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02 18:0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电子专业 第二课堂 开展 意义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有思想、有觉悟、有能力的、熟练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教育质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高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职业教育者的努力方向。然而,近年来中职学校所招学生大部分思想素质相对较差,文化水平也较低,且相当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心理。那么如何让中职学生重拾自信呢?本人结合我校及自身经历,认为广泛开展了第二课堂教学既可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以下是我根据本校教学情况,针对第二课堂活动在电子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第二课堂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而我们开展的以电子专业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就是促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课堂教学上,还应随时跟进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尝试开展适合中职电类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

2 该如何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教学

2.1 既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也要有轻松的学习氛围。所谓组织纪律是指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纪律。其一,由于第二课堂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一项教学活动,而教师是学生的导师,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牺牲很多的休息时间来指导学生。其二,学生是第二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觉精神,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坚持学习。当然,第二课堂是属学生自愿参加的一项学习活动,没有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善于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不以完成谋项任务为目标,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2.2 开展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就是以模快教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并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明白要学什么和怎么学。例如在开展“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项目教学时,先将该项目教学分解成电子元件的认识和检测、电子元器件的装配和焊接工艺,电子、电工测量仪表的正确使用,Protel DXP 2004软件的应用和整体电路调试等几个模块,然后再将每个模块细化,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学、实践时间,合理组织开展阶梯教学。让学生逐步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层层喜悦。

2.3 组织专业技能竞赛,提供专业技能展示平台。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使之走向社会拥有谋生的方式。那么在没有教育部门统一规定考试的情况之下如何衡量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与低呢?多组织专业技能竞赛,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专业技能的一个大平台。近年来,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第二课堂基本保持每个学期开展一次校级专业技能大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的各种中职专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2.4 注重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职业准备教育,能为他们终身继续学习、综合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渗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教学设计上做到“与企业近距离对接”,让学生熟悉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企业文化等;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再次,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书本上没有或说明不详细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己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注意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3.1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有时可能会脱离实际,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发现,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模型,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困难,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之目的。

3.2 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动力机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中职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通过教师指导、自己动手、同学协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完整的、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例如指导学生装配“实用稳压电源”(图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装配,使他们能在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成果比较容易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学生会惊喜的发现自己所具有的优点和能力,从而逐渐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3 第二课堂活动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保证整体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一些比较抽象、一般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都在课堂教学中完全讲解,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习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觉得学得太少,太简单,有种“吃不饱”的感觉,那么怎样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整体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呢?开展第二课堂就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技能,不断开拓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不但能“吃得饱”,更能“吃得好”。

3.4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同学参与。作为中职教师,开展第二课堂的最高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并共同进步。我们的具体做法有:①让参加第二课堂学习的同学做教师第一课堂的“小助手”,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帮助和指导其他同学完成学习。②定期展示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习的作品,特别是学生参赛获奖作品,吸引其他同学产生兴趣和羡慕。③组织第二课堂学生开展校内外义务家电维修活动,或得师生和社会更多好评。

由于第二课堂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动手能力也较强,学生的“作品”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普通同学感到十分好奇,又因为第二课堂学生经常参加义务家电维修活动,在同学中有较高威望,且学生毕业后普遍可以做专业对口的技术活。从我校开始组建电子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至今,每年参加的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4 结束语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又使自身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着眼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第二课堂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过硬的技能水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思想,让学生多一些技能,多一些涵养,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陈雅萍.电子技能与实训——项目式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颜莉.电工电子技能教学的几点体会.科学文汇,2009

篇2

关键词:小学生;艺术体操课;可行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调查问卷法

对眉山市苏南小学、眉山市第一实验外国语小学、眉师附小、大北街小学的部分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在学校开展艺术体操课的意见和建议,增大在学校开展艺术体操课的可

行性。

2.访谈法

通过访谈相关的老师,就本研究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力量素质的特点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少年儿童各年龄阶段都应该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少年儿童时期,由于肌肉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所以,力量素质较差。

2.小学生柔韧素质的特点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少年儿童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小学教学阶段,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

3.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童年期,他们在6岁入学后,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的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在这段时期,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

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开展的;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突出重视伙伴关系。

三、艺术体操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1.艺术体操训练,有助于提高全面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

它可以使人的柔韧、力量、速度、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和平衡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艺术体操训练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机能水平良好的训练途径和手段。

2.艺术体操对小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小学生的力量素质较差,这与小学生自身的身体发育程度有着很大的关联。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力量素质的练习,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而进行艺术体操练习正适合小学生发展力量素质。由于艺术体操的基础练习是从徒手练习开始的,以芭蕾练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把杆上的插地、踢腿练习,地面上的小跳等练习。以发展下肢力量,这是一种主动性的,以一定速度进行的力量练习。小学生普遍能承受这种力度的练习,而自己也比较容易掌握和控制。艺术体操的力量练习是比较全面的,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力量练习。以单手扶把大踢腿练习为例,此动作可以对脚踝、小腿、大腿、腰腹及手臂等多方面的肌肉进行练习。它不同于一般的力量练习,以练肌肉为主,艺术体操进行力量练习不仅可以练肌肉的力量,对于关节肌肉力量的练习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这可以促进小学生肌肉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限于某一方面肌肉的发展。

