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十篇

时间:2024-03-19 17:42:15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1

[关键词]高校应急预案;完备性;标准故障树;评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20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些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如成都高校大学生爆发的“”反日示威游行活动及海南大学城西校区发生多名学生在食堂就餐后出现食物中毒现象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而且也对学生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高校应急预案是高校应急系统的一部分,是确保应急响应过程中快速、有序和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方案和指导文件。然而,高校应急预案普遍存在预案涵盖范围不全、预案内容制定不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校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估,找出预案中缺失的部分和辨识预案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进一步完善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能够以预案为指导快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国内关于应急预案评估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已有学者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相关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内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价。杨云涵[1]提出构建预案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综合评分法对每一级指标进行打分,通过评分得出预案的完备程度。郭子雪[2]选取预案处置的快速性、内容的合理性、保障的充分性、消耗费用的合理性以及广泛适用性这5个指标,建立基于直觉模糊集的方法来评价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薛元杰[3]以对照法为依据重点对预案的充分性、可行性、完整性、可接受性和符合性这5方面进行评估,并以真实应急预案为例具体描述评估过程。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对预案进行评价,从而获得指标数据。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它很难忽略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的问题,从而使预案的完备性评价出现误差。第二,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评价人员容易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思想意识和个人偏好等主观方面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第三,最后的评估结果也是依据评估评价人员的主观意识来判定该指标的符合性,这种评价方法很难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的修订建议较为片面。基于此,笔者选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高校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价。

3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评估

31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评估方法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多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评估应急预案,大都难以量化。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故障树分析方法来评估应急预案的完备性。故障树分析方法(Fault Tree Analysis,FTA)也叫事故树,是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向图,它在分析导致系统故障的各种因素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系统中的风险进行和识别和评价,来达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国内的刘吉夫[4]学者已经将其应用于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评价中了。基于此,笔者将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搜集到的高校应急预案为依据建立高校类应急预案的标准故障树,对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32高校应急预案完备性评估的步骤[4]

(1)以收集到的各大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建立高校类应急预案的标准故障树。其中顶上事件是“应急预案不完备”,同时选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响应”“事后恢复与重建”为顶上事件的中间事件,依次往下寻找使这些中间事件不完备的各个基本事件,最后建立标准故障树。

(2)从所建立的高校类应急预案的标准故障树中得出系统中基本事件的集合,其中基本事件的权重从故障树的结构上来确定,采取从上至下逐层计算的方式将每一基本事件的权重求出。方法如下:P(ei)=1,当ei为顶上事件时;P(ei)=P(ej),当ei不是顶上事件且逻辑门关系为“或”时;P(ei)=1tP(ej),当ej不是顶上事件且逻辑门关系为“与”时。式中,P(ei)是事件ei的权重;事件ej是事件ei的直接上层事件;t是事件ei的直接子事件的个数。

(3)将待评价预案的基本事件与高校类应急预案标准故障树中的基本事件相比较,得到待评价应急预案缺失的基本事件。

(4)通过公式计算出预案的完备度,公式如下:P不完备度=ni=1P(ei)m×100%,P完备度=100%-P不完备度。式中,P不完备度是待评价预案的不完备度,m是标准故障树中最小割集的数量,n是待评价预案中缺失的基本事件的数量,P完备度是待评价预案的完备度,P(ei)是基本事件的权重。

4结论与建议

41不仅关注预案总体的完备性,还应着眼于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完备性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估,得出预案总体完备度是7695%。其中在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中监测与预警阶段完备度最高,预防与准备阶段的完备度最低。应急管理各阶段内容的完善与协同配合才能使应急管理的结果最优,因此,需对预案中的每个阶段进行完善。

42修改原有预案,在原预案中增加缺失的基本事件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估,得出该预案缺失的基本事件有14个,依次为未提供避难保障鏊、未宣布应急结束、未启用避难场所、未进行保险理赔、未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未动员社会力量、宣传教育力度小、宣传教育渠道狭窄、培训演练的规模小、培训演练的频率少、未监测事件发展趋势、高校突发事故的分类不全面、没有某级事故的分类标准。这些缺失的基本事件就是应急预案中需要予以完善的方面,同时也是应急管理中薄弱的环节。

43预案中突发事件的分类不仅要涵盖全面,而且要考虑地区和学校特色

中国民航大学地处天津市,在制定预案时应考虑雪灾、沙尘暴和重度雾霾天气等因素。同时,由于中国民航大学毗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也应该考虑到飞机冲出跑道等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中国民航大学通过一座天桥将南北院两个校区相连,在天桥下的高速公路上也可能会发生学生被撞的事件等。这些都是在进行预案的分类时应该考虑的。

44预案内容的制定要尽可能细化,落实到岗位和部门

大多数高校现有的应急预案都有着“假大空”的通病,预案中的内容过于宽泛,普遍存在预案中只罗列制定预案所要求的一些基本框架,框架之下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不具备可操作性。这样导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不能以预案为指导快速展开应急救援行动。因此,高校在制定预案时应尽可能细化预案内容,应急责任细化到部门甚至岗位。

