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4:40:14

农业标准化论文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1

我国现代社会农业发展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粮食人均每年不足400公斤,而且逐年下降。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繁重任务则是持续维持每年的人均粮食保持在40Okg以上。例如,黑龙江是全国的农业大省,2010年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六,专储量以及商品量居全国第一,并且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人均粮食也同发达国家有着不小差距。建设农业强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被列为国民经济发展首要位置。建设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区,并且推广和普及农业的标准化,在建设农业强省过程中,积累宝贵经验。目前,在保证产品的需求总量,产量与质量并重,且着重提高单产,在完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加农、渔、牧等各行业的优质品种比重。在生产过程中,要在满足客户各方面利益的基本条件下,以目前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基本依据,制定先进、统一而且可行的产品标准。以农产品的标准为带动力,进行科研育种,借助产品标准提高综合生产技术,同时,完善市场流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各方面的农业技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改进,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体系。逐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水平,增强农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努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农业,促进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建设农业强省。

2、如何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国家针对农业标准化目前发展情况制订的发展计划。如何建设好农业标准化区域对当地的支柱产业的建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1结合当地生产经验制定有关标准。

结合当地的经验,并且按照标准生产,可以有效促进生产,并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农业规模效益。例如,河北省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才和农业负责人员共同协商制定了“黄瓜集约化栽培规程”,“梨树的育苗以及嫁接改良的技术规程”,“青椒综合管理的技术规程”以及“棉花的病虫害防治规程”等农业标准,同时了一些省级地方标准,此外还填补了国内有关领域的空白。体现了不同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带头作用。

2.2农业产品的深加工要坚持高标准和严要求。

要想局部地区的农业水平,并且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早从产,供,销这些主要的环节入手,完善标准化的工作。例如河北省把“集约化栽培的黄瓜”、“梨树的嫁接改良”列入“名牌精品”的战略战术,以树立农业区的名牌效应,扩大先关地区的经济效益。

2.3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宣传,咨询活动。

农业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都有许多有关规定,这些对习惯于依靠经验种田生产的农民来讲,确实有许多的不理解,难以接受。以前,我国的农产品由于农药残留问题导致出口受阻,大多数都是经验和习惯造成的。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提高各地区人民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建立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以点带面,发挥出局部典型示范区的引路辐射作用,这样才能加速标农业准化的示范区发展和建设的进程。

2.4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规定》。

认真贯彻相应国务院号召,实施《关于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规定》。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视,支持。要建立并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监测体系和服务体系来确保“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和技术保证。

3、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经济收益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了农业标准化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并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典范和有力的推动。如投资5000多万元的黑龙江省某现代农业示范区在2009年4月开始兴建,用了短短6个月的时间就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示范园区的一期建设项目。建成后的农业示范区一期工程就完成了4000亩的核心区内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各类示范工作陆续开展,各类技术总共44项,新品种236种,产量效益实现突破。马铃薯的平均亩产达到2720公斤,为全省平均产量2.75倍。其中的膜下滴灌技术的高产玉米平均亩产达到900多公斤,要比常规栽培技术350多公斤,每亩增收360余元。现在已建成国内领先,省内示范的智能的化温室,并且已经发挥了有关作用。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区对黑龙江省西部和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动力,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示范区周边经济和社会效益急剧增大,示范园区当年实现纯收入达到150万元。再如,江苏省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成为部级绿色蔬菜的温室栽培和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区域农业标准化就是促进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也就是使农业从一家一户生产,依靠传统种田方式的小农生产进行转变,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同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市场经济中各种风险的能力并且生产效率,这也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区域农业发展结构的改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基本要求则是建立农产品的监测体系,标准体系,农产品生产和食用安全认证体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提供生态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公司在国家批准正式成为部级绿色蔬菜的温室栽培标准区后,结合前几年生产实践经验,开始实现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开发了绿色食品甜椒、黄瓜、生菜、西红柿等产品的标准以及温室栽培的生产规范。该产品标准突出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限定了15项对人体有害的农药和重金属的含量。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以工厂化的生产要求,进一步规定了产品成熟度和统一度。此外,贯彻实行的“全程质量控制”也初见成效,其中生产工具消毒和病虫害的防治都达到了国际标准,确保生产过程无污染和产品的质量。2007年出口的绿色蔬菜达到700多吨,创汇120多万美元。

4、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要不断创新

农业标准化工作不仅仅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受到政府重视。在近几年来的坚持和努力下,当地政府以提高农业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人为目标,进行不断创新。步步深入把农业引向市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公司加农户,档案农业,农业信息化都有明显效果和长足进步。例如,河北省某地在实施农业生产,农业档案,农产品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政府影响力,运用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平台和技术,采集到土地状况、农技水平、水利条件、历史传统、劳动力分布和资源优势,企业生产的有关动态信息,并输人数据库。并且根据国家产业的政策和市场需求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将项目的管理要点、技术要求和产品销售等图表合集成册,分发给各户。各户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选择项目,在这样的基础上选择种植和养殖项目,以此带动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逐步推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的区域农业标准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领当地农业未来。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2

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了不让人误会是抄袭或者是剽窃他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论文作者对学术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2〕209号,2012.

[2]李苏.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4):12-14.

[3]张洪程.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杨汉明.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46-50.

[5]孙晓康.现代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

[6]阎寿根.标准化: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0(9):24-26.

[7]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R].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网站,2002.

[8]刘兵.农业标准化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7(6):21-23.

[9]王林枫,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08(3):51-53.

[10]章家恩,陈建军,骆世明.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157-159.

[11]陈红金,何乐琴.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7(4):368-371.

[12]金仁耀,汪刚.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31-235.

[13]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30-33.

[14]骆浩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一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6):88-97.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苏国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1,(6)1-44.

[2]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5,(6)1-72.

[3]肖黎.眉山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5)1-58.

[4]徐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05,(5)1-85.

[5]王冰.浅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论证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37-38.

[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7]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冶科学院,2001.

[8]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9]高志勇.福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10]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3

[11]樊锡聪.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11-312.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贺警钟、牟筱玲.论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5-36.

[2]邓振营.农业高等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86-87.

[3]董成森.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8-9.

[4]张令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88-289.

[5]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6]徐鹤群.浅议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开发与装备,2013(12)67.

