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十篇

时间:2024-04-11 16:18:00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1

关键词:飞行计划 飞行参数计算 数据库结构 软件实施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27-01

1 飞行计划计算的基本方式

在飞行计划设计中需要进行一些列的相关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多个航班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合理的空管。而在分布式数据库参与的飞行计划系统设计中这些计算方式将成为系统分配数据的基础依据。具体步骤如下。

(1)按照对应的航班选择飞行计划参数;(2)确定起飞的最大重量和目标机场的降落重量等;(3)确定航路的对应点经纬坐标等;(4)按照飞行航路确定航路上具体的气象数据;(5)从针对飞机的重量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平均重量;(6)按照平衡的重量计算下降时的飞机重量,配合降落机场的性能;(7)按照备降目标机场结合气象因素、时间、油量等获得以重量为参考的步长;(8)对计算的着陆重量来确定巡航距离,计算飞行规划;(9)经过反复计算获得最终的飞行参数;(10)确定好着陆的重量后,就可利用下降性能表获得下降的油量而获得起飞重量;(11)计算完成后将滑出、辅助动力的油量计入到起飞重量,得出在停机坪上的重量,然后将上面的总体油量汇总就得出了起飞的总油量;(12)最后是利用总体载荷减去空机的重量而获得业载的重量,以此按照不同的航路进行计算,将里程、时间、油耗等输出,即得到飞行计划。

2 分布式数据库对飞行计划的帮助

综合上面的计算过程,不难发现飞行计划的设计较为复杂,而涉及到的数据也十分庞大,如果单纯依靠独立的计算机进行计算其耗费的时间较长,不利行计划的灵活性需求。所以在设计中应借助与数据库技术来帮助解决。具体分析器所用的数据特征如下:(1)气象信息,在计算过程中有上百万的信息将被记录和查询,如果计算中每一个航路点仅仅计算一次,且每日定时更新,每次更新时间长度15分钟;(2)飞机性能信息,按照不同的飞行高度与性能就可分为9个基本信息类型,而细分数据类型则多达百万。(3)航班、机型、飞机数据等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数据规模较小的数据库,对每个航班的计算仅仅查询一次,通畅更新频率低;(4)全球的航路点、航线信息,此类数据的量为10万左右,对每个航班的飞行计划查询频次为一次,更新频率为28天一次,每次计算都需要进行一次查找,这些数据通常与FOC共享服务器。

具体看,数据库的服务器和性能数据库服务器利用IBM设备进行控制,提高其性能;而气象数据的服务器则利用高性能的PC来提供服务,其系统利用window系统,客户端也采用高性能的PC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也为widow系统,数据库系统则为ORACLE系统,在物理设计上性能数据库和气象数据库为分区保存。这就完成了飞行计划相关数据的分布式框架。

然后系统将利用计算模型进行分析与调用。以此构成一个飞行计划设计的系统,利用软件编辑实现前面飞行计划算法的自动化,数据准备模块中实现数据预处理,而等待模块、备降下降模块,备降巡航对应。备降爬升的过程;主要航段的下降、巡航、爬升等计算与备降阶段是一致的。因为数据准备模块不参与到性能数据分析中,所以这个模块可以放在客户端完成。数据准备完成后,其他模块都会仅仅和性能数据库向关联,这些模块除了是计算依据外,不会产生控制依赖,所以每个系统的计算模块都有独立的进程,通过各个独立进行的交错完成并行运算以节约时间,所以在分布式数据库构造一个组织,使得不同的航班飞行计划可以交错的并行且执行,降低了用户终端的响应耗时。

3 飞行管理上的应用

3.1 监控平台建立

在实际应用中飞行计划必须与飞行管理向配合,为了可以充分的将分布式的数据库利用起来,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飞行管理中借助行计划管理系统来帮助实现对飞行计划的审核与评价,建立的计划管理监控功能模块,其中包括的模块是飞行计划数据库的管理模块;飞行预报管理模块;航线显示与监控模块;错误或者冲突判断模块,同时将地面雷达的信号与数据进入到监控系统中,实现对飞行计划的全面监控;将前面分析的油量监控计算引入到监控系统;地理信息和支持系统以及各种飞行参数进行全面监控。指挥人员利用该系统对整个分布式的数据进行调用与分析,从而实现对飞行计划的全面监控。

3.2 关键软件与技术实现

系统的软件构成:飞行计划设计软件;飞行航线显示;飞行冲突分析判断;雷达情报的引入与标准格式生成软件;地理信息管理与引入软件;飞行参数数据库的动态化共享。折现软件在系统中都在为飞行管理提供数据服务,并且保证飞行计划在设计与执行中保证准确。

关键技术:在飞行管理系统中,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共享必须考虑到多种数据的结合分析,根据飞行计划与航迹的综合性分析,来实现多数数据的共享,通常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模式,利用综合性的比较来完成各种分布式传感器以及数据的综合性统计,从而与航迹直接管理方便管理,其中影响其判断的因素包括:偏航因素、时差因素、方向因素、速度因素、区域因素等,当然这五个因素中偏航因素与时差因素反应的是航迹的时间与空间的运行准确度,其作用是相似的;而方向因素与速度因素是飞行计划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方向与速度都出现偏差则所有的关联数据都会发生错误;区域因素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因素,其为有效因素则只需利用区域因素和偏航因素就可监控飞行计划的准确性。

4 结语

在飞行计划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天气、场地、机型、航线距离等等,这些数据在处理过程中会消耗大部分资源,所以在规飞行计划设计中应借助于分布式的思路,缩短飞行计划系统工作的耗时,提高其响应的效率,尤其是将网络技术与之结合,则会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程学军.新航行系统及其在航空电子系统中的应用[J].电讯技术,2009,16(5):56-57.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2

>> 基于移动AGENT系统的网络分布式数据访问 基于XACML的Web服务安全访问控制 实现数据的分布式访问 基于CAN总线的挖掘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Git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分布式电气控制系统应用 基于分布式控制的医院呼叫通讯系统设计 基于Profibus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基于多数据融合传感器的分布式温度控制系统 基于.NET分布式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多Agent技术的分布式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 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CAN总线的环卫车分布式控制系统 基于Nios的分布式波束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ARM微控制器LPC2138的分布式系统设计

电子政务安全中分布式访问控制的实现 基于分布式AC的VoWLAN系统的研究 基于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模型分析 基于Hadoop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下的文件,被部署在服务器上的策略执行点重新组装成请求信息,并转发给策略决策点。策略决策点从策略信息点中取得策略信息文件,进行授权评估,判定用户有权访问所请求的文件,并向策略执行点发回响应。该应用中的策略文件如下:

? S_TACT=105AGX52&S_CMP=cn-a-ws.

[7] Verma.XML M Security:Control information access with XACML[EB/OL].(2004-11)[2009-09]./developerworks/xml/library/x-xacml/?S_TACT=105AGX52&S_CMP=cn-a-x.

[8] 赵强,汪厚祥,李卉.XML访问控制模型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7(3).

