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修习情况十篇

时间:2024-04-23 15:43:07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1

一、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

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有关教育教学部门负责人、各学科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具体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高中学校课程方案要报所管辖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课程方案形成的基本程序如下:

(一)科组提出科目开设方案。各科组根据学校规模、学校教室、功能室、实验室和教学设施等资源及本科组的师资、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和预测的学生修读情况,在本学年结束前提出下一学年本学科必修课、选修课开设方案及课程说明。

(二)学校公布课程开设表。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对各学科提交的科目开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并在本学年结束前公布下一学年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开设表。

(三)学生选课。学校在公布课程方案后,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及选课指导意见,并对学生提供选课辅导,学生根据意愿和学校课程方案自主选课,填写高中课程修习计划表。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要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执行修习计划过程中如确实需要可调整高中课程修习计划,但必须在学期结束前10周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在下一学期进行调整。

(四)学校排课。班主任及有关老师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小组。学校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排出下一学期课程表。学校按每周35学时进行排课。

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分散安排,平均每周3学时,保证必要的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在校内开展研究学习。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应不少于3个课题的研究。

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每学年安排一周(按5天工作日计算),社会实践包括参加生产劳动、军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其中高中阶段安排军训不少于7天。

社区服务由学生在课外时间为社区提供公益性的义务服务,三年累计完成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

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要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把意见反馈给学校,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学校要提供更为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学校在每周的课程表上要安排班级活动、校本教研等活动的固定时间。

(五)学生制定自己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程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含有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名字等要素的个性化课程表。

学校课程方案形成后,学校形成了学校学段(或学期)课程表、学生个人课程表、教师个人课程表、场室(包括课室、实验室、操场、自习室等)安排表。

二、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的基本要求

学分由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负责认定。国家承认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按照规定认定学分。学分分值为整数。普通高中学校的学分本省内互认。外省转入的学生的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的修习情况、考核成绩并对照课程方案进行转换、认定,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二)学分认定的依据

1.学科类课程学分的认定

学分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并按模块规定的学分值进行认定。

学生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可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

选修网上课程及大学课程的修习学分,由所在学校作出相应规定并公布后后予以认定,但最多不超过6学分。

模块考核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允许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或另选。

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由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及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有关标准或办法并公布后按有关程序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共15学分。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三年累积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其学分认定条件为: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等进行认定。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情况汇总认定学分。

在社会认证机构获得的技术技能证书与相应学分的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三)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校确定课程考核负责人课程考核负责人提交学生考核成绩学科组审核教务处复核主管教学校长确认学分管理员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存档。学分认定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有关负责人必须签署意见并签名。

(四)严格学分认定纪律

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认定和虚假认定行为除取消其认定的学分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认定学分:

(1)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

(2)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

(3)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

三、学生档案

(一)学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籍表(含基本情况、班主任评语、修习成绩)、健康状况表、学生体质监测表、德育考核表、成长记录袋、综合实践手册。

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手工作品、表演录像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综合实践手册含研究性学习活动登记表、社区服务登记表、社会实践登记表。

(二)学生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主要以文档、图片形式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其档案由学校根据实际实行归口管理。学生作品实物可由学生自行保管。

四、班级管理

(一)实施新课程班级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行政班管理为主、教学班管理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行政班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行政班设立班主任和成立班委会。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供学生存放学习用品。积极开展以行政班为主的各种集体活动。

(三)教学班要设立科代表或教学班班委会。任课教师要负起教学班的管理责任,要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

(四)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学生走班选修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和引导,充分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五、其他问题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

所有普通高中必修课必须100%开设,选修一课程的开出率省一级学校应达到所提供模块的80%以上,市一级学校应达到70%以上,其他高中原则上达到60%以上,选修一课程开出率暂时不能达到60%的学校要创造条件,尽快达到。

选修模块开设应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来确定,学生选课比较集中的模块应尽量开设,不能开设的课程要对学生做好解释工作,并尽快创造条件开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协调学校课程方案,制订有关规定,引导和鼓励学校间在师资、场地、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实现共享。

(二)教学质量监测

各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方案,定期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抽查、测试和评估,有效地监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省人民政府督导室将不定期对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以确保我省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

