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的标准十篇

时间:2023-04-12 09:27:45

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1

一、师生都有明确的适当的学习目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教师心中必须要有上好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即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在知识技能生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以及积极主动、合作交流的正面情感。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要紧紧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紧紧地突破这节课的难点,紧紧地抓住本节课的关键,把师生的力气用到刀刃上,从而真实有效地达到教学的预设目标,当然,有时,还会出现课堂奇观,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生成目标。否则,如果心中没有明确的、适当的目标,那么,上课就会偏离目标,使这节课流向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上课前或上课时,要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这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处在有意义学习状态下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千万不要让学生在茫然中学习,学生只有心中有目标,然后在教师和同伴的激励下,才能向着目标努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特征,可以选择多样方法配合使用。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切忌教师讲得过多,通常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要超过15-20分钟。著名的山东杜朗口中学崔其升校长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是哪位教师爱说恋说,我就用毛巾把老师的嘴塞住。”凡是学生看得懂就让学生看,教师不讲;凡是学生会做的题目就让学生板演做,教师不做;凡是学生会想得到的思路就让学生来想,教师不包办代替,教师只起引领、点拨和组织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多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有梯度的问题链设计,让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中,千万不要出现学生课堂上等、靠、要的思想。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抓手,特别当今处于信息化时代,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教师应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从而顺利地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不是唯一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习惯,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是有用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特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内容的难易度进行调节,克服学生畏难情绪,这样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

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使教学在有序自然中达到有效

教学的五个环节每一个教师都了若指掌,但如何精彩精心设计并天衣无缝地自然转折,同时,如何科学合理分配时间,真正做到这样的境界,又是十分不易的。首先,引入新课要达到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点要特别重视去创设。否则,平平淡淡的引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其次,各个环节的转折要达到自然自如,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教学的艺术性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第三,要设计一节课思维的高潮,让师生、生生的思维在碰撞中闪光,让学生在放飞思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个性潜能,增强自己的自信与自豪感;第四,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本节课,这个环节千万不要被挤掉,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等有序地储存在记忆中,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建构的知识网络中来,成为自己的系统性知识,不是零碎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懂得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错误缺点需要克服,老师和同伴哪些学习方法值得吸收内化,从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手段。特别教师在检查和点拨点评学生的反思总结时,千万不要忽略了这节课学到的本学科的思维方法与思维思想,这方法与思想是本学科学习的上位知识,也称为程序性知识(一般知识与技能称为陈述性知识,属于下位知识),这是贯穿整个学科的学习主线即灵魂知识,要每节必须提醒强化,直到学生烂熟于胸,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为大师级教师;第五,布置作业要少而精,要分层次布置,不搞一刀切,既要有本节课作业,又有下节预习性作业,既有课内作业,又要课外作业。总之,作业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特征。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中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以及本人个性特征、家庭环境等都必须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必要时要建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档案。通过逐个谈心,与每一个学生建立起情感的桥梁,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功效;其次,在教学中,特别要关注中下面学生。不仅要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而且,要时时刻刻鼓励他们学习,想方设法创造时机,让他们有良好的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千万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第三,在教学中,要特别发挥优等生的作用。优等生是难得的资源,一方面,让优等生辅助中下面学生,用结对子的办法,让优等生当小老师,做老师的助手,另一方面,让优等生在攻克课内难题,发挥优等生的能力,使优等生更优。

六、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适度的紧迫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既定的任务

一节课45分钟分分都是十分宝贵的,浪费时间就是浪费课堂的生命。教师在教学中,有时采取小测的手段,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就要限时完成;有时学生思考问题或者完成练习,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时让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也必须规定一定的时间内来完成;有时教师采取抢答问题或竞争活动时,也必须限时完成。千万不要出现放羊式的不限时教学,往往会出现松跨疲沓现象,导致课堂出现浪费时间。

七、教师在教学中要安排学生或小组有质疑提问时间,让学生当堂巩固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和难题,让学生勇于当堂提出问题,由同伴或在教师的引领下答疑解惑,这是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大胆地站起来表述清楚自己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当众表达胆量与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课堂民主平等的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辩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久而久之,课堂科学与民主精神就会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

八、教师要苦练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定力得到不断提高,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2

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所有的知识点都涉及了。知识不留死角,教学不留缺陷,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好课吗?