[7]徐荃子.西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3

如果今后50年我国可以保持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根据人口学家的预计,2050年中国将有16亿人口,农村人口约为8亿。换句话说,未来50年,中国农村人口将长期维持在8亿至9亿的高位。期待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迅速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是不太现实的。针对这个国情,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前途,我国政府采取了务实的态度。在学术上和实践上存在两种并行的思路:一个是农村社区的城镇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解决农村人口向非农化、城市转移的问题;另一个是建设新农村,就是立足于现有农村社区村落,通过农村社区村落的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提高农村社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①。从理论上探讨这两种思路的关系,可能更有利于这两种思路的发展效果。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做出初步分析。

一、中国城市化道路:区域一体化为中心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决定的:早期大规模、集中发展的工业化要求发展集中程度高的大城市;后期工业的分散、服务业的崛起以及信息产业发展使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分散的特征。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共存的一个十分特别的历史时期: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信息化过程已经开始;我国在交通设施方面的巨大改善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和居住过于分散等特征决定了我国不应该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集中、后分散的城市化道路,而应当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即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工业化的途径决定了城市化的途径,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历史来看,工业的发展一般从消费品工业开始,生产资料工业在工业化过程中赶上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正因为工业化一开始以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作为启动和主导产业,所以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并进的。而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是重工业化道路,造成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这决定了我国城市化的平稳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社区村落将长期存在。我们应当承认这个现实,而不应“拔苗助长”②。

从理论上讲,不少地理学家、经济学家都曾强调过一体化聚落系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资源流的流动已突破空间的限制,一体化的含义已不再是空间,而是指区域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的强弱程度,即资源的整合程度。在此一体化的过程中,许多传统意义上不属于城市因素的资源也被包括进来。按照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应对城镇化以及城乡关系进行界定。原来纯粹意义上的乡村也具有了现代城市的因素,并成为中心城市(镇)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看,村落标准化也是城市(镇)化的内容,而不是与其相违背。相反,如果照搬西方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以我国农村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出现城市贫民区和许多村落的边缘化现象。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过分人口集中不利于生产,其只能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

二、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理论的再评价

对城镇化与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关系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理论。根据二元经济理论的逻辑推论,要解决农村的就业过剩问题就必须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按照这一结论的逻辑含义,城镇化与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显然存在矛盾,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不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

二元经济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它们的模型都是以粮食代表整个农业生产。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农业都不仅仅是粮食生产,而非粮食作物和农户副业不仅可变性大,也常是积累和导致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条件,并且就业的弹性很大。我国农业产值中粮食生产的比重下降趋势非常明显,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也进行了调整。实际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力在种植业内部的转移,从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并且农产品的加工链条不断延长;第二个阶段是劳动力在农业内部从种植业向畜牧业等转移;第三个阶段才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实践上看,农业可以通过不断扩大其范围而获得竞争力。丹麦是举世公认的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素有“欧洲食橱”之美誉。丹麦农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破除了把农业限定在第一产业范畴内的狭隘概念,树立了包括初级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和行销乃至出口业务在内的大农业观念。

需要提出的是,由于兼业经营是农户生产的一大特点,并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户居住地的变动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农户居住地相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另外,非农就业的不稳定性也会对农户向城镇转移的决策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与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发展。

三、城镇化和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的关系

对任何事物来讲,狭隘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都是偏颇的。在农村发展问题上,也不是只有一成之规,应该存在多种途径。在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状况,城镇化和农村标准化都可以发挥作用。就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的,“没有最佳规模,只有最佳规模分布”③。其实更确切的表述应是特定条件约束下的最佳规模分布。对城镇化也不能整齐划一,认为越大越好,而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发展城镇化和农村村落标准化。既然城镇化和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是并行不悖的,就非常有必要探讨城镇化和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的关系,这对制订正确的城镇化和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政策非常重要。

1.城镇化和农村村落标准化不存在严重的资金竞争。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基层政府财政和向社区内企业征收的土地使用费等各种资金。而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建设的资金则基本上全部来自于村民的自筹,或通过以工代资形成农村社区村落的建设资本。因此两者在资金上没有激烈竞争。如果说两者在资金上发生冲突的话,可能是农村社区中部分富裕农户是选择城镇还是留在标准化的农村村落,从农户分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会造成很大的资金冲 突,因为农户选择是进人城镇还是留在农村社区村落,所需要付出的资金存在很大的差别,并且符合农户就业(获利)机会的比较优势。在目前,对绝大多数的农户来说,进城经营或居住还只是很少的比例,并且也不稳定。

2.服务对象互补。小城镇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化、商品化经营的经济主体,面向的是整个城镇社区的居民,并且随着乡镇的调整其范围可能不断变化和整合。例如,可能将几个乡镇集中在某一个较大的乡镇,那么这个乡镇的城镇化规模就会得到很快的扩大,而原来的几个乡镇城镇化规模则可能出现萎缩,在城镇化发展时应当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对乡镇整合的收益(如规模扩大等)和损失(其他乡镇的萎缩)相权衡,以确定最佳的乡镇规模,并做出长远规划。标准化村落的服务对象则基本是局限在村落社区的村民,并且村落的规模是基本稳定的。

3.功能互补。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来看,在当前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小城镇与标准化村落的关系,就像小动(静)脉与毛细血管的关系一样,而农户是细胞。对于广大的农村社区村落来说,(来源:文秘站 )城镇是农民所需商品(包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日常交易中心,也是农民出售其产品的重要场所。城镇除了是农民的物流中心以外,也是各种信息流的传播中心,是农民获取各种生产、市场信息的重要场所。如果城镇建设发展滞后,显然会影响农村社区村落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并进一步影响农村社区村落的标准化建设。反之,如果农村社区村落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就会限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限制农民的商品化生产和对许多工业品的需求,这显然会影响城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在小城镇与标准化村落功能关系上,20世纪70年代国际发展署美国部(usda)的智囊团中引人注目的人物隆弟莱里(d.a.rondinelli)提出的“整合的区域发展战略”非常有借鉴意义。此战略强调在主要的乡村地区建立三级城市聚落一乡村服务中心、小集市和区域中心,以及在这一等级体系中建立城乡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还应注意的是,小城镇和标准化村落的市场功能上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户使用价值的交换上,即为卖而买进行品种调剂和余缺调剂,因为这属于自然经济范畴内的交换,它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会破坏自然经济,而会巩固自给自足。因此,应将小城镇和标准化村落整合到整个社会统一的大市场中去,深化社会分工,与该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要求。

4.产业结构互补。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尽管有很大的涉农性,但基本上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且为农村服务的第三产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小城镇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村落标准化则由于是服务于农村社区,尽管也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部分发展,但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从实践上看,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是农、轻、重和大、中、小合理配合,发展第三产业,现代化产业与传统经济互补协作的结果。因此,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社区村落标准化也是互补而不是竞争关系。

5.组织形式存在差异区别。从组织形式上,尽管城镇化建设是乡镇社区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城镇化的建设,无论从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施工还是到城区的开发,都是由基层政府主导组织的。基层政府组织城镇建设尽管是一种必然选择,但是也可能会产生城镇建设的主观性和形式主义,脱离城镇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另外,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大一部分由基层政府财政负担(即绝大多数来自于不居住在城镇的农民来负担),但其享用却是居住在城镇的居民,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不公平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村落标准化建设的组织是由农村社区通过村民自治的形式进行实施的。

注释:

①社区的基本定义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向有以镇为中心和以村为中心两种取向:一些受英国功能主义影响的学者多以村为基本分析单位,另一些受美国芝加哥学派影响的学者,则多以镇为基本分析单位。本文认为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内向性的中国村庄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开放性使得镇的地位更加突出,但在一个比较长的城市化时期,村落的独立性还是有所体现的。因此,本文将社区分为乡镇和村两个层次。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4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信用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55-01