3.艺术体操对小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小学生通过艺术体操训练可使少儿形成匀称的体形。在艺术体操训练中,通过各种舞蹈训练、徒手练习或持轻器械练习,培养了少儿良好的身体形态。由于在艺术体操训练中,总是要求小学生四肢充分展开,动作舒展,身体挺立,所以促使了端骨与骨干间软骨的生长,使少儿个子长高,四肢变得修长。各种基本素质练习,又使其韧带、肌肉发育平衡。少儿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体操训练,可以促进其形成四肢修长、匀称优美的体形。此外,小学生学习艺术体操可以预防“少儿肥胖症”。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儿经常因为营养过剩,活动少造成肥胖,在少儿的生长发育期,体重的增长,主要是脂肪的增多造成的。而经过艺术体操的训练,可以增加小学生的活动量,所以说通过训练能抑制脂肪过多地增长。

小学生通过艺术体操训练可以纠正不良的身体姿势。少儿从事艺术体操训练,可以纠正端肩、探脖子、驼背等不良姿势,对于那些O型腿或X型腿的少儿,坚持训练可使其腿型有所改善。

通过艺术体操的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纠正小学生的不良体态,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4.艺术体操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生长期,这种迅速的发育成长使儿童的身心状态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这个关键的年龄段正是开发其心智的绝好时机。在艺术体操训练过程中,小学生的心理得到很好的发展,通过对进行训练的少儿家长、老师进行调查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一些心理过程的发展,在

少儿身上有良好的体验。

四、对眉山市艺术体操师资情况的分析

1.艺术体操等级动作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符

由于中国的艺术体操体系的要求及艺术体操规则的不断更新,等级动作难度越来越高,使得大多数练习者很难完成,很多动作的编排并不适合年纪较小的学习者学习,完成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艺术体操的发展出现了瓶颈,通过对部分城市的业余艺术体操队教练的访问,普遍认为现在的等级动作较难,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年纪较小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因此也有很多学生半途而废,没有坚持学习艺术体操。

2.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

在学校开展艺术体操主要是以改善小学生身体形态,纠正小学生不良体态,促进其生长发育为主要目的,这不同于专业的艺术体操训练,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使这方面得到更多的体现。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肌肉的生长和力量的增长较慢,不宜加大力量练习。应针对儿童的活泼、好动、好学、对新奇事物易引起兴趣,采用基础的艺术体操和舞蹈步伐等来加强对儿童形体美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大脑对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指挥能力和增强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培养正确的身体形态美。

3.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在小学开展艺术体操课,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或大学生,由于他们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在小学开展艺术体操课时,应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安排上课的形式。对于非专业的训练,主要以改善体态,纠正不良姿势,促进骨骼与肌肉的发育,因此,除了课的内容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外,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以更富娱乐性和活动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五、结论

1.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要,认识到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应适应小学生身体的发展

小学生肌肉组织、骨骼虽然处于不断发展中,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应长时间从事静力性动作练习及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此外,学习艺术体操对于陶冶身心,培养高雅气质及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因此,艺术体操这项以拉伸、舞蹈等众多元素结合的体育运动在现阶段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强身健体等方面是可行的。

2.在眉山市小学第二课堂中开展艺术体操课是可行的,也是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

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压力很大,使得学生产生了许多不良体态和不正确的姿势。学习艺术体操可以改善和纠正其不良体态, 在小学开展艺术体操课应重视身体形态的训练,使得学生的体态得到改善。同时增强其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其自信心,陶冶情操,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六、建议

现如今艺术体操在各市的小学开展情况并不好,受限制的因素也较多,因此,许多学校放弃了这项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及终身体育的项目。因此,在眉山市小学开展艺术体操兴趣课应以大众性为基础,以改善身体形态、增强体质为目的,同时提高其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学生动作,小学生的模仿力强,但是动作并不规范,在教学中要注意,实现艺术体操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篇3

关键词:第二课堂;数学与物理素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8-03

一、问题缘起

数学与物理类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五类公共基础课(“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物理)之中的两类,无容置疑,数学与物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数学与物理学院除了承担本院数学与物理专业的教学外,很大一部分教学任务是全校各专业大学生的数学与物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2009年底学校召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讨会》,我院对教学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其中,对我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也作了认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其特点有(1)分散性,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有些是团委、学工处组织的,学院内部没有统一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组织和协调;(2)临时性,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每年都开展,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3)无固定经费,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无经费或仅有极少经费支持,导致活动质量差,相关教师与学生缺乏积极性。逐一为每一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十分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4)无监督和评估,无法了解和改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针对上述问题,学院班子进行多次的讨论和研究,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建立数学物理公共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金的报告》。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立了数理学院教学改革基金,每年拨款20万元专款,用于本院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第二课堂是什么

