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十篇

时间:2023-04-06 01:23:35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篇1

夏夜是美妙的。热浪退去了,星星出齐了,对我们调皮的行注目礼,月亮也笑眯眯的望着我们。皎洁的月光洒在树上,投在地上一层细细的碎影;洒在身上,投在地上的影子时不时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母亲忙完了活,会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那棵树下为我讲故事。

“从前啊,有个人,他特别谦虚。有一次他……后来他成功了,我们也不许骄傲哦!懂吗?……”

“啊!狼来了! 狼来了!孩子惊慌的喊。但再也没人来救他了。羊被狼吃了。你懂什么道理了啊?对,不能骗人,不骗人才是乖孩子哦……”

讲累了,沉默一会儿,让蟋蟀弹上一支小曲。母亲又在小曲的伴奏下娓娓道来,为我讲小笑话。月亮听了小笑话,嘴巴咧的更大了。

“待人处事要有礼貌,否则心会迷路,会找不到妈妈呦……”

那时还小,还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已经懂了。而母亲的哲理,不全是生活教给她的吗?

母亲把月光伴随母爱给了我。让我懵懂的心豁然开朗。讲乏了,给我唱儿歌,拉回了我的思绪。

“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月光启蒙篇2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一种艺术的“审美构造”。这种审美就是要摒弃以往单纯地以知识与文本为基础而进行的符号灌输,就是要突破由知识到知识、由知识到能力的思维范式,就是要走出仅仅关注“是什么”而忽略“怎样是”“为什么是”的课程视野。现就以“月光启蒙”(苏教版)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一、关注文本的“语象世界”,实现由“写什么”到“怎样写”的本体实践

文本的“语象世界”是指作者的言语表现(言语意图)、主体具象及两者之间形成的张力联系。探询深层的“语象世界”,不仅要带领学生弄明白课文“是(写)什么”,还要弄清“为什么说,‘是什么”’和“怎样表达‘是什么”’。

在引导学生领悟“月光的意象”时的片段:

师:明明是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童谣等给我启蒙,为什么说是“月光启蒙”呢?

生:是因为作者的母亲只能小时候陪他,等到长大了,遇到坎坷的时候,也许作者看到了月亮也就想到了母亲,就不会害怕。

师:我们再来看看书上是怎样写月亮的,读读写月光的句子。

生:“……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联系这里月景的描写,想想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母亲和月亮一样,月亮是把光明无私地献给了大地,母亲是把她那伟大的爱无私地献给了我。

师:是呀。月亮是无声的,母亲给我的爱也是无声的。这里把月亮和母亲结合起来写,这种写法叫作——“情景交融”。

不难发现,“月光启蒙”的“语象世界”里有柔和的月色景象、有穿着白布褂子的美丽的母亲形象,还有母亲搂着小作者轻轻吟唱歌谣的景象等。这几种意象不是独立的,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从“月亮升起来了”的再现性意象,到“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表现性意象,再到“凤凰落在梧桐树”的象征性意象。在这样一个柔和的月色里,一位美丽而勤劳的母亲搂着孩子唱歌谣、讲故事的意境就建立了。月光和母亲是两个主要意象,月光是照耀聪颖智慧母亲的月光,母亲是沉浸在如水月色里的母亲。月光是柔美的,母亲是柔美的;月光是神秘的,母亲唱的歌谣、讲的故事也是神秘的。此时月光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月光,月光已不只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象征,这也正为我们深入走进文本的“语义价值”提供了可能。

二、走进文本的“语义价值”,实现语文知识的“普适性”到“个体性”的完满建构

语义价值作为文本构成的“表现层”,是从文本“表现什么”的视角,在多维对话中探寻多层次的语义内涵,实现语文知识“个人意义”的获取与建构。从知识的内在生成看,它是强调语文知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性价值,也体现了文本语义所彰显的公共审美意蕴向学生个性涵养的转化与升华。

引导学生创作童谣的片段:

师:平时妈妈唱童谣给你们听,你们有没有唱歌谣给妈妈听呢?接下来请同学创造一首童谣。(五分钟后交流)

生:《我们爱妈妈卜花儿爱阳光/朵朵齐开放/鱼儿爱大海/游得多欢畅/鸟儿爱蓝天/展开金翅膀/我们爱妈妈/爱您到永远……(掌声)

“月光启蒙”是篇抒情性散文,它呈现的是作者“情感流动的过程”。而语义的最大价值是构建“个人意义”,这种构建要在“多向流动”中实现多重“融合”,即文本言意象的融合;文本的客观价值与个体主观理解的融合;文本的核心语义与自我精神世界、公共文化世界的融合等。

月光启蒙篇3

怎么办?孩子们怎会了解孙友田的过去和现在,又怎么了解他的母亲?如何让孩子去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这份感激之情?

