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导游词十篇

时间:2023-03-31 02:39:06

避暑山庄导游词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1

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一:

游客们好!欢迎大家光临承德避暑山庄。我是你们的导游郭涵嫣,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起游览有避暑圣地之称的这座皇家园林。让我们一起共度今天的美好时光。

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它始建于1703年,耗时89年建成,与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承德避暑山庄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清朝皇帝为了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请各位绕过回廊,来到帝后和嫔妃们居住的地方,这叫后寝。清朝的咸丰皇帝就是在西暖阁最西边的屋子里驾崩的。现在这里展出的是咸丰皇帝和慈安、慈禧两个皇后当年的一些生活用品和照片。

我们现在来到了山区。避暑山庄最大的特色就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色。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景色宜人,是游客们的必游之地。由于山区路途遥远,我们必须乘坐游览车参观,请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上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各位游客们,今天的承德避暑山庄一日游就快结束了,大家玩得开心吗?我相信回答是肯定的!明天,我们要去山庄的寺庙群著名的外八庙参观,希望各位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我们明天再见!

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二:

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承德避暑山庄进行观光浏览。我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王导,希望我的讲解能为你们的旅途增添欢乐。

我们所在的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这里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征。作为山庄缔造者的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遍历天下景物之美。在修建山庄时,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中国南北园林风格为一体,使避暑山庄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结与升华。各位游客朋友们,请您收拾好背包,现在我要带着大家大饱眼福了。

各位,我们面前这座古色古香的门,就是避暑山庄的正门,叫丽正门,是清代皇帝进出的门。宫门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下层辟有三个方形的门洞,上层有城台和阙楼。请看,中间门洞上方有一块石匾,上面是乾隆皇帝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它象征着我们祖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子,以显示皇帝的威严。

朋友们,请随我踏入庄内吧!请各位向右看,远处的山峦上有一巨大的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它上粗下细,很像洗衣用的棒槌,因此承德人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修建避暑山庄时,巧借此景,使山庄内外浑然一体,扩大了空间感,创造了新的意境养,这是山庄设计者运用借景这一造园艺术的成功典范。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要带你们去湖区最大的岛屿――如意洲岛观赏。如意洲岛上建筑很多,康乾七十二景中有十景在这里。主体建筑是一座宫殿。门殿的名字是无暑清凉,正殿为延熏山馆,面宽七楹,建筑宏伟,殿后有水芳岩秀殿。正宫落成前,这里是康熙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现在这里展出的是清宫用品。岛的西北处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沧浪屿,是仿苏州沧浪亭而建的。虽面积不大,但殿堂、水阁、清泉、小亭、回廊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令人流连忘返。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2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承德避暑山庄 观光游览。避暑山庄 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 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征。作为山庄缔造者的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遍历天下景物之美。在修建避暑山庄 时,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中国南北园林风格为一体,使避暑山庄 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结与升华。我国园林专家们说,整个避暑山庄 就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专家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请女士们、先生们游览了避暑山庄 之后再来回答。不过,我这里先给大家提个醒,这原因与避暑山庄 的地形有关。(导游 员采用悬念法,以激发游客游览的兴趣

各位,避暑山庄 到了,请大家下车,现在我就带领大家一睹她的风采。

(在丽正门外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面前这座古色古香的门,就是避暑山庄 的正门,叫丽正门,是清代皇帝进出的门。宫门面宽三间,上下两层。下层辟有三个方形的门洞,上层有城台和阙楼。你们看,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块石匾,上面是乾隆皇帝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它象征着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门前有御道广场,青石铺路,广场东西各立一块石碑,上面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所以我们又叫它下马碑。广场南边有一道红色照壁,使这座皇家园林与外界隔开。关于红照壁,传说里边藏有从鸡冠山飞来的金鸡,在夜深人静时,轻叩照壁,金鸡就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如果哪位想考证一下的话,就请夜里到这里来听一听。好了!今天我请大家当一回“皇帝”,进去感受一下皇帝的生活。

(进丽正门内

请各位向右看,远处的山峦上,有一巨大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它上粗下细,很像洗衣用的棒槌,我们承德人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修建避暑山庄 时,巧借此景,使山庄内外浑然一体,扩大了空间感,创造了新的意境美,这是山庄设计者运用“借景”这一造园艺术的成功典范。一般来承德的人,都要到山上去摸一下棒槌山,因为承德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摸到棒槌山,能活一百三。”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明天上山摸一摸,一定很有意思的。

前面这片宫殿就是清代皇帝在承德“办公居住”的地方,现在承德人把这里为避暑山庄 博物馆。

(在第一展室里

(来到第二展室

这里展出的大部分是图片 ,这张木兰秋狝图是最引人注目的。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哨鹿的方法是黎明前,士兵们潜入山林,身披鹿皮,头戴鹿角,口吹木哨,模仿公鹿的叫声。秋天正是鹿求偶分群的季节,用这种方法将母鹿引出来以便射杀。“狝”是指秋天打猎。这张图是清代兴隆阿所画,描绘的是200多年前皇帝打猎的场面。你们也许会感到奇怪,清朝皇帝为什么要率领大队人马千里迢迢来这里打猎呢?因为清帝入关以后,历史上英勇善战的八旗部队战斗力开始下降,他们有的临阵脱逃,有的自创伤痕,有时一人受伤,多人护送,为的是不上前线。康熙皇帝认识到,提高士兵素质,巩固北部边疆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康熙皇帝亲自率领八旗将士,出喜峰口,北上巡视,设置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 的建立,是清朝与蒙、藏民族友好关系的产物,它密切了蒙、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加强了满、蒙、藏、汉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巩固了北部边防,有利于抵御沙皇俄国的侵略和扩张。一年一度的围猎每次要进行20天左右,皇帝亲率政府各部官员及满、蒙八旗军队参加。为满足大批人马食宿休息、储蓄物品及皇帝处理政务的需要,从北京至围场要修建十余座行宫。热河处于这条北巡路线的中间地带,从北京到这里,奏章朝发夕至,而且这里气候 宜人,风光秀丽,水草丰盛,所以康熙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大的行宫,这就是热河行宫。对此,乾隆有一句话讲得十分清楚:“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历史表明,秋狝大典和避暑山庄 的建立,达到了康熙皇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它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御营,二是猎场。御营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猎场是实际打猎的地方。打猎时都有严明的组织和纪律,伪装成鹿的士兵把鹿引出来后,军士们逐步缩小包围圈,达到人并肩、马并耳的程度,但不能随便射杀。这时皇帝首先出来射第一箭,然后才是王公大臣、将士们依次射杀。图上画的是猎杀鹿的情景。请大家跟我向前走。

这第二道门叫“阅射门”,是皇帝观看皇子皇孙射箭比赛的地方。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上面写着“ 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此匾精美绝伦,分外醒目。也许你们已经发现,这避暑山庄 的“避”字多写了一横,是康熙皇帝写错了,还是另有原因呢?(……)还是这位先生(小姐)说对了,原来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用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异体字现象。在这里康熙皇帝是为了追求书法美才这样写的。

门前两侧这两个铜狮,威风凛凛。说起这两个铜狮,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相传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承德并大肆抢劫。有一天一群日本兵发现这两个铜狮子很漂亮,是无价之宝,就想抢走,可是铜狮子太重,他们搬也搬不动,于是就分头去找工具。这一切让护院的老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想铜狮子是国家的财宝,决不能让日本兵抢走。他灵机一动,立即从村里找来猪血,涂在狮子的眼睛上,等日本兵找到工具回来后发现狮子的眼睛红红的,都哭出了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害怕搬动狮子会给他们带来厄运,便慌里慌张地逃走了,这对国宝才得以保留至今。现在这对铜狮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如果大家想万事如意的话,千万别忘了摸摸它。