(三)学生毕业资格

各普通高中学校应在每年秋季开学一个月内将高一新生名单分别报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2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因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本身自然是一个开放的架构,但我们却没有符合课标要求的评价系统。在一个课程理念开放而课程学习实际上只有唯一评判标准的课程实施环境里,课程教学实施者和课程学习者整体上会不约而同地趋向现实的评价要求而非课程目标要求,这样语文课程教学自然会面临整体把握的矛盾与问题。所以课程实施出现了缺陷:选修模块教学与必修模块教学一样,成了单篇文本教学的简单累加。如此看来,评价系统的保守与滞后是造成这一课程实施缺陷的主要原因。

这么说不等于我们今天面临的课程实施难题学校与教师就没有责任,也不等于教师可以不必有课程的建设性作为,只需静等理想的评价改革的到来。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是实践的结果,学校与语文教师要厘清在课程整体实施过程中自身的不足与缺点,用积极的态度去弥补评价不足对课程实施带来的影响,让教学行为更加靠近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

调查中我们发现,全省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这也是多数学校与教师普遍反映的课程教学安排的问题:必修课程在1.25学年内完成,选修课程在1.75学年内完成。学校与语文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必修教学时间安排仓促,学生“吃不饱”;选修教学内容繁多,师生又“吃不了”。其实,调查者内心也清楚,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操作中,1.75学年的选修课程教学时间根本无法保障,几乎没有学校还能够在最后0.5学年继续选修课程的教学。更为残酷的,许多学校进行选修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0.75学年,即高二便结束高中所有课程的学习,高三只是高考冲刺。选修课程“吃不了”的情况多数是人为缩减了课程授课时间造成的。

我们必须要有选择课程的勇气与眼光。即便1.75学年的时间全用于选修课程教学,我们仍然要面临课程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课标对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而在于我们学校及教师在1.25学年的必修课程时间和1.75学年的选修课程时间里如何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巢宗祺老师早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就撰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课程的实施也富有弹性,课程具体开设的情况可以因校而异”,“各地区、各学校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学校之间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秩序”[1]。现在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打破了先必修后选修的课程安排秩序。有少数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高一年级就开始选修课程的学习,在苏教版整体16个选修模块中,他们的课程选择超过了选修课程总量的50%,这就是一种灵活的课程实施安排。而在必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些学校也作了大胆的取舍,同样的人文母题教学,他们精减文本,在不同的模块确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从而节省下教学时间。这样,必修模块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吃饱”,选修模块也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研修学习。相较于多数学校从高考现实需要出发,选修课程只选择《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等为数不多的模块学习,少数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与课程内容选择的探索经验值得借鉴。解决我省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与机动性的问题,这种课程整体处理的方式可以作为一个参照。

另外,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整体合理安排问题,还应回到课程设计理念上去考虑。与必修课程一样,选修课程也是从语文课程功能和人的主要行为取向出发,围绕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同样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培养,同样注重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此前提下,高中选修课程的五大设计理念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即课程设计基于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高母语素养、激发个性潜能、引领专业发展。前三个设计理念的关键词是“拓展”“丰富”“提高”,选修课程是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是进一步提高母语素养的;后两个设计理念着重强调选修课程在学生个性学习方向上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选修课程让学生发现其个性潜能,让学生寻找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整体课程设计理念,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5个选修系列中开发出16个模块供学校和师生选择:

调查表明,评价机制的导向让全省多数学校在选修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趋向雷同,不论何地区、何等级的学校,高考题型决定了他们选修课程的构成,这就违反了选修课程的设计理念,学校没有考虑课程资源状况和学生实际的个性化课程需要。同时,学校与教师又对这种迫不得已的课程结构选择表达着不满。这就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方面学校与教师对课程整体选择有不同想法,而另一方面又不愿作调整。如此看来,在评价机制一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学校与教师应该勇敢地往前迈出一步,在尊重评价现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课程选择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正如上文提到的,大胆打破必修与选修的时间限制,大胆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选修模块在低年级就进入学生的学习领域。在选修模块学习内部,同时对学习内容作出专业的调整取舍,根据教师情况和学生需要有重点地进行模块内容的学习。