算了,直接灌输?不行。刚学过薛法根老师的“三不讲”(即“不讲就会的不讲,怎么讲都不会的不讲,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不讲”),今天也干脆来个不讲?还是不行。算了,还是来个折中的办法,“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第二天,当我走进课堂,看到那一双双明亮的眸子里充满着期待,我有点忐忑不安了,怎么办?见机行事吧!

师:“月亮皎洁美好,总会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而在这夏日的夜晚,在如水的月色和璀璨的星光下,听歌谣、童谣、神话,猜谜语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友田先生的《月光启蒙》。有谁了解孙友田?”――当时心想,如果无人知晓,我就作个简单介绍。

可问题一出,孩子们却陆续举起了小手,眼神里还有些许兴奋。

王璐:“孙友田,曾是江苏徐州贾汪煤矿技术员,江苏省文化局专业创作员,《雨花》杂志诗歌组组长、编委,《扬子江》诗刊主编……”

朱:“我还知道,孙友田1954年就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煤海短歌》、《矿山锣鼓》、《煤城春早》等10部诗集。”

马俐娜:“其实孙友田开始是个煤矿工人,因为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特爱写作,他的作品远不止朱所说的这些。”她扬了扬手中搜集的资料,全是孙友田出版的―些诗歌、散文集,引起全班的惊呼。

“我们学过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对,他还演过《家有儿女》中刘星的爸爸‘胡一筒’。”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汇报着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资料。我有点发愣了,没想到孩子们会知道这么多。我还岂能“蜻蜓点水”?

孩子们就在这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了孙友田先生的童年,和作者一起读童谣,唱歌谣,听神话,猜谜语,充满激情,不亦乐乎……

品读文章的结尾,我不禁感叹:“‘难忘慈母启蒙恩,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母亲的启蒙和影响下,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作家。孙友田先生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情真意切的就是母亲的那份浓浓的爱。母爱是无私的,我们应从内心去……”孩子们大呼“感激母爱”。“对,感激母爱,感激这伟大的母爱。可此时作者的母亲却只能安详地躺在藤椅上。”啊?许多学生感到惊讶。

李梦月:“对,作者在写《月光启蒙》之前去了趟老家,没想到此时的老母亲已经不能再唱歌谣了,看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作者提笔写下了这篇充满温馨的《月光启蒙》。”

顺着李梦月同学的话题,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孙友田先生在《母爱三部曲》中的一段:“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月光启蒙篇4

自推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故事性强的写人叙事类、科学小品文等题材的文章备受教者青睐。而且“合作”时利于分配任务,展示的方式可谓多样化:配图解说,实物演示,感情朗读等。

二、分析成因

课堂情境的成功创设必须有一定的情感铺垫和蓄积作为前提,这就为爱表现的小学生开创了争相展示的局面,却也常常“不识趣”地破坏了渐生的情境。鉴于此,教者选择教材时常“望而却步”。毕竟学生阅读美文生发的感受,离开特定意境的浸染,丰富情感的滋养,自然失去了感染力,课堂教学又何谈成功呢?

三、解决方法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行是知之始”,语文教研组决定行动起来,探讨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同课异构,求同存异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活动单”作为学生的学习载体和引擎。针对学生和课文的特点设计一份好的活动单,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和保证。如何发挥群体的优势呢?大家提出同题异构的想法,只有自身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各具个性的活动单直观地呈现出来,研究才有针对性。

一周过后,多份散发油墨香气的《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活动单陈列于桌面,老师们逐份细细研读,将活动单分为依据文本脉络设计和适度重组以及拓展文本三大类。

2.同题异教,比较扬弃 研讨的地点顺理成章地搬到了课堂。课堂将活动单中的存在问题放大、具体化。课堂上,老师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仔细观摩,深入剖析,发现几种现象:

(1)弄巧成拙 为了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意境中,教师过分使用课堂导语,不适当使用太多的过渡语言,不合理地运用评点语言,不科学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不得不循着教师的思路重新思考和体会。

(2)隔情离景 教者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尽情诵读歌谣、童谣,体会《月下启蒙》的情趣,感悟浓郁的亲情,再集中精力营造意境,体会《月光启蒙》的诗情画意。由于重组教材,学生根据活动的要求不断寻找阅读内容, 倾心地体会文字里的情感。在阅读时表面上情趣盎然, 诗意尽情地流淌,但事实上这时应该应景生情,强烈的情因景浓的情景交融之美由于老师的“煞费苦心”被隔离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进行大量的思考。

(3)张驰无度 依据文本脉络的活动单,体会月光启蒙蕴涵的“美”。活动单操作性强,学生在画面、音乐的渲染下已然渐入佳境,只可惜一个小捣蛋说了一句:“机会难得,我也想配着音乐美美地读。”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最不愿意看到的场面再一次上演。教者时刻“牢记”尊重学生,就也“随波逐流”,学生愈演愈烈,先前的陶醉感烟消云散。