(来到澹泊敬诚殿前

这个面阔七间,进深三重的大殿叫“澹泊敬诚”殿。“澹泊”二字来自于《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诸葛亮在其《戒子书》中又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康熙皇帝题“澹泊敬诚”这四个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居安思危,崇尚节俭”的思想。这个殿是避暑山庄 的主殿,是清代皇帝在山庄居住时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整个大殿用珍贵的楠木建造,因此又叫“楠木殿”.每当阴雨连绵之时,楠木散发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楠木产自云贵和江浙一带的深山峡谷之中,在没有先进运输工具的清代,将这些笨重的木材从遥远的南方运到塞北,大都装船河运或利用河水结冰和在旱路上泼水结冰的冬季,将木材放在冰上,依靠人力又拉又推,运到承德,其艰难是不言而喻的。据史料记载,为了修建这座楠木殿,耗费白银7.2万两,用工19万个。大殿外观古朴淡雅,不饰彩绘,殿内大理石铺地,正中地坪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宝座周围设有宝象、 端、仙鹤、香亭、如意等,精雕细刻,造型十分优美。宝座的后面有一个紫檀木屏风,上面刻有163个人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为“农家耕织长乐图”,以表示皇帝临朝时刻不忘百姓。在清代这个殿的东西山墙上挂着“皇舆全图”,就是清代的地图 ,是清政府派专人测绘的。殿内北墙两侧墙壁上装有楠木书格,贮放着《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你们可能会问:澹泊敬诚殿是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那么当年是怎么一番盛况呢?那就要从松鹤斋南面的钟楼说起。当宣布庆祝大典或觐见开始,司钟人立即登上钟楼敲钟,钟响9下之后,山庄内各庙宇的钟声齐鸣,紧接着外八庙的钟声也相继应和。各种钟皆鸣81声。大殿前东西相对的两个乐亭里宫廷乐师们开始奏乐,在八音和谐、箫鼓齐鸣之下,文武百官就位,皇帝端庄肃穆,面南巍坐,开始处理朝政了。我想,你们的脑海里也许已经浮现出这一壮观的场面了吧

乾隆皇帝还在澹泊敬诚殿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乾隆十九年(1754年)接见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三策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接见过不远万里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一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农历七月廿一日,接见了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说到班禅话就长了,据史料记载,在接见仪式上,班禅先献吉祥哈达,跪请圣安。乾隆离开宝座亲手扶起,操藏语问佛安:“长途跋涉,必感辛劳。”班禅答:“远叨圣恩,一路平安。”在过去,达赖见皇帝,只跪不拜,这次班禅则要求行跪拜礼,以表示敬重皇帝,拥护王朝,乾隆对此颇为满意。八月十三日,清廷为乾隆皇帝70岁寿辰举行盛大庆典时,乾隆给予班禅最高规格的待遇,二人携手同登宝座,共同接受蒙古王公、各扈从大臣及外国使节的祝贺,随从班禅的三大寺堪布及蒙古章嘉国师唱赞无量寿经……庆典之后,乾隆为班禅举行四次大型野宴。宴会中伴有相扑、杂技、赛马、烟火、音乐、舞蹈等文体节目,丰富多采,惊险动人。六世班禅东行承德,密切了西藏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遏制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西藏的渗透分裂活动。回顾历史,在澹泊敬诚殿这个政治舞台上,曾演出过一幕幕对清王朝一统江山有重大影响的活剧,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请各位绕过回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面阔五楹的四知书屋。楹,堂屋前部的柱子。面阔五楹就是面宽五间的意思。什么是“四知”呢?乾隆皇帝可不是指汉朝杨震所说的:做官要廉洁,不可贪脏枉法,办事再机密也瞒不过去,因为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乾隆皇帝所题的“四知”一语出于《易经》。因《易经》中说“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乾隆皇帝对此话十分赞赏,因为恰好表达了他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皇帝上朝前后,在这里更衣,有时也在此召见王公大臣和少数民族首领。万岁照房和配房现在展出的是御用官窑瓷器、珐琅器、帝后车舆和石鼓,请各位仔细欣赏这些稀世珍品,一定会让您大饱眼福的。

(向北行至烟波致爽殿院内

这里是宫殿区的后半部分,叫“后寝”,是帝后和嫔妃们居住的地方。北殿为烟波致爽殿。康熙皇帝说这里“四围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所以才题了这个殿名。明间陈设考究,富丽堂皇;西暖阁是皇帝的寝宫。所谓暖阁,就是在地面以下设有火道,冬季将红罗炭点燃,热气上达,满屋皆暖。同时屋里还放有火炉和薰笼,皇帝脚下设脚炉。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等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室内靠北墙,紫檀落地罩内是皇帝的卧床,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就病殁在这张床上。我们现在参观的这个酷似民居的小院,在清代却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农历八月初八,咸丰皇帝害怕洋人,携太后和慈安、慈禧两个皇后逃到热河来避难。也就是在这里,咸丰皇帝签准了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三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并承认《中俄瑷珲条约》有效,使我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咸丰死后,慈禧在这里策划了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统治清朝长达48年之久,把中国进一步推向苦难的深渊。

烟波致爽殿两侧有两个跨院。东边的叫东所,咸丰在承德时是慈安皇后的住所,现在展出的是清代宫廷钟表。西边的叫西所,咸丰在承德时是慈禧的住所,现在展出的是慈禧当年的一些生活用品和照片。

云山胜地楼为正宫最后一进。这是一座玲珑别致的两层楼房,这个楼的特点内没有楼梯,而是沿楼前假山上的蹬道上楼。两侧朝房是宫廷挂屏和玻璃皿专题展览,光采夺目,让我们百看不厌。

(万壑松风桥至如意洲

看完了正宫博物馆,我们现在来到了湖区,“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区面积为57公顷,现在有七湖八岛。整个湖区一泓清水,洲岛错落,一派江南水乡秀色。你们看,右边湖上的三座亭子叫“水心榭”,屹立在石桥之上,结构匀称,明快轻盈。前面的这条长堤将左边的环碧、中间的如意洲和右边的月色江声连接起来,从高处看,这一堤三岛形状如灵芝,所以康熙皇帝给它起的名字叫芝径云堤。环碧岛上建有东、西相邻的两个庭院,各有殿三楹,名字是“澄光室”和“环碧”.在环碧殿以北,临近湖边的地方,有座草亭,形似斗笠。康熙年间,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时,常在这里举行盂兰盆会。月色江声岛上有康熙题名的门殿“月色江声”.每当月上东山之时,远山如黛,近水鸣吟,诗请画意,真是美极了!门殿以北有“静寄山房”、“莹心堂”等多组建筑,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经在这里读书。

请大家跟我沿芝径云堤北行,右前方隔湖相望的是金山岛。石岛在湖水环抱之中,意境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很相似。岛上主体建筑“上帝阁”,是清代皇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地方。山上平台建有两座殿堂。此外,还有月牙形的“芳洲亭”、“爬山廊”等建筑,当年皇帝乘龙舟就在这里登岸。

我们来到了湖区最大的岛屿──如意洲岛。岛上建筑很多,康乾七十二景中有十景在这里。主体建筑是一座宫殿。门殿的名字是“无暑清凉”,正殿为“延薰山馆”,面宽七楹,建筑宏伟,殿后有“水芳岩秀”殿。正宫落成前,这里是康熙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现在这里展出的是清宫用品。岛的西北处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沧浪屿,是仿苏州“沧浪亭”而建的。虽面积不大,但殿堂、水阁、清泉、小亭、回廊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相互因借,恰到好处,令人流连忘返。电影《知音》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跨过曲桥登上青莲岛

女士们,先生们,迎面这座玲珑秀丽的建筑,叫烟雨楼。这是一座面宽五楹、上下两层的小楼,楼的上下还有围廊。二楼上的云龙金匾是乾隆皇帝题写的。烟雨楼与门殿之间是一个规整的方院,几棵古松苍劲挺拔。月台下两座石须弥座上有铜鹿一对。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的烟雨楼而建的。每当阴雨时节,细雨蒙蒙,登楼远眺,只见远山近水,尽在轻纱薄雾笼罩之中,如入仙境。楼东有“青阳书屋”,是皇帝习文读书的地方;楼西南有“对山斋”,面对着假山。山上建有六角形凉亭,名字叫翼亭。

(沿澄湖北岸经“水流云在”、“莺啭乔木”诸亭东行

我们现在到达的地方就是闻名遐尔的热河泉。泉边上这块石碑,写着“热河”两个大字。因为泉水温热,又有上游的温泉水汇入,所以冬天也不结冰。尤其是周围白雪皑皑时,这里的湖面却热气蒸腾,实为奇观。

(进入避暑山庄 平原区

我们眼前这片开阔的平原,面积有千余亩,是由“万树园”和“试马埭”两部分组成的。万树园地势平坦,林木苍郁,驯鹿野兔出没期间,是塞外难得的草原风光。试马埭位于万树园西侧,绿草如茵,驰道如弦,是清代皇帝赴木兰围场 举行“秋 大典”之前,选拔骏马的地方。

(来到万树园以西的文津阁

各位看到的这座秀丽的古建筑就是清代著名的藏书楼──文津阁。津,是水的渡口。文津,是文化知识的渡口。如欲求得知识,便需自此问津的意思。它和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这组建筑坐北朝南,门殿、假山、水池、楼阁相继排列。主体建筑文津阁处于山环水抱之中,上下各六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从外观上看,它是两层,里边实际是三层,中间一层为暗层,阳光不能直接射入,以便更好地保护图书。阁内曾藏有巨著《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