但是且慢,在一片叫好声中,还是有一个角色显得很尴尬。他们是学生,但他们只扮演了观众的角色。一节课下来,他们没有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而是花费大量的精力揣摩教师的思路,组织出教师恰好需要的答案,作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

当然,这种皆大欢喜的“十全好课”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因为学生只能追随他,不能超越他,甚至质疑他。由于教师表现太好,其学识、风度、激情、自信早已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除了叫好点赞,似乎无他路可走。这也就是这类课多年来雄霸讲台的主要原因。

但是,掀开这华美的帷幕,走入教育教学深处,就会发现,这样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上课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好比教师把一把又一把的豆子撒在教室里,学生就像那圈养的鸡,只是将离自己比较近的豆子啄食一空。教师撒完了,学生也“啄”完了,一节课也就成功地结束了。但学生是一个个会思考的人,不是一只只仅需喂饱的“鸡”。可不可以让这些豆子在学生心里播种,以生成更多的豆子,让他们学会耕耘收获,而不是被动地“坐享其成”?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勤奋”是颇受褒奖的,它几乎就是师德和师能的基础。但是,“勤奋”的教师往往培养出“懒惰”的学生。当然,这个“懒惰”不是指他们做得少,而是指他们不再需要思考,因为教师已经替他们思考好了。

这种兼“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教师,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已经习惯了自己演学生看。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心底踏实,让他们觉得收放自如,让他们在惯性运作中充分体味到职业安全感。在这种教学模式里,他们永远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永远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观众。所以,改变是必须的,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3

明晰方向,确定优质课评价标准

教师在进行优质课设计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优质课的评价标准,才有可能上好优质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的课程内容、知识点,评价的标准肯定不完全一致,但优质课的评价标准还是有共通的地方,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优质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

1.体现课程思想与理念

一堂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必须能体现课程的思想和价值,因此,真正好的信息技术课也必须具有文化、艺术价值。课堂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尊重个性,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过程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2.符合一般优质课的要求

一节优质课离不开以下基本特点:教师基本功过硬,语言表达规范、简明生动、富有情感;教态亲切自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当然,没有哪位教师可以把上述思想、理念、评价标准都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但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心里装着这些思想、理念和评价标准,并尽量用这些标准设计自己的课堂。只有把课堂的设计与优质课的思想、理念和评价标准密切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上好一节优质课。

聚焦目标,定好优质课教学核心

1.依据课程目标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专家、上级教育部门制定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执行教学的指南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优质课制定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去设计,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一致。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从三个维度去制定,并让三个目标相互渗透,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2.吃透教材,搜集素材

教师备课时应具有全局意识,先熟悉该单元的全部内容,避免孤立地看待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注意整个单元内容的延续性和连贯性,找出重难点,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教师要以教材为本,但不能教教材,一定要注意搜集网络、书籍和相关素材,充实自己的课堂内容。

3.依据目标,选好案例

教师要顺应时代,搜集富有时代感、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时,笔者引入了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的触控玻璃屏幕的设想视频,视频展示了未来在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很多方面都会使用的触控技术,整个视频充满了科幻色彩,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4.巧设任务,达成目标

课堂任务设置也非常关键。任务设置太简单对知识的生成、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难有促进,学生会觉得没意思;任务设置太复杂,学生无从入手,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任务设计应该既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选用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个章节都有重难点,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并引入到学生的任务中,使重难点不但看得见,还摸得着,让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中逐个击破,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引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科学处理各教学环节,让知识互相关联,使课堂环环相扣,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系统的有机整体。

讲授式教学模式适合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时使用,它常有课件演示配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效果较差;讲练结合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适合教学各种应用软件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一个或几个任务中,让学生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之后学生在自助探究、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情况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立足实践的学科特征,是教师比较多用的教学模式;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着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题的探究者、学习问题的发现者、活动协作的参与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主题的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模式,在高中阶段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选择,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结合使用。