参考文献: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2

【关键词】 应急管理 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1 绪论

政府应急能力一般是指政府日常对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和灾害发生时处置灾害的能力。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四大环节中的综合处置能力。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复杂性,建设先进的管理管理体系,应急管理能力不一定提高[1]。所以,对应急管理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能够查找出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比较完善和需要改进的内容,通过对应急管理能力中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映射出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和欠缺之处,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指明方向。同时把应急管理能力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有利于人民政府从宏观上了解当地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优化配置资源,为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问责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应急管理机构的合作与对话创造机会,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2 指标选取的原则

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要具有独立性、客观性、规范性和经济性[2]。

2.1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指同一类别中的各项指标之间应该相对独立,说明不同问题或问题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不存在交叉重复,但各项指标之间应有一定的关联,都应围绕一个问题或问题的一个方面。综合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在指标选取的时候要尽可能涵盖应急管理能力相关的所有内容组成的6个二级指标。

2.2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又称真实性,是指体系指标是客观存在的,即指标的选取应当以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能够如实地反映应急管理能力的现状,保证评估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3 规范性原则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使用正确的层次结构,不仅可使评价体系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而且可以规范操作流程,降低评估成本,保障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从实际出发,防止事无巨细,指标过于繁杂,评估成本过高。超出现实的承受能力,应该选择最经济的资料来源渠道与成本最低的资料搜集方式,降低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益。

3 国外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3.1 美国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与国家应急管理协会于1997年6月共同提出了一套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系统。

评估系统包括13个应急管理职能,每个应急管理职能各自有其评估指标。其主要应急管理职能为:法律及权责单位、危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灾险减缓、资源管理和后勤保障、计划方针、指挥、控制与协调、通讯与预警、执行与程序、应急指挥中心设施、教育训练、演练、评估与改进措施、危机沟通、公众教育和新闻、和资金保障、行政和计划管理。

3.2 日本

日本于2002年在相关研讨会上指出,地方公共团体应客观的评估自己的防灾与危机管理体制,参考其结果,制定方针,进而评估地区的防灾与危机管理对应能力。日本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危机的掌握与评估、灾害情况的假设、减轻灾害情况对策、整顿体制、情报联络体系(组织内与组织外)、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管理、活动计划(应变时、善后时、重建时)、居民间的情报流通、教育与训练以及活动水平的维持与提升等。

3.3 加拿大

加政府制定了加拿大应急管理框架。该框架确定了应急管理的四大支柱及其相关内容,即预防和减灾、准备、应对和恢复,在管理能力评价上(以安大略省为例),安大略省2003年的全面应急计划中拟定从预防和减灾、应对、和恢复方面对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在减灾阶段进行应急反应能力评价,评价项目包括:社区备灾水平、预警系统的有效性、社区预期伤亡和损失的反应能力;在应对阶段评估灾害对安全、卫生、经济、环境、社会、人道主义、法律和政治产生的影响;在恢复阶段进行损害评估,包括公共评估(对公共财产和基础设施的损害)和个体评估(对个人、家庭、农业和私营部门的影响或损害)[3]。

4 国内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不同于国外应急管理能力,我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开始产生关于城市抗灾、承灾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经过数年的摸索,广东模式、上饶模式、泰安模式等代表不同城市发展类型、社会经济结构的城市应急管理指标体系构建已经浮出水面,成为公认的“最佳实践”,扮演着引领政策实验与指导政策学习的重要典范。

4.1 广东模式

广东省将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划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参照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制定,分别为应急准备、应急处理、善后处理和社会评价,共四个,考核重点在应急管理的准备和处理,二级指标16个和三级指标42个。

(1)应急准备主要包括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值守、监测预警、应急保障、宣教培训等。(2)应急处置主要包括响应速度、指挥协调、信息公开、处置效果等。(3)善后处理主要包括调查评估、恢复重建、事后评估等。(4)社会评价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改进度评价等。

4.2 上饶模式

上饶市将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划分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应急值守、应急培训宣传、开拓创新能力四项,二级指标共11项。

(1)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包括标准化建设的覆盖面、标准化建设的保障、基层示范精品打造、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2)应急培训包括应急知识宣传、应急管理培训和应急演练。(3)开拓创新包括总结交流与理论研究、应急体系规划、政府应急平台建设。

4.3 泰安模式

泰安市将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划分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值班工作、应急管理和其他,共三项;二级指标共11项。

(1)值班工作包括机构建设、政务值班、硬件设施、预警制度、信息报告。(2)应急管理包括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处置、预案编制演练管理、应急宣教、应急培训和应急平台。(3)其他包括奖励分数和扣减分数。

5 对我国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建设的启示

通过研究国内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城市所处区位不同,自然环境、灾害因子、诱发因素、灾害处理能力不同等因素,建议应急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可从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其他重要事项与创新三方面建设,避免指标缺项、冗余等问题。

