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征电影十篇

时间:2023-03-24 02:42:56

我的长征电影

我的长征电影篇1

---电影《我的长征》观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初读这首诗时,并没有被诗中的情感所感动,也并未被长征的艰难所折服,而今,当我看了电影《我的长征》后,却有了新的领悟,这才真正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究竟是何等的艰难。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漫漫长长,时至今日,予于我们而言,重走长征路也绝非易事,由此可想在当初,走过这段路是何等的艰难啊!在那缺食缺衣的条件下,又有多少人能挺过去呢?挺过去的人们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险阻呢?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形,但我坚信,在他们心中,有一种名为“信念”的力量支持着他们,这信念带领他们走了出来,走出了草地,走出了冰山雪地,也终究走过了长征!

跟着党走,跟着胜利走,跟着人民走!这一路上,胆小的瑞伢子 (如果是电影中的人物要提前指出,防止读者一头雾水)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亲人的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尽了一份力,最终成长成了一名有着坚定意志的共产党员!

这似乎也在启示着我们:人的一生终究是少不了坎坷,少不了迷茫的 , 。但是,不论何时,我们要让心中有一盏指路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进。跟着走,跟着信念走,跟着目标走,现在的我们虽无法亲历战场,也不必经历那些枪林弹雨的挑战,但困难依旧存在,考试成绩的不如意、既定目标的偏移、学习中的失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确立心中的信念,跟着走,像瑞伢子一样、像达尔火一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出坎坷、走出迷茫。

我的长征电影篇2

《勇士》这部电影是讲述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是讲述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千险穿过枪林弹雨生死关头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电影勇士观后感5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电影勇士观后感500字一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认真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1某年10月21日上午,山东公司党委组织机关党支部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到青岛万达影院观看电影《勇士》。

影片以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为原型。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口的非凡经历,是取得中央红军长征最关键的胜利。

通过观看《勇士》,大家纷纷表示当代共产党员应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敢于争先、勇于实践的精神,争做勇士,走在最前列。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继承并发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身边干部职工做长征精神传承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立足岗位、积极创新,为公司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影勇士观后感500字二

为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10月20日,外国语学院党委组织学院全体教职工党员和党外人士开展长征胜利主题观影活动,集体观看长征主题电影《勇士》,感悟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电影《勇士》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了红军将士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穿越枪林弹雨,以非凡的毅力,不屈的精神,突破天险,以血肉之躯粉碎国民政府的阴谋,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华章。

观影结束后,参加活动的教职工分别在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上进行了热烈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大家纷纷表示,此次主题活动开展的意义深远,教育深刻,效果明显,整个观看电影的过程是一次心灵洗涤的过程,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再教育历程,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国家民族建设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建功"十三五",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据了解,学院党委还将以此次观影活动为契机,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号召全体教职工把观影感受和深刻体会以观后感的形式总结出来,院党委将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开展交流,推动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走向深入。

电影勇士观后感500字三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24日,由我校团委主办,各学院分团委协办,号召并组织全校500余名师生于锦绣会堂一起观看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电影--《勇士》。

影片聚焦长征重大战役--"飞夺泸定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长征中的伟大壮举和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

"影片中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深深感动着现场的人们。我们不禁深思:何为勇士?是红四团团长?政委?还是老廖、老于、云贵川这样的红军战士?答案也许永远无法统一,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勇士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们是为世间公理正义、敢于顶天立地者!

历史要铭记,信念要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永远不能丢弃,我们应向《勇士》这样真实还原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致敬!向《勇士》这样的先辈勇士致敬!

电影勇士观后感500字四

今天周五我们吃完饭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同学们都很兴奋,都兴高采烈的乘上车。

这次的电影不和我们平时和父母看得那种类型,陪父母看主要是为了开心,而这次的主题却让我们感到震惊与感动。

电影开始了,我们都专心致志的看着电影,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情节。当共产党把国民党打的落花流水的时候,我们都忍不住在心中夸赞他们,当他们用一天走完了两天的240里,时,一种崇拜感在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他们为了能拿下泸定桥,不辞千辛万苦,扔掉一切身在之物,奋勇向前。

最精彩的还是在泸定桥的两方交战的激烈时刻。我已经记不清我有多少次不禁潸然泪下。泸定桥上仅靠13根铁索爬桥的战士,他们不顾枪林弹雨,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定要拿下泸定桥,消灭敌人。中间有无数的战士在爬桥的时候不慎掉落,埋葬在大渡河中,其中更有老余,他为了就其他的年轻战士,牺牲了自己,这种精神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不放弃,能吃苦的精神,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不用上战场打仗,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用途,我们也可以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效力,我们现在的任务还是要好好学习,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把它做好,像革命的老前辈一样,时刻为祖国效力。

电影勇士观后感500字五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电影院看了一部抗战片《勇士》,看的我眼泪哗哗的。彻底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给我们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带领工农红军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又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阴谋。

《勇士》这部电影是讲述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是讲述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千险穿过枪林弹雨生死关头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蒋介石派那么多军队把守泸定桥想把红军消灭,我们的红军突破万险勇敢的夺回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决定性的胜利。16岁的王东宇还那么小就牺牲了,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看看我们今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接受者现代化的教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有用的好孩子,去帮助那些受苦的人,好好孝敬妈妈和姥姥姥爷。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的长征电影篇3

《南征北战》

影响了许多观众

电影《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而作为老片新拍的彩色故事片《南征北战》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这部影片诞生的台前幕后也是颇有故事的。

拍《南征北战》,

向建军节献礼

1951年春,由负责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为次年的八一建军节献礼。作为军队方面的领导,时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钢铁战士》而被点将担任该片导演。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电影厂原先准备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厂要拍摄的这部战争片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一部准拍片,这使厂领导和导演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两个摄制组