做好准备,及时关注教学环境

1.关注不同教学环境

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情况就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也就不足为奇,备课时,教师应重视学情分析,如果是外出授课,教师则更加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了解上课对象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免精心准备的课堂“水土不服”。除了关注学情,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环境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机、学生机上是否已经安装有上课需要的软件?学生收发作业如何更高效?这些细节很重要,考虑不周轻则影响上课进度,重则使整节课瘫痪。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4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回答上来,因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即便是人为制定的看似科学的标准也不可能很客观地适用于千变万化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所以其评价结果不可能不带有主观色彩,音乐艺术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原因,对于音乐课的评价就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音乐本身并无标准答案,一首音乐听完之后总会在不同个体之间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导致每个人可能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不一样。当我们去听别人讲授音乐课时,我们是否会根据授课者提供的课题而事先做一定的假设呢?在我们还没有正式听到讲课者授课时,我们会不会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去揣测一下该教师可能会出现的教法、过程以及去设想该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个作品所涉及的相关人文知识,或者对该作品的探究该达到怎样的深度等等,我相信大部分教师应该会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叫作主观经验。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后,也许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会用自己设计好的“路子”去套别人的课,然后以此来对该课做出个人主观的评价。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是不客观、不科学的,特别是课程改革又进入了新的一轮,在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上又进入一个全新的体系,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下对于以往我们惯用的那些好课标准是否还能继续推进我们的课程改革,还能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发展呢?本着这样的思考笔者研究了很多自己身边同行们一直认为很好的课(有笔者自己的课,也包括一些全国优秀课例),发现我们公认的好课尽管都具有好课特征,但是在特征具象之外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不足,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两大方面做一个论述。

一、较强的目标指向:教与学的行动定位

――教学归宿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授课基础,是这堂课中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向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制定得合理与否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的正确引领,因此我们发现那些好课的目标定位一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但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及教师自己定义的教学目标几乎都限定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上面,歌曲学会或者欣赏曲听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有缺陷的,最多也只能叫作“当下目标”。在我看来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其目标指向性应该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一是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服务于代表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二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三是教学目标的学生发展指向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1.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教学目标要服务于音乐课程标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和音乐课程标准,能非常明确地知道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服务于课程标准中的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系统化目标的具化,只有具有这类明确指向的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才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比如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必修内容《音乐鉴赏》中有一节《非洲歌舞音乐》,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中有这样一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对其解释为在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对《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的解释上又说: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并感受体验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在认真研读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在上《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聆听和各类艺术实践,让学生了解非洲音乐中典型的节奏特征、说唱特征、歌舞结合的特征以及音乐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等;在开阔视野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还通过欣赏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去引导学生发现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的影响;当然最关键的是我在讲述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多线型节奏)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中、非音乐的差别,我特意加入了湖南土家族的打溜子《锦鸡出山》来做对比欣赏,通过对两首乐曲节奏呈现方式的不同以及学生亲身参与节奏实践,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单线型节奏和多线型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区别。非洲音乐的确太深奥了,可以说一堂课的艺术实践对于非洲音乐的了解是很皮毛的,但是我想我通过这样的目标定位基本能抓住问题的本征,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非洲音乐的基本点出发去了解非洲歌舞音乐,其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整堂课基本都是在学生实践参与中进行的。有了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我相信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正确的。

2.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活动展开都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是课堂目标的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小学音乐课中在教唱环节就很容易犯目的不明确的错误。一些教师总是一遍一遍地教唱歌曲,但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目标定位,导致教唱环节总是让人听起来很累。而有的教师则每一遍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达成目标。再比如许多教师喜欢在学习歌唱前就把歌曲中的节奏提前学习,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为了后面学习歌曲更加容易。照理说这也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训练往往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有的节奏根本就不是难点,根本不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的训练。还有不少教师喜欢用歌词朗读的方式去解决节奏问题,以为用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解决节奏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有的歌曲实在不太适合用这样的方法,一字一音的还好,要是一字多音的歌词或者是一个长音对应的歌词使用这样的方法,完全破坏了歌词本身的美感。诚然歌词自身也有节奏,但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在节奏上都显得那么吻合,所以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定,否则这样的活动在目标指向性上就是失败的,是无效训练。

另外,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还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指向应该更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传承,更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具体目标。如果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忽略了对学习主体的指向,那就不可能达成课程标准的目标,也不可能落实到学习个体身上,因为课程标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从目标的学生指向性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即便是上同一个内容,只要他面对的学习群体不一样,那么其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变化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自己要教完什么。

