪”我们都可以用 drizzle 和 sprinkle 这两个动词来表示。

Drizzle 这个词就是气象术语“下毛毛雨”的意思,而sprinkle 则是一个动词表示“撒”,但也常被用来形容毛毛雨。

毛毛雨篇8

行走在清冷的街上,冰冰凉的雨丝沁湿了他的脸庞,混着泪水,咸咸涩涩地由唇隙间渗入口中。风就在此时轻轻地吹起,雨丝斜斜纷飞,毛毛禁不住打了个冷颤。静静地抬头,两排浸湿在雨中的高楼之间那方狭长的天空径直闯入他眼底——那把打着补丁的黑伞终究还是没能来为他遮避风雨。

无言地,早已麻木的泪又变得有知觉了,毛毛觉得鼻腔微凉,有种闻不见品不出的苦涩的味道。这是城里不是乡下啊!没有那些起伏绵延的丘陵和那弯过一道又一道的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田埂,自然就没有奶奶那颤巍巍的身影和那把打着补丁的黑伞。

毛毛一直是住在乡下的。在那一群花着脸庞穿着粗布短衣的小孩子中,毛毛是最小的。瘦瘦矮矮的毛毛总是安静地跟在后面,和前面吵吵闹闹的他们显得那样格格不入。

“毛毛,你去把球捞上来!”阿杰说。

毛毛望了望小溪中石头之间卡住的那个藤球,又望望阿杰,搓了搓脏兮兮的小手,卷起裤管,脱下布鞋涉入水中。

深秋的南方,溪水沁凉沁凉的,毛毛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移动着,终于取到了溪中间的藤球。

“阿杰,接住啊!”毛毛用力把藤球向小土坡上的阿杰抛去。褐色的藤球却只拉出一道短短的抛物线,阿杰探着身子伸长了手臂也没能接住。“啪——啪、啪……”藤球弹了两下,划着不规则的线条滚到草丛中不动了。

阿杰俯身拾起球,孩子王似的说:“去那边空地!”

孩子们就哄闹着,向村口走去。

毛毛望着一群人远去的身影,突然地,被硌得生疼的小脚丫似乎麻木了,他呆愣愣地站着,稚气未脱的脸上有着让人心疼得落寞。

“毛毛,快点啊!”小虎子在远处朝他喊,毛毛的眼中就闪出了那水晶一样的东西了。

阿杰回头,不耐烦地看了小虎子一眼,说:“走啊!”

小虎子看了看水中的毛毛,张张嘴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转身跑远了。

毛毛抿紧嘴唇,淌到岸边,默默地坐在石头上穿鞋。

“啪嗒——”

一滴泪水悄悄地掉落,毛毛赶紧伸出袖口去擦拭,一下又一下地擦,却总是擦不干它。

又哭了啊……

毛毛有些无奈,他好像总是哭呢。

把身子蜷缩得好像煮熟的虾米,毛毛坐在石头上抱紧双腿,泪水还在一直流啊流……

奶奶找到了毛毛,她没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费尽地弯下身子在毛毛身旁坐下。

似乎又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毛毛终于不哭了,他抬起头,濡湿的睫毛轻轻颤抖,泪水的痕迹乱七八糟地肆虐着,让毛毛的脸看起来更脏了。

“毛毛,总是哭可不行啊……”

毛毛低头不语,他又让奶奶担心了啊。

邻居说毛毛肯定是捡来的小孩,奶奶就气愤地拉着毛毛的手到邻居家去评理。

“我家毛毛是——亲生的!他和他爸多像啊——谁说不是亲生的呢?”奶奶被岁月染得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倔强的坚持,直直地迎向邻居的目光。

“好好好——是亲生的、是亲生的不行吗?您老别动怒,伤了身子客不划算啊,七十多岁的人了都……”

毛毛不知道奶奶的坚持有什么意义。父母——对毛毛来说,那是个扑朔迷离的概念。听说那是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两个人,听说他们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听说他们其实是很想念毛毛的……

“没爸妈的野孩子,野孩子,野孩子……”阿杰和一群起哄的小孩子花花的脸在毛毛脑海中转来转去。

可是,他有奶奶啊!没爸妈又有什么关系呢?

