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十篇

时间:2024-03-01 17:55:23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1

近日,IBM宣布推出用于实现IT流程自动化的新软件IBM Tivoli变更与配置管理数据库(CCMDB,Change and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以此帮助客户应对管理日益复杂的IT架构所带来的难题,并帮助其控制不断攀升的IT成本。CCMDB的,表明IBM在推进IT服务管理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目前,将IT作为一项业务来管理的IT服务管理(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正逐步深入人心,这其中尤以由十大管理流程为主线的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即IT基础架构库)最受推崇。作为ITIL的重要贡献者和推广者,IBM一直在通过将ITIL流程融合到其管理软件中,来帮助企业降低实施ITIL的门槛。CCMDB正是这一努力的重要成果。CCMDB和一系列IBM Tivoli流程管理软件,可以使与管理复杂IT环境相关的某些最具挑战性的流程实现自动化。例如,在企业中各个独立部门的软件、硬件、存储和网络环境中部署新应用。

CCMDB是一款面向整合IT服务管理解决方案的平台。该软件可以自动发现、整合分布在整个企业中的IT信息――其中包括关于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中间件、应用和数据的详细信息,由此帮助IT人员了解这些不同组件之间的关系及依赖性。CCMDB还包括一个“工作流引擎”,它可以将IBM Process Managers软件付诸应用,还支持公司创建定制流程以满足其特殊需求。Process Manager与CCMDB都构建在开放、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之上,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其现有技术投资。(康翔)

惠普基础设施管理软件走向联合

企业规模不断变化,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数量和规格也不断变化,每次新服务器的部署都费时费力,而不同服务器的应用高峰不一样,利用率不高,维护也相对复杂,在业务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不能做到及时响应。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惠普提供的的统一管理软件,可以在一个简单的界面上统一管理所有的基础设施。9月26日,惠普在“缔造下一代数据中心”的适应性IT基础设施巡展中展示了HP OpenView、HP Systems Insight Manager以及HP ProLiant Essentials三大软件的最新进展。

惠普公司全球软件战略经理Russell Coombes先生说,数据中心系统之外的管理工具会影响数据中心的效率和灵活性。为了使用户的资源得到最大发挥,惠普提供了对数据中心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软件解决方案,其中就包括OpenView、Insight Manager以及HP ProLiant Essentials。这些方案的核心是Systems Insight Manager,它提供了一个单一控制台,能够对物理和虚拟服务器及存储资源进行控制,而与OpenView、ProLiant Essentials结合,能够对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

Insight Manager是业界被广泛应用的系统管理工具之一,利用它可以管理惠普或第三方的服务器、客户机、集群以及基于HTTP、SNMP和DMI协议的网络设备。基于Web的Insight Manager有助于降低系统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和可用性。它提供了集成的系统软件维护能力以及故障和性能管理,它还具有更可靠的安全性,包括基于主机的鉴权和SSL加密。

惠普近年来收购了一些创新的技术和服务,不断完善OpenView产品线,创建起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解决方案集,帮助CIO化解在降低管理异构IT环境的复杂性、成本和时间方面所面临的挑战。HP惠普管理方案专注于四个核心领域,分别是:业务管理、IT服务管理、应用管理和基础设施管理,而未来,惠普软件一大投资领域将是刀片系统的管理。(刘学习)

戴尔联手赛门铁克提供电子邮件控制管理

近日,戴尔和赛门铁克公司宣布,双方将联手共同提供电子邮件控制管理方案。针对企业在保障IT基础设施安全和管理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两家公司推出了Secure Exchange,通过使用这款端到端的产品,用户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便可搭建安全可靠的Microsoft Exchange环境,并同时拥有强大的归档功能。

Secure Exchange是业内第一家通过验证的产品,其充分利用了戴尔在转移400多万个Exchange和Active Directory邮箱过程中积累的Microsoft Exchange专业知识。该产品有一个两家联合设计的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参考架构、扩展服务和估量工具,分步骤为客户提供逐步规划,以简化数据安全、备份、恢复和归档操作。(胡)

简讯

McDATA首款 统一异构SAN管理平台

McDATA日前了EFCM 9.0管理软件,将McDATA原有的三个独立的管理应用软件集成,并打造成为一个强大的易于使用的存储网络管理平台。EFCM 9.0提供了先进的多厂商光纤网络管理、性能监控和安全特性,能够优化并保护数据资源,同时降低管理成本。EFCM 9.0能提供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扩展性,以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异构、多节点的SAN网络,以及从HBA卡到存储阵列的端对端可视化拓扑结构,包括交换机、路由器以及其他通道扩展设备。EFCM 9.0集成了对路由、扩展以及iSCSI协议的网络管理,能够简化并分区配置多协议、多节点的网络。(郭平)

SAS分析平台的集成组件SAS/QC软件

商业智能软件和服务提供商SAS公司于9月在上海召开的“SAS制造型企业的质量改进与保修分析暨商务智能应用研讨会”上,展示了其SAS分析平台的集成组件SAS/QC软件。 SAS能提供完整、全面、集成的数据分析平台。SAS的产品可以让用户轻松访问任何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数据管理,运行统计分析,然后使用大量报表和图表来提交调查结果――所有这一切在一个易于管理的软件环境中来进行。SAS分析平台的集成组件SAS/QC软件为整个企业中所有质量改进工作提供广泛的专业化工具,从设计实验和评估产品可靠性到监视流程稳定性和确定加工能力。(习)

狗狗网新游戏《天下网游》

日前,狗狗网推出新开发的一款武侠性质的MUD游戏《天下网游》,这款游戏集文字,感情、趣味、知识、互动、历史为一体,参考了众多经典武侠故事中常见的场景,构造了一个最大程度符合大众心目中江湖形象的世界,目前天下网游已拥有50万的注册用户,日访问量突破一万人次。(杜昊)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2

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流程设计;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732-02

Discusses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the Flow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ENG Wen-bin

(Computer Teaches Education Ministry, Guangzhou Business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510163, China)

Abstract: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is set of standards, the highly effec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t can provide the working space management,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support, the process management, the jurisdiction control, the change management and so on a series of managed capacity, is improves the software quality the important means.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may help the development team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change control to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it organically unifies other support, forms a whole, promotes mutually, the mutual influence, has guaranteed quality system's implementation powerfully.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s flow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unifies the concrete case, analyzed has carried on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flow desig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1 软件配置管理概述

现代软件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团队开发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版本的正确性;怎样在早先产品版本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如何解决开发策略的统一与特殊版本需求之间的矛盾等,有效的软件配置管理能够充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许多专家学者早已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它进行了论述,本文也是尝试着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简述。

1.1 软件配置管理的内涵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逐步累积出构成软件产品的程序,包括源代码、中间代码和执行程序、各类文档及数据,这些所有能够形成软件组成的元素被称为软件配置,软件组成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软件配置中的一个配置项,配置项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

《GB/T11457(1995)软件工程术语》中的定义为:软件配置管理是标识和确定系统中配置项的过程,在系统整个生存周期内控制这些项的投放和更动,记录并报告配置的状态和更动要求,验证配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软件配置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标识软件工作产品、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统计和配置审核,四项活动贯穿于软件开发活动的始终,覆盖开发活动的各个环节。

1.2 软件配置管理的意义

要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关键就在于建立起一个稳定、可控、可重用的软件流程(Software Process)。而要进行软件流程改进就需要有明确的、量化的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期,而进行度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软件配置管理。

与一般制造业相类似,软件流程就像是一条流水线,在它的各个环节上都会有“零部件”产生,它们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程序、相关文档以及数据,这些正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软件配置项。它们不仅是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结晶,更是开发经验的积累,是软件组织最宝贵的财富[1]。因此,软件配置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全面的管理保存各个配置项,监控各配置项的状态,并向项目经理及相关的人员报告,从而实现对软件过程的控制。

2 软件配置管理的流程设计

配置管理流程是软件开发机构进行配置管理的依据,其规定了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哪些配置管理方面的工作。制订配置管理流程的方法是:通过对目标机构的调查、评估,定义现有的配置管理流程,由配置管理技术专家对它进一步分析,结合常规的配置管理方法制订出新的流程,然后,依据选定的配置管理工具的功能,将新流程中可自动化的环节交由配置管理工具处理,其它环节由新制订的配置管理规范进行控制。下面简单介绍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量化的软件配置管理流程以及常见的配置管理工具。

2.1 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

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项目的整个生存周期内建立和维护软件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在IEEE标准729-1983中,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如下几项:配置表示;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变更状态统计;变更审计;构建;过程管理;小组协作[2]。

一个理想的配置管理系统应该提供以上所有功能,但是在实现中,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一个系统若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上述部分功能,便可以称之为配置管理系统。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配置管理系统是一种功能的综合,而不是一种标准的体系。同时,在企业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所涉及到的活动,不仅仅是要采用相应配置管理系统来支持配置管理,还需要制定一个正确的配置管理解决方案。只有在正确的配置管理方案的指导下,并辅以有效的配置管理工具的支持,才能够真正的做好配置管理,从而达到对软件过程的管理和改善,保证软件产品的高质量。