3.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一定要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教,不能把“完成教学任务”等同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部分教师看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教材上该唱的都唱了,该听的都听了,但一些走过场式的唱或者听甚至音乐实践活动真的就达到了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了吗?我最近一直在高中担任合唱社团辅导教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自己的音乐素养还是一团糟,当然我不否认有教育制度本身造成学校教育中学科发展失衡的原因,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应该由教师自己来承担。由于基础教育中对于艺术学科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加上学校领导的素质教育意识淡薄导致许多艺术教师“守土意识”缺失,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学生的责任心。试想:对于那些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如果还不能掌握简单识谱的能力,还不了解一些正确的发声方法,还不了解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甚至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目标指向的定位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了这样的目标意识才能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而大量的课堂观摩告诉我们的是不少教师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小学中低年级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律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音乐律动仅仅作为活跃气氛的一个手段,这真是大错特错了。音乐律动实际上是一种节奏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中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同形同构”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节奏的存在,能用肢体律动表现音乐中节奏的变化、音乐中重音的重复以及节拍的变化等(当然音乐律动还有对旋律的表现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让音乐中的节奏“显化”,使抽象的节奏让学生“看得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这样的活动是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服务的,通过音乐律动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明显的节奏变化、节拍变化、情绪变化等等,这都是为将来更好地聆听音乐做铺垫。而且音乐律动还应包括为指定的音乐片段设计律动、用肢体动作表达情绪等训练,这样才能综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在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律动教学,实际上还处在走过场的层面上,这是因为对音乐律动教学认识不足而使之成为一种形式,且类似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积极的课堂气氛:师与生的默契配合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双边活动,是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更应该是学生学的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学的需要决定如何教的“以学论教”。所以我觉得教学中积极的双边的活动不仅应该涵盖教师在预设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应该包括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后对教学做出的相应调整――教学机智。

去年我市邀请了一位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做了一堂题为《小步舞曲》的示范课,课堂上教师的双边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借班上课,这位教师对上课的这些孩子是不了解的,她在授课之前脑子里所有的构思一定是只限于自己主观上的设计,当然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特级教师而言,她一定会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不同学段孩子们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区情况和师资条件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因此课上得成功与否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反馈的信息。由于我市很少有学音乐教师涉及真正的音乐欣赏课型,我们的孩子一开始显得有些不太适应,特别是聆听音乐的习惯还不是很好,但是该教师能很好地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临时调整自己课前的一些预设,尽快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经过几遍欣赏互动,学生就能非常准确地抓住不同音乐主题的音乐形象,并最终为音乐划分段落,并且在别的流行音乐中很明确地听出属于《小步舞曲》的音乐主题。可见这样的双边活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效。

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往往会受到教师问题设计和艺术实践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学习个体面前其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决定了课堂的走向。笔者几年前曾上过一节题为《蒙古族音乐风》的高中音乐公开课,对于问题设计与双边活动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节课我在开课前试上过一遍感觉良好,可是到了开课那天由于班级换了,而我的教学细节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当听完蒙古族长调歌曲《四岁的红棕马》后仍按原来的教学设计,问道:“你听出了这首歌曲与前面一首《森吉德玛》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存在哪些差异?”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心里非常着急,于是赶紧换了一个提问:“要是你来学唱这首歌曲你觉得会有哪些困难?”这下终于有学生回答了:“音调太高唱不上去”,“声音拉得太长了气息不够”,“中间的抖音(颤音)不会”,“语言学不会”等等,于是根据学生提出的困难我很顺利地就把长调的音乐特点给一一引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机智,此处的双边活动一定受到影响,后面的教学也一定会大打折扣。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活动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困难其实就是音乐的特色。有了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的答案,还有是学生对长调音乐风格的真正认知。

积极的教学双边活动可以使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又不能简单地把这样的活动理解为好的课堂气氛,参与学习的方式可能是动态的也可能是静态的。比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歌曲,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能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地参与演唱,这样的动态参与可以视作好的课堂气氛;学生静静地参与聆听,有助于在接下来与教师的交流中能准确地把握相关的音乐信息,这样的静态参与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一种好的课堂气氛。但是有的参与看似气氛很好,课堂很热闹,但是学生在热闹之后没有什么收获,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双边活动实际上却是无效或低效的。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5

一、一节课主要是为了什么?