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505亿元,共有涉农网站3万多家,其中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新增网店达到118万家,在全国1000个县里,已经建成了25万个电商村级服务点。

1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不应是数量的问题,而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问题。农村电商发展背景下如何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效模式值得大家思考。

1.1 农产品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布衣百姓最热衷关注的焦点 热点话题,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我们所食用的所有农产品基本上都有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1.2 中国现处于“互害模式”,信任出现缺失

虽对市场上销售的所有的农产品不信任,但又无可奈何的必须食用。一些为了满足人们安全消费的绿色有机产品却又让人们陷入了农产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中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社会道德在滑坡、诚信在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和信任感越来越淡莫。农产品安全的隐患没有消除反而增大,农产品安全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同时还出现生产什么的就不吃什么,以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互害生态链已经形成。

1.3 电商平台上农产品难以品牌化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发展很快,农产品电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网络电商的普遍性,电商农产品很难有自己的品牌,甚至有的农产品做电商是做砸一个,再换一个平台,或者是换一个店面。

2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长效模式的建议

2.1 推行农产品电子化平台

农产品电子化平台是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管理平台的结合体。

为了防止“先建设,后治理”的现象,建议政府在推行农村电子商务的同时,更应建立具有官办的第三方管理平台――农产品电子化平台,平台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生产GAP管理技术体系和食品安全召回制度。打造:从农厂到餐桌 “食品安全”产业链条,利用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长效监控和可追溯评价体系。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标准化合作社、标准化农厂、标准化建农业协会、标准化生产及经营管理标准化、生产销售标准化。

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安全,让消费者不但吃得营养,更要吃得健康。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让农业生产者、农业管理者和农业服务者理性地认识到农产品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质量、食品安全、乃至食品产地和生产过程的卫生标准,以及是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消费需求品质化时代,为了使农产品增加竞争力,满足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只有建立农产品安全GAP信用体系,才能实现:环保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高效农业、培养生产者科学理性生产绿色安全食品,消费者理性科学消费。

2.2 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生产者也可根据平台建立的全程可追溯体系评价,建立自己的信用度,从而建立消费者信任的品牌。

2.3 建立社会联动扶贫模式

2.3.1 由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带头承包扶贫自然村

首先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牵头,下面的各个单位都遵照政府规定承包扶贫一个自然村,让自然村的发展落实到责任人和单位。由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提高政府和社会的认知度。扶贫资金均为投资购买农用物资。

2.3.2 提供市民帮扶通道,每个市民帮扶一个农民社员3000元,为市民建立资金消费卡,一年后可消费3000元的农产品。

资金分配方案如下:其中1000元用来购买有机肥帮助农民改良土壤,按照GAP标准生产绿色有机安农产品,探索供给侧改革!目的用利益引导农民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其中1000元存到农民保证金账户,银行放大10倍来给农户贷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和融资难问题,帮助农民转换陈旧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关养利:发挥标准化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品质西安” 标准体系建设探析.标准化改革与发展之机遇――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 2016.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5

关键词:安丘模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安丘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论文参考。去年4月份,山东省政府在安丘召开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现场会议,把安丘的做法确定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广。

1.主要做法

实施区域化建设,就是从源头控制和基础工作抓起,从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区域,把住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关口,从根本上确保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体系”建设:

1.1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严格实施已有部级、省级标准的同时,研究制订了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3个,参照出口国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了200多个生产标准,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基地规模化、形式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30万亩、果品基地10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400个。对所有基地,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按标准化要求实施。

1.2健全控制管理体系,搞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和规范使用

坚持把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作为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关键措施来抓,制定出台了《安丘市农药管理办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农业化学投入品供应管理体制,一方面,强化对标准化基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应管理,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论文参考。在专营店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在基地配备植保员,指导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级农药兽药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直供店67家;设立市级化肥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专营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强对全社会化学投入品市场规范管理,确定15家化肥、农兽药批发企业,负责全市化学投入品的网络建设和批发供应,净化规范社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大环境。

1.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为区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一是健全区域化管理科技服务组织。整合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的科技人员,落实区域化管理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良种的引进选育和试验示范,以及新农兽药的测试和推广应用。二是加强区域化管理的宣传培训。目前,已聘请检验检疫、农业、外经、畜牧等方面的专家进行骨干培训20次,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通过电视台开辟专栏、编发科技宣传册、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三是开展区域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成立农业专家顾问组,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免费服务热线,建立“安丘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网站,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21个,在全市形成了以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为龙头,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点面互动的科技服务网络。

1.4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已有的农业、畜牧、质监等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生产区和批发市场建立了快速检测点;在外贸食品公司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检测中心;在凌河镇、新安街道分别建设了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检测资源为主体,农业、畜牧、质监、环保等部门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实现了出口农产品从农资、土壤到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的监控和检验检测。

1.5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区域化管理整体推进机制

在国家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一导三动”的区域化管理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发挥好政府统筹协调、行政推动作用,制定实施规划,加强政策扶持,搞好组织协调,实施联合执法和监管。论文参考。龙头带动,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为支撑,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示范带动区域化管理的开展。部门联动,根据区域化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在区域化管理中的职责,做到既各负其责、分工把关,又协作配合、执法联动,强力推进区域化工作开展。全民行动,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产品安全意识,真正调动全体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区域化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区域化管理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创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通过组建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调组织和机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门的人力、技术和执法管理资源,形成了长期稳定、联合协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

2.2扩大了标准化基地规模,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

全市标准化基地由原来的6.5万亩扩大到30万亩,有效解决了企业基地过于分散、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设一个300亩的标准化基地,可节约7.8%的用地,每年节约管理成本10万元,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农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创汇

安丘区域内各类蔬菜的药残检出率(含药残达标蔬菜)由实施区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从未发生投诉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关注》、《东方时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山东电视台等栏目对安丘市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2.4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农业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2.5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通过开展区域化建设,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6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

摘要:针对村镇领域农房建造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以绿色建筑构成原理为依据,从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构建绿色农房建造标准指标体系。选择灰色聚类评估法中的三角白化权(TWW)函数的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设立评价等级,以实例通过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计算,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绿色农房;灰色聚类;三角白化权函数;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6-152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62

Evaluation on Green Farmhou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Grey Clustering Method

LIU Hui-ying,SU Yi-kun,GONG T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objectiv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of the energy-saving farmhouse into consideration, we set up the standard index system based on green building principle in techn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By using the gray system evaluation of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TWW) function of the Grey clustering method, we set up the ranking system for the green farmhous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The valid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are teste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function so as to offer provi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green farmhouse promotion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green farmhouse; grey clustering method; trigonal whitening weight;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9B00)

作者简介:刘卉颖(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电话)13946113649(电子信箱)508454943@sohu.com。

公 婷(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通信作者,苏义坤(1972-),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电话)1594518673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与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建筑界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近年来绿色建筑模式的发展与研究已然成为世界建筑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节能与环保方面的压力已逐年增加,建筑业结合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相关耗能比例已达到40%,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属高耗能建筑。因此,打造绿色建筑已刻不容缓。我国村镇建设规模正日益扩大,但是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为自建房,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很多耗能高、不环保的住宅。所以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研究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以及推进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灰色聚类法中的三角白化函数为评价方法进行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研究,建立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以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