2.2 量化的软件配置管理流程

软件量化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定量化过程,目的在于对此加以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善。通过软件度量可以改进软件开发过程,促进项目成功,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因此,利用量化的软件配置管理,可以明确规定数值的版本管理,开发人员能按照规定标识开发过程中的各产品,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并行开发的安全性。同时,利用量化管理提供的各项数据,帮助项目主管了解项目进展与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并可根据开发人员在对配置管理支持工作的数据中了解开发人员的内容,优化人员安排,从而提高工程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2.3 常见的配置管理工具

CVS(Concurrent Versions System)、VSS(ViSua1 Sourcesafe)和Clear Case是版本控制工具中比较典型的三种工具。其中,CVS是开放源代码世界的经典,是一个功能比较全面的现代版本控制系统,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下运行;VSS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平台的、面向小型开发项目的版本控制系统,依靠服务器上的共享目录提供服务;ClearCase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功能强大的商用版本控制系统,提供了全面的配置管理功能,而且无需软件开发者改变他们现有的环境、开发工具和工作方式,在大型项目的开发管理中表现优异。

3 软件配置管理的实施策略

如何有效协调同一个软件产品的维护和开发工作,使之有序、高效,这是软件配置管理应该解决的问题,主要依赖于配置管理的策略和配置管理工具对并行开发、自动化合并、项目管理等功能的支持。

3.1 软件项目的并行开发策略

所谓并行开发,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队针对同一个文件或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同步的变更,并行开发应具备对并行变更内容进行合并的能力。一般来说,软件项目有以下三种并行开发策略:

第一,每个开发人员一个开发分支/开发流。在这种方式下,每个开发人员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开发流,优点是开发人员的环境是稳定的,开发人员决定什么时候提交结果,什么时候看到其他人的结果;缺点是每个开发人员处于彼此隔离状态,集成工作量较大。

第二,多个开发人员共享一个开发分支。在这种方式下,多个开发人员共享一个开发分支。此方式比较适于彼此之间需要紧密协作的开发场合,如果使用动态视图,立即可以自动看到其他人的修改;如果使用静态视图,通过更新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修改。

第三,所有开发人员共享一个分支。这种方式是所有开发人员使用一个且仅使用一个分支/流,也就是集成流。这种方式是最大化集成的集中体现,适合整个项目组的各个成员之间需要紧密协作的场合下,一般在项目组规模较小(少于8人),并行修改很小的场合使用。

3.2 配置项标识与库结构策略

配置项由配置管理员在配置管理计划中确定,进行配置标识的基本策略是:逻辑上是一个整体,标识规则保持一致,方便检索,易于记忆。配置项的标识包括配置项名称、配置项版本标识两个方面。

在确定了配置项之后,就可以确定配置库的目录结构了。配置库的目录结构直接关系到配置管理的工作量和使用的方便性,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结构。配置库大结构可以采用二级库:开发库、受控库+知识库[3]的形式。开发库和受控库下的目录结构基本相同,但开发库比受控库多了一个属于开发人员使用的工作空间。知识库在项目结束后,把最终代码、开发文档、业务相关资料与项目人员的经验体会等资源收录其中。

在确定配置管理库受控库下目录结构时,有两种可选的产品目录结构的方式:一种是按照开发阶段划分,在产品类型下再划分诸如设计文档、代码等目录;另一种方式是按照产品类型划分,例如首先是文档、代码,然后在其下按照开发阶段划分。这两种目录结构,可以根据软件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选择。

3.3 B公司电子商务系统的配置管理案例分析

B公司电子商务系统的项目需求是:除了在线交易外,还要通过网站将企业与客户结合起来,将企业和合作伙伴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项目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选择并行版本系统CVS作为版本控制工具。系统由主服务器端、客户端、备份服务器端、测试服务器端四个部分组成。主服务器端负责维护一个CVS仓库。

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是每一个软件开发项目的基本需要,在该项目的配置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公司网站进行项目信息的,比如版本信息,整个项目都通过该网站来版本、人员信息等;二是变更控制委员会和开发小组的例行会议,用于企业决策执行和跟踪、技术升级、需求变化等重大变更的交流。

基线[4]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在本项目配置管理过程中,软件企业根据自己的开发要求,主要关注开发过程中的阶段基线,如表1所示。

在CVS中,用户需要有一个用户标识才能访问CVS的仓库,在此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Pserver服务器模式,既可以创建与服务器的用户相对应的用户帐号,也可以创建专用于CVS的用户标识,所有的用户名称映射都使用仓库的CVSROOT模块中的Passwd文件,由配置管理员完成。

B公司电子商务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方案,针对中小型软件企业和开发项目特点,用CVS作为主要的配置管理工具,有效的实现了版本控制、变更管理、管理等主要的配置管理功能,较好地满足了B公司的项目需求。

4 结论

实施软件配置管理可以解决许多软件开发企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实施软件配置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对配置管理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分析各种工具,采用适合该软件项目实际开发流程的配置管理工具,才能实施一个成功的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Mette A,Hass J.配置管理原理与实践[M].龚波,黄慧萍,王高翔,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奔.PMT软件配置管理文集》[EB/OL]./scmchina/doc/pmtscmrpt.pdf.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3

本文首先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并从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配置管理功能,介绍了配置管理以及概念和配置管理任务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与配置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了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软件项目管理 配置管理 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对软件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变化也越来越频繁。从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在技术变化和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企业的项目库和管理库,将个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企业知识和经验,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产品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采用科学的配置管理思想,辅以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是管理软件产品不可或缺的方法。目前,我国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管理相对落后,引入软件配置管理的思想和技术是迫切而重要的。 

软件项目管理 

(1)软件项目管理概念 

软件项目管理是对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使软件项目能够按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地完成,分析和管理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的活动。与其他项目管理相比,软件项目管理是非常特殊的。首先,软件是一种纯知识产品,其开发进度和质量难以估算和计量,生产效率难以预测和保证。其次,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开发过程中各种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和控制性。软件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的组织和管理、软件项目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估计、软件配置管理等。所有这些方面都贯穿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其中,软件配置管理提出了开发过程中人员和工具的配置和使用的管理策略。 

(2)软件项目管理的原则 

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包含以下几大原则:即平衡原则、高效原则、分解原则、实时控制原则、分类管理原则、简单有效原则、组织的知识积累原则。 

(3)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软件系统的频繁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复杂,软件更新、配置管理逐渐成为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配置管理过程可以涵盖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各个方面,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宏观管理中,即项目管理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良好的配置管理使软件开发过程能够更好地预测,使软件系统具有可重复性,并使用户和管理部门对软件质量和开发团队有更大的信心。 

配置管理 

(1)配置管理的概念 

就目前来说,配置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通常都认为配置管理是一种规范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工作。软件配置管理简称SCM(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在团队开发中识别、控制和管理软件变更的管理。 

(2)配置管理的任务 

1.定义配置项 

软件配置项目(SCI),即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构成软件配置,它们是:代码(源代码、目标代码)以及数据结构(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文档(技术文档、管理文档、需方文档)、报告,其中每一項称为配置项,软件配置项是配置管理的基本单位。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环境,如操作系统、各种支持软件、配置管理工具,也可以纳入软件配置管理的范围。 

2.标识配置项 

识别软件配置项对整个管理活动非常重要,它给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软件项目提供了唯一的标识符,使其易于控制和管理。配置标识符包括文档标识、代码标识和运行文件标识。 

3.定义基线 

基线标志着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的结束,当一个个软件配置项形成文档并通过评审,便成为基线。基本功能是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更清晰的划分,使连续工作在这些点上断开,从而对试验结果进行测试和确认。 

4.定义软件配置库 

软件配置库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开发过程。基线技术将存储库分为3类:即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 

(1)开发库:存储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技术文档、源代码、可执行代码和数据,为开发人员的活动提供支持。 

(2)受控库:存储被评审和批准的基准产品,以及批准的软件工作产品和软件产品。 

(3)产品库:项目正式交付的最终产品和最终操作环境。 

5.控制配置 

配置控制的定义是指定配置管理在实现过程中实现的配置规则,包括出入库控制和变更控制。 

6.配置审核 

它包含物理和功能审核。包括以下活动:验证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性、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应定期安排审核工作;定期的软件备份应该确保备份介质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7.配置状态报告 

提供软件开发过程的发展状态记录,包括配置管理的现状以及原因(存储、更改)。配置管理人员应定期或在需要时提交配置状态报告。配置状态报告包含对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基线的所有更改的可跟踪性。 

(3)实施配置管理的优点 

1.节约费用: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工程造价。 

2.利于知识库的建立:项目库、管理库 

3.规范管理:量化工作量考核、标准化测试、加强协调与沟通 

配置管理实施的流程 

(1)规划和调整网络开发环境,规划良好的开发环境,是实施配置管理系统的前提。本阶段的配置管理系统规划,主要考虑以下问题:网络带宽、拓扑构造、服务器选择、命名约定、存储位置、开发人员和组的命名规定等。 

