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家人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6:26:52

我的一家人作文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1

我家有三口:爸爸妈妈和我。大家都戏称:两个极品都被“我”碰上了。

(一)

爸爸是个“说个没完”的人。只要他在家,随时随地发表演讲,话匣子一打开就无法收拾。当然,最扫兴的是,常被妈妈无情地打断。滑板一入我家,爸爸就念开了:“滑板好呀,锻炼身体嘛!看人家孩子玩得多轻巧,上板,起身,滑。那可是要下功夫的……”

妈妈是个“说了就是”的人。话虽不多,可是一但发话,雷都打不动,声音虽算不上铿锵,可也是相当的有穿透力。因为我从小身体不好,她不让我做很多作业,而是叫我做完作业多运动。滑板一入我家,妈妈就乐开了:“这下好了,我不信你还不运动!走,幺儿,学滑板了!”

我在家里,是个“说了当没说”的人,说话从来没有作用。每次忍不住将心里的要求提出来,还没来得及钻入父母的耳中,就好象随着家里的油盐酱醋、磕磕碰碰漂去远方。滑板一入我家,我就玩开了:虽然很多体育项目我不太在行,可我也想玩两把呀!

(二)

“三中有什么好的。我觉得,还是铁中好,很近。”爸爸在某天下午吃饭的时候突然发话。

妈妈把筷子往碗上一放:“不要闹!吃饭,要文雅。”

爸爸笑着说:“是,是,要文雅”

……

沉默了好一阵。

看电视的时间到了,爸爸占了电视,和妈妈一起看。

我,只能去做作业。

“哎!作业做完罗!”二十分钟后,我从书房走出来,爸爸把电视一关,妈妈马上配合:“去,去,下去滑滑板!”命令似的。看着我的背影,爸爸总不忘念叨:“你的语文不好好补一下?到了初中可搞不赢!我看你的滑板技术是提高了,可是语文成绩却下降了哟……”我的心思可早在滑板上了,装作没听见,“电梯,哎呀,时间紧呀!”我丢下一句。

……

“哦!今天周末。”很早,我就起床了。一阵咚咚地响让爸爸睡不着觉,只好去煮饭。又一阵咚咚地响,让妈妈睡不着觉。只好起床,把古诗碟子一放,“满家”书声朗朗。吃完早饭妈妈让我下去滑滑板:“今天天气好,去,去滑滑板。”爸爸见缝插针:“只有半小时,回来后做练习,阅读理解是重点!看你的书写,再不进步那可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得度过了,滑板在我家也算是安居乐业。自从有了它的加入,爸爸的念叨我不烦了,妈妈的命令我也欣然接受了,说来也奇怪,我的饭量大增了,对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了,语文成绩又回到了以前的光辉时代。对体育更热爱的,自己主动去滑滑板的次数多了。

看,我现在多轻松。这是多亏了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

(三)

“关键是要多交朋友!”妈妈常常告戒。爸爸又使出他的法宝:“是呀,你不知道吗?朋友多了路好走!天天宅在家里,看看你,什么都不知道……

去,去滑滑板。滑板载着我走出家门,走进小区。悠悠地滑板带着我在活动场地穿梭,擦肩而过的是无数的象我一样的玩伴,小的一年级,大的高三。和这些朋友相处可真是件开心的事,他们给我带来很多很多的知识。

“哦,原来人参不是果子,而是一种根。”

“什么?舌头上的力量最大?不可能吧?”

“那算啥,知道吗?巴黎的光污染严重的程度?星星就是在光污染下消失在我们眼前的!”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滑板技术,还更好地认识了自我,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有趣的东西,我知道的知识好少好少啊!