1 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

1.1 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首次把建筑理论与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概念进行整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型建筑”的新兴理念[1]。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2012年在国家“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是“以人文本”的思想下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2]。绿色建筑的标识工作也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353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共计2 674栋,总面积达到3 488万m2。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国内的学者也对绿色建筑做了深入研究。李道增[3]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应注重实效性,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应主要从节能、减少资源的利用、场地影响最小化、艺术与空间形式的新主张、智能化、可持续等几个方面进行定义。高升[4]总结了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提出在建筑发展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实现向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理想的绿色建筑不仅是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的,而且也应该把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起来,使其具备一定自我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Edwin等[5]建立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绿色建筑投资决策模型,并采用模糊识别计算出了目标成本与功能系数,为绿色建筑实际实施方案的优选提供了评价标准。侯玲[6]基于费用效益理论,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应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估,提高了评价的效率与准确度。姚润明等[7]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要点,回顾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措施、评估方法、激励政策等,展望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2 绿色农房建造研究现状

我国在农村和乡镇的新建住宅中,绿色建筑的实践较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2005年,金虹等[8]从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的角度对比评价了传统的住宅和“生态屋”的各项指标,为绿色农房的建设作了早期探索。2006年,孙佳媚等[9]介绍了绿色村镇住宅从节约用地规划和住宅单体设计的角度进行建设节能、低价、环保的实践情况,为大规模的绿色村镇住宅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吴庆驰[10]对乡村绿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乡村的绿色建筑在我国仍然处于概念炒作阶段,工程理论研究多,建设实践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研究、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评价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局限性。绿色建筑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绿色建筑的建设技术要求较高,导致适用于村镇的绿色建筑少,有关绿色农房的相关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基于灰色聚类法中的三角白化函数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研究,建立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以实例为基础,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使得绿色农房建造标准得以实施。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要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进行指标的选取。本文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已经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等相关规范为参考对象选取评价指标。根据绿色农房建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绿色农房的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大方面出发,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决定,形成了评价指标的集合。通过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预处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发放80张调查问卷,其中选择20位农房建造方面专家,20位标准体系设立研究专家,20位绿色建筑方面专家,20位经济研究方面专家。要求各专家对现有评价指标的集合进行打分,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高低,选择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在筛选指标时依据时效性和适用性原则,最终得到综合得分较高的40项评价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以全寿命周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生态性、技术合理性以及与国内外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得出我国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方法选择

灰色系统评价可以对被研究对象的相应样本观测值进行灰色聚类,通过计算被研究对象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判断被研究对象的优劣,实现对被研究对象的评价。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其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是一个灰数,其评价因素的TWW函数具有线性变化的特征,采用由梯形分布函数简化而成的三角形分布函数,并通过白化权函数的选取使得模型定量化,从而增强了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因此选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3.2 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域的确定

根据上文已经建立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分为三个灰类,也就是s=3,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每个级别的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所对应的等级灰类k(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则为所评价对象——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等级。根据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等级情况,可看出所评价的农房在初期选址、设计、施工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中对各项指标和要求的实施情况,并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4 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的实证研究

根据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某地区绿色农房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等级》、《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以及《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对各项因素划分具体的评价等级标准。得出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等级标准的具体情况。列出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后,根据来自节能、环保、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的打分情况,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现实值,并标出其所属等级,如表3所示。

根据公式(5)计算各项指标的三角白化函数,将各指标的实现值带入三角白化函数,算出最后结果。根据计算所得出的各项指标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值以及公式(6)求得该项目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经过计算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对该项目的各项指标的白化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可看出该项目的技术性指标和社会性指标得分较高,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该项目得知通过三角白化函数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是合理的、可行的。

5 结论

随着我国村镇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村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对村镇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和节能环保提出了现实要求,基于此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级研究刻不容缓。以此为背景,本文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研究,构建了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为我国村镇地区建设绿色农房的工作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及技术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的参考价值。但是绿色农房建设领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兴领域,因此,如何建设一个绿色农房建造的全面的标准体系,完善评价模型将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HIKMAT H A,SABA F AL NSAIRAT. Developing a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ol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Case of Jordan[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9,44(5):1053-1064.

[2] 燕军委.我国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 李道增.21世纪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 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11会议文集,2011:55-69.

[4] 高 升.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53-57.

[5] EdwinH.W.Chan,Queena K.Qian.The market for green building in developed Asian cities——the perspectives of building designers[J].Energy Policy,2009,37(8): 3061-3070.

[6] 侯 玲.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9939-9941.

[7] 姚明润,李百战,丁 勇.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11):27-32.

[8] 金 虹,赵 华.严寒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研究[J].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2007:43-46.

[9] 孙佳媚,张玉坤.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研究现状[J].建筑技术,2008:63-65.

[10] 吴庆驰.乡村绿色住宅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64-265.

[11] 袁智敏.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J].理论新探, 2005:25-26.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常用农药的分类、质量标准及鉴别方法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体系中,是普遍使用、必不可少的有效防治措施农业论文,在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 常用农药的分类

农药的分类方法不止一种,根据农药的来源和化学性质可分为:无机农药、有机农药和生物农药;根据农药的防治对象和用途不同,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脱叶剂、保鲜剂、病毒抑制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

一般情况下,通常农药根据不同的用途,可简单分为七种类型: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线虫剂、杀鼠剂。

1.1杀虫剂:是用来防治各种害虫的药剂,有的还具有兼杀螨类害虫的作用。它主要通过胃毒、触杀、熏蒸、内吸四种方式起到杀死害虫的作用。

1.2杀螨剂:是专门用来防治螨类的药剂。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螨,防治效果不一样论文格式。有的对卵、幼虫或幼螨触杀效果较好,但对成螨的效果较差。

1.3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主要抑制病菌的生长,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和渗进作物体内,消灭侵入病菌的作用。大多数杀菌剂主要起保护作用农业论文,预防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1.4除草剂:是专门用来防除农田杂草的药剂,它可分为触杀性除草剂(防除由种子发芽的一年生杂草)和内吸性除草剂(可杀死多年生杂草)。

1.5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药剂。这类农药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效应,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以满足生长需要。

1.6杀线虫剂:适用于防治蔬菜、草莓、烟草、果树、林木上的各种线虫。它是由原来具有兼治作用的杀虫、杀菌剂发展成为的一类药剂。目前的杀线虫剂几乎全部是土壤处理剂,多数兼有杀菌、杀土壤害虫的作用,有的还有除草作用。1.7 杀鼠剂:按照作用方式可以分为胃毒和熏蒸剂;按照成分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无机杀鼠剂、有机杀鼠剂、天然植物杀鼠剂;按照作用特点分为急性杀鼠剂(单剂量杀鼠剂)、慢性抗凝血剂(多剂量抗凝血剂)。

2农药的质量指标

农药的质量如何,要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有效成分含量是否与标明的含量相符;另一方面是其物理化学性状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如细化、乳化性能、悬浮性、润湿性、PH值等。

