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十篇

时间:2024-03-06 17:36:52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1

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发言材料

扶贫作为我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其成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关系到党和政府是否树立群众利益大于天的正确信念。随着各地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惠民政策的不断增多,扶贫攻坚不仅成为重点,而且成为民生工作的热点。刘家义在山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就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创新扶贫思路,拓展扶贫路径,促进扶贫资源精准配置、高效使用,用绣花功夫做好精准脱贫工作。面对这一目标,不允许一个人在小康道路上掉队,这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只是一句口号说说便罢,它需要党和政府多举措落到实处深入实践,这样百姓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果基层腐败盛行,“苍蝇”乱飞,不仅政府形象严重受损,更会失去民心。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在这一点上执纪在前,进一步推动扶贫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从“第一种形态”入手,红脸出汗,谨小慎微,坚持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将纪律防线前移,特别是针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予以坚决组织处理。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2

一、分析学生在做材料题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其一,部分学生在遇到陌生的材料或者改头换面的材料时普遍表示读不懂、太深奥,题目不会做。其二,答非所问,很多学生考后表示很疑惑,自己把整个答题卷已经写满,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始终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其三,自己的表述和参考答案的表述、规范等方面有距离甚至相去甚远。

二、分析制约这些问题的因素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不过关,基本的虚词、实词弄不懂,词类的活用不会变通。比如无论在材料里面还是问题里面往往都会出现“其……或者根据其回答”,看似很简单,但我们有部分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上很吃亏,就是不明白这个“其”具体代指或特指的内容。其次,审题不清,马虎大意,跑马观花,而问题的设置往往有限制性的条件。最后,回答问题用语不规范、条理不清晰、逻辑不严密,和参考答案表述有差距。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专业术语的积累和使用,对书本上的规范表达的知识点未加以整合,没有牢牢抓住材料涉及书本知识,天马行空,胡乱发挥。

三、分析怎样解决学生在做材料题中出现的问题、困惑,提高材料题的得分

第一,抓基础知识,抓书本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的历史考试试卷上的阅读材料题目主要是创新试题,它设置的答案一般从材料中引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普通高中的学生阅读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说实话,阅读材料能力差只是一个借口。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3

    以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戏说历史泛滥的今天,坚守“求真”的历史教学底线显得尤其重要。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不同,历史课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主要渗透在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比较、历史探究等学习过程中,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相结合。可以说,历史课程中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教育的核心是“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史证教育。

    “史证”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史证教育”是指围绕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从而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辨别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认识史料的证明力、运用史料论证问题、史论结合阐述历史问题等内容。长期以来,教条的灌输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家更多地关注历史教育的人文属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科学精神却似乎落在了历史教师的视线之外;另一方面,历史探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过,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从观点出发寻找史料的“以论带史”,没有史料支撑的清谈高论却广泛存在,“史证教育”仍是普遍缺失的。在不少历史老师的认识中,科学精神的意蕴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评价和表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层面,没有凸显出历史学科特点。总之,历史教育与它承载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历史课程在培育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论从历史课程的内在任务看,还是从历史教考的实际情况看,重视“史证意识”、研究“史证教育”都是历史课程和教学的迫切任务。

    开展“史证教育”的两大基本途径是史料分析和问题探究。

    一、“史证教育”视野下的史料分析

    目前,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已经成为一种“常规”,但在体现“史证”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从“史证教育”的角度看,在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之前应该先弄清三个问题。

    1.历史资料的分类

    要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首先要分辨历史资料的类型,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够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一般而言,对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有两个步骤。

    一是明确材料讨论的主题。就同一段材料而言,讨论主题不同,其所属分类亦不同,例如孟子论述孔子的原话,就研究孟子的思想而言是史料,就研究孔子的思想而言,就变为历史评价。

    二是分析材料的性质。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时的根据是史料,后人的转述是历史叙述,对史料和历史叙述的解释均属史料解释,后人对问题主题的评论属历史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所处时代或相近年代的相关文物和记载为原始史料,后人的记载、对原始史料的整理等为二手史料,学者的论述属于历史结论而非史料。

    2.史料真伪的甄别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的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威胁,因为材料的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材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所以,史料真伪的判别是史证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此之谓“无信不征”。2007年上海高考文综卷有一个选择题: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淡

    答案:C。

    本题考查了甄别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领域的目标,也渗透了“史料是需要甄别的”这一史证意识。史料需要考辨真伪!这是史证意识的第一要义。史料真伪的判断主要有以下方法:

    (1)根据时间甄别。如上述例题中,黄道婆是元朝人,如果画像是元朝人所画,可靠性就较强,如果是后代人想象所画,可靠性就差。

    (2)根据性质甄别。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献记载、实物遗存、口头传说、文学作品等。相对而言,实物遗存的可靠性更强一些;口头传说和文学作品对用于论证问题时应具体辨析。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的可靠性虽然较高,但还应该结合其来源和流传情况进行考察。

    (3)根据背景甄别。史料是否可靠,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例如研究已经证明火药是隋唐时期始用于军事,如此,某些文献中三国时期“号炮三声”的记载就不可靠。

    在引导学生甄别史料真伪的时候,还要着重培养他们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无意史料的可信,则视史学家的眼光而定),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培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实证精神和实证能力。

