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十篇

时间:2023-04-11 23:51:39

小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篇1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学习活动占了小学生在校生活的绝大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及其对个体学习行为、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我们对四川省达州市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查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抽取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二小二到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1350份,收回问卷1228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参测的学生主要来自一般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家庭。

2.研究方法与评定工具

调查选用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编制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包括调查学习、技能、运动、社会生活场面的成功动机、考试焦虑中的促进性紧张和回避失败动机、自己责任性、要求水平七个内容分量表)。

测验采取团体方式进行,测试人员是在高校从事心理和教育学的教师和选修《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师范院校专科大学生担任,施测前接受过短期培训。测试时,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纸笔作答,每个测验约40分钟。

先将原始分数输入有配套数据处理软件计算标准分、等级分及学生个人报告表,再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在总焦虑水平和各分量表上存在的问题的发生率及显着性水平。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各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各指标分析

对达州市一所重点小学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知识学习和提高技能方面个人的学习动机较强,回避失败的动机和责任心方面的成就动机偏弱。同时,学习压力使学生促进紧张这一项数据一直高居不下。

当今,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努力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应试教育在人们观念中印象深刻,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就是从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对应试教育的一套方法熟悉且运用自如,要想转变观念转变作法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而,在小学教育中,大多数的学校仍把分数作为衡量和评判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有的学校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分数是如此的看重,就会自然不自然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言语、行为、表情等手段传递给学生。有研究结果表明:从发展角度来看,学龄儿童早期阶段的外部动机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动机逐渐发展起来。学生为了避免老师,家长的惩罚;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的表扬、奖励;同学的认可等一系列的外部诱因激发学生外部动机。而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满足学生的外部动机,因此学生也把学习看得很重要,自然而然的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动机也就随之增强了。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已经开始引起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虽然举步维艰,但仍在缓慢中前行。一些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特点。并不只是一味地看重升学成绩,而是把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针对学生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一些学校正在逐步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立求从教材、学习活动本身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指引下,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方面的学习动机有所增强也是自然而然的。由于此次参测的学生主要来自一般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家庭,其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可能收入相对稳定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关于家庭义务的要求较少,物质供应充沛,缺乏责任感的锻炼,孩子因此可能较为幼稚、任性。另一方面,一部分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它的都没有什么重要,忽略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更不要说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正所谓“一白遮百丑”。因此,独生子女学生依赖性强、任性。有研究表明:对于学习不良的学生而言,面对自己不好的学习成绩越是作内在的,他人控制的归因,越可能降低其自我价值感。孩子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都归结为外在的原因,而不是从自身出发,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也不能使学生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一种责任感,不利于自我调节和控制。

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可知,个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就的动机,另一种是回避失败的动机。由于两种心理倾向的相对强度方面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力求成功或力求避免失败两种类型的人。在面对难度不同的任务时,他们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得成就,并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的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有50%把握时,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反之,避免失败的需要强于力求成功愿望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时,则会采取回避态度,他们往往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或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回避失败动机都相对偏低(m<3),与学习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动机相比,有很大程度上的降低。

促进紧张这一项的数据仍是高居不下。小学儿童处于成就与自卑并存的阶段,此阶段求知欲特别强烈,因此学习上的困难是此阶段的主要压力来源。特别是在学校,应试教育使得升学竞争异常激烈。而一些低素质老师的不当管理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灵上的伤害。这些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有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小学生发生比率最高的前十项生活压力事件还是发生比率最高的前十项负性压力事件,考试压力都排在第一位,说明小学生的学业压力问题确实存在,学业压力确实影响着小学生的生活。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忌用学业压力,考试失败的威胁。有心理学家指出“考核的动机力量,更多的是在于失败的威胁,而不是在于成功的希望。”与学业上的失败相联系的那些有可能导致丧失自尊的威胁,也是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业上作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的。由此可见,在严格而明确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失败的威胁也是老师用以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不应让学生一直受到学业上的失败。如果一直得低分,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或导致极不实际的志向水平,焦虑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破坏学习情绪,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从表2可以看到关于学习动机研究的七个方面男女并无明显的差异,这一现象可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较少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在儿童中期阶段性别分化不甚明显有关。