去,去滑滑板!滑板悠悠地载着我一家的欢喜快乐,向着我人生的方向前进……

妈妈评语:每次读到儿子的作品我都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激动,并不是因为他作品优秀,而是从中看到了一个有些活泼可爱,又有些机灵古怪的男孩。也看到了家长的教育给他带来的影响。他的文字就象他的为人,有些思想,但又透出浓浓的稚气。他的作品象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一家的原貌,让我看到多年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让我知道自己应该改进的地方。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2

爷爷今年已经70多岁了,在我的眼中爷爷就是一个教育家,就拿上一次我逃学的事情说吧,当时爷爷并不知道我逃学了,妈妈跟爷爷说了之后,爷爷就把我叫道屋里将我教育了一会儿,最后说道以后不许逃学了。

爸爸和妈妈则是对我的学习最为关注,当每一次考完试后,爸爸和妈妈就会问我考试考得怎么样,当我说出我每次所考的名次和总分是多少的时候,他们总会说怎么会考成这样那,在这之后他们总会说以后不许玩电脑了,放假后就去上补习班。

哥哥在大家的眼中是一个很坏的男孩儿,可是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他是我看到最有诚信和最执着的人,诚信体现在他对朋友保持着一颗诚实的心,执着是体现在对某些事物持有做到底的心态,前一段时间他曾在微博上说道:我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3

记得小时候,我老是羡慕妈妈爸爸不用做作业,不用看书,可以自己支配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一件事使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有一次,妈妈爸爸为了不让我再羡慕他们,就让我星期天当一回这个家的主人。妈妈提醒我:“不要忘了烧菜,切菜,......”我自信的点了点头,拍了拍胸脯,说:“行!”

到了星期天,我早早的就起了床,因为今天我当家,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兴奋。我踮着脚尖来到厨房,轻轻地打开冰箱,悄悄地拿出了四个鸡蛋和两个番茄,又从道具盒里慢慢地拿出一把我拿着顺手的刀。随后把油、盐、味精、盘子都准备齐全了。

我先拿了两个鸡蛋,沿着碗边轻轻地敲了几下,蛋的一部分已经碎了,我再用我的大拇指使劲的按着这个碎的地方,然后我再一点一点地把蛋壳扒开,蛋黄随着蛋清一起滑入了碗里。第二个,第三个……个个如此。

接着,我拿了一个番茄,又拿了一块切菜板。我轻轻地把切菜板放下,再把番茄放上去。悄悄地把刀拿起来,对准番茄的一半,慢慢的切下去。又对准番茄的一半,迅速的切下去,又对准另一半……

番茄鸡蛋都弄好了,接下来,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那就是---------炒。

我先把蛋倒入锅内,只听“?辍钡囊簧?------蛋下锅了。只见,一片奶黄色的蛋饼,我赶紧翻炒起来,直到蛋饼八成熟,这才,撩起来放在碗里,做备用。

我再在锅里倒上油,等到它有一点点烟时,我再把番茄倒入锅内翻炒,炒到有一点番茄汁出来了,再把备用的蛋倒入锅内,加了点盐,加了点味精,翻炒一下。哦!大功告成。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4

山重水复皆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寨石林,位于马渡乡石林社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里地形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石林形态各异,景色绮丽多姿。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活跃着欢蹦乱跳的野生动物,鸟语花香!

这里有令人心跳的独石桥,有神秘莫测的山洞,有盘根错节、高耸入云的参天古树。绿草幽幽,怪石嶙峋,如人形,如鸟状,如狮貌,如虎啸,如猴观,如狼嚎,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

站在山顶鸟瞰,山下景物连同半个天空尽收眼底:茫茫田野,绵延远伸;农舍毗邻相接,恬淡自然;小河弯弯,一路欢唱。穿梭于小寨石林之中,畅游于蓝天白云之下,幕天席地,让人真切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石林南山麓下,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河面便掀起层层鳞浪,野鸭扑飞,游船来回,青林翠竹,深谷一线,堪称和谐完美。