3.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反思听课的感觉,通过所谓的重组教材去营造所谓的意境,现在看来是比较肤浅的做法。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活动单寻求一个基点,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课堂节奏,科学调节课堂氛围,充分利用舒缓的音乐,安静的画面,引导学生潜心体会文章中意境。所有的老师在教室里再次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出如下活动单:(《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活动单)

【学习目标】

1.品读文字,深入感受沐浴月光中听母亲唱歌谣的感觉。

2.展开想象,多样诵读,感悟母子亲情。

【活动方案】

活动一:体会“美”

1.轻声读第1~5自然段。

a.夜里,什么最美?

b.依据课文说说精神生活是美好的。

2.小组合作:朗读并说明夏夜的“美”、歌谣的“动听”。

3.展示质疑,及时评议。

活动二:深入感受“趣”

1.自由读6~13自然段,思考:本段介绍了哪些内容?

2.小组合作:自己读给同学听。

3.全班交流。(想象情景,多样诵读)

活动三:永远铭记“情”

1.先默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听老师诵读。

2.想想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写在活动单上)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4.同单异教,再次提升 新活动单出来了,三位老师怀揣全体语文组老师智慧的结晶,用同一份活动单创造了多彩的课堂。

“活动一”提出贴合学生阅读起点的话题――夏夜里,什么最美?由于阅读个体的不同产生丰富的阅读体验。

1组3号:我认为童年的夏夜里……时候是最美的。我要读出恬静的感觉。(生读)

1组4号:母亲忙了一天,……

(话音刚落,和缓的音乐响起,生有些意外,读得更投入。)

“活动二”引导孩子们想象母亲和“我”,学生们推人及己, 再现母亲为他们启蒙的场景。聪明的角色转换,深情的启蒙“快乐”, 母子之间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活动三”恢复完整的扩展阅读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体验,悲伤的音乐淡淡地弥漫开来,有一个闪亮的外表、慈爱的眼睛、一身白布褂子的母亲与一个满脸皱纹、目光呆滞的母亲的画面……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带给学生太多的震撼,接下来孩子们饱含深情的诉说,表明他们格外珍惜这份浓浓的启蒙之情。由此对“月光启蒙”的内涵感悟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月光启蒙篇5

我区日前已正式印发《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4~2015年行动计划》,将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计划明年建立并推行以公民身份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为基础的统一信用代码制度;同时,将大力推动17个重点领域信用建设。

――内蒙古新闻网

制度标准齐抓,系统代码共建,多领域推进信用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小微企业再迎政策利好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近日出台新政,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符合条件的按照税收政策减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据统计,继新政策实施后,全市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的受惠面将达到85%以上,而此前仅为14%。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铺平“转型”道路。

内蒙古农业保险7年赔付64亿多 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自2007年我区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省份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639.2万户次农牧民提供农牧业生产风险保障2904.33亿元,累计为近950万户次农牧民支付了64.64亿元的保险赔款,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正北方网

以保险抵御自然灾害,以政策化解市场风险。

稀土商标“白云鄂博”获准在欧美日韩澳使用

包钢稀土“白云鄂博”商标已完成在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的注册,获准在上述国家使用。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科研、贸易基地,包钢稀土生产的“白云鄂博”稀土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位居全国稀土企业之首。

――内蒙古日报

“白云鄂博”,稀土产品品质提升的见证;海外注册,产权保护意识提升的体现。

内蒙古自治区32个产业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

近日,国家发改委了《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涉及我区的包括沙生植物种植与加工等32个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除外,西部其他11省(区、市)的汽车整车制造项目都进入西部新增鼓励类产业目录。此外,民用机场运营也涵盖了西部所有地区,能源和资源性产业数量大幅减少。据悉,此目录从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按照国家财税政策,进入目录的产业将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网

未来西部地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结构或将发生历史性改变。

内蒙古电子口岸平台正式启动建设

9月5日,内蒙古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启动仪式在呼市新城区鸿盛工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举行。自治区商务厅、口岸办、市政府、市商务局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了启动仪式。它的建设和运营,不仅为呼市乃至全区进出口企业和外贸加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物流、电子商务、信贷、融资等全方位服务,也是推动口岸经济发展,加强向北开放发展战略、建设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的重要抓手。

――内蒙古呼和浩特商务之窗

电子口岸试点并推广14年后,内蒙古终于加入其中,奋勇直追吧!

