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创造价值十篇

时间:2023-04-08 20:44:13

专业创造价值

专业创造价值篇1

该公司于2015年成功改制为天津德利得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利得”),并于2016年4月在“新三板”挂牌,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篇章。

定位专业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我们是一家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商,主要为大型或集团型制造业、分销业客户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物流服务。”采访 伊始,德利得运营总监恽绵就向记者明晰了公司的市场定位。

在恽绵看来,整个现代物流服务市场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依靠网络和资源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物流服务市场,也可称为标准服务市场,如运输、仓储、快递、货代等,主要是在客户价值不变的约束下实现成本的降低;另一类是基于供应链和价值链流程提供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如制造物流、分销物流、汽车物流、医药物流、食品冷链物流等。这些物流企业提供的是专业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同时也是非标准化的定制服务,更侧重在成本约束下追求客户价值的最大化。而德利得的市场定位正属于后者。

“作为现代物流企业,不应该仅仅关注自己的直接客户,更应该将目光延伸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上,通过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实现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达到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率的目的,进而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样的服务才是客户最需要的服务,这也正是我们16年来不懈努力追求的方向。”恽绵对记者说。

主营业务及发展阶段

据恽绵介绍,德利得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主要分为现代供应链物流服务与特种供应链物流服务两大板块。现代供应链物流服务包括:供应链物流咨询与规划设计服务,原料、制造、线边、分销、售后、逆向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仓储、分拨、包装、加工、配送、装卸、安装、就位、市场营销等物流服务,信息化、金融等增值服务;特种供应链物流服务包括:大件运输规划设计、大件货物运输服务,危险化学品供应链物流服务。德利得把主要客户群定位于化工、电气、快消、高端医疗、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跨国大型集团企业等,为他们提供全流程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长期以来,德利得依托上述“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核心服务,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利益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管理为基础的个性化和柔性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商业模式,即结合第三方物流服务积累的服务经验与资源整合能力,把第四方物流的解决方案及咨询智慧融入于协同服务的实践中,持续优化服务,从而不断挖掘供应链的价值,使之成为客户的核心竞争力,并逐渐由企业级客户供应链服务模式升华到产业级客户供应链服务模式。

德利得供应链物流的发展进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1.0阶段,是供应链节点成本优化阶段,也是德利得供应链物流服务的初级阶段,主要是通过优化运输、仓储、包装、分拣等供应链上相关节点的运作,通过招标等形式,最终实现降低客户不同环节成本的目标。这是德利得以往的主要服务模式。

2.0阶段,是供应链一体化服务阶段。主要是在1.0阶段各节点成本已经得到较好控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采用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模式,解决供应链各个环节、多家企业分别操作造成的低效率与资源浪费的问题,按客户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使德利得在进一步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提高了客户粘性。在这一阶段,成本权重减少,关键服务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德利得供应链针对大型医疗设备客户提供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就涵盖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供应链,包括国外工厂运输一保税一报关一国内运输一存储一在终端医院卸货一就位一安装辅助调试等诸多环节。德利得将从接到国际物流到港订单起至安装调试环节进行整合,将供应链相关信息统一纳入SCM系统云服务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物流管理成本,为客户提供全程贴心服务,使制造企业、商与及终端客户更省心。目前,德利得正在全力进入供应链V2.0阶段。

3.0阶段,属于跨供应链物流服务阶段。在这一阶段,供应链的优化将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条供应链,而是在进行多条供应链的共同协同和优化,实现跨供应链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服务。这是德利得未来的服务定位。

服务能力与核心优势

供应链物流服务,主要考察的是服务提供企业的综合能力,如专业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等。德利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专业的服务团队

德利得拥有五大供应链服务团队,包括:①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团队,主要是针对客户的关键需求设计规划相应的解决方案;②信息化研发/实施团队,主要是通过强化信息化管理推动供应链物流服务的实施,如信息系统的设计、构建、对接等;③物流技术研发团队,侧重于技术创新,借此支撑供应链物流活动,重点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目前德利得几乎每年都有一百多项创新成果在物流操作与物流管理中应用;④物流实施管理团队,具体负责客户供应链物流服务各个项目的应用操作与实施,目前500多位公司员工的约80%属于这一团队;⑤供应商管理团队,主要是负责对合作伙伴供应商的协同、支持、服务与管理,把客户供应链物流服务中的个性化需求转变成标准化的操作,再外包给协同的供应链共同完成服务。五大团队形成了德利得供应链的核心力量。

2.关键服务能力

在恽绵看来,对于供应链物流服务商来说,要想站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整合端,除了常规的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之外,“关键服务能力”尤为重要,如规划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等。

如在为大型医疗设备客户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过程中,在医院的设备安装就位环节,由于每个医院的环境不同,所以就位项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针对复杂的设备就位环境,德利得量体裁衣,分别应用高层吊装就位、平台就位、地下电梯井就位、地下破拆就位等多样化的就位技术和设备,很好地满足了客户的具体需求。

3.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对于从事供应链物流服务的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目前德利得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包括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私有物流云平台。前者主要是与社会信息系统对接,同时针对部分客户开放;后者则囊括了WMS、TMS、VMI、LVS、OWS等诸多系统,主要是为专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服务。如专门为企业供应商提供信息服务与考核的LVS系统,把供应商与核心制造业客户紧密地联系起来,解决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信息分隔的问题,实现了信息的无缝传递,提升了整个高端制造供应链的效率;针对现在逐渐专业化的广宣品物流服务,德利得配置了专业的OWS信息系统管理客户的广宣品,提供从采购、委托、配送到结算等一整套解决方案。

为客户创造价值

据恽绵介绍,做我国本土最专业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商,是德利得的企业愿景;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是德利得供应链的企业使命。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德利得在供应链物流服务领域已是声名显赫,不仅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服务体系,还建立了多家物流企业协同发展的物流服务联盟,通过可靠、高效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获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其中包括电气行业的松下,医疗领域的西门子、GE,快消品领域的宝盛道吉、德国汉高,制造领域的ABB、北京现代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1.解决客户供应链物流难题

例如,一些高精密、高价值、高要求的“三高”大型医疗器械高端客户,其供应链物流往往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如这些高价值的医疗设备都有一些特殊性,有的核磁共振仪器里安装有超导设备,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下运行,在物流过程中每间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通水、通电或增加液氦,否则将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另外,部分大型医疗设备的生产周期很长,对于具有一定的放射性的设备,需要在医院做好设备间基础屏蔽工程之后、进行精装修之前进场,而且项目工程师还要在这一天同时进场,时间上要求严格,各种各样的信息、物流需求都要集中在一点实现,计划难度较大。针对这些客户的物流难题,德利得依托自专业的服务能力,为其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涉及到方案的设计、货物的仓储、运输、就位等诸多环节,高水平地满足了客户的物流需求。

2.提高客户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

提高客户供应链效率、降低客户物流成本,这是德利得作为专业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一直追求的目标。例如,针对松下电器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便充分展现了德利得供应链的整体实力。

最初,松下电器只是将退货物流委托给德利得来做,在看到德利得专业、高效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后,才不断深化双方的合作。德利得不断整合资源,协同松下电器打通了供应链各环节的“肠梗阻”,使其物流成本明显降低,供应链效率实现较大提升。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代表大泽英俊先生2015年8月到北京考察了德利得后,发表了长篇博文,对其优质服务给予高度评价,并感谢德利得这个幕后英雄对松下电器物流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满足客户特种物流需求

专业创造价值篇2

关键词:价值共创;教学改革;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02-03

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的是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及活动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目的性(姜鹏,2015)。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有诸多尝试和实践,参与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韩丽娜,2014等),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实践(肖艳,2013;姜鹏,2015)都给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气象。然而,这些方法似乎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未能激发和调动教学双方的热情。为此,本文试图以价值共创理念为指导促动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注入新的力量。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现状

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诸多责难,这与教师教学地位的衰微,教学中存在的知识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僵化,教学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密切相关(周海燕,2014),高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营销专业教学问题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缩影。营销专业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教学内容未能有效更新,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安排未能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潜能无法得到发挥;在科研逼仄和营销实践缺乏的情景下,营销教学中的教学自尊感和价值感超低,教师积极性和潜能有待挖掘。

(一)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

营销专业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降低知识难度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基础课程既没有体现出知识的深度,也未展示知识广度。无法拓展学生视野,使他们感到进步。基础课程的内容充斥着枯燥,空洞,陈旧的知识以及僵化,落后的观念,让学生厌烦。无论普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难以吸引学生产生持续,深入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安排不能有效地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而现有教学方法和目标设置未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没有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学习规律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市场营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与现实联系紧密,除理论和思维逻辑上需要掌握基本规律之外,还需对实际操作以及营销实践有更多了解。但现今营销专业教学中,课堂授课方式和模式往往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导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下降,因而教学安排中实践教学内容有望丰富。

(三)教师主体地位丧失和价值感低

营销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但由于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作用。而营销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一线的市场经验,对市场感知不强,很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从事营销专业教学的老师面临一种逄,教营销,却并未从事过实战营销,不谙营销之道。在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学生接触的营销现实和知识越来越多,他们需要老师从理论中给予分析和提升,但教师无法满足。而另一方面,科研地位越来越强势的高校中教学地位堪忧,教学活动带来的价值感和满足感下降,更多老师把精力和时间投入科研中,导致对教学和改革的投入更少。

营销专业教学学生不满意,教师自身不满意,焦躁和成就感低。究竟是现在的学生难教,还是我们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努力方向何在?