春夏之际,漫山遍野鸟语花香,万紫千红,一派生机勃勃;秋天,红彤彤的野果把整个石林染得通红;冬天,小寨石林粉妆玉砌,一如马渡人的洁白无瑕……

如果你还没有饱够眼福,还可以穿峡口,登百丈,游烟登山,逛浪洋寺,涉鲁班河,过老林壕……

乡间民歌暗飞声,散入天地满乾坤

宣汉县马渡乡被四川省文化厅评为“川东民歌之乡”,这里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出口便是民歌,声如天籁。乡间小路上,牧童们牵着牛儿,悠然自在地唱着民歌,婉转的歌声夹杂在牛铃声中,与清风流水应和着。河边洗衣的妇女手拿棒槌拍打着衣服,嘴里哼着民间小调,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她们美丽的倩影,叮咚的水流为她们伴奏。田间地头,劳累的人们席地而坐,用手打成拱形放在嘴边,对着对面的人“哎”一声,接着,那边也传来一声“哎”,接着双方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起歌来……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这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康定情歌》,就出自马渡乡百丈村人李依若之笔,曲调婉转,韵律优美,感情真挚,抒发了马渡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渡乡也因这首歌而一举成名。除了《康定情歌》,还有《苏二姐》《打夯歌》《石头号子》《草鞋歌》《薅秧歌》《送情郎》《红军歌》《采茶歌》《祈福歌》《慈母歌》……这些各具特色、淳朴自然、内容丰富的民歌,是马渡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5

这个书柜是爸爸当兵转业时,团参谋长送的。爸爸做过参谋长的助手,见我爸爸爱书,就把自己心爱的书柜送给了我爸。从而书柜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爸爸非常珍视这个书柜,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某一部分似的,每天都要用擦布擦它几回,生怕书柜蒙上灰尘。书柜出现了虫蛀眼,爸爸就用浆糊封好。小时候我不懂事,用小刀把书柜划了一道口子,爸爸就用油漆小心翼翼地重新油过一遍,让它“青春永驻”,当然,我也免不了受到一顿训斥。

书柜的木料虽不算名贵,,且历时多年,随爸爸由北京辗转来到宜昌,再随爸爸工作调动而辗转,但做工十分精细且保养有方,至今“风韵犹存”,曾引起我爸爸的朋友的特别青睐。

那是夏天的一个中午,一阵敲门声把我从梦中惊醒,原来是爸爸的朋友路过此地,来探访一下老朋友。聊着聊着,那叔叔忽然发现了屋里的大书柜,他靠近书柜仔细端详着,用手摩挲着,连连称赞。未过三天,爸爸的朋友又来了,而且是直奔书柜,拿书看,佯装查找资料的样子。爸爸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却迟迟不肯点破,用沉默,用岔开话题等方法婉言拒绝了他。爸爸一向是爽快、视钱财如粪土的人,我由此看出了书柜的贵重。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6

你们好!

我是小老虎波波,今天很抱歉,如此冒昧地给你们写信,但是,这是代表了我们所有动物的心声。前几天早晨,我们的美梦就被一阵阵沉重的声音吵醒了,啄木鸟哥哥告诉我,有许多人拿着斧头,砍倒了我们的树木朋友。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树木着倒下,一串串烟尘随后冒起,一棵,又一棵!我们无法制止,无法制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很快,一大片树木变成了一片空白,鸟儿的小巢呢?松鼠的小窝呢?獾熊的树洞呢?没有了,全部没有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片灰暗的天空。

人类啊,你们的智商确实比我们高,但在这一方面,你们竟是如此愚昧。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的家园同样也是你们的家园!

那你们想,我们我们又能去哪里生存呢?没办法,我只能列了一张启示:为了生存,特将屁股供人玩摸,每次收费五元,你们知道,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侮辱啊,都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但你们却让我放弃了尊严!

