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利用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4-03-23 16:41:41

回收利用的方法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1

【关键词】含氟废水处理;化学沉淀法;絮凝沉淀法;吸附法;回收再利用

0 引言

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危害生态环境的含氟废水,关于含氟废水的处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于人体而言,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维持骨骼正常发育不可或缺的成分,对人体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其含量过低时,会出现龋齿,含量过高时,会引起氟中毒。长期食用含氟量高的水、粮食和蔬菜等,不仅易引起氟斑牙以及骨质疏松、骨骼变形、发脆等氟骨症并且可损害神经系统、细胞膜以及其他器官,而且还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失调,肾功能障碍以及诱发肿瘤,对人体和其它生物存在极大的潜在危害。

在许多行业如化肥、农药、氟化工、仪表、轻工、电镀、火力发电、冶金、半导体、稀土及原子能等行业都会产生含氟废水从而污染环境,对农、牧业造成严重的危害[1]。这些废水一般含有呈氟离子(F-)形态的氟。按照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氟离子浓度应小于10mg/L,对于饮用水则标准更高,氟离子浓度要求在1mg/L以下。含氟废水若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则会严重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除氟工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环保及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2]。

1 含氟废水的基本处理方法

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对含氟废水的处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除氟工艺及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含氟废水的除氟方法主要有吸附法、沉淀法,此外还有电凝聚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技术等电化学方法[3]。这些方法中,电凝聚法及反渗透法装置复杂,耗电量大,因而都极少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混凝沉降法和吸附法。下面就这几种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1 化学沉淀法

处理含氟废水最常用的是化学沉淀法,在高浓度含氟废水预处理应用中尤为普遍。最为常用的是钙盐沉淀法,即向含氟废水中投加石灰、石灰乳、电石渣、氯化钙等含钙的化合物,使废水中的F-与Ca2+生成CaF2沉淀而被除去。目前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废水,使用最多的是石灰沉淀法。但由于钙盐溶解度小,而且生成的CaF2沉淀会包裹在氢氧化钙或氯化钙颗粒表面,使之不能被充分利用,所以用量很大。投加石灰乳时,即使废水的pH值达到12,也只能使水中氟的质量浓度下降到15mg/L左右[4]。即使用水溶性较好的CaCl2除氟,用量一般也需维持在理论用量的2~5倍,因为Ca2+和F-生成CaF2的反应速度较慢,而且形成的CaF2微细晶粒本身具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达到平衡需较长的时间。为使反应加快,需加入过量的Ca2+,使投加的钙盐与水中F-的摩尔比达2倍以上,而且出水口的氟离子浓度很难低于国家排放标准(10mg/L)。因此,化学沉淀法处理含氟废水虽然具有工艺简单、易操作、成本低的优点,但是存在沉降效果差、污泥水含量高且脱水困难以及出水难以达标等缺点。

1.2 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是利用混凝剂在水中形成带正电的胶粒吸附水中的F-,使胶粒相互凝聚成较大的絮状物沉淀,以达到除氟的目的。混凝沉淀一般只适用于处理氟含量较低的废水,可采用铁盐或铝盐两大类混凝剂除去废水中的氟。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等。

为达到良好的去除效果,化学沉淀法和混凝沉淀法常联合使用,即先采用石灰沉淀进行预处理,可以大幅降低废水中F-的浓度,减少后续处理的负荷,然后再加混凝剂吸附沉降,协同作用除氟效果较好。

1.3 吸附法

吸附法主要是将工业含氟废水通过装有吸附剂的设备,使氟与吸附剂中的其他离子或基团交换而被吸附剂吸附除去,吸附剂经再生后可回收利用。由于其去除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所以吸附法一般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含氟废水或经其他方法预处理后的氟化物浓度较低的废水,对于高浓度含氟废水的处理,一般需进行前期预处理,否则要频繁再生吸附剂,增加了处理成本。

吸附法一般将吸附剂装入填充柱,采用动态吸附方式进行,操作简单,除氟效果稳定,但存在吸附剂吸附容量低,处理水量少的缺点,通常吸附法只适用于深度处理[5]。

2 含氟废水的回收再利用

某些氟化工生产废水中氢氟酸含量很高,废水处理过程复杂、成本高而且处理后很难达到排放标准。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废水中的氢氟酸,使其作为生产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可以达到即降低废水中氢氟酸浓度,同时又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目的。利用废水中氢氟酸生产氟硼酸钾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

氟硼酸钾的生产原理:

3HF+H3BO3=HBF3OH+2H2O HBF3OH+HF=HBF4+H2O

HBF4+KOH=KBF4+H2O

原料:1.氢氟酸:某化工厂生产废水,经检测废水主要含量为氢氟酸,密度1.15g/cm3;2.硼酸99.5%;3.氢氧化钾

实验方法:称量氢氟酸废水200g,放在塑料烧杯中,缓慢分批加入62g硼酸,同时用塑料搅拌棒进行手动搅拌,放热比较剧烈,硼酸很快溶解在氢氟酸中,溶液澄清透明,塑料烧杯放在冷水浴中冷却。反应温度不超过40℃,反应2小时得到的是氟硼酸溶液。将制得的氟硼酸用浓度为280g/L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和。析出的氟硼酸钾结晶经过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成品。

3 结束语

含氟废水的处理方法中,目前常用的是沉淀法和吸附法,为了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一般采用几种方法联合使用。利用含氟废水作为原料生产氟硼酸钾,可以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工艺实现及效益评估还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继玉.氟对环境污染及其危害[J].江苏畜牧兽医杂志,1986,9(z1):18-23.

[2]王茜,石瑛,张猛,等.氟化物的危害及植物去氟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7):271-273.

[3]朱顺根.含氟废水处理[J].化学世界,1990,31(7):293-296.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2

关键词: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法律移植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37-03

我国作为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活动,有利于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保障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对电子废弃物处理加强法制化管理。以此为出发点,我国2011年来实施了包括《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以下简称“废旧家电”)回收法律体系中关于家电生产者规定的对比,找出我国现行法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一、中日废旧家电回收法律体系中关于生产者的规定

(一)日本法律体系中关于生产者的规定

首先,在《循环经济社会促进法》(日文名称《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规定了:为了保证产品、包装等循环资源可以正确有效地循环利用,明确国家、社会团体、生产者、销售者和国民各自的地位,从产品及包装的设计、原材料选择、产品及包装作为循环资源的收集等观点出发,生产者应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及包装承担(包含产品及包装等循环资源的)回收、交付以及正确循环利用的义务。

其次,在《家电循环再利用法规》(日文名称《特定家庭用电器再商品化法》)的基本方针部分中,在家用电器生产环节就从回收再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规定:

家用电器的生产者必须努力提高产品耐用性和完善维修体制,以减少家用电器废弃物的产生。必须通过对家用电器的设计、零件、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等方面的优化,努力降低家用电器循环再利用的成本。

同时,实施细则部分中,有详细的对生产者的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第十七条,生产者在回收自己生产的家用电器时,必须引领最终用户到自己指定的回收场所进行回收。第十八条,生产者在回收废旧家电之后,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尽快对回收的废旧家电进行循环利用。第十九条,生产者有权在回收废旧家电时向最终用户收取对该产品进行循环利用相关的,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费用。并在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中,对此费用的设定、公示和监督等进行了规定。第二十九条,生产者必须对其指定的回收场所相关的地理条件、交通状况、产品销售状况等进行考察,以保证废旧家电能够有效地循环利用。为了能使最终用户和销售者顺利的交还废旧家电对指定回收场所进行合理的配置。第五十八条,对于违反第十七条关于生产者回收家用电器的规定和第十九条到第二十一条关于收取合理费用的规定的行为,处以50万日元的罚款。

(二)中国法律体系关于生产者的规定

我国法律中关于生产者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它对生产者进行了总括性和根本性的规定:第十五条,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置。

对前款规定的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生产者委托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回收的,或者委托废物利用或者处置企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受托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负责回收或者利用、处置。对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物,消费者应当将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名录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规定:第十九条 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器电子等产品,不得设计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在电器电子等产品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三十八条 对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船、废轮胎、废铅酸电池等特定产品进行拆解或者再利用,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 回收的电器电子产品,经过修复后销售的,必须符合再利用产品标准,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利用产品。回收的电器电子产品,需要拆解和再生利用的,应当交售给具备条件的拆解企业。

另外,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对生产者也有着相似的规定,例如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第十条中的规定: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人生产、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电器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的规定,采用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设计方案,使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以及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电器电子产品上或者产品说明书中应当按照规定提供有关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回收处理提示性说明等信息。第十一条,国家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自行或者委托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电器电子产品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应当在其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标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提示性信息。回收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应当由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的处理企业处理。但是从法律的措辞中不难看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关于生产者的规定都是建议、鼓励性质,不像《循环经济促进法》中那样有严格明确的规定。所以本文的比较研究主要采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规定。

二、中日法律体系中关于生产者规定的比较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从上文中日两国的法律关于生产者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两国都要求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及外包装进行妥善的回收,自行处理和循环利用或交付第三方处理和循环利用。这是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做出的规定。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一词最早出现在瑞典隆德大学的托马斯·林赫斯特提交给瑞典环境部的报告中。在报告中他认为:生产者的责任应该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除了生产、运输、销售过程外,在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回收、处置、循环再利用等也该纳入生产者的责任当中。目前多数的东西方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等国,均对不同的产品实施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不但可以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废物管理的效率,扩大了二手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减少生产产品时的材料需求。此外,当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时,为了提高产品的回收及循环利用的效率,将会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对产品的设计、对原材料的选取和生产工艺。