内蒙古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 5个园区渐成集群之势

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分别位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土右旗、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和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5个光伏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据悉,内蒙古将以现有光伏企业、光伏产业园区为重点,依托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发展、链条化发展,着力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区多晶硅产能达到10万吨,单晶硅产能达到4万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超过10吉瓦,全区光伏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创新驱动。

内蒙古启动“三通两平台”建设 助力教育信息化

“三通两平台”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三通两平台”建设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展开。9月18日,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在呼和浩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自治区教育信息化步伐。按照协议,今后五年,双方将在教育网络互联和学校宽带接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化培训、教育信息化试点、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合作。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向全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提供 “三通两平台”信息化解决方案。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发展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内蒙古:2017年形成覆盖重要旅游景区的通勤通用航空体系

内蒙古将继续建设和完善机场等通用航空基础设施,预计2014年底将新增新巴尔虎右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5个通用航空机场,并筹建通用航空公司提供低成本、短途航空服务,全自治区的民用机场数量也将达到25个。到2017年,内蒙古机场数量预计将达到38个,基本形成覆盖东、中、西部重要旅游风景区的通勤通用航空体系。内蒙古还将筹建内蒙古通用航空公司,经营商业旅游、通勤运输、医疗救护等航空业务,开展以小机型、小机场、小航线、低成本为特点的通勤通用航空服务。

月光启蒙篇6

一革融坐在村口的通道——月牙桥上。月牙桥很老很老了,小时侯革融听娘说,在娘的娘的那个时候,就已经有月牙桥了。其实这时候的风景很好看,瓦蓝瓦蓝的天,碧绿碧绿的水,远处温柔的连绵起伏的墨黑的山丘,还有嫩绿的爬山虎缠绕着的很潮湿的月牙桥。可是革融看不见,只看见黑的白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凑在一起。在许多年前的某一天,究竟是多少年前的哪一天,革融不记得了,只记得自己还望的见青的山,绿的水,蓝的天,白的云,只记得那天启帷坐着花轿,穿着和爹一个颜色的大红袄进了自家大门,然后跟爹拉着一朵红绸子织成的大红花进了一个红堂堂的房子……邻家的瑶胜冲革融扮了个鬼脸,说:“革融,你爹有了小老婆,就不要你喽!”“你放屁!”革融骂完就跑开了,一直跑到月牙河边,看见娘站在月牙桥上,穿一件素白的长袍。那是爹送给娘的生日礼物,娘一直舍不得穿哩,今天怎么……革融“娘”字还没叫出口,娘就像一只白色的水鸟,钻进水里不见了……“娘——”乌云密布,灰蒙蒙的一片,只有娘的白色长袍在河面隐没的一幕永远地定格在了革融的脑海里……革融成了色盲。天黑了。晚风吹裂流泻了一江春水的月光。二“丫头,干吗呢?又想你娘啦?”这姗姗而来的便是启帷。启帷19岁进了李家大门,今年29岁,依旧是如花年华。她扎着锥形的发髻,穿一套紧身的深红色长袍,白里透红的脸蛋加上修长的身材,成为月夜里最抢眼的一道风景。革融看不见启帷的美丽,在她的眼里,启帷跟别人一样有一张灰白的脸。“可不是我害死你娘的。”启帷又开口了。革融没答腔,冷冷地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是她自己太死心眼了。”启帷不喜欢唱独角戏,“哑巴了?”革融还是不说话,冷漠地看着水里的月亮。“真哑巴了?”…………“回去吧,你爹做寿,人都到齐了,就你的座位空着呢。”革融突然喃喃自语起来,念起小时侯娘教的歌儿来:“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李夫人,革融,你们在这儿哪?”瑶胜在这儿看到革融是很平常的事,只是启帷也在这儿,他确实有点意外,“李夫人,革融,寿宴开始了,李老爷在到处找你们呢。”“是找她吧?!”革融念到廿只青蛙时,突然停住了,幽幽地插了一句。瑶胜很尴尬,拉起革融就走;启帷跟在后面,很大方得体地走着。三这晚,客人们闹了很久才散去。革融她爹太高兴了,喝了太多的陈年佳酿,一句话也没留,走了,永远地走了。革融没变,依旧生活在黑白的世界里,依旧沉默寡言。启帷开始变老了,长出了银色的头发,眼角也有了淡淡的皱纹,只能用风韵犹存来形容她那不再完美的容貌。四一个乌云密布、灰蒙蒙的日子,就像多年前的某一天一样。革融把她爹红木做的骨灰盒偷了出来,跑到月牙桥上,把他爹的骨灰一把一把地,都撒在水里。革融笑了,笑得很开心,自从母亲走了之后,她从来没有这样笑过……革融今天穿了一件白色的长袍然后感觉自己像一只白色的水鸟飘进一江水里。那一瞬间,革融好象看见了多年前一番既陌生又熟悉的景象:青的山,绿的水,蓝的天,白的云……也许已到了凋零的季节了,爬山虎的叶子也只能随风飘摇……——风还能说什么呢?

