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怎么写十篇

时间:2023-03-31 08:24:14

自传怎么写篇1

入党个人自传范文一

我叫***,性别女,汉族人,现为共青团员,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部英语本科20xx级学生。我于1988年11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东安县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母亲为一名在职工人。从小时候起,父亲刻苦好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生活态度就深深地感染着我,教育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温暖的家庭,我开始健康、幸福地成长。

童年的时光总是特别的美好,也总是过得特别地快。六岁时我就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从此便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那时候看到比自己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从我身旁走过去,我就特别的羡慕,因为我知道红领巾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染成的,是少先先锋队的标志。早日成为一名少年先锋队员是我那个时候最大的心愿。在学习上我努力刻苦,成绩优秀;在劳动中我处处争先,敢吃苦,不怕累;各项活动中也能积极的参加。终于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骄傲的成为了一名中国少年先锋队员。当我戴上红领巾面对国旗宣誓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可以说是热血沸腾吧。我摸摸胸前的红领巾,暗下决心以后要做的更好。在小学六年期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先后担任了班里学习委员及文娱委员等职务,且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20xx年7月我小学毕业,并于当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部继续学习。我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要一丝不苟;生活中,应和同学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工作中,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由于在校表现优异,曾多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荣誉称号。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我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工作上我主动的向团组织靠拢,并接受团组织的培养和考验.。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我于20xx年五月光荣的加入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有文化有理想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0xx年6月参加中考,九月顺利的被省重点高中--东安一中录取,并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虽说面对我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但那时的我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希望,学习劲头十足,精力充沛。高中三年期间,我曾先后担任了校广播站播音员及校学生会干部,鉴于我在工作上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播音员及校优秀学生干部,给同学们立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高中的老师资力更深,目光更长远,他们精辟的分析国内形势,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缺点,分析改革开放的政策,无不是入木三分,更重要的是他们立足于全世界,分析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各国的纠纷,以及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改革开放,必须要提倡科学,科技兴国,必须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在理论的指导下,在事实面前,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带领中国向前发展,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发展致富,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有这些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是忠于人民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是最先进的领导阶级,她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所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共产党的性质,我决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取早日入党。

20xx年6月我参加了高考。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我落第了。虽然失败了,但我没有怨天尤人,因为我努力了,尽吾智也可以无悔矣。随后我被调剂录取到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部就读英语专业,从此便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我时常在提醒自己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要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要虚度年华而愤恨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不坠青鸿之志。来校的三年时间里,我连续在班上担任生活委员一职,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努力协调班级里的日常工作,热忱为学校与同学服务,无论是在学习与工作是都起着先进带头作用。大一期间,我曾担任过外国语学部学生会纪检部干事兼青年文明监督岗的中队长,并多次获得了优秀队长之称,而且在20xx-20xx年度获得校社会工作奖。 20xx 年4月我考取英语专业四级证书,同年9月通过了普通话测试,并获得二甲证书,也曾先后通过了省计算机一级及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

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尤其在进人大学后,我进一步受到了熏陶,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20xx年3月我向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向党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3月-5月参加了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在学习期间,由于我表现优异,获得了优秀学员之称。同年4月11月我参加了学部的团校进行学习。通过团校与党校学习,我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基本路线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我们的党是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具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党,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党的事业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它要求有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因此,我对党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希望在组织的关心教育下,自己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收获。我还利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终身的决心,我的思想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对党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飞跃。无论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都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同学服务,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定期写书面思想汇报,争取党组织对我的帮助与教育。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书籍和文章,这极大地加深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也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使我在政治觉悟、思想修养、文化科学知识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一步拉近了我和党的距离。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与共产党员的标准相比,自己还有很大差距。如有时做事懒散不够利索,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思维能力存在欠缺,工作方法较为简单等等。但我有决心改正,希望党组织多多对我进行帮助和教育。与此同时,我也在时刻提醒着自己不断努力,奋发向上。我明白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的真正的入党动机在心里成形。我必须把思想的转变和行动相宜地结合起来,让自己把每一点思考和每一次实践对应起来,学要学得有进步,做要做得有体会,实实在在的向要求一名党员那样来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时刻保持党的先进行,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入党个人自传范文二

我叫xx,系xx大学xx专业xx级学生,女,汉族,xx年x月x日出生于xx市xx区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xx,母亲xx是两位勤劳爱国爱党的群众。本人于XX年加入共青团组织,并于XX年底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我还没有上小学之前,我就开始懂得了中国共产党,因为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时刻的记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让我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虽然那我当时不大明白,但是我还是深深的记在脑海之中。

1994年9月,我进入了xx市xx区xx小学,从此我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临学前,母亲教导我,鲜艳的红领巾是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像毛主席、周那样为革命奋斗终生的老前辈们才配戴上它;只有像钱学森、李四光那样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科学家们才配戴上它;只有像雷锋、王进喜那样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不怕苦、不怕累的解放军战士们和劳动模范们才配戴上它。那时候看到比自己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从我身旁走过去,我就特别的羡慕,因为我知道红领巾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染成的,是少先先锋队的标志。早日成为一名少年先锋队员是我那个时候最大的心愿。所以在学习上我努力刻苦,成绩优秀;在劳动中我处处争先,敢吃苦,不怕累;各项活动中也能积极的参加。终于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骄傲的成为了一名中国少年先锋队员。当我戴上红领巾面对国旗宣誓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可以说是热血沸腾吧。我摸摸胸前的红领巾,暗下决心以后要做的更好。在小学六年期间,我先后担任过学习委员和班长等职务,并五次被评为了校三好学生,五年级还担任了校大队委。

