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十篇

时间:2024-03-15 11:04:34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1

全媒体战略的实施要克服哪些障碍?有哪些技术创新?转型的关键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日前采访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社长杨兴锋。

记者:全媒体战略的实施,在各方面的融合中存在什么壁垒,需要克服哪些障碍?转型的策略是什么?

杨兴锋:存在的壁垒和障碍是,全媒体建设在集团层面仍缺乏系统、完善的机制保障,相关的内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未能得以最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同程度存在分散运营、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集团全媒体战略的推进实施。南方报业转型的策略是实施聚合战略。聚合战略是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聚变式发展,走出一条与裂变式发展模式相关但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以获得更好更优的发展动能和效益。

聚合战略就是通过集团旗下不同媒体形态的聚合、不同媒体品牌的聚合以及不同业务单元的聚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南方报业打造成为数字化时代国内实力最强、成长性最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界的传媒集团,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

记者:全媒体实施中都有哪些技术创新?全媒体将给读者带来哪些全新的体验或智能化服务,比如阅读习惯、资讯价值取向及综合智能服务?

杨兴锋:技术创新与智能化服务是同行的。具体实践与体验方面包括南方都市报电子报及精华版形态的数字报、邮件版的南都新闻、南都手机报、iPhone+iPad客户端、“南都视点・LED联播网”、“南都视点・直播广东”电台节目等。

在尚待重点开发的资讯产品方面,南方都市报与中国移动《12580生活播报》合作,在广东区域推出南都生活资讯产品:“南都视点・12580生活播报”。

南方周末新媒体公司主导制定了自己的移动阅读平台建设方案,在Apple Iphone和iPad、Google Android、Nokia Symbian三大智能移动平台上推出了9款应用,覆盖新闻资讯、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等领域。

Google Android平台上的新闻阅读应用“南周阅读器Android版”,是国内传统媒体的第一个智能手机新闻阅读应用。Apple IPhone平台上的新闻阅读应用“南周阅读器iPhone版”,是国内第一个传统媒体的iPhone中文新闻应用,集团还推出苹果iPad平台上的新闻阅读应用“南周阅读器iPad版”,是第一个跻身iPad全球新闻资讯应用前10名的中文媒体,解决了在ipad上播放视频的问题,上线当日即位列App Store中国商店下载量榜首。

记者:在南方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进程中,如何运用独特的技术、内容、运营渠道等创新模式与经验来抢占新兴媒体市场空间,并对整个传媒界带来示范效应?

杨兴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寻找新兴项目,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由户外LED、电子阅报栏组成的“南方报业户外新媒体联播系统”去年获得了很大突破,不仅被列入2011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还成功吸引战略投资7812万元,获省、佛山市扶持资金达1100多万元。户外LED项目投入运营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好,电子阅报栏项目试点也不断扩大,今年将全力推进。移动媒体近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新兴媒体。集团各媒体抢占先机,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均不同程度在苹果、安卓、塞班和黑莓等智能移动平台上推出了多款应用,覆盖新闻资讯、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等方面。

记者:在全媒体集团转型的聚合战略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哪些风险或关系?

杨兴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处理好如下关系:一是处理好“裂变”与“聚变”的关系。“裂变”是“聚变”的基础,“聚变”不是为了“聚变”而“聚变”,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聚合。聚合战略应基于效率、效益原则进行聚合,发挥好集团与旗下各系列报刊网社的两重积极性。二是处理好集团战略和各子报刊网社战略之间、集团各业务单元子战略间的关系,以实现集团战略和各子报刊网社战略的有机协调。三是集中资源于优势媒体,继续支持优势媒体做强做大做优。四是注意差异化定位和发展,避免内部同质竞争。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2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运营;策略分析

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纷纷向全媒体转型,全媒体渐渐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全媒体不仅是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叠加式整合,而且是打破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边界和壁垒的互入式融合;不仅是传播形态的创新,而且是运营模式的创新。面对全媒体带来的新一轮变革浪潮,有的媒体如鱼得水、乘势而上,有的媒体冒险下海、溺水而亡,而后果迥异的背后常常是截然不同的运营策略。因此,要成为激荡澎湃的全媒体大潮的弄潮儿,不但要有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的勇气,更要有乘风破浪、得当运营的策略。

策略一:围绕优势资源,打造优势平台

平台本来是一个工程学的概念,指的是为了便于生产或施工而设置的工作台,带有“某种活动和工作得以运行的支撑”的含义,后来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并构建平台经济学。对媒体而言,所谓平台,是指通过一定的通用介质如数字技术、互联网络和传输协议,在用户与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搭建一个扁平的、通用的交互场域,双方或者多方主体只要通过接口接入这个交互场域,就可以实现与另一方中任何主体的互融互通。

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带来内容形式、传输渠道、传播方式的丰富多样和信息生产、信息消费的爆炸式增长,曾经制约传播活动的资源瓶颈被一一打破,同时,技术的进步突破了各种媒介间的界限,媒介融合已成发展大势,内容、渠道、终端各方的关联度加深,并使相互之间产生了更高的耦合性要求,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者和受者的地位逆转,生产和消费不分彼此,甚至角色互换,在这种情况下,靠控制或者垄断某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再适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终端为王”让位于“平台为王”,谁占有平台,谁就将拥有用户,谁就将掌控未来。

同时,由于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增加和丰富,也由于媒介消费碎片化和随机化特性的固化和凸显,平均每个用户增长对业务增长和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钝化,一味地通过细分来满足用户偏好或者瞄准现有市场中不同用户群落提供不同营销组合的市场策略效用锐减,媒体要想保持业务和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面向代表潜在需求的受众整体,通过合并细分市场,整合用户需求和内部资源,打通内部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实施融合业务,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这就要求媒体打破以媒介或者部门为区隔、相互独立、各自为战、资源利用率低的运营惯例,建设以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业务流程为中轴,以用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并在同一平台上设置多种出口,提供多种业务。

可见,全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是内容之争、渠道之争,而是平台之争。而平台之争是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谁抢占了平台高地,谁就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和产业运营的制高点,可谓“成王败寇”,除了胜利者,其他角色将转变为服务于这个平台的内容或者服务的提供商。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不能利用好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尽快完成向平台运营商的角色转换,很有可能在未来会沦为单纯的内容或者服务提供商。面对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新态势和新规则,媒体再也不能继续以拥有内容或者控制渠道自满自得,而应该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全媒体运营平台。

从现有情况看,全媒体运营平台的结构可以归纳为“两网”“三库”和“五平台”。“两网”即内网和外网,“三库”即媒体内容库、业务运营库和管理库,“五平台”即内容生产平台、业务运行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对全媒体运营来说,物质化的或者硬件化的平台建设固然是极端重要、不可或缺的,但更为重要、更不可或缺的是全媒体运营商打造平台经济的战略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利用全媒体运营平台提供的支撑环境和市场机制,构筑一个多接口的数字化的开放型系统,把社会上的内容生产组织、机构、企业吸附到这个系统上来,形成紧密型的产业运营联盟。

由于全媒体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产物,全媒体平台必然天然地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促使平台内部各个部分、各种要件、各种元素以及它们各自所承载的内容、渠道、终端在横向、纵向、交叉、系统层面实现互联互通,直至发生融合,因此全媒体平台的模型不会是平面的网状,而应是立体的网状。网络化意味着去中心化,但在建构全媒体平台的实践中,运营商应找到并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内核。一般而言,全媒体运营商通常是全媒体产业链上的某种核心资源的相对垄断者,而这一资源通常就是运营商独具的竞争优势。平台建设要围绕这一核心资源做文章,把它打造成为全媒体平台最重要的支撑点和产业链最主要的驱动力。如南方都市报在建构全媒体平台时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为内核打造内容平台,通过做大做强内容平台来吸聚上中下各层级平台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平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和全方位运营能力,最终建构起南都全媒体集群式平台。[1]