(1)结果性指标是指突发事件与应急表现。(2)过程性指标包括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善后恢复。(3)其他重要事项与创新包括大型活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钱刚毅,佘廉,纪丰伟.政府的应急执行力研究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0,(7):169-170.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3

为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提高员工的紧急情况下的的组织能力及应变协调能力。电站于06月18日16:00组织进行了防触电应急演练,电站全体生产运行人员参与演练。

此次防触电应急安全器材准备齐全、天气情况良好、人员精神状态符合演练要求,演练过程中分工明确,物资保障组负责器材准备,医疗组负责现场救护,运行组负责监控系统及留守主控室联系支援及汇报,后勤组负责联系120急救车辆等对外相关工作。

下午16时整演练组评审向演练小组宣布防触电应急演练正式开始

16:25分现场检修人员,向主控室打来电话检修箱连接临时电源时发生人身触电事故(触电者已昏迷)。

17:00在全面检查完毕后,演练组长宣布演练结束,全体人员携带工具撤离现场,会议室集合进行防尘演练总结讨论。

2、 演练评估:

演练评估组组成:

组 长:

组 员:

演练评估过程:

演练评估组成员为应急演练全体成员,在演练的同时自己观察,分析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学习优点,指正不足,在演练中举一反三,达到演练的最终效果。

演练情况分析:

演练不足之处分析:

1、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的不够熟练、救死扶伤意识淡薄。

2、救援物资欠缺、无法及时满足现场需要。

改进建议:

1、对全体运维人员进行触电培训、心肺复苏相关工作。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4

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总结评估报告制度

省级安全监管部门、专业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和有关中央企业每半年分别组织对本地区、本领域、本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评估,编写半年度、年度总结评估报告,按要求上报。

(一)总结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1.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应急平台、应急体系建设情况;

2.救援队伍建设情况、事故救援情况、救援队伍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情况;

3.预案编制、执行及演练情况;

4.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5.事故救援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6.应急管理培训及宣传教育情况;

7.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及对策、建议;

8.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经费投入情况;

9.政府投入形成的应急救援资产情况;

10.相关总结评估报告附表(见附件1)。

(二)总结评估报告上报程序与时间

省级安全监管部门于每年的7月25日和次年的1月25日前分别将半年度、年度总结评估报告报送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应急指挥中心)。

有关中央企业总部于每年的7月15日和次年的1月15日前分别将半年度、年度总结评估报告报送应急指挥中心。

省级矿山应急机构于每年的7月15日和次年的1月15日前分别将半年度、年度总结评估报告报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同时抄送省级安全监管部门。

二、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较大未遂伤亡事故救援总结报告制度

省级安全监管部门、矿山等专业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分别组织对本地区、本领域每一起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和较大未遂伤亡事故成功救援情况及时进行总结,逐起事故编写救援总结报告,按要求上报。

(一)救援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

1.事故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报告及救援经过;

3.应急预案启动和执行情况;

4.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成立及组成情况;

5.专业救援队伍、装备调用情况以及救援过程中发生的实际费用;

6.救援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救援过程中应用的装备及技术情况、专业救援队伍的搜救情况;

7.事故原因和性质的简要分析;

8.事故救援的经验和教训,包括应急预案、事故报告和救援组织、协调、指挥及救援队伍、专家、装备、技术等方面;

9.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救援队伍改进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

10.事故现场相关图纸资料,现场抢救的有关图片。

(二)救援总结报告上报程序与时间

省级安全监管部门于事故救援结束后的30个工作日内将救援总结报告报送应急指挥中心。

省级矿山等专业安全生产应急机构于事故救援结束后的20个工作日内将救援总结报告报送相应的上级机构,同时抄送省级安全监管部门。

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季报制度

省级安全监管部门、矿山等专业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和有关中央企业及时掌握本地区、本领域和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建设、应急演练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事故救援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安全技术等工作情况,填写相关季报表(见附件2),按要求上报。

省级安全监管部门于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季报表1、季报表3~9报送应急指挥中心。

有关中央企业于每季度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将季报表2、季报表3~9与本企业相关的内容报送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5

对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涉及管理、经济、建筑、交通、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指标体系不可能反映所有内容。将所有因素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既不现实,又浪费资源。①有些能力内容太过抽象、模糊,不具有可评估性;②有些能力内容虽可评价,但由于对总体应急能力水平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要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评价指标应简单易懂、易于获取并便于量化。应急管理能力是一个动态非平衡系统,会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因此,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应的也要具备一定的动态适应性。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在严格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未来环境的变化,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前瞻性,可以满足未来变化的需要。

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是关于应急管理领域的根本性法律,是国家指导、建设、发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法理依据。《应对法》中,将应急管理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4个方面,对于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也要对应《应对法》的整体框架和细节内容来建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依据《应对法》和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内容分析,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4个1级指标、13个2级指标及45个3级指标。