(来到阁前水池边

请大家站在我身边,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瞧!池中一弯新月,在水中轻轻抖动。这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吗?不是,天上正是丽日当空。是我们眼睛的错觉吗?更不是,我们看得这样真真切切。这就是堪称承德一绝的“日月同辉”奇观。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各位到前面的假山中自己去寻找答案。(此时导游 员给游客留出几分钟时间去寻找。

大家请注意,这位先生(小姐)是最先找到答案的!原来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透过山洞南壁的月牙形缺口,在水中倒映出的影子。

(带游客到榛子峪口

我市的旅游、文物部门联合推出的“乘车环山游”这一旅游项目,既安全,又方便。现在我们就乘汽车到山区看看。位于山庄西北部的山区约占避暑山庄 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如果步行的话,大概一天也游不完的。(导游 员请游客上车)你们看,这里峰峦起伏,松涛阵阵。自南而北依次有榛子峪、西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5条沟峪,情趣各不相同。我们现在游览的这条沟就是榛子峪。榛子峪、西峪松林遍谷,间或有榛丛、栎树;梨树峪景色很美,春天梨花万树,芳香扑鼻,秋天果实满枝头;松云峡古松参天,莽莽苍苍。清代曾在这里依山就势构筑了40多组风格不同的园林、寺庙、碑碣建筑。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自然坍塌。这里特别让我们痛惜的是位于西湖以西山坡上的珠源寺。寺内建有两层高的佛阁,名叫“宗镜阁”,它内外均用铜铸,制作精良,雕刻巧妙,而且可以自由装卸,里边供奉的释迦牟尼等佛像也为铜铸,所以俗称“铜殿”.但现在仅存有基址,它并非毁于自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侵入承德,抢走好多珍宝文物,并拆毁了宗镜阁,除三块铜匾幸存下来以外,其余全被日本侵略军运往日本。今日的宗镜阁遗址,如同北京圆明园遗址一样,成了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

汽车在四面云山亭附近停下来,导游 员带领游客登上四面云山亭

各位现在登上的这个亭子叫四面云山亭。它是山区的最高点。亭中长风四达,虽是盛夏,也凉爽如秋。乾隆皇帝每来山庄,必到此一游,并触景生情,写诗多首。其中两句是“绝顶平临北斗齐,座中惟觉众山低。”今天各位看到的比乾隆皇帝看得还要丰富,不仅可以欣赏到乾隆皇帝当年欣赏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可以远眺承德市区新貌

(汽车来到西北门,导游 员带领大家登上宫墙

中国有句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我们大家已经登上了承德的小长城──山庄宫墙。它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各位在宫墙上漫步,南可望雄奇秀丽的山庄,北可望金碧辉煌的外八庙。你们看,这座庙就是酷似西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那座是六世班禅的行宫──须弥福寿之庙 ,距我们稍远一点的那座庙叫普宁寺 ,那里供有世界最高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明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这些寺庙。现在带照像机的朋友,可以在这里多照几张像,不然,你们是会后悔的哟

(汽车经“青枫绿屿”下山,环山游结束

穿过这片地势平坦的草原,前边这座高耸入云的塔叫舍利塔,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和南京的报恩寺塔而建的。塔身为九层八面,高67米,我们承德人叫它“六和塔”.一层南北两面各有石八券门,进门沿盘旋而上的台阶可登到塔顶。塔内供有佛教雕像。乾隆在山庄居住时,有时清晨登塔礼佛。巍巍宝塔配以绿色的原野,气势宏伟,格外引人注目。

请大家随我从蒙古包度假村南行,经万树园门出山庄。

(回到汽车上

女士们、先生们,游览了避暑山庄 以后各位印象如何?现在我要请大家回答前面的问题:我国园林专家们为什么说避暑山庄 就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说说避暑山庄 的地形。(……)太好了!这位先生说对了!那位小姐也说对了!今天大家游览时已经看到,避暑山庄 的地形是东南部地势较低,景色秀丽,如同江南;东北部地势平坦,芳草如茵,一派草原风光;西北部则地势高敞,沟壑纵横。这一切虽然是“自然天成地就势”,却好像人工雕琢了一般,竟如此巧妙地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形相吻合,况且全国各地的许多胜景还被神奇般地集中在山庄,因此连园林专家们也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避暑山庄 就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避暑山庄 在我国历史、文化和园林艺术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吧

在我国历史上,避暑山庄 是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康乾盛世时期,皇帝每年约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住在避暑山庄 ,处理朝政。从避暑山庄 丰富的历史内涵来说,它又是一座民族和宗教的历史博物馆,是一部用特殊资料编写的清朝历史。

从文化价值来说,避暑山庄 是康乾盛世的产物。山庄内各种类型的建筑,突出表现了多民族联合、宇内大一统的思想。在山庄里,汉族文化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吸收了其它文化的精华,呈现出绚丽多姿又融为一体的景观,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文化多元的特点,显示出避暑山庄 在清代处于多民族文化的中心地位。现在,承德已经迈步走向世界,避暑山庄 和周围寺庙群不仅属于中国,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赞避暑山庄 这座优秀皇家园林是“集东方哲学思想之大成”

从园林艺术角度看,康熙在建造避暑山庄 时,根据“物尽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庄内山峦、溪流、湖泊、平原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修筑亭台楼阁,尽量保留大自然的山林野趣。宫殿区的建筑虽然严格恪守“天子身居九重”之制,但却具有北方四合院朴素简洁的特色,不用黄琉璃瓦,代以灰瓦盖顶青砖砌墙,使宫殿区的建筑与整个山庄的建筑风格相一致,显得既古朴,又淡雅。可以说,避暑山庄 是我国最富有艺术特色的皇家园林,它集中了历代造园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不愧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世界园林实例中的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3

文化遗产。进入新的世纪,承德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2006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2007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评为“5A”风景区。现在正在实施“大避暑山庄”战略,提出了“以山为骨,以水以魂,以文为蕴,以绿为脉”的建设思路。本文主要探讨在新世纪,承德旅游的定位的依据及如何定位问题。

关键词:大旅游 大产业 大发展 大避暑山庄战略 山水名城

承德,被誉为“塞外明珠”,因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名扬全球,是著名的避暑胜地,经过改革后二

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2006年首次提出了“以山为骨,以水以魂,以文为蕴,以绿为脉”的建设思路。承德,正在以全新的观念迎着新世纪的挑战。

承德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4处重点风景名胜之一,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8年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避暑山庄又成为全国首批66个“5A”风景区之一。

一、重新构建新世纪承德旅游定位的理论依据

1.“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方针的确定和提出。进入新的世纪后,为了推动承德市的经济发展

和旅游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方针,标志着承德“大旅游”时代的到来。从下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2004年,承德市接待中外游客5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3亿元;2005年,达到6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2006年为7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16.2%。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新的方针确定后,真正实现了大旅游、带来了大产业,更带来了承德新世纪的发展。

2.大避暑山庄战略的构建,“以山为骨,以水以魂,以文为蕴,以绿为脉”的设计理念,支撑了承德

旅游的新定位。随着承德避暑山庄在国内外知名度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围绕避暑山庄的资源优势,打旅游品牌、打文化牌、打大发展牌就成为承德市市委和市政府关注的核心,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大避暑山庄战略”构建起来,提出了“以山为骨,以水以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设计理念,打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品牌,做好武烈河母亲河文章,建生态园林城市,提出了避暑山庄文化概念,大避暑山庄战略的构建,为今后承德大旅游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一环八射”的交通格局、铁路的提速、小寺沟机场的改建,构成了承德的主体交通,让游客来

去自由,交通的“瓶颈”被打破。承德作为河北地区连接周边四省市(京、津、辽、蒙)的重要交通枢纽,华北地区联结东北地区的第二大通道,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出海走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提出了“一环八射”的交通格局。“一环”是指承德的外环线,“八射”是指京承、承唐、承秦、承赤、承张、承津、承围、承朝八条主要高速公路,届时承德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583公里,再加上铁路的6次提速、承德平泉小寺沟机场的改建,主体交通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外游客来去自由。

4.“农业主市、工业强市、旅游旺市”口号的提出,使承德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让更多的承

德人走了出去,名片效应起了作用。2006年承德市的经济发展增长率为17.3%,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不仅使承德进入了中国百强城市,而且让承德人走出了旅游、休闲,让更多的外地游客了解承德,走进承德,承德的名片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承德进入了现代化城市的序列。