XX年9月我进入了xx市xx区xx中学开始了我的初中生活。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我在思想上逐渐懂得了,青年人要成长进步必须靠近团组织,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于XX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XX年9月,十五岁的我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奋发向上的我;是一个对事物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事事争先的我;是一个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和希望的我,也正是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开始大量的阅读书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这让我渐渐的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确立起了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整个高中阶段由于我成绩优异,并一直担任团支书,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XX年9月我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终于成为了xx大学的一名学生,我对着新的生活和奋斗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新生入学教育结束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大一和大二两年里,学业上我勤勤恳恳,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大二上学期,我被选为团支部书记,担任学生干部,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培养为人民服务思想,增长才干,锻炼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在担任学生会干部期间,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学科部事务注入了很大的热情,而且坚持锻炼自己做好学生会工作,学好专业课程两方面的能力。

我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诸多有关党的理论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极大地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理论知识。此时我对党的认识逐渐清晰,这样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行动指南的政党,领导人民通往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于是从党基班结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我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同时我也知道,我对党的认识仍较肤浅,需要不断学习与锻炼来提高自己。党组织考验我,帮助教育我,通过学习,我懂得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懂得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上还比较落后,但是落后决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懂得我们的政治路线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路线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具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党,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党的事业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它要求有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因此,我对党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更加坚定了我加人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终身的决心,我的思想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对党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飞跃。我不仅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而且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同学服务,主动靠拢党组织,定期写书面思想汇报。争取党组织对我的帮助。在这几年中,我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对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之下,我国由受到外部封锁到走向对外开放,由实行计划经济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当中,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离开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是我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党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实行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党和国家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历史证明,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即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我还经常作自我批评,并深知按党的要求,自己的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如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希望党组织从严要求,以使我更快进步。我将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进而在组织上入党。

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将来的某一天加入到中国共产党中来,我知道那一天不会太远了,我也知道从此我就开始了我的正式党员的路了,我会为着这个目标不断的进步的!

入党个人自传范文三

尊敬的党组织:

我叫林某某,出生在农村。在我出生的时候,父亲还是村里的民办教师,因为他是村里唯一读过高中的人,后来为了维持生活只得放弃了教书,在家务农。爷爷曾经是村长,我从小就过这一种清贫而又艰苦的生活,并且我也继承父母的勇敢面对困难和不卑不亢的性格。同时父母的那种善良、仁慈以及那种对待别人的真诚深深的影响了我,在我的身上永远的留下了朴实和坚强。虽然这都是很小时侯的事情,但是能影响我一生。 在我八岁的时候,我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小时侯,虽然不知道读书为了什么,但是父母经常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老师也表扬学习好的学生,我就认真学习,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二名,并且对自己很有信心,将我的好成绩一直保持到小学毕业。从小学开始,我就帮家里干活,每天放学后,我就到地里去干活,周末节假日更是如此。我体验到了农民的辛苦,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耕地、拔草、锄地、收割、播种......全都靠手工,锄草最好是在炎炎烈日下,这样草才容易死掉;夏天喷药杀虫,很容易中毒......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不再怕累,同时我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决不能浪费时间,也不能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因为我们花的父母的钱确实来之不易啊!我学会了节约,学会了珍惜,从小到大,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节约,我们没有权利浪费,尤其是粮食,不仅是因为许多国家每年有许多人饿死,更重要的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小学的时候,开始朦胧地感到要为四个现代化奋斗,要为人民服务,虽然不知道真实的含义。

当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时,我遇到了更多的挑战,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他们一样很优秀。我们要共同学习、相互竞争。初中的我已不在是小孩子了,我开始参加沉重的劳动,这就锻炼了我坚实的身体;同时也为父母分忧解难,更加被他们的真诚和朴实感动。他们支撑着一个家是多么不容易,有机会念书是很幸运的,要珍惜。 在初中时,学校里有许多优秀老师,他们的知识更多、更广、更深。他们除了教授课本以外还要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开始思索:科学是多么神秘,而又令人向往。在科学的殿堂,似乎可以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并且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我也目睹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当时在农村里仍有一些求神拜佛、装神弄鬼的人,他们害人害己,他们不懂科学。在科学和愚昧的强烈对比下,我感到科学知识的一股强烈的吸引力,将我吸引住了。并且我明白了学习并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或者考个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只有科学才可以帮助人民,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初中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伟人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是如何艰苦工作,如何以民族国家为己任,如何探求真理,还有一些爱国人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我开始思索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绝不仅为了自己,除了自己还有父母兄弟,除家庭以外还有亲戚朋友,还有同村人,还有同乡,除了这个城市以外,还有很多个城市,还有很多很多人更重要还有我们伟大的祖国。我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我们还要为祖国的强大、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观。

自传怎么写篇2

我叫xxx,1986年1月18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里,性别男,民族汉,现在就业于辽宁省朝阳市鞍凌公司。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因为入党动机是激励我入党的主观原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作为一名党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行为,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反映。其实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形成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我三年多的学习、思考中渐渐地体会到的。

小学的时侯,学校老师教育我,鲜艳的红领巾是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象解放军战士那样不怕苦,最勇敢的人才能戴上它。我牢记老师的话,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最后在小学二年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记得第一次带上红领巾的那晚,我还兴奋到睡不着觉。也就是那天我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