2.1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维度及指标

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是涵盖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而事前管理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因此,应急管理要“关口前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从事后被动型到事前主动型的积极转变[2]。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维度分为应急预案建设能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能力、教育宣传能力、应急保障能力4个2级指标,其中应急预案建设能力包括总体应急预案科学性、专项应急预案科学性、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3个3级指标,体现着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及执行工作的水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能力包含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应急管理机构决策能力、部门执行能力、专家顾问数量、专业救援队伍人数5个3级指标,用来衡量高校应急组织架构的完备性;教育宣传能力分为防灾减灾专项宣传活动次数、应急安全知识普及读本发放次数、校园突发事件安全演习次数3个3级指标,可以评估高校日常的应急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组织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包括资金保障能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应急装备保障能力、通讯保障能力、紧急避难场所可容纳人员数量5个3级指标,能够表明高校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能力。

2.2监测与预警能力维度及指标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因此,大多数突发公共事件是可以预知预判的,这就需要高校应具备灵敏的监测能力与高效的预警能力,以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该维度分为突发公共事件监测能力、风险研判能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能力3个2级指标,其中突发公共事件监测能力包含危险源排查周期、校园舆情动态掌握情况、监测数据准确性、监测结果漏报率4个3级指标,用来衡量高校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风险研判能力包括鉴别监测结果能力、分析研判及时性、分析研判准确性3个3级指标,表明了高校对于其所得到的监测结果的利用情况;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能力分为预警信息及时性、预警信息精确性、预警信息渠道广度3个3级指标,体现了高校向师生发送预警信息的有效性。

2.3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维度及指标

高校中聚集着众多学生、教师、行政人员等,并存放着大量昂贵科学研究仪器及珍贵文献资料,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需要采取快速有力的措施予以应对,以保护师生生命安全与学校财产安全。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维度分为应急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信息能力3个2级指标,其中应急反应能力包括控制危害结果扩散能力、现场疏散安置情况、师生应急意识水平、师生应急自救互救能力4个3级指标,可以体现组织和个人对于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水平;应急救援能力包含生活必需品供应能力、医疗救护能力、卫生防疫能力3个3级指标,能够衡量高校对于突发事件处置、控制的有效性;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权威性、信息及时性、信息透明性3个3级指标,显示着高校消除负面影响的公关能力。

2.4事后恢复与重建能力维度及指标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6

根据《关于做好200x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现将局200x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200x年,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狠抓落实,成立教育了局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完成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院校共完成 2356 个专项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和预警体系。预案体系和预警体系基本覆盖了我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教育局保障公共安全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200x年教育系统并未发生自然灾害、校园卫生事件、校园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为200x年“教育年”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应对工作及分析评估

(一)组织领导体系方面。各县(市)区、市直各院校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均建立了突发事件等信息沟通和联动机制。总体来看,应急管理组织领导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为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应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应急准备方面。一是全市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已制定各类预案2356件,并切实举行了演练。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院校积极组织开展防汛抢险、地震应急、火灾逃生、集体中毒等安全事故处置等方面的演练活动。200x年全市教育系统共开展预案演练500余 次。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对应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普法教育,并相继成立了有关专家咨询机构。三是加大资金物资投入力度。为市直各院校配备灭火器615个,改造d级危房5.2万平方米。总体来看,应急预案、队伍、资金、物资等准备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为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预防预警方面。一是健全监测网络体系。二是加强预警信息。三是认真落实防范措施。通过预防预警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当地和萌芽状态。总体来看,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预测预警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及时制订实施相关防范措施提供了准确依据。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7

关键词:院内转运;风险;措施

住院处是接诊各类病人的前沿窗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急症和意外事故不断上升,安全、及时地为病人办理住院手续,对病人院内转运途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已成为保证护理安全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本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427例住院处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情况进行了汇总。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转运存在的风险

1.1病人病情危重,在入院前的转运中有出现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其中主要表现为心跳骤停、呼吸急促至停止等。1.2病人情绪不稳,行为躁动,导致各种引流管滑脱或是堵塞,引发各种意外的出现。1.3病人在转运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呕吐,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导致病人窒息。

2措施

2.1充分评估病情

急危重病人病情变化较快,在仓促的转运中潜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在处理不当时极易出现意外。因此,做好转运前的病情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病人在转运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好准备,以便进行随时抢救[1]。

2.2转运前护理病人的准备

2.2.1检查管路

由于病人病情的需要,在转运前为病人插入不同的导管,而为了防止在转运中发生导管滑脱或扭曲,在转运前仔细检查各管路,尤其是气管插管病人,要同时做好吸痰工作,以在转运途中减少吸痰次数,防止痰液发生堵塞,不利于病人的呼吸。由于病人病情严重,行为易出现躁动,因此,应对病人进行制动,加好床档,并对各导管进行严密的检查,进行妥善的固定,防止发生滑脱。另外,要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

2.2.2静脉通路

对于危重病人的转运应使用静脉延长管,以防止在翻动病人时发生输液器脱落,并检查静脉管各处是否连接好,对于病人输注的特殊药物应做好相应的管理,随时监测病人的输注情况,必要时使用监护仪。