虽然对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日两国的选择都是相同的,但在法律法规的体现和实施中却有不同。

日本在2001年实施的《循环经济社会促进法》中,就已经规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而我国直到2009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才有了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规定。

除了《循环经济社会促进法》之外,日本在同时期实施的《家电循环再利用法规》中,对家用电器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进行了规定,包括生产者所承担的义务、收取费用甚至包括回收点的选址也在规定之内。而在中国,跟家用电器生产者联系最紧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虽然是2011年1月才开始实行,期中却反而缺少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规定,只对第三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者进行了规定。规定不仅不够完善,而且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有所不符。

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已经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放在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样的基本法中,对这种制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地位。要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在充分肯定同时,在总括性规定的基础上,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涉及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回收环节、循环利用环节分别设置更为详细具体的规定。另外,还要统一基本法与部门法、行政法规等次级法律之间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规定,不能与基本法不符或相冲突。

(二)收费回收制度

这是中日两国废旧家电回收法律体系中,对于生产者规定最显著的不同点之一。

在日本,当电视机、洗衣机、空调、个人电脑等产品损坏、即使经过维修也不能符合使用标准时,国民必须将这些产品交还给其生产厂商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这时,交还废旧家用电器产品的国民必须向负责回收的生产厂商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且价格不菲。并且将收费由法律规定为生产者的权利之一。而在中国,处理废旧家用电器的主要方式是交付给第三方回收者、处理者或二手产品销售者,与此同时废旧家用电器的原拥有者还可以从交付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费用。可以说中日两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情况。

联系中国实际国情来看,首先,对于家用电器的消费者来说,家用电器的购买可以说是日常性消费。而且由于家用电器使用期普遍偏长,废旧家电的回收对于单一的消费者来说是相当低频率的消费行为,因此回收循环利用废旧家用电器的费用对于这些一般家庭的消费者来说不会构成负担。收费回收制度是完全可以实行的,但是其阻碍在于消费者的心理反差。交付给第三方回收者可以等到金钱,而交付给生产者回收却要交钱,那又为何要交付给生产者?所以,在初期阶段只能采用在生产者回收废旧家电时同样支付给消费者一定费用的方式。

其次,而对于生产者来说,基于中国现有的废旧家用电器循环利用的技术水平,循环利用所节约的生产原料成本甚至难以平衡进行循环利用所需的技术、设备成本,因此循环利用还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对于一些大型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来说都是捉襟见肘,那些中小型的生产企业更是难以实行。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要求生产者在回收废旧产品时支付一定费用的话,那结果必然是生产者将产品价格提高,将这些费用重新转嫁给消费者的恶性循环。

再次,因为相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的国土面积要大得多,交通运输状况也不及日本那般发达,家电生产者很难完全回收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如果用分区设置回收点的方式的话,则又要给生产者增加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负担。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合法与不合法的第三方回收者有了发展空间。而第三方回收者的发展又使得生产者不愿再去投入资金进行废旧产品的回收。而即便企业有能力而且愿意通过收费回收制度回收自己的产品,第三方回收者也形成强烈的竞争,因为如果第三方回收者出价更高的话,人们还是会将废旧家电交给他们。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在中国废旧家电收费回收制度如果想要实行,应该采取三段过渡式的进行模式:

第一阶段,付费回收。这一阶段的要点在于运用各种手段,降低家用电器生产者付费回收的成本。首先需要国家扶持,通过国家建立的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回收基金来分担生产者付费回收所需的资金。国家在各省市建立统一的废旧家用电器回收点,方便家用电器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交付和回收废旧家电。通过国家政策严格控制和管理第三方回收者,或者将第三方回收者集合成一个统一的集体,让这个集体担当部分回收和运输责任,减轻生产者在此方面的负担。

第二阶段,无费用回收。无费用回收指的是消费者既不从生产者手中获得金钱,生产者也不从消费者手中获得金钱。这一阶段首先要在第一阶段回收物流网络建立成型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同时要求通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给生产者更适合循环利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及循环利用的新技术,从侧面进一步降低生产者回收废旧家电所需的资金。还要注重包含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在内的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努力使人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将废旧家电较符合给最适应环境保护要求的回收者,而不是出价最高的回收者。

第三阶段,收费回收。在这一阶段,已经具有了完善的废旧家电回收物流网络,较为高端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人们也具有了相当的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意识。收费回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过度消费行为,让消费者能够更谨慎地选取自己所需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选择质量更好、更有利于循环经济、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

这种模式目前只是一种设想,要付诸实施除了国家政策指向外,还必须有一套贯穿整个过程并且与时俱进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必须对生产者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包括产品及包装的原材料选择,改善生产工艺,回收所生产的废旧产品并及时处理和循环利用等。其次,要对第三方回收者和循环利用者进行规定,严格要求第三方回收者和循环利用者的资格审查,设立第三方回收者和循环利用者的联合并规范其行为,严厉取缔非法的第三方回收者和循环利用者。最后,还要通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与废旧家电回收相关的各个要件,如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等等。

(三)罚则的完善

在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可以找到的关于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生产者的罚则就只有第五十条:生产、销售列入淘汰名录的产品、设备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违法使用的设备、材料,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或者关闭。违反本法规定,进口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由海关责令退运,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进口者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责任,或者承担有关处置费用。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关于生产者的法律责任也只有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人生产、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上或者产品说明书中未按照规定提供有关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回收处理提示性说明等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而在日本的《家电循环再利用法规》第五十八到第六十二条详细规定了生产者包括生产者法人变更,收费回收制度相关费用的公示、修改,回收点的设立、考察等一系列的行为都设立了十万日元到五十万日元不等的罚款。

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对于生产者责任的罚则规定上面还有着很大的漏洞。这就导致了虽然在法律中已经规定了生产者应该承担回收其所生产的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责任,但是并没有太多的生产者付诸行动,而且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生产者也无法依法进行处罚,造成了一种有法可依却无法可执的窘境。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完善关于生产者的相关罚则。首先,应该通过环境标准和规范性文件规范生产者对生产原料及生产工艺的选择,对违反规定的生产者设置科学的处罚。其次,对生产者回收和循环利用的过程所涉及的行为,也要通过法律进行规范并设置相应的处罚。再次,对生产者除生产外的其他行为,如法人资格产生、变更、消灭,指定回收场所的考察、设立等进行规定,并对违反规定的生产者设置科学的处罚。另外付费回收和收费回收的阶段,要对费用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生产者要对费用的设置、变更和取消进行公示。另外包括从业人员、运输规定、产量设定等问题,也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进行合理规定。

三、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我国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法律体系中还存在着对基本政策不同级别法律规定不统一,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罚则不够全面等诸多不足,亟待国家个法律工作者不断解决和完善。本文也是希望能通过中日两国相关法律的对比研究,找出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完善建议。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不断推广,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于废旧家电生产者的法律法规也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肖红礼.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中国家用电器逆向物流组织模式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6).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3

关键词:废旧纺织品;回收;现状;网上预约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服装的作用已经由简单的御寒蔽体发展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也就造成了服装的使用周期大大缩短的现象[1]。同时,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纺织原料供应短缺现象较为明显[2]。但是,全球每年产生的大量各类废旧纺织品却因处理不当堆积如山。人们在生活中处理这些废弃纺织品的方式就是掩埋和焚烧,这些处理方式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污染了环境,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伤害[3]。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4]。废旧纺织品作为一种“被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合理地将它们进行回收并加以利用颇受关注,同时也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不仅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各类纺织品的消费大国,相应地对各类纺织纤维等原料的需求量也相当巨大,将各类废旧纺织品合理地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缓解纺织纤维等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局面,节约了能源,还能减轻纺织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5]。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总结国内外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现状,为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1废旧纺织品来源及回用价值

废旧纺织品主要包括两大类:纺织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废旧服装、床上用品和部分产业用纺织品等,且占据着废旧纺织品的大部分[6]。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纺织废料经过处理可以重新作为纺织原料,直接在工厂内部回收使用。全球每年各类废旧纺织品的产生量已达4000万t左右,将这些废旧纺织品加以回收利用,不仅可以为纺织工业提供大量的生产原料,产生经济价值,还可以有效减轻废旧纺织品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产生生态价值[7]。

2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现状

自21世纪以来,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显著。世界许多国家加快了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研究的进度,并纷纷采用实际行动,颁布了一系列的专项法律法规,鼓励相关企业进行固体废弃物回收的实践。2.1国外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现状德国在1972年就制定并且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经过25年的实践和完善,又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这些法令确立了在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过程中公民、企业和政府各自所承担的责任[8]。英国则是由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城市事务部联合制定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政策,最大限度地实现纺织品的绿色制造和清洁处理。美国除了联邦政府出台的《固体垃圾处理法案》外,部分地区还根据本身的发展状况制定了详细的处理规定,有的州还明确要求禁止焚烧废旧纺织品,同时美国还通过设立“回收利用日”,开设网站及各种活动,引起人们对废旧纺织品回收的关注和支持[9]。日本在颁布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补充法律法规,比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10]。总体来看,各个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到各自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情况。德国在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方面,依托先进回收技术和发展理念,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每年的废旧纺织品产生量约为190万t,其中将近80万t的废旧纺织品得以回收并利用,回收利用率高达42%;英国每年的废旧纺织品产生量约110万t,其中近30万t废旧纺织品和服装被回收并利用,回收利用率为27%;美国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中有113.3万t被回收,其中50%以上的废旧纺织品和服装被回收处理后作为二手服装捐给了慈善机构,美国废旧纺织品被回收再利用的也有22.6万t左右,回收利用率为20%;日本每年产生的废弃纺织品有100万t左右,虽然回收废旧纺织品工作在日本还没有大规模展开,但仍有近12万t废旧纺织品得到了回收和利用,回收利用率约12%[11]。2.2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现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每年消耗的纺织原材料达4530万t左右,同时,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纺织品的消费市场巨大,每年仅废旧纺织品的产生量就高达2600万t[12]。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测算,到“十二五”结束,我国各类废旧纺织品和服装的产生量累计可能超过1亿t。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不足10%,而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废旧纺织品和服装的回收利用率达到16%以上[13]。近年来,我国在废旧纺织品和服装的综合利用领域付出了许多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4]。国务院在2010年10月颁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15]。国家发改委2011年12月的《“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中指出:建立完善的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体系,加快开展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并研发其共性关键技术,拓展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市场,初步形成回收、分类、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链[16]。在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还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各类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回收利用率达到20%~40%[17]。工信部在2016年9月28日印发的《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加快绿色发展进程”作为纺织行业的六大任务之一[18]。因此,每年的废旧纺织品如果进行回收再利用,如图1所示,不仅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耕地占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还可以将其资源化并应用到建材、医疗、制造等诸多产业,对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意义重大。