毛毛不解,心中却酸酸涩涩的。他转身跑了,使劲地跑,大路跑尽了就弯上小路,然后踏上那一道道十来米长的田埂,向前不停地跑。跑累了,就蹲在天边喘息,眼睛睁得大大的,直直地望着模糊不清的天空——那样,泪水就不会掉下来了。

蒙蒙的雨丝还在纷纷扬扬地飘着,毛毛冷极了,衣服上又有一个洞了,还不知道该怎么向奶奶开口。黄昏时分的田间寂静得只听得见细细密密的雨声。

有些????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停下,雨也随之停下了。毛毛抬起头,一把好大好大的黑伞打着补丁,遮蔽着他的头顶。

“奶奶……”毛毛嗫嚅着:“我没哭……”

奶奶的皱纹疲惫地凑到了眉心,她拉起毛毛,将他搂到怀里,说:“孩子,想哭就哭吧……”声音里竟也藏着几分哽咽。

毛毛的眼泪就无声地留在了奶奶的怀里。

“唉——可是毛毛,总是哭可不行啊,奶奶终究是要走的……”

黑伞缓缓地移向远方,大大地伞下,有相偎着的两人,一老、一少……

奶奶死了,像她所说的那样,永远地睡去了。

奶奶走时,有两个人来到他家。

他们说:“毛毛,我是爸爸啊。”“想妈妈了吗?毛毛?”眼里,居然也闪着亮亮的泪花。怎么大人也哭啊?毛毛有点奇怪。不过,对于这两人,他好像,有点点的印象。

奶奶躺在床上,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可她还在努力地长大嘴想要说什么。爸爸伏下身子去听,泪水“嗒嗒”地掉在床沿上。

他还是没听出什么来。

毛毛的泪像决了堤的水库,他扑到奶奶床边,说:“奶奶,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奶奶闭上了嘴,唇角扯了扯,像是微笑,然后合上眼睛,好像是很安详地睡着了。

爸爸妈妈没有太多的疑惑,这相依为命走过了八年的祖孙俩有太多辛酸的暗语,这不是他们所能懂的。

只有毛毛知道奶奶想说什么,那句话,她已经重复过太多次。

“总是哭可不行啊……”

毛毛被接到了城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挤在一间潮湿的小房子里,在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上小学一年级。

毛毛说他想回去,回家去。

爸爸说:“毛毛乖,你该上学了啊,乡下没有学校……这里也是你的家啊。”

毛毛望望同样瘦瘦的爸爸和妈妈,竟然比以前更茫然了。

雨还在下着,毛毛漫无目的地在这孪生子似的相像的街上走着。突然地,毛毛怔住——他好像,找不着路了。

屈膝,蹲下,毛毛抱住双腿,身体止不住地颤抖,泪水,又一次在他的脸上烙下滚烫的印迹。

“奶奶……”毛毛用只有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喃喃着。

“毛毛,可算找着你了……”

毛毛抬头,浅蓝色的伞投下的阴影笼罩着两个人。

妈妈的眼睛还是红红的。

毛毛心里有滚烫的泪水滑过,他紧紧地抱住妈妈的腰,第一次,他哭出声来,大声地哭,放肆地哭!

“妈妈……”

“走吧,咱回家,爸爸该急疯了。”

坐在小桌前,毛毛大口大口地扒着被妈妈热过饭,有种陌生的却又熟悉的温馨暖暖地把毛毛的心溶了——好像这就是毛毛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那种能够感觉。

毛毛雨篇9

剧本主题思想:

剧本梗概:

主要演员:

1)创作剧本原文:

一条毛毛虫一天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于是早晨起来问她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变成蝴蝶飞到外面的世界,她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很奇妙!有一天她终于破茧成蝶,她高兴的飞舞和妈妈道别,妈妈只是告诉她遇事要坚强,要相信自己!它出去看到了外面美丽的世界,难而就在这时暴风雨来临,她的翅膀都淋湿了,躲在树叶下避雨,一阵风又把她吹到了一张大蜘蛛网上,一只大蜘蛛正向她靠近,她使劲的挣扎,耳边传来妈妈的声音,她使用全身的力气挣脱网逃跑。她的翅膀受伤了,伤心的躲在角落。最后她选择了继续前进。最终她找到了一个到处是蝴蝶的圣地!(就像我们自己一样,努力几十年,我们想象中的工作会很美好,但实际上,要想取得成功,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原创