月光启蒙篇7

可惜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及时进行点拨,致使学生的朗读与事实情境相悖。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临终之时”和“泪流满面”这两个词语,是研读文本还不够全面和深刻的表现。

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工作,首先就要求教师本人正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好文本。可见,教师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从这一点来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还远未过时。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前“潜心会文”呢?笔者想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丰富知识储备

《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是李白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可是,一些语文教师却常常因为缺乏钻研而造成教学失误。

诗歌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就寝之床,从而误导了学生。只要稍作研究,便会知道古汉语中“床”字有三个义项:①供人坐卧的器具;②安放器物的坐架;③井上围栏。“床”字实为井床,相当于现代的井栏。如果教师准确理解了“床”字的意思,便可在学生望文生义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李白在睡床前看到了月光,又如何能“举头望明月”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再告诉学生此床为井栏即可。

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具备大量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知识。然而,不可能人人做到完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

二、把握编者初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所以要突出“教科书编者”,是因为给学生读的文章要符合其身心特点。据此,编者会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教科书编者,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偏离其既定的价值取向。

月光启蒙篇8

中国经典古籍《周易》里面的第四卦就是“蒙卦”,“蒙卦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把它用在教育方面,现在小孩初入学是进托儿所,进幼稚园,以前则叫作‘启蒙’,也叫‘发蒙’,小孩读书的地方叫‘蒙馆’,就是由此来的。”(1)但在中国经典古籍里,“启发”是连用的,而没有“启蒙”这个词。所谓“启”,就是开的意思,是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蒙”是出自《周易》的“蒙卦”,意味着暗昧、不明、混沌的状态,是指天地万物初始,蒙蒙茸茸的模糊状态。直到后世,17、18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传入中国,“启蒙”作为一个新词汇,才渐渐融入汉语词汇体系之中。

在“蒙”的状态下,其实是潜存着幼稚无知的危机,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生机。那么对处于此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时机。因其无知,才需要启蒙;因其有待开发,才有启蒙的潜力。“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所谓亨者,畅也,通也,也就是流畅通达之意。蒙之所以亨者,以“方在蒙昧,而能求阳以通其蔽,中道以止愚妄,及欲觉未觉、愤悱之时,求亨通而不自锢也。”(2)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概也蕴意于此。蒙之所以能亨通是有前提的,是要能求教于人、得以启蒙才可能亨通。此时,解其遮蔽,去其愚昧,启之蒙昧,果行育德,是可以促使事情向着好的一面发展的。

教育启蒙面对的对象是人,是预设了一个交往的境遇。借用雅斯贝尔斯对“仁”的解释所开启的新视角,这一视角即在概念上明确提出的主体间观念,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启蒙”这一概念。启蒙的目的在于交往,将人引入到光明的世界中去,启蒙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用说桎梏”“以正法也”。我们要侧重的,是“启”而不是“蒙”。因为蒙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是依据“启”而存在的,它是一种遮蔽、一种晦暗不明的东西,“启”取消了“蒙”以自身为根据的可能性,将“蒙”扬弃在了交往中。

“‘童蒙’之时,便当以正道涵养其正性,是乃作圣之功。”(3)这体现的是儒家建立在人性本善基础上的教育启蒙的目的。正是在人性善这一前提下,我们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就不能将外在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激发其内在的“正性”,“养”其内在的善,从而达到长养其先天本性的目的。故中国的启蒙教育常常倾向于“蒙以养正”的教育目的,从而来培养具有浩然之气的君子人格。

二、西方的教育启蒙

“启蒙”如前所述,是汉语的表达,德文为Aufkiarung,意即澄清;英文为enlightenment,意即照亮;拉丁语是illustratio,意即启示。“启蒙”作为澄清或照亮、启示,本身预设了某种“蒙”(或“蔽”),某种“无明”或“晦暗”。(4)但它们都有一种“向光”、“向明”的意蕴存在。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在认识对象上,他将古希腊人对外在的大自然的探索转向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和认知。他的“产婆术”正是其启蒙教育的一个体现。苏格拉底通过对人的源源不断的追问来引导主体产生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通过自身之“启”来达到去“蒙”生“知”的目的。柏拉图享誉世界的“洞穴隐喻”,即为整个人类的蒙昧的写照,而人类只有通过“灵魂的转向”,直面阳光的普照,来通往理念世界,达到对智慧之“启”。“启蒙”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就不仅仅是启哲学之“蒙”,而是直接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结构图式,并且创造出一整套求证法的逻辑规则,正如勒南所说:“苏格拉底给人类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以科学。”此后的一千多年,整个人类都处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统治之下。这个千年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神学高于人学,神性高于人性。教育也被作为神学的教育,其理念就是培养人们的信仰,并以此形成科学研究的精神。整个人的个体性和理性都是被压制在神学的桎梏之下,直至15世纪末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才将西方社会生活生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中。

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试图以经验来启中世纪神学之“蒙”,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则以理性来呼吁对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寻求。康德继承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并承担起了寻找科学知识基础的历史任务。1784年,康德在《柏林月刊》发表了应征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在此之前,犹太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在同一家刊物先发表了同类文章《关于“什么叫启蒙(运动)”》。门德尔松从一开始就将启蒙――Aufklaerung,文化――Kulture,教养――Bildung,三者做了区分,认为“启蒙”重在理论,文化重在“实践”,而教养则是二者的结合。而康德对“启蒙”的阐释则是:“启蒙(运动)就是人们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5)在康德看来,这样“不成熟的状态”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怯懦造成的,是过于依赖“外在”,即“它者”(包括人和事)对“自己”的支配,而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因此,康德在谈论启蒙时,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指人)的指导。这样,他就提出了与传统启蒙相一致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敢于认知”就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独立地认识事物,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它者”。