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个砍树的人,他拿着斧头,东张西望的,还想来打我们的主意啊!我们愤怒至极,一起冲上去,让他“还我家园”,可他一溜烟逃走了。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7

这本字典原是很多年前外公买给正在上小学时的母亲的,它虽已经历了二十余年,但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封面上“新华字典”四个字仍然清晰。

我上学之前,就很喜欢读书了。那时,我有很多词弄不明白,于是外婆便经常拿起这本字典帮我查。我也天真的以为字典上一定有魔力,帮助我弄明白每一个词。

后来,我上学了,学会了如何查字典,也明白了更多词的释义。但我不再与外公、外婆同住。虽然我们每周末去看望外公、外婆,但却怎么也寻不回儿时的感觉,唯有那本字典像老朋友似的与我一起读书写字陪我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8

我忝列“湖北作家写作家”专栏的作者与被写者之中,我是当作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做的。省里的党报能拿出这么多版面让作家亮相,这种机会很难得。写作家,我认为一定要写出他的个性与创作成就,不能泛泛而谈。我写的几个作家,都是重新研究了他们的创作经历与主要作品的。虽说我对他们很熟,但没找到好的角度,绝不轻易动笔。写这种短文章,说实话,比我写诗写小说写散文都要花力气。你不能编造杜撰,你写的那个人,报上发了,看的人多,你写得不好,是给自己丢人。

这个专栏我已写了九个作家,感觉到费了不少力。

当然,我在研究他们的材料时,也获得了不少启示,向他们学得了不少东西。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9

李浩(河北作协《长城》杂志编辑,曾获鲁迅文学奖):文学是否可以教授?在我看来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它没有疑问感:文学可以教授,并且的确需要教授。没有谁天生就是作家,就是大师。如果这点没有疑问那文学技艺可以传授就不应有任何疑问,所有的成功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文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但,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讨论却是有心的,有益的。因为这一常识并不为所有的人都理解和接受。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度,把一切模糊化、不可知化、玄学化是一种固执的现象,深入人心。在西方人那里,一到一万之间至少有一万个格,而一格到二格之间还可以更加细分。它需要追究,这个点,到底处在一和一万之间的哪个位置,如何更为确切。而在我们东方,一和一万是可以模糊的,互换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是如此……

两种方式当然各有利弊,说这样的话并非对什么什么进行谄媚。但落实到文学创作的教授上,我可能更倾向于西方的方式。

应当把文学的写作开成一门专业课,从写作的诸多面入手,譬如如何用词,让每个词准确而生动;譬如如何讲述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美妙;譬如如何设计人物,让每个人物如何发生关系,并成为牵动的线,譬如……说实话,我不知道说文学技艺不能传授、作家不需要“培养”的说法从何而来,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但身为作家、编辑,我看到的更多的却是这一“理论”可怕的后果。

太多从事创作的写作者(尤其是基层写作者)因为缺少文学技能的培训,用几十年的努力也没有进入到文学中,尽管他们的文字里有时也不乏闪烁的亮点。太多的作家基本功相当薄弱,只会讲述通俗故事,而且存在太多疏漏,那样的文字真的是如同嚼蜡。太多的文学批评家不懂文学技艺,缺乏文学审美能力,他们夸夸其谈的不过是被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嚼过一万遍之后的口香糖,不能和文本贴近,不能指引阅读,并且了无趣味。

我说过一句过于苛刻的话:在现在,至少有80%以上的作家、批评家、编辑不懂文学,尽管他们有着或大或小的名气,占据着位置。何以至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少教授文学技艺、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的课程。

当然,就我个人的写作而言,也深感缺少“这一课”的诸多缺憾。我不得不依靠更多的努力、体味去尝试理解在前人那里已成规律的东西。有时,我就像王小波笔下的那个有些弱智的表姐,多次自鸣得意地宣称:我懂得了一项很不错的技术!我会钉扣!却不知道,我费了巨大心力才得到的技艺在别人那里尤其是大作家那里已经是旧识,不值一提。