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理解第二课堂的作用、目的和意义。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之外的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各专业培养方案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而第二课堂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专业人才的个性化特长,丰富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和知识多样性,解决特殊性、个性的问题;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规定性、基本性和主体性,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可选择性、深化性和延展性。因此,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作用,对于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数学与物理第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进行第二课堂教改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数学与物理素养。众所周知,数理素养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就地学领域,院士和著名学者都拥有非常扎实的数理素养。这里,所谓数理素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数学与物理知识,它们是已经被理论证明和实践检验的规律、认识和事实,被当今社会广泛使用,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们还是生产力提升、各类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平台之一。(2)数学与物理技能,它们包括作图、计算、推理和交流等基本技能,还包括更为重要的数学建模和物理实验的技能。(3)数学与物理语言,它们是数学与物理的交流工具,具有通用、简洁准确的特性。在物理中广泛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还是数学的载体,它能不受具体国家文字的限制。(4)数学与物理思维,它们包括: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等非形式化的思维。物理更直接研究自然世界,因此,实证思维是物理思维的突出特征。(5)数学与物理意识,指用数学与物理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物理信息和物理属性关系,进而达到运用数理逻辑的观点科学地认识世界。我们大学的第一课堂(专业培养方案)主要传授数学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部分优秀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例如,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交流的技能,物理竞赛和更复杂的物理实验技能)则有赖于第二课堂。一些数理素养,如数理语言、思维和意识需要在大量的训练中培养和完善。第二课堂正是提供这种训练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厚实的数学物理素养,才能成长为真正高水平的理工科人才,才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三、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

为了过去第二课堂无系统组织结构,五固定经费、无监督、无考核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并执行了如下数理学院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见图1)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的建立给学院对第二课堂教学实行统一管理、监督和评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每年各单位进行第二课堂教学项目申报,填写第二课堂教学项目申请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根据各单位教学实际需求和师资情况确定开展项目的数量、内容、经费及项目负责人。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年终进行第二课堂教学项目考核,每个项目负责人都提交相应的项目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申报下一年的第二课堂教学项目。2011年年底,通过对一年来第二课堂的总结,学院对项目设置及经费做出了一些调整,例如删去了“专家、名师门诊”项目,增加了系、部的教学研究项目,单设了各、系部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为了切实发挥教改基金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例如,《关于建立数学物理公共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金的报告》、《加强教学的中心地位,开展数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数理学院教改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数学与物理学院教改立项申请书》、《数学与物理学院教改项目工作计划书》、《数理学院教改立项结题报告》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引导广大教师重视第二课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使得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实现持续化和规范化,保障第二课堂顺利开展。

四、实践的成效与认识

从2010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第二课堂的成绩有一些是短期看不到,例如“高等数学知识团体赛与教学研究”、“数学自主学习与数学开放实验”、“物理自主学习与物理开放实验”、“大学物理知识对抗赛与物理科普周活”、“数理学院学生志愿者学习服务中心”等项目,但有些竞赛类项目,则可以看出成绩。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三年来,我校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2项;湖北省首届数学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我校(7队参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4队参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2010~2012三年共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5项、国家三等奖3项,第二届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8项、国家三等奖11项。

回顾近三年的实践,对我院第二课堂教改有如下几点认识。

1.建立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使我院的第二课堂教学有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第二课堂教改立项,明确了负责人和参与教师。我们认识到有负责任、肯投入精力的教师去开展某项第二课堂教学,是该项活动成效好坏的关键。

2.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过去第二课堂活动的临时性,保障了第二课堂经费的固定性和人员的相对固定性,有利于参与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有利于各个项目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3.建立年终项目结题制度,便于学院宏观上掌握第二课堂教学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整个学院的第二课堂教改实施方案,发扬成绩,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

4.关于评价第二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只看是否获奖或得奖的多少,主要考察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是否到位。

5.关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考察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课堂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大学生实践性学习和深入性学习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物理基本素养以及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条腿走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之路才能迈的更加稳健、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8,(10).

[2]韩鹤友,陆冬莲,等.农林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9,(10).

[3]杜其奎,宁连华,周兴和.浅谈数学与数学素质[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篇4

摘 要:通识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对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课堂是通识教育强有力的载体,扩展了通识教育的范围、丰富了通识教育的形式。因此,第二课堂是大学生优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的建设更加有利于通识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本文就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第二课堂 大学生

课 题:本文系2014年河南中医学院学生创新学习项目(CXXM[2014]22)、2014年河南中医学院科研苗圃工程项目(MP2014-106)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王盈盈、李少寒、郭小磊、赵明阳、李雪文、邓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能够在根源上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课堂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建设,从而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一、第二课堂内涵、意义及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沟通交流和处理情感等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二课堂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第二课堂大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第二课堂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乐”即大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学习。第二课堂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又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是一个健康、文明、开放、科学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不拘泥于课本,形式多样,学习的空间范围非常广,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第二课堂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意义。首先,第二课堂能够锤炼大学生的基本品质、道德情操和个人素养,能够增强个人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第二课堂可以辅助通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各门学科的理解、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其次,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对各学科交叉渗透地学习,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科学指导,能够使我国的教育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我国高校的教育观念上一个新的台阶。最后,第二课堂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带动社会前进的步伐,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弘扬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理性和感性的均衡发展。