(2)设计配置管理库 

根据项目需求,设计开发资源存储模型,有利于减少管理负担,提高配置管理数据库的访问性能,便于访问控制,保护软件资产。 

(3)制定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目的是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制定合适的配置管理流程,以更好地支持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1.定制并行开发策略 

合理的并行发展战略应具备以下特点:协调项目的复杂性和需求,为集成开发过程中的变更创建有效的规范,并反映开发过程中方法和需求的变化。 

2.版本管理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活动之一是提取软件的相关版本,以形成软件系统的阶段版本或版本。一个基线代表一个新开发活动的开始,一系列精心定制的活动生成一个新的基线。此功能有效地用于管理和跟踪项目开发过程中版本之间的关联。 

(4)相关人员的培训 

要想让配置管理系统顺利实现,相关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 

1.管理员培训:对于配置管理员,主要学习配置管理工具管理相关内容; 

2.开发人员培训: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主要学习配置管理工具与开发常用的操作; 

3.管理流程培训:对于所有人员来说,其目的是了解配置管理策略和过程,以及如何将开发管理和项目管理结合起来。 

CMMI与配置管理 

CMMI(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是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组织开发,并于2002年的一种规范、实用的途径,来管理软件过程的模型,经过指导软件开发人员的活动来改进软件过程,以达到软件过程的可重用性、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的目的。软件配置管理是CMMI可重复级别的一个关键过程域,其目的是在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中维护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其中包括对变更的控制和对可能影响变更的所有软件因素的管理。配置管理作为过程实施和过程优化的一部分,是软件过程的基本保证,也是基于可复用软件开发的管理方法,因此,它成为软件过程管理的核心。CMMI模型清楚地描述了供应链管理,并解释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实现的目标,具体描述了软件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成熟度应该达到的一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关键实践(Key Practice)。这些关键做法分为5类,即所需的承诺、执行能力、执行的活动、度量分析和验证,以实现该组的目标。从而使企业在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时,能够准确地知道该做什么,如何评估团队的配置管理状态,以及在哪些方面也可以改进等,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具体回答。 

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配置管理在某软件项目开发中的应用,该软件开发以及管理的环境如表1所示。 

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项目实施者需要在项目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构建统一的项目资源管理平台,满足项目团队的角色,是项目资源需求的关键。该平台的建立为避免项目管理混乱、文档和测试程序的源程序版本之间的文件标准化和统一化,变革的有效控制,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并可以保存项目各阶段工作成果。通过SVN的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在公司实施配置管理,该平台使得软件项目开发任务,进度,改变可以控制并保存在项目结果的所有阶段,包括各种软件项目的源程序文件的历史版本,形成项目的开发库及受控库,形成了无形而强大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能力。通过配置管理的实施,减少项目人员之间的摩擦,团队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通过配置管理的实施,增加了用户对软件产品的信心,并给予了良好的评价,使公司领导对项目团队有了更多的信心。 

结语 

配置管理系统直接解决了开发团队的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并通过资源重用建立了知识库,规范了软件开发过程,使软件产品更加可靠。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配置管理和合理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降低了项目风险,使整个软件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1] 王珍英.配置管理在軟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10):101-104.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4

【关键词】配置管理;SAP系统;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

1、前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发展方面,成功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和内燃机车技术,实现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掌握了核心技术,达到了国产化目标。

为了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自主研发”的全过各记录目的,公司决定把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作为SAP系统上线项目,对产品的设计、工艺、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管。由于该项目是引进、吸收、自主研发并行的,就使得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变更,为了解决配置项更改的追踪记录问题,同时完成配置清单的生成和使用,经过详细论证后,决定在SAP系统内开发的配置管理平台,完成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配置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

2、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开发

2.1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开发的背景

SAP系统里对产品的变更管理是用标准功能配置管理(CM)及工程变更管理(ECM),对于配置项的更改原因、更改审核过程、更改涉及部门范围以及配置项更改后的执行情况,在SAP系统中并没有追踪记录,无法满足我公司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对于各项变更的管理要求。基于这样的情况,同时为将来系统生成产品配置清单做基础准备工作,实施了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开发。

2.2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开发的功能范围

2.2.1问题陈述单(PP)

以项目为前提条件,对项目执行中遇到的异常状况提出问题,根据该问题解决复杂度和相关影响可在系统内选择不同的审批流程,最终至转入工程更改建议(ECP)或经审批后对该PP下达执行。

2.2.2工程更改建议单(ECP)

以继承PP号为前提条件创建ECP,其目的是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设计或工艺部门对已经的文档及BOM进行工程变更的配置项进行的管理。除了自动带入PP的基本信息外,还对配置项更改涉及到的影响车型、影响列份等进行记录执行和审核过程,且实现了全过程的审签记录、签收细节记录、按单位、车型、列份的报工记录。

2.2.3工程变更管理(ECM)

当ECP审核通过后,对其中涉及的配置项进行的变更管理过程。工程变更管理(ECM)是SAP系统的标准功能,把它作为配置管理平台中的一个环节,其作用是对配置项的更改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了对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图纸和BOM变更记录。

3、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在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上的应用

3.1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和开发的标准

当前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和开发的标准是根据公司的标准业务流程设计的,用于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将来随着使用的不断深入,配置管理平台可根据需要,再通过系统配置或开发实现,以满足公司各个项目的应用。

3.2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方法

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设计考虑到人员在不同项目的权限可能不同,那么在每个项目对配置管理平台的使用前就要针对参与该项目配置管理的人员进行组织架构的权限及该项目涉及的车型、列数等项目相关信息进行配置。

3.2.1管理员对系统的配置

管理员根据用户提报的项目基本信息、用户组织架构、所需配置管理的审签流程等信息对系统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用户可在系统内进行该项目的配置项信息变更操作。

3.2.2用户对系统的操作及数据维护

在对申请配置管理使用的项目配置完成后,各业务部门的用户根据已配置好的权限进行PP/ECP的创建、审核、签收、执行、关闭。相关监控单位对已下达的PP/ECP可以通过OJL对完工情况执行监控。从而完成对配置项变更过程的闭环管理。

3.3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效果及解决的问题

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代替了系统内原有的项目问题通知单+工程变更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内设计、工艺、生产、售后等各环节对配置项变更的签收和执行管理,完整的记录了项目变更的审核过程及审核意见、变更过程及执行情况,通过各项查询报表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完成以项目为单位的PP/ECP统计。

结论和建议

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A-3003)目前在系统里共下了PP:10927条;ECP:5407条,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配置管理平台在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配置管理平台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更起到了管理和记录作用,另一方面A-3003项目对配置管理平台适用性也做了很好的验证,同时给其它项目起到了借鉴作用,为公司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SAP系统配置管理平台应用程度越来越深,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配置管理平台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一方面说明了配置管理平台的应用确实提高了我们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逐步认识到配置管理平台在数据的管理方面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何能充分利用该平台,助推企业管理和产品管理,我认为有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该平台是以流程为依据进行开发和运维的,那么不断优化流程是提高使用效率的基本前提。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5

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项

0 引言

目前国内军用嵌入式软件研制相关单位对硬件技术状态管理主要依据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其中GJB3206A-2010中明确说明软件按照GJB5235-2004《军用软件配置管理》进行管理),目前军用嵌入式软件研制相关单位对软件技术状态管理主要依据GJB5235-2004。其中Configuration Management被翻译为技术状态管理(用于硬件技术状态管理)和配置管理(用于软件技术状态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说,两个标准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翻译的不同。鉴于软件属于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在软件研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硬件技术状态管理的相关要求并应用到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并最终达到两者融合,以一个标准的形式对软硬件技术状态进行管理(目前国内基本上没有两者融合的相关文章)。

1 技术状态管理与软件配置管理基本概念解读

(一)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现有或计划产品,或产品组合的特性、功能和物理属性;

(2)在GB/T 11457-2006中:在配置管理中,在技术文档中制定的并在产品中体现的硬件、软件的功能和(或)物理特性;

(3)在GJB3206A-2010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在技术文件中规定的并且在产品中达到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

(4)在GJB5235-2004中,被翻译为配置。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各阶段产生的各种形式和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数据和环境的集合。

在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指定每个配置项的重要特性主要指的是作者、文档或文件的类型、以及软件代码、文件的编程语言等。

通过GJB5000A对配置项重要特性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这些重要特性定为软件的物理特性。也就是说,软件是有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的。

鉴于GJB5235引用了GB/T 11457,因此在软件配置管理中对Configuration的定义应参照MIL-STD-2549、GJB3206A或GB/T 11457的定义较合适。

(二)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管理。建立并维持产品特性、功能和物理属性一致性的管理过程;

(2)在GB/T 11457-2006中被定义为:应用技术和管理的指导和监控方法以标识和说明配置项的功能和物理特征,控制这些特征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处理和实现状态并验证与规定的需求的遵循性;