这就关涉到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目前,普遍的问题是教师不敢对选修课程内容本身作选择,具体的课堂教学依然是单篇的文本教学。前者,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判断,依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个性需要作归理整合;后者,教师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由于是选修模块,教师应该在广度、深度、整体上做文章。比如《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只需重点解决唐宋时代重要的诗家诗风,那就大胆舍弃此模块中以时间为标志的专题,只留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专题重点研习探究。进入具体的专题教学后,教师如何在广度、深度、整体上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呢?如在“‘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教师就不能再以单篇诗歌教学的形式完成专题五首诗歌的教学,而是要借用专题诗歌作例,带领学生研习初唐诗是如何“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与前朝诗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明显不同的变化,与之后的诗歌创作相比,此时期的诗歌作品又有哪些明显的不足,总之“风神初振”四字要让学生研习透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亦是如此,教师不能再孤立地一首一首地教学李白诗歌,而应把专题中的四首甚至更多的李白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发现、揣摩、体味李白诗“豪放飘逸”的风格特征。

如此的教学就是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就能够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中拓展视野、丰富底蕴、激发个性潜能的选修模块设计理念。苏教版16个选修模块都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出的学习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指向皆不相同,学校与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模块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从而正确选择教学内容。

关于选修课程的评价,许多学校与教师普遍感到困难,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课程评价范式。但正是缺乏统一的评价范式,才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探索选修课程评价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不是我们缺乏评价的智慧,而是我们面对现实的高考评价机制没有探索创新的勇气和底气。现在选修课程的评价有两个倾向,一是笼统使用缺乏区分度的等第判断,一是简单与高考评价模式挂钩。笔者的建议是,把二者合理的成分加以整合,基本的知识评价仍然以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不适宜现场考试的课程学习检测可以通过论文写作、课程报告、综合实践报告等形式完成,甚至有些课程可以小组综合学习体验总结的形式来完成。我们不能非此即彼,搞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对学生的个性评价完全可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有些课程内容的学习本来就不是靠简单的数字评价判断来区分的,不然个性化学习的课程标准永远难以实现。

总之,课程实施靠的是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理解与课程实施能力,在现实课程系统并不理想的前提下,学校与教师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实施之路,单纯地等待与批评只能让自己更深地陷入课程教学的困境中,比责难更重要的是实践探索和务实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3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4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5

【关键词】课程规划;顶层设计;课程视阈;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30-02

【作者简介】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教师。

目前,多数学校都很重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发展,还可以推动学校发展,可以说,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中成本不高、操作简易、见效迅速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随意,方向不明。

由于对校本研修的目的、意义、要求等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思路不清,过程的安排缺乏条理,活动没有系统性。其实,开展研修前就要思考:这次研修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开这几节研讨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次活动与上一次有何关系?与下一次活动有何联系?一学期需要开展几次校本研修活动?分别研修什么?等等。在校本研修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期待通过开几节课、听几场报告、看几本书、做几次培训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应变革学校的培训方式,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校本研修目标明确,内容系统而有效;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

2.视野狭窄,收效甚微。

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问题,但主流却常常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虽然实在实用,但往往视野不宽,主要集中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上,研修目标主要指向应试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学科成绩的改善,比较功利和短视。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校对校本研修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导致校本研修与学校整体工作无法有效整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目标等关系不紧,校本研修与学校问题的关联度不大,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

以上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校本研修缺乏整体思考和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呢?此概念源自于“系统工程学”,意思是从高端开始的总体设想,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包括选点、规划、实施和评价等。

那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呢?如何从课程视阈进行思考呢?

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用“课程”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项工作。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内容、规划和进程,校本研修也具有这几个要素,所以把校本研修当成课程来看是完全可以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序策划和逐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建构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个性的校本研修课程。

在操作方式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来规划,从课程理念、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体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点规划。

选点,即确定校本研修课程的起点。可以从“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入手,对学校及其校本研修进行定位与再认识。对学校的师资状况进行诊断,对学校的研修现状进行把脉,为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做好前测工作,选定研修的起点,保障研修的有效性。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它是一所城市初中,办学理念是“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课程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基于学校情况,近年来在校本研修方面进行了系列规划和探索,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每学年确定一个研修重点,这就是“我要到哪里去”。例如:

2012-2013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理解力。2013-2014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重构力。2014-2015学年,重点是“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这一系列研修设计,目的在于,让教师从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个课程工作者,能拥有一定的课程智慧。

基于以上情况,学校提出了“三叶草”校本研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团队,“三叶”分别代表教师的课程理解力、课程执行力和课程重构力,也暗含“师德课程”、“视野课程”和“师能课程”,使教师成为“三馨教师(厚德、博学、专能)”。学校把教师发展作为校本研修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建构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研修课程。并注意四个“结合”:即实用性与学术性结合,学科课程与学校特色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面向部分培训和面向全体培训结合。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结构,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可以促进科学管理。