如果有“这一课”,我根本不需要走那么多的弯路,根本不需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这些精力本可抽出来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在《北京文学》工作期间,我曾和朋友们编辑一个让我受益良多的栏目:“文本典藏”,邀请一些作家学者推荐各自心目中最好的短篇小说,说出推荐理由并做眉批。阅读这些眉批让我感慨不已。有时,会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阅读中的错过是多么巨大,重新注意到它,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我的枕边,有一本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这是他在美国大学里教授文学时的一部讲稿,他让我重新认识那些甚至已读过多次的文学巨著:《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当然,我并不认同他对这些名著的所有理解,对文学的所有理解。但就技艺的熟稔,就如何完成个人的“风格和结构”,如何用“处在两块肩胛骨之间的那块骨骼”去感受震颤和领略文学文字的美妙,纳博科夫给予我太多的教益;并且,也带给我巨大的懊悔:如果我在十八九岁、二十几岁的时候读到这本书,能聆听像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这样的文学课,我的写作肯定会更完美,我的某些已经固定下来的错谬和短板也许就能得到纠正和弥补。

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科学”,特别是结构和故事设计,特别是一些新颖的技法运用,特别是上世纪“文学爆炸”以来诸多作家令人目眩的文体实践……米兰・昆德拉在强调“发现是小说唯一的道德”的同时,还曾提示他的读者“一部作品,应当是前人文学经验的一个综合”。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图书,而如果有“文学课”的指引、辨析,则一定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少些偏见和错谬,少些夜郎自大的固执。

我说文学创作的教授不应是什么问题,这不只是来自于西方的经验,其实在中国的古代,也是一直这样做的。我猜测,说文学创作不可教授,大约是出于艺术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不可复制性的认识。音乐、美术、中国书法,这些艺术也都有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不可复制性,而且中国用来书写的毛笔、宣纸,因材料的特殊性就已注定自我复制的艰难,任何一个书法家、画家都不太可能将已有的作品一模一样地复制一遍。可书法、绘画强调的是什么?首先是临摹,临帖。首先是,看你笔墨的出处。为什么到了文学,同处在艺术范畴的文学,却变得不可教授了呢?要知道书画对艺术个性的强调更为严苛啊!我想知道,哪位作家能不学习、体味前人经验就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如果有,请你告诉我,我请你吃满汉全席。白纸黑字。

著名诗人、俄罗斯女作家阿赫玛托娃曾经如此骄傲地宣称,我是一个匠人,我懂得技艺。她拥有的肯定不只是技艺,但,这个强调却实在富有启示。何况,文学创作课,也不会只教你如何掌握创作的技术而不学习审美和面对世界、人类的可能态度。

当然,“这一课”的教授实在是具有难度,对教师的要求实在是高,可因此就不做,一味地让大学的“学术”僵硬板结得像一块木头,则更为有害。至于说有了“这一课”,全民就都能成为作家,都能写出大作巨著,我以为又是一个相当的谬误。这里边,似乎有一点“”的味道。我不反对全民写作,多读点书,多想些问题,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写出来,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也必须看到,“作家”其实是有门坎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变得越来越高。过去有些所谓的作家,现在看起来可能算不上是什么作家,最多是通俗作家而已。有了“这一课”,毫无疑问,会提高民众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会使一些民众懂得审美,也会使一些作家具备更高的艺术水准,这个提高可以是普遍的。

但,也必须清楚,“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并不能全民普适,这点儿,永远不能。就像不是所有人学了数学、化学,就都会成为数学家、化学家、科学家,能够成为某某家的永远是一个少数。美国有文学创作课并且相当普及也不是所有的聆听者都成了作家,且不说大作家。只能说有了“这一课”,作家肯定会出得多些,民众的欣赏水准肯定也会高些,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在平庸和低端上打滑。

作家可以培养 写作人人可为

刁克利(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创意写作指原创性的写作,涵盖以虚构与非虚构在内的所有文学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脚本、回忆录等,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的,由知名作家任教,采用工作室和作品研讨的方式小班授课,提供各种创作经验和方法指导。

这个概念源于美国,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1967年,美国作家与创意写作项目协会成立。到2010年,协会有500个大学成员会员,三万四千余名作家、教师和学生会员。美国大学中的2400个文学系绝大部分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可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的创意写作项目有800多个。而且,这股风潮还辐射到其他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已经颇具规模,以色列、墨西哥、韩国和菲律宾等正在蓬勃兴起。

这个项目为作家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美国当代许多著名作家都在大学创意写作项目任教,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这个项目成为作家成长的摇篮,如著名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

自诞生之日起,创意写作就引发争议不断。比如说,作家难道可以培养?灵感难道可以传授?创意写作是导致了文学创作模式化、削弱了作家个性、败坏了文学品位,还是激发了作家的潜能、提高了文学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文学的水准?