然而,启蒙是需要勇气的。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成熟”都是一帆风顺的,这中间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它者――监督者”的引导下循规蹈矩的生活做事,常常也是安全的。而自己的独立行事,则要付出代价,甚至还会遭到来自“监督者”的双重“惩罚”。在这种状况下,就很少有人会有足够的勇气去让自己“成熟”起来,大多数人依然选择躲在“监护者”的羽翼之下享受没有“危险”的恩赐。人虽生而自由,但我们的先祖一旦把它交付出去,我们就得付出相当的代价把这种原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宝赎回来。“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6)康德许诺,只要允许这种自由,公众的启蒙和成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三、教育启蒙的现代探讨

(一)实证主义的教育批判

当十九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科学过程发展的三级规律,即虚构的宗教知识、抽象的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的实证主义知识,并认为三者是一种线性替代关系之后,就极大地影响了近现代中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奠基于实证主义知识论基础上的教育观,从而“使得我们在教育启蒙和教育理念的设计上只见知识,而失落了信仰和德性品质”。(7)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凡是能被称为知识的,只能是关于事实的认识。但是,这种对科学知识的过度推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科学技术在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经验理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把理性绝对化了,并以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无法避免理性成为某种新的崇拜,新的神话和新的宗教。这已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所证实了,所以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说:“我们再次面对发达工业文明最令人烦恼的一个方面:反理性的理性特征。”(8)实证主义不是现代教育的出路。

1934年,波普尔在他的著作《研究的逻辑》中,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代之以“证伪主义”。在波普尔看来,证实并不能保证理论的正确性,因为它的经验归纳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及时穷尽所有的经验,经验证实的归纳也只能事有限的归纳。正如我们看见过千千万万只的白色天鹅,也不能就此论定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第千万零一只天鹅是白色的――它很有可能是黑色的。经验不能证实一个理论,却可以证伪一个理论。因此,波普尔主张证伪原则,可证伪性才是科学的本性。

奠基于证实主义的现代教育,因其理性的绝对化以及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使得现代教育遭遇了叙事困境,原本对真理的阐释变成了一种新的盲目性。教育启蒙也因此成为一种新的蒙蔽。那么,当我们寻求现代教育启蒙的出口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无疑可以成为我们探寻之路上的一束亮光。虽然,我们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但是,我们毕竟在行动,在寻找。

(二)教育启蒙和信仰

当代教育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远方,留下的是陷于绝对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而雅斯贝尔斯认为信仰的失落可以视为启蒙的结果。(9)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启蒙要求人为取得认识作出无限的努力,并取得对任何一种认识的方式及其界限的批判性意识。在实证主义奠基的现代教育制度中,信仰已经变得乏善可陈。逻辑经验主义者将知识限定在经验领域和科学领域,信仰、启示、神秘主义和纯粹理性的方法不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在这样的社会共识下,人的信仰枯萎,精神领地变得一片荒芜,人也成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劳动机器,成为专业分工的“单面人”。

在日常生活世界的领域,人与人的关系是靠情感和信念维系的。(10)现代科学将知识与理智的剥离,使得人与上帝的关系的淡漠、乃至趋于消亡,而这日趋加重了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理智的存在并不能够仅凭自身而发展,它总要依赖其他东西,诸如直观和经验,以及信仰。“在悬而未决的表述中所显露出的犹犹豫豫与行动的现实之间,总留有一种张力关系。”(11)而这种“张力”即为信仰的力量。雅斯贝尔斯认为:知识息止之处,思维和言说并未息止。就连康德也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说道:“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地盘。”即要限制知识,给信仰留有余地,以便葆有灵魂得以寄托。

四、结语

月光启蒙篇9

2011年4月15日谷歌致敬卓别林

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爵士――电影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喜剧明星――122岁了。不需要声音,只是凭借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戏剧化的运动,他就能够牢牢吸引住观众,令他们如痴如醉。

卓别林不只是启斯东喜剧中的小丑。在他的电影生涯中,他的多数电影都是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执导、自己演出,甚至自己谱写配乐。

在他生日前一天,谷歌便向他致以敬意。

谷歌涂鸦被设计为一个待点击的视频,视频画面中的人物看上去就像是卓别林最被人们所怀念的角色――小流浪汉。卓别林身穿宽松的裤子,脚踏大尺码的鞋,头戴礼帽,手执拐杖,唇上留着一抹胡子,塑造了这个经典的形象。点击谷歌涂鸦之后,就会播放一段谷歌制作的戏仿流浪汉卓别林的短片。

编译:李岩

德国《明镜》 2011年3月31日

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将在修葺一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启蒙的艺术”展览的序幕。

