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十篇

时间:2024-03-06 17:35:53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1

在ITIL中,把配置管理的作用提升得很高,希望CMDB无所不包,能够将所有的IT资源管理起来,是IT部门的家产,是IT部门的基础数据库,是IT技术地图和作战地图,是IT的户籍档案。但对配置管理期望值过高后,将配置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定位不合理,导致数据采集成本和数据维护成本成几何倍数增加。

合理的控制配置管理的目标、范围、功能对于建设一个有效的配置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建设前要经过充分论证,避免好高骛远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实际的业务需求与管理维护成本的平衡。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辛辛苦苦地建立了CMDB,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流程配套,过一段时间后,所有的数据都失效了,就没有人继续使用CMDB了。

所以要做好与变更管理的接口,保证CMDB有效运行是关键。我们举一个比喻:变更管理好比财务主管,负责决定是否可以发钱,管理好比是出纳,负责实际执行发钱,配置管理好比是会计,负责记账。

所以变更管理流程在协调变更实施后在做变更实施回顾,变更关闭后需要发出一个《配置修改通知单》给配置管理员,以保证配置管理员能够及时修改CMDB,确保账实相符。

在我们做咨询的过程中,经常有客户问,有没有一个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在批准变更后自动修改配置信息;或者通过自动化发现工具扫描发现生产关系中的配置变化,然后自动修改配置项,我经常会问客户几个问题:1、配置项有若干的配置属性,在变更管理中是否能和配置管理中的属性一一对应?2、假如能一一对应?那还需要配置管理员做什么?要不要设置配置管理员?3、假如不设置配置管理员,那谁对实物负责,谁对逻辑账负责?4、假如设配置管理员,他的职责应该怎么设置?5、假如使用自动化发现攻击,属性如何取舍?6、其中的管理属性怎么补充?7、其中的物理关系需要添加吗?

回答上面的问题后,客户会慢慢知道应该如何去平衡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的关系。利用自动扫描工具搜索信息和手工信息进行比对帮助发现差异,帮助配置管理员发现未被管理的配置项,提醒配置管理异常。

从配置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从Excel到资产管理中的资产列表,到CMDB库,可以发现以前配置管理难建立、难维护、难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以前列表类型的配置管理不能帮助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提供有用有形的数据,所以大家不愿意去维护。假如CMDB从服务――技术――IT组件的分层方式来展现,可以有比较好的体现。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2

【关键词】配置项 基线配置 标识配置 控制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组织提升软件研制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迫切。而军用软件,尤其是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往往伴随硬件设备的研制而开展,其研制周期长,需求变更频繁,参与人员多,可能出现软件版本丢失、多重S护、开发过程混乱等问题。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明确配置管理的目的和专用实践,通过配置管理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1 组织机构、角色和职责

组织应成立项目的配置控制委员会(以下简称CCB)。CCB一般由来自不同领域的项目利益相关方的代表组成,而且有能力在管理上作出承诺,对提出的配置项的变更进行评价、批准或不批准。其中,配置管员作为配置管理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状态报告、实施配置审核。

2 基于GJB5000A的配置管理活动

2.1 建立基线

2.1.1 标识配置项

配置项作为配置管理的对象,在项目策时进行识别,并对其赋予唯一标识号,形成配置项列表。包括:

(1)识别软件配置项:软件配置项主要包括为本项目开发的软件配置项以及重用的软件配置项、订购方提供的软件配置项、分承制方开发的软件配置项、采购的软件配置项等。其中,软件配置项的划分主要从下列因素进行权衡:软件功能、规模、重用计划、关键性、接口考虑等。

(2)识别配置文件:配置文件指定义软件配置项的功能特性或物理特性的文件,或从这些内容发展而来的关于其验证、使用、保障要求的技术文件。一般包括: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用户文档等。

2.1.2 建立一个配置管理系统

要使配置项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受控,应建立有统一的存储介质、规程和访问方式的配置管理系统:

(1)建立配置库。

开发库:存放配置项文件的集合。是一个动态的库,相当于开发人员的工作区,存放在该库中的配置文件只需要开发者进行版本控制即可。

受控库:存放已通过测试或评审且作为阶段性产品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配置项的入库、出库、更改均需通过访问及变更控制规程进行。

产品库:存放已定型(鉴定)且供交付、生产、检验验收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在项目通过定型或鉴定后,将受控库中的产品基线通过流程转入该库。

(2)访问控制规程:对非基线配置文件和基线配置文件可采用以下两类控制方式:

开发控制:开发期间,进行版本管理,若需更改只作简单跟踪即可;

正式控制:若需要更改,必须通过正式更改控制规程才能进行更改,由顾客参与的高层CCB控制。

(3)配置库的备份:制定正确的备份与恢复策略,并加以实施。

2.1.3 基线

在项目策划时定义项目需要建立的基线,对其赋予唯一标识号,并文档化每条基线应包含的配置文件,形成基线列表。

(1)在系统设计与分析阶段结束时建立功能基线:包括经过评审的定义软件配置项技术要求的文件,如:软件研制任务书、接口控制文件、软件技术协议等。

(2)在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时建立分配基线:包括经过评审的分配到软件功能模块需求的文件,如: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3)在产品定型或鉴定时建立产品基线:包括经过确认的作为软件产品生产、交付、使用、保障活动基础相关文件,如:安装包、用户手册等。

2.2 跟踪和控制更改

2.2.1 跟踪更改申请

(1)提交变更申请:需要变更时,提交变更申请,并填写建议的更改方案。

(2)变更影响域分析:项目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该软件更改是否满足软件本身功能、性能、软件质量要求;

对项目工作量、进度、成本的影响;

是否引起其他软件配置项、相关的设计文件/图样更改;

对在制品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以及处理措施;

对于在多个产品中使用的配置项,其更改可能解决本项目中的问题,而在其他应用中是否有影响;