因为“文学依靠天赋、创作需要灵感”这样的传统观念早就根深蒂固。

对于这些争议,美国采取的态度是:一边争论问题,一边如火如荼地将创意写作继续推进,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更新了美国文学的面貌。

美国创意写作的发展与其经济的实力与高等教育的改革相伴而生,见证了美国文学的繁荣,提升了美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意写作项目的兴起,被认为是美国战后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关注创意写作的发展成为理解美国文学动力和原创性的关键。

在高等院校引入创意写作教育,有益于作家的培养。相对于系统的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教育,我国的作家大多是自学成才,即使中文系毕业,也主要是学习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目前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尚不能满足学习文学创作的需要。除了个别作家在成长道路上有前辈耳提面命之外,大多数作家对写作艺术的探索几乎都是靠自己领悟。而成名作家来之不易的创作经验则很少得到系统的整理和传授。

作家成为创意写作教师,既可以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认真研究创作艺术,又可以将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创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潜心研究。当代世界文学各种新的潮流风起云涌,只靠作家个人的阅读和领悟会感到目不暇接。

高校可以给作家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创作环境,也是对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体制的有效补充。作家可创作,可授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利于保障其长久的艺术生命,以及对创作艺术的自觉探索。这样,文学经验代代相传。

创意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新的作家。培养的主导者是有创作成就的作家,而不是现在长于文学批评的教授。青年学生善于学习,对文学经典悉心研读,终将引领未来。作家教师是文学的现在,他们的学生可以铸就文学的未来。

大学有独特的话语优势。作家入校园,构成文学史书写的必要部分,自然会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在命名文学史、引领文流等层面发挥出自己的能量。面对学界和批评家的批评,也会有更多的自信。只要长期坚持,将有利于改善作家与学术界、批评界的关系,相互借力,共同构建文学的图景。

此外,高校藏书丰富,学科齐全,可以使作家不断拓展视野,在不同领域丰富的、前沿的思想激荡下磨砺并完善自己的技艺和思想。

反过来,创意写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完善目前文学院系的课程结构,扩大学科领域,实现青年才俊学习文学的初衷。不少学生进入文学院系怀的是创作梦,创意写作可以为他们梦想成真提供平台。

大学的师资优势也有利于创意写作的开展。在创意写作项目中,传统的文学教师讲授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作家教师传授不同文体的写作经验,探讨素材提炼与生活观察的方法。这样,能够改变新一代作家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视野。

当前,文学读者的流失和文学市场的萎缩是日益严峻的事实。尽管不少人对于写作的热情依然高涨,但由于缺乏训练使得他们的艺术水平亟待提升。对于创作信心的提升和写作技艺训练的提高,他们也心怀渴望。

开展创意写作,需要改变的是长久以来关于作家和创作的观念。首先,创意写作人人可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愿望。写作让人对世界充满新奇感和探索的欲望,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生活意义。写作让人专注地聆听,细心地观察,用心地记录,流畅地表达自己,注重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个人经验的独特性。创意写作可以引导人思考生活,审视现实,发现美感,抒怀;同时,提高想象力,养成认真、专注的态度和探索精神。

其次,文学创作有规律可探,有路径可循。作家可以培养,灵感可以激发,这些观念应该深入人心。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暑期班、夜校班、周末班,激发普通人的创作自信,在工作生活历练之后重新拾起文学的梦想。