2.1农药的有效成分

农药的有效成分是保证药剂具有使用效果的基础物质。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必须与标明的含量相符,否则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判断农药的优劣,首先要进行定性分析农业论文,看商品农药的有效成分与标识上标明的是否一致。其次要进行定量分析,看商品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与标识上标明的是否一致。

2.2农药乳剂稳定性

农药乳剂稳定性是保证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物理指标论文格式。要求乳油在硬水稀释后,在一定的时间呈稳定性的乳浊液,应上无乳油,下无沉油或沉淀出现。

2.3粉剂类农药的细度

粉剂农药为了喷撒时施用均匀,要求有一定的细度,一般要求95%以上的粉剂颗粒达到指定的细度(200目)。

2.4可湿性粉剂悬浮粒

要注意悬浮粒高低,要求用水稀释后形成良好的悬浊液,如果悬乳性能不好,大颗粒结块沉下,容易造成喷农药时浓度不一致农业论文,一般可湿性粉剂农药要求停放30分钟的悬浮粒不小于50%。

2.5润湿时间

将农药分散水面后,被水面润湿的时间一般应大于2分钟。

2.6农药的酸度

农药原药及制剂中的酸度对有效成分的分解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酸度过高,对植物产生危害。

2.7农药中的水分

农药原药及制剂中的水分能引起农药的分解,农药粉剂中的水分能影响粉剂的分散性和使用时的均匀性。

2.8农药的热稳定性

农药的热稳定性,是指将农药置于(54±2)℃条件下,储存14天后分析结果符合标准规定。

2.9农药的低温稳定性

农药的低温稳定性是指农药乳油在(0±1)℃条件下,放置1小时无固体或油状物析出,为合格。

3农药的鉴别方法

3.1什么是假(伪)农药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六章第三十条规定,下列农药为假(伪)农药:1、以非农药冒充农药或者以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的。2、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名称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注明的农药成分和种类、名称不相符的。

3.2什么劣质农药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辩别:1、不符合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2、失去使用效能的。3、混有导致药害等有害成分的。

3.3如何签别假冒伪劣农药

3.3.1注意标签。农药标签紧贴或印制在农药包装上,其上标有该农药性能、使用方法、毒性、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技术资料。标签上应有农药名称。农药名称有三种:通用名称、商品名称和化学名称论文格式。

3.3.2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准文件号、产品标准号、产品性能和注意事项、有效成分、含量、剂型和净重(容)量、使用说明、毒性标志及注意事项、生产日期、质量保证期、企业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等。

3.3.3注意有效期。一般为二年农业论文,没有标明有效期的为假农药。

3.3.4标签残缺不全或不明确,包装破损的农药都没有质量保证,不宜购买。

3.3.5从农药的外观判断优劣:A、粉剂:可湿性粉剂如有结块,往往已经受潮,不仅细度达不到要求,有效成分含量也常常发生了变化。粉剂如有较多颗粒感,一般来说是细度达不到要求。B、乳油:如有分层和浑浊,可能已经变质。C、胶悬剂:农药经过摇动后,如有结块现象说明存在质量问题。D、熏蒸用的含农药成分的片剂:如成粉末状,表明已失效。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8

人才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释放人才活力是每一位人才工作者必须有的理念。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是有周期的。评价农业科技人才,要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例如,农业科技研究周期一般较长,育成一种农作物新品种,少则五六年,多则10年以上。选育一个优良的家畜品种,往往要花一二十年时间。据统计,获得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平均要花费13年时间,二等奖要花费9.5年时间,三等奖要花费6年时间,四等奖要花费3年时间[2]。目前,许多地方和单位评价、选拔和考核农业科技人才,短的1年一个考核周期,较长的3年一个考核周期,5年一个周期考核基本算是最长的。考核过于频繁、评价指标过于繁琐,不仅占用了农业科技人才大量的工作时间,也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难以做到真正的创新、创造。所以,以服务于农业科技人才全面发展为中心,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做到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才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目标。

2农业科技人才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是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对人才素质、业绩及价值所进行的综合测评。科学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农业科技人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高度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农业科技需求的平衡统一。笔者认为,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评价理论为基础人才评价的实践必须有丰厚的理论支撑,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也不例外。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才评价理论有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胜任力模型、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提出的个人差异论与素质可测论。1)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理论是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理论之一。胜任力是指“将某一项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评价农业科技人才要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2)人—职匹配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对任职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和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匹配的好,就会产生协调作用,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因此,对于组织和个体来讲,进行恰当的人—职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按照这一理论的要求,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必须突出针对性、突出行业特点,不搞“一刀切”、“一锅煮”的人才评价,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路和办法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切实加强分类指导,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事得其人。3)个人差异论。个体差异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异,素质是指个体实施社会行为的基本条件和潜在能力,它是在人的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品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5]。根据这一理论,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就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真正实现干不同的事用不同的评价办法。4)素质可测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测量的,人的心理也不例外。古代圣贤早就领悟到人的心灵和人的素养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测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的。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6]。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模糊数学被进一步应用到经济管理领域,大量的模糊现象被转变为清晰的数学表达,解决了人才评价的难题。这一理论也为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特别是为评价他们的“德”提供了有效手段和科学依据,便于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

2.2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为指引观念变,思路开。“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评价理论做基础”、“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以用为本”……一次次思想解放,带来人才观念的更新。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必须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理念创新,以解放人才、释放人才活力为目标,以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1)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未来发展。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要特别重视人才的未来,而不是过去。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过多关注过去的人才评价模式,尤其不适合对这类人才的引进评价,更不适合海外年轻拔尖人才的引进评价。对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而言,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办法评价他们,鼓励他们大胆进入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继续开展高产创建研究,大力推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多为他们提供“加油站”式的服务平台,真正把评价人才的过程变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加油鼓劲的过程。2)服务至上的评价理念。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必须以人才为中心进行评价体系设计。把人才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工作取向,是以管理者为中心设计,方便的是管理者。例如,科技人员职称晋升、项目审批都是以学历、英语、论文数量、成果数量和到位经费等作为评价指标。这方便了管理者进行比较判断,但是学历背后的能力、论文的质量到底怎样,科研成果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就不是管理者所关心或能够关心的了,这样的评价方式,方便的是管理,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要克服这种人才评价局限,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切实以人才为中心,转变重物轻人的思维方式,以服务于人才为宗旨,尽可能为人才减负,为人才松绑,让人才从名目繁多的评价项目中解脱出来,从频繁的考核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静心思考,潜心研究,深入实践,创造出推动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3)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必须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是有周期的,所以人才评价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创新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要瞄准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做好科技人才评价工作,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使他们在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机械化技术体系中崭露头角,进而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农业科技攻关。