更改等级分析:按照更改的内容及影响范围,可将更改进行分级控制。

(3)CCB审批:项目组与利益相关方一起评审该变更申请。

(4)跟踪更改申请的状态:更改申请被提交后就应对其进行状态跟踪,直到更改实施完毕并经过批准。

2.2.2 控制配置项

变更申请经过批准后,对问题配置项进行更改控制:

(1)出库:经过批准的变更申请可以作为出库依据,对存在问题的配置项出库。

(2)更改并验证:项目组针对新需求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改。更改后,应对更改内容进行评审或测试,以确保更改不会引入新的问题等。

(3)入库:通过验证后,项目组应根据更改级别提交相应CCB审批后检入受控库生成新的版本。

2.3 建立完整性

2.3.1 建立配置管理记录

(1)收集配置管理相关表单:配置管理员收集、整理配置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表单。

(2)生成配置状态报告:在项目配置项状态发生变更后,配置管理员应生成配置状态报告,并向项目组和利益相关方配置状态信息。

2.3.2 执行配置审核

配置审核是指确认所产生的基线和文档符合指定的标准或需求。配置审核类型包括:

(1)功能配置审核:目的是验证配置项的所测功能特征是否已达到其功能基线文档中所规定的需求,且操作和支持文档是否完备和满意。相当于文文相符审查。

(2)物理配置审核:目的是验证构造的配置项是否符合定义它的技术文档。相当于文实相符审查。

(3)配置管理审核:目的是确认配置管理记录和配置项是否完备、一致和准确,配置管理工作开展与配置管理标准和规程是一致的。

3 结束语

软件配置管理作为GJB5000A-2008软件研制能力等级认证中必须开展的活动,也是其他软件工程化活动的基础。通过开展软件配置管理,可使软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状态清晰可控、可追溯,是提升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S].

[2]GJB 5716-2006,军用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用要求[S].

[3]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S].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3

【关键词】ITIL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安全运行 服务标准 管理流程

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将会在监理中被暴露出来,并寻求解决方案。而随着目前系统规模的复杂化与庞大化,在运行维护阶段引入ITIL监理可以进一步强化对建设企业在信息系统工程技术与运维管理中的实际能力,实现对设备更好的应用。

1 ITIL概述

1.1 ITIL的服务相关标准

首先,ITIL拥有自己的管理模型,它涵盖了服务支持管理与服务提供管理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服务支持管理专门负责系统中的基础性管理任务流程,比如说对某些功能的实现及日常管理操作流程,它属于管理模型中的日常项目;而服务提供管理则具有进阶性质,它专门提出某些策略过程来用于与用户交流,实现某些管理或服务职能。也可以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实现对问题的收集和解决意见的反馈,它可以被视为是ITIL管理模型中的客户连接战略中心。如图1。

1.2 服务支持管理与各管理之间的关系

ITIL服务管理是基于服务台的,它是一个终端,它所发出的所有服务请求都要通过事件管理进行连接,在事件管理平台接收到请求信息后,就会逐一识别筛选问题,最后提供第一线支持,将各种服务请求转移到问题管理的流程环中。在这里,ITIL服务支持管理模式所贡献的是一套具有日常运行功能的管理流程,它可以对系统实施基于运营维护的事前监理机制,同时它也作为事中监理与事后监理的导向指南出现。

在服务支持管理体系中,事件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具有事件响应功能的智能化机制,它的作用就在于快速帮助系统实现对日常服务操作的恢复,降低由于服务问题可能带来的各种业务负面影响。当IT基础架构库中由于出现错误而引起各种故障问题或事件时,它其中的问题管理模块会对已发现错误进行明确定义,找出根本原因并予以解决和控制,防止该负面影响的二次发生。

2 ITIL服务在信息系统工程安全运维阶段的监理应用流程分析

ITIL服务在运维阶段监理过程中主要要实现对运维方案构建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了基于ITIL服务标准的运维方案审核。在方案中,诸如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管理等等方案都是需要监理的相应流程。而当方案通过后,则要通过承建方来最终完成整个实施方案,以便于他们在运维期间实现现场实施监理工作。当监理过程出现问题时,可以请求变更管理流程,重新配置管理方案,也可以通过管理方案问题来对已产生的质量偏差进行分析,再作出书面质量分析报告后展开修改完善。

3 ITIL服务支持管理下的信息系统工程运维阶段监理要点分析

3.1 配置管理环节的流程设计与监理要点

在ITIL配置管理环节中,主要要经过5项主要活动,这有助于系统建立有关项目的配置管理数据库,满足对服务管理流程中所提出信息的精确性。

3.1.1 流程设计

流程设计分为5个步骤:

(1)配置管理计划。它是依据项目配置来对目标实施管理并确定配置管理策略的。在这其中主要包括了配置管理数据库设计、配置管理规划以及其它服务管理流程接口等工作。

(2)配置标识。在这一环节中要确定所配置任务项的具体属性、标识符、范围、基线与配置结构关系等等。

(3)配置项控制。在这一项中可能运用到变更管理,所变更的内容即为在配置管理数据库中所记录的可识别配置项等等。

(4)配置状态检测。系统管理人员会对所受控配置项进行定期的状态检查与轨迹变更工作。在该工作中会为系统配置状态编写报告,报告的内容就主要包括对基线、标识符、系统软件变更次数、版本数量、配置项使用状况等等的描述。

(5)对配置的检验与审核工作。当系统评价与审查通过后,要确认系统中的配置项是否存在,这关系到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对它们活动的正确记录。

3.1.2 监理要点

配置管理可根据配置管理具体流程来定义流程角色,再由业主代表、承建代表和总监理工程师来实现对管理层服务管理过程中计划的制定与审批。在实际的系统工程运维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对系统的运维过程实现实时监测,并定时更新软件、跟踪事件处理的全过程、收集相关信息。在这一配置监理过程中,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会被一一解决。