[9] 姜炜超,夏阳,黄潇.基于SAML和XACML的Web服务访问控制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6).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3

[关键词]综合布线 需求 设计 子系统

一、 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况

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的定义: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PDS),又称开放式布线系统(OCS),也称建筑物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按照功能则可称为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智能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智能系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程项目和工作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兼容特性、开放特性、灵活性、可靠特性、经济特性、先进特性等几个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大楼综合布线系统的需求分析

图书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建筑技术或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建筑的综合布线仅是其中一例。

图书馆大楼综合布线系统的目标是:为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图像及控制信号提供统一的传输线路、设备接口和高质量的传输性能。全面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集成化,把图书馆计算机通信网络建成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功能设施一流、且具有高开放性和平滑升级性的网络平台。

作为图书馆大楼智能化系统的基础平台――综合布线系统将为整个图书馆的语音通信、宽带数据、图像联网、图书馆管理系统及网站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传输通道。图书馆大楼内的各个功能区通过高性能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连接起来,组成一套具备高传输带宽的、结构化的信息高速公路。

三、系统功能

本设计提出的综合布线系统实现了图书馆设备的网络物理层上的相互联系,满足系统间信息共享的要求,为图书馆集中管理以及与Internet的连接建立了基础设施。具体来说,本方案设计的布线系统可以支持以下各类应用及设备。话音:程控交换机、电话、传真等。数据: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1.2GATM、TCP/IP、INTERNET、INTRANET等。视频:闭路电视监控、电视会议、可视图文、自动控制等音、视频和控制信号。

四、系统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1.设计原则。(1)先进性。布线系统的设计目标决定了系统必须采用先进的方法和设备,即要反映当今的水平,又应具有发展的潜力。由于布线系统是一项在规定时间内投入运行的工程,因此系统所涉及的技术必须是成熟和先进的。(2)开放性。布线系统应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布线系统能适应不同功能的要求,同时又能支持不同厂家相应的设备。(3)实用性。布线系统在现在和将来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实现资料和语音通信。(4)灵活性。布线系统应能满足灵活通用的要求。(5)模块化。布线系统中,除固定于建筑物中的线缆外,其余所有接插件均是模块化的标准件。(6)扩充性。布线系统是要能扩充的,以便将来要扩展时,可以方便地将设备扩充进去。

2.设计依据。 EIA/TIA-568民用建筑线缆标准、EIA/TIA-569民用建筑通信信道和空间标准、EIA/TIA-607民用建筑中通信接地标准、GB/T 7427-87通信光缆的一般要求、IEEE 802.3总线局域网国际标准、TPDDI铜线分布式资料接口局域网标准、ATM异步传输网标准、RS232,X.21,RS422 RS485等异步和同步标准等。

五、各子系统设计方案

1.连接方式。E:设备 C:连接点 T:终端设备

2.设计等级。综合布线系统为了满足高质量的高频宽带信号,所以在设计时,参照综合型设计标准,综合型设计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配置标准较高的场所,采用有线非屏蔽双绞线的组网方式。

3.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结构。根据需求,结构化布线系统分解成以下五个模块进行设计: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主干子系统、设备子系统。

4.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工作区布线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联机(或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适配器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

J45暗装式信息插座与其旁边电源插座应保持20cm的距离,信息插座和电源插座的低边沿距地板水平面30cm。

5.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计。这是一个主要由水平非屏蔽双绞线组成的系统,水平非屏蔽双绞线由管理区的配线架出发,通过金属线槽、管道、桥架从地面或天花板延伸到指定位置上,然后与插座模块端接,每一个插口均为RJ45制式。设计中保证单条水平双绞线的最长距离不超过90米。水平布线子系统考虑数据采用超五类UTP信息模块、语音采用RJ11信息模块。语音部分水平布线采用三类四芯电缆设计。

6.水平线缆路由设计。走廊的墙角顶上应安装有金属桥架或PVC电线管,进入房间时,从桥架或PVC电线管引出以PVC电线管暗装方式由墙壁而下到各个信息点。

7.管理子系统的设计。管理子系统由每层弱电井内的壁挂式机柜、配线架与跳线组成。通过跳线将通讯线路定位或重定位到楼层的不同部位。其中水平线缆端接数据和语音均采用24/48口RJ45型模块式配线架,保留5%的余量用于今后的扩展。采用110式卡接式配线架连接语音主干,采用机架式光纤端接箱连接数据主干,配置相应的数据点的数据跳线和110-RJ45语音跳线,并设置标准电源插座,以便安装相关网络交换设备。

8.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设备间子系统由分配线间和主配线间组成。语音主干采用110式卡接式配线架,数据主干采用机架式光纤端接箱,所有设备均安装在19英寸标准机柜内,交接区应具有良好的标记系统,交接间的配线设备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并设置标准电源插座,以便安装相关网络交换设备。

9.主干子系统。干线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神经中枢,一端始接于计算中心的总配线间,另一端则终接于各个IDF分配线间。主干线缆到各个IDF完成主干的接续。将工作站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主干子系统五个子系统集成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主干子系统使用大对数双绞线电缆、光缆实现设备室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其中语音主干采用三类大对数非屏蔽UTP双绞线铜缆,数据主干采用室内多模光纤。

参考文献:

[1]刘化君.综合布线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刘省贤.综合布线技术教程与实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4

[关键词]综合布线设计子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建筑业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智能建筑已成为代表建筑高科技含量的代名词,人们居住条件的提高和办公环境的改善,无疑对建筑物的智能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能够支持用户选择的语音/数据/图形图像应用的网络布线系统,为其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物理链接平台。在对系统进行配置,以适应更先进的技术需求,满足快速变化节奏的同时,将把大厦的远期投资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一、需求分析

综合布线系统是酒店智能化系统的信息网络基础,本设计注重系统的质量、科学性、先进性、可靠性及安全性,易扩展,同时本设计兼顾考虑酒店的应用特点,将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系统设计和产品选型中重点关注布线产品的质量、布线系统的模块化、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酒店综合布线系统的目标是:以系统规范为指导,以具有当前国际领先水平的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建立一套统一规划、高度集成的布线系统,为酒店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图像及控制信号提供统一的传输线路、设备接口和高质量的传输性能。全面实现酒店计算机通信网络的通讯、办公、管理手段的智能化、集成化,把酒店计算机通信网络建成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功能设施一流、且具有高开放性和平滑升级性的网络平台。同时,该布线系统兼顾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未来的发展要求,提供15年保证;在酒店大楼增加新系统时,对新设备提供信号传输的支持。

作为酒店智能化系统的基础平台-综合布线系统将为整个酒店的语音通信、宽带数据、图像联网、酒店管理系统及网站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传输通道。酒店大楼内的各个功能区通过高性能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连接起来,组成一套具备高传输带宽的、结构化的信息高速公路。

二、系统功能

本设计提出的综合布线系统实现了酒店设备的网络物理层上的相互联系,满足系统间信息共享的要求,为酒店集中管理以及与Internet的连接建立了基础设施。具体来说,,本方案设计的布线系统可以支持以下各类应用及设备。

话音:程控交换机、电话、传真、卫星通讯、电话会议、语音信箱等。

数据: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1.2GATM、TCP/IP、INTERNET、INTRANET等。