大家知道,在本次课程未改革之前,课时教学是以“技术学习”为中心的,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一定的基本知识、情感要求与运动负荷等。课程改革后,《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学习方面,且每一方面在不同的水平段都有相应的“水平目标”要求。当前,有不少教师按学习方面提出了课时教学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甚至还有更多的目标提出。笔者以为:第一,《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方面,每一方面都是独立成一体系的,都要通过教学来达到的,没有谁轻谁重之说。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安排教学才是合理的、实际的。比如说,现有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没有什么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把时间更多地用在其他学习方面,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第二,每一课时要同时兼顾到这几个方面,在45(40)分钟内是难以实现的,从学习方面来讲,课时学习应以其某一或两方面为主,其他为辅。第三,课时设计如果要围绕几个方面去进行,给人的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明确、也不突出。

笔者以为,每一节课一定要有“主要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思想,在课设计前一定就要非常明确,这是一节课的主题,也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当然,在以这一目标为主的课时教学中,也渗透着其他学习方面,其实要想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也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在一节课强调了某一方面要求。如根据《课程标准》,一位教师某一课时教学目标这样确定的:提高有氧耐力和心肺功能。该教师选择了课时教学内容为:篮球场地图形跑。从该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来看,不仅仅教师在两块篮球场地上设计图形让学生练习,而且还要求学生小组设计图形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及享受美。可以这样说,学习方面目标是多方面的,但课时的教学这位教师紧紧地围绕着课的主题(即提高有氧耐力和心肺功能)在进行。

“一节课主要是为了什么?”,不是随意而言的,笔者以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

⒈依据《课程标准》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来确定。

⒉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如学校资源、学生情况等。

二、教学内容是否为课时教学目标服务?

课程改革后,在“目标统领内容”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时教学目标选择内容,这是一个难点。但是,这必须要去面对且要解决,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或是课上了但课时目标没能达成。内容与目标的“匹配”,是一节好课的根本保证,其直接影响着目标的“达成度”。当前,在很多优秀课评比中,一些介绍新兴体育项目的课获了奖,因此有不少人认为,把新兴的项目引进课堂就是一节好课,这是课改后典型的一大认识误区,这是对课程改革一种偏面的认识。课程改革后,内容只是载体,“水平”的达成才是目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利用内容的功能来促进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内容的功能与目标要求有如下关系:第一,两者关系是相离的,这种内容对目标的达成没有作用,应抛弃。第二,两者关系是交叉的,这种内容对目标的达成有些作用,也不足取。第三,两者是包含关系,且内容的功能中包含目标要求,这种内容往往是教学所求的。但在内容确定时,最好是内容的主要功能能够与目标要求相吻合,并且同时考虑到学校资源与学生的情况等。

如果课时教学内容不能促进目标的达成,这一节课上得再好,也是“张冠李戴”,貌似一节好课,实质上是一节“走题”的课。

三、在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课时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肯定不是一节好课。但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同的教师上的课也是不一样的。如为了达到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提高有氧耐力和心肺功能。有的可能采用让学生围绕田径场不停地跑若干圈,学生迫于考试等压力也能完成。从身体健康角度讲,只要完成,就会产生目标效果。但这次课程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显然这样去上己不太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了,课时学习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另一教师用自创的图形引领学生练习,然后要求学生自创图形练习,在其中还渗透着多种竞赛等,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而且根据教师的要求对自创的图形还要进行讨论、研究。这一节课不是在学生胆怯、害怕、不情愿的心理状态下完成的,而是在不知不觉地图形创造练习中完成了。这样的效果肯定是好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探究性地完成练习,这是一节好课重要的效果标志。

笔者以为,在课时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主要表现为:

⒈课时学习是否以学生为主体?

⒉课时学生是否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⒊组织形式、方法与手段是否与学生主体、兴趣激发等相统一?

⒋教师的“教”是否为学生更好地“学”而进行?

⒌课堂是否给予了学生探究性学习一定时间与空间?

四、教师是否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利用与开发资源?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6

教育督导评估中的综合督导评估,是对学校的条件与环境、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发展、普及程度及社会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督导评估。它的主旨是对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新课改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所学校对新课改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是对学校进行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督导评估组来说,检查学校教学情况,就是要深入课堂,亲自听课,所以说听课是督导评估的重要手段,督导评估中应重视听课环节。

在督导评估中听课的原则是:对一所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课都应听到,听课中不能分主科、副科,尤其是体、音、美三科更应有懂专业的同志去听,以使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听课中,可将课分为三类:一类为优质课,即老师应用新理念新教法,讲练结合,导学导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学,学习效果好。老师备课充分,教法灵活,顾及全体学生,适时出示(演示)教具课件,且课后测评效果好。二类为良好课,即老师采用传统教法,“双基”讲述清楚,突破重点难点,基本做到讲练结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三类为差课,即教师一本书,一支笔(粉笔),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教法单一,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