3.2 变更管理环节的监理要点

变更管理就是对系统工程安全运维过程中变更请求的监理。在系统常规运维过程中,涉及系统的所有变更都要依照《变更申请表》要求来实施书面申请文档提交。在得到运维承建方与用户方双方同意后才可以生效实施。

变更管理中包括对实施规则的监理,譬如依照变更管理所提出的三方职责,要由业务、财务与技术三方来共同评审变更请求及其方案。而在变更实施过程中,监理工作主要是构建变更监理、测试变更监理与实施变更监理。最后,涉及到系统工程的多方代表要共同对所实施的变更进行评价,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变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预期标准、所服务客户是否满意、服务过程是否产生副作用、是否实现了成本效益原则等等。变更管理可以改变监管流程,也可以撤销和修改变更请求,这完全要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运维过程而定。

4 总结

本文提出了基于流程化方法的ITIL管理模型,它使得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运行维护过程更加便捷有序、安全高效,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了系统在IT监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它必将会成为未来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蔡晶.基于ITIL的企业安全运维管理系统设计[D].复旦大学,2013.10-19.

[2]尉林明,赵辰,孙傲宇等.ITIL服务支持管理在信息系统工程运行维护阶段监理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3):30-34.

[3]沈思,韩普,苏新宁等.基于ITIL模型的动态信任管理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5):75-79.

作者简介

韩广志(1981-),男,山东省临沂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工作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平建(1981-),女,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工作于山东英才学院。

作者单位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4

关键词:IT资源;管理方法;外汇局

一个中大型机构在信息化早期往往以建设为主,伴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会产生越来越多的IT资源,然而由于早期信息化的目标和侧重点在建成系统、满足业务需求,对IT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和集中管理,往往造成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等各种问题。而在信息化中后期,运行维护成了主要任务,对IT资源的调配要求更高,IT资源与运行成本形成突出矛盾,IT资源利用率往往不高。为提高IT资源利用效率,降低IT运行成本,对IT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是中大型机构信息化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外汇局信息化实际状况出发,研究了针对中大型机构的IT资源管理方法框架,更好的衔接固定资产管理和运维管理,解决IT资源规划、登记、配置、变更、统计等问题,提高IT资源利用效率。

1相关研究

关于IT资源管理的范畴,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管理目标的不同和内部机构设置差异,有的侧重于固定资产管理,有的侧重于运维管理-引。这在一个小型机构内是较易进行管理的,而在一个中大型机构内,部门设置庞杂,IT资源多,固定资产管理和运维管理往往隶属于不同部门,即便在IT部门内部,运维管理和资源采购也可能不是同一团队;由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往往忽视从整体上对IT资源进行管理。目前关于如何做好中大型机构整体IT资源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所在单位的信息化实际出发,对此开展研究,形成一套可供参考的管理方法。

2外汇局IT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外汇局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拥有了丰富的IT资源,且资源数量和种类均呈逐年增长趋势。IT资源是IT运行和服务的基础,做好外汇局IT资源管理是提升IT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IT治理综合能力的内在需要。然而目前外汇局IT资源管理尚未形成体系,与IT资源管理相关的系统功能相对薄弱,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如电子化设备管理系统只登记了硬件资源的基本静态信息,IT运维管理平台采集了部分资源的使用情况。这些系统只为各自管理对象服务,IT资源管理功能有限,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统筹。随着外汇局IT资源的不断丰富,对IT资源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规范管理迫在眉睫,现有的IT资源管理范围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并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错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管理手段亟待提高

随着外汇局业务系统建设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大,涉及的IT资源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如: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软件资源如:应用系统、各类软件,配套资源如IP地址等。每一类资源又有若干基本属性和动态属性,资源间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由此带来的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现有的管理方式只能实现对部分资源进行有限的分散管理,无法满足外汇局各类IT资源整体集中管理的需要,IT资源管理的效率不高。

2.2缺乏对资源的动态管理

相对而言,目前大部分IT资源均实施静态化管理,不能实时地反映资源的变动情况,这样往往会导致看到的资源状况和真实情况可能不一致,资源管理人员无法实时动态掌握资源的使用情况和空闲情况,当网络、系统运行、人员、业务发生变化时,就无法进行整体、科学的调整和分配,导致资源不足或过度浪费。

2.3管理流程和资源使用关联不够紧密

现有的资源管理一般只考虑流程的管理,未关联到资源的使用情况,导致不能掌握资源的整体情况,也无法进一步了解造成资源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对于办公软件的安装可能只有申请和审批的流程,对于其已安装多少次还可安装多少次都没有基本的统计,可能造成资源的临时短缺。再如资源变更时,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整体掌握,往往只在资源数量上进行变化,资源内部调配无从下手,也无法对资源变更进行控制,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无法掌握资源变更带来的影响,可能给信息系统带来灾难患。

3外汇局IT资源管理的基本思路

外汇局IT资源管理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根据外汇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业务应用的实际发展进行针对性的建设,针对IT资源管理的现实突出问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3.1形成IT资源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

1)明确内部各类IT资源的界定。如存储空间、CPU利用率、网络使用率、软件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属性。

2)规范外汇局IT资源的权限管理。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和IT管理部门的设置分配权限,并为IT资源的使用程度设置权限层级,建立可靠的IT资源使用权限管理制度。

3)规范IT资源配置,明确资源规划和冗余设置要求,建立规范的IT资源使用操作指引,合理、有序的使用IT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4)制定IT资源变更流程,实施对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资源变更流程与资源库的动态联系。

3.2建立能适应业务发展的IT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外汇局IT资源种类多、信息量大,与业务有着紧密的关系,资源间关联密切,需要一个信息系统来支撑IT资源的管理。系统能实现与现有的相关信息系统如电子化设备管理系统及运维管理系统的自动对接,如图1_外汇局IT资源管理系统架构图所示;能采集各类IT资源信息,包括硬件资源(含物理信息和逻辑信息)如网络、主机,软件资源如数据库、应用系统,环境资源如机房、空调和人力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信息和关联关系如网络连接图;同时借鉴ITIL思想,支持对资源的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和监控管理;能提供Y源的可视化视图和统计、监测、预警功能,为保障业务持续性而提供可用、连续和安全。