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了各种竞赛活动、社会实践调查、课外社团活动等,将通识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第二课堂对通识教育具有延伸作用。第二课堂在教育宗旨上和通识教育一致,教育方法与通识教育相辅相成,内容上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大学生更乐于在第二课堂中学习,这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第二课堂内容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与发展方向精心设计的,这样学生更容易融入到专业课程以外的素质学习中,还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通识教育的益处。因此,第二课堂对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作用。

二、第二课堂现状分析

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其价值越来越重要。然而,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局限性,无法摆脱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课程开设单一化和呆板化,内容主要以德育为主,忽视了第二课堂的融合性和整体性。这导致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教育定位不准确,从而影响第二课堂对通识教育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

其次,高校对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比较少,使得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要求降低,责任感减小,这样有远大理想的教师宁愿担任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的教学,很多经验丰富的教授不愿意去教第二课堂教育课程,多数大学生也不愿意去听。由于大学生不愿意学,教授也更没兴致去教,导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表面应付,很少切合实际去讲解和指导大学生,更是很少结合社会的发展去关注和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单调乏味的课程氛围,导致高校对通识教育越来越不重视。

最后,大学生对于第二课堂课程的选择没有正确的意识,往往会选择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忽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选择。并且,在选课的时候往往先关注学分后看课程,不利于大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建议

1.引导大学生重视通识教育

高校要注重通识教育成果的宣传力度,用教育成果向社会各界人士阐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争取社会对通识教育经费的资助力度,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大学生对通识教育是培养素质综合、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的信心,让大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使大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重要性,这样大学生才会更认真地对待第二课堂。

2.提高第二课堂师资力量

激励通识教育代课教师运用教学实践经验参与第二课堂的建设,并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参与第二课堂建设老师的实际利益,这样才能切合实际、最大限度地挖掘有利于第二课堂建设的潜力。还可以将第二课堂的代课质量和数量作为教师绩效成绩的一个参考标准。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更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保证高校的教学水平。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使第二课堂得以有效开展,促使高校通识教育的更深层次发展。

3.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内容

高校应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借鉴西方的课程设置,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规整第二课堂优化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重视课程比例和质量,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门别类地选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科书的种类,聘用不同教课风格的教师,丰富完善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得到充分和全面的教育,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此外,也可以开设课外兴趣课,注重大学生的兴趣发展,提高价值观念、锻炼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针对各个高校具体情况、专业特色成立社团组织,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普及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比如举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大赛、“中国梦”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更加利于大学生领悟通识教育的内涵。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势必需要高校培养出大批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如何造就综合类人才的关键就是高校通识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通识教育下第二课堂课程设置的研究既有很强的科研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第二课堂和实施通识教育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中国特色,还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办学特点,构建一套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高校专业教育,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向杰.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

[2]庄志刚,李华群.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

篇5

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理念,在开展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和网络新媒体等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思想升华,润物无声践行价值。同时,“第二课堂成绩单”将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科学依据。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而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与理论指导和广泛的热情参与息息相关。专业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共青团作为服务青年引领学生思想的群团组织,开展了各类活动,但面对纷繁的社团活动,学生如何选择,又是否真正从中获益,符不符合他们的成长需求。片面追求娱乐化、大众化、短平快的活动能否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对自身发展缺乏认知和管理的大学生往往容易追随这种表象热闹的活动。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受益的,是我们尝试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最初缘由。

哈佛大学历时十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我们以为最重要的学术活动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只是一种有益且适度的补充。证据表明,真实情况恰恰相反。课堂外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宿舍以及课外活动中发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统计数字进一步证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不会影响第一课堂的正常进行,还会对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和证明,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今后工作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涵盖高校共青团绝大部分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正确引导、客观记录、科学评价、促进成长,把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系统化、模块化、数据化,团组织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引领高校学生主动融入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模式,是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载体。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一是可以推动团组织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上有所作为。二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评价体系,从而可以激励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三是可以成为促进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服务+引领,单纯服务只能让学生一时爱,不能永久记,而此项研究的开展希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形式。使团学活动能够让学生长远受益,有力地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有效覆盖。四是针对一些会议、培训、讲座、形势政策报告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有了成绩单制度可以较容易地使学生自觉参与而不是硬性摊派到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中。学生可从参加的次数获得相应模块的学分,增加学生参与的认同感。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整合搭建了思想引А⑽奶逡帐酢⑹导育人、学术科研、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就业发展、菁英成长、网络新媒体十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下设多种不同的活动,每个活动对着相应的学分值。将学生第二课堂参与评估从隐性考核方式转变为显性考量,量化设置学分考核系统,规定保底成绩单制度,比如4年下来,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应修够10个学分。通过系统平台“到梦空间”手机APP+服务器终端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出个『生化活动。