    3.史料价值的分析

    陈寅恪曾说:“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正因为史料的真伪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在对史料的分类和甄别的基础上,就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题就考查了这一目标: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略)。请回答: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着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题中所引的四则材料分别引自《明会典》《中国婚姻家庭史》、明代小说《醒世恒言》、明代小说《金瓶梅》,命题的问题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的价值,辨别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历史记载与小说不同的史料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应注意以下要点:

    (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资治通鉴》和《魏书》同样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一些记载,相较而言《资治通鉴》的可靠性就要强一些,因为司马光很重视历史考证,有“无征不信”的精神,而《魏书》的作者魏收治史态度就不甚严谨;但是魏收处于南北朝的当时,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距南北朝有几百年的时间,因此,有些问题可能《魏书》的记载更符合历史真相。因此,在论证问题时要遵守“孤证不立”的原则,广泛收集史料。

    (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三国演义》不能作为研究三国史的材料,但对于研究元明时期文学和语言的变迁,则是很重要的史料。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例题中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金瓶梅》可以说是明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4)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整理和分析,虽然是二手史料,但常常比较全面、客观,如前引高考题材料中祝瑞开的《中国婚姻家庭史》,是对史料的统计分析,有很强的证明力。学者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问题探讨的参考。

    可见,史料的价值要根据它所对应的历史问题作具体分析,孤立的历史材料是很难说明其史料价值的,而在给定的问题情境下,才能甄别史料的真伪,判断史料的价值,所以史料阅读必须与问题探究相结合。

    二、“史证教育”视野下的问题探究

    历史带有极强的过去性,学习者很难亲历,只能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史证意识”的核心所在。在“史证教育”的视野下看历史问题的探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四个环节。

    1.围绕问题收集史料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存在问题 做题技巧 针对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01

近年来,在高考备考中,历史学科的难度不断提升,这种难度不仅体现在高考试题考查的广泛性、灵活性上,也体现在对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的考查上。在这些方面,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较为严重,提升学生材料题的解答能力已经成为提升历史成绩的关键。

1 学生在作材料题中暴露出的问题

1.1 审题不清

很多学生在考试中操之过急,常常会因为审题不清而失分,这种错误看似简单但又频频发生。涉及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审问题。审题中,对于一道题目有多个问题的组合型试题,学生时常因审漏问题少答题而失分,这在分分必争、失一分差千里的高考中显得尤为可惜;另一种失误则主要是对所问内容的把握。例如“不正确的”、“不符合的是”、“总体是”、“从某某方面来说”这些很容易忽略的限定词,常常使学生所答内容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

第二,审材料。对于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是学生感觉难度最大的部分。图标型、文字型(分为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和译文材料)……不断变化的各种材料使学生焦头烂额,许多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完全错误,更有学生不明材料所云,自然无从答起。作答选择题时不能理解可以“蒙”,而遇到材料题便无可逃避,答题时要么不得已放弃,要么是满纸荒唐言。这其中,基础稍差的学生时常会抱怨:“材料看懂了,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作答时又时常“良莠参半,对错混杂”,因为对材料似乎理解又不能准确拿捏,为保险尽量多写,抱着“老师你挑挑吧”的心态,而在争分夺秒的考试时间里,大量的书写费时而低效。

1.2 缺乏必要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即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历史逻辑,包括概括、归纳、分析、比较、评价、论证等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历史的眼光。而很多学生既不具有分析概括的能力,更谈不上历史的眼光、观念与方法。于是,题审清了意思看懂了,但是答题却不尽人意。出现这种类型错误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过关,但成绩却很不稳定,起伏波动大,难以真正提高。

2 提升学生材料题解答能力的建议

教师面对高考备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在注重抓基础知识和感知历史的同时,关注学生存在的不足,将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教学任务。这不仅是使学生成绩提高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认真实践。

2.1 扫除心理障碍,勤于动手

材料题一般都会有大量的文字内容,并注重创设新的情境,阅读量大,书写量大,这样一来学生大多不愿费力完成。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勤于练习。题海战术并不可取,但通过实践练习可大大提升解题能力,是领悟解题技巧的必经之路。

2.2 制定长期目的,强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材料题解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三阶段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应从长远着手,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这一任务下放到高一高二阶段。

2.3 强化做题技巧的训练

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层次问题,强调以下几点技巧:

第一,认真审题,审清题。考试时先看问题后读材料无疑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认真审题是做好材料题的第一步。审题时要做到:审清楚每一道题目中有几个小问题,以免漏答题;注意问题中所要求的答案来源,一般分为三种:材料;材料+所学知识;综合上述材料。

第二,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题中,时常创设新的情境,提供大量数据和事例,去“无用”留“精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分析材料结构,找出概括性语句。大多数现代文的历史材料通常呈现出总分总或总分结构,把握材料结构寻找中心句。②忠于材料。材料中提供的历史现象和情境有时与所学知识完全相反,做到相信所见,忠于材料。③关注材料的出处和作者有助于联系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并把握有助于理解材料的“蛛丝马迹”。④关注材料题目中的引语。材料题通常会在题号之后有一段简短的叙述语,通常反映了出题人的意图。关注于此,有利于准确把握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多个材料间关系。⑤注意特殊的标点符号。在材料中分号、省略号、句号通常有划分层次和递进的作用,尤其是省略号前后的材料信息时常是做答的关键。⑥关注关联词。了解关联词有利于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中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和作者的侧重点。