视频:闭路电视监控、电视会议、可视图文、自动控制等音、视频和控制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视频、射频、公共广播、自动控制等系统技术方面,设计理论和多个项目的实践已证实采用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可达到与传统布线方式同等的传输质量和传输距离;但在工程造价方面,由于结构化布线系统要配备专用的适配器,以至工程造价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故本设计只提供了高性能的传输链路,在技术发展造价降低时,或有此类需要时提供坚实的支持。

三、系统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酒店智能化系统工程-综合布线工程整个布线系统选用星型结构,从插座至楼层配线架,最后通过数据/语音主干线缆统一连接至相应的数据和语音机房,以便于集中式管理。系统机房设置在酒店一层,系统水平布线满足小于90米的布线标准要求。数据水平部分采用超五类双绞线传输,语音水平部分采用电话线传输;数据干线子系统采用光缆传输,语音干线子系统采用大对数电缆传输。如果把结构化布线系统看作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的话,那么,越是高级的路况,车速能提高得越快。这种高速率,不是单靠提高汽车的档次来实现,而是由构筑的信息奔驰“路面”通畅快速来完成的。本设计方案既满足用户目前的应用环境,又能支持未来21世纪高速宽带应用。

为了满足酒店现在和未来10年至15年发展的应用,以及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机型选择不同的适配器来构架整个计算机网络。因此,采用了开放式的布线设计作为解决方案。结构化布线系统采用星型结构,以便实现各种网络逻辑拓朴结构。

1.设计原则

(1)先进性。布线系统的设计目标决定了系统必须采用先进的方法和设备,即要反映当今的水平,又应具有发展的潜力。由于布线系统是一项在规定时间内投入运行的工程,因此系统所涉及的技术必须是成熟和先进的。

(2)开放性。布线系统应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布线系统能适应不同功能的要求,同时又能支持不同厂家相应的设备。

(3)实用性。布线系统在现在和将来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实现资料和语音通信。

(4)灵活性。布线系统应能满足灵活通用的要求。

(5)模块化。布线系统中,除固定于建筑物中的线缆外,其余所有接插件均是模块化的标准件。

(6)扩充性。布线系统是要能扩充的,以便将来要扩展时,可以方便地将设备扩充进去。

2.设计依据

(1)EIA/TIA-568民用建筑线缆标准

(2)EIA/TIA-569民用建筑通信信道和空间标准

(3)EIA/TIA-607民用建筑中通信接地标准

(4)GB/T7427-87通信光缆的一般要求

(5)IEEE802.3总线局域网国际标准

(6)TPDDI铜线分布式资料接口局域网标准

(7)ATM异步传输网标准

(8)RS232,X.21,RS422RS485等异步和同步标准

四、各子系统设计方案

1.连接方式

E:设备C:连接点T:终端设备

2.设计等级

综合布线系统为了满足高质量的高频宽带信号,所以在设计时,参照综合型设计标准,综合型设计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配置标准较高的场所,采用有线非屏蔽双绞线的组网方式。

3.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结构

根据需求,结构化布线系统分解成以下五个模块进行设计。

(1)工作区子系统(2)水平布线子系统

(3)管理子系统(4)主干子系统

(5)设备子系统

4.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

工作区布线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联机(或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适配器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

J45暗装式信息插座与其旁边电源插座应保持20cm的距离,信息插座和电源插座的低边沿距地板水平面30cm。如图3所示。

图3暗装式信息插座与其旁边电源插座距离示意图5.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计

这是一个主要由水平非屏蔽双绞线组成的系统,水平非屏蔽双绞线由管理区的配线架出发,通过金属线槽、管道、桥架从地面或天花板延伸到指定位置上,然后与插座模块端接,每一个插口均为RJ45制式。设计中保证单条水平双绞线的最长距离不超过90米。水平布线子系统考虑数据采用超五类UTP信息模块、语音采用RJ11信息模块。语音部分水平布线采用三类四芯电缆设计。

6.水平线缆路由设计

走廊的墙角顶上应安装有金属桥架或PVC电线管,进入房间时,从桥架或PVC电线管引出以PVC电线管暗装方式由墙壁而下到各个信息点。

7.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管理子系统由每层弱电井内的壁挂式机柜、配线架与跳线组成。通过跳线将通讯线路定位或重定位到楼层的不同部位。其中水平线缆端接数据和语音均采用24/48口RJ45型模块式配线架,保留5%的余量用于今后的扩展。采用110式卡接式配线架连接语音主干,采用机架式光纤端接箱连接数据主干,配置相应的数据点的数据跳线和110-RJ45语音跳线,并设置标准电源插座,以便安装相关网络交换设备。

8.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

设备间子系统由分配线间和主配线间组成。语音主干采用110式卡接式配线架,数据主干采用机架式光纤端接箱,所有设备均安装在19英寸标准机柜内,交接区应具有良好的标记系统,交接间的配线设备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并设置标准电源插座,以便安装相关网络交换设备。

9.主干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神经中枢,一端始接于计算中心的总配线间,另一端则终接于各个IDF分配线间。主干线缆到各个IDF完成主干的接续。将工作站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主干子系统五个子系统集成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主干子系统使用大对数双绞线电缆、光缆实现设备室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其中语音主干采用三类大对数非屏蔽UTP双绞线铜缆,数据主干采用室内多模光纤。

五、展望

随着新标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国内对智能建筑集成化的要求会不断提高,随着全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这就导致具有楼宇管理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功能的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而综合布线系统正是智能建筑内部各系统之间、内部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硬件基础。楼宇综合布线系统是现代化大厦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高速公路在现代大厦内的延伸。相信,我国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快的向国际化接轨。

参考文献:

[1]刘化君.综合布线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及延辉.网络综合布线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5

【关键词】 室内覆盖系统 技术演进 4G 光纤分布系统 无源分布系统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迅速普及以及海量增长的移动应用两者互相促进,正改变着用户的消费习惯,推动移动数据使用量呈爆炸式增长。国内各电信运营商积极建设3G、4G网络以应对以高速移动数据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挑战。据统计70%的移动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因此如何建设室内无线覆盖系统是各大运营商占领移动数据业务制高点的关键。

一、传统室内覆盖系统

1.1 传统室内覆盖系统组成

传统室内覆盖系统主要由信源和天馈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信号源所放大或产生的信号由该系统为传输媒介,通过天线发送到建筑物内的各个角落,达到预期的覆盖效果。

1.2 传统室内覆盖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每年各运营商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室内覆盖系统,室内覆盖投资占比约达到无线网整体投资的30%,预计随着网络建设的深入,室内覆盖投资在整个无线网中占比将达到70%。

由于传统室分采用无源分布方式进行建设,目前也面临如下问题:(1)设计复杂:传统室分采用同轴电缆和无源器件组网,工程设计需考虑线损和耦合度,计算工作量大。(2)施工复杂:传统室分需采用大量无源器件和接头进行天馈线连接,对施工人员技术和体力均有较高要求。(3)业主抗拒:目前业主环保和维权意识较强,在以住宅小区为代表的个别场景,传统分布进场难度极大。(4)维护困难:由于传统无源分布系统不具备管理手段,设备老化、腐蚀、脱落等问题发生后网管人员无法及时感知,造成覆盖质量变差。并且由于天馈线一般安装在顶棚,设备维修也存在一定难度。(5)演进乏力:目前国内各运营商均有3~4种无线制式需纳入室内覆盖系统,传统合路方式在功率和容量上无法保证多制式网络的均衡性,并且单路分布模式也无法满足4G提出的多收多发的天线应用方式。