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第二课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来讲。重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如何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切实培养和践行这八字价值观,研究中将以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之一的石家庄铁道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依托载体,把第二课堂划分为10个板块178项活动,并从四个方面对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论证说明。通过网络平台对大数据分析收集,得出高校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参与第二课堂各版块活动的具体情况,为团委提供决策参考,根据学生需求推出更接地气和个性化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第二课堂。

比如志愿服务模块下设有“雷锋岗”电器维修、北翟营小学课外托管、棉五老年公寓、省科技馆义务讲解、扶老上网、公益捐助等活动,学生每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系统随时记录服务时间和内容,根据服务效果登入相应分数,比如某同学参加了“雷锋岗”电器维修义务服务,一次2小时的活动,那么这个活动体现的是敬业和友善精神,那么该同学就可以得到敬业0.2+友善0.2的学分,再根据活动服务质量乘以相应的系数,优秀、良好、合格分别对应1、0.8、0.5的系数,同时学生可以登陆手机APP浏览和搜索他们参加过的活动成绩和总学分,学院团委在每个学期末打印所有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并盖章确认,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院团委将保留学生四年的成绩单副本。

制度落实的重点和研究方向是,如何将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应用到第二课堂的设计开展中,对学生报名参加的活动进行数据挖掘,评选最受欢迎的活动TOP10,再分析各项活动参加的学生性别、年级、专业,评估各项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因子,根据影响因子大小设置下个学期各模块活动的学分系数。通过系统平台“到梦空间”后台数据库分析提取,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活动的喜好,以及通过学生对参加后的反馈意见得出学生的活动效果,让有意义的活动更有意思的开展下去。

制度效果与研究思路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试行,综合来看,目前制度进展顺利,各项数据结果符合预期引导目标。例如: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方面。学生参与度和覆盖面明显增长,参赛人次达到1052人次,较2015年增长16%,获奖人次达13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0项,在目前我校现行的A、B、c三级竞赛目录中,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多项赛事创历史最好成绩。特别是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赛中取得突破,王宁等同学参赛作品“守望夕阳,敬老微孝”获得铜奖。2016年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一个团队参与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文体活动方面,在建党95周年红歌会上我院荣获一等奖,田径运动会学生团体组第五名,“三好杯”排球获得第三名,新闻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汉字听写大赛摘得第二名。各项数据显示,学生整体成绩和综合素质稳步提高,一些竞赛排名院系前列。

结合兴趣爱好和着眼“素|短板”帮助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到梦空间”系统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不同专业、性别、兴趣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需求推出个性化活动,是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另一要义。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更有意思,把高大上的正能量做得更接地气,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浸润心田,使学生由信息传导的终端变为团学活动的原点,这就是该项制度目前所完成的主要内容。随着制度的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深入我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这一制度已成为帮助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工具,实现了学生第二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

篇6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理论支撑

一、前言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DST)又称为复杂理论,混乱理论,协作理论,无秩序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理论。虽然它在发展研究领域中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主要强调事件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系统内各元素间的关系。动态系统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国外才刚刚兴起,国内至今尚无人涉足(沈昌洪、吕敏,2008)。动态系统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它提供了一种在复杂背景中研究发展现象的方法,强调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心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研究,因此,在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另外,该方法还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诸多现象解释上的不足。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该理论将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一种富有解释力的工具。

二、英语第二课堂研究概述

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教学组织形式。关于英语二课活动的研究一直受到英语教学者的重视。朱晓梅(2008)、邓琪(2007)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论的角度,提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冯海云、尹晓琴(2007)讨论了网络作为新技术、新工具进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若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则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李嵩岳(2006)、刘岩(2004)、王金梅(2002)对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可行性、组织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马颍、杨少双(2001)认为由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交际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模式难以实现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所以,有必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作以有益的补充,从而通过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孙丽君(1987)、支良瑞(1992)、葛利友、王传金(1994)、卜玉坤、李晓光(1996)、刘彩霞(1999)鉴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裨益,所以都竭力呼吁和重视二课活动的教学实践。纵观二十多年的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大部分学者提出了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课堂具有促进作用,并探讨了基于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第二课堂开展的方法和组织形式。这些方法和经验的积累无疑为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仅有少数学者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了理据性的剖析。究其原因,在于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形式丰富,涉及面广;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是多元的、非线性的,又很难对参与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和考核。基于上述原因,有些高校重视第二课堂教学是因为实践告诉他们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有些高校一直认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参与与否无碍学生发展,因为没有人能说清楚第二课堂到底有多少好处或好在哪里。

三、动态理论对英语第二课堂的诠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指导思想理论的理论依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文件对教师职业作了如下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思想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鼓舞。”

建构主义理论似乎让我们有足够的理论支撑第二课堂实践的开展。因为英语第二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丰富题材和机会。但建构主义理论并没有把学习者的个体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也无法解释无数看似无序的学习方法、个体差异、组织形式等最后能形成有序的结构,即最后学习者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这点来说动态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动态系统理论中主要包括两大理论,即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和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其中自组织理论系统是一组理论的总称①。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现在无机界也存在着与有机生命界和人类社会相同的自组织现象,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共同演化规律:无论是无机系统,还是有机生命系统,或社会和社会经济系统,在远离平衡的开放条件下,内部存在的微小涨落通过非线性关系放大至巨涨落,巨涨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稳定下来,都可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1]耗散机构理论构成了自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石。