虽说同期还有其他展览,但“启蒙的艺术”肯定是最有趣的一个,因为策展方希望能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中国人。18世纪,启蒙运动之光普照欧洲大地,康德等哲学家努力让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他们在沙龙里讨论着人类的新闻自由和公民权利等话题。

也许参观展览的观众能够从此接受启蒙思想,在头脑中种下改变的种子。德国大使舍费尔表示:“这是德国在国外主办的最重要的展览。”

油画究竟能否促进民主意识的增长还有待观察,但这项活动甫一开始就遭到了打压。中国政府拒绝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和作家入境参展,声言他“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他的“罪过”在于去年曾赞扬过诺奖得主刘晓波,并呼唤了启蒙价值。

一位来自德累斯顿的策展人就表示,他们并不是政治机构,艺术展览既不应被用作宣传,也不应被用作反宣传。目前还不清楚,韦斯特韦勒在与中国官员会面时是否会就启蒙话题展开严肃讨论。但确定的是,“启蒙”这一概念,并不能让中国人像德国人那样感到激动。

展览举办地曾经是革命历史博物馆,一家德国的建筑设计公司参与了它的重建工作。但这家公司不得不修改自己的原计划,增加屋顶的高度,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现代。保守的中国官员提出了责难,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设计破坏了与毗邻的人民大会堂和公安部的整体观感。

对于外国人改造了北京中心这座历史性建筑的事实,中国官员至今仍守口如瓶。中共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总算承认了,有52部电梯并非中国制造。

美国《大西洋月刊》

2011年4月3日

规划中的维稳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很大篇幅谈论的是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管理。规划有很长一部分讲的是加强公共安全、处理、加强社会管理,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政治稳定的“黑话”。

月光启蒙篇10

《胡风全集》中有关启蒙的论述很多,经过一番梳理,我们认为最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发蒙”。它是包括识字运动、狭义的宣传剧本、墙头诗、街头剧等普及性、初步的启蒙教育。在胡风看来这种大众的启蒙运动,即初步的文化运动或者说文化运动的基础性的普及工作应该站在其他工作的前面。在文艺创作上,胡风对“启蒙的文艺教育活动”和“分析的文艺创作活动”,“艺术力高的文艺”和“宣传力广的文艺”做了严格的区分,但他反对把二者割裂、对立起来,他认为二者是“同归”的“殊途”,它们有着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人类解放的共同目标。前者是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相当于普及;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提高。胡风之所以强调“初步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前提性,主要是从五四启蒙运动的教训中吸取了经验。胡风认为:“新文学运动一开始,就向着两个中心问题集中了它的目标。怎样使作品的内容(它所表现的生活真实)适合大众的生活欲求,是一个;怎样使表现那内容的形式能够容易地被大众所接受———能够容易地走进大众里面,是又一个。这是文学运动的基本内容,也是大众化问题的基本内容。”应该说,胡风这一论断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大多一开始就自觉地担负起思想启蒙的重任,希望通过大众化、平民化的文学来唤醒劳苦大众的自我意识,“人”的自觉意识。但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仅仅在知识分子中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与广大的劳苦大众并无多少关系,以至有人攻击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大学教授、银行经理、、政客,以及其他小布尔”的文学,是一种应该扔进历史垃圾箱的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虽然遍及全国,但其主要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一些所谓的“文化中心”的大城市。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聚积在这些“文化中心”,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们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大众中去进行切实的启蒙工作,这是造成五四新文化运动脱离大众的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劳苦大众受几千年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之害,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能识文断句的不多。他们根本无法阅读新文学作品,又怎么可能通过新文学获得新思想、新观念呢?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胡风强调初步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

胡风对启蒙的第二层理解是在初步启蒙教育的基础上用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去照亮、启发大众,帮助他们摆脱几千年封建统治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也就是要“从民众的生活、困苦、希望出发,诱发并且养成他们的自动性、创造力,使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理解世界,由这参加战斗,同时又会从战斗里面涌出解决问题、理解世界的欲望,使他们的自动性、创造力继续成长,‘从亚细亚的落后’(今天的状态)脱出,接近而且获得现代的思维生活。这样地,我们的所谓‘宣传’、‘动员’,就能够成为改造‘今天的状态’的‘经常的运动’……从另一方面看,也就是‘迎头赶上’现代文化,‘使自己的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获得更进一步,更高一步的文化的时代’(潘梓年语)”⑤。这种对启蒙的理解在当时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何干之在《中国启蒙运动史》中开门见山地点明了启蒙的含义:“启蒙二字,从它的字义来说,是开明的意思;也即是‘打破欺蒙,扫除蒙蔽,廓清蒙昧。’更显浅一点说,就是解放人们头脑的束缚,教他们耳聪目明,教他们了解为什么,了解怎么做。”刘少奇指出:启蒙就是要使广大劳动人民“从黑暗、愚昧、盲从和迷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具有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他们对于现实,对于前途,对于国家民族,都有新的希望与新的理解,……使他们从长期受人奴役欺压驯服的状况中挺着胸膛站起来……成为各方面的活动的积极的因素!”⑥