5.避暑山庄旅游网的创建,搭建了承德信息的高速公路的交流平台。为了更好的宣传承德、展示承

德,让国内外的游客了解承德,2006年1月1日,承德市文物局正式开通了“避暑山庄旅游网”。该网站采用动漫设计,形式新颖、布局别致、富有动感,共设有景区导览、宝物鉴赏、新闻快讯、清宫致密、影视长廊、遗产保护、精品赠送、旅游服务、市井民俗、驴友乐园、学术政坛、在线咨询、在线投诉等13个栏目,被称为“网上的活导游”。在百度、GOOLE、3721等门户引擎,通过搜索也可以与该网站实现链接。

二、承德如何进行旅游定位

1.皇家旅游胜地、避暑之都。清朝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跨康、雍、乾三代王朝,到乾隆五十

七年(1792年),历时89年修建避暑山庄。先后有四位皇帝到承德避暑、理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大臣、会见外国使节,这里便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这里曾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学家这样评说“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是清朝的立体博物馆”。承德要进入大旅游时代,必须打造皇家旅游胜地。

承德,因雍正皇帝起名而得名,地处燕山腹地,处在暖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地带,属半湿润半干旱大

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多凉爽,年均气温8.9度,是理想的避暑之都。

2.山水名城。承德市的母亲河武烈河穿城而过,水是承德市的灵魂。为了打造承德市的山水名城,

在武烈河市区段12公里上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12道橡胶坝群,在武烈河市区段建景观桥2座,形成12公里的水景观长廊,临河生态景观11万平方米,与避暑山庄湖区水面63万平方米合起来,市区总水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让市民享受“城在水中”的全新感受。其中在第三道橡胶坝将出现音乐喷泉水景――盛世花篮的场面,主喷100米,两侧为60米高的副主喷,起到了衬托作用,音乐喷泉壮观,擎天玉柱、巍峨苍劲、有盛世花篮、山水芙蓉、中流砥柱、孔雀开屏等水景。除音乐喷泉外,还有水幕电影等优美景观场面。

3.旅游名城定位,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德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获得首批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光荣称号,2007年3月“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群”又获得全国66个首批“5A”风景区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承德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了解和认识,也充分说明了承德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如何让承德的旅游锦上添花,进入全球旅游名城之列,这就需要承德早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6年国家旅游局启动了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工作,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承德作为旅游名城必不可少的条件。

4.佛教胜地。避暑山庄以“淡、雅”闻名于国内和世界,而外八庙更是金碧辉煌,这里有世界上最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4

关键词:避暑山庄;颐和园;临水建筑;过渡空间

由避暑山庄热河泉水面向西至长湖汇入如意湖处,分布4座形式不同的亭,由东向西依次名为“甫田丛樾”、“莺啭乔木”、“濠濮间想”、“水流云在”。4座亭间距相近,均面向澄湖――如意湖水面,背靠万树园疏林草地区域,联系了一条与湖区3条主要游线垂直的次要游线。步行于临湖道路上,可以依次感受湖中金山岛、青莲岛、如意洲上建筑步移景异的变化。整体而言,4个亭子作为点,嵌于万树园葱郁的林木背景之上,连续视线与游线的感觉较弱。在水面与陆地景观的交界处理,颐和园昆明湖北岸的长廊堪称经典。同样是位于水体北部,水陆之交,长廊起到的景观连续和控制作用与单独的4座亭子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主要可以从这几个限制条件进行对比分析:

1 看与被看的关系差异

避暑山庄湖区由南北向的堤岸和岛分割为若干水面,建筑虽然密度较大,但多为建筑单体或三五单体组成的较小组团,如金山岛组团、烟雨楼组团,月色江声组团等,包括北部山峰上的南山积雪亭、北枕双峰亭,也是以较小的单体体量控制较大的格局。建筑之间的视线以点对点的看与被看关系为主。当人沿着游线移动,驻足远观,感受到的是远处“点”与站立点的呼应关系,而非连续的景观序列。湖区重要建筑组团――金山、烟雨楼的主要景观面在其北部,因此在北部设置建筑时采用“点”的方式安置四座亭,是为了强调此时此地的景观,加强其与湖中建筑组团的呼应关系。

而对于颐和园来说,昆明湖具有巨大的较完整的水面,在万寿山南麓向南望,东堤――十七孔长桥――南湖岛――西堤形成了连续的带状景观,而从东堤向西北望,也可以感受到西堤、万寿山山体加之更远处西山山脉构成的整体连续状态。在如此通透的景观格局中,建筑单体和小组团的作用受到削弱,因此,于湖面北部以长廊联系前山的若干建筑,让人在不断行进的过程中感受空间的连续和广阔,实为因地制宜的设计。

除了2园在整体视觉连续性上的根本区别外,另一点影响临湖亭廊布局的要素则是建筑的主从关系。湖区中央建筑为山庄建筑的精粹所在,在湖区北部点缀亭子与其呼应,从4座亭子观看金山、烟雨楼,可以感受到强烈、集中的建筑形式,而与之相反,从烟雨楼北部望向平原区,湖北岸的亭子掩映与树木之中,内敛含蓄,体现了和谐的主次关系。若在此处以廊连接,其体量会破坏和谐的对比关系。而在颐和园中,建筑的精华集中部分位于前山,前山的建筑由5条主次轴线进行统领,形成宏大严整的建筑格局,长廊及其中的亭榭也是轴线中重要的点。在南湖岛向北观万寿山的视野中,长廊与驳岸的汉白玉石栏杆镶嵌于山脚,对前山建筑群起到重要的基部控制作用,是建筑组团的一部分,需要以连续的体量进行控制。

2 过渡景观的性质差异

避暑山庄湖区北部四亭位于湖区与平原区交界过渡区域,面向总面积30hm2的水面,背向面积约50hm2的山庄平原区。水面经过堤、岛的分割,兼有开阔深远与含蓄曲折的特点,精细设计的若干建筑组团形成景观的高潮,而平原区的处理较为粗放,以广远的气势延续至西北部山区。此处亭榭作为湖区建筑的尾声,平原风貌的肇始,采用收敛的形式和分散的布局以透出万树园的自然野趣,与湖区的玲珑精巧交汇,正如音乐上快板到行板的过渡,恰到好处。

3 全园游线的结构差异

避暑山庄湖区、平原区的游线从宫殿区北部以树枝状分为3条,经过湖上堤岸向北伸向平原区,愈向北则视线、景观愈自由松散,而湖区北部的游线与3条主要游线的终端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处于从精致到粗放的过渡区域,故需要一种较弱的视线联系,呼应整体的景观格局,而不应该以突出的建筑形式限制视线和活动。

而对于颐和园来说,前山前湖区域的主要游线是经东堤、万寿山南麓、西堤,环绕昆明湖而流动,因此,长廊自然地从东部宫殿区建筑中生发而出,引导人们经过宫殿区继续沿湖向西行走,对于游线的控制引导作用显而易见。

4 结语

通过分析对比避暑山庄湖区北部四亭与颐和园长廊设计布局,初步梳理2个看似类似的区域在建筑布局上不同的限制条件和引导因素,分别验证了2种布局方式的合理性。设计必须要基于场地的条件和特质,不可以不加限制地借鉴学习,否则就有悖于设计基于差异性进行分析、进而再创造的本质。

参考文献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5

关键词:避暑山庄;避暑山庄规划理念;城乡规划;新型城镇化

Abstract:Through summarising the planning idea of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combining it with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ork of Hebei Province, we got a few cognitions that the work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Major national goals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call for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s, respect nature and preserve culture and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Mountain Resort ;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the Mountain Resor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new-type 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57(3)

在河北省东北部,有一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和寺庙――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它兴建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内涵融汇其中,成为人类规划建设史中的一部杰作。当时文人张玉书,即《康熙字典》的总纂官,在《扈从赐游记》中对其做过 “宇内山林无此奇丽,宇内园亭无此宏阔” 的评价。如今有关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对避暑山庄外八庙在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尚属空缺。为了借鉴避暑山庄建设经验,做到古为今用,作者初步梳理了避暑山庄的规划理念,并就做好河北省城乡规划工作,提升城乡建设质量,提出建议。