2.课程实施。

课程“去哪里?怎么去?去哪里?”探究的是校本研修的重点与方向,“怎么去”思考的是校本研修的方式方法。

(1)校本研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了三个层面的校本研修。校级主题研修,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领导力;组级校本研修,重在提高研修课程的执行力;校本特色活动,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影响力。每次活动都精选研修点,精心策划研修活动,用心编制研修材料,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成效。这样的专题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改变着学校的课堂。

(2)校本特色活动。主要包括基于研修主题的专家讲座、读书交流、演讲展示、参观学习等,目的在于引领、夯实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追求是校本研修的内核,它决定着校本研修的方向与内容。因而,校本研修的选点显得尤为重要。但“点”毕竟是“点”。如果学校只能在“点”的层面进行研修,势必会导致教师能力素养的不系统,影响研修效果。所以在设计研修活动时,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注意由浅入深地把一个个相关的、类似的“点”串起来,做到“连珠成串”,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体系。

3.课程评价。

校本研修的目标主要有两条,一是促进教师发展,二是推进学校的发展。怎么来评价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度呢?这就需要建立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可采用定性与定量测量相结合的办法。

定性测量只要知道一个物理量的性质即可。定量测量不仅要知道变化趋势,还要确定出具体的量,即谁增加多少的时候会使另一个增加多少,进而得出确定的比例关系(或者是函数关系)。

第一,评价校本研修到底有没有促进教师的发展。可以先围绕“教师发展”确定几个测量点,如区级以上骨干数量增长幅度大、教师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撰写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篇幅显著增加、市级以上课题立项数量增长快等等。然后对每个测量点再进行定性或定量测量,如如何定义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进行跟踪测量。具体做法是先制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然后为课堂“建模”,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前测”和跟踪调查,看看教师的课堂变化趋势。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6

自从2003年国家教委启动大学英语教改以来,全国各类高校都针对各校的情况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我校作为西南地区普通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也进行了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分级教学,高密度教学等有益的探索。我校两江国际校区的建设已经如期启动,我们今后需要培养的将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而明年即将迈入大学英语教改的第十个年头,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适应我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一步又将如何进行?

一、全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情况

国家教委于2007年9月26日正式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建议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教学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目前,不少东部发达地区的985及 211院校已经取消了统一的大学英语课,改为英语选修课。其操作方式为,规定学生必选一定学分的英语类课程,学习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需求从开设的英语类选修课中自选。本市的不少高校也将大学英语教学的学分压缩,学习时间也由两年压缩为一年,第二年开设英语类后续选修课程。

二、当前我校大学外语教学的现状

根据教学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也进行了分级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目前进行的是高密度教学,将两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到一年半的时间。

然而,尽管我校采取了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也进行了分级教学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改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也无法始终贯穿大学英语学习的两年时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公共教学部对各院系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查,他们的反馈如下:1.大学英语的内容和高中英语的内容无明显提高,有些内容难度甚至不如高中英语;2.大学生入学英语基础相差较大。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期望差异也极大。而同一本教材让程度高的学生觉得学起来没劲而又让程度差的学生学起来吃力,最终导致这两类学生都厌学;3.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的学了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外,对于他们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并没有实际意义,其结果是不仅是他们不想上中国老师的英语课,就是外教的英语课也兴致不高。

三、我校下一步大学英语教改的方向

1、我校作为西部地区的普通理工类高校,其学生生源不同于东部重点高校。不少西南地区农村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极其匮乏,而占大部分的普通学生也需要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而少数拔尖学生也应该让他们“吃饱”。所以我校不能向东部重点高校那样取消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而是应该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水平开设不同类型的英语课程。

2、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必须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让他们有切实的学习动力。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选用的合适的英语ESP或EAP教材,提高他们的学术英语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为他们高年级的专业英语学习或双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也为他们毕业后直接使用英语从事本专业工作或继续深造学习,进行学术研究以及参加学术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3、大量开设不同类型的英语类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我们目前的英语选修课仅有11门,这对于每年6000左右的学生来说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必须开设出不同类型(英语技能类、英语文化类、英语应用类等)不同层次的英语选修课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