同拍一部片

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块硬骨头。为了写好适合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导演成荫对剧本很是满意,本以为上级审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不曾想,剧本交到电影局,看了稿子后很不满意,认为剧本里高营长和区长的爱情描写损坏了人物形象,必须删去。尽管剧中爱情描写的分量并不多,但它却涉及全剧结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荫和沈西蒙改来改去,却总是难以圆满,急得团团转。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上影厂领导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忙找曾拍摄军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导演汤晓丹来“救火”。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当然,两套班子也有各自的分工。成荫重点拍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方面的戏。

《南征北战》迟迟开不了机,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对此也很是关注,他亲自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向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粟裕那生动的讲解对剧组掌握全局起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很快,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在原来剧本基础上改写了新的剧本,并得到了、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还对其中陈戈军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也改过剧本几段对话。

演员阵营

“大腕云集”

我的长征电影篇4

关键词:张艺谋 电影 文学 表现手法 细节 象征

a张艺谋是一位文学气质浓郁的导演,在20多年的电影创作中,他一直钟情于文学这一“源头活水”,从中挖掘再创作的素材。纵观他的电影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迄今为止,其执导的20部电影中,有14部改编自文学作品。如《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等。张艺谋不仅把文学当做电影创作的坚实基础,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他也把文学性当做电影的制胜法宝,从中汲取营养,借助文学的各种表现手法,彰显自己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实现审美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它以简代繁,以平凡道出非凡,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文学作品往往内涵深厚、意味深长,承载着丰富信息与复杂思想。至于电影,张艺谋则认为其不应该负载太多的道理,它毕竟不是哲学,或者是课堂上的东西。因而,在把文学形象转化为银幕形象中,张艺谋删繁就简,主题“提纯”,用小事物来暗示远远超出其自身含义的大事物,以及由此带来的叙事时空的压缩、叙事视点的简化,用形式上的“小”,彰显思想及意义上的“大”,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了抵抗侵略、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历史变迁、民族气节、酒神精神等广博的内容,是作家独特的文化观、历史观的集中体现。而电影《红高粱》则化复杂深邃为简易通俗,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那种狂放、自由、热烈的爱情,辉煌的生命意识与对自由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不愿任人宰割的血性。影片以“我爷爷”与“我奶奶”之间带有浓烈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为叙事重心,从“我奶奶”出嫁到被日本鬼子打死,一路叙述开来,即由小说大幅度的时空交错变成了简单的顺叙。两相比较,电影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变化,思想和意义就微不足道。相反,它以细现著,以小见大,内涵丰富。小说也因为电影的成功被更多人知晓、阅读。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张艺谋同样做了减法。小说聚焦陆焉识的整个人生经历,故事从20世纪20-30年代描述至80年代,跨度很大。在原著中,陆焉识回家后,他的家已经变成了一个包含妻子、女儿、儿子、儿媳、孙女的大家庭。电影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刻画这么多的人物,表现他们之间复杂微妙的感情,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张艺谋做了改动,删减了人物和故事,仅选择了小说结尾的一部分作为改编内容,把原著小说中的家庭故事高度浓缩,追求简单化。电影只选择了丈夫陆焉识、妻子冯婉瑜、女儿丹丹作为主要人物,舍弃了其他人物;故事情节围绕爱情、亲情和家族这三方面的题材展开,对于其他的素材和情节则作为多余的枝叶,大刀阔斧地修剪掉,只讲述了“偷跑回家”、“相约见面”、“回家团聚”、“唤醒记忆”、“站台接人”的故事。电影通过呈现小家庭小人物的压抑和无可奈何,反映过去大时代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以小见大地去完成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具有一叶知秋、窥一斑见全豹的艺术张力。

类似的,从余华的小说到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经历了主题内容从多元化到一元化,叙事结构从复杂化到简单化的调整。电影的内容只有小说的一半,叙事上电影也做了大幅修改和删减。而《我的父亲母亲》,则选取“一滴水”的光芒,删繁就简,把小说《纪念》讲述几十年的许多事情高度提炼,变成了“遇见、相恋、等待、葬礼”这样简单的几件事情,故事情节变得简淡。

二、细节铺陈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小的情节。细节就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任何的艺术作品中,细节举足轻重。电影想要取得良好的口碑与商业汇报,就必须在细节上实现精彩纷呈、亮点不断,从而带给观众审美上的愉悦。一部电影中,细节有时候比人物、情节和环境都重要,更加耐人寻味,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拍案叫绝。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众多细节,这些细节铺陈到位,有张有弛,极富艺术感染力。他的许多影片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生活化、人性化的细节。

譬如,影《归来》通过大量细节铺陈,表现了爱情和亲情的主题。妻子冯婉瑜对丈夫陆焉识的忠贞不渝,通过“留门”、“做馒头”、“站台接人”、“不原谅女儿的告发”、“珍藏阅读丈夫来信”等一系列的行动、语言细节来体现。“留门”是妻子冯婉瑜坚定信念的最好注释,在遭遇灾难、漫长分离的岁月,她坚持等待、默默守候,相信某年某月某天某时,丈夫会归来,所以她夜不闭户; “做馒头”表现了冯婉瑜对身陷囚牢的丈夫的惦记和体贴,她要为受难的丈夫尽妻子的义务,利用第二天在火车站短暂相聚的机会,递上一大袋自己连夜做好的馒头,让心爱的人充饥、感受到家的温暖。丈夫陆焉识对妻子冯婉瑜的思念和不离不弃,则通过冒死偷跑回家、留言相约见面、写信读信唤醒记忆、陪伴接车等细节体现。电影里父女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由细节呈现。当女儿丹丹由于先前的告发愧对父亲支支吾吾时,父亲陆焉识马上宽慰她说:“过去,就都过去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蕴含着父亲对女儿的厚爱和原谅。电影正是运用上述细节,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感动观众,令人体会到他们在非常时期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的鱼水情缘。