本文认为应该赋予大学课程以活性和个性,而这种活性和个性的内核,是深入了解教学双方的价值需求点,从需求点出发,更好地激发其动机,扳动价值共创的开关,从深远角度促动营销专业教学长远的发展。

二、价值共创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

(一)价值共创理论

价值共创来自于服务营销领域。传统观点认为,生产者是唯一的价值创造者,但价值共创理论则认为消费者不再是纯粹的价值消耗者,而是与生产者互动的价值共创者。价值共创作为一种新的价值创造现象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界,甚至高等教育界的关注。从企业战略和营销的角度看,“价值创造是使消费者(或用户)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好”(Gronroos,2008)或者说“增加消费者受益的过程”。生产者单独创造价值,是工业社会产品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创造方式,在产品主导逻辑下,生产者作为价值的唯一创造者,整合各种资源自主决定价值创造,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就成了价值创造的载体,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交换价值是生产者所关注的核心利益;对生产者而言,消费者只代表市场需求,是企业服务的目标群体,消费者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消费过程中消耗或”毁灭“价值。因此,消费者是价值的被动接受者,所以被排除在价值创造过程之外。

价值共创理论认为,消费者作为一种重要的操纵性资源参与到价值创造过程中,与生产者一起成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Vargo和Lusch,2004)。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作,在互动中共同创造价值,生产和消费过程相互融合,具体表现为消费者作为操纵性资源的拥有者加入价值主张,加入价值创造系统。

根据消费者生产理论,厂商提供给消费者的任何产品,都不能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的需要是通过消费者“生产”来得到满足的,即消费者利用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消费者自己的时间,知识和能力等“消费资本”来创造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在消费者生产理论中,消费者已经扮演了价值创造者角色,但消费者的生产过程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消费者生产过程是建立在生产者提供物基础上,且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互动。因而从这个视角看,价值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的。

价值共创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分支就是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基本观点为:一是共同创造消费体验是消费者与企业共创价值的核心,而是价值网络成员间的互动是价值共创的基本实现方式。其次消费体验是一个连续过程,而价值共创贯穿于整个消费体验过程,因此,消费者体验价值的形成过程也是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价值共创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广泛的社会交换中都无法控制为创造价值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条件,因此存在天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价值共创的基础。共同投入资源来创造价值,导致价值共创过程成为一种为消费者和企业双反创造价值的过程(Cova和Salle,2008),消费者和企业为了创造各自所需的价值而投入自己的资源,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实现资源交换,在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对方创造价值(武文珍,陈启杰,2012)。

生产者是教师,消费者是学生。营销课堂中的价值共创是指营销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双方都是价值的创造者。在这里,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提供知识价值,而学生只等待接受和转化。这个过程类似产品主导的逻辑,然而时生了变化,今天的消费者也就是教学中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消费的人。他们渴望参与到知识创造中来,也希望在知识消费过程中有更多自己的参与和投入。因而学生的投入类似于消费者的投入,他们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投入更多的聪明与才智。

1.教师和学生期望的价值产出。传统模式往往只关注消费者的价值产出,而忽视了生产者的价值产出。教学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期望的价值产出是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并且提高各项能力。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总结了大学生通过本科教学应该获得的几项基本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利用相关证据,最终作出严谨,合理的判断批判性思维能力;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善于深入思考社会道德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熟悉社会政治参与程序,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公民素养,相互理解,尊重,充满正义感又能适当处理,灵活面对各种矛盾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适应职业生涯的劳动实践能力等。这代表当代大学生潜在的价值产出,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提升能力。

教师价值产出除了获得劳动报酬之外,更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实现知识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科研和知识传播体现价值。而这是以往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地方。教师希望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能够将前沿有价值的体系与思维传授和引导给学生,在此过程中体现教师价值,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种被需要和价值感在今天显得十分无力。因而教师自尊与自我实现感亟待提升。

2.教师投入和学生投入。生产者的投入指教师投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类似于教学活动中的生产者,生产者投入相比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多,更多地提升教学技巧,了解学生价值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学习与投入,而学生则是全方位地投入精力和智力,不是简单倾听,而是带上五官,并且课后花更多时间参与准备,这种投入下的产出会带来更多惊喜和希望。

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共创。消费者创造价值和生产者创造价值在这里对应着指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共同创造价值,这是一个互相依赖的过程,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教离不开学,学同样离不开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传授知识,而是以创造价值为主导,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创造知识,传承知识。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构大学课程知识体系,赋予大学更多活性和个性。在共同的理念指引下,师生一起积极努力,平等活泼,意气风发。

三、价值共创理念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现有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传递基础性,记忆性,诠释性的知识,而这些需要重新调整。价值共创理念在营销专业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一)明确和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价值需求

了解和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后,确认教师和学生的具体价值需求。通过问卷调查深度挖掘学生的价值需求,教师的价值需求。这种价值需求是未来行动的导向和目标。也是促动教学双方积极行动的原动力。学生自己可能都不清楚自己的需要,这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像营销者一样深度挖掘。将基本能力的获得作为衡量和评估价值产出的指标进行分解。为此营销教学改革需要改革目标,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需求和可能的产出。

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共创价值共创的过程是一个实现价值需求,全面提升各项能力的过程。

1.分工。教师创造价值主要负责课程规划,安排,逻辑梳理,理论提升。学生创造价值负责阅读,分析,讨论,思考,然后再阅读,分析,讨论,思考,展示。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本身拥有一定的能力,比如已有的知识,创造力和沟通能力,这些已有的能力在互动中有利于激发更多的灵感和思考,创造更大价值。在价值共创过程中,参与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能有一个很好的表现。

2.具体形式。提前阅读和思考――提问,分析,讨论,陈述和展示――补充阅读与创新。课后课程不是由老师讲课开始,而是老师先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包括教材。学生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能独立学习,解读文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准备提问。在课堂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并提供各种补充材料。在此,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有一种学习伙伴的关系和精神,使教学课堂成为一个自由思想,自由讨论的空间。同学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对老师提出质疑和挑战。学生不能只盯着自己能从大学得到什么,还要思考“我能够为课堂为其他人贡献什么”,参与者要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识贡献给教学课堂中伙伴的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分析和讨论中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思路,深化自己的思考,教师不是万能的,他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重复旧有的知识体系,在这种价值共创中,教师对于相关研究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大学生是一群有胆有识,有能力的人,传统的营销课堂提供的知识不足以满足他们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无法满足精神需求。这是传统课堂所不具备的,也是价值共创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应该提倡的方向。

3.改革内容。首先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教材不局限于现有的书本,教师在教材基础上推荐更多相关书籍和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阅读是基础,在大学教学中依然不例外。其次强调多样化课堂,提高课堂参与程度,无论是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模式还是调查访问,沙盘模拟的实验室教学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度,最后是宣扬价值共创的理念和文化氛围,让学生和教师都有参与价值创造的需求与愿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贯彻价值共创理念,教学双方积极投入价值共创理念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实施,需要改变传统认识和做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全心

4.尽力投入。学生不再是等候洗耳恭听的挑剔者,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更新知识,梳理脉络和逻辑,采用更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创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自己兴趣的科研领域有所建树。

学生在课堂前花更多时间自主阅读各种资料和文献,课堂中参与分析与激烈的讨论,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贡献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参与,获得精神价值的高峰体验。这种价值共创是其他消费领域所不能比拟的。

价值共创理念在“学分制”改革下有条件贯彻实行,都强调知识消费者――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本文开创性地提出价值共创理念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中的运用,未来研究将聚焦于专业教学中具体如何开展价值共创。

参考文献:

[1]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6)

[2]姜鹏.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

[3]赵立辉.市场营销类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11)

[4]濮素.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

[5]李朝辉,金永生.价值共创研究综述与展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社会科学版),2013,(2)

专业创造价值篇3

【关键词】跨界管理 价值创造 财务转型

一、财务转型的内涵

(一)财务转型的实质

对于企业组织来讲,转型就是通过组织运行逻辑的根本性变化实现组织行为的根本性变革。

财务转型要求各级财务部门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围绕服务战略、面向市场、支撑业务的定位,在支撑中揭示问题引导变革,在服务中强化价值管理职责。各级财务人员也要走出财务,进入业务、进入流程、进入数据和进入系统。财务转型把财务工作通过流程和系统渗透到各专业管理领域,进一步增强财务资源配置、过程管控、服务支撑和规范管理能力,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转型的两个立足点——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

1.跨界管理

跨界即超越一定数量、时间、地区等界限。跨界管理是在不同的领域里面整合不同的专业知识,产生新的管理成效,并且大幅度地解决单一专业无法解决的问题。跨界管理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摆脱各专业线单独作战的模式,寻求紧密的合作伙伴,进而发挥不同部门职能的协同效应。

我们将“财务跨界管理”定义为跨越财务管理的业务边界,跳出财务核算的传统牢笼,深入业务前端,参与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把结果分析转向过程指导,最终实现成本管理最小化及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财务管控目标。

财务跨界管理对于企业最大的益处,是让原本相对独立的财务与业务管理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把财务工作由核算型转向价值型,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事中控制,通过与其他部门间的渗透合作,实现企业管理工作跨界联动、优势互补的新局面,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2.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

财务价值创造主要体现为参与或引领价值链的整合,比如管理模式及流程的整合再造,寻找并突破制约瓶颈,并通过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纳税筹划、投融资方案设计、经营模式设计以及参与业务规划等方式实现。

财务创造价值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衡量企业成败的核心指标是财务指标,第二,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财务部门的角色是价值管理与服务。财务部门通过将企业战略目标与战略路径转化为业绩指标与预算体系,从而使各部门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采取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行动;财务部门通过最优的投融资决策、信息化手段和资金集中管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果和财务杠杆作用,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

(三)建立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财务转型体系是财务转型的着眼点及突破点

财务管理传统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建立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财务转型体系,财务的功能从对内服务转向价值创造,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复杂化的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更是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加速财务工作转型的着眼点与突破点。

二、财务转型的措施

(一)建立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财务转型体系

我们的财务转型立足于“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两个基本点,以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财务转型为例,按照“精细化、主动化、全面化”要求,探究财务转型的创新举措,建立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的财务转型体系,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变。企业通过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推进全业务、全流程、全系统、全方位的财务管理转型,有效进行成本管控,提高财务对市场前端的支撑响应速度,最终实现价值效益的最大化。

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财务转型体系包括六个方面:财务理念转型、财务职能转型、资源管理模式转型、财务管理手段转型、财务组织转型以及财务人才转型。

(二)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财务转型体系的实施措施

1.革新观念,树立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管理理念

牢固树立跨界管理与价值管理理念,以价值最大化为核心、以战略观、成本观、风险观和资本观为重点作为建立跨界管理与价值管理财务转型体系的基本管理观念,依托价值管理理念引领财务工作,提供多元化财务服务,形成横纵交织财务支撑网络,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业务合作伙伴。

2.转变定位,认清财务在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中的职能角色

以财务转型为拐点,深入剖析当前的难点,深挖潜在的控制点,找准工作突破口,提升财务行动力、执行力。在跨界管理中,财务工作嵌入前端部门、职能部门、支撑部门;财务部门需发挥数据专长与全程参与价值创造、价值增值各环节的优势,在效益管控方面发挥综合协调、牵头组织、服务支撑和把控全局的能力。

3.管控资源,在跨界管理中搜索价值创造的延伸层与潜在层

延伸层为资源的附加层,主要是指获取资源过程中额外得到的一些附加效益。潜在层即通过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协同效应获取的原本未被发掘的资源效益。财务转型使资源管控模式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通过与各专业线的跨界融合,挖掘建立适应企业变革发展的资源管控新模式,为企业资源最大化利用提供指引,保障企业依照既定战略目标持续健康发展。