2)根据剧本原文创作动画剧本

场景一:

时间:晚上

地点:梦中的花园

人物:小蝴蝶(毛毛虫)

内容:梦到在花丛中飞舞

旁白:有一天,可爱的毛毛虫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玩耍

场景二:

时间:早上

地点:家中

人物:毛毛虫和蝴蝶妈妈

内容:毛毛虫从睡梦中起来和妈妈的对话

对白:毛毛虫:啊,好舒服哦!(用手揉着刚睡醒的眼睛)

蝴蝶妈妈:我们宝贝睡醒了呢!做什么美梦啊,来跟妈妈说说

毛毛虫:我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可开心了,可我能变成蝴蝶吗?蝴蝶妈妈:当然啰,只要你勤奋织茧,梦想一定可以实现的。

毛毛虫:真的吗?妈妈,我要织茧,我要织茧,我要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蝴蝶虫:织茧虽然很辛苦,你一定要努力哟!

毛毛虫:哦,哦。毛毛虫也能变成蝴蝶啰!

场景三:

时间:一天后

地点:家中

人物:小蝴蝶和蝴蝶妈妈

内容:毛毛虫变成蝴蝶和与妈妈的道别

旁白:经过几天的织茧,变成蝴蝶的那天终于要来到了。(破茧之前)

她看到外面的世界好美丽啊(飞到门口看看外面然后扭头看着蝴蝶妈妈)对白:毛毛虫:妈妈,妈妈,门外的风景好美哦,我想出去看看,行吗?

蝴蝶妈妈:好吧,孩子,外面很危险,妈妈不在身边,你一定要勇敢!毛毛虫:妈妈,我舍不得你!

蝴蝶妈妈:去吧,孩子,你长大了,你一定要学会坚强!

毛毛虫:再见了,妈妈,我一定会想你的!(飞出屋子)

场景四:

时间:下午

地点:森林

人物:小蝴蝶

内容:暴风雨来临,她的翅膀都淋湿了,躲在树叶下避雨,一阵风又把她吹到了一张大蜘蛛网上,一只大蜘蛛正向她靠近,她使劲的挣扎,耳边传来妈妈的声音,她使用全身的力气挣脱网逃跑。她的翅膀受伤了,伤心的躲在角落,看见蜗牛缩进壳里,她想起了她的家,她想回去,可是……

对白:小蝴蝶:哼着歌哇,呵呵,好美呀!(遭遇之前在花丛中)

小蝴蝶:糟了,要下雨了,怎么办啊?(风雨之前)

旁白:一阵狂风袭来,吹起了小蝴蝶

小蝴蝶:救命啊!救命啊!(粘到蜘蛛网后)

插镜头:出现妈妈的声音和画面:你一定要勇敢

小蝴蝶:妈妈,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场景五:

时间:下午

地点:森林到蝴蝶的乐土

人物:小蝴蝶

毛毛雨篇10

玩游戏玩出了意外

2006年2月9日,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着北方大地。正沉浸在春节喜庆气氛中的大人们,都找自己的娱乐去了,河南省沁阳市一个小区里的五个小朋友,也不甘寂寞,他们在楼道里玩起了捉迷藏。

这时,轮到小兵捉了,小朋友们用衣服蒙住小兵的眼睛后,纷纷找地方躲藏。小源跑到二楼的楼梯上猫下身子,小毛、小雨和小新三个孩子看看楼道太狭窄,很容易被捉住,便一起踩着一辆自行车,爬到了一楼与二楼之间转身平台的窗户上。他们脚踩着窗台,手扒着窗框,尽量让身体悬在窗户外边。这个三开窗户是木头做的,小毛扒在中间,小雨和小新在他的两边。