在胡风那里,无论是启蒙的第一层含义,还是第二层含义,启蒙者扮演的都是先生、导师、先知的角色,对民众采取的是一种从上而下的俯瞰姿态。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胡风一人在扮演先生的角色,几乎所有抱着启蒙观念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都在扮演先生这一角色。胡风这种启蒙观念一方面有传统思想的渊源,另一方面又从斯大林关于作家应该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观点中获得了巨大的理论支持。他对自己手中的真理确信无疑,并用这一真理向大众布道,希望通过自己的布道,能让大众接受自己宣传的真理,从此改变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西方有关启蒙的言说也是千差万别,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其中有一点是各种启蒙思想所共同拥有的,那就是把启蒙当作一种思维方式,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卡西勒所说的“分析还原”和“理智重建”的思维方法。这是西方各种启蒙思想的基本特征。所谓启蒙就是要学会运用这一理性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判断事物,而不是从启蒙者那里获得一整套既成的关于真理的观念。这也就是意味着真理不再是预先设定好的,由真理的代言人(比如牧师)传播给众人的“福音”,而是个人独自思考的结果,对真理的判断成了纯粹个人的事情。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萌芽。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们认为,和别的东西一样,教义也可能会出错,这就打破了教会教义的绝对权威,摧毁了僵死呆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把古代人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重新纳入了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文艺复兴运动鼓励这种习惯:把知识活动看成是乐趣洋溢的社会性活动,而不是旨在保存某个前定的正统学说的遁世冥想”⑦,它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去选择自己的真理。

文艺复兴运动养成的这种习惯,经过漫长的发展,终于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达到了它辉煌的巅峰———理性的确立与高扬。18世纪是“理性的世纪”,理性成为至高无上的审判者。一切事物存在的合法性都有待于理性的最后审判。理智的力量、理性成为各种启蒙思想自身建构的内在核心概念。康德认为:“启蒙是从自我招致的依赖监护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依赖监护是指人在没有他人指导的情况下没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解力。这种依赖监护的状态是自我招致的,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解力,而是在于缺乏不要他人指导而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的果断和勇气。要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解力!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只有摆脱依赖监护状态,敢于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力量,也就是说只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才可能真正摆脱各种偏见的束缚。而“18世纪文化的基本目的,就是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思维方式。18世纪认为,它的主要使命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知识,而是确立这种思维方式。……狄德罗本人就说过,该书(《法国百科全书》———引注)的目的不仅是提供一定数量的知识,而且要改变一般的思维方式”⑧。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对“理性这一概念认识的转变”。18世纪把理性概念描述为“作用概念”,而不是“存在概念”,也就是说“理性不再是先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的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而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独创性的理智力量。……整个18世纪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理性的,即不是把它看作知识、原理和真理的容器,而把它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力量”⑨。如前所述,这种力量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分析还原和理智重建。启蒙运动抛弃了形而上学从既定原理出发的演绎法。在启蒙理性面前没有先验的真理,启蒙主义者把一切需要认识的对象分解、还原为最简单的成分、最终极的因素,然后开始重建出一个真正的整体。总之,启蒙哲学强烈反对从原理、原则、公理演绎出现象和事实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而主张从现象和事实上升到原理和原则的分析重建的思维方法。

胡风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启蒙哲学的思维方式有着相似性。由于对实践论的坚持,胡风强调对问题的认识应该从实践出发,从平凡的琐事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原则应该是从实践中总结得出的结果,它从实践中来,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胡风反对由政治概念、大原则出发演绎生活的主观公式主义,同时,又反对自然主义(客观主义)那种只注重琐碎、零散的个别现象、经验的真实,而不去发掘事实、经验之间的秩序和规律的做生活的奴隶的态度。他要求透过生活现象去发掘出生活的本质真实。这与启蒙哲学分析重建的思维方式有异曲同功之妙。另一方面,胡风认识到:“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实现只能依靠人民的‘自觉之声’,因而要‘改变他们的精神’(也就是要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养成主动的精神,独立负责的精神),使他们从封建意识的麻木里面觉醒,挣脱封建意识的偏见,起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他坚决反对狄超白主张“政府应当以最良的方法消灭人民思想上的纷争”以实现所谓“思想统一”的论调;反对对大众进行所谓“训政”,以实现一个“意志集中”了的政府。因为不管是用“最良的方法消灭人民思想上的纷争”以实现“思想统一”,还是通过“训政”以结成一个“意志集中”的政府,都带有明显的专制倾向,其实质是把一套既定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大众,并让大众接受、服从这一价值观念,而不是鼓励大众“敢于运用自己的理解力”,主动、独立负责地起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胡风因此怀疑“政府里面有一部分人抱有统制思想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