第三,根据题型和材料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材料题通常分为文字型、图表型、图文结合型。文字型又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译文;图表型则根据图表类型不同有一定差异。题型不同,方法上也有一定差异。要根据题型,做好针对训练。以古文和译文材料为例:文言文材料需要借助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掌握重要虚词、称谓、官职、人名,但不苛求对字词的完全掌握,而是侧重于对整体含义的感知。必要时对疑难字词要敢于跳跃,常用字词要能够灵活替换,要与历史知识生活常识相联系,要在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中加强知识积累;翻译文类的材料,时常晦涩难懂,修饰和限定词较多,在理解材料时要大胆去除限定词,寻找中心语句。

第四,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线教师时常感到苦恼的是,平时讲练中一再强调做题技巧和要规范答题,学生却屡屡出错。面对这种情况,不妨调动学生发挥主动能动性。第一步,在所教授班级中选拔材料题完成较好的学生组成评阅组参与作业评阅,由评阅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第二步,给每个学生评改作业指正错误的机会,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全班讨论。由学生评阅,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对做题技巧和方法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惠静.浅谈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做题技能与方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2).

[2]王礼宝.对一道材料分析题的多角度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9,(11).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5

在本科日语教学中,写作课由于是与等级考试的关联性,相对来讲比较弱,再加兴趣性和天赋因素比较强的课程性质,对较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开心和很重要的课程。但它对学生来讲是运用已学过的词汇和语法、提高表达能力和文章结构能力的综合性课程;而对教师来讲,也是通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思维并组合和撰写文章的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课程,是回顾和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指导效果的重要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这样一综合能力,任课教师要以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灵活的方法进行指导。 

但是多项研究(宋静怡;陈清2014,张旭婷;陈雅君2011等)表明,目前日语专业写作课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并且也比较难以得到改善。对这些问题点,以上研究同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并且部分问题也得到一些效果。但是为了得到更加全面有效的解决,本文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日语专业写作课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建议。 

二、本科日语专业写作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点 

1.选题材方面 

如多项研究(陆艺娜2013,李真2015等)所指,在写作课上,学生首先碰到“要写什么”这一问题。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不少学生常常对题材的选择感到困惑。实际指导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为选题目和题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一些学生对一些类型的文章完全没有明确的题材和材料要写的现象。这一点在早期的研究中已有指出,但至今仍有存在。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其根本原因和关键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被分析和探讨,它也不应该是局限于教学方法或写作方法的问题。 

2.语法语用方面 

其次,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对不少词汇和表达方式方面的问题感到表达能力不足或不自如,大多学生通过查词典和上网查的方式解决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可是批改作文时发现还是有不少的词汇和语法以及表达方式存在不正确、不恰当或不自然,导致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和效果。这一点并不仅仅因为是没有学过的词汇语法或表达方式,而对已学过的语法和词汇的运用也要有要去查词典的现象存在。 

3.逻辑方面 

另外,日語专业写作课存在的问题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少学生的文章经常在结构和逻辑方面存在前后内容的关系不协调或开展不自然等现象。对题材的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开展和说明需要文章的总体设计能力,同时还需要做到对每一细节的得体的内容安排。可在不少的文章中,这一点在不知不觉中被忽略,每一章节与整体的关系以及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容关系容易失去联系,所谓文章的整合性上出现不严密的现象。 

三、以上问题点的原因分析 

1.对写作课的目的和认识 

学生感觉到写作难,尤其是对选题难、不知道要写什么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想到平时的观察和想法没有以写作“资料”,写作“材料”的形式去整理出来,换句话来讲就是平时对“写作”“写文章”没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想法。生活中的经验是不能直接成为写作的材料,它要经过记录、整理和思考才可以作为写作的题材来运用,这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习惯性。但是写作课是要在特定的时间内以特定的题目和方式要写出文章,这里有更多的被动因素存在。 

2.“学”和“用”的结合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对精读课的内容和知识,我们主要以考查、考试的方式去检查其掌握情况,这主要是对掌握知识的结果的检查。关于词汇和语法尤其是这样,主要检查或考查的点就是词汇的意思和句子的用法、用例以及注意点等方面问题,关于具体的语境和语感部分没有也不大可能有特别的细微的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往往要在修改语法、用词和病句中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劳力,其中有不少错误是基本而简单的已学过的语言语法知识,并且是具有普遍性和习惯性的误用。 

3.“读”与“写”的新趋向 

如今多媒体生活的普及和多样化,提供我们轻松简单地接触到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文章的条件,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方式与方法也变得极为丰富多样。在这样的读写环境下,对所读文章的选择也有了变得自由轻松的倾向,这一变化导致读文章的质量和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写规范文章的习惯和意识变得逐渐淡薄,对语言的形态和规则的严谨性也变得淡薄。 

四、具体指导与操作 

1.结合实际经验选题材 

写作课的题材来源于平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无疑是最好的写作题材,是最真实和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材料。但在很多时候,这些材料没有作为写作的题材来认识,所以也没能在适合的时候很好的被使用。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在明确写作的目的,意识到读文章的人物的存在时,能够很自然地以交流或沟通的方式运用这些题材去撰写文章。只要有写作的明确目的和读者,并且有从实际生活中得到的“材料”时,就不会有“不知写什么”的问题出现。 