策略二:坚持量力而行,做到有进有退

对于全媒体运营,现在业界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认为全媒体运营就是要运营全部的媒体,只有最广泛地建立、占有各种媒体资源和通道,才有可能实现全媒体。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传媒集团拼命跑马圈地,以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介种类为运营目标,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或媒体业态,都要不遗余力地去“抢滩登陆”。另一种认为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具备运营全部媒体的资源和能力,所以全媒体运营是个伪命题。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人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宣称“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压力与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如果不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中国媒体就有可能在传媒格局大变革中走入歧途,付出不必要乃至惨痛的代价”。[2]

从字面来看,全媒体就是全部媒体,全媒体战略意在“全”,也就是要全方位涉足各种传播介质,媒体类型要“应有尽有”。[3]但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全媒体却不能做到如此之“全”。因为任何一家媒体,不论多么强大,它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通吃市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全媒体已是活生生的现实,在全媒体时代,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在用户总量不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只有打通媒体之间的边界,开展全媒体运营,传媒才能获得更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基础上更好的效益。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从实践层面考察,全媒体运营实际上是一种传媒产业运营的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这种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就是把传媒产业运作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转为多个媒体、多个品种,从而使媒体具有更全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更全的媒介传播能力以及更全的业务经营能力,因此,全媒体运营企求的应该是“更全”而不是“最全”,一个传媒机构只要运营两种以上的媒体,就可以称之为全媒体运营。

在开展全媒体运营时,一定要根据所处的传媒市场的实际,找到与自身条件、实力及资源相适应的发展之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更忌贪大求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产品构成更加复杂,产业流程更加细化,技术难度不断增加,传统媒体面对这些往往力不从心。全媒体运营商应当采取战略联盟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合资参股模式、业务外包模式、共同研发模式等多种方式,将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或竞争力较弱的业务剥离出去,将大量的增值业务和功能化业务交给更专业的机构去做;要充分利用一体化运营平台的资源聚集能力和业务吸附效应,把价值链的其他参与者整合进全媒体运营之中,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弥补自身的不足。

策略三:注重产业协同,优化产业生态

任何产业都有一个内在的产业价值创生、传送的链条,任何产业的运营都离不开产业价值链的有效支撑。只有通过对多种技术、多种媒介、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平台以及在内容,服务、市场、技术等方面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及其组织进行融合、整合或者集合,打造出一条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全媒体才能作为一个产业形态进行运营,并在市场上实现其服务和价值。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光有分工,没有合作,缺乏协同,产业价值链就无从产生,因此,各个产业增值环节之间的协同性是产业价值链得以存在的基础条件。全媒体运营商要深入思考产业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协调性和互联性,深入思考怎样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深入思考如何减少链上非增值环节的时间占用和资金耗费,深入思考链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发挥主导权、话语权优势,增进协同配合、互动联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不断变化、日益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在全媒体驱动下,传媒的产业链条迅速延伸和发展。伴随新业务和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传媒产业链已经由传统的“内容供应商—内容消费者”单向的垂直的线性的封闭型链条演变成了以全媒体运营商为核心,由网络平台供应商、内容供应商、终端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网状的开放型的链条。处于核心位置的全媒体运营商连接各方需求,沟通多方市场,不仅要做好自身环节的建设,还要积极介入网络、内容、终端、应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培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如,全媒体运营商可以与网络平台提供商开展合作,以助于网络与服务的开发和升级;可以与内容供应商开展合作,以助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适销对路;可以与终端厂商开展合作,以助于提升消费体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策略四:优化输出通路,提升服务质量

在全媒体的运营模式下,前端生产链条融合,后端传播链条分化,海量媒体产品汇流成一个大市场,再分流给多种终端,由用户自己进行个性化配置。[4]“内容为王”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内容、渠道和服务的三足鼎立,全媒体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而不是取决于生产者,谁掌握了用户这个稀缺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全媒体运营的核心是争取用户,全媒体运营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千方百计黏住用户。

全媒体运营商要通过整合业务与服务,从远离用户的高高在上的社会守护者变为以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拥有用户的社会服务者;要通过增值业务的发展带动品牌延伸和衍生产品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超值的增值服务和消费回报,增强媒体黏着度;要通过用户资源、服务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互通,来连接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更多的用户群落。比如,运营商在提供内容产品的同时,可以将不同的资源如金融、理财、房车、电商、餐饮、休闲、玩乐等整合集成在一起,为用户提供特定生活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努力成为他们生活的伙伴和助手,使用户对媒介产品的单一依赖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全媒体的核心价值,让全媒体的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用户”而不是“受众”。同时,全媒体运营商要像一名真正的服务业者那样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质量保证和后期维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曾经指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在全媒体运营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体之合、媒介之合、平台之合、服务之合,更要关注与“合”伴生的“分”。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对于全媒体运营商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和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探索研究如何以创新和创造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传播媒介形式上,如何针对单一的用户统筹运用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的载体;在传播内容形式上,如何借助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介符号系统调动用户视、听、触等全部感官;在技术平台上,如何综合利用基于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的无所不在的终端,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等等。总之,全媒体运营商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资源,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个性化聚合服务,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使用户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报刊网、无线广播网、无线电视网等将风光不再,对内容产品售卖的支撑作用将大幅下滑,基于微信、微博、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的新媒体渠道会不断地扩展,其在内容传输总量的占比将大幅提升。在渠道布局方面,全媒体运营商将不再强调某种单独的传输渠道,而是通盘考虑各种渠道,在巩固并不断强化固有的传统渠道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利用微信、微博等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新兴渠道。

参考文献:

[1]刘长乐.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J].中国记者,2011(5).

[2]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南方传媒研究,2010(4).

[3]同心,吕强龙.全媒体战略:媒介改良的动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10).

[4]唐润华.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EB/OL],2011-09-16.

[5]郑艳华.全媒体背景下的印刷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1(15).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3

[关键词]新媒体;天津地铁;突发;对外信息

中图分类号:U239.5;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59-0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如何引导公众舆论,抑制谣言产生、提升企业形象,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2011年7月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明确指出“微博客已经成为了公众监督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要阵地,已成为网络舆论中心”。在此背景下,企业通过使用新媒体进一步优化日常和突发信息公开是地铁运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本文关注网络化运营下,天津地铁对新媒体的利用和管理情况。总的研究问题包括:新媒体日常管理;突况下的应急;以期为地铁运营企业在对外信息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1.1.2 研究意义

本论文选取网络化运营下,天津地铁对外信息管理这一特定情境,构建天津地铁信息公开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提升天津地铁的信息公开效能,是促进天津地铁信息公开回应能力的重要举措。针对天津地铁故障的案例研究,验证检验新媒体信息公开的理论模型,提出地铁运营企业新媒体管理的最佳策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政务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公开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将其在日常和应急管理中各类信息主动向公众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总体来说,政务信息公开具备主动、及时、客观、全面等特点。

1.2.2 新媒体

由人民日报和新浪联合制作的《2015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5.2万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1.5万个,阅读量1117亿。由此可见,新媒体正在以自己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信息工作格局。