为进一步对动态系统理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我们不妨来看看Huokazu Yoshikawa和JoAnn Hsueh[2]对动态理论的理解。他们把动态系统理论归结为四个中心假设:

(1)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改变的;

(2)人类发展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日益复杂化,并非像封闭系统一样在既定均衡和非均衡状态之间摆动;

(3)系统变化体现在其内部的各个参数内;

(4)系统内没有一个发展状态或阶段是静止的。

根据上述描述和理解,我们可以运用此理论对英语第二课堂作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诠释。我们可以把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看作一个系统,学生每个个体与外部环境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改变的。学生处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信息交流和学习,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能力。这种新知识和新能力的掌握就是对自我平衡的打破和超越。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个体的内在变化(包括好与坏的变化即“涨落”)。这种变化就是学生取得优秀或不良成绩的内部诱因。英语第二课堂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环境,即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话剧表演、英语演讲、电影欣赏、歌曲比赛、词汇竞赛、话题讨论、专题报道、DV制作、英语晚会等活动,即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学生作为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系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学生的变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本保证。学生之间与系统中其他要素间,如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发展的根本保证。这里所谓的非线性,指的是非二体间的对称作用,而是多体间的非对称作用。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习的收获有多有少,参与的程度也有深浅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往往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而且一旦有机会,每个学生就都会积极投入其中。活动中各种要素最终使学生个体的能力得以发展和知识得到提高,即最终形成所谓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四、结语

语言学习具有非线性特征,相对英语第二课堂来说,课堂学习环境在与外部环境相隔离的、相对孤立、相对封闭状态下,是很难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只有在开放状态下,系统才有可能通过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获取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理论界呼吁了很久,英语教学工作者也为之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根据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的考察和教学体验,由于英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一方面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各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一种奢望。而第二课堂的实践恰好弥补了课堂教学遗憾,因此,学生在这片天空里可以自由地翱翔。

注释:

①自组织理论包括普利高津(I. Prigogine,1969)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 Harken,1973)创立的协同学、艾根(M. Eigen, 1979)创立的超循环理论等。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6:71,72.

[2]Hirokazu Yoshikawa and JoAnn Hsueh. Child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Toward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November/December 2001, Volume72, Number :18871903.

篇7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步由第一课堂教育延伸至第二课堂教育,剖析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主导地位和创新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利弊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然是课堂教育为主,辅以极少数的讲座,交流,辩论会等形式。近年来,有高校开始尝试更多的教育手段来丰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雷锋活动月”、“与时俱进的五四精神”、“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等系列主题活动都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二课堂的现实意义和活动设计

高校的第二课堂简单理解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活动的统称。它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伸,是学生锻造人格,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1.寓教于乐,融会贯通政治素养。第二课堂化解了第一课堂的烦闷与枯燥,特别是思想素质类的课程。第二课堂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由知识的理解变成知识的践行,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2.践行思想道德理论,全面提升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学生只有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才容易培养出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3.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锻炼学生意志品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学生人格魅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使大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表现为更浓厚的兴趣爱好,更坚强的意志品德,更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更全面的综合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原则

活动设计总体指导思想为中国化的理论,并处于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时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大学生“精神文明家园”,以加快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魅力校园。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总结,初步计划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总原则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为: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走形式主义路线,摒弃一切“虚、假、空”的教育活动。在实行普遍教育推广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尊重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2.删繁就简、有的放矢。简化教育活动的形式,全部紧紧围绕指导思想,从针对核心内容,针对核心人群方面发力,坚决杜绝“撒大网”形式。

三、第二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二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非得按照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来同步开展。在遵守总体指导思想和总体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国家层面上教育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教育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上教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另外“群众路线教育”、“四进四信教育”、“三严三实教育”、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等也都是重点教育内容。表现形式不拘泥,灵活多变,有主题班会,茶话会,分享交流会,主题活动,主题演讲,主题征文,主题汇演,社会服务,实地参观等。

篇8

关键词:第二课堂 现状 问题 建议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20100),共青团丽水学院科研项目(201097)

第二课堂指的是在教学大纲以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总称。广义地讲,第二课堂是包括学校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的,属于大学的一种辅助教育方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旨明确。

调查发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合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加强社会进程,培育竞争和合作意识,健全人格,影响价值观等等。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浙江省内选择了丽水、温州、杭州、嘉兴四地高校在校大学生1500名,年龄在19~23岁之间,其中男生562人作为研究对象。

2.调查方法

将《第二课堂》问卷打印成纸质稿,由组员分赴丽水、温州、杭州、嘉兴四地高校,随机取样,并在告知指导语的情况下,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35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147份,占收回总数的84.96%,无效问卷203份,占收回总数的15.04%。