2.结合精读课和其他课程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经济利益不再是国际交流的唯一或最终目的。即便是以经济贸易商业为主的场合,我们也需要从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思维方式等背景去理解和驱使该语言。或许可以说,越是与利益问题有关的场合,语言与社会文化习惯等问题的关系会越重要,并且这一点在日语的场合更为明显。因此,写作课可以说是诸多门课程的综合性总结。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他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做到带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去运用语言进行构思和撰写。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和个别的不同用法的分析才能更完整全面地理解并掌握语言语法知识。 

3.结合平时的“读”“写”习惯 

写作课中重要的不单单是运用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文章的结构和构成能力。但在很多情况下讲解某一类型的例文范文,学生按照范文来写,教师修改语法上的错误或表达方面的问题。而更关键的,作文的整体结构、起承转结的细节、情节的进展、逻辑性等问题并不是很重视。按范文或例文的套路写出来的文章难免缺乏个性和真实感,这不论是从写作能力来讲,还是从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来说,都不会达到真正的效果。平时读文章和写东西的指导要重视文章的以上因素,追求整合性才能写出完成度较高的文章,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结语 

以上看来,在写作课指导中出现的问题点可以从对写作课的目的和认识找到原因,需要从课堂、课程和日常生活中找到解决方法。对日本的语言和文化,不仅要用理论知识去掌握,还需要以具体和个别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去消化其用法,更需要以感性的认识去理解和运用。只有将这些问题综合地考虑并加以指导的时候,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文章的效果真正得到提高和改善。 

参考文献: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 输入假说 输出假说 情感过滤 大学英语听力

1. 引言

2007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对大学英语听力的三个层次要求。对听力的一般要求是: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在更高要求下,要求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这个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更加层次化、具体化,使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同时也使得对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操作有了新的思路。

2. 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2.1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Krashen(1988)提出了习得假设、自然法则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探讨后两个假设。Krashen提出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i+1代表学习者下个阶段的比目前阶段稍多或稍难的语言信息和知识结构。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可以从i阶段过渡到i+1阶段。语言输入不能过难,超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达到i+2;也不能过易,等同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这两种情况都无法产生可理解性的输入,学习者也就不能取得进步。

2.2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Krashen认为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即使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也未必能够掌握语言知识。学习者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其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进入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这些情感过滤变量包括:动机、自信和焦虑。情感过滤弱,则有利于学习者吸收语言信息进而习得语言;反之,情感过滤强,会抑制语言信息的吸收和习得的产生。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只有通过情感过滤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所习得。

因此,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两个条件是必要的:一方面是包含i+1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另一方面是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的较低的情感过滤。

3. Swain的“输出”理论

Swain(1995)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并不是唯一途径,输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三个功能:(1)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到想要表达的内容与其现有的语言知识之间存在着差距。当学习者认识到自身语言问题时,他们会在以后的输入中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关注有关的语言特征,加强对这些相关输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有助于促进语言习得。(2)输出可以检测或验证有关目的语的假设。输出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去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能检验这些对目标语潜在的假设是否正确,所得到的反馈能让学习者修改或更新加工其输出。(3)输出有元语言功能。在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有意识地考虑语言系统的本质,既要注意到语言的意义,还要注意到语言的形式,对语言输出进行构想,进行句法加工,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

4.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4.1重输入轻输出。

传统的听力课上只注重教师在台上放录音,学生听完后对答案,听力课变成单向的信息输入过程,缺少必要的输出,使得听和其他环节割裂,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听力教学太注重语言规则的解释和理解,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

4.2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英语听力课上,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语言信息。在听材料之前,教师对材料中将出现的词汇进行讲解,听完之后,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供学生参考,同时解释材料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现象。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完全被扼杀,久而久之学生对听力课失去了热情。

4.3听力内容过于陈旧,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听力材料仍然是“人为化”痕迹严重的“非真实”材料,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或者是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脱钩。这样的材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吸收;另一方面实用性差。

4.4听力材料的难度把握不当。

听力材料的难度没能够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未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听力水平得不到提高,仍然滞留在原先的水平,不能突破。学生在不能顺利过渡到i+1阶段。

4.5教学设备参差不齐。

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仍然是只有音频的功能,也就是说,学生只能接收到“听”的内容,对于“视”的部分却接收不到,更别提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性了。

5.三大假设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5.1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各个学生的听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他们听力困难的语言输入因素也不尽相同,他们在语音、语速、语言背景知识及反应速度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体性。因此我们应按照学生的真实听力水平,把学生分等级,根据各个等级学生的真实水平选择与之适应的听力材料。《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也曾指出:“分级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5.2完善输入内容。

5.2.1选择合适的难度适中听力材料解决语言输入问题,既要覆盖学生现有水平又要让学生有新的收获。听力的语速不能太快,也不应太慢,听力材料中的词汇和语法应该绝大多数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理解新的语言信息,学生才可以从i阶段发展到i+1阶段。

5.2.2听力材料要具有真实性。听力教材应该尽量使用直接取材于生活的真实的听力材料以及录音文字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感受地道、真实的英语语音语调,不同话语的自然的节奏和速度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英美人士进行正常交流。