从表3中可以看出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知识学习方面,技能方面,运动方面,社会生活方面,促进紧张方面,四年级学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五年级开始又有所回升。而与二、三年级相接近,这可能是由于四年级是由小学低段向高段的一个过渡时期,两个阶段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变化,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课业的要求,人际要求有所提高对社会知觉,观察力也有所增强。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学生要求水准方面在四、五年级有了明显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到了儿童后期,附属内驱力在强度方面有所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内部动机逐渐发展起来,外部动机的势力相对受到削弱。

三、小结本次调查虽然抽取了不小的样本,但毕竟数量有限,样本的分布也不够广,所以,由测试调查分析的信息不能简单的推而广之,不过,此次调查也较深人地分析了城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各相关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作者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和共同探究。

1.适当的失败的威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但不可走极端,因为过度的学业压力会导致学生焦虑,产生问题行为。

2.男女生在学业动机的七个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加之,儿童中期尚未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不应有错误的性别引导。

小学生学习篇2

新学期开始了,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1、不讲脏话,要懂礼貌、尊敬老师、爱护同学。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作业时不粗心,要细心。

3、多锻练身体,热爱体育运动。

4、不随地吐痰,见脏就捡,不乱扔垃圾,不偷懒,热爱劳动。

我一定会努力做到这几点,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漫长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开学计划。

第一: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搞小动作,不和同学们交头接耳。

第二,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第三,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要预习明天的功课,还要阅读课外书。

第四,星期天坚持上补习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第五,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棒棒的,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小学生学习篇3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自主探究

一、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如教学“动物乐园”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幅各种动物欢乐集会的投影画面,画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数学信息:4只小熊、4只小鹿、5只小白兔、3只小猴、3只飞翔的小鸟、1匹小马。指导学生认识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在组内任意选取两组动物进行比较,逐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一样多,初步感知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小棒等,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通过比较实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较数的大小,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间的联系。再如学习第二“桌子有多长”一节时,开课之初,我就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欲望。“我们天天看到的讲台有多长?使用的课桌有多长?”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去表述。学生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在动手活动中,学习了测量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活动,使静态知识过程化,数学学习活动化,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快乐,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有几瓶饮料”时,我出示了课本中情景图,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探讨“一共有几瓶饮料?”这一问题,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利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之后,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除了教材上两种“凑十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算法多样化。

二、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又如,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3元钱,全班41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

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2、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

小学生学习篇4

一是预习能提小学生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预习,培养其主动获取新知识,“会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二是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实践证实,听课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预备好听新课的必需的旧知识,在听新课时碰到了种种困难。通过预习,可以温故知新,可以找出重点难点,不懂的问题可以做记号,上课时,格外注重老师对这方面问题的分析讲解,这样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听课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是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

要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重视预习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预习数学,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1、教给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数学预习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看(读)、做(动手)、 想(思)必不可少。①看,就是看书,也可以读,在看的时候要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②做,就是把预习知识多看几遍,然后仿照例题,自己画图操练“试一试”、“做一做”,检验自己是否理解;可以动手操作等实验的方法演示或验证。③想,就是思考,预习既要想问题如何解决,还要想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通过平时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并总结预习的好方法。概念性知识预习方法:圈圈、画画:即在预习时,边看书边用符号做出标记,还可以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学生就画、圈了以下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它们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计算类课的预习方法:尝试练习: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观察物体等:动手操作: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摆、画、量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老师设计的预习要求时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充分观察,逐步学会新知,课堂学习时,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点拨以及同学的合作交流获得到提升。

三、变革课堂教学

预习后的课如何上?