1)系统充分采集外汇局现有各类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引入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监控管理等流程控制模式,形成一个有效的、动态的、近实时的资源库。

配置管理主要是在系统内标识和记录IT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动态属性,管理IT资源间的关联关系,并形成配置基线。

变更管理是IT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保证IT资源库信息准确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资源的分配使用、变更、回收、报废等全周期的流程管理,及时更新资源库,从而为了解资源变更原因及与业务相关性的趋势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掌握IT资源调配效率及效果。

监控管理通过及时采集IT资源的各类信息,为IT资源的管理提供管理依据。通过自动化和人工手段相结合,实现对资源动态信息的采集,并从安全角度出发设置各类资源使用警戒数值,如网络专线带宽的高峰使用率,存储设备的冗余量,服务器设备CPU和I/O的可利用率等等,能实现对IT资源使用情况的预警,使IT管理人员能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增加或更换IT资源。

2)系统提供可用性、连续性、安全性和统计分析服务。

可用性即IT资源要科学规划、动态调整,及时满足业务的需要,能够根据业务变化迅速调整。连续性即IT资源提供的服务不间断,能对IT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作出敏感判断,发现问题根源并进行变更。安全性即保障IT资源本身的安全,例如通过监测机房环境、主机报警,设置资源冗余,制定预警及应急响应策略等手段确保IT资源安全。统计分析即能对IT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衡量,确保IT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IT资源浪费。

3)系统注重以业务为导向。

外汇局开展IT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业务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提供有效地支撑。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外汇业务管理的重点也在不断调整,相应的IT资源管理应该紧密围绕业务管理,提升预见性、适应性和快速响应性能力。

4软件资源管理示例

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例,其配置信息与变更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在登记、分配和变更等环节实施管理,保证资源库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其管理流程和要素如下:

4.1软件资源登记管理

1)登记软件基本要素,主要如下:软件类型(开发软件、办公软件、安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资产编号;软件名称;软件版本;数量;许可方式(不限次、license、绑定地址);服务商;使用期限;软件存放位置;采购时间;软件状态(可用、停用)等。如表1所示:

4.2软件资源分配

1)资源分配是软件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管理要点是登记软件日常分配使用情况,并提供统计预警功能。

在软件日常分配使用时,登记以下主要要素:软件名称;软件资源编号;许可证号;版本号;使用情况(已用、可用);对应业务系统(非必填);使用位置(服务器、pc机等);使用人;使用部门;使用日期;软件故障情况。如表2所示:

基于软件资源信息表和软件分配使用情况表,提供统计功能,主要统计要素:使用统计、库存统计、到保统计。如表3所示:

4.3软件资源变更

软件资源一般使用后不存在回收的情况,主要涉及版本升级、停用、服务商变更、续保等。

1)停用

当软件已不符合使用要求或安装环境改变导致软件无法正常安装的,软件使用或需求部门可向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停用申请,资源管理部门核实后将《软件资源信息表》中的软件状态设置为停用,并更新资源库。

2)版本升级

软件使用部门需要对版本升级时,应向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原软件基础上升级的,资源管理部门将《软件分配使用情况表》中的软件版本号修改;二是原软件停用的先走停用流程,再将新软件走分配流程。

3)服务商变更、续保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5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IT服务管理

一、电力系统通信部门的IT服务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展现层、功能层、数据层。通过对各种系统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现有软硬件环境、网络资源、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知识库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调配资源,切实解决了机构人员、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技术集成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IT服务管理。

二、典型处理流程

IT服务管理是一种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系统通信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在此提出了IT服务管理四个典型处理流程,下面分别从流程目的、功能等角度进行说明:

(一)事件管理流程

事件是任何不符合标准操作且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在ITSM引入以前,事件管理没有特定的流程,所有事件都通过通信故障专线通知到通信调度部门,然后由值班员派工单给检修班成员,并不区分事件的“轻重缓急”,也没有技术层面的审核,因此故障派修单回单率一直很低,很多单据由于不具备执行条件而在班组和通信科之间来回推诿,降低了故障解决时间,也没有相关考核指标。

事件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事件通过运行单位填报、用户填报或者通信检修部门巡视发现填报,所有事件记录进系统,对于已经处理的缺陷只要补报即可。接着通信调度进行分类预判断并分派,确定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优先等级:如果是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小或无影响,则直接进行派单;如果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大,则要求检修部门先进行停服役申请,再进行事件处理。然后,检修部门消缺完毕后,由用户和通信调度分别进行消缺验收,判断是否已解决确定问题:如解决,则由检修班回单给通信科,则纳入审核管理或者填报缺陷归档,关闭记录;如没有解决,则纳入通信科审核管理继续诊断,纳入下一季度大修工程,必要时转省调、厂商和集成商、服务商等进行支持解决等。最后更新文档,必要时进行回顾,事件支持人员将根据管理要求定期产生相关报表。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设立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已被列为问题的事件(一组或一个)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出和建议永久性解决方案。其目的包括:(1)确保分析并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2)确保问题分派了正确支持人员,提高解决率。(3)根据IT资源情况分派问题优先级;(4)主动提供预防性措施;(5)提高IT服务的可靠性;(5)降低IT支持成本;(6)提高通信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名誉。

(三)配置管理流程

通信部门的所有资源都通过手工和电子配置管理是通过手工形式派发“电路(设备、线路)投入、改接单”,单据与实际资源状况出入较大。待单据完成后,由专人进行手动的资料更新和管理,而经常出现资料忘记更新或资料更新出错,缺乏必要的考核体系。