听力材料要具有趣味性。内容要有趣、不枯燥,可以选用多种形式的听力材料,如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剪辑、英文广播材料、英文电视节目、动画片等。内容的趣味性往往可以降低课文语言的难度,使学习变得容易些。课文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分。(蔡基刚,1997)同时,材料的趣味性能够使学习者降低焦虑感,降低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情感过滤。

听力材料要具有实用性。材料要适应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服务。实用性的听力材料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听力材料要具有连贯性。要使得一堂课的若干任务相互关联,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吕桂,2007)

5.2.3听力材料问题的设置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包括填空、选择、判断正误、回答问题、复合式听写、写出段落大意、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复述故事、填字游戏等。

5.2.4在注意输入的质的同时,也要关注输入的量。听力材料的量不宜太少,否则达不到学习者的需求;也不宜太多,否则会超过学习者的吸收能力。应该在满足学习者课堂听力需要的基础上适当添加部分材料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5.3合理输入方式。

5.3.1采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的语言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以提高语言输入量。通过使用图形、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和多元文化中通过视、听、说的有机联系,将语言教学和客观情景联系起来,保证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交互、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

5.3.2听力课堂的形式要避免单一,应该多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友好的课堂气氛。

5.3.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听力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在听材料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预知听力内容,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减少听材料的难度;同时“一种语言并不是语言、语法和词汇的简单组合,它还在各个层面上体现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裴光刚,2002)在听的时候,教师要启发学生利用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及其他的手段猜出材料的大意,培养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帮助培养学生分析、预测、推理、判断的能力。在听完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尽量给予鼓励和表扬。

5.4激活输出。

在语言习得中,向学习者输入充足的可理解性知识并不等于语言技能,而且这些语言知识也不可能自动地转化为技能。因此,在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同时,也要给其提供机会使用、检测、验证或者重新加工语言的机会,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出。因此在听完或者看完一段视频之后,可以找出对话中的关键表达方式,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表达方式,使“陈述性”知识发展为“程序性”知识,让语言知识真正转化为学习者的语言技能。

6. 结语

解决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以及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很多启示。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这样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Stephen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20-32.

[2]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A.G.Cook&B.Seidlhofer(ed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8-40.

[3]蔡基刚.浅谈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有关选材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7,(1):5.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7

随着图像时代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介入到版画领域,新的图像理论正日益影响着版画创作的面貌。如何在综合材料版画领域表现出直观的视觉形象,用来反映新鲜的视觉体验,进而以“看”的方式触及当下社会问题,达到介入社会现实的目的,也就成为了值得探索的新思路。新的艺术追求对材料的选择、材料语言和技法的运用必然提出全新的要求。但是开创期的综合材料版画毕竟还处于材料的初始阶段,顾盼于材料表面的肌理现象,追求材质对比产生的趣味及其隐喻性,缺乏深入的材料语言研究,制版方式又局限于材料的罗列、拼贴,所以在表现形象的时候,常常出现既想突出材料,又颇受形象的约束,摇摆于两者之间彼此消弱的状态,而难于满足新的需求。2006年,胶粉版画得以发明,它以单纯的新材料、新语言、新形式呈现出与开创期迥然不同的艺术特征:

1.由于材料的相对单一性,不同于开创期多变的语言现象和丰富的印刷体验,形成单纯的语言特征和丰富色调的印刷感。

2.材料语言的变化不再是不确定和难于操控的,而是消除了丰富的肌理变化,语言变得理性而有色调秩序感。

3.画面在凸显材质趣味的同时,还能呈现直观的视觉形象。

具有显著的单纯性的胶粉版画其实延续了传统版种的优势,但因以新材料建构新母版,又在概念上区别于传统版种,这就使得我们对综合材料版画的概念产生了新的理解:综合材料版画虽然始于综合,但并不一定止于综合。综合概念的提出是一种文化策略,是针对传统版种的局限性进行创新性探索的起点,是促使版画形态呈现更多可能性的方法。同时,胶粉版画的出现也为综合材料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不满足于材质对比产生的趣味,深入挖掘材料语言,为表现直观视觉形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006年以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综合材料版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胶粉版画的发明上,同时也使脱胶独幅版画技法在新的图像理论的影响下,从开创期追求材料的龟裂、剥落等肌理趣味转变为提纯出色层语言来表现瞬间、模糊、运动中的视觉现象;Ps版则以其自由、直接的绘画性和充满表现性张力的艺术形象,成为此时期活跃的艺术现象;而实物转印技法经转印技能形成了直观的物象,这一点得到了有意识地强化,并在综合材料版画创作中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

1.2006年,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综合材料版画在新的艺术观念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为综合材料版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2.转折期对材料语言的深入探索并提纯出有效的语言体系,以及对印刷空间的深层理解和主动的印刷空间的改造意识,改变了开创期简单的肌理呈现,这是综合材料版画对材料研究更加深入的体现,是建立在开创期学术成果基础上的一大进步。

3.转折期受新的图像理论的影响,将关注点由材料的隐喻、象征转向对视觉现象的呈现,拓宽了综合材料版画的表现领域,对材料的绘画性的探索也符合中国人崇尚直觉,善于书写、勾画的艺术天性。