1 规划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家重大目标和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一般指承德避暑山庄和其东面、东北、北面的11座寺院。1994年,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出了四条入选理由,其中第一条理由是:“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 。可见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之所以成为“具有世界性突出普遍价值的艺术杰作” ,首先是“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在规划建设中符合了当时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国家战略,明确了“怀柔、肄武、会嘉宾”的国家功能,确定了“气和重农紫宸志,烽火不烟亿万秋”的国家目标。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中对此有过直接表述“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已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认为避暑山庄规划建设的最大作用是“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习劳苦之役、惩宴安之怀”。其实,除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康熙、乾隆在承德进行的其它规划建设也是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如开辟围场并不仅仅是为了行猎,主要目的在于适宜习武,便于绥远。使塞外蒙古各部“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1]以古为鉴,我认为城乡规划建设只有观全局,才能出名作,只有谋大局,才能成大作,为后世留下精品,留下财富。目前河北省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需要从国家发展大战略方面谋篇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当前河北省应重点考虑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就河北省而言,规划建设中体现国家战略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京津冀区域、冀中南地区确定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等,对河北许多地区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这些都必须在河北省的规划建设中得到落实,才能创造河北新的辉煌,造福河北父老乡亲。

2 规划建设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实地的工作方法

康熙肇建避暑山庄为1703年,那时他已掌握全国最高政权长达42年,即使从康熙十六年第一次出古北口到承德,也已有28年。这么长时间,之所以没有更早地建设避暑山庄,重要原因在于康熙规划建设“陪都”时,非常重视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确定合理的“陪都”规划选址,他进行了长期调研分析,走遍了全国山山水水。这在1711年康熙写的《避暑山庄记》中作了详细回顾“朕数巡江干,深知南方之秀丽;两幸秦陇,益明西土之殚陈。北过龙沙,东游长白;山川之壮,人物之朴,亦不能尽述,皆吾之所不取。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还无过两日;地辟荒野,存心岂误万几。”调查期间,康熙采取了访问群众、现场踏勘、实地测绘等多种方法,为后来避暑山庄规划建设积累了丰富信息。正如他在《芝径云堤》御制诗中叙述的那样“万几少暇出丹阙,乐山乐水好难歇。避暑漠北土脉肥,访问村老寻石碣。众云蒙古牧马场,并乏人家无枯骨。草木茂,绝蚁蝎,泉水佳,人少疾。因而乘骑阅河隈,湾湾曲曲满林樾。测量荒野阅水平”。这些决策工作方法值得借鉴。城乡规划建设,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简单照搬。要拿出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时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全面认识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准确把握新特征、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城乡规划建设科学决策打下基础。

3 规划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基本原则

承德市规划展览馆有一面主题文化墙,上面摘录了康熙几首代表性诗文,如《芝径云堤》御制诗、《避暑山庄记》等。其中有几句当地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反映了避暑山庄规划建设的以人为本理念。例如康熙诗文“游豫常思伤民力,又恐偏劳土木工”,意思是营造苑园常常思考是否有伤民力?更让人担心的是大兴土木消耗工力太多。再如康熙诗句“司农莫动帑金费,宁拙舍巧洽群黎”,意思是营造园林苑景不要动用国库钱财,宁取朴拙不要奢华,要与百姓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类以民为重,宁俭勿奢的例子还有很多,像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设时强调的“庄田勿动树勿发”,行宫建设时要求的“茅茨不改阶三尺,台殿何须筑九成”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实例。康熙作为一代封建帝王,在规划建设中尚能想到百姓利益,关注百姓得失,重视与百姓的感情,这种重民的规划理念对于今天的城乡规划建设极为必要。在实际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广大人民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保障百姓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城乡规划为了人民,城乡规划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4 规划建设必须走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朴素自然大美、天人合一善美、文化厚重之美,是从古至今人们的普遍、永恒追求。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之所以成为人类杰作,主要体现在规划建设中顺应自然,崇尚朴素,宁拙勿巧,传承文化。正如康熙所说“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为助,无刻桷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纵览山庄,周围名山奇景尽收园内,西部山峦起伏,苍松翠柏,尽显“真假山”风貌;东部洲岛错落,平川旷野,恍惚杏雨江南。建筑古朴典雅,楼台亭阁棋布,堤桥交织有错,假山叠石其间。形成了“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 的画卷。

其实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尊重自然、宁俭不奢、传承文化的规划建设方法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首先,山庄周边的围墙,长达二十华里,完全采用当地石材,石材大小参差、不拘规格,形成特色鲜明的“虎皮墙”,墙身随地貌起伏,因山势变化,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其次,避暑山庄尽管是皇家园林,但大部分建筑均不施彩绘,朴素淡雅。如《承德避暑山庄》中所记述,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经济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但山庄内建筑,除了少数几座寺庙和湖区一个小亭,都不施琉璃瓦,颇有北方民居气息。

第三,园林绿化是避暑山庄规划建设重点。山庄树种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突出了自然地域特色。例如“万壑松风”的松、槐,“梨花伴月”的梨树,湖区的柳树,“烟雨楼”的杨树,“青枫绿屿”的枫树等,都采用了本地树种。特别是选择当地油松作为山庄绿化主基调,使整个园林保持了一种郁郁苍苍的情调,突出了“塞山树万种,就里老松佳”的特点,加强了整个风景构图的和谐统一。

第四,避暑山庄传承了中国优秀造园文化。由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总结出中国造园理法主要有两条,即“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避暑山庄实属中国造园理法的典范,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者和生动的教科书。山庄借景手法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南山积雪、棰峰落照等著名景点。精在体宜的实例就更多了,玉岑精舍就具有代表性,其舍、亭、廊尺度虽不大,却因高度而控全局,做到了“精舍岂用多,潇洒三间足”[2]。

第五,避暑山庄“借鉴”名园经验。山庄内众多仿建景点,如仿杭州苏堤的芝径云堤,仿嘉兴烟雨楼的烟雨楼,仿镇江金山寺的金山亭等,既有原名园的神韵,但又不生硬照搬,而是有变化、有创新,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崇高设计境界。

第六,增加炭汇、减少炭排,历来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两条主要途径。清代皇帝很重视城市绿化,增加森林面积。并有了由城市山林向山林城市过渡的设想。雍正皇帝对此做了精辟论述,他认为“城市山林君子宅,山林城市帝王居”。

最后,避暑山庄的理水堪称经典,“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避暑山庄利用水创造的胜景丰富多彩,就形态看有点状、面状、线状、平面、立体多种形式,就形式分有动态、静态等类型。湖岸处理任其自然曲折,不露人工痕迹,以草木覆蔽,渲染自然风采。乾隆皇帝在《采菱渡》御制诗中曾赞到:“何必江南罗绮月,请看塞北水云乡”。

河北省现有11个设区市,22个县级市,113个县。拥有5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处世界遗产、2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9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环境更是丰富多彩,有高原、有山地、有平原、有海滨。因此对河北省规划建设来说,更应突出各地城乡特色,像避暑山庄那样 “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让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就像天然生长出来似的,达到“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目标,走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才能让更多城市的居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 规划建设必须保证实施的延续性,一张蓝图干到底

规划建设具有长期性特征,正如人们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避暑山庄兴建始于1703年,竣工于1792年,前后历经89年。避暑山庄始终在一个大的规划构图下建设,每任皇帝不只完成了任期内建设工程,更有着长远战略。避暑山庄功能布局由宫殿区、苑景区(又细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两大部分组成,没有进行过大的调整。没有出现今天建、明天拆、后天改,反复建设,反复变动的情况。乾隆继位后,对避暑山庄、外八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但是避暑山庄作为全国第二个政治中心的定位没有变,外八庙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功能没有变,外八庙环绕避暑山庄的向心式空间结构没有变,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强化。正是规划大框架的坚守,正是规划建设的延续性,才保证了避暑山庄外八庙成为先人留给我们的一部厚重、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前一些地方的城市规划变动太频,内容变动太多。有的项目刚刚落成就遭到拆除,短命建筑纪录一次次被刷新,瞎折腾建设被百姓当做笑谈。借鉴避暑山庄规划建设经验,要规划建设好城市,必须树立百年大计,长远第一的思想。反复告诫“功成不必在我”,科学合理制订城市发展长远规划,在一张蓝图指导下,少些多动症,少些急躁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建,自然会为后代留下更多的财富,更多的经典,更多的赞誉。希望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多打基础,多留空白,多做传承,多做延续,多些执着,多些坚守。2016年2月《中共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在此理念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吸收历史智慧,河北城市规划建设必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参考文献: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6

关键词:避暑山庄;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指出:“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突出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李长春同志用六个“迫切需要”深刻地揭示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重大意义,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保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资源

保护是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利用与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保护”的“传承”、“利用”与“发展”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中央政府内务部专就承德喇嘛寺庙保护发展发出通知。1974年,国务院提出“承德是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是北方难得的自然风景区,应当保护好”。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先后就承德文物保护做出重要批示。自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保护整修阶段。今年8月8日至9日,、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委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在我市现场办公,共同研讨“十二五”期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再度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进程。