3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法

目前针对废旧纺织品的处理方法有很多,但是常用的有物理处理法、机械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热能处理法[19]。物理处理法是指不添加化学试剂破坏废旧纺织品中纤维的结构及组成成分,通过收集、分类、清洗、再加工等达到回收的目的。例如将废旧面料经物理加工后做成抹布、拖把等。物理法可以完全回收利用废旧纺织品,但是不适合用于原料昂贵的纺织品的回收,会造成其原料的浪费。机械处理法是指使用机械设备通过湿法加工或干法加工的方法,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开松等机械处理,使纤维还原到最初状态,然后制成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纱线或纺织品。机械法成本低,工艺简单,且对纤维内部结构的影响不大,因此目前使用广泛。化学处理法指采用合适的化学试剂,使纤维中的高分子聚合物降解,然后再进行重新聚合,制成再生纤维的方法,该方法可彻底利用废旧纺织原料,尤其适合价值昂贵的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但是化学法的成本较高,不适合小批量生产,且工艺技术要求高。热能处理法是将废旧纺织品通过燃烧转化成热能,用于火力发电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回收彻底,比较适合热值较高且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旧纺织品,其处理过程简单,成本低,但是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废旧纺织品处理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是使其资源被循环利用,或者是使这些废旧纺织品能被自然降解[20]。

4结语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4

关键词:油气回收;环保;油库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2-004-01

成品油在储运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变化,油品容易挥发,从而造成储运过程中油品的损失以及环境污染。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油气资源,还给环境带来污染,同时也使得油气储运单位损失了相应的经济利益。油气的挥发还易形成易燃易爆场所,给油库的运营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加快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刻不容缓,特别是在我国节能减排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油品生产、储运的高效运作,创造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是石油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一系列的油气回收新技术被应用于生产和储运中,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对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 国内外油气回收技术现状

油气回收技术就是通过分层冷却和液化原理,把石油及其产品的气态挥发物,冷凝成液态油品,从而加以回收利用的新技术。一般情况下,油品在储运过程中蒸发损耗量约为原油加工量的0.26%-0.34%,汽油在加工和储运的过程中则更大。国外油气回收技术应用和发展较早,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油气回收装置在炼厂、油库和加油站的普及率已经超过90%。加之国外设备和技术都比较先进,装卸端口与输送管口加工精度高,配合十分紧密,目前汽油蒸发损失量通常控制在5%之内。我国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加之我国的现代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于这些发达国家来讲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汽油蒸发损失量则较大,一般在6%-10%左右,浪费了大量的油气资源。因此,近年来,我国炼油加工企业和储运企业也加强了对油气回收技术的开发。

广东黄埔油库、中石化九江炼厂、中石化茂名炼厂油气回收装置先后被投用,迈开了我国油气回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步伐。之后,中石化荆门炼厂投资500万元,加快建设了油气回收装置。中石化广州石油分公司则从终端开始对加油站油气回收进行工程改造。已经完成了24座联营加油站和269座独立加油站的油气回收改造任务。榆林炼油厂也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油气回收项目进行了建设。以榆林炼油厂为例,其原油加工产量为每年192万吨,每年产出汽油58.8万吨,仅在装车环节每年损失的汽油量就达588吨。投入油气回收装置后,经检测其回收率可达95%,以此计算,每年回收的油气超过560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减排了500多吨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环保和社会效益,油气回收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2 油气回收技术的方法分析

油气回收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适用的范围也各异,国内外对于油气回收技术的专利也层出不穷。具体的来讲对油气回收技术做归类可分为: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法、吸附法、和氧化燃烧法。

吸收法主要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油气中的烃类组分利用吸收剂进行吸收和解吸的方法,该方法又可根据温度的不同分为常压常温吸收法和常压低温吸收法两种典型的方法;冷凝法则是通过制冷介质的热交换使绝大部分的油气组分变为液体回收利用的方法,尾气直接排人大气;膜分离法是通过采用特殊方法和材料制成的分离膜对气体的渗透性,利用一定压力下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膜中具有不同的渗透速率,实现分离的方法;吸附法利用烃类组分和空气具有不同的吸附亲和力来完成对油气的回收;氧化燃烧法是利用一定浓度的油气易燃烧的特点对油气浓缩后直接燃烧氧化的方法,该方法处理油气污染的费用和成本相对较低。

在油库的油气回收利用中,吸附法和吸收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吸附法一般采用活性炭对油气进行吸附,也是国外比较成熟的油气回收技术。该技术具有回收效率高、完全稳定的特点,在欧美国家被广泛的应用。有代表性的厂家为丹麦库索深公司和美国乔丹公司,两个公司分别给出了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的不同设计。目前其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含高质量吸附剂的研制、筛选,回收装置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以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吸收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吸收法分为常压常温吸收法和常压低温吸收法。前者设备投资少,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国内应用的也比较多。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筛选和开发研制出性能良好的吸收液。吸收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其分离原理已经比较成熟,在石化系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吸收分离的优点是可以使尾气浓度控制在很小的指标内,但缺点为进口浓度难以达到很大,否则吸附热效应将很明显。3油气回收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1 油气回收装置的技术经济问题

虽然目前国内的油库有部分已经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但是油气回收装置运行需要大量的成本,导致有些油气回收装置只是当作摆设放在那里,没有投入运行或是只有在相关部门做检查的时候才勉强运转,这样就造成了巨大的资源配置浪费,究其根本问题在于油气回收装置不够先进,特别是以前使用的老旧装置,不能很好的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的动力不足,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对油气回收装置的研究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对旧设备进行改造。虽然改造和研发的成本相对高昂,由于油气回收技术逐步成熟,一旦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毋庸置疑的。

3.2 提高对油气回收技术的认知水平

油气回收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油气节约技术,在我国大力提倡减少碳排放量,创建绿色环保、节约型的社会背景下,该项技术的合理应用更能凸显其优势。但由于多年来很多企业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导致该技术的普及程度受到限制。其实摒弃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利用先进技术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更大,这需要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对油气回收技术要有全面的认识,因而需要对油气回收技术的认知水平有全面的提高。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5

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作企业)中较为普遍的做法,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作企业法》)独具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如何认识先行回收投资的性质,理论上尚不深入。笔者在评析几种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同仁。

一、先行回收投资性质的几种主要观点评析

目前,理论界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性质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先行回收投资等同于抽回、减少注册资本。该观点认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的注册资本在合营期不得抽回,不得减少,因此,合营者的投资只能从利润分配中回收。与中外合资企业不同,在中外合作企业中,合作双方可以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办法”。1“从资本金保全要求来看,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规定,企业在经营期限内不得减少其注册资本……不得抽回投资。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这就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

第二种观点,将先行回收投资视为资本的转让。先行回收投资,“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资产的转移,即中方用本来应得的利润购买外国合作者的资本,外国合作者回收资金的过程,就是中方逐步购买外国合作者资金的过程。”3

第三种观点,把先行回收投资视为保本经营。该观点认为,合作企业顽强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外方能保本,中方也有利……在一定条件下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从而使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原本和利润都有保证,可减少或避免商业风险。”4“……外商投资兴办合作经营项目至少可以保本,能有效地实现平等互利的原则。”5

上述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合作企业的先行回收投资与企业(尤其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资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将其纳入企业资本制度的范畴考察,而又视其为例外。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企业(公司)资本(capital)在企业(公司)法中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范畴,6其内容涉及资本原则、注册资本、最低资本限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验资等。而先行回收投资不属资本的范畴,不应将其纳入企业资本制度之中去考察。

先行回收投资不是抽回投资、减少注册资本。从企业资本制度的一般要求看,维持资本不变是公司资本制度的基本要求。各国公司(企业)法都明文禁止投资者在企业存续期间抽回资本。7对因经营规模变化、投资总额减少而导致注册资本减少,各国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和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规定: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第34条)。对抽逃出资的要责令改正,处以相应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20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对企业法人抽逃资金的行为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第3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规定,合作企业注册资本在合作期限内不得减少,对因投资总额和生产经营规模等变化,确需减少的,须经审查批准机关批准(第16条)。在司法实践中,投资人实际投入与注册资金不符,或抽逃资金的,人民法院应依法追回,或由投资人在实际投入与注册资金的差额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8可见,视先行回收投资为抽回投资、减少注册资本的观点,与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及司法实践的做法是不相符合的。事实上,外国合作者回收资金的来源并非合作企业的注册资本,而是合作企业的利润和中国政府的优惠,笔者后面将详细阐述。外国合作者回收投资不用办理减资申报和工商变更登记。