2.2.3转运工具

在选用转运工具时应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而定。在抬运病人时尽量使用整床,动作要轻,以免发生强烈的震荡导致导管滑脱或其他意外出现,从而加重病情。而对于意识不清甚至是昏迷的病人,要使其处于平卧位,并使头部偏向一侧,防止有呕吐物时发生误吸,引发窒息的出现[2]。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入院途中的应用张晶,郭淑艳(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四平)摘要:目的加强对急重症病人院内转运风险的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急救防范措施,减少病人在住院前的危险,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方法在转运前充分评估病人的病情,并在转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同时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有效的防范护理。结果在病人转运的过程中对其实施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规避危险因素,减少意外的发生。结论对于危重病人在转运的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做好入院到住院期间的抢救护理工作,能够大大降低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

2.3转运前抢救仪器及药品的准备

2.3.1抢救仪器的准备

主要的抢救仪器有便携式多功能呼吸机、多功能除颤起搏监护仪、便携式吸痰机、简易呼吸器、小氧气瓶、微量泵、多功能转运床等,将抢救仪器准备好可随时实施抢救,以免发生意外。

2.3.2充足药品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携带不同的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安定等。对于行为躁动,对转运中的检查造成不良影响的病人应使用镇静剂。

2.3.3氧气的正常供给

充足的氧气是急危重病人在转运中必备的,是安全转运的保障,对于转运病人尽量使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在转运中使用起来简单。在转运前要首先检查装置是否通畅,并调节好氧流量与浓度,以便在转运中使用。

2.4对转运护理人员的要求

2.4.1专业技术

转运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技术,同时应对转运病人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并可独立进行各项处理。一旦发现病人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后,应协助医生立即抢救病人。

2.4.2护士站位

在转运途中护士的站位十分重要,为了能够清晰地观察患者的意识形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情况,护士应站在病人的头侧,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根据患者的主诉结合病情及时处理;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随时监测血压及脉搏,一旦发现异常应进行有效的处理。

2.4.3转运告知

在转运中做好相关告知是有必要的,对于意识清醒的病人应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争取病人的配合,而对于意识模糊甚至是昏迷的病人应做好其家属的解释工作,并告知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使病人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做好相关的协助工作。

2.4.4科室合作畅通绿色通道

为避免急救病人不能及时取药、检查、入院治疗等情况的发生,应加强与接收部门的沟通,在转运前联系好接收时间,通知相关科室做好诸如监护仪、吸痰器、呼吸机等相应设备的准备工作,以及电话通知电梯,减少等待时间,为病人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2.4.5转运后的交接

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应与接收科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协助将病人安置好,向交接护士详细交代病人的病情,尤其是转运前后和途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用药情况。接收科室的护士对病人的情况掌握好后,双方护士签下“病人院内转科交接单”。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接时双方护士都应精神集中,以迅速将病人的情况交接完毕,利于病人下一步的抢救与治疗。

3总结

急诊病人的转运过程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所需时间并不长,但对转运质量要求非常高。病人在转运的短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各种变化,潜在着各种危险因素,随时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做好转运途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对病人在转运中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并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要与接收部门联系好,备好途中所需的抢救物品,安排合理的跟随人员及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这些都是确保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晶 郭淑艳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8

关键词 核应急;能力评估;软件

中图分类号 TP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8-0042-02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迅速加快了核应急能力建设的步伐。各级核应急组织,包括核设施营运单位、核设施所在地方和省市应急组织,以及国家层面的相关应急组织都把提升核应急响应能力作为当前核应急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核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的要求、标准是如何体现和检验需要通过评估进行评判。国家核应急响应技术支持中心组织开展国家层面上的核应急响应能力评估体系研究,包括建立针对核设施营运单位、地方省市和国家的应急响应能力评估方法、评估指标。本文所介绍的核应急能力评估软件是用于应急能力评估的一款软件,它包括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建立和编辑,以及应急能力评估两部分功能,通过该软件可以将评估工作电子化,分析统计电脑化,减轻统计和分析的工作强度,更快的完成评估

工作。

1 软件结构及功能模块

软件基于.NET开发,采用XML作为数据存储格式,可以运行于安装了.NET4.0的电脑上,软件的基本结构见图1。

2 某省场外核事故应急能力试点评估的软件应用

2013年9月,国家核应急响应技术支持中心“场外核事故应急能力评估”项目组,在某省进行了“场外核事故应急能力试点评估”考察。应急能力评估小组针对该省核应急能力建设,对各评估指标进行打分。通过该评估软件进行整理得到如下结果。

2.1 评估标准和权重设置

本次的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次的指标,如图2所示,评分过程中只对评估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进行打分。评估打分的6位评估员根据赋分规则对各三级指标进行最高分3最低分0的打分。取评估员打分分值的平均分作为三级指标得分。