4.双管齐下,以跨界管理与价值创造为管理抓手

财务部门摆脱传统“关门核算”的工作方式,建立对业务的全程管理,横向实现跨界管理,配合业务部门发展机制,将财务贯穿于业务发展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充分发挥财务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纵向引领价值导向,做好财务分支的垂直化管理,履行战略参谋职责、形成财务稳固格局,最终实现信息流、物资流、价值流的统一。

专业创造价值篇4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价值现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20-04

中职生职业价值观,亦即中职生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在选择具体的专业学习与工作时的择业观,是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它是学生的一般价值观在专业学习与工作选择上的体现;它影响到学生选择何种专业学习和工作单位、对定向的职业或工作是否满意,影响到学生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指南。

为较真实地了解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和中职学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情况,笔者根据萨伯提出的15项职业价值观,参考宁维卫修订过的中文“职业价值观量表”(WVI),从中职学校教育实际出发,编制了《中职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南宁市运德职业技术学校、南宁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武鸣县职业教育中心、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和南宁商贸学校部分专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500份,回收2358份,回收率94.32%。其中,有效问卷2191份,无效问卷167份。有效问卷中,一年级887份,二年级1304份。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涉及南宁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商贸、旅游、财经、文秘、艺术、教育、加工制造、通信等9大类22个专业的学生。

一、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中职生职业价值观主要由职业价值目标、职业价值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等三要素组成。职业价值目标为基本要素,是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职业价值评价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所学专业与工作价值的大小作出判断;职业价值取向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与工作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此次调查主要是对中职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现状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情况可参见表1和表2。

表1的15项职业价值观以及表2的职业意识、中心价值观(平均数)的等级次序数据说明,平均数越大,等级越高,学生认为越重要。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的结果,前4位依次是:社会交往(包括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利他主义、智力刺激、监督关系;末4位的依次是:社会地位(包括学习与工作能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即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都把社会交往(包括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利他主义、智力刺激、监督关系等职业价值尺度视为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要考虑的最重要方面,而对社会地位(包括学习与工作能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等则不太注重。现从八个方面分析如下:

第一,最注重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最注重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表明了学生对“最有力、最基础的价值观”即中心价值观极为重视,反映了他们渴望人格独立,渴望理解、尊重、平等和公正。以及享有公民权、劳动权。中职生正处于专业学习与工作选择的重要关键时期,生命主体性、独立性、成人感等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对“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使每个人都有发展他们潜能的机会”和“尊重和赞赏所有形式的劳动,承认他们对个人理想的实现和对社会进步发展的贡献”极为关注。

第二,注重社会交往、利他主义和智力刺激。注重社会交往表明了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对社会交往、人脉跟专业学习与工作选择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突出了他们渴望广交朋友、渴望重理解和友谊的心理特点,中职阶段是中职学生结伴交友的高峰期和职业探索的起始期,他们有着寻找友谊和志同道合者、探索职业人生的强烈愿望,对社会交往的重视超过其他方面。注重利他主义表明了学生对以体现集体主义思想为主的社会价值十分认同,希望能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帮助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这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当代中职生对专业学习与工作的选择日趋理性化与符合时代要求。在现代社会,专业学习、劳动和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活动,劳动者之间相互提供着各自的服务,同时享受着他人的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逐步成为社会的道德风尚。注重智力刺激表明了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活动变化的、多种感官参与的专业学习与工作,喜欢接受新事物,希望在专业学习与工作中能不断进行智能开发、探索新事物,凸显了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敢于冒险、张扬个性、求实创新的特点。

第三,普遍注重监督关系和同事关系。调查表明,中职学生希望所读学校与工作单位既严格规范管理,又不乏情感人性;既讲组织发展目标、原则和规则,又尊重生命主体,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个体成长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希望学校与工作单位是一个有共同目标、严爱结合、合作竞争、积极向上的大家庭。这也反映出学生追求民主法制、科学管理、团结互助、个性自由,喜欢要求严格、有秩序、有规律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钟情于浓郁的校企文化氛围。

第四,比较注重管理、美感和成就感。调查反映出中职学生期盼在专业学习与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显示领导他人的能力,取得对他人或某事的管理权,学用到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美的事物,带来美的成功的体验,获得个人成长与成就感;也反映出学生追求进步、爱美创美、实现自我的特点。这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是基本吻合的。当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会产生对管理、审美、艺术、志趣、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而现专业学习与工作比较难以满足学生管理、美感和成就感的需要,也可能出于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少,文化基础较差,或心理不够成熟等原因,学生对管理、美感和成就感的重视度不太高。

第五,不太注重独立性、创造性。独立性、创造性是更深层次的成就感,学生对其评价比较低,说明他们对在专业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独立性、创造性的作用不太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各行各业对人的独立性、创造性要求不太高的现实,也反映出教育教学以听话服从、模仿记忆为主,忽视了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第六,不注重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全感。不注重工作环境条件的好否,不注重工作地点、场所、内容或方式的变动,不注重工作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多的安全稳定,表明了学生对安全价值不太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需求、就业政策的现实情况,也反映出学生正视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现实,积极探索职业,以及思想、心理不够成熟,如不了解自己、盲目从众、浮躁、缺乏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等。

第七,最不注重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最不注重经济报酬说明学生极不重视现实劳动和工作的薪酬待遇,而更关注专业学习和职业的未来发展,更关注做人做事和劳动创造的过程。这与社会期待、薪酬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有关,也可能因为学生学历低、职业能力弱而无法从工作中追求较高的薪酬待遇。最不注重社会地位,说明学生对职业声望与影响力、社会地位极为不重视。这与重士轻农工商、鄙视体力劳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民主法制和晋升机制不够完善或健全有一定关系,与学生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现实相关,也与学生人格不健全、自信不足,或职业理想缺乏、学习工作能力不强有关。

第八,比较注重职业情感态度,职业适合度一般。职业能力还不强。在职业选择评价上,相当部分学生自选和注重现所学的专业与工作,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来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实现就业创业,认同“态度决定命运”,能正确对待现所学的专业与工作,比较努力学习和工作,表示现所选的专业与工作适合度一般,自己的职业能力还不强。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原因,如人们期望值过高,教育引导不够好,技能训练不到位,社会提供职业岗位不足,当然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如个人兴趣爱好不同,主观努力不够等。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一年级(2011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项的排列平均数比二年级(2010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项的排列平均数都高,尤其是“社会地位、职业情感态度、安全感”三项。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工作实践的深入,知识经验的丰富,思想心理的成熟,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化,从懵懂到较明晰,职业价值目标更明确,职业价值评价力在增强,职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职业措施行动更切实有力。

总之,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多元化、整全性和发展性的时代特征或特点。目前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是相吻合的。但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兴趣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传统与现代的职业价值取向都在不同程度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宣传就业观念与行为引导的逐步到位,就业结构的转变,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行为将显得更理智与成熟,寻求自我价值实现与行企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兼顾社会交往、伦理价值、个人身份感、自我价值感、个人的成长与成就感、职业安全稳定和薪酬待遇提高,将成为当代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主流。

二、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对学生择业、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一)有利的方面

1 最注重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特长,有助于学生学习做人做事,学会劳动创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全身心投人专业学习、创造性的劳动和工作,追求职业理想,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的人生目标。

2 注重社会交往、利他主义和智力刺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利于学生择业和事业的成功。对于学生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融合,培养诚信、敬业、助人、奉献的精神和品德,全身心投入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形成,也有利于自主创业的展开。

3 普遍注重监督关系和同事关系,有利于学生增进了解和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育民主法制、团结协作、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与精神;有利于形成集体主义思想,加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学习、工作的愉悦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提高学习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4 比较注重管理、美感和成就感,较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学生个人身份感、自我价值感和个人成长与成就感的实现。

5 比较注重职业情感态度,较利于学生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好职业技能,较利于激发学习工作的兴趣与热情,调动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个性潜能,实现人生社会价值。

(二)不利的方面

1 不太注重独立性、创造性不太利于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形成,不利于自主自觉性、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以及个人智能优势、创造潜能和表达展现个性的发挥,不太利于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与成就感的实现。

2 不注重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全感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寻找适合的职业,但也可能增加就业风险和成本,不利于专心学习、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快速成长和未来更好地发展。

3 经济价值在职业价值观中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报酬就是社会地位。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学生对专业学习与工作的选择不注重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未来发展上,最不注重经济价值和社会身份地位,有可能导致中职毕业生随便找单位或频繁跳槽,因精神动力不足而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厌倦退位。

4 职业能力还不强。中职生专业学习与工作能力不强,显然不利于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和适应社会,不利于今后工作和过好生活,不利于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社会价值。

三、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见,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正确,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的五点建议。

(一)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职学生,尊重发展其人格个性

针对学生“极为注重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利他主义,而不注重社会地位和经济报酬,自尊心强,自卑感重”等特点,建议学校紧紧围绕着“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这一中心价值,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做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尊重学生主体,激扬其生命活力。坚信中职生是人才,人人都有智能优势、创造潜能和表达展现的个性。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积极评价和期待,帮助其全面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发展健全的人格。为他们自主自觉、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师是关键。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其素质、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建议教师视“校企兴亡”为己任,将育人教书为生命,把学生看做特殊难得可造之才。不管是文化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理论课、实习指导课的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自觉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不仅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把职业精神、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以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学生。文化基础课,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打下较好的文化知识基础、职业思想与道德基础;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突出科学素质教育,为学生打下较好的科学知识基础、职业能力与智慧基础。尊重生命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主地探索物理、事理和情理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做中学,在做中问,在做与问中研究,在做与问中好好地体验感受职业价值,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成长。学校十分重视并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通过自学、专业培训、教学反思、定期到行企业实习锻炼等方式,丰富学知和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威信与对学生的影响力。

(三)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做人做事,开发创造潜能

“德”是为人之本,“能”乃立世之基,“创”为价值之所。如今,学生注重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和智力刺激,注重社会交往、监督关系和同事关系,而不注重经济报酬、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太注重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全感,职业适合度一般,职业能力还不强。建议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做人做事,开发创造潜能。

其一,抓好做人教育,使学生学会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通过规范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引导全体师生员工牢记并践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名言,尽职尽责做好本分的事情。突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重点,着力培养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加强教学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上好德育课、生涯规划课和心理辅导课,做好实训实习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在深度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深切体验感受职业价值,自觉行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服务社区、社会调查活动等,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负责。

其二,抓好做事教育,使学生学会做深思考、真负责的事。做人有助做事,做事体现着、升华着做人。学本领、能做事是学生的一大愿望。抓好做事教育,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发现、提问、讨论、反思、合作和锻炼,理实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手脑并用,真正学到职业技术、技能,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术或技能运用于实践。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做好本职工作。