(3)在GJB3206A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管理。在产品寿命周期内,为确立和维持产品的功能特性、物理特性与产品需求、技术状态文件规定保持一致的管理活动;

(4)在GJB5235中,被翻译为配置管理。为保证软件配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在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内应用配置管理的过程;

GJB5235中对配置管理定义的最后使用了"应用配置管理"这几个字,其并未说明配置管理具体指什么,该标准对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的定义是不准确的。因此,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在软件中的定义采用GB/T 11457-2006或GJB3206A等的定义比较妥当。

(三)Configuration item(CI)

Configuration item(CI)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项。技术状态项是指为单独的技术状态管理所指派的、能满足某一最终功能的任何硬件、软件或两者的组合;

(2)在GB/T11457中,被定义为配置管理设计的硬件、软件或两者的集合,它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单个实体来对待;

(3)在GJB3206A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项。能满足最终使用功能,并被指定作为单个实体进行技术状态管理的硬件、软件或其集合体;

(4)在GJB5235中,被翻译为配置项。为了配置管理的目的而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待的软件成分,通常为软件配置中的一个元素。

在GJB5000A中,工作产品的配置管理可按多个粒度级实施。配置项可以分为配置部件和配置单元。适时可解释为"配置部件"和"配置单元"。

从以上几个概念对Configuration item的解释,再结合对Configuration的解释,在软件中使用MIL-STD-2549、GB/T11457、GJB3206A的定义来描述Configuration item比较合适。

(四)Baseline

Baseline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GB/T11457中基线(baseline)的概念为业已经过正式审核与同意,可用作下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有通过正式的修改管理过程方能加以修改的规格说明或产品。其中功能基线的概念为:在配置管理中,一配置项的初始批准的技术文档,相对于分配基线、开发基线、产品基线;分配基线的概念为在配置管理中,初始批准的规格说明,它支配作为较高级配置项的一部分的配置项的开发,相对于开发配置、功能基线、产品基线;产品基线的概念为在配置管理中,在它的生存周期的生产、操作、维护和后期支持期间,定义一配置项的初始的经批准的技术文档(对于软件,包括源代码清单)。

(2)在GJB3206A中,技术状态基线(configuration baseline)的概念为在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某一特定时刻,被正式确认并作为今后研制生产、使用保障活动基准,以及技术状态改变判定基准的技术状态文件。一般包括三种技术状态基线:功能基线(经正式确认的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分配基线(经正式确认的分配技术状态文件)和产品基线(经正式确认的产品技术状态文件);

鉴于嵌入式软件属于整个产品的一部分,因此从系统融合、控制和易用的角度看,可以只保留技术状态管理概念上基线的概念:即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将软件配置管理中的功能基线修改为任务基线(主要包含软件研制任务书)、分配基线修改为需求基线(主要包含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将配置管理中产品基线的内容合并到技术状态管理概念上产品基线中。即系统分配基线包含软件任务基线、需求基线的内容,产品基线包含软件任务基线、分配基线和其他软件技术状态项文件。

(五)Configuration identification

Configuration identification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标识。与CI的选用、每个CI必需的技术状态文件类型的确定、CI号与其它附属于CI和定义其技术状态的技术文件的标识符、CI的发放和与其关联的技术状态文件,以及技术状态基线的建立有关的技术状态管理要素;

(2)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配置标识。配置管理的元素,它由为系统选择配置项并在技术文档中记录它们的功能和物理特征组成;

(3)在GJB3206A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标识。确定技术状态项及其所需技术状态文件,标识技术状态项及其技术状态文件,发放和保持技术状态文件,建立技术状态基线的活动。

两个标准中概念基本一样。

(六)Configuration control

Configuration control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控制。在某一CI的配置中,有关系统的建议、判断、评估、协调、建议更改的处置,以及所有批准/发放的更改实施的技术状态控制要素;

(2)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配置控制。配置管理的元素,它由评价、协调、批准或不批准和在配置项的配置标识正式建立以后,配置项变更的实现组成;

(3)在GJB3206A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基线建立后,对提出的技术状态更改申请、偏离许可申请和让步申请所进行的论证、评定、协调、审批和实施活动。

两个标准中对该概念解释基本一样。

(七)Engineering Change

Engineering Change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工程更改。对某个技术状态项的现行已批准技术状态文档的更改;

(2)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工程更改。在配置管理中,配置项或其他指定的项在正式建立它的配置标识后在配置中的变更;

(3)在GJB3206-1998中原术语为工程更改,在GJB3206A中术语被修改为技术状态更改。在产品寿命周期内,对已正式确认的现行技术状态所做的更改。

两者概念基本一致。

(八)Configuration status accounting

Configuration status accounting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的状况记实。有关获得、存储和授权使用技术状态信息的技术状态管理活动,这些技术状态信息是有效管理产品和产品信息所必需的;

(2)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配置状态记录。一种配置管理的元素,它由记录和报告为有效地管理某一配置所需的信息组成。此信息包括列出经批准的配置标识表、建议变更的配置状态和经批准变更的实现状态;

(3)在GJB3206A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记实。在产品寿命周期内,为说明产品的技术状态所进行的记录、报告活动。

两者概念基本一致。

(九) Configuration audit

Configuration audit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审核,见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

(2)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配置审核。对所要求的全部配置项均已产生出来,当前的配置与规定的需求相符所作的证明;

(3)在GJB3206A中被翻译为技术状态审核。为确定技术状态项与其技术状态文件的一致程度而进行的正式检查。包括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

两者概念基本一致。

(十)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audit

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audit在相关标准中的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功能技术状态审核。为了验证项目已经达到其功能和/或分配技术状态文件中规定的要求,在设计能力、专用工装或研制试验验收之前,对系统或某一技术状态项的功能特性的正式检查;

(2)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功能配置审核。一种审核,它指导验证:配置项的开发已经满意完成、配置项已达到在功能的或分配的配置标识中规定的性能和功能特征并且它的操作的和支持的文档已满意地完成;

(3)在GJB3206A中被翻译功能技术状态审核。为验证技术状态项的功能特性达到功能基线、分配基线规定的要求所进行的技术状态审核。

两者概念基本一致。

(十一)Physical configuration audit

Physical configuration audit在相关标准中定义为:

(1)在MIL-STD-2549中被翻译为物理技术状态审核。根据技术文档对技术状态项的"即成"技术状态进行的正式检查,以建立或证实该技术状态项的产品基线;

(2)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物理配置审核。验证已建立的某个配置项遵循定义它的技术文档的审核行为;

(3)在GJB3206A中被翻译为物理技术状态审核。为建立或验证产品基线,对技术状态项试制试产样品的完工状态、所依据的技术状态文件而进行的技术状态审核。

对于软件研制过程中的物理配置审核,目前通用的做法是检查是否文文一致、文实相符、是否可用等。而在系统研制的过程中,对系统技术状态文件的审核过程中也会检查文文一致、文实相符、是否可用等内容。因此从软硬件系统融合的角度,可以删除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物理配置审核的概念,只需将这些实际工作体现到日常工作中即可,在系统产品基线建立之前/后对整个系统(包含软件)进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

(十二)配置管理审核(CMA)

在GJB5000A中对配置管理审核的描述为:目的是确认配置状态记录和配置项是否完备、一致和准确。

但在日常的系统技术状态审查或检查等中进行的就是软件配置管理审核的工作。因此可以删除此概念,直接用技术状态审核的概念即可,以便达到两者的融合。

(十三)配置库

(1)Product library

Product library在相关标准中定义为:

①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产品库。一种软件库,其中含有已被批准供当前运行使用的软件;

②在GJB5716中对产品库的定义为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定型(鉴定)且供交付、生产、检验验收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2)Software development library

Software development library在相关标准中定义为:

①在GB/T11457中被翻译为软件开发库。存放与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可读信息和人们可读信息的软件库。

②在GJB5716中对开发库的定义为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3)Software controlled library

在GJB5716中被翻译为软件受控库。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通过测试或评审且作为阶段性产品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

①按照国标的定义,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有开发库的定义;

②按照国标的定义,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有产品库的定义(其中该产品库包含GJB5716的受控库);

③软件配置管理过程设置2个库(或者3个库等)是从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增加了控制时机的存储库,因此在实际的软件技术状态管理过程中,即使是一个库,如果增加了相应的控制时机,也是可以的。

(十四)概念解读小结

通过以上概念解读,从军用产品系统技术状态控制的角度出发,硬件技术状态管理和软件配置管理相关概念与做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不应人为将软件配置管理从大系统的技术状态管理中分割出去,我们应在标准编制和实践过程中将两者融合统一,避免在错误的路线上越走越远。

为了方面进行描述,以下内容统一软硬件技术状态管理相关概念:

(1)统称为技术状态管理;

(2)统称为技术状态项,技术状态项由技术状态文件和技术文件构成;

(3)统称为技术状态标识;

(4)统称为技术状态控制;