三级指标取同等权重,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G1法来计算。表1为各一级指标相对重要度和权重的分析结果。

2.2 评估结果的计算方法

将所有一级指标得分乘上其权重再相加,得到总分。其中一级指标的计算如下:

其中:R为一级指标,它有共n个二级指标; 为第k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值; 为第k个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

最后得到某省指挥中心总分为2.4,由图3可以看出,该省核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和装备建设相对薄弱,需要加强该方面的能力建设。

3 结论

核应急能力评估软件给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工具,不仅实现了在评估指标体系的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在后期进行指标评分的智能统计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同时该评估软件也能用于同类型评估工作的开展,能够大大提高相关评估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NUREG-0654/FEMA-REP-1,Rev.1 “Criteria for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adiological Emergency Response Plans and Preparedness in Support of Nuclear Power Plants”March 2002 .

[2]“State 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Readiness(CAR)”,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ssociation,April 2000.

[3]Florrida Divis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Checklist[EB/OL].(2001-02)[2009-02.12].

[4]W淳昌,黄敏.中国应急管理及运行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22-26.

[5]禹竹蕊.论应急预案的动态综合评估[J].人民论坛杂志,2011(14):138-139.

[6]中思网.应急能力评估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EB/OL].[2009-5-11].

[7]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I)[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5-11.

[8]郑双忠,邓云峰.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Kappa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2):69-72.

作者简介:张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统一领导,以乡(镇)、街为单元,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则,以打造开原无疫区品牌为战略目标,以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出省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为工作标准,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全面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下简称无疫区)自我评估工作,为省顺利通过国家评估,最终获得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认可,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工作目标

(一)巩固完善全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乡(镇)、街动物卫生监督所(以下简称监督所)职能作用,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形成“机构统一、三级联动、队伍稳定、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兽医工作体系。

(二)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成立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完善口蹄疫疫情应急预案。

(三)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继续强化疫病预警预报、免疫控制、动物卫生监督和疫情监测、应急储备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水平和动物卫生监管水平。

(四)完善人工屏障体系。加强动物隔离场和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在、乡交通要道增设无疫区警示标志牌,提高无疫区的公示度和防疫屏障能力。

(五)完善实验室建设。按照无疫区建设要求和国家有关兽医实验室标准,充实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专业人员,保障实验室正常工作开展。

三、任务分工

(一)动监局

重点完善有关规划、计划、办法,做好应急物资、应急演练、队伍建设等工作;

(二)疫控中心

重点完善免疫档案,做好疫病监测、诊断、实验室管理、疫苗管理等工作;

(三)各监督所

重点完善无害化处理场、隔离场、外引动物及动物产品监管、交易场、屠宰场、饲养场的管理工作。

上述工作要延伸到21个乡(镇)、街和273个行政村。

各乡(镇)、街,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将六个方面96项现场评估要素内容逐项落实到位。其中,区域区划部分,主要由县两级动物卫生监管部门及各监督所配合省畜牧兽医局完成。疫病状况部分主要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乡(镇)、街监督所负责;基础体系部分,主要由动物卫生监管部门牵头,完善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设施运转经费;预防监测部分,主要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牵头,完成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检疫监督部分,主要由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乡(镇)、街监督所负责,完善各环节的动物检疫和监督工作;疫情管理部分,主要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及乡(镇)、街监督所负责。

四、评估方法

无疫区评估包括书面评审和现场核查。

(一)书面评审内容:包括评估申请格式、内容是否全面和符合规定;自我评估内容是否齐全,程序是否规范,结论是否符合要求。

(二)现场核查范围:书面评审合格的,将组织现场核查。现场核查范围包括动物卫生监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包括实验室)、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监督所、动物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屠宰场、活畜交易场、规模饲养场和自然村等。

(三)现场核查规模:核查其动物卫生监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包括实验室)、动物卫生监督部门、2个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1个屠宰场、2个活畜交易场、4个饲养场、被核查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所在的2个自然村。

(四)现场评审方法:采取分项列表和评定等级方式进行。评定等级共分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或不适用、存在问题及缺陷等四项。评审内容设定96项,其中关键项10项,重点项37项,普通项49项。

(五)现场评估结果:分为“通过”、“基本通过(限期整改)”和“不予通过”。

1.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为“通过”:关键项全部为“符合”;重点项中无“不符合”项,且“基本符合”项不超过5项;普通项中“不符合”项总数不超过5项,且“基本符合”项不超过10项。

2.出现下述情况之一即为“不予通过”:关键项或重点项有“不符合”项;关键项中“基本符合”项数超出4个(含);重点项中“基本符合”项数超出12个(含);“符合”项总数不足60项;“不符合”总数超出20项。

3.上述两款外的其他情况为“基本通过(限期整改)”。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月底前)。完成准备和动员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政府召开评估动员大会,由动物卫生监管部门组织召开分级分类评估培训会。完善有关文件、印发评估工作手册等。