其三,开发创造潜能,使学生做有思想、有个性化表达与展现的人和事。尊重生命主体,注重解放人的思想,激发人学习工作的动机、兴趣和热情,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教学不能停留在模仿、记忆、简单机械操作和应考的水平上,更要提升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力以及个性化表达与展现能力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利于学生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发挥作用的教学情景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学习,以任务驱动学习,从问题情景一到问题情景一再到问题情景,循环往复,不断深入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丰富知识,练就技能,增长智慧,发展创造个性。

(四)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规划规范行为,严格养成教育

学生注重监督关系、同事关系、管理、美感和成就感,渴望民主法制、科学管理、团结互助、个性自由,喜欢要求严格、有秩序、有规律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建议学校按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要求和行业企业的规范、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制定出一系列的规则与制度,约束不利于学生个性有效发挥的行为,约束危害他人与集体的行为,以保护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校风、教风与学风。实行全员、全程、全天候养成教育。规划规范行为,依法办事;实行自治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批评落后思想,惩治不良行为;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以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人格,形成个性特长。

专业创造价值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特色专业;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58-02

一、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在1993年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到2007年有356所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位列第10位,开设率为53%。在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工商管理为最热报考专业排行榜中的第三名。

即便如此,工商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工商管理既是一级学科专业,又是二级学科专业,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并列,这种划分导致人们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产生偏差。2004年教育部的调研得出管理类专业在开设的过程中存在雷同现象,社会对管理类专业存在一些不良看法等结论。2006年,上海大学校长论坛上甚至有部分校长建议本科应取消管理、法律等专业。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同时教育部也强调要进行专业的特色性建设。

本文认为对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性的建设,管理者们应从更宏观的角度着眼,更细微的地方入手,借鉴价值链的思想进行专业建设。

二、价值链及价值链分析的意义

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这种思想也同样适合于专业建设。在竞争激烈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差异化地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如何从每一项价值活动中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如何从不同的价值活动环节中建设与竞争者相区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应紧紧围绕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每一项价值活动以及价值链整体上形成各自的特色。

三、工商管理专业价值活动构成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应用价值链思想,首先得正确划分价值活动,然后对不同价值活动进行检查鉴别,考察自己专业的价值链结构并将它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哪些环节可以形成区别于竞争对手,并能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借鉴波特的观点,作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价值活动作以下划分:见下图(略去利润环节)

明确各项活动后,我们需要对每一项活动的价值进行检查鉴别、比较,但对于以上各项活动,社会以及学生的关注点与目标各有不同,对其考核与比较的指标亦存在差异,但常规而言,各项活动的评价考核指标如下:

一般性管理:考核指标为相关部门的服务效率与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指标主要为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技术开发:在高校中主要指设计符合社会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的规划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差异性的关键,也是专业竞争的核心。

采购:高校的采购可以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生源,二是各种其他设备与耗材,考核的指标是高质量低成本。

内部后勤:是高校内部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的保证,人们关注的是其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制造:在高校中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人们希望用最好的“技师”、采用最好的“工艺”、使用最好的设备,“灵活柔性地”高质量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设计方 案。

外部后勤:关注点是保证百分百的学生安全地走出校门,到达就业单位。

营销和销售:考核点应该是准确获取信息与宣传信息。

服务:考核的关注点应该是高质量的后续服务以赢得美誉度。

正如前文所说,目前大家的关注焦点主要在“技术开发”与“制造”环节,而对于其他环节的特色建设并不明显,是否在其他环节社会用人单位都没有需求?其他环节是否也可以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差异性?

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在“采购”与“营销和销售”环节上采取很多措施,但从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上仍然可以看出,上述两个环节与专业的“技术开发”和“制造”环节存在脱钩现象,如学工、教学两个系统两张皮,很难从价值链整体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对于售后服务,几乎没有学校开展这项工作。

四、价值链基础上特色化成功的条件保证

虽然人们可以寻找到市场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的市场化并不一定成功。因为差异化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或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的规模、实力的差异、学校总体的定位等。

(1)避免不适当的特色。有意义的特色通常来自于买方的追求和可以衡量的价值。特色必须以满足一定的买方购买标准为基础,如果专业不能正确地划分买方市场,即使差异化战略也无法满足任何一个买方。

(2)特色专业建设的组织保障。特色化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制度的突破与创新,组织运行的非常规性。这也要求在行政管理上要奉行灵活性。而目前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正越来越深地陷入行政官僚体系的弊端中,请示、汇报、批准每个环节下来,时间也快结束,甚至在请示一圈后不了了之,这些弊端是特色专业建设中的障碍。

(3)组织内部要有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特色的建设就是一项艰巨的创新活动,创新总是伴随失败的风险,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以及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往往也会制约教育者的创新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处理好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平衡,如何激励教员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是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一项永恒的课题。

(4)部门之间的协调是特色形成的保证。在实施专业特色化战略时不仅要有很强的专业建设的“研发人员”、“生产人员”,还要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并且,其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案应该与专业市场调研等职能之间有很好的协调性。

目前,很多高校在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中采用的教学、学工两张皮系统,学生的来源、去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等信息一是不全,二是两个系统不对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与培养方案设计者之间缺乏沟通的积极性;培养方案的设计者缺乏真正深入社会调研的动力;学工系统与培养方案设计者之间缺乏沟通等。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差导致专业的特色性建设更加困难。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专业创造价值篇6

【关键词】 专利资产评估; 收益法; 动态分成率; 动态折现率

专利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促进专利资产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成为企业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合理地确定专利资产的价值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专利资产评估中评估方法是核心,鉴于专利资产成本收益非对称性及创新性的特点,专利资产评估往往采用收益法。收益法是对评估对象的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方法,评估对象未来产生多少收益、何时产生收益、产生收益所面临的风险是收益法的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由评估对象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和过程所决定的。即价值实现规律是收益评估思路和参数确定的基础。

目前评估实践中常用的收益法评估思路是建立在企业整体价值实现规律基础之上的,即将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分为精确预测期和固定预测期两部分,采用固定的收益分成率和折现率。然而,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规律和企业整体的价值实现规律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现有的收益法评估思路并不适用于专利资产评估。

一、专利价值实现规律的特点

(一)价值实现的间接性

专利资产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出售、授权他人使用、质押融资、作价入股以及将其应用于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中。尽管如此,专利资产的最终价值实现途径还是其应用与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因此,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是依附于相关产品或劳务中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产品或劳务创造了更多的超额收益,其价值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间接性。

(二)价值实现的短期性

专利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我国法律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均自申请日算起。然而,由于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专利的实际寿命要短得多。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平均实际维护期在5年左右,大部分发明专利的实际维护期在3—6年,超过7年的不到20%。发明专利的创新性强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因此后两者的寿命将更短。相对于企业整体甚至是专利所依附的产品或劳务而言,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期间较短。

(三)价值实现的阶段性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一项依托新技术的产品从引入市场到退出市场,一般经历引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个不同阶段,其所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引入期将会面临技术和市场的,而这一阶段的收益却很小;然而一旦被市场所接受,便进入快速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的风险将逐渐减少,而收益却快速增加。专利资产的价值体现在产品或劳务的超额收益中,专利资产价值实现规律的周期性类似于产品。因此,专利资产价值实现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体现在价值量的大小和实现价值的风险大小两个方面。

二、专利资产评估收益法的改进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规律与企业整体价值实现规律的直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建立在基于企业整体价值实现规律基础上的传统收益法评估思路并不适用于专利资产评估。整体评估思路决定了收益法的三个关键参数(收益期、未来收益和折现率)的选取。因此,评估思路的改进是整个专利资产评估收益法改进的基础。

专利资产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实现的收益和面临的风险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因此,专利资产收益法评估应在明确评估目的、价值类型和评估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已有数据和资料绘制评估对象生命周期的预测曲线,判断评估基准日评估对象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剩余有效经济寿命;分阶段动态地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预期收益及实现收益所面临的风险。

在上述改进中,生命周期曲线的预测是基础,动态的预测未来收益和风险是关键,本文将重点探讨动态分成率(预测未来收益)和动态折现率(风险)。

三、专利资产评估收益法改进——动态分成率

由于专利资产所创造的价值蕴含于其所依托的产品或劳务中,因此,需要根据专利资产对产品收益的贡献程度,通过一定的分成率将专利资产所创造的收益从产品整体收益中剥离出来。

(一)动态分成率的提出

基于企业整体价值实现规律的收益法评估中,专利资产的分成率采用固定不变的静态分成率。然而,根据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规律,专利资产为产品所创造的超额收益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需要动态地预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专利资产分成率,即动态分成率。

(二)动态分成率的计算

1.动态分成率的计算思路

动态分成率的计算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首先,可以通过专利资产自身的特点(如市场竞争程度、技术领先程度、技术适用范围等)判断专利资产的收益贡献率。但是,这种方法所涉及的因素众多,而且很难全面考虑影响专利贡献率的各种因素,也很难量化这些因素。因此,这一思路的计算难度很大。其次,可以从专利所依附的产品或劳务利润构成角度判断专利资产的利润贡献率,从而获取专利受益分成率。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二种思路的计算过程。

专业创造价值篇7

一、企业产品服务增值浪潮的兴起

早期的企业实践表明,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的维修、培训、技术咨询服务能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这些服务并不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利润,而仅仅是企业产品竞争的延伸和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服务活动既围绕产品而又独立于产品,在完成产品价值创造的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并成为企业战略扩张的有效手段。产品服务增值正成为企业,尤其是一些优秀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企业产品服务增值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利用产品服务增值方面堪称典范。通用电气公司是世界最赚钱的公司之一。1998年利润为92.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的利润更高达127亿美元。惊人发展主要得益于公司的服务增值扩张战略。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公司就开始涉足医疗保健器材、大型发电设备、发动机、家用电器的维修和保养等服务领域。进入90年代,杰出的总裁韦尔奇更是将服务作为通用电气四大核心业务之一。目前,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范围遍及全球,仅为美国航空公司提供发动机维护就能在未来10年里为公司带来23亿美元的利润。针对维修服务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和公司通过服务增值实现的扩张,韦尔奇认为:“它能使我们在下个世纪保持在这些(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对此,企业再造权威迈克尔·韩默将通用电气视为企业服务增值的领头羊,他说:“这是美国企业的下一次浪潮……你所销售的产品仅仅是你生意的一部分。”