2 天津地铁新媒体对外信息分析框架

2.1 “天津地铁运营”新媒体基本情况

天津地铁运营公司的新媒体主要由信息中心运营管理,包括与各新闻媒体单位合作、管理官方微博、天津轨道交通官网的运营板块,以及地铁热线60286888和天津地铁微信。

执行“固定内容常态更新、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关注反映社会民生、与其他微博积极互动”的理念,立足“地铁是基础性的窗口服务行业”的现实,确定服务、沟通、学习和引导四项功能,有效进行对外信息管理。

2.2 新媒体日常管理

2.2.1服务

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新媒体成为信息、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成为整体运营服务的组成部分,成为实体运营服务的重要助手。[2]当前服务主要有:

(1) 基本运营信息服务

如地铁线网图、运营时间、站点位置、票制票价等。

(2) 日常运营信息服务

如失物招领、解答网友疑问、各类活动、优惠信息等。

(3) 重要信息宣传引导

如新线、新车站开通,平安夜运营安排等。一般会做专题,持续报道。

(4) 实时运营信息服务

如早晚高峰运营情况、运营异常情况、突发恶劣天气等。

2.2.2 沟通

网络化运营下,乘客就自身体验进行实时的公开表达。一般情况下,新媒体都要给予回复。

一般来说,凡是可以立即做出解释的,立刻回应;如果是共性问题或者适合公开回复的,将公开回复。需要进一步调查、一时无法回复的,首先做出回应,然后启动内部调查机制,一般24小时内予以回复。涉及服务质量的投诉或反馈,往往公开说明或道歉。

2.2.3 学习

新媒体不仅是 “猎奇”或“炫”的利器,更是学习的好平台。除了给乘客提供服务,也致力于做成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比如【地铁眼】、【地铁爱生活】等栏目,都可以让乘客及员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2.2.4引导

地铁具有快速聚集和疏散人流的功能,借助新媒体的信息管理,在其他方面也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2、3号线开通后,天津地铁安排志愿者引领秩序,同时在新媒体上发起“文明乘车随手拍”活动,既为主动排队的乘客点赞,又对不文明乘车的行为适度曝光。现在,以天津地铁营口道、天津站等客流大站为代表的车站,乘客基本都能自觉。

2.3 应急管理

突况指,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影响正常运营秩序、可能或已经造成危害的事件或事故,如突发设备故障、列车运行秩序紊乱。

在实际的运营工作中,人们对突况最敏感、最关注。新媒体的最大价值就体现在快速反映、捕获信息、快速回应、正面引导上。出事之后,凡是可以对外说的,一定主动的说、诚恳的说、有用的说、连续的说。[3]

天津地铁建立了突发事件信息快速机制:异常情况发生后,属地责任人或控制中心在5分钟之内通知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立即向公司突发事件信息对外领导小组或公司新闻发言人报告,并在10分钟内报告上级。事件处置过程中,属地责任人或控制中心随时向信息中心报告最新进展。与此同时,信息中心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对外信息管理:

第一步,10分钟内,基本情况,包括事件类型、发生地点、初步影响;第二步,15分钟内,补充信息,包括事件详情、当前行车间隔、当前采取的运营调整措施等,提醒乘客及时调整出行安排;第三步,持续事件处理进展情况,以及预计的等候时间、客流分布情况、绕行或公交等替换方案等;第四步,及时恢复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事件详情,向外界进一步解释说明。

由此可见,持续信息很重要,无论是戴维・梅斯特(美国著名营销学家)“等待态度理论”,还是现场的实践都证明:乘客在等待运营恢复的过程中,不确定的等待时间比确定的等待时间感觉更长;不能说明的等待时间比能够说明的等待时间感觉更长;焦虑时等待感觉更长。所以,即便没有新进展,也可相关的“填充”信息,缓解乘客的等待情绪。

3 天津地铁“6・25”1号线故障新媒体对外信息分析

3.1 天津地铁“6・25”1号线故障情况

2015年6月25日9:30左右,天津地铁1号线营口道至小白楼区段突发供电故障,导致列车停在隧道内。事件发生后,天津地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市交委、公安公交分局、公安消防总队等部门联合组织协调下,组织车内乘客分别向营口道、小白楼两站疏散,同时将列车运行方式调整为双林至土城、刘园至海光寺区间独立运行,土城至海光寺下行区间单线双向运行。11:06故障排除,逐步恢复。

3.2 天津地铁新媒体对外信息管理

此次故障持续一个半小时,天津地铁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体管理信息,与市有关媒体做好联动,确保最及时的消息第一时间送至尽可能广的范围内。

9:42,收到控制中心OCC首条故障提示,信息中心立即前往OCC,组织信息。9:54-15:46,共9条提示信息。截至21:00,新浪微博阅读量突破31万,转发351次,评论304条。在与其他媒体联动方面,天津地铁利用新媒体渠道,向央视新闻、人民网天津、人民网、天津日报、天津交通广播、平安天津、天津广播、新浪天津、天津公交、每日新报、渤海早报等数十家媒体和民间大V等,均提供了有关信息。

4 网络化运营下新媒体的运用与发展

天津地铁在新媒体的运用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方法,但仍需不断新的突破。

4.1整合各项新媒体资源,构建新媒体平台

统筹考虑信息的独特性、受众范围等因素,统筹安排,集中资源和精力创建并运营一批优质的新媒体平台,打造有社会影响力的、良好的网上服务窗口。[4]

4.2注重内容营销,丰富内容的表现力

改进和提升新媒体内容质量,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更接地气、更有人味。广泛搜集整理新媒体素材,多从公众关注的地方着手,深挖闪光点和亮点,提高新媒体与公众的契合度。加强新媒体主题、形式和内容的策划和营销,积极借鉴其他优秀行业的先进经验及模式。同时,加强效果分析,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新媒体的受众年龄、职务性质、口味兴趣等进行分析,开展精细化营销。

4.3发展新媒体“O2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信息

O2O即线上到线下,天津地铁可借鉴企业O2O模式的管理经验,积极创建对外信息管理的O2O模式。如通过新媒体实现对公众关切的信息采集和受理,并搭建O2O处理平台和完善流程,实现运营服务管理线上到线下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12-17.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4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生活律动;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用户孵化器

一、遵循用户生活律动:把握信息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 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 [J].国际公关,2016(4):18.

[13]王洪伟,任豪.社交网络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于节点强度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5):693-701.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5

关键词: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瓶颈;策略

一、新闻传媒发展瓶颈分析

由于受长期运作机制等因素影响,在应对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中,部分传统新闻媒体消极应对。通过分析媒体共性,发现其制约因素主要有品牌栏目缺位、媒体转型缓慢以及营销方式陈旧三点。

(一)品牌栏目缺位

栏目设置单一、缺乏地域特色是新闻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不同历史背景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新闻生产中不可多得的营养源泉,但在实际的新闻制作中,未能做到物尽其用,导致现阶段新闻产品同质化严重。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交互性、便捷性与时效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压力,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的生存形势日趋严峻。

(二)媒体转型缓慢

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转型缓慢是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型新闻媒体往往资源实力雄厚,其管理者眼光长远,思维意识超前,能够审时度势,领导新闻媒体革新运作模式。而地方性媒体实力单薄,再加之管理者目光短浅,严重制约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升级。

(三)营销方式陈旧

营销方式陈旧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上,与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进行营销宣传的新媒体相比,这些传统新闻媒体明显处于劣势,营销效率不尽人意。而随着我国光纤免费入户,宽带全面提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营销效率差距愈发明显,而且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同时受资金、人力等资源限制,实际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二、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研究