从那以后,带着那样的决心,我升入了初中,更加努力的学习,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我在思想上逐渐懂得了,青年人要成长进步必须靠近团组织,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并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于2000年5月4 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2001年9月,我进入了市里的高中念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因为习惯了被人照顾,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什么也做不好,就在要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找到了我,和我谈了很久,她告诉我说:“你现在是一名共青团员,你应该具备共青团员应有的坚强与自立。而且相信你的目标不会只想到这一步吧!但是要想走的更远,你现在的条件还不够!”从此,我谨记了老师的话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立。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老师说的更进一步的含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成了我在那个时期的一个新目标!我更加努力的学习,积极响应各项活动,更加激励了我学习的热情,就那样,在那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我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使我的高中生活在紧张之下,也多了一种快慰,对成功的享受。

其实那时的我对党缺乏真正的认识,尽管上过几次党课,但对党的基本知识还是知之甚少,思想上并没有迫切要求入党的愿望。这是一种对党、对个人都不认真、不严肃的政治态度。后来到高中毕业前夕,看到有的同学入了党,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羡慕不已,于是自己赶紧写了几份思想汇报,企盼有一天自己能获此荣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入党动机不纯的表现。入党不是给别人炫耀的,更不是用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而是应该踏踏实实为党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04年9月我步入了沈阳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我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并于2004年11月至12月参加了学院委员会党校举办的 “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学习。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条件等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懂得了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同时,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身边的党员,政治视野也得到了扩充。更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入党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党,并且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在这期间,我深受身边的党员朋友和家人的教育,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而他们对于我的转变也并没有感到惊讶,反而给予了赞扬,他们说那是我在为自己诠释对党的认识,是我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必修课”。先进党员要不断补充对入党的思考,也包括对入党动机的更完整的再定义。在那以后我就决心,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的真正的入党动机在心里成形。我觉得我必须把思想的转变和行动相宜地结合起来,让自己把每一点思考和每一次实践对应起来,学要学得有进步,做要做得有体会,实实在在地像要求一名党员那样来要求自己。

在学习中,我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想办法,找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勤奋认真地钻研知识。虽然有时成绩进步不大偶尔甚至出现下降,但我总是努力摆脱成绩不好的阴影,总结教训,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坚持不懈。长期以来,我都始终贯穿着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在集体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和大家积极配合完成集体任务。生活中,团结同学,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关心同学,比如听说同学病了,就去看望问候;听说朋友心情不好,就去劝勉鼓励。在担任班级干部期间,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班级事务和同学关系注入了很大的热情,而且坚持锻炼自己做好班级工作,学好专业课程两方面的能力。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积极参加党课学习小组的活动,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红星照耀中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籍和文章,很大地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在申请期间,定期向党组织和入党介绍人汇报自己的思想,并积极参加党组织举行的有关活动:上党课,参加党课学习 小组,参加党员发展会等。所有这些行动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明白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必须持之以恒,从申请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真诚的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个积极争取入党的人,我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还应该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心者和拥护者。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关心时事政治,尤其是关于党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消息和评论。最近我看到有关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 会议胜利闭幕的消息,得知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目标,感到非常欣喜,因为这个五年计划我也会作为一名建设者,为社会和国家尽一份力。站在现在的起点上回顾过去,战争年代的那代人以巨大的智慧和勇气肩负起民族解放的时代课题。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党中央驾御全局,灵活应对,解决了一系列战略性课题。展望未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稳定还有很多重大的课题需要解决。祖国需要发展,需要人才。从五年看到五十年,清华人有“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承诺,作为一名清华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党靠拢,刻苦学习,努力攀登。

大二时,在“三个代表”课上,老师安排播放观看了《生死抉择》。影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示。因为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有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使中共中央的反腐进程多少受到影响。这部影片从始至终贯穿着中央从严治党反对腐败的精神,对于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让人看了大快人心,并且对中央的反腐工作和坚定决心充满了信心。尤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李高成的不惧邪恶,抵制诱惑,坦荡浩然的正气,把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在人民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公仆的形象深深地种在了我的脑海里。 影片引发了我对党员意识和品行的思考。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应该更加警钟长鸣?对自己是不是应该更严格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员的称号不是那些腐败分子借以违法乱纪的护身符,为党旗抹黑的人是最可耻的人。基于我的认识,我觉得是否具有党员意识是党员同一般群众的主要区别。党员意识体现在各个方面,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树立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观念,因为“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还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样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最后,也是作为党员最应该做的,就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奋斗,忠诚于党的事 !

2008年我从沈阳工业大学毕业,作为一名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我被鞍凌公司录用,正式成为了一名钢铁企业的普通员工,在现在已经工作了一年之久了,在这一年里,我不断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更不断在进步。

经过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我对党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按照马克思列宁注意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解救贫苦人民于水深火热的民族灾难中的唯一伟大的力量,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明的核心力量。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不但是由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所组成,而且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较之其它政党团体,它有先进的阶级基础,由最先进的分子组成,是最值得信赖,最有威信和最有前途的政党。

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只有党,才能够教育我们坚持共产主义道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掌握先进的社会、科技、文化本领,是因为只有党,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创造更快、更好、更先进的文明。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共产主义的事业中,为中国的胜利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出一份微薄而坚强的力量。多年来党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育,使我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领导中国人民向新生活迈步,她不愧为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长期以来,我都始终贯穿着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始终不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我积极参与在集体活动,和大家积极配合完成集体任务;关心同事,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作风正派,无不良影响。我十分感激党组织对我的信任,给了我培养为人民服务,增长才干,锻炼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

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积极参加党课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的重大形势问题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很大地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自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我就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与入党介绍人等党员同志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参加党组织举行的有关活动:上党课,参加党课学习小组,参加党员发展会等。所有这些行动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明白要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向党组织靠拢,必须持之以恒,从申请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真诚的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我每一步成绩的取得,都是党和人民教育的结果,是同志们帮助的结果。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为职工群众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努力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自传怎么写篇3

(一)什么是入党个人自传?