按照李长春同志文章中所提出的要求,在观念上,全面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确立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性,不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本体,还要注意保护文化遗产依存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最大程度地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制度上,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政策措施;在方法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修缮文化遗产,破解古明创造和工艺成果,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水平”。在中央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绝对夯实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基础。

二.传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精神

保护是前提不是目的,有形文物的保护是为了无形文化的传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既是一代满清王朝的物态载体,更是儒家“太和境界”与“大同理想”的运用与体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与总结。

清康熙帝8岁继位,16岁亲政,是年除掉鳌拜集团,20岁向拥兵自重的吴三桂开战,历时8年平定三藩之乱,一代开明君主坚守“ 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的道理,利用“诘戎绥远”的避暑山庄与“怀柔招徕”的皇家寺庙交谊邻邦、笼络外族。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首领,不必长途进京就可以与清朝廷常来常往、彼此交流。因此,单就历史政治功用来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大融合。

这种融合不单纯局限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修建缘起,还见诸于各类审美表象。避暑山庄的造园“依松为斋,引水在亭”,山水见胜于宫苑,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朴素淡雅中透射出“天人合一”的胸怀气度;皇家寺庙的群造像兼纳“儒释道”三教文化,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同道教的阴阳五行与佛教的曼陀罗相宜为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康乾盛世的雄浑思想与英雄气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帝王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一个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文化品格,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生命力所在。

三.建设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旅游品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文化,需要继承者,更需要开拓者。作为新时期的文化遗产事业工作者,我们要创新观念,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的科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利用与发展来更好地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事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以德治国 以文兴邦”——推进文化强国战略

中华自古崇尚“以德治国 以文兴邦”,保护发展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推进文化强国战略。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遵义

一、以董公寺为代表的“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

(一)董公寺基本情况

董公寺镇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城区的北部,东面与团泽镇毗邻;西与高桥镇为邻、南部和九节滩相连、北面和高坪镇接壤、面积共56平方公里。董公寺镇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北部新城区,是汇川区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和科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内的交通便捷,渝黔铁路、210国道、205省道和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董公寺镇目前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镇内现有农家乐9家,休闲山庄4家,度假村2家,每天能接待游客2500人。

(二)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

董公寺镇共有6个村兴办了农家乐、休闲山庄、度假村,但和平村最为集中,一共有六家经营户。这六家经营户,全部都是由私人投资兴办的,其中有本地村民也有外来的投资者。六家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大,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因为董公寺镇离遵义市两城区比较近,交通很方便,在平时和周末,两城区的游客来到这些农家乐品尝当地的农家菜,游览当地的田园风光。

该模式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董公寺的度假山庄规模比较大,需要较大的投资,一般当地的村民是很难自己投资建设度假山庄的,都需要靠引进外部投资来建设,因此该种模式对招商引资较有帮助。当地政府也鼓励外部投资进入,实行的是政府引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当地的旅游收入分配方式为:谁投资,谁受益。这样,当地建设度假山庄对当地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改善、对当地农业产业化调整起着积极作用。

但这种模式也有着突出的劣势,因为采用引进外部投资的方式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因此外来客商控制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本地村民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村民很难从旅游收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只能以提供劳动获得基本工资,不利于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而且,当地度假山庄的数量有限,全镇只有十几家农家乐和度假山庄,农家乐和度假山庄的数量太少了,对全镇的经济拉动作用不是很明显,吸收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很有限。

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的适用范围是在城市周边,市场较为发达,有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农民的市场意识较强的地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雄厚,能够满足乡村度假旅游开发所必需的资金的地区。

二、以新蒲为代表的“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模式

(一)新蒲基本情况

新蒲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东郊10公里,东与遵义县虾子镇接壤,北与遵义县团泽镇毗邻,南连深溪镇,西接礼仪镇,辖17个村(居)、277个村民组,总户数9714户,总人口43368人。国土面积14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509.5亩,是红花岗区的农业大镇。新蒲镇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主要盛产辣椒、大蒜、芋头、莲藕等农产品;水域面积达80400平方米,既是工农业用水、人畜饮水,也是风光迷人的游览区,现列入开发利用的水火溶洞、漏阡溶洞奇观和太平山、平安寺等人文景点,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考证历史变迁的好去处。新蒲镇文武全村现大部分民居为黔北民居风格,整个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文武村以莲藕种植为特色,游客一般以遵义市两城区为主。

(二)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模式

文武村的该种开发模式是以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经营为主。红花岗区旅游局对文武村的乡村旅游进行指导和服务,并对村内200户民居进行了改造,其风格统一为黔北民居。区旅游局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采用自愿原则对村民民居进行改造,并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措施,改造的费用政府负担80%,村民只负担20%。

该种模式极大的促进了村民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为了开展乡村旅游,政府对文武村的民居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文武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出村的道路已是水泥路面,村内也修建了机耕道,极大的改善了文武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也改善了村内的环境卫生。

该种模式的劣势是随着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提高,经营者的日益增多,同质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三、以桐梓为代表的“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模式

(一)桐梓基本情况

桐梓位于贵州省北部,面向西南出海大通道,属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全县国土面积3230平方公里,辖8乡(其中一个民族乡)16镇,总人口67万人。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川黔铁路、210国道和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县城至贵阳、重庆均在2小时车程左右。县城所在地娄山关镇距省会贵阳195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43公里,北至重庆市188公里。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全县乡村旅馆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大都是家庭经营方式,客源主要为重庆市场。

(二)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模式

该模式是桐梓县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打造的面向省内主要城市和重庆客源市场的度假避暑旅游产品。该模式因为是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较长,游客对当地农产品消费量比较大,该种模式对当地村民提高收入有着积极作用。

但该模式的劣势也是比较特出的,游客市场过于集中,桐梓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外向型的,来桐梓旅游的游客中,重庆游客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来桐梓旅游的主要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避暑。来到娄山村和元田村旅游的游客90%以上都是重庆游客,两个村子的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主要来自重庆,游客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产品类型单一,乡村旅游的季节不平衡,以夏季避暑为主导产品,当地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夏季避暑为主,产品类型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该种模式适用于有明显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的乡村地区,但也要注意旅游季节不平衡的问题,今后桐梓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不仅要满足游客观光的基本需求,还要能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娱乐参与、拓宽知识、品尝购物等多重目的。

四、三种开发模式比较

本文详述了遵义三种典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就每种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与管理特征、优劣势和适用范围上。

从经营与管理特征上看,董公寺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导,乡村旅游协会带头管理,投资商与经营户参与。新蒲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经营。村民能从乡村旅游开发中收益。桐梓模式主要是政府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协会服务指导,当地村民自主经营。

从优劣势上来看,不同的开发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董公寺模式能够吸引较大投资商到当地投资,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改善,但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受益主体主要是投资商。新蒲模式能改善当地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但不可避免也造成了乡村旅游一哄而上的局面。桐梓模式能够提高当地村民收入,尤其是在农闲时节可以给当地村民带来额外收入,但此种模式的旅游季节性太强,对外地客源市场的依赖性过高。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8

关键词:清代;避暑山庄;芳园居;修缮;古建工艺;建筑形制

承德避暑山庄自兴建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从避暑山庄正宫区沿玉鳞坡北行,在如意湖亭之北,西山东侧有一组依山傍水建筑――芳园居。清帝驻跸山庄期间,这里是“上用库”,是山庄内规模最大、贮量最多的皇家仓库,内贮白银、银牌、银锞、瓷器、绸缎、香扇、荷包、手帕以及珠宝等各种物资;此外宫廷还在此开办买卖街,供皇帝及随从人员领略购物的乐趣。

芳园居坐北朝南,是一组由数个四合院构成的院落。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殿、二门(垂花门)、前殿、大殿及后殿,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转角围房、东三间殿、东五间殿和西转角围房,东面建有五座店面式木制牌坊,分别有“洋漆铺”、“茶酒铺”、“纸笔铺”、“香扇铺”、“瓷器铺”等字样。

芳园居作为避暑山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经风雨漂泊,曾一度损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拨款对芳园居进行抢险整修,虽然受历史遗存信息不全、资金短缺等条件限制,芳园居整体的历史风貌仍被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但仍有部分建筑如前殿、大殿、后殿等已全部损毁,现遗址柱顶石全部缺失,其位置与尺寸规格需要揭开墁地砖,按照其磉墩位置和尺寸确定。至于中轴线上损毁的建筑,均未留下老照片等直截的历史信息,其建筑形制已不可考。