当下正处于互联网大规模覆盖的时期,新闻传播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近几年来,尤其是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与高速普及,使得诸多数字化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闻媒体不仅表现出强大的时效性与便捷性,而且具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交互优势,这对于已经力不从心、穷于应付的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新闻传媒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从品牌打造、本土化处理、营销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发展五方面进行。

(一)新闻品牌打造

通过打造品牌栏目与培养金牌主持人,以点带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积极推动着新闻媒体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致命一击,新闻传播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洗礼。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智能终端的普及,催生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新闻平台,并自出现之日起便呈异军突起之势,成为当下新闻传播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集诸多优势于一身,具有交互性强、影响范围广、时效性强等显著特征。因此,传统新闻媒体要想实现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打造品牌栏目与培养金牌主持人两方面着手,推动新闻品牌公信力的形成。首先,打造品牌栏目。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全面剖析受众群体特征,包括阅读习惯、兴趣话题、接收渠道等,有的放矢地打造栏目特色,并严控新闻质量(真实性、时效性及专业性),量身定制出别具一格的品牌栏目,使受众群体对产生一致的认可度与认同感。其次,培养金牌记者。优秀的新闻产品离不开金牌记者的倾心打造,金牌记者通常具备一定的素质修养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在视频新闻报道中,能够高效助力打造品牌新闻栏目。而金牌记者的培养,不仅需要记者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时刻给自己充电,同时也需要传媒单位提供专业化的课程培训,两者共同推动金牌记者的诞生。另外,亦可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获得金牌记者。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集团有能力去整合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资源,依托行业知名媒体人已形成的公信力,助力品牌栏目的打造。

(二)本土化处理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受众群体对新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闻产品的本土化处理方面,表现出强劲的需求。新闻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其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新闻产品所传达的观点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舆论导向,是民生民意、国家政策以及社会万象的载体。这种先天性的优势属性,决定了新闻产品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话语权。鉴于新闻产品独特的社会属性,为获得深层次的影响力,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本土文化,如本土化语言融入、区域性文化解读等。这种天然存在的亲近感能够打破文字、语言等新闻元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隔阂,让当地受众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感受新闻产品的文化魅力。本土化处理包括两个方面,即本地新闻生产和外来新闻解读。对于长期生活于本土文化大环境的记者来讲,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的影响,其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会在无形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但要注意新闻选题要心系民生,密切关注社会动向。而对于外来新闻,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在原始新闻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解读。尤其是对外地首次出台的地区性政策,新闻产品在进行本土化处理的过程中,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给予专业化解读,通过分析政策出台背景、目的等信息,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性甚至是定量分析该政策在当地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能产生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外来新闻的本土化处理。

(三)营销模式创新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各行各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做到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新闻传播领域亦是如此。面对生机勃勃的数字化新媒体,传统新闻媒体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持之以恒地打造品牌栏目,对新闻进行本土化处理,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媒体知名度,而营销则是扩大媒体知名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质量不再是制约产品成功的唯一因素,其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营销。因此,新闻媒体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首先是思想层面,新闻媒体肩负着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时代正能量的光荣使命,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社会责任来看,还是从新闻传媒单位生产发展的微观层面考虑,都有责任和义务生产出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并能及时捕捉受众阅读习惯、兴趣话题的转变,实时动态调整营销策略。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为新闻工作者思想层面的与时俱进,不仅要能接受新事物与新技术,还要能充分利用其为新闻传媒服务。其次是行动层面,这是具体的实现环节,可通过网络营销,并结合大型活动构建新闻传媒的形象。在网络营销中,随着以IOS、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系统的日趋完善,各种实用的App开始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因此,为强化宣传效果,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立微博实名认证用户、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实现深度营销,在微博上做到及时更新实时新闻或热点话题,并与粉丝进行必要的互动,在微信上做到第一时间推送重大事件,确保受众获得高品质的新闻体验,亦可定期推送一些经典文章,培养与受众群体间的感情。而大型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可以给人们留下传媒单位心系民生的美好印象,是连接受众群体与媒体的爱心桥梁。

(四)专业人才培养

新时期,受众群体对新闻质量的要求日益苛刻,而影响新闻质量的因素贯穿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从前期的大数据分析与市场调研,到中期的新闻制作,再到后期的新闻,均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生产质量。为了让受众享受到高质量的新闻体验,新闻媒体需重视不同岗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鉴于新媒体的运作基于互联网,新闻媒体不可忽视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引进,为媒体的顺利转型奠定资源基础。

(五)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是媒体深度融合,打破机械式的形式主义,探索媒体融合的最佳节点,具体可从四方面进行,一是依托前沿技术支持,逐渐做到新闻接收渠道、运作平台的外延互联,推动多屏合一与跨屏沟通功能的实现,改善新闻媒体领域生态,不断革新运作模式;二是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新闻媒体的重心要从产品转移到用户身上,从生产新闻延伸到提供服务,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助于培养潜在受众群体;三是优化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布局,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四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优化资源配置(投资新媒体等)。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网络和感知设备搜集用户行为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实现对用户行为偏好的精准判断,有助于新闻媒体综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媒体投资,从而实现阶段性整合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新闻媒体发展受制于品牌栏目缺位、媒体转型缓慢及营销方式陈旧等因素,导致其核心竞争力缺失。结合制约传统新闻媒体发展的因素,文章提出了从品牌打造、本土化处理、营销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发展五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力.提升我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传媒,2015(24):74-76.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6

【关键词】传媒上市 融资

一、必然的诞生:媒介上市的滥觞

1、媒介上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新兴文化产业的强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其从业人员已经超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演艺等构成的传统文化产业部门近一倍,创造的价值也已接近。可以预见,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没有较大的突破,增量资本将可能越来越向新兴文化产业领域集中,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将被边缘化。

(2)国外媒体给予的压力

传媒行业是一个具有较高的资本门槛和规模效应的行业,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传媒发展已普遍趋向于大资本、大融合的跨媒体集团模式。面对国外媒体的强大压力,我们的媒体要保持优良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就必须借助于资本的力量迅速做大做强,而进入资本市场显然是最佳的选择。

(3)传媒自身的特点

传媒业是一个高技术、重装备的行业,在国家投入很少和自身经营有限的情况下,要发展,尤其感到资金的紧缺。目前传媒业的资金来源基本还是在自身经营的圈子里。媒介自身的所谓“产业经营”部分,还是以相对单一的广告、发行为主。媒介普遍缺乏资金,感到紧缺的占82%。另外,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传媒业,重新整合和不断扩张,是生存的必由之路,这都需要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的支持。

传媒业属于广义的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传媒业也要通过产业化发展,提高效率、效益和国际竞争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逐渐实行企业化管理,走向市场,采用产业运作方式,构建产业组织的高级形态――传媒集团。这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进程,现在还需要使整个传媒业的环境、机构和行为,尽可能符合、利用产业发展的规律。

(4)媒介上市已具备条件

解决媒介资金的问题,无非三条路:是否可以与非媒介企业联营,从行业外获得资金;是否可以允许媒介以上市公司的身份,获得社会资金;是否可以从行业内或行业外的国际大资本那里获得资金。而当时的具体条件如下:

第一,资本对于中国传媒并不可怕。政府的顾虑是资本是否会干扰乃至蜕变传媒的方向,但是事实证明传媒的经营和传播是可以分开的。现行的法律、政策既然能够调节两者的矛盾,同样也能够在传媒利用业外资本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避免它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二,中国传媒业的改革已经为接纳社会资本作好了准备。各家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的成立,虽然和最初设想的传媒集团化有相当的距离,但至少为了规模经营的需要,集团大都已经实行了资产重组,将经营性资产予以集中管理和经营,并且正在进行经营性资产同业外资本合作的各种试探。

第三,中国限制业外资本进入传媒的禁止性规范的位阶是比较低的,这就意味着它的调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入世”后,进一步调整有关法规、政策,扩大传媒业向外资开放的领域成为一种趋势。

2、媒介上市的发端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上市融资的资本运营方式的第一家传媒企业是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5月,1994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资本经营给东方明珠注入新的超常的活力。该公司原注册资本为4.1亿元,经两次增资扩股后达到6.4亿元,至2000年6月,总资产已达36亿元,如今更是取得让人翘首的业绩。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传媒与证券资本的结合日渐增多,如电广传媒、赛迪传媒、歌华有线、瑞博传媒等等。从2002年开始,一些著名的国外电视集团开始与国内的电视媒体合作,制作和交换电视节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2002年12月19日,新闻集团与湖南广播电视集团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电视市场,不仅改变了我国电视市场的资本结构,而且提高了我国电视的产业化水平。

目前我国媒体进入资本市场的形式:

一为“直接上市”,如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出身的中国第一支媒体股“电广传媒”上市之初就成为证券市场的一匹黑马,备受瞩目。

二是“媒体与上市公司合作”,上市公司出资金,合作媒体出资源。如隶属上海广电局的“东方明珠”,它以巨额资金购买上海东方电视台的部分广告权,期限50年。

三是媒体通过间接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如成都商报间接控股四川电器。

二、媒介上市的困惑

为了避免传媒核心业务与试图进入证券市场的经营性业务混为一体,在审批时遇到限制,传媒通常需要先成立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将经营性业务注入这家企业,将企业与传媒的核心业务严格分开。传媒注入股份公司的资产一般是边缘性资产,当然必须是盈利性资产。

而目前中国电视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呈现出的特点是间接融资比例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债务性融资比例高,资本性融资比例低。这使得媒介资本的运营出现很多尴尬的局面。

1、间接融资比例高,直接融资比例低

由于广电业不允许外部资本进入,但是电信业可以进入,于是很多广电业单位通常先建立一个公司,将经营部分划出去,例如湖南广电传媒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从广电部门划出去而建立的公司。它招股6000万股,用于本省有限电视网络的项目;北京歌华有限电视网络股份公司公开招股8000万股,投资北京市有线广播电视的光缆工程。

2、债务性融资比例高,资本性融资比例低

(1)以债务性融资为例的分析

2004年9月,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以股抵债方案,目的是为了解决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又无法偿还的问题。据说,这是我国金融工具的一次创新,因为以股抵债被认为是解决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的次优方案,而且还被认为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其实,无论是债转股,还是以股抵债,都是公司为了躲避债务责任而作出的一种选择。所谓以股抵债,指的是“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东侵占的资金作为对价,冲减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被冲减的股份依法注销”。

无论是以股抵债还是债转股,都是对既有契约关系的一种损害,都是债务人躲避债务责任的一种选择。如果政府和理论界都只是从正面宣传报道,不把有损契约关系的一面当作一回事,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一件大事。

(2)债务性融资的实质

以股抵债的制度安排不是一种帕累托最优。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是大赢家,它不仅有效地解除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保住了控股股东地位,而且尚能从上市公司的股票升值中得到好处。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股本规模和资产规模缩小,其赢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见高,但这不是经营效绩的实际上升,只要作为分母的资产规模变小,也就能使赢利能力提高。

三、如何变成奔马:困惑中谋求出路

随着多种形式的资本进入电视市场,不仅增强了电视产业自身的活力,还促使电视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化,所有权出现了不同格局。与此同时,还有可能在电视产业的人才策略、经营理念上也会产生大的变化,促进整个电视产业的发展。有远见的外部资本要进入传媒,不仅仅是为了广告、发行的盈利,而是要借助传媒这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先声夺人,占领制高点。在中国,传媒是比西方国家的传媒更有暴利可图的领域。中国传媒从依赖财政拨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靠在广告和发行市场自我积累求得发展,这只能实现算术级数的增长;而一旦进入资本市场,借用社会力量,就有可能实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1、明晰的产权、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传媒资本运营的顺利进行创造先决条件。

如果组织或操作一个新体制的成本小于其潜在收益,就可以发生体制创新。可以说,我们传媒业过去改革,基本上只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的改进,运行层面的改良、改善、优化。到现在,原有体制的潜力已经挖掘得比较充足了,再要有大的跃升,就需要通过体制的突破来解放生产力了,现在进行的企业化转制和政事、政企的分开,就属于这种突破。

明晰的产权、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为传媒资本运营的顺利进行创造先决条件,也是上市传媒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内部决定性因素。

2、较为健全的政策、法律和制度环境,为传媒资本运营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和便利条件。

在一个完善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撑下,通过不断完善市场,能够进一步促使传媒的发展。

当前我国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应抓紧制定和完善传媒法律法规等相关法律制度,加快传媒体制改革,为传媒资本运营提供必要的政策法律环境。应当将传媒资本运营与传媒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明确传媒资本运营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做好传媒资本运营的风险控制。

3、党管媒体的新突破

在国内传媒业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争取上市,将是媒体运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在目前媒体上市中内容编审与经营性资产分离、媒体集团本身占有控股权的前提下,媒体上市既能够实现国内主流媒体的做大做强,也能够实现媒体的喉舌性质不变,正确的导向不变。

我们党管媒体,不只是要管住,更不是要管死,而是要管出更大、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让媒体充分、全面地配合党的执政使命的履行,执政任务的完成。

在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法治和基本政策的框架内,才能够有效地收回投资并大大增值。在广电领域,制播分离的市场化运作,实际上将政治风险经济化了,因为任何政治不合格的节目必然要在经济上付出代价。也就是说,媒介资本的运作应该是安全的,这一安全性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实现。

新闻传媒有基本的两大属性,既有政治性,新闻的终审权和舆论的引导权是任何金钱所不能置换的;同时还有它的产业属性,媒体的广告经营、信息传输、影视制作等都可以从新闻中剥离出来,通过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以求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枫,《中国电视传媒资本运营》(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7

很多人曾问我,医药产业是目前中国发展最看好的领域,为什么它在新媒体营销发展这么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医药行业的营销背景和产业大势。我个人认为,医药行业的网络营销要想迎来爆炸式的增长,恐怕需要三五年积累和沉淀。原因有三:

一,思维定势与路径依赖。过去多年来,很多制药企业通过投放电视广告、报纸、杂志、户外等传统广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网络等新媒体出现之后,过去的成功反倒会成为未来进一步成功的阻碍——表现为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即习惯于投放电视、报纸等传统广告,而对网络广告的投放不够重视,更不用说以各种灵活高效的方式进行网络营销。如此,就难以克服传统广告的弊端并运用网络营销的优势。例如,传统广告投放成本高、粗放式,而网络营销具有精准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思维定势的改变固然需要时间,但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纳能力。