IBM公司也是利用产品服务增值战略扩展的佼佼者。作为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IBM公司1993年的利润仅有约1000万美元。对此,公司总裁郭士纳在对公司组织、业务进行重组的同时,提出向“IT服务”战略转型的目标,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业务全套解决方案。IBM的产品服务增值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类是整合技术服务(ITS),向顾客提供硬件的安装、维护及系统集成服务,第二类是企业创新活动(BIS),包括管理咨询和IT应用实施服务;第三类是战略外包业务(SOS),代替顾客管理、运行整个IT系统。产品服务增值战略为IBM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00年IBM全球服务部的收入高达330亿美元,占整个公司收入的1/3强。2001年第2季度,服务收入占公司收入的40%。服务收入的增加也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2000年公司的净利润达81亿美元。对于IBM的服务转型战略取得的成功,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汤姆·彼得斯在其《解放管理》一书中称赞道“IBM公司是机器被滥用时代的一颗服务明星”。

产品服务增值战略正成为一股浪潮,席卷全球。世界一些优秀的公司也开始实施产品服务增值战略,取得了成功。著名电梯生产企业奥的斯(OTIS)、日立、三菱等企业的电梯维修、保养服务收入占其总收入近2/3,在这些公司出售电梯也许并不赚钱,但是售后服务却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福特汽车公司开始涉足汽车保险经纪,将业务领域扩张到汽车服务领域。美国柯达公司(Kodak)1986年推出其产品服务增值计划,截至 1999年,仅在中国500个城市就授权建立了4800多家柯达胶卷冲印店,向这些客户提供统一的服务规范、管理方法、技术标准,并提供技术支持,此举不仅直接扩大了公司胶卷、冲印设备及其配套产品的销售,提高了柯达胶卷的冲印质量,增加了顾客对柯达胶卷的品牌忠诚度,还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特许经营费。柯达胶卷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首次超过竞争对手富士(Fuji)公司(China Daily, 1999)。在中国一些优秀企业也开始利用服务增值战略进行企业扩张。例如,联想集团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产品服务增值计划,新成立的IT系统集成服务事业部成为公司的6大事业部之一,确定了向“服务转型”的战略目标,即成为IT行业提供咨询、系统集成实施和营运维护的“服务型”IT供应商,联想的近期目标是使来自服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0%。

以上事实表明,通过产品服务增值正成为许多优秀公司进行扩张的重要战略选择。产品服务增值浪潮的兴起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将服务作为企业价值创新和增值的重要方式,产品服务已超越了“售后服务”的含义,成为企业产品价值链上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增值环节。而企业的服务部门也越来越独立,正成为企业的一个单独的业务单元,其“服务”的对象已远非企业自身的产品。产品服务增值扩张战略正在兴起并发展。

二、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兴起的背景

在西方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鸿沟正在填平。世界经济越来越体现出服务经济的特征。 OECD的资料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起,服务价格已超过工业价格3倍的速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从50%上升到80%以上,在这些服务业中,63%被认为属于高技能的服务类型。与这种趋势相联系的是,企业的微观活动越来越多地将服务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创造活动,从对产品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产品服务实现了价值增值。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来自四方面。

1.产品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生产扩张受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制造业在急剧膨胀的生产能力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产品供给处于饱和状态。据估计,世界产品95%以上处于饱和或平衡供给状态,需求大于供给的产品不足5%,产品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当产品扩张到一定程度,企业之间关于产品本身性能、价格、质量、功能等竞争日益激烈,而市场也通常为几个市场垄断者瓜分,要依靠产品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扩展变得困难重重,企业生产扩张受阻,促使企业寻求新的扩张途径。产品服务增值战略在不增加产量的同时,为产品提供维修、升级、技术培训和服务创新活动,同样可以实现企业的扩张。一般地说,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依赖于企业自身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是伴随着企业一体化、多元化的产品扩展战略而兴起的。

2.产品服务领域专业化分工的要求

现在更多的产品依靠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完成,这是因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的专业化和包含的专利技术不断增加,造成非产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用户的维修人员难以进行产品的维修、保养和故障排除:不同产品的专业化、专利化及技术障碍,也使其他社会专业维修服务机构难以高效、节约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然而,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对产品的技术、性能和包含的专利等更为了解,同时能够获得公司提供的强大的技术支持和非标准零部件的供应,所以能更好地提供产品服务。产品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严密,为企业产品服务增值战略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3.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升级的加快,产品服务的难度提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提高,顾客维修人员对于产品的维护、保养、维修难以胜任。另外,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加快,也促使产品升级服务需求增加,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升级服务变成了对产品的一种价值增值过程,因此价格要高于一般的维修服务。正如前文所述,美国服务业产值中,63%以上是由高技术、高技能的服务创造的。高技术、高技能成为企业实施产品服务增值的技术壁垒,对其他企业的进入形成障碍。现在产品服务已经不仅仅是对产品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零件更换和维护保养了,它更是凝聚着技术和知识,对产品的一种价值创造活动。这正是企业服务增值战略兴起的核心。

4.全球化生产体系和产品定制化生产的影响

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生产越来越复杂。一台普通的升降电梯就包含了上万个零部件,飞机的零部件更高达20多万个,而这些零部件的生产也往往分布在几十甚至上百个国家的工厂,并实行定制化生产,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通用电气生产的X光机的719个零件,就需要从全球76个公司采购。全球化的生产、采购体系和产品定制化的特点,增加了产品的维修、保养、技术咨询等服务的难度,使顾客的自我服务难以完成。全球化的产品生产体系形成了产品维修的空间障碍,促成了企业服务增值战略的形成。战略-[飞诺网FENO.CN]

三、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竞争优势》一书中,用价值链来综合反映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这包括企业价值创造的五种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和四种辅助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他认为,服务的价值创造活动是指:“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例如安装、维修、培训、零部件供应和产品调整。”波特将服务活动视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五种基本活动之一,不仅表明服务是形成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创造企业利润和价值的重要源泉。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构成了产品服务增值理论的基础。事实上,服务不仅可以依赖产品价值的实现,实现其自身价值,而且可以实现“服务增值”,创造产品价值之外的新价值。现代企业,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表明,产品服务越来越独立于产品本身,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创造活动,例如IBM公司为客户提供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收取可观的咨询费,柯达公司为加盟冲印店提供的服务模式、技术支持而收取的特许经营费,都脱离了原来的产品,成为新的价值创造活动。

对于这一趋势,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著名管理学家W·Chan Kim和Renee Mauborgne教授在1997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价值创新:高速增长的战略理念》,进一步提出价值创新,即围绕企业产品,超越所在行业和产品本身的限制为顾客提供服务,并实现产品增值,是促进企业高速增长的新的战略理念。他们认为,价值创新的核心是实现企业服务增值。产品服务竞争不仅成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而且开始独立于产品活动,成为企业新的价值增值活动。Kim和Mauborgne的论述将产品服务增值上升到企业扩张战略的高度。

企业扩展可以分成产品和服务两个层面(见图1)。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无关多样化等三种方式在产品层面上实现扩展,这三种扩展战略在不同行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并不相同,但具有共同特点,即都伴随着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或者种类的增加,其本质是依靠产品实现企业的扩展和价值的创造,而产品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局限于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居于产品价值增值区域。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则不同,它要求企业在相对保持原来产品的基础上,进入服务增值区域,创造新的价值,这主要包括5种产品服务增值活动。

利用产品服务增值的扩展战略是一种全新的企业发展思路。产品服务增值的实现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服务中直接获得服务收入,例如电梯业普遍实行的电梯管理公司提供电梯维护、保养、维修的收费,计算机生产厂商为顾客定制配套的软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服务收集产品信息,了解顾客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等,为产品以后销售的实现创造条件,实现潜在的产品服务增值。

四、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的特征

同企业基于产品的三种扩张战略相比,利用产品服务增值实现企业扩展具有以下特征:

1.整合顾客需求,创造新的服务价值

服务增值战略已经不是简单为顾客提供维修、保养、培训等服务。它将产品价值形成中的服务价值创造延伸到产品之外,结合顾客个体需求,深入顾客的业务领域,提供独立的应用解决方案;为顾客利用产品解决问题提供咨询、技术支持,进行企业创新服务;此外,还满足顾客由于产品使用而派生的服务需求,如房地产商纷纷进入物业管理行业,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物业管理服务。

2.避免产品价格恶性竞争,一定时期内稳定其利润水平

依靠规模扩张的产品竞争,在产品的供需处于基本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恶性价格竞争,造成行业平均利润下降。目前全球产品生产出现供给过剩,这就使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和产品品种的扩展变得困难重重。不增加产品的供应量,避开在产品上的直接竞争,通过产品服务增值,为企业带来服务收入的同时,提高了产品和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

3.产品服务可以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在产品的保修期与非保修期内,企业一如既往地为顾客提供及时、高效、节约、态度良好的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树立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忠诚度,促进产品在未来的销售,形成品牌价值,使服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品牌附加价值和未来价值。

4.获取市场信息,巩固顾客关系,服务创造潜在价值

通过售后保修服务、人员培训、维修、保养、技术咨询等,企业能及时掌握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这样就可以将用户对产品的技术、质量、价格、设计的意见不断反映到新产品设计中,使产品生产和顾客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企业带来潜在收益。惠普公司的研究表明,如果将每年的顾客关系保持率提高5%,则可以将利润提高85%。市场信息通过产品服务过程源源不断地流向企业,使原来依靠销售人员和售后跟踪调查的信息现在能在产品服务的增值过程中及时、准确并更加详细地获得。

5.为产品升级提供服务,抑制竞争对手抢占市场

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市场上可能有新产品推出,而原来的产品也需要进行更新或技术升级。由于技术的专有性,原生产企业往往主动承担对产品的升级服务。对产品升级服务有些是有偿的,有些是无偿的。但无论企业是否从产品升级服务中获得直接收益,此举都将起到防止竞争对手趁机占领企业已有市场的作用,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品牌忠诚度。例如现在很多软件厂商,在产品一次出售后,不断地推出新的升级版本,并为用户提供产品升级,且大都是免费的,有的企业甚至利用产品升级,免费更换旧产品的办法,抢占其他公司的市场。总之,为产品升级提供服务,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加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五、产品服务增值扩展的选择

在企业的扩展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无关多样化扩展,选择基于产品的扩张:也可以利用产品服务增值实现扩展。具体选择哪种扩展战略,应该考虑企业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所处产业的生命周期、竞争对手的状况、技术实力、财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因素:另外,还要考虑外部环境。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的根本思路在于,将原来单纯的产品销售获利延伸到对产品的服务领域。产品服务增值战略是企业原有业务的延伸,并依赖于已有的产品而产生;同时,通过服务增值又为企业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和原有业务的发展提供桥梁,实现产品服务增值和产品扩张协同发展的互促格局。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选择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采用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的企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的对象一般是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