入党自传材料是要求入党的同志为了让党组织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成员的政治情况而向党组织递交的介绍自己的材料。它的作用主要有两条:一是便于党组织尽快熟悉和了解自己。二是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在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入党自传材料是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一份重要材料,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认真写好自己的入党自传材料。

(二)个人自传的写法

自传是个人将自己的历史和思想演变过程(尤其是后者)向党组织进行书面汇报的一种文书,是党组织全面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材料,也是党组织审查吸收预备党员的必备材料之一。有时,党支部为了考察了解和培养干部,亦可以要求党员和干部写自传。

自传的写法一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

个人自传的基本内容:

1、自传人及其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自己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家庭出身、本人成分及工作单位、职务等;过去和现在的家庭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职务、政治面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也要参照上面的要求写清楚,并介绍他们对自己的思想有什么影响。

在入党申请书中已写过的内容,可以省略。

2、自传人的经历。一般可以从小学或七岁开始写起。包括在学校读书和走上社会以后的经历,要写明具体的起止日期,时间上应该是衔接的,中间如有脱节要说明原因。

3、自传人的思想演变过程。这是自传的主体,要尽可能写得具体和详细,特别要着重介绍自己思想变化的主要事件和经历(如入党申请书中的例文二的内容可纳入到自传中),产生入党动机的演变轨迹。亦可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分阶段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

写自传应注意的问题:

1、 如实地写出自己的经历,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包括时间、地点乃至重要真实无暇。

自传怎么写篇4

关键词:说什么;怎么说;教学价值

一、由“说什么”到“怎么说”

文章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即“说什么”。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即“怎么说”。也就是说语文课,不但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

二、为何要更关注“怎么说”

更关注教材“怎么说”,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

(一)从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来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学会“怎么说”,学会运用和表达,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让交际变得更流畅自如。

(二)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来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同志在听完小学的语文课以后也一语中的地说:“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所以,在“怎么说”上下功夫,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学价值,让语文课真正担负起其独有的课程特性。

三、如何研选“怎么说”的教学内容

(一)何为“怎么说”

如上文所述:“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怎么说”,甘国祥语:“‘怎么说’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包括文章或段落结构分析、景物或事物介绍方法等。”

(二)如何研选

1.研读出教材中的语文要素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学为例,很多课堂总是把这篇美文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生认识生字、理解生词;欣赏荷花的美,感受作者的情。这样的教学其实只关注了教材中的“说什么”,而“怎么说”这个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却被忽略了。

若沿着思考“怎么说”的思路重新审视文本就会发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详写荷花)是状物的一个典型范例,其中包含着总分的构段方式、列举同类事物的方法(有的……有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这些内容极具“语文特性”,又“便于上升为类概念”,都是属于“怎么说”的范畴,“语文要素”在经过教师的研读后从内容里凸显了出来。

2.选取与学生能力、学段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内容

当研选出的语文要素确定后,是不是可以一股脑地全部纳入我们的教学中呢?当然不行。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进一步选取出符合当下学生的教学内容。还是以《荷花》教学为例,三年级学生对于文本的一些简单的表现手法已有了初步的接触,作文刚刚起步,以段落写作训练为重点,上述中教者研选出来的内容对于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是符合此年级段的训练目标的,是便于学生迁移运用的。

3.组织板块式、递进式教学,优选教学策略

在《荷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学习:(1)欣赏颜色美;(2)发现姿态美;(3)美读欣赏;(4)品析用词美;(5)体会写作顺序美。这五个层次由浅到深、层层深入,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深入到文本内容里,更注重从文本中走出来,领会作者“怎么说”的规律和志趣,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4.用生活资源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提升审美意味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开发一些适当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做一做,可以帮助他们把学习内容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引入生活情境,不但让学生有倾吐的欲望,而且使他们有审美的意味。课堂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去写一写学校里的太阳花。实际运用时,教师梳理出如下写作建议,在方法上再作一个清晰的引领:

(1)可采用先总后分的顺序来写。

(2)详细描写花和叶的色彩、样子。

(3)仔细观察花和叶的样子,描写时也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4)恰当地运用一些好的词语,如“挨挨挤挤”“冒”等。

四、教学内容的转变提升教学价值,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学习“怎样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明了“怎样说”的过程。语文课的最终目的和终极价值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和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意义集合,进而更好地为我所用,表达自我。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耗低能的现象,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本体和语文构成.语文学习,2004(04).

[2]陈国安.文本现象和语文问题.小学语文教师,2010(05).

自传怎么写篇5

1.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17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孩子们,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爱读书,今天我们就聊聊阅读吧!你们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学生交流)哦,原来你们的阅读量这么大,难怪一见面就觉得你们气度不凡啊!那你能谈谈阅读对你学习的帮助吗?(学生交流)是啊,阅读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读书成为习惯,能陪伴我们的童年生活,那么我们的童年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祝愿你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可以上课了吗?