又如,《我的父亲母亲》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十分简单,是一部讲述初恋的故事片。它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不求浓郁激烈的情绪。创作过程中,导演在细节上下功夫,用张艺谋的话来说,就是“只是加强了细节,把细节放大”。影片完全靠精致的细节来展开,通过一连串真实细节来传情达意,推动剧情的发展。细节最适合展现细腻的情感,影片借细节表现了母亲对爱情的执着,表现母亲恋爱中期待与渴盼的刻骨铭心。细节成为整部影片的支撑点,青花瓷碗、红发卡、红织布等物品,是父母爱情的见证;半路上等候、田野中的奔跑、改后井打水为前井等细节,则表现母亲对情感的执着。这些细节的塑造,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由于张艺谋对抒情和唯美的追求,他在处理上述细节时,也与一般写实手法不同,具有很强的写意性。细节上的成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令观众沉浸在纯洁、美好的情感中,体味生命中的感动。

类似的,电影《红高粱》则将原小说中描述的并不是很详细的“颠轿”细节加以发挥,用了较长的时间来展现这一场景,并且还增加了轿夫们唱“颠轿歌”的欢快场面。电影还创造出了原小说中没有的轰轰烈烈的祭酒仪式。影片《秋菊打官司》,保留了原著《万家诉讼》中秋菊在自己丈夫被村长打后为了要个说法,坚忍不拔地打官司的故事内核。电影与小说不同的是,将原小说中女主角敏捷的身子变成了一个孕妇,于是就有了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将秋菊送到医院的细节。这一细节的精彩之处,就是使村长这一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村长的形象得以扭转,他成了一个虽然会做错事却又关心他人的角色,他的身上同样有着人性的光辉。

三、象征表达

运用象征的手法,可以对电影中的矛盾冲突进行阐释,也能起到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效果。象征表达是张艺谋电影中的常见手法。张艺谋将象征手法自然的融入其电影创作过程,使观众透过影像的表面,理解导演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象征的追求达到了极致。男一号陈老爷在电影中是位隐形人物,观众只闻其疾言厉色、不见其庐山真面目,顶多只看见一个黑色的背影,然而这个形象却非同一般,寓意深刻――陈老爷在影片中是凝固的雕塑,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夫权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封建思想和顽固势力的化身。影片的音乐也具有象征意义,在颂莲命运跌宕起伏时,频频响起急促密集的京剧锣鼓点和“西皮”调女声伴唱,很显然是告诉观众“人生本是一场戏”,再努力也无法摆脱剧本。而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鲜艳而又血腥,不仅是男性权利的象征,也是导致妻妾悲剧命运的罪魁的象征。此外,影片中有四段表示时间的画面语言:“夏”、“秋”、“冬”、“第二年夏”,唯独缺少了“春”,它象征着颂莲自从嫁到陈老爷家,就和其他女人一样,人生再也没有春天了。

艺谋在很多电影里,都要给观众呈现一两个中华民俗和民间绝艺,而且通过民俗和绝艺实现象征表现。《我的父亲母亲》中,锔碗匠把打烂的青花瓷碗修补得“滴水不漏”,这一民间绝艺的临摹,象征着影片将以大团圆结局,被迫分离的父亲母亲后来幸福团聚,圆满结合。中华民俗皮影戏在《活着》多次出现,同样具有象征的意义。男主角福贵靠操纵皮影、表演皮影戏为生,而福贵何尝不是被社会、历史操纵的皮影?他在社会前进的惊涛骇浪中,身不由己地沉浮,演绎着自己人生的皮影戏,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自己的方向。至此,导演运用皮影、呈现皮影戏的意图已经昭然明了。

此外,粉笔作为一种人们熟悉的教学工具,在《一个也不能少》中,是贯穿始终的一种文化装饰。观众可以看到,这个本来极为平常普通的书写用具,竟然成为小学校园里大人小孩们崇拜和爱护的“珍宝”,成为了神圣的文化或知识的象征。《菊豆》挂在竹竿上晾在屋顶上的五颜六色的布匹,是多彩青春与自由的象征;菊豆与杨天水时,菊豆的脚蹬倒染坊的机关,布匹纷纷滑落,象征着青春与人性终于找到了归宿。《秋菊打官司》屋前屋后都悬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它不仅很好的再现了陕北的乡土风情,而且还象征着主人公秋菊性格的泼辣与固执;秋菊每次出门打官司,秦腔“走哇――”的画外音就会响起,它营造渲染了气氛,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代码,将陕北人倔强不屈的气质以秦腔吼了出来。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除了上述提到的道具象征和情节象征之处,生动的色彩象征是张艺谋电影的一大特点。张艺谋对红色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每部电影中都有强烈的红色。《红高粱》就采用了浓烈的红色:红轿子、大片大片的红高粱,红的高粱酒、鲜血。通过红色,张艺谋向观众展示了人物的粗犷豪爽和血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外来侵略者的英勇不屈和顽强抵抗。此外,《秋菊打官司》的一串串红辣椒,《菊豆》的一块块大红布,《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那只大红灯笼,《我的父亲母亲》的红发夹、红棉袄、红围巾、红布,等等,这些红色,都各自具有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除了红色之外,黄色也常常被他运用到电影中,实现象征表达。《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金黄色占主导地位,金灿灿的贯穿整部电影。导演借助满眼的金黄,不仅在形式上使画面更加华丽壮观,令电影洋溢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且在内涵上,黄色也有着强烈的暗示意味,黄色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也寓意封建皇室内部的腐朽堕落。

综上,张艺谋在创作中,运用以小见大、细节铺陈和象征表达等文学表现手法,使电影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更多的审美内涵。同时,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和运用,也使影片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个性化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 琚静斋.文学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 谢柏梁.中国影视艺术简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 张会军.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5] 李东雷.人文的浮沉:张艺谋电影改编艺术的嬗变[J].电影文学,2009(3).