真正的文学经典大多是鸿篇巨著,其人物塑造之深刻、结构布局之复杂,皆要精心构制;一旦着笔,又需反复推敲。大师们的创作实践让人相信:所谓天才,真的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命运之神的眷顾,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国的创意写作教育亟待推进。它能够改善作家结构,出现更多的学者型专家型作家、对创作富于同情心的批评家、有见识的文学编辑和有创造力的创意策划人员。他们共同引领文学的风向,培育有品位的文学读者和大有可为的文学市场,保障文学的未来。

作家可以培养 天才不可多得

宁肯(《十月》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天・藏》等):“作家可以培养,灵感可以激发”问题的提出,事实上已对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而且争论归争论,挑战归挑战,西方的一些大学早就这么做了,大学早就开始了培养作家,开设了创意性的写作专业。资料显示,美国大学中的2400个文学系绝大部分设置了创意写作课程。美国当代的许多作家都受益于这种培养,自然美国文学的持续繁荣也与此相关,甚至美国文学整体上的风格也与大学的专业教育相关。

美国作家普遍有着精确、简朴、务实的叙事风格。早年的海明威不用说了,晚近的像约翰・契弗、雷蒙德・卡佛、理查德・耶茨、菲利浦・罗斯……这个名单太长了,数不胜数。

就拿近来我阅读的理查德・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而言,轻易地就让人感到某种几乎模式化的精确与简朴。耶茨的笔下几乎没有任何花哨、诗意、机巧、隐喻、调侃,或诸如此类的语言层面的修辞。在作家看来,精确与简朴是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艺术效果。更深了看,甚至从题材的选择上,耶茨不大可能超出这样的风格,也就是说,风格决定了耶茨题材的选择。

《十一种孤独》写了十一种孤独的、缺乏安全感的、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不朽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却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小说有着明显的当代性与务实性。这两者的实现如果遵从某种写作准则或阅读准则的话,最好的准则就是精确和简朴。而如果精确和简朴具备了某种标准、规范、可操作性,显然既是可教的也是可学的。

至于何为“精确”和“简朴”,福克纳早在谈及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时就做过很好的诠释:“他的特点就是追求精确,在有限的词汇范围之内,力图选用最恰当的词句。他内心对简朴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他要把词与句都像挤牛奶一样挤得干干净净,总是力图要穿透思想的最深的核心去。他在这上面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到最后他的作品里剩下的只有风格了――风格成了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接下去他很快又相信,只要他竭力使这种风格纯粹,不走样、不变化、不受污染,它所包含的内涵就必定是第一流的――无法不是第一流的,他自己因而也必定是第一流的……总之,是一种纯之又纯的精确,精而又精的纯粹。”撇开福克纳这段话部分的“揶揄”的成分不谈,福克纳说的舍伍德・安德森的精确,已成为美国文学的某种标准和范式,而根据这一可教可学的标准和范式,作家――至少是某一部分作家,或作家的某些部分――的确是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培养的。所以,美国人能用这种文体来办写作班,自然从中产生了大批务实的作家,以及更加务实的好莱坞电影编剧,美国主流文学的文风也就此形成。

然而,事情并没因为美国的例子变得简单明了,甚至只要稍稍留意福克纳对舍伍德・安德森精确、简朴风格的“揶揄”口吻,疑惑就依然存在。福克纳担心什么呢?真正的作家或者说有创造性的作家都反对固化的、标准化的写作,福克纳对于精确与简朴盲目崇拜的质疑,是基于作家复杂性与创造性而言的。

此外,在我看来,或以我自己的体会,作家的某些部分是可以培养的,而某些部分是不可培养的。且不说创作中的灵感具有的非标准性、不确定性,因而难以培养――而且我认为灵感也并非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东西。而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创作者的个人“症候”更是无法培养的。“症候”本是医学用语,在作家身上则是指作家内心最隐秘的东西,甚至说不清道不明又顽强存在的无意识的东西。所谓作家的天赋、创作动机乃至一个人的创作源泉,往往存在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症候”之中。为什么说不清道不明?因为一个作家的“症候”成因极其复杂,往往既属于意识范畴,又属于无意识范畴,二者相互纠缠,相互作用,以至达到某种“混沌”。