(5)统称为技术状态记实;

(6)统称为技术状态审核。

2 软件技术状态管理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

(1)技术状态项的选择

目前军工行业及相关行业大多数单位,在选择软件技术状态项时,将软件技术状态文件和技术文件选取为技术状态项,没有从系统的角度选取配置项,导致软件技术状态管理与硬件技术状态管理脱节。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硬件技术状态管理主要依据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软件按照GJB5235-2004《军用软件配置管理》进行技术状态管理。

因此我们应该将硬件技术状态管理相关标准和软件技术状态管理相关标准融合统一,避免相关单位在软件技术状态项的选取上犯错误,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2)技术状态项标识

目前军工行业及相关行业大多数单位,在对软件技术状态文件或技术文件进行标识(特别是对文档进行标识)时,往往同时存在着标准化管理部门提供的文档编号及版本号、配置管理部门提供的配置标识及版本号,导致软件技术状态项的标识不唯一。因此需要从大系统技术状态项标识的角度融合这两个部门提供的标识号,确保唯一。

(3)软件技术状态控制

目前军工行业及相关行业大多数单位,制定了软件入库控制、出库控制以及更改控制相关要求。但往往对入库与出库控制太严,忽略了最应重视的更改控制,且更改控制级别等划分较粗,同时还存在着重复办理更改手续(如在软件配置管理业务中办理一次更改,在大系统技术状态管理过程中对软件文档又办理一次更改),软件技术文档的源头不唯一(同时采用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如ClearCase\SVN等)和产品数据管理工具(如西门子公司的TeamCenter)对软件文档进行管理)等问题。

(4)软件更改等级划分建议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软件更改进行控制,划分软件等级:

①对属于系统分配基线、产品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如软件研制任务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功能、性能、接口等的更改定为I类更改,对不属于系统分配基线的技术状态文件(如软件设计说明)或产品基线中非功能、性能、接口等的更改定为II类更改,对不属于技术状态文件的技术文件及属于技术状态文件的其他更改定为III类更改(如过程域中支持过程、项目管理过程产生的软件开发计划、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等)。

②在更改级别的划分中还可以考虑系统所处阶段(如初样阶段、试样阶段等)、状态、主干与分支等情况。

(5)软件技术状态更改重复审批改进建议

对于重复办理更改手续的问题,原因是相关单位未意识到软件配置管理相关国军标作用下的技术状态更改与大系统技术状态相关国军标作用下的技术状态更改是同一个概念,从而导致重复办理更改手续的问题。因此需要重新梳理整合更改流程,确保软件技术状态更改流程只有一个。

(6)软件技术文件源头不唯一改进建议

软件作为产品的一部分,采用产品数据管理工具对其进行状态进行管理从本质上没有错,但目前业界内很多单位同时使用配置管理工具和产品数据管理工具对文档进行管理,导致软件技术状态不唯一。因此应控制软件的源头,可以以配置管理工具作为源头,当软件技术状态固化之后,将软件文档等传递到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以保证产品数据的齐套性;或者直接以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工具直接管理光、机、电、软的相关技术文件。

3 软件技术状态管理发展趋势

软件作为系统中的一部分,其技术状态管理从长远来看,将与硬件技术状态管理融合统一(对于以上概念解读中不互相冲突的,在此不再进行描述):

(1)软硬件技术状态标识的融合;

在整个系统中,整合标准化部门提供的文档编号和软件配置管理部门提供的配置标识,确保软件技术状态项具有唯一标识,并将其标识增加部分标识符之后扩展到技术状态文件和技术文件。

(2)软件三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库,是软硬件综合大系统层次上的三库,且三库数据源唯一;

如在嵌入式产品设计平台中将通过正式评审之前(如审查、配置项测试前)的内容作为开发库进行控制,只需要在平台中记录软件需求更动历史信息,没有必要专门使用配置管理工具作为开发库;将通过正式评审或配置项测试后的技术状态文件存放在嵌入式产品平台的"受控库"(可以是加了相关标记的受控库,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传统受控库)中进行管理,对于非技术状态文件(如软件计划类文档)可以只进行开发库级管理;软件设计定型后,将技术状态文件纳入产品库管理(该产品库内容一定属于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内容的一部分,产品库也可以同时是档案库),原则上产品库与档案库数据源应唯一。

(3)软件技术状态更改流程唯一;

应整合软件配置管理标准作用下的软件更改流程与大系统技术状态标准作用下的更改流程,确保软件技术状态更改流程唯一。

(4)软件设计定型后,将以发放的形式代替目前的出库审批形式供生产现场使用;

目前相关软件国军标中明确规定了软件设计定型后需要办理软件出库手续从产品库中提取软件,这增加了部分管理成本,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借用大系统技术状态管理标准下的发放方式(目前软件采用发放的方式还暂时不被顾客代表等认可),以提高效率。

(5)软件技术状态审核的融合;

在软件设计定型之前,从大系统技术状态审核角度,对整个产品进行审核时,软件与整个产品一起事件或定期进行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可以结合评审、测试、专项检查等方式)。

在产品基线建立之前或为了验证产品基线,软件随系统进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可以通过评审、验收、靶场等方式进行)。

日常情况下,软件与大系统一起做好软件技术文件产生、存储、使用、废弃及销毁过程中物理配置管理审核(即文文一致、文实相符、是否可用审查等)。

(6)基线的融合;

从大系统的角度,设置系统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将软件研制任务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纳入到系统分配基线中)、产品基线(将软件相关技术状态文件纳入产品基线中)。取消软件功能基线或改名为任务基线;取消软件分配基线或改名为需求基线;取消软件产品基线,使之融合到系统产品基线中。

参考文献:

[1]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STD-2549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 Interface [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1457-2006 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S].

[3]中国人民总装备部.GJB3206A-2010 技术状态管理[S].

[4]中国人民总装备部.GJB5235-2004 军用软件配置管理[S].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6

 

1 引言

 

软件配置管理是项目软件研制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采用手工填写软件配置管理表单提交项目各级主管审批签字,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通常会因表单种类多,数量大而造成管理困难,并容易出错。建立软件配置管理表单审批系统,就能够较好地解决此问题。

 

2 系统需求分析

 

项目启动后,由项目管理员设置项目软件信息。项目组成员提交软件配置管理表单时,可自动关联该项目软件信息,同时系统设置了表单之间约束关系,避免出现逻辑关系错误。软件配置管理表单提交后,流转至各级主管审批,所有用户可随时查看审批进度和项目软件配置管理状态记录及报告。由此构建起软件配置管理表单审批系统,主要实现用户管理、设置项目软件信息、新建/修改/删除/查询表单、表单审批、生成软件配置状态记录和报告等功能。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整体设计

 

本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管理工具,采用ASP.NET开发框架,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0。

 

3.2 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主要包含如下数据表:

 

(1)用户信息表:包括用户名、密码、权限、默认项目等;

 

(2)项目软件信息表:包括软件名称、产品代号、软件负责人、软件配置管理员、软件质量保证人员、系统工程组负责人、客户代表等;

 

(3)软件配置项信息表:包括软件名称、配置项名称、配置项标识,责任人等;

 

(4)入库申请单:包括入库申请单号、软件名称、申请人、申请日期、入库配置项名称、入库配置项版本、配置审核结论等;

 

(5)出库申请单:包括出库申请单号、软件名称、申请人、申请日期、出库配置项名称、出库配置项版本等;

 

(6)软件更改申请单:包括软件更改申请单号、软件名称、申请人、申请日期、变更原因、变更内容、变更影响域分析、变更配置项名称、变更配置项版本、更改人、验证方法、验证人、计划完成日期等;

 

(7)软件更改单:包括软件更改单号、软件名称、对应的软件更改申请单号、软件更改单提交人、提交日期、变更配置项名称、变更后配置项版本、变更部分更改前内容、变更部分更改后内容、验证结论、验证日期、配置审核结论等;

 

(8)基线建立和申请单:包括基线建立和申请单号、软件名称、申请人、申请日期、基线标识、配置项名称、配置项版本、配置审核结论等;

 

(9)产品申请单:包括产品申请单号、软件名称、申请人、申请日期、产品标识、对应基线标识、配置审核结论等。

 

3.3 功能模块设计

 

3.3.1 用户管理

 

设立三类用户权限:

 

(1)项目管理员:新建、修改、删除项目软件信息;

 

(2)表单提交人员(项目组成员):新建、修改、删除表单;

 

(3)表单审批人员:审批表单,根据审批级别不同细分为项目负责人、软件负责人、软件配置管理员、软件质量保证人员、系统工程组负责人、客户代表等。

 

所有用户对全部信息均有查询权限,并允许每个用户自定义其默认项目。

 

3.3.2 新建/修改/删除/查询项目软件信息

 

项目管理员建立并维护项目软件信息,主要包括软件名称,产品代号,各利益相关方,软件配置项信息等。

 

3.3.3 新建/修改/删除/查询表单

 