我的长征电影篇5

关键词:象征 《高考1977》 艺术效果

一、绪 论

电影《高考1977》是一部成功的国产影片,它以特殊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了改革开放前夕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群知青历经艰辛最终走向考场的故事,电影不仅唤起一代人的心酸回忆,更重要的是歌颂了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重视和恢复高考这一伟大变革,为建国六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使电影的历史文化厚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电影是通过视听符号表现的一种艺术,但如果电影的内容仅停留在图像和声音的表面.就太过于枯燥和苍白,很难成为优秀的影视作品。象征是借助于某一具体的事物,寄寓艺术家深邃、抽象的思想.传递声像背后的文化信息,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和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象征成为电影艺术家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高考1977》成功地运用象征.使这部影片十分精准地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政治状况、人的心理活动等等.从而达到了意味深长、琳琅满目的艺术效果。本文仅选取此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处象征艺术加以论述,力求阐释象征在这部影片中的重大作用。

二、象征的具体表现

(一)冰冷的火车象征那段特殊的历史和政治

火车在电影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但使我们刻骨铭心的是这群赶考的青年因拖拉机坏掉而不得不翻山越岭跑着去火车站.然而,他们拼命地;中刺还是与火车擦肩而过,这群满怀希望的青年失望地看着冰冷的火车腾起浓浓的白烟呼啸而过.阿三甚至给他爹跪下,求他爹让火车等一等.但是他爹没有,依然无奈地让那庞然大物驶向前方。火车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晰的,它象征十年.象征那段动乱的政治和历史,这列国家的火车不曾顾及这些青年,政治的动乱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先是停课.又跟着闹革命,后来又上山下乡,把他们丢弃在荒凉边远的旷野之上,这些青年错过了在学校追求知识的机会,忍受着贫苦的生活,在“战天斗地”和“学大寨”中度过日日夜夜,他们的青春,理想、激情都成了难以忍受的悲剧。时代如列车疯狂地运转着.毫无人性地驶向前方.留下的这群青年在追着呼喊,嚎哭。这样一个场景的安排.不仅给我们一个催人泪下、惊心动魄的场景.还巧妙地透露了这一段心酸的历史。

(二)灵活的拖拉机象征冰冷时代下的人性

拖拉机是在三分场和这群知青一起工作的的农具,但在几个关键的地方给拖拉机赋予了新的含义。与列车相比,拖拉机小巧得多,灵活的多,与知青们朝夕相处,充满了温馨,给人以亲近的感觉。当老徐知道这位来自教育局的官员不仅是冒充的而且还是个之后,他决意要送他到农场公安局,但老迟的做法很让观众意外.他竟开着拖拉机在一片茫茫大雪中把他送出三分场让他去赶火车。这一点说明了老迟人性的复苏,也成为拖拉机象征的一个起点。导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群青年在错过了“时代的列车”之后,在失望中听到老迟的呼喊,看到老迟开着拖拉机面带慈颜过来,这一刻,不仅知青们感到意外万分.观众也感到不可思议,这给人的是一种人性的震撼.列车象征着冰冷的时代,没有使这群青年赴向考场,但他们赶上了富有人性的拖拉机走进梦寐以求的考场.导演在这一个场景时可谓匠心独运,象征那一冰冷时代火车的扬长而去.象征人性的拖拉机的缓缓驶来,在这个对比中使观众回味无穷。

(三)熊熊燃烧的大火象征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

影片一开始就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说明了邓小平的复出,给整个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敏锐的青年们意识到将有一场大的变革.不久就听到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但是,导演在安排阿三手拿收音机将党中央传来的这个可喜的消息有依有据地传到三分场时,十分巧妙地把老迟和这群知青火烧大雁洼野草的场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大火舔烧着一望无际的枯草,火云漫向天空,再加上导演故意将这场大火占据整个画面、把时间拉长.不仅象征烘托出这一消息的重要和象征将有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即将来临.

(四)红色的公章象征那一特殊时代的组织和权力

公章象征权力在许多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在这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却远远超过权力的范围,这是由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章决定了这群人的命运,他们的婚姻,他们上大学,他们回城,甚至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无一不取决于那枚小小的红色的公章。在三分场,老迟因为拥有这枚公章而成为这里的主宰.他整天把大印别在腰里.谁说了都不算,公章就是法律,公章就是真理,谁拥有了公章,谁就拥有所有的权力,高考报名必须盖上公章,潘志友提出结婚时.老迟说“小心我不跟你盖这个戳儿”都说明公章不仅象征权力而且象征比权力更大更广泛的东西。陈甫德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私刻了一枚公章,正说明了公章在那个时期的巨大作用,通过一枚公章的象征意义.深刻地说明了那一特定时代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五)尘封的书籍象征知识被封锁和禁锢

知识是由书籍承载和传承的.在电影中,书籍刚开始出现在我们视野中都是被打上封条的,一匝一匝尘封的书籍,正象征着当时政治、社会对知识不重视和对人才的打击,在反右、十年中许多自由自由分子都被压迫,许多书籍被烧被毁威是被查封起来.仅能看到的书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1977年已经是万马齐喑的时代,但这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当人们听到要恢复高考之后.陈甫德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给女儿送书;强子千方百计去图书馆偷书,这实质上是他们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渴望知识能改变国家和自己的命运。正如陈甫德说得那样,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的多,当书籍在人们手中翻阅的时候.象征着知识已渐渐走向属于自己的崇高的殿堂。

我的长征电影篇6

 

微电影在很短的时间里取代了网络电影、网络自制剧等称呼,成为大街小巷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时髦话题。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欣喜微电影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到其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保证微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电影与微电影