2.3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科学的评价体系能给予农业科技人才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及合理使用人才、确定人才薪酬、制订人才开发规划和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提供科学的依据,使被评价对象的素质及贡献得到社会承认,从而能够激发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的巨大热情,最终形成动态的、持续的和人才辈出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7]。1)人才评价首先要体现公平性。人才评价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人才做出的成绩进行评定,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其相应报酬,这是人才评价在人才工作中的激励职能。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人在组织中更注意的不是他得到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8]。公平的评价会发挥激励的正向作用,增加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使员工自觉为组织贡献更多的才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评价也是这样,评价体系首先要体现公平性。2)制定评价指标要注重针对性。评价指标,既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又是评价工作的灵魂。所以,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衡量人才评价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人才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所以制定评价指标要注重针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人才,确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科学研究类人才,应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工作目标,将项目、论文、奖项和品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技术服务类人才,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要工作目标,将项目、奖项、标准和专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推广类人才,以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为主要工作目标,将转化效益、奖项和推广面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9]。总之,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必须遵循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依据相关政策法规,针对不同农业领域和专业、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区分职位特点,突出专业类别,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内容,并考虑体制因素的影响,确定具体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要打破过去封闭的评价体系,采取更加开放的评价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人才与企业联合研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人才评价标准要注重客观性。任何评价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过程中既起着依据作用又起着导向作用,标准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评价工作的成败。科学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是一个由相关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既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励人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能对人才队伍现状作出客观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进而倡导一种浓厚的学习、研讨风气,保持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4)人才评价体系要注重完整性。农业科技人才评价需要解决“为何评、何时评、谁来评、评价谁、评什么、怎么评”等诸多问题,要保证评价的科学、准确,必须建立一套包括人才评价的理论体系、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方法体系、评价组织体系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理论体系为现代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提供新视角,促进评价各个环节的发展和完善。评价标准体系是人才评价的核心,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是衡量评价结果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志。评价方法体系由传统和现代方法共同组成,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组织体系是人才评价有效实施的主体,承担人才评价的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和修订等职能。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人才评价工作体系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其他体系功能的落地与发挥提供技术支撑。

3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1农业科技人才招聘人才招聘的质量是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可以从人才队伍建设源头上提高质量。明确招聘岗位的基本素质及等级要求,规范人才招聘的流程与操作细则,健全和完善人才招聘标准,发挥准入型人才评价的功能,可以提高“新进人才”品质,降低用人风险,帮助组织找到高匹配度的人才,增强人才金字塔底层的稳固性。这也是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水平的“源头之水”。

3.2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培训是因为人才的现实状态与组织需要的理想状态之间有“差距”。通过科学的人才评价就能够找到这种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从而缩小这种差距。所以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在组织实施人才培训中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在人才培训结束后,选择适当时机,对人才素质进行再评价,形成“评价—培训—评价”的循环机制,可以掌握培训的效果,发现培训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培训的针对性,达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3.3农业科技人才的选用人才评价是对人的德、智、能和绩给出科学结论的过程。选拔任用是人才工作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重要一环,是人才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学评价发现人才,选拔人才,进而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选拔功能”,可以避免农业科技人才资源配置“错位”,使农业科技人才任用决策更为科学、准确,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效率。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9

[关键词]订单农业;违约风险;风险因素;模糊层次分析法

自从中国农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或者合同农业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中国农业卷入农 业产业化经营之后,尽管农民找到了发展市场农业、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入 口,但高风险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原先不曾有的形式出现。[1]由于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主 要形式是“订单农业”,契约成为连接农户与公司的纽带,现实中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 系不稳定,违约比较普遍,履约率比较低,资料表明,农业订单的履约率在20%左右(孙兰生 ,2006)。[2]如此高的违约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订单农业生产的产销风险,对 农企双方 利益都带来严重损失,阻碍了订单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此 ,诸多专家学者研究了违约风险的相关问题,周立群,曹利群( 2001)认为 公司和农户违约的原因在于其机会主义行为,而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不仅仅是潜在的。[ 3]薛昭胜(2001)认为违约行为表面上是农户与龙头企业的短期行为,而内在的根源则是利益风险机制不健全。[4]贾伟强、贾仁安(2005)从委托―理论上 对公司[5]黄祖辉和蒋文华(2002)认为公司和农户违 约的原因在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事前的外生性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选择问题”,事后的 内生性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6]生秀东(2007)认为订单农业的违 约风险根源于农产品契约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不完全契约使违约成为可能,而 机会主义行为又使违约成为必然。[7]杨明洪(2001)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 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风险来源也是多方面的。[8]总之,目前对订单 农业风险评估尚付诸阙如,本文试图通过FAHP分析法,对诸多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区分主要 风险因素和次要风险因素,为针对性的防范风险提供查考。

一、违约风险因素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由于AHP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在层次 分析方法基础上引入非结构性决策模糊集分析单元系统理论,[4]构建判断矩阵, 求解准则层单排序权重,可有效改进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主观权重的赋值 缺陷。 这种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称为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写 为FAHP)。通过在准则层的各测量因素排序过程中采用语气算子定义指标影响权重,从而判 别各个指标对于上级准则层重要性的相对隶属度。在违约风险指标权重确定前提下,采取抽 样调查,结合专家访谈或小组会议讨论等方法,本着“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等级化赋 值”原则,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数据可测化。将各层次的观测指标相对隶属度进行归 一化处理后得出权重向量。将指标以各自权重为因子,计算加权算数平均值,就可以判别最 终决策的指标值。通过比较指标大小,最终做出最优决策。

根据风险因素的来源,我们认为违约风险因素评估体系的建立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公司层面

公司层面指标主要是分析来源于公司的违约风险因素,重点考虑从公司的规模实力、经营状 况、信誉机制、服务质量和资产专用性等方面设置指标,突出公司主要违约风险因素。因 为一般来说实力强、规模大的公司,其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强,违约风险发生概率低,承担风 险的能力也强,但现实中也不乏违约事件的发生;信誉机制是公司的软实力,信誉的作用受 制于多方因素,它是违约风险因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公司对农户服务是否到位,是否 有坑农、害农动机、是否会利用农户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进行“敲竹杠”等都是要着重考虑的 。基于此,公司层面共设置7项评估指标,包括公司的资产额、信誉机制、经营策略、公 司规模、公司对农户提供良种的质量、公司对农户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公司对农户专用性资 产投资的利用等情况设置指标。

2.农户层面

农户层面产生的风险因素,更多的从农户自身素质出发。较低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农户参与订单的水平,也给订单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先签约后违约的现象与农 户的法律意识和信誉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后者恰好又根源于农户的文化素质。农户提供的 农产品在质量和数量等方面还存在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指标要求。同时,农户有时也会利 用公司的专用资产投资,采取“敲竹杠”行为。为此,我们把农户层面指标设置为6项:农 户的平均文化水平、法律意识、信誉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数量、农产品质量以及 对公司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利用。

3.契约层面

契约层面风险因素主要是分析来自公司和农户间所签契约的不完性,由此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因为根据契约理论,人们受自身的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的驱使,现实中的契约都是 不完全的,签订完全的契约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违约风险因素部分来源于契约本身(内在风 险性)也就在所难免。违约成本低是违约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将履约带来的期望收益 与违约应支付的成本相比较差异较大时,理性经济人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表现的机会主义 行为就会发生。契约层面共设置契约的内在性、契约格式、契约条款、契约自我实施机制、 契约利益分配机制和违约成本6项指标。