配置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配置申请。接着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经配置管理经理审批后生成配置工单。配置工单由配置经理审核后进行工单派发,此时由于工单并未真正实施,配置资源处于预占状态。然后配置管理员根据班组回单进行完成确认,若确认完成,则将资源预占状态更改为运行状态;否则取消资源预占状态。并定期进行资源检查验证,流程回顾,每个一个季度由系统自动生成配置管理报告,据此可进行资源分析、预警等。

(四)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管理流程将通过标准统一的方法和步骤管理和控制所有对通信系统运行环境有影响的变更。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所有变更的正确评估,可以维护通信系统运行环境的完整性;确保变更和变更实施得到正确记录,并提供审核统计;减少或消除由于变更实施准备不当等原因出现的故障;提供一致性的变更实施质量控制;提高资源使用率(如未得到正确控制和授权的变更需要更多的后续资源);确保实施的变更不会超出预定的系统利用限值确保紧急变更请求得到快速实施。

三、IT服务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系统2006年初上线运行,截止到2007年9月30日,IT服务管理系统的配置项数据包括服务器、客户端设备、网络设备、变电站通信机房、变电站通信屏体信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采集点以及其他各种设备信息,总计有36个分类、95000多条记录。自投运以来总共记录有效服务呼叫8546条,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共关闭8492条,完成比率达99%。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系统固化了18种处理流程及衡量标准、20项事件流程服务指标、10项工作量考核指标、28种事件分类指标等可量化的IT运行维护指标,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都分别设置了流程经理,每个流程又明确了流程负责人,负责处理流程时限、效率和质量。IT服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观、可测、可控、可量化的工作环境,工作量考核、系统风险识别、流程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人员技术能力等都可用“数字说话”。通过系统实施,事件处理更加高效,变更管理更加规范、问题管理更加可控、IT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IT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高效的管理手段。

四、结语

IT服务管理系统运行两年的实践证明了ITSM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实施效果表明该体系应用成效显著,流程清晰,责权分明,运行维护内容可量化,服务质量可考核,运作模式彻底告别了被动的救火队式的管理,开始步入主动的有预案的IT服务管理良性发展轨道。通过系统的实施,各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越来越好,问题的可控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各流程应用在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去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汉平,王强,贾素玲.现代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IT服务管理 

 一、电力系统通信部门的IT服务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展现层、功能层、数据层。通过对各种系统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现有软硬件环境、网络资源、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知识库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调配资源,切实解决了机构人员、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技术集成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I T 服务管理。

 二、典型处理流程

 IT服务管理是一种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系统通信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在此提出了IT服务管理四个典型处理流程,下面分别从流程目的、功能等角度进行说明:

 (一)事件管理流程

 事件是任何不符合标准操作且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在ITSM引入以前,事件管理没有特定的流程,所有事件都通过通信故障专线通知到通信调度部门,然后由值班员派工单给检修班成员,并不区分事件的“轻重缓急”,也没有技术层面的审核,因此故障派修单回单率一直很低,很多单据由于不具备执行条件而在班组和通信科之间来回推诿,降低了故障解决时间,也没有相关考核指标。

 事件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事件通过运行单位填报、用户填报或者通信检修部门巡视发现填报,所有事件记录进系统,对于已经处理的缺陷只要补报即可。接着通信调度进行分类预判断并分派,确定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优先等级:如果是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小或无影响,则直接进行派单;如果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大,则要求检修部门先进行停服役申请,再进行事件处理。然后,检修部门消缺完毕后,由用户和通信调度分别进行消缺验收,判断是否已解决确定问题:如解决,则由检修班回单给通信科,则纳入审核管理或者填报缺陷归档,关闭记录;如没有解决,则纳入通信科审核管理继续诊断,纳入下一季度大修工程,必要时转省调、厂商和集成商、服务商等进行支持解决等。最后更新文档,必要时进行回顾,事件支持人员将根据管理要求定期产生相关报表。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设立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已被列为问题的事件(一组或一个)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出和建议永久性解决方案。其目的包括:(1)确保分析并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2)确保问题分派了正确支持人员,提高解决率。(3)根据IT资源情况分派问题优先级;(4)主动提供预防性措施;(5)提高IT服务的可靠性;(5)降低IT支持成本;(6)提高通信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名誉。

(三)配置管理流程

 通信部门的所有资源都通过手工和电子配置管理是通过手工形式派发“电路(设备、线路)投入、改接单”,单据与实际资源状况出入较大。待单据完成后,由专人进行手动的资料更新和管理,而经常出现资料忘记更新或资料更新出错,缺乏必要的考核体系。

 配置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配置申请。接着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经配置管理经理审批后生成配置工单。配置工单由配置经理审核后进行工单派发,此时由于工单并未真正实施,配置资源处于预占状态。然后配置管理员根据班组回单进行完成确认,若确认完成,则将资源预占状态更改为运行状态;否则取消资源预占状态。并定期进行资源检查验证,流程回顾,每个一个季度由系统自动生成配置管理报告,据此可进行资源分析、预警等。

 (四)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管理流程将通过标准统一的方法和步骤管理和控制所有对通信系统运行环境有影响的变更。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所有变更的正确评估,可以维护通信系统运行环境的完整性;确保变更和变更实施得到正确记录,并提供审核统计;减少或消除由于变更实施准备不当等原因出现的故障;提供一致性的变更实施质量控制;提高资源使用率(如未得到正确控制和授权的变更需要更多的后续资源);确保实施的变更不会超出预定的系统利用限值确保紧急变更请求得到快速实施。

 三、IT服务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 T 服务管理系统2006 年初上线运行,截止到2007年9 月30 日,IT服务管理系统的配置项数据包括服务器、客户端设备、网络设备、变电站通信机房、变电站通信屏体信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 采集点以及其他各种设备信息,总计有36个分类、95000多条记录。自投运以来总共记录有效服务呼叫8546 条,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共关闭8492 条,完成比率达99 %。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 T 服务管理系统固化了18 种处理流程及衡量标准、20项事件流程服务指标、10 项工作量考核指标、28种事件分类指标等可量化的I T运行维护指标, 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都分别设置了流程经理, 每个流程又明确了流程负责人,负责处理流程时限、效率和质量。I T 服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观、可测、可控、可量化的工作环境, 工作量考核、系统风险识别、流程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 、人员技术能力等都可用“数字说话”。通过系统实施,事件处理更加高效, 变更管理更加规范、问题管理更加可控、IT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IT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高效的管理手段。