二、当今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

1.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识情况

由上图可知,只有少数的学生知道何为“第二课堂”,大部分不是很清楚,甚至毫无所知。这有以下几方面造成:

(1)在学生方面,在学校狠抓、紧抓教学质量的环境下,在追求高分的同时,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基本抱着敷衍的态度,不能领会其真谛以及对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有很大帮助,认为第二课堂对自己的发展的帮助效果甚微。

(2)在学校方面,高校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大部分教职工都致力于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开发,遵循“唯课堂教学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狠抓教学质量。在过于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的同时,导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追求及格主义、道德水平较低、拜金主义泛滥和高分低能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对激烈的竞争并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开展第二课堂的同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造成“一哄而上”的局面[2]。

3.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场所

大学可谓是半个社会,大学生不能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高校却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课堂”的重要性,大多数的活动都限制于学校内,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课堂知识不能独立于社会实际,要增加和社会的联系。

4.第二课堂的针对性

第二课堂应该是第一课堂的继续和拓展,是将课堂知识融会到社会实际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的高校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都大同小异,可是各年级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是不同的,就导致第二课堂缺乏针对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就会对自己专业发展效果甚微的第二课堂活动兴致乏乏。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同时不能被专业限制,应该将范围拓宽到各个领域,从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5.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情况

对于社会阅历较浅,知识结构不完善,理论水平欠佳的大学生而言,独自完成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的,此时就需要指导老师的辅助。但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养成依赖,学生还是活动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第二课堂局限于娱乐的局面,推出更多的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

6.现在第二课堂开展的效果

由统计得,大部分大学生觉得第二课堂活动对其帮助效果甚微。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师资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都予以重点倾斜,忽视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认为可有可无也未纳入正规的培养计划。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目的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以娱乐为主,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高校在展开第二课堂时要注意到其本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要在教育思想、方式、手段上彻底的改变,使大学生了解其意义,才能第二课堂目的。

三、对于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建议

第二课堂活动在素质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范围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有针对性的同时不应限制于所学专业,应该将范围拓宽到各个领域,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使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发掘潜能,培养能力,使自己得到锻炼,受到熏陶。

2.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

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才能兼顾到每一位同学,然而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并不意味杂乱无章,而是要注意活动的系列化、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提供知识基础,学以致用。要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为就业奠定基础。

3.培养大学生自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不管在哪个领域,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教师由“台上走到了台下”,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使学习成为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

4.促进第二课堂的健康发展

一般为了使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高校都对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学分,只有拿到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但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避免学生是为了学分才参加活动的。因此,除了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外,还要因材施教,予以学分鼓励,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第二课堂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5.对第二课堂的指导

首先要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和相应的设施,也就是说需要“硬件”的支持。其次要加强学校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力量,使第二课堂井然有序的开展。再次要提高层次,应注意活动的科技含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后要有严格的考核,才能保证其高质量、高品位,起到把关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是体现大学生水平的重要领域。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等学校应对第二课堂进行系统化、规范化,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而推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凯.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03.39(28):138~140.

[2]李勃,俞慧琴.大学生第二课堂刍议[J].天水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2(17):91~94.

[3]盛洁.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7):51~54.

[4]李华,卓光俊.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98~99.

篇9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 深化 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28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扩展和生物知识内容的扩充,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充分应用第二课堂活动[1],不断深化高中生物教学,并适当利用教学工具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1 第二课堂概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将学校按照计划教学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称作为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学习。从内容上来讲,第二课堂源于教学,但是不受到教材限制,不需要考试,但是不可或缺。从形式上来讲,其具有丰富多彩、生动灵活的方法,学习的范围也比较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第一课堂是真正培养人才的共性,第二课堂则是注重于发展人才的个性。

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是当前高中教学很重视的一项任务,也是对学生本身的一种负责任。对于孩子来说,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不仅能开发脑力智商,而且能掌握专业水平和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对于他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教学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融入社会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明显地证实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在一些高中学校,老师或者教育人员没有尽自己应有的义务,对学生们的教学只是草草了事;也有一部分老师,对生物上课就是“完成任务”,随便进行课堂教案记录,少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注重和倾向于课本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套,最后造成了生物课程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们掌握的知识很有限[2]。

第三,高中教学本身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进入大学,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便他们以后融入社会使用。第二课堂活动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得如果比较合理、恰当,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有“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优势,也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在自己的脑子里面能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高中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生物能有助于学生们对事物的敏感度认识和兴趣的培养,也是学生走向未来不可缺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生物知识的丰富,是新时代人才必须具有的知识,也是在社会认知上必须经过考核的一门课程。

3 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深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第一,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背景。

掌握文化知识的背景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知识的由来,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所以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世界各地的生物环境以及背景进行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熟悉所学的生物知识。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对生物学习背景的适应程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的背景,教师必须要做好生物知识的使者角色。

例如,教师在对生物教材中的背景进行讲解时,应该明确指出课文中的生物文化意义。在开展生物课堂活动时,可以相应地设置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课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开展生物教学活动[3]。通过开展文化知识背景教学,学生就能够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来正确进行生物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生物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互相交流生物知识的背景,也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

第二,开展师生互动教学。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都需要经常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也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讲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整节课都使用互动教学的方式。

第三,巧妙导入新课题、激发创造性思维兴趣。

生物的每一堂课都需要老师传授新的内容,引入新的课题,应用新的素材,逐渐引发到新课教学的内容上,这样就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思维能力。巧妙的导入,很快能吸引学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进入敏锐的思维状态。俗话说:兴趣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充满刨根究底的好奇心,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去探索这件事情,调动起创造性思维,取得最终的成果。

4 结语

总体来说,第二课堂活动教学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不仅给老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学习平台;对于老师来说,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能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生物第二课堂越来越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蓁.创造心理探秘[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263-267.