一、导入,简介萧红、《呼兰河传》及祖父

1.师: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童年生活里,这本书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在这本书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轻声读。

2.师: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萧红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祖父,那么祖父对于萧红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在《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一段话:“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大屏幕出示,学生自读)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话很短,但是有一个词出现的次数特别多,是哪一个词?发现了吗?(祖父)数数有几句话?祖父这个词出现了几次?孩子们,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有点絮絮叨叨,萧红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的祖父。接下来我们就读课文,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走进祖父的园子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彩、最有趣的地方。

师:孩子们,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看看哪一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生动、最精彩、最有趣,你就把它划下来,好吗?告诉老师,你们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边读边划,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你划的是哪个自然段?读一读。学生边读老师边点评。孩子们,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你认为在萧红的笔下,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愿意填上一个什么词?(大屏幕出示:“祖父的园子是( )的园子……”)抽学生填词、上黑板写词。

预设:自由、快乐、充满生机、幸福、欢乐、美丽、丰富……

3.体会萧红文字的魅力。

孩子们,你们真不简单,刚读了一遍课文,就有了这么多的感受。在同学们的眼里,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快乐的……这个园子不是一般的园子,而是一幅色彩明丽、充满童话色彩的图画。你看,萧红的文章就是这么了不起,我们仅仅读了一遍课文,就读出了这么多的感受。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经得起揣摩,经得起品味,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4.研讨: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自然段里,哪一段写得最长,用的笔墨最多?(学生回答:第1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17自然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抽生读,指导读音,相机评价。

(2)抓关键词。同学们,有一个词在这段话里是灵魂,抓住了这个灵魂,就抓住了这个自然段的意思。想想是哪个词?

预设一:自由。对,就是自由,孩子,你很会读书,很会抓文字的灵魂。

预设二:随意。在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跟它的意思比较相近,能找出来吗?(自由)孩子,只要用心一些,你的发现肯定会有价值的。

出示句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正如萧红所说,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交流园中的一切景物的自由。在萧红的笔下,都有哪些是自由的?(抽生交流)

预设: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是啊,它们都是自由的,倭瓜有着怎样的自由?黄瓜……作者是怎样写的?(分句读)

(4)幻化角色朗读

①同学们,你们羡慕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吗?为什么?

预设一:不羡慕;你可以不去羡慕它们,这是你的自由。

预设二:羡慕;因为它们很自由。

用萧红的话来说,它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同学们这么羡慕它们,我们变成它们好不好?你从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中只能选一种变成它们。因为即使是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一次也只能变一个。谁愿意变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同学们都选好了,但你们忘记了一个人,我变成谁呢?大家帮我出出主意,这样吧!你们谁表现得好,我就加入谁的队伍,有信心把我拉进你们的队伍吗?

②学生幻化角色读课文,师评价:够自由,够快乐。

5.讨论: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真的会自己感到快乐和自由吗?它们真的有人的思想,有人的情感吗?究竟是谁感到快乐?

预设:萧红

(1)在这一段中,萧红有没有站出来讲,我是自由的,我是快乐的?她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我们依然感受到她的自由和快乐,我们是怎么感受到的?

预设:生动的描写

说得真好,我国近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学者,叫王国维,他有一本书叫《人间词话》,在这本书里有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屏幕出示)读读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文章中景色表达的感情,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物的感情。景物的喜怒哀乐,其实就是人物的喜怒哀乐。景物喜则人喜,景物悲则人物悲。萧红的这一段文字表面来看是写景物的快乐和自由,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自由。同学们,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接下来,我们再读这一段的时候,相信你就能更深刻地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手法。

(2)配乐诵读第17自然段。(配乐《花间梦事》)师引读,学生接读。

①学生分句读。②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放飞你们的自由和快乐,美美地感受这景语中的情语吧!(齐读)

(3)资源链接:孩子们,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到了那个充满着自由和快乐的园子,这种感觉太美妙了,我会把这种感受深深地刻在心里。但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呼兰河传》里萧红还提到了一个12岁的小姑娘,乡亲们叫她小团圆媳妇,被老胡家买来做童养媳,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当时所谓的“规矩”,常常遭受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也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治病,最后导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被婆婆家人和好事的乡亲们折磨而死后竟没能使愚昧的人们产生任何思考,他们竟说出人的生命不如鸡这样的话。萧红在写《小团圆媳妇之死》时的心境是痛苦的,恐惧的。她对人的生命之轻感到恐惧,感到无助。这就是萧红在写这个故事结尾时的一段文字:“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师范读。孩子们,现在让你读这一段话的时候,你还会像读园子里的自由那样的欢快吗?读读看。孩子们,我听出了你们心中的悲痛和怜悯。同学们,短短的57个字就把萧红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不同的景物描写,作者的心情不一样,我们的感情基调就不同。

6.思考:孩子们,小团圆媳妇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而萧红呢?她在祖父的园子里幸福快乐地成长。究竟是谁给了她一个快乐的、自由的童年?(祖父)如果此时我再问你: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大屏幕出示“祖父的园子是( )的园子……”)你还仅仅认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园子,自由的园子吗?这园子还包含了什么?(祖父的爱)好,请你把这个爱写在黑板的中间。

7.小结:正因为祖父的爱,所以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现在你明白了吗?开头那一段话四句话中出现那么七次祖父,这看似絮絮叨叨的文字背后传达了她对祖父的什么?(生答:深深地怀念)是啊,萧红描写祖父的园子,她怀念祖父的园子,实际上真正怀念的是祖父的慈爱、慈爱的祖父啊!