4.外部市场层面

外部市场指公司与农户契约市场以外的农产品市场,它与契约市场并非完全独立、互不影响 ,外部市场风险因素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契约市场,导致违约风险的发生。由于农业生产 的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生产活动易受旱、涝、病、虫、冻等自然灾害的 影响,加上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较低,致使农产品减产或绝产,导致契约难以正常履 行。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对契约履行与否的影响,在契约市场发育不完 善时,外部市场价格波动构成了违约的主要因素。政策风险来源于国家政策的变更对契约履 行带来的影响,也是违约的一个重要风险源。此外,契约市场的监管机制是否健全,监管是 否到位以及第三方裁判能否公平、公正、合理,诉诸法律是否划算等构成外部市场层面6项 风险因素指标,具体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农产品市场发育度、市场监管和 第三方裁判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立了评估风险因素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中既有 来自契约市场内部风险因素,又有来自产品市场风险因素;既有来自契约主体的风险因素, 又有来自契约本身的风险因素;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与外 部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表1农业契约风险的因素评估指标体系 风险产生来源衡量指标 指标代码风险产生来源衡量指标指标代码公司层面 资产额C11 信誉机制C12经营策略C13公司规模C14对农户提供的种子C15对农户提供的技术C16对专用性资产的利用C17农户层面平均文化水平C21法律意识C22信誉度C23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24 农产品数量C25 农产品质量C26 对专用性资产的利用C27 契约层面契约的内在风险C31契约格式C32契约条款C33契约自我实施机制C34契约利益分配机制C35契约违约成本C36外部市场层面自然风险C41市场风险C42政策风险C44农产品市场发育度C44市场监管C45第三方裁判机制C46

二、数据来源与评估过程

订单农业违约风险评估模型层次分析结构图

实证分析资料来源于笔者对山东省诸城、寿光、泰安、济宁、德州、济南、青岛、烟台和日 照9个地市开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违约风险的实地调研,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经过 与山东省农业厅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山东省莱阳市农业局、潍坊市农业局及山东农业大学经 管学院的专家学者多次讨论,最终对山东省订单农业违约风险的产生层面构造评估模型的层 次分析(见上图)。图中,目标层是农业违约风险,中间四个风险源是决策的准则层,最 底层是指标层,指标代码与表1对应。

利用FAHP的重点是在构造出决策目标层与各准则层和观测指标的层次结构上,构造重要性二 元比较矩阵。

1.确定决策目标

本文的实证研究目的是对订单农业违约风险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框架下,寻找对违约 风险发生影响作用最明显的那些因素指标,为订单农业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指标,因此重点是 分析违约风险因素的影响权重,而不是最终综合风险值的得分。

2.风险指标的权重测评

结合系统模糊优选理论,对山东省订单农业各个风险指标,给出二元重要性排序。从图1我 们可以看到,在对准则层进行单排序时,四类准则层均是多维矩阵,具体计算过程分为四步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建立既定准则层下的指标层重要性二元对比矩阵E。定义指标Cij表示第i个准 则下的第j个指标。根据系统模糊优选理论在不同指标之间进行重要性二元对比时,规定表 示重要性标度的元素eij在0,0.5,1这三个中选取。二元对比矩阵中各个重要性标 度值须满足以下条件:

若Cik比Cim重要,取ekm=1,emk=0

设既定准则层下的指标集重要性二元对比矩阵为Ei,(i=1,2,3,4):

Ei=ei11ei12…ei1n

ei21ei22…ei2n

…………

ein1ein2…einn

二元对比矩阵中各个重要性标度值须满足以下条件:

(1)若Cik比Cim重要,取ekm=1,emk=0

若Cim比Cik重要,取emk=1,ekm=0

若Cik与Cim同等重要,取ekm=emk=0.5

(2)矩阵中各重要性标度值关于主对角线位置的元素满足:

ekm+emk=1(k=1,2,…,n;m=1,2,…,n)

对“源于公司层面”准则层下的七个风险指标来说,重要性二元对比矩阵为:

E1=c11c12c13c14c15c16c 17=0.5101011

00.511000

100.51111

0000.5000

11010.50.51

01010.50.50.5

010100.50.5

第二,对重要性二元对比矩阵进行传递一致性检验。若重要性二元对比矩阵中各个指标的重 要性标度满足下列三个条件,则称对比矩阵E符合优越性定性排序的传递性,该矩阵对应称 为一致性标度矩阵。

(1)当ehk>ehl时,有ekl=0

(2)当ehk

(3)当ehk=ehl=0.5时,有ekl=0.5

指标层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二元对比矩阵需要经过调整,解决多个指标之间对比的重要性矛 盾,满足传递性,才能进行一致性排序,真实地反映指标的影响权重。

从“源于公司层面”的七个风险指标来看,原始对比矩阵第一行数据保持不变,从第二行开 始检验,各类指标之间满足传递性,由于e12=1>e13=0,根据对比传递性可知 指标公司经营管理制度(C1 2)重要性低于指标公司经营策略(C13),即应调整e23=0,该行其余指标标度通过 检验。同理, 第三行和第四行一致性对比不需要调整。第五行e15=0

E1=c11c12c13c14c15c16c 17101011

00.50(1)1000

11(0)0.51111

0000.5000

11010.51(0.5)1

01010(0.5)0.50.5

010100.50.5 4.531.566.510.575.523434

说明:括号中的数字为原始对比矩阵指标主要性比较取值。

第三,计算重要性标度的相对隶属度。在多个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以后, 某一指标重要性以 指标标度行合计来表示,并根据取值大小进行排序。按我国的语言习惯,在同等重要和无法 比拟之间按照重要性程度的加深依次插入9个语气算子:稍微、略为、较为、明显、显著、 十分、非常、极其、极端,共同构成11个语气算子的10级差。且赋值同等重要=0.5,无法 比拟=1,以0.05的等差距离将11个语气算子依次赋值,aij表示指标层中第i个指标 相对于第j个指标重要性语气上的定量标度值。

结合语气算子,定义定量标度相对隶属度指标:rij=1-aijaij

二者数量对应关系见表2。

表2语气算子的定量标度与相对隶属度取值语气算子同样 稍微略为较为明显显著十分非常极其极端无可比较定量标度aij0.50.550.60.650.70.750.8 0.850.90.951 相对隶属度rij10.8180.6670.5380.4290.3330 .2500.1760.1110.0530

根据排序后的“源于公司层面”准则层而言,风险因素“经营策略”对该层重要性程度最高 ,排在第一位,相对于第二序位的资产额,对公司契约风险的发生“稍微重要”;“公司+ 农户”的农业合作模式中“种子合格率”是双方长期可持续合作的基础,对契约风险的影响 较于其他指标“略为重要”;公司资产额是经济实力和技术后备的象征,与剩余5项指标相 比“较为重要”;而“公司对农户的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利用”与“农户对公司的专用性资产 的利用”二者地位等同,重要性程度为“明显”;“经营管理制度”与“经营业绩”紧排其 后,重要性语气为“显著”与“十分”。