在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了清代匠师修缮芳园居时的大量记录作为修缮的依据。如在《清宫热河档案》记载中描述 乾隆二十五年岁修 芳园居殿宇房间游廊支窗、坎窗、横楣、坐凳、栏杆有掉花牙子处粘补归加胶背屑归陇拿翘 中可知芳园居各建筑装修有支窗、槛窗、横楣、坐凳、栏杆,在乾隆二十五年,修缮芳园居时对装修芯屉、岔角牙子缺失的修缮做法为按照原来样式制作、安装,并用胶粘接。又在《清宫热河档案》记载中描述 乾隆五十年岁修 芳园居房间游廊亭子沟滴有掉坏处找补安瓦。芳园居殿座亭子台帮云步虎皮石找补勾抿青灰梗。可知芳园居的瓦件主要样式为筒瓦、板瓦、勾头、滴水;芳园居建筑各台帮砌筑材料为毛石(虎皮石),毛石间用青灰梗(也就是现代所称的青麻刀灰荞麦棱缝,其形制、工艺、材料与香远益清东侧宫墙上的勾缝相同)勾缝。

如今芳园居保护状况较好,未出现基础下沉、承重构件变形等严重问题,只有局部出现一定的残损情况。在对芳园居的现状勘察中发现,出现这些残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如:由于长期日晒能够导致木构件含水率下降而出现顺向开裂;地仗层的龟裂、油饰彩画层的褪色脱落;风吹、雨淋可以导致石构件与墙面的风化酥碱;风吹、日晒导致瓦件间的夹垄灰与捉节灰脱落,瓦面松动,导致瓦面渗漏,以及由瓦面渗漏导致的椽飞、望板糟朽,油饰彩画上的水渍等。人为因素则主要是:修缮时的错误做法与游人对建筑本体的伤害。

在历史遗留信息中本身有着对原始做法的沿用,如果在修缮时存在工艺上的漏失或不到位,操作时将就应付使用错误的工具及非原材料则会出现修缮后的文物出现质量问题与文物修缮后的形制与原样不符。例如芳园居各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后期修缮文物时使用水泥砖代替青砖铺墁地面;现代材料水泥砂浆取代油灰嵌花石子散水;水泥砂浆取代白灰膏砌筑墙体;台帮、墙面用水泥砂浆取代青灰勾缝等等,大量的现代水泥材料取代原始传统材料。这些现代水泥材料与原始材料的颜色质感极为不符,虽然后期使用一些调色剂搀和补救,例如青灰梗的材料是一定比例的泼好白灰、麻、青灰等,而青灰刷浆的作用除上色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增加强度,氧化铁黑其性能上没有增加强度的作用,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青灰梗的强度,由此可见这些补救方法在工程质量要求方面有不可取之处。又如开裂墙体灌浆应使用白灰浆或桃花浆,而现代修缮时常用水泥砂浆代替,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白灰浆、桃花浆与水泥砂浆的使用原理截然不同,白灰浆与桃花浆干后发涨有粘结作用,能将裂缝充实并将两皮墙粘实,而水泥砂浆内的水分蒸发时产生水化热造成自身的收缩,而且水泥砂浆与带土的墙体不能很好地粘合,而有些结构整体性不好的墙体是不能用水冲洗的,这样一来裂缝依旧存在,并未将问题就地解决。

对古建筑进行修缮,需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中规定:“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貌”。例如:芳园居建筑组群各建筑修缮做法当中 “清除后期补配的水泥方砖墁地,尺二方砖细墁”的工序及做法是:首先拆除水泥方砖与水泥沙浆结合层至原三合土垫层并用水冲净,找平挂线,在台明旧三合土垫层上铺30mm厚的掺灰泥结合层,用各面经过加工后、净尺寸为360×360×60mm的“细砖”(尺二方砖)进行试摆,“细砖”四面如果不能严丝合缝则需要再次打磨,试摆成功后在结合层上浇粘稠的白灰浆,并正式墁砖,细墁方砖要求缝宽小于3mm,为防止砖缝渗漏及砖与砖之间的,“细砖”四棱要裹上油灰并用砂灰扫缝;为防止“细砖”表面风化、冻胀,砖表面要用生桐油钻生。每步工艺都对应着解决相应的自然或人为残损问题,因此每步工艺都不能拉,而且操作工具也按照清代传统工艺使用工具有明确的规定,如:挂油灰要使用 “木宝剑”,铺墁时找平方砖四边要使用 “胶皮锤”等等。

2013年1月,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承德市文物局联合编制的《承德避暑山庄芳园居、松鹤清越及风泉清听建筑组群保护修缮方案》,现已上报河北省文物局,方案内容包括了对芳园居这组建筑的整体修缮。在此期待芳园居能在整体修缮后焕然一新,接受市民与游客的欣赏。也借此机会呼吁了解芳园居的广大群众能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对芳园居的圆满呈现尽一份宝贵的力量。

附:芳园居各建筑近代历史修缮情况和形制简介

东转角围房:1981-1983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一座建筑,山墙与门殿和东三间殿山墙相连。建筑为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十三间,转角东侧进深两间,西侧进深三间,建筑面积240.06平方米。

门殿:1982-1983年落架大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两侧山墙分别与西转角围房和东转角围房山墙相连。单檐悬山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63.40平方米。

西转角围房:基址清整复建1985年,西侧第一座建筑,东山墙与门殿山墙相连。单檐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十八间,西侧进深两间,东侧三间,建筑面积402.7平方米。

东三间殿:1982-1983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二座建筑,坐西朝东,两侧山墙分别与东转角围房和东五间殿山墙相连。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五檩硬山式梁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53.65平方米。

东五间殿:1985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三座建筑,坐西朝东,山墙与东三间殿相连。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五檩硬山式梁架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84.76平方米。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9

关键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1、研究背景

中国园林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和总的准则是“虽然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园林接受中国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普遍规律的影响所反映的特殊属性。这里

的“人作”就是指人文景观,“天开”就是指自然景观。“人作”和“天开”的关系并不是越自然越好,甚至走向纯自然的歧途,而是以人工干预自然,主宰自然。重要的是在安置了便于人类游息的生活设施外赋予景物以人的理想和情感,以情驭景,使之具有情景交融、感人的艺术效果[1]。

2、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涵义

2.1 人文景观的涵义

人文景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二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总之,由人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共同形成的景观属人文景观的范畴,其内容和形式反映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和驾驭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对人类社会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创造性设计和建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2]。

2.2自然景观的涵义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它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树木等[3]。

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3.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托,映衬

在自然景观中的人文因素,有的大些,有的小些,而无论人文因素的大小,其主体仍然是自然景观。不仅自然景观借助于人文因素而声名倍显,人文景观也常常借助于自然条件而更增魅力。例如,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建的第十三景,南山积雪,他说“:山庄之南复岭环拱,岭上积雪经时不消,于北亭遥望皓浩,凝映晴日朝鲜,琼瑶失素,峨眉明月,西昆阆风,差足比拟。”这就是山庄建园造景“因高借远”的手法,应用此手法的还有“北枕双峰”。山庄中人文景观靠自然景观借景、对景的还有“万壑松风”。凭水借影的“锤峰落照”“、镜水云岑”、“云容水态”、“双湖夹镜”、“水流云在”等等无不取类似的意境和手法。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总是力求互相结合、互相凭依,以达到具有更深的文化蕴涵与更高的审美层次。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相互依托,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2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

人的美感总是归结在情感上,大自然中任何单纯的景物――自然景观,再好也不只过是景物本身,而寓情于景以后,景物就不再是景物本身,而是倾注了理想的人文色彩的人文景观了。先欣赏自然景观的自然美,再在此基础上创作园林,把自然美加工成为艺术美,也就是把自然景观的原始美赋予了人文景观的情感、绘画之美,它们也就从此具有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

例如:一般的园林艺术,都设置一个中心点,可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里面,虽然在湖区有三个岛屿,仿一池三山的意境而建了亭台楼阁,在山区也依山傍水建有书屋、轩阁、寺庵、道观等,却没有一个风景中心,而是将风景中心从园外借来,借来的就是承德自然景观中的磬锤峰。康熙有诗云“: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山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在避暑山庄里,无论是康熙三十六景,还是乾隆三十六景,都是以观赏磬锤峰为主题的,这就起到了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自然景观弥补了人文景观在空间上远景的不足,人文景观又把生硬、暗沉的自然景观赋以生动、灵性和情感色彩。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对人类社会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创造性设计和建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3.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好的自然景观因为有了好的人文景观的配合,其文化蕴涵与审美魅力才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例如:承德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是典型的建筑与自然风光相结合。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贵在将典型的建筑揉合于自然山水之中,以不破坏山容水态,突出自然景观为宗旨,使园中既有“寻景”,又有“引景”。故山庄具有真山真水取胜的艺术特点,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造园境界。避暑山庄内山区的风景都是隐于几条大谷中的。除山顶有制高借远的建筑外,或傍岩、或枕溪、或跨涧、或据岗,人文建筑所凭籍以立的非山即水,虽经建筑以后,山水起伏如故,风貌依然,建筑物增加了山水的起伏韵律,山水增加了建筑的灵动幽深。其结果是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建筑得山水而立,山水得建筑而奇。”

4、结论

总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总是力求互相结合、相互补充、互相依托,以达到具有更深的文化蕴涵与更高的审美层次。自然景观的涵意比较具体、明显,而人文景观的涵意则比较宽泛、杂多。一般地说,除去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所有旅游景观,都是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不仅可以使人娱情悦目、陶冶身心、涵养性情,还可以使人开扩眼界、增长见闻、积累知识,可以使人生发对历史的理解、崇仰与凭吊和对现实的认识、理解与热爱。

参考文献:

[1]盖光..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关系的确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4, 20(4): 49-54.