实现软件配置管理表单在线提交功能,这些表单主要有入库申请单、出库申请单、软件更改申请单、软件更改单、基线建立和申请单、产品申请单等。表单提交人员进行新建表单或修改、删除自己提交的表单。

 

为减少表单提交人员填写错误,对表单填写内容进行如下约束:

 

(1)必填项不能有遗漏或空缺;

 

(2)应符合表单数据格式要求;

 

(3)入库申请单中入库配置项应从该项目软件配置项中选择;

 

(4)软件更改申请单、出库申请单中配置项版本应从已入库版本中选择;

 

(5)软件更改单中变更配置项应从软件更改申请单中选择;

 

(6)软件更改申请单中所有需变更配置项均有对应的软件更改单更改完成后方可设置为“完成”;

 

(7)表单各级审批人员,默认为项目软件信息中相应人员,表单提交人可另行选择,但应选择同级别权限人员审批。

 

3.3.4 表单审批

 

表单审批流程主要包括以下3种形式:

 

(1)串行审批。前一人审批通过,后一人才能开始审批。本系统多数审批采用此种形式。

 

(2)需全部通过的并行审批。多个审批人员不分前后顺序,每个审批人员都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如:软件更改单审批流程中验证人对变更配置项的审批。

 

(3)只需一人通过的并行审批。多个审批人员不分前后顺序,只要其中一个审批通过,即可进入下一环节。如:各表单中的配置审核,软件负责人和软件配置管理员都可以进行配置审核。

 

若某级审批不通过,主要分为以下3种情况处理:

 

(1)退回至表单提交人,修改后重新进行各级审批。本系统多数审批采用此种形式。

 

(2)退回至表单提交人,修改后继续本级审批,前面已通过的审批不受影响。如:软件更改单审批流程中验证人对变更配置项的审批。

 

(3)退回至前面某级审批,用于对前面审批意见不同意时退回,由该级审批人重新填写审批意见。如:软件更改单审批流程中其他审批人对验证人审批结论不同意。

 

在本系统中,每张表单都能跟踪到各级审批状态和审批时间。

 

3.3.5 生成软件配置状态记录和报告

 

本系统可自动生成软件配置状态记录和报告,供用户管理、统计和查询。

 

4 结语

 

用软件配置管理表单审批系统替代手工填写软件配置管理表单,不仅可以确保软件配置管理表单之间数据一致性,而且能够大幅提高表单提交和审批效率,从而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软件研制人工成本,提升软件研制质量管理水平。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7

图2 渐进式实施ITIL流程图

对企业IT部门来说,实施ITIL Service Support(服务支持)的意义在于清晰梳理日常IT运维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使IT运维过程变得有序连贯,从而提高IT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ITIL Service Support能够形象地描述IT运维的工作内容。在ITIL框架下,一项IT服务已经像工业化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体验着IT运维流程化带来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当条件不成熟的时候,爆发式实施ITIL,一锅端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差的。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是渐进式,通过初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ITIL。

对企业来说,实施ITIL的最大意义在于把IT与业务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让企业的IT投资回报达到最大;对IT部门来说,实施ITIL Service Support的意义在于清晰地梳理出日常IT运维管理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事,使IT运维过程变得有序连贯,从而提高IT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流程化做事风格

ITIL Service Support的流程(图1所示)清晰地表达出一个认知:服务因事而起,因事而终。

在ITIL框架下,一项IT服务已经像工业化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体验着IT运维流程化带来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流水线式的服务引发了对原有IT服务组织结构的调整,统一的服务台配合新的管理制度解除了客户直接调用工程师的弊端。不同的事经过服务台识别、分配后,进入事件管理,随之事的身份变换为事件、事故、问题、已知错误、变更、,完成一项服务由事发到消除的生命周期。

凡事皆有因。对IT运维来说,因自用户而起,事自服务台而入。服务台作为一项管理功能,它每天遇到的事最多,包括报修、投诉、咨询、商业机会乃至骚扰等。如果没有服务台,这些事都会混杂在一起进入IT运维的各个服务小组。有了服务台,每一件事都会经过梳理、分配,然后站队、排位,该去哪里去哪里。作为IT运维流程的起点,服务台做事始终要将“下一个流程”的意识贯穿于工作之中,不能乱排位置、乱指挥。

安排妥当后进入事件管理环节。事件管理需要解决的事都是属于已知的可控服务范畴的,也可以理解为是事件管理根据与问题管理协商而定的事件管理范围,是经过识别处理后服务台转过来的事。事件管理其实就是响应速度的管理。响应时间短、处理速度快是事件管理的要求。只要影响事件响应速度的事一旦发生,事件管理就需要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和诊断,要么提出可行的快速解决方案或应急措施,要么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将其立即升级为事故。

超出事件管理能力范畴并提请升级的事故在ITIL中称之为“问题”。虽然事的性质在升级之后发生了变化,但事件管理里有关它的所有信息都将作为问题管理的参考依据,协助问题管理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同样,问题管理需要想办法尽快将问题转变为已找到问题根源的“已知错误”,提供应急措施或最终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事件管理尽快地恢复用户的业务运行。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走变更管理流程。变更管理的目的是纠正错误、解决问题。从这一点看,变更管理是在纠正错误的事。一般而言,问题管理分析出已知问题,提交RFC到变更管理,变更管理进行解决。可是一旦变更管理控制得不严,没有对进行充分地测试,那么对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而言那又将是新事件、新问题的起源。

管理做什么?管理是对变更做实质性执行的流程,不仅要忠实地执行变更,而且还要考虑将要安装的配置项、将要停止使用的配置项以及退出使用的配置项。成功与否,需要事件管理提供的错误记录来确认。由于事关重大,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事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特征。

配置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配置管理做的事不比服务台少,而且做好了容易被忽视,做得不好又很容易被发现。吃力不易讨好地做事是配置管理工作的真实写照。有人认为ITIL Service Support中最重要的就是配置管理,因为它是服务台和5个管理流程稳定运行的基础。一个及时、完整、准确的配置库将会给IT服务带来极大的自信:我之所以能够做到准确地提供IT服务,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完备的配置库和运作良好的配置管理流程。

对于IT部门来说,实施ITIL Service Support最大的改变是做事的方法:从忙乱过渡为井井有条,从过去的跨组协调转变为一以贯之的流程间协作。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更关键的是流程化的工作方式在慢慢改变着员工的工作思路。IT运维强调的是“服务”二字,与职能化的管理模式相比,流程协作更能体现出服务意识,从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习惯,进而形成工作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效果。

渐进式实施

ITIL带给IT部门的好处让人心动,但如何实施ITIL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是十个流程同时实施,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实施,抑或是某些流程打包在一起先实施?如何通过实施ITIL最终实现IT运维的可控、在控和能控?虽然没有具体统一的实施标准,但根据经验来看,ITIL流程的实施基本上是两种方式:渐进式和爆发式。爆发式实施曾在一些企业的IT部门使用过,但效果很差。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当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一锅端的ITIL实施方式是不合适的。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是渐进式实施。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渐进式实施ITIL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有初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初期一般只实现服务台、事件管理和配置管理。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流程,但走好这一步不仅可以提高ITIL实施的信心,而且能够为以后的实施打下牢固的基础。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8

【关键词】土建工程;监理;基础施工;主体施工;管理要点

1 施工前期准备

1.1 严把图纸会审关,积极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图纸进行会审。目前会审工作存在的弊病是:水、电、土建分组会审后汇总,缺少专业之间的会审;施工单位的土建、安装分设技术负责人而无总工整体把关;设计单位按照专业绘图设计,缺少专业审查。各单位均应安排技术负责人在图纸会审基础上对此严格审核。

1.2 把建筑、结构、给排水、消防图纸审查意见书及图纸会审纪要内容注解于相应施工图;避免施工时遗漏造成返工事件。

2 基础施工阶段

2.1 根据设计及业主确定的±0.000标高,及时核给排水、消防系统管道标高与现有场地标高是否符合冻土层深度,以免对此不进行复核而造成给排水系统受冻。

2.2 基础筏板、条基施工时应在钢筋绑扎时通知安装队伍进行接地装置施工,复核接地装置正确无误,土建安装监理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浇筑。

2.3 地下室墙板施工支模之前,要求施工单位选择并报审分包单位及安装单位进场,避免造成诸如设有地下通风系统而土建图未标洞口,而通风施工单位未确定,浇筑后发现通风系统洞口未进行预留等尴尬局面。

2.4 认真复核电气进线管、排水出口、给水进口标高是否与图纸相符并检查设置套管是否符合要求,固定是否牢固;征得土建及安装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才允许合模和浇筑,并且要求给班组书面交底,加强对安装管口的保护。

2.5 在现浇板中敷设电气线管应配合土建施工,不能先设电气线管后绑扎钢筋而造成电气线管部位钢筋保护层及受力截面减小。在管密集处应检查上部钢筋网设置,防止板裂缝。梁底部电气线管敷设不能破坏梁钢筋的位置;若有影响,安装电气线管应避开梁主筋敷设,避免结构受力受到影响。