策略一、预习反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握教学的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根据内容特点,一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二要联系学生以前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三要重视师生双向交流沟通。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向让学生相互介绍一些自己化解难点的做法和体会,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策略二、改变评价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突出对优秀个性品质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多样性。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能力。

策略三、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方法的指导,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学习篇5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能只靠老师教,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课后归纳整理,与同伴交流,通过交流和分析,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他们善于思考,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构成要素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指我国五、六年级小学生在老师及他人的悉心指导下学习、探索和体验的学习规范。高年级的学习习惯更注重的是反思质疑习惯、联想转换习惯。中低年级就有的课前预习习惯、审题作业习惯、课后复习习惯应该继续加强运用,这五个习惯是高年级学生应该都要具备的。

1.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新课前,按照预习计划提前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已经接触过预习这一习惯。中低年级阶段的预习往往偏重于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学科,但是高年级的数学学习需要预习来支撑。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利用数学微课和课前预告帮助预习,提高效率。

2.审题作业习惯

作业是知识巩固和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业能够使知识活跃起来,到了高年级,审题作业的习惯有所改进。

(1)审题时画重点,注意过程(五年级上学期)

小学高年级学生能自己独立订正错题,事实上是因为他们没有读懂题目,看清条件和问题。因此,学生在审题时要圈画重点或注意点,学会分析隐藏的意思,这样能帮助学生读透题目。

(2)深入思考,写出解题步骤(五年级下学期)

解题步骤是对题目深入思考的外在表现。如果学生写出解题过程或附上自己的想法,对于经典的题型,细致完整地写下解题步骤,那么作业正确率会大幅度提高。

(3)先复习再做作业(六年级)

做作业前重温当天学过的知识,将作业中要涉及的知识点复习一遍,把这些知识都融入大脑,然后动笔做作业,做作业的效率不提高都难!

3.反思质疑习惯

反思习惯是学生通过自省,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清楚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做错题目或者写错字,要主动思考,而不是急于向老师、同学或者父母询问正确答案。

教师在启发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时,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还比较简单,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较为明显的内容或者答案,让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充分的表扬。

4.联想转换习惯

联想转化习惯是学生在对题目进行全方面认真地观察后,通过新题与旧题之间的联系或对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联想转化是分析、推理的重要环节。

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课后详尽地复习,把典型题目看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这道题该怎么做,这类题目该怎么思考。

比如:在找■+■,■-■,■+■,■-■这些题目的规律时,可以让学生联想之前的规律:有一类数,分子比分母小1,那么分子与分母越大,值越大。让学生体会到:要符合条件的数才会有这样的规律;接着,找一找这一类算式有什么特点?得数有什么规律?通过联想旧知,学生都会表达:有一类算式,分子是1,分母互质,得数的分母是原来分母的乘积,分子是原来分母相加减。

5.课后复习习惯

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反复学习。复习是预习,上课学习后的再学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的课后复习主要是整理错题,写反思性日记或收获,整理单元内容。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最忌讳的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对重点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钻研得深一些、透一些,通过课后复习这一环节把基础打得牢牢的,对进一步学习初中知识大有好处。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1.关键期理论――早期干预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父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期,对小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学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缺乏意识,教师如能在五、六年级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对高年级学生小初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阶段就应该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五、六年级培养思维型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2.行为主义理论――强化习惯

家庭、教师、学生本身应为培养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环境,这一点至关重要。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自主培养学习习惯的能力,但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够,持续时间较短,家长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大督促力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环境,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从而产生兴趣,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强化和情境的作用对学习习惯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3.元认知理论――学会学习

教师要从对学生的外部监控通过学生的内在体验、产生兴趣后逐步转化成内部监控,沉淀出元认知知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自行反思,比如,小学高年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运用了很多元认知知识,反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善于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和改善。因此,提高元认知能力,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师新课程的执行力。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课前认真预习,课后自主复习,并且具备良好的思维转换和联想总结的习惯,有利于系统地学习知识,更加迅速地掌握知识。