二、4G室内覆盖系统应用需求

据国内某电信运营商2014年2月统计,3G网络CS域话务量增长是去年同时期的1-2倍,而PS域流量增长是去年同时期的2-8倍,流量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话务的增长幅度,因此预计以高速数据为代表的多业务综合覆盖网络将是室内覆盖系统的发展趋势,其特点如下:(1)高速率: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无线互联网应用已在用户终端中普及,“打电话”使用手机的时间在手机整体使用时间中占比逐渐变小。随着无线数据资费的降低,无线视频等高速无线数据业务在运营商无线数据业务中的占比将逐年加大。以LTE Rel9为例,其对室内覆盖系统的下行数据起步要求就是100Mbps。(2)高可用:即时消息、实时语音,用户对移动数据网络接入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因此对无线接入网络的可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多系统:运营商多年的建设,各个站点累计了2G、3G、WLAN网络资源,结合即将开始的4G网络,下一代室内分布系统将面临多达4系统的共站建设需求。针对高铁车站、会展中心等公共区域,还会面临多个运营商的多套系统共站建设问题。因此多系统综合组网将是下一代室内覆盖系统的基本功能。(4)多天线:受限于高速数据的应用要求,WLAN 802.11N以及LTE Rel8网络中都开始采用了多收多发(MIMO)的多天线技术,多天线也将是下一代室内覆盖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覆盖系统向下一代演进方案研究

下一代室内覆盖系统的MIMO多天线技术应用需求对覆盖系统演进起着关键性的影响。目前来看,下一代室内覆盖系统有两种演进方向:其一,是沿着以光纤分布系统为代表的“更新替代方案”进行演进,其二,是沿着以无源分布系统为代表的“合路改造方案”进行演进。下面将就这两种演进方式进行详细分析。

3.1 光纤分布系统演进方案

3.1.1 光纤分布系统简介

光纤分布系统FDS(Fiber Distributed System)是一种以光纤承载无线信号进行传输和分布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充分发挥光纤承载带宽大和传输损耗小的优势,适应了电信运营商多业务运营的网络建设需求:

目前业界有两种光纤分布实现方案,分别是:基于RRU的xDAS方案和基于BBU的xRRU方案。xDAS光纤分布系统由近端单元、扩展单元、远端单元组成,近端单元和扩展单元用光纤连接,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之间用五类线或复合光缆连接,远端由扩展单元直接远程供电。xRRU光纤分布系统由BBU、扩展单元、远端单元组成,BBU和扩展单元间用光纤连接,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间用五类线连接,远端单元由扩展单元直接远程POE供电。

光纤分布系统采用树形扩展的拓扑结构,能灵活适应不同的场景规模系统应用时,只要将不同制式的信号源统一放置于机房内,基站输出的电信号分别输入主单元,完成多业务信号合路和电光变换,再经光纤和扩展传输单元将其分布到区域内的各远端单元,然后恢复成原来的射频信号即可覆盖一个特定的区域。

3.1.2 光纤分布系统的特点

光纤分布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1)多系统融合,可融合2G、3G、4G、WLAN、有线宽带等多种业务。(2)降低底噪,微功率分布,改善上行覆盖。(3)施工方便,光纤和网线作为路由,布放方便,施工便捷。(4)设计简单,端到端设计,即插即用,远端可调功率,系统调整、优化方便。(5)全系统监控,实现网络拓扑各节点实时全面监控,监控粒度更精细。

3.1.3 光纤分布系统向下一代演进

目前各厂商远端单元均内置了射频模块,可同时满足2G、3G、WLAN覆盖需求,部分产品还支持外接天线以满足个性化场景覆盖要求,网络向下一代演进时,远端、近端插入对应模块即可。建议各运营商采购光纤分布产品时,提前预购远端4G射频模块,政策条件具备后,远端仅软件升级即可完成4G网络部署。

3.2 无源分布系统演进方案

无源分布系统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方式分为两类:不支持MIMO的单通道方式和支持MIMO的双通道方式。双通道方式中,在电缆侧又可分为:双缆方案和单缆变频方案;在天线侧可分为:单极化天线方案和双极化天线方案。根据LTE试验网的测试结果显示,单通道实现方式的网络性能大约比双通道实现方式降低30%。

3.2.1 分布系统改造方案

分布系统改造建设方案有以下几种:(1)单通道独立新建方案:指下一代网络独立建设单路射频分布系统,不实现MIMO。(2)单通道合路方案:指下一代网络采用合路方式与现网2G/3G共用原单路射频分布系统,不实现MIMO。(3)双通道单极化天线独立新建方案:指下一代网络独立建设两套分布系统,天线采用单极化方式,不与原有分布系统合路。(4)双通道单极化合路建设方案:指下一代网络新建一路分布,合路原有分布一路,实现MIMO,天线采用单极化方式。(5)双通道双极化天线独立建设方案:指下一代网络独立建设两路馈线,一路天线,天线采用双极化方式实现MIMO,不与原有分布系统合路。(6)双通道双极化合路建设方案:指下一代网络新建一套馈线,合路一套馈线,替换原有天线为双极化天线,实现MIMO。

双通道改造方案和双通道新建方案在设计上工作量相当,网络建设成本改造略低,最终实现后网络性能也相差不大,但工程实施时由于器件厂家和出厂时间的不同,两条链路功率很难做到平衡,给分布系统的长期使用埋下了隐患。

单极化天线与双极化天线对于下一代网络MIMO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单极化天线的空间隔离度和双极化天线的极化隔离度以及天线工艺。从LTE试验网测试结果来看,二者性能相差不大,但双极化天线的使用可在天线数量上较单极化天线减少一半。

3.2.2 通道变频方案

通道变频方案指的是通过变频技术将双通道信号变换到不同频率上进行合路传输,在天线侧再将信号通过反向变频恢复出两路信号,从而用单条馈线实现了MIMO功能。该方案可以在现有的单通道室内分布中实现MIMO功能,降低了网络演进的难度,但合路端和天线端有源变频设备的引入,与无源分布系统设计初衷相悖,从而使分布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降低。

四、覆盖系统演进策略

4.1 演进方案选取策略

对于新建室内分布系统,只需要LTE和3G系统的场景,建议采用光纤分布方式进行建设。

对于已建2G/3G室内分布系统,且进行LTE单通道建设的场景,建议采用无源分布系统改造进行建设,做到一次改造满足多系统使用的需要。

对于已建2G/3G室内分布系统,需要进行LTE双通道建设的场景,可适时选取新建光纤分布和新建传统分布方式进行建设,采用双通道分布系统建设时,需保证双通道的一致性。

4.2 单/双通道选取策略

对于新建室分的场景,可采用双通道建设方案。对于已建2G/3G室分系统的场景,需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建设方案:现网已有分布系统的场景,一般采用单通道建设方案;对于重要性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重点场景,如大型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和码头等)、大型会展中心、业务演示营业厅、城市标志性建筑等,应采用双通道建设方案。