为产品提供服务的企业很多,过去一般是由专业化的维修、保养、技术咨询服务企业或用户自己完成。现在很多企业将自己售后保修服务延伸成社会性服务机构,为本企业的产品提供一系列的能够创造价值的售后服务。它们服务的对象一般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这是因为对本企业产品比较熟悉,更换的零部件容易获得,在服务的同时能获取关于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的最新信息。因此,其服务往往比其他非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加高效、质量可靠。而且非产品生产企业需要在完全了解产品性能、技术的情况下,依赖于原产品生产企业的零部件供给,才能完成对产品的维护、保养等服务。相对来说,其服务的成本大于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服务。但现在一些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开始为非本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服务,如GE为美国航空公司提供飞机引擎的维护、保养服务,其中就包括了其竞争对手劳施莱斯公司生产的引擎。至于对企业的培训、技术升级和咨询等服务则一般只能由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由此可见,企业的竞争已经开始延伸到产品服务增值领域。

2.“服务”是技术密集型的

产品服务增值能够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务”是技术密集型的。如果没有这种技术对服务设置的屏障,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或者顾客都可以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产品增值服务就无从开展。只有具有一定技术难度,有时甚至是附带企业自创的专利和技术或专有技术,非本企业人员很难获得,这些技术和零配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其他试图依靠专业化集约经营的企业无法提供服务或能够提供服务但组织成本过高时,企业的服务增值战略才能顺利实施。复杂的技术使“服务”具有某种专有性。因此,利用产品服务增值的企业的技术程度都较高,其技术也多具有先进性,而只有依靠生产厂家才能提供质量上乘的服务。如柯达胶片配套的冲洗药水和冲洗方法,通用电气公司为飞机引擎提供的维修保养服务等。

3.“服务”能为产品用户带来成本的节约

企业服务增值战略要能够顺利实施,除了能为顾客提供更加周到、快捷和质量更加可靠的服务外,还必须为顾客带来成本的节约,这是服务增值战略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一般地说,对于一项服务,顾客可能面临许多的服务提供商,包括将这些服务内部化,由企业自己提供。只有能够为顾客带来成本节约的服务才能为顾客接受。成本的节约并不一定表现为服务的价格低,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高质量、能改善产品的性能或进行技术升级等价值创新活动。

专业创造价值篇8

(一) 模型设定 

根据Hall and Oriani(2004) [1]以及Hall(2006) [2]的研究建立模型,均衡时任何资产的市场价值来自于该资产投资的期望内部报酬率的资本化和该类型资产的市场供给(Hall 1993a)[3]。本文运用这个观点,将企业i在时间t的市场价值表述为它拥有的资产的函数: 

其中b是“企业总资产的市场价值系数”(market valuation coefficient),反映的是企业的市场势力所面临的不同风险以及外生冲击。γ是无形资产影子价格和有形资产影子价格的比例,反映了相对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不同价值(Hall,2006)。Hall(2006)将(2)式视为用于衡量无形资产价值的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 pricing model),其中用于定价的商品是企业,商品的特征是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对(2)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 

(二)变量测算和描述 

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建立模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准确地描述无形资产K,本文用三个变量来代表K。 

1.R&D支出流量(R1A)。R1即企业每年实际投入的研发费用,此变量可以很好地描述企业长期的研发行为(Hall et al.,1986)[7]。 

2.R&D支出存量(R2A)是以某一时期为基期,按照一定的折旧率计算出的,从基期开始的所有R&D投入的总和(王俊,2010)[8],R2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R2it为企业i在第t年的R&D存量,R1it为企业i在第t年的R&D支出流量,δ为折旧率。在R&D存量核算中,不同的折旧率可能会影响R&D支出对企业价值的作用,15% 是文献中最常用的R&D存量折旧率,但Pakes and Schankerman (1984) [9]曾用专利数据测算出25%是R&D存量较高的折旧率。李小平和朱钟棣(2006)[10]使用了5%的折旧率,本文分别设定了5%、15% 和25%的折旧率。根据吴延兵(2008)[11]、王俊(2009)的研究,本文确定基期R&D存量。假定R&D资本存量R2的平均增长率,等于R&D支出流量R1的平均增长率,即2013/093.专利数量(P/R)。R&D支出是企业创新过程的投入而非产出,R&D投入有时并不能完美地代表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Crarnitzki,Hall and Oriani,2006)。成功的R&D项目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联度,比失败的R&D项目大得多,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用于代表成功的R&D项目。本文用P/R(每单位R&D支出的专利数量)表示R&D支出中研发成功的部分,这一变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联系理论上应该更为密切。这里的专利数量是指每年企业的专利授权数量,而非申请量。 

4.广告投入密集度(Adv),用广告费用/销售收入表示。广告在一些行业中是使产品差异化和获得好声誉的手段,广告费用越多表示该行业产品差异性程度越高。广告投入会激励企业不断投资于创新活动,广告支出与R&D支出之间具有互补性(吴延兵,2007)[12]。因此,本文借鉴Hall(1993a)的做法,用广告投入密集度衡量R&D支出无法代表的其他类型的无形资产价值。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文献中通行的做法,模型纳入一些控制变量,用以减少潜在的估计误差。(1)销售增长率(SG)用于反映企业的未来盈利前景,Hall(1993b) [13]指出销售增长率解释了一部分关于R&D和其他投资的产出信息。(2)销售利润率(ROS)、产权比率(DQR)和资产负债率(LEV)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结构,销售利润率往往对企业价值有正向影响。由于R&D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销售利润率在中国往往是R&D经费的主要来源(吴延兵,2007)。产权比率表明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相互关系,说明企业财务结构的风险性,以及所有者权益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负债率是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高负债的企业将会做出相对谨慎的创新投资决策,企业越是采用低负债率的资本结构,越有利于进行技术创新投资[14]。因此,负债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能是负向的,负债比率若太高表明资本风险太,太低又显得资本运营能力差。(3)企业年龄(AGE)越是年轻,企业越有动力进行大量创新投资,从而推动企业价值增长[15]。因此,本文最终的模型如下:

(三)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企业财务数据来自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选择2005-2007年为研究期间。本文所指的制造业企业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代码为13-43的企业,并且剔除了销售额低于10亿元的中小企业,另外剔除了销售额、总资产、研发费用或广告费用等指标数据缺失的观测值,尤其是R&D支出数据的可获得性严重限制了本文的样本规模。经过上述数据筛选,最后整理出94家上市公司,其中非流通股权市值用净资产代替计算。另外,通过中国专利数据库(知网版)收集整理每家公司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 

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本文借鉴朱平芳和徐伟民(2003)的方法计算R&D支出价格指数,将所有的价值变量,如R&D支出流量和存量、企业市场价值、总资产账面价值等指标,折算成以2005年为基期的可比价。R&D支出价格指数等于消费物价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其中消费物价指数的权重为55%,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权重为45%,并运用构建的R&D支出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平减以得到实际值,即: 

二、 实证分析 

(一)静态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首先研究较简单的、静态的结构中无形资产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表1显示了2005至2007年四个模型的OLS回归结果。本文在进行估计之前采用Hausman检验选择模型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四个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得到的卡方值都大于10%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因此四个模型均是固定效应模型。表1显示当期R&D支出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没有较为明显的联系,这与国外学者得到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可能是因为我国R&D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当期的投入无法马上转化为创新产出,从而推动企业价值增长,对R&D存量的研究结果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表1所示,不同折旧率下的R&D存量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面的促进作用。回到本文的模型(7),R/A的系数是σγ,可以通过除以σ来计算以R&D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相对影子价格。如σ在模型II中等于136,γ1等于094,即以R&D流量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的影子价格为094,而模型III中γ1等于210,模型IV中γ1等于307。γ1<1意味着股票市场对R&D投入的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反之,γ1>1表明股票市场对以R&D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估价高于有形资产。这说明5%的折旧率对于无形资产来说可能过低了,因为R&D投入产出的结果是技术创新资产,其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折旧速度也就快于有形资产。Hall(1993a)在对美国制造业企业进行的研究中曾得到类似结论。另外,通过对模型II,模型III和模型IV除R&D支出外的其他变量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折旧率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十分微小。但是,无形资产的另外两个代表—专利数量和广告密集度,在四个模型中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均并不明显,拥有大量专利数量和更多广告投入的企业并没有获得市场价值溢价。 

企业有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企业价值影响显著,变量lnA的系数σ是企业的规模报酬系数,σ略大于1说明了样本企业有一定程度的规模报酬递增。产权比率的系数说明较低的产权比率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化和价值的健康增长,销售利润率的系数显示拥有高利润的企业市场估值更高。企业年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是显著正向的,这与解维敏(2009)的结论有所不同。但是,广告投入和销售增长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 

对于本模型中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的OLS回归结果,以R&D存量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市场价值对企业价值有积极的显著影响,这一点与本文的预期一致,但是专利数量和广告投入密集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上述结果中并未体现出来,可能的原因如下:(1)广告投入和专利数量是两个比较粗糙的指标,因为我国专利数据库建立不完全,目前无法取得专利引证等更能体现专利价值的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入。(2)中国专利质量较低,企业对创新研究和技术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专利无法发挥应有价值促进作用的。(3)数据的测量误差可能导致估计的有偏。本文的样本中存在一些2005-2007年专利数量为0和广告费用为0的企业,这可能是企业的汇报有误,或没有对这两个指标进行统计。(4)可能存在一些变量内生性、变量遗漏和模型设置问题。企业的R&D投入、广告投入和企业市场价值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企业价值高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更多的投资者会带来更大的投资资金,使得企业有能力进行大量创新投资和广告宣传,从而推动企业价值增长。另外,对当期企业价值的影响可能是以往R&D投入获得的创新产出,或以往的广告投入收获的产品声誉引起的,而本期的R&D投入和广告投入只能带来企业成本上升而已。因此,将在下文的模型设定中构造能区分长、短期作用的动态结构,通过引入滞后变量来反映各类无形资产的长期影响作用,并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来控制内生性问题和克服遗漏变量问题,以期使得估计结果更加有效。 