小学生学习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学生 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1提前预习的习惯

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坏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在学新课文前,必须先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再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次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使学生解决阅读提示中所问的问题。然后分成小组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理解课文,最后各小组在进行朗读比赛。通过读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是老师以往的直接传授,而是他们的自主获取,老师只是点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所以,如果学生每天都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在今后的阅读中就会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好习惯会一辈子受用不尽。

2着力培养小学生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电脑设计技术的广泛运用,各种精美应刷和字体漂亮设计,使得有些人认为现在学校不开设书法课无所谓了。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这是现在应该重视的,尤其是学校应开展写字课。我们虽然地处高原,但我校在三年前就每周开设了写字课,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一些不同形体的字帖挂在教室里,让学生不经意的吸取书法的魅力,学习自己喜欢的书体。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我很重视的。每一位教过语文的老师都明白,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单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能形成,更大程度要靠学生日积月累的阅读。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是紧密相关的。为了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给他们推荐一些少儿读物。动员孩子们将自己喜欢读的书带来放在班上的“图书角”里与同学交换着读,每天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将自己最喜欢的书大声地朗读一段给大家听。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准备,班上的读书气氛相当浓厚,有的孩子一下课就捧着书认真读,“图书角”里也增添了不少好书,有《西游记》、《水浒传》、《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名著。我没有想到,孩子们已经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这些名著了。除了读课外书,孩子们连语文书上还未学过的课文他们也会在课外读完,你常常在教学新课文时,他们围绕课文所思考的问题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也更难。

4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5养成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观点或立场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篇7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兴趣去做的事,成功率一定会很高。小学生怕习作这是个普遍问题,那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呢?其实学生怕写、不会写作文,简单地说是缺乏写作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他们都还小,缺乏生活阅历,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生活的范围小,生活又单调。写作来源于生活,怎样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呢?我认为只有多组织学生活动,比如让学生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唱歌比赛等其他方面的活动,让这些活动前后成为学生写作文的材料。或者组织学生外出“写生”、组织春游、秋游等有意义的活动(当然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历史博物馆)。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上学的路上、学校、家里或别的地方。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都是他们写作的有意义的素材。城里的孩子在写一种植物时,可能会写到校园或家里品种多样的花草,自己最喜爱的。而农村的孩子都生活在绿色的天地里,更应该让他们学会享受自然。所以,我们教师要因地制宜,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勾画自己的蓝图。也就是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如何选择材料,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作文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以多鼓励学生为主,多让学生进行习作。只是作为一种记录,少增加学生的负担,放手让学生自觉地去写。对写的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多面批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表达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对小学生习作既要敢于放手,又不能完全松手,应该以边扶边放手为主。要使学生爱写敢写,而且要写的内容是真实的。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多读范文,或本班的,或课外的类似的作文。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习作的热爱,让学生心中有想要表达的欲望,而且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使学生从作文没什么好写的深渊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学生做到下笔如有神。

二、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写作天赋。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是让他们都能成为作家,而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习作能力。而作为初步写作能力都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得到重视。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督促学生写作的习惯。每天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低年级开始就可以要求他们写简单的语句(老师可以从不同内容去要求)。中高年级让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写好日记。二是教学生学会积累材料。从课文的字词句中,让学生摘抄好的词汇、精彩的句子。三是引导学生读作文,教师把自己看到好的或与本次作文要求相同的范文找来,让学生美美地读。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监督。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而且动手能力又不够,所以老师必须导之有向、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才能有效果。除此以外,学生的作文能力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课文中还要注意:一来,在教学中,分析完课文内容后,还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地受到渗透;二来,在作文课中,读学生范文,让学生讲评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且说出好或者不够好的原因,应该如何修改会更好,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的讲相结合,也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三来,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自己也必须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写工作日记、生活日记、摘抄优美的文章等等。这些写作的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步就能登天,这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足够的写作耐心才能有成效的。