4.3 双通道方案天线选取策略

优选单极化天线,两个单极化天线间距应保证不低于4λ(约为0.6米),在有条件的场景尽量采用10λ以上间距(约为1.5米)。在单极化隔离距离难以实施或者物业抵触增加天线的场景下,可使用双极化天线进行覆盖。

五、总结

综合比较两种演进路线,光分布方案:组网灵活、施工便捷、适用性较广,但设备的稳定性有待验证,此方案在室内覆盖系统演进过程中发展前景看好;传统分布改造方案: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系统设计、施工及后期改造均有一定难度,此方案在室内覆盖系统演进过程中整体前景看淡。

参 考 文 献

[1] 祁澎泳,许长峰. 无线网光纤分布系统工程应用分析[J]. 中国新通信,2013年

[2] 高泽华等.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与设计[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6

【关键词】地板辐射采暖;分户热计量;节能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耗能必将对我国的能源消耗造成长期的、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家建设部先后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住宅实行分户计量的政策。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是一种独立采暖方式,每户可自成一个闭合环路,既能满足计量要求,又具有调控室内温度的功能。 是一种适于分户计量的供热系统,也是一种节能的供热系统。本文针对地板辐射采暖分户热计量系统的特点及应运进行探讨和说明。

1.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的特点

1.1运行工况

1.2敷设方式

1.3其它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还具有不占用室内空间,提高了人体舒适度等优点。另外,供热系统的“大流量、小温差”可提高系统的水力稳定性。

2.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的布置形式

2.1户内管道布置形式

地板辐射采暖每户单独配置分集水器,分集水器设在主管附近的厨房或卫生间内。户内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各环路长度尽量相同或接近。加热管的布置应本着保证地面温度的均匀的原则进行,宜将高温管段优先布置于外窗、外墙侧,使室内温度分布尽可能均匀。

2.2计量装置布置形式

供暖系统形式要与所采用的热计量方式相匹配,并满足室温可调节、分户供热量可计算的要求,且便于运行管理和控制。采用分户计量表计量方式时,宜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热力入口的供水管上宜设置一级或两级过滤器(3.0mm孔径的粗过滤器和60目的精过滤器),回水管上宜设置滤网规格不小于60目的过滤器。热力入口供、回水管上需设置必要的压力表或压力表管口,以观测热力入口的资用压头,直接或间接地判断过滤器两端的压差,观测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阀后系统压差。采用分户计量表计量方式时,户内系统入户装置包括供水管上的锁闭调节阀(或手动调节阀)、户用热量表、滤网规格不低于60目的水过滤器及回水管上的锁闭阀(或其它关断阀)等部件。

3.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的调节与温控

3.1调节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可以变温度和变流量运行调节,在加热管与分水器、集水器结合外,分路设置远传型自力式或电动式温控阀,通过各房间内的温控器控制相应回路上的调节阀,来控制各房间室内温度。

3.2温控

恒温阀的感温原件类型应与地板盘管的安装情况相适应。按通过恒温阀的水量和压差确定恒温阀的规格,恒温阀全开时的阻力不宜小于环路总阻力值的50%,两端压差应小于30kPa。恒温阀应具备限定最小流量的防冻功能。

4.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的计量

4.1热计量方式

通常地板供暖系统常采用户用热量表方式为佳,即在每户入户装置处设户用热量表,并在每栋或几栋住宅的热力入口处设一个总热量表。分户计量系统所采用的各种热量表,应符合国家规定现行行业标准《热量表》(GJ/T128-2000)的要求。

4.2热计量装置

热量表选型时宜使其流量范围、设计压力、设计温度等与实际工况相匹配,并要注意其对安装空间的要求和流量传感器的连接方式。热力入口总热量表的额定流量,宜与系统设计流量的80%相对应。户用热量表的额定流量,要与系统设计流量相对应。共用一个总热量表的各热用户的热计量方式及热计量装置的种类和型号应统一。热力入口处的总热量表和户用热量表应选用低阻表。总热量表口径为DN50~70时宜采用机械旋翼式热量表,口径为DN80~150时宜采用超声波式或机械旋翼式热量表,口径超过DN200时宜采用超声波式热量表。户用热量表宜采用机械旋翼式或超声波式热量表;热力入口的总热量表,宜采用流量传感器和计算器合为一体的内装电池整体式热量表。

5.地板辐射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热负荷计算

5.1计算温度

实施分户热计量住宅的供暖热负荷,要按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进行计算,主要房间如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的室内计算温度,要在相应的设计标准上提高2℃。另外需要考虑户间传热量(注:户间传热量,只作为计算户内散热设备和采暖管道的附加负荷,不应计入建筑物采暖总热负荷),地板辐射采暖时,户间温差取8℃。以户间传热量的0.5或0.7作为附加热负荷(中间层为0.5;顶层为0.7)。

【参考文献】

[1]刘政元.分户热计量供暖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23(8).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7

关键词:Bootstrap框架;栅格系统;响应式设计;HTML5;CSS3

DOIDOI:10.11907/rjdk.162838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6-0135-03

0 引言

响应式Web设计是在开发和设计网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方式,它的目的是让内容布局能随设备环境以及用户行为的不同而变化。设计内容包括流体栅格、弹性图片、CSS media query(媒体查询)的使用[1]。目前,用户使用的设备环境主要包含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系统平台等。面对诸多设备环境需求,页面都能自动切换不同的分辨率以确保用户体验。因此,响应式Web设计能使网站兼容不同的设备环境。

Bootstrap是基于LESS的一套前端工具库,其拥有一套完整的基础CSS模块、预定义样式表等。其中,全局CSS栅格系统负责对不同尺寸、不同分辨率的显示终端完成自适应匹配,确保显示内容以整洁、流畅方式呈现给用户。而CSS栅格系统中的容器及断点设置是关键技术,兼容性好的设置对内容显示起到重要作用,能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

1 栅格系统应用

网页设计中的栅格系统指网页以规则的网格阵列来指导和规范网页中的版面布局以及信息分布[2]。对于网页设计来说,栅格系统的使用不单使网页更具可用性,还能让网页的信息呈现更加细致,前端开发网页也更加灵活与规范[3]。

1.1 栅格系统设计原理

在栅格系统中,为了使网页布局显得整洁规范,往往将整个屏幕划分成若干列,每列根据显示内容设置一定宽度。如图1所示,flowline流线为显示终端宽度,栅格系统则是将Web页面灵活地分割成不同整数宽度的column列(页面内容区域),以适应不同设备,利用gutter槽来分隔各个内容区域,并添加margin外边距使页面整体与显示终端两侧保持距离,使显示内容整洁、流畅。

通过解析栅格系统原理公式,可充分理解Web页面布局与栅格系统之间的深层关系,使前端开发人员更加灵活运用栅格系统来制作响应式Web页面。

1.2 Bootstrap中栅格系统应用

Bootstrap的栅格系统基于网格系统发展而来[4],应用十分广泛,如书籍版式设计[5]等。Bootstrap的栅格系统是一套响应式、移动设备优先的流式栅格系统,通过媒体查询(media query)确认当前页面容器(container)宽度,并通过内置的响应式、移动设备优先的流式栅格系统进行渲染,使页面在不同屏幕宽度范围下使用不同的容器宽度。随着屏幕设备或视口尺寸增加,系统会自动分为最多12列[6]。