回收投资也不是中外合作双方出资额的转让。转让出资是指投资权益从一方股东让渡给另一方,必然引起出资股东组合、资本构成结构、权利义务等问题的变化,甚至会导致企业性质的变化(如合作企业演变为独资企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转让出资必须经合作他方书面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在立法体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在第四章“投资、合作条件”中对转让出资问题作了规定。回收投资并不改变合作企业注册资本中投资条件或合作条件,外国投资者全部回收投资后,也不影响其作为合作者的地位,合作企业的法律性质不改变,外国合作者仍须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先行回收投资不需要办理股权结构变化的报批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在立法体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将其编入第七章“分配收益与回收投资”。

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也不是保本经营。兴办合作企业是国际直接投资(interationaldirectinvestment)的一种重要形式,区别于借贷,发行债券、股票等间接投资(indirectinvestment),它是本着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联合体,风险与利益同在,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从字义上分析,合作企业是国际合营企业(jointventure)的一种形式,"jointventure"本义就是“共担风险”。还本付息的保本经营是违反企业的本义和公平原则的。我国现行有关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也不允许保本经营。从先行回收投资的前提看,“要求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进行”,9“合作企业的亏损未弥补之前,外国合作者不得先行回收投资”。10可见,在合作企业亏损的状态下,外国合作者就谈不上回收投资来保本。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后对企业的债务还应承担责任,其中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及其合作各方,要依照中国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承担民事责任,11即按照约定承担连带责任。12可见先行回收投资具有暂时性,并不排除承担亏损责任时的赔本可能,风险尤存。

二、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让利优惠措施

笔者认为,先行回收投资性质上是一种让利性的优惠措施,属国家对外商投资的促进、鼓励政策。

回收投资,从字面上容易理解为将已经投入企业的资金(投资)收回来。从法律上分析,出资人一旦将其财产作为出资投入企业,在资产的权属上就已实现“两权分离”,即出资人享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作为股东享有表决、议事、分享利润等权利;投入的资产在企业成立后转化为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在非法人型企业里则为共有财产),出资人无权直接控制、支配和处分其投入的财产。因而,回收投资并非是从资产性质上要回收作为注册资本组成部分的原投资(合作条件),而是从数量上、程度上,使回收的收益与原投入的资金数额相当。国际跨国投资总是以高利润为航标的,资本的流动总是以高利润为导向。回收投资不至于蚀本,是外国投资者的最低要求。

通常,出资人回收投资是通过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企业清算后剩余财产的分配,得以实现的。依各国企业(公司)立法的通例,禁止企业在亏损未弥补之前分配收益。因为企业亏损未弥补之前,企业处于负债状况是无利可分的,在这种状态上从企业取得收益,实质上是抽逃企业资产,违反了资本维持、充实的原则。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简便性相结合的制度,唯其如此,它对许多急于回收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3。一方面,它不是企业资本制度,不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和数量的变化,不构成资本的抽逃,维持了企业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另一方面,它又改变了传统利润的分配陈式,采用时间序列上的跳跃、超前,实现了投资的先行回收。这是由合作企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合作企业是一种契约型合营企业(contractualjointventure)而区别于合资企业,其利润分配主要是通过双方本着“意思自治”的原则,自由协商确定的,这就为合作双方自主确定分配方式提供了选择的余地,而不必按照一个始终如一的投资比例固定双方的分配关系。这是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赖以实现的基础。

回收投资的性质主要是由其回收的渠道和来源决定的。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主要来自两方面。1.中国合作者的让利。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按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来分配收益。在合作企业中尽管不可能存在一个投资比例问题,但依企业分配的通例,以及公平合理的法律要求,收益的分配也应当是与出资(合作条件)相一致的。在先行回收投资的情况下,则要改变这一常规做法,中方合作者作出让步,在合作的前期,改变正常的分配方式,中方不分利或少分利,从而使外国合作者能独享利润或加大分利。待外国合作者通过中方的让利投资回收完毕后,再按新的分配方式分配利润。显然,在这种做法中,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是在中方迟分利、滞后回收投资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2.中国政府的让利。作为投资东道国,中国政府可通过税收向合作企业取得相应的财政收入。政府通过纳税环节、资产折旧可以影响外国合作者回收投资的进程。一种做法是税前分利。按企业财务制度的一般规定,企业的利润按照国家规定做出相应调整,依法缴纳所得税,在税后按照法定的分配顺序,弥补损失,提取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才能分配投资者的利润。14在税前分利的情况下实际扩大了外国合作者可分利益的范围,加大了收益额,从而使投资额能更快地回收。另一种做法是加快折旧。我国现行立法对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均有明确规定。通过缩短法定的折旧期限,加大摊提费用,可以以折旧费用的名义摊入成本来回收投资。外国合作者税前分利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加快折旧,增加了成本费用,税前减扣额增加同样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这两种做法实际上都是以政府抑制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和条件的,都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为此我国立法要求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批准。15

上述分析表明,外国合作者回收投资中方企业和中国政府的让利。由于这种让利改变了收益分配的常规进程,从而具有回收时间的先行性。恰是这一先行性,正是合作企业回收投资制度的核心所在和外国合作者的利益所在。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在将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时,他们才会投资。在决定成本与收益时,“利率对经济起着中心作用,因为它们影响投资成本,因而成为投资和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16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最直接的得益是,从时间上加快了流转周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且降低了资金占用的成本。如果投资资金来自借贷,通过及时回笼,避免长期占用的利息损失,减少了借款成本;如果资金来源为自有,则加快了资金使用周期,获得了资金占有的利息,并可进行新的投资。可见,先行回收投资,由于降低了利率成本,从而刺激着外国合作者。对于中国合作者来说,回收投资只是先后的问题,在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的情况下,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获得相应补偿:一是合作期间的中、后期将加大中方的分利水平;二是合作期满,合作企业全部固定资产归其所有。因而这也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做法。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让利是一种鼓励性的优惠措施,尽管财政收入短期内也会相应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若能以此吸引外商长期投资,“水涨船高”,财政收入也能稳步增长。

三、完善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22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七章“分配收益和回收投资”,分别对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作了相应规定。笔者认为,关于合作企业的上述立法对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是较为科学的、得体的,尽管条文不多,但确实是反映了合作企业的特色。因为合作企业立法属商事法领域,属任意性法律规范、授权性规范;同时合作企业又是契约型合营企业,就更要求立法内容能充分为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余地。因而,立法少作限制性、禁止性规范,弱化干预和控制,实为高明之举。但如果完全放开,无所节制的自由也是不可取的。为此,我国现行立法,只作了两方面的限制,一是要求合作期满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以此维护公平原则;二是涉及财政税务问题时,必须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以此维护国家利益。笔者认为,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完善,主要应当从完善合作合同入手。这主要包括:

1.保障赢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要得以实现,首要的前提是合作企业必须处在正常生产经营并有赢利的状态,即有利可让。这对中、外合作双方都提出了要求:作为中方要寻找信誉好、技术强、管理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外国合作者;作为外国合作者必须真诚地履行合同,按照约定提高资金和技术水平,进行科学管理,拓展市场渠道。要改变现实生活中“企业好与坏,投资照样回收”的吃“老本”的做法,严加制止外方在投资不足、合作企业生产不正常、企业亏损等情况下回收投资。

2.防范风险。外商投资可谓锦上添花,但决非雪中送炭。不同的外国合作者投资的动机、目的不同,要切实维护中方利益,必须做好、做足风险防范措施。在合作前期,要督促外商全面履行合同,防止外商为达到先行回收的目的,行为短期化,只顾眼前利益,进行掠夺经营,杀鸡取卵;在合作中、后期,要防范外国合作者不思进取,对企业不加投入、改进和维修,对企业漠不关心,要有效地防止违约行为。

3.强化责任。先行回收投资作为一项让利优惠措施,是基于中方企业及中国政府的让利,但是外商获利的先行性只是收益分配时间顺序上的序次,具有暂时性。不要认为外国合作者回收投资后,合作企业经营好与坏,风险及亏损责任,都与其无关,外商能最终满足这一优惠;必须保障合作企业在存续期间能正常生产经营,中方合作者在合作期满有剩余财产。17外国合作者投资回收完毕,其作为合作者的主体地位并不改变,仍旧是以出资人的法律地位对合作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在法人型合作企业中,中、外合作者以其投入合作企业的财产(合作条件)承担有限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由于外商已先行回收投资,在企业亏损造成中方无法回收投资、没有剩余资产或中方收益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外国合作者仍应从其已收回的投资中补偿一部分给中国合作者。对于非法人型合作企业,外国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后仍应对合作企业合作期间的全部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责任比例的分配上,宜以合作各方实际从合作企业取得的收益比例来划定,即风险与利益要一致。为防止外国合作者转移资产,逃避债务,在其回收投资的同时,可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

4.合理界定回收期限及数量。外国合作者回收期太短、数量大少,达不到鼓励和刺激的优惠功能;反之,则不利于中国合作者及中国政府的利益。有观点认为,外国合作者回收的投资“只限于其投资原本,而不包括资本利息,如果包括利息,则外商投资实际上就会等于贷款……”。18笔者认为这一主张要求过严。既然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让利措施,也就应该允许回收该投资合理的资本利得。在外国合作者回收完毕投资及其合理的资本利得后,应加大中方的分配比例,甚至由中方独享利润,以保证中方企业也能回收全部投资及其合理的利润。对于外国合作者已经回收投资及其合理利润的,合作企业的合作期限不得再延长。从法律上说,合作企业期满,全部固定资产已全部归中方所有,除非外国合作者另行出资或提供合作条件,否则,合作企业的延长,实际上是外国合作者对中方财产的侵犯。