 

网络时代的盛行催生出与这个时代、文化相适应的艺术形态——网络艺术。网络电影是网络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指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具备传统电影艺术特征和网络传播特征的电影艺术形式。比起传统电影,它具备数字化、个人化、互动性、随意性等特征。网络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真正由“艺术家的艺术”变成了“普通人的艺术”。[1]网络电影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类别来分,有微电影、中短片电影、系列电影等三种形式;从创作方式分类,有互动式电影、恶搞电影、游戏电影和静电影等四种形式;从拍摄手段分类,有手机电影、照相机电影和摄像头电影等三种形式。微电影是网络电影的形式之一,它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微小电影艺术形式,其显著特征是超级短小,片长仅为30秒-300秒。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是由凯迪拉克以国际大片的规格打造,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这部影片虽然只有90秒,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却呈现了完整的的故事情节,具备了完整的叙事结构。[2]

 

二、微电影发展迅速的原因

 

微电影是网络电影众多形式中发展最快的,甚至出现取代网络电影成为网络电影类艺术的统一称法的趋势。究其原因,微电影除了具备网络电影草根参与性强、满足自由创作与自由传播等共同特征以外,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微电影的艺术形式非常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众所周知,2009年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中国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传播速度快、传播介质移动化、传播内容微小化。微电影具备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所有特征,长度短,内容小,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快速传播。

 

第二,微电影的传播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浅阅读”的娱乐需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有大把的时间对每一条信息进行仔细的研读,阅读正在从“深阅读”向“浅阅读”发展,“尼葛洛·庞帝指出,在电脑和数字通信呈指数发展的道路上,人们正在奔向突发性剧变的临界点。网络阅读不需要阅读全书即可找到所需信息;快节奏的生活不允许人们更多地停留。诚如新浪网新闻24小时更新模式的创造者、总编辑陈彤所言:对于网站来说,深度始终是第二位的,短、平、快是网络媒体不可抹煞也不容更改的特性。李敖在凤凰卫视的电视节目上解构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艰深晦涩的历史文化话题,“让李敖去读书,我们去读李敖”,凤凰卫视的这句口号充分反映了大众阅读避繁就简的求浅心理。”[4]从“深阅读”到“浅阅读”的转变,一方面使得信息可以以一种平易的解读方式出现,另一方面标志着人们的需求从知识获得转向轻松、轻快的阅读氛围,人们的审美需求朝着娱乐化趋势发展。微电影由于受到时间长短的限制,拍摄的题材、类型及内容深度都会受到限制,具备情节简单、娱乐性强、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充分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浅阅读”的娱乐需求。

 

三、微电影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微电影具有广大的网民基础及广告主的积极参与,专业制作团队看到了其巨大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到微电影的制作中,如6月18日,华谊兄弟与中国电信天翼视讯共同打造的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正式宣布在“微电影”产业方面展开全面合作。[5]在广告主、专业制作团队、播放平台、网民的共同参与与合作之下,微电影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事情的发展都是双面的,过快的发展速度既可以让微电影更快的成熟与繁荣起来,也可以让它更快的走向衰落。研究微电影的发展,发现其存在定义不清、监管缺失、过度开发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健康发展

 

。第一,模糊不清的定义阻碍其发展。微电影的发展过程太快,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网络电影都被称为微电影,无论电影的时间有多长人们都将其称为微电影,短的有几十秒,长的甚至五六十分钟。这对网络电影和微电影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一方面忽略了网络电影的其它形式,不利于网络电影的发展;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微”,既不利于保证网络电影的艺术性也不利于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微电影的定义目前存在争论,争论的主要内容在于微电影的长度,传统微电影的长度定为30秒-300秒,但就目前微电影的发展来看,300秒已不能满足微电影发展的需要,时间需要适当的延长,但是再长也不宜超过20分钟。

 

第二,草根的积极加入带来的微电影创作主体构成的变化,对微电影传播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普通网民们的创作积极性,这为电影发展提供了鲜血的血液。“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发展要解决的五个问题中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电影原创性匮乏,同质化倾向严重,跟风现象泛滥。创新是电影质量提升的一条有效路径,创作者思路的改变可以提高影片的竞争力。草根的加入,可以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好的点子,好的创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电影形式和内容的效果。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缺失。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大多数由电影厂生产,拍摄电影时选择完全符合国家利益和公众道德水准的影片,在拍摄中,内容选择和演员安排都有一定的标准。

 

到1997年,伴随着电影改革的脚步,民营企业在电影行业逐渐取得了制片、发行、院线等各条产业链的“准入证”,开始加入制作。即使没有国有的身份,民营电影公司制作内容时也自觉承担起把关人的作用,而且最后也要接受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查。但是,草根加入到电影制作中之后,监管难度大大增加,会有一些违法、不健康的内容出现在微电影中,只能依靠网友们的个人自觉和职业素养,这对微电影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我的长征电影篇7

【论文关键词】色彩;情感传达;剧情推进;象征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二、参与剧作,代表不同的剧作意义

色彩运用的奇特,用不同色彩来表达不同内容,形式感会很强。从严格意义上讲,自从彩色电影诞生以来,国际上就有许多导演很会运用色彩来辅助故事的叙述,日本导演黑泽明就是一位色彩大师,香港的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也用光影和色彩让人体验到了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英雄》在还未公映前,就已成为一个很大的焦点,各种剧照和招贴画已把观众的胃口吊足了。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这也是张大师的创举了。色彩叙事手法将注定会对以后的电影拍摄特别是广告片的制作产生影响,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黑白画面中的红色女孩,以及杰克逊的几乎所有MTv,都对现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色彩运用的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色彩与情节的结合的恰如其分,才能得出完美的结果。还以《英雄》为例,讲述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关于残剑和飞雪的故事,四个故事分别用情杀、假死、殉情和殉义描述了残剑和飞雪的最后结局。全片以黑衣无名自述十年练剑作为开端,同样一袭黑衣的皇帝不断引导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猜想画面。整个画面以黑色为基本起调,肃穆庄严。《十面埋伏》、《英雄》的艳丽是中国的红,《重庆森林》、(2046)是华丽的暗淡的金色,日本的《情书》是苍白中带粉,每一部的剧情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三、色彩产生象征