栅格系统应用包含两个要点,本文以某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1)容器(container)、行(row)和列(column)之间的构建关系。为了给栅格系统设置合适的排列(alignment)和内补(padding),需将每一行“row”包含在一个容器中,该容器用class命名为“container(固定宽度)”或者“container-fluid(100% 度)”。

Bootstrap中的栅格系统将每一行分成12等份,其中,“row”代表行,“col-xx-y”代表列,而“col-xx-y”中的“xx”表示断点类型,“y”值则从1-12中取。在不同的列中添加相应页面内容,合理选择列的y值,才能使页面内容更具可读性。

(2)不同断点类型的意义及其搭配。实际上Bootstrap的栅格布局系统主要是利用CSS的媒体查询特性来实现[7]。在Bootstrap中定义了以xs、sm、md、lg来表示的4种不同阈值断点类型[8],如表1所示。

在视口宽度由小变大的过程中,column列会保持默认的竖直堆叠,当视口宽度超过sm的断点值,sm断点样式生效,column列变为一行两列;当视口宽度超过lg的断点值,lg断点的样式生效,由于lg断点的样式代码定义在sm断点之后,所以lg断点会覆盖sm断点样式,column列变为一行四列,如图2所示。

2 响应式Web设计案例

2.1 设计规划

案例:某管理系统网站的外观设计需要兼顾外在、内在、前端和后台需求。在本次主页规划中,将页面元素归纳为头部功能区、左侧导航区、内容区3 个部分,如图 3所示。其中,头部导航区包括系统名称、功能列表等;内容区由最新提醒、我的任务、最新订单、工程进度4 个模块进行展示;导航区则为简单的文字按钮。

(1)页面设计。目前仍有一些用户使用非移动端浏览网站,而响应式Web设计原则是移动设备优先,该原则弱化了非移动端用户的视觉体验。结合实际环境,在某管理系统主页上遵循优先采用PC端设备、兼顾移动端设备原则。

2.2 媒体查询

媒体查询部分主要适配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在Bootstrap框架自带的 Less 文件中使用media query来创建断点阈值,以此实现响应式Web设计,实现代码如下:

超小屏幕xs(< 768px),在 Bootstrap 中是默认配置;

小屏幕sm( ≥768px ),@ media ( min-width: @ screen-sm -min) { … } ;

中等屏幕md( ≥992px ), @ media ( min-width: @ screen- md-min) { … };

大屏幕lg( ≥1200px ), @ media ( min-width: @ screen-lg- min) { … }

在实际网站开发过程中,开发者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进行编码,只需要在相应的位置插入正确的代码即可。

2.3 栅格系统

根据响应式Web设计理念,页面元素都是向左浮动的。当一行无法容纳某个页面元素时,该元素将自动在下一行靠左显示。依据此规则,每个元素在页面上都有合理的位置。使用 Bootstrap 框架的流式栅格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响应式Web设计的流式布局[8]。本案例应用该原理代码如下:

若为PC端显示宽度大于1200px,此时由断点类型col-md-2控制左侧导航栏宽度。因页面宽度较大,页面右侧内容将以多行闪泻嵯蛳允荆蝗PC端显示宽度小于768px,此时由断点类型col-sm-4来控制左侧导航栏宽度,而页面顶部的菜单栏因页面宽度变小而隐藏,转化成按钮形式来实现功能展示,页面右侧内容以单列多行呈堆叠方式显示;若为移动端显示效果,此时由断点类型col-xs-4来控制左侧导航栏宽度。由于页面宽度较小,页面内容纵向单列显示。

通过定义class=“col-xs-4 col-sm-4 col-md-2”,多种断点类型组合使用,使Web页面效果不受屏幕分辨率影响。在不同的屏幕分辨率下,不同的column列的类会发挥相应作用,以确保用户体验,实现响应式Web设计。

2.4 栅格系统在响应式Web设计中的优势及问题

栅格系统在响应式Web设计中有很多优点:①代码简洁、易懂,非前端开发人员也能快速掌握;②使用栅格系统可以节省网站开发与维护成本;③提升网页书写规范性。

栅格系统并非完美,有以下缺陷需要优化:①类名命名没有语义化,需要参考手册;②对IE浏览器的兼容性有待改善。

3 结语

Bootstrap框架通过主动查询设备页面容器宽度来构建适应不同屏幕分辨率的响应式Web网页,拥有较好的用户体验。但过度依赖HTML添加class来增加表现力,违背了内容与表现分离的原则,而且class的命名语义化尚显不足。因此,Bootstrap对于快速开发很有帮助,但对于网页个性化设计则还需改进。

参考文献:

[1]MARCOTTE E.Responsive Web design[M].Happy Cog,2011.

[2]吴智君,丘昊.浅析网格系统在网页设计中的重要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5):37-38.

[3]曾祥利,柴炜嘉.响应式布局中栅格系统和弹性盒子的比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62-65.

[4]赵蓉.浅谈书籍版式设计中网格系统手法的使用[D].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2014.

[5]高榕岭.Bootstrap在前端开发中的优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1):74-75.

[6]Bootstrap Expo[EB/OL].[2014-06-06].http:///.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8

【关键词】分布式水文模型;雨洪排放系统;优化设计

1、现有雨洪排放排水系统的缺点

(1)现有雨洪排放系统设计标准偏低。我国城市现有雨水排水管网的设计暴雨标准大多是几年一遇,最高的也只是20年一遇,明显偏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很多城市目前的局部降雨状况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初的设计值,排水系统已经不堪重荷,局部区域的雨水不能及时得以排放。形成内涝,内涝又破坏排水系统,使得排水能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现有设计方法本身存在很多不合理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排水管网设计依据的径流量仍然是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下面的推理公式得来的[1]。

QS=F.qs.Ψ

式中:QS-管道节点以上的设计流量;F-节点以上的汇流面积;qs-管道节点以上的设计的平均暴雨强度,由历史同历时的最大降雨强度统计得来;Ψ-径流系数。

应用推理公式的优点是简单迅速,但其本身很粗糙。一方面,设计的平均暴雨强度是通过历年的短历时最大降雨强度统计分析总结得出的,用它来计算形成的径流量有偏大之嫌,造成管网建设的浪费,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该公式只是简单地使用一个“刊布”而未经实地检验的径流系数或平均径流系数来计算产流量,不能考虑城市化变化的趋势。 (3)排水系统设计施工中的问题。目前已有的排水系统设计存在很多的不规范性。如在排水管径变化时,当下段的管径计算值比上一段小,简单的取上一段的管径作为本段管径,这反应了设计方法的不合理性。施工中,为了减少工程量。管道埋深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在地质条件很差的时候,管道的坡度更是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形成淤积或冲刷[2]。

(4)排水系统管理中的问题。重建设轻管理,城市雨水管网在管理方面很是欠缺。一个好的设计排水工程.要想发挥其最大地效率。管理、优化调度与运行很重要。

2、分布式水文模型用于排水系统设计的优势分析

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于城市化排水系统的设计的想法,基于以下几点优势:

(1)设计暴雨更接近实际。传统设计方法将统计得来的单次的设计暴雨按照时程逐渐较少、在空间上平均来分配,这明显不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典型的降雨是一个先增加达到最大强度后逐渐衰减的过程。推理公式无法将这一复杂的过程用于设计,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则可以。在确定本地区的“设计雨量”后,用典型降雨的时空分配特征来分配设计降雨,从而为设计提供更为客观的基础[3]。

(2)产汇流机理的科学化。使用水文模型可以从机理上解释径流的形成,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推理公式带来的一些不合理性。计算正确时一般不会遇到排水系统越来越小的情况。从设计的前提到依据,都从实际情况和科学的角度出发,随着对产汇流物理机理认识的不断加深,模拟精度将不断得以提高,设计的依据越来越可靠。

(3)设计尺度更加合理。分布式水文模型则可以在细化的雨水搜集的区域内做特别的研究,不同的区域将会有不同的产汇流参数来精确反应该区域的特性。

(4)能够反应城市化进程中的设计要求的变化趋势。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研究需要更为精细,需要反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一些趋势。使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则可以将其一些参数(如下渗率、截留量、蒸发率等)与变化因素关联起来,可以结合对城市发展规划或城市化的趋势。在设计同时预测变化情况下的数值,使得设计兼顾未来[4]。

3、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城市雨洪排放系统设计思路

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将大大消除现有雨洪排放排水系统的各种弊端。其设计思路是[5]:

(1)按照分水线和地势划分雨水收集面积,初步确定雨水管线,并确定各短管网的收集区域。雨水收集排放尽量的依照地形坡度.充分利用坡度进行地面汇流,在不影响输水能力的情况下减少管道工程量。

(2)确定设计暴雨及其时程分配。对设计时段的历年雨量进行统计分析或利用气象的资料将设计暴雨作为总雨深和历时的函数,确定设计降雨量,依据典型暴雨时空分布规律,并按照空间特性分配设计降雨。

(3)将降雨的时空分配值带入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计算,对降雨通过植物截留、地面储蓄、下渗扣除,求得相应区域的产流,并进行汇流演进计算,得到流量过程。依据流量过程进行管道设计。并逐一进行演算。完成初步设计。

(4)进行排水系统设计的优化。城市化进程带来雨洪排放系统很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对设计的雨洪排放系统某些环节做一定技术上的改进,可以增强排放系统的耐冲击性和适应性。

4、雨洪排放系统设计措施

实践证明,新型的雨洪排放技术应用于排水系统的设计确实大大地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目前。新型的雨洪排放技术化分为两类:以实现及时排放为目的快速雨洪排放技术和以实现雨水利用为目的的雨洪利用技术。前者设法减少雨水在积水区的停留时间.而后者则侧重于用工程措施储蓄雨水而实现对其利用。在很多地方,二者区别并不明显。有结合的趋势。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一般用于缺水地区[6]。它用工程措施将雨水储蓄起来。然后常以中水的方式加以利用。如屋顶雨水收集技术利用屋顶水箱储蓄雨水,稍加处理后用作室内冲洗厕所;用停车场收集的房屋排水管和建筑物周边的雨水用作的冲洗车辆、喷泉:公园闲置池塘和水沟在下雨期间最大程度的截留雨水,用作浇灌植物和景观用水。在严重缺水的地区,收集的雨水通过渗渠长时间下渗,补给地下水.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漏斗”、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问题。

结 论

在设计中不论是运用人工技术还是利用天然设施,都是为了使得设计的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用。进行优化设计的系统如果实现了高效调度。即对雨洪的排放、分流、储存、下渗、利用等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对雨洪的耐冲击的能力,缓解高强度降雨对排放系统的压力。有效地防止雨水的淤积。避免大面积内涝。

参考文献

[1] 段志华.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 9(22):225 226.

[2] 张灵峰,张志军.北方平原城市雨水系统的优化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03):41―43.

[3] 陈锐,张志军.旧排水泵站的技术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08):26.29.

[4] 任立良,江善虎,袁飞,等.水文学方法的演进与诠释[J].水科学进展,201 1,22(4):586―592.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9

【关键词】呼叫中心系统 设计 云计算 应用研究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云计算能够有效的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并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提供给使用者,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实现信息的应用。呼叫中心系统设计与云计算的应用,设计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系统,并合理的对这类呼叫中心系统进行应用,实现了呼叫中心系统的完善和改革,打破传统呼叫中心的局限性,提高呼叫中心的应用功能和性能。

1 呼叫中心系统设计与云计算的相关概述

1.1 呼叫中心系统设计

呼叫中心系统设计主要是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建立的具有综合能力的服务系统,主要是通过接听客户的话,并合理的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能够妥善的完成客户的业务受理和服务功能,呼叫中心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1.2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一种增加、使用和交付的模式。云计算能够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和处理,对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具有使用价值的数据信息,并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对资源进行按需发送,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系统的设计

2.1 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系统的相关技术

2.1.1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能够形成一个具有良好调度分配能力的云资源池。资提高云计算计算机的资源利用能力,促使系统能够符合呼叫中心系统的需求。

2.1.2 分布式计算

分布式计算主要是通过分布式的存储方式进行存储,并根据存储的若干个小问题,采用多台计算机进行分布处理,促使云计算能够解决各类问题,基于云计算呼叫中心系统中,用户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分布计算实现的,提高呼叫中心的计算资源能力。

2.1.3 分布式数据存储与管理

主要是采用分布式的方式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存储,提高信息存储的能力,便于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系统中,主分布式存储是建立在用的并行访问基础上,并结合用户的延迟性需求,科学的对数据进行管理,通过分布式数据存储,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访问能力。

2.1.4 SIP协议

SIP协议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SIP协议能够使得云计算更加符合呼叫中心系统的需求,提高呼叫中心系统的功能。

2.1.5 IP通信技术

通过IP技术能够实现呼叫中心的客户电话的接听等功能。

2.2 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系统设计

2.2.1 系统体系构架

云计算呼叫中心系统的构架主要是由云交换中心和本地交换网构成。云交换中心是软交换系统的核心,主要是通过SIP协议完成呼叫控制的过程,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云交换中心具有传统网络的和软交换中心的互通的能力。本地交换网,主要是通过软交换中心实现语音和数据功能,并通过云交换中心获得相关用户信息。系统配置良好的安全防火墙,确保本地网络的安全。配置模块是将云交换中心与本地交换网相连的重要因素,并实现自动获取云交换中心相关信息,促使基于云计算呼叫中心的实现。IP终端是实现本地网络和云交换中心实现的重要因素,IP终端能够实现语音或视频通话,通过终端地址的设计,完成交换地址的功能。PSTN网关是促使语音和UP网络相临建的有效因素,实现云交换中心与本地网络的分组,实现信息的交换。

2.2.2 云计算呼叫中心的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计算机早已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系统的设计时,需要将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分布式数据存储与管理、SIP协议、IP技术等进行合理的应用。其中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促使云计算呼叫中心的硬件平台的稳定运行,提高运行质量,降低成本。IP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云计算呼叫中心的服务能力增加,促使呼叫中心不受地域因素的影响,提高服务质量。SIP协议的应用能够促使独立化和模块化的操作模式的构建,提高呼叫中心系统的服务能力,降低资源消耗。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叫中心的服务能力,提供服务的多样性,促进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构建。