四、建议的课程设置模式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及时修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全面实施分级板块式教学,并配置足够的后续英语类选修课程。其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1、新生先进行分级测试,将他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结合我校的专业情况,将学生同时分为理工,管理(金融),人文(社科)三大板块,这样学生就被分为九个不同层次不同板块的班级。

2、对于初级学生,他们必须修完一学年的大学英语提高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在大二修三大板块的学术英语(理工、管理、人文)。

3、对于中级学生,大一上学期必须修满大学英语课程,在大一下学期进入各自板块(理工、管理、人文)的学术英语的学习,大二选修英语类后续选修课程。

4、对于高级学生,大一上学期直接进入各自板块的学术英语学习,大一下和大二进行英语类后续选修课程的学习。

这样,我们可以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同时他们的英语技能的学习也和他们的高年级的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密切结合,他们能够在锻炼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前提下,获取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词汇,熟练专业语言的应用,并培养他们在英语环境下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7

一、普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不清

在新课改理念下,除了完成必修的国家课程外,学校可以结合地区,尤其是学校的特点设置特色的选修课程,建立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的自我培养目标。然而,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不清,课程体系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外语选修课程及其他课程开设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培养目标,整体性不强。另外,外语选修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表述不清。学校没有很好地定位学生的未来选择与需要,为他们开发适合其发展的、广泛的外语系列课程。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和教师没有清楚、合理地设计与表述每门选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结果。

(二)没有完整的体系与层次

目前,开发的外语选修课程比较零散、孤立,横向的宽度和纵向的深度不够。在宽度上,外语选修课程不能涵盖外语在升学与就业两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选修课程没有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在将来学习与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如文学、语言学、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

(三)开发的渠道单一,开发的数量不足

目前,学校将英语选修课程开发的压力单一地转嫁在英语教师身上。然而,英语教师课程开发时间与能力有限,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发课程,导致陷入应付了事的泥潭。外语作为“语言与文学”领域的一个科目,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高应对信息化社会环境的能力。然而,除了英语作为最主要外语语种以外,很多学校并不开设其他外语,更谈不上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这样,学生不能根据个人爱好与需要自主选择需要的语种学习。另外,学校针对现有语种开发的课程数量少,且没有层次性。因此,学生的可选择性很小。

二、普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开发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提高普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开发的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外语选修课程体系,可通过明确目标、优化结构、丰富渠道、增加选择等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开设的目标

为了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每所学校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环境、师生状况等因素提出自己的特色培养目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使外语选修课程有机地融入该体系,成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另外,为了能够准确定位需开发的外语选修课程及外语选修课程的目标,达成外语选修课程开设的整体目标,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前必须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决定外语课程设计科学性的首要因素。[2]需求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当前情况分析、学习需求分析、职业需要分析。当前情况分析大体上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分析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教育背景、学习动机、学习水平、学习目的与期望、语言技能的弱项、学习方法,等等;第二,分析教师情况,包括任课教师的专业基础、语言水平、教学经验、语言技能的强项、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期望,等等;第三,分析环境,包括学校所处地区的基本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等等。学习需求分析就是对学习外语的目的进行分析,包括学生需要的语域、文体、语言技能、语言功能、语言水平等。职业需要分析就是分析社会对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需求分析时,首先确定调查对象,如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等政策制定人、教师、学生、专家学者、雇主、职业培训专家家长及区域内重要机构等。然后,对调查对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包括访谈、观察、讨论会、问卷调查、测试等,了解需开设的外语选修课程。确定需开设的外语选修课程后,要完成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首要问题就是确定课程的目标,详细地列出修习课程后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既包括语言方面目标,也包括非语言方面的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对于语言方面的目标,可以使用行为性目标表述。行为性目标包含四个要素: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第二,用行为动词描述学习后的表现和行为;第三,说明学生展现获得所学的条件;第四,说明教学后所要求的最低表现水平。[3]非语言方面和过程性目标涉及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式方法等方面。高中外语新课程倡导学生参与、体验、合作、探究,拓宽国际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学生选择宽度与学习深度

优化外语选修课程应首先考虑它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必修课程的修习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一个基本的平台。选修课程开设是建立在该基础之上,以在必修课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为基础。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要罗列学生已经获得的基本语言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遵循大纲的要求,选择词汇、语法,分层定级。