小兵开始捉了,他在黑暗中摸索着一步一步沿着楼梯往上走。几个小朋友都紧张地瞧着小兵,谁也不敢吭声,怕暴露了自己的目标。小兵越来越近了,忽然一声响,站在窗台上的小雨和小新不由自主往中间瞟了一眼,不好,小毛不见了!往下一看,只见小毛手里握着一扇窗,躺在一楼的水泥地上一动不动。他们吓坏了,大喊起来:“小毛掉下去了!小毛掉下去了!”正蒙着眼的小兵一开始还以为其他小朋友在骗自己,可听听声音不像,就把蒙在头上的衣服拽下来,一看,眼前真的没有小毛了。

四个小朋友三步并做两步跑下楼,只见小毛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他们呼喊着小毛的名字,摇晃着小毛的身体,可是小毛没有一点反应。小雨和小新吓坏了,年龄最小的小源吓得跑回了家里,还是小兵年龄较大,他怕小毛躺在水泥地上冻坏了,就把小毛抱在怀里。

小区的大人们都不在家,他们就坐在地上等。终于有人经过这里,发现了情况,立即找车把小毛送进了医院。

突如其来的

小毛的父母闻讯赶到了医院,只见正在抢救小毛的医护人员一溜小跑,进进出出。两个小时过去了,小毛还昏迷不醒。医生对小毛的父母说,小毛的病情十分严重,右额颞顶骨已经粉碎性骨折,大脑内部出血严重,建议赶快转到医疗设备更好的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手术及时,效果好的话,还能保住命;如果手术不及时,效果再不好,那最好的结果就是手术后变成植物人。

听医生这么一说,小毛父母的腿都被吓软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小毛及时转了院。在这家大医院里,小毛经过两次大的手术治疗,终于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

在小毛住院期间,与小毛一起玩耍的小兵、小雨、小新、小源四个小朋友,还主动去医院看望小毛。小雨、小新、小源的父母还带着礼品上医院探望小毛,慰问小毛的父母。

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小毛终于出院了,并且恢复得还不错。从外表上看和其他孩子没有差别,身体的协调性也不错,不像大脑受过重伤的人。

就在大家为小毛的顺利康复而庆幸时,2006年8月底,小兵的父母收到了一张法院的传票。原来,小毛的父母把小兵给告了,说在捉迷藏时,是小兵用力推了小毛一把,小毛才掉下去的,要让小兵及其监护人赔偿小毛医疗费、护理费以及精神损失费等近12万元。一个月后,小雨、小源、小新的父母也都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他们也一并被小毛的父母追加为被告。

游戏内外的是是非非

小兵的父母一听说自己被小毛家了,既吃惊又气愤。他们想,半年时间过去了,小毛的父母天天和我们见面,也没说过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更没给我们提起过赔偿的事,现在怎么突然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这不明摆着要讹人吗?

小兵的父母气愤,小毛的父母更有自己的苦衷。小毛虽然表面看上去和正常的孩子没有多大区别,可实际上,小毛不但头骨上永远留下了一块钢板,而且智力还大不如以前了,怎么用劲学习也赶不上受伤前了。这事就这么完了吗?他们心不甘。再加上,小毛清醒后,他们问孩子是怎么掉下去的,小毛说是小兵把他推下去的。还有就是小毛出院后,和小毛同在一起玩耍的小新的父母对他们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了,你们就这么忍了?孩子受这么大的罪,又花了这么多的钱,你们不告他?他们听说后,又问了其他几个孩子,他们都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愿为小毛出庭作证。

听大家都这么说,小毛的父母再想想小毛住院期间,其他家长都去看望小毛了,唯独小兵的父母没去,这不明摆着心中有鬼吗?这更坚定了他们小兵的决心。至于为什么半年以后才小兵,小毛的父母说,孩子在学校入有保险,保险条款规定,如果是别人故意伤害的,就不属于意外,这样保险公司要么不赔偿,要么赔偿数额非常少。所以,他们要等保险公司把理赔全部结清以后,才开始。保险公司的理赔手续7月份一办完,他们8月份就,这很正常。