3 主体施工阶段

3.1 一层平口后及时要求施工单位做安装样板间,卫生间、厨房检查排水支管是否与土建窗标高矛盾,吊顶后是否影响采光。如有各安装专业相互矛盾而影响使用功能的情况,及时联系设计处理。

3.2 检查电气线管的敷设对结构钢筋位置的影响以及土建施工人员对安装管的保护。

3.3 在墙体施工前,应通知安装单位做好等电位接地,由电气人员在土建施工时做好配合,防止遗漏造成返工。

3.4 框梁板钢筋绑扎完,监督施工方电气均压环施工,施工时纠查电气施工人员对钢筋随意焊接行为,保证结构受力钢筋质量。

3.5 为配合幕墙的施工,应要求电气施工人员在主体施工时在接地柱处预留钢筋头,以便幕墙接地施工,避免二次施工对结构的影响。

3.6 在未隐蔽前检查灯具线盒设置位置,位置不正及时通知调整。

3.7 监督电井、管井、前室、卫生间、厨房等管口预留洞套管的设置,并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不破坏时起出,加强对土建混凝土成品保护。

3.8 开关、插座的位置各户偏差控制在5mm之内。检查开关安装是否有不便于使用的地方,发现超偏差及使用不便的,监理人员应及时要求调整,消除观感缺陷。

3.9 在砖混结构砌体工程中,要求电气线盒出墙面1.5~2cm,以保证与装饰面层厚度一致,控制观感质量,做好电气与土建配合工作。

3.10 检查消火栓箱、排风洞口的平面位置尺寸是否同安装图相符,若相互矛盾联系设计解决。

3.11 应防止土建v安装w工程变更而设计变更未体现安装v土建w变更内容,应考虑变更相互之间的影响,避免出现工程事故。3.12 实行设计变更传阅制度。土建、安装人员均进行签阅并抄写于设计图,写明日期、来源、抄件人姓名等,若项目部人员变更能及时熟知变更内容。

4 屋面施工阶段

4.1 监督土建配合安装做好雨水口、通气管、通气道的留设,做好管口周边的细部防水。

4.2 在安装屋面避雷针、避雷网、航空障碍等工作中,土建应配合提供标高,保证观感质量。

4.3 土建工程未显示风机基础的应仔细地查看安装图;屋面水箱间水箱梁与所定设备基础图是否相符。

4.4 屋面电梯机房电源管线常常因电井封口而缺乏明显的设计标注。若有类似现象,在土建施工电梯机房以前积极联系设计处理。

5 装饰、安装施工阶段

5.1 对安装各系统立管管口的封堵,要求施工分两次进行填充。首先细石混凝土掺加防水粉浇筑1/3;等初凝后进行第二次浇筑,防止渗水。

5.2 装饰工程施工前,对有封堵的电气线管进行疏通,避免装饰施工墙面、地面后由于电气线管封堵造成返工。

5.3 监督土建施工技术人员给安装排水人员提供控制标高线,确保地漏的标高正确。

5.4 在安装施工前,要求安装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对已确定好的安装走向、标高、坐标位置及时进行复核。

5.5 地面浇筑前要求敷设给水、采暖管道打压;带压浇筑时安装人员要进行旁站,发现泄压及时进行更换;要求土建施工人员对敷设管进行覆盖防护配合工作。

5.6 安装卫生间器具、管道前,要求施工方对安装队伍进行技术交底,做好土建墙砖地砖的成品保护工作。

5.7 土建配合电梯安装单位,向其提供标高及复核电梯定位放线。避免因电梯定位放线偏差致使电梯门口地面宽窄不一,影响观感而造成损失。

5.8 土建装饰进行到墙面顶棚涂饰工程,才可安装电气设备,监理应严把工序;监督土建做好开关、线盒等周边缝隙的处理,确保观感质量。

5.9 要求土建做好蹲便后管口地板活口设置,配合安装工作,便于检修和更换给水支管。

5.10 卫生间、厨房的地面暗敷设给水、采暖管道时,安装要配合土建做好对防水层的保护,土建做好管口及房间四周边的细部防水。

5.11 通风系统施工前,应重视风管穿过楼板、隔墙的坐标位置复核工作。如与土建不一致,及时纠正图纸错误。

5.12 要求吊顶在安装采暖、热水等管道施工完保温层后进行。若无设计保温,应及时建议增加管道保温,防止冷凝水落至吊顶。

5.13 监督做好总包对各安装单位的管理及协调配合工作(机械运输、电源、工作面的提供等)以促进进度。

6 室外管网施工阶段

6.1 土建配合安装确保各系统埋深符合要求,控制好检查井、化粪池管口标高及坡向的正确。

6.2 考虑到检修因素,建议在室外捡漏沟施工时,应设置检修井。

6.3 待安装队伍分包的各项工程检查验收以及,各系统管道全部铺设完后,土建施工人员才能进行回填,防止返工事件发生。

6.4 土建配合安装做好室外消防检查井、采暖导入口、给水井、排污井、废水井的设置,防止因遗漏影响系统运行的情况发生。

7 竣工验收阶段

7.1 及时要求总包单位汇总各安装分包单位的技术资料。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9

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三库”管理优化了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的管理流程。本文对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三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今后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字: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三库”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过程是一个集合计算机知识与管理措施于一体的活动。虽然表面上看计算机软件设计注重的是设计过程,但是管理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在计算机软件和开发的过程中,软件三库,即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的管理可以为开发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简化开发设计流程,对开发过程进行跟踪记档。目前,有些软件开发企业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对“三库”管理不够重视,在开发过程中也没能严格执行定期配置的状态报告的要求,这些都会导致软件版本混乱等问题,笔者从“三库”管理的目的入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术语定义

1、开发库

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2、受控库

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通过测试或评审且作为阶段性产品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3、产品库

往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定型(鉴定)且供交付、生产、检验验收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4、配置项:

为了配置管理目的而作为一个基本独立单位看待的成分,重要共享且相互依赖身体,最终体现用户需求的完整产品。

5、基线

基线是软件生存期各开发阶段末尾的特定点,也称为里程碑。在这些特定点上,阶段工作已结束,并且已经取得了正式的阶段产品。

三、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三库”管理的目的及要求

1.软件“三库”管理的目的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保证整个开发设计环节的安全性、保密性以及完整性。通过该管理方法,可以实现软件的优化配置管理。其中三库指的是三个不同的软件配置中的物理存储和管理的单位。区分不同层次和级别的管理过程,对软件开发过程分阶段进行保存,对软件配置项的所有信息进行记录,通过库中的信息对变更结果进行评价,查询各类库中的产品参数,都是软件三库管理的主要功能。

2.软件“三库”管理的原则要求

软件开发库中储存了软件生命周期中某一阶段的工作文档、程序以及重要数据库记录等资料。软件开发的过程是程序员们开发出各种功能的函数(零件)然后加以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与产品有关的文档、程序及数据在不断发生变化。受控库中包含了软件某一生命周期结束时的产品文档、程序等信息。产品库是在软件测试完毕后,存放最终生产所需的各种文档的库,包括完整的文档、程序以及详细的数据信息等,与其他两个库相比,产品库的形式比较特殊,产品库对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

软件“三库”管理的原则要求是对软件配置项进行入库、访问、出库、维护、更改、发行等活动实施管理,以确保软件产品的正确性、完整性、可控性、可追溯性。

软件三库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入库控制、访问控制、出库控制、更改控制、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核、维护规程、库间转换等。

四、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中“三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往往没有从项目管理机构上明确“三库”管理职责,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软件和文档均由开发工程师自己管理,各个开发小组、人员间的协调工作量大,缺乏统一的管理,软件和文档的版本容易混乱,再加上人员流动大,人员发生变化后,更容易造成软件和文档的版本混乱。。

“三库”管理中,常常存在对配置项的审查不严格,对检入和检出没有对应的记录,数据安全不可靠等问题。除此之外,配置管理工具的功能不全,管理员技术和水平不到位,也是影响开发库管理的主要因素。

此外,“三库”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是权限界定不明确,导致闲杂人员也可以对该库进行访问,甚至下载相关资料,信息缺乏安全性;管理不善致使测试的软件与未经测试的软件区分不出,不知道该入什么库,软件调用也不知道该从哪个库调用,以上种种现象束缚了软件企业的发展,软件生产达不到规模,软件产品质量很难提高。

产品库较开发库和受控库,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可靠性、安全性的问题,对于一个软件企业来说,软件产品是其生存的根本,但有的企业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而出现软件开发工程师离开企业带走软件产品,甚至软件产品被盗用的现象。