锁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后,方可设计与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外语选修课程体系。外语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延续与拓展,是一体的,都是为了两个中心任务的完成,即为升学与就业做准备。因此,外语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这两个任务为中心,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来构建。从横向上看,关注外语选修课程的并列关系,解决其并列的宽度范围。为了升学,学生须在高中毕业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语言水平。目前,对于英语语言来说,设置了英语[ ](6)到英语(11)六个模块的顺序选修课程,以帮助有 升学需求的高中生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以满足高考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个性需要,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英语分项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短期课程,以帮助语言知识与技能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快速提高。并为学有余力的、对外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开设文学、语言学、翻译等课程,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习,并在专业领域内取得更高学术成就奠定基础。对于有就业需要的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的外语职业进行开发与设置。例如,英语语言方面可以设置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须注意的是,要以职业和工作为中心设置,以其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核心,可以将牵涉的知识与能力分散到相关学科中。因此,在学生选择修习时,生涯指导教师要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获得和形成基本的、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从纵向上看,首先是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说,课程是否成系列,使课程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修习。在开发课程时,不仅要详细说明每门课程的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还要详细地说明每门课程修习的条件。对于一门课程来说,要描述课程性质,明确起点与终点水平,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结构,为有效教学做准备。[4]在描述课程性质时,需说明课程名称、课程针对的对象、主要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等。开发一门课程,确定课程的起始水平与学生修习该课程后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明确了两个水平体系,才能够更有效地组织不同课程的衔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考核、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材料的选择能够反映课程开发人员的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材料选择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材料的排列顺序也是课程开发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材料可以按照难易度、时间顺序、社会的需要程度、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螺旋式等方式组织安排。设计课程结构的目的是为教学建立一个合适的形式与顺序,也就是说,选择教学大纲并建立教学单位。现有的语言教学大纲有语法教学大纲、词汇教学大纲、功能教学大纲、情境教学大纲、主题教学大纲、技能教学大纲、内容教学大纲、能力教学大纲、任务型教学大纲、综合教学大纲等。为了使课程更具可教性、可学性、连续性,需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单位。目前,模块和单元是两个常用的教学组织结构。模块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位,其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一种灵活的课程组织形式。通常,一门课程可以均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结束后进行评价。因此,学生感觉目标达成感更强、更直接、更具体,学生获得成就感更强。单元是一种最常用的课程和教学材料的组织形式。它通常比模块短,但比课时长。它通常围绕一个教学焦点,如话题,将一些课组织在一起。单元是通过一套结构式程序将学习活动组织起来达成学习目标的。

(三)拓展开发的渠道,增加外语语种与选修课程数量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8

关键词:杜尚别 汉语教学 课程设置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东南部,自1997年汉语正式进入塔吉克斯坦教育体系以来,汉语教学备受重视。目前,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市中小学汉语教学机构主要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共5所。笔者通过走访这5所汉语教学单位,以塔吉克中小学汉语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不同性质的学校在课型及教材方面的异同,总结出塔吉克中小学汉语课程设置的特点及不足,希望对塔吉克斯坦汉语传播有所启示。

一.塔基克斯坦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概述

塔吉克斯坦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现已经有1000多所中小学。但是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却仅有5所。2012年,笔者对这5所学校进行了田野调查,为便于对比分析,笔者将5所学校进行了如下分类:

(一)卡夫拉特中学与杜尚别国际学校

卡夫拉特学校成立于2009年9 月。学校实行全日制教学,学段分学前班和1-11年级。成立之初就开设了汉语课,且学生一开始就进行汉俄或汉塔的双语教学,开辟了塔吉克斯坦中小学汉语教学新模式。杜尚别国际学校,1997年在杜尚别市建立,学生来自13个国家,学校2010年正式开设汉语选修课。

(二)杜尚别第二中学、杜尚别第一中学与杜尚别第十五中学

杜尚别第二中学是杜尚别第一家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学校。学校于2010年底开始在5-8年级开设汉语选修课,目前学习人数达230人。

杜尚别第一中学于2011年在3-9年级开设了汉语选修课,目前有140名学生选修汉语。

杜尚别第十五中学于2012年10月在杜尚别最新开办。目前学习汉语的学生有54人。

二.塔吉克斯坦中小学汉语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分析

(一)课型情况

卡夫拉特中学成立时便开设了汉语课,目前有汉语必修班三个,其余均为选修班,主要开设了汉语课、用汉语教授数学课以及手工课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而杜尚别国际学校把汉语在9-11年级里作为选修课进行设置。