二、现状

目前,综合材料版画仍沿着转折期的思路稳步前行,精益求精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比如,开创期的纸版、金刚砂、胶版画经过不断的调整,去粗存精,发展成为继胶粉版画之后又一种可以在版面上直接绘画的新技法,而这也是探索如何表现直观视觉形象这一课题所取得的又一新成果。综合材料版画的发展现状虽然比较稳定,但其间仍暗含不足:1.目前综合材料版画对于如何表现直观的视觉形象这一课题的探索,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有待开发,每一种已开发的新技法本身又都可以作为独立的版画艺术种类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2.单方面执着于直观视觉形象的探索,势必会导致综合材料版画的发展趋于单一,并重新回到材料本身,而让材料的精神张力以有效的材料语言和有意味的形式来传达,还材料以独立性,还材料语言以多义性,也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8

论文摘要:语言输出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过程应该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二者结合才能提高学习者第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恰当开发英美影视材料能够开辟一种学生熟悉的、更加多元、有趣有效的语言输入环境,激发学生英语认知资源的主动输出,形成听、说教学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将英美影视材料合理融入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有益尝试。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2004)明确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内容不再仅是语言知识的输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等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优秀的英美影片融画面、声音、动作和故事于一体,以最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了英美国家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各方面。那么,开发适宜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正是把英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等主要内容融人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中的有益尝试。

将影视材料运用于教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国家的语言课堂上。在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为止,英语影视片多用于英语专业视听课。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仍普遍存在重输人(听)、轻输出(说)的现状,有必要以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理论为指导,进行开发英美影视教学资源,以最终达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均衡发展的研究。

二、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

(一)语言输入假设与语言输出假设

克拉申(krashen)于1985年提出语言输人假设,认为理想的语言输人应具备可理解性、趣味性与关联性和足够的输人量等特点。他尤其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技能水平(i+1);当学习者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同时可理解的输人又达到足够量时,语言习得就自然发生。语言输人(假设)理论同时还认为语言输出只不过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输人来源,在习得中不具备什么作用。

但swain等研究者认为克拉申的理论过分强调了输人而忽视了输出的作用。swain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输出假设,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人经过学习者内部机制处理后,并不能完全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输出语言后,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二语水平获得全面提高,达到二语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二)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输人与输出过程好比一根流通的管道,两头都要通畅。有学者运用信息处理方法,对输出假设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进行了论证并得出结论:理解性输出认知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输人以建构相应的系列知识;理解性输出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产出性知识,对强化语言流利性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理解性输出激发语言习得者运用输人材料产生新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人与输出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输人是输出的必要条件;输出增强了输人的可理解性,激发了学习者对更多语言输人的需求,使他们反过来创造性地产出更高层次的语言输出,从而形成输人与输出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

三、英美影视素材是可开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资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听和说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情感、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克拉申也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与许多情感因素有关,如焦虑越少,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人越多,在短时间内习得效率更高。大学英语听说课一直是大多数学生颇感头疼的一门课,那么,教师如何改变以往“重知轻情”的教学,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使其在一种开放和吸收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所输人的语言材料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问题。英美影视材料正是融艺术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直观立体学习材料,能够以画面、语言、音乐的复合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潜能,使听说变得轻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课堂参与和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习得情境,促进提高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听说尤其需要语言环境。将英美影视材料应用于教学中正好弥补了中国学生学英语缺乏语言环境这一不足,营造良好的习得情境。首先,在观看英美影视时,片中具体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通过语境假设和推理正确理解听力材料,尤其当视听材料中说话人的言语表达模糊或使用了双关、反语、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时,具体语境使影视材料成为一种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其次,大量持续纯正、标准的语言输入使学生的语音、语调逐步标准化,并习惯真实交际中语音节奏的变化,自然习得多种丰富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促进提升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三)创设相关主题听说的理想输入输出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大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模式”,即选取与学生有关的校园和社会生活话题,以主题为单位,抽取最佳语言样本进行单元教学。这种教材具备趣味性与关联性,符合理想语言输人特点。而教学中补充的恰当影视材料又进一步使学生有可能得到足够量的语言输人,使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教学从不同侧面以相关的语言信息来不断加深并扩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语言习得成功的可能性。

同时,根据swain输出(假设)理论,语言输人与输出二者结合才能够达到学习者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教学中所选的影视材料作为一种有趣语言输人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英语认知资源主动输出的有效手段,因为其内容与学习生活相关而有可能帮助学生迅速激活回忆、打开信息库建立知识联系,进而主动语言输出。因此,影视材料的融人为教学中输出输人活动的共同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听、说教学的良胜循环和相互促进。

(四)开辟最直接的文化输入渠道,排除听力理解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可能不学习它的文化。而“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的社会文化图式即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也不。那么,学生通过已存于头脑中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时就会产生差异。在教学中,通过影视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和最直接的文化输人渠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自然就减少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全面而导致的理解偏差和错误。

四、英美影视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学生能够进行口语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而学生常常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让他们把所学语言知识应用于各种交际场合的机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成各种社交场合。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了解一定的电影知识、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开发选择优秀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进课堂。具体来讲:

(一)选用的影视材料应思想内容健康、语言质量过关

健康的思想内容,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其积极正面的引导;语言规范标准、声音清晰的材料,则利于学生练习视听和摹仿。