避暑山庄导游词篇10

关键词:康熙时期;乾隆时期;皇家园林;造园史;造园风格。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64-02

中国古典园林自康熙以后兴起了一个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至后来到乾隆后期,中国园林的成就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自表一康熙至乾隆时期皇家园林造园简史可看出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期间,清朝不仅在经济、外交政策等方面有骄人的成绩,在皇家园林的建造上的规模和质量在我国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清朝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其他朝代的园林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因明、清改朝换代时,满人并没有像以往历朝历代更替时采取堕宫的行为,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毁坏前朝宫苑,而将其继续沿用下去的新王朝,这是明智也也是勇敢的,以往朝代更替产生的堕宫现象从一些角度来讲也是出于对前朝的畏惧,因此产生了这种“断其后路”的“保险”行为。不仅于此,清入关后厚葬了明思宗朱由检,这也显示出统治者的贤德与雄才,更有未雨绸缪之意。

由于清朝的明智之举,北京城保存较为完好,城市格局也没有较大变化,明朝的宫殿、坛庙都一一归到清朝的帐下,还包括明朝的皇家园林,如西苑三海、御花园、慈宁宫花园等等。康熙至乾隆年间对大内御园的修建大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无大规模的新建。满人不同于汉人的生活习惯与传统使得统治者不习惯在皇宫中居住,而更向往一些气候凉爽、自然风景优美更加宜居的环境,所以康、雍、乾三朝都在紫禁城以外寻找“避喧听政”之佳所,除有重大仪式等特殊情况返回宫中,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避喧听政”处。因此,在京师御苑、离宫别苑的建造上,从康乾盛世到历代后继者都从未懈怠过。

一、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从清朝入关,统治者就对农业表现出极大的重视,清初一直遵从农耕优先,劝农、先农,奖励农桑的基本国策,农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表现在康、雍、乾统治时期耕地面积增大、水利工程兴修、种植技术的改进、新品种改良和引进、粮食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等。

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当是的园林景观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皇家园林中出现大量农耕景观。如中海丰泽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亲耕之所,一派田园风光。此外,当是还有大量记载皇帝劝农亲耕的耕织图流传下来。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冶矿业,煮盐业、制糖业、瓷器业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当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滋长,这种繁荣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最后在乾隆后期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繁荣。经济的发展给朝廷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与财富,使皇家园林的建造、发展成为可能。

二、皇家园林实例与分析

(一)大内御园

1、清西苑

即太液池,早在金代在此修建离宫大宁宫,元代建都把太液池归到宫城范围内,明代开挖南海,使太液池又有了三海之称(北海、中海、南海),并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它的营建更是尽善尽美。

2、紫禁城内三座御花园

清紫禁城内御花园的新建工作主要集中在乾隆年间,主要是建福宫西和宁寿宫花园,这两座御花园不再像明朝修建的故宫花园追求左右平衡对称,而是满足乾隆皇帝对于江南园林的喜好,建造时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非对称的处理手法,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显得灵巧、新颖。

(二)离宫别苑

1、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作为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而存在的皇家园林。作为前往木兰围场的二十一座行宫之一。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这时,承德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战争的伤害与用一座宏伟园林代替城墙换来的和平与稳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这一阶段建设的重点集中在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等建筑,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题写四字“三十六景”。

康熙五十年御制《避暑山庄记》有云:“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为助;无刻桷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由此可看出康熙的造避暑山庄总的规划思想、艺术构思在突出自然山水之美,但并不是朴素的自然而是经过匠心雕琢而成。无论辟湖筑洲,布置建筑,在以突出形胜为主题。即使构建殿屋轩榭等园林建筑,也为与环境相和谐而顶用灰黑筒泥瓦,“楹柱不施丹o,栋梁不施彩绘”,以纯朴素雅的格调为主。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这一阶段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重点集中在山区,同时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后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与康熙不尽相同,乾隆在营建园林上是有他个人特点的。康熙、乾隆祖孙二人都对江南园林有偏爱之情,而后者更甚,因此将所好江南名胜,仿其意而建置在避暑山庄中,成为苑中之园。乾隆恨不得“移天缩地在君怀”,如避暑山庄最南端有仿倪云林狮子林所建“文园狮子林”。

此外,乾隆在山庄内新建了不少工程浩大的建筑组群。有些建筑组群体量宏伟、色彩华丽,基本偏离了康熙年间要求自然素朴的风格,使整个山庄面貌有了改变。

(三)行宫别苑

北京的西北郊地区,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与山水景观,是名苑集中的地带。到乾隆继位后,大兴土木,形成了后来的三山五园。

1、静宜园

康熙年间(1662~1722),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

据乾隆御制《静宜园记》记述:“昔我皇祖于西山名胜古刹无不旷览游观……无丹o之饰。质明而往,信宿而归。牧圉不烦……” 可见康熙年间的静宜园是一座规制较为简朴的皇家行宫。

乾隆十年(1745年)借其名胜将香山扩建成以山林取胜的皇家园林,“佛殿琳宫, 参错相望……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静宜园记》)。乾隆帝的改建一改康熙年间要求自然素朴的风格,更显皇家园林之气派,改变全园面貌。

2、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西北郊平原的西北缘凸起的两座小山之一即玉泉山之阳。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静明园开始大规模扩建,把玉泉山、整个山麓和湖河地段全部圈入宫垣之内;十八年(1753年)形成"静明园十六景";二十四年(1753年)全部建成;五十七年(1792年)又对全苑进行多次修葺,后达到静明园鼎盛时期。

3、畅春园

康熙年间,利用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旧址,在其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喧听政”的离宫。畅春园在体形、尺度、色彩和装修等方面依旧符合康熙一贯的造园风格,较为朴素,尺度较小,与自然协调。

4、圆明园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G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第二年制定拓展原赐园总体规划,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等建筑,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营构费用达千万。此外,乾隆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5、清漪园

乾隆十五年至十六年(1750年~1751年),前有借凭治水开拓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后借为母祝寿之名,开始建设清漪园。至乾隆二十年(1764九年)完工。

清漪园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造园艺术中反映出清中叶皇家园林建造的许多特色。第一,严整的轴线控制全园、琉璃瓦、彩画等装饰、大体量建筑等突出皇家气派与唯我独尊的意图。第二,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和许多景点设计是以江南园林作为蓝本而建造的。其总体布局仿杭州西湖,西堤仿苏堤,景明楼仿岳阳楼惠山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等。足以表明乾隆皇帝对江南园林的喜爱与肯定。

三、康熙、乾隆时期造园风格分析

康熙本人重农治河,体恤民情,珍惜民力,在皇家御苑建造过程中一直崇尚节俭,因此这一阶段园苑风格,多追求朴实,为与环境相和谐。

而到乾隆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第一水平,给皇家园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一阶段园林建设风格不同于康熙时期,而是体形、尺度、色彩和装修等方面都较前期富丽堂皇,更显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在乾隆所改建、扩建的很多康熙建造的园苑中都能体现出祖孙二人造园风格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很多皇家园林还建造有具有中国地方造园风格的苑中园,造园风格的融合丰富了园林形式,使得这时期的皇家园林更具价值。

由于康、乾祖孙二人对江南园林共同的喜爱之情,这一时期的园林中常见仿江南名胜的各种景观置于园中,虽是模仿,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使之别具特色。

经历了元、明两朝短期的没落,到了清中期,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艺术设计都是中国皇家园林达到顶峰的时期,历朝历代的建筑技术与造园艺术在这时得到升华与统一,但它也是我国园林发展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此后皇家园林的发展开始进入尾声。

参考文献:

[1]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3]易军、吴立威.中外园林简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

[4]丁山.皇家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