五、优化“三库”管理的具体措施

1、基本措施

首先,在“三库”管理中,应该配置兼职或者专职开发库管理员,由管理员对每个项目进行工作区域的分配,对检入检出,进行具体规范的审核。其次,各企业应有企业的“三库”管理制度,各项目组应根据企业的软件“三库”相关管理要求,在项目的软件配置管理中提出相应要求。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第一、开发库的软件不可以直接进入产品库,必须先转入受控库,再由受控库转入产品库。第二、开发库的软件必须通过阶段性评审后填写“软件入库申请”,对软件的状态、类别、功能、编写人员、软件版本等信息进行登记,经相关人员批准,并由开发库管理人员检查确认软件的正确性后才能入库。第三、只有通过设计定型或技术鉴定的软件才能从受控库转入产品库。转库时,应填写“软件入库申请”,经相关人员批准,并产品库管理人员完成表中所要求的进行逐项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入库。第四、需要对受控库或产品库中的软件进行更改时,应转回开发库重新设计修正,要求转出的人员应填写“软件出库申请”,经有关人员批准,且经管理人员确认后才能出库。修改完成后,再按入库的流程转入受控库或产品库,在转入过程中要做好交接工作,对软件的具体信息进行核查;第五、软件转库均须经过申请和批准。但从下级库转入上级库时(即从开发库转入受控库,或从受控库转入产品库),无需办理下级库的出库手续,只填写“软件入库申请”即可;第六、交付用户的软件必须是从产品库中提取,产品出库应办理出库手续,必须有专人对软件的具体信息进行仔细核查,确保其正确性,齐套性;第七、软件的更改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对软件性能、可行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完成更改后应对与其相关的功能、性能进行回归测试,确保更改对其他模块没有影响才能入库。

2、定义基线

用基线对软件开发过程中过程的结束进行标志。推荐建立三个基线:指派基线、功能基线、产品基线。项目负责人在制定配置管理计划时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定义和增加其它基线。

分配基线内容可直接采用合同或任务书的技术规格说明书中的有关内容,功能基线是最初批准的功能配置标识,产品基线应全面描述产品的各配置项,包括应交付的文档、软件系统和验收标准,其内容还应包括:产品的名字、对每个新交付的版本,要给出版本交付号、软件设计修改变更说明、安装说明、软件媒介等。基线确定后应给出每种基线的唯一性编码及版次标识。

3、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SCM)是指在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管理计算机程序演变的过程,它作为软件工程的关键元素,已经成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不断变化的配置项,即对配置项进行的标识、组织和控制,为后面的变更提供参考数据,保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产生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一致性、可追溯性。

配置管理就是要规定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的管理范围;定义配置项分类、命名规则、标识方法、版本控制方法;定义“三库”的位置、环境、库的结构、项目人员的角色职责和权限;对配置项的引入、变更控制进行规定;项目关键节点基线进行定义;规定配置状态报告的时间、报告形式、报告对象、报告方式;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说明及“三库”的备份管理。

3、增加产品库的可靠性、安全性管理

对于产品库的管理,应使用专用计算机,设置密码保护,保证数据的安全,应安排专人对产品库进行管理;要对相关人员的权限进行限定,只有项目组最高级别的人员才能访问产品库,访问人员每次访问必须经过批准并记录;产品出库应经过批准,对出库信息进行登记;产品库中的内容进行更改时必须经有关人员批准,管理人员在配置项更改后应配置状态报告。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中受控库、开发库、产品库的管理论述可知,虽然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技术飞速发展,但是在管理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实际工作中要要对症下药,做好过程的控制,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和进度,促进我国软件开发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钱乐秋,赵文耘,彭鑫.可变粒度及面向过程的软件配置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 2009,32(1).

[2]肖洁,吴晓洁,杨霞.基于Release 开发模型的软件版本管理解决方案[J].计算机工程, 2009,32(1).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10

(一)健全机构,推进资产专业化管理

义乌市按照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推行“统一产权、集中管理、授权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专门组建了日常管理执行机构——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与市机关财务管理核算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建立了“财政局—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资产占有使用单位”三层管理模式,实现“横向到边”的三级联管体制。财政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作为枢纽,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并代表政府统一行使产权所有人身份;占有、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和监督。这一模式进一步理顺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资产管理职能分工更加科学,实现了资产的专业化管理。

(二)明晰产权,推进资产法制化管理

产权明晰是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义乌市切实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方式管理向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转变。建章立制,先后出台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统一产权登记,于2009年3月全面部署和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统一登记工作。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各行政事业单位向市国土和房管部门申办所有权及相应土地使用权。明晰产权,明确规定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市政府行使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及建筑物、土地等资产的所有人身份,并统一对外实施投资、资产出借、处置和调剂等权利,而行政事业单位仅享有占有、使用权。

(三)依托信息,推进资产精细化管理

义乌市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构筑信息平台,建立了一套与改革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并反映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总量和具体分布情况,夯实资产基础数据,实现资产动态精细化管理。配发资产“身份证”,对普通设备资产粘贴电子条码标签,通过扫描录入方式实现数字化卡片管理;对各单位占有、使用的房产和土地,在国土数字地图上建立矢量图片标注,记录并显示房产地址、面积、楼层分布、使用情况等具体信息。目前,“身份”信息量已涵盖365家单位的44.97亿元账面资产。建立“身份”信息维护机制,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维护资产所属单位、数量、金额、购置时间等账务信息;由占有、使用单位维护资产使用人、品牌、编号等具体使用信息。完备资产基础数据库,做到账、卡、实相符,有效确保了从资产配置、日常使用管理到处置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下一步实现资产购置、产权变更等管理事项的网上申报、审批奠定基础。强化预算决策参考的服务功能,建立资产财务核算和报表汇总分析报告制度,完善资产分类查询、统计等功能,为政府、部门预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科学配置,推进资产标准化管理

建立配置标准,统一制定常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和相关定额,严格资产配置和更新。规范增量资产审批程序,并与部门预算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先按配置标准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名、数量,测算经费额度,填报《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编制报表》,随同部门预算报市财政局。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形成部门采购预算草案,报经市人代会审批后,与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同时对单位部门预算购置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资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加强资产调剂使用,初步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信息共享机制、配置机制和重大资产形成联席会审机制。同时,按照“先调后购(建)”原则,建立了闲置资产的调剂制度,把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的资产,以及由于人员编制缩减、职能变更等原因闲置的资产调配到需要的单位,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五)市场运作,推进资产效益化管理

制定资产处置的标准,对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资产的处置分别设定了最低使用年限,并明确要求专用设备最低使用年限的设定要根据专门性能和专业用途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部门鉴定,未达到规定年限一般不得申请处置。明确审批权限,规定固定资产处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房屋、土地等重大资产处置经财政部门审核后,须报市政府审批。规范处置行为,经批准处置的资产,各单位须向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处置,处置结果报财政部门备案。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处置闲置资产,规定以有偿转让方式处置国有资产的,必须在依法设立并具有国有产权转让资格的产权交易机构内进行;处置房屋、土地及评估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机构要通过招标选定;国土、房管、交警、运管、物资回收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未经批准处置的土地、房屋、车辆不予办理登记、回收等手续。同时,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的闲置房产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拍租。严格规范处置收入管理,资产处置收入全部进入财政收入“笼子”,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资产收益分配秩序。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产权归位、优化了资产配置、盘活了资产收益、促进了廉政建设。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复杂性,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配置的科学性、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性、信息平台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监管活力一是完善配套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义乌市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些管理规章,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细则,对管理规章进行适应性调整和配套性建设。目前,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以及资产的产权、配置、使用、处置、监督等各管理环节,制定完善系统的管理办法,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一方面,要构建纵向到底的管理体制。义乌市已建立了横向到边的联管体制,但对于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还未真正到位。因此,要在横向到边的基础上,加强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形成“市级财政统管—乡镇财政协管”纵向到底的监管体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理清职责,加强内外联动,形成各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的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人员、资产保管人员等各环节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机关内部,建立部门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非税收入管理等职能机构相互联动的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理顺资产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做到从程序上规范、从源头上控制,进一步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管活力。

(二)健全配置机制,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的无缝对接一是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和更新标准。在常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房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分层次的配置标准体系,使得配置标准涵盖范围更加全面、规定更加具体、标准更加符合实际,并成为编制部门预算的科学依据。还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事业发展特点,制定事业单位专用资产配置标准,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审批提供科学标准。尝试建立资产运行费用定额体系,重点应研究制定房屋建筑物、车辆、大型设施设备等运行维护费标准。二是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流程,实现与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相衔接(见图3)。在资产预算编制阶段,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分析资产存量并提出资产配置审核意见,为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信息;资产预算通过审批后,预算编制部门将正式的资产预算信息反馈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为实施资产预算跟踪管理提供依据;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预算执行部门将履行采购、资金拨付等手续后形成的资产信息,及时传递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和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同时,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及时跟踪资产预算执行结果,输出资产增减变化的数据,为预算执行和资产调剂提供参考。在预算报告分析阶段,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在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数据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形成期末资产报告,加强资产管理和监督。三是建立资产预算执行跟踪管理机制。将资产管理纳入财政改革整体的制度设计之中,积极探索资产配置预算执行监控的方法和路径,规范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有效衔接的业务流程,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