三、学生要配合老师努力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学生的写作潜能。俗话说:勤能补拙,不怕不飞,只怕不去飞,笨鸟都能先飞。只要你坚持去学,持之以恒,还怕学不会,你说是不是?如果学生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坚持写日记,摘抄优美的字词句,多读好文章,把握好写作的方向,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相信成功属于每个勇敢的登攀者。无论如何,只要有动笔的机会,学生都应该牢牢地把握住,多练笔。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我相信卖油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大家多和同学交流,同龄人的语言是相通的,同学之间互相看彼此的作文,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互相做一定的修改,这样写作能力一定会进步很快的。学会向同学推荐好的作文,从中探讨出别人的成功之处。这些都靠学生自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

小学生学习篇8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过程 特点

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不同学习环节中特点

从学习程序看,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程 序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 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 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 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 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 :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 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 。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 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 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 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

3、由被动运用向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转贴于

二、不同学习场合的特点

从学习场合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课堂——课外、校外——家庭自然延伸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分别是: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 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写放胆文、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 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三、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1、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3、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上面,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的依据。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习篇9

关键词:小学生;奥数;必要性

近几年来关于小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奥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学习奥数的好处多,通过奥数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拿到相应的奥赛奖励还能成为孩子上好中学的敲门砖……有人说,学习奥数没必要,学习奥数是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题目过难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认为,探讨小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奥数,作为小学生的引导者,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与小学奥数学习

人们经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数学思维的参与,就没有进行真正的数学学习,而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在思维和情感品质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奥数升华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这一职能,因为奥数培训常常是通过解决一些有趣的、结合实际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所以奥数活动是一项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数学兴趣的活动。

二、让孩子学习奥数的动机是什么,这样的动机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学习动机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向:为什么学(目的)以及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是否持之以恒;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不良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到整个学习过程,不仅会导致学习态度差,而且对学生的自信心的保持也不利。

若孩子学习奥数的动机是认为自己是班级甚至是学校的佼佼者,数学成绩不差,奥数也一定能学好。或是若是奥数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家长或是学校就会有很高的奖睿我一定要获得这个奖励。在这样的动机下学习,学生的心理总处于焦虑中,对一道题,学不会就恐慌不已,学会就感觉终于松了一大口气。心情总处于高度紧张当中,无法体会到奥数学习中的乐趣和奥妙,奥数中的思想就难以得到沉淀和融合。

但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正确引导,让孩子先明确学习奥数的目的,鼓励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研究的活动中来,不一味追求结果,体会奥数学习当中思考的快乐,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慢慢地喜欢上奥数,越学越有信心,进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三、您的孩子是否学有余力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习奥数,如果不尊重学生的自身条件和教育规律,不仅不会得到预想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学习奥数的前提之一是占用很多的课余时间,现在社会辅导班一次奥数辅导时间在1~2小时。若是放到周一到周五晚,会占用孩子一个晚上的时间;若是放到周末,则是半天。由此可见,奥数学习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如果您的孩子对学校日常教学任务感觉刚合适,或还稍有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还坚持让孩子拿大部分时间参加奥数学习,对仍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摧残。但是如果您的孩子对学校的学习感到非常轻松,有空闲时间,想尝试探索奥数的学习,那是需要支持的。

四、您的孩子是否有兴趣学习奥数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您的孩子对学习奥数充满兴趣,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毕竟奥数的学习是个持续枯燥的过程,学习的内容大多是高于正常教学的内容,其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方法都是较为深奥的。而且学习的时间是在正常教学之外,可以说奥数的学习会占据很多学生的娱乐时间。如果参加奥数学习的学生没有兴趣作为基石就很难坚持学习,甚至因为长时间高难问题的训练产生消极作用,导致厌学。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生可以学奥数,但并不是每个小学生都适合学奥数。同时,小学生学习奥数要在各方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奥数教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对小学奥数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所以要选择有专业素养的奥数教师。他们宽阔的视野,较强数学教学能力,不仅在教学伊始能尽快带领学生感受到奥数的精神;同时教师在奥数教学过程中,也会注意联系小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能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而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真正领悟到奥数精神的真谛,并通过不断地训练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