注释:

1姚梅镇主编:《比较外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373页。

2财政部工业交通司编:《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新财务制度讲解》,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3

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2版,第491页;黎学玲主编:《涉外经济法教程》(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版,第263页。

4杜新力、曹俊编:《国际投资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5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修订版,第207页。

6参见石少侠:《公司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7

在蔡曙涛编著:《国际投资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有关“投资本金及收益的汇出”和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53页“投资原本(本金)的汇出”中,都列举了外国“抽回资本”的有关规定,但均未注明出处。笔者在此提出质疑,认为上述作者混淆和误用了公司法中“抽回资本”这一特定概念。类似的事例在一些书籍中较为常见。

8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法复[1994]4号文)、《关于印发(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发[1993]8号文)。

9参见财政部《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新企业财务制度的补充规定》((93)财工字第474号文)。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45条第2款。

1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50条。

1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2条。

13参见李岚清主编:《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77条,《企业财务通则》第32条。

1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44条第1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40条。

16[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17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6

关键词:报废汽车;逆向物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1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consumers will replace their vehicles due to their pursuit of comfort and power performance. It must result in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car ownership. Thus, in future we will have a lot of scrapped cars. When a car is scrapped, the only materials that can be recycled from it are the metals, tires and other thermoplastics while others, such as coatings, adhesives, thermosetting plastics and glass, will be discarded as wastes. So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se vehicles is still quite low. So how to reduce the pollution of these material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ow to make the automotive industries improve the recycling rate of these scrapped vehicles are very important issues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ies to jump to. Therefore, coming up with the 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so imperative at present.

Key words: scrapped cars; reverse logistics; countermeasure

汽车逆向物流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客户满意度为宗旨,使返回的汽车产品、资源和相关信息反向供给流回汽车制造企业。汽车逆向物流包括两类:一类是汽车产品因质量缺陷而召回的逆向物流;一类是因寿命到期、置换车辆或意外损害形成的逆向物流。这个流回环节中的残次件和车主因更高生活质量追求而淘汰的整车和配件,若没有合理处置,必然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危害。完善优化汽车逆向物流事业,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旧汽车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贡献,可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同时报废汽车回收本身也是一个前景大好的事业,合理发展必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就汽车逆向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良性发展汽车逆向物流提出几条建议,旨在尽可能地提高报废汽车的再利用率,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1 我国报废车辆逆向物流发展的现状

1.1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业现状

在我国,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销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报废汽车的数量也在剧增,2015年报废汽车将增至831万辆,但是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却一直显得十分落后,也还未构建起较为完善和科学的汽车逆向物流体系。

废旧汽车的回收在我国虽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于没有规范的报废汽车管理制度及高效管制的汽车二手市场,导致我国报废汽车实际回收量非常低,同时还存在着违法的回收黑市。国家通过立法规定自2017年起,汽车回收利用率必须达到95%,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得低于85%。伴随着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完善和更新法规的可执行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加大了针对汽车回收市场的监管力度,出台了一些政策及财税支持对回收企业、单位等加以鼓励,使得汽车回收行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受技术规范、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造成零部件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低下,回收利用率不高,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1.2 报废汽车材料再生技术现状

汽车总重量的80%左右是金属材料,最理想的车用金属材料回收方式是直接对含该金属的报废车辆零部件进行再使用(这些零部件被再制造后用到其他车辆上),不能再使用的零部件则以材料形式进行回收。

废钢铁的主要用途是回炉炼钢,它是电弧炉炼钢的基本原料,用量约占钢铁料的70%~90%;对氧气转炉而言,废钢既是金属料又是冷却剂;废旧铝再生主要熔炼成再生铝合金锭、熔炼成加工铝材用的锭坯或直接熔炼与铸造铸件;废镁料回收则主要通过蒸馏法和熔解法来回收纯镁、镁合金;汽车用废塑料可以再次加热成型制备性能要求相对较差的塑料制品或粉碎作为填料、填埋;汽车用废橡胶回收则主要用于轮胎翻新、生产再生胶和胶粉以及热分解;报废汽车玻璃则直接拆解下来经过质检、合格后作为配件投入使用或直接加工,转为原料投入生产(对于夹层玻璃,回收后需将玻璃和玻璃间的高聚物进行分离,再分别进行回收,但因回收价值低,在我国该玻璃基本作为废弃物进行填埋处理)。

1.3 现有的回收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少处理回收汽车的物流企业

汽车产品对逆向物流服务商的年处理能力、技术服务水平和物流网络的覆盖程度等都要求很高,特别是零配件的运输等,需要相关物流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达到高效的资源协调能力,能快速提供解决方案。而我国汽车逆向物流市场又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差错率高,信息失真率高,信息传输慢,管理效率低等现象,缺少一系列能承担汽车逆向物流的企业组织。

国外报废汽车处置流程包括大规模机械化拆解、破碎、分选和ASR(汽车粉碎残余物)回收利用,围绕环保减少ASR填埋量和回收利用率要求,以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为主开展,以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发展,采用的工艺路线为:环保预处理(拆解报废汽车中的废油废液、安全气囊、动力电池等)、零部件拆解(拆除可再制造和可再利用零件,比如发动机、转向器、变速器等)、机械化破碎(对经过拆解的报废汽车进行破碎)、机械化分选(对碎片进行分选,分选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等)、ASR回收利用(对分选得到的ASR以能量的形式进行回收,减少ASR的填埋量)等。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受规模和技术的限制,企业无法提供处理报废品所需要的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而且该行业初期投入较大,资本回收时间长。作为汽车回收环节的执行者拆解企业,主要以手工拆解为主,露天作业、人工切割,拆解工艺粗糙,未达到完全拆解和完全深度处理,现阶段的标准处理流程为:进场验车、车辆暂存、车辆清洗、电瓶拆除、氟利昂抽取、废油液抽取、车门拆除、汽车翻转、发动机拆除、零部件检验、再生资源分类、可利用部件入库,车辆拆解后回收利用的主要用途是金属材料的再利用。

1.4 规章制度、回收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拆解处理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处置不当。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范了汽车回收活动。2006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环保总局联合颁布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明确了汽车制造方对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责任,宏观提出了汽车回收利用产业的管理思路和发展方向,但无具体操作实施规定,仅限定了一些控制指标。2009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引导着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方向发展。

近年来,国家虽补充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报废车辆的法规条例,但废弃车辆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还存在汽车回收黑市,扰乱着中国回收市场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安全、环保隐患,另外因制造商、政府机构和消费者之间未能达成一致,回收处理的立法工作陷入了困境,使得废弃车辆及配件回收无章可循进而导致混乱局面。

2 具体实施建议

2.1 完善专业的汽车逆向物流管理系统

因为回收的汽车个体庞大、复杂、分散,加上我国整体物流条件不成熟,给回收物流管理造成了许多困难,因此建立一个汽车逆向物流管理系统迫在眉睫。通过该系统可收集报废汽车的流向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对回收的汽车零部件分类仓储,并将拆解得到的数据如在回收分解环节就将类别、型号和使用年限信息等录入系统,从而建立起汽车回收信息监测系统,方便相关监管机构能够有效监测回收绩效及回收实施效果,降低劳资和劳力的消耗。目前运作该系统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经济回报缓慢。但具有长远发展的意义,如对汽车逆向物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回收汽车处理方式提供研究资料的意义,同时也是比较理想的方案。

通过专业的汽车回收利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的管理,也可对回收汽车的损坏原因、使用程度等方面量化管理,另外汽车逆向物流管理系统还可以提供具有研发价值的信息给汽车制造方,为汽车的研究和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可方便调动全国各地的物流条件,从而使制造商、销售商及一切相关回收组织可以做到利益共享、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发展目标。

2.2 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企业开展汽车回收

在汽车回收方面,我国法律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确保法规的标准性、规范性和可执行性,加大汽车再生市场的监管力度,让全社会担起汽车回收利用的责任,政策中还要在责任和利益的分配之间做一些补充规定,根据成本和收益的比值划分回收利用的责任,尤其是不能把它完全推给回收拆解企业,而汽车生产商则要在一开始承担起相关责任来。

如在可回收再利用率上,规范化生产企业和进口企业,具体要求企业在制造汽车过程中不能使用重金属,通过减免税收和绿色贷款等方式鼓励并支持环保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要求企业应该进行自我评估,将信息进行公开,担起产品回收的责任,确定他们生产的车辆必须达到的可再利用率的目标,同样还要提供拆解的信息,建立起完整的分类、回收、复原及再生使用系统,以便于管理者和相关合作方可以更为有效地收集和回收汽车产品,最后再针对回收企业、生产企业、进口企业等在责任和利益的分配之间做一些规定,加强我国的相关立法与执法,增强汽车回收合作企业的结构,使汽车回收合作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盈利并负责。

2.3 促进汽车回收各环节积极参与回收

通过各种方式多角度宣传,增加各方的环保意识与参与性,作为汽车生产商应提高废旧车辆的补偿,鼓励消费者在一些二手市场网站和社区进行置换,使消费者能通过合法途径报废车辆,制造方还可以在汽车出厂时的说明书或者维修单等印刷与回收相关的提醒,建立以汽车制造方为核心的汽车回收体系,通过发挥汽车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进行研发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技术,并充分改善汽车回收拆解业的市场环境,以期达到高效回收的目的,致力于实现汽车的科学化、环保化生产销售及使用。在欧美一些国家,报废汽车的回收问题也是由汽车生产厂家、国家相关单位、一些环保志愿组织等协同努力进行处理的,其运作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2.4 对回收的废旧汽车及配件应有专业的企业进行处理

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生产厂家往往忽视报废汽车再利用这一市场发展机会。对于废旧汽车及配件回收再处理的规模企业,生产厂家和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其回收额的大小给予经济上的补偿,而对于废旧汽车仓储管理等方面,可以借助周边附近销售企业,对回收到的旧汽车及配件,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回收配件进行一般鉴定和评估,对废旧汽车相关零件进行分类回收处理,一部分可再制造的在完成制造后以正规的渠道投入使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部分则定期定量送回回收终端,由此科学地完成废旧汽车回收物流处理。

3 结束语

尽管目前建立和发展一个完善的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系统面临着众多困难,如何实现报废车辆及配件的有效回收仍是循环经济视角下的重要课题,如果有意识地加强汽车逆向物流方面的管理,随着执法力度的不断增强以及汽车生产商、销售商的大力支持,并从经济鼓励等方面深入至环保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环节,必将推动着我国建立一个标准的汽车逆向物流体系,实现高效率、循环经济的发展,当然汽车逆行物流系统还需要工信部、国家环保总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及广大汽车消费者的大力支持,进而加强我国国情下逆向物流运作模式的治理与优化,有效提高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效率,在环保与经济、社会效益上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彭晓莉.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董晨阳. 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刘嘉莹,邵良杉. 第三方逆向物流再制造网络模型与算法设计[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78-80.