(二)自查整改阶段(2012年2月初至5月底)。根据《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和现场评估表所列的六个方面96项内容,逐一自查,逐一整改、规范。

(三)预验收阶段(2012年6月)。动监局对县区进行评估检查。对评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四)接受省评估抽查阶段(2012年7月)。省畜牧兽医局对、县区进行评估抽查。

(五)迎接国家评估阶段(2012年10月至12月)。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准备接受国家评估。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乡(镇)、街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把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作为2012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要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分工协作,落实任务。无疫区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乡(镇)、街各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工作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注意工作计划和有关记录、数据的一致性。

(三)加大投入,落实经费。乡两级要尽快对照国家的评估要求,落实完善无疫区建设工作和评估工作的专项经费,保证动监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设施运转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要对照有关标准保证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均达到规定标准和要求。各乡(镇)、街评估工作经费原则上不少于2万元,主要用于召开会议、进行人员培训,检查评估及有关资料印刷、宣传等。

(四)认真组织,搞好培训。要做好分级分类的培训和组织工作。乡两级要开展行政管理(包括应急)、疫情监测、检疫监督三个方面的专业培训。

应急准备工作的总结评估篇10

[关键词]JCI;临床工程;循证管理;风险管理;监测指标

引言

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是美国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的国际部,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评审机构。JCI标准的最大特点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全方位合理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其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以鼓励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规范医院管理,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2],由于医疗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人,其会直接影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是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技术监测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3]。因此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是临床工程的首要任务。我院是一个综合性三级乙等县级医院,开放床位1800张,年门诊量330万人次。全院医疗设备8000多台,总价值3.2亿元人民币。2013年我院决定引用JCI评审标准,创建医院质量管理新体系,经过1年多的努力,于2015年7月以9.8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首轮JCI认证。在JCI迎评工作中,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流程,工作整体思路清晰、计划性强、具体工作有条不紊。下面就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两方面的转变做介绍。

1医学工程建设的实践

1.1工作理念的转变

1.1.1循证管理循证管理就是依据证据进行管理决策。临床上早就广泛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治病,我科把循证的方法应用到医疗器械的管理中来,并做了如下改进:(1)加强法律循证。合法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此前设备管理的制度只是书面框架,员工无法依照流程与制度办事,只能请示领导或凭感觉走。因此首先是收集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医院层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等相关制度,然后修订维修工程师、仓管人员、临床科室日常使用人员等岗位职责,最后将相关内容进行全员培训。(2)用客观数据评价绩效。如在对厂家设备保修的评价中用设备配件送达超过24h的次数、同一故障重复出现次数等指标替换原先的反应迅速、维修质量等项目;用维修台数、维修工时、未完成任务次数来评价员工工作能力,而不是按原来“团队精神强,维修技能强,工作努力”等评价。(3)从系统中找原因。有研究表明事情做错更多的是制度和流程的缺陷,只有系统安全了,个人才安全。如在手术室发生价值10万元的设备附件被护工丢弃事件,通过设备科、手术室等多科协作,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医院虽然有培训制度,但未涉及护工且缺乏完善的器械交接制度,随后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流程,并对相关护工进行了培训而未予以处罚,培训后再无类似事件发生。郑焜等[4]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循证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构架。孙麟等[5]从收集、分析、评价证据和开展循证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医院后勤循证管理。循证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但在构建循证管理新模式时,循证数据的收集是个庞大的工程,越细的数据与证据越能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成本的投入还在进一步平衡中。1.1.2风险管理我院以往只是机械地对省质控规定的8类设备做预防性维护和质量控制。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作了如下改进:(1)针对全院的医疗设备(包括新购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且按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方式。(2)通过评估发现一些新的重大风险医疗设备,如人工心肺机等,并对在评估中发现的风险点做了及时的改进。(3)打破传统的按价格高低管理设备的模式,规定重大风险、高风险设备在采购前需做技术评估,而不按价格在20万元以上才做技术评估;对呼吸气囊等价格低但风险高的设备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按固定资产管理等。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对设备做不同等级的维护,不同风险等级的设备应该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更应该包括技术认证、采购评估、使用培训等管理流程。为此医院引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这种防范于未然的前瞻性风险管理方法,用在设备管理的全周期,在关键、高风险流程中找出并矫正失效因子,防范事故于未然[6-7]。1.1.3应急管理以前我院应急预案不全,操作流程、应急物资储备不明确,大多员工不清楚如何响应,在此次JCI迎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1)制定并且学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召回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2)开展大规模创伤急救、集体食物中毒、台风登陆、消防、全院停电、全院停氧气等全院性的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现有的应急预案。通过制度及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明确了应急预案何时由谁启动、如何实施、应急物资的储备、不良事件的处理及召回。(3)全院配备除颤仪、AED除颤仪、喉镜,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在5min内开展高级生命支持,给患者、家属、员工及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功能齐备的环境。应急响应的前提必需有一个完整的灾害脆弱性分析,然后要依据上级相关制度与应急流程来明确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启动与执行,最后通过演习来改进预案、提升全体人员的应急能力与应急物资的完整,来保证医疗设备及管理人员在常态化的工作过程中具备应急能力[8]。