 四、结语

 IT服务管理系统运行两 年的实践证明了ITSM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实施效果表明该体系应用成效显著,流程清晰, 责权分明, 运行维护内容可量化,服务质量可考核,运作模式彻底告别了被动的救火队式的管理,开始步入主动的有预案的IT服务管理良性发展轨道。通过系统的实施,各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越来越好,问题的可控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各流程应用在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去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汉平,王强,贾素玲.现代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7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软件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二、三个人搞定一个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少,稍大一点的项目已经不再是靠某个“技术高手”从头到尾一手操办。从而在我们平时的软件项目中一些混乱现象往往是屡见不鲜。因此,采用科学的配置管理思想,辅之以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解决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管理上引起的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我国软件企业可以从以下思路去实施软件配置管理。

1.列出软件开发、运行、维护各阶段所需的软件配置项

所谓软件配置项就是在软件开发工作进展中得到的许多工作产品、阶段产品、使用的工具软件等信息项。表中列举了若干类软件配置项及其生成的阶段。

只有明确了各阶段有哪些软件配置项,软件企业才能在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2.对现有软件配置项进行分类、补充,进一步完善软件配置

软件企业在实施某一软件时,针对不同的用户都有不同的需求。为了满足各个用户的使用要求,我们的软件产品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

为了实现这两种不同的软件配置,在实际开发应用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各个配置项分别开发出来,再根据用户的需求,组合成不同的产品。

3.对软件项目的变更要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软件企业在软件的开发、运行、维护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软件的变更。引起软件的变更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用户,如用户要求修改工作范围和需求等;另一方面是软件开发人员自身,如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前期工作中的错误而修改源码甚至设计。对于以上两种情况软件企业可以从明确实施变更的双方人员、对变更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变更的影响进行评估等方面加以解决。

4.对软件版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软件企业开发的软件产品为了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不同的平台、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导致同一软件产生或演化出不同的版本。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号码版本标识、符号版本标示两种常用的方法进行软件版本控制。

5.实施有效的配置审核

软件企业在实施配置审核时可以从“配置管理活动审核”和“基线审核”两方面进行。

6.进行配置工具选择

软件企业选择商业配置管理工具,可以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工具的市场占有率:大家都选择的东西通常会是比较好的东西。

工具本身的特性:你应当在投资以前仔细地对工具进行试用和评估。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8

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现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依照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设站,长期不间断记录水文信息是水文的基础工作。因此水文站点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各省水文单位一般采用垂直管理,设立市、县水文机构和水文基层站点,具有典型的事业单位特征。

二、水文专业资产配置管理的主要问题

1、资产配置与具体水文条件结合程度欠缺,每一个水文站点都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与自然环境,比如经济较发达省份已经可以完全取消的对讲机、通信铁塔在偏远省份就必须采用,雨量场设置条件在各省设置条件也不同,因此专业设备配置应考虑实际需求,结合地理、气候、环境条件统筹考虑。

2、资产配置与单站任务匹配程度不紧密。目前各省水文站点资产配置主要依据《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sl415-2007)进行站点,而《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是水文站网通用型标准,且适当考虑了水文任务需求的专业资产配置余量,因此机械照搬规范,容易形成配置浪费。

3、资产配置与管理模式不匹配。水文站一般地点分散、人员相对较少,随着大量的站点建设与设备配置投入,因单位编制岗位的限制,因管理人员不不够、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形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4、资产配置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特别是专业资产配置,需要专业部门提供需求,一般不属于财务管理职责范围,在没有可靠分析资产使用的经济性、可靠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图方便工作,不管配置使用效率的现象。

5、资产资产编码规则不完整。水文专业资产部分因专业任务需要在国家标准的资产标准里与测绘、气象、网络、通信、环保部门部分重复,按国家标准资产分类不清晰、资产类别不完整。水文资产信息不能实时调整、更新,信息不太准确,给水文站网规划、管理、分析及防汛测报等带来了诸多不便。

6、资产处置报废更新处置程序亟待加强。报废处置与更新配置密切相关,水文行业资产管理通用资产一般各省财政主管部门会出台通用资产配置管理标准,依据《水文仪器报废技术规定》(sl415-2007)及有关国家技术标准文件,但因水文专业资产的专业性,单项资产金额较大,其报废处置更新一般由省水文主管部门负责从严控制,由于现阶段水文专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新不断加快,可操作的专业资产报废处置程序还有待强化,水文行业资产处置报废亟需规范。

三、解决思路

水文站点多、分散但管理架构完整, 水文任务职责分类相对清晰、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基本完备,设备需求相对同质化、批量化,且因水文行业的垂直管理优势,具备统筹管理的基础。省级水文行业的专业资产配置管理应该以各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需求为依据。从各省地理条件、水文监测专业需要出发,考虑各省财政状况和资产管理要求,在分析各地区水文管理架构和模式、水文专业技术标准和条件、水文技术设备应用和推广基础上,通过在分析水文专业要求基础上,建立既满足工作需要,又响应财政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省水文行业资产配置管理模式,以促使水文行业资产管理规范化。

1 、构建管理架构与模式

省级水文系统生产职能分配方案为:测站——生产中心;县基地——应急、巡测中心;市分局——保障中心;省局——技术管理中心,建立“测站用校结合、基地巡急兼备、分局综合储备、省局统筹调配、行业分析评估”。职能分配结合各省水文任务、管理层次、水文技术装备特点。