三、记忆中的祖父

1.(大屏幕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再读这段话,深入理解萧红对祖父的深切怀念。

2.在课文片段中再次感受祖父的慈爱。

《呼兰河传》写在1940年的香港,当时的萧红已经是29岁了。在写完这部长篇小说一年以后,萧红便因病离开了人世。她再也没能回到她的故乡呼兰河城,也再没能回到那给她带来多少幸福,多少欢乐的祖父的园子。但是,这个世间上的所有的东西,比如说爱,它并不会随着生命的死亡而消失,就像我们现在还在读萧红这些动人的文字。同学们,还记得那一棵不结果子的樱桃树吗?萧红小的时候就曾经在那棵樱桃树下奔跑着找樱桃,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祖父:(大屏幕出示,师生分角色读。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孩子们,你们相信吗?相信是因为我的嘴馋樱桃树不开花吗?我也不相信,但是这个不相信恰恰是因为读懂了这文字背后祖父的那一份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四、布置作业

自传怎么写篇6

写实并不是就事说事,为写实而写实,那是一摊泥塌在地上,是鸡仅仅能飞到院墙。在《秦腔》那本书里,我主张过以实写虚,以最真实朴素的句子去建造作品浑然多义而完整的意境,如建造房子一样,坚实的地基,牢固的柱子和墙,而房子里全部是空虚,让阳光照进,空气流通。

回想起来,我的写作得益最大的是美术理论,在二十年前,西方那些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美术理论让我大开眼界。而中国的书,我除了兴趣戏曲美学外,热衷在国画里寻找我小说的技法。西方现代派美术的思维和观念,中国传统美术的哲学和技术,如果结合了,那是让人兴奋而乐此不疲的。比如,怎样大面积地团块渲染,看似塞满,其实有层次脉络,渲染中既有西方的色彩,又隐着中国的线条,既有淋淋真气使得温暖,又显一派苍茫沉厚。比如,看似写实,其实写意,看似没秩序,没工整,胡摊乱堆,整体上却清明透彻。比如,怎样“破笔散锋”。比如,怎样使世情环境苦涩与悲凉,怎样使人物郁勃黝黯,孤寂无奈。

苦恼的是越是这样的思索,越是去试验,越是感到了自己的功力不济。四年里,原本可以很快写下去,常常就写不下去,泄气,发火,对着镜子恨自己,说:不写了!可不写更难受。世上上瘾的东西太多了,吸鸦片上瘾,喝酒上瘾,吃饭是最大的上瘾,写作也上瘾。还得写下去,那就平静下来,尽其能力去写吧。在功力不济的情况下,我能做到的就是反复叮嘱自己:慢些,慢些,把握住节奏,要笔顺着我,不要我被笔牵着,要故事为人物生发,不要人物跟着故事跑了……

(节选自《古庐》后记)

自传怎么写篇7

简老师,您小时候写了那么多的日记,能给我们说说您写的日记内容主要有哪些呀?

简梅梅老师回答:

日记内容应该是个人隐私哦!嘿嘿,不过你既然问了,我还是可以透露一点的,开始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去考虑写得好不好、写法对不对。因为只要下笔写了,就会逐渐找到写作文的感觉,不至于出现拿起笔无话可说的状态。一开始我的日记就是流水账:今天下着大雨,我一点儿也不想从暖和的被窝里起来……今天第四节是体育课,我最喜欢打羽毛球了……今天上数学课,有两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被老师批评……坚持一段时间后,就能写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同时,随着老师不断教一些方法,自己就会在每天的日记中不断练习和熟悉,逐渐运用得越来越熟练。

文子强的问题泡泡:

简老师,我也很喜欢动漫,但有的时候家长会觉得看动漫多了不健康,您能给我推荐一些积极向上的动漫作品吗?

简梅梅老师回答:

现在很多动漫里充满了暴力打斗、恶搞等不健康内容,看多了肯定不好。我知道国内比较好的动漫有《嘻哈游记》,是把《最新十万个为什么》和《西游记》相结合,融入了科普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很有趣味性。还有就是《魔盒与歌声》,融入了中国56个民族的动人传说和原创音乐舞蹈。这两部动漫虽然没有《喜羊羊》那么流行,显得有点“正统”,但它们作为大家的精神食粮却更有“营养”。再强调一句,你们再喜欢动漫也要适可而止,不要像我初中迷日本漫画一样影响了学习哦。

任盈盈的问题泡泡:

简老师,我也是个很爱幻想的小孩子,但每当我把幻想写到作文里时,老师都说我“胡思乱想”!怎么样才能让幻想不是“胡思乱想”?

自传怎么写篇8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初读了第18课,请同学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里?(强调“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多姿多彩?“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又是怎样生活、成长的?祖父的园子为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跟随作者走进这个大园子。

【点评:教学开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阅读期待。】

二、欣赏园中景物自由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

2.引读第二节。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自由读第13节。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联系这两段文字,想一想漫步在祖父的园子中,你有什么感觉,请你在书上写一两个词。

读着读着,我们就会觉得园子里的一切_________,要做什么,_________,要怎么样,_________,都是_________。(红字标出)

4.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景物生活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画下来。同位交流。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看起来似乎是唆,实际朴素灵动的文字更能表现园中景物的自由。)

5.让我们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点评:以第13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文眼“自由”两字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潜心会文时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法,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从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品读童年生活自由

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祖父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1.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3―12节,看看“我”和祖父在园中都做了些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好笑的细节,用心体会并圈画出来。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

(如第12段:课件出示文字。“我”是怎么浇菜的?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我”动作的词:抢、拼尽了力气、一扬、大喊着。

把水往天空里这么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冲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你的心里呢?把你内心的自由畅快读出来。)

3.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我们看到,无论“我”想怎么样,就_________,想做什么,就_________“我”完全是_________。

【点评: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品读感受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四、感悟自由的源泉

1.其实,“我”在园中做过有趣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我”曾经在祖父拔草时,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盛开的玫瑰,红彤彤足有二三十朵,祖父不知道,还以为那年春天雨水大,玫瑰香气传得远呢!

2.在别人的园子中“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在祖父的园中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的态度是怎样的?