1.2工作方法的转变

1.2.1持续改进成为工作的基础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借助持续改进理念和方法,设计和制定符合国情、院情和JCI标准的医疗设备管理计划、制度和工作流程,并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且通过对医疗器械的全周期管理的实时监控,持续改进制度、流程,改善系统整体功能,预防错误发生[9]。例如我院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巡检制度》在制定后,通过实施、反馈、修改已经循环了10多次,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中。医院还完成检验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降低内镜故障率等5个PDCA案例。JCI质量要求建立在持续质量改进这一根本理念的基础上,并提供了质量改进的方法,即计划、落实、评估和改进的循环,只要坚持此模式就能不断改进管理质量。目前此模式已落实到医疗设备全周期的管理中,所有的制度、方法、流程都在不断改进。1.2.2建立标准化体系JCI认证准备工作的初期,医疗设备管理由于工作复杂、范围广,科室工程师任务完成的结果千差万别,给总结与统计带来了巨大麻烦,为此建立了医疗设备申购、安装验收、巡查等一系列的标准操作流程。例如:①在资产核对中,在清点单上只提供2个选项“台账多”“实物多”,其余所有需说明的情况填写在备注栏中,这样资产处理时的筛选就显得简洁明了;②设备的定期巡查中,设计了巡查项目表与标准操作步骤两张表格来防止工程师巡查时重复劳动与遗漏关键项目;③科室内部实行5S管理,医疗设备维修间井然有序,维修工具现在实行上墙定位管理,并提供正确摆放的照片给大家参考。JCI评审标准就是一个完善的医院标准化体系,但是医院还要建立一套用于日常建设与常态化管理的操作体系[10]。医疗设备管理标准化还需科学地研究与探索。1.2.3完善工作计划及任务布置方式原来的工作模式是遇到事情去解决,完全没有任何计划性,布置的任务都达不到自己预先的效果,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任务布置没有明确的完成日期、结果报告等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了如下工作流程:①建立年度医疗器械管理计划,整个计划是医疗设备的申购、质控、维护、维修、培训等的规定,是全科室员工年度任务目标与行为准则;②月末制定下月具体工作计划,如完成某些制度制定、印刷表格更新种类、固定资产清点数量、预防性维护(PM)数量、科室巡查数量、内部学习以及其他临时需优先改进任务等;③每个计划制定与任务布置的同时规定项目的负责人、完成时间、报告周期及时间、报告内容;④制定报告内容标准,按报告周期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申购计划管理,使医院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分配,避免了重复购置与闲置的问题;设备科日常工作任务的计划管理,保证了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按期完成,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学习培训计划管理,激励工程师加强学习,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医工队伍。1.2.4监测指标的收集通过监测项目的实时监测、定期报告,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及时纠正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失效原因。监测指标可分成日常监测和持续改进2类:①通过PM完成率、外包保修合同监测、24h维修受理率等指标监测日常工作;②通过检验类试剂运送温度合格率、人为故障率、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的实时监测数据来优先改进相关项目。经科室多个周期的持续改进,使PM完成率维持在90%左右,24h维修受理率维持在99%以上,外包保修合同保养等条款不再遗漏,设备的维护合格率从55%提升到95%,时钟准确率达到100%,医疗设备维护合格率达到95%,通过对医务人员与工程师培训,人为故障率从12.4%降到2.6%。监测指标是打破经验管理的开始,是循证管理的基础,是持续改进的重要过程,只有完善的、正确的数据收集才能为医疗设备管理质量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2总结

经过1年多的努力,我院医学工程建设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根据实情制定符合自己的制度与改进计划,按步骤实施,通过记录、监测来改进制度与计划,最后提高服务质量。在持续质量改进中,思维有了转变,会用客观数据与依据分析事物;在分工上更加合理化了,行之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任务清晰,职责明确到人;在设备的台账管理中,其账物相符的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只有把PDCA理念应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实施、反馈、修改不断循环来建立完善的和全面的数据采集体系,才能使工作持续进步。要把JCI标准里面的质量标准扎根于日常工作中,还需做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磷基.国际医院管理标准(JCI)中国医院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2]刘延祥.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8,12(29):74-76.

[3]张博,李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105-106.

[4]郑焜,谢松诚.医疗设备的循证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8):41-44,49.

[5]孙麟,唐羽,谢磊,等.医院后勤循证管理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2013,17,(11):6-7.

[6]毕玉,田袁,唐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医疗差错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0):739-740.

[7]GreggH.Claycamp,FaiadRahaman,etal.Urban.Thereliability-qualityrelationshipforqualitysystemsandqualityriskmanagement[J].JPharmSciTechno,2012,66(6):512-517.

[8]辛衍涛.美国医院的应急管理模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9):588-590.

[9]李辉,康祥顺.PowerBuilder10.0设计师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