以上论述表明了笔者对小学生学习奥数的基本观点:适当、适度的奥数学习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训练有帮助。但要在一个长时期里通过奥数的学习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达到开发小学生的智力的目的。这就需要家长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教学,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而不是只看分数结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本之外获得更大的思维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习篇10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郊小学,我班85%左右的生源都是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平时都忙于生计,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对他们进行管教,因此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比较差。当代是信息社会,社会竞争也异常激烈,然而学生的自主能力却很差,自我学习的意识也很薄弱,这些对于他们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从2012年开始,我们学校构建了有效教学框架,而预习作业就是其中重要的板块之一。因此我们就开始着手培养学生如何预习数学,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并为他们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这是学生形成数学预习习惯的基础。在第一次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时,很多人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确切的说,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在他们的心目中,预习无非就是翻翻书;或者是走马观花看看书中的图画;更有甚者,是书中的新课内容都不看,就直接开始完成预习作业中的学习单。如果像学生这样简单粗暴的对待预习,那学生的预习习惯又如何能养成呢?因此刚开始让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我们会带着学生一起来预习新课。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默读新课的内容。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买书》中,学生预习时首先是默读例题及三种算法。第二步:想一想。预习的新课是新在哪里?和以前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第三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话勾画出来。例:还是在《买书》中,智慧老爷爷说的一句话: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默读完以后,知道把这句话圈起来。第四步:预习时自己读不懂的地方,作上相应的符号,例如问号之类的。例:《买书》中智慧老爷爷说的话: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以及竖式计算中的数字“14”,“7”是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在数字的下面打上问号。通过这样的预习方法,学生基本了解新课的内容,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也想一探究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了主动的“我要学”。从而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也就能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二.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地知道预习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尤其是中低段的学生,倾听习惯不理想,自制力也较差,因此布置的作业需要写在家抄本上,学生才能明确地知道作业要求。而在预习作业中我也会对学生提出明确地要求。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轴对称图形》预习作业的要求如下:

1、看书P12―16,然后完成下面各题。

2、和家长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3、动手做一做: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4、找一找: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在下面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预习作业的要求,学生既对新课有基本的了解,知道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也为上新课作了充足的准备―自己剪下的轴对称图形。这样为课堂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从而能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操作,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三、准备好充足的学具,也是学生进行数学预习的重要板块。小学数学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一门形象生动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建模是非常必要的。例:在《小明的一天》中,预习作业需要准备钟面的模型。课堂上学生探讨出整时、半时的特点后;在会认读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学生同桌间互拨钟面上的时间(一人拨钟面,一人认读时间)。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建立起整时、半时的模型,这些操作活动也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通过检查及时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评价,有利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预习方法。检查可以分为抽查、同桌检查或是同桌交流对于新课的认识……没有检查,就不会有发现;没有检查,学生也会没有预习的动力。检查完成后再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加分,口头表扬,作榜样示范……因此第二天对预习作业的检查评价,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的了解情况,也能让学生养成从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活动让我能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及手段,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难方面进行解决,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五、家校联结,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预习方法。每天学生的家抄本,是我与家长沟通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家抄本上,不仅有学生的作业要求,更有对预习作业的要求。例:在《平移和旋转》中,学生预习完数学书后,基本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后,一定要和家长说一说自己对平移,旋转的理解并进行举例。由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没有定义,学生通过预习后,能基本了解其内容,再通过和家长的说一说,从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强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并检验了学生是否进行预习。平时除了家抄本的联系外,我还会通过电话及网上的联系,及时地与家长进行学生预习情况及其它方面交流。通过这些方式,能发现学生的情况,从而对症下药,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