3.品味文中的“笑”,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祖父的笑中有慈祥,有宽容,有疼爱,有呵护,有教育,祖父的笑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祖父的笑和爱一起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作者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课件出示)

课文还有一处直接写祖父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萧红一生坎坷,母亲早逝,父亲对她十分冷酷,唯一疼爱她、呵护她的只有祖父,祖父是她最亲的人。作者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所享受到的爱和自由成了她一生的憧憬和追求。)

【点评: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感悟祖父“笑”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再现立体的、形象鲜明的祖父,体会祖父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

五、揣摩写法,拓展延伸

1.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引读)我感觉到花开了,就像_________,我看到鸟飞了,就像鸟_________,……我要做什么,_________,要怎么样,_______,都是自由的。

2.想一想,作者写自己在祖父的园中生活自由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的自由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园中景物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现“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像作者这样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写法就叫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我”眼里,这还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这园子不仅是祖父的,也是“我”的,更是“我”和祖父的,再读课题。

回顾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小结。

4.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到了祖父对她的疼爱呵护,老师读完《呼兰河传》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这样写道:(课件出示,配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

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自传怎么写篇9

民刊与官刊的并存,是当下诗歌出版与传播的一个现实,也是诗歌生态的一个缩影。民刊的平台大多是以作者为核心,而官刊大多是以编辑为核心。与数十年前的严重分野有所不同,今天,民刊和官刊的界限已被逐渐打破,关键是谁在办、怎么办的问题。桑克的思考是一种突破边界的思考,涉及到了“环境”的严峻一面,而思考的落脚点又回到了具体的写作者,回到了“把诗歌的外部环境置换为诗歌内部的写作问题”。(沈苇)

民刊的发行量大多数是比较少的,或者说它们之中的大多数并不追求发行量。

这不是说追求发行量的官方刊物的发行量就一定是大的。应该和实际之间总是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距离,或者说总是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台湾海峡一样的距离的。

我这里说的民刊,主要是指诗歌刊物,它们和官方刊物的区别本来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现在这种区别却有一种模糊的倾向,在我们的眼前呈现出来。我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我是知道为什么的,但是我又不愿意为这个浪费更多的口舌。

不管什么刊物,它们至少都是一个平台,或者一间火车站的候车室,不同的只是进出的人是有限制的。有的候车室,表面上似乎什么人都可以进来,但有的候车室就仅限于同道或者几个人,有点儿类似私人会所的意思。

这就关系到自由度的问题。民刊的自由度应该大一些,否则办它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我也看到自我限制的设立,有的甚至比官方刊物的限制还多,还强硬。这种情况大多数还不是基于真正的认识,而是由于对官方刊物的真正限制并不了解。这就有点儿可悲了。我面对这个问题,经常忍不住挖苦编辑:你不看《人民日报》啊,你不看新华社电稿啊。

民刊的平台大多是以作者为核心的,而官方刊物大多是以编辑为核心。这个区别有些大了。写什么本来是无所谓的,诗人在意的只是怎么写,但是现在写什么确实成为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诗人来说,通常采取的一个聪明的或者狡猾的办法是,写什么还是按照自己的性子写,但是发表什么,还是尽量挑选一些所谓的“不惹麻烦”的东西吧,不管是把作品交给民刊,还是交给官方刊物。

这些都是实际的情况。我想任何人,即使是历史本尊,也是会谅解这些所谓的妥协的。

那么民刊的存在究竟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同代人或者同类人相互刺激写作。同仁刊物的作用大体就是这样,因为这些刺激是新鲜的,与经典的外来的刺激是不同的。还有一个就是建立写作机制的问题,这就是民刊的真正的建设性所在。与其他的大规模的或者综合性的民刊,追求权威性或者包容性,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目前来看,同仁刊物的发展更激烈一些,而综合民刊则面对着深入的问题。

因为我们都知道,从编辑的角度看诗,与从作者的角度看诗是不同的。而我们这些写诗的人,现在更愿意选择作者的角度。但是同时,我们也别忘了理解那些从编辑角度看待诗的内在心象的善意。

一个诗歌编辑怎么看待、葆有、促进作者的个性可能是一种真正的日常功课,尤其是尊重那些与自己的美学观念,甚至是自己的写作能力完全不同的作者的个性。这些说起来容易,但是施行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艺术如果尖端到了一定程度,就达成了非此即彼的唯一性,而很难再说包容这种所谓的正确性的坚持之辞了。

我们都知道文学团体与文学流派是不同的,而文学团体的年龄段,地域性,倾向性,目前都是比较明显的被张扬出来的几个元素。而文学团体大多数则依附于民刊的物质表现,当然也有依附于社会活动或者其他文学活动的。

比如《读诗》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的根据地,但它同时保持着前后衔接的视野,前面是五十年代甚至是四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后面则是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地理方面,它是跨地域性的。而不少民刊则强调地域性,比如海南的民刊《海拔》。还有的则强调美学观的同与不同,这些可能都是基于诗歌本体建设的动机。

以目前这样的阵容传播,且不说它的自然限制,主观限制也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强调这种社会传播的必要性,可能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我认为也没必要把这个当作一种刊物的追求。小杂志(有一份严肃的民刊就叫这个名字)或者民刊,追求的只是一种小范围的有效交流,它不是面对读者的,而更像一个行业工会的内部刊物,仅限于工会会员之间进行交流。这个定位可能更为明晰一些,为的只是自我促进。而更广泛的传播,似乎应该交给报纸和网络(电视极少涉及诗歌,暂且忽略不计)。官方刊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具备传播的广泛性。而书籍的传播主要依赖于诗人个人的影响力,当然也和出版机构的权威性与商业影响力有关。这些其实只是某些诗歌编辑关心的问题,大多数诗人和少数诗歌编辑可能没必要关心这个。