(二)影视材料难易程度应恰当把握

克拉申以 i+1来定义语言输人的难易度,i指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指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1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时,才能对其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以认知负荷理论来分析,由于学习材料的呈现要求学习者在多种离散的信息源之间分配注意资源,而学习者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他无法以语言系统和图像系统同时去辨认、加工和储存信息。如果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比较高,或者目标内容相对容易时,注意力中还有空间,学习者可以同时通过语言模式和图像信息去理解内容;如果目标内容比较难或者学习者语言水平比较低,则其无法同时注意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倾向于借助图像信息来理解内容而不是用语言形式来理解。因而,选材难易度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影视材料语言输人(听)的效果进而影响输出(说)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截取多个跟主题相关的片段而非选择某个整部影片进行教学

依据克拉申语言输人(假设)理论,为保证语言材料是有趣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的、足够量的和可理解的,教师应立足于听力教材,针对教材每个单元,精心选择多个影视材料,只截取并集中每个材料中与所学单元主题相关的片段在课堂播放。因为影视本身不是为语言学习而创作的,更不可能简单针对某个话题。当我们进行听说教学时,考虑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而每部影片话题涉及范围广,对话内容宽泛等实际问题,如果能够从不同影视材料中精选与教材话题相关的多个片断,进行相关内容集中视听,将有助于开展课堂听与说的练习,训练学生良好的听解能力,提升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及准确性。

五、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前,要求学生必须查阅影片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阿甘正传”、“幸福在敲门”的片断及奥巴马胜选演说录像等有关美国梦题材的影视材料,其中“阿甘正传”故事情节就贯穿了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几十年发生的诸多重大政治、文化事件。

在视听前,向学生强调和补充重要文化背景知识并分析涉及到的难句、词语、但语等。如上面例子中,教师可添加“美国梦”这个词的来历、定义、内涵及发展,包括影片中的经典对白。其次,向学生下发已设计好的视听前问题,使其展开小组讨论,激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图式,从而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应注意将当次课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重点以问题形式罗列出来。若需学生重点理解或是难点,还可重放片断要求学生边视听边做记录,以便于视听后讨论。在视听后,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语言输出活动的积极性,设计包括问答、内容总结、提要复述、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问题;应对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水平,已成为英文教学上一个亟待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英语听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以及对该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了解双方面的要求。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技巧,教师应在学生存在的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双方面下功夫,找出具体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问题

1.语音语调问题

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阶段,为了应付一系列的考试,英语学习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词汇、语法、阅读这些项目上,听力方面的训练是极少的。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单词用眼睛看能认识,但却读不出来,不能正确发音,尤其是对一些读音相似,或者同音异议词就更加难以辨别。另外,大学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个不同的区域,很多学生讲英语时还难免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力水平的提高。

2.词汇语法问题

正如阅读一样,听力的提高也必须以一定的词汇量作为基础。生词往往会干扰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对材料的整体理解。曾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听力词汇量是要小于阅读词汇量的。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了语音、语义和拼写储存系统,而在听力过程中只运用了语音、语义的储存系统[1]。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词汇看的懂却听不懂。

听力的材料虽然大多倾向于口语化,但对基本的语法知识的掌握,在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的重要性上却不容忽视。如不善于识别语法句式,抓住关键信息词就会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出现偏差。

(二)非语言问题

1.心里素质问题

心里素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心情过度紧张。而导致心情过度紧张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还是听力练习做的太少,没有养成好的英语听力习惯。而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大脑出现空白。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听力过程中对学生是致命的。不要说是几分钟,就是短暂的几秒中,就会对信息的录入,捕捉出现断层,漏洞。就不能全面的理解听力材料。

2.文化背景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英语,不仅要熟练掌握语言的本身而且也要熟悉语言背后的文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是更好掌握语言的基础。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发现好似每一个单词都能听懂,但对整段文章的涵义还是摸不着头脑,这就是因为对具体的文化背景缺乏理解。例如,英文听力材料中,出现有关“garage sale”的话题。这就需要学生对“宅前车库旧货卖场”这样一个美国特有的文化知识点有所了解,才会对相关的听力材料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二、大英听力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语音学习

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过好语音关是关键。一方面,重视单词音标学习,准确掌握单词发音。另一方面,很好掌握句子的爆破、连读、弱读、重音转移等有关语音语调的变化现象。语音语调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手段之一。相同的句子,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表达,其内在涵义就会有所不同。例如:M: I have a big test tomorrow morning, so I plan to burn the midnight oil tonight. W: Stay up all night for exam again? 在这个对话中,女士所讲的话是陈述句,但却用了声调。那么在听力过程中,当问题问到“What does the woman mean?”,学生应能判断的来这是女士所表达的一种吃惊怀疑的态度。因此,得出的答案自然是“Did you really stay up late for the test tonight?”。

听力技能的提升是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的认识与掌握,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的练习。听与读本身在语言学习上就是相辅相成的。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培养也会让学生在听力水平的提升上受益匪浅。

(二)重视语言背景文化的灌输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以传统方式传授教材内容之外,还可利用网络传媒的有利条件播放一些介绍英美国家文化的视频短片给学生,积极鼓励学生以多种渠道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以此来增加学生大脑中的信息储备量,扫除因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带来的听力理解问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及兴趣