依托水文测站,按水文技术标准要求,推行对主要水文观测要素监测“用校结合、测站管理”的基层配置管理方案。

县基地满足县水文巡测任务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满足物资管理的人员配置要求;依托县水文巡测基地,建立“急巡兼备、基地管理”应急、水文巡测配置管理方案。

市基地满足区域水文巡测站点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测洪备用方案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即“储备保障、区域管理”;依托各市分局基地,建立“综合保障、区域管理”技术储备及设备管理方案。

配置重点在省基地的装备, 管理重点在“调余剂缺、统筹管理”。行业管理重点在,统筹分析行业设备状况,分析评估工作方案、技术设备匹配状态,满足技术评价、考核、分析需要。依托省局基地及技术管理力量,实施全省水文生产任务、资产配置的“调余剂缺、统筹管理”管理调度方案;依靠水文系统实施新技术应用标准、设备使用评估“分析评估、应用管理”的五项管理体系。

2 、明确任务需求与技术选配方案

水文资产配置,应着力做好前期工作,细化单站单点任务技术要求、地理位置水系河床等特征,结合水文测验技术方案与经济发展,明确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设备选型,减少盲目配置,解决资产配置的任务匹配、技术匹配、管理匹配问题。中国论文服务网,经济励志打造论文范文格式最完整、管理职称论文范文最详尽的论文资源网站。为广大需要职称评定,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的客户提供有效参考。

3 、制定统一编码, 提供准确信息

资产配置的基础应建立在统一的水文行业编码基础上,以便于计算管理、分析,适时掌握资产信息,做到科学分析、利用统筹调剂,资产编码的一般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

编码要有针对性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细化水文行业专业资产小类时,细化的固定资产必须体现水文行业固定资产特点与工作特征,便于直观统计水文设施与设备。

编码要有科学性选择水文行业资产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细化的固定资产小类在功能上应与其本身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使分类体系结构具有稳定性。

编码规则应系统性将水文行业资产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予以系统化表述,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

编码应可扩展性信息的类别和分类体系结构应适应信息量急剧增长和变化的需要,分类体系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扩展的余地,其中包括新的类别的增补和在原有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细化。

编码应具备唯一性每一项水文行业资产在标准中只有一个分类,不再按照其用途进行多次分类。涉及整个系统的资产只列示一个名称,其所包含的固定资产利用现有资产清单的形式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9

这里的“巨大利润”并非爆炸式增长、存在断点的色块,而是描绘出一条整体上递进、持续的曲线。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保险”)副总裁兼CFO陈国钢无疑是此中高手。

30余年江湖驰骋,管理会计是陈国钢成功的法宝。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到新华保险,他将自己的管理理念逐一推广,“四两拨千斤”的绝技也日臻成熟。

在管理会计实战中,“四两拨千斤”的施展要诀,在于三方面的配合:找到支点、运用杠杆、集中意念。其中,“支点”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战略目标,寻找到企业所需财务助力的环节;“杠杆”即管理会计;“意念”则是一种坚持、专注的信仰和执着。

明晰管理之道

自1998年至2010年,陈国钢在中化集团建立了以全面预算管理贯穿始终的管控体系,市场称之为“中化模式”。携此心得,他转战新华保险。

与中化集团不同,新华保险属于金融企业,业务类型相对单一,但30余家分公司的业务结构使得其在利润获取方式、资源配置、现金流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及股东价值统一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如何实现个人转型、平滑过渡,成为陈国钢上任之初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管理会计的实践性很强,了解了管理会计这门学科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个人的转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陈国钢说。

他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基于会计信息整理、分析,着重于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控制的管理学科。国内对于管理会计定义的理解主要来自西方理论,其在中国推广不过30余年。因此,如何从实践上理解管理会计很重要。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它来自企业的实际运营需要。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体系、报表报告制度,都是CFO必须考虑的。但结合企业战略、运营诉求,有效获取资源并合理配置资源,这才是CFO最应该考虑的事情,也是管理会计研究的最主要问题。其核心价值,是为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服务,协助战略制定与实施。而作为企业财务管理者,也相应成为企业经济资源的配置者。”

区别于实体企业,保险行业是负债经营,从实物形态到现金流,获取的途径都靠费用。因此,在保险公司,更能体现管理会计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在费用的配置上也就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方法。

因此,陈国钢初到新华,仍从预算管理做起,通过对保险行业费用指标额度的调研与掌握、对新华保险经营情况的摸排、对预算链条向上向下的全面梳理,制定合理的预算分配与管控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他用一串设问举例,“如何获取费用?费用如何通过预算与目标计划相关联?配置在什么地方?根据目标配置什么资源最为合适?过程中如何管理和控制?这实际上是一个资源配置体系。管理会计学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积累和沉淀,一旦真正掌握,便形同于水,可变幻身形,适用于任何容器。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业虽然有差异,但都存在资源配置的问题。即使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不同,但只要掌握获取资源的途径、配置资源的原则,管理只是执行决策的工具和手段。工具和手段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结合企业战略

新华保险成立于1996年9月,总部位于北京市,是一家大型寿险企业,股东包括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苏黎世保险公司。2011年,新华保险成为国内保险“第四股”。

在新华保险迈入历史性阶段的同时,整个寿险行业却屈身“寒冬”—“银保新政”威力尽显,银保渠道销售乏力;“人海战术”弊端尽露,个险渠道增长疲弱。

在这一形势下,新华保险开始实施转型战略,专注于中国内地的寿险业务。其战略转型重心是“以客户为中心”,拒绝粗放式增长模式,坚持现有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变革和创新,坚持价值和回归保险本源。

新的战略布景,必然需要新的财务管理思维来支撑,这是管理会计的要义。为此,经过缜密的思考及研究,陈国钢破旧立新,打破了公司原有的考核体系,建立了一套“价值考核体系”,并于2013年在系统内的分公司层面全面推行。