换句俗话说,把铁匠的活儿交给铁匠,把木匠的活儿交给木匠。那么诗人从民刊中能够获得什么呢?一个发表的地方,一个阅读同行作品的地方,这样也就可以了。其实达到这个目的的民刊,就是传说中的真正的绝招和真正的捷径。

而环境对人肯定是有影响的。

对诗人们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现在诗人们的喜怒哀乐大多是和环境有关的,而构成环境的元素就多了,什么政治啦,社会啦,制度啦,我们每天不厌其烦地讨论的环境问题,大多与这些元素密切相关。单纯的环境问题当然是有的,但是孤立地谈论它们好像也谈不出什么来。而且个人的真正问题有时反而被环境问题遮蔽掉了。

当然把个人问题当作是环境问题的深远影响也是可以的。

一个人或者一个诗人是渺小的或者说就应该是渺小的。它在社会或者环境之中可以选择,或者说没什么好选择的,无非就是那么两条路,适应环境或者改变环境。或者说这样的两条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甚至说它存在着而这个人并不知情。

所以无非是适应环境或者纠结于环境,改变环境或者改革环境。否则你又能怎么样呢?个人力量之有限,在具体的写诗行为之中的表现都是非常明显的,何况更为明显的是不能由个人把握的致命环境问题,且不说个人权利与个人权力的较量与挣扎的困境。

人人皆知而不能深谈的问题其实就是环境问题。这就是问题严峻的一面。

而适应与改革之间的具体行为,至少包括日常社会行为,微博,报纸什么的。这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或者说目前体会比较深的三种方式。

报纸的反应是迅猛而敏感的,而“微博”或者“推特”,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是人心的或者环境的晴雨表,在上面你能清晰地看见环境是怎么在一秒钟一秒钟地跳动着变化的。

而对于诗人的外部环境,则可能包括诗人的小社会或者小江湖什么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完全没有必要深谈。还有就是关于写什么的环境制约问题,虽然写什么本来也不是什么值得一说的问题。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更愿意把诗歌外部的环境问题置换为诗歌内部的写作问题来讲述,即环境作为诗歌写作对象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顺利地绕过了写什么的难题,而且直接把环境本身变成了写作对象。平时我们总是听一些诗人说,我们写诗就是要写我们的生活,那么现在就来写写我们细腻的环境吧,甭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或者诗人创造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象征的或者符号化的环境。

那么怎么来写“环境”呢?我更关心这种技术问题。这仍然就是怎么写的问题。

首先是描述环境,不管是概括性的,还是对某一局部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达到真实的,精确的效果,这个也是说起来太容易了,但是做起来则需要十分严格的技术保障。就是说你不能把写真实的态度当作写真实的能力,更不能把你阅读的鉴赏能力,当作真正的写作能力。这种技术的东西在不少相关的书里有过一些记载,或者在一些关于修辞术的书里。但是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一种个人的秘而不传的经验,是包含在许许多多写作者的作品之中和之外的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它们之间共同的东西则太过于基础性了,容易让人觉得不值一提,但是更高的技术又容易被一些简单的人将之与灵魂什么的对立起来。而它实际上根本不是一个对立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在更高的技术之中是包含着灵魂问题的。我希望读者不要把这个当作物理事实来理解,而是当作一种思考的角度或者思考的方法来理解。

单纯的技术也是有灵魂的力量的,何况那些复杂的技术呢。一首诗需要单纯的技术还是复杂的技术完全要看这首诗表达效果的需要。所谓简朴或者素朴是不该成为唯一的美学风格的,而只是一种实际的写作需要。这在环境的表现中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卡夫卡对梦境的描述其实就是现实环境的艺术显示。你用所谓的简朴这一点是概括不了卡夫卡的。

在这种技术中,同时应该注意环境里所包含的新闻或者信息。我非常喜欢在诗里读到相关的信息,这些都是带有明显的环境因素的,实际上也是在当代生活经验之中包括了更多的历史因素。这种能够以文字显示的东西确实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自传怎么写篇10

这种文学传统是古典文学最重要的特点。我们会发现,即使是私人写作,第三人称也仍然是最庄重的写作。原因就在于,写作者是要以文章来立说,来训世,来平天下的。小我就不足为道。每一个用第三人称来写作的作者都有一种超我的精神存在。即使是在以第一人称来抒情的诗歌中,也有大量的第三人称来写作的因素。如王维和陶渊明的诗歌,看似隐去了自我,“自然”成为第三人称的叙事主体,但实际上,“我”的体验无处不在。对于叙事诗来说,第三人称仍然是最好的叙事方式。

只有在“上帝死了”,人开始成为世界主宰之后,第一人称才大规模地登场了。发现“我”,倾诉“我”,重述“我”,便成为私人写作的主要方式。所以,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开始,大量作品以第一人称出现,“我”怎么怎么样,“我”是什么什么。如果仔细地研究,仍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多为青年作家。在现代派作家中,青年写作期多用第一人称来写作,但慢慢地,他们会放弃第一人称,而重新起用最古老最传统的第三人称来叙事。为什么呢?

原来,当一个作家把他的经验写完后就要向着更为广阔的超我世界进发,他只有当“我”融入整个世界后,一个伟大的被隐去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即“道”才会出现,而这正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奥义所在。当作者采用第三人称来写作时,无心之中便把道义、悲悯、终极关怀甚至批判揭露不着痕迹地熔铸在情节和人物身上,如铁凝的《世界》,将我们带入一个世界末日的困境中,以寓言方式肯定了人类真正赖以存在的价值核心――爱的力量。她将一种终极性的思考先不动声色地展现出来,然后又以山摇地动般的末日情景为我们描绘了人类的终极性劫难,最后却以平静的语气回答了这个终极性的存在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