[2]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1164-1168.

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第二课堂;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47-02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突出特征就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知道,实践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理论及实践锻炼中逐渐积累而来。而对于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亦正面临着一个困扰的问题,即一方面学生抱怨难于找到合适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认为该专业学生理论性强而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从而最终造成原本极具潜力的生物技术专业成为了社会所淡漠的领域。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究,那就是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之上,学生仅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性学习,不能彻底掌握和了解所学知识体系,从而造成了学生抛去书本一问三不知的现象。而如果对第一课堂的内容进行延伸,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加入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技术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我们现今所凸显的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生物技术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必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

一、开展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的特点及意义

1.形式灵活、突出学生主体,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一般上课教学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进行单向讲授式交流,学生缺乏兴趣及主动性,也欠缺对所学问题的思考和辨析。而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体系以团队分组形式进行,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例如:课堂学习及实验室实践相结合,集体活动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开展专业知识技能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是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生物技术专业本身特点决定了所培养人才应具备高起点、高综合素质、高实践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但第一课堂的教学仅能满足该专业学生理论水平的高起点,却在实际专业实践中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短板。如今,逐渐引入的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即成为了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一方面,其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性内容通过多媒体、具体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吸收;另一方面,第一课堂的教学也通过第二课堂循序渐进的方法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表述的更加直观、形象,从而降低教学难度。这样两者的相互补充,就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

3.激发学生兴趣,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我们常说生物技术专业就业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大需求与人民小需求之间供需的矛盾问题,第二是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和社会需求标准之间的矛盾问题。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生物技术领域的硕士、博士学历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衡量的唯一标准,反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就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第一课堂之余构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能使学生通过该载体更加贴近社会所需、提高自身驾驭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同时也通过具体活动及实践锻炼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而这些都成为该专业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并被用来衡量其价值的根本指标。

二、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实践

1.探索生物技术专业“高起点、高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农业类院校是农学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及学院围绕的中心工作也是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7年开始招生以来,一直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设。经过农学院几年对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现已初见成效,其大体包括三大教学阶段,即“延伸性”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发展性”专业实践教学阶段及“创新性”实践教学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基础,主要是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验室工作流程、试剂的配制及基础实验的操作,这一阶段是对第一课堂内容的具体补充;第二个阶段是核心,在补充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知识及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基础之上,我们依据学生的具体兴趣及工作岗位要求来对学生进行第二阶段的培养,这一阶段不仅能使学生在前一基础之上进行较大飞跃,更关键在于拓展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功能;第三个阶段是升华,学生通过成立科技小组和创新小组来提出课题、组织实施并完成课题。通过连续不间断的三个阶段的逐步培养,使学生除具备实践技能外,还具备能独立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最终达到“高起点、高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的标准。这即为我们实施这一教学体系的具体培养模式。

2.建立形式灵活、多种多样的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通常具有好奇心强但集中度和持久度较弱的特点,所以在建立生物技术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立了多种组织形式,例如:让学生担任老师角色,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进行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知识的讲解;让多位学生成立起实验小组,组与组之间准备教学实验并互相评分,取长补短;邀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学长进行心得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以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等多种身份加入第二课堂的具体活动中,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载体。

3.评价考核学分化,加强和规范对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生物技术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在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体系始终处于第一课堂的附属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也不能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我院在生物技术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学分制,加强和规范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和指导。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的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学分制的采用打破了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某一专业全部课程的学习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同时,指导教师亦可通过有计划地活动和学生进行个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来进行,这样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均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从而提高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意义和现实收益。

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近期笔者经组织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热情度很高,但从整体上来讲,有少数学生会反映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涉及面还较小,不是很能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及未来职业规划方面的需求。而这也是目前众多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通病,即活动内容涉及面小,不能紧密结合专业理论及社会需求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如今社会对人才的筛选不仅考查其是否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及基本礼仪等人文素质。如果我们仅仅偏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技能的培训及人文的教育,那再有满腹经纶的学生也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已经开始把培养好学生专业技能技巧,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及同人文修养的培养方面提高到同一认识层面,并逐步开展工作,这样会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发展潜力,也更适应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梅.独立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实践[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16):27-29.

[2]陈兵,徐占斌,谷海玲.积极开展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教育[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陈碧琳.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改革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6).

[4]庞翼.开展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的尝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06).

[5]张黎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6]庞金玲,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