陈国钢介绍:“保险公司固有的观念是‘以保费规模论英雄’,规模越大,固定费用分摊越多。然而,随着保险销售竞争的日益加大和监管的逐步规范,销售难度逐步加大。那么,为了扩大规模,投入的费用就会逐渐变多,固定费用的空间越来越小,边际贡献就会慢慢收窄,这对企业的价值有害无益。”

新华保险以价值作为考核指标,在我国保险行业尚属首例。这符合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使得各分支机构更加注重提升企业价值,而非专注规模以致采取误导、强买强卖等不合规的行为并对企业长久良性发展形成掣肘。

实际上,该体系的考核指标与资源配置关联甚密,不仅对公司价值产生助推作用,还可以培养各级员工的资源配置意识,使其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同时有效促使其他部门与财务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助推企业转型。“想要转型取得实质性成功,首先需要员工观念的转型。观念不创新、不转型,管理很难去创新。”陈国钢说。

除此之外,为配合公司战略,陈国钢还在新华保险省一级公司推行费用集中化,并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移动办公系统、移动审批技术、影像传输科技等,改变以往层层下发式的资金链条,减少了道德风险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构建多维体系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和诸多方面存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唯有如此,这个体系才会更趋稳定和完善。

为了支撑新华保险的战略转型,推动管理会计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法在新华保险落地生根,陈国钢从多方面、多维度入手,建立了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

一是会计核算体系,这是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对会计对象的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信息所采用的方法。会计核算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统一的会计语言将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合理的展示。

二是财务资源管理配置体系,这是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融资、现金管理体系和财务资源分配体系两大体系。从业务角度考虑,例如保险公司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是保险费用收入,这个获取资源的手段与业务直接相关;从财务的角度考虑,公司获取资源一方面通过融资,同时,通过无形产品的设计,基于一定的成本创造更多利润。现金管理体系则是通过系统化的制度及操作,整合财务资源尤其是现金资源,并保障企业的整体资金安全;基于所获取的各项资源,财务部门通过合理的财务分配体系也即预算管理体系,在公司的经营战略指引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过程监控和后续使用评价的全流程管理。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篇10

关键词:公立医院 人力资源配置 问题 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对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人才是发展基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现实的制度和管理方式、理念,致使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优化,尤其是医护比倒置、人才流失等问题经常困扰着医院领导层,也给医患关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开展研究,以更好解决此问题,以图为新医改闯出一条新路径。

1.目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1医护人员数量配合比例需要进一步合理化

病人在医院不仅是治病,还需要良好的护理服务,这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更高层次要求,旧式的医护配置比例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按照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报告中的建议,一般情况下下医生和护士比例应该维系在1:2左右,对发达国家医护比的考察可以看出,一般都超过这个比例。而反观我国,2011年的实际医护比为1:0.36,重症监护病房也才1:1.45左右,和通行的国际标准相比出现了比例倒置的现象,根本满足不了患者的正常需求,导致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甚至事故的发生。这种不正常现象主要因为,一是医院行政化倾向严重,行政人员的比例和数量过高、过多,二是社会对护士的价值和功能远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都认为医生是绝对的主角,三是护士这个职业工作辛苦、报酬和付出远不成正比,流失率较高。

1.2各科室人员配置不当不利于人力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我国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还多停留在静态的人事工作上,没有真正按照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和制度办。各科室人员基本都很固定,科室间的流动较少、轮岗人员也主要对自己原科室部门负责,不能真正实现每个员工的最大人力资源绩效。

1.3医院人才严重流失,向上层级医院转移的倾向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各种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和私立医院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们无论在价格、技术、服务还是管理上都开始互相比较,以吸引更多患者来自己医院就医,由于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没得到根本解决,医院的人才流失现象很严重,尤其是向更大城市、上层级医院聚拢的趋势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导致基层得不到有效的医疗服务。而且,没得认同感、得不到锻炼等个人原因也不断增多,使得医院留住人才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目前通行的合同是3年续签一次,每次的续签都是一次人才保卫战,给医院正常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1.4人才结构整体不合理的现象亟待解决

一是职称和专业技能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从事专职研究的人才偏少、一线医生比例过大,而且有高学历的从医人员比例较低。

2.解决医院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挂念,注重制度建设

随着私立医院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新医改的推行也必然使得公立医院面临更大的竞争,这一宏观环境的变化逼迫公立医院需要在现有体制内腾挪,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医患关系等观念和相关制度。必须要注重医护职工的发展需求和工作能力、各科室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等重要因素,更合理配置人才,并且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构筑学习型医院为目标不断增强人力资源配置的后劲,以保持向上的竞争力。

2.2通过各种手段使得医护比例趋于正常

鉴于国内医院医护比和国际通行标准差距太多,且护士的护理质量和医生的治疗水平同等重要,所以医院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医护比这一问题,通过各种手段解决目前不合理、过低的医护比问题。一是改变护士不如医生重要的观念,通过护士节等各种活动普及护理与治疗同等重要的观念,二是采取切实的手段改变护士工作辛苦却工资、绩效水平不够高的现状。

2.3加强对医院行政人员的培养和管理

行政人员是服务医护人员的最得力助手,因此,在改变公立医院行政化倾向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行政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使得其内涵适应于工作角色和职能定位。具体,一是使其树立服务医护人员而非管理的理念,在人力资源、医院发展规划等各方面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规划,以更快更有效率地发展医院,二是财务、人力资源、医务等各科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钱用在最有效益的地方、将人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将各科科务安排得最合理,通过齐心协力做好医院整体的发展。

3.结束语

人力资源配置是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既能提升医院社会形象和医护能力,也能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为和谐社会尽一份应有之力。为做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必须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适合本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模式。这要求医院管理者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本意和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合理做好医护比的配置工作和各科室内部成员的流动工作,并重视对行政人员专业管理技能的培训,这都是提高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水平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蓉.医院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J].中国市场.2011(26)

[2] 孙彦.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1(06)

[3] 周军伟.加强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