因此,“源于公司层面”的准则层B1的七大指标的相对隶属度列向量为:

r=(r11,r12,r13,r14,r15,r16,r17) T=(0.538,0.333,0.818,0.250,0.667,0.429,0.429)T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得“源于公司层面”准则层B1的指标权重向量为:

ω1=(ω11,ω12,ω13,ω14,ω15,ω16 ,ω17)=(0.156,0.096,0.234,0.072,0.193,0.124,0.124)

同理经过对比分析与一致性检验调整,可以得到其它指标层相对其准则层的权重列向量ω i=(ωi1,ωi2,…,ωin)T,以及四个准则层因素相对目标层的权 重向量:ωB=(ωB1,ωB2,ωB3,ωB4)。从而可以得到指标层 中的26个风险评估指标相对于目标层契约风险的评估影响权重向量:ω=ωij•ω Bi,其中,j具体取值个数根据指标层所含指标个数来确定。如准则层B1中j=7,准则层 B3中j=6。

三、契约风险因素影响权重评估结果分析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结合,实现违约风险因素的影响重要性分 析,在语气算子的定量标度下,将指标融入整个风险体系后,得出各风险因素模糊综合权重 ,详见表3。

表3风险指标对契约风险的影响权重及排序表 准则层B1B2B3B4 0.1910.3640.2970.148模型综合权重指标层总排序C11C12C13C14C15C16C17 0.1560.0960.2340.0720.1930.1240.124 0.0300.0180.0450.0140.0370.0240.024 C21

C22

C23

C24

C25

C26

C270.0930.0930.2140.2140.1540.2140.017 0.0340.0340.0780.0780.0560.0780.006 max(2)max(2)

max(2)min C31C32C33C34C35C36 0.2230.0930.1410.1080.1600.275 0.0660.0280.0420.0320.0470.082max(1) C41C42C43C44C45C460.0960.2070.1460.1280.1650.2570.0140.0310.0220.0190.0240.038 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从B层面上来看,“源于农户层面”的风险因素对违约风险的影响值最大,这说明在 山东省订单农业中农户的违约率高于公司,这一结论不同于一些学者所持有的公司违约率高 的观点,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公司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立足于农户驻地,如果某 公司的信誉一旦受损,很难再次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公司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而农户由 于经营分散,同时经营相同农产品的公司较多,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源于“外部市场” 层面的风险因素对违约风险的影响较为轻微且均匀,这说明,外部市场对契约市场有一定的 影响,但其作用最终要通过契约市场主体体现出来,它只是构成违约风险的一个重要外部条 件。

第二,从C层面上来看,公司或农户的“违约成本”(C36),模糊综合权重为0.082为最大 ,是导致契约风险发生的最大因素,违约成本低,成为订单农业违约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 居第二重要性的三个风险因素均来源于“农户层面”,分别是:农户的信誉(C23)、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C24)和农产品等级合格率(C26),模糊综合权重均为0.078,这也和B层 面 上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农户层面相一致,这都和农户的综合文化素质有关。而影响最小 的因素是农户对公司专用性资产的利用(C27),模糊综合权重仅为0.006 ,说明当前山东 省订单农业中农户利用公司投入的专用性资产进行“敲竹杠”现象并不严重;相反,公司对 农户的专用性资产的利用(C17),模糊综合权重为0.024,要比农户严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就公司层面、农户层面、契约层面和外部市场层面而言,来源于农户层面的违约风险因 素最高,农户的违约率高于公司,这一结论不同于一些学者认为的公司的违约率高于农户的 结论;二是导致农户违约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农户的信誉度不高、生产技术欠缺、农产品质量 不高;三是违约成本低是违约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公司和农户违约的根本原因;四是 公司或农户对双方的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利用并不强。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

第一,针对农户违约率高的问题,可以加强对产业化农户的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信誉意 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农户的合同意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同时,企业可通过各种 建立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和合作社(大户)+农户等形式,制约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密 切农户的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分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第二,针对违约成本低的问题,应提高违约成本,降低违约收益,强化合约管理,实行从签 约到履约全过程的监控,发生违约时不仅要对违约行为进行处罚,而且要对违约造成的损失 予以补偿,从根本上提高违约成本,降低违约收益,促进订单农业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契约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 序和培育民间合作经济组织,为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良媛.转型期农业经营风险:对广东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 2).

[2] 孙兰生.关于订单农业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6).

[3]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 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

[4]薛昭胜.期权理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与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1(2).

[5]贾伟强,贾仁安.“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公司与农户:一种基于委托――代 理理论的解释[J].农村经济,2005(8).

[6]黄祖辉,蒋文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制度透视――理论述评与应用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生秀东.订单农业的契约困境和组织形式的演进[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8]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2001(8).

Risk Factor Analysis of Contract Breach of China′s Ordering

Agriculture: Evid ence from Shandong Province

Yang Minghong1 Li Bin2

农业标准化论文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35-02

1 引言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立命之本。自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人类通过增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激素等,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些措施使世界农业问题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供给基本告别短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净出口国,面临着国内和国外都属于供大于求的双重市场困难。

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生产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各地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得出,养得出,却卖不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这已形成广泛的共识。

在中国,从1993年提出农业产业化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农业产业化已有长足发展,据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已达9.4万个,带动了7200多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平均每年每个农民可从中增收1000元。可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给广大农民增收的必要方式,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步伐中,纷纷转变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以农业产业化生产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我国的农业大省四川为例,在近几年的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全省已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4391个,“五专”经营组织3.2万个,实施产业化项目2278个,完成产值29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6亿元;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4.7万顷,畜禽水产基地2681个,带动农户548万户,其农户人均增收126元。

3 农业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而农业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需要强大的科技后盾作为支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长入农村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具体措施。据统计,美国农业增产值的80%以上和劳动生产率的70%以上是由于农业科研的推广,而我国仅20%多一点是靠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可见我国科技成果应用方面的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迫在眉睫,而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制定相应农业标准,才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农业标准化是连接农业科技化与产业化的桥梁

要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就离不开科技进步,而能够将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只有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掌握科技成果,并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这其中农业标准化就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变为农民易于接受的先进实用技术的桥梁。农业标准化是依据农业科技的成果,以“统一、简化、协调、优选”为原则,用标准的原则加以规定,像工艺流程一样,从农业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到管理销售,使整个过程规范化,才能促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推广,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可见,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极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者之间缺少了“农业标准化”这个桥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将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相应的标准,加以实施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增加了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可以获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较大提高,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必须大力强化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化的促进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则下,作为先进经验、科技成果及技术的载体,农业的标准化将会促使其生产措施从生产、管理到销售都趋于规范,能够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标准化的生产管理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农业标准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标准化生产可以消除分散农户的随意性,避免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这样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可以把分散农户的生产统一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同时,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更为突出的是,面对当今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对农作物的生产规程和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更有效的减轻农业污染,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5 结语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要发展农业,势必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而农业产业化生产离不开农业科技化的支持,因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没有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很难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而能够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就是进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用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农业产业化、科技化与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动力,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农业产业化系统内各环节需要标准化的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标准化体系的运作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中才.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着农业合作经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