前面对何为一节好课我们作了简单的界定,在督导评估实践中,我们督导评估组人员应较深刻较全面的掌握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教学大纲,不同的课程标准下,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国家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做为督导评估人员首先应对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有所了解。本次课改的主要目的是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时展的需要,通过课改的改革而推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我们称之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教学目标为“三位一体”,是个整体不可单一实现,就是说相对于一个学科,一节课而言,通过一个学科的学习或一节课的教学,都要努力追求或实现上述整体目标,而不应片面理解为达到单一目标即可。新课改提出的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学习过程而言,不能截然分开,必须综合应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可概括为“导学导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是为学而教,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和“思”做“向导”。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做为督导评估人员应熟悉对一节课的新旧两种评价标准,便于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旧的评价方法是以评价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对学生“学”的评价,如常用评价语为:熟悉教材、教态自然、板书工整,条理清楚,突破重难点等,它只以教师讲的怎样来评价一节课,很少去关注学生如何学?学会没有?会学没有?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如何?这种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评价方法。按照新课改理念,评价一节课的基本原则是“以学论教”。就一节课而言不是看教师讲的怎样,而是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的怎样,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是否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兴趣,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看在教师的“导学导思”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达到“学会”之目的,同时还要掌握“过程与方法”,达到“会学”,最后要达到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评价方法就是以“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为原则的新的评价方式。具体的讲一节好课应该是:精讲多练、师生互动、导学导思、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学、主动学,从而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基本方法有:提问、分组讨论、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实验、表演),这些方法应视不同科目,不同课型而灵活应用或综合应用。

督导评估中的听课方式也很重要,听课一般三人为宜,督评组成员二人,校方一人,校方最好是学科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参加。听课中应做好听课笔记,记录时在记好讲课的基本情况、基本环节时,应着重记好教师讲课中在新课改新理念指导下的一些改革和创新;记好某些学生在回答问题与解题时的一些有见解的说法、做法;记好教师在讲课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听课后评估组成员应和校方听课人员交换意见,肯定得失,统一意见。最后应找该讲课教师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今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7

一、以生为主线全程管理质量

“三段六年”的全程质量管理机制就是将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按阶段目标分解到小学教育过程的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学段六个学年中,实行三段综合检测验收办法,确保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年年清、段段清。我们建立的“三段六年”的全程质量管理机制强调的是学生全面、全程、可持续的发展,在拟定“个个班好”的评价标准时把教育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在“个个班好”的评价标准中,既有学生精神风貌好、行为礼仪好、环境卫生好、身心发展好这样的体现班风浓的标准,又有体现学风浓的学科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的学科成绩量化标准(包括口算合格率、背诵篇目达标率),还有体育达标率、课程落实率的量化标准,这样能更系统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实施全程质量管理评价和反馈,而不是单一的只看问题的某一方面。

二、以校为本全面提高质量

1 立足“三课六环”的落实做好质量监控,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三课”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级三类课程;“六环”即“备、教、改、导、考、析”六个教学流程,为了使“三课”的实施落实到“六环”中,保障教学管理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学校与教师共同约定了备课与上课的管理、批改作业与辅导学生的管理、考试及检查的管理、质量分析的管理,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朝着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要精心、每一个环节要精细、每一项工作成为精品的目标迈进。我们坚信只有精心做好每一件事,才“一切皆有可能”。

2 立足“组组研好”,实现“有效教研”。使每次教研有实效。“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向集体备课要质量”一直是我们教科研的重点。我们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提出明确的职责要求和绩效目标。要求组内通过问题诊断式教研、集思广益式教研发挥团队力量,产生“1+1>2”的效益,切实落实语数并开、学科每周一次的大组集体教研,提倡分散的及时教研,通过研究课、常规课的上课效果评价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的质量,每学年评一次“学研型”教研组并大力表彰。