3所公立学校均是将汉语作为选修课进行的设置,只是由于汉语教师数量的限制所以开设年级有所不同。比如杜尚别第二中学的汉语课选定在6-11年级,杜尚别第一中学在而3-7年级而杜尚别第十五中学为5-11年级。

(二)教材使用情况

2011年孔子学院对卡夫拉特中学赠予了一批《快乐汉语》俄语版,汉语必修班学生才有了汉语教材。2012年随着新任汉语志愿者为必修班学生购买了塔语版汉语教材《汉语》,所有必修班就都有了教材。汉语必修班每周还要上两节数学课,所选教材为人教版数学教材。而杜尚别国际学校因学生性质及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好,所以从一开始教师就有参考的范本《跟我学汉语》英语版。

公立学校的教材情况就很不乐观,因公立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学生没有教材,只有教师有教材。第一中学的汉语教师想出了借书的办法,她为低年级学生选择了《汉语》、高年级的学生选择了《大众汉语》塔吉克语版进行扩充学习。第二中学则延续使用上任志愿者所选教材《快乐汉语》俄语版;而第十五中学则选用了《大众汉语》塔吉克语版。

三.塔吉克中小学汉语课程设置的特点及不足

(一)课程设置的特点

1.课时充足。

由于塔吉克斯坦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对汉语课的大力支持,每周课时量都至少能保证在三课时,必修班就更多。所以说汉语学习的课时相对充足。

2.文化教学渗透从零起点做起。

汉语教师在授课伊始就将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排练汉语话剧、学习中国舞,并在第一届孔子学院网络春晚中取得了好的名次,在当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的不足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还需改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当地学生的特点,尽量选择当地学生喜欢的主题,并注意汉语文化与塔吉克地域文化的契合,使汉语异文化的陌生感降低,学习的难度降低。

2.由于语言不通,任课教师在开始不了解学生情况,且由于塔吉克学生活泼喜动,这就需要学校大力配合,有所选择地抽取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而不是强硬地让学生进行汉语学习。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9

选修课程“碎片化”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学校没有明确选修课程建设的逻辑原点,只一味地迎合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选修课程门类、数量和比例的要求来规划课程,没有根据校情、学情对课程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也没有构建起逻辑体系清晰的课程开发建设框架;二是开发者对课程开发理论和能力准备不足,没有对所开发的课程进行一定的逻辑建构,导致课程内容零散、低端,形不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不加以克服,难以真正体现选修课程的应有之义,即使有了一定的选择性,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要克服选修课程的“碎片化”现象,还需要课程理论研究者和课程开发实践者的不懈努力。

一、明晰课程规划的逻辑原点,确保学校课程规划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学校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独特优势,使独特优势得到延伸。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无疑是规划建设好学校课程体系的逻辑原点。由于我市的普通高中生源分层非常明显,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层。群体的显著分层势必形成学生职业倾向的明显差异。由此可以推断,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制订出来的课程规划,都应充分体现自己的生源特点、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有自己学校的鲜明“底色”。但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存在相当高的趋同性。因此,各校在开发选修课程中应明确课程规划的逻辑原点,科学地设计学校课程规划。

二、明确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确保选修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选修课程的教学起点应与必修课程一致,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切合。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明显低于高中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一门称为《生活大百科》的校本选修课,其中一讲“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内容包含对节日的形成、节日的发展、节日的传承以及一些传统节日的介绍。了解课程规划的教师都知道,这是小学“品德与生活”中的内容。小学生都已经十分清楚的内容,让高中生再学习,那还有何意义?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定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既是选修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也是选修课程教学的起点。