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比如“红色在中国多数代表喜庆,在西方则象征青春、热情、温暖、生命、鲜血、火、爱情、情欲……;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希望;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香酥;蓝色神秘、悠久、沉静、理智、博大……

我的长征电影篇8

关键词: 色彩原则特性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互动与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变化,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发展,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色彩是什么?光照射在物体表面,由于物体的内部构造的不同而吸收一些波长的光,反射另外的波长的光,那些被反射的光,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形成了各种颜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像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导演”、“编剧”、“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与互动,一部优秀电影的产生,与色彩在情感表现和心理特征刻画中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1.色彩的本色属性,用以营造气氛,反映人物情绪

《红色沙漠》是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他探讨现代工业文明与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里,色彩不再是自然本色的简单再现和还原,而是充满了灵性,更多的带有人物的主观性、情绪性。在本片中,安东尼奥尼像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主人公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与现实环境反映一致,工厂的烟囱里喷出黄色的烟雾,流淌着黑色的油污,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狂躁不安,同时也象征着工业文明毁灭人的生存环境,此时观众也似乎会闻到到处弥漫着的刺鼻的烟味,让人内心感到一种窒息一种抑郁;蓝色的大海阴郁冰冷,在人物的梦境里一再反复,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隔膜而又冷淡的关系;驶入港口的船只悬挂着黄色的免疫旗,残忍地充斥着人物的视野;而房间里漫无止境的白色,则勾画出人物生存环境如坟墓般的本来面目……为了使颜色更好地配合影片的意旨表现,安东尼奥尼还将许多物体人工着色,用颜料把垃圾堆、沼泽树木甚至小贩卖货车上的水果都喷成了灰色,这些灰色的物体微妙地传达出主人公的抑郁、恐慌、一潭死水般的心境。总之,在本片中,安东尼奥尼几乎是以一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试验者的狂热来给整部影片着色,他让全部被摄物体的每一种颜色都从属于影片总体的色彩表意系统。这是一次纯色彩表意的大胆尝试与极端之举,是一次色彩运用方法在影像世界里的远征,安东尼奥尼不仅震惊了世界影坛,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范本。还有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使观众内心一直处于快乐和放松,大家看后更是捧腹大笑。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蓝冷色调来烘托气氛,其中大部分是恐怖片,如《午夜凶铃》、《咒怨》、《双瞳》等。在这些恐怖片中,冷色调被用来增加恐怖气氛,当转入恐怖的背景时突然打上蓝色灯光衬托影片的气氛,人们突然感觉内心紧张不安,胆怯的人会吓得下意识地闭上眼睛。足可见色彩变化与人们的内心情感的互动。电影中色彩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进而产生各种联想。慢慢地人们越来越喜欢去品味电影,去欣赏五彩缤纷的视觉盛宴,去主动探求影片的魅力所在。

2.色彩作为意象符号,代表作品主题

影视艺术中色彩运用的奇特,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形式感会很强。从电影产生以来,很多电影导演就用色彩来叙述故事的剧情发展,张艺谋的影片《红高粱》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这是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只有色彩与情节的结合恰如其分,才能得出完美的结果。以《英雄》为例,全片以黑衣无名自述十年练剑作为开端,同样一袭黑衣的皇帝不断引导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猜想画面。整个画面以黑色为基调,庄严肃穆。又如,《2046》是华丽的暗淡的金色,日本的《情书》是苍白中带粉。可见,每一部剧情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用来渲染、烘托出主题和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并叙述自己的情感,催化剧情的发展。

3.色彩的象征特性,体现电影内涵

当色彩被编码成为通讯工具时,色彩的象征意义便开始了。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人们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的固定联想设计一些画面色彩。比如红色在中国多数代表喜庆,而在西方则象征青春、热情、温暖、生命、鲜血、火、爱情、……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希望;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香酥;蓝色神秘、悠久、理智、博大、沉静……

在影片《英雄》中,白色象征美丽的死亡,兰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在图像学中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也是忧伤和严肃的符号,红色是血和火的颜色,作为任何尖锐猛烈的东西。因此,红色在交通代码中是‘停顿’的代码,成为政治革命的标志并不是偶然的。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意义直接影响到观看者对影片直观感受,美丽的电影画面给观看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将被永远放在第一位的。

电影中色彩的恰当运用能使人们积极参与到与电影的互动中去,并不自觉地去思考,去品位其中的味道,而且有了它们密切的配合才使得我们这些影迷朋友在休闲中更好地体会生活的快乐。除了色彩的运用,光线、蒙太奇手法、音乐等都是构成电影的关键要素,电影中各个要素都是相互作用,并在影片中担当各自的角色,成为一部部完美的影片。我相信未来电影的发展将会更好地将美学思想和民族的东西运用到其中,带给我们更美好的、和谐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诗选《色彩》[N].抄录于1922年12月1日致梁实秋信.