3 立足“节节上好”,实现“高效课堂”,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所以我校从课堂教学的改革人手,以“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和“以学论教、因材施教”为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每节课尽可能做到“一不三有二得”,即每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安排有练习、有检查、有反馈;教师每节课要明确:你希望学生得到什么?你让学生得到了什么?课后要求认真反思,总结收获,反思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为了达成以上标准和要求。我们又通过集体备课围绕着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生练什么、怎样练?形成有集体智慧的学案和练案使功在课前。通过严格控制教师每节课的教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作业时间必须留有10分钟。以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有效活动时间、有效作业时间的课堂教学评价为重点,促使教师把听、说、读、写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效在课上,这样逐步形成“以学论教、师生互动、当堂训练、反馈及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会读、会说、会思、会做、会实践的能力,实现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的减负增效目标。

4 立足“生生学好”。建立各类学生的质量跟踪档案。使每位学生有发展。对学有特长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分别建立定向培养跟踪档案和学习辅导跟踪档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学科特长生则集中校内优质资源进行集中培训,确保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各项竞赛中能展示自己的实力。

5 立足“质量达标”,建立各类课程质量监控反馈机制,使每位教师有所触动。我校依据《教学质量管理条例》中有关质量的要求及《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实行月考制,对二、四、六年级实施阶段综合检查验收反馈,对一、三、五年级实施单项检测评价,力争做到节节清、段段清、年年清。在考查的过程中进行诊断式评价,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跟进措施,改进工作;英语和科学实行单项抽查考试,对于考查学科以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家长座谈、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抽查等形式进行一学期两次考查。必考课程考查坚持“重平时”、

“看三率”的原则,评价学生学科成绩一看“合格率”,二看“优秀率”,三看”提高率”,考试结果及时公布与反馈,对未达“三率”的教师要帮其诊断,分析原因,并与奖励挂勾,体现质量管理看成效、重结果的工作思路,促使教师把精力放在学情、学法研究性的备课上、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上、节节课后留作业及时批改反馈上、关爱学困生耐心辅导不出现知识断层上,形成以质量论英雄、以质量评价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的质量管理体系,使每位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重视每门学科,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生、家长、教师责任共担全员管理质量

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向教育教学管理要质量,必须明确学生、家长、教师不同的角色应履行的教育职责、教育任务和应达成的目标,按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以分工、协作、互信、相融为原则。体现全面管理育人、全程管理育人、全员管理育人的质量管理思路,努力实现学校各部门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共同承担责任的“三全”管理格局。所以我们根据各自的分工不同拟定了各部门职责及教师工作要求,拟定了家长的监护职责和家校约定,拟定了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要求。再通过好学生、好家长、好教师、好团队的评选及奖励机制的落实,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调动,使“绿色”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8

备课内容抽签决定,老师们经过1个半小时的关网备课,都按时地上交了纸质的备课教案。

一、备课的作用是什么?

1、指导性,教师有关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2、统整性,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不仅备老师,还要备学生。

3、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4、预演性,即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5、突显性,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二、备课有哪些内容?

1、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90%的优秀教案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且教学目标也比较全面,不但有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目的,还有品德、情意方面的目的。但从上交中教案中我们也感到一丝遗憾,绝大多数教案中都使用了“教学目标”,而鲜见把教学目的转化的为操作性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理论在教案中没有得以体现。

2、多数教案有教学条件的准备。60%的教案明确标示了教学条件准备。多数案例列出了教学的条件准备,说明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及多媒体开始运用于教学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有重点难点分析。80%的教案有重点难点分析。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实际教学中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采取合适策略解决关键问题,以确保教学质量。

4、明确的教学程序设计。90%的教案有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教案中都会列出“教学过程”的小标题。教学过程设计明显表现出程序性、阶段性、操作性的特点,即规划出了非常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这可保证教学实践有序而扎实地进行。少数备课条理不清,过于简单,不清楚具体的教学行为。

5、有专门的板书设计。50%以上的优秀教案有专门的板书设计,从优秀教案的板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案中板书设计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教案中留出专门地方列示板书设计,二是在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显示中以加注方式表明为板书。

6、有归纳总结延伸。20%以上的教案有对这节课的小结和归纳,10%有布置课外作业进行巩固或是拓展延伸。

三、备课建议:

1、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的。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相应内容的整体要求和本节内容的实际应达到的目标,切忌以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取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内容选择要合理

在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能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3、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方法、经验、思想)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教学难于实施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4、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5、学法制定要恰当,问题设计要精当

接受性学习可分为机械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探究发现式学习可分为指导性的探究发现、独立探究发现和创新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议一节课确定一个直指教学核心的关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环节;整合;有效性