三、以“课程链”和“课程群”为开发策略,构建起脉络清晰的选修课程逻辑体系

“课程链”是指根据学生人生规划所确定的职业方向,全面分析该职业方向所需的基础学识、人格素养和能力构成,对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进行建设,形成链状的课程结构。例如,对一位立志于从事人文类职业方向的高中学生,我们就应该为其构建起“国学类课程―棋琴类特长课程―文献及档案整理类课程―区域历史及族谱修编类课程”这样一个课程链,以供这类学生选择修习。“课程链”的还有一种组成是,同一学科领域内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创新拓展,呈现一个递进的链状进阶课程体系。“课程群”是指按照一定的领域向各类选修课程开发方向辐射形成的课程群体。如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这个领域学校可以开发普通生物学(大学选修课程)、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水培(职业技能类课程)、植物对水环境净化的观察和研究(社会实践类课程)、基因工程最新进展探析(知识拓展类课程)等课程,以形成一个课程群体。课程链和课程群的开发策略,有助于形成清晰的课程间逻辑关系,并有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课程群”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课程“同心圆”或者说“同心球”。课程开发基础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优势力量,以学生职业方向所需的学识和能力为原点,从不同的培养素质构成各个角度发散开来的一个同心圆(同心球)。如一个学生确定的专业倾向为动漫设计,其与语文相关的知识拓展类课程要考虑文学知识、影视作品欣赏与创作、视听语言等,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拓展类课程要考虑立体几何的深化、数学建模等,与生物相关的要考虑人体结构、脊椎动物学等;兴趣特长类校本选修课程主要应涉及素描、色彩、摄影、平面视觉等;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应包括平面设计、美术设计基础,还有艺术修养等。总之,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从单科化走向综合化,强化一定职业领域课程的整合和融通,倡导综合设计,单科开发,进而避免课程之间的割裂。

四、完善选修课程实施的逻辑架构,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篇10

关键词:旅游英语;实践;研究;背景

我省地处祖国西北,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复杂,从陇南亚热带湿润区到河西温带干早区,甘南的高寒湿润区到河西南部的高寒半干早区,与起伏多变的地形组合成繁多的自然风光。同时,我省各处的古代文化遗迹、当代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如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牌楼阁、古城遗址,让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使得我省旅游资源格外丰富,底蕴深厚。在我省高中生中因地制宜地尝试开发旅游英语等高中英语选修课,如张掖旅游等,意义重大。这是一种综合素质性较强的校本课程,这种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从课程的性质上来说,这一门加强学生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旅游英语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设置英语选修课的目的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大家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英语选修课,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英语课程过分重视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实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英语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旅游英语作为校本课程的定位

我省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也导致了不同地区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国标或省编教材不能兼顾到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状况。高中学生实际学力和自身需求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间及与市场需求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办出自身的特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在自身课程设置上寻找出路,开发校本教材,建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因此,根据学校办学思想、理想追求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确定的个性化、特色化课程,在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个学校可以把旅游英语作为校本课程积极开发。

三、旅游英语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英语把高中英语教学同地方旅游文化衔接起来,探索英语教学中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尝试建立英语选修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英语选修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认知世界,了解家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养。旅游英语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以英语口语为主线。旅游英语作为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校本英语教材必须具有趣味性、口语化和衔接性。即从内容选择、训练形式上考虑,要符合高中生认识规律,以趣促学,以口语交际为主线,以生活学习用语为载体,既独立,有较为完整的教学内容,又要注意与国家教材的衔接。旅游英语要求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旅游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口语训练,这是由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要求所决定的。英语导游服务的特点是,旅游相关人员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英语词汇之后,将当地的名胜古迹以及涉及到旅游方面的各种知识和问题用英语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

2.重视灵活性。必修课和校本课并行的课程体制对学生规划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积极给予指导,让学生理解其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学习的需求,又是在规划自己的人生。对本课程授课形式的选择,教师可用比较灵活的形式,例如请地方旅游局的英语导游来授课,或观赏录像片等。

3.注重文化交际。旅游英语作为选修课,必须注重文化交际教学。笔者通过对旅游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旅游英语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重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交流中语言的选择要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和误解,将准确的旅游信息传达给外国友人,将张掖旅游乃至甘肃旅游推向世界。旅游英语教学在我省乃至全国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我希望在旅游英语选修课教学方面进行尝试性的研究,这能对其他选修英语教学有所启示,以进一步完善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

4.突出体验的主题旅游。我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选择当地的旅游景点作为学生自己的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我为外国朋友当导游”“走进张掖”英语征文比赛,“我的家乡最美的地方”英语演讲比赛来让学生体验和使用旅游英语。

四、结语

现有高中英语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它是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建构起来的课程,这种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人的动态发展。这恰好在客观上给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时空。英语校本课程能使得英语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针对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开发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这对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在现实中用好英语活用英语无疑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旅游英语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导游基础》,甘肃省旅游局旅游培训中心2008.6

3.陈勇,《新课程有效教学——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4.郭跃进,《高中英语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

5.鲁子问,《英语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0.8

6.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

7.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