[4] 孙浩,达庆利. 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设施选址问题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2):362-368.

[5] 阮略成,李杰. 第三方汽车逆向物流模式浅析[J]. 汽车工业研究,2006(12):39-41.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7

关键词:废弃物;回收;物流

1.前言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保障资源的供应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于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废弃物回收利用已经是我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社会发展课题。国际上在废弃物回收物流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而我国在回收物流系统建设方面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并且没有得到各方主体的充分重视,管理体制存在空白、物流过程中产品的高损坏率以及通讯系统的错误等现象,都给回收物流造成了较大的成本。随着社会资源的进一步短缺,以及国际化市场的影响,发展废弃物回收物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国正在“两型社会”,废弃物的回收对于优化生产方式与经济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转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废弃物的回收对于社会公众的健康、环境的质量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废弃物回收物流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根据当前的形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针对废弃物回收物流的现状,对于其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分析,促进废弃物回收物流体系的完善。

2.回收物流概述

回收物流是指对于不能正常使用的产品进行返工、退货和周转,从产品需求方向供应方流动的物流形式。特别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回收必须有物流相伴随的。回收物流一般包括废弃物回收和退货回收。本文重点介绍废弃物回收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将各个用户所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到上游销售或供应节点,一般包括直接再售产品流、再加工产品流、再加工零部件流、报废产品流和报废零部件流。

作为现代企业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特殊且重要的环节,回收物流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回收物流具有不可测行和分散性的特点,废弃物产生的领域分布较广,不仅包括生产领域,在生活领域、流通领域等设计许多部门、人事甚至社会上的每个角落都会产生回收物流。其次回收物流具有缓慢性的特征,其流程包括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加工和改制等,复杂性强,过程较长。回收的废弃物具有混杂性,难以区分各种产品的种类和情况,往往是各种废弃物混杂在一起。企业难以控制回收物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建立回收物流系统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产生的回收物流,却往往由于无序管理、回收手段落后而造成严重的成本浪费,并且对于环境有着很严重的污染。当前回收物流仍然以废品掩埋或焚烧为主要形式,不仅没有做到废弃物回收利用,并且加重了环境的承担任务,没有做到有效的无害化处理。

3.我国废弃物回收物流的现状

3.1废弃物回收率不高

目前我国废弃物回收物流中首要的问题在于回收率较低,仍然采用传统的废弃物处理形式,如焚烧、掩埋等方式对许多有潜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从某些废弃物的回收状况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废弃物回收率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许多潜在价值很大的废弃物没有合理回收利用。作为能源节约、开发、再利用的重要来源,废弃物的回收对于经济体制转型、企业改制和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废弃物回收站却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没有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角度出发,将废弃物回收当作是赚取利润的工具,回收范围有限,多集中于利润较高的废弃金属、废纸等,对于废弃电池、玻璃等则少有人问津。回收种类少、价格低等因素也严重制约着回收率的提高。

3.2废弃物回收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陷,导致各级政府在废弃物回收物流的管理上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由于只是在宏观和原则上对废弃物回收物流进行规定和控制,缺乏技术性、效益型和科学性,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有许多问题面对无法可以的境地。具体的废弃物回收管理机构主要是废弃物回收站和流动收购者,这些机构广泛的分布于各个地点,并且许多并不具有相应的营业资质。废弃物回收物流缺乏相应的资质门槛,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从业人员混杂,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给社会治安管理或群众利益带来较大的冲击。其次废弃物回收对于环境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控制废弃物回收的运转也是回收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消防、安监等制度建设的缺陷也是回收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

3.3废弃物回收物流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的物流回收技术较为落后,无论是与国外相比,或者与物流市场的需求相对照,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回收物流技术在起居标准配套、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送、分拣系统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而且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回收物流技术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机制、库存查询、货物跟踪等物流形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废弃物回收技术装备严重落后,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较低,对于废弃物装卸、保管和运输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废弃物回收技术处理不当、设备严重滞后,废弃物乱堆乱放,严重损害市容市貌的同时,对于环境卫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我国目前废弃物回收物流存在严重的技术滞后性,无法有效的开发废弃物的潜在利用价值,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3.4废弃物回收物流认识不足

目前废弃物回收物流在我国逐渐升温,虽然意识到废弃物对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但是仍有不少人存在盲目的成分,首先由于回收物流的范围广、领域多造成优化整合的难度较大,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回收物流的重要性,其次由于我国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轻管理重生产的经营思维,因此在面对废弃物回收物流等新概念时,往往有较大的思想接受阻力。

3.5废弃物回收物流存在的其他问题

首先,废弃物回收渠道下载,无法容纳日渐增长的废弃物,回收率较低,对于废弃物回收环节过于冗杂,从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与生活垃圾相分离、到作为有利用价值的产品投入流通市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限。过多的回收环节必然导致回收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

缺乏上门服务的回收模式,由于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公众对于废弃物处理不可能投入过多精力,而我国传统的废弃物回收运营模式无法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回收方案,并且废弃物的回收价格较低,公众进行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不强,往往丢弃了事,废弃物无法进入回收环节。

4.废弃物回收物流的完善对策

4.1扩大宣传范围,普及废弃物回收物流的重要性认识

我国正处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加大废弃物回收物流的宣传力度,增加公民对于回收物流的认识,由政府进行引导,通过政策支持或资金投入鼓励回收物流的发展。对于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回收物流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盈利能力和社会形象都有着利好的作用,重视自身回收物流系统的建设。对于社会公众,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有许多公民对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废弃物无法区分,因此应该通过张贴废弃物回收知识画册等手段,使人们认识到那些废弃物是有循环利用价值的。

4.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废弃物回收物流设计多领域、多行业,甚至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应该根据我国现阶段物流回收的实际发展水平,建立适当超前的制度规则,通过立法来明确各个回收主体自身的职责,明确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企业开展废弃物回收物流,通过补贴企业的形式或者加强对于物流回收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对于实施废弃物物流回收的企业予以政策或税收优惠。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行业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加强行业监管。

4.3提高回收物流的技术水平

物流的主要功能在于传递与储存,而回收物流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回收物品进行分选、加工和分解等工作,对于废弃物回收物流的技术要求更高。在实践中应该加强回收物流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是对于废电池、废弃玻璃、家电等的回收利用处理技术研究要特别重视,提高物流起居的标准配套,有效的衔接各项运输形式,紧密结合各项分拣系统,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共享机制的完善,库存查询、跟踪货物等配套物流服务的完善。加大机械化和自动化建设力度,有效的提高运输、保管和装卸的效率。

4.4引导废弃物回收物流的发展

应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对废弃物回收物流进行引导,加强回收中各个环节的集成化建设,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方便用户直接借助网络废弃物的回收信息,降低企业的回收成本。发展信息技术管理形式,对物流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有效的收集需要被回收产品的信息。通过条形码对回收物流系统进行管理将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易艾琼;;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产氢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7年03期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8

    论文摘要: 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同时其回收再利用的空间也较大。目前我国在废电池的处理和回收利用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废电池回收利用机制,成为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伴随我国科技水平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被人们购买和使用。而电池作为一种便携式能量储存器,消耗量与日俱增,其所含的重金属等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中的土壤、水体等,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如果有合适的处理方法,这些重金属又有很大的回收利用价值。目前,我国在废电池的回收处理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我国废电池回收处理的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1 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电池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果进行随意的丢弃,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科学调查显示,一颗纽扣电池一旦随意丢弃,可以污染掉高达60万升的水体,约等于正常人一生的用水量。概括起来,废电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酸、碱电解质溶液的污染 

    废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溶液,特别是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淋溶之后,会对附近的水体和土壤的PH值造成影响,导致土壤及水体的酸化或碱化,水体PH值的改变直接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 

    1.2 重金属污染 

    从电池的主要结构可以看出,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总的来说主要有Zn、Hg、Cd、Ni、Pb等,这些重金属一旦流入生态系统并进入食物网,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汞特别是有机汞化物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和极长的脑器官生物半衰期,能引发中枢神经疾病;铅会导致人体精神紊乱及消化系统的损害等;镉具有致癌性,是引发疼痛病的元凶;镍、锌的毒性相对较小,同时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如果摄入过多,同样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1.3 其他污染类型 