一、课题界定进一步完善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在45分钟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的有效性研究:基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地理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研究就是着眼于教学准备、方法设计、课堂活动、课堂训练、评估反馈、课外辅导诸环节的有效性研究。

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研究如何将教学准备、方法设计、课堂活动、课堂训练、评估反馈、课外辅导诸环节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有机衔接,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整体,并尝试构建相应的操作模式。

二、课题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科学

1.形成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有效设计与有效整合的新认识,探索归纳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机制。

2.归纳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有效设计与有效整合的基本思路、相关经验及实践模式。

3.切实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思路进一步优化

一是通过系统收集、梳理和借鉴学习现代相关的有效教学理论和成功案例,分析和寻找当前最适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的相关指导理论和经验,进而确定研究方向;二是从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或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从研究问题入手,寻求解决对策;三是通过骨干班、研讨班培训加强对地理教师有效教学的相关培训,整体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四是加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和效果评价研究,初步构建地理有效课堂的评价体系。

四、课题研究内容不断充实

1.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环节很多,本课题着重研究以下六个环节,即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方法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巩固检测的有效性、课外辅导的有效性等。

(1)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教学准备是一个备课过程,包括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首先,备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其次备课程标准与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有效的整合,从而设计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作出科学的训练安排等。

(2)方法设计的有效性:所谓教无定法,但要得法。积极探索和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导入的技巧、问题情境的创设、讲授的逻辑性、提问的针对性、媒体的选择与交互使用、课堂讨论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学生自习的安排与辅导、以及完美又意味深长的结束等。

(3)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活动主题明确,组织开展顺利,适时启发与引导,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思维活跃。活动效果令人满意,即问题完美解决或课堂得到升华。

(4)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包括为新课学习作准备的课前复习训练、课前预习训练,利用讲学稿进行的导学训练,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下的问题讨论和示范性训练,以及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操作演示训练等,力求做到训练形式多样,安排机动灵活。

(5)评估反馈的有效性:即达标训练,要求紧扣本课教学目标,题量适中,限时完成。做到不增加学生课后过重的课业负担,省时高效。

一节好课的标准篇10

【摘 要】高中数学四步导学法是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升华、反馈拓展。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反馈拓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对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而高中数学课堂思维输入量很大,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享受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步摸索出一种四步导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主学习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再融合集体备课的智慧,提前编写好高质量的导学案并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根据导学案要求,通过阅读课本或者课外资料,了解并初步掌握基础知识,以自主完成导学案预习内容为目标。教师在课前必须布置预习作业,而每位学生在课前都要结合预习要求进行课前预习与巩固,独立完成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这样,预习时间长短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课前预习时间的长短问题,布置好预习要求。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情况,教师课前要有检查、批阅课前做的部分,掌握第一手材料,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将已经备好的教案进行二次备课,以便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要进行有效的了解与诊断,及时摸清学情,以保障课堂教学有的放矢,为学生高效学习和当堂达标做好充分准备。

二、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分好学习小组,将课桌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圆圈,组织学生开展不同方式的合作探究。教师要设置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并适时地进行指导。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这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应用》这节课时,教师课前围绕解三角形,与其交汇的分别为三角函数、数列、向量,设置了三个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以及正弦定理的应用、转化和化归的思想,考查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运算求解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鼓励小组间进行竞争,看看谁做得最好,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定难易程度适中、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系列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探究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其次要提供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自主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点拨升华

这个环节是四步导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做法,为学生释疑解惑。即教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l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技巧等。要做好这个环节,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哪些知识应讲,哪些知识不需要讲。

例如,教学《圆的标准方程》这一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分析出本节课研究圆的标准方程的两个方向:已知圆的标准方程,可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通过三个独立条件就可求出圆的标准方程中的三个量a,b,r,从而求出圆的标准方程。问题一: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求这个三角形外接圆的标准方程。教师首先应让学生动手尝试,学生主要会使用待定系数法和几何法来解决这个题目。待定系数法思路比较直接,但得到的是一个关于a,b,r的三元二次方程组,学生在解方程组上存在困难。这时教师的点拨就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解方程组这个环节,从而求出圆的标准方程。几何法借助于学生初中平面几何知识,利用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求出圆心坐标,再根据圆的定义求出圆的半径,也可以求出圆的标准方程。这种方法运算简单,但需计算的量比较多。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巩固,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求圆的标准方程的两种方法,从而有效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四、反馈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