那么,真的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吗?事情的发展并不像小毛父母说的那样。后,小毛的律师开始介入调查取证,几个孩子都说没有见到小兵把小毛推下去,并说小毛和小兵是好朋友,小兵不会害小毛的。小兵的父母还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小兵蒙着眼,走路还怕摔跤,怎么可能在楼梯上去猛推人?再说了,转身平台上的窗户下还放着一辆自行车,小毛他们就是踩着自行车才上去的,小兵隔着自行车,他自己不摔跤就不错了,还怎么能去用力推小毛?至于为什么他们没有去医院看望小毛,小兵的父亲说,小兵出事后不久,自己的老母亲就去世了,自己一直在家里忙,没顾上去看望。

面对律师的取证和小兵父亲的辩解,小毛的父母既生气又无奈,他们说这几家人肯定是事先串通好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小新说,自己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小毛的家长说过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自己也没说过这样的话。小源的父亲说,我们做家长的不应该教孩子说谎话,我们要让小源实话实说。小雨的母亲还向法院提供了一个证明材料,说小毛的父亲曾半路拦住小雨说,其他小孩都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你为啥不说?如果不说,我就告诉你老师,让老师问你。由于孩子年龄小,吓得三顿没吃饭。小雨的母亲要求法院制止小毛父亲的行为,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小雨的母亲还告诉法院,小毛的父亲曾找过她,说如果让孩子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他们就不他家。他们没按小毛父亲说的办,就被了。

面对人们的质疑,小毛的父母说,他们之所以其他孩子,是因为他们的家长出尔反尔,不愿出来为小毛作证了。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所以一气之下,才把他们追加为被告。

这场游戏内外的是是非非,一时谁也说不清楚。

这个“游戏”没有赢家

法院受理此案后,按程序进行了多次调解,但原告坚持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而四被告坚持说,是小毛向后用劲太大,加上木质窗户年长日久,风吹雨淋,腐朽损坏不结实,被小毛拉断一起掉下去的。四被告还说,儿童在一起玩耍时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根据《民法通则》106条规定,他们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过错性,与小毛的受伤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不应该承担责任。而且四被告还认为,10岁的原告是未成年人,游戏中不应到危险的地方躲藏;他的监护人监护不力,平时教育不够,应负主要责任。

原、被告双方都不接受调解。可原、被告双方都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

大人们作为五个孩子的人对簿公堂,可五个孩子仍然每天在一起玩耍。也许是五个孩子的举动感染了自己的父母,2007年8月20日法院再次进行调解,终于顺利得以通过。小毛的父母要求四被告每人赔偿8000元,四被告认为出于对小毛意外摔伤的同情等各种考虑,他们的赔偿额应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最后达成协议,四被告每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500元,2000余元的诉讼费由小毛负担。

至此,这场因儿童游戏引起的诉讼风波,终于尘埃落定了。但仔细想想,这场“游戏”中谁又是赢家呢?没有!小毛父母获得的赔偿离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小兵、小雨、小新、小源的父母,出于各种考虑,又不得不每家出2500元,他们都心有不甘,但却又很无奈。

大人们没有赢家,孩子们更是这样。小毛被认定为九级伤残,癫痫等一些不可预期的疾病将会伴随他终生。小兵、小雨、小新、小源经历了这场游戏风波,又是被人调查,又是被人恐吓,每天生活在大家的焦点之中,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他们半夜都会时不时地从噩梦中惊醒,他们才是最大的输家。

案件调解完毕后,审判长张爱君由衷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本身没有过错。关键是家长要教育好孩子,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不然,这样的游戏不但没有赢家,而且每个孩子还都有可能成为游戏的受害者。”■

(文中五个孩子均为化名)

链接

如何防止孩童意外伤害

1、如果父母和看护人能悉心照顾孩童并确保其周围环境安全,那么很多严重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应让孩童远离火源、厨灶、电灯、火柴和家用电器。

3、幼儿喜爱攀爬。因而应保证楼梯、阳台、屋顶、窗户和玩耍场所的安全,以防止儿童跌落。

4、刀具、剪刀、锋利的物体、碎玻璃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意外伤害。应把这些物体放置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

5、幼儿喜欢将东西放入嘴中。应把细小物品放置在他们拿不到的地方,以防止小孩吞下导致窒息。

6、切勿将毒药、药品、漂白剂、酸剂和液体燃料(如煤油)储存在饮用水瓶中。应将此类物品储存在贴有明显标签的容器中。并避免儿童看到或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