    除了酸、碱电解质以及重金属的污染,废电池的随意丢弃和处理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的污染。例如:废电池在进行焚烧处理的过程中释放的污染物对大气造成的危害;在废电池集中清运、贮存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局部地区更加严重的污染问题等等。 

    2 我国废电池处理的现状 

    我国是电池的使用大国,对废电池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再生都有着极大的效用,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废电池回收处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 

    2.1 缺乏相关教育,个人意识淡薄 

    由于对废电池相关影响的知识教育的却乏,大部分人认识不到废旧电池对环境危害的严重性,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群众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上,致使许多的电池回收设备形同虚设,并不能够很好的利用起来。 

    据调查,目前我国电池的年使用量高达70亿左右,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然而其回收力度却不足2%。较低的回收水平也导致废电池的处理难以产业化、规模化。 

    2.2 处理技术的要求高,利润低 

    由于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特殊的结构又决定了其处理难度的升高,加上处理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废电池的回收很难向产业化发展。同时该产业较低的处理利润很难吸引较多的投资者投资处理,给废电池的回收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3 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乏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缺乏对废旧电池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使得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之间很难分清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由于缺少法律的制约使得一些正式的回收处理厂商经常面临回收量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小加工作坊由于技术上的难以跟进及设备的缺乏,不但使得废电池中的有用物质很难得到回收利用,还会带来更加严重的二次污染。

    3 我国废电池回收的发展建议 

    3.1 开发新的回收利用技术 

    在传统的废电池回收利用中,主要用到的是湿法冶金处理工艺和火法冶金处理工艺。其中湿法工艺是利用重金属盐可以与酸发生反应生成各种可溶性盐的特点,进而用电解等方法进行分离提纯;火法工艺主要利用金属化合物高温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得以将其回收利用。两种方法在处理过程中有一定的优越性,也存在一定的二次污染问题,如电解过程中水体的污染以及高温下的热污染等等。 

    因此可以对传统的处理工艺加以改进,比如加入一些预处理的工艺,从而简化传统工艺的工作条件,减少其带来的一些污染;再者可以增加一些后续处理设备,尽量使产生的二次污染危害最小化。 

    3.2 提高群众意识 

    加大关于废电池的危害及处理过程的教育力度,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回收源头上解决处理难题,实施分类回收和处理方针,尽量做到回收的规模化、正式化。 

    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良好的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外部力量,在我国废电池回收市场的发展上应当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政策,明确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义务、权力和处罚条件,建立完整的废电池回收、处理体系,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关闭不符合环境要求的小作坊,对存在问题的回收企业实行整改,逐步完善回收处理市场。 

    3.4 实施合理的经济手段 

    由于我国电池价格普遍偏低,造成对消费者的错误引导,因此可以通过对电池进行合理定价(将污染治理的部分费用并入商品的价格中)来减少电池的使用,同时对电池的生产企业征收合理的环境治理费用。将这些费用利用到废电池的回收和利用上,对回收利用企业给予补贴,提高其回收生产积极性。 

    4 总结 

    废电池的随意堆放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废电池的回收利用很有必要。目前我国对废电池的回收利用还刚刚起步,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更应当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多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处理模式,做到科学的、系统化的回收利用,以实现废电池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参考文献:

    [1]崔燕,王海宁.浅谈废电池的处理与综合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0):265-266. 

    [2]王雪松.我国废旧电池回收处理行业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9(2):60-61. 

    [3]王金良,王琪.再谈废电池的污染及防治〔J〕.电池工业,2003,8(1):37-40. 

    [4]白青子,白云起,钟乃良.废电池回收利用与二次污染的防治〔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5):30-32.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9

一、中日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制度比较

(一)报废汽车回收基本概况不同

日本是一个汽车生产消费大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约有85000家,氟利昂处理企业23000家,拆解企业5000家,破碎企业140家。20**年,日本报废处理的汽车共计305万辆,拆解率为100%。

中国目前经国家认证的报废回收利用企业(已公布)365家,另有一部分是省级管理部门批准承认的。据对31个省市244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统计,20**年共回收报废汽车96万辆,拆解车辆46万辆,拆解率47%。

比较而言,我国每年实际回收报废汽车数量较少,回收率较低,原因一是大量应该报废的机动车流于二手车市场,或是贫困地区,二是非法回收企业倒卖、拼装,三轮车,低速货车的报废量很少。

(二)两国出台法规的背景不同

由于两国的汽车产业和规范制度发展不同,因此立法的背景也十分不同。日本国土狭小,土地资源极其有限,随着报废汽车的逐渐增多,按照以往的处理方式,会产生大量需要填满的废弃物,非法丢弃、最终添买的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为了理顺各个环节的责任、权利、义务,规范报废汽车、拆解、破碎过程中的企业和个人行为,最终实现填埋最小化,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于2005年开始实施《汽车回收利用法》。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报废量不断增加,为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业务活动,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的管理,保障道路交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实施《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07号)。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报废汽车企业竞争秩序混乱,立法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引导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健康发展,而日本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对平稳,立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土地资源有限,填满地不足的问题。

(三)主管部门不同

根据相关法律,日本汽车回收管理涉及的主管部门主要是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负责制定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主要是拆解企业和粉碎企业)的准入标准,国土交通省及其下属各地陆运支局,负责汽车户籍管理,各地政府负责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的登记和准入审批。

我国商务部门负责组织全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利用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报废汽车回收(含拆解)的监督管理工作。

从主管部门可以看出,日本注重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的回收拆解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更注重对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行为的规范管理,防止报废汽车流入市场。

(四)行业协会作用不同

为了使整个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系统有效的运作,日本政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管理的作用。《汽车回收利用法》指出由国家指定法人负责展开回收利用的公共业务。2000年11月22日由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等9个单位共同组织成立,下设资金管理法人,信息管理中心,再回收利用支援中心,分别负责汽车回收处理中的资金管理、信息管理,对汽车生产和进口实施废物回收处理进行技术支持。为了加强对氟类、气囊类的回收处理统一管理,由日本13家国内厂商以及汽车进口协会共同出资设立了汽车再回收利用资源协力机构,由该机构与氟类、气囊类回收处理单位签订合同,承担相关事宜,向这些单位支付回收处理费用,并进行业务审核。

目前我国负责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指导的社团组织主要是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该协会对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没有细致划分资金管理、信息管理等专门机构进行指导。

(五)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准入门槛不同

日本法律对参与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企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氟类回收企业需要备案。拆解、破碎企业从提高回收率和环境保护方面有严格准入资格,需要通过审批才能从事相关业务。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对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实施资格认定,20**年国务院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令307号)。但20**年《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24号)取消了原国家经贸委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资格认定,一些地方也依据此取消了资格认定。一些不具备汽车回收资质的企业从事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大量报废汽车流入市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率明显下降,个别地区甚至发生了报废汽车上路行驶导致重要交通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六)信息管理制度不同

日本汽车回收利用促进中心在信息管理上通过互联网接受有关单位报废汽车的交接信息,即“电子清单”。通过建立和运行电子清单系统,政府对报废汽车回收系统,政府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破碎等环节的信息有了明确的统计和监督,使回收利用费用的管理做到公正、公开、透明。

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制度。

(七)对汽车制造商的责任要求不同

日本汽车回收利用法规规定制造商在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体系中承担了关键的义务,鼓励企业在设计、制造汽车时采用绿色设计,提高汽车的可拆解和可回收性,最大程度的减少环境污染。要求汽车制造商对汽车的全生命周期负责,通过自己或销售商提供回收服务,对制造商改进产品设计,减少有害物质用量和预防污染形成激励。同时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从事汽车回收、部件再制造业务,与回收行业签订相关合同,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对汽车自造商尚未提出车辆回收利用方面的要求,制造商只负责生产、销售汽车,与车辆报废如何回收、拆解和利用环节完全脱节。

(八)回收利用费的负担不同

在日本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中,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交纳回收再利用费,已经销售的车辆应在《汽车回收利用法》实施后3年内交纳回收再利用费,促使汽车消费者建立谁消费谁保废谁就要支付回收处理费用的意识,增强消费者的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我国的回收拆解费由报废企业来承担。

(九)报废回收技术及过程不同

日本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结构合理,回收、拆解、破碎企业按专业分工,企业组织结构层次清晰,机械和自动化程度高。

我国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拆解手段比较落后,技术装备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拆解企业仍处于低水平的简单拆解阶段,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比较差。

(十)、注重环保程度不同

报废汽车不当的拆解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环境保护问题,将环保作为规范企业的重要内容。《汽车回收利用法》要求汽车制造商在汽车设计和生产阶段控制并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对经营者的报废车辆存放和处理地点、防污处理、可促进在利用的处理过程的最低技术要求等作了原则规定,充分体现拆解、再使用和再利用报废汽车的原则。

目前,我国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场地条件很差,很少有防渗漏处理的设备,没有油水分离、飞溅防护的环保设备,对废油处理进行简易流放和收集。多数企业缺乏安全气囊的处理装备及经验,多数企业对车内空调的氟利昂自然放掉,废油、液引起的污染普遍存在。

(十一)回收利用的程度不同

日本政府倡导和鼓励尽可能多的利用报废车辆总成部件和材料。日本每年再利用的汽车零部件的销售额大约有955亿日元,国内报废汽车回收件、翻新件的45%都是销售给维修或钣金工厂。

我国报废汽车的资源再利用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再利用汽车零部件规范的市场,缺乏流通渠道,一般金属件的回收利用作为炼钢的原材料,旧件利用率低,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可以再利用的零部件进行整理和归类,回收拆解企业主要靠出售废钢铁获利。