意识部分形成的“症候”一般来自于教育、阅读、知识、兴趣,而无意识部分的“症候”主要形成于一个人的经历,特别是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形成于这个阶段成长经历的深重的个人感受、独特的个人感受,以至内心的某种情结。这一切都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一个作家。当然,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有独创性的作家。这部分显然是无法培养的。换句话说,你怎么能培养一个作家的童年、青少年呢?然而,童年、青少年又是一个作家的总根子。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作家都发表过“童年是作家最好的老师”之类的感慨。

然而,美国的大学为什么又能培养出作家?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也不矛盾,因为对于一个有作家“症候”或潜质的人来说,即使不能够接受大学写作专业教育、靠自我教育都能成为作家,更何况接受了大学的专业教育?换句话说,那些被大学培养出来的作家显然首先是有内在潜质的。如果没有潜质或“症候”,无论何种教育,自我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都不可能培养出作家,而传统上说“作家是不能培养的”实际上也是针对这个而言。

我的一家人作文篇10

可我担心他这样为孩子们励志,大多数孩子会被文学玩了。文学之路最不成全他的热爱者了。如果换成我与那些小朋友们文学互动,我就不那样说。

假装着我被邀请,假装着我具备了与祖国花骨朵谈文学的资格。于是我就说:孩儿们,你们这么小就喜欢写作,但要知道,文学是创造性地捕捉灵感,不是技术性的写作。生命的基因中不具备文学的天赋是成不了文学家的。木匠、铁匠、工程师、博士都可以培养,但作家培养了也无法毕业。作家班也只能帮着已是作家的人提高鉴赏水平,甚至可以改变作家的价值观念,但就是不能帮着作家的艺术创作。如果作家也能培养,鲁迅的儿子就是小鲁迅,老舍的孩子就是小老舍,莫言的后代也是小莫言,可惜文学创作不能传授,最不能子承父业的就是文学。

写作的才华在同龄的孩子中崭露头角,但这绝不保证他们今后就能成为作家。如果这些孩子们真的喜欢文学,又被作家认可具备了文学天赋,那么与作家的这一次交流就等于给他们输入了一次积极的正能量。如果不具备文学的天赋,你就把他送到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深造,毕业之后再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他也不过是个懂文学的公务员,而不会成为作家。

人成为什么,并能在某个领域成功,其前提一定是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也就是天才。别说文学了,就是体育人才也是这样。参加田径少年体校的孩子全国有数百万,能成为田径杰出人才的从来就凤毛麟角。可是在牙买加,要找出几个短跑名将进入国家队那是易如反掌。在肯尼亚,国家从来就不用花钱培养长跑运动员,人家自己找个教练,训练训练就去参加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银子、奖牌就都划拉到肯尼亚了。那些国家的人种就适合那样运动项目。就像欧洲人出哲学家,人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思辨型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是解读型的。师者解读孔孟,臣者解读帝王,学生解读试题,商人解读买主,反正就是“解读”着证明自己接近了正确,绝不思辨着证明自己有了发现。谁敢说自己在某个领域是个天才?有了创造性的发现,那就是找死,必须说我是笨鸟,但我能起大早,我先飞了,所以才吃到一条小虫。

经常听到一些官员对作家说:我这人就是不够刻苦,工作一忙,好多事情就放弃了,等我退休之后一定把创作的事情捡起来,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作品。我真想说:我现在写作太忙,没时间当官,等我退休之后就去从政,听说居民委员会的主任今后公开竞选了,60岁也不超龄,当官就当民选的官,当上级任命的官不过瘾。可是我没敢说,我怕他听了恼火,我年底的奖金可是他说了算。但自认为干啥都能成功的人绝对是个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