(二)动态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当面板数据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时,两步估计更加稳健。本文采用系统GMM两步估计法进行回归分析,并利用hansen统计量检验工具变量的设定是否有效。若p值较大,则接受原假设,即工具变量选择合理,否则拒绝原假设。表2给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I没有通过hansen检验,而模型II、模型III和模型IV通过了hansen检验。因此,当使用R&D流量变量时,用动态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并不合适;对于后面三个使用R&D存量变量的模型,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可以接受的。从后三个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来看,就企业价值本身而言,其一阶滞后项系数为正,且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企业价值的确具有明显的动态效应,前一期价值每增长1%则当期企业价值也相应增长约1%,说明企业价值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现象。滞后一期的R&D存量对企业价值产生的是显著的正面作用,企业以往的R&D投入将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该结果验证了R&D投入的时滞性。在5%的折旧率下,R&D代表的无形资产的相对影子价格为059,在15%和25%的折旧率下分别为158和257,这说明5%的折旧率对于无形资产来说过低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竞争激烈,为了保持本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企业必须大量和迅速地消耗R&D投入,这是R&D投入折旧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R&D存量当期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这与静态模型的分析结果相反。这可能是因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资金成本较高,创新成果的生产周期较长,当期投入的大量R&D支出表现为生产成本制约企业价值。也可能是因为本文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研究期间只有三年,由于对R&D存量只取了一期滞后而没有具体测度其时滞结构,使得动态面板GMM估计产生了较大的偏倚。 

对于无形资产的专利数量和广告投入不同于它们在静态模型中的表现,其当期值均对企业价值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专利数量与企业价值有十分密切的正向联系,而且它的系数明显高于R&D存量的系数,说明其价值远高于R&D投入的价值。作为创新产出成果,专利代表着研发成功的那部分R&D投入,其价值理应高于R&D,这一方面可能是在模型中纳入一阶滞后变量后仍使用OLS估计,无法控制变量的内生性所致;另一方面,申请的专利可能不会全部通过审查,而只有通过审查并被授权的专利才可以进行许可或出售,为企业创造在产品中运用新技术并获得销售收入以外的更多的价值。因此,专利申请量的价值会低于专利授权量的价值。 

表2的结果表明了当期广告投入对企业价值有着制约作用,本文试图将广告投入视为一种价值创造活动,但是其产出结果相比R&D更为不确定。所以,大量的投入可能反而会拉低企业利润,进而影响企业价值。滞后一期的广告投入与企业价值并没有明显联系,这与其时滞结构过于简单化有关。另外,作为一项日常支出,广告投入可能只与现期利润相关,它在当期可能会创造一些无形资产,但是它每期末都将折旧至0。此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与静态模型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动态模型的某些参数的显著性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本文样本较小,这使得动态面板GMM估计量很容易产生偏倚。表2 

三、 结论 

本文使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分别运用静态和动态结构模型分析了以R&D投入、专利授权量和广告投入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研究发现在静态和动态模型中R&D流量与企业价值均无明显关系,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创新投资生产周期较长,当期投入无法马上转化为价值。由于静态模型中当期R&D存量和动态模型中滞后一期的R&D存量对企业价值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也说明了R&D投入的累积性和时滞性,这与动态模型中的当期R&D存量有着截然相反的结果。原因可能是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使得本文样本量较小和时滞结构的构造过于简单,影响了动态面板GMM估计的准确性。另外,根据对5%、15%和25%折旧率下的R&D存量的研究,发现5%的折旧率对于R&D投资来说过低了。 

专业创造价值篇9

关键词:长尾理论;长尾结构;医药商业;价值链;三阶段模式(H-I-D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10-05

一、长尾特征模型

长尾理论[1](Chris Anderson2004)通过对产品市场份额的分布曲线研究,发现了被大部分企业所忽视的长尾产品(利基市场、份额低),构造出对于企业存在着巨大市场价值潜力的长尾经济结构。这个表面上与经典的二八理论直接对立的新经济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2](2009)在美国沃顿全球校友论坛发表演讲中,对长尾理论作了重点阐述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经典的二八理论强调企业应重视重点产品的经营、重点客户的开发与维护,这是企业收入与利润的保障。而长尾理论通过体现长尾特征的市场份额分布曲线,指出了利基产品对企业的总体价值不容忽视,甚至超越短尾产品(大份额重点产品)。

如图1所示,在一个XY的坐标系面积图中, y对应销售收入,x对应同一产业中不同品牌的产品或服务。一般会出现名列前茅的几个品牌占据一部分的市场份额(面积),而其他无数众多的小品牌,虽然单个市场份额(面积)很小,但无数小品牌的累计总和与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相近。‘

以下是长尾理论的核心思想[3],将用于本文主题的研究。

1. 长尾产品的特征是针对市场潜力有限的细分市场(利基市场),产品具备了建立在创新之上的差异性。如果企业重视对这些数量繁多的长尾产品经营活动,形成范围经济,那么,企业依旧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

2. 流通渠道是这个时代企业必须重视的、具备强大能量的领域。长尾产品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借助于广域渠道,能够体现出规模经济性。

3. 信息化时代,企业应注重从规模化制造变革为规模化定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解决这一变革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利用长尾理论的基本模型及核心思想,对中国的医药商业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并于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结构优化与发展模式。

二、医药商业企业的长尾模型分析

长尾模型既可研究产品的市场分布问题,也可以用来研究某一行业中企业的分布与结构问题。整个行业如同一类市场,而行业中的企业如同存在于这个市场中的产品,这在逻辑上与长尾理论基础保持一致性都是完全成立的。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行业中的企业按照销售总收入构造分布图,会不会出现长尾特征分布?在此,我们借助于长尾理论,判断其长尾、短尾结构的合理性。

(一)医药商业企业长尾分布

从图2中国医药商业100强销售分布曲线的特征进行观察,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结构属于长尾结构(长尾理论所研究的结构),百强企业总销售额为2 764亿元(中国医药商业协会,2008),前10强企业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剩余90家医药商业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占50%[4]。如果将所有医药商业企业销售分布图作出,长尾特性更明显(前10强占30%,其余6 700家企业占据70%)。不过,图2“百强”的销售分布图已经足以体现长尾特征。

(二)中国医药商业企业落入长尾区域的并非是长尾型企业

上述的分析仅仅给出了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收入分布特征上与长尾理论的特征模型很相似,但这并不能肯定中国医药商业就是长尾结构模型,我们还需进一步考察落入长尾区域的企业在特征上符不符合长尾理论中长尾对象的特征:针对的是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长尾对象之间彼此在目标人群与属性上存在差异化。如果研究对象是企业,即企业在产品线结构、价值链及核心能力上是否具备差异性。

根据这一标准,落入长尾区域的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都不属于长尾企业,他们常常面对着相同的目标市场,经营着相似的品类线,提供着雷同的服务产品(物流配送)。国家发改委[5](2006)指出,中国医药商业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因此,这些医药商业企业不属于长尾型企业。

三、构造中国医药商业的长尾模式

(一)构造中国医药商业创新商业模式――实施差异化定位

根据长尾理论,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一定要形成差异化定位,更为重要的是众多的长尾企业之间要形成差异化定位,从而形成目标市场、商业模式、服务产品线、医药产品线在竞争面的“蓝海”。

图3从上游目标客户、下游目标客户、产品线等三个维度给出了合理状态下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差异化定位,该差异化定位还将引发医药商业企业服务产品线的差异化。

该差异化定位的指导思想是:短尾实施规模化,长尾实施专业化。指导原则是:形成区隔,与企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在竞争面,通过差异化规避同质化下耗损型竞争;在合作面,短尾与长尾通过合作,令长尾企业的专业化给予短尾企业以专业化的补充,短尾企业的巨大平台给予长尾企业以规模化的补充。这样的竞合关系一旦呈现,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优化程度就能得到提升。

1. 长尾企业的定位解析。上游供应商客户定位于长尾企业,即那些创新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标准是这些企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且产品线属于产品专业化形态的,即所有或大部分产品集中于某一类市场顾客群。例如专业创新和制造妇科炎症类产品、外用膏药类产品等。所针对的顾客群越明确、越细分越好。

下游客户定位于长尾企业,范围界定于个体化、小规模、专科型、细分类的医药零售企业和医疗服务机构。发挥其专业化的药事管理服务和目标市场专业化下的产品线专业、齐全的优势,为目标顾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

服务产品线聚焦于药事管理服务,包括质量服务、药学服务、商品储存与保管服务等。根据目标顾客群的经营特点以及所经营的产品线特点,提供聚焦于某领域的专业化服务,而不是广义范畴的药事服务。于此,不仅与短尾企业形成定位区隔,同时也形成了长尾企业彼此之间的差异化定位。

从上述的定位可以看出,长尾医药商业企业强调的是“专业化”,围绕专业化的创新。失去了专业化,长尾企业就失去了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价值。

2. 短尾企业的定位解析。上游目标客户定位于短尾型医药工业企业、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及短尾型医药商业企业。

与短尾型医药工业企业的合作,将会形成规模性产品,以规模经济性为企业贡献利润,这些企业包括外资医药企业、大型本土医药工业企业;与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意在利用长尾企业的专业化价值链,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创造;与短尾型工业企业及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实际是短尾医药商业企业构造出以其为核心节点企业的集成化供应链。与短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属于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在竞争之外的强强规模化合作。

于此,长尾型企业通过短尾型企业的全国型广域流通渠道,形成专业化下的规模经济性。两类企业的这种合作对未来中国医药商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呈现的优势是,小企业未必不能拥有全国渠道;大企业未必要品种齐全。获得的价值是,商业企业的同质化竞争退减,差异化价值链形成高效率的互补运动,工业企业与下游的医疗单位得到更多的价值。

在图3的定位下,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数量将会减少,没有创新力和差异化竞争力的中小型商业企业将在该定位结构的挤压下,退出市场,短尾企业接手其市场,获得规模化的良性扩张;部分中小型企业进入细分化的利基市场,并通过创新运动获得其在定位图中的市场价值,该价值决定了其利润及与大型短尾合作的砝码大小。所以,该定位图实际构建了一种良性的机制,促进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变革为合理的长尾结构,使整个医药产业在结构上得到优化与升级。

(二)鼓励企业创新,两线(产品线、服务线)构造差异

长尾企业不仅要和短尾企业形成定位差异化,同时还要形成彼此之间的差异化,即长尾企业在医药产品线、服务产品线两个方面形成各自的专业化。医药产品根据品类管理的方法,可以形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产品线,专业经营其中的某一类产品线,并在该产品线的经营上,做到品种最全、专业知识最全、顾客需求理解最深刻,这就是专业化竞争力。

长尾企业最大的差异化依托并非是医药产品线,而是其药事管理服务。医药商业企业属于服务企业,服务产品的创造是该类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结合于专业性产品,针对与之相应的细分需求,提供专业化的药事管理服务,将是长尾医药商业企业最强的竞争力。