二,重视不足,人才不到位。在整个的医疗行业,目前网络营销做得最好的,当属民营医院。经过近两三年的发展,民营医院已经成为网络营销行业当中的佼佼者,对整个网络营销投放流量的监控、合作伙伴之间的配合,对ROL的测算都相当精准和到位,对网络营销的运用使得民营医院能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而医药企业在思想认识上还相当落后,很多医药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即便有网站,也只相当于一个企业简介的电子版本。内容和架构都相当简单,除了企业介绍、产品信息、组织架构、老板致辞、联系方式之外,再无其它,缺乏和消费者的互动及企业信息的及时披露,运用了网络却没有运用网络的优势。究其原因,对网络营销的重视不够,人才配备不足,简单将网站外包出去,企业内部没有人专门负责运营,网站便等于一个死网站,无甚价值。

三,缺乏对风险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控。医药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网络营销又是新事物,因此,在网络广告的投放上可能有一定的风险,企业不能不考虑:

1、法律和政策监管。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处方药品只能在指定的媒体上做宣传,而大众媒体或健康类媒体是不允许投放的。

2、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产品会形成口碑传播,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但负面信息又会将互联网变成“劫持媒体”,即负面信息口口相传,使企业陷入危机。因为药品属于特殊性商品,任何一种药品都会有副作用。尽管这种副作用可能因人而异,但在网络上暴露出来,却能无限放大,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后果。但这种情况,并非只在医药企业存在,从丰田汽车召回的案例中可见,最重要的是具备网络公关能力,化危机为机遇。

3、企业自我管理不足。中国有句古话,“黄金有价药无价”。由于医药的专业门槛,消费者与制药厂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买药者从来不会讲价。尽管存在价格监管,但这仍是个暴利行业。由于暴利,很多企业对自身疏于管理,在环保、纳税、回扣等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显然会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也是企业会考虑的风险。风险的存在要求医药企业对风险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精准的把握,从而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现存的优势。“孩子和澡盆一块儿倒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以上情况下,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营销呢?

医药企业网络营销要同时面对三大客户群体:消费者(普通患者)、医药流通企业(网店等等)、医生。基于这样的特殊性,医药企业要想搭上网络营销的班车,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找准医生群体聚集地,做好医生教育。因为中国医疗体制的关系,药品企业60%左右的产品都是由医生的处方开出去的。一般认为,谁把医生服务好,让医生舒服了,医生就会开谁的处方,这也是饱受诟病的回扣产生的根源所在。但是从长远考虑,有良知并且明智的医药企业,并不会这么去做,因为这样做既不会长久,也容易将自身推入“回扣竞争”的恶性循环,并造成信誉受损。那么,该如何去做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准医生群体聚集地,做好医生教育。医生群体的聚集地主要是一些医疗类的杂志、会议、网络媒体等等。杂志和会议等传统形式此处不必详述,重点谈一下网络。

众所周知,医生要取得执业资格,必须通过一定的考试。在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要通过不断的考试,才会获得晋升的资格,并且直接和收入挂钩。因此,为医生考试服务的网站应运而生。我之前跟某医药网站的创始人聊天时候,他说,每当考试前夕,医药网站流量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是平时的几十倍。此时他们要预防因流量过大服务器出现“罢工”的情况。像这样有诸多医生、医学生访问的网站,就显然是医药企业进行医生教育、影响医生的首选媒体。

如何去做才能对医生产生影响,让医生熟悉并且认识这个产品的功能,从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去采用这些药品为患者治疗呢?方法有两种:第一、和国家医疗考试合作,拿到一定的学分,当医生学完一定的课程之后,可以送一些学分给医生。从而增加医生的印象和好感;第二、举办一些活动,提高医生的参与兴趣。大家都知道医学是一门标准无恒定的学科,完全是经验主义,所以,医学无止境。每一个医生都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媒体,举办一些对于医生来说有意义的活动。让医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已的专业技能,而医药企业则可在相关活动中植入产品信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引起医生的反感。这种营销的方法比较适合处方药。

二、患者。其实患者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患者才是药品的最终消费者。

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种,先说处方药的部分如何进行网络营销。处方药一般治疗范围属于大病种,慢性病等等,这类药品患者平时接触较少,主要是要让患者明白这种药的功能,可以进行一些科普的教育,有很多企业聘用公关公司专门做这方面的工作,单是在一些大众网媒上推一些公关稿件,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另外介绍一种方法,就是以频道或者专题的合作方式,与专业的医学网络媒体合作。例如,一款骨科相关的药品,就可以在某个网站上开设一个专门的频道,频道的内容架构可以是一些科普的内容,一些和骨科相关的知识介绍,例如,预防、治疗、护理,让患者、网民了解这些疾病相关信息的同时,接收到植入内容中的产品信息,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效果非常不错。

再来说说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即平时可以在药店里面买到的这些药,不用医生开处方的。其实患者对这部分药品的认知是最少的。因为医学的专业性,所以造成很多的患者对药品不了解。因为网络的便捷性,患者在买非处方药前都会在网上查询一些相关信息。现在几乎人人可以上网,无论是家庭,还是办公,以至于休闲娱乐中,都可使用电脑或者是移动终端,那么机会来了。医药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让产品的信息在网络上面有更多的体现。

首先,要分析患者的习惯。例如,一个患者感冒了,他可能会去做的几件事情:第一、查询相关的症状,如头痛怎么办?流鼻涕怎么办?发烧怎么办?等等。这时医药企业就可以针对相关问题,找一些客服人员,在各大网站上做解答。据统计,目前患者问得最多的地方是百度知道和有问必答健康网。第二、患者会搜寻单一药品信息及药品对比信息。从而判断这些药品哪个更对症,哪个副作用更小。这些信息也会集中体现在上述两个网站中。第三、相信相关度。拿感冒来说,感冒多因天气变化及身体的抵抗力低引起。所以,患者可能会去查询天气的相关信息,这时候在天气相关,以及有关于营养保健的相关信息里面做一些广告,如通栏图片、文字链接等等,效果也会非常不错。

当然,最理想也是最重要的是,企业应该想想,如何和患者互动起来。收集患者的疑问,解答患者的疑问,并且避免负面信息的传播。对此,又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在自己企业或者产品站点上开设这样的版块;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借助第三方平台。在国内,已经有一家公司专门为企业开设了企业与患者沟通的平台,功能较为强大,目前企业的反馈也很不错。

三、医药电子商务。医药流通企业的药品除了通过医院卖给患者,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药店。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在又有一种新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直接卖给患者,称为电子商务,或者医药电子商务。

根据行业的估算和预计,在未来十年,医药电子商务将有更好的发展,老百姓将多地利用互联网了解和购买自己所需要的药品。对此,医药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呢?笔者个人认为,即便必须经过国家的认证通过后方可在网上买药,但由于一些实体医药流通企业或者线下实体药店纷纷加入,市场竞争已是非常激烈。因为医药企业本身很少会拿到网上卖药的资格,于是就会成为网上药店的供货商。线下卖药,药品的摆放位置够不够好,是不是有促销人员,价格等等都会成为影响销量的因素。网上药店也是一样,在首页是否有体现,频道页里面是否有推荐,网上是否和线下实体店便宜,物流配送是否快捷,和同类但不同品牌的产品对比价格相差几何等等,也都会成为影响销量的直接因素。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8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舒芳的《机遇与挑战论三网融合对电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电信的业务能力大大增强,电视用户资源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电视业的广告市场会受到很大挑战,传统传输渠道的价值和地位降低,传统电视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张海军在《谈三网融合给电视带来的影响》一文中说: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不仅有体制上的竞争,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的竞争,原本在传统媒体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的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新的增长点。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 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 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 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全网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 再次, 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黄升民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网络整合,并转变运营模式,高度重视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建立完善电视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和运营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媒体内容基地,建立内容合作运营机制,逐步从网络管理向媒体内容业务管理过渡,向综合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吴铮悦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生存之道》中指出:目前电视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大力发展新媒体,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建设,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吴升高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体制创新走势》中指出了电视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事业企业并轨,逐步实行企业体制;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体制;加快重组并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超越分业管理,确立全覆盖的监管体制和手段。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三网融合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整体实力这一重大举措对电视业的影响,成了传媒、业界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但是,电视业在以此为契机面对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很