2.2.3 云计算数据数据库管理和设备设计

云计算呼叫中心的数据存储和数据访问,能够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按需进行呼叫中心的客户接听,有效的提高呼叫中心的服务能力。而且,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数据访问功能的设计,可以为座席人员提供数据支持,促进管理人员的决策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3 呼叫中心系统与云计算的应用实例

基于云计算呼叫中心系统,能够实现提供学校情况的介绍、教学服务、图书服务、投诉建议、招生就业等服务类型。由云计算中心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信息的实际情况,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信息,实现学生的需求进行按需分配,促使学生获得想要的得到的资源结果。针对招生就业等服务,可以通过语音查询技术,实现学生的自主服务,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自主服务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呼叫中心人工座席通过校园网接入云计算平台中的呼叫接入设备,由云计算平台实现与电话网的接入,实现通话。人工座席为了实现对问题的解答,通过与校园网的连接,连接到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库管理中,获得相关资料,解决咨询问题。云计算技术能够自动的对咨询时间进行调节,实现灵活的座席调配,提高咨询水平。

4 结束语

呼叫中心是现阶段客户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呼叫中心系统设计和云计算的分析,实现云计算与呼叫中心系统的结合,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系统,并合理的将基于云计算呼叫中心系统进行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呼叫中心的服务能力,并为用户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益林.云呼叫中心系统设计及应用[J].科技资讯,2012,13:4-5+7.

[2]祝歆,刘.呼叫中心应用平台及业务支撑系统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3,17:113.

[3]杨延嵩,张宁,郑举等.基于云计算的呼叫中心系统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S2:119-122.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篇10

一、 TD-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在LTE系统中,由于衰落快和空间损耗等问题,使 MIMO系统的室内覆盖很难通过室外基站来实施。因此,TD-LTE室内覆盖最佳的解决思路是采用室内分布系统。NTTDoCoMo的统计数据,手机用户70%以上的话务需求发生在室内,业务发展趋势和数据业务特性决定了室内区域网络覆盖的重要性。由于宏蜂窝实现室内覆盖,会引起站址密度激增以及网络优化难度增加等问题。因此,建设室内分布系统是解决室内网络覆盖的最有效方案。

二、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

(一)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原则

(1)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及技术因素选择最佳建设方案

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首先需要综合考虑无线网络性能,分布系统改造难度,现有电源、机房、传输等资源情况以及投资成本等因素,选择最佳建设方案。其次在需要对现有室内分布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尽量减小分布系统的改造工程量,减小对现有网络的影响。

(2)室内外覆盖一体化原则

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需要确保室内分布系统能提供良好的室内覆盖, 同时要控制好室内信号。原则上在室内要保证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压过室外信号,在室外5~10 m 处保证以室外信号为主导,从而避免室内信号对室外构成干扰。

(3)室内外采用异频组网方式

为了减少室内外无线信号之间的干扰, 在频率资源足够的情况下, 室内分布系统与室外宏站建设应尽量采用异频组网方式。

(4)充分考虑系统间的干扰隔离问题

分布系统建设应考虑多系统间的干扰,应保证TD-LTE 与其他通信系统间的隔离度要求,避免产生系统间强干扰。因此在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及改造时,应选择隔离度性能较高的设备或器件。

(二)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场景选择

为了提高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准确性,有效提高业务吸收能力,提升用户感知,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建设场景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业务需求原则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应建在真正有业务需求的区域,认真分析研究用户业务行为,避免盲目建设和扩大建设。

(2)用户和业务发展原则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应该紧密配合无线城市、集团客户等的市场开拓和新业务推广,服务于各类用户无线接入体验的提升。

(3)可操作性原则

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也应综合考虑物业协调的难度、工程施工等条件。

三、TD-LTE室内覆盖信源解决方案

TD-LTE室信源组网方式包括BBU+RRU方式以及采用Femto eNodeB和Pico RRU等微小型设备。以上信源为各种场景提供了更多的覆盖解决方案,TD-LTE室内覆盖模式多样化。在实际的室内组网中,主要采用BBU+RRU的方式。而Femto eNodeB、Pico RRU主要应用于对数据通信速率、质量要求较高且难以覆盖的盲点区和阴影区,以满足小范围覆盖和低容量的需求。

四、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

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一般可以采用单流和MIMO 双流两种建设方案。在移动通信中,天线的空间隔离距离越大,多径传播的差异就越大,所接收的场强的相关性就越小。根据理论计算和工程经验,MIMO 双流建设安装两路天线的间距在10 倍波长以上,即为1~1.5 m(假设TD-LTE 工作于2 GHz 频段)时,可以很好地满足空间不相关性的要求。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的具体工程实施方式分为三种。

(一)MIMO 双流新建

对于新建场景,新建两路分布系统,并通过合理设计使两路分布系统的功率平衡,以保证覆盖均衡。

对于改造场景,若合路时存在严重多系统间干扰,可在不改动原有分布系统的基础上新建两路天馈系统。

(二)MIMO 双流(一路新建一路改造)

一路新建,一路通过合路器使用原单路分布系统。

TD-LTE 双路中的一路使用原分布系统, 与GSM、TD-SCDMA 等网络进行合路,另一路新建一套室内分布系统,从而实现MIMO 的双流建设方案。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两路分布系统的功率平衡,以保证覆盖均衡。

(三)SIMO 单路改造

使用合路器,将TD-LTE RRU 信号与原有的GSM、TD-SCDMA 信号进行合路,实现TD-LTE 网络信号的覆盖。在TD-LTE 与其他系统共用原有分布系统时,应根据TD-LTE 系统各种性能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必要时应对原有系统的无源器件、天线点位等进行适当替换和调整。

对于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由于MIMO双流方案能有效提高TD-LTE 的承载能力, 提升用户感知,因此建议在施工条件许可的条件下,TD-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尽量采用双流及双通道的建设模式。

五、天线的具体解决策略

TD-LTE室内分布系统中天线的安装与选择的合理性,对该系统的覆盖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建设TD-LTE时,如何选择正确的天线类型,以及如何确定正确的天线距离是实际工程中的关键。例如,针对室内的某一区域而言,想要实现MIMO,就应选择双通道吸顶的天线覆盖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单极化吸顶天线和双极化吸顶天线。

(一)单极化吸顶系统天线间距的确定。针对不同的单极化吸顶系统天线来说,总是希望能够利用加大天线之间的距离来满足双天线通道的标准。例如,楼道、走廊等开放场合 其天线之间的距离应为波长的5倍以上,而办公室、会议室等封闭场合,其天线之间的距离应为波长的11倍以上。

(二)选择天线应遵循的原则。在楼道、走廊等开放场合,双极化吸顶天线以及单极化吸顶天线都能够适用于MIMO,但是双极化天线的施工难度更低。所以,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选用双极化吸顶天线。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封闭场合,单极化吸顶天线的性能更佳;所以,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选用单极化天线。

六、结束语

随着国内TD-LTE试验网建设进程的加快,TD-LTE将进入试商用网建设阶段,因此需要对TD-LTE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建设进行分析, 提出TD-LTE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和建设建议,为大规模的TD-LTE商用网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肖清华,朱东照.TD-LTE室内分布设计改造分析[J].移动通信,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