在目标市场方面,长尾企业会有雷同,但这并不防碍其对相同顾客不同需求的满足而构成的差异化竞争力,差异化的医药产品线以及服务产品线已经决定了此点。

鼓励企业创新,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健全创新制度。萨克斯(Jeffrey Sachs 2000)认为,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与技术的创新[10]。制度创新是前提,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与价值保障。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就是实证。据印度制药商组织公布的数字,目前该国有2万余家制药企业,是中国制药企业数的3倍。其90%以上是作坊式小企业,以私营为主,布局分散。这些公司已不满足于印度国内市场,正在把重点转向美国市场,100家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国际市场的销售比重逐年提高。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得益于创新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而创新化是根本。在创新化的背后,是制度。印度小型医药企业可以获得很好的上市融资的机会,上市企业将资金主要用于管理与技术创新上而不是宣传炒作上,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有相关的制度保证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价值不受到单纯炒作的影响,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市场制度[11]。中国目前也在积极加强制度上的创新,2009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在五个方面实施了重大的改革,其中创新产品特别定价制度就是对创新鼓励与创新价值保障的具体体现。当然,在这方面到底是采用杨小凯教授之后发劣势理论,还是采用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2. 积极向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开发资本市场。资金,是创新型中小医药商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印度的医药产业迅速发展,与其资本市场向医药企业比较自由开放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也应积极为创新型的医药商业企业开放更大的资本市场,调整资本市场的结构,增大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比例。

3. 端正认识 摆正心态。过去,中国医药产业在对规模化的认识上是存在错误的,亢奋于“制造”创新力虚弱的国内寡头国际侏儒,积极于“推动”大而全式的虚假规模化,忽视于“鼓励与保障”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漠视于国际市场的规模化力量。

这些都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制度水平与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不坚决提升与纠正,则中国的医药产业将长期非理性亢奋于“政府投资型”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明德(2007)指出,国家力推的“两个保险”是拉动医药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12]。

(三)构造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的集成化供应链

创新构造了医药商业企业的差异化,为价值链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陈柳钦[13]指出,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互补联接。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这些活动,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产业价值链的运营平台则是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企业(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

如果把供应链中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视为一个产品集群,那么,链主地位就使得大型医药商业公司无论是有形医药产品线亦或是无形服务产品线,都呈现为长尾结构。在图3中,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已经成为了类似于Google、Yahoo之类的门户或搜索引擎[14]。而最初的长尾理论正是诞生于对上述两类企业的经营研究。

(四)基于集成化供应链平台上的长尾经营策略

长尾企业面对的细分下的利基市场,如果不能形成广泛的区域覆盖,则规模经济性无法实现。原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都属于区域性,因此,进入细分化市场的医药商业企业很少,都在同一区域面对相同的客户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着消耗型的同质化竞争。如果中国能够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而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专业化价值链存在着对大型商业的补充作用,那么,中小型医药商业就可以借助于全国平台,实现全国区域的占有。

中小企业也可以建立全国渠道,中小企业也可以拥有全国市场,唯一不同的是,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着差异化,在区域上是一致的。从供应链的角度,等同于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通过自己的全国平台,经营着中小型企业的资源,并与它们分享价值回报。与传统结构不同的是,这种价值回报的分享是建立在利用各自优势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基础上,例如下游客户得到了更多的、更适合的品种满足,得到了更多、更专业的药事服务满足。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医药商业的问题不再于流通层次多,而在于一些层次没有价值创造。社会大众的健康利益健康福利,不是依托于单独的支付成本下降,关键是获得的价值更多。从这个角度分析,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的集成化供应链,形成创新下的长尾经济,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健康价值,而简单地减少商业流通层次(并非是错,只是过于简单化)的目的是减少支付成本。

建立了集成化供应链,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会通过价值链的互补性去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形成合作伙伴,而那些没有增值创造力的中小型企业必然被淘汰。

四、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国医药商业发展模式H-I-D(见图4)

(一)第一阶段,同质化并购(homogenization merger)差异化创新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通过区域同质化收购,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商业企业;通过企业创新,转型出一批差异化、专业化的长尾医药商业企业。

形成全国大型商业企业的战略价值是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降低医药商业的物流成本。该第三方医药物流一定是由目前的短尾商业企业为主导向完成构造,这是差异化价值最弱的领域,也是目前短尾企业几乎唯一的竞争优势。其次,全国大型商业机构的出现,为长尾企业利基市场通过区域的广域化形成规模经济性提供了平台,如同于Google对于无数小型网站的价值。7 000家医药商业企业,一部分创新力弱的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区域价值,被大型企业并购;部分企业通过创新运动,形成长尾企业,服务于特定的上、下游客户,构造差异化的创新增值服务,以此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与产业中的价值;剩余的企业,区域价值不明显、创新力不足,退出市场。

(二)第二阶段,形成以短尾企业为核心节点、长尾企业为成员的全国型集成化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

以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组建集成化供应链,吸纳专业化、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入链,形成差异化价值链的合作,进一步挤压掉创新力弱、规模小、同质化的区域型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从市场运作上逼其退市。

“集成化供应链+长尾结构”是中国医药商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性是:通过供应链平台的价值链合作,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流程上趋同化,有利于第三阶段资本收购后,企业能迅速产生规模效益;其二,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短尾企业识别所需要整合的外部价值链。被收购对象的差异化与核心能力的判断需要过程,同时,短尾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创新力和核心能力,在这个时候作出上述判断更为准确。

(三)第三阶段,在集成化供应链的基础上,核心链主企业对具有差异化价值链(Differentiated value chain)的长尾企业实施收购

医药商业企业的收购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同质化收购,实现全国架构,为集成化供应链与未来短尾企业的合作建立基础;第二阶段的收购是差异化收购,目标是在价值链上与本企业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长尾企业,这一收购的本质是对创新力和价值链的收购,实现企业价值链和创新力的升级。

在上述过程完成的基础上,中国医药产业将形成以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若干集成化供应链,构建成为市场的主体,承担80%以上的医药商品和服务流通。在商业结构上,接近于美国模式,部分同质化区域性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在第一阶段退市或被收购,部分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在第三阶段被集成化供应链链主收购,独立于市场上的中小型企业减少。

参考文献:

[1]Chris Anderson.The long tail[EB/OL] .省略/10.LongTail.

[2]张瑞敏.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EB/OL].省略/fenxplun/newsfx/2009-06-12/177639.shtml .

[3]Chris Anderson.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百强榜[R].2008.

[5]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R].2006.

[6]张莉.刍议企业并购中并购对象的选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4).

[7]赵华.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

[8]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9]闫燕.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管理不经济[J].时代经贸,2008.

[10]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J].Vol. 1, No. 2 (Nov. 2000): 435-491

[11]中国驻印度使馆.中国印度制药工业之对比分析[R].2005-06-23.

[12]王蔚佳.医药工业触底向好的理性解读[N].中国医药报,2007-11-16.

专业创造价值篇10

具体地说就是企业不能再像以往哪样进行单向思考和采取单边行动,根据消费者需求创造价值,而是与消费者共同产生价值,因为商品价值不再只是由企业创造然后与消费者进行交换(满足需求)的东西,而是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的网络系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市场营销要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首先就要确保企业或商家所做的要与消费者所想所要的是一致的。好比“望梅止渴”是一种生理现象,当我们把它提炼到品牌价值这一境界,那无疑就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记住:品牌价值不是企业或商家自有的,它一定来自于消费者的心声,通过与消费者共创产生与增值。

当一个产品或品牌能够贴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体现出对消费者情感的细致关怀,它就一定能拨动消费者心弦,让他们心灵受到感染、震撼,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喜爱和忠诚,营销自然就不成问题。在这一情境下营销也一定让企业与消费者双方共同获得价值并不断地维系而获得更大的价值。

认识品牌价值一定要细致入微地洞悉消费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喜好、渴望和未满足的需求等等。要做到这一切有两点格外重要:

第一,了解消费者的内心感受需求,了解消费者在购物时,产品的那些特点是影响其购买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对诸因素进行排序。

第二,研究消费发展趋势,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出现,企业应该深入的了解市场行情,前瞻性地发现或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与未来的需求,及时发现产品的制高点,抢占消费者的心智空间(定位)。

要做到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不管何时,企业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主流消费群是些什么人,因为他们决定着营销的趋势。市场发展的初期是由企业提供价值并主导,产品、渠道甚至由企业产品、服务的价格决定整个市场的价值。但今天的市场必须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走向由企业与消费者价值共同决定市场价值的最高点,企业所有的产品、所有的营销活动都必须围绕消费者和消费者需求进行生产或开展。

如何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呢?大量的营销实践说明:第一步要让消费者着迷;第二步要帮助困惑的消费者选择;第三步形成消费者内部的差异化。

如今天我们经营者要针对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营销方式一定要应消费者而变,这样才能实现与消费者共创价值。所以要学会观察80后、90后主力消费群,他们有着怎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他们跟父辈比起来有什么区别,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化决定着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以前人们采取的是以企业为核心的价值观,现在则是以体验为核心的共创价值观。以前人们把消费者定位为目标,如今人们把消费者视为价值的共创者。

记住:共创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经营思想与经营模式,它完全不同于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价值模式,因为价值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产品或服务与生俱来的特质,价值无法由产品的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来灌输,必须有消费者参与,双方共同创造,通过消费者的亲身体验实现价值。

在共创价值的过程中,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以及消费者群体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消费者至上的时代,大家可以看到优秀企业的生存主要依赖巨大的客户数量,而今天在共创价值模式下,消费者关系的黏度可以让企业变得更优秀。因此,消费者和企业共同创造价值的模式超越了过去企业单一创造价值的时代,也超越了单一考虑消费者价值的时代。在价值创造的共赢时代,价值来自于共创。参与价值创造的消费者,都应该被企业视为价值创造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该书认为有三个方面决定消费者与企业共创价值数量与质量。

第一,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如何时使得消费者与企业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变得更加容易接近是共创价值观的首要因素。这方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最重要的营销方式。

第二,消费者与企业关联、互动和分享成为常态,原来互不相关的东西人们很难轻易一起得到,现在相关联的东西马上就能链接起来,如运用互联网、手机、短消息、QQ、微博等使互动可以非常容易就做到,而互动的结果最重要、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分享。如果无法分享,人们就不会热情参与,共同创造价值不是一句空话。

第三,消费者与企业价值共鸣(价值体验)。在消费者与企业共创价值时代,价值不再仅仅关乎产品或服务,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体验,产品或服务成为一种用来创造体验的人工制品。如果仅分享是无法达到共同创造价值的最高境界,因此体验就成为这一模式中又一重要的因素。

虽然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等的《消费者王朝:与消费者共创价值》一书出版已十年了,但我们经营者从中真正理解到多少,学会了多少,特别是应用了多少,这正是今天这本书值得再读一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