二、我国报废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发展业探讨

通过与日本报废汽车管理制度的比较,我国的报废汽车管理制度存在着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性较弱,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落后,信息流通慢等问题。汽车报废及报废汽车回收是汽车流通中的重要环节,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环境保护、资源等公共利益,为促进我国汽车报废行业的健康发展,合理布局,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车主、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进行规范,对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起到积极作用。但这些法规和标准规定的较为原则,执行中不易操作。因此建议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出台实施细则,加强对报废汽车企业的监管,提高准入门槛,防止报废汽车流向社会。同时我国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技术装备与更新改造能力严重不足,建议通过立法和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和优化重组,促进现有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实现布局合理化,管理规范化,企业规模化。

(二)设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实施资格认定,严格准入制度

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涉及公共安全、资源再利用,环境保护等,应此政府部门应统一管理,实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的资格认定,从环保、资源再用、信用机制的角度设立拆解企业的准入条件。

(三)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结构调整

我国的报废汽车行业分工不细,往往一个企业承担从回收拆解到破碎的全部业务。应将企业划分为回收点、拆解企业、翻新企业、粉碎企业,制定不同的技术要求,专业化,分层次,引导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调整和优化组合。

(四)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加大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网点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的工艺作业行为、作业步骤、作业要求的规范,研究确定各个环节的技术质量标准和要求,确保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粉碎、分离等各个工艺环节的质量要求。

(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网络

建立电子清单制度,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证明、注销登记、终止保险以及其他法律及行政手续所需数据的处理程序各个环节的信息纳入信息化管理。同时,建立报废汽车主管部门与所属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有效学快速的管理。

(六)积极发挥制造商的作用,引导报废汽车的回收技术

引导汽车制造商从事报废汽车回收、部件再制造业务,确保制造商从设计和生产开始就必须统筹考虑车辆报废后的环保和回收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最终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车辆回收利用率的效果。

(七)减少报废拆解过程的环境污染

重视报废汽车拆解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制定较高的环保要求的准入制度,从事报废汽车拆解的企业必须具备废油、液的回收处理技术及相关设备对危险废物要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加以处置,严格企业的作业。

(八)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再利用率

通过有效的信息流通体系,使报废汽车零件信息透明,使消费者明确二手零部件的来源、车辆品牌和型号,加强对二手报废汽车零件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报废汽车零件的利用率,同时从政策法规角度对发动机、变速器、车架、车轴等总成的再使用。

回收利用的方法篇10

【关键词】手机;废旧电池;环境污染

手机是一种消费类电子产品,其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7-8年,而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较短,一般在3年左右。由于手机小巧化、多功能化和低价格化进程加快,人们换手机的频率也越来越快,这也意味着废旧手机电池正以成倍于手机的速度淘汰进入环境。权威统计显示,全球移动用户更换新手机的周期平均在2年左右,而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用户更换手机的周期更短。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垃圾,废旧手机和手机电池引发了极大的处理危机。手机的充电电池及其配件中含有诸如砷、汞、锑、镍、镉、锂、钴等一些有毒的金属元素。如果手机及其电池被废弃后不做任何处理,或简单填埋,就会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易使人类,尤其是儿童患癌症和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如果选择焚烧,会造成空气污染,最终形成酸雨进入土壤。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对废旧手机电池实行科学的绿色回收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大市民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等对废旧手机电池回收问题的看法与认知, 需要组织人力物力在常州市辖区内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群和部分社会企事业发放了调查问卷表并进行了访问调查。

1、调查准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为主,文献分析、访谈调查和专家咨询为辅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市民群体,设计了以政府机关公务员、学生、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等为主要调查对象的一套综合性问卷,面向全市公开调查废旧手机电池回收与处置的情况。本次调查根据区域位置,选择常州市天宁、钟楼、戚墅堰、新北、武进5个区域开展调查。为了准确、快速地得出调查结果,此次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先按其生活居住条件分层,即中高档住宅区域与普通住宅市民,然后根据教育、素质。

背景又分为两层―――学校师生与车站码头等地流动人员,最后再进行随机抽样。此外,分布在市内外的环保职能部门、社会环保组织机构也是本次调查的对象,因其规模、档次的差异性,决定采用判断抽样法。

分层方法

生活居住条件:1、普通住宅300人 2、中高档住宅300人

教育、素质背景:1、学校师生 2、流动人员

参与人数300名

调查活动自2010年10月15日至25日在常州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共发放了问卷1980份,问卷回收率达94%,有效问卷达100%。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手机使用情况

1860个被调查者到目前为止使用过的手机总数约5000部。假设每部手机只配备一块电池,那么这1860个被调查者所使用过的手机电池大概也达到5000块左右,即人均使用过手机电池约2.7块。

2.2废旧手机电池处理措施

关于废旧手机电池处理措施的调查结果可知仅部分调查对象(32%)将废旧手机电池连同手机一起卖给回收者,但另外大多数(68%)的调查对象在淘汰旧手机时并没有妥善处理,仅同普通垃圾一样丢掉或放在家里没有进行处理。

2.3对废旧手机电池的污染性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废旧手机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上,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认为废旧手机电池对环境是有污染的,只有少数调查对象认为没有污染(2%)、不知道有没有污染(3%),另外有部分调查对象(5%)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2.4对废旧手机电池的处理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赞成由手机厂家回收废旧手机电池,31%的调查对象认为让政府出面联合手机商家等统一建立回收渠道更好,只有少数调查对象(2%)认为不作处理,放置家中。

2.5随意丢弃手机电池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认为,人们随意丢弃废旧手机电池的主要原因是尽管了解废旧手机电池有危害,但是没有看到过回收装置;35%的调查对象虽然知道有污染,但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危害,因此随意丢弃;余下的认为拿来回收很麻烦。

2.6对手机废旧电池回收的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在有专门的手机废旧电池回收装置时,有76%的调查对象愿意将废旧手机电池投放进去;而另外有21%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有一些奖励措施,就可以考虑投放进去;只有少数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投放进去。

2.7对处理废旧手机电池方法的看法

大部分调查对象(73%)认为最方便的处理废旧手机电池的方法是由专业部门设点回收,有16%的调查对象认为由环保志愿者组织回收对他们最方便,剩下的调查对象则认为自行处理最方便。

2.8对废旧电池的回收点设置的看法

最方便的废旧手机电池的回收装置点调查结果显示,3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设在社区,27%认为设在手机销售处和话费缴纳处,11%认为设在商服单位(商场服务台)是最方便的。

从上面8个方面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众知道废旧手机电池对环境有害,但目前还没有妥善进行回收处理,原因在于没有相应的便利的回收措施和条件,在具备硬件条件时还是愿意参与废旧手机电池回收活动。这表明公众对于废旧手机电池危害、废旧手机电池回收现状调查及利用对策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继续进行废旧手机电池的回收宣传和实实在在的回收工作。

3、废旧手机电池回收利用对策

虽然废旧手机和电池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但通过实施一项负责任的回收计划就可使之变成宝贵的资源。从镍镉、镍氢、锂离子3种手机电池中可以回收镍、铜、钴、钕、锂、铝和铁等金属,最终可以将这些再生的资源重新用于工业生产。因此,从事手机及其电池的回收事业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3.1现有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

常用的手机电池回收利用包括如下几类。干法处理:日本开发出火烧法处理工艺,首先将电池破碎以除去包装塑料,将电池置于回转窑中加热至1000℃焙烧。分别收集烟尘和残渣,实现回收利用,该法适用于镍-镉电池,能耗较大。湿法处理:将电池破碎后溶解于酸,然后借助离子树脂从溶液中提取各种金属物,用这样的方法获得镍、镉原料比火烧法处理所得的更纯净,回收价值也更高,而且电池中包含的95%的物质都能提取出来。生物技术:利用细菌浸取金等贵金属的一种手段,它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提取低含量物料中贵金属的新技术。生物技术提取金等贵金属具有工艺简单、费用低、操作方便的优点,但是浸取时间较长,浸取率较低,目前很少投入使用,但它是较有前途的废旧手机电池回收新技术之一。

综合利用: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提高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效率。如日本先将废旧锂离子电池焚烧以除去有机物,再筛除铁和铜后,加热并溶于酸中,用有机溶剂萃取便可提出氧化钴。

3.2废旧手机电池回收利用建议

现有回收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焚烧除去有机物的方法,需配套烟气净化设备,否则易引起大气环境污染;加热下盐酸浸出对设备防腐要求高、操作环境恶劣。总之,对废旧手机电池进行回收,既要求工艺简单、流程短、成本低、资源回收率和产品纯度高,又要求其为清洁生产工艺,不造成二次污染。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高分子材料的回收与利用。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强度高、密度小、电绝缘性好、来源广、成型加工容易和价格低等特性而常常应用于手机的制造中。手机的生产中常用的高分子材料通常是工程塑料、通用塑料和特种橡胶。废塑料的自然降解非常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目前世界各国对废旧塑料的处理方式大体有:回收利用、生物和光降解处理、深埋、焚烧4种方式。深埋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而焚烧的方法对臭氧层的破坏十分严重,所以研究和开发无害化的回收利用工艺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比较好的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的方法主要有废塑料制造汽油和废塑料回收热能这两种方法。

常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城市,应该在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方面作出贡献,在废电池处理以及回收利用决策上应该走自己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1)积极组织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对废电池的处理技术和电池的无害化、产业化进行研究和公关,设置专门的废电池回收部门,建立一个完整的回收体系,在各区县设立废电池回收中心,定期由专业人员、专车进行回收,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危险发生。

2)建议对电池的销售实行加价销售,回收电池时退还增加款,督促电池生产商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