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可以拿些语速稍慢的听力材料来练习,随着听力词汇量的积累,再用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做练习。语速的快慢,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都要根据个人的基础,以及阶段性的进步做相应的调整。在做听力训练时,学生不要力图去听懂短文或者对话中的每一个单词,更不能在遇到听不懂的单词时,开始纠结于那个生词上,影响对听力材料的整体理解。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更有效的去学习。

正如人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取得成功的原动力。任何教学活动,如果能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变化教学手段来不断的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从被动转变成主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以及整体的英语学习都会产生极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思.英语听力词汇量和阅读词汇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发言材料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油画创作;综合材料效应;绘画语言

一、引言

综合材料绘画指在同一作品中使用多种不同媒介材料如油性水性或乳剂性质的绘画颜料或非绘画材料的作品。目前,综合材料绘画虽然已成为一种单独的画种,有的也不再使用油性材料,但是由于其起源以及在现实创作中仍与油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故也将其作为油画创作的一种特例。本文的研究,旨在凸显出综合材料应用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内在价值,并全面分析油画创作中,应用综合材料的具体措施。

二、油画创作中的综合材料语言概述

1、油画创作中的材料应用原理

创作油画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创作油画这个过程中,必须体现整体突现性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含义是:一个整体具有部分或者部分总和没有的性质,即整体多于部分或部分之和。因此,单一油画材料运用的创作系统是一种单调乏味的创作系统,只有将综合材料的运用到油画创作中,并且把此看作整体绘画系统的重要的结构层面和等级层次,把综合材料在油画创作中的各个层面和层次有思想的运用在油画绘画创作的整体过程之中,使综合材料和油画创作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才能有助于油画作品的主题突出和油画趣味的表达。

2、油画创作中的综合材料绘画语言

绘画的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它还包括了技巧、内容和形式。一个画家的思想不仅体现他们的绘画语言上,也体现在绘画技巧当中。一幅优良的绘画作品不仅仅体现在绘画的技巧上,更体现在绘画的思想当中,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是传递一种精神的。材料的选择及其相关技法应用从属于表现内容,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一般来说,在进行特定的创作时,根据表现内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材料表现语言是符合这种绘画创作的基本规律的。部分现在艺术作品忽视材料语言作用,甚至走向形式虚无,不仅导致绘画形式根本性质的偏离,那些违背物质材料的性质,忽视技法运用基本规律的作品本身也注定是短命的,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绘画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也必须通过物质性的材料语言才有可能传达出一定的精神内涵,共同构成一件油画作品实体。系统科学整体性思想指出,在一个系统中,要素并不是最重要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系统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做到1+1﹥2。当综合材料作为子系统时,它与其他子系统之间成相互依存、相互缠绕的关系,当材料系统与造型、色彩等其他要素之间建立了合理的结构,那么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系统也就是优秀的作品呈现出来。

三、油画创作中彰显材料效应的策略

1、运用三维结构图审视综合材料绘画创作

三维结构图是系统工程创始人之一霍尔创立的:1、时间维。对一个具体工程,从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程序可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转和更新七个阶段。2、逻辑维。对一个大型项目可分为明确目的、指标设计、系统方案组合、系统分析、最优化、作出决定和制定方案七个步骤。3、知识维。系统工程需使用各种专业知识,霍尔把这些知识分成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津、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把这些专业知识称为知识维。创作同样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过程的记录以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多种材料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将其并置产生美感,它的使用因人而异,因意图而异,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当各个系统在自我运行时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后果,通过逻辑维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的行事就会更加审慎,而且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处理起来也会从容很多。综合材料的绘画创作不是单纯的绘画知识运用,“科学和艺术都形成了人类的一种语言,一组组连贯的概念和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就是这种语言的不同单词和词组”,二者犹如人的双手,缺一不可。

2、运用系统思想审视综合材料绘画创作

系统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有目的性;而这个目的性要做到主观满意即主观能做到,客观满意即客观能接受;系统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系统与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就是要在整个系统的指导下来分析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综合材料的表现没有成法,没有止境,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有目的性,材料的使用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都知道综合材料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材料本身的美感很感染人,在没有经过理性分析之间不要随便使用综合材料。系统科学思想的环境适应性指出,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系统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系统和周围它环境之间总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当外界环境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系统的特性相应变化,系统必需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以要注意处理好各种材料间的对比与协调,要特别把握好多种材料及肌理效果所产生的变化,控制好刚柔、疏密、起伏、厚薄和大小等因素的对比与统一。在创作过程中要掌握好先后顺序、简与繁、细与粗等原则,因为材料在被作用后本身的一些物理特性被改变,更容易产生层次间剥离开裂等一系列问题,要对综合材料作品的肌理有正确的认识,使用厚重材料并非综合材料的唯一技法,肌理是靠对比产生的。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由此看来材料这种语言的运用,除了对各种材料的敏感,善于发现材料和运用材料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系统工程这样的科学理论来审视。

四、总结

综合材料,本身亦是一种油画创作中的高级语言,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师,在油画创作中,理应充分发挥综合材料的艺术语言效应,让综合材料的艺术价值充分贯穿至油画作品中,以此凸显出油画作品栩栩如生的艺术语言价值,从而实现“人、画、材料”的三位一体艺术效应。

作者:杨炎松 单位: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心懋,著.综合绘面—材料与媒介[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