我的长征电影篇9

关键词:经济转型;电力消费;节电潜力;协整模型

中图分类号:F0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电力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性能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导致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还伴有碳排放的迅速增加。在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阶段,我国电力需求表现出刚性增长的特征。可以预计的是,在碳强度(2020年下降40%-50%)和“能源总量控制”的双重约束下,我国各地区的节能减排将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特殊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等都将对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基础的调节作用。因此,研究经济转型期电力能源需求的影响机制,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不仅是做好电力规划、安排电力建设的重要基础,这同时也是节能降耗的必要前提。考虑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市场发育等内在因素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山东作为典型案例,研究该省经济转型期间的电力需求,对于管窥我国其他地区的电力消费与节能降耗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现有对中长期的电力需求研究中,往往重视多种因素的分析。近年来,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刘畅和高铁梅(2011)[1]通过建立电力行业景气指数,研究了影响电力行业波动的长期经济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林卫斌等(2011)[2]考虑不同部门电力需求具有不同的决定因素和机制,构建不同的电力需求方程,分别预测了居民生活、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五个部门的电力需求。柳瑞禹和叶子菀(2011)[3]还从行业层面出发探求电力需求的微观影响因素,对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用电量的因素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此外,随着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不少学者也开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探讨相关的能源需求问题。如,范德成等(2012)[4]选取GDP、人口数、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作为变量,在3种不同的情景模式下,探讨了低碳经济实现水平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而徐敏杰等(2012)[5]则进一步地综合考虑未来经济发展和主要行业产品产量,对比国内外分行业电力强度的变化,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了中国中长期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情景分析模型。

这些文献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不仅丰富了电力需求的研究,而且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体现在方法上,协整模型因其较好地研究了多因素与电力需求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调整而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研究背景上,虽有学者开始关注经济环境、行业部门、低碳经济等变化或差异对电力需求的基础影响,但却对经济转型这一关键特征把握不足,特别地,对节能减排的主要落实者——地方政府的关注还较少。基于上述评述,本文以具体省份为案例,拟采用协整方法,着重考察经济转型阶段的多个关键特征变量对省域电力需求的长期动态影响机制,以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

受版面的限制,本文不再累述协整方法的原理(具体参见张世英和樊智(2009)[6]等文献),而是结合山东的省情,重点探讨经济转型期影响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通常被视为电力需求最主要的正向拉动因素,而电力能源效率则被视为主要的负向因素。此外,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普遍特征。这些因素对电力需求的作用机理表现如下:

(1)城市化率:人口增长亦是促进电力消费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人口总量增长,其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率的提高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09年的47.6%,保持不断推进的态势。城市化推动电力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远大于农村人口,使得居民用电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带动了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经济到达刚性的能源高需求阶段。我国“十”提出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可预计,用电需求很可能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而加快。将变量城市化率CI(城市人口/总人口)纳入研究范围,预计该变量与电力需求成正向相关关系。

(2)经济结构:目前山东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据最大比例,也是对山东当前经济阶段特征的一个反映。工业用电量高速增长,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因此,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特征对电力消费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把变量S(工业增加值/GDP)引入模型来反映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电价水平:电价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节能降耗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电价越高越容易抑制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但长期以来,受国家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不完善的影响,电力价格仍然由国家行政确定,因此直接采用电价较难反映其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而燃料价格较早地实现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且火电在中国电源结构中一直占有70%以上的比重,所以选择燃料零售价格指数(P)来反映电力价格的变动,燃料价格的上升会降低电力需求。

这里,按照通常的做法,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同时,为研究效率改进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用效率变量EF(工业增加值/工业耗电量)来表示每单位电量的工业增加值产出。工业耗电量会随着用电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本文上述各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统计年鉴。

三、模型结果

根据上述对于中国电力消费影响变量的分析,建立函数方程如下:

Qt = f (GDPt,CIt,St,EFt,Pt) (1)

其中,Qt为电力消费总量,GDPt为国内生产总值,CIt,St,EFt,Pt分别代表城市化率、工业化、电力使用效率和电价水平。

协整模型的方程为如下(括号内为标准差):

Q = 1.129GDP+2.851 CI - 0.421 EF - 0.804 P - 4.188S +0.721 (2)

(0.05674) (0.15379) (0.08621) (0.06412) (0.18851)

协整方程(8)表明,除了结构变化系数,所有变量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统计量检验。此外,就结构变化的系数符号而言,与能源需求的负向关系有悖于现实重工业的高耗能特性。因此,为确保弹性系数估计的稳健性,剔除结构变量后,重新估计方程如下:

Q = 0.952GDP+0.774 CI - 0.489 EF - 0.252 P +1.076 (3)

(0.02064) (0.06404) (0.03451) (0.02646)

由协整方程(3),总体而言,各变量的系数符号符合我们的预期,也就是说,GDP、城市化率、电力利用效率、电力能源价格是影响山东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弹性系数角度,GDP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多大,即GDP每增长1%,导致能源消费相应增长0.952%。CI的系数为0.774,表明城市化的能源需求作用也较为明显。此外,能源效率和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抑制作用也较强,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89和0.252。

四、电力需求预测

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划指标,本文对情景中各个变量的设置主要结合1984-2011年28年的平均增幅和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以保证情景设置的合理性。

①GDP。黄季和杨军(2006)[7]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20年经济还将保持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在近五年将保持在8%左右,2012-2015年在7-8%,2016-2020年在6-7%。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对未来山东GDP增长水平,同样设定2012-2015年和2016-2020年两个阶段。同时又分低、中、高三种增速情景。

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GDP平均增长率为12%,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1%。据此,设定2012-2015年低、中、高速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10%和11%。相应地,2016-2020年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长率分别设定8%、9%和10%。

②城市化率。按照徐敏杰等(2012)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为此,设定山东省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

③燃料价格指数。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燃料价格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幅稳定在12%左右。而近几年价格指数增长相对缓慢,平均10%左右,因此,设定未来2012-2020年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10%。

④电力利用效率。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电力利用效率平均增幅达4%,而近五年来平均增幅为2%,因此,设定2012-2020年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3%。

中长期电力消费量预测值 单位:亿千瓦时

三种不同的情景,体现了不同的电力需求发展态势。以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作为比对,或许更能清晰地观察山东电力需求的走势,具体分析如下:

在中速经济增长情景下,本文假定山东2012-2015年的GDP年均增长率达10%,2016-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有所降低,达9%。预测结果表明,2008到2020年,山东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将达6.8%,并增加到2020年的5956亿kWh。

在高速经济增长情景下,假定山东未来两个阶段(2012-2015年、2016-202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1%和10%。预测结果表明,比中速经济增长情景更为激进,到2020年山东电力消费将增加到6114亿kWh,是2008年的2.24倍。

而在低速经济增长情景下(未来两阶段的山东GDP年均增长率分别放缓至9%和8%),尽管该情景比中速情景下2020年当年的电力消费量下降了17%,并且电力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也有所放缓,但仍达5%。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济的转型发展,既要求工业化带动的经济增量提升和城镇化的聚集联动效应,又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些都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发挥重要的影响。作为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资源禀赋相对富裕的山东而言,本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电力利用效率提升、城镇化发展和能源价格改革对该省电力需求的变化有着长期稳定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对电力需求有着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而电力利用效率与能源价格提升对该省电力需求有着明显的抑制效应。根据上述经济转型的关键特征变量与电力需求的长期动态关系,结合不同的经济发展情景,本文预测了到2020年山东的电力需求。研究发现,即使在低速经济增长情景中,山东的电力需求年均增速也高达5%。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将给山东未来的节能减排带来明显的压力。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固然可以放缓电力需求,但其成本显然不是可接受的;依托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电力利用效率,同时坚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将是保障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畅,高铁梅,中国电力行业周期波动特征及电力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景气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资源科学,2011(1).

[2]林卫斌,陈彬,俞燕山.“十二五”及2020年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7).

[3]柳瑞禹,叶子菀.中国电力需求与行业因素——基于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5).

[4]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我国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电网技术,2012(7).

[5]徐敏杰,胡兆光,谭显东,单葆国.中国中长期能源和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电力,2012(4).

[6]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黄季,杨军.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6(1).

作者简介:张 立(1979-),男,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电力经济理论与政策。

我的长征电影篇10

一、色彩根本特性分析

“色彩”在世界上的发展历程特别长,早在原始社会便有了这一概念。因为物体本身的差别,太阳射至物体表面通过吸收,抑或反射至人类的眼睛里,便形成了颜色。但是如果从物理学立场出发,色彩即借助光线射到人类的眼睛里,凭借大脑资源解读而获得的。换言之即色彩原本是不存在的,系借助光波长短的不一样,人类才可以看到纷繁多样的色彩,才可以领略到世界的五彩斑斓。鉴于每个人均拥有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亦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感受,所以,我们应该说色彩不仅仅属于人类视觉层面的感官,并且可以深入人类的内心深处,挖掘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就当前社会而言,人类根据文化背景的不一样亦给予了色彩独特的寓意,比主说红色象征兴奋及热烈,能够较好地展现出蕴含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力量;黄色象征富贵及忠诚,属于权力的集中展现;蓝色象征神秘,可以给人一种虚幻之感;白色象征纯洁及单纯;黑色象征黑暗及危险。正因为人们赋予了颜色这些与众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说于电影中使用恰当的色彩可以充分地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创造和情节的叙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色彩于电影艺术里的和谐展现

于电影文化艺术里,色彩审美之和谐原则即主体评判目标审美价值的根本原则,其与电影里的人物创造及情景等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电影中的色彩展现了主题的生命理念,生命的现象转变为了崇高的艺术,造化则属于顶级的艺术活动。不过观众抱着哲学的态度领悟电影里所展现的情感内容,便系于以身心之和谐领悟电影艺术里的和谐,所以可以激发出共鸣。电影展现了导演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而观众不管系于影片情节地领悟层面,抑或自色彩艺术的领悟层面,均自和谐的领悟里收获了身心的愉悦。所以,和谐系观众收获电影里色彩艺术观赏愉悦的关键原则。

色彩于电影里系物感于心的衍生物,系人类本身感悟的结果。电影里色彩之和谐展现为观众与电影的完美契合。就艺术作品而言,人类的主观情感系借助情景交融的方式实施展现的,此种情景交融系一种事物与人类的完美契合,色彩于电影里亦展现了此类和谐的步调及韵律。

三、电影色彩之审美功能分析

(一)色彩可以创建氛围,加强意境

色彩身为电影艺术里举足轻重的一大元素,就审美受众的视觉冲击拥有特别关键的作用。电影借助色彩的选用及搭配,可以充分地渲染及创建影片气氛,让观众领略到更强烈的画画感。鉴于各种色彩被给予了独一无二的喻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同色彩的选用可以展现出不一样的电影内容。标新立异的色彩氛围系导演丰富内心世界的集中展现,且正是此种审美意境让我们的电影所具的画面感染力更强,亦可以较好地激发观众的共鸣。

(二)色彩可以展现情意

就电影观赏而言根本就不具雅俗之分,因此我们说电影实际上属于能够实现雅俗共赏的一门艺术。于近年的电影创造里,色彩的运用日趋广泛,导演借助色彩的选用,把电影的理念及主题等诸多方面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当前色彩亦已然成了电影里展现情感的关键手段。鉴于每个人的情感历程均各不相同,这便造成色彩的选用于给予观众充分想象空间的过程中,亦可以完美地深入其内心最深处,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色彩之象征意蕴

色彩除了拥有展现情感的功能外,亦拥有象征意蕴。色彩于电影创制中可以自全局层面帮助导演就题材组织手段及展现形式展开把握。此外,色彩的正确选用不仅可以让观众自最直接的视觉层面取得收获与感受,同时还可以借助更深层次的发掘,取得内心深处的体验。

(四)色彩可以充当角色,创造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