少有人提及,我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的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9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融合的目的在于,通过新闻资源共享,减少运营成本;相互推销,扩大品牌营销力,形成舆论合力;优势互补,资源互换获取商业效益。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中国的传媒产业开始了风风火火的联营兼并,成立了一个个传媒集团。

《精品购物指南》是一份生活消费类报纸。报纸内容也以便利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市民提供消费信息为主。剑走偏锋的定位,再加上成功的运作,《精品购物指南》年广告额最多可达两亿元。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精品购物指南》成立了精品传媒集团,将《精品购物指南》的运作模式在沈阳、广州、昆明等地不断复制。虽然是相同性质的媒体,但精品报系间的相互合作可谓紧密。《精品购物指南》成立了19年之久,运作报纸的经验丰富,加之人才济济,因此选题更为新颖、独特,嗅觉更敏锐。

广州的媒体环境复杂,媒体竞争更为激烈,与广州《精品生活》定位相同的生活消费类报纸杂志高达10多种,其中还不包括日报类报纸中定位类似的版面。新成立的广州《精品生活》在竞争中并不具有优势,因此,很多策划选题的创意往往来自于母报。母报有些时效性、地域性不强的稿件甚至被原封不动地全篇照搬,版式都不曾修改。同时,由于图片的使用量巨大,因此报系与图片社签订协议。报纸的摄影记者则被大量解雇,仅保留一个,用以跟拍人物专访,或者公关活动现场的照片。因为任务量巨大,摄影记者只是调好焦距,按下快门,根本来不及考虑照片的审美价值。规模化运作虽然降低了媒体经营的成本与风险,同样也使得媒体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在这样的运作中,编辑记者们彻底退化为新闻产品生产链上“拧螺丝钉”的工人。

媒介融合不仅仅限于内容共享,还可将一个新闻策划经过多重包装,转而使其满足多方需要。比如说传媒集团旗下的一家日报对一个新闻做简要报道,继而将这则新闻转给旗下的周刊,做深度访谈。当然媒介融合不会仅仅限于内容层面,如果新闻的内容是关于明星最近的八卦,明星如果有宣传需要,还可将其介绍给集团内部的公关公司,策划一次商业活动,继而寻求第三方赞助以获得利润。

广州《精品生活》的地产版就是集团内部此种运营模式的开拓者:广州《精品生活》的地产稿件侧重于生活方式,其在2011年5月份策划了一次报道――广州消夏别墅一览。在报道的同时,公关活动介入,策划了一次别墅推介会。“七夕” 特刊也借鉴了相同的模式,不同的是这次还联动了网络媒体。与世纪佳缘网的合作方式借鉴了《非诚勿扰》与百合网等相亲类网站的合作方式――由主办方媒体进行内容策划、活动策划与运作,合作网站提供候选男嘉宾,同时推广自己的品牌。广州另一些生活消费类报纸《生活元素》、《尊品》等也以同样的方式经营。

在这方面运作更为成熟的当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其旗下的生活文艺类杂志《城市画报》策划过一次关于小众文艺电影的报道,公关公司以此为创意,联动策划了一次小众电影的院线联展,并寻找品相格调相符的消费品牌赞助。除此之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广东越秀地产举办的“创享中国”品牌推广活动也是传媒集团充分调动媒体资源,将其转化为商业效益的典范。这次活动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邀请了杨锦麟、高群书等知名文化人为活动增值,同时还利用集团的媒体聚合力量,将活动的影响力加以扩大。

在新闻资源转化为公关活动,并通过多种媒介形态加以传播放大的过程中,媒体工作者又摇身一变成了公关专员。媒体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精品报系的组织架构设计中也可见一斑,没有了传统的时政部、要闻部,变为了房产事业部、时尚事业部、汽车事业部等极具销售气息的字眼。由于采编经营一体,媒体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非采访写稿。相反,策划公关活动、完成广告量指标才是工作大计。在诸如此类的生活消费类报纸中,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媒体工作者被逼迫成为公关广告的同盟人。

对消费类媒体工作者“角色转换”的反思

传统的新闻观念认为新闻是“社会公器”,是社会的望者。然而在当前,我们显然不能以这样的老眼光来衡量媒体。媒体的角色在发生转变,媒体工作者的角色也在发生位移。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转变,需从以下两方面来寻找原因:

1.消费主义的悄然渗透

当新闻媒体以企业的面目出现,追求利润最大化便是其首要目的,对收视率、发行量等的关注,便是把注意力转化为商业效益的现实例证。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其与新闻价值观的冲突,《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

媒介融合无论是出于新闻资源共享,抑或放大舆论、增加品牌影响力等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增加利润。当时政类媒体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时,没有太多政治任务的消费类媒体已经赤膊上阵。另外,消费类报纸由于经营的压力,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把商业利益置于首位,易形成以客户为主的经营模式。内容策划上,读者被摆在次要位置,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主。内容丧失文化性,可读性差。其次,经营模式不再仅仅依靠刊登广告,公关活动大举介入,媒体成为变相的公关公司,使得报纸的影响力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2.媒介的空间扩张易滋生垄断,这也会影响从业者的价值观

英尼斯将传播分为空间的传播和时间的传播。媒介融合是传播在空间上的扩张。这种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联合多种媒体形态,增加媒体的话语权,监督公权,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公器。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容易滋生垄断。另一方面,媒介融合所带来的资源共享等好处将便利新闻生产,这同样也会滋生媒体工作者的特权心态、懒惰心理,从而丧失新闻专业价值观。如果传媒集团被消费主义所绑架,那么它不过是一身铜臭味的垄断“大鳄”,它的好处则仅仅有利于媒体资本的操纵者,以及某些甘于放弃主观能动性,化身“螺丝钉”的从业者。对于公民,对于社会来讲,垄断的传媒集团反而更可怕,它使得人们更没有空隙发出自己的声音,权利的控制更为严重。

对于传播导致的控制,英尼斯也同样给出了解决办法:只有通过坚持理性、民主与时间这样实实在在的对抗力量,技术的偏向才能得到控制。①传播在扩张空间控制的同时,也不可摒弃与时间的一脉相承,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价值观的传统是抵制消费主义侵蚀的有力武器。媒介融合的大船将驶往何处,最终还要看媒体工作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注释:

做新媒体运营的好处篇10

侯锷:拿微博来说,有3个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经验分享:观察其标签和关注的话题,识门别类。标签是流派门类的自我鉴定;看原创性的内容,言由心生境起,听话听音。图文承载和流淌的是其思想和话题的境界和音韵;搜关键词印证。将你所关注话题的关键词,在其微博首页搜索栏中“搜索TA说的话”。

《财智》:很多企业开辟官方微博、官方网站或与其他网络平台共同搭建网络营销渠道,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官网和官方微博,它们可以承担哪些职能?

林景新:官网和官方微博都是企业作为宣传、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承担的职能有一定的区别。网站推广是所有企业网站能否为人所知的一个关键。官方网站是代表软件或企业信息一个正规、合法的窗口,官方网站上的相关信息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法律效应。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仅是追随潮流,盲从建站,其网站基本处于睡眠状态,充其量只是一个摆设。这样不仅是浪费资源,也不利于企业形象的建设。微博能够帮助小企业的业务抵达没有被发掘的、潜在客户的层面,并且和已经拥有的客户保持粘性联系。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通了官方微博,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企业建设官方微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品牌传播、公司动态、新产品信息、顾客服务、建立顾客关系、网络公关、行业动态跟踪等,有些成功的企业微博甚至可以直接作为在线销售工具,通过微博实现网上销售。

《财智》:企业官方网站应该如何运作,哪些方面的内容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品牌传播或者其他职能,而不是与企业无关,甚至损害企业的形象?

侯锷:企业官方微博就是一本新媒体时代下无需刊号的企业内刊。内刊的价值何在?它传承着企业文化、员工风采心声、探索战略思维、启迪管理智慧、行业观察内参、报道创新动态、宣扬创新成果、营销产品品牌、传播知识经验……这些也正是企业官方微博应当规划的话题内容,其他与企业毫无瓜葛的话题该谨慎。

《财智》:营销离不开广告,新媒体上可以直接硬广告吗?

侯锷:新媒体营销基于在互动中渗透商业意向、传递商业价值,消费需求要靠引导而不是灌输。因此,越专业的硬广告文本在微博上越只能彰显其僵硬死板的劣势。新媒体上的广告宜软硬兼施:富有趣味性、嵌入品牌的软文,加上创意性的硬广告配图,是公众较能接受、潜移默化的合宜传播方式。

《财智》:不同类型的行业,在不同种类的新媒体上是否有不同的发挥空间?

林景新:新媒体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地方。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种类的新媒体上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可能和空间。不同类型的行业也应该把握好不同种类的新媒体特点和传播优劣势,进行匹配的活动和工作。比如公关,形象宣传上的公关和危机公关很明显已经有不同的运作要求和原则,这些都是进行新媒体活动操作的时候要考虑的。

侯锷:新媒体可多元互动。提升客服意识和品质;识别客户需求,营销推广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未雨绸缪,识别危机,防患未然,增强危机的预测、防范和化解;宣扬文化与经营理念,巩固忠诚客户,吸引潜在消费者,赢得未来人才;汇聚最佳实践,提升组织学习力,借鉴新技术及成功经验等。

《财智》:企业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活动时,如何规避可能的风险?

林景新:新媒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可能,同时这样的创新不是没有风险的。中国的新媒体增长迅速,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以平均每年6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新媒体的数量也随市场需求而增多。但大量新媒体涌入造成的后果是,新媒体数量虽多、覆盖面广泛,却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的弊病。新媒体类型的拥挤和重复,一方面致使客户在投放广告时难以抉择,陷入困境,同时投放对象不够明确,花了大价钱却达不到投放效果。企业在进行新媒体营销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只有做到精准营销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传播。

侯锷:我认为企业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活动时,忌触摸法律红线和道德底限;忌夸大事实,伪造数据,虚假宣传;忌重知名度而毁美誉度,随意允诺;忌抵毁竞品,恶意攻击,无限炒作;忌以次充好、偷梁换柱,幕后操纵,显失公正公平;忌孤胆冲锋而疏忽突发危机防范,攻防守补兼备;忌随意滋扰,死缠烂打。

《财智》:新媒体的兴起给企业的品牌传播带了机遇和挑战,从企业品牌的角度来讲,您认为企业在新媒体上该做哪些品牌传播的工作?

林景新:企业在新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要提供企业或品牌的核心价值,并通过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确保的信息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其次,品牌的建设和传播需要把握互联网的渠道优势。最后,品牌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过程,更应该建立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除了单向正面的宣传之外,通过一些平台或者接触点,主动地跟受众进行互动沟通。

侯锷:形象认知,故事为先;倡导理念,文化为先;口碑互动,体验为先;舍利取义,情感为先;借助公益,慈善为先;多样传播,创意为先;精准定位,数据为先;体现个性,需求为先;需求引导,答案为先。

《财智》:怎么看新媒体营销对企业的品牌方面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林景新:新媒体发展无疑对于品牌的传播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新媒体营销在企业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难以避免会有副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防范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管理微博营销,才有发挥新媒体的最大作用。

《财智》:新媒体上的危机起源一般最容易从哪些方面曝发?

林景新:根据目前对新媒体危机事件的观察和归纳,可以将新媒体上的危机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品牌的服务或产品由于某种问题而遭曝光,或被竞业恶意抵毁、误导视听等引发的投诉、打压、揭秘、栽赃、诽谤,卷入等品牌危机;第二种就是由言论引起的危机,主要是一些投诉、污蔑、陷害、戏谑或者是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言行不慎而引起的问题,通常表现为企业的形象危机。

《财智》:面对危机,企业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危机公关?

林景新: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互动,但是反过来讲,开放性的互动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危机的爆发往往更加突然,传播路径也更为复杂,由于流言和谣言的发生,企业需要有一套应对网络危机的机制。危机公关的处理需要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迅速回应,并与公众进行真诚的沟通。事实上,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能很好地满足这个要求。危机发生后,及时在官方网站上声明、利用微博和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利用E-mail、视频会议等形式做好企业内部成员间的沟通、建立网络条件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都是企业可以尝试的举措。

侯锷:我将新媒体的危机公关的处理步骤总结为以下几点:识别判断攻击点(事态、起因、证据);界定攻击群――信息提供者(当事团、亲友团、成见团)、内容加工者(团、雇佣团、趋利附势团)、骑墙围观者;依据事据表现确定处理决策。

《财智》:企业如何利用新媒体建立自己的危机管理体系?

林景新:企业必须看到新媒体对于危机管理的作用,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危机预防和危机公关。应对危机,企业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一系列传播手段,快速有效地回应危机。网络媒体被称为民众意见的集散地,它的开放性使得公众得以自由地在网上表达思想和心理诉求。企业可以借助新媒体建立科学、规范、制度化的监测系统,在预警系统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整合资源,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发现危机的苗头。危机过后,企业可以利用大型门户网站、社区类网站、专业性网站和传统有影响力媒体的网站,以及搜索类网站的力量,不仅注重新闻类的信息传播,也要关注虚拟社区中网民的言论,即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充分的信息传播和掌握信息反馈。

《财智》:新媒体营销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但是新媒体的运营尤其是高品质受众的经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有时是人性化和温和性质的运营,这样一来商业功利性又很难保持,受众希望你是有内容有内涵的,企业却希望受众数目明显上升和有直观绩效,中间的平衡如何把握?

林景新:这是个看起来很矛盾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可以平衡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时候会有一个受众的信息筛选过程,一般来说没有内涵的信息,在信息风暴中很容易被摈弃。整体上说,有内涵的内容必然会收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这和吸引受众、提升绩效是相一致的。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内涵不一定是深奥的内容,而应该是有创意的、能够体现社会整体精神状况并且能够与企业和品牌传播诉求相吻合的。

《财智》:美容行业如果要开展新媒体营销,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林景新:美容行业开展新媒体营销,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有效展示平台和网络营销渠道,拓展营销的可能性。美容行业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商家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时需要考虑如何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美容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消费者的口碑对于业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家应该注重维护良好的声誉,借助口碑进行营销。搜索引擎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化进行营销,提升知名度。另外,还可以建立官方的微博,通过分享美容方面的信息和心得,与消费者进行高度的互动,同时一些优惠信息,提升销售额。新媒体的可能性是无限的,需要美容业的商家用心去开发和创新。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